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戏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戏教案范文第1篇

一、反思目的需明确

教学反思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近期目标却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上完一节漂亮的课之后,总结其中的闪光点,好好地表扬自己一下,也许会在原有基础上,想出好方法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受到启发想出别一种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以是上完一节有些瑕疵的课之后,归纳优点和缺点,以便于今后扬长避短;还可以是上了一节很不成功的课之后,追寻自己发生错误的根源,以及今后避免的方法等。总之,反思目的要明确,反思才有价值。

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努力地学习各位大家的教学方法,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他们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打印过厚厚一本,每上一课,都要认真地思考原装设计,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改编成自己的教案。慢慢地发现,大家们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从他们文字版和视频版的教案及实录中,我每每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李镇西老师在1997年上《孔乙己》的实录中,曾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小说末句的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是文章分析的一个要点。李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将孔乙己的死归结于他的遭遇和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孔乙己的死因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本文的中心。我综合了各家的说法之后,归纳出两大点: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的残害,他周围的百姓的麻木与冷酷,以丁举人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忍;个人则主要是鄙夷体力劳动,好喝懒做,小偷小摸等。因此我在借用完这篇教学实录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课后反思:“教案源自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与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相比较后,我对分析文章篇末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词语的分析做了修订,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的是不够全面的,或许是由于口语上的表达有所失误,李老师没能将它引导周全。”在反思中,我找李老师的“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提升,边学习边挑刺,这是我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在行动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成长很有效。

现在回头看我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其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褒奖,兴奋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在受鼓励中激发强烈兴趣,进而刻苦钻研的人,由于深知这一点,在写作反思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努力以诸多的奖励。

二、反思视角要清楚

反思的角度应包括:大师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同事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等。每一次反思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省视,或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省视,它们共同指向或分别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哪些方面、哪些问题,这给予教者的是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建议。清晰的视角针对性极强,教者因此清楚了如何改变教法、改变指导学法,抑或改变双方的观念认识等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前几年在做《社戏》公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有导入、作者介绍、自由读、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寻找本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称为“乐土”的理由)、总结、拓展(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设计时,自我感觉虽然教学环节比较保守,但是讲课的过程中语言幽默、分析到位、问答清晰,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只是你认为的生字词,虽然多媒体做得很漂亮,但是缺点有两个:首先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过于繁杂,我坐在下面就觉得被这些背景干扰得厉害,心思不能完全集中在认字上,教学手段是吸引了学生,但却是副作用相当大的吸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你展示的生字词,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生字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生字词,你是强加给学生的,你看在读完、拼完之后,学生又提了一些,那才是他们认为的生字词,你不觉得那几个才真正叫做生字词吗?所以有人说教师有三种:一是学生懂了你还在教,二是学生没懂你教还是不懂,三是学生没懂你教懂了。”我一下觉得茅塞顿开,一直在东学西学,学的都是表面,别人使用的这些套路,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真正明白每一环节起什么作用,只知道借用过来,照着葫芦画瓢,今天听了这位老师的话举一反三,顿时知道怎么去做了,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上,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很感谢我的前辈兼同事,她今天的点评让我清楚了,我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方便我自己的教学,方便把公开课上得漂亮,就放弃最根本的学生的立场。”自此以后,我的课堂变得朴实而实用,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教学的本质。

三、写作反思应及时

教学反思与其他的教学活动一样,都具有及时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及时完成,学生作业要及时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样,教学也要及时反思,对于刚完成的教学实践,立刻反思,不仅可以想到课前的设计思路,而且能想到设计和实施时的许多微妙细节,这对于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准备、执行以及自己教学思维模式的修正,都具有意义,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忘记很多细节,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有一段时间学校忙于迎检,工作特别多,我既要忙于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还要记得备课,因为开会的时候说,检查组来的时候,会随机听课,虽然没说上得好怎样,上不好怎样,但是自己作为一个多年从教的语文老师,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尤其是万一犯了低级错误,该如何是好?结果真还是怕什么来什么,检查组果然听了我的一节《背影》,课后点评的时候,领导说:最后拓展时,你要求的是回忆自己心目中的父母最美的形象,结果有一个学生举例,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自己很少见到他们,只是每年打几个电话,自己很想念他们,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引来师生的唏嘘。当时我没感觉到什么,还表扬了他,说这个事例并没能说明亲情。但是因为事情太多,我没能及时反思,直到现在,都无法想起当时自己为什么会在拓展延伸部分,没听出学生所举的事例是不应题的,我只记得是有一个特殊原因的,但是一直没能想起来。虽然不能说缺了这一次反思,我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遗憾。

社戏教案范文第2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分析

沙正连(江苏金湖县教研室):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陈久红(江苏金湖中学):对,不少语文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梳理文章脉络,就是逐句逐段的分析,或是总结文章特色之类,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罢了。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赵长兵(江苏金湖县外国语学校):其实阅读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能性”最多,这种“可能性”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感受,这是语文教师备课时不能忽视的。例如《藤野先生》一课中当“先生” 介绍自己时,“后面有几个人笑了起来”。备课时教师可能对这句话感受不深,甚至不以为然,教参也并未涉及。可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这样的话更感兴趣,而且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笑先生的随意,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尊重先生,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很浅薄,有的学生认为课堂十分压抑,能有机会放肆地笑纯粹是找乐,也有的学生觉得这是因为藤野先生为人随和,学生都不怕他。细想起来,学生的回答都有道理;或者说,因为他们自己本来就是学生,对这种心理的揣摩比教师来得更真切。教师备课时并不一定要将这些答案想全(事实上也不可能想全),但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应该能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备到这些“可能”!

沙正连:这个例子很好!我们过去备课常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将其预置成“教学目标”强行灌输给学生,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样做的弊端。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有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赵长兵:的确,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投入得少了。在“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三要素中,大纲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不能搞生硬的牵引,教师应灵活地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比如,备《社戏》一课,教师与其干巴巴地提出诸如“分析双喜、阿发、桂生的性格特征”这样冷冰冰的问题,不如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音,问:“如果你和这三个伙伴一起,你更愿意和哪一个做朋友,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变换角度,使学生真切地进入问题的情境。面对这样具有亲和力的问题,学生愿意思考,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直面文本的感受。在备课时设计好的切入点和提问方式,应当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卢军(江苏金湖中学):应该认识到,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而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提到“对话”,我们不禁会想起中央电视台的《聊天》、《实话实说》,倪萍的亲切笑容、崔永元的连珠妙语首先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这种氛围。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曹刿论战》一文,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但如果仅止于此可能不够。我备了这样四个短语:从“春秋无义战”谈背景,从“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谈写作手法,从“皮里春秋”谈处事方式……

沙正连:卢老师真是一位知识型主持人!这种旁征博引虽有可能被人讥为“东一榔头西一棒”,但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知识其实是教师丰厚底蕴的表现,是备知识深入挖掘的结果。要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

卢军:我接着谈知识型主持人如何备课的问题。既然教师是知识型主持人,那么备课就存在“备形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要设计与课堂内容相符的个人形象。教师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中自然流露出的儒雅风度、对真善美的诗意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他人的友善,都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长期耳儒目染,定会受益无穷。因课、因时而异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也是备课时应考虑的内容。教师应将经过锤炼的口语用于课堂,使课堂语言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练生动风趣。还要备口语交际技巧我曾琢磨过《东方之子》的主持人因人而异采用独具匠心、不落俗套的提问方式和谈话技巧。面对各路精英,他们能成功“诱导”专业人士把很专业的话说得深入浅出,令普通观众大为满意;也能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涉及对方背景或专业的话题,使被访者对他们刮目相看,视为知音,侃侃而谈。这是一切语文学习者应追求的境界,也是语文教师备课时应该努力的方向;这些“内功”要天天备,月月备,年年备,这也是教师成为风格教师的基础。

赵长兵:为适应新课标下教师身份的这种变化,我觉得教室的环境设置也应该成为备课的对象。传统的教室都把教师定位在讲台上,教师站着,居高临下,仿佛真理在握,是一个管理者的形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好能让自己的视线与学生保持在同一平面,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也可以坐下来,即使有讲台也不要那么高。备环境也是备课的一部分,那些不符合新果标的教学环境其实是应该改变的。而且,教室的处延可更为宽广,大自然、工厂、农村……也是教室,我们要确立“大课堂”的观念!

社戏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造;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92-01

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做到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课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

1.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老师要有无私的爱。让我们的手在责斥时变得轻纤,在时更加温柔,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班里有一名从外地转来的学生,刚到这个班时,他对一切感到是那么的陌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显得畏手畏脚的,特别是对老师更是敬而远之,听课时总是心不在焉。于是,找到了他,聊他的家乡,他的朋友,他的兴趣等,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与他谈心,并不时地鼓励他,推倒了他心灵上的围墙,使他很快进入了状态,听课效果也随之渐入佳境,并能主动地去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习成绩很快就进入了班级前列。

教师更要重视对个人魅力的铸造。博学多才的教师能从灵魂上征服学生,让他们接纳。从知识上,教师必须要"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学识是渊博的,是自己所不能企及的。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特别是语文教师,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更是尤为重要,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别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阅读古今书籍,不断尝试练笔,本着"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思想,力求达到教学相长。

2.精心备课和精于设计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以最少的时间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去钻研教材;一方面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的实际情况。从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入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就是好方法。例如,笔者在准备《社戏》一课的教案时,设计了这样的思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那夜"的豆其实不过是普通的罗汉豆;"那夜"的戏也并不精彩,作者为何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深入探究。通过点拨,让学生阅读有关词句、文段,点导结合,使学生悟出:作者怀念少年时代的生活,眷恋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情谊,向往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快乐,而这便是小说的主旨所在,备课时注重细节和关键性语句的把握,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充分阅读教材,吃透文本,才能走进作者的思想,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来理解文章,对文章的重难点把握才能准确。对主题的理解才能够上升一个层次。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让学生少走弯路。如《台阶》一文,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把握父亲形象,读懂父亲对尊严的追求,对农村生产力落后的现状给予思考。教师应该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

语文是一个贴近生活,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学科,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如《绿》一文,在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中的比喻句构成的相似点是什么?你还能把一潭绿色比喻成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想象,勇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激烈的讨论,不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教读诗歌课时,主要以学生自己朗读、品析、学后联想等环节展开,真正将课堂给了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改以后增设的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更是一项很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锻炼他们搜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能力的内容,让学生受益终生。在七年级《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课下搜集关于马的成语、歇后语、俗语等,让他们尝试着讲关于马的小故事,编演关于马的小品,结果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很大:积累了很多生活中有意思的俗语,如"马脖子上挂铃铛――叮当响","猴子骑马――一跃而上"等;从深层次理解并掌握了成语"指鹿为马",因为他们很好地将这个成语转化成了小品,更为可喜的是学生还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创编了新版的"指鹿为马",让赵高栽了一个大跟头。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所以教师不但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这个新鲜事物,并且可以不局限于书本,而是适当地增设一些内容,比如将一些课文变成课本剧,或者教师自己巧设一些内容,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现,如请学生编一场"孔乙己与范进相见时的戏",制作放大以后的"核舟",展开关于《黄河颂》的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限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的学习由课上延伸到生活实际当中。

4.有行之有效的学法指导

很多学生成绩较差或不理想,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学习方法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懒于思考、观察;缺少学习兴趣;不喜欢课前预习;不会总结归纳知识;没有自学能力等等。学语文,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文字的书写、工具书的使用、课外阅读到观察生活、随时练笔、积累资料、思辨感悟,可以说,在课堂上学法指导无处不在。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第一步。良好的预习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非常关键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能够抓住预习的内容,把握预习的重点,从而为课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堂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更快地进入听课状态。如在教学《新闻两则》时,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报纸、网络等新闻资料,分析归纳这些资料的特点,如标题的类型,导语的概括性,语言的准确性等,这样学生就会对消息的特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起课文自然就如鱼得水,深入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