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预设,要为学生的“生成”腾挪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有效、实效、高效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必须误清醒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过去我们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往往不能考虑学生的想法,更不能顾及学生个性的特征和心理感受,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备课”误解为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教案的再现,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精神,违背了教育的主旨。新的时期,新的世纪,我们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生命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的高度来权衡教学过程,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水平、态度情感的现状出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生本、生生的交流而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有效的预设,尽可能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从而为学生的精彩生成腾挪空间。
二、交流,要为学生的“犯错”做好准备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且不说,失败过后是成功;但可以肯定的说:经历失败,尝试失败,定会为人们产生独特的心理,定会为人们留下宝贵的经验。心理学家盖耶也曾说过:“谁不去考虑错误,谁不允许学生犯错,谁将会错过最富于成效的教育契机。”是呀,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错误、失败是正确、成功的先导,是通向成功、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的必然现象。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时,普遍地认为这是一首“写景诗”,因为这首诗从头至尾描写了大量的景物――京口、瓜洲、钟山、明月、春风、江边;更何况“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名句,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判断。如果硬生生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抒情诗或借物言志的诗,定会让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中蕴涵的情?如何“纠正”学生对文本已有的理解?于是我就抓住诗中的文眼――“还”字来引导学生揣摩与感悟,“京口”与“瓜洲”两地之间只隔一河,“钟山”与“家乡”只隔几座山,诗人离家如此之近,回家之容易,完全可以很快地回家,为何还写“明月何时照我还?”接着,再点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时间之久,为什么不回家。
三、拓展,要为学生的“升华”搭建舞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后拓展,则做得明显不足,较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业习得,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较多地关注学生练习量的多寡,而较少考虑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塑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升华、人生观的构建。或许正是由于对课后拓展有效性的忽略,才产生种种的不完美。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后拓展,为学生思想的升华搭建舞台。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感知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如何做呢?学生说倡议,说宣传,说从身边做起……这种种的做法都是可取的,但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还要付诸实践,为了学生真实地感受实践与课本上得来认识的差异,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并让他们自己看看实践后的效果。
关键词:多思课堂 动态生成 预设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10-01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多思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发展语言、升华情感、完善人格。更重要的是,课堂中要充分考虑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
1 充分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的生成。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情,充分“预设”。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讲到李四光的巨大贡献时,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第四纪冰川?”随即我播放了冰川活动的录像,并做了介绍,学生很快明白。我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第四纪冰川发生于25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同纬度地区曾发生了很多次的冰川作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也发生这样的冰川活动。可是,外国的科学家却断定我们中国不曾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你们知道吗,就是李四光发现了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这一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了,“李四光真了不起!”“李四光真会钻研,我要向他学习”……看到学生这么投入,我也很欣喜:“同学们,李四光的这一研究成果,可是跟他小时候的一块石头有关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块奇怪的大石头吧!”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正是因为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才会有这一伟大的研究成果。
2 关注学情,诱导动态生成
在课堂上,许多老师会有这样的体验:课前备课时分明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与先前的设计相去甚远。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又或者教师在课堂上仍受缚于教案,压制住学生想说的愿望,按部就班地按事先预设好方案教学。预设是相对静态的,但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要启动课堂教学机智,诱发学生的进一步生成。
学习《凡卡》这节课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看法“爷爷真的太狠心了”,课堂内争论不休。课堂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学生思维碰撞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老师随机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方案,决定抓住这位学生观点展开探讨,在学生的思辨中进行了现场的启发诱导。学生们从课文内容谈到现实的生活,从凡卡的现在想到他的将来,从他爷爷的处境说到对凡卡的希望,议论得很多很多。
所以说,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师要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灵动的学生面前才不会手足无措。而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获得了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能提出不同观点的欢迎,才能敞开心扉,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3 机智引导,彰显精彩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反应往往出乎教者的预料。面对多变的学情,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不必因此乱了阵脚,其次,应有一个聪慧的头脑,冷静思考,认真倾听,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巧妙点拨,因势利导才会柳暗花明。
(1)“节外生枝”,因势利导。我们关注动态生成,呵护动态生成,如果仅仅停留在激发即时生成的教学情境,学生充满童真童趣的问题的出现是远远不够的。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教师要机智引导,而面对生成性问题、生成性资源,教师能否及时把握,恰当处理,使其富有教育价值,非常重要。
(2)小中见大,迂回突破。所谓小中见大,就是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迂回突破中精彩生成。
支玉恒老师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就在全班学生和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支老师却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 西双版纳,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贵。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4 启发多思,达到理性生成
当前,部分教师追求课堂上气氛的热热闹闹,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被搁置一边,文本的有效阐发、精华挖掘和思维与情感的共鸣被忽视。课堂上缺乏教师的随机点拨,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泛”。 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反复深入地思考,促成课堂教学的理性生成。
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如下问题:(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在交流中集中到对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感悟上去:(1)读第四自然段,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2)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最后,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教学是一门艺术。面对课堂中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教师应披沙沥金,做生成信息的裁剪者;教师需筛选点化,做有效生成的催化者,使得课堂浪花闪耀,迭起,让生命的活力在动态生成中涌动,让无限精彩在课堂教学的多思动态生成中如期而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绝对主体和权威地位的现象,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能一味地站在讲台上进行单方向的知识传输,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处于好奇心很强的阶段,教师更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鼓励小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小学生大胆积极地发言,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质疑和不同的观点,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回答并鼓励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只有树立起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在努力改变其原有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课堂上仍然很难改变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忽视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才能敢于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想法或不允许学生发言,不能包容学生的不同想法,会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提高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日后的学习生活。
三、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实现创新教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准备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还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陈述讨论各自的观点;也可以分成两个立场,以辩论赛的方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展示,调动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创新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喜欢绘画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黑板上画个地球宣传画,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映一些地球宣传片的生动图片,通过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内心能够和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设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本就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尤其要有创意地把教学内容放入相应的情境中,然后使学生能够产生亲切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理解语文知识,利用情境创设法激活语文课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行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文时,教师应该放映庐山的壮阔景观,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语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大场面进行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创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情境,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五、找准切入点,设计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其中切入点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和对学生们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就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1.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板书形式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上课的重要工具。深入了解教材知识和结构安排,对设计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案有着很大的帮助。将教材中的图文所承载的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形式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教材中枯燥的知识。在课堂上,板书是对教案展示的主要形式,要想使课堂变得活泼,板书的形式也需要精心设计,俏皮的艺术字和简笔画等形式,都可以将教案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从而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进行开放性的情境设定
设定情境是小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设定开放性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们接收更多的外界知识,并且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情境设定,才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造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六、结束语
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 、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 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 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 、积极参与多媒体教学设计交流,观摩优秀课件及教案,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现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不但提高了自己相关的业务技能,同时也为全体小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课件交流服务。
4 、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并成功的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借以带动现代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
5 、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授课时重点突出不够明确,平时对于学生整体照顾不够等。现在,我也正在不断改正中。
关键词: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一、活用反馈,适时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时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正按照教案一步步地往下教: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却发现学生或做小动作、开小差,或无精打采,这一异常反应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找到了学生无趣的原因:“这些我早就知道了”。根据这一反馈,我果断调整教学计划,删去了一系列琐碎的小问题,提出“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样一个概括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获,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是那么强,他们的知识面是那么宽。有的说:“我知道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有的说:“我从书上看到,古时候的人判断一年是根据天气变化,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就是一年。”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7、8两个月连着都是大月。本来1、3、5、7等单数月是大月,后来有一个凯撒大帝,他的生日是8月,8月是小月,他不乐意了,就改成上半年单数月是大月,下半年双数月是大月,所以就变成7月和8月都是大月了。”……说的人绘声绘色,听的人津津有味。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带来了这次出色的展示,教师灵活的应变,让“一潭死水”变成了“奔腾的小溪”!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原来如此充满乐趣。
二、妙用错误,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让学生避免错误或学生出错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还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困惑点,让学生主动地出现错误,并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将“错误”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例如教学“比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一课时,在新授结束后,我出了这么一个练习题:老师家里八、九月份电费支出如下:八月份(31天)共付出电费150.8元,九月份(30天)共付出电费93.6元。八、九二个月平均每天付电费多少元大部分的学生做法是::(150.8+93.6)÷(31+30)≈4.01(元),班上还有5位同学是这样做的:(4.86+3.12)÷2=3.99(元)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必须妥善处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引导说:“你们的方法很有道理,结果也很接近正确答案,不过我们只是在估算的时候这么做,明白了吗……”“你们觉得这样列式有没有道理”有一半同学认为这个做法是可行的,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错误原因,在此我组织“物化”的操作活动,将抽象的算理寓于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把抽象的思维活动物化为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提升。下面是我针对学生刚刚的错误引导的的一段课堂实录:
我请两位男生上台,平均每人手里拿12枝铅笔,请三位女生上台,平均每人手里有2枝铅笔。
师:他们平均每人有多少枝铅笔你是怎么算的
法1: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发现每人有6枝铅笔。
法2:用计算的方法,铅笔合起来一共有30枝,平均分给5人,每人6枝。
师:怎么会不是7枝呢
(我又请两位男生将他们多余的铅笔一对一对地分给女生。这样有两个男生两个女生手里都有了7枝铅笔,而第三个女生没有分到铅笔,还是2枝铅笔)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只有当人数相同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方法做。
师:那么你觉得怎么改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呢
生2:当只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时就可以用(12+2)÷2=6来解答。
生3:当去掉一个女生后,就可以用(12+2)÷2=6来解答。
生4:也可以再请一个有12枝铅笔的男生上来,就可以用(12+2)÷2=6来解答。
师:像这样的情况你还在哪里会碰到
生5:我们在计算我们小组(2男2女的4人小组)里男女生的平均成绩可以用这种方法。
生6:如果八、九月份的天数相同,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生7:八、九月份天数肯定不同,如果老师要我们计算七、八两个月份里平均每天付电费的元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
学生的错误是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利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错误,不仅使学生意识到错误、改正了错误,还使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不仅是在知识上得到拓展,更在能力上获得提高,心理上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原来如此让人激动。
三、巧用疑问,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从当前所学的知识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提出疑问。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认真对待,正确处理,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收获。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片段:课中设计了四个班小朋友乘船去鸟岛游玩的活动情境。二(1)班23人,二(2)班31人,二(3)班35人,二(4)班36人,有两条船,每条船上限乘68人,请学生帮忙设计乘船方案。一段时间后,学生逐一想出方案。方案1:二(1)、二(4)合乘一条船,二(2)、二(3)合乘一条船,得出两个加法算式。方案2:二(1)、二(3)合乘一条船,二(2)、二(4)合乘一条船,再得出两个加法算式(按照教案预设,非常顺利地完成口算加法,接下来该进行口算减法的衔接了)。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案!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可以把二(1)和二(2)合乘一条船(课堂上开始议论开了:不行,另一条船不够坐)。我有解决办法:二(1)班和二(2)班合乘就54人,会多出14个位置来,而二(3)班和二(4)班合乘是71人,少了3个位置,可以从二(3)班和二(4)班里安 排3个在第一条船上,不正可以了吗(哦,下面一片赞叹声)
师:××的想法真有创意,老师都没有想到,那咱们再算算是不是他所算出的结果。(又得出了两个减法算式,也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就是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闪现火花的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证明,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如此奇妙!
四、善用辩论,明理悟道
【关键词】新课改以生为本高效课堂策略调整
新形势下的课堂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我们要促使教师在使用教材、选择教学资源文本进行重新调整,并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水平结合学生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我校是一所课改实验学校,现在正在大力推行高效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与策略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从现有自身的教学经验入手调整教学思路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来体现。而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情编写教案,还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单元结构以及每一节课的内容,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这才是负责任的教学。比如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的时候,我把平政的高旺肚瀑布录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立即兴奋起来,还有的立刻就说出了我拍摄的地点,在教学中学生有一个字经常写错,那就是“落”字,即把此字写成左右结构。于是,我索性就把这个字重点纠正一下,通过展示台放大后,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这个字的笔画,然后让学生多写几遍,加深一下记忆。再写作业时就很少人写错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教学活动,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出发,教师要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调整。
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调整教材文本
多年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到,要把教材的文本内容化成化成学生易接受、易吸收的生本内容,取决于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了解程度,取决于对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和把握度。为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而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活生生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学生的认识起点也就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善于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善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思考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把教学设计调整得更符合学情。比如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根据从学生的特点,针对小学生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探究能力的程度,选择学生们感兴趣、有体验、有生活、易接受的形式,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课文时,我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刚才,同学们认真地阅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作者告诉我们要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但一谈起环境保护,每个人都有亲身感受。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想法呢?有没有你想到而作者没有想到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既然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有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不是照样会越来越少吗?我认为课文对这句话阐述得不够清楚明白。”还有的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我的家乡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我觉得,课文应从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森林、生物、大气等再生资源破坏来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在展开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会受教材的限制,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随时闪耀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学生不仅激发了内在的探究欲望,同时阅读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意识挖掘学生熟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才是当前最急的教学任务。
三、从课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入手调整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例如,在教学《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一课时,我是这样从生活中能寻找到的好课题的。把我国神州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国事,作为学生的学习探究题材。那时我结合时事,结合电视、互联网和报纸,在班里开展了探究阅读学习活动。在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并对我国航天事业成就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我引导他们从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古老的传说到“‘神五’跨越”,从“‘神六’辉煌”到“永远的梦想”,进行全面思考,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通过从读课文引发读古文、读报纸、查资料的感知,使课外阅读的扩展把阅读探究推向。这节课充满时代气息,学生课堂活跃,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将课文描绘的世界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从借助多媒体入手调整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具体化,融图、文、声、像于一体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从而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在上《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借鉴了杭州市优秀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小镇的早晨》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部分内容时,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庐山云雾的风光录像。在这有意创设的课堂氛围中,我问到:看了这段录像后,你觉得缺少了什么?聪明的学生很觉到少了音乐,纷纷要求配上音乐与录像搭配才算完美。于是,我趁机将事先准备好的几段乐曲放给学生听,请他们根据课文意境,选择一段最适合的乐曲,并同时随画面配上解说词。有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了对音乐的领悟,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提示、启发,使他们均有“成就感”。
总之,要想实施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作为一线老师不能把参观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照搬,只有针对小学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情况,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去构建独特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把教学质量提高 。
参考文献: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具有职校特色的环境课程体系,在专业课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解决诸如能源减耗、废物利用、旅游环境设计等问题,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一)机电与数控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机电与数控等理论课中贯穿环保机械理念,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钳工等实践课中将数控设备的噪音污染和数控加工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渗透其中,鼓励学生积极研究。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节约实训材料,节电的习惯和合理管理利用废料爱护工作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电子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我国是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今后几年我国电子废弃物的产生量将大幅度上升。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贮存、拆解、利用或处置不当,将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电子企业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回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财会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财会专业课可结合诚信教育与节俭教育,引导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把好企业财务关,做好企业参谋,减少资源浪费。
(四)烹饪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障我们健康的生活,在烹饪专业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重视食品卫生,这和环境保护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教育学生在烹饪过程中注意减少油气污染和污水排放。
(五)物流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物流专业结合提高货物流通效率,控制物流成本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计算机动漫专业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育学生使用计算机时节约用电;影视作品是宣传环境保护非常好的平台,教学中要始终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学生在作品中环境保护。
(七)文化课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1.语文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在语文学科中要通过名人、名言、名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景教育,对一些典型课文中的环保科学知识有侧重地讲解。语文课不能只满足于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通过演讲、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形式,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2.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利用关于环境的计算题或推理题等题型,对学生适当地作环境教育,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结合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等形式进行渗透,通过具体数据使学生发现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现实。
3、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书本有关环境保护的课文、短篇等,不但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单词、词组、句型、语法等,还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4.物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振动和噪声污染、能源的利用和开发、能源与环境、提高能源利用率、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的影响、放射性污染。
5.地理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和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6.生物学科渗透以下教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7.化学学科渗透以下教育:卤素单质来源及危害、空气污染、硫化氢污染及危害、二氧化硫污染、防止大气污染、酸雨、砷污染、氨氧化物污染、氨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合成氨与硝酸工业中的污染、亚硝酸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磷与环境的关系、农药和磷肥与环境、硅酸盐工业中的污染及治理、电冶铝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钢铁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沼气、芳烃污染、石油污染、燃煤污染、煤的综合利用、卤代烃污染及危害、氟里昴、酚对水的污染、油脂污染。
8.德育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德育课要在爱护家乡、学校一草一木,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方面进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
此外,计算机应用学科也要渗透学科教学,计算机应用课不仅仅要成为学生掌握信息与传播知识的一门学科,而且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学生们的环境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计算机应用课上,通过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让学生能更好的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学习,也为其他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学生的绿色作品,教师应将其上传到网上,使更多的学生看到,了解到相关环境知识。
二、工作要求
1.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人人都做环保教育的带头人,在自己任教的学科中,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渗透环保的内容。每位教师须在每学期的教案中选择一份最能体现渗透环境教育的教案参与学校评比,并根据评比结果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积极性,牢固树立渗透意识。
2.学校开设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利用环境教育课积极开展“六个一”社会环境实践活动:读一本环保书籍、画一幅环保画、讲一个环保故事、提一项环保建议、搞一项环保调查、做一件环保实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向一身西服着装的我,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一次导游""导游?导什么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
另外在教学《第一场雪》是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空手走进课堂:"今天,我们放录音"学生很奇怪,听录音,怎么没带录音机呢?"今天录音是老师的录音,老师读课文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从老师的朗读体会作者写胶东半岛下第一场雪的情景,听完之后,要根据你听到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换下来。看谁听得认真,体会的深,画得逼真"。这样学生本着图、闻结合的目标去听,从老师优美的语言中展开联想,再画出来,还体会到了语言美。这样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方法,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多数教师的开场白:"今天,我们学习第几课"等。是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的学习新知识。
二、走出课本再现生活
不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是教育教学及其它工作中,要去的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了。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地球的面积尤其是陆地面积是多少?有多少任在上面?地球的资源现状如何?学生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我有拿出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河,河边正有一个人拿着毛笔蘸着河水写毛笔字呢。学生立刻就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语文的作用,我让学生课下作一个小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找出污染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待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后,趁热打铁,我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或图或文,做成广告的形式向人们进行宣传。做完这一切后,再让学生课下观察这一做法有没有效果。出乎意料,不久就有学生向我汇报:“老师,我调查的地方乱扔垃圾的少了。""我们调查的地方,折树枝的少了。"这时的学生兴致高涨,为自己的做法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感到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至于从中学到多少知识,是怎么学到的,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这比起在课堂上口干舌燥、旁征博引的大讲道理要强多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完全不受教师的指使,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三、师生换位同教同学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想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