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核舟记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1篇

**军区**站,成立于20**年**月,成立以来,该站始终注重提高全站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该站党委立足新建实际,本着以教育促任务的思想,紧紧抓住“深入学习理解和自觉培育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促进任务圆满完成”这条主线,组织引导官兵把功夫下在“真学”上,把重点放在“真懂”上,把成效体现在“践行”上,教育引导官兵努力争做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实践者,探索出一条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官兵思想和行为的新路子,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建设“主阵地”,在集中授课中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抓好学习理解,需要逐条逐句学,从掌握基本观点开始。为此,该站安排3名站常委和2名基层领导上台宣讲辅导,重点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等讲清楚,把普遍关注的问题讲明白,把精髓要义讲深刻。为真正把课讲好,站党委组织参加授课的几名同志依据参考材料组织备课,对各自专题需要讲清的理论观点、解答的疑难问题,以及如何联系实际把远的讲近、把虚的讲实、把深奥的讲通俗等,逐一进行了研究,分别写出了详尽的教案。上讲台前认真组织试讲,确保每一课教员讲得清楚、官兵听得明白。授课过程中,授课的同志紧密结合使命任务,紧密结合形势发展,紧密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辅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讲清了重大意义,讲透了基本内涵,讲明了实践要求,使广大官兵听后普遍反映好理解、烙印深。

用好“主渠道”,在日常行为中养成。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只有点滴养成、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内化为政治信仰,外化成自觉行动。为此,该站组织开展了“测控歌曲唱起来、战斗标语挂起来、主题广播响起来”系列活动,政治处精选了忠诚之歌、航天测控兵之歌等体现测控官兵价值追求的5首歌曲,组织官兵以歌咏志,以志导行,让大家在唱响战斗歌曲中感悟航天测控精神。坚持在集合站队、点名、看电影、教育前把军人核心价值观之歌唱起来,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修正了价值取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弘扬“主旋律”,在军营文化中塑造。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该站坚持用历史印证、让事实说话,充分利用驻地的“红色资源”教育部队,把课堂搬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让老讲革命传统,引导官兵走进历史感悟军魂,深扎当好新一代举旗人的思想根子;重温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千年梦圆的壮举和基地为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亚丁湾护航提供卫星保障的事实,激发了官兵精忠报国的内在动力;组织观看“撼天记”等影视片,引导官兵从国防和军队建设跨越史、航天测控事业发展史中,铭记使命职责,争创新的荣誉。同时,该站还在营区主干道立起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宣传灯箱,办公楼前挂起了激励官兵斗志的名言警句和标语口号,在政工网上开辟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专题栏目,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浓厚氛围。

创新的教育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广大官兵牢固树立起了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坚定了献身我军航天测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2篇

为了保证我们的交通安全,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交通规则,并且要遵守交通规则。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弓玄,让我们更加幸福,全国交通安全日教育教案有哪些?共同阅读全国交通安全日教育教案最新2020,请您阅读!

全国交通安全日教育教案1一、教学目的

1、经过教师的讲、同学间的讨论等形式引起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2、掌握走路、乘车、骑车等交通安全常识,明确平时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保证交通安全。

3、经过交通安全知识有奖竞答等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重视交通安全,掌握走路、乘车、骑车等交通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关于走路、乘车、骑车等交通安全知识。

三、班会程序

(一)、课题导入

1、播放路面一连串因为不安注意交通安全而导致的杯具。

教师讲述: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大地球母亲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杯具。

2、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息于车轮之下,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隐没在尖锐的汽笛声中,当你应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同学们你想说什么呢

3、教师小结:应对这一幕幕杯具,我们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

生命在你手中,交通安全不容忽视。所以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要求同学们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二)、学生如何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安全乘车

1、乘坐车辆的选择。

乘坐车辆首先要选择车况良好,驾驶员技术好的车辆,如公交大巴、中巴车、出租车、学校接送车等,因为这些车辆所属的客运单位都有严格的车辆检查、检验制度,驾驶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考核并且驾龄都在三年以上,有从业资格证的。千万不可乘坐违规经营的社会黑车,因为这种车的车主、驾驶员往往刚刚拿到驾驶证就急于挣钱,他们一无从业资格证,二无经过系统的交通安全培训,三连保险费有没有缴都是个问题。更不能乘坐三卡、改装后的三轮车或电瓶车,因为这种车的刹车装置根本达不到安全要求,乘坐他的车等于是坐在炸弹上。其次,对驾驶员也有个选择问题,大家尽可能不要乘坐饮酒驾驶人开的车,更不能乘坐醉酒人开的车。另外,如果你的父母会开车,你应当进取劝导父母,为了家庭安全、幸福,千万不可酒后驾车。

2、乘车途中的安全。

乘坐汽车后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以防车辆与车辆交会时发生危险。不要向车外抛洒物品和吐痰,不要在车辆行驶途中与驾驶员闲谈,不要在车上嬉笑打闹。在大人后面乘坐二轮摩托车时要戴好安全头盔,坐摩托车、电瓶车、自行车都要正向骑坐而不要侧坐,不要把脚往轮胎里面伸,以防跌落或轧伤。

安全骑车

1、骑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下同)不能走机动车道。

因为法律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实行分道通行”。你走机动车道违反法律,既然法律没有给你在机动车道内的通行权,你就不要在机动车道行驶,如果你硬要走机动车道,往往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2、骑自行车不要逆向行驶。

因为法律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你逆向行驶的话,就可能与对面行驶车辆发生碰撞。

3、骑自行车不要直穿十字路口。

需要穿过十字路口,应当根据道路标线,按“右侧通行”原则从非机动车道内绕道而行。还有,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包括过人行横道线自行车也应当下车推行。

4、骑自行车不要成群结队、揪肩搭背、嬉笑打闹、双手离把。

自行车转弯时,尽可能伸出你的左、右手,示意你要转弯的方向。因为此刻道路上的机动车实在太多,加上部分驾驶员的超速行驶,我们已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麻痹。异常是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上,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应当在道路两侧通行,更要注意骑车安全。在此刻的道路上,要保证骑车安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千万不可再做出成群结队、揪肩搭背、嬉笑打闹、双手离把的危险动作来,否则就有可能为自我的卤莽行为承担后果。

5、经常对自我所骑车辆进行检查维修,确保车况良好。

上学、放学骑车时注意检查车辆,重点检查车辆的制动、车铃是否完好,该修的修,该换的换,不要让不安全隐患留给自我。

安全走路

1、分道行走,自觉靠右。

所谓右侧通行,是指在道路上行进方向的右侧通行。在城区或其他有人行横道线的地方,横过道路必须要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因为这是法律赋予行人绝对通行权的地方,必须要充分利用,并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通行。如有车辆要强行闯向人行横道线时,你可伸出左、右手示意它减速慢行,千万不可犹豫不决。

2、不盲目横穿。

横过公路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许多汽车与行人发生的碰撞事故,极大多数是在行人横穿公路时发生的。我们明白,汽车不是说停就停得下来的,所以我们可要异常细心。我们能够学习借鉴香港人的走法,采取“先望左、后望右”的办法,即:到达公路边先看看左面有没有来车,要是没有的话你先过前半条;再看看右面有没有来车,要是没有的话你就赶快过后半条,这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慢二看三经过”都是同样道理,总之要看清路况。

3、不要边走边看书,不在马路上相互追逐,不在马路上玩耍和长时间停留。

公路是十分危险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遗憾终身。人常说:“惹不起我就躲”,机动车是高速危险工具,它能够给人们造福,也能够给人们带来灾难,这就需要我们取其利,避其害。只要我们用心掌握车辆运动规律,学会避让方法,就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行走在宽阔的马路上。

(三)、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交通讯号灯有哪些颜色都有些什么作用

2、红灯亮时行人该怎样

3、黄灯亮时还能够过马路吗

4、什么灯亮时才能够走

5、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6、骑自行车要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7、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团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8、骑自行车要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

……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掌握的很好,那就期望同学们能自觉遵守交通安全规则。树立良好的中学生形象,讲礼貌,懂礼貌,做守法公民。

四、总结(5分钟)

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生命仅有一次,幸福欢乐掌握在你的手里,期望同学们经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交通安全,靠你靠我靠大家,靠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来关心、支持和自觉地加以遵守,也仅有这样我们的道路交通才会有序、安全、畅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民才会更加美满幸福!

全国交通安全日教育教案2一、班会主题: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班会时间:____年__月_日

三、班会地点:1205教室

四、班会参与人员:

全班同学及辅导员

五、班会目的:

进入冬季天气干燥,所以要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

六、班会过程:

首先,强调了消防安全防火的重要意义,提醒大家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点滴小事出发,构成消防安全保护意识,共同创造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

(一)公共场所发生火灾的逃生技巧:

1、如果大火堵住门口,立即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用水浇全身。

2、高层住宅失火,用床单或窗帘做成简易的绳子,挂牢物体,逃生。

3、如果火灾上身,就地翻滚,以扑灭火苗。

4、如果出口小,要呼救,等待求援。

不要轻易跳离,这样危险性更大!

(二)火灾逃生自救十法:

一、要了解和熟悉环境。当你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太平门、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二、要迅速撤离。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我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法撤离。

三、要保护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否则会有中毒和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软组织窒息致死的危险。

四、要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研究利用窗户、阳台、屋顶、避雷线、落水管等脱险。

五、要利用绳索滑行。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下一楼层或地面。

六、为低层跳离,适用于二层楼。跳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的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用手扒住窗户,身体下垂,自然下滑。以缩短跳落高度。

七、要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网、气垫、软梯、滑竿、滑台、导向绳、救生舷梯等。

八、为暂时避难。在无路逃生的情景下,可利用卫生间等暂时辟难。避难时要用水喷淋迎火门窗,把房间内一切可燃物淋湿,延长时间。在暂时避难期间,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尽早获救。

九、利用标志引导脱险。在公共场所的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都设置“太平门”、“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电话”和逃生方向简头等标志,被困人员按标志指示方向顺序逃离,可解“燃眉之急”。

十、要提倡利人利己。遇到不顾他人死活的行为和前拥后挤现象,要坚决制止。仅有有序地迅速疏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三)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抢答形式):

1、火灾的预防包括哪些

2、易燃物品应当怎样放置

3、平时用电炉取暖对不对有什么影响

4、蜡烛为什么要及时熄灭

5、年龄小的同学为什么不能自我燃放鞭炮

6、发生火灾时,要拨打什么报警电话并且要说清楚什么

7、学生能不能参加灭火行动

8、从失火的楼房内怎样逃离危险

(四)小结:

1、同学们小结:

经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2、辅导员小结:

消防知识我们必须要牢记,平时预防为主,因为生命仅有一次,幸福欢乐掌握在你自我的手里,期望同学们经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保护自我的人身安全。

七、班会总结:

经过这次主题班会,同学们不仅仅提高了安全意识,也收获了必备的急救知识,同时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安全重于泰山,珍爱生命,安全防火,人人有责。

全国交通安全日教育教案3班会资料:交通安全教育。

班会目标:

1.经过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理解一次生动活泼的交通安全教育。

2.经过逼真的画面,真实的数据,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交通规则,懂得保护自我,懂得交通安全重于泰山等的道理。

班会重难点:

培养学生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养成交通安全的良好习惯。

班会准备:

1.黑板上书写“交通安全我先行”几个字。

3.准备测试交通规则的抢答题目。

5.学生自制安全宣传卡。

班会过程:

一、以逼真的画面,真实的数据,真切的告诫,让学生深深懂得保护自我,就是幸福大家。

1.导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举行一次“交通安全我先行”活动,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A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

2、逼真的画面:

播放《交通安全监控录像》

(教师:看了这些录像,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

刘善容:看了之后感觉很害怕,以后都不敢过马路了。

未从凡:太惨了,他们这么年轻就丧失了生命。

王建鹏:我以后必须要注意交通安全了,感觉很多危险都在我们身边。

童耀:我一向都很注意的,所以以后不会遇到这类事故的。

教师:交通事故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也常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讲一讲听到的、看到的或从报纸上阅读到的或亲人朋友遭遇过的交通事故。

3.真实数据:

道路交通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大家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连续3年每年死亡人数突破10万大关,10万鲜活生命葬于滚滚车轮之下,如此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留给世人的该是多么沉重的警示和思索。

连续3年每年死亡人数突破10万大关,一年10万人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年消失一个小城镇;一个月被吃掉一个万人军团。一年经济损失33亿多元,相当于国家能够养活100万个失业人员;能够使200万个穷困地区失学儿童重新走进学堂,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4.真切的告诫:

谈起交通事故,同学们无不感到形势严峻,谈起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无不感叹唏嘘。感叹、唏嘘之余,请同学们说一说他带给我们的启示或想法。

5.小结:这些血的教训向同学们敲响警钟!——期望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交通安全这根弦,时刻牢记遵守交通规则

二、班会中学习交通法规:

1.辨认交通标志;(学生举手回答过程略)

2.快速抢答交通知识(学生抢答过程略);

3.游戏《等车》。

让几名学生表演

剧情背景:周末到了,同学们回家心切,在公交车站等车,车子最之后了,他们满心欢喜,蜂拥而上,你推我挤,车在还没停稳,有的同学便抓住车门把手,这时惨剧发生了------

请同学们说说游戏中有哪些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我们以后该怎样做

4、让一名名学生模仿交通指挥动作,让大家辨认

三、小结

教师:在父母眼里,你们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在教师的眼里呢们是展翅待飞的雏鹰。父母、教师在期待着你们,完美的明天在期待着呢们!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你们要懂得保护自我;懂得交通安全重于泰山等的道理。同学们必须要把交通安全牢记心中!

四、课外延伸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完善,寻求新颖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育。

1.改变观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的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今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3.课堂二重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3.1 "精致"──巧妙简约,细致入微被誉为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王崧舟老师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他的创作历程。或许有人说王崧舟的《长相思》的成功是偶然,而我说这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能力,就是通过巧妙设计,达到细致入微的效益。

3.2 "扎实"── 返朴归真,学有所得一堂好课,难在文、课、人的统一,难在真实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构筑的匠心独运,或如品茶,含蓄优雅恬淡;或欣赏音乐,回味舒缓悠长,还必须如"清茶淡饭"──不求浮华,只求一份从容恬淡、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品其文、悟其道、领其神。

4.抓住重点段落,教给学习课文的方法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4篇

一、能动参与:语文教师职后培训的特质

所谓“学―研―用”模式是指,充分发挥被培训者(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专业知识学习、专题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形式,提高其专业素养,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一)模型的含义

模型为两个环。外环主体为培训者(教员),内环主体为被培训者(学员)。外环的设定,立足于培训者,主要由“需求分析”“确立专题”“实施调控”和“评价反思”四个部分组成。内环是指学员的被培训过程,分三个部分:“专业知识学习”“专题教学研析”和“课堂教学实践”。

(二)培训的四大基础环节

培训的四大基础环节即外环所指的“需求分析”“确立专题”“实施调控”和“评价反思”。

“需求分析”需要了解教师的教学实践。培训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深入了解教学现状,结合自身的经验,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有效的需求分析,是开展培训活动的前提。

“确立主题”是要从学员的需求出发,合理选择主题。这一阶段是对接下来培训工作的规划与设计,包括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时间的安排、培训效果的预设等等。这些工作是下一阶段开展培训的蓝图,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

“实施调控”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培训者根据已有的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效果的检测,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微调培训过程,以期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评价反思”是培训的反馈过程。对于培训者来说,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需要对被训学员进行跟踪调查,评估培训的效果,总结培训经验,且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求更好的培训模式,为下一期的培训提供科学依据。

(三)培训的三大板块内容设计

培训的三大板块即内环所指的“专业知识学习”“专题教学研析”“课堂教学实践”。

“专业知识学习”包括的内容很多。它以理论学习为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相关教学理论等,以丰富学员的知识储备。

“专题教学研析”根据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它既给学员提供实验的阵地,也能检验培训的效果。

从“学”到“研”到“用”是学员培训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学员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也是学员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螺旋式提升:语文教师职后培训的策略

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教师发展”,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专业取向的教师发展,亦即教师专业发展;另一种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与批评,进而确立一种生命取向的教师发展。”[1]“学―研―用”培训模式注重体验,把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地成长作为培训的目标。

传统的培训往往停留在“你讲我听”的层面。这种缺少参与的培训,教师成了旁观者,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自21世纪以来,教师的培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外铄”走向“内发”,越来越多的人呼唤和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在成长,强调教师在持续的教育体验、实践和反思中自主习得。[2]“学―研―用”培训模式充分重视被训教师的参与体验。

(一)导学、互学、自学三“学”夯实基础

教员授课、专家讲学、外出观摩构成导学的基本模块。培训者挑选本市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专职教员,带领学员解读课程标准,按章节、分板块进行教材梳理,传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同时聘请本市名师为兼职教员,上示范课、公共课(文学鉴赏、教育科研、教师礼仪、班主任工作、儿童心理等专题讲座),答疑解惑,互动对话。此外,组织学员外出参加观摩活动,要求学员了解专家的风格,如解读于漪、窦桂梅、周益民、王崧舟、贾志敏、薛法根等名师的教学风格、成长经历,听有准备的课,听课前先熟悉教材,设想“如果我上,会怎样设计”。有了课前的思考,每次听课就变成了与上课教师的“同题异构”。观摩回来后,学员之间再交流评课,深入剖析。

互学指同伴互学。培训者把一个培训班的学员,分成4~5个学习小组,不管是教学研讨、小组磨课、评课,还是主题沙龙、微格研究等,经常采用小组合作体验式培训模式。小组成员相互学习,合作交流,能激发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火花,释放智慧潜能。

在“导学”“互学”的同时,提倡学员的自我修炼,即要利用课余的时间,自我学习,做反思型教师。开班之初,培训者为每位学员开出书目菜单,有必读书目,如《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人性的弱点》《小学课堂管理》等,也有选读书目。每月召开读书会,分享读书心得,促使学员自加压力,多阅读,多反思,多总结,多寻找“我”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以实现自我超越。

(二)专题研讨、案例研究、微格研究三“研”深度剖析

专题研讨、案例研究、微课展评三结合,使学员经历“研究―行动―思考―发展”的过程。如果说“专题研讨”能让学员系统地掌握某一类教学的具体方法,做好大方向上的把控,那么“案例研讨”“微课展评”则是聚焦教学的某一细节,仔细分析,深度挖掘。

专题研讨,即围绕某一课程内容确立专题,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研讨。例如小学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培训:首先,教员介绍说明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挑选一些典型课例,指导说明文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接着,选定一课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包括个人独立备课、小组研讨、全班交流和修改教案等环节;然后,每组选若干名教师去基地实践上课;最后,评课研讨,再次修改教案,并总结反思,撰写教后小记、案例分析或教学随笔等。

案例研讨,即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微格研究中的“微格”,是指精微的课堂解剖、细致的分析研究。有时是一节课的一个环节、一个片段;有时是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有时是板书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等等。例如在研究“课文中的插图如何运用”这个主题时,教员先让学员个人思考,再选取一节课,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模拟教学,最后大家对比、交流得出到底该如何使用插图。

(三)研讨课、实习课、考核课三课学以致“用”

“用”是培训效果的检验,所有学习环节最终都要回归到运用上。把学到的理论、学科方面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促进学员的快速发展。培训期间,学员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运用,在不断循环打磨的基础上,每天都在实现着螺旋式成长。

一是基本功天天练。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基本功非常重要。我们提出了苦练教学基本功,狠抓五项基本功,即两字一话、讲述、媒体制作、解题命题、写作。研究表明:“有目的地对一种技能进行练习,不仅能够提高操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减少由记忆和认知加工的局限所带来的限制。能力和与生俱来的才能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一个人要达到专家水准必须在某一领域经过持久、高强度的训练。”[3]因此,我们每天安排固定的基本功训练时间,每月都进行一次过关考核。

二是课堂实践常常磨。提升每个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我们培训的主要目标,因此,我们为学员提供了许多课堂教学实践机会,研讨课、实习课、考核课相结合,达到了一学期人均上15节课以上。密集的课堂实践,使学员虽然离开了自己任教的学校,但没有离开课堂。

三是评估反馈形式多。培训中我们很重视反馈,且形式多样。例如课堂教学实践,我们有教员和导师评,学员互评、自评。除了经常性的讲评外,还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对学员的课堂教学进行打分,并记录于学员成长档案。每一期培训结束,我们都进行为期两年半的跟踪回访,并形成制度。

三、反思中前行:语文教师职后培训的思考

叶澜教授提出:“‘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与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4]几年的培训实践,验证了“学―研―用”培训模式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培训的实施帮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间建立了有效链,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新对教育教学的认识,重塑了他们对教学与自身的认识,从而实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培训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把握“学―研―用”培训模式的深浅度

在脱产培训中,教师的基础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员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好培训的深浅度,保证能让基础好的教师“吃好”,让普通教师“吃饱”。这一目标要求教员在培训过程中更要注重分层实施,进行个性化培训,对教员的要求比较高。

(二)完善“学―研―用”培训模式的效果评价

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员的过程性发展,积累了学员的成长资料,归档于成长档案袋中,一个学期培训结束后我们会实施两年半的跟踪回访,以此了解学员培训的效果。今后,我们要不断完善这一评价体系,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阮成武.中国当代教师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12(10):103.

[2] 洪早清.教师专业成长:认同、养成、生发 [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100.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5篇

一、语言要精心设计

很多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课前十分重视,往往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精心思考后确定教案,然后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希望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未能好好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的安排。他们经常在一个教学环节完成后,发现无法很好地导人到下一个教学内容,于是只能用很朴素的语言来展开,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了一个教师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升华。

在教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文时,教师和学生讨论黄山上诸多的怪石及其得名的原因后,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几张黄山上其他怪石的图片,让学生为它们命名。教师同时采用如下的教学语言:“黄山上的怪石如此奇幻,它们的名字是如此令人神往,那么黄山上还有几块没有名字的奇石,请同学们为它们拟几个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黄山管理委员会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黄山会因你的智慧而加深美的内涵,即使没能用上,黄山在你心目中也会变得更加美丽。”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热情立刻被鼓动起来,他们会迅速运转大脑,积极思考,各种有创意的名字也会层出不穷。

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能够充分考虑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激励性和启发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板书要引人入胜

心理学证明:在学生课堂上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量是听觉的1.66倍;一份材料,只凭听觉三天后能记住15%,只凭视觉能记住40%,而视听结合能记住75%,同时,教师板书的过程正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内化的心理过程,这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过程。

一堂课上的板书凝聚了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审美情趣和综合教学能力。引人入胜的板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有效配合文本,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是亮点突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欣赏之中掌握当堂所学知识。设计这样的板书,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板书的书写要规范,不写错别字、繁体字等,笔画顺序应准确;要有条理,使学生根据板书掌握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新知同化到已有知识体系中;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板书,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掌握教学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注意板书的概括性和启发性。

在具体设计板书时,教师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别具匠心地设计相应的板书。例如,《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板书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比其他形式的板书更利于学生参与,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发挥创造性,从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能紧扣原文,突出教学重点,直观地呈现文章的内容体系,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概括能力。而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加以提炼时,可以采用图像式板书,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印象。此外,板书的设计还可以采用问题式、对比式和流程式等。

三、演示要富有情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演示技巧比较单一,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和写来被动接受新知,这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教师和学生均为此所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借助良好的演示技巧,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生动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情感、启发想象、启迪思维,追求教学的最大功效。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演示技巧来辅助教学呢?

1.多媒体演示。教学多媒体演示是指利用展台或白板投影、视频、录音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情境,理解文本,受到感染。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关于桂林山水的视频导人正文,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必然被激发,而视频中的一些景象也会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投影无疑是作文讲评课的最佳演示工具,教师可以在上作文课之前将优作、问题作文和待升格作文一一理出,通过展台让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到全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去感受、思考这些作文的成败得失,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2.事物演示。事物演示是指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来创设直观教学,把学习课文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丰富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从而自觉地进入艺术形象所再现的场景之中。在教授《活版》或《核舟记》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将铅字或微雕等事物拿到课堂上,可以一边讲解课文内容,一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铅字或核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思路会紧跟着教师来接受新知。又如教授《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美术功底好的学生将课文中“落英缤纷,芳草鲜美”这些语句在黑板上“翻译”成图画。这种图文互补可以启发学生的艺术联想,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演示。实验演示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将文中涉及的科学公理、规律等借助一些器物加以演示,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地揭示较为抽象的科学现象,展示事物的复杂过程,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在教授《斜塔上的实验》一文吋,学生可能因为思维定势而无法想象两个质量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坠下却同时着地。此时,教师可以做模仿秀,让学生重温当年伽利略挑战世俗演示这一实验时的情景,再次感受伽利略的勇气和魄力。

四、状态要饱满热烈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本细读;精彩课堂;倾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3-02

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曾这么形容我们的语文课堂和语文老师:“现在的语文老师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时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知何日起变得如此眩目而又陌生,让语文老师自己都觉得眼花缭乱而又遥不可及。一是太注重课堂的包装,造成虚假的美丽。PPT、音像、音乐……课堂五光十色。华丽的包装,犹如温馨的枷锁,它咽干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败坏了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阻碍了教师独立钻研文本,使语文失去魅力。二是太注重方法技巧,造成虚假繁荣。讨论、表演、答辩、实验……方法技巧并非不重要,但它应建立在深厚的“内功”基础之上的。方法技巧永远是次要的。太注重方法技巧,犹如不在玉石的实体上雕琢,而在玉石的影子里舞刀一样,阅读只能滑行于表面。

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的包装上,放在方法技巧上,就会忽视对文本的细读。教师与文本若即若离,虽走上讲台,但未走进文本。文本资源利用不充分,动辄拓展,盲目迁移。虽有解读,但开挖不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自己的解读体会,只会捧着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回答,自然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智慧之语,只会说些套话、大话、胡话。

语文教学之路在到底在何方?怎样构建我们心目中精彩的语文课堂?如何在这被“荒”的田地上创建我们苦苦追索的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我想:文本细读不失为一剂良方。

孙绍振教授说“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所谓文本细读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的解读过程。 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互动;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的过程。

1.语文问题呼唤文本细读

1.1 从语文课程体系看: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明显不够精细,目标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很难约束和指导教学实践;教材以例文和课后练习的方式呈现,知识系统隐藏于各个文本之中,需要教师解读、梳理、选择、编织;新课标版教材以内容主题为单元进行编排,突出了人文性,但弱化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言语的习得和训练,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中把握训练的要点。

1.2 从学生学习现状看:出现大部分学生字词掌握不牢固,字词理解不到位,字词运用不准确,内容把握不全面,个性理解走极端,文章结构脉络不清晰,语言敏感度低——这是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不足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1.3 从教师教学现状看:一些教师对钻研、吃透教材不重视,没有潜心细读、研读文本的时间和习惯。备课时有的匆匆看一遍课文,马上埋头写教案,马上忙着做课件;有的则是从网络上搜集现成的教案,进行拼凑组合。在教学中出现了:文本解读肤浅不到位,甚至有偏差;或到位不深刻,没有独到之处;或深刻不全面,目标达成效度低等现象。

2.文本细读的方法

2.1 挖掘言语本身的魅力,吻醒沉睡的文字。文字是有温度的,他浸透着人情冷暖;文字是有生命的,他跳动着人的脉搏;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文字与文字的串连写就了人类的历史。走到文字的背后,字源意义,追寻历史,感悟情感。尤其是作者着力、用心的重点字词,更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文字后的“秘密”、文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

吕叔湘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但事实上,当下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关注、品味语言,不学习作者是怎么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描写刻画的,缺少对语言准确、生动的细腻揣摩。学生的很多语文活动都是阅读、感悟、理解、延伸拓展等,忽视了对语言的学习,学生语感形成的实践少之又少。难怪当今许多有识之士要忧虑、要疾呼:要尊重母语学习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语文界泰斗钱梦龙老师就曾大声疾呼“为语文教学招魂”,并道出语文教学的“魂”就是“民族语言”。

让我们来审视一下那些省内外的优质课、精品课,我们不难发现,授课者无不十分关注深入文本语言的学习、品析的。比如我们温州二中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吴积兴老师,他到我们苍南送教所授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课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在授课时就抓住了“苦”字这个突破口:①前面的“山河表里”、“宫阙”、“踌躇”的解释都是为了对“苦”的解释剖析;②请给“苦”字组一个词(辛苦、痛苦、苦难……),并说说理由;③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痛苦、苦难?④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兴”的时候,百姓应该幸福,所以老师替它改一下(演示课件:兴,百姓福;亡,百姓苦),你们觉得怎样?⑤根据课文,围绕“苦”字,请同学们造句。教师最后还演示自己的创作: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亡,秦汉宫阙废墟堆里有冤魂。吴积兴老师就是这样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蓄势,最后通过一个“苦”字让学生深度解读这首元曲的,学生的情感通过层层酝酿后,在探究“苦”字时全面爆发,课堂的气氛也达到。就这样,学生通过触摸文本的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从而达到对“鲜活、滋润的生命姿态”的感悟、体认。

2.2 关注学生的体验,理想的语文课要引领学生深度体验文本。“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人的灵魂”。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与文本、作者、老师构成多维的对话,走进文本的深处,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培养技能,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生命的质量。既然是“体验”、“深度体验”,那么当然不能停留于表面,只作肤浅的解读。不能像有些老师总是提问“你喜欢哪句话?”“课文写了哪些人?你喜欢哪一个?”……课堂漫无边际,停留在同一层面上翻来覆去或蜻蜓点水,似乎很开放,气氛也颇为热闹,然而学生面对这很有张力、很有弹性的文本却只能隔靴搔痒。试问“你喜欢哪句话”的问题哪位同学不可以随便应付?即使再弱智的同学也能数出文中写了几个人来!所以省语文教研员蔡少军老师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不负责任的课。”

3.如何引领学生深度体验文本

3.1 要抓住突破口,进行深度探究。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潜心“细读文本”,读出该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将此文“最有价值”的内容教给学生。即专注于一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引领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例如我在处理冯骥才的《好嘴杨巴》(人教版八下)一课时,则紧紧抓住文中杨巴说的唯一一次话“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该前非!”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出杨巴这三句话的“潜台词”,细细品味这三句话究竟“好”在哪里。因为学生在原初的阅读过程中必然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既然题目叫“好嘴”,为什么文中杨巴的说话只写了一次,而且还是这么简单的三句?可以说,“好嘴”与“只说一次”的矛盾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这一矛盾入手进行教学,恰是在“细读文本”之后对教学难点的准确定位。

3.2 要对文本进行二度处理。前温州市语文教研员金戈老师说得好:“真正的读者是作者的延伸,解读文本只捕捉作者本意还不够。”,“基于理所当然的答案是肤浅的。”蔡少军老师也强调“要对文本进行二次处理,二次定位”。两位专家不谋而合,告诉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进行主题重构、文化建构以达到深度体验之效果。

3.3 深入文本的内心世界,倾听言语背后的声音。以前读《老王》的末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者的愧怍”,总觉得“愧怍”一词说不清,道不明。为何愧怍,一般的理解是:杨绛认为自己对老王的关心不够,生前没有给他更多帮助。用一位名家更到位的解释来说就是情感收支的不对等:“老王把杨绛当作至亲的朋友,而杨绛只把老王当作普通的朋友而已。所以老王提着香油和鸡蛋的探视,她要用钱酬谢;而明知老王直僵僵得'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她的关心也要等到十多天之后,才去询问偶然碰见的老李。”

但如果只是如此,为什么要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这个道理需要几年的时间去明白吗,对于智慧的杨绛? 还有什么意味在其中?后来翻到杨绛原来所写的结尾: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终于释然。

在那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年代,蹬三轮的老王,像老王这样的可怜人,被杨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会有多少?难忘老王是因为常常遇见像老王一样的人,而爱莫能助,或爱未能助,累积起来怎么不是深深的愧疚?再说这“多吃多占”四字,很欣赏一段解说:“为什么讲“多吃多占”,恐怕不仅是物质的。杨绛和老王,一个是社会上层的,一个是底层的。为何杨绛有如此社会地位,因为她掌握了人类很多精神财富,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精神生活上差距也很大。杨绛学到了人类创造的很多知识与智慧,精神是非常丰富的,从精神到物质都是“多吃多占”的。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有这样一种责己的意识。”如果我们教师能深入到文本的这种内心世界,倾听言语背后这种的不寻常的声音,那我们的语文课堂还能不精彩?我们的学生还能不动情?

总之,文本细读为解决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理据,让“之所以教这些,而不教那些”的回答回归到了理性的坚实地面上,而不再是任意为之,虚浮在半空中。我想文本细读既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让语文教师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教育生活的需要。本色语文,激情演绎,精彩课堂将离我们不远,我们所苦苦追索的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也许就在细读之下。

参考文献: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自主发展;教育阅读;

作者简介:韦芳(1969-),女,广西河池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一、问题提出

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这种培训结束学习即结束的现状仍较普遍,效果不尽如人意。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如何‘育已’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1]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2]423。据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求”路径———教育阅读,教师的发展才能由“被发展”真正走向自主发展。

2014年上半年,上海教育工会等相关单位发起面向上海17个区县4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的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3]。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群体的阅读现状不乐观,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如何?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视角,我们对此展开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样本来自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长美、明伦等9乡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镇等4乡镇)、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部分乡镇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河池学院2014年“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学员100人(东兰县、凤山县各50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小学语文教师28人。样本学校中有城区小学、乡镇小学、村完小3种类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问卷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情况、阅读时间、阅读积累、阅读方式、阅读环境、影响阅读因素5个维度以及开放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为92.2%。同时选择不同年龄段的10余名教师进行访谈,深度剖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相互印证,以期为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策略提供支持。

三、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表1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332人中,城区、乡镇、村完小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9.0%、59.3%、21.7%(乡镇、村小教师占81%);女教师、男教师分别占73.2%、26.8%;壮族、仫佬族、毛南族、瑶族教师占89.5%;汉族教师占10.5%。10年以下教龄教师占21.7%;11~25年教龄教师占55.4%;26年及以上教龄教师占22.9%。

(二)教师工作任务重

表2数据显示,教授3门和3门以上课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每周课时数(课表安排)在16~20节的教师占31.0%;21节以上的教师占11.5%。访谈中得知,教师们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压力来自教授课程门数多,兼任班主任、内宿生管理工作等,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

(三)教师教育阅读常态情况

1.阅读时间少,阅读积累少

表3数据显示,每天零阅读的教师占9.3%。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内的教师占50.6%;阅读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的教师占35.3%;阅读时间1小时以上教师占4.8%。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阅读的印象最深的教育教学类、人文类书籍”的调查中,写不出1本书的教师有227人,占教师总数的68.4%;能写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13人次;能写出《赏识你的学生》《做最好的老师》各有12人次;能写出《爱的教育》有10人次;能写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班主任工作漫谈》《用心灵赢得心灵》各有6人次;能写出《给教师的建议》《跟窦桂梅学朗读》《窗边的小豆豆》《文化苦旅》《不跪着教书》等49本书籍的各有1人次。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自费订阅或经常阅读的教育教学类期刊”的调查中,写不出1份教育教学类期刊的教师有141人,占教师总数的42.5%。能写出《广西教育》《河池教育》分别有130人次、175人次;能写出《小学语文教师》有13人次;能写出《班主任》《创新作文》《小学教学参考》《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各有5人次;能写出《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学》《小学作文周刊》等14种期刊各有1人次。令人感慨的是,16人次的教师写经常阅读《河池教研》,殊不知《河池教研》已于2004年第1期升级改版为《河池教育》。

与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相比,受访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逾六成两年时间阅读不足1本书;逾四成教师两年时间没读过1本教育教学类期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要求小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而担当小学生课外阅读引领者与培养者的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积累令人堪忧。

访谈得知,教师主要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阅读面窄,阅读具有功利性。读书与不读书,学校不考核,缺乏阅读氛围,因而阅读兴趣、阅读愿望不强。一些教师评上了职称,四五年都没聘任,得不到相应待遇,阅读动机不足。访谈的十余位教师中,只有1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有阅读计划。可见,有明确阅读目的、阅读计划的教师太少了。

2.阅读方法单一,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数据显示,在阅读方法方面,阅读后有时做摘记与评注、偶尔做、从不做的教师分别占40.4%、41.0%、11.1%。只有7.5%的教师养成阅读后做摘记和评注的良好习惯。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从不阅读的教师分别占28.3%、68.4%、3.3%。在“教师不读书现象观察”中,认为教师不读书现象非常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严重的分别占27.4%、43.4%、13.0%。可见教师不读书的现象严重。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数据分析与阅读现象的观察中,可看出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

数据显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两大因素是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分别占41.0%、36.2%。访谈得知,教师对《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王崧舟与诗意语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教师教学写作360°》等最新的教学书籍,都没听说过书名。教育部门下发的图书,多是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书籍较少,教师想买书也不知道有哪些好书。图书资讯、阅读引导成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研究结论

结合数据分析与访谈,我们发现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主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自身缺乏阅读动机与自觉阅读意识,表现在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天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积累少,阅读方法单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客观上,教师工作任务较重,没时间、精力读书;供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匮乏,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重要途径”没有形成共识,没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引领,因而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阅读动机、阅读情感与兴趣。

五、讨论与建议

教师教育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学校的读书制度、教研制度、激励措施等这些外部支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要以教育阅读为最主要的切入点,引领、激励、支持教师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一)以优秀教师案例引领小学语文教师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近年来,学界在探索“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基础上,其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4]。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让教师爱上书籍,终生与书籍为伴,是教师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2]7。为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笔者通过以下两方面引领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首先,以窦桂梅、王崧舟、闫学等小学语文名师持之以恒读书践行自主发展的案例,以及自身教育阅读的现身说法,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教的是底蕴[5]30,底蕴是书堆起来的”[5]39。领悟到“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6]220。教育阅读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教师才可能自觉静下心来阅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其次,引领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借助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三味书社”[7]的“书坛动态”及“爱书吧、书香舍、心灵书屋”等网上教师读书资源引领、推动教师读书。小学语文名师专业成长经历、“三味书社”教师的个人读书计划、好书推荐、读书故事的鲜活案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阅读是可行的、有效的。优秀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与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得益于他们的阅读生活,教师只有坚持读书才能实现持续有效地发展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二)定期开展学校读书会推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交流

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学校管理者都倡导教师的教育阅读。清华大学附小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教师,教师不读书,是一种工作的渎职;教学领导不带领老师读书,也是一种失职”[8]。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到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当校长,给老师的见面礼就是送给大家人手一本书,书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读了一个学期”[5]41。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闫学,成立了“渐渐”教师读书会。在“‘渐渐’教师读书会成立仪式上,我给每一位老师发了新书,有帕尔默、钱理群的书,也有我自己写的书。我相信,只要先读起来,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渐渐'成长之路”[9]。他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应通过开展学校读书会形式,创设良好阅读氛围,鼓励教师读书与交流。

相比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学校读书会“以教师的自愿、自主为基础,运用各种资源以阅读、讨论、思考、分享以及深度对话等团体学习方式,以定期或不定期聚集为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师教育活动’”[10]。学校读书会由于学习内容自定、时间安排自主、学习场所灵活,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经济性与终身性的特点,既符合成人学习理论,又缓解工学矛盾,可提高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笔者为此与两所小学校长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学校读书会。首先,推荐专业期刊与教育阅读书目,校长引领建设“教师书屋”,为学校读书会的开展提供阅读资源。专业期刊方面推荐征订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等十余种期刊;教育经典著作方面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等十余本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专著方面推荐阅读周一贯、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等十多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60多本专著;名师博客则推荐阅读王崧舟名师工作室、吴勇童化作文工作室、薛法根博客等;至于师生共读书目,第一学段推荐《我爸爸》(绘本)《神奇校车》等10本书,第二学段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12本书,第三学段推荐《草房子》《小王子》《不老泉》《地心游记》等14本书。

其次,组建学校读书会,形成教师阅读共同体。根据小学语文教师任教学段,将其分为低、中、高年级3个读书会。采用会长管理制度,每组6~15人,每月聚会1次,每次聚会2小时左右。聚会场所灵活,可以是教师办公室、学校会议室、图书室或户外草地。每个读书会在组织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根据实际需要共同规划章程和各项活动。设会长、副会长各1名,负责制定读书会实施计划,如主题书籍阅读的选定、讨论方案的设计、时间地点设置等。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长、副会长可由读书会成员轮流担任。一般采用导读、分享、讨论的组织流程。

第三,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创设交流平台。具体运作流程为:聚会前,会长推荐导读,成员进行主题书籍或相关主题文章的阅读,激发成员阅读兴趣。阅读聚会时,会长组织成员依据讨论提纲进行阅读经验、阅读成果的分享、讨论,最后会长做总结,提出下次读书会阅读主题。聚会后,鼓励成员将阅读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撰写读书随笔或读后摘抄。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对我而言,《人民教育》也已陪伴了我近30年,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杂志中的思想、策略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着我的实践样态”[11]。笔者认为,读书会成员在主题阅读、对话分享的小团体学习中,彼此也会成为他人专业成长的“重要他人”,这种工作嵌入式的读书活动,深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愉悦的读书交流活动中获得了教育教学知识、经验与技巧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三)以反思性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成果运用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2]。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教师的教育阅读不仅仅是增加学科知识储备,领悟先进教学理念,还应该将阅读成果运用于审视、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教师只有在新观念与新行为形成关联,并能自我设计、践行、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与阐述这些经验时,才能称得上是自主、自觉的教育实践者”[13]。学者周坤亮认为,“跟进和反馈促使着教师实践的持续改变;专业发展也需要同事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给予教师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机会”[14]。据此,学校管理者应引领小学语文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开展反思性教学,将阅读成果转化运用于实践。例如,宜州市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引领教师阅读了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以及张祖庆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等书籍与文章,像叶澜教授所说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搬现成经验到自己的学校做,而是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这个经验适合我的学校吗?”[15]学习后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小学中段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开展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优化一节课而展开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研修活动,研究成果主要以‘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样式’呈现”[16]。具体操作如下:研读管建刚、张祖庆名课教学实录与视频,确立《人物对话描写训练———提示语的妙用》课例,教师集体备课,一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课堂观察,根据实践效果反思评价,再修订教学方案,反复调整改进教学行为,探索出“精彩句段品一品(展示厅)———火眼金睛改一改(诊疗室)———改文句段赏一赏(进步榜)”的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在整个课例研究中,学校管理者参与其中,既了解教师知识经验转化情况,又进行点拨与引领,有效促进教师新的教学实践形态的诞生,同时更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师能将阅读所得新理念与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结合,借助反思、研究、体验,理解与认同先进教学理念的效用,使之真正内化为具有个体意义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理论,从而拓展与提升教师的专业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以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习惯养成

核舟记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动物组织学;PBL;教学实践;积极意义;具体措施;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 S852.16;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23-02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PBL Teaching Practice of Animal Histology

YIN Jun CHEN Bing SUN Jing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 225009)

Abstract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s of PBL teaching practice were expounded,the quality teachers must have and specific measures of animal histology PBL teaching practice were analyzed,and the important roles of scientific spirit in PBL teaching were stress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animal histology PBL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animal histology;problem-based learning;teaching practice;positive significance;specific measures;scientific spirit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涌现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培植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而且还切实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潜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正以它独特的优势走进中国课堂,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又一朵亮丽的花朵。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学习主动性,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1]。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自我完善,PBL教学法已成为一种国际推崇的教学方法,并逐渐被我国高校接受并采纳,成为教学改革的新趋势[2]。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的教;学生的学也不是知识单向接受式的学。PBL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基础知识,更能够学习运用基础知识去探索未知领域。

动物组织学是兽医专业必修课,在知识构架中担负从机体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从结构形态到结构功能,从正常结构到病变结构的桥梁作用,是培养创新型兽医人才的重要基石。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动物组织学教学的体会,就该课程PBL教学实践对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进行探讨。

1 开展PBL教学实践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灵感和创新热情,但缺少创新的思维方式、必要的创新技能和明确的创新目标,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变的主题。高校围绕该主题倡导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其中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来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伴随着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分析讨论问题,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勇于交流沟通,乐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发现新问题,并思考和解决新问题,在将学习推入良性循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开展PBL教学实践教师须具备的素质

结合“动物组织学”课程特点,开展PBL教学实践,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创新素质。

2.1 具有接受教育新理念,践行教学新方法的压力和动力

多年来分科目、分阶段“传道、授业”的教学模式,条块化的知识结构,很难建立起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有义务改变教学理念,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提升教学效果。动物组织学是基础而又经典的学科,有着成熟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积累和相对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学实践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国家和学校大力倡导PBL教学改革的今天,任课教师应化压力为动力,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将PBL教学的优势和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起来,渐进地尝试教学改革,同时必须夯实教学基本功,保证对良好教学效果的掌控力。

2.2 具有提高专业素养,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性

开展PBL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新的要求。动物组织学知识构架完整,内容经典丰富,教师授课感觉驾轻就熟,教学体验良好。但是如果多年仅专注一门课程,不关心相关学科的新发展,则极易滑向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险境,久而久之,任课教师知识老化,思维僵化,无法胜任教学改革,无法保证PBL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作为PBL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新挑战,注重知识积淀,提高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必须广闻博览,贯通各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大纲,拓宽专业视野。有了一定的专业高度和广度,教师才能找准开展PBL教学的角度,确保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此外,开展PBL教学对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是展现科学研究的平台,而科学研究是创新思维的载体和实践,科研成果可以丰富和提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学与科研,最终都将统一于师生素质的提高,统一于教学水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任何课程的任何老师都应知难而上开展科研,完全脱离科研的教学改革最终只会沦为一纸空谈。

3 开展PBL教学的具体措施

PBL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由于课程特点的差异,不同课程间的PBL教学设计各具特色,虽可相互借鉴,但无定法可寻。笔者结合动物组织学课程特点探索有效的PBL教学措施,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3.1 集思广益,精心组织和撰写具有创新性的教案

PBL教学法自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3]。由于教育体制、教学传统、教学资源和课程性质存在差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科学的方法是应该是有选择地借鉴,有条件地参考。动物组织学是开设于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一年级新生专业知识储备少,只学习了生物学和解剖学等少量课程,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和讨论略有难度的专业问题,这使得本课程的PBL教学开展十分受限。但是,PBL教学的诸多优势提醒我们不可一叶障目,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做的是群策群力,因势利导,思考并尝试将PBL教学理念穿插并糅合到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它的“正能量”。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教案的准备和撰写举足轻重。本教研室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摩相关课程PBL教学,并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决定可以进行PBL教学的章节,依据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并细化PBL教学措施,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新教案,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准备问题,讨论问题,小组展示和总结讨论5个阶段[4]。

3.2 学习和采用新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对问题的讨论是该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掌控讨论节奏是教师需要学习的新技巧。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不介入学生的讨论,避免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讨论内容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当学生讨论内容片面化,出现冷场,乃至陷入僵局时,教师有责任打破僵局,活跃气氛,保证讨论环节的顺利进行;当学生有不当表述却无人提出异议的时候,教师应立即给予纠正,避免错误概念的形成。PBL教学改革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除了问题提出这一环节需教师主导外,其他部分教师应尽力“懒”起来,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提供合适的平台和条件,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摸爬滚打,应当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是充分提供网络资源,使学生查阅资料时有的放矢,效率更高。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了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中、英文课件近10余套,电子书10余部,还有及时更新的期刊论文以及大量学术网站友好链接。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专业新动向,吸收更多新知识,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是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结果,促使学生掌握实用新技术。“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微细结构的科学,多媒体能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动画,生动显示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和结构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讨论结果,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可充分展示学生所收集的图片和动画素材,图文并茂,方便学生阐明讨论结果,获得良好的讲课体验。而学生这种通过自身努力探索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并展示新自我的成功体验定会激发学生求新、创新的新热情。三是合理引入双语教学,扎实学生英文文献阅读基本功。欧美等地区目前仍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许多新的研究进展都来自英文读物,因此创新人才离不开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用英文开展PBL教学不现实,也不必要。笔者坚持在PBL教学的总结环节用英文概括章节内容,并反复强化英文专业词汇及其定义。经过准备问题、讨论问题、小组展示等诸多环节,学生对本章节主要内容已经比较熟悉,这种似曾相识之感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英文专业词汇及其定义。

4 科学精神在PBL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实证传统以及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它在人类寻求真理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传播与升华,构成了培养创新精神的持久动力和坚实基础[5]。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讲授为主,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记忆代替思考,忽略了感知和揭示真理的实证过程,更缺少求知过程中所必须的理性怀疑和批判精神,因此缺乏科学性已成为传统教学模式屡被诟病的主要原因。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学生被置于混乱无序的情境中,必须直面不良情境,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并最终寻求问题的答案。PBL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的弊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与研究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寓培养创新意识于日常教学之中,是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时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出题时讲究新思路,讨论时发表新观点,以身作则,努力树立创新形象,感染并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开展PBL教学,要求具有科学精神的学生,师生团结协作,共同营造有条不紊、严谨求实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必然会逐渐养成勤奋好学、踏实求真的学习习惯,必然会扎实掌握动物组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夯实基础,创造条件[6]。

5 结语

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就该目标进行的教学改革是形式多样、层出不穷的。实践证明,将PBL教学理论与动物组织学课程特点相结合,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

6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

[2] 李泽生,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85-88.

[3] SEHNEIDER S,BAZARIAN J,S PILLANE L,et al.Edueatlonal Preseri-pitons: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ead Emerg Med,2002,9(10):105-131.

[4] 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1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