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录用考察报告

录用考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录用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录用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为贯彻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根据县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歙发〔2017〕19号))精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歙县中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经县编委研究,决定面向高校引进优秀应届毕业生2名(语文、地理各1名)。

一、引进原则

本次人才引进工作由县人才办统一领导,县编办、县人社局、县教育局、用人单位等参与,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用

二、应聘条件

应聘对象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学士)及以上毕业生,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

(三)具有与报考学科相应的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含已具备教师资格认定条件且参加2018年春季教师资格认定在2018年7月底前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证书编号的人员),年龄30周岁以下(1988年3月1日以后出生)。

(四)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五)所学专业与报考岗位一致或相近,并满足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三、引进人才程序

(一)引进人才信息。引进人才公告等信息于2018年3月8日起同时在以下网站和相关媒体上统一。

歙县政务信息网ahshx.gov.cn/index.html

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公开网站zw.huangshan.gov.cn/BranchOpennessContent/showList/10666/30200/page_1.html

歙县教育局信息公开网站zw.huangshan.gov.cn/BranchOpennessContent/showList/10658/30200/page_1.html

安徽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网站。

歙县中学与安徽师范大等高校对接,提前做好宣传工作。

(二)报名与资格审查。

3月14日,由县人才办牵头,县编办、县人社局、县教育局等与歙县中学一同赴安徽师范大学,参加“2018年安徽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应聘者于2018年3月14日13:00—17:00到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现场报名,提交《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获奖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填写《2018年歙县中学面向高校引进专业人才报名表》(附后)、《安徽省歙县中学引进教师综合评价表》(附后)。

联系人:程老师(15305590366)、姚老师(15345593918)。

3月14日晚,县人才办组织专家组对应聘者提交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报考条件的应聘者按《安徽省歙县中学引进教师综合评价表》逐项核实,计算出综合评价分。依据综合评价分的高低,按1:10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环节人选,并电话通知面试时间、地点。

(三)面试。面试采取“试讲加答辩”方式进行。试讲范围为现行高中教材(人教版),具体内容由各学科专家组根据学科特点确定。该工作由县人社局、县教育局会同用人单位组织实施。应聘人员抽签确定面试顺序,准备时间(包括写教案)为30分钟,试讲为20分钟(无生上课,含答辩)。面试成绩(满分100分)当场向应聘者公布(成绩保留两位小数点)。

为保证人员素质,面试成绩不低于60分方可进入体检与考察程序。

面试时间初定于3月15日,具体时间和地点以电话通知为准。

(四)考察与体检

体检考察人选按岗位招聘数,在同岗位试讲课人员中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等额确定。体检考察由县教育局会同用人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按先体检后考察的顺序进行。

体检工作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工作的通知》(皖人社秘〔2013〕208号)规定在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体检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国人厅发〔2007〕25号)、《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9号)和《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人社部发〔2010〕82号)等规定执行。体检工作结束后,由医院出具“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性意见,并加盖单位体检专用公章。

考察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根据招聘岗位要求,对拟聘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学业成绩)以及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考察。实施考察时成立考察工作小组,每组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组成。考察小组通过查阅档案、听取有关方面意见、与本人面谈等方式,准确把握被考察对象的情况,全面、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并写出书面考察报告

对考察、体检出现缺额的,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在同岗位报考人员中,按面试成绩高低依次等额递补。

体检、考察时间另行通知。

四、签约聘用:对体检、考察均合格的拟聘用人员名单,在县人社局、教育局信息公开网公示一周。

经公示无异议或公示结果不影响聘用的,由引进人才单位主管部门将拟聘人员名单、《歙县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录用审批表》、招聘岗位所要求的学历、学位、资格等证书、实际工作经历证明、考察材料、体检表、公示材料、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报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理有关报批手续。

对违反引进人才规定或未能在2018年7月31日前提供招聘岗位所要求的相应层次的学历、学位等相关证书的报考人员,取消其聘用资格。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35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6〕13号)规定,用人单位须与受聘人员签订事业单位编内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聘用人员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五、有关事项

本《公告》由县人才办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0559-6519306(县人才办)

0559-6534505(县中办公室)

监督电话:0559-6522328(县教育局)

录用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 确定职责岗位

(一)、根据 __*文批准我局的“三定方案”、,尤其是管理体制改革后科室增加、职能强化和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需要,对局内设科室的工作职责进行修订后公布。

(二)、根据科室工作职责,确定各科室岗位数。

二、公布范围条件

参与竞争轮岗的人员范围:

(一)、原任科长须全程参加竞争轮岗。特殊岗位不轮岗的科长,也必须参加考试、述职述廉、满意度测评、民主测评。

(二)、正科虚职满三年、副科实职满二年、副科虚职满三年、且符合党政干部任职基本条件的公务员,可申报参加竞争科长职位的述职述廉。自愿放弃竞争科长职位的人员,也须参加考试、民主测评和轮岗。

(三)、行政编制的一般人员,除特殊岗位不轮岗人员可不参加双向选择外,都必须全程参与竞争轮岗。

(四)、事业人员。个人提出申请、所在编制单位同意的,按双向选择的办法补充到行政岗位 。局机关借用的特殊岗位人员可以不轮岗。

三、报名审查

(一)、报名。所有行政编制人员、申请到行政岗位工作的事业人员,都必须报名。

(二)、资格审查。对报名人员的出生时间 、参加工作时间、任职时间、政治面貌、学历、个人身份、所在编制单位和近三年的奖惩情况特别是受党政纪处分等情况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人员分别按原任科长、拟竞争科长职位人员、行政一般人员、拟到行政科室工作的事业人员分类公布。

四、组织考试

(一)、参加人员。局机关全体人员,无论是否参与竞争轮岗的行政、事业、聘用人员,都必须参加。这次考试作为竞争轮岗的考评内容,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

(二)、考试内容。国家录用公务员考试知识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和公共基础知识。

(三)、考试方式。由考试中心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占30%、申论占50%和公共基础知识占20%,组合一套试卷组织考试并负责阅卷。

五、述职述廉

(一)、原任科长述职述廉。 召开全体人员大会,由原任科长述职述廉。述职述廉的内容,主要包括任现职以来政治思想表现、纪律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情况,演讲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演讲材料用a4纸打印30份,本人签名后于大会前一天交考评组,通过抽签确定演讲顺序。演讲结束后,由全体人员对其进行满意度测评。不满意率达三分之一以上的原任科长,不能参加科长竞争轮岗。

(二)、确定科长职位补充数。原任科长述职述廉结束后,宣布满意度测评结果,确定应补充的科长职位数。

(三)、申报竞争科长职位人员述职述廉。召开全体人员大会,由申报竞争科长职位人员进行述职述廉。述职述廉的内容,主要包括任现职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纪律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等情况,演讲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演讲材料用a4纸打印30份,本人签名后于大会前一天交考评组,通过抽签确定演讲顺序。演讲结束后,由全体人员对其进行满意度测评。不满意率达三分之一以上的申报竞争科长职位人员,不能作为此次补充科长的推荐对象。

六、民主测评

对全体人员进行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民主测评,测评结果分别按30%、15%、10%、25%、20%量化计分,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三位(以下及竞争轮岗工作中,凡涉及到计分的均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民主测评结果,作为竞争轮岗中考评量化的组成部分,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

七、选拔科长

(一)、推荐。推荐分两种形式:

1、会议投票推荐。召开全体人员大会(不含聘用人员),对拟补充的科长进行投票推荐。

2、、个别谈话推荐。行政编制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进行座谈推荐。

(二)、考察。根据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结果,经研究决定后确定考察对象,考察预告,对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参加人员为行政编制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

(三)、研究。考察情况经研究决定拟任科长人选后,进行公示。

(四)、公示。对拟任人选进行公示,时间7天。

经上述程序选拔的拟任科长人选,可参加科长竞岗。

八、考评量化

对本次竞争轮岗组织的考试成绩、民主测评和近三年考核均分,分别按照10%、30%、60%的权重进行计分。

在此基础上,对正科实职、正科虚职、副科实职、副科虚职人员,分别按4、2、1、0进行加分后公布结果。

九、申报岗位

(一)、公布可以不参加竞争轮岗的岗位和人员。

(二)、公布参加科长竞岗人员名单。

(三)申报参加科长竞岗人员(以下简称竞岗人员)每人可报岗三次,第一次、第二次可申报1-2个岗位,第三次限报1个岗位 ,每次报岗情况进行公示。

十、竞岗演讲

召开全体人员会议,由竞岗人员进行竞岗演讲。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就所申报的岗位有何理由、有何特长和优势进行演讲,演讲时间控制在8-12分钟,演讲材料用a4纸打印35份,本人签名后于大会前一天交考评组,通过抽签确定演讲顺序(不轮岗的科长不再演讲)。

由局领导、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各县(市、区)局长组成评委,对竞岗人员演讲进行评分。评分实行百分制,去掉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为得分。

十一、定岗推荐

召开行政编制人员、事业单位负责人、各县(市、区)局长会议,对竞岗人员进行定岗推荐。

(一)认为竞岗人员适合在所申报岗位工作的,表示同意后不再提出建议岗位。

(二)认为竞岗人员不适合在所申报岗位工作的,应提出建议岗位。

(三)按实际参加推荐人员数,对竞岗人员得票率进行统计,岗位推荐率不达到会人数三分之一的,不得在所申报的岗位任职,且不再计算其得票分值。

(四)岗位推荐率达到会人数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应计算其得票分值。计分分别按局领导占35%、其他行政编制人员占40%、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5%、各县(市、区)局长占10%的权重进行量化。

十二、

综合考评

对考评量化、竞岗演讲、定岗推荐的量化分,分别按30%、10%、60%的权重进行计分。综合考评结果作为确定科长岗位人选的依据。

十三、确定人选

根据综合考评结果,采取以下原则确定:

(一)推荐岗位只有一人的,且推荐率达到会人数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可以确定该人选。

(二)被推荐人员同时有两个岗位的,推荐率都达到会人数三分之一及以上的,按推荐率高的岗位确定;推荐率相同时,按申报岗位确定。

(三)两人或两人以上被推荐为同一岗位的,推荐率都达到会人数 三分之一及以上的,按综合考评得分排序确定;综合得分相同的,按推荐率高的人选确定;推荐率相同的,按申报该岗位人员优先确定。

竞岗后仍有缺位的,待条件成熟时再安排下一轮竞岗。

十四、报请备案

对拟任的科长人选写出考察报告,局党组研究讨论决定后,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为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在备案批复未下达前,决定任命的科长先行主持科室工作,办理工作移交和档案资料交接手续。

十五、科员定岗

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原则上除科长外,每科可以选择一名原工作人员,办公室除不参加轮岗的人员外,可保留一名原工作人员。科员双向选择的程序:

(一)自愿放弃竞争科长职位人员,由领导组研究确定工作岗位。

(二)科员申报岗位。

(三)科长提出拟选人员。每科每轮只可选择一名,也可放弃。

(四)、科员、科长双方签字确认,作为科员定岗的依据之一。

(五)领导组研究同意后到岗工作。

(六)双向选择中未能确定岗位的人员,由领导组安排岗位。

十六、事业人员补充

个人申请到行政岗位工作的事业人员,按照年龄结构、男女比例、文化程度、业务熟练程度、专业特长等情况进行组合。每科可保留一名该科室原工作人员,该科原行政一般人员未保留的,则必须选择一名原在该科室工作的事业人员。主要程序如下:

(一)、经领导组研究决定不轮岗人员到岗工作 。

(二)、申报岗位。

(三)、科长提出拟选人员。

(四)事业人员、科长双方签字确认,作为事业人员补充的依据之>!

>

>

(五)多轮选择,各科每轮只可选择一名。补充人员可以少于科室核定人数

(六)领导组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研究同意,事业人员到岗工作。

(七)双向选择中未能确定岗位的人员,到原编制单位工作,待条件成熟时补充到行政岗位工作。

录用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众期刊 全媒体出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无法规避的发展趋势,“全媒体”作为媒体融合的中国化概念,不但为国内媒体带来全新的实践模式,也主导着当下国内媒体战略转型方向。在全媒体出版的浪潮中,作为广东省期刊龙头之一的《家庭医生》,也开始探索实施战略转型。这份创办于1983年、面向大众的医学科普刊物,在拥有期发行量过百万的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出资创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家庭医生在线”网站,并以网站为主体,整合资源,多方合作,初步打造出涵括固定电话、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在内的全媒体立体化信息服务系统。笔者尝试从内容、商业模式两个方面,对《家庭医生》的“全媒体”实践进行分析,以期对出版同行有所启迪。

一、内容自创与互动生产

传统大众期刊的优势在于自创的采编内容、成熟的品牌影响、广泛的外部资源,但同时存在信息规模不足、传播速度过缓与交互功能缺失等“短板”,在生产与出版上遵循静态的“内容为王”理念。在期刊的全媒体转型中,这一传统内容观开始发生变化,体现为从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内容体系、从自创内容向社会化生产模式转型。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媒体内容逻辑转向,要求建立“开放多元”的生产系统,以规避过去“自足全能”生产模式下的局限。这样的生产系统,在内部需要扩充自创内容的层次,外部则通过延伸媒体资源,来实现全新内容体系的建构。因此,全媒体期刊的新内容观,在内涵上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内容+微内容”的多层次内容聚合,其中“微内容”即通过社会化互动生产获得;二是采用“内容+关系”的资源开发模式,即在内容自创之外通过“众包”方式拓展内容体系。而期刊传媒在角色上也将转向社会资源的组织者,基于内部与外部的“关系资源”来聚合内容,并通过打造新颖的全媒体内容体系来增强自身核心能力。

《家庭医生》全媒体战略的运作,以其“家庭医生在线”网站为出发点和总平台。2008年家庭医生在线信息有限公司成立,同时进行网站的第二次改版。“家庭医生在线”从创建之初仅仅作为《家庭医生》杂志介绍的窗口,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网站特征的专业健康门户。基于新媒体内容制造商、提供商和健康需求人群的服务商的定位,“家庭医生在线”首先是新媒体内容的制造商,因此网站着力内容建设,培养核心能力。

第一,采编制作团队的组建。《家庭医生E刊》是由“家庭医生在线”独立制作和的系列电子周刊,由综合版、女性版、男性版、母婴版组成,出版周期之快,受众区割之细,开全国先河。作为“家庭医生在线”的拳头内容产品之一,该系列电子杂志吸收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点,除了坚持《家庭医生》“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新颖性”四性合一的传统风格外,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时尚。除了电子杂志,网站的编辑还会实时更新27个频道的资讯,适时推出健康活动日和健康突发事件等专题,保证信息的海量性和及时性。

第二,纸质媒体的内容支撑。《家庭医生》杂志近三十年来的数万篇文章精品,以及《家庭医生》上下半月版、《心灵世界》等纸质杂志每期的内容,为“家庭医生在线”提供了强大的内容支撑,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健康信息数据库,供用户按需搜索。

第三,独特资源的有效开发。“家庭医生在线”拥有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八十余人的专家顾问团,网站有意把该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容优势,开辟“在线访谈”和“专家做主”两个频道。前者以专家顾问团为基础,邀请知名医学专家进行网上互动。后者聘请了知名医学与健康专家担任频道的执行主编,保证频道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和严谨性。

第四,用户参与的互动生产。“家庭医生在线”设有“柯大夫信箱”频道,用户提问,编辑或专家作答。网站还开设论坛和博客,不仅为用户与编辑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提供交流的平台,由用户撰写的精华文章更成为各频道重要的内容来源。

目前,《家庭医生E刊》的最高单期发行量已经超过1000万份,在全国所有电子杂志中名列前茅。“家庭医生在线”网站改版后,日页面浏览量比初期增长4到5倍,在ALEXA上的世界排名提升10万名。可见,良好的内容建设与资源聚合,对于全媒体期刊核心能力的锻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全媒体期刊商业模式的延伸开发

全媒体出版的发行渠道,理论上应该涵盖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手机等所有现存的媒介形式,而且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媒介形式,应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以《家庭医生》系列媒体为例。《家庭医生E刊》的发行主要依赖网站,不仅在“家庭医生在线”上,而且借助新浪、Xplus、腾讯、ZCOM、读客、麦客、博享等多家电子杂志平台传播。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外部框架,因此《E刊》的制作团队采用电子杂志标准代码进行编写,使用目录跳转控制类封装手法,从而实现只要修改一行代码就能重新的功能。家庭医生手机网(wap.省略)是专供手机用户使用的WAP网站,针对手机屏幕较小、网速较慢的特点,页面设计简洁素净,尽量少用大型图片,文字简短扼要,主题均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此外,“家庭医生在线”与广东省数字家庭公共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合作建设的“数字家庭一家庭医生在线”项目,由“家庭医生在线”提供包括9个频道的内容,以图文的形式介绍健康普及知识和家庭保健资讯,以便不会上网的家庭主妇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就可以获取所需的信息。而通过“家庭医生在线”与广州珠江城市电视合作的项目,乘坐出租车和出入各楼盘的移动人群,均可收看到每天两分钟的健康资讯节目。《家庭医生》根据不同传播媒介和受众人群的特质,调整的内容和形式,从而达到广泛而全面的受众覆盖。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渠道模式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全媒体出版,意味着“全渠道发行”,是否也意味着大众期刊可以全面盈利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家庭医生》的具体实践来看,其全媒体出版的盈利来源主要包括网站或手机的注册会员费、手机内容(手机报)销售和订阅、数字产品销售/收益分成和网络广告四种形式,作为核心能力的网站内容却没能带来收入。事实上,这与大众期刊出版的产业属性有关。大众出版立足人们的娱乐和生活,主题分散而即兴,内容普适而离散,读者阅读与购买需求呈现或然性。加上互联网文化天生是一种免费文化,从而制约网络普遍支付行为的产生,理想中的商业模式也就难以形成。此时,就应另辟蹊径。上文曾提及大众期刊具有成熟的品牌影响和广泛的外部资源两大优势,因此可以考虑从“关系”入手,重新定位用户关系,搭建起多元化的资源开发与聚合平台,对

商业模式进行二度开发与延伸。

“家庭医生在线”的自我定位,除了新媒体内容的制造商和提供商外,还是健康需求人群的服务商。也就是说,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家庭医生在线”就提供什么服务。为此,“家庭医生在线”与广东电信合作,把“家庭医生在线”的内容和服务嫁接到电信的呼叫中心118114上。通过“家庭医生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广东电信呼叫中心+优秀医疗专家队伍+知名制药企业”的方式,向用户提供跨平台(人工咨询、网站、短信、彩信和WAP平台)、一条龙(信息定制、健康咨询、预约挂号、预约体检、购买药品、线下活动)的健康管理服务,满足用户在各个健康环节上的需求。其中,优秀医疗专家队伍和诸如安利、施贵宝、诺和诺德等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均属“家庭医生在线”的外部资源,是家庭医生品牌及其主办单位中山大学在医疗健康领域多年的积累。而随着“家庭医生在线”这套优质、便捷、科学、系统且个性化的健康服务系统的日趋完善,必将推动家庭医生系列产品的销量,也会进一步巩固家庭医生的品牌影响。

《家庭医生》系列媒体在向全媒体出版转型方面的聚合实践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基于内容自创与互动生产的核心能力建设,以及通过渠道和关系的拓展深入开发商业模式两个方面,对国内其他大众期刊进行全媒体运作具有启示意义。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大众期刊全媒体实践可进一步在平台与资源聚合上进行创新思考:

一是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的搭建与优化。全媒体运营的本质是一种平台经济,采编平台及用户交互平台建设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大众期刊需进一步完善网站功能,增强页面美感,加大信息容量,改进互动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和增值服务,以期提升用户体验和网站影响,吸引更多广告客户。正如尼尔森国际传媒集团公司数字媒体高级副总裁琳达・麦克卡切恩所讲:“数字平台只有能做到专业化细分定制,同时又能提供多于、优于平面媒体的增量、增值、互动服务,才会带来读者满意度的提升,他们才会主动、情愿地掏腰包。”

二是聚合各种用户关系资源,形成富有聚合力的媒体社会关系网。可充分利用注册用户尤其是手机用户资源,建立用户信息数据库,记录用户浏览及消费习惯,从而开展精准营销,进一步强化全媒体运营的关系资源优势。

注释:

[1]喻国明.媒介经营逻辑的趋势性转变新闻与写作,2011(3):58.

[2]麦尚文.关系编织与传媒聚合发展.国际新闻界,2010(1):52

录用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厦门集美中学校长、书记 刘卫平

前言:

由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学校长境外培训班,于2002、4、11——2002、5、10对德国小学、中学、大学(含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进行考察,内容涉及“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等14个专题;形式有专家讲座、中德校长座谈,中国校长与德国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以及参观学校、访谈家长、中国留学生,顺利完成了省厅布置的任务。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学体制及管理

(一)办学体制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德国法律规定:德国的教育均为免费。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小学学制四年。4年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选择到不同的中学学习;成绩好的进文理中学;成绩略次一点的到实科中学;成绩有困难的到普通中学;中学的学制至少为三年,但每个学生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中觉得不适合还可重新选择学校,如男孩子有的开窍晚一点,稍大一点学习成绩有所变化,可以到文理中学,但这必须经过老师的推荐。)这样,中学的年限实质上成为五年。文理中学主要的任务是为高校输送大学生;实科中学的学生既可上大学,也可上职专;普通中学的出路主要为职校输送人才。为避免过早分流以至埋没人才,近几年又出现了综合中学,介于上述几种学校之间。但这种办学模式目前在德国尚处在试验期,没有定论。

一般到九年以后(个别也有10年),中学的生活基本结束;实科或普通中学的学生分别投向职业专科学校,学习三年;而要考大学的学生,再进入文理高级中学读三到四年,一般为四年,通过毕业考试(俗称AbeTu,由学校出AB卷,州教育部抽一份进行考试),根据个人成绩、教师建议进入高等学校。

(二)课程计划

德国的课程计划由联邦政府(教育部)制定,开设的课程有:德语、外语(英语或法语)、数学,这三门为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社会学、宗教、体育、艺术(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为基础课,每个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六门,个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选修到七门;学生毕业证书里有主修课、基础课、毕业考三部分成绩记载;

德国中学每周28——30节课,每节45分钟;

教材由州教育学院具体编制,各学校可以选择本州提供的教材,也可选用外州的教材;对此,州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具体的指令;但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大多数学校在州范围内开设的课程及选用的教材大致相同,有差异也只是在个别的选修科目的开设上。

(三)管理体制

在德国,教育的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职能是十分明晰的;

(1)联邦政府(国家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协调16个州的工作,探讨制定国家教育发展的计划;

(2) 州政府(州教育部)主要提供课程标准、计划;教师录用考核(证书),校长的选配,教师的进修计划,教材的提供,工资的发放;

(3)城市教育局负责学校硬件的投入,监督是否执行了州的计划,专款是否专用;

(4)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执行州的计划(课程计划),正常的教育工作;

总的说来,上级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分明,也比较单一,且比较宏观。

在上级行政部门里,有相应的许多机构,各自干着自己的事,互不干涉、扯皮。比如:教育学院隶属于州教育部,其三大任务为①编写教材,②出一本教师培训计划,里面有300多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在每个州的城市,大都设有培训点。以黑森州为例:全州有12个培训点。③出三期教育信息方面的杂志;这些工作由40个专人负责;德国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投入巨大。以黑森州为例:州财政收入每年200亿,投入教育(基础)25个亿;另外还有城市这一级的投入(学校的硬件,房子、操场、计算机、桌子等);据当地的官员介绍,每年投在基础教育方面的经费达40几个亿;这是令我们十分羡慕的。

(1) 校长的选拔及教师的配备

当某一学校出现校长职位的空缺,由州政府向社会公示,凡具备相应条件(如有管理经验,任教一定年限,接受过管理培训)的人均可报考,然后由州派人考察:听课、面试(谈话),最后由州教育部任命。

德国的校长为终身制,基本上不流动。

教师必须上大学4——5年,毕业后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到学校实习两年后再考一次,合格后为正式教师,也是终身制,视为公务员。校长无权解聘教师,实在不认真工作的人要由州一级教育部来解聘。

由于教师的入口很严,因为教师队伍的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二、从学习和考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为人的成长提供多种选择

如前所述,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学生就进入不同的中学了。有的进文理中学(成绩较好的);有的进实科中学(成绩一般的);有的进了普通中学(成绩较困难的);有的进入了综合中学(一时拿不定主意的);为了避免过早地分流埋没了学生的才华,德国的中学一般设有两年的适应期;两年之后再进行选择,这样就避免了过早分流带来的盲目性;即便这样,中学的三年后还可进行选择,比如有的学生过早地选择了实科中学或普通中学,他还可以经过申请、考试推荐以后到文理中学以备今后上大学;如果在实科中学已经毕业,他能通过补习等渠道得到AbtTu考试,他也可和文理中学的学生一样进入大学;在大学期间,如果因基础课不过关,学生有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但将来找工作相对难一点,薪水低一点)。总体说来,教育体制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年龄层次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的可能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趋向。实际上,不能要求他们接受同一水准的教育,按其特点不断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他适合的水平基础上去发展,应该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育资源合理分配的好办法,或者说,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合理地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学有所用、所用其才。其实,这是一种教育平等的思想。也十分有利地引导家长合理、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举一个例子:某公司的老板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不算好,他便让孩子选择了实科中学。当很多人说他:你的家庭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上文理中学,而要去实科中学呢?老板说:孩子成绩一般,他也不是上大学的料。让他上实中,再上职校,学点谋生的本领吧。现在,孩子在银行工作,已经挣了几年的工资了,而他的同龄人还在大学应付考试。对此,老板十分满意。像这类事情,在德国有很多。反观我们的做法是:千军万马都去挤普通高中,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带来了大量的不合教育规律的问题,结果是:学生学得死,教师教得死,大批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又没有合适的工作可做,高不成低不就,生产的第一线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从德国战后几十年经济崛起的事实,我们应当看到德国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熟练的高级工人有关。这一点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补充一点:在教师培训上,他们也是遵循“选择”这一宗旨来为老师服务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进修学院提前一年让老师“早知道”,把要培训的内容来个“安民告示”,每年列出有三、四百个专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前做好计划。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培训方面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搞临时突击,搞所谓的创意。顺便提一下:德国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法。这点经验值得我们汲取。

(二)小班化设置,使教师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受教育者;

德国法律规定:小学每班不得超过25人,中学每班不得超过33人;其道理在于尽可能让每一个教育对象能得到教师的关爱。由于近几年来德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生数均在法定线以内。因此,我们看到的情形时,学生动手做题、游戏时,老师都能和每个学生说上话,老师都能帮上忙。

由于学生少,班级的空间大,教室里堆满了各种教具,教室的布置十分生活化:墙上挂的是学生的图画,四周堆满了书架,摆上文具;还有洗手池、沙发、游戏的地方。这样,孩子到学校来感受到的是“乐园”,比家里更有趣,学生怎么不喜欢学校来呢?

中学高年级的教室当然没有玩具,但他们很多教具就堆放在教室的后面。由于学生少,凡是动手的作业,一些辅助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拿、去放,显得也十分井井有条;如果我们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拿、去放,光整顿纪律都得十来分钟。

应该说,小班化是教育平等的一个发展趋势,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试一试。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里,教师十分尊重学生。从我们听课的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厉声叱喝,也看不到老师有什么“尊严”。我想,德国人没有必要在我们面前装出一幅上公开课的样子。在课堂里,如同在家里一样,老师有时会和学生一起坐在桌子上和学生讨论。学生进出教室也十分随便,但没有看到学生做一些与学校要求相去甚远的行为;有时学生有说话现象,老师也只是一个动作、一个暗示,最多让大家静一下,学生实在静不下来,老师也不吹胡子瞪眼;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是坐在凳子上,而且随时打断老师的发言;下课后,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给以讲解;由于我们这一行“外国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好奇,有的学生就跟着我们进了接待室,校长通知开会了,有的学生还不离去,校长也不再赶他们走;据家长介绍,学校组织的活动是不多的,但老师经常自己组织班里的学生搞活动,往往是自掏腰包,而老师过生日,学生往往发愁几天不知给老师送什么礼物?从我们观察的以及听来的,使我们感到:德国的老师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平起平坐的人,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半点“师道尊严”,倒是学生有几分“学道尊严”,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服务,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建立一种互动的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而共同去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种认识与实践,值得中国的同行借鉴、吸收。

(四)贵在养成

凡是到过西方的人都会感到西方人文明、行为规范到位;红灯停、绿灯行,在中国很难做到的事,在西方做得很好;不乱扔纸屑这是中国校长头痛的问题,在西方的学校不存在;公共场所说话小声这在中国是“不可理解的行为”;上楼梯右行也是他们十分自觉的行为。难道这是西方人天生的素质?显然不是,教育的养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的玩具里,交通规则积木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通过游戏内化了他们的交通意识;还有州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爱乡教育;还有国家地图积木,通过游戏,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

在小学中学,见了客人要主动问好;课前老师将客人介绍给学生,鼓掌欢迎;下课后,学生会主动搭话,显然,这不是一次两次的引导,而是多次的教育养成;在学校里,孩子们个个都很大方、很大胆、很主动,善于表现。

学生说话声音大了,老师会暗示,学生的声音就会小许多;

上楼梯,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都让道右行;

在中学,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而这些在中国是需要老师帮助的;

在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在打扫卫生(用夹子夹拾地上的纸屑——整个校园并没有几片)。

我想,这与德国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学习很快乐有关系,因此,老师家长要求的,他能做到的他一定去做,做不到的老师也不要求;从德国的养成教育看,它很实在,也很简单;而中国的学校教育,什么都统,什么都管,且有的口号提得过响,“游戏”太多,标准提得过高。结果呢,到了大学还得补小学的一些常识课,还得从头抓行为规范。德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这是永久不变的。只有符合实际的、简单的、才是最有利于执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学校教育要求过多过高也不利落实;有的违背孩子心理发展;因此到了一定的年龄有逆反心理;再加上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的负面教育,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弱不禁风,效果甚微了。

(五)教学中的民主教学思想

前面谈到,德国的老师没有“师道尊严”,师生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这为民主教学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老师讲的时间绝不会超过10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一起探讨、一起商量。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只是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绝非代替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听众、容器,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感到有人在帮他,而不是给老师“打工”,而不是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压力重重。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到游戏区里游戏,也可以帮同学做,也可以去做别的事,老师绝不干涉;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一是没压力,二是可以抓紧做完作业玩游戏,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近几年来,德国移民很多,每个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孩子们不论肤色相处都十分愉快,我想,这与教育界的民主教学、平等教育思想多少有关吧。德国的同行认为:教师和学生配合好,学习才有动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质量;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要积极创造一种促使学生学习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步。再者,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没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成才将是十分不利的,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德国同行的认识与实践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多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可是学生是和谐地发展吗?学生找不出问题,学生不敢大胆提问,学生常常怀疑自己,大学毕业后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是不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比较少,忽略了这方面的培养有关呢?

缺乏民主的教育是一种僵死的教育;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不了教学质量。

在学校管理中,每个学校都有校务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学校里的财务开支,均由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最终由校长来执行。对教师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由校务委员会的老师或校长来帮助提高、听课、讨论、商量。总的说来,在学校管理中,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都十分融洽。校长和教师都能处在一种宽松的氛围里愉快地工作。

(六)教会不如会学——德国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教育思想里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且今天也正在被许多教育工作者们实践着。问题是:教材的繁、难、偏、旧;高考的沉重压力使得学校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自己学,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主要演员,教学还是“一言堂”。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停留在少部分人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与行为;而在德国,从小学到大学的确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实践;就我们听过的课而言,老师上课自己讲不到10分钟,剩余的时间就是学生动手做,或作业、或实验;老师只是指导、启发,或动手和学生一起做,学生和学生协作做;到大学,老师(教授)不讲课,只是听学生讲,问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一个题总要尝试不同的解法;或者是看你能提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因此,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始终在一种自己找“食”、自己开“锁”的一种情景和氛围之中。我想,学生学会多少倒是次要的,这种教学实践促使了、促进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现在新课程改革倡导“过程的体验”应该是十分科学的理念,应该坚持下去。据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孩子们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占倒数第五,这个事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应该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并让它回到它的起点上。德国同行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与兴趣,不仅要从课本上学,还要从社会中去学,从家庭中去学;这样才能获得一种学习的能力。

(七)关于音乐课的改革

最近德国教育部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音乐课必须聘请音乐家到校上课;因为他们认为,德国是一个音乐家辈出的国度,而近几十年来成绩很小,没有出现贝多芬这样的大家,有一种紧迫感;二来他们认为音乐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做出这一重大改革。而我国的很多学校把音乐、美术砍掉来冲刺中考、高考,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将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从人的努力发展来看,音乐能给人以良好的素质,能帮助提高审美志趣与水平。德国同行的举措,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间中高考的竞争,有时是不择手段,音乐课没了,美术课没了,校园里没有歌声,晚会上占主导的只是情呀哥呀妹呀之类的流行歌曲。真正的好的作品、传统的作品学生根本看不懂,难道这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喊如何如何创新;却没有把最基本的课程开齐、开好。关于素质教育,最起码是要扎扎实实地把国家颁布的课程开齐、开好;不能因为多考几分而与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

(八)实事求是地发展硬件

德国的经济在世界上排名第三,相当于英、法两国的总和。但德国的学校操场比不上中国的重点中学,电脑比不上一般的中学,有体育馆的更是了了无几,其他设备也很一般;校长们开玩笑说,德国的中学很少能评上二级达标校。但是德国的硬件很实用,比如中小学里玩具、教具应用尽有,这些东西又能花几个钱呢?每一节课他们总能用上那么一两件与教学有关的东西。其实,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看教具的准备,换言之,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教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我们呢?似乎不太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倒很热衷于“电脑”,试想,哪一个学校的电脑是充分发挥了效能?百万元的电脑有30万的效益吗?我们教育部门制定的评估措施、政策适不适合中国现有的国情?大量的学校教育经费不足,而有的学校大量的设备闲置,岂不是太大的浪费?小平同志告诉我们“我们党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教育界做到了吗?

(九)人人羡慕的职业——教师

在德国,教师这一职业是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不错,压力也不是太大。每天上半天课;早晨8:30——13:30;每周上五天;学校没有任何强硬任务;什么高考、中考、课操、教研组活动、开大会,写论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等;即便是参加培训(要求每年两周,可分散也可集中完成)吃住也是由政府解决。学生中出的问题,该由青少年局管的就由青少年局管,该由家庭管的就由家庭管,学校没有大包大揽;相比之下,中国的教师工作量太大了,班数大,人数多,压力大,应付的面很多;承担了许多不是由学校承担得了的工作——且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有的工作由于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但丞待确实应该给老师减负,不能把老师、校长拖垮了,不能给他们太多太大的压力了。在口口声声抓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市县领导还津津乐道中高考排名,这怎么利于减负呢?抓了一年的中小学减负,现在不仅回潮,且愈演愈烈,初中生补课补到下午6——7点,这分明是摧残人才,摧残教师;学生和教师都处在一种十分浮躁的工作氛围之中,加之班额大,工作矛盾多,极不利形成良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氛围。在德国的学校,我认真仔细地观察了一个情形,即德国学生近视率不到5%;而我们却高达40—50%以上,触目惊心哪;难道让下一辈都戴着眼镜去开飞机?去当兵?去保卫国防?去建设祖国?

(十)大学体制的严格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

本来,大学的办学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畴,但既然是搞教育,了解一下也是对我们的工作有益的。

德国的大学是典型的宽进严出。

什么是宽进呢?凡是过了AbeTu的都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上大学;但是上大学并不等于人人都能毕业。拿工科的学生来讲,仅基础科就有60%的人被淘汰;而及格过关的分数仅为30分;那么这些过了基础科的人,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前后经过6——7年的努力,方可得到大学的毕业证;而基础科毕不了业的同学,则可以选择相对好念一点的理科大学、文科大学;或者降到理科类的专科级学校。虽然,最终大多数人也能拿到一个大学的牌子,但在就业时,由于所读年限不一,专业不一,薪水也不一样,这种严格的考试,一是保证了大学生的质量,二则为中学的分流创造了条件,既然上大学毕业这么难,不如去学个职业,学一技之长,早早出来工作,这样,就避免了千军万马挤大学这个独木桥的现象。

小学松、中学略紧、大学严格这种体制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做为小学,则是学生当玩的年龄,学生轻松一点理所当然;到了中学,人长大一点,多一点任务是合理的;到了大学,人相对成熟一些,理应认真严肃地对待上大学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正三角关系。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小学中学的学生压力很大,尤其是中学,整天有做不完的题,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适应学生身心的事情,使得学生的发展很不健全,除了做题,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到了大学后,压力没有了,自控力差一点的学生,连基本的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逃课、旷课、违纪,最后还是毕业,害了谁呢?一是自己,二是社会。

中国的大学也可以搞“宽进严出”,以缓解高考的压力,问题在于中学、大学的教师是否有诚信来保证推荐质量和毕业成绩。德国的教师、教授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我们的中学、大学如果也能做到这一点,减少一点关系学,多一点学术道德才能保证大学的“宽进严出”的质量。

如果我们的大学能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真正做到宽进严出,而不是宽进宽出,那么,对于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对中学课堂上教师把更多地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学习,那么,中学生的素质会大大得到提高。

(十一)、校长职责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

在德国,校长的职责就是负责学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选择教材、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没有额外的任务;

上级行政部门的职责负责校长、教师的选配,教材的提供,教师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学校办学状况的抽查;

反观我国的校长,一年到头疲于奔命,不仅要解决校内的矛盾,还要应付周边的关系,完成上级不断派下的任务,什么安全要管,计划生育要管,盖房子要管,内部奖金的分配要管,高考要管,中考还要管,每一个校长的头上,都有若干个领导小组组长的头衔,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整天处于应付之中,结果该管的事没管好,该做的事情没做好。没有时间充电,没有时间反思总结。加之“政绩”的功利思想,显得比较浮躁,不能坐下来认真地研究教育规律,也不敢去按“规律”办事。教育行政部门也过多地承担了社会责任。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社会系统比如社区、关工委、团委、家长应有的工作不应由学校、教育部门来承担。

(十二)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在德国,除学校外,还有一个专门为青少年服务的机构:青少年工作局。其职责一是监督社区落实教育法规;二是帮助学校解决学校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举例说,学生在校不写作业或逃学,经学校教育不思悔改者,青少年工作局将出面协助学校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这样,学校不至于被几个不学习的学生搞得鸡犬不宁。

整个国度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满高的。由于社会规则的到位,很大程度上人们遵守得不错,比如交通规则、卫生意识、待人接物、女士优先、公共场所不吵闹等等。据当地的同行介绍,大人的举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做给孩子看的”。在他们看来,自己做的错事被孩子看到了,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德国,我们亲自看见一行人穿越红灯,旁边的小孩就问大人,他为什么要闯红灯。而这个大人被搞得很狼狈。因为,小孩看到的与大人教的不一样。而违规者常常被家长、老师视为最没道德、修养的人。在这种大家都比较自觉遵守规则的社会里,孩子得到的是学校与社会一致的教育,她的行为习惯就会逐步形成。当然,德国也有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青少年学生的吸烟现象、怀孕现象,可能由于法律没过多的限制,在他们眼里,这些都属于正常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学校一方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德国同行在这方面的认识和我们大致一致,但我们在动员社会、家庭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德国教育之不足:

2002年元月,教育进展评估组织对世界上几十个发达或不发达国家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中,德国排在倒数第几位。对此,德国同行这样解释:(1)移民子女过多,而这些子女很多德文都没有过关;(2)测试只局限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不能反映德国教育的真实一面。而我们认为可能存在有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1、教材的难度及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偏少,平时没有考试;2、计算能力偏弱;3、每天学生在校时间过短,自觉性强的学生好一点,自觉性差的学生回到家里可能温书的时间不会多;4、学校对教师没有考核,管理过于松散,全凭教师的自觉性,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5、学生中吸烟现象严重,这可能与法律的某些规定有关。

三、感受

为期一月德国之行结束了,它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过去,虽从报刊上也看到过一些文章介绍(经验),但毕竟没有眼见,没有亲历,这次培训,一听专家讲座,二到学校听课,给了我们许多直接的经验。主要体现在:

1、 德国同行对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主要有:(1)学校教育的功能的定位;(2)校长的工作责任与权力的定位;(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的培训工作及要求;(5)社会对教育的支持;(6)不求硬件,只求实用;(7)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8)小班化教学;(9)养成教育。

2、 借鉴要符合中国的现状,不要照搬;

虽然德国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也有许多我们认为不适宜的。如:对教师长年没有考核;学生出了校门基本与学校无关,即使学生犯罪也无关学校的事;课本的知识容量过小,以及小班化教学都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符合校情,千万不能“邯郸学步”,丢了我们自己的长处。

3、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不能仅从某一个层面做,而是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的。比如基础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改革高考,否则,素质教育永远是一句空话;又比如,学生的分流(不是淘汰),就必须对教育结构从小(学)到大(学)做巨大的调整;还要丞待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否则,学校里教育的行为规则,学生回到家里不如父母的几句话,结果把学生培养成两面人。德国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德国经济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中国教育的发展当然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吸收他们的一些经验,尤其是课堂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对于促进我们的素质教育有非常直接的借鉴意义。

四、建议:

通过培训,我们有以下建议:

1、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树立“人”的教育的观念至关重要。

2、 积极推进新一轮课改,这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要抓到底,不能仅为了考试,而毁掉学生的身心。

4、 上级部门在制定某些条例方面要实事求是。应该将学校建设的重点引导在软件上。

5、 学校功能及校长的职责要有明确的定位。学校不能承担不该学校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政部门摊派给学校的工作。对学校的各种评议、考核应有度。

6、 教育经费要做到充分有余,不能做到的也要做到逐年增长。

7、 制定有关法规,划清意外伤害学校应承担的责任。

8、 九年义务教育的模式不能过于单一,借鉴德国分流的做法,建议在初一可做探索、加强一点技能培养、训练,结果可能会比单纯地学文化好一些。

9、 高考改革要起到引导基础教育改革的作用。

10、 对全社会重教宣传(包括教改)要加大力度。

11、 加大对外宣传、联系的力度,尝试办一些中外合作办学体。

12、外语教学在中国入世的环境下要有快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