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归园田居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第1篇

研究性备课是指教师要运用智慧与创造力去备课。传统的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具、形成教案的备课形式显然不能跟上学生自主发展的脚步,无法培养有思想的学生。怎样进行研究性备课,才能使课堂更具活力,满足学生学有成效的自主发展需求呢?教师只有自己把文本读得通透,在课堂上点拨引导问题信手拈来,学生方能如鱼得水。教师自己把文本研究得透彻,目标设定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理,让学生体验天天有成功的幸福感。教师只有自己跳出文本来研究,在课堂上对学生“未知性”状态下才会有个“可能性”的预知,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才有可能着落。

一、研究文本的内涵

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结构。它不仅具有感性认识而且具有理性内涵;不仅具有审美特征,还渗透政治、伦理、法律、宗教、哲学、文化等多重内涵。因此,文本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隐也者,文之多重旨的。”语文教师要研究性备课,去理解文本主题的多元性,这样,教师才能利用文本构建一个能诱导学生的审美情趣的空间,才能给学生以多元化的解读,才能给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美感与熏陶,才会撞击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本永恒的生命与意义才能得以实现。

在《台阶》中,笔者看到一个勤苦朴实,忠厚善良的农民父亲用辛劳的汗水维持这个家的生计,耗尽一生的力量实现本不高的生活追求。笔者读懂作者要给我们展示的是农民的坚韧,以此启迪现在中学生全面审视前辈生活的价值观,要关注我们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及他们的生活现状。这些学生通过文本能够感受到,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前辈的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让学生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与悲悯的同时,笔者更会结合实践与学生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父亲的理想就是给家造九级台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攒钱一黑瓦罐的角票,攒物,造台阶。这过程父亲没少吃苦,不过理想终究实现了。可是实现理想后,父亲却意外地扭了腰――衰老了。父亲的衰老固然有身体上的原因,还应该有他失去的生活理想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动力源于对生活有理想。实现理想需要信念执著,毅力坚定,勇于实践和艰苦奋斗。然而理想实现后必须确立新的理想,有新理想的追求生活才有意义,否则会精神萎靡,身体也会随着慵懒、衰老。文本或隐或显的多义性需要教师去研究性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多元化地解读文本,预设学生的多元化生成。

二、研究文本的细处

进入教材的文本往往文质兼备,围绕文本的一些相关内容往往也具有同样的研究价值。语文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而且要善于从文本相关的细处进行挖掘,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有透彻的感知与体验。这些细处往往是其他老师或文本解读所未涉及到的,语文老师要对这些细节进行研究性备课,如果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究定会收到别样的效果。

例如,我们读陶渊明的《饮酒》时,除了正常地进行诗歌分析与赏析外,还应结合书上的插图和学生一起探究文本内涵。插图上人物是头戴扎巾,身着直裾上衣,敞胸露臂,手持。对此,除了要研究魏晋时期的服饰,还要研究这样着装的社会原因。由于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所以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追求轻松、自然、随意。所以从这幅插图中,我们读到陶渊明以纯朴自然的风格归隐田园,表现他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的喜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研究进入文本的切入点

阅读文本要像朱自清那样“入乎其内”。走进文本,倾听文本,进入作者设定的世界,做其中的事,成其中的人,感人物所感,同时又要出得来,想作者所想,悟自我所悟。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认真去准备,研究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与理解文本,而又方便学生进出文本,同时必须尊重文本的原创性。

阅读《安恩与奶牛》时,笔者用“奶牛与安恩关系好不好,好在哪里”作为进入文本的切入点,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奶牛与安恩关系很好的语句,还找出奶牛与其他人不好的语句。学生进入文本便知“安恩与奶牛好”表明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学生应走出文本懂得“安恩此行是带奶牛出来散步的”,从而知道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不是仅仅让它吃饱,还要满足它的精神需求。学生进入文本就会细心揣摩、整体把握、全面理解,走出文本就会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而反思、提升。

四、研究文本横截面,拓展其宽度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笔者以《桃花源记》研究性备课为例,摒弃阅读课文、查阅参考书、摘抄资料、写备课笔记的传统做法。教师翻阅的同类资料再多,笔记上的文字再详实,也只是吸收现成的结论,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与体验。在研究性备课时,笔者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如《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以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散文风格,翻阅《晋史》中的《陶潜传》,了解特有时代的特征,以把握原始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此外,通过检索《社会学辞典》、《政治思想史》了解朴实的乌托邦思想。依据查阅过的资料和学生的理解实际,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备课笔记或教案。这样的研究型备课,老师能有更多的预知性,能带给学生更精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丰富饱满,具有活力。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不足;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学生必备的能力。受限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重文轻语”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再加之朗读能力考查手段的缺乏,使得朗读成为被打入冷宫的贵妃,空有其位,实无其用。为了解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对洛阳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朗读教学以及学生的朗读情况以问卷及听课记录方式作了调查统计。

调查结果如下:本人听课50节,50节中有朗读的43节,7节无朗读;朗读在10分钟以内的38节,在10分钟以上的5节;老师对朗读有指导的有16节,有较好指导的4节,无指导的23节。从这次调查中,笔者总结了朗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思考了几点策略,现归纳如下:

一、当前朗读教学的不足:

(一)朗读目标性不强。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洪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有感情的读出来。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笔者认为,朗读是一种言志传神、承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不仅要声音响亮,更应该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朗读常常被当做过渡环节、点缀,或课内外空余时间的填充手段,甚至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朗读目标没有明确,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二)朗读时间较短。一节课45分钟,用来朗读的时间不到十分钟,甚至不朗读,大量时间被问题、老师的讲解所占据。如:在听《爱莲说》这一课时,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掌握文言字词,翻译文章,而朗读被弃之一边。

(三)朗读方式较单一。语文课上,朗读方式最常用的就是齐读。齐读过于重视整齐性,埋没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更埋没了文章理解的多样性。

(四)对朗读指导不够。教师指导朗读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大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比较注重读音的校正,忽略了如何调动内部情感、如何做到声情并茂等。而且教师的指导不够具体,有时间简单指导,无时间不指导,学生进步不大。

(五)缺少朗读评价。评价是催化剂,它是对一个人的鞭策,对一个人的激发,正能量的评价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朗读评价。学生读完,老师只是简单概括总结一下,如“好,读得不错!”“很有感情”等,成为仅有的一点朗读评价。

二、加强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语文,重视朗读;要改变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薄弱地位,就必须从现实出发,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踏踏实实地从点滴做起,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自上而下,从思想上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把“水中月,镜中花”的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而朗读则能弥补学体验的不足。读出感情,读入情境,在“读”中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这正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校管理者也应该从管理制度到教学常规强化朗读教学的地位。如:我们学校为了强化朗读教学,语文学科设立经典诵读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并授予“朗诵新秀”,“朗诵标兵”,“小小朗诵家”等荣誉称号,并把他们的照片张贴于报栏内,这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激情。学校还提倡家庭共同诵读活动,每年评选出“最爱读书家庭”,或者举行家庭共同朗读活动,不仅调动了家庭的读书积极性,更让学生被这种朗读的氛围所包围,在耳濡目染中浸润了书香气。此外教导处在每日的教学常规检查中,把朗读检查放在检查环节,检查班级的朗诵情况,检查老师在朗读教学中的教案,还举行教师诵读大比拼,进行教师比武,这些手段使得全校的朗读教学得到很大提高。

(二)丰富形式,创设情景;朗读是美的,形式的美丽多姿更能淋漓尽致的展现朗读的美。所以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精选一些朗朗上口、富有意蕴的美文呈现给学生,并以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上,可以交替使用齐读、散读、指名读、跟读、个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品读、析读、研读、辨读、评读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听读、说读、背读、写读、赛读等;根据思维发展进行想读、演读、联读、比读等。另外在朗读中创设情景,如:背景音乐,情景视频等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强化技能,真情呼唤;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为情,的《沁园春・雪》才豪放不羁;因为情,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的才绵绵感人;因为情,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才的闲情淡雅。而这些情都是需要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品悟到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范读的感染力、表率力和指导力,但仍借“多媒体教学”,以下载的课件或播放的录音代替自己范读。这样,学生听到的是录音机里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声音,并不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语文教师的“真实”的朗读,朗读积极性很难调动。因此,教师应主动强化朗读技能,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以真情范读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

无声化有声,旧课换新颜,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有一双“朗读”的翅膀,带着同学们在心灵的世界翱翔。让你我他的灵魂和情感在朗读中相互碰撞、补充和融合。动口动心动容动情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读出语文的情,读出语文的精气神。

参考文献:

[1]蔡先锋,论初中语文朗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