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中小学教师赴南京苏州杭州三地考察报告

2012年10月17日,考察第三站,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这所学校是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发展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新城花园小学是新城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他不仅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更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听了一节音乐课,一节语文课。她们的课堂教学绽放了教育的魅力,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全面激活了课堂教学的“一池春水”,造就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真正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快乐。走进新城花园小学,随处可见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的“太阳花”,红色象征热情开朗,黄色象征温文尔雅,蓝色象征聪慧睿智。这里的孩子知识丰富,做事自信,处处彰显了 “大气、胆气、灵气”的“太阳娃娃”的特质,迸发出“太阳娃娃”的阳光活力。该校学生上课坐姿特别端正,朗读能力特别强,显示出平实的教育功底,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上课轻松自如,不做作,真实,令我们钦佩。

2012年10月19日,考察第四站,杭州市学军小学。这所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娇人的成绩。学军小学的特色校园文化让我震撼,走进大厅,浏览着学校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欣赏着漂亮的学校沙盘,让我深深感觉到这里是教师和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大舞台。学校现代化的教育设施,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一树一草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在这里,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行成,不仅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注重对他们创新技能的培养。在这里,孩子们被真正还原成一个“人”,个个活泼可爱,不谙世事。通过参观校园文化,听取领导报告及听课,让我感受到,学军是一本书,翻开它看到一页页的精彩;学军是一艘船,教育科研是他们的风帆;学军是爱心铸就的摇篮,力求如春风化雨般的关爱;学军是智者,让我们领略他的博怀。

考察时间短暂,仅仅5天,然而江南学校的经验及做法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力争突出教学个性,在尊重儿童生活学习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健康个性品质,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交流民主商讨的朋友关系,因个性施教,以新课标为纲领,以新理念为准绳,备好课、上好课、抓住学生的作业批改和评价四个教学要素,使我们每一堂课的设计都精细化,让每一堂课都上的精彩。

以上是我这次江南考察的所见所思,虽浅薄且不全面,但毕竟是我的收获,敬请老师们指教。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建筑面积是建设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以平方米反映房屋建筑建设规模的实物量指标,是建筑类学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掌握工程建筑面积计算,确保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有利于进行造价指标的分析,积累工程造价指标经验。

因此“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成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授课主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并且能够熟练应用、正确计算各类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现状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课程常用8节课的时间进行讲授和辅导,约占课时数的6%。但由于总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多等客观问题存在,使得教师不得不压缩授课内容、满堂灌地进行讲授。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了解30个以上的建筑部位和名称,26项需要计算和10项不需要计算的项目。这使教师必须以平均6分钟的速度讲授一个项目的计算规范,并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

可是,处于中职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专业课的初学阶段,没能清晰建立建筑物中涉及部位和名称的概念,常把楼梯和台阶、阳台和平台、坡道和散水等混淆,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一味按照计算规范进行“填鸭式”的讲授,教学效果肯定是很不理想的。

二、“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教学改善措施

?对上述的教学现状,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我尝试在教学中增加图示教学、参观教学、任务驱动等教法来改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教学效果,同时也重新表述规范中的枯燥条文,以求提高教学效果。

1.图示教学法

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图像、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综合运用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图像的存储速度要远远高于语言的存储速度。可以想象计算规则由文字组成,教师授课用语言来表述,当教师的语言表述比较单调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不高,因此老师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授课,就会得到如图1与图2的对照效果。

显而易见,在建筑面积计算中有些建筑部位和名称是学生没见过或没接触过的,如果教师按照规范“照读”,只会让学生感觉教师在“和尚念经”。经过数年的经验累积,我利用PPT的动画功能,首先把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显示出来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这时他们会有成就感,其实他们不知自己的大脑已经被教师引导着,开始接受和准备处理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接着教师再把计算规范显示出来并加以解释。通过这样简单的图片和标记、文字等组合而成的知识点就可得到很好的呈现,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形象记忆,而且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了成就感,自然更爱学习。

2.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通过组织或指导学习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那么,参观教学法是如何有益于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呢?我们知道“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道理,就是告诫世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要学以致用。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同学们从小到大都在家里生活,是否有好好看过自己家的房子?在学校读书一年多,是否有好好感受过每天使用的教学楼、宿舍楼?”可以看到有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很迷惘、甚至愧疚的表情。所以,在学习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中,布置的第一份作业不该是抄规范,不是背诵记忆,更不是进行实例计算,而应该是参观学习,给学生展开一个特别的第二课堂。我要求学生好好参观校园里的建筑物,并要求每位学生在参观时拍下照片,照片必须属于建筑物中的某个部位、局部或整体,并对所拍摄的照片命名。

在学生上交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房屋构造基础知识,能准确地描述所参观的建筑部位和名称。但同时也可发现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比如,把车棚误认为雨棚,把楼梯前过道误认为阳台,把台阶误认为楼梯等。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在参观、拍下照片到给照片命名的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迷惘和不自信,但都一定经过了大脑的思考,对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回忆、梳理和巩固,从而加深了对建筑的了解,能更好地指导接下来的学习。

3.任务驱动法

经过上面的参观学习后,从某程度上学生的视野已得到开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建筑面积计算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的专业性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分析校内外建筑物涉及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的结构和部位,同时初步掌握建筑考察的资料搜集、实地观察、信息记录分析、成果整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分工合作、领悟团队协助精神。经过了约半个月的准备,学生们均能按要求提交考察报告书,如图3、图4。

以上是部分学生的建筑面积考察报告,从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人多力量大”的团结精神,每个宿舍的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学生去拍照、收集资料,有的去晒照片、写文字,甚至绘画装饰。在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后,我就对校内配套工程案例“二层住宅”进行讲解,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建筑面积计算,并讲解正确的计算表格填写方法。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生只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才能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怀。如何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有文化、知国情、爱家乡的青少年,这是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思索探讨的一个课题。

枣庄市峄城区是老城区,汇集了枣庄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都成为最可贵的教育资源。枣庄二十八中以民俗文化开发和建设为着力点,把老峄县的民俗文化引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地建设、灵活多样的校内外主题实践、系统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体验家乡文化精髓,领悟家乡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民俗博物馆――传承历史开启未来

2008年,峄城区教育局引导各学校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与家乡人、家乡物、家乡事的接触和解读中激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2012年,学校美术教师徐义锋在一节静物写生课上向学校展示了一件物品――卖芝麻香油的梆子,全班50名学生竟无一人认识,更不知有何用途。这事让学校深受启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生活用品,我们的孩子已不知为何物,若不及时对身边的民俗器物进行挖掘和保护,这些物件很可能从我们下一代的记忆中清零。我们了解到徐老师收藏了不少民俗器物,多为峄城老物件,小到一日三餐用具,大至宗教礼仪祭器,门类众多,大大小小塞满了他整个房间。徐老师也有意为学校无偿提供这些物件,供学生参观学习。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区文化局、区博物馆的支持,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腾出400平方米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改造,建成3个鲁南民俗博物馆展室。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博物馆专业人士对物品进行分类,逐一进行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形成了文房用品、生活用器、百工工具、农耕文化、宗教器物、运河文物等50多个系列,涵盖了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民俗器物。这些极具鲁南地方特色的器物,涉及天文、农业、水利、历法、科技、饮食、书画、戏曲、消防、宗教等多方面,我们都辅助以展板予以说明。在每周二固定一个时间,民俗博物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置身其中,拥有触手可及的观感和身临其境的体悟,历史与现实对于学生来讲变得更加亲切。每一次参观,孩子们都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形成自己终身的记忆。

民俗主题教育活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学校规划开展了“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德育品牌建设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同时,把民族精神的激发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民俗专家、家长,成立研究社团,开展了戏曲才艺大赛、传统工具改造制作展、校园民俗文化大讲堂、寻找峄县古建筑、石榴器物主题展、“器物之美”绘画作品展、每月一次的民俗专家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教育实际,由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在博物馆、青檀寺景区、台儿庄古城、遗址公园、匡衡祠、女娲冢开展了体验式教育。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带着心灵中的单纯与感动,去倾听沧桑往事,收集老城记忆碎片,回望飘逝的身影,去亲近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城市,也寻找教育的真谛――传承、守望与追求。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三个结合”,即与团队活动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吸纳社会各界支持民俗文化进校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民俗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民俗研究社团――怡情励志提升素质

学校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是民俗研究社团活动的固定时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校外考察、到校园民俗博物馆参观实物、亲临《走遍中国・枣庄篇》《古峄探密》拍摄现场等方式,在民俗专家和老师的辅导下,撰写研究报告。目前,已有10余篇民俗研究报告在省市级相关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同时,多数社团成员还兼任民俗博物馆解说员,通过对民俗器物的标识、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也不仅仅限制在校园内,学生社团和小组走上街头,用画笔和镜头搜寻老峄县的印记,探访文明的轨迹。在老峄县古城墙遗址的现场式体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师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需要其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教育内涵。同时,教育现场体验开放式教学,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家乡文化,自己捕捉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将民俗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系列,建起了文化石、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景观,突出了校园文化主题设计。

民俗文化课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按照“人本、多元、整合、创新”课程理念,根据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我们努力在人与自然生命、人与科学艺术、人与历史文化、人与社会生活四大门类中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开发编制了校本教材《古峄拾珍》和《承乡厚土》,并排入课程表,由专职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课时授课。在七年级七班,王艳云老师把柳琴戏表演艺术家请进教室讲解柳琴戏,同学们听后感慨连连:“没想到家乡的柳琴戏原来这么美!”在八年级六班,徐义锋老师的美术课正展示汉代的铁犁,学生在速写的同时,对峄城悠久的农耕历史也有所了解。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融合,拓宽了民俗文化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渗透民俗文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由分数向成果展示的转变,评价方式主要有考察报告、作品展示、演讲解说、随笔等,还通过制作展牌,组织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主题班会、故事会、手抄报展览、动漫制作、民俗探究、文化收藏等展示性活动,来进行课程评价。民俗课程的稳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彰显特色,文化促进德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了“教育活动”到“教育课程”的华丽转身,使民俗文化教育迈出从“同制化”走向“个性化”发展的一步。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践,历史教学,厦门大学历史系,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0—0055—06

当代大学的历史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构成了当今历史教学的核心与主体。但实践特别是野外实践环节较少,一些不足显而易见。比如:课堂教学中一般是老师唱主角,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主动性与技能培养不够;教学主要是在校园之内进行,查阅资料也基本限于图书馆,偶尔会扩展到博物馆、档案馆等地,且除馆藏文献之外,对于其他场所、类型的材料比较忽视;小论文的写作不少是学生个人的应急之作,很少经过讨论、争论或修改;一些走出校园的所谓考察,不少实际是去古迹景点参观,动眼多、动手少,观赏多、思考少;一些史学方法的课程实际是史学方法论,或形而上学,或比较笼统,操作与实践性较差。这些现象当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的课程教学,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有的还更为严重。教育部有文件指出:

……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若干探索,其中田野调查实习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从传授知识到掌握技能,主角由老师变为学生;从书斋走向田野,由书面记载回到当年的历史现场;从利用藏馆文献回到搜集各类文本,由注重文献到兼顾仪式、访谈与传说;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合作,由个人思考到集体讨论、分工协作以至修改统稿。从参观到参与,由了解到理解,较好地将实践与方法落到实处。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具有注重田野考察的悠久传统,搜集利用各类材料尤其是民间文献是其特色。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傅衣凌先生晚年回顾自己的治史经验时讲道:“我在研究历史中,还有一种‘史料癖’,常常记住‘当人类沉默时,石头开始说话’。没有史料,就没有发言权。”可是正史、政书这些史料多半涉及“公经济”,较少记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必须另辟蹊径来搜集史料,“方志、族谱、账簿、契约都是研究历史的很好史料”。这些民间文献值得重视,而走出书斋接触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把活材料与死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契约文书)证史”,才能把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推向前进翻。这一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传统,在其后继者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这在教学方面则表现为,厦大历史系的本科生在田野实习方面得到的探索与提高。

一、田野实习介绍与分析

在例行的课堂教学与相应实习之外,这种综合的、集体的课外实习一般放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的考虑是:三年级本科生经过此前的学习与课堂训练,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与理论方法,具有进行初步研究的一些基础;另一方面,三年级开始,大量的选修课开设,课程的教学更加专门化与纵深化。从专题来看更具体,而从技能与知识层面来看则更加综合与全面。三年级的学年论文是四年级毕业论文的前奏与序曲,需要加强研究技能方面的训练。限于经费等条件,在田野的实习一般是两周左右时间,但出发之前在学校有准备工作,让学生初步掌握考察地点的自然、人文以及基本馆藏史料。整个考察实习由班主任老师带队,其他三至五名对于调查区域比较熟悉的教师亲临指导,同吃同住。返校后各实习小组分头撰写考察报告,集体讨论写成初稿,然后分头修改,最后统稿。一般有几个月,这样时间就比较充裕。最后由带队老师作序,汇辑而成一二十万字的总报告,打印成册,还以多媒体形式向全系老师汇报,接受评议。

如何选择实习地点很重要,也很关键。如何选择实习地点呢?2005年7月,2002级同学在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田野实习。之所以选择东龙村,指导教师饶伟新的解释是:自己曾在那里做过一些田野调查,收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识了村里的一些干部和乡亲。此次调查活动的行前准备和行程安排,都得益于这些方面的熟悉关系,更主要是因为东龙村是一个非常合适、有“东西”可调查的村落:

其一,“东龙村有大量的历史实物和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即傅衣凌先生所谓的‘死文字’或‘死材料’)”。该地的民居建筑、祠堂、社坛、寺庙庵塔、隘口围寨等各类功能性建筑设施,其他如族谱、契约、碑刻等,在地方志、地名志及私人文集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

其二,“东龙村不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还有丰富的‘活材料’‘活历史’”。如带有浓厚特色的生计方式、礼仪习俗等。

其三,“聚落比较集中,其方圆皆在步程肉眼之内。对于我们这类短期的和经费有限的实习活动”,组织安排方便,调查对象内容集中。

可见,在易于接洽实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范围适中,且有大量的实物遗存、历史文献以及习俗仪式可供考察、调查、观察与分析。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78-05

“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以下简称为海外培训)是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组织开展的对我国大学校长进行的海外培训,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建设,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经验,增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该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分别来承办。该培训每三年为一个阶段,到2011年底第三阶段的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已结束,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累计培训200多所高校的领导干部近900人。

对该项目。不乏一些质疑的声音,如大学校长海外培训是“公费旅游”等。该项目已经实施了九年,该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效,参加培训的校长把学习到的哪些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对西方教育理论及经验在中国的环境中运用有哪些反思?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哪些新思考?回顾该项目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作者对15位参加过海外培训的大学校长多年后对该项目培训效果的访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海外培训的课程计划以及校长们撰写的考察报告,对“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一、项目概况以及培训内容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到201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和日本组织和实施了22期海外培训。510名大学校级领导参加了培训,其中大部分是大学的副校长和副书记,也有少数大学的校长和书记,大部分来自国家“985”和“211”大学。

培训一般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为期两到三天。这一阶段向参加研修的校长们介绍项目背景、学习要求。相互熟悉。最后一阶段是海外培训结束后,校长们返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考察报告的撰写以及总结。第二阶段的海外培训一般为两周到二十天,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和德国的一流大学如密西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国际教育中心研修团、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教育开发院等来承担。到2011年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海外培训;美国为考察团出访最多的国家,共组织了13期,2期在加拿大,3期在法国和德国,2期在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英国各1期。

海外培训主要围绕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以及高水平大学的管理中的体制问题、学科建设、高校的筹资、教师管理、大学教学的质量保障与提高、大学的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高校领导的角色等。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把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如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悉尼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案例来分析。这些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以及中层管理人员都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做报告。研修班还结合学习的主题考察其他5-7所大学,参观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业。点面结合的培训方式,确保了研修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二、培训效果分析

总体来说,“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的举办是成功的,取得了满意的培训效果。

1.了解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开阔了视野

校长是大学的核心人物,他们的领导和管理水平制约着教师学术的发挥以及学校的发展。大学的管理日益复杂化。社会环境对大学校长的管理和应变能力提出了迫切需要。大学校长必须及时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相关决策,为学校的发展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这就要求大学校长必须对所承担的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很多校长任职前主要从事学术工作和中层管理工作,担任校长后,要承担更多的职责。例如,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寻求对学校发展有利的社会资源,要处理好党政关系以及与各级政府的关系等。但是,大学校长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实现工作角色的过渡,培训可以给校长大学管理方面的指导,增加其对工作角色的认识。

对我国大学校长进行海外培训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建设一流大学所提出的要求。我国社会以及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在大规模扩招后,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发展。199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我国政府实施了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其次,大学正在日益国际化:国际学生的招收,跨越国界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在更加广阔地展开,建立了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如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人员交流等方面与国外大学缺乏联系,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无法想象的。大学校长需要了解国外大学的管理,增加国际合作的认识与经验,寻求建立合作的机制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领导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及理念并没有深入了解,有的没有亲身的体验,有的甚至对国外大学没有太多的接触,需要开阔国际视野。2003年参加过培训的一位“985”大学的副校长在参加海外培训八年后谈到,该项目“很有必要,中国的大学校长缺乏国际化视野。学术上是不分国内外的,国内的学校应该向国际学校看齐。”一位副校长提到:“现在很多大学都提出要国际化办学,但是我对国外大学如何运作都不了解。通过培训至少知道了国外大学是如何操作的”。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晓黎在参加2010年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总结报告中写到:“我是第一次到美国。在自己近30年的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中,对美国发达的高等教育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从理论书刊、文件报告、影视资料中了解到很多,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却无缘亲见,因此,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赴美培训学习机会”。当今世界信息高度发达,在图书馆里可以查找到大量的有关国外高等教育管理资料,我国大学校长听到读到有关西方大学的管理理念及做法并不少,但是正如一位党委副书记谈到:“不管是走进来,还是走出去,听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校长介绍情况,都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相对新鲜感。自己身临其境地到国外去培训,感觉不一样。在国外。讲话的语境也不一样,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形象地感受到当地大学是如何管理的。”

有人认为我国高校校长们不缺少海外考察的经历。一些校长毕业于欧美高校,或访学于

这些学校,有的校长还有出国考察机会,该项目是在组织他们重复考察。实际上,校长平时有一些出国机会和经历,但是大多是从事学科研究、攻读学位、短期访问等,并没有专门就国外一流大学的制度进行考察和深入研究。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研修最为关注的一个主题。研修班考察的主要内容有高水平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主导、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做法与经验,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2009年到2011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项目中,以部属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地方高校校级领导组成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培训班就有14个。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也组织了主题非常有针对性的研修班。如有以师范大学正职校长为主组成的“师范教育”专题研讨班。以“985”高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本校负责教师发展工作的中层干部组成为主组成的“高校教师发展”专题研讨班。通过考察。我国大学校长对国外高水平大学有了深入了解,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在考察报告中写到,“在密西根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虽然我曾多次出国,并走访过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但像这样零距离地接触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副校长、院长、系主任及其不同职能部门、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和学者,还是第一次。研讨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个主题,听了20余场报告,内容涉及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筹资体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还考察了该大学的主要教学科研设施,列席了校董事会会议,走访了密西根州立大学和福特汽车公司,并与密西根州政府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交流。通过此次学习交流,我们加深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及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在考察后,大学校长们对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有了深刻的思考,并对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提出了建议。例如,2008年澳大利亚考察团在考察报告中写到,“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要树立国际视野,要参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交流和竞争。我国高水平大学需要向世界大学看齐,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在课程设计、文化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国际化,要与国外大学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参加到国际前沿的研究中去。”

2.借鉴高水平大学管理经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通过海外培训项目,开拓了大学校长的视野和管理思路,给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带来了新的办学理念。海外培训的时间并不长,留给校长们思考却是长久的。如美国高等教育为何能够保持“常胜不衰”?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应该向国际一流大学学习借鉴什么?

在访谈中,大学校长表示在课程中学习到一些理论和做法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学校的管理中。很多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管理措施和做法受到了我国大学校长的关注,如校长们认为西方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校友关系和长远发展,科技成果转让以及学校与政府和企业和社区的关系等都是值得我国大学借鉴的。比如,对外经贸大学的智能化大学探索、天津大学的学校管理流程再造、中国地质大学的预算编制管理改革等都是借鉴了海外考察学校的一些做法。该项目的主办者之一密西根大学的康斯坦斯库克与朱尔平先后在北京、上海对2006年组织的密西根大学班的部分大学校长进行了回访和评估后,也认为参加培训的校长把很多理念运用到了大学的管理中,“来自密西根大学的演讲者们广泛运用了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建立优秀的教学模式,并展示如何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结果,很多大学领导表示他们已经亲身加入改善学校教学的行动之中。”

参加培训的校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有选择地在本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谈到了“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对他管理学校的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理念带来很多启示,在国外培训期间,一个不大的卡耐基梅隆大学依靠特色发展的发展之路引起了周绪红的关注。由此,他深入思索兰州大学如何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学校特色。他把一些思想和做法运用到了兰州大学管理中,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考察团成员提到的需要借鉴的主要内容之一要重视校友在筹资以及办学中的角色。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亚参加了2004年高校领导赴美培训团,在考察中他注意到美国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回校以后,郑亚提议召开了学校校友工作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校友工作的新思路,调整充实了校友工作机构,制订了校友工作规章制度;组建“校友驿站”学生社团。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外的校友回校讲学、寻求合作、提供母校资金、技术、设备支持。

在教师聘任及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大学也普遍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管理办法。参加培训的校长意识到教师在高水平大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管理,注意到国外大学在教师评职称注重同行评价。一流的大学依靠一流的教师。北美的大学教师除了终身教授外,教师都实行聘用制。博士毕业生需要经过激烈竞争才能被聘为大学教师,经过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才能取得终身教职成为副教授。之后,工作表现突出,才有可能成为教授。我国高校都在努力建立公平、严格、有效的选拔和考核机制。在教师的选聘、晋升、评价、奖惩等等方面都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如严把教师的人职关口,由教授组成教授委员会来负责新的教师遴选,并有严格的选拔程序。有的大学面向全社会、面向世界公开招聘学院院长以及学术带头人。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仍旧存在教师“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人事制度改革的瓶颈,影响了高校师资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虽然我国高校还不能解雇不合格的教师,但是也逐渐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人事改革,如讲师在规定次数内评不上副教授就要求转岗,对教师的岗位聘任以及管理起了导向作用。我国大学也普遍关注高校“去行政化”,发挥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如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强化教授的地位。

大学校长们对海外大学办学的借鉴内容涉及了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所大学能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由很多因素综合决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以及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中国特有的办学“土壤”,一些来自西方的先进办学经验,在我国是水土不服的。既要看到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也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国情来加以借鉴。

3.促进了国内外高校的沟通和交流

海外培训期间,扩大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校长们利用参加海外培训的机会向外方介绍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展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促进了中外双方的交流,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校长们也利用考察机会,积极建立与海外高校合作。

如2008年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培训团组,在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参加研修的大学校长们积极与外方大学开展交流,在以往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悉尼大学、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分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东南大学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学校进一步确定了实质流合作关系。外方的组织单位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训受到了外方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举办“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是一个与中国大学交流的极好机会。密西根大学认为通过组织该培训活动可以学习中国大学在地方和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大学以及文化给美国的学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

除了与国外同行交流外,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也给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校领导提供了一次相互交流的机会。培训组织了很多我国大学校长间的研讨和互动,对所看到所听到的及时进行反思,提升了认识,彼此间受益匪浅。培训给新上任的校长提供了学习海外经验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向国内同行学习的机会。2003年11月。樊丽明在就任山东大学校长之前参加了第一期全国高校领导海外培训班的培训。当时,她正在思考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之后,如何进行学校层面管理。培训后,她说:“我参加了这次高等教育管理的海外培训,真的是一场‘及时雨’。”

三、对海外培训的建议

“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举办是成功的。在组织过程中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各个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

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中,除考察国外大学做得好的方面之外,应该加强对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的比较。大学校长们在考察了国外大学的运作以及管理之后,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中加以改造和运用。从学习组织方面来看,目前主要强调我国对国外一流大学的借鉴,研修班应该进一步挖掘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增强我国大学的自信。学习要结合中国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及讨论,提出一些发展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和管理的思路,最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为了深化海外培训项目的后续效果,可以考虑在培训若干年之后,举办相关的研讨会。校长们可就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治学经验的具体的做法,在本校进行试点或改革的案例、经验以及得失进行交流,也可以就西方高等教育的做法和理念进行探讨。这些思考不仅仅是考察后的感想,更多的是实践探索。只有我国大学校长才能深刻总结出西方大学管理的经验和理念在中国的实践,这是社会上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学者可以研究理论及总结经验,但是并没有大学管理实际可操作的机会。这些实践及反思可以推动我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

此外,海外培训期间,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安排我方给外方高校管理人员和师生进行演讲。进行互动交流,向国外高校介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以及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增强双方的深入了解。再者,有个别参加澳大利亚项目培训的校长提出在日程中安排参观的学校太多,没有能够和外方一些学校进行深入交流。有个别校长提出:“在组织对外的学习以及外方的讲课方面,应该针对性再强一点,再深一点。”

(该文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追踪调查”成果之一。感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处提供的有关项目的材料。)

注释:

①罗旭,大学校长,该向国际名校学什么?[N].光明日报,2012-01-04(15).

②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J.,1998-05-09.

③徐晓黎,参加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第37期美国班总结报告[EB/OL].http://202.202.111.157/blouid-297-action-viewspace-itemid一2404,2011-05-23.

④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D].世界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⑤⑨澳新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A].大学建设的国际视野[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⑥Constance E.Cook&Erping Zhu.2006Michigan-China Universicy Leadership Forum:Evaluation One Year Later 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l8/72/inf030372.htm,2007-05-20.

⑦何屹,办有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N].科技日报,2012-01-18(2).

⑧乐乐,美国的教育是成功的——南京理工大学郑亚专访.国际人才交流,2006,(4).

⑩URC and Chinese Leaders Complete-Hilevel Talks,Exchanges[EB/OLJ.ns.umich.edu/htdocs/releases/story.phpid.5572,2008-05-25.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一、美化校园环境,突出环境育人

我国古代书院大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目的是“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使学生获得超越世外之感,在万罅空寂之中悟通皈真”。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里一草一木,楼宇建筑,餐厅卫生,寝室设施,这些实实在在的环境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环境美,创造环境的人更美。在实践中,我们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通过努力现已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融教学、生活、运动于一体的校园环境。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减少德育中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培养、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提高员工素质,注重示范育人

我国古代的教育者就很重视示范,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格言。后勤人员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不上讲台亦为师”作为后勤育人文化重要理念。这种理念对后勤人员思想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后勤工作中,单纯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后勤人员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

我们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以此来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我校制定了《后勤人员外出考察学习若干规定》,定期组织后勤职工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每人须写心得体会,每组还要有一份考察报告等。这种做法既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同时建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不仅要看到学校后勤的服务性,还要看到后勤工作的教育性,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认识后勤工作在整个学校工作中“育人”的重要作用,应在后勤职工特别是“窗口”职工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三个必须”:(1)必须正确认识育人的重要性。后勤职工不能单纯地将自己看作是普通的服务人员,要学会通过优质服务和科学管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等育人要求渗透到服务工作中去。(2)必须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单凭一股工作热情而缺乏一定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后勤人员也面临一个“继续教育”的问题,我们应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选送后勤人员外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从而打造出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硬的后勤工作队伍。(3)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到热情、耐心、周到,使学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三、彰显人文关怀,讲究情感育人

在校学习的学生最关心的除了学习,就是吃、住的问题,吃得好不好,住得是否舒心,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状态。后勤部门应该注重细节管理,以人为本,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例如教室桌椅、寝室门锁等坏了,如屡报不修,一拖再拖,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就会感到没有人关心他们,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教育角度而言,我们也缺乏说服力。为此,学校设立了“总务公开栏”、“后勤服务通报栏”,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及时维修损坏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给学生营造家一样温暖的感觉,从而让他们产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参观学校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摘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并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此,文章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提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也无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以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为目标,相信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异彩纷呈,孩子们一定受益匪浅。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研究。

一、正确认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无疑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流能力。同时,语文又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探索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获得丰厚的人文修养。这表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能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实现。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知识和能力、接受和创造、学习和生活的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并非为了什么应试得高分,而应该向运用转化、向生活转化。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大批量地生产作家、诗人,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好自己的母语。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价值观。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实践活动,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姿的内容、不断延伸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供了新的平台,这远比单纯的就文教文、简单的枯燥分析更能吸引孩子,更容易激发起学生正面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兴趣。二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实践的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由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感性的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克服语文写作中的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害怕写作的心理一直困扰着学生,除了写作比较难,有的教师指导不得法的原因外,主要是孩子存在着“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孩子创造多姿多彩的生活,自然就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实践活动中相机指导,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从实际上消除孩子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二、积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

1.学校。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校园内获得的。这种在老师的组织下,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实践活动,更易于得到学生的响应和家长的认可。所以,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本班,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报告会、辩论会、各项竞赛等,都是学校活动的主要内容。

2.社区。社区在这里特指的是以孩子的家为中心,构成学生生活、活动的一段区域。毕竟每一个孩子在社区的时间更长,我们要把孩子学习的场所从封闭的学校开放出来,这时,家长和社区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指导者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社区中开展实践活动,因指导者不仅仅是老师,更能张扬孩子的个性,因其人数少,更易于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说,在社区开展实践活动,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得更为充分。为社区服务,是在该空间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3.社会。社会的范围比社区来得更大,其中包含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更为丰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热门话题、生活事件……无一不是实践活动的好题材。只要我们细心挖掘,这空间可以任学生高飞,任学生腾跃。在这空间中开展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1.读一读,看一看,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选自名家名篇,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拓宽、延伸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景阳冈》,就可以组织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组织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以及名著名作所描绘的年代、地域的不同,单独阅读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在班级组织阅读小组,定期专门抽出时间共同阅读,然后互相解答读书的困惑,交流读书的心得。实践表明,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阅读方式,既避免了个人的枯燥阅读,又能互帮互学,有收获。

2.排一排,演一演,演绎文字内容。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寓言还是童话,那些故事性强的篇章,都是孩子们喜欢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很容易自行寻找剧本内容、编排剧本,用演出的形式来演绎作品。然后通过剧目汇演、评戏,从学生表演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情节的安排、文章主旨的体现来评判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演促读,语文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了。

3.查一查,找一找,学会处理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学生家里已拥有了上网搜索收集信息的条件。一般说来,让孩子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1)联系所学课文,查找背景资料;(2)拓展课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3)结合社会热门话题,查找信息资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后,或组织专题漫谈,或组织演示展览,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比一比,赛一赛,竞争中锻炼能力。小学生好胜心强,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与同龄孩子在一起,他们极想超出别人一筹,总想在竞赛中获得胜利。所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类的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显得极有效果。在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老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设计了三个环节:我能说——以“树上有十只小鸟,猎人开了一枪,还剩几只”为题,阐述不同的结论,尽量做到观点新奇、原因可信;我能做——每一组同学说出砖头的各种不同用法,然后演示一种最为独特的用法;我能想——每一组根据老师临时出示的四样事物编一个故事。出于这三个环节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再加上竞争机制的引入,各个小组学生迸发出极大的热情,现场气氛紧张热烈,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多样性,激发学生敢说、敢做、敢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5.走一走,访一访,感受生活真实体验。走出家门,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与自然中,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身边的先进人物,汲取榜样的力量。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场、基地,了解自己未知的领域;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为社区服务。这一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在体验中思索人生的意义。

6.做一做,玩一玩,注重学科整合。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与各个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学科辐射到各学科,不失为实践活动的一条好途径。比如,学习了《捞铁牛》,就可以动手尝试着做一个浮力的小实验,学习了《太阳》,就可以设计一个太阳能装置,这是与科学相结合;学习了《挑山工》《峨眉道上》,就可以画一幅意境图来激励自己,这是与美术相结合;学习了课文中的古诗,可以搞个配乐诗朗诵,并翻录在磁带上,这是与音乐相结合等等。做一做,玩一玩,在动手实践中架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桥梁,语文的学习乐趣由此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