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的度量教案

角的度量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角的度量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1篇

一、不能让备教材、备教程成为备课的全部

所有老师都认为备课很重要,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上课之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即通常意义上的“不备课无法上课”。于是不少老师就有意无意的将备课与备教材等同起来。至于备教程,对多数教师来说,几乎可以不予考虑,至多只要略作考虑。因为多数老师多年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用传统的讲授法上课,方便易行,无须多虑。至于上课效果,孩子不想听,则大多归究于学生的学习品质不好。而有的老师则已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幽默语言等教学技巧,对自己每节课的“表演”已感满足,事业上缺乏进取心。

如果将备课仅仅理解为备教材,可想而知,这样的备课只能是过于肤浅与粗枝大叶。一名老师,多年来一直满足于这样的备课,又怎能成长?

教研活动给许多老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就不足,存在着混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在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我套用电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鼓励教师“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应该说任何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努力意味着绝对不会有机会,而努力了就可能有机会。

二、备教法,崇尚贾岛“苦吟”精神。

对于每一节课,都需在教法上多动脑筋,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对于情境的创设、寻找新知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切入点、如何设计学生课堂展示环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等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窦桂梅老师为一节课九易其稿,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学“植物的根”苦思如何让学生对新知感到好奇,华应龙老师教学“角的认识与度量”一节,找到“玩滑梯”这个小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黄爱华老师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游戏贯穿课堂……无不经过“苦吟”后才获得的。专家称之为“磨课”。教学上我们不能年复一年的走老路,无激情,缺创新,我们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生活有更多的感动,我们要想收获成长的乐趣,就得以“苦吟”的精神精心设计教法。

三、超前备课很有必要

既然备课需要“苦吟”,就需要时间,加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如果不做到超前备课,很有可能因突发任务的干扰而导致匆忙“上阵”。这样,备课就很难做到充分。另外,超前备课,我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搜集到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超前备课,也为进行有效的隐性备课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单元备课、教案提前写1~2个课时等都是超前备课的常用形式。我在QQ群中得知有的学校领导要求老师提前写七八个课时的教案,我认为不妥当。因为教学设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联系,一个老师很难超前那么多时间去预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情况。

四、重视隐性备课,但不要忽视显性备课。

如果写教案作为显性备课,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这点,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承认,但很多老师排斥写教案,忽视显性备课。客观上说,写教案确实需要很多时间,而教师的工作量往往很大,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思想。其实,写教案能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条理化,教学策略明析化,教学信息资料化,也就是说,教案是自己教学策略、所搜教学信息、教学思想的记载,是自己的“文献资料”,如果丢失了这个环节,无疑是可惜的。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2篇

因为公开课安排的时间与教学进度不吻合,所以任课老师为赶进度,将直线、线段和射线、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这些本应4~5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只用了3课时就完成了。由此,生成了以下的教学案例片段,也让我有了一些思考和想法。

案例片段:

师(指图1):当调皮的直线a转动到什么位置时,4个角的大小让别人能一眼就看出来?有办法吗?

[评析:“调皮”二字将直线a赋予人性,使原本枯燥的探究变得生动有趣。]

生1:我想,把直线a转到垂直的位置就可以了。

师(追问):那转到哪儿就算是转到垂直的位置了呢?

(生1一时语塞。)

[评析:生1的欲知未知、欲言难言的状态正是我想要的。在我的追问下,学生探求的欲望被再次撩拨,于是我顺水推舟。]

师:那这样吧,请你(生1)上来将调皮的直线a转到你猜想的位置,好吗?

(生1迅速将图1演变成了图2,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

师(指图1):这时的4个角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度?

生2:这4个角一看就是90°。

生3:这4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时的4个角我看也像是90°,我们来量一量。

(师用三角板的直角量∠1,它们完全重合。)

师:看,∠1果然是什么角?

生:直角。

[评析:由猜想到验证,看似浅层面的操作,实则体现了对学生严谨学风的培养。这仍将是我们数学课程应保持的传统特点。]

师:可我只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了∠1,你怎么就能肯定另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呢?

(问题提出,热闹的课堂一下安静了下来,再看看同学们,显得很茫然,像是进入了思维的盲区,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我的预设中,学生轻松解答此问是他们“应该的状态”,思维活动不应在此时此地“卡壳”。学生这时的“现实状态”就说明“角的分类”这部分知识他们吃的是“夹生饭”,不能机智地应用这一知识点去解决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怎么办?是“不乱章法”地继续将学生拽入下一环节的教学,静态地执行教案,还是将“剧本”进行修正,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我选择了后者,将预设进行了调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随手拿起课本将∠3、∠4进行遮挡。这时,∠1、∠2组成的平角清晰地呈现出来,待学生看清楚后,师又依次将∠2、∠3和∠1、∠4进行遮挡。)

生4:我知道。因为∠1是直角,所以∠2也是直角。

师:为什么?

(这时师又将∠3、∠4进行遮挡,并用手势从∠1开始向∠2完整地划了一条弧线。)

生5:哦,我知道了,因为∠1和∠2加起来是平角,平角是180°,∠2等于180°减去90°,所以∠2是直角。

师:说得太好了,谁还能再说一遍?

[评析:课堂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生动可变的过程,轻轻地一遮一掀,不经意的一条弧线,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被再次准确把握。真可谓“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师: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3、∠4也是直角了吗?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也就“小菜一碟”了。)

反思:没想到,教学进程中的一个“节外生枝”,当时我不想敷衍而过的想法和灵机一动的继续,反而使课堂更真实有效。

1.学情,应成为教师最应关注的教学资源

本节课,在预设中,我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学生“应该具有”“角的分类”这部分知识储备,而忽略了学生这部分知识是“速成”的,所以掌握的程度、应用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我认为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使课堂富有成效。

2.当预设与学情不同步时,我们该怎么办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Powerpoint;几何画板;提高课堂效率;最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94-2

网络资源的共享、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都使电脑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简便易学,是非常好的教学工具,掌握了这两种软件,就可以天天让多媒体课件走进数学课堂,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教师若能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再因地制宜地自制教学课件,就能充分利用计算机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有时难以克服的问题,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何画板具有极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测量功能,很容易再现数学概念的动态发现过程,例如:初三的三角函数定义很抽象,往往是一章都学完了,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正弦函数,笔者告诉学生所谓y是x的函数,就是y只随x的变化而变化,笔者用“几何画板”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度量出∠A的大小和∠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拖动三角形的顶点A,使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改变,学生很容易发现:当∠A的大小改变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在变化。将ABC缩放(即:保持∠A的大小不变),学生也很容易发现:当∠A的大小不变时,尽管ABC的大小在改变,但∠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并不发生改变。可见∠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只随∠A的变化而变化,因此∠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函数,我们把这种函数命名为正弦函数,像这样用几何画板来讲,学生就好理解的多,再将做好的几何画板的片子链接到Powerpoint,上课用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几何画板便于学生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定理、猜想结论,同时,加深对定理的印象。例如:讲弦切角定理时,笔者用几何画板做如下设计:任意画直线AD切O于点A,度量出圆周角∠B和弦切角∠CAD的大小,改变点B至最特殊的位置:让AB经过圆心O,观察弦切角∠CAD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B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想出: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以A点为端点,继续旋转AC边,改变弦切角∠CAD的大小,观察弦切角∠CAD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B的关系,验证了学生的猜想――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由于计算机字体规范、图画清晰、课容量大,再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透彻分析、讲解的优势与信息技术条件下利用技术突破数学教学难点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达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的目的。使学生乐于学习!

像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定理,切线长定理等等,这些课用几何画板效果都非常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中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又很容易使他们产生疲倦,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饱满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学习就成了他们的负担。怎样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的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声、像、动画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乐此不疲,废寝忘食,自觉自愿也不觉得辛苦,怎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我们教师一直要专研的课题。

Powerpoint演示幻灯片的制作非常简单,自学很快就可以学会,但要做一个优质的课件不是一蹴而就的。

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遵循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传统的板书和投影在效率和清晰度上都与Powerpoint无法媲美,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大大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和自制教学课件,让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广泛普遍的走进数学课堂。

利用多媒体设计的教案、课件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易修改,易保存,方便快捷的粘贴、复制功能为我们的教案修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能让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书写中解放出来,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很可能不是由一个教师一次形成的,而多媒体的这一特点也正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为教学的精益求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备课平台,而且资源的共享可以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在这一点上我校的数学教师有深刻的体会。

制作Powerpoint演示幻灯片有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数学课件的制作必须关心课件的教学价值,应围绕课件的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表现形式,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有优势。

PowerPoint幻灯片本身从来不是演示的主角,学生才是主角。幻灯片仅仅是人们用来帮助学生倾听、感受或接受教师传达信息的工具,所以不要让幻灯片喧宾夺主,不要制作得过于繁杂,过分追求“外在美”,课件的制作应清爽、实在。

幻灯片应该留有大量的空白空间,不要被迫用妨碍理解的标识或其它不必要的图形或文本框来填充这些空白区域。幻灯片上的混乱越少,它提供的视觉信息就越直观,主题就越突出。无关的颜色图片尽量少,配色和拥挤的排版让学生很疲倦,一张片子字不要过多。如果您设计的Powerpoint幻灯片杂乱无章、文本过多、不美观,就不能在演示的时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地传递重要信息。一节课片子不能太多,20张左右比较好,多了教师常会把不住幻灯片切换的速度,就不再能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放Powerpoint演示幻灯片要有一定的间歇,不仅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休息,还能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更需要教师口头强调的内容中,例题的过程切忌大片地切入,应一行一行地切入,像教师板书的速度,教师绝不能将背朝向学生,逐字阅读幻灯片上的文字,或只当一个放映员。幻灯片的目的在于支持教师的叙述,而不是使教师成为多余的人。如果没有教师的解说,再优秀的PowerPoint幻灯片也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至少计算机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也就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

另外不要在所有幻灯片之间添加特效,避免使用PowerPoint中的嘈杂音效(如过渡幻灯片时使用的掌声或电铃声等)。最多使用两到三种类型的过渡特效。在色彩、音响、内容的切入退出设计上应遵循简约性原则,不要画蛇添足。幻灯片之间过渡的动画太多而忽视数学本身的本质因素,造成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干扰,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课堂生成 激活思维 善待错误 小题大做 自主构建

我们常说:“孩子们小小的脑袋中,藏着个大大的世界。”每个孩子生长的环境各不相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激发出的潜能也各不相同,所以虽然老师“精心布防”设计教案,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旧会“节外生枝”。我认为,这样的“节外生枝”是好事,因为它能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智慧,同时也激发出教师的智慧。那么当学生出现了预设之外的“节外生枝”,身为教师的我们要如何应对呢?怎样促进这些“课堂生成”的出现,更多地激发出学生的智慧呢?

一、畅所欲言,激活思维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发给学生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让学生量出所需的边长,尝试计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结果,出现了两个比较集中的答案:(1)相邻两边相乘(7×5)得35平方厘米;(2)底与高相乘(7×4)得28平方厘米。教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再让“底乘高”的学生先展示其想法,并进行直观演示,将平行四边形割补平移成长方形,想以此让用相邻两边相乘的学生对先前错误想法进行自我否定。

然而,第二种做法的学生也提出了质疑:“我们也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而且只要将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就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计算出它的面积的,怎么不可以呢?”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但确实是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灵机一动,干脆装糊涂:“他们的想法也是挺有道理的!那35平方厘米和28平方厘米都对。”“底乘高”的学生可不干了,提出疑问:“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怎么会是不同的呢?”大家纷纷要求“相邻两边相乘”的学生说道理。第二种做法的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木框架边演示边说着理由。刚开始,还真把人给“蒙”住了,渐渐的,有学生发现:在拉动的过程中,不仅形状变了,而且面积大小也变了。“底乘高”的学生代表运用这个框架进行了论证: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边相乘是正确的,那么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都是35平方厘米了。可我们用肉眼都能看出它们的面积是不相等的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相邻两边相乘。

正是课堂中教师让双方代表都“畅所欲言”,学生的“拉成长方形”的想法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激发了学生之间激烈的思维碰撞,使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对化归思想的体会才能如此深刻。没有这种经过曲折过程而获得的成功,学生就不会有学习的自信和力量。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过程;给不同观点的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我们才能及时捕捉到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放慢脚步,善待错误

我们对学生的差错,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予以宽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差错中的不利及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学生“先尝试―出差错―再完善”的机会。例如《角的度量》:

师:用量角器怎么量出角的度数呢?大家想不想自己试试?

生初次尝试用量角器量角1(40°)后逐一展示汇报,并说想法。

生1: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张口的大小决定,所以我想用量角器量张口。

师:那你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了吗?

生1:(挠挠头)看不出来。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觉得不能用这条直边量,应该用这条弯边量,因为刻度都在弯边上。

师:那你觉得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2:70°。

生3:我觉得用直尺的时候,都要从0刻度开始量起,所以量角也要把角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0刻度。

师:那你觉得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3:90°。

生4:我感觉量角器上有很多线条,这些线条都汇集在这个点上,所以我要把角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这个点来量。

师:那你觉得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4:140°。

生5:我觉得不可能,这是个锐角,应该是40°。

师:刚才大家自我创新的量法都挺有道理的,可是,同一个角怎么会量出这么多不同的度数呢?到底怎样使用量角器呢?

对量角器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摆弄出了各种不同的量法,前三种同学的方法错了,他们是怎么想到这样量的呢?他们是从哪里受到了启发呢?错中有什么可取之处吗?经过逐一采访,这四种方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是错误的方法,但从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创新,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已有知识中受到启发进行新知识的研究”这一数学思想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是一个真实反映孩子们学习探究的“心声”的环节,从他们的错误方法中找到正确的知识切入点,然后逐步引导、纠正、领悟,进而掌握测量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身为教师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更要放慢自己的脚步,用心思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三、小题大做,大放光彩

一次数学小测验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1.25×(0.8+0.4)×2.5”,有近70%的学生是这样进行简算的:“1.25×(0.8+0.4)×2.5=1.25×0.8+0.4×2.5=1+1=2。”学生是受到题中数据(1.25、0.8、0.4、2.5)的诱惑,误用了乘法分配律。我打算评讲时,重在提醒学生不要贪图简便而上当,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简便计算应该是“1.25×(0.8+0.4)×2.5=1.25×1.2×2.5=(1.25×3)×(0.4×2.5)”就可以了,可静下心仔细想想:这仅仅是数据的诱惑问题吗?孩子们对简算的运算定律背得头头是道,真正在进行简算时能否把这些运算定律运用到位呢?这道题就只能用这种简算方法,难道就真的不能用乘法分配律吗?通过这道题,我们要带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想把这个错例“小题大做”一番。

师:出示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式:a×(b+c)=a×b+a×c,乘法分配律是指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我们可以用这个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乘,然后把它们的结果加起来,结果是不变的。可这道题,是不是一个数和两个数相乘?

生:不是。

师:所以,这道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而我们贪图简便,却把乘法分配律硬套了上来,造成了犯规。

师:那么,这道题中到底有没有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地方呢?

生1:我觉得前面这个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1.25×(0.8+0.4)×2.5

=【1.25×(0.8+0.4)】×2.5

=【1.25×0.8+1.25×0.4】×2.5

生2:我觉得后面这个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1.25×(0.8+0.4)×2.5

=1.25×【(0.8+0.4)×2.5】

=1.25×【2.5×0.8+2.5×0.4】

甚至有同学出现了这样的想法:把1.25×2.5看成一个数

1.25×(0.8+0.4)×2.5

=1.25×2.5×(0.8+0.4)

=1.25×2.5×0.8+1.25×2.5×0.4

通过这样一个错例,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它的每一步都是有充分依据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先观察整体,整体不行,局部可以吗?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进行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道错例,我们要给孩子的不仅是帮助孩子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以后遇到此类计算题目时不重复错误,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错题成为具有思考价值的好题。

四、提供支架,自主构建

坡度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前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给学生奠定基础,为新课内容难点的分解做准备。然而,构筑坡度是发生在学生尝试、探究活动之前,且全班学生都走在同一坡度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能不能在学生尝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现场给学生搭建一些“支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呢?

例如《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玩具飞机每个售价30元,现有82元钱,能够买几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列竖式计算。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师:三种不同的竖式计算,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你能知道其中哪个答案肯定是错的?为什么?

生:27肯定是错的,因为买一个玩具要30元,82元钱最多能买2个。

师:这样看来,在第一、第二两个除法竖式中,都是商2的,所以都是正确的,大家觉得如何?

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后进行了全班交流:

生1:我们认为第二个除法竖式是正确的,第二个除法竖式是错的。如果像第一个那样写,那就变成了可以买20个玩具了。

师:(问板书第一个竖式的学生)你这样商“2”是想表示可以买20个玩具吗?

生1:不是的。我想表示可以买2个玩具。

师:是呀,我也觉得你是想表示2个的,因为我发现你在“2”的后面没有添“0”。

生2:虽然他没有在“2”的后面添“0”,可是,他把“2”商在了十位上,十位上的“2”就表示20。

生3:我也认为第一个除法竖式错了。因为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这里已经除到了个位,所以,应该商在个位上。

对于什么叫“这里已经除到了个位”,可能还有些同学还不是很明白,教师也假装没听明白,说:“什么叫已经除到了个位了呢?”于是,继续请该生指着板书进行详细讲解。

生3:8除以30不够商1,所以要看82。82除以30可以商2,我们已经除到了个位,所以,2就要写在个位上。

当学生自觉地调动起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时,有些学生商正确了,也有些学生心里想着商是2,可是到底把2写在哪个位上感到困惑,甚至有学生完全商错了。在学生遇到困惑和障碍时,就有了教师提供“支架”的需要。教师针对第一个竖式,提出疑问:“你这样商2是想表示可以买20个玩具吗?在该生作出“我想表示可以买2个玩具”的回答时,教师给予同情:是呀,我也觉得你是想表示2个的,因为我发现你在2的后面没有添0。然而,就是这一态度模糊的“理解支撑”,引起学生的不满,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这样在十位上商2到底可不可以呢?”就这样,通过学生间的想法交流和思维碰撞,学生不仅知道了商应该写在哪个数位上,而且知道了为什么应该商在该数位上的道理了,实现了对先前做法的自我否定,获取了新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提供暂时性的支持,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无处不生成,如何抓住这些课堂生成,使它成为数学课上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些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身为教师,我们不但要读透教材,更要读懂学生,面对课堂现场,灵活选择合适的题材,创设有趣的、具有思维挑战性和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5篇

一、课堂生成不能回避,要善于利用反生精彩

在“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的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以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解答。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递等式,显得很突兀。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就撇开递等式,重点使学生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然后口算出得数。这节课很顺畅地进行到尾声。总结时,我请学生提出感觉困惑的地方。这时,一个女生怯怯地站起来说:“李老师,59页那两个等号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完了,哪壶不开提哪壶。”我犹豫了几秒钟,本想说下节课再讨论。可是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猛然响起:“老师,我知道。那是递等式。”我讶然,忙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我哥的书上看到的。”看来回避不是办法,我连忙说:“请你来当小老师把你所知道的知识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好吗?”这位学生很兴奋地用他不完整的语言介绍起递等式来了。此时,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尽管他说得不是那么完整、那么准确,但是他已把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求。我便因势利导,使教学水到渠成。其实,有时我们在预设教学流程时,往往关注的是知识的前后联系,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对于一些不连贯的知识采取回避的做法。课堂预设必不可少,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

二、善于利用课堂生成乱中悟道,精彩引入

我们已习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最害怕课堂中乱糟糟的场面。在认识“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我准备了很多的实物,以便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原本以为学生一定会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由于上一节课是体育课,学生很渴,偏偏教室里的水没了,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显得有些着急。正在这时,送水的老大爷挑着两桶纯净水进来,不知是谁眼尖,大声地喊了起来:“噢,水来了!”一部分同学也忍不住叫了起来,还有一部分同学盯着我看,眼里充满了恳求。我这时如果我狠狠地训斥他们,那么这节课的效果肯定不会好,即使学生表面上在学习,但学习效率绝对不高。看着老大爷很辛苦地把肩上的担子缓慢地放下来,突然我心生一计,说道:“老师知道你们很渴,小朋友可以喝水,但是喝水前,请你们帮忙搬一下水桶,好吗?”学生大声地欢呼:“老师万岁!”“水很沉,老大爷挑过来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学生忙向老爷道谢。“谁来估计一下这桶水到底有多重?”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10斤,有的说50斤,还有的说20千克,等等,答案五花八门。“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使你们的估计更加准确呢?你们可以动手搬一搬。”我的话音刚落,只见学生搬的搬,抱的抱,有的拿出有刻度的杯子来放水,还有的学生同组合作,相互抱一抱体重,再抱抱水桶,比较轻重,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体重。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我不知不觉地引入了课题,整节课学生非常投入。试想一下,假如我当时制止学生的吵闹,那这节课就不会有这么精彩的引入。

三、合理驾驭,是有效生成的中心点

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学会倾听,即时应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通过捕捉学生中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教学“认识整时”时,学生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了,很多学生能读出整时,可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假如学生读出了钟面时间,由于超越了老师预设,而被一句“是吗?你真聪明!”之类的话巧妙搁置,那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就会截然不同。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通过多向交往作用,推进教学进程。

2.学会整合,顺势调整。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信息大多是原生态的,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加以汇集、丰富,形成更为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么造出来的?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三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选择学生生成的问题,同时加以整合提炼。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6篇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学习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给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模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热情得到提高。教师在数学教案设计时要刻意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提问法或活动法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先画图,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画的图形,再通过度量让学生找出中位线的性质,依照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欲望,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

2.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

教学要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探索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定势的发展是与其活动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活动,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程度,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这节课的新数学知识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总结对对称图形的感受,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哪些东西属于对称图形。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带活动工具,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对称图形来。同学们根据平时积累的对称图形的知识,制作出了飞机、树叶、蝴蝶、脸谱等等生活中所见过的对称图形。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制作过程,让抽象的数学概念一下子变得极为形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刻、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也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3.加强数学知识训练,保证充足的课堂训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训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堂数学知识的训练。而数学教学中, 数学学习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活动,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学习训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数学的要重环节。它的特点是要从整体设计教案,有效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学习效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数学训练是数学习题的教学中的有效活动,而数学训练的主要平台即是通过数学习题的训练来进行。在数学教材中,数学学习训练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到数学学习训练中去,不断拓展数学训练的层次和类型,完善和充实好数学训练的内容,充分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学习数学数学教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尤其初中数学越来越贴近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缺少的正是生活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带来生活实际中一些资料,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对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的影响

(一)丰富理论教学

初中数学教材大多是文字、图谱和光盘,理论知识较少,不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更谈不上灵活自如地运用,为此在选择、编制教案时我们除了保留原来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还增加了教学VCD等相关信息,充分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不仅有文字还有图像、音乐、动画、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书本是理论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现在可用各种相关资源来充实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知识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灵活教学手段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大多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形式,老师讲到那学生就想到那;老师做到那学生就跟到那,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结果的评价者,而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却处在被动位置。陈旧乏味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抹煞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意识。教师的权威式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弱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

1.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动画,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网络资源搜索课件中,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再如制作七巧板,然后利用七巧板移动变换后拼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剪七巧板,然后粘贴,现在利用软件制作起来就十分方便。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过去在教学中大家对练习比较重视,但对理解过程却有所忽视,为此,在教学中注重动作的全局性,做到先理解再做练习,观看课件时可采用截取、放大、重放、慢放等手段引导学生分段观察细节,运用局部放大的观看方式体验、观摩,为下一步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教学时空

现在每周5学时的授课时间确实很难满足初中数学教学要求,部分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复习比较困难,预习就更难以做到了。现在将课件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上网查阅,为预习、复习课上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教材、上网浏览、收集有关信息来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初中数学技术的理解和体验,另外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随时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学习环境。这样就缓解了过去教学时数有限、教师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学习。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推进了体育教学的一体化进程,使教学的时间、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为摆脱传统教学过程中封闭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型和谐的新型教学方式提供了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一)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能对一件事或物感兴趣,那么剩下该做什么就变得简单了.在一堂数学中,学生被知识的形成过程所吸引,沉浸在激动中,哪里还会停课板着面孔吼纪律.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教师自然就成了引导者.

(二)多媒体技术把知识的呈现过程简单化,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多媒体技术用来辅助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能把教师不好讲解的难点演示得清清楚楚,教师在花费半节课的时间讲某一个问题或花半节课练习一类型的题,不如通过多媒体演示十分钟让学生看得更明白.中学生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这需要给他们想象的提示,把知识的重难点用多媒体再现出来,就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的时候,学生对正负相加的取号和绝对值的加减理解不正确,我把同号相加先用实例表示同一方向呈现出来,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练习后,再学习异号两数相加,画面中,一个人走了不同的方向符号取较大绝对值较大的,并把绝对值相减.学生练习以后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走不同的方向看看离原来的位置有多远.原来异号两数相加,里面抵消了一部分,学生明白了.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会感到一种苦恼,怕学习.加上农村里多数学生是留守学生,父母没有在身边输于管教.学习方法是极度的糟糕.这给任何一个老师都增加了很大的负担.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他们自主预习,复习,做作业的习惯形成了,学习效果明显.

(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据统计,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获得。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节奏进一步加快,这说明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教育,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要面向社会,深入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也不再局限于年龄,而要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益。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就是为大众服务的技术,它是人们按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获取知识、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修养的重要手段。多媒体特有的交互方式不但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而且使人们接受和运用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而且要通过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及时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起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树立信息意识。学会利用先进技术学习数学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适应未来的要求,更要让他们的思想和能力跟上时展的要求。

(五)增加了学生追求文化知识的欲望

角的度量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 课堂教学效果 系统工程 听与讲的关系

对于专业基础课《画法几何及土木工程制图》,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进行,因此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画法几何部分。

一、课堂教学效果的判断标准

所谓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在每堂课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完成计划的讲授任务(理论或技能训练)。学生要最大限度地接受、吸收、学会、记牢,听懂、理解、课后不需看书,能独立完成作业练习的人数占全班(45人左右)1/4左右;听不懂、不看书、不和同学讨论、完不成作业练习的人数约占1/9;其余人需要看教材或和同学讨论方能完成作业。这样的比例和接受程度应该算课堂教学效果不错,或者说达到预期效果。当然,如果学生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学习内容的增多,对本课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全班3/4的同学学习兴趣更浓、更自觉,也说明教学效果不错。学了会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也算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师起决定性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限集体(班)活动,教师掌控工程的运行起决定性作用。

1.教师的精神准备

每学期一开学,教师和学生从心内到精神一定要进入工作和学习状态,就像要准备打一场战役一样,进入战备状态。每学期开学前一个星期,我会安排好教学以外的其他事情,以免开学后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确保开学后以饱满精神投入工作。教师也应动员并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教材一开始讲画几部分,这部分内容特点是:各章节关系非常密切,前节听不好,练不熟,后节课无法听懂,更不会画。一直这样下去会越来越糟,故前三周,先讲部分制图基本知识中一些基本规定(标准),工具、仪器使用,线型练习,几何作图等。在此期间,作业练习,课堂纪律严格要求,迫使他们自然进入学习状态。第四周再开始讲画几部分,这段时间也是―学期中学习的黄金期,效果自然最好。

2.师生共唱主旋律

上课过程中,切记老师不要唱独角戏,跳单人舞,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问题得以解决,或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经常参与这样的活动,能激活思维;对所讲内容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学到前人研究自然科学的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描述问题的方式、方法。

如:把物体在光(灯光、阳光)照射下,墙上或地面上出现该物体影子,这―自然现象加以几何抽象,发明投影法,也称投影几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基本问题,用简短基本作图求解,或分成若干步逐步解决等,从而开阔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这比熟背一个公式,一个定理,做一道难题意义要大得多。

3.讲课要有亮点

每节课不能平铺直叙没有起伏跌宕,如同一部戏剧,一部电影,有开始、有、有结尾。每堂课内容有预备期和高峰期。高峰期是本节课最精彩的阶段,也是学生和老师激情高涨的阶段。如我在讲换面法一节时,基本原理、基本作图(预备期)讲完,实际应用举例:求两一般位置平面夹角θ,当把两平面交线二次换面成新投影面垂直线,两平面则变成新投影面的垂直面,而积聚成两条直线,θ就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黑板上)。当时,同学们相当兴奋,不由发出惊叹声。

这样学生听课不会感到疲劳、枯燥,而且会对自然规律、科学方法产生极大兴趣。这精彩的一幕,即为亮点。

4.听与讲的关系

讲课不是背台词,也不是演说,而是师生共同探讨科学的奥秘。当你在讲述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听懂。根据学生的反应,要随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式。比如说你准备三个例题,讲了一个同学接受很快,基本会了,你就别讲第二、第三个。如果你继续讲,学生会厌倦、分散注意力。如果你讲了两例题还没掌握,那你就得再讲第三、第四个例题,或立即判断确定他们的问题所在,或你的讲法问题所在,拿出新方案,换个角度重新启迪他们直到弄懂为止,不能只顾讲你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尽管你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但学生没听懂,会觉得很累,失去听课兴趣,故收效甚微。

5.集中精力突难点――单练

对于重要的难点作图,必须突破,否则会成为后边综合作图或解定位、度量问题的拦路虎,必须熟练掌握,如用直角三角形法求一般位置线段实长及倾角,最大斜度线作图,求一般位置线与一般位置面交点。每一个难题,100分钟全给它,理论方法讲清只需10―20分钟,其余时间专练,每做完一个题,同学相互检查,正确后再做第二题,第三题……(练习题都是从各个角度涉及这些作图方法的),如此练到下课,每人基本能独立正确解题,且大部分人达到较熟练。

6.板书设计

板书的作用:人们常说“耳闻目染”,用耳听、用眼看能增强人的记忆。最好两节课最重要的内容留在黑板上,切记不要即写、即擦。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应留在黑板中心位置。前些天几次讲完课,学生拿着手机上台拍照,我没太留意,最近一次下课,好几个同学又走上讲台抢着拍照,我问同学拍照干啥?他们说下去自己仔细再看看,可见他们觉得留100分钟还不够。黑板小不够用怎么办?那你就得认真考虑、精心挑选板书内容,不必要写的内容,写上去还会扰乱重点。板书要边讲、边画、边写,讲与画写速度协调一致,不要光讲不写,讲完再写,或只写无声,写完再说,这样会让人感到松垮、冷场,效果不佳。

7.无声的单独对话

我认为批改作业是教师与学生单独的无声对话,是用心在对话。批出的问题和错误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而这对你备好、讲好下节课非常重要。学生的作业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每期我有200左右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脸和姓名我有时对不上,但我能把大部分人的姓名和作业情况对上号,我能了解该学生知识掌握如何、接受能力如何、学习态度如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为我备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作为调整,补充下届同学讲课教案、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我体会到什么叫教学相长,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业出现的错误,会激发你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和认识,促使你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