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改交流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课程改革;空间;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36-03
教育只有改革,才有希望;而空间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教育革命。[1]根据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等文件精神,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岗位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以‘世界大学城’为课程平台”的目标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范式开展了课程改革与建设。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在此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相对于以往的管理手段有所不同,更方便也更全面地监控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一、空间应用于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1.传统课程改革管理的弊端
(1)纸质材料过于浪费。在以往的课程改革管理中,需要印刷大量的文字材料,组织人员学习。同时在课程申报、验收过程中也产生很多纸质材料,不方便保存,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过程监控不够全面。课程改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课改过程的监控,以往主要是通过听课来进行,看课改是否真正落实到课堂上。但是听课对听课人员的时间要求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只关注到了课堂45分钟,不够全面。课后学生情况怎么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都关注不到。
(3)资源推广不能到位。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想以课程改革带动课程的全面发展和专业建设,所以课程改革的成果推广也是课改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管理手段中成果推广只能通过公开课、文件等形式进行,好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资源等不能随时随地学习,持续性不够,影响力不够。
2.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课程改革管理的优势
有了世界大学城这一网络平台,课程改革的管理就变得很轻松、很全面,同时改革的成效也更好。
(1)管理更快捷
通过在空间上建立相应的管理地图,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更快捷地关注课改所有对象的实时动态。例如课改管理小组地图,申请验收教师地图,课改辅助团队地图等。
(2)管理更全面
除了深入课堂听课,利用空间,可以更全面地关注课堂。例如所有课改教师都必须在空间设立课改专栏。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空间看得到课改课的建设情况,学生的反馈意见,其他同行对教改课的评价等,发现问题及时留言让老师改进,让管理可以更立体。同时教师课改的资源可以通过空间看出是平时积累的还是一天两天突击完成的,是否达到了边教边改的目的。
(3)资源更节约
所有课改的方案、申报材料、验收材料等全部省去了纸质材料的环节,所有过程全部通过空间来完成。教师可以随时查阅文件资料,同时在申报、验收环节,评委全部通过空间来评审,教师也可以随时查看评委的评审意见,及时改进。
二、空间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管理手段创新实践
我院从2011年9月开始进行了学院课程改革,全院共有176门课程成功立项,基本上每位老师申报了一门课程进行改革。从启动课改到目前为止,所有课改管理的环节都是在大学城空间平台上完成的。课改管理小组成员可以通过空间基本了解课改的动态,有针对性地检查课程改革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1.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既然是利用空间进行课改管理,那么所有课程改革管理小组的每个管理成员在空间里都必须建立“课改专栏”,如图1所示,同时在个人空间首页上,都建立了课程改革管理导航,如图2所示,便于管理。一般导航栏中要体现课改的文件精神、课改的过程监控文件、课程的教师地图等,方便管理者也方便教师查阅。
2.管理环节手段创新
(1)申报管理
课程改革是否能达到目标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好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此次课程申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网上申报、评委实名制评审的方法。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涉及的面很广,全院教师人手一门,所以申报的组织由系部完成,而学院通过空间查看申报情况。教师将完成好的课程建设方案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专栏下,由系部将地址发给相关评委查看。
因为有空间作平台,我们就可以利用外校的优势资源,请外校专家担任评委,例如:电子工程系就邀请了铁路科技、铁道职院、化工职院等兄弟院校的专家评委进行评审。评委评审后以实名落款,将评审意见上传到评委的空间专栏如图3所示。由系部进行意见汇总,教师通过系部管理人员的“课程改革管理导航” 查看评审意见及时修改。如有意见要交流的,通过空间私信或留言版可即时交流。
(2)过程监控
课改的建设方案写得再好,如果过程监控不到位,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判定课改质量的好坏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听课。有了大学城为平台,相关人员听课可以通过现场听课和观看公开课视频来完成。
听课教师现场听课后除了当场和教师交流外,还可以将听课记录上传到空间上,同时通过私信、留言等方式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有效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在每位课改教师的空间专栏内都会有至少一堂的公开课视频,通过视频也可以了解到课改课堂的实际情况是怎样,同时留言和教师沟通。
此外,每月学院会制作出一期课改简报,及时通报本月课改新动向、新亮点。系部也会有相应的课改情况通报,例如每月教师课改空间建设情况、学生交流情况等。
关键词 构建 新型优质课 思考 发展 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莅临如沐春风,我们满怀憧憬与激情走进教学新课改,但是新理念的冲击及教材的大幅度改变又使得我们教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上产生的诸多教学问题引发了师生的困惑,使得我们不得不进行一些思考。
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等基本价值取向;新课改十分强调课程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这就需要创建新型的优质课堂。
教师作为学科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出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课堂上,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灵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教师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故过程中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课改对我们是机遇,更是全新的挑战。面对课改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我们要用先进的课改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推动大批优质课堂的涌现。但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有无可避免的为我们留下了很对困惑与思考。
一、教学方法如何体现课改理念和培养目标
探索建立一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制:课程改革给学校创设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明的教育氛围,学校执行管理人员也应用课改的理念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这里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最终能付给学生实施开放、多元的评价,取决于学校管理者能否给教师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评价。近年来,初中三合一考试,将理化生实验作为必考科目,就充分说明教育评价走向开放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二、如何处理教材与课标的关系
探索整合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内容:遵循课标要求,参照各种版本教材的内容设计,合理取舍教材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按照课标要求适当的补充课外材料,为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现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走向生活,选择适当的生活实例,妥善处理教材。构建新型的化学课堂。
三、活动课的内容和次数如何设计
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进一步按课改要求调整教学方法,把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如根据化学学科特点编排学习小组,预先设计问题探究,提倡学生提供多途径、多渠道获取相关的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信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编写学习计划、探索计划、试验计划;倡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对化学课程内容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主解决存在的疑惑和遇到的学习障碍、自我评价等等。
四、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展开
探寻摸索与新课改相配的辅导方式:学生受家庭条件、课余时间等主客观方面的影响,搜集材料的途径、方式等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学生提出合理要求的时候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如提供实验材料,指导实验方法、问题探究方法等等,减少学习上的阻力,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健全的化学素养和合作意识。当然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代替,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五、探求建立与新课改相关联的交流渠道
集体备课时在经常性地研讨基础上,以分片形式积极探求与兄弟班级、教研部门展开深入的、广泛的信息交流,使我们的化学新课改能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高起点地进行。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不能因为前进道路上有困难而裹足不前。只有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我们才能走向成功,达到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与改革同行,潜心研究、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用激情和智慧去谱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
【关键词】新课标 新课改 建议
Some opinions on classroom teaching of Go For It
Fu Chunying
【Abstract】The idea of new course reformation is “Democracy, opening and science”. How to develop teaching in Go for It. Each teacher’s understanding is different, and what he does is different too. They only pay attention to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They are democracy and opening. They give in science. They don’t know how to get the knowledge from the subjects. They only show how happily they make in class and pay nothing attention in real result. Therefore, at first it must listen , then read in teaching. And the teacher must teach the students to read. When the teacher teaches “Grammar Focus”, he had better us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really understand it. At last the teacher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learn the foreign culture consciousnes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learn to use.
【Keywords】Go For ItThe new course reformationAdvices
当前,我区已经全面启动了新教材,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民主、开放与科学”。新课改的目标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生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要以“实践与综合运用”为中心,尽力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与自己生活经验密切相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团队合作交流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很多教师对理念产生误解,只关注情感态度的呈现而不顾及活动目标和深层意义。每堂课(特别是公开课)都搞很多活动,大量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之外,还别出心裁地玩各式花样,使人耳目一新,但效果却不甚了了。老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既做导演,又做演员,既有歌舞,又有小品,全体学生配合表演,令人眼花缭乱,一堂英语课很生动、很热闹,令人叹为观止。但在新知的反馈过程中,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唱得娓娓动听,但读得怎样了?写得怎样了?问题出在何方?我们是否在课后反思得与失?
在Go for It的每一单元内容的编排中,首先是听说领先,读写继进。以听导入,然后在说的环节中构建小组合作交流平台,但读与写中,就不再安排“Groupwork和Pairwork”了。但很多老师对新课改倡导的理念理解片面,只知有民主、开放,不再管科学不科学。因此,把自主、合作交流看作新课程倡导的唯一学习方式,任何一节课都照此套用不误,只知“除旧布新”,不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课程的读写资源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选择恰当的教与学方法,该传授的必须传授,只不过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扬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而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事物本质的认知需要对感知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经过思维加工,才能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积极诱导。”因此,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能让学生积极思考的平台,使之自觉地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疏导好他们的思维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怎样才能把握好新课程的“民主、开放与科学”的理念?本人在此提出管见与同行探讨,希望给予斧正。
1.应以“听”导入。近年听了一些公开课(包括自治区),每堂课收获良多,但也有值得思考探讨的地方。很多老师不是以“听”导入,都是以“说”为主,忽略了听的训练。学生对于新的语言材料,没有原始材料的听感,这是明显不足的。因为一切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的。看一看小孩呀呀学语,就是先听大人说话才模仿学话的。中国学生首先听的不是纯正的外国语,而是听中国老师的“英语”,正如一楚人学齐语,众楚人咻之,能学好吗?语言学习中的“耳感”是最重要的。教师也是通过反复听了才去进行互动交流的,更何况学生。先通过听,才能感知材料,感知句子的音、调和意群,才能为自己学说提供可靠的信息。离开了先听后说的训练是不符合语言学规律的,少听多说也不行,所以,Go for It的教学应以“听”导入为主。但教师在公开课上,仅在大量“说”的活动后才听一次走过场,这是违背语言教学规律的。应多听两次或三次,使之耳熟,从感知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运用,才能水到渠成。
2.教师的教学不宜偏离课本,使目标太大。教师的导入及学生的活动偏离课本资源也是公开课里屡见不鲜的事。我们知道Go for It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围绕该单元的语法重点而开展。但是个别教师却别出心裁抛开课本资源重新组织内容让学生去合作交流。没有注意小组合作交流的真正效能,仅为公开课“热闹和微笑”而大肆渲染。对专家们严谨编写的课本资源大破大立,有其开拓创新的一面,但亦有其涂鸦之处。每一单元的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怎样去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偏离课本,天马行空把目标扩大,会使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只是机械地做一些毫无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且45分钟学生能掌握多少东西,牢记度有多深?是否符合教育心理学规律?
照本宣科不可取,但偏离课本,随意把目标扩大同样不可取。
3.教师宜带读一下为好。在市、县(区)举办的一些公开课上,很多老师都不带学生读,只画龙点睛教一下单词的读音而已。因此,在课堂上阅读文章,一般都由学生默读而无法整体大声朗读,原因就是开不了口。抽个别好学生朗读时,对语音、语调、意群及爆破音的处理都不当,原因就出在老师带读的身上,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个别老师可能认为上一节课学习了句型,但由于阅读材料是新的,对初中生而言,尤其初一学生而言,是无法跟进的。古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带读一下文章,有百利而无一害,时间就从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中砍出来。
4.该传授的必须传授。在Go for It中,每单元都设有“Grammar Focus”一项,但很多教师仍然生搬硬套“自主、合作、交流”,非要搞个让人看得见的形式才心安理得。我们知道:新课程目标是要求教师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自然地整合在一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不在于套进什么表现形式。新课程还主张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教法上去拓展新的教与学的方法。有的教师在语法教学中一味在“互动平台”上演练那几个句子,而不作传统教法上的分析点拨,学生缺乏分析理解的能力,只能是糊里糊涂的生吞活剥,运用起来也不知所以然,对后面的阅读材料更不能透彻的理解。所以,学生的造句功能在汉译英方面表现相当差。我们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法“因材施教”。特别对于一些素质差的学困生,更应“因材施教”,该传授的还必须要传授,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法项目还是传统的传授法为佳。
5.要注意跨文化学习意识的培养。外语学习是指对语言与文化的学习。对语言的学习包括单词拼读、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学习,比如动词谓语在人称、数与时态方面的变化、单词发音、拼写规则以及写作形式等。除语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对语言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无误地把握语言材料的真实意义。例如:animal和creature在初三课本词汇表中都是“动物”的意思,但animal是指“四足”动物,指人则有骂人是“畜牲”的意思,而creature用于人则有鄙视这个人的意思,如不指明,中国的学生则认为人也是动物,而且会说出I’m also an animal这样的笑话,外国人听了会笑掉大牙的。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相互探讨”,xx中学老师与我校老师就相同的教材内容用两校不同的课堂模式上课,让我校师生感受了湘波“262”课堂模式的特色,领略了湘波名师风采。
下午第六节课分学科组进行了评课议课和交流讨论,双方都肯定了两种模式的优势,并就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第七节课在阅览室进行了集中交流与活动总结。xx中学教务处卢主任毫不保留地介绍了他们的“五化”管理经验,即“管理服务化、培训福利化、教研专业化、课改自主化、文化多元化”。最后,两校达成共识,做为涟源的两所课改学校,我们可以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搂抱发展,形成涟源课改名校共同体。
活动之后,本人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两校课堂模式之比较
xx“262”模式中的“6”就是课堂有六个环节,即课前导入、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提升、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我校的“五环”模式为练习反馈、自学讨论、展示提升、梳理巩固、达标抽测。其中三个主要环节是相同的,都是宗法于xxxx中学与xxx市中学,不同的环节在课堂中只占有几分钟时间,是否强调这些小环节对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没有多大影响。所以说,两校的课堂模式没有本质区别。
二、课改成效的决定因素
我们两校的课改都始于XX年,都于XX年在全校三个年级全面推进,四年来,两校都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所以我认为课改的成效不在于模式的好坏,模式也没有好坏之分。课改的成效应该取决于是否有先进的课改理念,取决于是否有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坚定行动。xx中学课改成效的取得,得益于他们有一个用先进课改理念武装起来的坚强领导集体,得益于他们有一支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思想积极上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我校课堂特色
我校课堂高度开放,学生表现精彩。课代表组织能力强,能独立主持课堂;小组长责任心强,在“兵教兵”时俨然是老师;其他学生也表现优秀,能积极点评、质疑、补充。但教师对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刻,操作生硬,课堂模式化严重,没有个性。同时,教师知识功底浅薄,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四、湘波课堂特色
语文课教师功底深厚,很有教学机智,善于引导启发,课堂模式规范,但“有模无痕”,境界很高。我曾经用一个比喻评价肖xx老师的课,说肖老师的课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更如一曲优美舞蹈。xx邱xx老师的课如是也。
一、目标导行
口语交际应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口语交际目标的确立教师必须应有恰当的把握,要有深层次的思考,绝不能单纯的看作原来的听说训练,这一点我校的课改教师达成了共识,要在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相关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整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口语交际的训练应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对此我校课改教师从目标的确立上各抒已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例如三年级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经过研讨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前虽然学习了有关秋天的课文,对秋天有些感性的认识,但平时观察积累不够,因此将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快乐。目标定好之后,便是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还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学生最受益的过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实际性的目标,有了过程的指导,才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有条理、有内容的精彩描述。有位教师小结时这样写到:“这次口语交际课的目标是我们组教师共同研究的,考虑角度多,能制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目标,由此使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获得很多材料,汇报时才如此精彩,我的心里真的高兴,我想定好交际目标,将单纯的口语交际向综合性学习发展,是一条好的途径,我与各位老师和学生共同受益。”正如这位教师所言,只有坚持向综合性学习方向努力,定好目标,指导操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如教学二年级《秋天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秋天,学生说的不够具体,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秋天呢?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龙湾公园,去观察秋天,亲近秋天,看看秋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人们的衣着等。学生在秋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秋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在一年级《小兔运南瓜》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教师特别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小兔见到了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运到家”将运南瓜的过程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兔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可爱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兔可能会用的方法,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又进行了交流,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课的更有实效性。
三、指导交际方法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这对于学生来说要以过不断的培养和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我校课改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好的效果。
1、指导课前的准备。
一般说来,口语交际应做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在课前做发一定的准备,比如,材料的搜集、信息等。比如三年级《讲名人的故事》口语交际训练前教师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交际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进行交流。
2、引导有序观察,按顺序交际。
新课改的实验教材有许多的口语交际课都配有插图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加以合理的想象。比如:一年级《该怎么办》教学时,教师首先让每位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学生逐渐地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的好习惯。
3、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
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三年级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学生对秋天的声声赞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情感真挚。
此外,在实际过程中多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很好的方法。如编故事、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形式也是多样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与教师交流、全班交流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现状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03-01
语文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已经不是现在才形成的了,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设。高中语文就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素养的能力,给学生打下坚实文低基础。广义上来说语文可以是高中其他科的教学基础,任意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的效用,于高中生而言,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尤为重要,研究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方案对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1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高中语文如今的教学现状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更需要有进一步的改进措施,这些问题阻挡了语文课堂创新改革,在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1.1依旧有传统教学方式的存在
随着新课改的改革,高中教学早就注入了新的生机,新课改还给高中教学带来新的挑战,让高中教学中出现一抹鲜亮的色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一些老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是依着书本教学,没有更新到现在改革发展的地步。实际上,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就是让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摆脱传统中的授之以鱼。传统教学的教育方式磨灭了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又是针对于高中生而言,更加需要活力的教学,对精神思维上的开发和书本的知识同样重要。语文教师不能太注重对字词句的单独讲解,一些太过死板的教育会局限学生的理解能录,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国家不需要语文成绩优异但是语文素养却很低的人才。
1.2教材编写没有得到创新提高
一些高中教学的教材已经落后于现代化教育了,更不适合拥有现代创新思维的学生,新课改虽然如雨后春雨一般,但是老版的教学教材改革的速度就没有那么快了。教材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它是语文想要传授那种类型知识的媒介,教材实时进行创新改革是很有比亚的,新式的教学方式遇上老式教学材料,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新课改式教学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效用。
1.3课堂氛围太过严肃
语文教学讲的就是语言,主要的教学就是交流,现在一些语文教师上课缺乏激情活力,学生听得也就心不在焉,老师和学生之间少了基础的感情交流,这就是语文教师值得改进深究的一个问题了。语文是母语,教学起来学生都不陌生,也不是一块新的领域,教学起来就更枯燥乏味,要想学生在此提起兴趣还需要教师作出大的进步,设计好课堂的结构模式,添加一些趣味,让学生从心里对语文的学习有积极性。
1.4应试化教育根深蒂固
在国外名牌大学收我国的学生,我国教师可以任性的说出你要多少分,我就可以让学生考多少分。由此可见,应试教育就是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教育。高中面临着高考,教师把高考作为给学生上课的主要目的,在讲解语文,让学生死记硬背,讲授文言文也注重讲解字词意思,忽略了文章的背景等值的深思的地方。将学生的创造思维扼杀,根本没有起到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作用。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学校面临竞争力,必要要创新模式,仅仅是比较哪个学校的学习记忆力好,是没有实时成就的。
2 高中语文现状改进措施
2.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将现代化语文教学方式引进高中语文课堂,虽然新课改的深入,但语文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传统观念。所以在现代的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要摆脱在书本中的知识,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开创一个全新理念的新式课堂教学。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多多交流促进语言交际能力提升,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加快了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育转变的步伐,继而摆脱乏味的语文教学,让高中语文更加有活力。
2.2不断在教材中深入思考
教材更新的慢,既然老式教本得不到转换,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在其中深入探究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深究的课文中发辫自己的观点,从而老师可以得出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深入探究就是老师在语文教本,结合网络知识将这个文本的细节,以及作者的背景全部挖掘出来,也可以换位思考当身在课文作者的年代中,需要面临哪些的问题,以及需要考虑哪些的因素等等。以此类推,不但运用了教材给的文本知识,还深入探究了作者的背景生活年代。给学生加深了思考的印象,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新。
2.3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中太过严肃就想办法把它变得轻松轻快。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从走进课堂就不要太过严肃的表情出现,为人师表,不只是只有严肃才能在学生面前有威严。和学生简历良好的交流感情,课下多和学生交流互动,建立一个可以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多多将课外关于语文的活动引入到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做活动,开展在课堂中的语文上演讲,这样的活动不仅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帮助,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4减少应试化教育的应用,培养学生兴趣
应试化教学是当前无法彻底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只能从侧面对教学进行改正。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发现中间的趣味,那么这样的教学丧失了原来的意味。没有对语文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也不会主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效果必然没有主动学习好。一个长期的兴趣培养是有难度的,教师需要找到一个让学生能够长久保持兴趣的方式,高中的学生在兴趣中就完成学习功课,显然要省时省力许多。为了让学生一直保持对语文的兴趣,就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的方式,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这种方式下适应语文课程。
3 结语
一、捕捉生活,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转变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述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
新课改提出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还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允许独立从事探索活动,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
一、规范办学——团队研修从不能走向可能
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综合化,使得教师的合作成为必须。因此,教师在与同事的关系上,要从“教学的孤立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1]”;在与学校、社区的关系上,教师要从学校依附型转变为社区发展型。有调查发现,由于学校私自增加部分学科课时、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等原因使得教师工作量超标。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时间共计6.79小时,占每日教师工作总时间的84.9%,在剩余的1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教师们还要去管理学生、参加学校会议、听课、与家长交流等等,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几乎没有时间开展。教师自发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反思活动、教师与校外人员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也都因为教师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无法实施。
徐州十三中坚持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学校,积极确立素质教育办学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的所有课程。不补课、不加班加点、坚决杜绝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学生一日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一律进课表,进课堂,实事求是,认真落实,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课务中解放出来,以规范的课程设置带动规范的教学行为,为教师的团队研修提供时间保障。
二、全面课改——校本教研从个体走向全体
“是改还是不改?”作为徐州市区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初级中学,当课改来临,这个问题曾经让学校愁肠百结。2007年,学校做出了重要的选择——改只会更好,不改将会丧失学校高位发展的有利契机,因此十三中成为徐州市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
“是真改还是假改?”2008年,先期进行课改实验的班级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质疑之声不断,很多教师认为课改是在作秀,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再次做出重要选择——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一定要坚定不移、实实在在地走下去。
“是小改还是大改?”2009年,部分优秀教师、学科骨干带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小组合作、学案导学应运而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氛围发生了变化,但是少数教师的改革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会遇到来自其他教师、家长等各方的阻力,教师们都在观望。
于是,学校组织教师们一次次地外出学习: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宜兴实验中学、新沂六中等等,来来回回的旅程就是一场场精彩的沙龙式研讨,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从教师中产生——学校要发展,必须搞课改,不但要改,还要真改、要大改,全校上上下下一起改,才会产生整体效应。
因此,从2010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这些举措在校内形成了一股旋风,将所有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形成了改革、实验、研讨、反思的良好氛围。
三、网络教研——合作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
徐州十三中斥巨资引入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们的集体备课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分为四步:第一步,教师个人预备课。第二步,主备人把备课资料,含教案、课件和其他备课素材上传到校园网平台上,所有教师在任何地点只需上网登录就可以对主备人的资料进行讨论、修改。第三步,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大家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对个人教学材料进行修改。第四步,在主备人备课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删、增、调、换形成个人教案、课件,备课材料的修改部分须用红色明确标识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教案、课件等备课材料,本人再将定稿后的备课材料传至校园平台上。第五[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步,下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后反思,写出教后小结,再次传到校园网上,教师共享。这样的备课过程对于每位教师来讲共经历了四次备课,实现了团队合作,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5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55岁以上的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电子或纸质备课的形式,其余教师备课将全面实行网上交流查评的方式。教师必须提前一周上传个人的教学资料,年级处和教务处将根据网上上传的教学资料,对个人及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查评、反馈。
经过这样的改革,教师的备课、教研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集体备课的交流时间,利用课余、课外,甚至在家里都可以进行。在校园信息化平台上还专门设有讨论空间,为教师随时随地交流提供方便。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创建、基于平板电脑的学生导学与作业设计、基于网络信息的教学模式设计等等都促进了教师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研究的开放。
四、任务驱动——团队合作从外控转为自觉
学校在前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反思薄弱环节,调整、完善课改方案。一方面扩大探究的群体,各年级全面铺开,共同开展高效课堂的探究,另一方面重点做好高效课堂建设的主题深化研究,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教师开展符合不同年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探究与实践。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建设高效课堂。
继续深化“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的课改模式,通过示范课、展示课 、研讨课等多种形式,在学校内形成研讨氛围,重点做好研讨课的专题性研究和市级公开课的开设,努力打造高效大课堂。重点通过以下四类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1.常态(过关)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的督导,作为加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第一个突破口。本学期,由教科室牵头组成年级教学督导组,分别到三个年级随机听课。听课是学习,是交流,是检查,是管理。提倡听推门课。听课不在记多少文字,重在自己得到多少启发,能够提出多少合理的建议。
2.校内研讨(交流)课。每周各年级推出2-3节研讨课,公布在学校每周工作日程上,要求本年级教师前去听课。听课后,重在做好课后主讲人的说课,组内教师的评课,开课教师在校园网上“晒教案”“晒感想”,听课教师在校园网上跟帖“晒收获”,自觉形成了教研之风。通过讲、评的实战演练,增加教师群体的参与度和研讨性。
3.校内观摩(示范)课。每月从校内研讨课中选择优秀典型推出2节校级专题示范课,引导全校教师听课,课后开课教师本人说课,其所在学科组长作重点点评,其他教师参评。在过程中校长及时总结并以此为载体引导校内研讨交流向深度发展。
4.市级公开(展示)课。开学初以备课组为单位个人申报公开课,学校根据随机听课情况进行选拔,确定开课人员,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总结、提炼学校课改的新成果。
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学校引导教师团队深入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形成“阳光课程”系列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形成精品。借助“汉推基地”,开展“对外汉语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与研究,进一步开设好双语课程及小语种选修课。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丰富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在已有的古筝、琵琶、太极拳、剪纸等课程基础上,开发楹联教育课程、武术操教育课程、书法教育课程等。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成立古筝、琵琶、合唱团等俱乐部,每周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教师自发组成课程研发小组,提高了研发水平。
任务驱动法提高了教师团队合作的内驱力,为了完成一些公开课教学任务、校本课程开发任务等,教师们明确了研修的主题,增强了研修的动力,凸显了研修的价值。
五、研训一体——研修效果从低层走向高效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师培训蜂拥而至,填补了教师仅有的一些空余时间。目前许多教师培训的误区在于,把教师看作被动地施加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等知识的对象,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被尊重,很难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教师培训往往成为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师的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物。在对“您对参加教师培训的态度是”的调查中,有66.1%的教师选择了“勉强愿意参加”或“不太愿意参加”,有18.5%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参加”。但教师培训的时间却往往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从教师的工作时间中分割出来,如有些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名优教师评选、职称评定中明确地将继续教育时间作为重要衡定指标之一。管理体制的文本设计试图“松控”或“释放”,而行政实践却仍在“紧控”与“规训”,原有的时间支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将制约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形成共识是共同行动的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有志于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逐渐形成了由教师自由组建成教师研修小组,这些小组在志同道合、性格相融的的基础上组建,属民间自愿团体,小组长由成员自主产生。学校为小组活动提供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各小组采用学习研讨、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群体反思、跟踪改进、博客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学做合一,寓研于乐,凝聚共识,不断提升课改力。除此以外,学校还开展了评课模式研究、教学案一体化资源研究、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研究、翻转课堂微课制作等研究。以研代训,以训导研,研训一体,研训相济。教师在研训中研究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研修效果逐步提高。
六、评价导引——从重评个人到团队督导
1.重集体教研。关于集体备课,在落实“三定”“四统一”的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动态检查,各年级安排年级中层以上干部包干到相关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督导备课组工作,严把团体仗的第一关。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集体备课的流程、活动开展的时效,参与的人数、研讨的氛围、说课稿的使用和相关教学资料的存储。2011年9月,学校经过反复研讨,提出“复盘式”评课教研模式,集中团队的力量,运用课堂结构式观察法审视课堂,形成组合分工评课模式。2012年11月27日,学校对全市召开“四环六步”教学模式、“复盘式”评课展示活动,受到与会专家同行的高度赞扬。
2.重团队督导。由校长室牵头组成学科督导组,加强对学科团队课改的整体把关,避免走弯路。通过听课、检查教案、检查作业、学生访谈、家长访谈、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团队合作教研的实施情况。针对团队中的每个人单独评价打分,总体积分、全面评价。经过一个学期的督导,写出督导报告,向教师团队集体反馈,指出问题,责令整改。
3.重团队质量监控。充分发挥学科命题组的作用,严把命题质量关,每次练习检测都有制卷人、审核人,命题前有目标,后有考核及评价,引导团队共同参与。其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中心工作,教务处、年级处制定了相关的团队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形成有效的检查、记录、反馈、调整等监控系统,充分利用校园网、年级处[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学科组等平台,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年级处汇总学科情况在第一时间向校长室、教务处汇报每一次质量检测结果和分析报告,及时召开教学工作分析会,及时加强薄弱环节,保证教学工作处于常态的均衡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利用团队研修进行教学改 革实验研究,明确提出要坚决杜绝加班加点的做法,走内涵发展之路,实施素质教育。按照“乐学、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形成了“四环六步”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的培训和实践,“四环六步”的课改模式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学校一个个优秀教师团队的逐渐形成,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