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用技术教案

通用技术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通用技术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1篇

一体化教学核心技能学生综合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的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技工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那就需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对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我校是这样探索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将原先各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中,实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专门技能提高产品化,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

我们依据本专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将一体化课程划分为:入门知识教育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列、量具使用和保养系列、刀具刃磨系列、技巧形成和生产性实。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为若干小的模块课题,课题之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可结合产品加工穿插交叉组合。

1.课题积木型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可做,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统一课题实习工位不可能每人一个。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积木型的特点,循序渐进,穿插交叉。例如,机加工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时,根据工位数量安排一部分学生上机操作以熟悉机床结构,其余学生安排刀具刃磨、量具测量练习等,不仅使单调、枯燥的入门知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又解决了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

2.课题带产品

我们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法按课题要求寻找产品加工,例如,铣工课题用圆柱刀铣平面及平行面,磨工课题磨平面及平行面,我们先在铸铁块上示范、练习,待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要领后,立即转入产品加工,选择16D气泵壳体零件作为课题实习产品,该零件需要铣磨平面及平行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成了产品,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解决了课题重复练习的难题。

3.产品带课题

机械产品门类众多,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适合一体化教学,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品呢?我们认为,应以大纲为原则,以模块课题为依托,选择数量、质量适中,而且能代替多模块课题的产品作为教学产品。对精度高、难度大的产品,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采用工序分散的原则,化难为简安排加工。例如,我们选用液压马达转子零件为机加工学习的主要产品,加工工序有:车、磨外圆、铣台阶、铣等分槽、铣键槽等,该零件加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质量约为3千克,可带动车工模块课题五个、铣工模块课题六个、磨工模块课题四个。总之,一体化教学为主的产品不能脱离教学的主线,必须围绕大纲主轴运转,防止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倾向。

二、专门技巧提高产品化

技巧的掌握仅是起步,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技巧分为个别操作的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即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刺激中枢神经正确地实现意识的要求,达到信息反馈。教师只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2.通过典型零件加工,掌握工序技巧

工序技巧是指学生单件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加工工序有相应的工序技巧。那么技校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序技巧呢?抓住典型零件的加工工序技巧是关键。例如,车削液压马达转子阶台外圆时,我们指导学生采用分段法切削加工。又如,在零件上切宽槽及切割大直径零件采用赶刀法,保证切割不振、不断刀,保证尺寸精度要求。经过典型零件加工,使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的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技巧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精度的产品练习。我们和某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蜗轮蜗杆减速箱,其中一零件有多种表面的加工技巧:车削螺纹、锥度及偏心组合件等相关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以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通过产品的加工,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

1.更新技能课程内容,开设核心技能课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技能训练主要采用“工匠式”教育模式,往往是技能单一,知识面陈旧。自199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以来,要求学生毕业之际都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以确认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导致技能训练围绕技能鉴定标准转,一切为了考证而教学,把专业技能鉴定推人了应试教育的流程。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宽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并在今后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必须突破职业技能训练以某一岗位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标准,更需考虑到某类职业群的共同基础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就更大范围而言,必须培养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即以核心技能为培养日标。

核心技能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当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核心技能包含认知、动手、效果、社交四个方面,它们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

2.开发核心技能模块,提高行业通用技能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若干个单元训练课题模块,可以拆装组合,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把核心技能课题模块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门综合新型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明确教案编写的依据,也就是分析该教案的学习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策划、学习工作站的设施设备及师生学习基础等。其次要明确教案的组成要素,如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学材分析、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资源准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方法与考评材料、教室布置图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份优质的一体化课程教案,要写好“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和”学习评价”三个内容。充分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活动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教案为一体化创新的空间导航,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如凹凸配合课题,配合件的尺寸精度较高,配合间隙较小时,要完成此课题需独特加工的工艺方案。教师要善于结合课题要求,多设置些开放性的教学疑点,利用这些方法创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同传统加工方法、测量方法挑战;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在学生对加工工艺方案论证交流,相互讨论、比较评价后选择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及时讲评,再经实践检验,聚集最佳方案,达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把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贯彻到行业通用技能模块课题中,对职业特定技能的掌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体化教师培训,优化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时间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由于技工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各大学或专科院校,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没有参与过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不清楚企业三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工作协作方式、设施设备使用、技能需求及知识运用情况等,所以在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时脱离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向,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甚少考虑如何实施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

通过聘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开设培训讲座;教师校内培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反思与探讨;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来校组织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等,加强教师一体化理念、理论、思想的学习,并贯穿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工作的始终,以达到初步领会、实践体验、反思提升、不断持续改进、层层深刻领会的效果。同时使全体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路径,而熟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技术,掌握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路径,学会学习任务的设计开发方法等,为构建出高质量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出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学服务。

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但保持和改进了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内容和方式,也改进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上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改革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尽可能将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到各个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33―04

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电子教案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什么是电子教案

传统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主要是纸质的。电子教案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手段来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它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派生出来的新生产物[1]。

笔者认为电子教案是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以文字、图片、视音频、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并存储在记录介质中的现代教学设计方案。其中的内容不仅教师自己上课要看,更主要的是要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也能看,包括了教师上课的全部板书、相关图片和一些用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动感情景等。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教案相比,电子教案不仅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电子教案的内容不仅包括供教师教学用的具体教学方案,还包括供学生学习用的课件、资料库等。所谓课件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反应某种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2]。从电子教案的内容来看,电子教案不仅可以用于教师备课,而且可以用于课堂教学。

电子教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电子教案是指一切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包括字处理软件在内),在计算机上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教案。狭义的电子教案是指利用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和演示工具(如PowerPoint)在计算机上编写的图文并茂、有声音、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教案。本文就针对狭义的电子教案来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电子教案。

二 有效运用电子教案,精心制作是前提

电子教案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教案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里,将其以Word、PowerPoint等形式呈现出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从电子教案的内容上看,电子教案的制作应该包括具体教学方案的编写,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学习资料库的建设,多媒体课件的加工、制作。下面将从电子教案的制作格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多媒体资源的选择三方面论述电子教案的制作。

1 电子教案的格式尽量规范

虽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教案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各学科还是应该制定一个学科规范,至少教案的格式项目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模式。笔者参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及部分学科的样例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电子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模块。①教案题目和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授课教师、学科、年级、对应教材、课时。②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包括:知识结构、重点、难点。③教学目标,包括学科教学目标和信息素养目标两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目标又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④学习环境与资源描述,学习环境即教室环境,资源描述包括:硬软件资源、实验(演示)教具、教材与参考读物、多媒体课件、网上(网站)资源以及其他资源。⑤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顺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三部分内容。⑥教学过程,即所有的教学活动,如:教学活动1、教学活动2、教学活动3等。⑦教学评价,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⑧教学反思,包括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改进措施以及教学感悟。[3]

2 教学设计应尽量的详尽和灵活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切忌蜻蜓点水,只笼统地说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有具体详尽的过程和方法。对于诸如情境是如何创设的,知识如何呈现的、如何操练的,怎样真实运用的,这样的细节也要在电子教案中展现出来。下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页至第4页例1、例2的教案节选。

“教学过程:

(1)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2)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① 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② 学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小组同学讨论,然后把看到的主要的景物记录下来,并标明方向。

③ 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

④ 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3)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① 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② 用东、南、西、北这四个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4]

从上述教案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本节课的情境是如何创设的,知识是如何呈现的,如何操练的,怎样真实运用的。这样的电子教案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虽说教学过程设计的越详尽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教学重点、难点的每一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的安排,实际上,理清整体思路框架要比细节设计更具条理性,更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感染力,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进度并发挥教学灵感,因此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教师只需要设计出教学活动的环节,至于每一个环节中的小细节,教师可以根据讲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活起来了。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节选。

“教学过程:

环节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环节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总结,启发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环节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以击鼓为例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并将此过程和水波的产生过程进行比较。

得出: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5]

上述教案中的三个环节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师在借鉴这份教案时只需把握住这三个环节的逻辑顺序,至于每个环节中知识的呈现方式、学习活动的展开方式,不同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灵活的改动。

3合理使用各种多媒体资源

教案反映和传递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学科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等,因此好的教案需要教师花费心血,对内容不断进行凝练[6]。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音频资料、课件、网页、flas及一些拓展延伸的资料。利用各种媒体资料很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即将课程内容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呈献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以促进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教案节选。该教案教学过程的设计包含五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画春天、议春天、学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几个环节。下面是创设情境环节的节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① 利用声、像创设情境。教师拿出教学前准备好的录音带(如录下流水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等),准备好的幻灯片(清清的小河,刚发芽的柳树,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训练。训练时,让学生耳听录音、眼看图画展开想像;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耳、眼、脑多种感官参与。

②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春之声》《春光美》等名曲。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真切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7]

上述教案的创设情境环节中,教师将春天的美借助多媒体通过多种途径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春天的美进行了多感官全方位体验,有效地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 有效运用电子教案,合理使用是保障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这里我们就针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进行教学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1 在没有黑板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教师即兴板书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用PowerPoint中的文本框控件有效解决。通过“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启动控件工具栏,选择“文本框”,在幻灯片上画出文本框区域。再在文本框控件上右键选择“属性”,在弹出窗口“Font”中可设置文字字体、字形和大小;“Fore Color”可设置文字颜色;“Multi Line”通常需将默认“False”设置成“True”使文本框多行显示;“Enter Key Behavior”通常需将默认“False”设置成“True”使“Enter”键实现移行;对于案例等长篇文章或需多行文字显示者,还可在“Scroll Bars”中选择“1-fmScrol1BarsHorizontal”水平滚动条,“2-fmScrol1BarsVertical”竖直滚动条,或是“3-fmScrol1BarsBoth”两者都选择。其它可以根据教学课件情况再做其它属性设置。调整完后关闭“属性”窗口,在教学状态下,鼠标点击文本框,可以随意键入文字或拷备文字,使PowerPoint变成可输字的电子黑板。

2 如何解决好学生长时间看屏幕所引起的视觉疲劳

首先PowerPoint中的文字不应过多,切忌满屏全是文字,在PowerPoint中插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影音资料或是动画可有效缓解学习疲劳。其次在PowerPoint模版的选用上不能过于单调,在保持主题风格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内容模块选择不同的模版,以此来缓解长时间看一种模版引起的视觉疲劳。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建议教师在利用电子教案时注意适时地利用黑板板书,黑板板书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及师生情绪交流的手段,在教师板书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由于长时间观看屏幕所引起的视觉疲劳。

3 如何安排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

恰当的讲课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必需的,因此教师在使用电子教案时要安排好课堂的容量与节奏。使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时,课堂的容量与节奏其实在电子教案设计、制作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而控制课堂节奏的主要因素是电子教案的内容。因此电子教案素材的选用一定要遵循详略得当的原则。如对于重点问题的表现,材料要丰富,可用图片、视音频图像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讲解、分析,而对一些非重点问题有时可以一带而过。[8]

4 如何应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

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包括下面的情况:文件打不开、插入的超链接打不开、插入的视音频和flash无法播放。

文件打不开可能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软件版本的兼容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文件被病毒感染了所致。(1)如果是版本兼容的问题,最好能下载一个兼容包,然后再打开。其实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最好考虑到软件的通用性。如果是在高版本的软件上制作电子教案,在保存时最好将文件格式保存为低版本所支持的格式。(2)如果是因为病毒感染所致,可在安全模式下启用杀毒软件查杀。由于文件大都是在U盘中保存的,那么预防文件被病毒感染最好的办法是防止U盘被感染,定期对U盘进行杀毒,不乱插U盘,养成良好的使用U盘习惯。

文件中插入的超链接打不开的问题,很有可能是路径出错,要链接的文件找不到,所以最好将要连接的文件和讲课时使用的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这样文件不在同一个计算机上时,路径也不会出错,也能防止教师在拷贝电子教案时将有些内容遗漏。

文件中插入的视音频或是flash打不开,很有可能是本地机上没有相应的播放器。这就要求教师在插入视音频资料的时候尽量选用或将文件格式转换成Windows media player 能够支持的文件格式。对于因缺少播放器而导致的flash无法播放的问题,现在有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实现将PPT与flash文件完全融为一体,而不需要考虑播放器的问题。方法如下:首先,将flash影片生成可自运行的“.exe”动画文件。生成的方法是这样的:打开flash影片文件,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创建播放器选项,取名并保存。原有的flash影片文件,就生成一个可自运行的“.exe”文件。众所周知“.exe”文件不依赖于任何的程序可自执行。然后采用“插入对象法”将“.exe”文件插入PowerPoint文档。可先插入一个按钮,在该按钮“动作设置”中的“单击鼠标”选项中选择“运行程序”,指向文件路径和名称。注意:用这个方法时,一定要把在PowerPoint“工具菜单选项安全性宏安全性”的“安全级”选项设为“低”。不然的话,每次演示都会弹出个警告框,影响效果。

总之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很多,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但是为了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包括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养成将电子教案提前打印,将电子教案打包,做多重备份的习惯,而且在使用一些软件编制电子教案时最好使用通用的软件等。

四 结束语

电子教案是信息时代下应对教学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编制开放的个性化电子教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9]。如何制作出开放的个性化电子教案;如何将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恰到好处,充分发挥其优势;如何利用电子教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反思。

――――――――

参考文献

[1] 何新凤,刘代汉.论电子教案的研发[J].教育信息化, 2004,(12):68.

[2] 彭绍东.电子备课与电子教案[J].中小学电教,2004,(1):80.

[3] 罗李,裴纯礼.Word电子教案模板的编制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80.

[4][5][7]教师与学生[EB/OL].

[6] 刘曼西.集成式多功能“生物化学”电子教案的设计、研制和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8,(5):47.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两课比赛;赛前准备;解读文件

当前某市“两课”评比活动在中、高职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广大教师踊跃参加比赛。

笔者想对“两课”比赛的赛前准备发表一家之言。笔者认为赛前准备要做的事有以下几点:

一、解读文件

“知己知比,才能百战不殆”,赛前首先要吃透“两课”比赛文件,一个字都很关键,不要漏读,保证全面了解文件。

首先来看某市“两课”比赛文件如下:

依据某省教科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举办某市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两课”评比活动,比赛相关事项要求如下:

(一)评比课程与教材

1.专业技能课程按照11个专业大类12个组别组织进行,分为:(1)信息技术类;(2)加工制造类(电子专业);(3)土木水利类;(4)加工制造类(机电专业);(5)能源化工类(6)纺织服装类;(7)交通运输类;(8)农林牧副渔类;(9)医药卫生类;(10)财经商贸类;(11)旅游服务类;(12)文化艺术类。

2.参评课必须从2011年职业教育省定教材目录中选取国家或省规划新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否则不予参评。

(二)评比办法

1.各校在开展 “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申报教师校内初选,并根据市“两课”评比市级参评名额分配表,确定参加市级比赛人选。

2.某市职成研究室组织人员对参评教师的教案、现场说课和答辩等进行评审。说课题目由评委从选手所提交的教案中现场选取,答辩题由评委现场提问,说课15分钟,答辩10分钟。参评教师需自带装有说课课件的U盘等参加评比。

(三)评比标准

依据某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要求,按照“五课”教研的内涵,对参评课的课程观念、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比。

(四)评奖办法

某市职成研究室组织人员按照说课比赛三个项目结合评分标准评分,评选出市级“研究课”和“示范课”,并按照省赛要求推送优秀选手参加省级比赛。

(五)活动要求

1.教案要求:教案要充分反映整体设计理念,从教学大纲、教材到单元逐层解读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课堂预设与生成中反思教学效果。

2.说课课件要求:以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为单位制作,说课时间15分钟。建议在说课课件PPT中有不超过2分钟能反映先进教学理念、独特教学设计、和显著教学效果的现场教学录像片段等。

3.现场平台要求:操作系统为WindowsXP,安装Office2003、暴风影音等应用软件。参评教师制作的课件为PPT,所有链接内容与主文件存储在同一个文件夹中,总容量控制在800MB之内。使用专业软件的课件,应转换为易于播放和展示的通用格式。

4.不能仅为比赛而比赛:比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各职业学校要切实开展务实有效的“五课”教研,加强过程管理,防止只重形式、不讲实效,只重视个别参评、不重视全体提高的功利化倾向。

(六)“两课”比赛评分标准如下:

二、资料准备

(一)教案准备

首先依据教材和学情写好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用Powerpoint制作。

教案设计要注重教学设计,有恰当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适当,运用的教学模式也要有效并合适。

(二)课件制作

要有效结合教案和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要保证图文并茂,根据需要加入动画、声音、视频等。总之,多媒体课件要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4篇

依据课标,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教师只有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教师要从具体教学情况和现有教学资源出发运用教材。比如本人就拥有广东版的整套通用技术教科书,平时还积极参考地质版的必修模块部分内容,而且还有多本多种教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集,《课程标准解读》,还订了《发明与创造(中学版)》杂志。

二、学生资源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其本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班级同学也有作用。同学之间的互动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忽略这一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也相应有所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开放思维,提倡多角度、多方法去观察和探索世界,让每个孩子对教学都有贡献。课堂上学生生成的疑问、对事物天然的好奇心、对世界探究的欲望和对学习的兴趣都是课堂上最好的教学资源,要积极采用“生生评价”的激励机制,而不是一味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环境资源

课堂的外在环境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如宽敞明亮的教室、技术完备的多媒体等。还可以利用物理实验中一些实验仪器,以及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仪器设备等,特别是教师自制的教学具,学生特别喜欢,凡是有带教学具的课堂,学生学习气氛马上不一样。笔者认为课堂中更重要的内隐环境资源是教学氛围,比如民主、平等的关系,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保障。目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在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对于这门全新课程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再比如学生间和睦、积极互动的好习惯,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前提。有了这些环境资源,教师和学生才能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实现全面发展。

四、网络资源

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这种资源了,特别是网络的丰富性和便捷性,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同行的各种资料,随时交流,进行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甚至还可以进行现场教学视频传播,即时分享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比如,像通用技术课程的有关教案、课件、教具等几乎都可以在网上很方便的下载,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也可以在网上即时交流,总能比较及时的得到他人的回答和帮助。有些通用技术的专业网站做的非常完美,比如浙江省通用技术教学网等,还有教师个人博客等,不利用好这些资源,就是最大的浪费。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5篇

1研究内容与设计

1.1研究内容

1)本课题遵循“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学生”的原则,以课程《C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个案研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交流、学生作品、行业资讯及经典编程展示等,建设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要的共享资源、相互交流的开放式平台,创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平台。2)以数据库为支撑,建设多媒体课程平台,平台中的数据包含文本形式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动画形式的教学过程演示,课程教学软件等,同时集成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功能,集成为开放性、共享型网络资源平台。3)以持续更新的方式,建立拓展性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主要采取自建和共建相结合,重点突出教学项目、技能训练、在线测试、在线论坛等课程模块的教学资源建设,为教学活动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坚持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把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建设满足职业岗位发展的资源内容。

1.2研究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改进。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多媒体素材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容量得到了增加。但是课堂容量的增加、教学节奏的加快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这是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完成,课后交流、习题、作业、测验及答疑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这种混合模式是目前高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2.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全面了解学生对该门功课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和存在的困难。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知识点呈现方式上做出改变,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加以补充。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通过信息类课程《C程序设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设计开发适合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而再提炼改进构建适合电子信息类课程的通用教学平台。3)快速原型法。通过此方法快速建立平台模型,后期在根据新的需求等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2.2技术路线

本课题采用个案研究法,以《C程序设计》的教学平台搭建着手,首先对相关班级做调查与分析,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整理出本课题的需求分析;其次根据内网和外网的访问流量进行预测,考虑平台的性能需求;结合需求分析,对平台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全面系统地整理、制作和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然后通过管理平台;最后进行平台的各种测试,已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在技术实现方面,平台的构建采用B/S多层体系结构,.NET架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Server。采用B/S架构对客户端要求较低,除了有浏览器之外,其他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这样学生在登录平台时没有限制,只要有电脑即可。《C程序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功能模块有:课程介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级考试、动画演示、学生作品、习题作业、经典算法、在线测试及交流讨论等。其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可直接参考的电子教案及PPT等内容;实践教学部分是课程实验及实训部分,通过此部分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作品部分主要呈现学生实现较好的程序,以供其他同学参考;等级考试及经典算法是针对本门课程设置的,学习本门课程后学生可以参加等级考试,所以专门设置了针对等级考试的辅导模块,而经典算法主要介绍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算法思想及具体实现方法;动画演示模块主要是经典算法及程序执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掌握起来更加容易。在线测试和交流讨论是平台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是单独开发的考试系统及论坛,学生可以登录后分别进行自我测验及交流讨论。另外在平台首页还设有课程动态、业界资讯、学习资料、常见问题、教与学(展示教学图片及视频)等模块,进一步丰富了课程信息。本平台可直接适用于程序设计类课程及《数据结构》等课程,若扩展到其他电子信息类课程,只需将等级考试及经典算法两个模块修改为课程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即可。

3总结与展望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 通用技术 教具

一、通用技术学科特点

(一)通用技术具有自己特色

通用技术并不是单一地接受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在将其作为基础的同时重点挖掘自己的知识背囊,设计出具有独特功能的作品。但这并不表示作品就打造成功了,因为还需要考虑作品能够满足哪些需求、还有什么是没有达到的、设计是否科学、制作成本与实际应用价值比例是否合理等等。通用技术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技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科技试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很少。这次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出现,无疑成为了改革的亮点。如何让这个亮点更好地发光?组织、开展好技术实践活动是唯一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一种能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能够言传的显性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而且还包括那些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绝不仅仅是动手制作东西,但动手制作必不可少。

(三)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非专业性

尽管通用技术课程侧重于技能技巧,但与单一的、以培养某一专长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比较,有着明显的质的差异。通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教育,不是掌握多么精密的技术,最根本的是在研究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通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安排不合理

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很紧张,教师只能挑重点内容讲,有的部分不讲,有的部分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只能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几乎没有。

(二)教学器材、设备极其缺乏

由于通用技术课知识面广,教师上课时需要提供的素材资料较多,只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了。我们只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方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教学用具的缺乏既体现在教师演示用教具的使用上,也体现在学科的配套实验室器材上。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基本都是拿着书本和教案进入课室,最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没有进行演示的教具,更别说能带领学生走进通用技术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师资不保证、不稳定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不同专业背景的转行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经验、教育机能、技术素养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

(四)学生动手参与程度低

实践项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实践活动,这样形成了实践活动的死角,部分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更没有促进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的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低,影响实践课的深入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通用技术教学对策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

依据《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通用技术教材,是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文本资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对于现在的整套通用技术教科书,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积极参考其他版本的内容,每套教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无论是从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出发,还是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现实出发,对于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都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具

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规划和配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教师开发的教具,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原则;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思想,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要求;要有较强的直观性,趣味性,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还要考虑购置和使用教具、学具投入的经费和精力,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教师应出示与教学相配合的自制教具,因为自制教具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既能够达到良好的引入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他们对科学奥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这些教具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化学实验室的金刚石分子模型,在讲授模型和结构强度时可使用;生物实验室的人体结构模型,在讲授模型和系统时可使用;物理实验室的地球仪,在讲授模型和结构稳定性时可使用;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在讲授三视图画法时可使用;物体稳定演示仪,在讲授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时可使用。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

通用技术开设到现在并没有专业教师,基本上很多都是兼职的,通常是电子专业、机械专业或者电教专业的教师,有时可能会用一些与技术课程毫不相关的教师,而在师范学校里也没有设立通用技术这个专业,因此,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化的道路要尽快完善。自制教具要求教师了解课程内容与标准,通过制作从而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自制教具是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捷径。

(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 ASP Access数据库

1.系统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启动的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建立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传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校共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9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般采取独立开发模式,多数教师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专门聘请技术人员来开发课程网站和网络课件,这导致网站相互之间的内容、风格、形式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资源共享性差,开发人员不得不进行大量劳动,没有很好地实现启动精品课程的目的。同时还发现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较多关注的是教学资源的上传,而较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网上教学与互动活动,在线开展讨论、答疑、作业、考核、评价等教学与管理活动明显不足,从而没有为学习者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特点。所以设计和开发一个适合我校的集课程资源管理和网络教学活动于一体的通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2.精品课程网站的总体设计

通过对目前基于B/S的应用模型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及互动方面相关开发技术的研究,根据我校目前服务器的配置情况,采用ASP技术和Access数据库构建一个通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2.1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为教师提供课程网站,方便教师将教学资源网络化,为老师提供教学活动平台,方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网络课程,教学活动平台,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入更大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可以分享到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校提供管理课程和用户功能,方便学校的教学管理。根据需求分析和系统分层情况,将整个系统划分为14个模块,它们分别是:

2.1.1基本信息:包括申报表、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规划等信息。

2.1.2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等。

2.1.3课件教案:课程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案例分析等。

2.1.4实践项目:实验项目、实习项目、实训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学生成果等。

2.1.5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讲教师、队伍结构。

2.1.6实践条件: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的介绍。

2.1.7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主管部门评价、校外专家评价、自我评价、典型成果、获奖情况等。

2.1.8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

2.1.9资料下载:文件下载、资料下载等。

2.1.10教学录像:理论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录像、收集整理的优秀视频资料等。

2.1.11习题练习:章节练习、模拟练习、实践练习、在线答疑等。

2.1.12教材教参:课程参考图书、参考案例、建议教材、自编教材等。

2.1.13在线测试:具备学生在线测试、教师判卷、学生查询成绩的功能;包括题库管理和考生成绩管理。题库管理用于教师上传题库模块、考试评分模块、成绩录入查询模块。考生成绩管理包括在线考试模块、成绩查询模块。

2.1.14登录:登录界面不同,不同用户登录后权限不同。

2.2权限划分

系统用户分三类:管理员、教师、学生,各类用户在该系统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2.2.1管理员:实现对课程的审批,创建精品课程网站教师帐号和密码,对学生、老师的用户进行管理,创建精品课程网站教师账号和密码,负责网站安全,维护和管理数据库,对网站数据进行备份。

2.2.2教师:可以提出课程申请,通过管理员审批后可以构架自己所教课程的申请网站和课程网站,还可以通过此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包括对课程信息、教学资料、项目案例、学生实训、在线学习上传和修改的权限。可以上传题库、评分。

2.2.3学生:通过此平台,可以查看学习课程、资源、作业,下载课件、视频材料,参与学生活动,如在线测试、作业答疑、查询成绩等活动。

2.3数据库中表的设计

数据库的内容及表的设计直接影响开发系统的质量,好的设计方便易用,根据系统要求,本系统应用的是Access数据库,数据库中建有8个表,具体信息如下:

2.3.1管理员表:用于记录管理员的信息,包括ID号、姓名、密码、有效证件号。

2.3.2教师表:用于记录教师的信息,包括ID号、姓名、密码、教师号、有效证件号。

2.3.3学生表:用于记录学生信息,包括ID号、姓名、密码、学号、班级、有效证件号。

2.3.4资料表:主要用于记录精品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ID号、课程名、标题、类型、内容、目录、时间。

2.3.5题库表:用于记录题库的信息,包括ID号、题目编号、题目类型、答案。

2.3.6成绩表:主要用于学生的测试成绩,包括ID号、姓名、班级、成绩、记录时间等。

2.3.7留言表:主要用于作业答疑,包括ID号、标题、内容、时间等。

2.3.8视频表:用于记录精品课程视频文件信息,包括ID号、名称、标题、类型、描述等。

3.系统功能的实现

进行系统平台设计时,以Dreamweaver为开发工具,利用ASP技术,Access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Web服务采用IIS实现。Dreamweaver是一个可视化的网页设计和网站管理工具,支持最新的Web技术。ASP是一个基于Web服务器的开发环境,它包含于IIS中,能够将HTML页面、脚本命令、ASP内置对象和ActiveX组件结合起来,建立动态、交互而又高效的Web应用程序。Access数据库作为微软推出的以标准JET为引擎的桌面型数据库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等特点。

系统采用B/S结构,客户机无需安装软件,只需在服务器上进行简单设置,数据请求和结果返回均以动态网页形式完成。系统利用ASP与数据库结合的技术建立数据库查询管理系统,采用交互式的动态的Web画面来实现课程信息、教学资料、学生作品、在线测试、用户等远程浏览及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资源管理,以便有效地管理教师上传的资源,构建适合的课程资源库等。

为了保证系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3.1采用参数传值来避免SQL注入攻击。

3.2对所有传入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合法性检查,在用户登录时设置验证功能,用字符串生成验证码图像。

3.3为保证数据库安全,采用非常规命名法,采用ODBC数据源连接数据库,对所有传入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合法性检查,并将数据库放在几个目录下,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和备份。

3.4对ASP页面进行加密,为有效地防止ASP源代码泄露,使用微软的Script Encoder对ASP页面进行加密,操作简单、收效良好。

3.5注册验证部分,对管理员密码进行了MD5加密。为防止未经注册的用户绕过注册界面直接进入应用系统,采用Session对象进行注册验证。

采用上述思路,设计出的精品课网站基本可以满足不同课程教学资料展示和网上教学的需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图3.1是实现上述功能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站首页截图。图3.2是实现在线测试功能首页截图。

图3.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站首

图3.2 在张测试功能首页

4.结语

网络教学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教育热点,学校作为一个以传播知识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建立一个自己的通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专业教师从沉重的技术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精品课程内容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去。通用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不仅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而且对于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精品课程的评审、验收过程中,精品课程网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利萍,陈义辉.通用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世界,2012(14).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息化 测量船 知识协同

中图分类号:F270;G43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协同理论在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研究中的应用,为厘清知识活动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知识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实现交流并创造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目前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团队知识协同研究必定能为测量船工作效率的生成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战略支撑。

1测量船环境中的团队知识协同

测量船作为一个人员构成复杂、科技集成度较高、信息获取相对闭塞的整体团队,其整体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知识(信息)的应用创新上。而知识协同不仅是一种研究视角,更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在航天测控领域特定组织中的知识协同,更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思想。知识共享是知识经济环境下组织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保障,而知识协同则是组织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应用,贯穿于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活动之中。

知识协同包括四个要素,即知识主体(知识活动的参与成员)、知识客体(知识)、时间、环境(包括“软环境”如文化环境,以及“硬环境”如信息化建设条件等)。

1.1测量船的知识主体

测量船的知识主体即知识活动的参与成员,按照工作实际情况,可以划分为二类,即科研试验创新人员和综合保障人员,按照学历层次结构,又可以划分为低(本科以下)、中(本科)、高(本科以上)三类,按照知识应用情况,又能划分为知识吸收、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等三类,按照活动参与对象,又能划分为个人、专业组队团体、部门团体和自发性业余团体等。当然,层次间或者是类别之间的区分无法做到完全精确,总而言之,应该从多重角度去正确认识测量船的知识主体,通过信息化建设展开多个维度让其有效参与到测量船整体的知识活动中去。

1.2测量船的知识客体

测量船的知识客体即测量船参与到试验过程中涵盖和需要的方方面面知识内容,这里面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教育管理和发动船员的人文性知识、技术装备和理论支撑的科技性知识、后勤供应和服务保障的综合性知识等。这些知识有的是可直接量化即可视的书本图书,有的是以数字资源展示的电子信息,有的是存诸于船员身上的经验与意识等等。由于知识协同强调“动态性”,即在不同的时刻知识的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是不同的,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由于众多知识主体在“知识协同”活动中的不断参与和个人知识创造,“知识客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1.3时间和环境

测量船由于任务的特殊性,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约束,如当船舶出海时某型设备发生故障急需相关设备资料时,这些急需的资料在时间维度和价值评定上只适用于此特殊的阶段;船舶停靠码头时,同样环境下的资料价值显然不如前者。知识需要承载的平台,“软环境”作为环境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协同中起着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以信息化硬件设施为代表的“硬环境”作为知识活动参与对象的直接工作平台,在知识协同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主干作用。

知识协同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传递的时间、对象、空间的“准确性”,即时间的准时性、传递目标(主体)的准确性、传递对象(客体)的准确性和准时性等。

综上所述,测量船团队知识协同的使命任务即是使得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达到的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并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场所(实体空间或虚拟空间),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恰当的目标或对象,充分满足测量船完成综合性任务需求,并不断地创建知识创新的单向、双向或多向的多维动态过程,从而推动测量船整体团队能力不断提高。

2信息化与知识协同的关联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信息安全的功能。测量船的信息化则可以相应的认知为建设、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的智能化工具,使之作用于提高测量船整体团队能力的过程。

2.1知识主体需要信息化牵引

在测量船的知识主体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每个个人,无论怎么划分,个人(人才)在测量船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占有着主导地位。人才也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体对象之一,需要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的表现形式出发,构建人才评价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在测量船上,人才的显性知识包涵培训经历(学历、在职培训)、工作经验(岗位履历)和技能等级(职业技能证书、工程师),这些内容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以直观的形式记录或展现;相对而言,人才的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测量船后续人才发展的进程,包括工作动机(对工作中的某一目标持续渴望从而不断实践的内在驱动力)、价值观(对外界事物或行为的评价准则)、心理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静地对待各种考验、是否有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难题)、发展后劲(个人的学习能力、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业务沟通能力),这些指标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收集后,就能够开展数据分析和导向应用,使得人才往测量船期望的方向发展。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能够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一人一策,量身定做,设计他们的未来、助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搭好台,他们才能唱好戏,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都能实现自我、展现自我、体现价值、实现梦想,并把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干部的聪明才智集成起来,让学历转化为能力,让文凭转化为水平。

2.2知识客体需要信息化构建

前文所述,测量船的知识客体即测量船参与到试验过程中涵盖和需要的方方面面知识内容。以一份常见的政治教育教案为例,传统的方式为组织者拟制教案,之后在目标群体内进行授课,通过提问或检查笔记等手段来确认教育效果,这种方式存在着教案利用率低、受众范围窄和效果确认不易等问题。假如采用信息化方式来构建此教案,则组织者在教案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就能够同步将编写教案的背景缘由、教案内容的辅助材料、教案的适用领域等附加性文档进行集成,再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共享,则能在较大范围内使得该教案获得有效应用,受教育者的心得体会等学习内容亦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反馈到组织者处。

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将常用的书籍、资料、课件、人员信息等各种类型知识按照统一的标准数字化,按照科学的体系划分构建,利于信息的存储、、利用和动态更新。测量船团队形成最本质的目的是预期的共同利益,在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无论是从角色主体角度还是从业务流程角度提高成员的协同意识都是为了使整个团队的资源能够得到交互,实现收益最大化。依托于信息化技术,有限的资源(知识客体),可以通过互补和整合,产生倍增效益。

2.3知识传递需要信息化承载

为满足测量船多样化任务的海量知识需求,需要从三方面不断的拓展知识资源库。一是从外界及时获取有效的知识;二是整合内部成员的孤立性知识;三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自发性知识创新。当前在测量船上部署了“超星图书馆”和“通用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初步构建了知识系统,利用航采网能够同步期刊报纸等数字资源,通过这些信息化手段,减缓了测量船出海期间的“信息孤岛”效应。测量船内部各单个成员、单一团体留存了大量的知识内容,分散于机房、库房和独立系统中,没有进行统一标准上的数字化,无法做到同步的存储、和更新,导致知识的传递效率低下,需要知识的人难以迅速获取急需的信息。创新不是孤立的,只能建立在知识继承的基础之上,原有知识资源的分散、独立,导致创新的难度加大。

在测量船的团队知识协同上,尤其要强化信息化建设,将零散、孤立的知识内容数字化,对接后方巨大的保障资源,推动知识的系统集成和快速传递。

3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3.1依托信息化手段培养学习共同体,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知识经过分享、整合、积累、应用的过程,才能实现创新,而知识共享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将其本身拥有的知识有效地与他人分享、交流,显然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挑战。

在封闭与零散环境下,测量船上的个人或单个组织难以获取支持信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相对比较困难。依托于信息化手段,个人或组织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工作安排和急需信息等内容能够在测量船整个知识团队中实时共享、快速。比如建立人才一体化资源信息系统,以张三为例,上船之初即将其学历学科、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工作学习经历和个人成果等内容收集至信息系统并对外,各学习团队定期工作信息或人才需求,便于团队和个人能够相互发现,彼此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把测量船视为“共同体”,把学习环境作为个人和团队通过相互合作探讨各种方案、后果、假设的地方。这种公共性的、民主的群体学习环境就是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模式下,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相互砥砺,相互帮助,依托学习工具和资源的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是在学习者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交互(包括自我交互)的顺畅也同样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2立足信息化技术搭建学习环境,构建统一的知识网络

立足于信息化技术在测量船逐步构建统一的知识网络,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内部升华等4个互动过程来促进知识在团队成员之间不断地学习与交流。利用知识单向、双向或多向传递,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等之间的交流,以实现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知识,以及知识被共知和共用的目的。

构建测量船知识库。充分发动每个部门、员工,贡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对纷杂的知识内容(方案、策划、制度等)、格式(图片、word、excel、ppt、pdf等)和人员信息(小团队、科技成果、工作经历等)分门别类管理,把知识积累起来;创建测量船知识体系,清晰掌握测量船知识分布状况,提供管理决策依据,按照不同的权限体系,对各类角色成员开放不同级别的知识库,注重版本管理,文件资料从初稿到最后一版,均有版本记录保存并可查。把知识应用起来, 让知识查询调用更加简单,充分利用知识成果,提供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依据知识库构建各部门各岗位的学习培训计划,随时自我充电,成为学习型团队,

提供知识收集模式,将一些知识库中缺少的经验性知识,从船员头脑中挖掘出来。

通过重新组合上述的知识和运用开发潜在知识,使得通用知识与测量船专有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产生新的知识或见解,而这种新知识能被有效传播或应用。利用这种对已有的、分散的知识(个人或组织),通过某些方法或工具进行的系统的、有机的知识综合或者重构,并产生新知识的动态过程逐步在测量船构建统一的知识网络。

3.3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发展

借助信息化平台有助于实现动态的、实时的和正反馈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测量船人员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才的学习发展方向起到导向作用。正确的评价结果反馈促进人才不断成长,人才评价结果反馈回知识协同体系中,使其将评价结果做为已获得知识进行识别、分类、转化等环节,最终定位成员的短板,使其明确自身的薄弱环节,以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弥补。

测量船环境下的各型组织发展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人才的发展,人是组织的基础,组织是人才在某种条件下形成的共同体。信息化环境下的测量船知识协同尤其强调增强组织与组织之间在产品设计、资源保障、过程控制、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集成整个价值链实现多个成员之间的协同开发、管控直至服务的目的。这种具有动态实时性、开放性、跨组织的整合、虚拟性、整体最优性、高效性和全方位性等特性的高效率知识协同不是单个组织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依赖于信息化平台的同步建设。依赖于信息化平台,将测量船内部的各类组织主体抽象成互相制约的系统元素,系统内部成员进行角色分配和属性调整,以供应链为载体嵌入知识链,以业务流程为媒介实现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价值增长,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成员的单项业务能力是维系整个系统发展和创新的关键。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测量船团队知识协同概念、关键要素和机制进行分析,强调了在信息化条件下不同主体之间和业务之间的互动关系,测量船内部能够形成知识协同关系的各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合作各方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受益,测量船整体效用能够得到质的提高,即协同论中所讲的“1+1>2”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