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城的迷人魅力
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令全世界瞩目的。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历史名城的罗马、雅典、马德里,还是风景迷人的西西里岛、爱琴海诸岛,甚至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米兰,都堪称建筑的博物馆、艺术的宫殿,似乎每一座城市、每一幢建筑都是镌刻在大地上的历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等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同众多著名的广场和历史街区交相辉映,构成了欧洲独特的城市风貌。高品味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欧洲许多古城至今仍保持着迷人的魅力。
同时我们注意到,尽管欧洲的城市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但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尽可能地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风貌完整地保存和展现出来,城市也因此而更显神韵。例如罗马是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城,存留着大量的代表性宏伟建筑,因此城市体现出极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神韵,使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耐人寻味;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雅典,城市风貌体现出现代气息和历史文化内涵交融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文化传统的西班牙古城马德里,处处可以感受到现代科技、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三者合一的独特气质,科学合理的绿化、交通系统,使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在历史名城建设中得到合理诠释;位于欧陆最西边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展现的是另一番海滨城市风情,虽然经过18世纪大地震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不算多,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配上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迹的点缀,足以使里斯本称得上是风光迷人又不失典雅文化品味的魅力城市。欧洲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惜和保护意识,实在令人佩服和惊叹。
完善的保护体系
这个体系令几乎所有人都有了一种保护历史文化的责任。
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扩展的,体系的关键就是立法。在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几乎每确定一个保护概念,随之便会有一系列相应的法规、条例、政令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层面做出相应的规定。欧洲历史文化保护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确,它强调保护工作不是独立进行而是多元的,将保护与资金、住宅建设、税收、政府职能、公众参与等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整个体系使得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间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护体系涉及到的制度、环节,如保护内容的形成及确立、保护机构的职能、保护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下来,从而为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在历史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方面,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法律均规定,文化遗产部门管理遗产,其他相关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协助或监督其工作:城市规划部门主管古城保护及城市景观保全等内容;旅游部门只负责历史文化遗产的促销,不参与遗产的
直接管理。在资金保障体系方面,资金补助的规定是保护法律的重要内容之一,立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额度和数量,为保护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通常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同时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投资的方式也存在;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等,使资金得到有效保障。据统计,近年意大利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亿欧元以上。可以说,欧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是同其连贯严格的法律、健全的保护机制、高效的管理机构、充足的资金保障所分不开的。
严肃的保护手段
为了一座文化古迹,不惜付出大代价。
与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对应的是严格的法律措施和保护手段。意大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名城相当多。古城建设,政府不以破坏历史文物为代价,而是要完整地保留了文物的遗迹原状。对城内遗迹的保护,修旧如旧,即使有翻新,也要求有截然不同的区别,让人能够分辨。意大利政府将48%的国土规划为景观保护区,只有经过文化遗产管理部门认可,保护区内才能开发建设新项目。50年以上的建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其建筑物外部结构属于政府,任何房屋开发商和商店经营者、居民,所购买的只是房子内部的使用权,但不拥有对建筑物整体改造的权力。房子的维修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不能自作主张,任何未经同意而进行对登录建筑的特殊建筑艺术或历史特征的拆毁、改建或扩建均属刑事犯罪,任何未经同意的行动都将受到处罚。
希腊的雅典虽然没有能够像罗马一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希腊政府为了保护雅典卫城的环境风貌,拆除了卫城周围的所有现代建筑,雅典的重要历史地区,任何建筑活动必须事先报文化部批准。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雅典1991年建立了先进的城市地铁交通系统,并且限制汽车进入卫城。此外,据说在希腊萨洛尼卡市有一座长1000多米的陆地旱桥,建桥的原因只是因为桥下有一大片古罗马征服时代的遗迹。为了保护古代遗址的原貌,又不破坏城市规划,希腊建筑师在这里建起一座奇怪的旱地大桥,让大道从古迹上方凌空而过。大桥的造价虽然大大超过公路的造价,但是它保护下来的却是无价的历史古迹。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有着严格的保护手段,体现出政府和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马德里市中心区划定了5个历史街区,政府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市中心的古建筑进行任何改动,并且每隔20年必须按照原来模样重新进行维修和粉刷,否则将课以重罚。马德里对历史街区的维修改善制定了长期的实施计划,不急于求成,仅第一期(34.5公顷,756幢楼,11878户居民)计划的时间就长达4年。
得到的启示
欧洲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几种趋势:
1.保护内容:从对历史建筑保护到历史环境保护;
2、保护体系:从以立法为核心到公众参与;
3、保护方法:从单一保护到整体保护;
4、保护目标:从历史留存到价值重现。
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个以及2个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一些古城的历史格局和风貌被破坏;较多历史保护区被挤占;一些历史街区内的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改善;普遍缺乏对文物古迹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大拆大建,毁坏了大量尚未列入保护等级的遗迹和一般性历史建筑群;“旅游开发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较严重,人为随意改变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使其逐渐丧失历史原真性;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出多门,部门协同配合不够;公众历史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保护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通过考察,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宣传以及对有关人员的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有关领导及专业人员对名城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保护意识,掌握历史文化保护的正确方法,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同时,还要合理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使民间自发的保护意愿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化为具体的保护行动。特别是那些反映传统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建筑群,以及有纪念价值的遗址等,已经构成了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当地民众的民情、民风和历史文脉,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保护。
二、以立法为核心,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完善历史保护的法制体制工作,做到有法、有政策可依。欧洲大多采用国家与地方立法充分结合的方式,使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间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相比之下,我国的保护体系显得单薄的多。在广东,更是缺乏较系统的地方管理体系,因此保护起来显得较生硬和空泛。建设部已于去年2月颁布实施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并且正在修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草案)。根据这一形势,广东积极酝酿出台有关条例、配套政策和有关指导性文件也势在必行。通过制订政策法规,尽快填补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体系中缺少的环节,真正建构起一个健全的保护体系。
要结合广东的实际情况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名镇(村)保护的主要内容,完善保护规划和建设的管理规定,积极建立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和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管理机构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鼓励公众参与。地方市、县在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的前提下,也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制订相关规定和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强对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资金筹措等相关政策的研究,针对不同的保护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三、以整体保护理念指导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实践
广东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城镇风貌、历史文物古迹、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等资源,都值得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并进行有效的保护。但是,目前在我们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实际工作中,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没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整体保护理念,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离开对其保护进行城乡规划和大规模开发建设,最终必将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只有充分考虑到影响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因素,并合理地对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赋予新的内涵,才能使历史文化遗产获得更好的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在整体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应该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性”原则:一是原真性。在进行文物建筑保护时,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真实保护所遗存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全部历史信息;在保护历史文化地区和名城(镇、村)时,不得破坏历史文脉和肌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二是可读性。在整治和改造时要在历史遗存上真实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的痕迹,加建和改建部分要与原貌有所区分,要做到“可识别”;三是整体性。不仅保护遗存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珍惜不可再生的历史风貌;四是可持续性。要通过历史保护激活历史环境价值,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力再生,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
四、引入历史文化遗产经营理念,广泛拓展保护的筹资渠道
一、三市的主要做法
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维持着经济生产能力、人类生活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
古运河是*的母亲河,环抱半个*城,千百年来对*市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19*年以来开展的综合整治工作的基础上,20*年12月,*市启动实施了运河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全面提升古运河两岸景观。行驶于古运河上,两岸的历史壁画、经典建筑一一闪过,在现代灯光的照射下,河水变幻迷离,远古气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氤氲其中。濠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有着千年历史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它构成了*中心城区水抱城、城拥水、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水城风貌。濠河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古都*,沿明城墙蜿蜒流淌的秦淮河,经过3年综合整治,这里又重现碧水清波、两岸垂柳的秀美风光,赢得百姓一片赞许。根据*发展规划,秦淮河西岸正在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原先环绕古城的外秦淮河已成为纵贯全城的城中之河。
二、考察的主要感受
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感觉到*、*、*等地思想解放程度之深、管理理念之新、发展速度之快为考察团所有成员始料不及,所考察的各地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这些都是各地思想解放的具体体现,思想解放已真正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与这先进地区相比,我们存在一定的差距,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当地的干部绝没有盲目乐观,没有自吹自夸,更没有躺在已有的成就上睡大觉,相反,“危机”、“紧迫”、“严峻”、“忧患”这样的词汇倒是经常听到。在他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干事创业、敢做敢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二是发展理念上的差距。体现在加快发展方面,江浙人真正吃透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内涵,不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还是统筹发展、全面发展,他们始终把核心定位在加快发展方面,围绕“加快”二字做文章。三是服务环境上的差距。今年以来,我市召开了干部作风建设大会,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文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政府部门在为企业服务上做得很不够,优化环境,安商、亲商、富商、护商做得还远远不够,与“五禁止”、“十不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今后工作目标
我市作为水利大市、农业大市,面对水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我市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坚持不懈地抢抓机遇,实施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带动战略,争取投资,加快建设,实现水利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作为信阳水利系统的一员,我认为应当结合实际,将此次学习考察的成果落到实处:
一是加大争跑项目力度,使专网建设再上新台阶。在争取项目工作上重点是在市防汛调度中心至大型水管单位及县(区)间实现数据、视频、话务功能一体化上下功夫,逐步立项,分期实施,力争“十一五”期间重点单位达到通信网络化(数据、视频、话务同时传输),办公无纸化(全部网络办公)、会议和监控视频化(异地会议和监控)。
人们只能通过对遗址上遗存物,遥想历史的辉煌,不能直观地了解到古时陵区建成时的基本规制、规模以及建筑群等。“项目型课程”是影视动画系课程组(知识型课程、技术型课程、课题型课程、项目型课程)中的一类,它利用影视动画各专业与社会联系紧、活动广、层面深、委托多等特点,结合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进展,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与教学意义的项目,带入课程教学,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针对性、目标明确的课程内容。能促进学生以具体的实践项目为目标,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程项目就是尽最大可能将帝陵——传统的象征之物,用影像实践的方式进行当代的艺术呈现,并实现部分虚拟再现。培养学生关心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综合能力。本项目也是美术院校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项目。
工作目标本项目型课程以唐帝王陵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手段,遵循田野调查的手段,拍摄并整理地上所有遗存物的影像资料,以艺术创作的心态,去深入遗址及周边的现场,利用学生专业能力,在规定任务范围内完成具有创造水平的艺术性训练。使项目融于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调研和田野考古的能力,引导对传统文化深切关注,并以此培养其艺术创作的创新意识。本次考察对象主要是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六县的十八座唐帝王陵,分别是献陵(高祖)、昭陵(太宗)、乾陵(高宗、则天大帝)、定陵(中宗)、桥陵(睿宗)、泰陵(玄宗)、建陵(肃宗)、元陵(代宗)、崇陵(熹宗)、丰陵(顺宗)、景陵(宪宗)、光陵(穆宗)、庄陵(敬宗)、章陵(文宗)、端陵(武宗)、贞陵(宣宗)、简陵(懿宗)、靖陵(僖宗)。
基本思路项目按照“策划—考察—收集—整理—研究—展示”流程展开,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唐十八座帝陵遗址,深入地调研遗址及周边的生活生产。结合专家意见,合理设置适于项目需求的教学方案和研究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并展开教学。同时,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锤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项目组自2009年成立起,考古专家张建林多次前往陵区,认真研究陵区现状,尤其对近年来乾陵、崇陵、建陵遗址区的考古现场进行探访,布置了工作计划与目标。2009年10月、2010年4月和10月、2011年4月四个考察时间段,影视专业、摄影专业的2007、2008、2009级6个班,以及动画专业2008、2009级4个班,对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六县的唐帝陵,进行了14次深入考察,从历史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对现在地上所有石刻、碑表、建筑遗址、地貌等进行了详尽的、专业性的拍摄与绘制,并细加整理。每次考察前,系里根据不同专业的班级与年级,按照整体的工作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对考察对象进行大量的学术准备。每个专业班级按照对象任务进行分工,成立一个个行动小组,对整体项目中完成的任务各有侧重。摄影专业3个班,按照分工分为六批次,对唐帝陵进行地毯式的考察。对陵墓遗址周边的村落的人文与生产生活进行详细的调研,拍摄近2000G、万余幅照片。影视专业3个班,分为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与建陵的地面遗存进行拍摄,为纪录片制作与动画模拟生成提供基本素材,拍摄500G800余分钟的素材。动画专业4个班,分四批次对乾陵、崇陵、桥陵进行考察,完成大量的写生。相关成果在教学汇报展和2012届的毕业创作展中均有所展示,影视专业有两组学生选择将唐陵作为其创作的题材,本项目组与系里也将给予学术与技术支持。开展田野调研和影像实践的思路,是以“地理”与“图像”为两大构成部分。其中,“地理”部分以历史、人文为主,“图像”部分是学生根据田野调研而创作的影像作品。第一大部分——“地理”,分为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部分。
历史地理完成的内容(1)帝王陵形制。包括唐十八座帝王陵墓的整体概况、形制、布局、风水、地形特征等,分类比较了“因山为陵”与“覆土为陵”的陵园分布结构,绘制考察线路。同时,对唐帝陵的每一座陵墓都进行单独绘制,对现有遗存物按照现布局顺列进行图像呈现,并选择乾陵、崇陵、建陵等初唐、中唐、晚唐的代表陵制,展开动画虚拟展示,并以青山绿水作为动画美术的基本风格,还原陵区的地面建筑。(2)石刻艺术。图文并茂地对田野采集的图像资料进行归纳,绘制南门石刻总图以及部分北门、东门、西门等石刻,对有代表性的唐陵石刻进行位置复原和特点展现,尤其对石刻遗存现状较好、艺术水准高的乾陵、桥陵、崇陵、泰陵、贞陵做重点分析。汇总比较了石狮、翼马、鸵鸟、翁仲、华表、仗马等,结合现场测量和考古数据,通过其特征、佩饰、体量等分析早、盛、中、晚唐的特征变化。尤其石刻的体量,从初唐到盛唐,逐渐变大变壮,手法更加丰富,中唐之后,体量逐渐缩小,工艺也变得粗糙起来,数量也逐渐变少,这种变化清晰地对应着唐代的国势沉浮。
人文地理方面,以“人与经济”为主题,对遗址周边乡村进行调研,完成大量的调研考察表,收集生活、生产、家庭构成的情况,以及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一共完成600余份调查表,采编了现场访谈等影像资料,并完成一批拍摄笔记。(1)“人”的主题。涵盖遗址留守者、遗址保护者、遗址闯入者等;(2)“经济”的主题。涵盖唐陵周边生态环境与经济状况,包括唐陵周边传统农业发展现状、遗址区周边破坏性的工业,尤其是丰陵、光陵、泰陵、崇陵附近的采石场,有些已经侵入到大遗址保护区的内部,的山体、被切断的山梁,现场使人触目惊心,对陵区原有自然山体形制已造成不可挽回的毁坏。同时,还调研了唐陵附近新农村建设,主要考察了袁家村,这是一座以“农家乐”和新民俗生产结合,以旅游来支撑产业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第二大部分——“图像”,主要是学生考察期间创作的影像作品,其中2008级摄影专业拍摄的《家庭》系列,以家庭为单元,关注周边村落的人员流失与固守的现状,每位学生都创作了一批作品。我们举办的教学汇报《“地理与图像”——唐十八帝陵影像展》涵盖了影视、图片、动画3个专业的考察成果,按照以上“地理与图像”两个大框架,通过图文展板、摄影作品和录像短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田野考察和影像实践的成果。艺术影像作品与田野考察素材的并置,形成一个既有扎实学术基础,又有创造力、对传统的再认知的场域。展览由项目组规划,由学生担当执行工作,这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和执行能力。通过田野考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其去质疑、调查、分析、研究、总结,使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既有共同目标又兼顾个性眼光的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使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在本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中,还注重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前期采集的信息进行集成,着手建立唐帝陵影像数据库,树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图像呈现的实例,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奠定基础。#p#分页标题#e#
本次项目实践,不仅留存了2009至2011年这个历史阶段唐帝陵的最完整的田野调查与影像资料,而且积累了一批摄影、影视、动画等专业的一手教学文件(大纲、讲义、计划)、教学笔记、考察报告等,对于今后开展此类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期间,邀请了考古专家张建林举办《唐代帝王陵考古》讲座,多媒体艺术家赵小涛举办《解读动画电影〈迷雾〉》《〈萨迦〉动画电影的制作》等讲座,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艺术想象。以帝王陵为重点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已经作为影视动画系本科教学环节的必修课程进入到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得以完善。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本地域以汉唐文化传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精粹有了深刻的认识,引入跨学科的多媒体手段,通过数字化的艺术表现来呈现当代、遥想并复原历史,使得学生建立一种与历史对话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并且提高了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能力。通过田野考察,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帝陵的考察中,考古与保护、传统与当代、遗址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工业与新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等社会问题,都引起了学生的重视,考察过程成为富有个性、饱含人文关怀的过程。学生独立的精神,不断被激发出的创造力,催生了一大批感人的艺术作品。由普通的课堂技术训练,转为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磨砺的过程,这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课程改革的启发本研究选择重大历史文化为课题,探索教学实践与重大文化课题的结合,以重大的社会、文化主题为教学实践,对推进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发挥新兴专业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与传承文化责任的项目进入教学,具有独创的教学价值,是一次积极的尝试。陕西省作为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地区,天然地具备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学院“借古开今”的院训,将“辉煌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院的“四大传统”之首,本次选题立项,就是引导此方面的创新,树立了利用传统资源开展艺术再创作的文化意识。艺术创造,往往是创新的文化意识与传统对话的过程。影视动画等新兴专业,从个人的创造意识出发,立足当下、关注历史。王林曾说,“在转换传统中创造传统,在超越时代中揭示时代。”项目型课程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一个新的生发点,也是影视动画系的课程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影视动画系在教改中的探索、示范、辐射作用,形成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带动研究、成果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拓展专业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这也是践行影视动画系“创新为先、贯通内外、浸透人文”教学理念的一次积极尝试,同时,实践意味强、主张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发现、解决问题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锻炼,也为学院的课程改革拓展新路子。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考察,我们一行有中专班学员加上领导四十余人。三辆车,其中一辆越野车,一辆载人的大轿车。一辆装满行李的大卡车。由于很难找到合适的地点住宿。只好太阳落山。赶在什么地方,车就停在什么地方,人就睡在那儿。视帐篷为屋,把大地当床。有一次,轿车陷进了一个四周无人的大泥坑里,大家拉了几个小时也没有成功。只好在靠近车不远的地方搭起了帐篷,半夜偏又下起了大雨。帐篷湿透了。大家无奈又躲到泥泞中的轿车里。虽是8月。冷气袭来。似寒流掠过,身着单薄的人们冻得身体蜷缩在一起:有人靠吸烟来增加微弱的热量。有人靠说话呼出的气来相互取暖。就这样在凄冷中熬了一夜。吃的。是自带的干粮。做饭用的是自带的炊具,高压锅做出的不熟的肉。大家都难以下咽,只能囿囵吞下。鼻子由于干燥缺水。每天都抠出血块。这样的风餐露宿、和衣而睡一直伴随着整个考察途中的大部分时间。这是一次真正的野外生存考验。人人毫无怨言和委屈。
和那么多的藏族同胞同吃一锅饭,男女同睡一个帐篷,这可是第一次,真有点不习惯。但过了两天,我就适应了。大家挤在一起。心里感到热乎乎的,为了不被风吹着,被动物袭击,睡的安全。我的铺被放在最里面,头对着女学员,我由衷体会到大家对我的关爱,阵阵暖流涌在心田。印象最深的是拉孜沟,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山坡上,车因雨无法前行。几户人家根本不能容下这么多人住宿,大部分蹲在门口避风遮雨。我住的一户藏族人家,母亲和孩子睡在门口,却把仅有的炕和木板让女学员和我睡,这是留在我心底里最感动的一幕。
我们一路考察了日喀则、山南、拉萨。那曲等几个地市,行程达万余里。作为一名干部。我深知责任重大,一路上,我把自己当成急先锋。每到一地。就先同王校长、教务主任巴桑同志一道。一面安排住宿,联系参观地点,一面购置所需物品,等到把大家安排停顿,才考虑自己的问题。记得8月10日到达那曲党校时,已是夜里1点多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在当雄修车耽误了四个多小时)大家早已疲惫不堪。为了大家早点休息,我立即买来方便面。先让大家充饥。又赶紧联系住的地方。等大家躺下时。我与巴桑主任连夜赶到党校联系第二天的住宿和参观活动。在那曲我们观看了有名的羌塘文化艺术节,感受到了艺术节带来的愉悦,通过参加正在举办的物资交流会领略到了什么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当地一个富裕乡的畜牧业,亲身体会到了解决了牲畜数量与草原规模平衡问题的好处所在。在山南党校,我主动与当地的领导商量。两地学员之间开展互访,实行联谊。我们一起观赏当地富有特色的农事活动,冒雨参观了有名的铁矿。在圣地拉萨。我们参观了啤酒厂、藏药厂等单位。整个考察,我发挥在交际和沟通方面的特长,总是事先有计划。参观、学习、游览过程中,目的性强。保证安全。事后进行总结,尽量把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想得细致、周到。使考察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考察的收获,从我对藏族学员的观察和随意聊天中。我深切感到这是一次让他们印在心底的记忆,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走出过阿里。到过拉萨的都非常少,一个月的行程。他们直观地了解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有雄伟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寺庙:有历史上第一块农田。第一个宫殿――雍布拉康。有著名的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大家对悠久的雅砻文化引以为豪,津津乐道。在江孜抗荚遗址,大家共同缅怀为民族解放而付出牺牲的先烈;在考察了农业示范区、工厂和牧场后,大家直观感受到了的区情、发展的潜力,充满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我作为一名干部,第一次走出拉萨――阿里点线以外的地方。走遍大半个。心灵受到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震撼,因为这一次我原貌地、真实地看到了皑皑的雪山。无垠的草原,奔驰的藏羚羊,成群的藏野驴。特有资源地热。自然的景现使我感受到了地域的博大,资源的丰富;参观代表文化和历史的古寺庙,感受到了建筑的芙仑芙奂、先人的智慧和虔诚的藏民:到矿厂、酒厂和药厂参观,感受到了藏族人民发展本民族工业的渴望。与这么多藏族同胞一起生活。真切体会到他们的豪夫、热情。他们一路上尽情歌唱。那是自然流露的天籁之声,淳朴、优美、感人。接触其他的干部,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可贵、可敬的老一辈人的精神。
考察回来后。我负责起草了六千多字的考察报告,及时完整地汇报了此次考察的全过程。并积极向地委、行暑谏言献策。为阿里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地处偏僻的阿里。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是资源的缺乏,而是人们思想上的禁锢。只有打破思想束缚。才能找到发展的新路子。作为后备干部,必须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日新月异的变化。去接受训练。去适应竞争。只有视野开阔了。知识积累了,才干增长了。思想解放了,阿里的发展才有后劲,未来才更有希望。
【关键词】特色;装饰;设计;元素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多彩,铜鼓、花山壁画、刘三姐的山歌闻名遐迩,还有与当地的生存环境相关的干栏式建筑。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没有重视民族特色与现代教学的应用与研究,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没能体现出来自己处在民族地域的特色。在这种形势下,教师面临着一个如何把广西特色装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问题,现代设计教育不断快步发展的今天,设计教育也应具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和民族艺术素质的设计人才,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的召开,对外交流的扩大,将广西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对促进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设计上强调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设计人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特色为教学改革发展的出发点,保障建设特色鲜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教学理念,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育人环境。
1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内容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装饰元素能反映出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将广西传统的文化元素比如图腾崇拜、织锦、崖画、铜鼓、绣球等借鉴引用到现代设计中,可以提供丰富的设计元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多为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鱼虫走兽,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自然的崇敬,许多装饰元素都寄托着寓意和象征,如壮族以“蚂拐”为图腾崇拜,视为“雷神”,将“蚂拐”图案装饰在祭祀的铜鼓上寄望风调雨顺及部族人丁兴旺,铜鼓上常见有太阳纹、云雷纹、蛙纹等几何纹样,织锦里的凤凰图案,象征吉祥如意。广西少数民族图形单纯、简练,多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方式出现,用点、线、面的形态来进行装饰和突出整体形象。这些图案附着于各种载体,如岩壁、陶瓷制品、祭祀用品、纺织品、服饰等。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及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积淀中形成的。其常见的题材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体现了本色美,大多为鸟纹、蛙纹、鱼纹,以及龙、凤、蛇、蝴蝶、蝙蝠等,如广西少数民族有对蛙的崇拜,以青蛙为丰收的保护神供奉起来,织锦中有许多的龙纹、蟒蛇花、凤鸟纹,现代广西的大型室内外设计也常用龙凤等图案象征幸福美好愿望。
1.2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以太阳花、梅花、八角花及树纹、果纹等居多,深受人们喜爱。传说壮族信奉的女神米洛甲是从花朵中出生,所以在壮锦中常织有许多花纹图案,这些植物纹样以抽象为主,简洁大方,经过提炼的纹样装饰性极强。在现代设计中适合与瓷砖、玻璃、织物等载体上。
1.3人物纹样
广西少数民族人物纹样通过添加、简化、夸张、分解等装饰手法来表现,在崖画和铜鼓中出现较多。代表是著名的宁明花山岩崖画,壮族先民用红色颜料绘制的人物纹样有概括的造型、夸张的动态,表现生动。
1.4几何纹样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中常见的几何纹样主要有雷纹、云纹、水波纹、回形纹、卍字纹、圆圈纹、羽状纹、锯齿纹等,这些纹样概括了通过点、线、面等基本要素表现了自然界的景象或天象,也有基于古文字的变形,大多采用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构图形式。几何图案容易加工,在现代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墙面、家具、灯具、地砖等也都可以采用,具有一种理性美。
2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
传统广西特色装饰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需要传统特色装饰元素为其提供教学内容的支持;另一方面,传统特色装饰元素也需要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来传承。通过教学环节,应该要学生理解本土元素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出广西历史文化之经典,包括骆越文化、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等,引导学生探索传统广西特色文化的精髓,有了文化元素为依托,今后学生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注重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广西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形式、特点并加以归纳与整合,通过赏析、写生、观察、讨论等多种设计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对基本理论进行讲授,向学生们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传统装饰元素的历史,演变、寓意表达,并分析优秀的民族传统装饰元素作品,使学生们广泛的接触广西装饰文化并汲取其中的精华,立体地、全方位地了解装饰元素的文化背景,将少数民族文化自然的融进课堂教学中,由浅入深的启发学生,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2调研考察
广西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独具一格,一是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建筑实践教学》等课程,组织安排学生到广西地区传统民居历史遗迹的地域,进行有目的性的写生考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魅力,真切而直接地接受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学习。对所在区域的地域性文化调研考察之后,结合考察内容分析研究和汇总,对特色装饰元素从历史、形式、色彩、寓意等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教师指导学生做出有价值的考察报告并绘制相应图案。二是学生通过网络与图书馆,搜集相关的资料,对掌握的资料进行更进一步的进行归纳整理,把收集到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经过简化、抽象加工整理后形成自己的符号语言,加强对传统元素本质的理解。在调研考察课程教学总结与展示交流环节中,每位学生都要用文本、图片、视频和作品实物来做课程的学习报告,指导教师除了对课程完成的情况、效果进行总结,对每个作品效果、优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应做出客观评价。
2.3临摹装饰元素作品
对于学生来说,临摹不仅能够帮助体会民族装饰元素表面背后历史发展根源和艺术特色,还能学习传统装饰元素的构成和形式,研究其地域性和文化性。临摹可以加强对广西特色装饰元素研究的力度和认识,帮助学生迅速学习特色元素创作上的优秀方法和经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自己的设计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全面观察并分析元素符号的特点,在临摹中学习、体会传统民族风格的精髓,而不只是流于表面,为今后创作做准备和积累,以便今后能够具体应用。
2.4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提取传统装饰元素中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对装饰元素的形态进行简化、分解和重组,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思维,并与新的设计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寓意的新设计。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寓意为生命把几个元素巧妙地组合起来,然后将其改造变形。广西少数民族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与重构是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创新方法,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例如可以单独提取广西民族元素打散、错位、切割、变异后,运用点、线、面重新组合,形成在色彩、构图、造型上创新的图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学生对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生搬硬套,强调现代审美观,装饰元素要与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3广西传统装饰元素应用训练
传统特色装饰元素通过整合、提取和艺术加工,具有精神层面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何把广西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既要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派生出新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们研究装饰元素并能够不拘泥于元素本身,将观察角度扩展、延伸,把历史文化的图形元素,然后再通过家居工艺品、装饰饰品、生活用品等为载体来展现出来。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可循序渐进:
3.1装饰元素的直接应用训练
广西特色装饰元素经过千年的历练演变,其中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可以直接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建议学生在这个阶段可把装饰元素直接截取,不作太大的变化,对图案和造型进行加工处理,重新设计组合以新的形式出现。如在一个室内设计当中可以将传统装饰元素以浮雕、室内陈设品、或是墙面装饰的形式出现,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则可以摆设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用具、家具、灯具等等。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图案中的许多造型及表现形式已经相当成熟,将图案中某个特征或审美表现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为现代设计所用。图案的造型、构图、色彩、纹样等可直接运用在旅游产品、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通过这种方式来直接体现现代设计的民族性,符合现代社会对美的需求,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
3.2装饰元素的间接应用
将装饰元素进行变化并间接运用到现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作品。将传统元素内容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比如壮族的壮锦、侗族的鼓楼、苗族的刺绣、京族的独弦琴都是极富地方特色的,这些都是我们做本土风格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素材。少数民族族的装饰图案通过音乐舞蹈、雕刻、织锦等传承下来,尤其是服饰中的图案非常丰富,题材有传统的礼仪风俗和活动、民间传说,充分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各个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代表性图案,这些图案大多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有的象征吉祥如意,有的期盼多子多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设计师要对民族装饰元素中的双关、象征、借喻、比拟及谐音等文化理念进行联想、创造及借鉴。
3.3装饰色彩的借鉴应用
色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广西少数民族就有黑衣壮、红瑶、白裤瑶等。在现代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能呈现民族韵味的个性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多以黑、蓝等深颜色为底,上面饰艳丽的桃红、橙黄等色彩构成的图形,进行刺绣、挑花;各个少数民族色彩的喜好也不同,壮锦、瑶锦、侗锦等色彩对比强烈比较绚丽,苗锦相对素雅。将相间交错的织锦图案色彩经过块面对比和分割运用在环境艺术艺术设计中,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风,同时也具有简洁明快的时代感。
3.4装饰材料的应用
装饰材料因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教师通过对本土材料进行深刻的研究来体现地域性特色。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强调表达文化内涵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当地工艺和材料,注重材料与具体环境的结合,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在现代环艺设计中如灯罩、家具等室内陈设品的材料中可采用藤条、麻、草席、竹木等绿色环保材料。钦州坭兴陶、北海的贝雕、博白的藤编等都是广西民间工艺的代表,博白盛产藤条,在形式、设计和加工手法上注重创新,编织技术相当高。通过对每种材料的形态、纹理、色泽等进行研究,挖掘材料的特性,结合地方性工艺,以此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设计。
3.5启发式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制作实物等手段,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提供实验场地,与企业和公司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市场化的训练与实践,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研究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民族元素应用》课程中,教师让学生收集传统特色装饰元素,然后根据各个元素不同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设计相应的作品,学生把方案通过实物制作展现出来,比如T恤、灯具、手机套,学生学习兴致很高,实物制作出来以后除了自己使用还在淘宝网上销售以验证作品的市场性,该作业设计可以和陈设设计、灯具设计和家具设计等课程横向融会贯通。
4结语
欧美日等国家的作品能承袭自己文化及传统艺术风格特色,民族文化气息强烈。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是以包豪斯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过去多是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简约的设计风格,只学习西方设计的表面形式意味,而忽略了本土的优秀文化特色和民族艺术风格。结合实际,利用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弘扬本民族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建构一个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对市场具备应变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计教育,将广西特色装饰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设计更具文化性、社会性和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康捷.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2(3):2.
[2]舒永涛.谈当代中国室内设计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J].美术大观,2010(10):184-185.
[3]崔笑梅.传统图案临摹与图案教学[J].装饰,2013(7):103-104.
[关键词]青岛档案信息网 数字化 档案信息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352-01
一、青岛档案信息网站特色
(一)档案馆数字化
青岛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从2000年开始筹划,到2009年底历时10年,投资约1410余万。期间先后完成青岛市数字档案馆、青岛市数字(电子)文件中心、电子公文和档案信息共享系统三个项目(阶段)建设,逐步实现了“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资源共享化”的目标。[1]
青岛数字档案馆是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认可,用户可以通过青岛档案信息网主页进入青岛数字档案馆,在青岛档案信息网主页设置青岛数字档案馆的入口,可以扩大彼此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到更多的受众,达到双赢的效果。青岛市数字档案馆的建成,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信息共享方面的需求,掀起了档案的提供利用的新篇章。
(二)富有人文特色
建设档案网站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档案材料,只有信息丰富准确,用户才愿意时常光临,这样的网站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青岛档案信息网不仅具有大部分档案网站都具有的政务公开、局馆指南、业务工作等常见栏目,还设有凸显其地方特色的版块,如青岛风情、青岛人物、青岛景观等,这些栏目都具有极强的人文特色和文化特色。
青岛风情包括往事钩沉、民俗风物、名吃美食、市井百态。它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缓缓的诉说着名人与青岛的故乡情结,?青岛人的过节习俗、特色美食、特色建筑。?青岛人物着重介绍医学界、科技界、企业界、文化界、教育界、体育界的青岛籍名人。青岛景观是以图片和文字介绍的方式向人们介绍青岛的老景观、山海奇观、城市新貌、岛城旧影,包括历史中在这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这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栏目起着宣传青岛城市形象的作用。[2]青岛档案信息网不单纯是档案目录信息公布与查询的服务窗口,又像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地方历史文化门户网站,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
(三)互动性较强
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和优势,而网站的互动功能如何往往是评估一个网站建设优良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档案网站建设中加强网站互动功能的开发对提升档案服务工作水平、吸引公众参与档案建设工作、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3]青岛市档案信息网开设的互动性栏目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局长信箱、照片银行、在线查档等。
局长信箱是以电子邮件为交流方式,用户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有利于档案馆根据用户的需要及时调整内容和形式,又可以方便用户的使用。从2007年底开始,青岛档案信息网“照片银行”开始试运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照片展示、交流、传播的互动平台。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注册和填写相关信息后上传照片,也可以免费或有偿使用下载照片。青岛数字档案馆中的查档咨询、查档预约、在线查档都需要注册会员才能实现,用户可以先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查档咨询进行提交,对所需档案进行预约,填写好预约时间和主题,只有提前预约好的档案才能在线查档。
相对于偏向于展示性的传统档案网站,青岛档案信息网更加重视档案利用者的反馈,并通过在档案管理者和档案利用者之间直接建立起的一种新型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档案利用由以前的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社会公众普遍的权利,提高了网站的服务质量。
二、我国档案信息网站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突出地方特色,发掘文化特色
青岛档案信息网从“国家档案观”转变到“社会档案观”。目前我国档案网站在内容建设上存在档案信息内容片面性这一问题,每个网站看起来大同小异,栏目设置缺少特色和个性。[4]
在这个方面,我国档案网站要学习青岛档案信息网,树立“社会档案”的观点,积极拓展档案馆的社会公共服务空间,将档案网站的主要信息内容从高层、宏观转向基层、微观,注重开发各自馆藏特色档案,如有关地区历史史实的介绍,有关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诸多特色的展示等。要努力打造一个开放的、亲近百姓、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与现实工作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的档案网站。
(二)网站定位准确,丰富互动栏目
青岛档案信息网实现了档案网站功能定位从传统的“宣传型、展示型”向“互动型、服务型”转变,丰富互动栏目的类型、加强互动栏目的策划、注重互动栏目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档案网站已经开始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基本上都设有互动性的栏目,但是形式比较单一,以局长信箱或者各部门信箱为主,大都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内容主要是针对档案网站提供的服务,以向档案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为主。各大档案网站不仅互动功能开发建设的水平不一,互动效果也存在着差异。虽然有些网站开设了多种类型的互动栏目,如档案博客、网上答疑、留言板等。但是有的栏目形同虚设,存在着链接无法打开的问题,还出现有来无往、有问无答的情况,阻碍了互动的顺利进行,导致我国大多数网站互动功能不强。
相比我国其它档案网站,青岛档案信息网的特色性互动栏目类型的种类比较丰富,青岛数字档案馆中的查档预约、在线查档可以有效的吸引有档案需求用户的眼球。由于我国档案网站互动性栏目的建设刚处于初始阶段,所以要加强向优秀网站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互动栏目类型,优化栏目界面和功能,以提升网站的互动效果,增强吸引力,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
(三)主页设计精细,随时更新内容
主页是一个网页的门面,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访问者的兴趣。我国档案网站网页总体上不够美观,网页的主体颜色缺乏协调性,整体艺术感不强;网页内栏目位置分布不够适当、重点不够突出,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网页中的某些细节做得不够精细、不够人性化。[5]
青岛档案信息网运用浅灰色的基本色调,给人一种经过历史沉淀后的厚重与质朴的感觉,符合档案原始记录性的本质特性。滚动文字和图片的加入使网页具有动态的感觉,更容易吸引用户对重要和具有特色内容的信息关注。
档案网站如果想长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除了栏目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坚持特色性原则外,还必须定期的更新信息,维护网站,这样才能够快速准确的向用户传达有关信息。我国档案网站普遍存在的一个缺点就是网站的更新速度缓慢,大多数档案网站只有在档案馆有重要活动时才不定期的更新,有的甚至半年不更新一次,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访问和浏览的兴趣。
三、结语
我国档案馆网站建设应该借鉴青岛档案信息网建设的特色和成功之处,根据各自档案馆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加强档案网站的总体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交流,设计出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档案网站,为广大档案利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孙立徽.青岛市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考察报告[J].云南档案,2010(4):10.
[2]宋艳萍.青岛档案信息网建设的成功经验[J].山东档案,2006(4):13.
[3]赵山山.浅谈当前我国档案网站的互动功能建设[J].云南档案,2009(3):31.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史学;西方园林史;研究视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6-000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Italy garden, England Garden and France Garden, which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 will be analyzed as example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Garden History by using horizontal comparison. It also summarizes the new research visions of Garden history as well.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e History of Western Gardens;Western Garden History;Research Visions
引言
学术动态用雄辩的史料和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最新的学术前沿阵地;以一种震魂夺魄的力量,引导人们用全新的视野来进行重新思考;用最新的发现来激发灵感,在国际前沿学术的平台上大放光彩。整个西方园林史学的发展就像是一张灵敏的学术网络,任何新的发现,都会导致整个学术网络的颤动,直到调整到与最新的发现相适应时为止。
研究园林的历史,称为园林史;而研究园林史的学问,即研究园林史的发展与变革的学问,可以称为园林史学。概括来说园林史学即是对园林历史研究的研究,园林史学主要研究的是园林史的研究方法和经验。本文以相对熟悉且在园林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意大利园林史和英法园林史为例,窥一斑以见全豹,对近年来西方园林史学发展与变革的新视野加以探讨。
1 意大利、英国与法国园林史学研究
1.1意大利园林史研究及变革
意大利园林史 研究最早起源于对于个体别墅园林的研究,通过搜集地图、手绘资料及印有园林透视图或鸟瞰图等大量资料的方法来研究意大利园林史,基本上延用建筑史或者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就如园林史学家大卫・科芬(David R. Coffin)总结[1],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园林史研究可以概括两类:一类是建筑学教授和研究员对历史园林场地基址的考察报告,另一类是类似于旅游指导丛书类的摄影作品。第一类研究把园林看作建筑的延伸空间,研究方法沿袭建筑学,其缺陷在于没有考虑种植设计和非建筑构筑物造园要素,如自然造型的喷泉、果园、公园、洞穴等。第二类研究很有创意地引用旅游丛书和游记等资料来书写园林史。
到1970年代以后,意大利园林史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开始出现雏形:建筑学影响下的图解研究(后发展成为园林史的形式分析[2]);及采用艺术史中的图像研究法(iconography)研究园林(后发展成为园林史的情境分析[3])。二者都在园林史研究方法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在1970年代末期出现以社会人类学视角的研究[4],关注于园林功能和使用情况。
1980年代的意大利园林史研究成果集中于把园林研究置于别墅综合体中,而非仅是建筑的有限延伸来探讨,更多关注的是在别墅综合体内各元素如自然基址、建筑、别墅的农作等对园林的风格演变的影响[5]。此外,还发展了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和政治视角的园林史研究。自1970年代至今的意大利园林研究中,意大利艺术史学家们组织的对意大利别墅庄园的统计调查研究从不间断,这一系列,第一本著作是《罗马别墅》(Villa di Rome,1975)。首先是用文字性的介绍记述每个地区的地理情况和社会角色,然后再通过出色的照片从重要的历史园林开始依次来展示和图解各别墅园林。在这一序列的研究中,每个地区的案例会逐年增加,从中也可以看到园林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变革[6]。
1980年代中期,博物馆学(museology)和分类学(taxonomy)在欧洲学术界流行,意大利园林史学出现一个崭新的视角,即园林的概念被看作是古遗迹、稀有动植物、异国收藏品的博物馆。早期的意大利在艺术和文化历史方面的博物学研究,为“博物馆概念的意大利园林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基础和崭新的视角。在这类研究中,主要关注于古罗马时代园林基址的考察,并且通过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设计者的设计图纸及通过对园林的调查来研究历史园林。
而之后至今是意大利园林史学界全新发展与变革的时期。研究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最初的园林史研究是按照艺术史的标准来分析园林的各部分,此后是把园林作为动态发展的意大利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产物来研究。即园林史研究从一个离散的客观物质转变成为现代社会的大结构的一部分。园林史研究方法不再是单纯对资料背景的形式分析,而是整体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探讨下的情境分析[7]。
1.2英国园林史研究及变革
英国园林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内受到外界学科影响颇多。尤其是英国成熟的文化研究和艺术史学科对其影响颇深。从1980年代开始,英国的文学和艺术史学家就通过学术和专业的论坛来探讨英国园林史[8]。其次,学术界分支出以艺术和地理学方法研究英国园林的一派。再者,\用艺术史研究方法,从艺术史中延伸出在英国园林史中对园林传统和其意识形态的探讨。
这类研究的著作分别是赫西《英国园林和景观》(C. Hussey, English Gardens and Landscapes, 1700―1750, London,1967);威利斯《查尔斯・布里奇曼与英国风景园》(P Willis, Charles Bridgeman and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 London,1977);斯特朗《文艺复兴的英国园林》(R Strong, The Renaissance Garden in England, London, 1979);亨特和威利斯《天才的领域:英国风景园林》(J. Dixon Hunt and P. Willis, The Genius of the Place: 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1620―1820 ,New York,1975);和亨特的《花园和果园》(Hunt, Garden and Grove, Philadelphia,1996)。
1.3法国园林史研究及变革
法国的园林历史研究与英国类似,由于社会和文化历史、哲学理论研究土壤肥沃,近年来法国园林史研究一方面受到法国后结构主义符号学派 理论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当代思想家的影响[9]。如心理分析学者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文化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的影响。
前者是由于法国的学术体系鼓励跨专业,例如法国的建筑和设计学院有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的授课。所以,法国的园林史研究受到很多跨学科的影响,关注于园林技术、施工和土地的利用方式等问题。后者由于法国历史上君主制的皇室意向和统一的疆土形式等潜在因素影响,法国园林被积极地看作是社会历史和历史精神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法国后结构主义派以结构语义学建立起的一套语法,对叙事进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划分,再基于二元对立的分类在叙事深层结构中建立起“行动元模式”与“语义方阵”,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阐释方式,此方法被用于法国园林史研究中。还有,法国学者以法式园林的视觉表征为研究视角,对法式园林视觉表征手法和内容产生影响及风景园林要素表现的意识形态进行探讨[10]。例如,法国园林史研究学者路易斯・马林(Louis Marin)运用后结构主义的阐述方式在Portrait of the King(英译本《国王的肖像》)一书中,探讨分析了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园林中视觉景观如何形成赞颂路易十四的景观序列,马林的研究为法国园林史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书中结论“思想和风格的园林史研究已经被纳入更大的范围内,园林被看作是知识、权力和代表地位……园林的表达被理解为一个更大的社会话语标志”[11]。此外,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在研究园林空间的社会学视角时,探讨了园林和建筑的空间质量问题。类似的,米歇尔・福柯(Foucault)也提出关于能量的空间化理论,对于研究法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方式也很有启发[12]。
1.4 意大利、英国与法国园林史研究比较
意大利园林史研究与英法的研究发展是不一样的,即意大利园林史研究受到的是学科内部影响,而英法受到大量的外部学科的影响。
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把法国的园林史看作是透视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变迁历史的一部分,而英国的深厚和成熟的文化和传统及思想潮流的发展也深刻体现在英国园林形式的变迁上面,例如英国的自然风景式园林就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表征了浪漫主义的审美[13]。而意大利园林不能像英国法国园林一样那么强烈地代表着其使用主体的精神文化追求。
2 西方园林史学研究成果与新的研究视野
2.1 园林史研究成果
通过对意大利英国法国园林史研究发展与变革的分析及发展方向的探讨,本文仅是“窥豹一斑”,只为“抛砖引玉”。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对园林史研究日益成熟,在艺术史、建筑史、环境史及景观史的影响下,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方法,开辟出园林史研究新的视野[14]。一方面,欧美国家建立了专门研究园林史的研究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探讨园林历史发展的新兴方向,给世界范围内园林史研究带来很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大量的园林史研究专著和教材出版及,不拘于传统的园林通史研究,从各类视角来研究园林史。所以,西方学者园林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颖的成果。
1)产生优秀的编年体通史研究。多部内容翔实的园林通史出版,为园林史的研究奠定了详实的资料基础。同时,发展出对风景园林设计史和地域景观演变史[15]。
2)产生更有深度的研究。从概述式比较笼统的史学研究,转化为针对问题和强点探讨的史学研究,深度有所提升。
3)产生新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园林史与物质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更新,有新的研究方法细分,兴起了“情境分析”研究 ,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3]。区别于过去论著比较全面而笼统的记叙方法,强调围绕某条主线及研究思路的阐述方法,强点集中,在广度上有所收缩,在深度上有所强化。另一方面,类型学和形态学的方法被引入园林的形式分析研究中,与现代建筑学的分析方法相互贯通,出现图解研究成果[16-17]。
4)产生新的园林观念。如意大利园林的第三自然、风景作为社会和文化认同的标志等研究成果。
5)产生了多样的专题。跨文化的园林研究,园林与制图表达,园林与城市,园林与现代主义风景园林设计等众多专题研究成果。
2.2园林史新的研究视野
2.2.1 始于问题而非风格的研究
园林研究开始转向纳入当代的研究方法,关注方法上的反思性讨论。园林史研究更深刻地结合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尤其注重结合社会史中人居环境方面的戎兀园林史从描述史学向解释史学演化,用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取代狭窄的史料注释[18]。
2.2.2 跨越时空的研究。
时空概念一向是传统西方园林史研究的支柱,但新的园林史研究赋予时空概念更广泛的涵义。首先,园林历史不是事件史,其次,时间与空间具有相对性。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既有循时因地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所以,园林史研究,不再把时间概念列为历史风格变化的最重要因素,而是可以适当地跨越时间限度来研究问题。
2.2.3 比较视野的研究
当使用“比较”一词时,“比较”实际上就成为人类去蔽的原动力,一旦有比较,混沌的东西就开始变得清晰。比较研究包括:纵轴上的古今比较和横轴上的地域比较。纵轴比较是连接历史和今天的一座桥梁,而横轴比较一是比较各个地域的共同性,探讨历史在各地发展的共性和规律性。二是比较各地之间的差异性,探讨历史在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
园林历史的比较目的并非仅判明优劣,还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比较的本质和方法。尽管都认为比较只是一种方法,但它同样也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思想感情,一种探讨各种形态特征、社会价值、园林内在涵义的尺牍。
2.2.4 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
园林史研究需要大量的物质文化资料。虽然近年来园林史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历史体系,但它与其他历史研究紧密关联,尤其是社会史和精神文化史(history of mentality)。园林史是一个受到不同方向拉力的言谈领域,所以,它归属于交叉学科的领域,即把园林史从单线平面中解脱出来,以一种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立体园林史学取而代之。
2.2.5 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共同关注
大文化指的是上层贵族的精英文化,小文化指的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大文化集中了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不能仅仅把它视为贵族文化而加以抛弃。小文化是一种流行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集大成者。大文化与小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研究从只关注大文化转到关注大文化与小文化二者。例如,园林史研究不仅仅关注于皇家园林与贵族园林等被大文化强烈影响的园林类型,对地域普通的乡村庄园等在小文化影响下的地域园林和“平民园林”类型也开始研究。站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理和感情的角度上看待园林,关注园林活动与造园之间的相互影响。
2.2.6 从“活着的史料”关注“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的西方园林史研究,不仅仅注重书面纸质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引用,更是通过“现在还活着的史料”――世界当前实际上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历史园林、历史别墅花园、古城、园林文化传统概念等方面。
2.2.7 人的活动方式和园林使用功能的关注
园林为人们的一种“消费对象”,在研究园林历史时,应该关注到使用者――人的行为和心理。在社会心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中,法国年鉴派创始人之一费弗尔(Lucien Febvre)所提倡的社会集体心理研究,推动了人们用文化背景解释社会思潮和人类心理。从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探索时代风尚和社会心理,再从社会一般风尚中去看个人的行为。园林史研究也出现运用“原型”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趋势[19-21]。
3总结
时间可以是相对的――有些钟点可以很短,有些分秒却能够很长。因为事物是有所进化的,因此园林史学家们就不会以一种一成不变的观念来衡量古今风景园林的发展。园林历史的研究日新月异,时时刻刻都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发展与变革。新的研究视角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动力。
世界变化很快,园林从私家、少数人使用,到现今的公园、大众游憩地,当代园林艺术更区别于古典主义、巴洛克,也更不是什么浪漫主义、折中主义或是后现代艺术风格所概括的。但在变化的同时,我们仍然延续着园林中的精华所在。园林仍然是人们游憩、休e、忙碌之后的“诗意栖居” [2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园林史一直处于延续和变化的过程中。在一个专业领域中,延续和变化的本质是专业本身独特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继承、积累、舍弃和更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学者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精华,另一方面还要开拓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Coffin D R.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the Italian Garden until the First Dumbarton Oaks Colloquium[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 金云峰,陶楠,范炜. 西方园林史研究综述――形式分析[J].建筑师,2013(6):84-91
[3] 金云峰,陶楠,马唯为,等.西方园林史研究综述――情境分析[J]. 中国园林,2015(7):102-107.
[4] Benes M. The Villa Pamphilj (1630C1670):Family, Gardens, and Land in Papal Rome[D].3 vols.,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1989(1):7C8, 18C19.
[5] Benes M.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erspectives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Italian Gardens[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 Barsali I B. Ville della Campagna romana. [M]. Michigan:Rusconi ,1983.
[7] 金云峰,陈希萌. 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18世纪扬州园林嬗变的外向与内向研究[J]. 广东园林,2016(1):57-61.
[8] Leslie M.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in theEnglish Landscape Garden[A]. Conan M.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C]. 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Trustees fo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 Brix M. The Baroque landscape,Andre Le Notre& Vaux Le Vicomte[M]. New York:Random House Inc,2004.
[10] 金云峰,黄玫.园林发展特征浅析――以法式园林的兴衰为例 [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7-90.
[11] Marin L. Portrait of King(Theor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M]. 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 ,1988.
[12] Foucault M. The order of the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M].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70.
[13] 陶楠,金云峰. “废墟”原型的表征――探究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中的浪漫主义审美的内涵[C].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67-470.
[14] 金云峰,陶楠.环境史 景观史 园林史[J]. 中国园林,2014(8):85-88.
[15] 金云峰,朱蔚云. 15-16世o意大利园林轴线空间生成与演变[J]. 广东园林,2016(3):38-43.
[16] 金云峰,范炜. 多重构图――埃斯特别墅园林的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2(6):48-53.
[17] 范炜,金云峰,陶楠. 视错觉构图:沃克斯-勒-维贡府邸园林轴线分析[J]. 中国园林,2014(3):59-62.
[18] 顾凯. 范式的变革读《多视角下的园林史学》[J]. 风景园林,2008(4):117-118.
[19] 金云峰,项淑萍. 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2(2):53-57.
[20] 金云峰,俞为妍.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J]. 华中建筑,2012(10):92-95.
关键词:开发 特色 文化旅游 产品 发展 福建
一、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福建持续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经济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福建旅游产业将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二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凸显了在未来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以福建为主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作用。福建省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提供支撑。”
根据《福建年鉴2009年版》统计,2008年全省接待游客8855.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93.19万人次,增长9.1%,外汇收入约23.93亿美元,增长10.3%;旅游总收入约1014.55亿元,增长1.1%。全省现有655家旅行社,其中,国际社60家,进入全国百强的5家;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由2006年排名28位跃居至第20位。全省现有星级饭店433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76家。截至年底,全省共评定绿色旅游饭店58家,其中,获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的26家,获银叶级绿色旅游饭店32家。2009年全省共接待台湾同胞98.47万人次,增长22.9%;旅游外汇收入23.93亿美元,增长10.3%。2010年7月15日福建省旅游局公布全省旅游上半年经济分析数据,1至6月,全省累计接待旅游者534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2.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和16.5%。借助动车、世博的“双轮驱动”,赴台游、乡村游、自驾游全面发力,海峡旅游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据悉,上半年,全省景区接待国内游客519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接待入境旅游者153.3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其中接待台湾同胞49.2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7.42亿元,同比增长16.4%,外汇收入1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8%。
从2005年开始,福建省每年举办一届海峡旅游博览会,至2010年,共举办了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是两岸四地旅游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已成为对台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秉承海峡旅游合作共赢的主题,推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此来造福于两岸的民众。
二、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从战略层面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进行挖掘,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进行设计,近年来才刚刚开始。我省文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对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原生性等有利于提升产品品位的因素考虑不足,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不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我省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抽样调查显示,最吸引游客的仍是山水风光,文化旅游产品欠缺。
1、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总体实力不强。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2、产业发展的均衡性及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问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类型单一,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态。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企业结构不合理,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各地文化旅游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不适应市场需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市场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能力差。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文化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福建省仍处在文化体制的改革阶段,原来的体制中所采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文化管理缺乏活力与生命力;在建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市场竞争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自我创新、自我生存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奇缺。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福建文化系统和社会上的文化经营人才极度缺乏,文化生产者的水平也普遍不高,文化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由于人类的无知,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资源、文化宝藏呈现于人们面前时,却无人知晓,尚未意识到其中的稀缺性与珍贵性,被人们无情地践踏,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而对于一些民间文化、传统工艺等,却缺乏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投入上的重视,导致了这些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造成了极大的遗憾。福州民间的一些竹编手工艺,如竹编摇篮、藤椅、竹躺椅这些工艺品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儿时的回忆,远不如现代家居的产品时髦、美观,自然鲜有人问津。竹编店在店租高涨的时代,在闹市里渐渐隐去。由于赚不到钱难以维持,年轻人不喜欢学传的竹编手艺,久而久之面临失传。
5、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足。涉台文化遗产是台胞寻根谒祖、朝圣观光和吊唁先人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海峡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开展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交流,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涉台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抢救保护相关文化遗产,推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级、省级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是更多的涉台文化遗产零散地分布在福建省各地。目前涉台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而市县级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管理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有些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二是基层文物由于是依靠民间集资抢救、维修,没有足够资金请专业古建筑维修人员,没能有效地还原历史风貌,有些文物的保护维修甚至是破坏性的,降低了文物的价值。三是一些涉台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被分配给单位或个人用于办公或居住,按照生活办公需要进行随意装修,而没有按照文物的要求进行保养维修,建筑破坏严重,没有政府出面很难让这些单位或个人搬迁以保护文物建筑的完整性。
6、政府引导力度仍然不够。政府要着重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建立行业的诚信。同时要注重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树立和宣传,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如何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福建文化旅游产业
(一)加快制定闽台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首先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同于大陆其他地区对台合作的主要特色,未来闽台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方式,除了发挥海西区与台湾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一般性的交流与合作外,重在政策、机制、体制上的创新与探索。国务院支持海西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方法,包括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福建应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早落实,未吃对台文化旅游合作的领先地位。
1、率先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目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仍有各种限制。随着两岸直航,交通便利大大改善,“自由行”的条件逐渐成熟。特别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台湾急需扩大旅游客源,因此台湾当局也在考虑进一步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的相关政策。福建应主动与台湾当局协商,积极争取中央比照大陆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时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做法,尽早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2、进一步放宽福建与“金马澎”的旅游政策
争取扩大福建的旅行团组团去金马澎的权限,除了福建居民,还可以组织异地旅游团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特别是针对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或展览的外省市代表,允许其在福建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赴金马澎旅游。
3、放宽旅游投资限制
率先允许台商在福建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业务。允许台商在闽投资旅游项目,闽台合作提升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
(二)注重闽台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
闽台应组织编写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可以邀请内地和台港澳的旅游规划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闽台两地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整体旅游规划要闽台“一盘棋”,两岸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闽台文化旅游对接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按照《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闽台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共同协商、设计、编排连接四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动闽台旅游文化的整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闽台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快与国际接轨,拓展闽台文化旅游业务,鼓励台商在闽旅游投资,协作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闽台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提升两岸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行业经营品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比如:
1、发挥闽台文化同质性强的优势,以文化传承为方向,加快闽台之间寻根谒祖、宗教朝圣、风俗民情等人文旅游项目建设
(1)向台湾推广“闽南文化寻根游”。比如办好中国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客家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闽剧、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歌仔戏、芗剧等地方剧中轮番在闽台两岸进行交流展演,促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旅游节、恳亲会等,加强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络,通过开展族谱溯源旅游,吸引台湾民众到祖籍地旅游。
(2)组织宗教和民间信仰社团“朝圣游”。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尤其是台湾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主要是大陆先民从家乡分灵过去、设堂供奉的。开展宗教、民间信仰“朝圣游”,如妈祖朝圣、保生大帝朝圣、南普陀朝圣,吸引台湾游客到福建祖庙旅游。
2、推动闽台个性化深度旅游
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闽台深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专项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1)将台胞农业科技创业园区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推出“科技农家乐”。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
(2)整合闽台茶文化资源,推出“闽台茶香游”。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台湾的茶文化主要由福建传入。台湾的茶文化已经逐步产业化,科技水平已经相当高。闽台应联手将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结合,推出“铁观音茶文化游”、“武夷山岩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化游”等特色项目。
(3)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现代温泉休闲游。闽台的温泉资源都十分丰富,福建应向台湾学习,把温泉国际卫生标准和先进管理开发经验引进大陆,并把福州作为示范点,推动福建温泉旅游与国际温泉旅游的接轨。
3、增设直航航线,发展海峡邮轮旅游业
利用闽台一水之隔的优势,要大力培育、发展邮轮旅游业,闽台合作组建海峡邮轮旅游公司,开设专门航线,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开辟新的闽台文化旅游线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网,fujian.省略;
(2)《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9-14;
(3)《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第一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