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渴望春天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内在需求是做好反思的前提
什么是反思?简单地讲“反思”是回顾与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并以此指导自己未来行动的过程;“教学反思”当然是回顾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便指导未来的教学。
为什么要做好教学反思?首先要搞清楚教学反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相信,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会说,教学反思是上级教育管理机构对教师的要求;有人会说,教学反思是院长用来做教师评定的依据,也有人会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的方法,是用来提高自身专业修养的手段。反思的目的不同,反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大不一样。
要使反思真正有效,首先就要使它成为教师们渴望去做和主动去做的一件事。使它成为一个贯穿日常教学过程的不可或缺的自然环节。反思对我们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更是一个新的实践。我们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自觉与不自觉的行动与反思的循环往复,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很多反思的经验,也经常有需要反思的动机。我们每天的教学其实都是在类似的“做决定——实施——反思——再决定”这样的循环中进行的。当然了,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所以好的循环过程是螺旋形上升的,而不是原地踏步走圆圈,总是回到同一个起点。
二、教学反思的形式影响反思的效果
更现实、更经常也更有效的反思形式,应当是非正式的,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尤其如此。非正式的反思形式包括:教师之间的交谈、在教案上的相关内容旁做简要笔记、写教学卡片、默省等等。这些非正式的是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由于它简便及时,收效也就很好。反思的力度与反思的形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反思是否能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指导。举例:学期中间,班上插来很有个性的孩子,话不多,有什么事却都爱“上手”,小朋友都回避他不喜欢和他玩。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想办法帮助指导,使他能尽快融入到同伴和集体中去。利用反思来指导教学实践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实现。我们每教一课,哪怕是重复教过多次的课,不同的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之所以反思,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在以后的教学中适应他们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反思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影响反思效果
一提到教学反思,许多教师马上就会想到找缺点、提不足,在如何改进教学上下功夫。其实,我觉得反思的很大一部分,应当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之处。这是因为,幼儿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时都会下功夫,努力使教案适应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寻找最佳教学切入点;我相信,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教案大多都会成功。假如教师能在教学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学得以成功的原因,今后教学成功的机会就更大。这是一种由积极向更加积极的递进。
当然了,再好的教学实践也可能有不足,因为孩子们千变万化,他们不断在成长、发展,而且每天都会由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对教学出现不同的反应,所以教学中时常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是正常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实现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中班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一堂手工课,让他们剪剪帖帖做一幅春天的画,课上教师发现不少幼儿在用剪刀按纸上印好的图案剪纸时感到困难。于是教师把教学计划稍做改变,允许有困难的幼儿放下剪刀改用手撕纸,而且可以不按印好的图形来撕。孩子们的兴趣顿时大增,又撕又剪忙个不停。到下课时,一幅颇有创意的“美丽的春天”展示在大家面前。
如果一位教师课后没有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么这一经验很快就会在她脑海里淡化、消失,对今后的教学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假如她通过反思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中班的幼儿撕纸却不会用剪刀,她从此再设计中班手工剪贴课时就不会再包括剪刀了。这样的反思其实只是停留在暂时和表面的现象上,也许在短时间内对教学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很有可能误导教师对幼儿的发展需要与能力水平的理解。再如教师不但反思,而且将其经验提高到理论的层次上来分析,她就可能发现,一些中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尚不完善,对手指运动的控制有困难,这是一个发展中的矛盾,可以通过逐步练习来解决。此外,把一个简单的教学经验提高到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这个层次上,还可以促使教师重温“适宜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实践”的观念,并把它引申到其他的教学领域中去。这是对幼儿教师更高的要求。
四、有助于教学反思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课;动态和谐;情感价值教学行为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语文阅读课――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一、课堂预设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优化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引导学生列举描摹春天的诗句,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师生平等互动 ,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教师先要用心去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和谐之花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自然感受”可能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人文熏陶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情境演绎,激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
我在上《散步》时,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以一组又一组人类的亲情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导入课文,画面、音乐同时欣赏,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景观,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
2、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生本”
初次接触“生本”一词,我是欢欣的,从听周一贯先生的讲座《语文课堂的求本之道》开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为这样的一阵改革风是抓住了根本的,听到生本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在凤台的讲座,我觉得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学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师,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称呼。在对待学生上,我当然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了。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我享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对课题进行解读时,有孩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既然作者访问的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为什么不给‘访友’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呢?”孩子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已经把这山中的一切当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这些景物已经融为一体,因而不用打引号。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提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关键点呢!问题即学习,这是我一向的主张。但是,孩子们的问题太多了,我经常用一节课也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带着遗憾下课。这样我的课常常上不走。有老师提醒我,六年级了,还是要抓住关键期,他们是要迎接考试的。是啊,面对我的这一群学生,我有几多无奈在心头。我还是惊喜地看到了生本课堂发生的变化,有许多孩子乐意展示自己,小芳是个文静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课堂上总是默默不语,现在,她也经常来谈自己的观点;小钟是个调皮的孩子,课堂上经常管不住自己,现在的他,常常拿着自己的小发现找到我,告诉我他发现的乐趣;林是个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他的质疑,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这样改变着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丛的村落》,在写字环节,我请上了青桐,平时爱龙飞凤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写字。当他写完“烘烤”这个词后,同学们进行检查,发现了他的火字旁的点写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过来了。我也认为没有错误了,这时,有孩子的声音传来,老师,“烤”字的右下边写错了。“错了?哪里错了?”我惊奇不已,我请那个孩子上台板书,其余的孩子和我一样认真地看着,当这个孩子写完后,一阵争论声传来,有认为写对的,有认为写错的,我让孩子们打开书进行对照,原来,那个孩子真的写对了。我也一阵汗颜,告诉同学们:原来,马老师这么多年来也是在错误地书写“考”字,今天这位同学可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写对的孩子们可得意了。回到办公室,我告诉我的同事,让他们也来写写这个字,六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写对,看来,很多时候,孩子们也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呢!
在我的课堂上,我有时会感到自己的多余。学生之间探讨一个问题,我常常隐身在后面,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上台的孩子鼓励并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再不见我那精心的引导,再不见我动情的演说,再不见我精彩的设计……我有时感到自己再没有精彩而言,而学生是不是就是如此的精彩呢?或许我的期望高了一些,作为儿童,他们总是探讨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时会跑到另一个方向去,我常常会费力地往这个正道上拉一拉,可效果却不甚理想。我又想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就海阔天空地说,无限地发展他们的语言,当我再次细查时,发现课堂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课堂,十多个小组中,有的孩子想上台,可还有的孩子不想上来,互相责备之声传来;有的小组孩子们合作好,每节课他们都举着小手,可是这样的组也是屈指可数的。依然有许许多多沉默的面孔,那么照这样发展,也就只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能力了,我感到很是迷茫。我听到的课中,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表达,那么,生本教案该如何写呢?是不是我只需要设计前置小研究就行了呢?看了“生本教育网”后,我依葫芦画瓢,写了一节课的设计,一点儿也不满意。成立小组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在里边,可主人翁的意识他们还没有,每个人不尽责,该如何落实呢?相关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学生无所谓: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什么时候,我才能看到林立的小手,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来,我来。”不是资料的堆积,不是自我的表述,应该有思维碰撞的火花飞舞。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生本课堂,我该如何走近你?
一、追本溯源,真心教授
随着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灰色课堂”的教学模式亟待变革,新课程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呼唤着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春天更是呼唤着和谐教育。
刚参加工作时确实抱着极大的热情,可是,一天学生在课堂上的瞌睡惊醒了我,一定是我没有感染力的语言使人昏昏欲睡。我开始反省自己,我的热情哪去了?作为小学科教师,我经常重复一个教案,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录音机。一味的重复让自己麻木,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热情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变得混乱。
我开始反思教师的热情可以点燃他们,同样教师的麻木也会传染给他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慢慢觉得用心教学生,做到用真心、爱心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激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老师,您能在下节课将男女生分开上吗?”“老师,我下节课能不听吗,我想请假!”这是我在讲初一生物《人的生殖》时学生对我说的话。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时期,他们既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又对未知的知识感到恐惧。所以,很多同学在学习时往往感到好奇、排斥、兴奋、不好意思。怎样消除学生们的顾虑?难道用老师的威严去压制学生的不良情绪?关于这节课我设计了好多开场白,直到后来我发现可以先将八年级《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中关于米勒的实验介绍一下。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最初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是小小的受精卵。”“对,我们人类是由小小的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胎儿、婴儿,最后长大成人,那你们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的起源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起源?老师,我不知道。”“老师,我知道,我们一直说生命离不开水,我觉得生命的起源与水有关。”“非常好,同学们畅所欲言,其实,科学家们推测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起源与原始大气有关,其中,还有一位科学家――米勒做了一个模拟原始生命形成的实验,他先设计了一套装置,里面盛满了与原始大气相同的气体,并用电极模拟原始的闪电,结果,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了构成生命的有机物,于是,科学家们推测,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中的有机物可能来自原始大气。并且,由原始生命演变成现在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很多同学听完后感到非常神奇,并且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甚至有的学生问:“老师,如果地球发生像电影《2012》那样的灾难,大自然能否重新创造出类似人类的生物吗?”在激起学生的兴趣后,我马上提出疑问:“地球生命的起源如此神奇,那你们对自身的生理结构又了解多少呢?为了更好的探究生命的起源,下面,我们学习本节内容《人的生殖》,我们只有了解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起源。”
我发现,通过这样的引入,削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排斥和不好意思,激起了学生对生命起源探究的浓厚兴趣。为了将心真正用到钻研教学上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而小小的改变一下子解决了课堂上的难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面对学生有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有温和的态度;面对家长有真诚的交流;面对教研有高涨的热情;面对发展有阳光般的能量。我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工作真谛――热情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幸福的工作。
二、欣赏教育,爱心震颤
什么是“爱心”,如何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爱心”就是用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有困难的学生。“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
去年,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家庭离异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叛逆、调皮的学生,他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粗言相对,可以对班主任大吼大叫,连他的父亲对他都丧失了信心,觉得他的孩子可能精神上有缺陷。
从学校师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待“文化自觉”,我们会发现,这一命题对师德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形式是文化活动。教师是行走在学校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师德水平决定这一文化符号的品位,文化活动是师德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教师正是在文化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水平。其次,学校师德建设需要文化自觉。师德建设的境界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建设,这种自我建设往往建基于教师个体对学校主流文化的自觉,是融合于学校育人文化的无痕的影响。第三,文化自觉本身也是师德建设所追寻的目标之一。对于个体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德性习惯。一个在灵魂深处常常追寻崇高文化境界的人,其德性素质肯定不会太差。教师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其作为文化人应有的德性素质,但作为社会人,教师同样受到社会风气的不断影响。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面对世俗的纷纷扰扰,明白教师角色的要求,意识到师德的来历、过程以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己的坚守。
基于上述思考,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关注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自知之明,感悟师德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意蕴、价值及其发展趋向,让教师从中自然汲取营养,丰盈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强烈的慎独意识和根深蒂固的师德修养。
在传承历史中寻找精神的根基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其办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质,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为教师的精神提供赖以寄托的根基,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积淀正是这一根基重要的营养之源。
新学年之际,学校教师入职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学习讨论校训的内涵。校训“忠实自立,和而不同”古朴、通俗,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于现代意蕴。学校引领全体教职工追溯校训诞生的历史渊源,111年前,张謇先生创办南通师范,以“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为校训。先生说:“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已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学风。”学校组织教职工走进孔子“和为贵”的思想沃土,理解“和而不同”,品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领悟“君子讲究有原则的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非有原则的调和”。在展开讨论中,老师们达成了共识:“和而不同”,即承认多样并主张多样,不相同才有比较,才有高下,才有竞争,才有动力,才有发展。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于是,古代与近代两位教育家的形象,在教师的脑海深处逐渐清晰,从读懂校训的内涵开始,不断领悟师德的份量。
学校成立了“紫琅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通过专题讨论、同读经典、书籍推介、笔友会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亲近经典,陶冶情操。在11月的优秀影片欣赏月中,《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跑吧,孩子》《凤凰琴》等优秀影片成为教师谈论的主要话题,观后感交流更是精彩纷呈。在教育理想与音乐人生、教育追求与专业智慧、学生成长与人间真情、教育信仰与教师人生等话题的交流中,“让读书成为高师附小人行走的方式”成为了全体教师的共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
由此,教师学习与活动场所张挂的张謇先生的名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言,而是融入教师生命的精神养分,构成了高师附小师德建设的精神底色。高师附小“注重品位,和谐发展,中西合璧,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高品质,国际化,精品名校”的办学目标,也因此成为全体附小人笃信的纲领,内化为践行师德风范的行为准则。
在文化行动中开启幸福的源泉
影响教师师德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和谐的人际环境能强化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从而使得教师将个人的荣辱与学校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行动中增强个人表现对于群体形象的意识。教师个人的心理环境也是影响师德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尊严感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认同。为此,学校在师德建设中关注教师的幸福指数,不断为教师开启幸福的源泉。
“当热情的夏日还未来得及褪去绿色的盛装,阵阵秋雨早已送来了秋日的清凉。伴着醉人的秋风,高师附小全体师生迎来了教师节庆典……在二年级小朋友精心准备的诗朗诵《写给老师的诗》中,我们听出了感恩的心声。小朋友们向老师表达着内心的深切祝福,一张贺卡、一声问候,让典礼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幸福着老师们的心田。
“帅宁华校长的讲话激励着全体师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在新学期获得新发展,在发展中取得新成效,携手奋进,共筑美好未来!” (施文杰报道)这是教师节活动后,学校的通讯报道。每年教师节,清晨,老师们都会收到短信祝福,如“一个节日,虽然不在春天,却春意盎然。老师,您的节日最美,这一天,满园的百花都为您盛开!作为校长,我也幸福着你的幸福!”简短的话语充满真挚的情感,温暖着教师。行政班子成员会早早来到校门口,再为每位教师送上一朵花,当面送上节日的祝福;当天,还会组织“我的第一个教师节”集体座谈活动,与老师们共话教育人生。在高师附小,每逢节日,教师都能收到校长的短信祝福,若有教师生病缺勤,校长也会前往探望,或是发去短信问候。
一个个幸福的细节,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带给老师们的是为师的尊严与集体的归属感,有了这份认同感,幸福便如涓涓细流般融入了教师的职业生命中。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为优秀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是借助文化活动推动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阚萍老师工作兢兢业业,30年来一直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在学期快结束时,一个意外使她的小腿骨折了,绑上石膏后行动不便,医生嘱咐她卧床休息。阚老师想到学校人手很紧,学生面临期末复习,她毅然决然地决定不请假。她恳请学校把班级的教室调到底楼,每天坚持拄着拐杖上班。这位老教师的师德风尚和超然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全校师生。校长及时向电视台“寻找身边的好人”栏目组“报料”,电视台马上派来记者采访、报道阚老师的事迹。阚老师的师德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家长的骄傲,更成为激发全体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
有教师参加优课评比,学校成立后援团,有的教师帮助研究教案,有的教师帮助收集素材制作音频、视频,有的教师帮助代班上课,甚至有老师主动帮助执教者清洗午餐的餐具,团队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总结会议中,执教者诉说在准备的日子里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全校教师共享集体的温暖和职业的幸福,接受师德的精神洗礼。
“感动学校年度人物”评选时,学校邀请全体师生及家长担任评委。一个个平凡而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推荐表上:走进学生心灵的良师欧美玲,洒满爱心的教师顾燕,朴实无华的守望者徐晓红,勤恳踏实的“海子牛”邱晓春……一幅幅精美的照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成为滋养全校教师心灵的鸡汤。
系列文化活动洋溢着组织的温暖,充盈着职业的幸福,荡漾着浓浓的爱意。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成为爱的使者,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实践中,把师德播撒进每一个稚嫩的心灵。
在生活细节中坚守责任的底线
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幸福童年负责,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师德核心所在。
社会转型时期纷扰的世风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不容小觑,为此,学校开出底线要求,让全体教师清晰地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期初,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南通市中小学教师道德诚信承诺书》中的八条禁令,每一位老师都要签名做出郑重承诺,坚守底线要求,自愿接受学校及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各界的监督。
建立班级QQ群,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是坚守师德底线,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方法。家长在群里诉说家庭教育的困惑,对孩子培养的期待,时刻提醒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教师在群里解答家长的疑问,为家长出谋划策。一定密度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让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密切的配合,也树立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一、家长是不可缺少的“民间”
教育力量
建设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需求,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家长是教育的同盟者,是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家长委员会建设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导,专业研究引领、学校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深化,逐步完善。山东是全国启动家长委员会建设较早的省份,2009年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鲁教基字(2009)17号文件。枣庄十五中是第一批全省家委会建设培育的典型学校,做了大量的实验与探索工作。
家委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怎样建立家委会;如何确立家委会组织结构;家委会的职能有哪些;建设家委会需要哪些保障措施;家委会如何开展工作;怎样调动家委会成员的积极性;如何建立学校与家委会的有效合作模式;家委会成员的培训和自身建设、学校家委会长效机制建立等问题。
二、探索家委会的有效
工作机制
2010年3月,枣庄十五中成立了家委会领导机构,有专职分管校长、主任,有分管工作人员和家委会专用办公室;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每年举行一次家委会民主选举,保障家委会工作的连续性。
确立了四项基本职责,即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家长教育、沟通学校与家庭。探索了有效工作形式,即学校家委会委员定期进校议事、年级家委会委员每周轮流进校值班、班级全体家长每日轮流进班“助学助教”。明确了五项工作制度,即家委会工作班级主体制、进校助学制、监督评议制,全员参与制、活动小组制。实现了家委会工作常态化、主动化、高效化。
班级家委会是学校家委会的基础,只有加强班级家委会工作才能提高学校家委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调动家委会主任和班主任开展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创新家委会工作,学校将班级家委会工作纳入量化考核,期末评选家委会示范班、表彰优秀家委会主任、评选优秀“家长教师”。确立了班级家委会学期“七个一工作目标”。即:组织召开一次家教论坛或家教沙龙;开展一次亲子共学活动,如同听一节课,共读一本书;参加一次班会和升旗活动;当一日“家长教师”;每月参加一次大课间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班级优秀作业展评和教案评比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远足实践活动。目前正探索班级家委会小组管理体制,建立“家长合作小组”,形成“家庭育人共同体”,促进家庭和谐、亲子共成长。
三、让家委会成为课程资源
开发的好伙伴
广大的学生家长队伍人才济济,他们甘心为孩子奉献,乐意为学校做些事情。
(一)“家长教师”,一个新时期响亮的名字。在枣庄十五中,每逢周四的第八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掌声从各个班级传出,这是由各班级家委会推荐的来自警察、法官、工程师、医生、园艺师、工人等行业的家长,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为此,学校赋予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家长教师。家长的课堂集生活性、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于一体,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既丰富了学生的课程体系,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别样的课堂,极其精彩,我们爱听。”学生高兴地说。学校相继开发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活技能》等系列课程。
十五中是2008年3月开始实施“家长教师”进课堂活动。六年来相继有3000余名家长走进教室,上课9000余节,使学生眼界大开。2008年11月,枣庄十五中“家长教师进课堂”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宣传典型”。新华社以《枣庄十五中:家长教师让课堂灵动起来》进行了通稿报道。
(二)“励志远足”破解校外实践课程安全瓶颈。一提起“春游、秋游”,由于安全等因素,很多学校望而却步、不敢组织,家长也忧心忡忡,学生校外集体活动渴望成为泡影,“励志远足”成为孩子的“奢侈品”。
然而,在枣庄十五中,这样的活动已是学生的“家常便饭”。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发了“励志远足”课程。课程的主体是学生,组织者是家长、指导者是学校。
每次活动从规划到设计,从组织到实施,都有家长委员会有关人员参与,他们制定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安全预案,让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9月份,七年级三班、八年级一班家委会联合组织“寻访家乡文化名人”活动。100余名学生、家长、老师一起走出学校,走进秋天,走进铁道游击队主题公园、走进匡衡故里等地,寻访文化名人事迹,升华爱国报国情怀,进行一次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年,新华社以《创造条件让孩子拥抱春天》为题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报道。2014年,新华社3月31日电题:中小学生春游岂能因噎废食(新华社记者 娄辰),再次报道我校励志远足活动。
(三)我的课堂我做主,百科讲堂展风采。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怎样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是枣庄十五中家委会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家长、学生和老师们的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生自主“百科讲堂”、建立“少年学院”活动课程。自2010年以来,在学校家委会的指导下,各班每周一次由学生主讲的“百科讲堂课程”涵盖了军事、科技、环保、法律、礼仪、美德、艺术、体育、国学、心理健康等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先生”,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激发了学生潜能开发,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搭建了学生展示个性才华的新平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四、以家委会为平台引领
家庭教育方向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真正摇篮,在道德品质塑造,孩子良好习惯养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
(一)“家长论坛”成为优秀父母成长的大课堂。为提高家长的育人理念,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家委会组织开展了班级“家长论坛”活动。
4月3日下午,七年级十一班的家长、老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围绕“按分数排名的利与弊”开展了家长、学生、老师三方参与的大讨论。于文清同学的家长率先发言。她说:“成绩是孩子的个人隐私,若孩子不同意,就不能公开。”孙召斌老师则认为:“按成绩排名,会增加孩子学习压力,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排名后更容易使他们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一位学生代表说:“按成绩排名,容易使老师带上‘有色眼镜’,老师会更多地去关注优秀学生。”活动中,家长、老师们踊跃发言,尤其是部分学生代表发言,更是把这次讨论推向。
在学校家委会的指导下,各班级家委会也相继组织了有特色的班级家长论坛和家教沙龙。成立家长读书小组,大家坐在一起学习、交流育子经验。于是,《勇于管教》《中华家训》《家书》成为家长爱读的书。家长们通过读书、谈体会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科学育子水平。
学校家委会还从2011年开始倡导“创建学习型家庭”“做无不良嗜好家长”活动。
(二)开展亲子媒体辨识教育活动。为了密切亲子关系,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自觉抵抗不良信息的侵害,家委会要求家长陪孩子观看影视节目,并组织开展影评活动。
2014年4月8日,八年级六班家委会组织了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观赏了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讲述了一位老师用爱和音乐带给一班“放牛”孩子人生春天的故事,剧情感人至深,回味无穷。返校后,举行了家长、学生影评会。
(三)开展亲子读书分享活动。“亲子共学”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建立班级家委会平台上的学习型组织――读书小组,这是一种新型的由家长、老师、同学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用阅读影响家长和师生的生命品质,从而共同建造幸福家庭、美好校园。
家委会发出了读书倡议书,倡导建立“书香家庭”,推荐了亲子共读书目《论语》《爱的教育》《雷锋日记》等,通过建立读书小组,引导亲子共读,促进家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亲子共读中拓展知识视野,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每学期还开展“最美书香家庭”“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
五、家委会参与的教育
才是完整的教育
只有让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教育,感悟教育,他们才能理解学校、理解老师、理解孩子。
(一)开展家长“进班助学、助教”活动。在枣庄十五中,每天每班有2名家长进班级和学生一起听课、参加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学习,了解教学进度和老师的教学风格,积累了与孩子沟通的素材,提高了指导孩子的能力。家长进课堂听课还监督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质量。助学家长填写“家委会进班助学记录”,家委会和学校会及时总结并反馈。助学活动还解决了家委会委员进校值班常态化问题,既保证了家长全员参与,又保证了家委会对学校工作的关注和监督。
(二)参加主题班会和升旗等常规活动。每周一升旗活动,班级家委会委员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迎着朝阳,面对五星红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主题班会都会有家长参加,一是观摩学生活动情况, 二是参与、指导学生活动。每年的红五月活动、运动会、科技节、戏剧节、诗歌节上都会看到家委会委员的身影。他们有的是义工、是服务者,还有的是做评委和裁判。
(三)参与学校检查和评价工作。年级家委会每月组织评比学生课间操一次;每月组织评比、观摩班级“唱歌、诵读、静思”展示活动一次;每学期组织评比文化建设规范班级一次;每学期评比优秀作业展评活动一次;每月对学生学习规范、行为规范实施等级评价;期末组织评比各类优秀中学生。如孝心中学生、诚信中学生、行为规范标兵等。家长参与评价使赏识激励更加多元化、全面化、群体化,实现家校教育无缝对接。
(四)发挥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民主监督作用。优质教育应是敞开胸怀接纳家长和社会监督的。
学校家委会明确了民主监督的内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设施、课程开设、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安全管理、校服招标、教辅材料应用、学生在校时间是否合理、学校场馆和实验室的开放使用情况等。
学校家委会民主监督的途径,一是让家委会定期参加学校行政办公会。二是设置家长监督部,学校聘请家长做教育监督员。每月要召开一次会议,汇集大家建议、意见向学校反馈。三是开通家委会热线电话、设置家委会信箱。四是请家委会参加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评议活动。
在家委会委员的监督下,教师教学行为更加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和课外活动更加安全,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五)建立“学生成长导师部”。全员育人,请家长参与做导师。
邀请公安、司法、医生和高学历家长做“学困生”“问题学生”的生活导师和学习导师,扩大了学校全员育人管理队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峭壁的梅花,迎雪傲放,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骨气,更需要对自己的一种坚持,对岁月的一份坚守。
2015年,乏善可陈,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坚持着自己,坚守着岁月……
成长力教师 举起岁月奖杯
2015年4月,在河南《教育时报》举办的文昌杯第六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比中,我荣获了“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优秀奖。
举起奖杯那一刻,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尊奖杯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15年的教学生活,10年的笔耕不辍,7年的新教育之旅,5段生命叙事的记录……我用文字记录自己经历的一个个平凡的教育生活,用文字反思自己身处的一个个教育情境,用文字吻醒与自己“遭遇”的一个个“萨哈拉”。从教育日记到班级故事,再到生命叙事,在教育写作中我不断转身,而在这样的转身中,我始终坚守着自己朴素的教育念想,扎根教室,立足“原点”,勤勉躬耕。
我清晰地记得在颁奖典礼当晚,自己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
这是一次思想的汇聚,智慧齐碰撞;更是一种拔节的渴望,打破并突围。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之路都是不同的,艰辛自知;但是在成长力教师身上,我看到了彼此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有着自己的教育梦想,并不断点燃。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教师,是应该具有“不断创造、追求梦想、有爱谦逊、帮助别人”的专业能力的人。这似乎也为我们打破自己、实现成长突围提供了参照:能说,更要会写,积极自我培养,不断实践、思考、阅读、写作。在这样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学会坚守,也要学会创新,因为“改变”是这个世界的最大特点,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变自己的行走惯式,最终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摇动、推动、唤醒的过程。汇集教育急流,穿过崎岖的道路,从山岩中滚过,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吟唱。这一刻,我们彼此握手,用生命邀约成长――这既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一份郑重的承诺!
教师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内心
负责;对孩子负责,对孩子的明天负责。
这一年,我庆幸自己与成长在一起。和孩子们一起教学相长,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虽然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虽然我知道前面的路布满荆棘,但是,我毫无惧色,因为我知道,我不是孤单的一个,我们是一群,一群努力发光的流萤,一群有着共同梦想的种子,一群乐此不疲勾勒美好愿景的人――朝向卓越与完美,我们让自己的头始终高高昂起!
种子研训营 感念义工荣耀
2015年8月,我参加了在日照五莲举行的“新教育萤火虫之夏(2015)暨全国第二届新教育种子教师研训营”。
研训营第四天是我做义工的日子。从接到QQ群里的通知到和巨蟹老师不断沟通交流,我知道,这次活动是要给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留下一段美好的生命回忆。于是,马不停蹄地开始按照组里的统一分工进行备课。
准备好了一节《木偶奇遇记》的共读课之后,巨蟹老师通知我说,还要有一节主题探究课。于是,我再次开始构思,结合孩子们即将尝试的童话剧的排演,确定了《建立联系 砥砺智慧》的主题,引导孩子们在团结中彼此启迪,碰撞智慧。
五莲的夜,星光点点。我拿出事先打印的教案再次熟悉,把电脑中的课件打开,再次完善……反复中,似乎总是不放心。于是,琢磨了一番后,将课件又进行了小小的改动,又根据课件的暖
场音乐设计了一段木偶操。这些都忙完之后,已经是晚上11点
多了。
共读指导课,主题探究课,团队游戏,排练《木偶奇遇记》……孩子们登上了舞台,链接自信,找到生命当中那个最为重要的自我。应该说,演出相当成功,在这样短短几天时间里,孩子们精彩绽放。会场上热烈的掌声是对孩子们最大的鼓励,也是给予义工付出的额外奖赏。
一天的义工生活让我不仅感受到奉献的快乐,更让我看到身边众多萤火虫的默默努力与付出。在他们身上,我再次被“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感动着。那一晚,我在日记中写下了一行字――让生命努力发光!
挑战不可能 绽放如花课程
2015,我们的班级课程精彩继续。
四年级下学期,我们“观察课程”的主题为“春悟篇”。一周时间,我们依次观察了春芽、春草、春花、春实、春曲。“奉献、不屈、热爱、淬炼、梦想”这些美好的词汇一一在我的心里开花。特别是最后一天的“一日积累”――著名企业家马云的一句话“别看我们小,但我们可以创造奇迹”更是让孩子们回味良久。
五年级上学期,我们“观察课程”的主题为“生活篇”。生活中的美是需要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悟的。我们以“生活中的观察”为线索,依次观察了闹钟、台灯、小钢琴、豆浆机、水果叉。孩子们在观察中感悟生活哲理,编写小诗,撰写观察日记,忙得不亦乐乎。
“蚕桑课程”中最让大家纠结的就是桑叶的采摘了,孩子们再一次领悟了什么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在大家相互接力,终于坚持了下来。我想,从小小的蚁蚕,到破茧成蛾,这中间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大家一段美好的回忆。正如李商隐在《无题》中写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这是“蚕桑课程”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想象节,每年的12月如期而至。我们在一周时间里开展了“树叶贴画 随心所欲”“立体雪花 创意无限”“玩转扑克 其乐无穷”“桌罩缝制 巧手翩跹”“诗情画意 童心童趣”等五项活动。在这个独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我为孩子们的想象力留存了展翼的空间。
……
《金缕衣》这首诗作为我们在“挑战不可能”课程――《唐诗三百首》中诵读的最后一首,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虽有些“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时光的珍惜,真的别有一番韵味――在匆匆的时光流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又可以留下些什么?
比如,我们从三下开始的一个约定――诵读《唐诗三百首》。一路走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坚持着,我们胜利了!于是,再来读这首《金缕衣》时,便很有些五味杂陈的味道在心头了。
找出三下时给孩子们发《唐诗三百首》时拍下的照片,当一双双小手接过这本厚厚的书时,孩子们的心中除了激动,还有什么?看看孩子们开心地将书顶在头上,是寓意着自己要成为一个“书香小博士”吗?而当孩子们在一年半之后,再次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不禁感概不已。除了感叹,还是感叹啊!
行有坚持,终有收获。我们在这样的诵读中又积累下了多少?
也许,能够背诵三百首唐诗的孩子还没有,但是,春雨润物无声,如果可以让孩子从此走近唐诗,亲近经典,埋下一粒种子,那么,我们的诵读也是善莫大焉。
孩子的生命需要这样的经典来浸润。
“挑战不可能”!我们用一个紧握的拳在一滴水中奋力一击作为我们的课程LOGO――我们希望可以尝试从内打破,从而不断否定,超越自己――从四上的第一首“挑战不可能”主题诗开始――
没有什么不可能
――挑战不可能主题诗
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飞上蓝天
潜入海底
昨日的梦想
今天都成了现实
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小小毛虫
破茧成蝶
曾经的心愿
已经绽放出美丽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小小雨滴
坚持努力
一天又一天
滴穿一块大青石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唐诗三百
成语万条
一点又一点
蚂蚁啃下硬骨头
于是,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唐诗堂”。在“唐诗堂”里,我们读唐诗、诵唐诗、演唐诗。我们邀请家长和我们一起演绎唐诗,一起欣赏我们小组合作表演的主题唐诗诵读。当然,我们也仿写属于自己的“唐诗”。我们骄傲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让自己的“唐诗”在教室里也尽显岁月的光彩――我们渴望可以穿越时空,于是共写《文字王国历险记之穿越唐诗》应运而生,在这里,我们尽情和李白、杜甫谈天说地,和王维、白居易惺惺相惜……
四下的时候,我们为课程“挑战不可能”撰写了加油诗――
一切皆有可能
――雨滴班挑战不可能加油诗
春天因为有梦想
才会破土萌发
鹅黄 嫩绿
用绽放的花朵
证明自己的朝向
夏天因为有梦想
才会愈演愈烈
姹紫 嫣红
用辛勤的汗水
挑战一个不可能
秋天因为有梦想
才会麦浪起舞
饱满 金黄
用丰登的五谷
吟唱劳作的欢歌
我们因为执著
继续在路上
边走 边唱
将一切皆有可能
写在骄傲自信的脸上
于是,我们所有的班级生活,乃至整个生命都沾染了唐诗的颜色――正所谓,近朱者赤。
“观察课程”里,我们为每次的观察内容撰写“唐诗”;“想象节”里,我们依然和“唐诗”不离不弃――我们选择了一张在雪中抓拍的父亲为执勤的孩子撑伞的照片撰写“唐诗”,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体味如山父爱!
我们的活动自然也带着浓浓的“唐诗”味道。“诗韵果拼”活动和“挑战不可能”课程紧密结合,既丰富了课程内容,也可以让我们的小嘴巴过足“果”瘾。可谓一举两得!瞧孩子们的创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苹果台上,一枚敞怀的甘橘。李天说,是璨玮的创意,四周的苹果如玉壶,中间的橘子似冰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孩子们将吃剩的大柚子皮做舟,上面摆放着胡萝卜、翠黄瓜,看样子应该是在扮演着“蓑笠翁”的角色。还有,牙签做桨。孤舟四周,有香蕉、橘瓣、梨片,苹果段儿……别有一番意境。
……
今天呢?当我们一路风雨兼程,将一册厚厚的书终于一页页翻过时,是不是也如胜利时一样“三军过后尽开颜”?
于是,我们又有了一首课程的“自励”诗――
把可能握在手掌
――雨滴班挑战不可能自励诗
当我们把最后一页
轻轻合上
厚重的一本书
五百多个日出
每天 向着明亮那方
当我们读着金缕衣
仿佛
又回到三下时
小手接过浓浓墨香
那时 心中几多激荡
一页页 一声声
眼睛 在诗篇中寻觅
一首首 一遍遍
小手 在诗行中徜徉
直到咽口唾沫 满心欢畅
坚持中
我们把可能握在手掌
满手盈香
你看 张开手时
满满的都是――光
是啊,如果要问今天的我们和昨天的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一同经历过,我们一路走来,采撷诗意芬芳,我们一路走来,诗书已在腹藏”?
张开手――满手盈香;张开手――满满的都是光!
而此时的天公真是给力,连续多日的雾霾一扫而光,阳光从门缝中“顽强”地挤了进来。于是,打开门,让光进来,孩子们挤在阳光下,小脸上满是灿烂的笑,伸出双手――真的,满满的都是睿智的光!
真是风雨兼程读诗路,酸辣涩咸多甘苦。一任岁月翩跹过,回看芬芳己多足!
雨滴故事堂 建构孩童王国
这一年,我依然在不停地记录,无论是班级故事,还是两段20余万字的“生命成长故事”。我希望,可以在记录中将生活编织成一段故事,一段传奇――孩子们也可以快乐地拿起手中的笔,记录、创作。
终于,我们“雨滴故事堂”的第一次交流活动如期举行。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活动。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就发出了“作家就需要写作”的倡议。班级文化布置的时候,我们特意在“书树”下垂悬了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书封面。今天,孩子们的故事已经雏形初具,因此,分享也便水到渠成,亦有了几分分量。
我们大体按照“创作构思―人物简介―故事梗概―精彩篇章―明日精彩”的顺序进行分享,之后是我们创读之间的对话、
交流。
刘璨玮的《肖字帮》讲述的是一群孩子由最初的打打闹闹,到最后化敌为友的故事。从四年级关系的”剑拔弩张“,到六年级时的欢喜冤家,这是一段童年纯真、美好的岁月,也是一段无邪、唯美友谊的见证。
韦金琦的故事名为《小女孩的出生记》。这是一个记录真情实感的故事。从“早产儿”到“妈妈想让她成为比健全人更健全的孩子”到“成为妈妈的骄傲”到“幼儿园时受到了欺负,妈妈很是为此打抱不平”……看得出来,韦金琦在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成长,书写自己的生命。作家就是常常写这样的成长故事的啊!
齐可真编写的故事是《桂花开了》。故事《桂花开了》讲述的是一个花精灵――萨拉拉,为了感受人间真谛,变成了一朵普普通通的桂花来到了人间。在人间,她遇到了许多事情,还和一个名字叫幻灵的桂花结成了好朋友。经过了一件又一件的突发事件,渐渐的,这位花精灵萨拉拉终于感受到了人间真谛:花是美的使者,更是爱的使者。“花是美的使者,更是爱的使者”――多美的语言啊,故事展现的是生活中种种美的镜像,折射出的是对于美的种种思考与践行。
田柳带来的故事名为《杰里历险记》――故事的主旨定位为“一个人要有创造力。”杰里、小新、小闹钟在花朵学校住了一阵,结果学校的“点子”被偷,他们开始了一段寻找“点子”的冒险旅程。
……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故事天才;
故事,永远应该属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故事,只有当它回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时,它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
从我的记录到孩子们的书写,从我的言说到孩子的讲述,从我的行走到孩子们的行动……摇动、唤醒、点亮,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一年,很短;一年,又很长。
在这一年里,我们笑过,哭过,乐过,恼过,但是,当我们走过,回望昨日时,一切又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品度良久――而这,又源自于默默地坚守。
当阳光照在我的脸上,
我仰起头,
看见
新的开始。
我对自己说,
在路上,
还有很多的同伴,
我们一起走。
这条路,
荆棘丛生,
却又
繁花似锦。
我们采撷美好,
和孩子们一起成为美好的中心,
努力成长,
教育观念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落实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开展教改教研活动是落实教育行为改变的具体做法。教师们通过学习、观摩、讲座、实践、交流等方法来转变观念,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市级、园级公开观摩活动
1.市级公开观摩活动由教师自愿报名,由教研组长等审阅教案,然后进行预教,选出优秀的课题作为市级公开课(以主题和课改内容为主)教师机会平等,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2.园内公开观摩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加(报名参加市级公开课的教师可不上园内公开课),按照园内公开课安排的时间进行(以主题活动和课改内容为主)按本班教学进度进行,组织全园教师听课并进行评析。
(二)业务学习
1.以讨论问题的形式为主。问题由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对课改教研某方面的不理解等问题由教师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提出,并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用集体的智慧讨论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文章交流与推广。改变以往学习时念文章的做法,由每位教师自学去选择有关教研、课改经验、教育技能、教师先进事迹等方面的文章学习,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说说自己的的心得,可取之处,并推荐难同事。
3.讲座
(1)外出学习的教师回园以后要向全园教师介绍学习的心得体会,并把有关内容向教师们进行讲座。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讲座(光盘)。以往我们的做法是集中教师具体看光盘,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率,现改为分别由一位教师个人看光盘(VCD)做笔记,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对年段教师进行讲座。
二、打破集中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分组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过程只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机械记忆的过程,教师教学生学的集中课堂教学模式已为广大教师学生所接受,幼儿园也不例外。而现代先进的幼教观念提倡的是教师应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观察、尝试、体验、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课程改革就是要寻找一条更适应幼儿发展的新路子。打破集中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分组教学活动就首当其冲地成了我园课程改革的第一措施。
结合目前经主题活动为主的课程,首先在幼儿一日的作息时间上作了一些改动,把过去的晨区活动时间从8:00分延长到9:15分,让教师们更好地利用这一段时间进行分组教学活动。两位配班教师共同协商,为每周分组教学活动选择内容,把一些无法在主题活动中整合的知识、需要巩固练习的知识技能、操作活动等,统统可以放在分组教学活动中进行,如:计算教学活动,以小班“一和许多、一样多”为例。在晨区众多活动中设一组(约5~6人)进行“一和许多、一样多”的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上些活动材料(够5~6人用的)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一和许多、一样多”的区分和比较,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掌握,可以让他离开去其它区活动,(掌握一个离开一个)。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可继续辅导,直到其掌握为止。这样既不浪费能力强的孩子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也不会因幼儿园太多教师无法针对个别幼儿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再如:手式活动——折纸,教师和幼儿坐在一起给他们讲解、示范折法,教幼儿如何看折纸示意图,让幼儿自己尝试着折,这样可经让幼儿看得更清楚,也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辅导幼儿,避免了以往手工活动中多数幼儿不会折,常常离开座位跑到教师身边,要求教或帮他折,教师身边围了一大群的幼儿,那些胆小、性格内向的幼儿不敢到教师身边,时常会被教师遗忘,而得不到辅导。
三、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根据新的教育观念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挖掘和有效利用纪念日的教育价值,将会对幼儿的社会学习和社会化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我园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一)儿童安全教育日活动
3月27日是儿童安全教育日,我园组织师生走上街头,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展出了生活中基本安全常识图,安全标志图,伊拉克儿童面临的空难图片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儿童具备初步的责任感,既关心自己,又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二)世界地球日活动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抓住了这一教育的有利契机,组织部分幼儿上街,开展了以“让地球充满生机”为主题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活动目的旨在让大家认识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培养幼儿关注社会,关心环保的意识。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表达了热爱地球母亲,渴望优美环境的美好愿望。
(三)世界环境日活动
6月5日是世界宣传环境日,我园组织大班的部分幼儿上街宣传,分发环保倡议书、现场作画、还进行了由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服装,进行了“时装秀”表演。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知道了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应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四、充分利用就近资源,自然资源、家庭资源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家庭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亲子活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和信任,家长对孩子的了解和关爱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家长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利资源。因此,我们开展了多项由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
1.春游、秋游的野外亲子活动。根据季节的特征,组织由家长参与的春游、秋游活动。我们采用自愿报名参加的形式,利用周末家长休息时间,老师、家长领着孩子到野外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秘密,秋天的果实。感受不同季节带给大自然中树木、花、草以及农作物的不同变化,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不同叶子的种类,数量和颜色,认识落叶,树和常绿树以及常见树木的名称等等,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奔跑,无不欢呼雀跃,大自然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而且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大自然是一个广阔的课堂,置身于大自然中幼儿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认识季节的这一教学内容。孩子们在观察、感受、体验、探索过程中,自然的、轻松的、愉快的接受了。野外亲子活动家长为老师解决了与孩子密切交流、平等合作、增进感情的机会。
2.参观军营的亲子活动。参观军营的亲子活动是由家长建议的,家长们觉得现在的孩子娇气、霸道、不听指挥、不守纪律、不收拾东西、依赖性强、做事拖拉,有必要到部队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感受。我们觉得这是一次利用地方资源、社区资源为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服务的好机会。于是,家长主动为我们联系好车子、地点、中餐等事宜,到连队武警战士联欢,还参观了战士们整齐干净的宿舍,观看了战士们叠被子(豆腐块)表演、队列表演、武术表演。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叔叔纪律严明、行动迅速、听从指挥、认真学习、安静进餐的好习惯,珍惜粮食的好品质。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学做的情感。
3.亲子活动比赛。在“六一”儿童节前亲子活动比赛,分年段进行,老师把比赛项目分布后,家长孩子回家商量,以家庭为单位,自愿选择项目和自愿报名,报名后,家长和孩子在家要经常练习,协调配合。这一活动,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融洽关系,培养孩子竞争意识合作能力。
(二)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助教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产生的新的教学活动,它有利地促进课改的不断深入,是课改行之有效的有利资源。
1.走出去的家长助教活动。利用家长的工作单位,职业特长为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服务。如:小(1)班参观奶牛场的家长助教活动。小(1)班豆豆孩子的家长在吴家塘奶牛场工作,老师与之商量想到奶牛场参观,家长十分热情的答应了。在参观过程中助教家长给孩子介绍了奶牛的食物,最喜欢吃的东西,如何挤奶,还特意为孩子们安排了参观全自动化挤奶的过程。这一助教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兴趣,整个参观过程,生动有趣,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请进来的家长助教活动。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处处都存在着物理现象,如何跟孩子们解释这些现象呢?物理实验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中(1)班黄晨曦的爸爸是中学的物理老师,我们把他请来为中(1)班的孩子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黄老师给孩子们一一演示了浮力实验,解释了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用这一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用惯性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汽车刹车后不会马上停下来,教育孩子过马路要小心。用大气压力实验(空气的存在)解释了吸碗为什么可以收在前墙上,等等。
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为教学服务,弥补了幼儿园实验用具的不足,家长的有效资源为我所用,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