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借景抒情的作文

借景抒情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股甜蜜的味道扑面而来。这是什么?哦,麦芽糖啊!我眨眨眼,朝小巷跑去,看见了,果然是他!那个人敲着铁片,“滴滴哆,滴滴哆!”从小巷这头敲到小巷那头,经常有孩子来光顾他的流动小摊。“麦芽糖,给我来一块。”我凑上前去。“好嘞。”老人笑着用铜片轻轻敲下一块。“正好两块钱。”“给你。”我拎着装着麦芽糖的袋子走在小巷里,吃着甜甜的麦芽糖,开心极了。咦,那不是表姐家的小狗吗?

一只黄色的小狗正朝我走过来,“卡罗,卡罗。”我轻轻唤着。“汪!”卡罗很高兴地叫了一声,摇着尾巴跑过来。“哈,没想到会遇到你啊!卡罗,卡罗。”我对它说道。我拿出一块小小的麦芽糖,放在手里,给卡罗吃。卡罗舔了舔,一口吞了下去。我拍拍它的头,卡罗便撒欢似的肚子朝天,让我摸它。看卡罗这么顽皮,我抱起它,继续走向巷子深处。忽然,一个人影在我面前一闪而过,我一下就认出了她是谁。

“姐姐!”我叫着跑过去,手中还抱着卡罗。“呀!雯雯,还有卡罗!”姐姐也摸了摸卡罗的头,亲昵地对我说道。“咦,你买了麦芽糖?”姐姐盯着麦芽糖说。“嗯。”我拿了一块给她。“嗯,味道很地道,还是原来的味道,没变。”姐姐边吃边称赞着,拉着我的手,聊着杂七杂八的事,身后还跟着蹦蹦跳跳的小狗卡罗。柔和的阳光透过窄窄的巷道照下来,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

突然,童年的大门被关上,我也回过神来,这时,我仍然站在青青的石板上,仍然在小巷里。我回想着那一件件的事,童年的美好时光明明离我那么近,可我却碰触不到。过去的时光就像一片片落叶,是那么的匆匆,但是不变的,依旧是那条泛着古老气息的小巷。

点金石: 本期作文擂台赛的两位“擂主”都是借“小巷”来抒发自己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不舍之情。不过,写作方法上却迥然不同。

《悠悠小巷情》 的小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只要我们对所描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就能借助它们抒发出别样的情怀。在自己上学和回家必经的“含笑巷”中,王玥同学撷取了爬山虎、裂痕和树木印证小巷的古老;用公鸡打鸣、布谷晨叫、树木歌唱衬托小巷的宁静,笔力较为老道,情景较为交融。不过,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悠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幸福的童年生活与小巷存在怎样的虚实关系?可惜,文中没有力扣并点明。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2篇

在戏曲中,通过深入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的创作特点具有普遍性。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体现这一特点的典范之作。杜丽娘的反叛与坚定、柳梦梅的痴情与刚强、春香的直率与活泼、杜安的正统与固执、陈最良的迂腐与自私,都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刻画杜丽娘时,运用心理剖析的手法,将一位“一生爱好是天然”、具有丰富内心世界、多愁善感的叛逆女性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又如《秦香莲》中的包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本想为秦香莲母子报仇、立斩陈世美,但在国太与公主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让步,将俸银三百两交与秦香莲,劝其回家度日。不料香莲悲愤至极,将俸银扔至地上,责怪包拯官官相护,绝望无助之际准备拉着儿女离开这伤心之地。包拯一向秉公执法,为了正义甚至可以大义灭亲,香莲的怨愤激发了包拯的良心与正义感,于是他不惜摘掉头顶的乌纱,脱去身着的蟒袍,下令开铡。这场戏中包拯的内心在权贵与正义之间焦灼不堪,充斥着强烈的内心矛盾冲突,直至最终下定决心,惩恶扬善,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体现其铁面无私的性格特征。

二、借景与物刻画人物

戏曲在人物塑造的手法上一定程度受中国传统抒情诗的影响,即借客观景物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在此分为借景与借物两种方法,借景即借景抒情,在戏曲舞台上多为虚景,是人物心中之景;借物乃是利用与人物相关的实物来传递情感。借景抒情,是指通过人物演唱赋予自然环境主观色彩,以此传达情感。这点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西方写实戏剧的舞台上采用的是实体布景,并且极少以人物演唱来展现自然环境,因此作为主体的演员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都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中国戏曲艺术在舞台空间表演中讲究含蓄之美,讲求以人物之口来描述环境,进而渲染氛围,刻画人物心理,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实现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的统一。元杂剧《梧桐雨》便是借景抒情的佳作。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对其日夜思念。一夜,明皇入梦与贵妃相见,正当设宴欢娱之时,却被庭院中雨打梧桐惊醒,惆怅不已。“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唐明皇孤寂、懊恼、凄凉的内心世界在梧桐雨的滴落声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又如越剧《十八相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一枝梅”、“喜鹊满枝喳喳叫”“鸳鸯成对又成双”、“青青荷叶清水塘”、“井底两个影”的环境描写映衬出了两人欢喜浪漫的内心世界,也与后来的悲剧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戏曲舞台上的借景抒情又不同于抒情诗,它必须要求写景、抒情、叙事三者相结合,所写之景不仅要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还需要具有动作性,以此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抒情诗多为借助外部景物抒感。因此,戏曲不是孤立地借景抒情,而需要与叙事相融合。借物抒情中的物,一般是指实物,在舞台上多用“砌末”代之。“砌末”是戏曲舞台上大小用具和简单布景的统称,像文房四宝、马鞭、船桨,以及一桌二椅等。砌末在舞台上用来帮助演员完成戏曲动作,不会独立表现景,它也并非生活用具的生搬,一部分小砌末较为写实,如灶台,但是在大多数场景中这一道具是不点亮的,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写实;另一些砌末则需要变形、夸张、装饰,如布城,城原本是建筑物,但在戏曲舞台上就变成了两个人用竹竿轻轻挑起的一块七八尺见方的蓝布,蓝布上用白色线条画了城门、城牒,这恰恰体现了戏曲舞台的假定性。戏曲舞台上要求借助砌末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传达鲜明、传神的姿态表情,如以翻转军旗来表现战争的激烈等。我国的戏曲文学剧本中,舞台上的砌末换作文学的形式融入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中,有利于人物心理刻画,参与了人物塑造。如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恨成就得迟,怨分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倩疏林,你与我挂住斜晖。你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马”与“车”在舞台上都有砌末,马儿慢行,车儿快随,两者本为实物,此时需要一快一慢,一缓一急,分明是两个恋人在分离之际难舍难分的忧伤与苦闷,只是两人将自己的情感物化到“马”与“车”上,“马”与“车”本是自然实物,注入了人物满腹的“恨”与“怨”、“相思”与“别离”后,便增添了人物情感与社会的属性。戏曲中这种借物抒情的手法具有普遍性,通过实物的参与,对于戏剧情节的开展与人物心理的刻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戏曲塑造人物中的行当化与脸谱化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一般来说读古文可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方法。粗读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的任务是划分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使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知道文章写了什么。精读是阅读的最高要求,它的任务有二:一是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二是理解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具体来说粗读有这样两种方法:

一、导读

一般来说,如果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品读。这里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了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导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做好课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同时注重课堂上的相互交流,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如果学生不去搜集有关东晋时代的背景和陶渊明的生活背景,将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译读

译读是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译读时最好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考查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文章大意。也可以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设置了作者在家乡求学时是如何做的、作者远赴他乡求学时有哪些困难等问题;讲授《核舟记》时让学生做用白话文讲解核舟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顺序等练习。这些问题和练习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精读也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诵读

语文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古文教学中让学生诵读文章比朗读文章的效果要好,更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在诵读之前,要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划分好节奏、把握准情感,从而为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准备。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味道的。

二、想读

古人作文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的文章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古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文章的意境,品读出文章的美,就需要让学生想读,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展现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美。例如在学习《小石潭记》一文时,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着与作者一同去寻找小石潭,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展现出美好的画面;在讲授《湖心亭看雪》时,让学生对照西湖冬日雪景图,边读文章边想象作者所描述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那种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意境美。这些经过学生想象和拓展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能帮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文章的优美意境,也更热爱我国古代的文化。

三、比读

比较阅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因此在古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有助于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品读。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我就让学生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阅读:同样是写景抒情的文章,两者所抒之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小石潭记》通篇写景我们也说它抒情等等。学生经过比较阅读自然会发现同样是写景抒情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学习《三峡》这篇文章时,我也让学生将之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去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找出诗歌与文章就三峡景色描写上的内在联系,增强对《三峡》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习读

习读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锻炼。完成这一转化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和练习,并且对学生所进行的训练和练习最好是在比读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时,在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读之后,会发现写景抒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做这样的联系:描写一段景物,分别使用情景交融和借景抒情两种抒情方式。这样通过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4篇

1、审清题意:“五审”

(1)审清体裁(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

(2)审清题材(人、物、事、景)

(3)审清范围(时间、地点、人称、事件、对象具体限制)

(4)审清主题(中心思想)

(5)审清其他要求(附加要求)

2、确定主题:“四要”

(1)主题要正确(反应生活实际)

(2)主题要集中(一个文章不能多个主题)

(3)主题要鲜明(明确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立场)

(4)主题要深刻(深挖内涵思想)

3、选择材料:“四要”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多写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2)选择真实的材料(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3)选择新颖的材料(新人新事)

(4)选择独有的材料(具有创新性)

4、编写提纲“五点”:

(1)拟好题目

(2)确定主题

(3)段落安排

(4)每段的主要意思

(5)重点段落的层次安排和内容

5、修改文章“五看”:

(1)是否切题

(2)主题、思想是否明确、突出

(3)看材料是否符合主题、内容是否具体、完整

(4)看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有无错别字

(5)看标点是否正确。

(二)看图作文 “一看二写,四要两注意”

“一看二写”:先看图,再写作文

“四要”: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突出主题、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具体描写。

“两注意”:看清全画面内容;分清图上内容主次和表达的中心。

(三)记叙文·记事

(1)写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事件经过写具体

(3)按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写

(4)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四)记叙文·写人

(1)确定写作对象

(2)确定人物的思想品质

(3)选择典型的具体事例

(4)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进行描写。

(5)注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五)记叙文·状物——“五要三注意”

“五要”:

(1)抓住物的特征

(2)按一定顺序写

(3)既写静态又写动态

(4)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等手法把内容写具体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三注意”:

(1)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明确中心,展开想象

(3)根据内容,安排顺序。

(六)记叙文·写景

注意六点:

(1)抓住景物特征

(2)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景物特点安排恰当的顺序

(4)采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点及变化

(5)写出自己的感受

(6)借景抒情

(七)应用文

1、应用文大多以记叙文为基础,但是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各种应用文的格式

2、常见应用文类型:书信、读后感、通知、留言条、表扬信、建议书和日记。

3、具体格式:

(1)标题居中。(除了书信、留言条和日记没有标题,其他皆有)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习惯养成,全面发展

写作中注意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养成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好文风。逐步使学生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文”,养成写文章的好习惯。要使学生明白,作文是表情达意的过程,它既要求在字、词、句、篇、章、修辞、结构等多方面下功夫,又要注意体裁,注意文彩,还要做到思想感情健康。

二、常规训练,整合文体

狠抓常规文体,规范写作。近年来,正流行话题作文,学生可自选文体,也可以随便写,不受文体限制。由于缺少常规文体训练,导致不良的现象发生:有的学生只会写记叙文;议论文想写可写不规范,论点、论据、论证不充分,论点站不住脚,并且议论文写起来较空洞,无从下手,很不愿意写;散文写起来不会抒情;说明文写起来不知道说明方法;等等。针对这些客观现象,教师在教学作文时,要专门训练学生的常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记叙文,主要抓住记叙的顺序,让学生能写倒叙、插叙、顺叙的一般记叙文,教给他们悬念法、抑扬法、首尾呼应法、要素明确法等具体方法。严格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人时要抓住人物的个性、语言、细节、神态、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议论文,则强调论点的明确性,论述的精练性。论据要充分,让观点站得住脚,学会用多种论证方法。散文,教他们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让他们学会抒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尤其是记叙、抒情和描写的综合运用。说明文,写作时要掌握说明文的顺序,会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在写日记、写作文乃至在日常生活中,便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写出的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兼而有之,就会有美文的出现。不过,此类训练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落实活动,积累素材

狠抓综合性实践课,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拿笔就头痛,心中无材料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可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调查,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接触社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开拓知识的领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积累素材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接触大自然时,提醒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他们的语言。接触社会时,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另外,应牢记新课改的要求,广泛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处在主导的地位。不能一切活动都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下进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面,就有反面;有积极,就有消极;有昂扬向上,就有伤感低沉。这些都应该成为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活。

四、放飞思绪,自由作文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6篇

一、确立新颖别致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现在的作文要求比较宽泛,多是文体不限,题目自拟。这就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新颖别致的题目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如何确立记叙文的题目呢?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多用象征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______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5.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______青年》。

6.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7.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二、精心选材立意,巧妙布局谋篇

(一)选择较小的切入点

话题作文,写作范围一般都十分宽泛,但要想作文出彩,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定“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五六百字左右的篇幅内定出立意鲜明、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二)材料新鲜

记叙文的选材,是写好记叙文的重要因素。文章的材料好比建造房屋的材料,但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永远是“力求新鲜”。想想就可以知道,假如一位阅卷教师连续不断地看到“歌颂蜡烛”的文章,他会怎么判分。所以新鲜的材料是记叙文获得高分的基础条件。

(三)内容真实

与“材料新鲜”一样,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我们所谓提倡的“艺术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四)构思精巧

记叙文要写得精彩、写得让人难以忘记,就不得不在文章的构思上下工夫。一般说来,构思精巧的文章,一定是“以小见大”的,也一定是“选材新鲜”的。如一名学生写作文《留下》就完全以精巧的构思取胜。全文由三个电话留言组成,记录了非典时期一位姑娘的父母、男友、朋友的三个电话留言,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构思在中考作文中实属凤毛麟角,自然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构思的范围不能局限在内容或形式,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遣词造句都可以纳入。在作文之前,审好文题之后,构思就应该开始了。

三、运用多种技巧,力求生动感人

(一)调动多种感官,运用艺术通感

1.运用多种感官:如:一学生作文《雨让我陶醉》:“雨落在地上,‘开’出朵朵美丽的花,美极了。”(视觉)“嘘,闭上眼睛听那雨声!那是天使在歌唱,那歌声悠扬婉转,乃至心也跟着跳跃,跟着舞动。尽情地接受雨的祝福吧!”(听觉)“咦,一股清幽的泥土香味随着呼吸进入身体,融化在心里,舒服极了,身体仿佛在清香里拂动,正飘向天空,遨游星河。”(嗅觉)(感觉)

2.运用艺术感官:《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用听觉之感写嗅觉)

(二)环境烘托,景物渲染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三)自然真切巧抒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是要把文章写得感动人,以引起读者共鸣。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含蓄却真切,即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叙事抒情等。也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倾泻出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即直接抒情,如呼告式、顿悟式、反复式等。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7篇

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之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春种秋收、日出日落等节令时序;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物植物,还有那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富饶的沃野、草原,浩瀚的沙漠、海洋,构成了这个丰富的大千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必须要接触它,并了解、观察、感受它,以至加以描绘。把这些再现于字里行间,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呢?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 ( 空间方位 ) ,也可以是变换的 ( 移步换景 ) 。但无论怎样必须层次清楚,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秋天就是秋高气爽。这样,你笔下的景象就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 .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 .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 .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他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你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辞优美

自然景色是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因此,我们在写景色时,一定要文辞优美,语气生动形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样,文章才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写景作文范文:

美丽的雪景

今天,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飞舞。

雪花落在树姑娘的身上,树姑娘好像披上了雪白雪的的婚纱。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好像带上了雪白雪的帽子。雪花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盖上了雪白雪白的羊毛毯。

我双手接过晶莹的雪花,想数一数它有几朵花瓣,谁知它到手上就不见了,变成了小水珠。

小朋友们可高兴了!

借景抒情的作文范文第8篇

1、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例:《紫藤萝瀑布》紫藤花语: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对你执着,最幸福的时刻!

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名篇《春》,衬托手法是其一大特点。做到了写景映衬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

在春草图中,作者在描绘春草柔软的特点时,就用了衬托手法。

作者宕开一笔,不去写春草,而是写人们在春草上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作者就这样通过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衬托了春草的柔软,写出了人们无比欢快的心情,还能调动读者已有的对春草的美的感受。

同时,这幅春草图中,因为有了人们的活动,更加有了活力和生气。

在春花图中,作者在介绍春天繁华的花事后,又宕开一笔,写蜜蜂与蝴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里描绘“蜜蜂的闹”,为的是以声衬静,描绘“蝴蝶的飞”,为的是以动衬静,不但衬托出春花的芬芳与甜美,还衬托出画面的热闹和富有动感。真令人心醉神迷的呢!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济南的冬天》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5、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6、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

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蝉》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在春风图中,作者在对春风进行了着力的描绘后,仍然是宕开一笔,描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作者通过“鸟鸣”、“笛声”衬托出春风的美妙动听,春风带给人们的是无比的美好。作者正是通过衬托,将难以状写的春风描写得神韵透彻。

在春雨图中,在描写了春雨的细、密、亮的特点后,接着写“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这里通过描写“树叶儿”与“小草儿”娟然秀美情态,衬托出春雨的晶莹剔透的特点,把春雨写活了。

后面写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披着蓑戴着笠农民,以此衬托春雨带给人们的是平和静谧,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意韵幽幽。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7、烘托: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就有烘托作用。烘托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8、伏笔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铺,泛指铺张,即打开场面的意思。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欢乐和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就叫反衬。例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阙写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目的就是反衬如今饱尝愁苦又有苦难吐的心情。

9、照应(呼应):就是你写作文的时候写了一个事,然后在你的作文的前面或后面也有与这件事有关的东西与之呼应。

例:《爸爸的花落了》

10、直接(间接)描写:技法一点通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如果是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可以采取直接描写的方式.用“心想”、“我想”提示.若是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往往要借助于人防的语言(对话)、动作、表情等来体现。

只要能让你一读就能明白是写安塞腰鼓的就是直接描写,如第四自然段整段。

必须自己去品味的是间接,如第三自然段整段。

其余的就不一一描述。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