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馆考察报告

美术馆考察报告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1月14日(农历壬子年腊月初八)生于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潍城区)。名桂义,字希宁,后以字行。生身父于志符,自幼出嗣三伯父于松轩。

1920年 庚申 民国九年 七岁

入小学,就读养正学堂。从养父于松轩学习书法。其后,在潍县丁氏小学与继志小学读完初小与高小课程,由丁东斋先生启蒙学画。

1928年 戊辰 民国十七年 十五岁

升入潍县县立中学读初中,从刘秩东、侯卓如、张眺三位先生学画。

1929年 己巳 民国十八年 十六岁

与郎淑清女士结婚。

1930年 庚午 民国十九年 十七岁

插班升入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广文中学读高中,图画课由丁东斋老师教授。

1933年 癸酉 民国二十二年 二十岁

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得到黄宾虹、潘天寿、汪亚尘、俞剑华、顾坤伯、诸乐三、陆抑非、汪声远、王陶民、朱天梵等先生的指导,系统地学习花鸟、人物、山水、走兽、书法、篆刻、诗词和绘画史论。

1934年 甲戌 民国二十三年 二十一岁

以《十钟山房印举》为范本,临刻秦汉印数百方。

1936年 丙子 民国二十五年 二十三岁

9月,于希宁与徐培基等共同协助俞剑华先校对《中国绘画史》。

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聘为“上海奇峰国画函授学校”花鸟组组长。

1938年 戊寅 民国二十七年 二十五岁

2月,任教于潍县第一所美术学校“虑远阁画庐”。“于希宁画展”在青岛举办。

1941年 辛巳 民国三十年 二十八岁

任教于青岛市立中学。

1943年 癸未 民国三十二年 三十岁

任教于青岛女子中学,兼教务工作。

1944年 甲申 民国三十三年 三十一岁

4月,为黄宾虹治印“黄山予向”“黄宾虹之玺”。

1947年 丁亥 民国三十六年 三十四岁

绘《白梅图卷》,黄宾虹先生题云:“宋元士大夫纯以书法入画,平寿有道,深明篆刻,此帧得古籀遗意矣。”经黄宾虹先生引荐拜谒白石老人。

1 1月,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

1950年 庚寅 三十七岁

调入山东师范学院,任美术专业主任、副教授。

1955年 乙未 四十二岁

赴无锡华东艺专从俞剑华先生进修中国美术史。

4月至6月,与刘汝醴、罗尗子陪同俞剑华先后赴河南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南北响堂山,山西晋祠、天龙山以及江浙一带考察石窟艺术和塑像、石刻、民间绘画等。

1 1月1 0日,完成《略谈石窟浮雕拓片的捶拓工作》研究报告。

1956年 丙申 四十三岁

4月2 7日至5月4日,在俞剑华带领下,与谢海燕、刘汝醴、罗尗子、林树中等赴山西考察晋祠宋塑、五台山及南禅寺的唐代建筑及雕塑等。又赴河北考察望都汉墓壁画等。

6月,与俞剑华和罗尗子赴杭州考察灵隐寺、将军台等地的五代宋元石刻,并考察太平天国壁画。

7月,工笔《玉兰》参加“第二届全国国画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发表《渑池鸿庆寺石窟》《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等文章。

1957年 丁酉 四十四岁

1月,赴山西永济县永乐宫考察并临摹元代三清殿壁画。

山东师范学院举办“于希宁学术考察汇报展览”。《山西永乐宫混成殿建筑及壁画考察报告》发表于《山东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

专题研究《敦煌千佛洞壁画考察及平面图解说》完成。

1958年 戊戌 四十五岁

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成立,任美术科国画教研室主任。

《北魏石窟艺术浮雕拓片选》(与罗尗子合编)由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出版。

撰写《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

1959年 己亥 四十六岁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

1960年 庚子 四十七岁

7月,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 0月,《云冈拾遗》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

1962年 壬寅 四十九岁

被任命为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

5月,参加“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 0周年全国美术展览会”。

1963年 癸卯 五十岁

1月,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化厅在济南举办“于希宁画展”。

1 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1964年 甲辰 五十一岁

7月,任山东省艺术学校校长。

9月,参加“全国第四届美术展览会华北地区作品展”。

1977年 丁巳 六十四岁

5月,参加“1 9 4 2年以来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1978年 戊午 六十五岁

8月,当选山东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979年 己未 六十六岁

7月,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化厅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于希宁画展”。

1 1月,赴京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 2月,齐鲁书社出版《于希宁画选》。

1980年 庚申 六十七岁

由辽宁省美协邀请,在沈阳举办个人画展。

篆刻作品《学无止境》参加“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6月,当选为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 0月,任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同月,赴浙江美术学院出席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

夫人郎淑清女士病逝。

1981年 辛酉 六十八岁

2月,郭味蕖去世十周年,撰《回忆郭味蕖砚长》。

4月,整理书稿《篆刻及其与书画之间的关系》。

1 1月,应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并当选为首届院委委员。

与张凤锦女士结婚。

1982年 壬戌 六十九岁

1月,《从创作体会谈笔墨的虚实关系》发表于《美术研究》1 9 8 2年第二期。

2月,《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发表于《中国画研究》1 9 8 2年第二期。

3月,出席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

4月,应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邀请,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8月,完成《从创作漫谈生活》。

9月,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邀请,在武汉举办“于希宁画展”,并在湖北美术学院讲学。

1983年 癸亥 七十岁

3月,《于希宁画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6月,向山东省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捐赠中国画作品三十余幅。

8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于希宁画展”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厅展出。

1 1月,邀请刘海粟先生赴山东省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陪同考察青岛、烟台、淄博等地名胜和博物馆。

1984年 甲子 七十一岁

7月,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中国画《墨竹图》。8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选》。

1 0月,《雪梅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 乙丑 七十二岁

5月,应邀赴深圳举办个人画展。

7月,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考察团考察长清五峰山等地古代美术遗迹。

1 0月,写成学术论文《道明气充文雄》,发表于《中国书画》第六期。

1 1月,赴杭州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座谈会。

1986年 丙寅 七十三岁

3月,《“规格”与“自由”》发表于《中国画研究》第三期。

9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厅、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于希宁画展”在北京举行。

为人民大会堂创作《铁骨冰魂》。

1987年 丁卯 七十四岁

2月,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9月,将家乡的祖宅大院无偿捐赠给潍坊市人民政府。

1988年 戊辰 七十五岁

3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赴京出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同月,在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5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花卉技法》。

9月,任山东画院院长。

1989年 己巳 七十六岁

2月,赴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月,专著《论画梅》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9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山东泰山文艺创作奖”一等奖。

1990年 庚午 七十七岁

4月,应邀参加第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并在风筝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1年 辛未 七十八岁

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山东艺术学院联合拍摄电视艺术片《著名画家于希宁》。

6月,为纪念堂创作《白梅图》《凌霄》。

1 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1992年 壬申 七十九岁

4月,赴潍坊出席郭味蕖故居开馆仪式。

9月,作品特邀参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览”。

自1 0月1日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 0月至1 2月,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城市访问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

1993年 癸酉 八十岁

1月,“于希宁教授从事艺术创作6 0周年暨8 0寿辰庆祝活动”在济南举行。

作品《巫岫龙柯》参加“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并获荣誉奖。

1994年 甲戌 八十一岁

5月,当选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希宁画集》

9月,为祝贺邓小平同志9 0寿辰创作中国画《仁者寿》。1 2月,作品《白梅》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5年 乙亥 八十二岁

3月,参观城子崖发掘遗址、平陵城遗址及博物馆陈列。

1996年 丙子 八十三岁

1 2月,赴京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月,《于希宁诗草》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诗词作品三百二十余首。

1997年 丁丑 八十四岁

3月,赴京参加潘天寿先生诞辰1 0 0周年纪念活动 。

9月,《荣宝斋画谱·于希宁花卉》《于希宁手拓黄宾虹藏秦汉印拾遗》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 戊寅 八十五岁

9月,在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

1999年 己卯 八十六岁

5月,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系列画集《于希宁作品》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8月,作《红梅图》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 5周年。

中央电视台拍摄“中国画名家—于希宁”系列专题片。

2000年 庚辰 八十七岁

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于希宁》。

夫人张凤锦病逝。

2001年 辛巳 八十八岁

为北京大学创作《白梅图》。

2002年 壬午 八十九岁

1月2 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山东省文史馆、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于希宁先生9 0寿辰暨于希宁从艺7 0周年艺术展”在山东省博物馆开幕,并召开了“于希宁艺术研讨会”。

1 2月,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于希宁写意牡丹》。

2003年 癸未 九十岁

1月,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出版四开本《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于希宁作品精选》。

2月,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八开本《于希宁牡丹白描写生》。

6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集《于希宁画集》(梅花卷、花卉果蔬卷)。

2004年 甲申 九十一岁

与山东艺术学院领导考察新校区。

5月7日至3 0日,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诗画梅缘—于希宁近作展”,并出版《诗画梅缘—于希宁画集》。

2005年 乙酉 九十二岁

3月2 1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于希宁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 0月,《渴笔白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6年 丙戌 九十三岁

7月1 3日,“于希宁中国画作品捐赠展”在山东艺术学院举行,并捐赠中国画作品6 0件。

在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2007年 丁亥 九十四岁

9月至1 0月,创作白梅册页《冰魂颂》。

1 1月,研读《黄宾虹美术全集》并题“宾虹先生画宝,后学于希宁敬书”。

1 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于希宁“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2.赤峰市敖汉旗白塔村辽代墓葬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

3.2009年呼和浩特市脑包沟辽墓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 4.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辽代窖藏钱币 刘林海,孟令婧,Liu Linhai,Meng Lingjing

5.巴林右旗巴根吐金代界壕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馆,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Balin Right Banner Museum

6.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的模式与特征 刘国祥,Liu Guoxiang

7.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李少兵,索秀芬,Li Shaobing,Suo Xiufen

8.内蒙古凉城县小双古城墓地女性墓葬的社会地位试析 杨建华,曹建恩,Yang Jianhua,Cao Jian'en

9.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学科背景与核心问题 倪润安,Ni Run'an

10.释鲁之死考述 杨军,Yang Jun

11.蒙元时期蒙古人壁画墓的确认 张晓东,刘振陆,Zhang Xiaodong,Liu Zhenlu

12.鄂托克前旗明长城初探 甄自明,Zhen Ziming

13.民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孟和套格套,Menghe Taogetao

14.内蒙古地区壁画保护修复的回顾与展望 杜晓黎,Du Xiaoli

15.鄂尔多斯博物馆馆藏北魏鎏金带饰的保护 张恒金,张晓岚,周双林,Zhang Hengjin,Zhang Xiaolan,Zhou Shuanglin

16.《藏传佛教寺院美岱召五当召调查与研究》出版发行 包博文

1.敖汉旗杜力营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敖汉旗博物馆

2.砚台山遗址(B2区)发掘简报 赤峰市博物馆

3.额济纳旗砾石沙梁墓葬清理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博物馆,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 4.托克托县古城村墓葬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托克托县博物馆

5.试析东北地区东部与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之间的文化关系 王春雪,赵海龙,陈全家,方启 6.大地湾地画新考 邵明杰

7.古代北方民族岩画创作艺术管见——以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为例 袁永春,宁国强

8.试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 马金花

9.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店子墓地殉牲研究 陈全家,曹建恩

10.辽代夹山考 武成,燕晓武

11.内蒙古地区出土耀州窑瓷器 张红星

12.赤峰博物馆征集四块金代石刻 刘冰

13.我国大遗址管理机构现状和管理体制研究初探 张韵

14.虚拟现实在内蒙古博物院的应用构想 任巍,宁国强

15.运用计算机技术测定古代岩画年代的实验报告 姜涛,谭士俊,龚鹏,姜忠

16.金属文物的腐蚀结构及文物保护相关问题 贾莹,高秀华

17.克什克腾旗发现辽代骨雕鞍饰 韩立新

18."古代回鹘考古学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萨仁毕力格,徐峥,奥其尔

1.赤峰市红山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调查报告 赵爱民,黄丽,张艳玲,于晓玲,Zhao Aimin,Huang Li,Zhang yanling,Yu Xiaoling

2.和林格尔县榆林城窑址发掘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3.扎鲁特旗达米花鲜卑遗址调查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

4.凉城县古城梁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5.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德王府勘测报告 李中核,Li Zhonghe

6.红山文化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郭治中,Guo Zhizhong

7.小河沿文化聚落形态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鄂尔多斯龙首镳刍论 韩金秋,Han Jinqiu

9.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浅析 高芳,华阳,霍东峰,Gao Fang,Hua Yang,Huo Dongfeng

10.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郑承燕,Zheng Chengyan

11.七郎山墓地再认识 吴松岩,Wu Songyan

12.试谈辽代墓葬的研究和对契丹文化的再认识 张帆,Zhang Fan

13.西夏制瓷手工业述论 彭善国,Peng Shanguo

14.明代大同镇之败虎堡考略——兼论败虎堡石碑题字"永宁"所体现的蒙汉关系 翟禹,薄音湖,Zhai Yu,Bo Yinhu

15."高氏之宝"印章考释 辛蔚,Xin Wei

16.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藏一组珍贵的佛教石刻文物 郭涛,Guo Tao

17.阿拉善旗蒙古族妇女的传统衣着特征与习俗禁忌 蔡彤华,Cai Tonghua

18.《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杨泽蒙

1.杭锦旗塔拉沟汉墓清理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2.赤峰市哈喇海沟辽墓清理报告 赤峰市博物馆,松山区文物管理所,Chifeng Museum,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on of Songshan Borough

3.西辽河上游科尔沁沙地区域性生态环境考察与思考 孙永刚,赵志军,Sun Yonggang,Zhao Zhijun

4.赵宝沟文化与周围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5.郭家村遗址分期再研究 杨占风,昊,Yang Zhanfeng,Li Penghao

6.定窑瓷器分期新探——以辽墓、辽塔出土资料为中心 彭善国,Peng Shanguo

7.广化寺及全化寺佛教艺术特点 迟利,Chi Li

8.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经堂壁画的取材背景及布局形式 武晓怡,Wu Xiaoyi

9.边陲日伪建筑阿尔山车站 王文

10.内蒙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王晓琨,Wang Xiaokun

11.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博物馆的任务——以内蒙古博物馆为例 孟和套格套,贾麟,Menghe Taogetao,Jia Lin

12.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翻译的几点思考 郑张敏,Zheng Zhangmin

13.赤峰博物馆馆藏辽代石幢浅析 刘冰,Liu Bing

14.鄂尔多斯地区汉代居民的人类学特征及相关问题 原海兵,赵欣,Yuan Haibing,Zhao Xin

15.鹿皮唐卡的修复 谭士俊,杜华,白云飞,Tan Shijun,Du Hua,Bai Yunfei

16.翁牛特旗发现红山文化时期兽面陶塑 庞昊

17.内蒙古红山文化学会正式成立 王大方,马晓丽

18.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夏长城与汉受降城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A·A·科瓦列夫,д·额尔德涅巴特尔

1.元宝山哈喇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Chifeng Museum

2.土默特左旗国营苗圃北魏墓清理报告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3.通辽市孟家街遗址发掘简报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Inner Mongol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es and Archaeology

4.2007年磴口县默勒赫图沟岩画调查报告 赵占魁,Zhao Zhankui

5.翁牛特旗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民间碑刻调查 李俊义,庞昊,Li Junyi,Pang Hao

6.试析东北地区北部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的关系 王春雪,赵海龙,陈全家,Wang Chunxue,Zhao Hailong,Chen Quanjia

7.小河西文化聚落形态 索秀芬,李少兵,Suo Xiufen,Li Shaobing

8.浅析辽西地区史前时代的陶窑 陈国庆,张全超,Chen Guoqing,Zhang Quanchao

9.从居室墓和石雕像看兴隆洼文化的祖先崇拜 陈苇,Chen Wei

10.匈奴、鲜卑的人种学研究综述 赵欣,原海兵,Zhao Xin,Yuan Haibing

11.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考释 盖之庸,齐晓光,刘凤翥,Ge Zhiyong,Qi Xiaoguang,Liu Fengzhu

12.辽祖州"军"号及附近部分山名考 金永田,Jin Yongtian

13.美岱召旧存契约 苗润华,姚旭,姚桂轩,Miao Runhua,Yao Xu,Yao Guixuan

14.达斡尔族民间节日及其特色 王敏,Wang Min

15.新时期博物馆建设理念刍议 李毅君,Li Yijun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经费 互联网服务 社区

中图分类号: G25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62-03

Libraries Connect Communities: Study on How to Get Funds and Technology for Public Libraries

Yu Chuanzheng(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300071)

Abstract: Libraries Connect Communities: study on how to get funds and technology for public libraries is an annual report which is sponsored by Bill Gates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and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directed by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Maryland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Innovation Center, and Florida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llege. The report describes, with sufficient data, the conditions of American public libraries, including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fund decrease, and service increase. It also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needs and servic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uture actions are suggested in the report.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funds;internet service; community

CLC number: G259.71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062-03

主持人语:《海外观察》这一栏目致力于译述和介绍国外不定期的图书馆与信息报告、研究进展和动态、技术白皮书等。在每年的大量图书馆报告中,有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特别是一些权威机构在大规模调查基础上的公开报告,典型的如IFLA的“走向公平的世界”和OCLC的“环境扫描”等。这些报告数据翔实、分析准确、结论清晰。学习这些报告对于我们了解国外图书馆与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作用。当然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报告我们能够洞察图书馆职业在信息时代不断变革的深刻背景、以及从未停止进步的缘由,转而能够促进我们自身的思考。

本期所编译的两个报告,一个是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经费与技术获取”,另外一个则是“数字时代大学生信息搜索行为”。这两个报告拥有相同的社会背景,即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时代,公共图书馆遭遇到经费下降、服务减少以及图书馆员解雇等事实,但同时,这一时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则增加了,特别是失业培训、在线求职等服务。公共图书馆也成为很多社区免费获取互联网服务唯一部门,因此图书馆只有开展行动,唤起公众意识和服务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面对危机时代的挑战。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以他们希望缩短在校时间以节省开支。因此,大学生的搜索行为更加集中。此外,更重要的发现在于,大学生搜索行为中的日常搜索和课程搜索在工具的利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都较依赖于搜索引擎。而大学生对于图书馆的需求则主要体现在对专业数据库的查寻上,对图书馆员的依赖则比较不明显。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搜索行为的社会性,即更愿意依赖老师和同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编译只是这些报告中的很小部分,更详细的描述还请读者诸君自行阅读。真诚地希望您喜欢这一栏目,也期待您的参与。

俞传正

12009美国公共图书馆技术和经费状况

《图书馆连接社区:公共图书馆经费与技术获取研究 2008~2009》是由盖茨・梅琳达基金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共同资助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从2007年开始每年一项研究报告,到目前已持续了三年。报告的数据来源于三种综合的方式:全国公共图书馆互联网连接、利用、经费和维持问题的信息;对州图书馆主管们的问卷调查;印第安那州和威斯康辛州的焦点小组和站点访问。

报告指出,美国16,592个公共图书馆为所有大大小小的社区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图书馆员帮助用户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图书馆提供广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家庭作业资源,数字参考和电子书;也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主要的发现包括:

(1)图书馆在提供免费获取信息和电子通讯服务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超过71%的图书馆在其所处社区是唯一免费提供计算机和互联网服务的。图书馆员认为,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寻找工作和电子政务方面的利用正逐步提高。

(2)在全球经济危机时代,14.3%的公共图书馆在2009财政年度缩减了运行预算。只有38%的图书馆财政预算根据通货膨胀比率有所增加。根据州图书馆主管们的问卷调查,53%的州图书馆为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在2009年度也在缩减。

(3)公共图书馆正在为提高和改善互联网接入速度而努力,但是他们发现用户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快以至于超过了他们所能增加的带宽。将近60%的图书馆互联网连接速度都不能时刻都满足用户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还尚难达成。

2图书馆在社区中扮演了关键的技术角色

威斯康辛公共图书馆理事会认为,“把技术当作工具,这工具让社区利用图书馆更富有效率和效果。它帮助人们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无论是查一本书,做一项研究还是找一份工作”。

技术能够促进图书馆发挥最大的功用:连接人与资源、思想,这些资源包括包括图书、虚拟参考、电子书和培训。依赖于技术和网络,很多图书馆能全天候地通过图书馆网站提供在线馆藏和数据库、可下载的有声书、可供检索的目录服务。图书馆就算不是唯一的,那也依然是全国最主要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接入的免费提供者。从全国范围内来说,71.4%的图书馆是他们所处社区的唯一免费获取的供应者。对于乡村图书馆来说,这一数据增加到78.6%。

如果考虑到家庭互联网使用的信息,那这一数据就变得更加重要。大约62%的美国家庭用户都接入了互联网,但是各类家庭类型在互联网利用方面差异非常大。收入低于24,999美元的家庭互联网接入率下降到25%。而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家庭互联网使用率下降到44.9%和43.3%。有工作的家庭互联网利用率占了70.7%,而失业者家庭只占55.6%,处于劳动力市场外的只占44.3%。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和家庭收入的减少,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公共获取则变得更有价值,更为重要。

图书馆也提供更为快速的互联网连接,而居民家庭则无法达到这个速度。70%的公共图书馆提供1.5Mbps或者更快的接入速度,而在2007~2008年度只有64.6%的公共图书馆拥有这样的速度。图书馆为更多用户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超过了76%的图书馆现在提供Wi-Fi接入,比去年的66%有所增长。公共图书馆能为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图书馆在线和印刷资源。正如“联邦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机构”2008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没有什么能像图书馆一样具有如此能力”。

除了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图书馆也为社区提供电子馆藏。90%的图书馆拥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了成千上万的报纸、期刊;GED、SAT行政事务考试的模拟测试;家谱资源以及商业和医疗信息。超过了70%的公共图书馆也提供在线家庭作业资源和有声内容。

公共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中,为中小学学生服务的教育资源和数据库高居榜首,占了78.7%;其次是支持寻找工作,占据65.9%,比前一年增长4个百分点。

在本研究调查的各州图书馆中,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接入的利用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即使是在2007年12月经济开始衰退前,图书馆员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线求职,这些工作包括服务业、无需计算机技能的岗位如家政和货架整理。很多用户需要学习基本技巧的帮助,包括如何用鼠标、建立一个电子邮件的账户、申请工作时的基本的文字处理。

90%的图书馆提供正式的技术培训班和非正式的使用帮助,以便于用户能够利用图书馆计算机。在提供正式技术培训的公共图书馆中,其中的27%设有获取在线寻找工作和职业相关信息的课程。而在非常贫穷的社区,图书馆倾向于开设正规培训,其中40%的图书馆设有与工作有关的课程。公共图书馆提供这些课程旨在服务于初次使用计算机的用户,为他们培训一般计算机操作技能、在线搜索和软件应用。

图书馆中计算机的免费获取也使得电子政务成为图书馆利用中不断增长的领域。将近81%(去年是74%)的公共图书馆表明其馆员为用户提供了帮助,如怎样访问和利用政府网站、项目和服务。根据2008年的一项针对州图书馆主管们的问卷调查,超过三分之二的州图书馆提供了如下服务:在线表单或者证书申请、税单、申请更新驾照、州政府工作和失业救济金。根据问卷,46个州中的5个州只提供在线的失业表单。

在采访的印第安纳和威斯康辛的访问图书馆的计算机用户中,他们大部分人每周都利用图书馆计算机和互联网连接。这比过去两年的其他8个州访问频率要高一些。

2009年1月份的一项针对美国家庭的调查证实了公共图书馆全国范围内的访问趋势。63%的家庭,大约1.366亿人在过去的12个月中利用过图书馆。尽管访问图书馆的人数在过去十年中保持稳定,但是无论亲身访问和虚拟访问的频率都要高很多。全国范围内来说,亲身访问图书馆每年大约增长2500万,虚拟访问增长1100万,电话访问增长400万。

3图书馆购买力减弱

即使在经济良好的时候,运营经费的小幅度增长或者零增长都构成了对维持图书馆服务和增加服务的挑战。经济贫困时,图书馆的利用在增加,预算在收缩,资源就变得更为紧张。尽管2008~2009的数据收集都是在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影响之前,但是这项研究仍然确证了经费的减少。

此前保持2.1%到4%,6%或者更高增长的图书馆经费有下滑的趋势。2009与2008财政年度相比,只有少数贫困图书馆增加了经费,更多的图书馆预算都在缩减。更多的城市和城郊图书馆两年内保持了经费的平衡。

这项研究中第一次出现了图书馆公共接入的新计算机的减少情况。图书馆经历了一段技术费用大规模增长时期,但这一增长从09年的10.4%下降到2010年的5.8%。城市图书馆遭遇了技术费用的显著减少,从09年的15.4%下降到2010年的5.3%。中等以及贫困社区都经历同样的下降,2010年每个大约都下降了一半。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图书馆经费投入的下降,再加上人力、津贴和设施运行费用的增加,这就更削弱了公共图书馆的购买力。

由地方政府、图书馆网络以及合作带来的与技术相关的其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经费缩减的问题。这些支持包括其他政府办公室直接支付的服务或者实体(如信息技术师、设备购置等等)。这些服务在经费投入上非常重要。

4优质服务的困惑

2008~2009研究得出了一些冲突的结论,这就引发了未来在何种程度上确保公共服务质量的很多问题。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继续为其社区提供计算机和网络的公共服务。如前所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网速不断加快;提供技术与互联网培训;广泛的互联网服务;帮助用户申请和获取电子政府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为其所处社区提供广泛的计算机与网络支持。

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却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同时,70%的图书馆网络连接速度达到1.5Mbps或者更快,但近60%的反馈者认为连接速度总是或者有时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城市图书馆与乡村图书馆的连接速度差异也很明显。大约三分之一的乡村图书馆连接速度都低于1.5Mbps,远远高于城市图书馆的7.1%和郊区图书馆的15%。在过去三年中,乡村图书馆访问速度增长不超过10Mbps。城市图书馆网速超过10Mbps的占23.9%,是乡村图书馆的三倍(7.9%)。但城市图书馆更难以满足用户过多的需求。

图书馆发现:

(1)图书馆用于公共访问的计算机数量不足:超过81%的图书馆有时或总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计算机。

(2)公共访问工作站也设置了很多限制。超过94%的图书馆设置了时间限制。在这些图书馆中,将近70%限制在一小时内或更短时间,大约25%限制在半小时内。

(3)成本、空间和建筑是公共图书馆公共访问的障碍:超过四分之三(77.4%)的图书馆因为成本因素而影响到他们是否增加公共访问工作站的决策,而75.9%则由于空间限制,34%的图书馆因其建筑基础设施(如电缆、无线和电源插座)的不足。

(4)图书馆并无公共访问工作站的替代计划:38.2%的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公共访问计算机的额外计划。

(5)图书馆依赖于非专业信息技术员工的技术支持:大约63%的图书馆都是由非专业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员工或图书馆管理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对于乡村图书馆来说则占了74.6%,城市图书馆占36.8%。

这些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尽管技术的基础设施已经更新,但是很多图书馆依然面临维持和提高它们的公共访问技术环境的挑战。此前的两次研究都确证了这个同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继续向所服务的社区提供很多服务,如数据库、技术培训、电子政务等――在所处社区里,图书馆往往是唯一免费公共访问的场所。

5行动呼吁

2008~2009调查表明,在过去几年中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很多图书馆的经费赶不上成本支出。而旧图书馆因为空间和基础设施的问题而无法安装更多的计算机。经过技术培训的图书馆员也非常紧缺。大多数图书馆的网速和计算机都不足,难以满足用户需求。图书馆城乡差别也非常明显,特别是在连接、服务、员工和经费方面。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仍然继续增长。

这项调查的数据收集时间是2008年秋天,也就是在经济衰退严重影响公共图书馆之前。自那以后,媒体报道了很多图书馆经费缩减和图书馆职员遭解雇的新闻,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尤其严重。与此同时,更多的用户走进公共图书馆寻求工作帮助,完成政府表格和获取及时的住房与市场信息――这些都需要互联网的公共访问站点和图书馆员们的帮助。

明年的《公共图书馆经费与技术接入研究》收集的数据时间为2009年秋天,正好处于两件重要事件的影响之下。一是经济的继续衰退对公共机构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公共图书馆;其次是《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的73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主要用于提高美国宽带基础设施,而公共访问中心至少占了2亿,其中就包括了公共图书馆。

根据这些发现和来年的变化,很多的行动计划将改进公共图书馆访问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1)记录服务、资源和计划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图书馆员工若能描述他们的服务、资源和计划,那么就会有利于图书馆的工作。确定这些服务的意义,收集必要的数据和维持基本的统计分析。公众如何访问计算机并影响其生活的故事和案例也和统计分析一样有用。

(2)提高本地社区意识到经济困难时期公共图书馆互联网服务的重要性。图书馆需要公开其全部的服务、资源和计划,特别是需要让社区领导和政府官员知晓。

(3)评估宽带容量需求和制定计划以获取额外的容量。《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中的宽带经济刺激计划将确保一些公共图书馆有机会获得增加宽带容量的机会。“充足”这个问题取决于其他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充足――某个特定的图书馆满足特定社区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图书馆应该提供什么特定的应用和服务?

(4)制定一项计划,记录《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对宽带容量投资的结果和影响。凡是获得《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支持而增加带宽容量的图书馆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都需要准备证实,究竟这项国家支持有什么重要性,未来针对公共图书馆的同类计划会有何紧要性。《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的宽带容量提高有可能被视作今后国家投资图书馆的原型和典型方式。

(5)重新思考公共访问计算机服务、资源和计划的传递和组织。这个重思的过程包括了扩大联盟的功能、增加协作和合作,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平衡经济差异而维持或增加优质服务。例如,共同购买宽带,或者提供全州范围内的电子政务网络服务、资源、培训等入口。这个网络入口由公共图书馆、州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并且在州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能利用,而不局限于某个图书馆。

去年的经济剧变对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州以及地方经济的赤字都威胁着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但同时图书馆服务需求却在增加。公共图书馆很难继续少花钱多办事,最近的事实是很多图书馆不得不缩减业务。

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在危机时代反而成为不可或缺的社区服务。图书馆为新的失业者培训计算机技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寻找和申请工作,获取新的职业机会。至少在五个州,失业者申请都需要在线处理。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炮火下的中国大使馆

1965年春我被派到驻越使馆工作时,美国正逐步把侵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大使馆的工作也相应做了调整,遵照国内指示,所有外交官夫人和女工作人员都撤回国内,留下的男同志也都做了必要的准备。当时河内的备战气氛越来越浓,到处都修建了防空壕和个人掩体。各街道都架有广播喇叭,市民可随时听到美国飞机的动向。中国援越部队为大使馆修建了四个钢筋混凝土的防空洞,每个可容纳20多人。各办公室和宿舍的门窗都贴上了纸条,防止一旦被炸时玻璃碎片四处飞溅。此外还准备了蜡烛和火柴,防止停电。每人都配备了棉大衣和手电筒,便于夜间跑防空洞时使用。

不久,美国飞机便开始了对河内和越南北方其他城市的大规模轰炸。大使馆的工作秩序也随之被打乱。每当广播中说“敌机距河内50公里”时,我们便要停下手头的工作,准备钻防空洞。当广播中说“敌机距河内20公里”时,便要立即跑向防空洞。有时未等进洞,美国飞机就已经飞到市区上空,这时我们会听到美国飞机投下炸弹的爆炸声和越南高炮部队发射炮弹的吼叫声。待美国飞机轰炸过后,广播中会通报说“敌机已经远去”。这时,我们再从防空洞中走出来,继续工作,有时一天要跑防空洞两三次。从1965年春到1970年春,我在越南工作5年,其间总共钻过多少次防空洞,无法统计。

那时越南军方尚不能及时掌握美国飞机从泰国乌塔堡空军基地起飞的动向,每次都是中国情报部门了解情况后,立即通过中国大使馆武官处,通报给越南军方。1966年12月14日中午,大使馆的同志正在食堂用餐,武官处的同志大声说:“请大家快些吃饭,有情况。”我们便迅速做好了相应准备。下午3时许,多批美国飞机轰炸河内市区,其中先有4架美机在大使馆上空盘旋,其中1架于3时24分向大使馆俯冲,发射一枚空对地导弹,炸毁了大使馆电影厅大楼西南角,楼顶被摧毁近一半,门窗玻璃全部粉碎。与大使馆一街之隔的新华社河内分社的门窗也大都被炸毁。幸亏大使馆同志都及时钻进了防空洞,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后经越南军方专家鉴定,美机发射的是“百舌鸟”导弹。

下午6时15分,胡志明主席步行来到大使馆,向朱其文大使表示慰问。朱大使、陈亮政务参赞和陈皓武官陪同胡主席查看了被炸现场。当听说大使馆和新华社分社的人员都没有受伤时,胡主席连说:“那就好,那就好。”之后,胡主席又询问大使馆有多少人,防空洞能否确保大家安全,大使馆有没有疏散计划。朱大使一一作了报告。胡主席对朱大使和在场的中国同志说:“房子被炸了,算不了什么,今后可以建更好的,只要人在,我们将继续战斗。”

12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向中国人民蓄意进行的严重挑衅行为”。那时正值“”开始不久,许多外交文件都带有浓厚的“”气息。声明说:“美帝国主义竟然明目张胆地向中国驻越南的外交代表机构开火,妄图用战争恐吓试探中国人民支援越南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战斗到底的决心。美帝国主义真是瞎了眼睛,看错了对象。越南人民是吓不倒的,中国人民也是吓不倒的。”“中国大使馆和新华社分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对美帝国主义这一严重的战争挑衅行为表示最大的愤慨和最强烈的抗议。”他们表示“一定更高地举起思想伟大红旗,为支援兄弟的越南人民争取抗美救国斗争的最后胜利,不惜作出任何牺牲,以完成祖国人民交给的任务”。

我所见到的胡志明

早在上小学时,就听地理课老师说,越南是社会主义阵营东南前哨,越南的领袖是胡志明。后来我学了越南语,又到外交部工作,心想总有一天会有机会见到这位领袖。

1964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率中国检察院代表团访问越南,我从外交部被临时借去为代表团当翻译。越方知道张鼎丞是中国的老革命,接待十分热情。

11月3日上午6时,胡志明主席在河内主席府接见张鼎丞检察长和代表团全体成员。之所以安排在早6时,是因为胡主席每天清晨5时多就起床了。那天胡主席身穿浅黄色咔叽布中山装,外面还披上一件黄色外衣,站在主席府大厅前台阶下迎候我们,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作为翻译,当时我有些紧张,怕不能完成好翻译任务。但胡主席毫无大首长的架子,举止和谈吐十分随和,并且基本上都在讲中文,就像和朋友与家人聊天一样。他还站起来端着盘子,逐一请大家品尝饼干,并介绍说这是主席府的厨师用木薯粉制作的。会见气氛极为轻松和亲切。

张鼎丞检察长谈到中国检察部门存在的问题时,胡主席说,中国存在的问题,越南都有,甚至中国没有的问题,越南也有。胡主席还回忆起当年他在中国上海从事革命活动时的见闻。他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些人受英、法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崇洋,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外国名字。有一个人本来姓白,却改成姓“怀特”(White),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至今我仍珍藏着那次胡主席与全团的合影照片。

1965年春我到驻越南大使馆工作不久,中国铁路杂技团到越南访问演出。朱其文大使特意在大使馆安排一个专场,请胡主席和越南其他领导人前来观看。那天,胡主席身穿一件越南农民常穿的棕色短衫,脚上穿一双用汽车轮胎改制的凉鞋——抗战鞋。演出地点在大使馆的电影厅。当朱大使陪同胡主席步入会场时,在场的大使馆人员、中国留学生和在越南工作的中国专家代表共200多人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欢迎。朱大使请胡主席在前排沙发上就坐。但胡主席没有立即就座,而是面向全场,举起手示意大家先坐。可是大家非但没有先坐,反而鼓掌更热烈了。这时,只见胡主席一下子坐在了电影厅小舞台的台阶上。在场的人只好坐了下来,朱大使才将胡主席请到沙发上就坐。

胡主席与夫妇有着深厚的革命友情。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主席和就在法国巴黎相识。1924年到1927年,胡主席(当时名为阮爱国)在广州从事革命活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阮爱国还参加了与邓颖超的婚礼。正因为如此,胡主席对夫妇十分关心。大约在1968年秋的一天,胡主席的秘书瞿文烁到大使馆见我,转达胡主席内心的不安。瞿秘书说,胡主席看到外电报道说邓颖超同志已经去世,但没有见到中方的相关报道。这使胡主席非常为难,如果邓颖超同志真的去世了,他一定要发唁电;但如没有去世,发唁电肯定会造成误会。因此请中国大使馆帮助了解实情到底如何,并把结果告诉胡主席。

我把瞿秘书所谈的内容向大使馆领导作了报告。领导感到非常为难,邓颖超同志是德高望重的老大姐,突然向国内询问这样的问题,

实在不好开口,但这又是胡主席关心的问题,而且还等待答复,最后只好如实向国内报告。

几天后,大使馆收到了邓颖超大姐的回复。我清楚地记得信中的第一句话是:“敬爱的胡伯伯,我还活着。”下面的意思是说现在的身体比前一时期还要好些,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感谢胡伯伯的关心,祝胡伯伯身体健康,希望能在北京与胡伯伯见面。

越南南方解放区之行

1974年6月,我作为外交部亚洲司翻译,跟随我国驻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大使王若杰,前往越南南方解放区,参加该政府成立5周年庆祝活动。

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成立于1969年6月。它的成立完全是为了外交斗争的需要,旨在争取国际社会对越南抗美斗争的广泛支持。实际上,它没有固定的驻地和办公处所,其主要官员也都是越南劳动党的干部,一切活动均接受越南北方的领导。王若杰大使是从部队调来的老革命,1955年即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国驻也门大使。现在虽身为特命全权大使,却无法赴任,又不能兼任其他职务,平时只能呆在家里,偶尔到外交部亚洲司看看相关文件,参加一些与越南有关的外事活动。

1973年,王大使曾去越南南方解放区参加过临时革命政府成立4周年庆祝活动,这是第二次。当时越南的抗美斗争仍十分激烈,南方解放区和敌占区犬牙交错。北方经过美国飞机多次的狂轰滥炸,道路交通已被严重破坏,沿途遍布弹坑,美国飞机还会不时再来轰炸。乘车前往南方解放区,无疑是一次艰苦和危险的行程。但这些对于身经百战的王大使来说算不了什么。而我,60年代曾在驻越使馆工作过5年,经历过美国飞机的无数次轰炸,而且年轻力壮,去一趟南方也不算什么问题。比较难办的是如何处理与同行的苏联大使的关系。

当时承认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的国家不过五六十个,由于条件艰苦,越方无法邀请更多国家的使节前往。中国和苏联是支援越南抗美斗争最多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肯定在被邀请之列。但当时中苏关系高度紧张,中国既不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拒绝同苏联一道参加带有“社会主义阵营”色彩的活动。为解决这个问题,越南又邀请了缅甸和阿尔及利亚两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使一道前往,这样中国便不好说什么话了。在整个行程中,我们始终注意体现出坚定、鲜明的反修立场,王大使未同苏联大使说过一句话,未打过一次招呼。

当时四位大使乘坐的都是吉普车,但中方拒绝乘坐苏式“嘎斯69”吉普车。越南只好找来一辆中国援助的北京牌吉普车,供王大使乘坐。那时的北京吉普质量尚未过关,不仅弹性差,开起来颠簸厉害,而且车门关闭不严,没开一段路,车门便会松动,自行打开。越方随行人员只好临时找来一根橡胶带,绑在车门上,样子十分难看。四辆车被编在一个车队里。尽管我们努力体现出不亢不卑、落落大方,但在当时我却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北京吉普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在性能上,都显得十分逊色,内心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至于苏联大使有何想法,则不得而知。

时隔30多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外国朋友的高度赞扬。中国也成为了汽车生产大国,当年乘坐北京牌吉普车的尴尬局面再不会出现。我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是外交工作的坚强后盾,同时也是外交人员的体面和自豪。

亲历朱镕基总理访越

早就听说过朱镕基总理的坎坷经历和他雷厉风行的作风,但一直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直到1998年以后才有两三次机会。

1998年8月,外交部召开第九次驻外使节会议,我作为驻越大使回国参加会议。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亲切会见了全体使节,并和大家合影留念。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请朱镕基总理在京西宾馆为大家做我国经济形势报告。那天我坐在会场中间靠后的座位上,但仍能清楚地看到朱总理的音容笑貌。只见他从容走上讲台,手里没有拿任何讲稿或提纲,就这样坐下来一口气讲下去。

报告的内容不必在这里重复,但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工人下岗问题比较突出,朱总理在谈到下岗工人生活困难时,深情地背出了老百姓中流传的几句顺口溜:“一生跟着党,老了没人养,想要靠子女,他们全下岗。”作为13亿人口的总理,对百姓的疾苦能有如此深切的感受,令我深受感动。

在谈到外贸出口时,朱总理说形势很严峻,今年的出口额度必须完成,这是立下了军令状的。讲到这里,朱总理话锋一转说,但外贸部长却说要量力而行。此时外贸部长就坐在下面。散会后,那位部长从我身旁走过时,有人拍他的肩膀说:总理又点你的名啦!部长则说:我经常被点名,这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听到这话,我自然想到了,当年就经常当众批评部、司两级领导干部。但没有人记恨,而总是把总理的批评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和教育。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同志写文章回忆对自己的批评,讲述从中得到的教益。

1999年12月,朱总理访越,主要同越方讨论两国经贸合作问题。关于这次访问,要说的话很多,我只讲其中一件事,就是主动提出要帮助两家中援企业扭亏为盈。

20世纪60年代,中方曾在越南援建了两家重点企业——太原钢铁厂和北江氮肥厂。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和管理不善,两家企业到90年代都严重亏损,生产得越多,亏损也越多。双方有关部门和企业虽多次商谈改造计划,但一直谈不拢,搞得很不愉快。为此在朱总理访越前,越方曾向中方打招呼,建议两国总理会谈时不要提及这两个企业的改造问题,免得影响会谈气氛。但朱总理在同越南总理潘文凯会谈时,出乎意料地主动提及了这个问题。朱总理说,他将从国内挑选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现场考察,通过加强管理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尽快使两家企业扭亏为盈,帮助越南政府“卸掉一个包袱”。越南总理潘文凯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表示感谢,但并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这项工作。我和大使馆的同志也没有得到国内的任何通报。

朱总理回国后第9天,即12月13日上班后,大使馆接到了朱总理给潘文凯总理的亲笔信。信中说:“为尽快落实我们在河内达成的共识,中方决定派邯郸钢铁厂和安阳化肥厂的专家于今年12月20日赴越,协助越方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使上述工作顺利展开,两国相关部门及有关企业之间有必要互相沟通和了解。为此,我建议总理同志考虑能否派工业部长、钢铁工业总公司、化肥工业总公司负责人和两个企业的党委书记、厂长及少数专家,在中方专家赴越前来华访问,参观中方有关企业。届时我将会见越南工业部长和中越双方参加此项工作的人员。”

看到朱总理的邀请信,我极为兴奋,想到朱总理动作如此迅速,我也必须抓紧落实。当即便让大使馆经商处联系越南工业部,提出我要在当天上午往见越南工业部部长邓武诸。但对方回答说,大使要见部长,须先给工业部发照会。我听后说了句“莫名其妙”,便亲自给邓武诸部长的秘书打电话,说我有急事要见部长。秘书说部长正在开会。我因同邓部长关系很好,便说能否请部长出来说几句话。不一会儿,邓部长出来接了电话,约定上午11点半两人在工业部见面。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华图书馆协会 公共图书馆 新图书馆运动

【中图分类号】G2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190-02

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发轫于清末,草创于民初。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由于认识到现代图书馆在教育人才、开启民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一些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介绍下,经洋务派的考察、维新派的倡导,自清末开始,现代西方图书馆思想逐渐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各地陆续创办起一些西方式的现代图书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各地新型图书馆成立以后,学界中人纷纷开始筹备成立专业性质的社会团体,以交流新兴图书馆事业的建设经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客观上要求有图书馆学术组织来统一领导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第一个全国性的图书馆界社会团体,中华图书馆协会自1925年成立以后,在其存续的20多年的时间内,为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创立过程

1.早期图书馆学术团体

早在1918年12月21日,袁同礼和高罗题、等在北京大学文科事务室发起成立了北京图书馆协会。当日,北京地区图书馆界代表20人到会,议决并通过会章及附则各6条。袁同礼、高罗题分别被推举为会长、副会长,、吉菲兰分别担任中、英文书记。协会旨在谋北京各图书馆之间协助互益,并规定各馆互借图书、互换出版物,费用由各图书馆均担。1920年冬,全国教育界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该社以调查教育情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为宗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教育学术团体。由于认识到图书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教育改进社特别设了图书馆教育组,每届年会均邀请部分图书馆界知名人士参加,讨论图书馆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并通过决议若干条。在山东济南第一届年会上还成立了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有组织大纲6条,以研究图书馆教育问题为宗旨,是图书馆界研究图书馆学术的共同组织,并定有“共同研究”和“分组研究”两项研究计划。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以前,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研究委员会实际上发挥了全国图书馆协会组织的作用。1924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敦请时任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的戴志骞发起成立北平图书馆协会。北平图书馆协会成立之后,鉴于各地发展图书馆事业必须要有图书馆协会的组织、协调,于是致函各地图书馆,分别从速成立图书馆协会,因此各地纷纷成立图书馆协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各地图书馆协会纷纷成立,又为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韦棣华女士与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创立

提到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许多大事必须和在当时时任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韦棣华女士联系起来。将庚子赔款用于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以及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都是她最显著的功绩。韦棣华女士又于1923年和1924年先后两次赴美,就庚子赔款部分用于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一事游说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并参加美国图书馆协会第46次年会,呼吁退还庚子赔款部分用于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建设,建议美国图书馆协会派一位图书馆学专家到中国考察中国的图书馆事业。192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赋予总统全权处理退还庚子赔款余额于中国,美国图书馆协会也决定派遣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主席、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馆长鲍士伟博士于1925年4月到华考察图书馆事业。为接待鲍士伟来华考察图书馆事业,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函请各省教育厅,转饬各地图书馆负责接待,同时函请各地图书馆协会主持,如还未成立图书馆协会的地方,则由图书馆负责主持。北京图书馆协会有鉴于此,认为必须在鲍士伟抵华之前组织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由该图书馆协会设专门委员会负责筹备和接待鲍士伟来华有关事宜。在此背景下,1925年,北方图书馆界在北京筹备成立全国性图书馆协会,同时,上海也发起成立全国图书馆协会。4月24日,18个省代表聚集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次日即在广肇公学召开了成立会,并定于6月在北京正式举行仪式。1925年6月2日,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仪式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举行。

二 中华图书馆协会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卓越贡献

中华图书馆协会依据学会宗旨,围绕“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图书馆间之协助”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举凡图书馆经费之确定专门人才培养与保障、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课程的拟订与增设、省立图书馆辅导工作的推进、县立图书馆及民众教育馆工作标准、防止古籍及古写本出国、各地版片之调查、地方文献保存、各馆图书互借与流通、复本书刊交换、联合目录编辑、工作报告编制,专门图书馆设立,或呈请政府采择实行,或通告全国各馆办理,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全国图书馆界的领导机关。具体说来,中华图书馆协会的研究和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发展图书馆事业

中华图书馆协会自成立开始,就致力于将庚子赔款余额用于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抗战前,先后有退还庚子赔款部分用于建设国立北平图书馆、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抗战期间,西南各省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由于图书馆事业落后,严重影响社会教育的发展。协会建议国民政府及各庚子赔款管理机关设法予以补助。协会还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恢复国立西北图书馆筹建等,此外还在西南、东南及华中各区增设国立图书馆,以促进学术研究,提高教育水平。抗战胜利后,虽然有社会动荡、经费匮乏、内战爆发等不利因素,但协会仍积极协助整个图书馆界的复员搬迁和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协会会员总登记,协助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战争索赔,参与各地筹建新的图书馆,如湖南常德图书馆、南京中正图书馆等,特别是恢复和加强了与国际图联以及英国、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联系,冀望有助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恢复重建。

2.研究图书馆学术

中华图书馆协会诞生之时,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中国传统的图书编目方法,已然不能适应当时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开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已成为时代的需求。1925年9月,协会执行部下设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分类委员会、编目委员会、索引委员会和出版委员会五个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专题学术研究。第一次年会后,又增设检字委员会、编纂委员会、建筑委员会、宋元善本调查委员会、版片调查委员会等,第二次年会后,再增设图书馆经费标准委员会、审定杜威分类法关于中国细目委员会等。为了发表图书馆学研究成果,在协会的倡导下,全国创办了许多图书馆学专业刊物。这些刊物刊登了大量图书馆学、目录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以及有关图书馆和图书的通讯报道、图书评论文章,并介绍各国图书馆情况和经验,这些刊物是当时图书馆界交流学术思想、探讨技术方法的园地,学术讨论活跃,对指导图书馆工作,促进图书馆学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协会出版委员会除编辑出版机关刊物《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和《图书馆学季刊》外,还编印了大量的协会丛书、目录索引以及调查报告等。

特别是由于传统的四部分类法难以类分“西学东渐”而产生的文献,杜威十进分类法也无法处理历代留存下来的大量古代典籍。因此,研制新的图书分类法、确定新的编目规则以及解决汉字的排检问题,是当时图书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当时图书馆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倡导新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研究,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之初即设立分类委员会,高度重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研究。由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大力提倡和协会会员的共同努力,新的图书馆分类法大量出现。其中以刘国钧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为大多数图书馆采用影响较大。

3.培养图书馆人才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有一批掌握图书馆学理论和技术的专门人才。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以前,我国大学仅武昌文华大学及上海国民大学有正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正规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每年毕业人数极其有限。自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以来,就设立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在历次年会上都对图书馆教育进行讨论,1925年6月,中美合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同管理退还庚子赔款的使用后,鉴于图书馆学专门人才缺乏,1926年2月基金董事议决,从8月开始至1929年6月止,每年设立图书馆学助学金1万元,辅助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并扩充其课程;给予助学金额名额25名,以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中华图书馆协会在培养图书馆人才方面,以主持图书馆学校和短期讲习班等方式,培养图书馆学人才,主要成绩在举办各类短期讲习班。协会除将举办暑期学校登报并刊发章程外,还通过各省教育厅及地方图书馆学会,要求推荐保送学员。受此启发,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图书馆培训班。八年抗战期间,中华图书馆协会在文华图专之外,继续以各种专修班的形式,推动图书馆学人才的培养。这些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班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4.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为了建设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需要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图书馆经验,保持并加强与西方图书馆界的交流与联系,是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协会十分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积极参加国际图书馆界的组织与活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对外学术交流,主要包括与国际图联和美国图书馆协会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1927年秋,英国图书馆协会50周年庆典在苏格兰爱丁堡举行。会议首日即组建一委员会专门讨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成立事宜。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挪威、瑞典、瑞士、美国、中国15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代表共21人参加。韦棣华女士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出席,并在发起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议案上签字。因此,中华图书馆协会是国际图联的发起者之一。中华图书馆协会除派出代表参加国际图书馆及目录学大会外,还派出代表出席国际图联―国际图书馆委员会年会多次。鲍士伟来华直接加速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诞生,美国又是当时世界上图书馆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事业则刚刚起步,因此加强与美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对刚成立的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后,中华图书馆始终与美国图书馆协会保持密切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华图书馆协会除了与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图联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外,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图书馆协会之间也有学术文化往来。

5.调查图书馆及相关资源

为了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中华图书馆协会曾以多种形式对全国图书馆的发展情况以及书店、新书、期刊、善本、雕版印刷文献的版片等进行调查。对图书馆的调查有重要都市图书馆调查,全国图书馆调查,各省图书馆调查,全国图书馆概况调查,全国图书馆战后工作概况调查,中等学校图书馆之调查,欧洲图书馆概况调查。为了对各图书馆采访业务提供帮助,中华图书馆协会从1926年3月开始,陆续在协会会报上登载国内有关书店的信息,如北京、山西、杭州等地书店一览。关于期刊的调查,1934年2月到1935年12月,国立北平图书馆中文期刊编辑组,以馆藏期刊为依据,在协会会报上连载“中文期刊生卒调查表”,提供有关期刊的创刊及停刊信息。第一次学术年会之后,中华图书馆协会专门组织了善本调查委员会,调查宋元善本。首先完成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山东省文化委员会图书馆、江苏省立图书馆之善本调查。之后又调查了嘉业堂藏书楼、松江韩氏藏书、南海康氏藏书等。

中华图书馆协会生于忧患,长期处于战事频繁、内外交迫的局势,而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后,虽在政局影响和战火影响下,仍能默默持续地发展,并有丰硕的成果,令人感到敬佩。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华图书馆协会于中华民族经受侮辱与侵略的狭缝间开拓了良好的先机,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天,新的世纪的图书馆事业面临着新的变革,21世纪需要一个新的建设图书馆运动,图书馆事业将会有一番新的发挥空间。创新也需要从传统学习,学习那时的图书馆人的精神,缅怀上个世纪初期中国图书馆人的事迹,不仅令我们感到敬畏,而且深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图书馆协会80年,不该忘却的纪念. publis hblog. blogchina. com /blog/tb. b? diarID=2435887

[2]严文郁.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台北:枫城出版社,1983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6-0123-05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大学的重要机构,在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生成现代大学文化的过程中,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快速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都对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需要很好地解决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主动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把自身转变成一个更符合现在和未来用户需求的组织机构。而面向自身资源和基础服务的简单谋划已无法应对组织变革的需要和挑战,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对战略思维的具备和规划进程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图书馆发展战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盛小平[1]、孙坦和白光祖[2]先后对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步骤与流程。初景利等[3]、陈昊琳等[4]、封薇[5]和黄金霞[6]在分析考察国外各类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国内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可以认为,当前对高校图书馆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和融合使其呈现快速变化和动态调整的特征。因此,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出发,深入系统地思考高校图书馆未来科学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形势

一般地说,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必然对组织产生重要影响。伴随着外部环境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过去曾作为大学教学科研重要支撑的图书馆,其存在意义和价值正逐渐受到质疑,可以说高校图书馆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形势,高校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其功能定位、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1. 高校图书馆的功能需重新定位

阅读的数字化、快餐化及读者不必依赖馆舍条件通过网络即可获取文献的现实等,正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认识,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在数字时代,图书馆已经不再单纯追求馆舍面积的大小、阅览座位的多少、馆藏纸质文献的多寡,而是致力于营造以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为理念的集成环境,不再只局限于向读者揭示和提供纸质馆藏文献,而是提供形式更加丰富的资源与服务。其中,“泛在图书馆”理念的提出就是人们对图书馆重新认识的突出表现。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FS)召开了“未来的浪潮:NSF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在会后发表的《知识在信息中迷失》(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趋势研究报告[7]中,将数字图书馆的普及所创造的信息环境描述为“构建‘泛在知识环境’”提出“数字图书馆应该定位于提供泛在知识环境使知识的创造、传播与保存如同无所不在的以太(ether)一样,成为未来学术、研究和教育不可或缺的公用设施。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巨大挑战,高校图书馆功能逐步走向多样化,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和拓展传统的“查、藏、借、阅”功能实现泛在图书馆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仅是大学的文献中心,更应是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的休闲教育中心。

2.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面临挑战

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发展如同其它管理理念一样,经历了一个以事或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了知识的爆炸式增长,这种环境的改变必然反映到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的改变上,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背景下,校园读者的需求结构日益多元化,也在挑战馆员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8]。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重视馆员、关心馆员、激活馆员、充分挖掘馆员价值、充分发挥馆员作用作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馆员不再是开展简单的借还书、排架等工作,还必须对读者进行信息推介,对书目和信息进行二次开发,满足用户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元化的知识需求。馆员需要重新理解资源、面对资源,重新塑造自己。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被大大凸显和强化。这不仅要求馆员自身素质、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准,也要求馆员对本馆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的高度认同。

3.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需转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为图书馆事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如出版社、书商、数据集成商等创造了发展机会,商业出版和IT技术领域的竞争融合,使得图书馆作为大学信息中心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和边缘化。图书馆的功能也有被网络服务商、数据集成商替代的危险,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线出版、开放存取、机构知识库为代表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E-Scholarship)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信息内容服务产业链。在美国《2009年度大学调查》报告中发现[9],大学图书馆正渐渐远离曾经在探索进程中扮演的中间人角色,大学教师不断地依赖数字版的学术资源,同时,报告要求大学图书馆从关注书本位的采访、保存和服务的功能,向适应数字环境、为支撑教学研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方向转变。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信息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参考咨询、定题检索、成果查新、信息编译与分析等深层次的学科化服务,从被动跟踪和满足读者需求,转变为主动对文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挖掘,引领读者需求。

三、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实现科学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 科学发展战略规划与目标

高校图书馆除了要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还必须依托并紧密结合其所在学校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期间,东北财经大学正加快向“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既需要图书馆紧跟时展潮流,又需要图书馆自觉融入学校的整体建设与发展过程之中。经过近60年的建设发展,尤其是新图书馆投入使用后的快速发展使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有望在“十二五”期间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应看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馆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形势需要我们在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战略规划。

在配合学校“十二五”总体建设发展规划和部署,紧密跟踪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最新发展动态基础上,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逐渐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国际知名、特色突出的高水平财经大学”战略目标为指导,在强化馆员队伍建设和特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馆际共建共享,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着力建设数字图书馆。努力把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本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学习教育中心,成为特色鲜明、服务一流、管理科学、业务规范、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富有财经类高校图书馆特色的研究型图书馆。具体目标包括:①数字图书馆基本建成。“十二五”时期,数字图书馆要基本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②馆藏资源建设做到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确保本校重点、特色学科文献全面保障,各种文献资源类型比例合理,保持经典文献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同时,要坚持走特色之路,推进特色资源建设,使特色资源建设取得明显成效。③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分析和论证现有馆员队伍学历层次、学科(专业)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积极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馆员的学历、学缘、学科(专业)、年龄和性别结构,使馆员队伍的素质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步伐相一致。通过对现有馆员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轮岗交流、业务培训、进修学习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活动,激发和促进现有馆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④形成基础服务功能完备化、高端服务功能常态化的服务格局。整合内部资源,全面加强基础服务,使传统的“查、藏、借、阅”等基础服务功能完备化,满足广大读者对图书馆文献服务的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全面推进学科服务,并逐步做到常态化,使图书馆的基础服务与高端服务并行。⑤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馆员队伍素质等途径和措施,在管理和服务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以用户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施行一流的管理,提供一流的服务。

2. 科学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数字图书馆建设

数字图书馆代表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将对传统图书馆进行颠覆性的再造。东北财经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适应大学校园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入图书馆服务中。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制定了《东北财经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方案》,逐步明确了以用户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依托,以共享为平台,以服务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加强了机房建设、网络建设、服务器及存储设备等硬件设备设施的建设。具体包括:①中心机房建设。中心机房按照标准化机房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部署。通过技术先进的供电、制冷设施、视频安防监控和机房环境/动力监控系统来对机房的安全、环境和动力等进行实时及远程监控报警,确保机房电源稳定可靠、运行环境恒定、设备正常运行,实现数据安全、高效传输。②网络设施建设。核心区域部署万兆双核心交换机,采用虚拟化技术建设高性能、高可靠性的以太局域网;接入层全面支持IPv6、ARP病毒防护和广播风暴抑制,实现万兆(10Gbps)速率接入校园主干网、接入层千兆(1Gbps)光电上联。③服务器及存储设备建设。采用高性能服务器,用于图书馆核心业务管理,并满足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多种数据库服务的要求,为电子资源和镜像数据库的网络提供可靠平台。采用大容量、高性能存储系统,构建以SAN架构为核心的数据中心,用于图书馆电子图书、期刊、论文、音视频数据等海量数字资源的存储管理。④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建设。该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实现整合服务的和业务应用的接入,具有开放框架和强大的应用系统集成能力。目前,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已实现部分数字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图书馆信息的集中、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管理。

(2)文献资源建设

为顺应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教学科研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文献采购政策,重新整合了现有馆藏文献资源,调整馆藏资源结构,合理加大数字资源的采购比例、种类和数量。完善印刷型文献、本地数字化文献、网上文献信息、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相结合的文献保障体系,实现本校重点学科及专业文献全面保障,其他学科及专业文献基本保障。同时,调整中文纸质图书复本率,适当增加外文印刷型文献的采购力度,自2011年起,我馆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外文图书,同时通过加强外文图书国际交换工作,拓宽交换渠道,加强馆际间的资源共享和国际合作,提高外文图书的保障率。馆藏期刊以满足读者学术研究需求为主,适当精简和提高中文期刊的采购数量和质量。增加订购外文期刊数据库,逐渐减少印刷型外文期刊。重视其他非书刊资料如光盘、网络等文献载体资源的建设,根据读者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通过一段时期的建设,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更趋合理,资源更加丰富,文献保障率进一步提高,充分满足了本校教学科研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特色资源建设,是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依托现有馆藏资源,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着重建设东北财经大学文库(包括本校硕士、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东北财经大学知名学者学术档案库、东北财经大学年度出版物总库,初步形成了具有东北财经大学特色的馆藏资源。自建特色资源涵盖了中文图书、硕博士论文、会议论文、政府文件、音视频等多类型文献资源。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库,实现了对多种类型资源的跨库检索。同时,还与有关软件提供商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了产业经济学文献数据库。

(3)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读者需求从文献需求、信息需求向知识需求转变的新形势,大学图书馆需要不断转变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从传统、被动的服务向现代、主动的服务方式转变。麻省理工学院提出[10],其“未来角色将是把图书馆的传统资源优势与现在的创新活动结合起来,在数字信息时代为支持教学和基于研究的教育树立一个典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1]则提出创新型大学图书馆IC2@SJTUL发展模式。国家科学图书馆[12]实施了涵盖数字科研、教育、出版、管理、社区等服务领域“跨界集成”的数字服务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基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这种转变,提出并全面实施“三度”工程,即拓宽服务广度,增加服务深度,强化服务力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行“查、藏、借、阅”一体化的“大流通”服务模式,推行多种便利服务举措,如配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了图书馆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服务,读者使用支持无线局域网协议的设备(如笔记本电脑、PDA等设备),通过认证后,即可在馆内的任一地点连接到OPAC检索、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引入自助文印服务系统,依托我馆现有的网络环境和“校园卡收费系统”管理读者账户,持卡读者通过身份认证后,可在任何自助复印点进行打印和复印,产生的费用自动从账户上扣除,消费流水自动提交到校园卡管理中心。自助借还书系统的配备,提高了管理和借还效率,方便了读者,降低了图书馆人工成本。

二是加强参考咨询,开展学科化服务。主动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学科用户提供专题文献推荐、科研成果查新等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使学科馆员融入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流程中,在项目立项选题、寻求合作人员和基金、知识发现和无缝获取、、学术交流和科研绩效评价的整个研究周期中提供资源和工具,为创新成果的产出提供支撑,真正做到“融入一线,嵌入过程”。

三是加大图书馆工作的宣传力度,使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我馆先后建立学生服务性社团组织——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大学生管理委员会,创办《领导参考》、《图苑与读者》等馆办刊物,并以相关主题、纪念日为契机做好读者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学习教育职能。

四是积极开展馆际合作,不断加强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财经类院校图书馆、辽宁省和大连市高校图书馆以及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设置专门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利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及文献服务保障系统,全面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4)馆员队伍建设

一所大学的特点和质量优劣程度可以透过其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来了解。而一所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的质量却要取决于图书馆员的素质[13],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使馆员队伍与本馆的发展目标和服务内容相适应,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首先对图书馆岗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馆员素质及学历、学缘、学科结构,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有针对性地引进数字图书馆高级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创造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管理和交流能力的知识型馆员。选派馆员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先进图书馆考察学习,支持馆员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以上参会、学习和考察活动对于拓宽我馆馆员的视野、加强学科服务的力度、增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鼓励学术研究工作,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按《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一条规定,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因此,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既是图书馆提供高质量服务所必需,也是完成和做好图书馆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加强对学术研究的规划和引导,充分调动馆员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各方面努力,图书馆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横向课题申请以及高水平期刊和会议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这些成果进一步凸显了图书馆的“学术性机构”的地位,实现了工作带动科研、科研促进工作的良性互动。

四、结论

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定位与角色转变出发,整合和提炼正处于探索阶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理念和观点学说,并以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发展实践为例,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走向,并得出以下结论: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起点制定战略规划,保持开放心态,科学审视和扫描内外部环境,不断调整前进的步伐和方向,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几个基本问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 ,(2): 14-18.

[2]孙坦,白光祖. 关于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几点思考与讨论[J]. 图书馆建设, 2011 ,(10): 17-20.

[3]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 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图书情报工作, 2011,(1): 10-16,69.

[4]陈昊琳,陆晓红,魏闻潇. 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12): 14-20.

[5]封薇. 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特点与重点[J].情报资料工作, 2011, (6): 106-109.

[6]黄金霞. 解读2010年美国学术型图书馆的十大发展趋势——以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1): 93-96.

[7]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DB/OL].2011-07-15, http://www. sis. pitt.edu/~dlwkshop/JISC/NSFreport.pdf.

[8]李笑野.巨变中的图书馆对馆员的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3): 34-37.

[9]Housewright, R. C. S. R. Faculty Survey 2009: Key Strategic Insights for Libraries, Publishers and Societies, ITHAKA S+R[DB/OL]. http:///ithaka-s-r/research/faculty-surveys-2000-2009/Faculty%20Study%202009.pdf.2012-04-15.

[10]MIT LIBRARIES STRATEGIC PLAN[DB/OL].http://macfadden.mit.edu: 9500/lc/sp2005-2010.pdf.2012-03-15.

[11]Guo,J.,Chen, J. The Innovative University Library: Strategic Choice,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Development ideas[J].Library Management, 2009,30(4/5): 295-308.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初到中国即投入抗战

1909年,林迈可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祖父是历史学家,其父亲曾担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林迈可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于1937年由燕京大学聘为经济学讲师。1937年12月,他途经美国、加拿大,与白求恩医生搭乘同一艘轮船来到中国。随后,林迈可在燕京大学教授经济学、逻辑学等课程,并将牛津大学导师制引介到燕大。尽管刚到中国时林迈可只会讲几句汉语,但他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非常感兴趣,1938年间他先后两次与人结伴深入冀中根据地,切身感受到中国人民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抗战的顽强精神。

从根据地考察归来后,林迈可与燕京大学总务长蔡一谔、美籍教授夏仁德等人成立了秘密组织“破交队”,专门研究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同时,林迈可开始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私下为中共购买和运送药品、无线电零件、炸药制造教科书等物资。机智的林迈可还通过借用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汽车来运送电池、汽油、发报机、发电机等重要物品,以应付日军关卡的检查。1939年夏,林迈可再次前往敌后根据地考察,并在山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会晤了、等中共领导。由于日本方面已经开始密切关注“亲共分子”林迈可的行踪,因此他深入根据地进行长期考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由于长时间没有收到他的消息,燕京大学很多人甚至认为他已经在旅行途中被日军杀害了。

投身根据地无线电事业

1941年6月,林迈可与燕大学生李效黎结婚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林迈可夫妇在日军进驻燕京大学仅仅十分钟前及时撤离该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们成功突破日军封锁线辗转来到晋察冀边区,正式加入到中共领导的抗战队伍中。在各级党组织的协助下,林迈可夫妇先后抵达八路军平西根据地司令部、晋察冀军区。林迈可热衷于科学实验,尤其精通无线电技术,在聂荣臻司令员的邀请下,他和燕大物理系主任班威廉教授在晋察冀军区携手组创无线电研究训练班,并在班威廉撤往延安后继续坚持教授无线电工程课,为中共抗日武装培养了大批精干的无线电专业人才,对根据地电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促进了整个华北地区中共抗日部队之间的联络

通讯。

1942年5月20日,林迈可正式受聘为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指导顾问。同年夏,他又参与组建“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通过发展“电学会”来培养人才、推进工作。此时,林迈可成为根据地无线电事业的核心人物,每天都要长时间地埋头工作,不知疲倦地组装机器、进行教学。同时边区政府也常常需要林迈可的参谋协助,有一次边区参议会邀请林迈可出席会议,而部队因为急着要他重装电台,直接回电说他“工作太忙,无法与会”。虽然后来才被告知此事,林迈可却十分理解八路军急于改善无线电通讯的迫切心情。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解放日报》曾发表文章这样赞扬林迈可的贡献:“(电学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解决了电力的供给,保证了足够的电器交通,使灵敏的军事指挥和行政领导达到最高度。这一工作,英国友人林迈可教授是有很大的功绩的。”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林迈可在改善根据地电力供应、电子通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

意义。

让延安的消息传遍全球

1944年,林迈可夫妇抵达延安后,继续在无线电装备、外文资料搜集、英文新闻编辑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由于技术的落后,当时延安的对外广播信号极其微弱。这就意味着外界要想了解华北的情况,只能通过日本或重庆方面的宣传口径。林迈可向中共中央表示:“在华北看到的一切使我觉得,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打破新闻封锁,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因为在海外,人们几乎听不到华北地区抗日斗争的任何消息。即使是美国、英国的外交部,也得不到华北地区共产党军队抗日的确切情报。”林迈可经过深思熟虑,巧妙地组合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在延安架设起大功率无线电台,并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使新华社得以突破的新闻封锁,可以直接向旧金山、东南亚等地发报。拥有先进技术装备的美军观察组抵达延安后,十分惊异地发现八路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竟然能拥有如此高水平的无线电通讯,因而很快便提出希望与中共开展情报合作。他们利用各个根据地的通讯网络向盟军及时提供了有关日军动向、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大量情报,为实施日本本土战略轰炸等作战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外广播情报处在收到直接来自延安的讯号后极其重视,该机构将中共传来的信息进行汇总,不仅提供给美国政府高层加以研究,而且还转送给其他盟国进行参考。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此评价道:“林迈可和延安无线电学校创建了广播电台,在其后数年中,中国和西方世界通过这座电台,才听到了华北的新闻。”而美国亚洲问题研究专家、林迈可的外孙女李淑姗女士则认为:“林迈可的贡献在于他不仅使中共突破了的新闻封锁,而且使中共绕过美国在重庆的驻华大使馆,能够直接、及时地与华盛顿的决策者们进行沟通,避免了重要信息在传递到西方之前遭受过滤和阻碍。”

观察和宣传中共抗战

林迈可不仅在无线电技术层面协助中共开展对外交往工作,而且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不断向外界传递有关敌后根据地的信息。早在1938年林迈可初到中国之时,他就曾向英国驻北平公使馆递送了有关河北局势的报告,率先提出中共通过游击战有效地遏制了日本的侵略,日军在华北的控制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英国驻北平领事馆代办将此报告呈递给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并高度赞扬林迈可及其报告:“林先生是一位可靠、睿智的青年,我认为他的报告客观而不带偏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林迈可深入中共根据地,他所撰写的有关华北战争局势的报告更是备受重视,甚至连美国战略情报局都不惜笔墨、全文摘录他的报告,并充分肯定其报告内容:“以下有关华北游击区状况的报告出自一位极其聪明能干的英国人的亲身观察,此人于1941年12月7日逃离北平,并从那时起一直住在游击区。他完全有能力利用这一极好的机会进行观察,而他也乐于这样做,因此该报告对华北局势的描述应被视为是可信的。”

又比如,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的要求,林迈可曾于1944年11月25日向其详细介绍了中共税收制度及“三三制”的运作情况。林迈可在报告中反映:中共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这是保障敌后根据地长期存在的关键因素。1945年1月9日,薛穆将林迈可的信件转寄给了英国外交部远东司司长史班纳,同时告知:“你也许会对我收到的林迈可的一封来信感兴趣,这是他对我们要他进一步提供有关共区组织机构情况所做的回应。这封信提供了延安政权某些方面的细节,例如税收方法和‘三三制’的运作,其内容比我过去所看到的都更详细。”林迈可自称是生活在敌后根据地“唯一的英国臣民,而且实际上是对共产党地区有详尽的了解、与共产党领导人有密切联系的唯一一位非共产党的外国人”。他利用自己与英国驻华大使馆和英国政府高层的关系,向西方世界传递了大量有关中共抗战情况的珍贵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迈可是战时英国政府直接获取有关中共方面一手情报资料的最重要的管道之一。

丰富而珍贵的抗战经历

林迈可夫妇在抗日根据地生活期间,和中共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并且与、、、、聂荣臻、吕正操、萧克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4年5月林迈可一家抵达延安后不久,和、杨尚昆、聂荣臻等人在杨家岭亲自设宴款待欢迎。对林迈可说:“你能和我们一起过这种艰苦的生活,我们很感动。不论你是为什么到中国来,我们能得到你帮忙打日本人,觉得很幸运。”之后,还带领林迈可到王家坪做客,专门在自己的菜园里采摘蔬菜招待他。中共领袖廉洁高效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品格,都给林迈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他更加坚信中国人民必将获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此外,林迈可在根据地工作生活期间拍摄了大量品质上乘的照片,拍摄对象十分广泛,涉及革命领袖、各级将领、普通战士、人民群众等各个群体,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进行艰苦卓绝抗日斗争的历史图景,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影像史料。其中,白求恩医生为受伤战士做手术的著名照片就是林迈可拍摄的。林迈可为了拍摄这些珍贵的影像,时常冒着生命的危险。有一次他在乔装成农民穿越敌人封锁线时,还不忘举起相机拍摄日军碉堡,而站岗巡逻的两名日军近在咫尺,稍不留神就会完全暴露。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林迈可与家人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返回英国。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这段经历使林迈可终生难忘,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1986年,饱经沧桑的林迈可重返大陆,回首往事,他意味深长地说:“1937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世界上很多地方几乎很少有人知悉。对于华北八路军抗日战争的事情,我们是百分之百地有权来证实的。我自己可能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的很少几个人之一。我因偶然的机会第一次目睹了他们与强大的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情景……物资缺乏不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念。”林迈可鲜为人知的在华经历,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见证,同时也为全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伟大精神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美术馆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上海呈现世界最高建筑――494m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虽然与正在建造的迪拜大厦(Burj Dubai)目前的高度相比,494m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SWFC)还差142m,但是根据高层建筑和人类居住理事会(CTBUH)的说法,这座大厦在四个分类中的两个上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最高地占用楼层和最高的屋顶高度。

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昨开幕

在国际明星建筑师设计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一种时髦之时,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团却将目光投向一些中国建筑师处理日常空间问题时所展现的杰出能力与中国智慧。“普通建筑”――这是开幕的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总主题,由张永和、阿城、龚彦组成的策展团队将之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主题“那儿,超越房屋的建筑”相呼应,分为“应对”和“日常生长”两个部分。

世博中心获首批“绿色建筑”证书

在最近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主办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会上,我国首批6个“绿色建筑”项目获颁证书,上海建工七建公司总承包建造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项目荣列其中,这是此次获证项目中唯一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

中国斥资4.2亿元保护“丝绸之路”新疆段文物遗址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陆续投入专项资金4.2亿元,用于保护和修缮“丝绸之路”新疆段的21处重点文物遗址。

建筑业重新发现节能抗震木结构

近日开幕的“中国城乡可持续节能住宅发展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检测研究报告指出,木结构建筑节能优势远远超过混凝土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是一种真正的可持续节能绿色建筑,具有坚固抗震,保温性好,节能效果显著等特点,应当成为中国建筑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峡工程最后永久性建筑世界最大升船机完成招标

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日中标承建三峡升船机主体工程土建及部分设备安装工程,该项目为三峡工程设计中最后一个永久性建筑物。

三峡工程永久通航设施由永久船闸和升船机构成,两个项目均布置在长江左岸。永久船闸经过6年施工已建成通航,而升船机则由于设计方案的反复研讨、论证,于2007年底才进入前期施工准备。

据悉,三峡升船机工程由上游引船道、上闸首、升船机本体、下闸首和下游引航道5部分组成,工期6.5年,将于2015年3月完工。升船机建成后,客船过坝时间只需40分钟,而现在船只通过三峡永久船闸的时间约需3个小时。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主体建筑雏形已现

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将建立的中国第一座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主体建筑雏形近日在上海亮相。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一行实地视察了预安装好的科学考察站建筑。这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将由2008年10月出发的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冰穹A地区建设完成。

美国媒体评出13个中国最佳建筑

《商业周刊》/《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中国奖的目的是要在这商业和建筑这两个世界之间建立对话,并且表彰那些建筑师与客户通力协作从而进一步完善双方各自目标的典范。今年这个奖项授予了13个建筑和规划项目,其中包括香港的小住宅、上海的新铁路枢纽和建筑师事务所以及占地86万平方米的综合设施――北京金融街。每一个获奖项目都彰显了目前在中国内地工作的建筑师能够追求并且也的确正在追求的品质。

最佳公共建筑

1、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大芬美术馆

2、大卫・切波菲尔德建筑事务所浙江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良渚文化博物馆

3、贝聿铭,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4、AREP Ville建筑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设计的上海铁路南站

5、上海致正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中法中心

6、易道公司设计的崇明北湖地区

最佳绿色设计

1、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和凯达环球有限公司(Aedas Limited)设计的地铁欣澳站

2、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群誉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办公室

最佳室内设计

1、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万科体验中心

最佳规划设计

1、SOM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北京金融街

2、荷兰佳分意,乌比室内及城市建筑设计事务所,普筑设计,中国皇家哈斯康宁集团设计的荷兰大使馆北京官邸

最佳住宅建设

1、Chang Bene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香港南居

2、DC 国际(DC Alliance)和宁波房屋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宁波东部新城安置住宅区

老仓库变身艺术“水立方”

在深南大道何香凝美术馆旁边,坐落着一个酷似“水立方”的六边形建筑。这个建筑正是昨日隆重开馆的华・美术馆。华・美术馆由华侨城集团投资建造,是以先锋设计为主题的美术馆。它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设计美术馆,与何香凝美术馆以及OCT当代艺术中心共同构成华侨城的“艺术三角”。

铁道部拟建一批百年不朽客站耗资1500亿

铁道部共要修建548座新客站,其中有一批要建成百年不朽的客站。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郑健透露,预计修建这批548座客站总投资规模约1500亿元,未来,在全国将建成六大枢纽性的客运中心和十大区域性客运中心。

奥运村销售额将超百亿 成最早收回投资奥运项目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为北京奥运村颁发了一块“金牌”――“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金奖,并称赞北京奥运村的设计是中国节能的典范。据介绍,这是奥运会历史上奥运村首次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

北京奥运会进行之时,奥运村里70%的房子已经售给了个人。销售总监葛怀恩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还剩下400套房子待售。而销售十分火爆,开盘时只有16000元/平方米的国奥村(奥运村的名字只能在奥运筹办和奥运会期间使用,奥运结束后其将更名为“国奥村”)已上涨至3万元/平方米。

我国首座太阳能大厦即将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