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教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第2篇

一、现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作用。而课程整合则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语文课程与中小学信息技术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主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和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

二、在语文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意义

语文较其他学科有一定的模糊性、广泛性,不容易归纳知识点,在学生的心目中一直是比较单调乏味的科目,尤其是对于很多农村的男生来说。涉及写景、说理的文章,由于缺乏想象力和理解力,他们很难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境,自然分析不了课文,只有在老师的强迫性引导下一知半解。如果碰到古文和作文更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长期下去就形成恶性循环。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三、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

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大量地获取信息,并学会快速地处理信息。但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简约精练,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会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丰富,能无限地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教材内容得以扩充,以优化学科教材来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当然,这里的“加大”和“扩充”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2.建立电子阅览室,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即时地利用网络信息会使信息处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我们可以预先建立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可先将学习资源分类处理,存入自己的计算机,然后将资源库设为共享,并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加以充实。语文学科可以建立文学名著、课件与教案、名家名作、练习与评价、阅读与理解、习作与表达等分类资源库。各种类别之间还可以建立超链接。例如小学语文有关于稀有动物保护的习作练习,我们可以收集网络信息中有关稀有动物保护的知识和图片。

3.成立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小组。

教学中,学生普遍被信息技术产生的无穷魅力所吸引,从而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是空前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在阅读网络或资源库信息的同时,并结合语文学习收集有用的知识,以训练思维,大胆创新,使自己“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误区

1.过多使用不必要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目的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语文课程的一些自身特点,具体地讲,取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仅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仅是形式上的,没有起到本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作用。例如在教学《水城威尼斯》这一课时,有些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制作威尼斯水景的课件,课件十分漂亮,但是存在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转移、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真正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却没有涉及,这样就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2.使用信息技术忽略了学生的语文实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而不是去代替语文实践。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有些教师先是用课件播放济南冬天的景色,再让学生们说出、写出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接着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课文时再给录像配音,最后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济南冬天的景色画出来。整堂课看似在紧张忙碌中进行,好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但没有在大量阅读中积累语言,没有在阅读中获得语感。只是用大量的画面代替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细致分析,这就使学生缺少了本应有的语文实践。

3.完全丢弃了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用具例如卡片、小黑板、挂图等,这些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教学手段现在由于结构简单,过于“陈旧”完全被放弃了。那么它们真的过时了吗?不然。现在语文课堂的形式就变成了不断地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其语言、手势、示范、表情甚至课本与实验都被机器所代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新手段,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提高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又要注意适合、适量、适度,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其本质内容而走上形式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2001,(1,2).

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程能力 教师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37-02

作者简介:张志龙(1970―),江苏淮安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车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甚至在课改的初期阶段,教师被强调的只是教学能力,即传授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能力。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出台,教师的课程能力渐渐取代了教学能力的地位,成为教师要掌握的主要能力。两者的不同关键在于,后者关注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前者,不仅包含有效的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思考如何结合现有课本整合教材,如何根据学情选择、创新教法,如何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观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将其按照不同学生的水平,构建出不同而完整的课程规划等。总之,教师拥有了更多的自,改变了此前教师仅活动于教学前后的有限范围的状态,他们需将视野扩展至课程的始终,在掌握课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巧妙掌控涉及整个课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改变,增加了一线教师与专家之间的过渡接力区,使教师在不断教学、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也成长为半个专家,从而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特征的课程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

一、开发课程资源,贴近学生实际

一切有利于课程教学的资源,都被称为课程资源。一学期仅仅上完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纳入课程的准备与实施中,方能教好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觉到,资源越丰富,可挑选的余地越大,所用资源也就越能贴近学生,学生接受的速度就越快,接受的质量也越高。

笔者曾有一个朋友在印刷厂上班,记得以往在教《活版》一文之前,笔者经常会带领学生去他工作的印刷厂参观,看到货真价实的字粒,以及真真切切的印刷过程的时候,学生们欣喜若狂,很多人会向师傅讨要自己的名字,虽然不能如愿以偿,但比遗憾更多的却是心理上的满足,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对该文内容的理解,几乎都跨越了文言的障碍。

如今朋友离职了,所有教室里也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于是再上这一课时,笔者就再也没有带学生外出实地参观过。虽然大屏幕上也能够播放字粒的特写,虽然也能展现印刷厂的每一个印刷细节,虽然学生也能迅速理解课文,但笔者总能感受到那种激情与理性的差异,那种立体与平面的区别,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设计课程环节,符合学生基础

课改之后,根据教学大纲,很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都向我们昭示了一种大概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导入―检查自习结果―整体感知课文―精读重点文段―拓展延伸―总结归纳”。这些环节所构成的教学模式,的确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凸显出从知识到能力的一个培养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很多课文如能选好角度,便能看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进行设计时也就能采取一些更为贴合的环节来突出教学目标;对许多个性张扬的学生,也能找到更与之相符的教学环节加以匹配。如《春》《济南的冬天》《月迹》等很多优美的散文,倘若采用“正音朗读―思考感知―有情感朗读―听名家范读―边探究边改进―个性化全文朗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朗读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操的教学目标,未尝不是一种优于常规模式的设计。

笔者最初在课程环节设计上的做法,是上网搜集尽可能多的教学设计,然后将它们与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接受方式、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放在一起,思考哪一种更适合眼前的学生,哪些环节放在什么位置更适合文本的教授,然后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后来就开始对固有的环节进行改进,如果学生喜欢朗读,笔者会从“整体感知”环节中独立出一个“朗读”环节,多教给他们一点朗读知识,让他们在“精读文段”环节中,也以朗读感受人物感情、挖掘主题思想;如果学生喜欢静静思考,笔者会在各种设计的“自主学习”中,提供大量的研究方法作为参考,帮助他们提升思索的质量;同时在“精读文段”里,加入从少到多的合作探究时间,增强他们“1+1>2”的现代团队意识,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现在,笔者则是以学生为目标,在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思考他们对什么样的上课方式更易于接受和长久记忆,基于此自创教学设计。

三、反思课程实践,改进教学现状

反思,既是一个教学轮回的终点,也是起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其中的优与劣:对于质优之处,如何进一步强化,使教学精益求精,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案设计、教学行为等引向“青草更青处”,或者将自己的教学与名师、同行作比较,认清其中的强弱点,以他山之玉攻自家之石;对于不足之处,思考如何革除弊端,以求学生在每一节课后都有适度的质的长进。在具体的操作中,笔者不仅思考、实践,还常常将其形诸笔端,化为文字。

有一年教《春》一文时,笔者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自读―归纳提纲―表情朗读―赏析比喻、拟人句―让学生任选一较难的段落,由教师作示范分析―学生自己选一段喜欢的分析,并据此分成不同小组,合作交流―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可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学生在教师示范分析段落后,却没有能力展开,笔者只好一段段自己分析完。课后,笔者参考了于漪老师的教案,发现她的设计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在寻常之间透着很强的“学生主体”意味,她提出的八个问题,都是紧扣文章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作引导的,如读析“盼春”的心情,分析“春花图”中的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分析“春雨图”中的正、侧面描写等。这样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以具体的问题提出,让他们有实在的目标可瞄准,在讲课时,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酌情提示,帮一帮他们就上去了,这种帮助对学生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是内在素质的提升。而笔者的教法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跨度太大,他们难以一蹴而就,不仅打乱了教学计划,还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直到现在,笔者每次教《春》前后,都会翻开以前的教案看看,而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添加进去,然后用于下一次的教学。

备课文、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源、备设计、作反思,正是教师课程能力提高的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治高.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既要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点,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视野,更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又需要严谨的思维能力来提供保障,所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特征

1.1 灵活性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灵活性的思维,学生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为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灵活转换的能力,学会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更好的学好语文。

1.2 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他们的不断创新。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平时善于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再有,学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要善于扩散自己的思维领域,独立的思考问题。

1.3 深刻性

语文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深入的进行想象。学生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逻辑要清晰,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事情的规律,要能够充分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

2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初中语文课程是在小学语文识字认词读、听、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知识结构都不同于小学。且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课程教学模式也不再是灌输、注入形式。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去理解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内容。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执行新课标,按照新大纲进行教学时,都能认真研讨教育改革精神,深入讨论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也能认识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多数教师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的备课,积极认真的编制教案,认认真真进行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为国家培养新生力量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实行新课改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新教材比较好,实行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不断的训练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力,使自己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能有所提高。

3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3.1 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探究和摸索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逐渐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水平,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大胆地思考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具有强烈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产生创新动机,释放创新的激情,发挥思维能力,能够全方面地学习初中语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任何新活动都需要具备观念、方法和理论,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上进、自信的心理,使其在学习中树立起创新思维意识。在完成作业和学习课本知识的情况下,利用多余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在吸取老师和书本上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对于难点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增加课外知识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营造课堂氛围,合理设计导语

初中语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合理设计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语文教学的开始,通过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整个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要注重导语设计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课文《口技》的讲解中,教师先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人学各种声音的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录音播放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提问:“录音中出现了哪几种声音?请分别指出来。”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艺术表演者不借助任何乐器,却可以发出各种声音,他们是如何实现这种艺术行为的。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带进课文之中,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3.3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能够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图像、视频展示等方式导入课堂,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冬天的雪景以及发生在冬天的故事,最后再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教师。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要有优秀的科学素养,要寻找多种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灵活巧用,不能光是照本宣科。要注重课程教学语文知识之间能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和迁移,形成一定的课程知识体系,才有利于学生吸收,才有利于学生消化。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第5篇

一、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学生只有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才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掌握其中的知识,才会以读书为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是这个道理。

初中生年龄不大,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一般只有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抽象思维和创造力较差,但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的学习兴趣不大,却很热衷于朗读。我们可投其所好,多进行朗读训练及有关指导,通过声音的媒介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朗读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理解课文的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主旨和含义;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乐书中之所乐,悲书中之所悲,进入一个忘我的境地。这样,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就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不再感到语文枯燥无味。当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后,就会随着老师的引导,深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寻求闪光的宝石。

二、指导朗读,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人叙事,或是说明议论,都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文学之美。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着眼于不同文体朗读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学习。一般是通过范读——讲解——练习——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范读课文,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采用录音磁带、多媒体等。如果没有磁带和多媒体,教师则应作示范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吐字清晰,情绪饱满,生动自然。要用范读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兴趣。范读后须对学生进行讲解,包括词句的停顿、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不同的语调等等。学生听到范读和讲解,往往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这时应趁热打铁,让学生练习朗读。短小的文章或重点段落可反复多次,达到以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很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声音美。

如朱自清的《春》开头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为重音,“/”为小停)文中两个“盼望”之所以重读,是因为更能表现出作者盼春的迫切心情。“来”、“近”、“欣欣然”、“张”应重读,因为这些词很有表现力,它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苏醒迎接春姑娘到来的情景,让读者体味到作者无比欣喜的心情;“朗润”、“涨”、“红”读重音,因为它们准确地描绘出春天景物的特征。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让学生首先从语言的角度体味到美,进而把他们引入一个个优美的境界:嫩绿柔软的春草,竟相争艳的春花,轻柔和煦的春风,轻盈连绵的春雨,精神抖擞的人们,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春景图,通过声音的媒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以美感。类似的文章还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景物描写,都以不同形式的美感染人们。

诗歌的美主要体现在优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要注意读出节拍,才能体会诗句的内涵和作者表达的感情。如朗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间的两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按这样的节奏朗读这首诗,才能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一个神话般的境界:缥缈的天空,一条又宽又长的天街,天街上灯火辉煌,热闹无比;街两旁的商店,货物琳琅满目,全是人间没有的珍奇物品,珠光宝气,光彩夺目,漂亮至极;天河水清澈见底,只见牛郎骑在牛背上趟过河去,天河对岸的织女在向牛郎挥手呢。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诗的意境,进而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的思想感情。相反,朗读中的停顿如果不对,不仅会影响诗句的美感,而且会影响诗句含义的理解。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词中有这样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如果将其读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么词中所抒发的大雨将至,急忙避雨的情趣就无从理解了。

记叙文形象鲜明,感情充沛,可把学生引入优美的胜地;诗歌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节奏鲜明,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优秀的议论文又常常以严密的论证、语意的气势使人产生美感。朗读议论文,不仅要突出重音,还要读出不同的音调,读出感情。朗读时语调要有高低,有强弱,有快慢,有缓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

三、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

朗读课文,如果总是采取一成不变的老模式,学生就会感到厌烦。要使学生乐于读,爱好读,还需采取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有新鲜感。根据文体特点和内容的不同,可采取范读、自由读、单读、齐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如诗歌类,句子短小,节奏鲜明,易琅琅上口,适合于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叙事一类的散文,可由学生独自朗读或轮流朗读;对话较多的文学作品,如小说、剧本,则需要分角色朗读,模拟各个人物不同的语调,不同的口吻。这样必能唤起学生极大兴趣,争着朗读,进入角色。

济南的冬天教案范文第6篇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课堂仍然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多是被动教学,教学效果不明显。在课堂中,学生大多采取听讲的方式,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大多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改革进度滞后,改革的效果不明显。

1.教学内容繁重,备课时间不足在农村初中,教师配备不足,很多农村初中教师常常担任多门课程的代课老师,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因此导致备课时间不足。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教学内容,这会导致在课堂中实践活动缺乏,教师将教案强行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减少,思维模式较为呆板。没有了学习兴趣就降低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教学成果也不明显。

2.父母观念陈旧,生活压力较大我国农村范围较广,很多农村中学地处偏远,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对孩子的语文学习不够重视。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力承担学生的上学费用。而语文学习不但需要简单的课本阅读,还需要课外阅读,而偏远农村家庭较为贫困,无力承担这样的额外支出,父母也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观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学校设施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对于农村初中,中考升学率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多是应试分数达标。笔者调查中发现,实际学校没有配备图书馆,学生几乎没有去校图书馆借书的机会,学生的阅读任务基本靠完成课外练习为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学参考为主。这导致学生的阅读范围较窄,语文学习时间较短,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兴趣,在学习任务较重的前提下没有精力进行自主学习。

二、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引导,改变观念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基础十分重要。因为小学语文不好,从而有自卑心理,认为初中再去提高语文成绩根本不可能。同时,语文由于特殊的知识结构,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十分困难,许多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要求下,会选择放弃语文学习,转而学习其他科目,想要得到学习成绩的快速提高。这样错误的学习观念,直接影响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自主性,语文成绩一落千丈。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观念有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刚入学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初中语文学习好坏与小学并无过多的联系。小学语文成绩较差不代表初中语文成绩好坏,虽然初中语文较小学语文内容更为复杂,难度加大,但只要能够在刚接触初中语文时打好基础,一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语文是一门与生活关联十分密切的科目,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对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学生能够认识到初中语文学习的关键之处,就能够激发自己的潜能,对语文学习产生主观能动性。

2.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初中的教师由于教学科目繁杂,教学任务艰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较多,所以很多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的兴趣。结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然后在次日课堂上花费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检查完成情况,并进行讲解分析,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偷懒的学生采取适当批评教育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课文预习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1)文章标题下的副题有什么作用?(2)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小导游,请为游客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这两个简单的简单的小问题直接点明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学生只有充分预习后才能完成,很好的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培养阅读能力农村涵盖的地域广泛,很多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较差,但较多中学都能做到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虽无法做到直接接触生活,但是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认识到初中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初中语文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学生也会主动学习,达到学习效果。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中展示一些雪景,与课文内容结合进行讲解,会让学生觉得身临其境,被课文中的内容所吸引,产生学习兴趣。很多农村初中学校的图书馆配备不够完善,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同学自己开办教室图书角的活动,让学生增大课外阅读量,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语文,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