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胜古迹考察报告

名胜古迹考察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名胜古迹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胜古迹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一、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在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人物的爱戴和崇敬,如教学《陈涉世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残暴统治奋起反抗的无畏精神。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教学每个名篇要让学生讨论主题思想,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四、利用主题班会形式

利用主题班会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不懂得感恩,为此可以召开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感恩故事教育大家学会感恩,应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激励我们向上……学会珍惜,学会负责,学会有理想,学会善良,学会先人后己,学会无私奉献,通过这些活动,去领会感悟,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无穷。

名胜古迹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53-02

【作者简介】1.程艳,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2.贡和法,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43)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强调知识识记和浅层学习的概念,主张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逐渐生成新的知识理解,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运用却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学习“自由化”。在如今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多时候被忽视:一则陷入自主的虚无状况,教师抢占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繁重的题海战术和大容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学习和消化的余地;二则倾向学习的自由化,简单地将自主与自由划上了等号,学生学习成了无人引导的自由状况。

2.合作“形式化”。课堂中,教师通常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在觉得应该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将学生速配成几个小组,让其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小组讨论规定的时间到了,便要求学生紧急“刹车”停止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整个流程看似完整,却收效甚微,因为合作学习不是小组速配,这种为了改变教学形式而让学生三五成组进行沟通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往往在无序的喧闹中失去了本真。

3.探究“表层化”。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中,通常仍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按指令操作,尤其在最后的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大多情况下学生的发言观点重复,思路趋向一致,而教师的点评蜻蜓点水,更缺乏启发性、生成性与深刻性。这种表层化的探究实则是教学改革的畸形表现,学生不仅没有得到自主的探究体验,而且形式化的操作过程反而让学习方式更加固化。

二、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探索

1.激发主体意识,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第一级阶梯,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感觉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理解的加深而产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觉悟等成长体验”。只有当学生心动起来、脑动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深度。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学、自律、自教。例如,在试卷分析或例题讲解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题目,学生通过讲解做题思路,不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点,也使脑海中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而教师趁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碰撞,达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不仅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也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当然,自主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给学生预留机会这样的水平,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首先,抛出问题:既然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那么,是不是可以用同一条线表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横虚线来表示价值,请学生思考后划出表示商品价格的线条。在这里便会发现,有的学生会用另一条与之重合的线条表示价格,这就暴露了学生学习时的漏洞,教师便可据此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最后还可以设问:为什么表示商品价值地线条采用的是虚线?让学生深刻理解商品价值的抽象性,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基于问题导向,鼓励合作共享。

学习要走向深层,不仅要掌握教材知识点,更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与互动中,全面理解知识,重新建构起多元的知识体系,在共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课为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分别介绍自己参观过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或是了解到的各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用多媒体呈现并在全班进行交流。随后,由各小组自行列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区各有什么特点?中华文化通过什么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在课堂上多个小组的分享和讨论,在交流中,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教材文本的重点难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到了学习的关键点上。

另外,合作学习要与狭义的合作区分开来,小组讨论是合作,观点争论也是合作。教师应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独立的关系,既鼓励相互协作,也欢迎观点争论,在开放的互动与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素养。

3.关注生命体验,着力深度探究。

从学习能力的角度上来说,探究是对知识在理解、掌握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因此可以说,探究是在自主和合作这两级阶梯基础上的跳跃。它“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环节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的探究,实际上是由疑生问,由问而深,主动释疑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深度探究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以“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例,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公民应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教师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

(1)考察你的家庭所在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完成下列考察报告。

(2)了解你所在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有哪些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件,并运用所学知识寻找正确的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

(3)请基层人大代表讲述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过程与情景,加深对选举规则、程序与要求的理解,从中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和政治参与。

以上探究活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第一个问题是对情况的了解,第二个问题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入,第三个问题更是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建构起学生与知识的意义联结。这样的探究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深度学习要求课堂教学触到知识深层,帮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达到自我与知识的意义联结。因此,教师应当利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将问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合作调查、信息处理、交流探讨等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从而让学生获得能力、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与提升。且必须强调的是,探究是自主与合作基础上的探究,学生的自主与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实际效果,这三者既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深度学习力,也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融相生的有机整体。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发展性就体现在它们作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一步步引导学生独学、研讨和建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感、意义感和效能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