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乘法教案

小数乘法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数乘法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1篇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验算

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

“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56千米/时

是非洲野狗的1.3倍

?千米/时

非洲野狗

鸵鸟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8页练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教材第8页练第5、6、7题。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例5

56×1.3=72.8(千米/时)

5

6

×

1.

3

1

6

8

5

6

7

2.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2篇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实际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学情等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课堂上把控好预设,引发“生成”。例如,笔者在思考题“在1/6和1/7之间写一个分数”的教学前,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就预设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例:在1/6和1/7之间写出一个分数。

解法1:直接扩大法。即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数倍。如将1/6和1/7同时扩大2倍,变成2/12和2/14,中间的一个数为2/13。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再增大一些。(此种情况扩大后分子相同)

解法2:通分扩大法。即将分数通分至同分母,然后分别同时扩大。如将1/6和1/7分别通分成7/42、6/42,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4、12/84,它们中间的一个分数就是13/84。同样,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也可将扩大倍数再增大一些。(此种情况扩大后分母相同)

解法3:折中扩大法。即在相同分子的前提下,将较大分数的分母增大为小数。如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1/6.5,然后将1/6.5的分母小数扩大变成整数,如2/13。同样,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可以将分母逐点增加。此种解法学生们一般很难想到,但笔者还是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与引导的准备。

在具体教学时,笔者按照课前预设,因势利导,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学生不仅顺利地思考出了三种解法,圆满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还由第三种解法想到了另一种解法,即将1/6和1/7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分数2/13,其大小正好在1/6和1/7之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笔者课前的精心准备,即使有课堂的动态变化,教学仍能按照预设的流程有效生成,并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

1.弹性预设,促进生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实践表明,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能给学生创设出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因此,在平时的数学备课中进行教学预设时,教师要注意两点:其一,教学环节不可预设太多,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充足的展示机会,实现多向的交流互动;其二,教学问题不可预设太细,要尽量减少那些零碎的、浅显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设置,力避问题的“丝丝入扣,环环相连”,防止学生“小心翼翼式”的思维发展。最终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解读、建构、创造文本提供一个充分思索的空间。

2.打破预设,创造生成

面对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师经过再精心的备课也不能预料到学生所有的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教师应冷静思考,及时、果断地打破和放弃预设,巧妙捕捉课堂中的“亮点”资源,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创造富有灵性的教学生成,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在“数方格,编口诀”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课前预设的是,在学习1-5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编制6的乘法口诀。通过出示教材上的方格图(每排有6个方格,共有9排),学生均能顺利地按照笔者课前的预设编出“6的乘法口诀”。但一位学生提出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打破了课前的内容预设。面对这一课堂意外,笔者沉着应对,及时甩开课前预设的教案,充分肯定了学生勤于思考的精神,并称赞了学生的创意,倡导学生自己绘出方格图,编出口诀。仿照“6的乘法口诀”方格图的编制方法,很多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了“7的乘法口诀”的方格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结果。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3篇

五年级线上教学教案

授课学科: 数学          

授课内容: 《因数与倍数》           

授课日期: 2020年4月10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三、准备教学: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父子、母子、母女关系)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观察算式的特点,进行分类。

(1)仔细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

(2)交流学生的分类情况。(预设:学生会根据算式的计算结果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第二类是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而商不是整数。

2.明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2)在第一类算式中找一个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强调一点: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与因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

(1)独立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我们能不能说“4是因数”“24是倍数”呢?表述时应该注意什么?

4.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的区别以及一个数的“倍数”与“倍”的区别。

(1)今天学的一个数的“因数”与以前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出示:

乘法算式中的“因数”是相对于“积”而言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分数;而一个数的“因数”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它只能是整数。

(2)今天学的“倍数”与以前的“倍”又有什么不同呢?

“倍数”是相对于“因数”而言的,只适用于整数;而“倍”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

(3)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例2:

1.探究找18的因数的方法。

(1)18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交流方法。

预设:方法一: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除法算式找18的因数。

因为18÷1=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18÷2=9,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18÷3=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方法二:根据寻找哪两个整数相乘的积是18,寻找18的因数。

因为1×18=18,所以1和18是18的因数。

因为2×9=18,所以2和9是18的因数。

因为3×6=18,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2.明确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1)我们怎样来表示18的因数有哪些呢?怎样表示简洁明了?

(2)交流方法。

预设:列举法,18的因数有:1,2,3,6,9,18。

集合图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3.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

(1)你能找出30的因数有哪些吗?36的因数呢?

(2)怎样找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四)探究新知-找一个数的倍数

教学例3:

1.探究找2的倍数的方法。

(1)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2)想方法:利用乘法算式找2的倍数。

因为2×1=2,所以2是2的倍数。

因为2×2=4,所以4是2的倍数。

因为2×3=6,所以6是2的倍数。……

(3)2的倍数能写完吗?你能继续找吗?写不完怎么办?

(4)根据前面的经验,试着表示出2的倍数有哪些?(预设:列举法、集合图的方法)

2.练习找一个数的倍数。

你能找出3的倍数有哪些吗?5的倍数呢?

(五)我的发现-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举例子,找规律,勾画知识点,读一读。

预设: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六)智慧乐园

1.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填空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一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2的倍数,这个数是(     )。

2.在练习本上完成下列判断题。(独立完成后,师订正答案)

(1)在算式6×4=24中,6是因数,24是倍数。         (    )

(2)15的倍数一定大于15。                         (    )

(3)1是除0以外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    )

(4)40以内6的倍数有12、18、24、30、36这5个。     (    )

(5)34的最小倍数是34;34的最小因数是17。         (    )

(6)1.2是3的倍数。                               (    )

(七)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4篇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都有自己的计划,那作为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应该制定怎样的计划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级新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一)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初步知道分数是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些分数的加减法。

4.认识时、分、秒三个时间名词,能够很准确的说出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5.认识周长的含义,会计算四边形的周长,提醒学生注意漏写周长的单位名称。

6.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每小时是多少分钟、每分钟是多少秒组成的;并学会准确认识时间。

7.了解不同形式的可能性,知道哪些事情发生是一定的、可能的还是不可能的,进一步体会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有余数的除法、时分秒、多位数成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本册开始引入分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分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及分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四、学困生辅导

1、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循循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

2、经常家访,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在校表现告诉家长。

3、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改措施

1、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

2、积极开展学生互帮互学活动。

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指导作用。

六、课时安排

(一)测量(课时)……………………………………………………9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12课时左右

(三)四边形……………………………………………………………9课时左右

(四)有余数的除法……………………………………………………7课时左右

(五)时、分、秒………………………………………………………6课时左右

(六)多位数成一位数…………………………………………………15课时左右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左右

(八)可能性……………………………………………………………5课时左右

(九)数学广角…………………………………………………………5课时左右

(十)整理和复习………………………………………………………6课时左右

教学工作计划(二)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17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7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烽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工作计划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

教学工作计划(三)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个人工作计划: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读书学习,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课堂管理的策略》。除了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外,我还要不断去读其它的书籍,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德--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 "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加强自我管理--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服务的对象是很多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们的利益。本学期,我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串课要课。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潜心教研,提高素质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并积极完成每周的教研,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

教学工作计划(四)一学期,我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相长过程中,也着实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下学期的工作情况作出计划。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27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差,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准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这个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会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对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绿色圃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肯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

(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例题,结合学生从看懂小数表示的商品单价,到会用小数表示商品单价,进而会比较商品单价(小数表示)高低贵贱的过程,就能评价他们是否初步理解生活中小数的意义及其大小关系,对小数的认识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

(二)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发展,为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评价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平时观察:学生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表现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三)重视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具体情境中数量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出问题的新颖性、合理性与复杂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思维策略的水平,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等方面。及时给学生提供评价,让他们知道老师的期望,明白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1 2.22-2.23 始业教育

2 2.24-3.1 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

3 3.2-3.8 森林旅游、轴对称图形、镜子中的数学

4 3.9-3.15 平移和旋转、欣赏与设计、机动

5 3.16-3.22 找规律、住新房

6 3.23-3.29 电影院、练习一

7 3.30-4.5 整理与复习(一)、旅游中的数学

8 4.6-4.12 什么是面积、量一量

9 4.13-4.19 摆一摆、铺地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0 4.20-4.26 练、分一分(一)、分一分(二)

11 4.27-5.3 比大小、吃西瓜、机动

12 5.4-5.10 练习三、整理与复习(二)

13 5.11-5.17 比一比、猜一猜

14 5.18-5.24 体育中的数学、总复习

15 5.25-5.31 总复习

16 6.1-6.7 总复习

17 6.8-6.14 总复习

18 6.15-6.21 总复习

19 6.22-6.28 总复习

20 6.29-7.1 总复习

教学工作计划(五)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3名。他们已经不象刚入学那样,什么都不懂,经过一年的成长,他们初步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开始,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的认识,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本册的重点。学生掌握好这两部分计算,就为以后学习小数乘、除法打下良好基础。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也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继续学习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通过解答所学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数量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解答的技能和习惯。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教学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24时计时法。

三、教学目标要求

(一)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二)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的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三)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四)认识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位,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五)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七)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八)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为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十)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十一)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一)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三)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六、教学任务、达标情况

本册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力争在本学期使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七、培优辅差

本班现有的学生中,依然不可避免地有学困生的存在,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知识欠账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总是迷恋电视,好玩,不爱看书,注意力不易集中。对这些学生要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培优补差工作是其中的一项工作要点。现对学困生辅导采取如下对策:

(一)优生协助法。

为差生配一名优秀学生同座,让优秀生协助差生学习。

(二)当一回“小老师”。

当差生有了一些进步,或对某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时,为了满足其表现欲,可以让他们当一回“小老师”。这样,他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课堂提问。

差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既不懂也不问,不问就更不懂,于是学习越来越差。为此,在每堂课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发问。如果差生不提问,则老师加以启发:“你没有问题吗?那么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以促进他们动脑,主动提出问题。

(四)弹性作业。

学生在完成基本练习之后,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做弹性作业,老师可在学生做练习时,腾出时间辅导差生,当其学有余力时,鼓励他选做一两道弹性作业。

(五)及时鼓励。

对于差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成绩。

(六)家长配合。

对差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帮助孩子。

八、特长生培养

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九、德育渗透目标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三)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其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具体措施

(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五)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六)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七)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善待 生成 探究 更深处 漫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90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非预设的学习信息与教学资源,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不停顿的运动状态。为了不让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成为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应该及时捕捉,突破预设的窠臼,让它们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一、顺应合理需求,让教学在调整中更显动态性

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朝着预设的轨道行进,必要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将预设的教案及时调整,把学生顺应教师的教变为教师顺应学生的学,使课堂彰显动态与生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进行了一番铺垫后提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该教师没有就此打断预设之外的声音,而是接着问学生:“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不好意思地说:“书上!”“那你知道这个计算公式又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该生表达了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当教师问他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如果不沿着高剪开是否可以时,他不断摇头。面对课堂生成,教师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顺应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向,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搭建了平台,把舞台真正交给学生。

二、珍视典型错误,让学生在反思中增加学习体验

课堂教学的流程往往是非线性的,其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学生许多认知方面的错误随时会产生。面对学生有价值的错误,我们不要一言蔽之,而应引导他们发现错误、反思错误、纠正错误,让他们在反思中增加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为了考查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一位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每个杯子装0.35升橙汁,2.5升橙汁能装满多少杯?橙汁还剩多少升?”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解决,之后再进行交流。“2.5÷0.35=7……5”这一错误成了典型。教师并没有立即进行纠错,而是将它视作判断题,让学生对其进行反思、讨论。通过反思、讨论,学生找到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整除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利用此方法学生发现余数5比除数0.35大,毋庸置疑答案出错;(2)一共才2.5升橙汁,依据实际意义,余下5升,比被除数2.5升都大了,从而证明答案是错误的;(3)通过验算,发现0.35乘7再加上余数5,结果与被除数不等,由此得出答案错误。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观察竖式计算过程,结合算理推理出正确的余数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我们应善待错误,使错误服务学生的学习,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直面“节外生枝”,让探究在曲折中走向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有“节外生枝”现象出现,教师如能智慧甄别,将看似“歪理”之说生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理将会被“请”出来,教学目标也会有效达成。

例如,有这样一道要求学生简便计算的题目:果园里种梨树,每行种19棵,种了这样的21行,一共有多少棵梨树?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将“21”拆分成“20+1”进行简算,19×21=19×20+19=399;也有学生认为,乘法分配律在减法中同样适用,因此可以将“19”拆分成“20-1”进行计算,也比较简便,19×21=20×21-21=399。正当教师准备总结时,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19×21=399,是不是可以用20×20-1得到,这样还更简便。”说完,他羞涩地补充了一句:“我瞎猜的!”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窃窃私语,质疑声一片,“这没有道理吧?”“胡乱猜的。”“凑数。”“歪理。”……真的是歪理吗?此时教师灵机一动,增设了一个“找真理”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点图的策略来进行研究讨论。不一会儿,有一组学生激动地开始用点图(如下图所示)表达自己的观点:

每行有19棵梨树,有这样的21行,如把最后一行去掉,21行变成20行,那么就多出19棵,剩下的20行每行添上1棵,每排由19变成20,最后一行就会少一棵,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20×20-1”进行简算。其他组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很快有学生接举例:“18×21=19×20-2”,转眼间,黑板上满满的都是学生举的例子。这样巧妙的设计,超越了教材本身,实现了师生生命的真正涌动。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6篇

一、巧妙预设,诱发“意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事先经过充分预计,课堂教学才能临阵不乱,成竹在胸。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倘若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与胸襟,我们就能够重视学生的“不同声音”、“节外生枝”、“奇思怪想”。出现这些的情况时,我们只有勇敢面对、正确引导,课堂教学才能丰富多彩。

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制造一些错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让其“吃一堑,长一智”,使学生在错误中理解知识,从而避免产生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习“小数除法”后出示:56.2÷2.1,用竖式计算后,我故意将此题的结果写成商26余16。这时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的知识,很快发现是错误的,会马上说:这道题计算错了。我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有学生说:我们以前学过余数要比除数小,而余数16与除数2.1比较,余数大了,所以此题是错误的。还有学生说:我用乘法验算了一遍,发现2.1×26+16≠56.2,所以此题是错误的。这时,我再带领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由于在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以后余下的,因此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16缩小100倍,得0.16。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展示一些做错的题目,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造成一些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智慧引领、完美“意外”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在课堂教学中,林林总总的信息会扑面而来,有时会令教师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这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才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的资源,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我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原本想按照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5,再一步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5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一下愣住了。但又立刻作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我说道:“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抓住契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5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热闹了起来。有的学生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些学生“教”的方法是否可行,单这一转变就使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升至极点。试想,假如我在那位学生说出实话时,立即加以呵斥、批评;假如我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呢?教学中的“真实性”又从何谈起呢?

三、恰当评价,放大“意外”

有阳光就有温暖,有阳光就有生长,有阳光就有闪光,有阳光就有精彩。阳光般的评价也将赋予课堂评价一些新的内涵,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因而,我觉得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使学生从生成走向新的生成,从精彩走向新的精彩。

教师为了揭示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安排了“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打开学具袋,从里面取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四根小棒(两长两短),在桌上摆出一个长方形。其中一位学生摆成如下形状:

师:展示学生的正确摆法后,展示该种摆法。

大部分学生掩面而笑,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竟笑出了声音,口中还不停地嚷嚷这不是长形。

师:嘲笑别人是最没有礼貌的行为,我相信A同学这样摆一定有他的原因。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的另一根小棒被我一不小心弄丢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所以你才摆出了一个有缺口的长方形,如果给你一根你能摆出一个完美的长方形吗?选择一根吧,你需要哪一根?

生A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较长的一根,熟练地摆了上去。

师:为什么选择这根呢?

生A:因为长方形的上下一样长,左右也一样长。

师:真了不起,不仅知道长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而且明白长方形对边相等。同学们,你们现在觉得他怎么样?

生由衷鼓掌。

师:除了赞扬的鼓掌,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以后不能嘲笑别人,要尊重别人。

生:要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地帮助他。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极大的耐心和诚心为学生提供探究和释疑的机会,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方式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验,学生的收获必定远远超出课本的知识。

在社会发展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的今天,学生可接触的知识范围不断扩大,他们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途径除了教师传授,还有其他的途径,如:课外书、上网、与同学交流和家长的辅导。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要充分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我庆幸自己在教学时没有越俎代庖,妄下定论,而是机智地抓住了这一契机,把“意外”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我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严加斥责、步步紧逼,使课堂只有一种声音。

独特的见解总是在主体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当课堂中出现这些“意外生成”时,教师应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孩子的学习氛围,满腔热情地听取孩子们的不同意见,要善待他们的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想法。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更精彩,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才会盛开出美丽的创新之花。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7篇

编写意图

例2教学乘法、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第(1)题通过解决“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提升学生对乘法的认识。

(2)第(2)、(3)题概括除法的意义。通过呈现与第(1)题相关的两个问题,并在与第(1)题的比较中发现乘、除法算式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变化,进而概括出除法的意义。

接着,教材呈现学生交流的画面。意在让学生联系除法的意义再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过程”,提升认识。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思考: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由解决问题到比较与思考,让学生经历“由3+3+3+3=12与3×4=12,用乘法算比较简便——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简便——概括出乘法的确切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突出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括除法的意义。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借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感性认识,以解决第(l)、(2)、(3)题为基础,组织比较活动。通过比较,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除法的意义。这样,不仅利于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编写意图

(1)教材先以小精灵的话提出“总结”活动,意在让学生自己总结、提炼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接着,教材以“想一想”引出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概括活动。让学生运用对有余数除法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概括出关系式。

(2)“做一做”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既可以运用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来填写,也可以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填写。

(3)例3教学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材明确提出“问题”并呈现小组讨论交流的画面。旨在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材通过“注意”,说明0不能作除数,并以实例说明。

(4)“数学游戏”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建议

借助具体实例化解难点。

学生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有关0的运算,在前几年的学习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和经验。这里,重点是总结整理出关系式和把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其中,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可以借助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想清楚、弄明白,化解难点。例如,呈现有余数除法算式30÷4=7……2,185÷12=15……5,据此让学生思考“怎样求被除数”等问题,进而概括出关系式。再如,借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如:5÷0=)与0÷0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例子的讨论获得“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这个过程,也让学生明白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8页。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明确0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并能准确描述相关0的运算。

3.

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明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出示题目,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思考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将相关知识点链接出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引导作用。

二、新知探究

1.出示P5页例题,提问:“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学生仔细思考,并小组讨论解答,说出自己的思路。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件显示主要的分析思路,以及详细的解题过程。

提示:人教新改版后,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列为重点,请教师在讲解时参照课件里面的详细过程。

3.P5页两道例题及详细解答过程,重点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将除法中各部分名称着重强调,以及和乘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提示:在除法中,已知两数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详见课件。

4.出示P6页情境图,让学生来说一说有关0的运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关0的运算,并着重强调“0不能作为被除数”

5.P6“做一做”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批改。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

出示习题(如图)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熟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6页例2及做一做。

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有关乘除意义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抽象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小数、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结合实例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中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乘、除法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在交流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乘、除法的意义,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比较、讨论、概括等活动,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能发现并用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六)实施资源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名师教学课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请你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和除法。

(二)课堂设计

1.复习旧知

(1)结合实际问题,说说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加、减法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加、减法,我们之前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认识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问题探究

(1)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

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汇报算式: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追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

②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概括乘法的意义

看到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为什么?

对比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因数×因数=积

③除法的意义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你能结合这个情境把它改编成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吗?同桌讨论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思考问题:

与第(1)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对比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总结:除法可以看作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小组活动,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你有什么发现?

①组织小组讨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结合算式验证发现。

教师整理总结: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练习: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并说说为什么。

504÷14=

504÷36=

②关于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就这样结束了吗?你还有疑问吗?如果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结合算式30÷4=7……2

185÷12=15……5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后,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总结:通过大家讨论和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乘、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而且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求:引导学生对乘、除关系进行整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加乘、除法运算的深层次理解,感受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并通过与加、减法关系学习的对比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巩固应用

提升能力

(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②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

(2)调皮的小猫。

(3)练第8页第6题。有6只猴子,每只猴子分12个,还余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

(4)综合练习

已知+=,×=,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你是怎么想的?

(1)

+=(

)(2)

-=(

(3)

÷=(

)(4)

×=(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达到教学评的一致。】

(4)想一想:通过对加、减、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学习,想一想加、减、乘、除法运算间的关系。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是乘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乘、除法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课时作业

题号1: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1)

有10盒铅笔,每12支装一盒,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2)

蜗牛6小时爬了30

m,平均每小时爬行多少米?

答案:10×12=120(支)

30÷6=5(米)

解析:【考查目标1】结合乘、除法的意义解释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

题号2:说说下列算式中方框里的数怎么求,依据是什么?并计算出结果。

16×=112

÷13=11

516÷=43

3×(3+)=27

答案:7

143

12

6

解析:【考查目标2】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

题号3:填空

被除数

除数

余数

225

21

18

23

6

478

13

10

答案:10

15

420

36

解析:【考查目标2】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间的关系解题。

题号4:把下列乘法算式中缺少的数字补上。

小数乘法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珠算 指法 口诀

《计算技术》课程(以下简称珠算课)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必修课程。国家财政部、劳动人事部[1983]财会字15号文件规定,珠算技术作为考核会计技术职称的条件。1985年《会计法》规定,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会计证),领取《会计证》时必须出示《珠算证》或《初级会计电算化》。珠算和算盘的创造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珠算作为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是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指法是智慧的开关

人类的智力活动是借助手指的活动来实现的,尤其是拇指和食指的对捏,更是精细技巧所不可少的。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珠算是用手指拨动算珠进行数值计算的一门应用计算技术。拨珠的起步就是手指分工,指法训练遵循“严格分工,协调配合,轻重适宜,干净利落”十六字教学法。课堂教学示范如下:

示范“五指”分工:右手五个手指伸在前胸,拨珠时用中、拇、食三个手指,小指、无名指不拨珠。示范握笔方法:左手拿一支笔,放在右手拇指虎口上,下端放在小指、无名指之间,这时小指、无名指自然弯曲。示范手指操作:中指拨动上珠上和下推动,拇指拨动下珠1颗、2颗、3颗、4颗向上拨入,食指拨动下珠1颗、2颗、3颗、4颗向下拨去。

示范“指尖”摸珠人盘。选4位学生做拨珠动作,提问1:手指与算盘的距离多少?提问2:指尖插入珠间的深度要如何保持?回答1:拨珠是用指尖触动算珠,手指与算盘应保持垂直姿势,不能斜靠一边,不能用力过重。回答2:指尖插入珠间的深度要恰到好处,以免连珠(指尖离算珠约5mm)拨动1-2颗算珠和拨动4-9颗算珠,手指的弹力的轻重程度不同。

示范“联合”拨珠,用指法分工演示给学生,让其观察单指拨珠、联合拨珠的技巧。强调能联拨的一次到盘的珠数是6、7、8、9算珠,一定不能单拨,如算珠“8”,不能拨上珠5’,又拨下珠3’,要基本上一次到位拨入盘中8’,不要做两次拨珠动作。指法拨珠要用心来完成,用心去感悟指法的分工。“心灵手巧”正是说明了手与脑之间的关系,心灵是原因,手巧是结果,反过来手巧必然促心灵。

示范“定位”拨珠。对拨珠指法练习的要求,不厌其烦地拨“1”到“9”20次,要有目的地进行练习。拨珠要克服盲目地在一个档位上上和下拨动一个算珠,它给人以一种拨珠快的假象,是华而不实的表现。珠算人对算珠的拨动所寻找的是一种真实、准确的答案。拨珠是静语言的交流,结果是准确的反映。

因此,拨珠指法“三运动”动手、动眼、动脑,在向学生示范瞬间拨珠时,是一堂精彩的手指课。用专业术语来表达直观拨珠的技巧,手联拨算珠时面部要富有情感,使学生感受到五指通过轻快地拨珠,神秘的计算出结果,改变学生厌学的情绪,让他们的思维跟珠而动。

二、珠算数据算法程序

算盘的计算方法是“以珠表数,以档定位”。算盘中的算珠拨数是有一定规律的,可通过实际的珠算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数的拨珠学习产生兴趣。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珠算技能的操作是在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由内部的动作映象转化成系统的拨珠动作,由于兴趣来自于数和档的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分解珠算口诀和档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计算规律是“加中有减,减中有加,算理科学,算法简便”。120个数码组合的算题只需用两分钟就能准确拨出结果。教学中应做到“口诀、档位、步骤”三分析和“算珠操作、原理法则、加积档次、调商方法”四回答。分析如下:

1.分解口诀规律

以“3”口诀举例,算珠为“1、5-,6”时,口诀为“三上3”叫做“够加直加”;算珠为“2、3、4”时,口诀为“三下五去2”,意思是“被加数和加数两数相加大于或等于5”;算珠为“7、8、9”时,口诀为“三去7进1”,意思是“两数相加等于或大于10”。减法口诀“六退1还五去1”,实际上是两句口诀“六退1还4、四下五去1”,

如71减6,减法口诀中有加法口诀的运用。

2.分解乘法和除法定位档次

我国古老的珠算书特别强调“凡算之法,先识其位”。用珠算计算乘除法,算完后积、商在算盘上,没有固定的个位,而且算盘上的零是以空档表示的。确定个位档是拨珠的第一步,如700或者0.07,这全凭拨珠前确定个位档看出来的。

3.分解乘法档位的步骤

乘积加积档次,起拨档是关键,第二次积的十位档拨在第一次积的个位档上。如728x495=360360.乘数为4的起拨档在第六档,乘数为9和5依次为第五、四档为十位档,拨珠时用中指轻轻移动,一直将题计算完毕,不得半途而废。

4.分解商的档位

估商是最能锻炼学生反应能力的训练手段之一。够除隔位商8+4=2,不够除挨位商45+5=9,试商对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余数小于除数,第二个条件是商后有零位档,从易到难的顺序,求出不同题型的商。商是除法步骤的核心。

在掌握口诀的基础上,做到加减口诀运用不假思索,一目两行拨珠不重行和不漏行,乘法和除法运用九九口诀,做到进位、退位前后紧凑,一气呵成的盘中运算结果。

三、数和珠的组合练习

数字是反映和记录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珠算面对的是数,要求的是准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操作、勤于练习、和谐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和珠的组合练习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讲授,应安排多种形式的操作练习,逐一掌握珠算的每一条法则,加强动作的连贯性,以使操作中的动作的珠映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更加清晰。

在珠算的计算中一个小数点、一个分节号的偏差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让学生明确准确就是练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不能拘泥机械地实施教案,而是关注课堂的实际效果,留给学生自练的时间有10至20分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珠算技能的主要方式,以养成学生学习珠算技能的积极性。

总之,珠算作为一门传统的技能学科,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交替运用,是开发智力的良好工具。技能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实践中通过练习形成的。通过珠算技能技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记数能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潜在的技能操作能力,做到从细节的读数、看数、写数的基本功训练中,增强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达到高效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珑珑.计算技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