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预习作为四个步骤中的第一步骤。我的预习,就是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我的原则:不经过预习的课,我坚决不上。布置预习时,有时出示预习提纲,有时根据具体内容不设预习提纲。但不管怎样,必须使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我知道了……,我学会了什么知识技能。”同时,将基础知识内容“做一做”,在预习的同时解决掉。

【关键词】自主; 合作; 互动; 实践; 反思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actice of voluntary cooperation interaction

Meng Huiling

【Abstract】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I combine your previous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to preview before class, formed its own classroom teaching steps: preparation, in preview report——groups of student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preview results——the class interaction, reach a consensus, feedback evaluation and standard tes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 will prepare as the first step in four steps. My preview, decorate is my homework. My principle: without a preview of the class, I can’t do it. Layout preview, sometimes show preview outline, or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tent without preview outline. But anyway, must take the student through the preview clear: “I see..., I learned what knowledge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he knowledge content “do it”, at the same time of preparation. 【Key words】Independent; Cooperation; Interaction; Practice; reflection 曾经无数次的思考,面对大班额中五年级学生面对老师课堂上精彩的讲解无动于衷的状态,我们该怎么办?自主合作互动策略的出现让我知道,还是有人了解教育,在关心着教育,能够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适时地调整学习方法。我从心理上非常接受。心理上接受,行动上难受。从开始系统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至今,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了很多尝试,经历了一些反复。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想法很好,习惯难改。不信任学生的成分本能存在,多年讲课的习惯,不多讲几句不过瘾。实践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路走来收获多多。

1我的实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以前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课前预习,形成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步骤:预习,学生自主组织预习报告——组内交流预习成果——全班互动,达成共识——反馈评价与达标检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预习作为四个步骤中的第一步骤。我的预习,就是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我的原则:不经过预习的课,我坚决不上。布置预习时,有时出示预习提纲,有时根据具体内容不设预习提纲。但不管怎样,必须使学生通过预习明确:“我知道了……,我学会了什么知识技能。”同时,将基础知识内容“做一做”,在预习的同时解决掉。根据预习量的大小,有时也布置将练习题中相关知识的练习题目自己解决掉。这样的目的:使学生不得不预习自学,否则,你就不会做练习题,同时如果你不认真预习自学,那么课堂上的第二个环节:组内交流预习成果,你就会无话可说,仅是一个听众与看客,更是一个孤独者。这样,一个“逼”,做到了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第一步。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就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与认识大胆地说出来,我本学期定的课堂主题就是“大胆地说”,以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参与性。第二个步骤: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是学生参与课堂“说”的第一步,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学习小组里,把自己的预习情况互相交流,记录员可简洁地作好交流记录,为后面的讲评提供书面材料。在组内交流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引出第三步骤:全班互动,形成共识,这是课堂教学的。展示的时候,学生将小组内集体合作讨论的成果展现给大家,不分次序,不叫姓名,你想到了什么,你就说什么,你有疑问,你就置疑,你想到了解决方案,你就起来解答,百花争艳!第四步骤: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进行反馈评价与达标检测,这是一个必然的环节,通过反馈注意要发现问题,再作重点强调,进一步强化知识。

2反思与体会

2.1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好的倾听习惯。 课堂中,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中,尤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听出别人的主要观点,听听别人哪些地方有道理,哪些地方和自己想的有不同。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一要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是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一、开展角色区域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是指幼儿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有可能不一样,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做出的理解和推测。无论是同伴之间发起的角色扮演,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表演游戏,都可以让幼儿体验角色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心理理论发展的水平。

(二)促进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每天的集体教学平均到每位幼儿发言的次数有限,因此有一部分幼儿失去了表达交流的机会。但是班级角色区域的创设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足这一遗憾,角色的交流正是大家用语言表达的时机。在角色游戏中,还需要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分配与担任,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去认识社会角色、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义务与责任,通过尝试不同类别的角色区域游戏,增加幼儿今后对社会的适应性。

二、开展角色区域的策略

(一)大社里“场所”多,巧妙设置兴趣浓

1.设置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区域设置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言语简单,以直觉行动为主,因此小班角色区域应贴近生活环境,如“娃娃家”“小医院”。而中班的幼儿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频繁,区域的设置可以以他们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为依据,如“理发店”“小吃店”,能提高并满足同伴间交往的技能与需求。那么认知能力相对较高的大班幼儿在这方面的需求会更突出,由于对数字的理解更深透,语言交往更通畅,因此可以设置以“价格计算”“物品归类”为主的“超市”“银行”等。

2.区域布局要做到兼顾互动

兼顾互动指的是角色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整合与互动,提高区域间的兼容性。以中班“烧烤吧”为例,在区域中我们投放了用海绵纸做的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烤串,孩子们都爱不释手。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导致很多想参与的孩子无法参与。因此我们在旁边的美工区增加了串烤串,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来做一做,孩子们每次串的时候会问“老板需要串多少”等话语,这样的交流主动而自然,为幼儿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二)大社会里“角色”多,培养幼儿意识浓

1.扩展丰富幼儿的生活视野

要想在角色游戏中把各种行业真正地被“玩”起来,幼儿自身需要有相应的角色意识。我们常常呼吁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看看、玩玩,让幼儿在参观的过程中能最直观地了解这些行业中的设施、工作内容、方法和使用语言。当幼儿对这些行业以及角色们有了了解,那么在游戏的过程中意识性也会逐渐增强,更愿意主动参与。

2. 教师加强适时的角色引导

除了自身的生活体验外,教师适时的介入指导能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实际意义。比如在游戏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帮助幼儿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每个角色的职能,有助于幼儿间的互动更轻松。而教师的角色引导可以出现在游戏中的适时介入,也可以出现在游戏后的恰当评价,这些引导都是帮助幼儿理解角色的含义。

(三)大社会里“物品”多,适时提供效果浓

1. 层次性“物品”的投放

幼儿间的经验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提供“物品”的不同层次性。如有的自理能力较强的小班幼儿会叠被子,有的还只会简单的交流,因此在小班的娃娃家区域中就可以投放布娃娃、奶瓶、被子、小床、衣服等不同层次的材料,有的幼儿可以扮演爸爸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有的可以扮演妈妈整理床铺,不同层次的材料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2. 针对性“物品”的投放

“针对性物品”是基于教师对幼儿游戏时的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所采取的下一步措施,在区域中及时投放幼儿所需要的材料,有助于幼儿能顺畅进行之后的角色扮演。如小班“小医院”角色区,起初投放了医生护士的服装,还有针筒、棉花等一些工具,在孩子们能熟练运用这些道具后,我们发现他们扮演医生时会先给病人听诊,量血压,于是我们针对孩子们的需要就行补充,而材料的补充也为孩子们再一次的创造做铺垫。

三、结语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一、对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认识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就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成功。我认为:“体验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的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行为体验的过程是一种活动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即学生通过参与特定的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获得一些经验。情感体验的过程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这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渗透体验式学习的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笔者认为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巧妙设计“境”,使之与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触“境” 生情,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自主性。

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情境之“展示”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竞争情境等。这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合理安排,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以满腔的热情和丰富的情感去引导、感染和熏陶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可谓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 同学们,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二)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建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了数学思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经历探究历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问:“你会用包装纸把这些物体包装一下吗?”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指着其中一个长方体问:“我要知道用去了多少包装纸该怎么办?”(把包装纸的面积计算出来)“要求包装纸的用料要知道哪些条件?”(长和宽)再请同学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测出有关内容,这样让学生借助“包装纸”这个模型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达到了探究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体验思维的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仅以知识为中心,交往与合作的品质和能力本身应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教学目的。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在合作交流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他们见到的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学生们纷纷发言: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下水道的井盖等等,紧接着我又让他们思考:上述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做成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可不可以?同学们积极发言,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先给学生展示圆柱体的整体模型,然后再让他们观察各个部分,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个圆柱体,让他们自己讨论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怎么求,学生们先自己做模型,通过反复的展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最后总结出圆柱体表面积的求法,通过讨论大家自己推导出了求解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能很好地锻炼思维能力。

(四)动手实践,体验数学的方法。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合作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议论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习动机;预习方案;预习过程;预习习惯

学生在自学习惯养成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较差;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对工具书的使用存在障碍;学生在自主搜集学习资料方面总体表现较差;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谈谈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培养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

一、明确预习目的,激发学生预习的动机

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使学习的素质得到相应提高。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二、实施预习方案,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我通过分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第一阶段:课堂指导:师生一起预习,摸索预习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制定出不同类型的预习卡,从而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

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数学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第二阶段:预习卡提示:制定预习提纲,掌握预习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在预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区分,不同类型的新知预习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预习提纲。

第三阶段:个性化预习:学生自己预习,总结预习方法。

三、关注预习过程,探索学生预习的策略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设计预习问题。数学教学中的预习应关注知识的迁移点、发展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盲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数学概念――“课本标记预习法”

数学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学生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最基本也是最简易的数学预习方法是课本标记预习法。

【具体方法】用简短的几分钟阅读课本,做些简单的圈点标注。读一读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

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问题:

(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80~82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作了铺垫。

(二)数学计算――“尝试练习预习法”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计算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一般都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具体方法】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答案,然后自己再重新解答一次;尝试解答“练一练”的题目。通过尝试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比如,“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问题:

(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

58+203 1007-478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97页“练一练”第1题。

(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这组预习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并在得数中对应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预习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三)数学公式的推导――“动手操作预习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的数学有相当一部分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具体方法】(1)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2)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3)把你在做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地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教师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的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预习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

任务:

(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引导学生回想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3)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呢?”学生猜想到了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这种猜想,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在学生猜想到转化后的图形时,接下来的便是实践操作,以验证自己的转化猜想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是否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操作结束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转化前、后的两种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出所学图形的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

四、巧用预习评价,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检查督促,逐步培养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独生子女特有的娇气、意志薄弱等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所以,对预习的完成情况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这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检查的形式有教师检查,这当中,既可由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可盖朵小红花或写个“好”字。检查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是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如,预习应用题的时候,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预习内容:数学书第40~41页

预习方法:

1.仔细看书中例题。

2.划出重点,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效果检查:

1.写出不懂的地方或你想说的话。

2.做一做。

(1)甲、乙两人4小时共生产玩具280个。乙每小时生产32个,甲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写出解题计划:_____列出综合算式:_____

(2)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4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而行,3小时后还相距34千米。甲车每小时行驶64千米,乙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其他(你有什么好的预习方法或想法)

(二)正面评价,顺延学生预习动力

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预习的开始过程并不是轻松的也不是学生喜欢的,因为他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难题。学生容易倦怠,觉得很麻烦。因此,在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初期,给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建立能够预习好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预习之星、进步之星、小小老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颗小小的星星、一本方格本对于学生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

(三)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炫耀”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交流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同时还可根据学生近段时间的表现,进行评选“预习能手”

“资料小灵通”等活动,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

总之,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良好的预习习惯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倾听 请教 商讨 平等 形式多样 提供材料 面向全体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倾听”“请教”“商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认真倾听了,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理解,才能向对方请教。请教时,如果有不同意见,就得与人商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小学生来说,“倾听”“请教”“商讨”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

口语交际要求每个同学都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师生平等 学生敢说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课堂上由于天性的腼腆和对老师同学的不信任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话不敢说。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说的首要条件。于是,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想尽办法调整学生的情绪,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们共享。这样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学校的事他们都愿意跟我说,而我也总是耐心地听完,并适时进行点评。课堂上,我给敢于发表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我站起来说了,哪怕是错误的也比那些不敢说的同学好百倍”。久而久之,不但增强了他们说话的信心,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渐渐地,不管课上还是课下,同学们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轻松与人交流。学生说话的胆量大了,说话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牢固多了。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让他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用几句话记录下来,然后再说出来,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形式多样 学生乐说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口语交际活动,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去“说”。语文课中的情景表演就是难得的交际机会。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表演创设的环境下按内容的发展扮演角色,自然的锻炼说话的能力。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也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另外我还利用学生的生日庆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即席讲话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增强说话的兴趣呢?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外出游玩时我会让他们留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课间活动我会让他们留意同学们的活动;节假日我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新鲜事记下来讲给同学听……并且,有布置有检查,每天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说话练习。由于养成了习惯学生们都特别注意身边的事,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提供材料 学生想说

有话说,即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说话内容。每次口语训练都是同学们最活跃的时刻。如在介绍我的家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与家人的合影拿到学校,然后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相片,再让同学说说自己听到的别人的介绍。这样在特定的环境中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相互交流。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双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活动中激发了交际的兴趣,调动了自身语言的积累,听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外,口语交际中我还会与学生一起做一做说一说,使说话的内容更接近生活。

引导观察也是向学生提供说话材料的途径。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开始,我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每天上学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本来 ,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根本没有什么要观察的。但在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路上的行人、车辆,校门口送学生的家长,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甬路两边的宣传栏,教室里同学的活动等。观察后,让他们在每日一练中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这么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需要观察,而且都可以作为说话的内容,学生体会到了观察和说话的关系后 ,就会对观察产生兴趣。然后我再扩大范围,要求他们观察家里的、社区的、公共场所的;跟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这样,同学们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越来越活跃,说话的内容越来越多,对说话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四、面向全体 学生都说

口语交际活动,往往会成为几个好学生的对话表演,而大多数学生则袖手旁观,失去本应有的练习听、说能力的机会。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了解清楚他们不愿意参与的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帮教措施。特别对那些胆小腼腆不善言语的同学,为了帮他们跨出关键的一步,有时我会抛开口语交际的内容,让他们诵读一段自己熟悉的文章或诗歌,然后在慢慢地提高要求,直到他们打消面对众人说话的恐惧心理,把与人交流当成一种乐趣。使人人都能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让口语交际真正成为一种全员参与的活动。

另外,在口语交际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如:完整、连贯、使用普通话;自然大方、声音洪亮、文明交流;认真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话;对别人的发言能正确评价等。我还通过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较集中表现出来得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说话大胆了,说话内容广了,说话兴趣越来越浓,从而带动了所有学科的学习,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课程理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7篇

嘉积中学海桂学校: 曾 庆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于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某些数学问题以及其它学科或实践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程理论认为课堂就是传授知识,即将前人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现在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对话、交流、体验和发展。既然是对话,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具备平等、民主的沟通,共同构筑起探讨的平台,从中教师学会了倾听,学生学会了选择、怀疑和批判,因而得到了发展;既然是交流,必定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被引出,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课程哪能被学生内化;既然是体验,必定有情境,从而把学生引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这种情境不仅是话语,而且是实践的,是充满智慧的探究和体验;既然是发展,也就表明教育并不只是照抄照搬,一脉相传,简单地复制文化,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去创造文化。如今,我们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为这一教育理念的落实开垦了一块新的天地。那么,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立足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学校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同时,继续思考研究,开拓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走得更快;另一方面,在接受的同时,思维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患得患失,自我封闭,丢失了个性和创意,而研究性学习更多地关注的是前者。现代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成分,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找准知识切入点,揭示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作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体验研究的氛围和真谛。

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我这样设计问题的情境: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相等,此井该挖何处?请你画一画,说一说。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兴趣,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和猜想,通过交流和研究得到:此井应挖到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上。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追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也导出了课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画图、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去钻研教材。

又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讲解概念后,为了加强学生对"因式分解"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板演下面几道题,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因式分解,并展示讨论:

(1)ɑ2+3ɑ-10=ɑ(ɑ+3)-10 (不是)

(2)ɑ2-9=(ɑ+3)(ɑ-3) (是)

(3)12ɑ2b2=(4ɑb)(3b) (不是)

(4)12ɑ(ɑ-b)+18(ɑ-b)=6(ɑ-b)(2ɑ+3)(是)

给出题目后,教室内立刻出现一些争议,我们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已见。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从因式分解对象(多项式)和结果(几个整式的积)去判别一个运算过程是不是因式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议论,交流信息和思想的机会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获得真知。

二、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我们认为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研究的开发者,营造一个宽舒、和谐、民主的环境,使得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这应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由于目前在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有学生的活动由教师调控和支配,教师可以随时打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活动只是形式的,是为知识的传递服务的,谈不上民主,更体现出主体意识。

合作探究是由师生在多项合作中进行探究,合作是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目的。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恰当形式是课堂讨论。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即本节课的课题,通常由一个或一组尝试性问题体现出来)开展讨论。可以个人准备,自由发言,也可以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分配指定人"主讲",大家进行评论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着重挖掘教学自身的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使数学富于情趣,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安排好每项教学措施,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生长过程。在这个意义下,课本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这样的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不同见解的争议质疑,多种信息的传递反馈。

例如在讲"角的度量"时,我先请同学们试着量∠AOB的度数。让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后,相应交流度量的方法。由于出示的角不是水平放置的,因此方法比较多。在各组代表发言后,由其他同学自主认同或者反对,教师适时追问有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方法:"点点重合,边线重合,看位置"。

又如,在讲"三角形的外角"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并把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剪下来,然后把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不重复覆盖在其所画的外角上,且它们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如图)。这时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和,从而学生不仅获得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又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三、体验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尝试,最终构建知识的过程,它所追求的是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体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课题学习列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并列举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实例。这些课题主要是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求学生以个人自主探索性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和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用一张正方形纸怎么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最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②每人发一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亲手做一做,再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容积;③全班交流,比一比用同样大的纸,做出来的长方体,谁做的容积最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方法,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由于科技突飞猛进,使得传统的教学媒体,象教科书、黑板、模型等,它们的功能、目标的优势要比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象投影、计算机教学等弱得多。而现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课变得很生动,形象,可以把"理性的"用"感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从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要求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直观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观察,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让学生猜想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为学生进行数学论证提供感性的、直觉的材料,帮助学生探求证明的方法。

例如: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软件来做结论猜想的实验:(1)作线段AB的中点C。(2)过中点C作AB的垂线DE。(3)在DE上任取一点P。(4)连结PA、PB并量出PA、PB的值(如图1)。(5)在DE上拖动P,C观察线段PA、PB测量值的变化(如图2),由此得出PA=PB的结论。

通过计算机动画的演示,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让学生看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教学所要求的吗?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是必要的,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

五、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生成性

一学一做交流发言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思想政治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68

农村普通高中在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距离县城有25千米远的农村普通高中,由于受到学校地理位置和招生政策的影响,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一、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农村学生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记记背背就可以学好,而且政治课对自己的升学、生活、就业帮助不大。加上有的政治教师喜欢将课堂变成说教课,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

2.学习方法不科学。农村高中学生普遍交往能力较弱,不敢主动与老师或同学沟通交流自己的学习困难。许多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往往习惯于教师叫怎样做自己就怎样做,不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喜欢教师给自己指定必须要记忆的题目和答案,自己就花大力气去死记硬背,导致知识理解不透,不会运用。

3.知识面狭窄。农村高中的学生普遍知识面比较狭窄,而政治又是一个涉及面较广且需与时俱进的学科,必须广泛关注社会新闻。许多学生因为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获取相关时政信息,这对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尤其新课改以来,要求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而我校的学生都是住校的,学校既没有网给他们上,又没有电视给他们看,所以很多的讨论活动、合作学习、综合探究都是学生沉默,教师发言。

4.自信心不强。农村学生较胆小,自信心不强,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加上农村学生大多讲地方方言,普通话不标准,课堂不愿开口发言。

5.学习劲头不足。农村学生受农村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农村高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差、被动学习等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该怎样提高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呢?

二、农村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建立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关系

农村高中学生的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较强,不敢在课堂上开口发言,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成为朋友,以合作、民主的姿态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学中感化学生。在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产生良好的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的氛围吸引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学生在探索中的错误不求全责备,不讽刺挖苦,这样才能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鼓励、肯定学生,并诚恳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和需要补充的内容等。要采取学生易接受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用富有感性的评价来吸引学生,告诉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要求掌握的内容,把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分享,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严格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关切的目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下,多方了解学生的思想,多方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不放弃一个所谓的“差生”。帮助后进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减轻其学习负担,真正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学得好。

2.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要想克服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就必须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真正做到让农村高中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教师应着力培养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他们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

(1)上好第一堂课,做足学生的思想工作,激起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门课程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而言是理论性较强的一个学科,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就必须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第一堂课,一般不讲书本上的具体内容,而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感兴趣。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内容之前,笔者先播放了几个视频片断,展示本地农村通过种植果树、养殖等发家致富的事例,激起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求知欲望,进而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经济生活展开讨论,让大家畅谈为什么要学习经济生活,我们身边哪些情况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等等。学生普遍能从自我角度出发,畅所欲言。当然,学生的回答有对有错,作为任课教师绝不能否定学生的想法,而应顺着学生的思路正确引导他们,做足学生的思想工作,并不断激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2)坚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贴近”原则,激起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高中学生受到其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知识面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要真正做到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贴近农村实际情况。在教学选材上,尽量选取农村学生能够理解的材料,或选用本地实际材料,以利于学生理解,并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课真正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3)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开头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把握好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直观化,激起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接收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教学,能更好更直观地展示各种有关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更好地激起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自觉扮演思想政治课的不同主体角色,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如果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内容时,把自己想像成是其中的角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时,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国务院总理、自治区主席、县长、镇长等,并以这些主体身份来思考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等问题。因为农村学生潜意识里都有走出大山的渴望,所以他们对这样的角色转换很有兴趣,从而顺利完成了相关内容的学习。

3.扩大农村高中学生的视野

知识面窄是农村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每上完一节课后,就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或有趣的见闻,允许学生通过报纸、电视、课外书籍等途径收集,鼓励学生大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收集问题、体会问题、解决问题。在上课前5分钟,随机抽一两名学生即兴演讲,没有抽到的学生把收集来的资料上缴,教师作简单评语。这一做法的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拓宽了知识面;二是通过即兴演讲,大大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欲望,使他们克服了胆子小,不愿开口发言的缺点,课堂上能畅所欲言;三是通过收集资料,促使农村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为社会尽责任。

4.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