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有效整合,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备课
自从国家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后,我们学校开展了全面的培训学习,我便开始用接收到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来备课了。备课时,除了可以用电脑来写备课教案,还寻思着怎样制作教学课件,既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又要使学生容易接受。这样使我的备课变得新颖了。对于我这样操作电脑不太熟练的人来说,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要自己虚心地、努力地学习,制作教学课件将不会是一件难事。目前,我已能运用电脑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课件给学生上课,正努力做一些更好的课件。说它简单,原因就是设备接收到的信息化教育资源里有许多优秀的课件、课案,我下载后做一些,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通过搜集与整合,备课越来越丰厚、充分,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整合,用信息化教育资源上课
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上课,让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对所学习的内容记忆更为深刻,能够完成一些平时我们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给学生上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第九课《鲸》时,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到过海边,更不用说见到鲸了。所以在上课前,我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里有关鲸的图片先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先对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再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但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在给学生上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用课件给学生出示了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录像,让这些从未经历地震的学生如同亲临地震现场一样,不但让学生认识到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还从情感上博得了学生的同情,从而使他们更加投人地学习课文。
三、有效整合,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布置作业
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上课,到了快要结束课程时,我总要再找一些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里有的课堂练习来和学生一起完成。当然设计这套练习的初衷,是让学生自己完成的。但是,因为我们学校现在还没有能力配学生微机室,为了让学生也能及时得到这套资源的学习,不让资源白白浪费掉,所以也把这部分资源找了出来和学生共同学习。这样,学生既得到练习,也知道了如何操作多媒体设备完成练习。因为只有供教师操作的一台电脑,所以在给学生进行多媒体练习时,学生说什么答案,老师就打什么答案。当出现有意见分歧的答案时,老师可让学生举手表决,赞成哪种答案的学生多,老师就选择哪种答案,系统在检查做题答案时正确与否便可见分晓。这种练习的方式,不同于平时的作业本练习。平时的作业本练习可以不与同学交流,自己独立完成;而这种练习的方式,除了自己的意见,还可以适当参考别人的意见,综合后得出一个有效的结果。这个结果如果是正确的,他会和同学们同喜同乐;这个结果如果是不正确的,他也不会太失落,因为也有同学和他一起承受这个结果。所以说,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课堂练习,我的语文练习课更丰富了,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有效整合,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答案或作答后的处理。有效理答,是指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从学生所提问题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钻研、讨论切磋。教师善于把握学生回答问题的精髓,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深入浅出分析,做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导,进而完成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达成教学目标的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有效理答,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一、转换思维,镇定理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潜心解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我们还能求得教学的创新、教学品质的提升吗?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想法,从解读文本开始,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走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教材的开发,但这必须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想超越教材,就必须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而此时,理答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理答要关注两个角度:一是尽量选择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时,学生学习意识上的矛盾激化时,他们思想囿于狭窄范围时或者学生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时,注意力涣散的时候作为发问的最佳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与文本价值相适应。因为很多时候就同一问题转换一下提问角度,效果就会迥然不同。
在一次学校优质课评优活动中,教师上完课后提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蔺相如、廉颇”。学生的各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进行相当顺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老师完全沉醉于学生的精彩回答中。忽然,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最喜欢的秦王!”顿时,课堂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显然这位学生“别具一格”的答案迎合了学生求新立异的想法,而此时教师竟一时呆住了,转而微笑着肯定这位男生的答案,继续走着下一个教程。
教师对这个回答的处理显然非常不妥,他默认了这个错误的回答,这样的理答是失败的。教学中教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样的理答方法显然太失偏颇,却一时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答办法,因而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教学生成点。其实我们不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探问:“怎么样的人才算值得敬佩、喜欢学习的呢?”这一问就把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到正确的价值观上了。学生在了解了“”的意思之后,教师话锋一转:“的人也能喜欢敬佩吗?”这样不偏不倚的理答解决了学生新旧认识的矛盾,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到正确的领悟上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所以教师往往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
二、设置难度,有效理答
理答是唤醒学生注意,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
比如在《黄山奇石》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我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会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体形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讨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由此可见,教师对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合理地分解,将其转化成贴近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缘于教师的教学动力,其中理答智慧也足以令人佩服,从而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三、转移适度,优化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