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事业单位考察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97-1.5
一、完善的总体思路
要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标准,首先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理念,要敢于借鉴和吸收使用国际规范标准及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细致分析我国的现实状况,深入总结归纳我国已往的会计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避免盲目照搬国外而不考虑我国国情的失败教训,不能因为“改革”而进行“改革”,抛弃我国原有的有效的会计制度、原则和方法。改革要积极稳妥,适时推进,使得修订后企业会计准则不但具有前瞻性,而且也不会太超前,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标准的过程,也需要在整体设计中处理好改革的统一管理、权力下放的关系。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建设,还需要相关各部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会计改革铺平前进的道路,消除来自“后方”任何威胁。
二、完善的基本设计
(一)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推进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标准改革时,一定要重视事业机构的复杂现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个业务单元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和分类改革,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搞“一刀切”的改革。由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很不相同,可分为全部财政拨款型,差额财政拨款型,自收自支型和企业化管理型,而且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的基础不统一,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标准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应考虑到不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根据其优势特点进行不同改革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实现。
(二)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相配合
在编制2007年和2008年的部门预算和其他相关文件中,中国财政部提出了“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改革要求。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体制相结合不仅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处理和财务信息报告披露的各种会计信息、数据是我们进行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前提基础。从而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标准的改革对财政部要进行的这两项改革的意义重大,所以我国财政部在积极进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同时,应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标准改革同步进行,互相促进发展。
(三)与资产管理相匹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我国政府各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在事业单位的顺利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单位资产的采购,储存,使用,收益和处分等资产管理的环节是单位的日常运行过程,这些环节均与会计制度直接相关,需要一套完整的,适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与之匹配运行。这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改革,而要以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和保证。
(四)适应会计准则的变化
从学校教学研究的课程设置来考虑,或从实际操作中运用的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来考虑,我国事业单位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的会计制度是相互独立的,各成体系。然而,在理论上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不仅需要与事业单位本身的改革结合进行,还需要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总体形势相配合进行,与国家的各种体制改革相配合进行。实际中,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需求出现多样化变化,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也不断创新,很多地方可以借鉴或参考的企业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的改革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趋向一致,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要突破与企业会计制度相互独立,各成体系的运行模式,实现两者很好的连接统一。
三、完善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会计目标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这两个目标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标准还未对“会计目标”做出明确的解释和具体的分解,所以这将是我们进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改革时需要努力的方向。根据“会计目标”的设想,本文提出以下思路:
1.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准应该是“会计目标”的在第一章的“总则”里正面、具体的提出,以确保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总置。
2.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准应该把 “会计目标”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的不同和如何提供这些会计信息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解释。
第一,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有:(1)政府及其部门。政府为事业单位的运行提供财政支持,还为其日常操作提供协调管理,因此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具有的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2)捐助者。虽然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捐赠收入所占比例较小。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捐赠将逐渐增大,因此,捐助者也会需要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他们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3)借贷人。虽然政府资助资金是事业单位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当其追求短期加速发展,国家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贷款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借贷人想要知道债务人偿付能力就需要使用其会计信息,因此,借贷人也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重要需求者。(4)社会大众。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且,社会大众中还存在潜在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捐赠者。事业单位向大众提供会计信息公开一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更多的投资。综合说来,上述四类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于与事业单位的具体联系和关联度是不同的,所需的会计信息业是不一样的,具体是:(1)政府及其部门。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的资金来源情况以决定是否给予资金和给予的资金量,还要分析企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和资产运营是否合法的,合理。(2)捐助者。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特别是其捐赠资金的使用效率)来决定是否捐赠及捐款数。(3)借贷者。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的现金流量和债务偿还能力来判断其借款可能产生的坏账准备概率和数量。(4)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是事业单位的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和捐助者,需要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现金流量,发展潜力和社会声望等方面,以决定是否投资,支持,协助此事业单位。
最后,关于如何提供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事业单位通过设计和编制会计报表及披露表外信息来提供各方所需信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另外,表外披露也是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一些非数字财务信息,例如事业单位的组织文化、对社会贡献等情况,可通过表外披露的方式提供。
(二)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完善
对我国事业单位的现行会计制度中“会计原则”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完善提出的改进方案如下:
1.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应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概念,安排在“总则”或“基本标准”项目之下来说明,以显示其概念框架的地位。
2.大胆的、探讨性的提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条件是“成本原则”,完善统一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系,提高编制财务报表的权衡各信息质量要求的一致性、实践可操作性。
(三)从会计要素视角进行完善
我们现行的事业单位中会计要素的确认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与企业单位会计要素确认的权责发生制不匹配。因此,我们根据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结合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
1.对“资产”的定义要突出“预计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概念特征。由此我们对“资产”的一个初步的定义是:事业单位通过过去的公共服务或商业活动形成的,并由事业单位拥有或控制的,预计会提升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能力或会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2.对“负债”的定义要突出“现时义务性”的概念特征。由此我们队对“负债”的一个初步的定义是:负债是指事业单位由于过去提供的公共服务或商业活动形成的,预计会削弱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能力或会使事业单位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
3.还要特别关心净资产中除去财政拨款外的捐赠收入和投资者的利益部分,要对“净资产”进行明细科目划分,具体分类设置要仔细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美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讲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财政部会计司会计准则考察团.澳大利亚、新西兰会计准则考察报告[J].会计研究,1999(7).
关键词: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模式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
1.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应坚持民主预算的原则,划清公共财政与市场的界限。预算资金的安排应符合经济社会对社会管理及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国有资产的配置规模也需与事业发展规模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工作量相适应。坚持民主预算原则,有助于划清市场与公共财政的界限,形成公众直接参与预算编审、执行、监督的有效机制,让公众在决定公共财政资源投向范围、力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公共财政资源配置须坚持效率原则。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效率,公共服务(产品)能通过市场购买的尽量通过市场进行竞争购买,不能通过市场竞争购买的公共服务,也须坚持效率原则。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效率,努力做到一定质、量的服务成本最低。一般来说,同质、量的公共服务成本越低,则资源利用效率越高。通过预算管理降低公共服务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资产管理来降低资产使用成本,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做到公共服务综合成本最低。
3.公共服务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单位公共服务量需要有确定的资产使用和资金预算标准,也就是单位公共服务的工作成本(预算资金成本和资产使用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的成本要统一,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成本可以有所不同。
(二)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目前财政管理制度下,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思路主要有:完善和建立有关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设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流程,以及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设立机构等。
1.需要完善和建立的制度基础。第一,预算管理标准(与单位性质及工作量相关的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第二,资产管理标准(与公共服务工作量相关的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实物费用定额标准或资产运行维护费用标准、资产折旧标准、资产使用效率标准)。第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收付实现制会计相比,权责发生制会计的主要特点有:资产计提折旧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人力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管理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以及服务(产品)与成本配比等。第四,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激励约束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超标配置的单位,不安排新的资产购置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不安排运行维护费用、资产折旧费用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单位又不愿意上缴和调剂的,按标准扣减基本支出经费预算;资产折旧上缴国家预算;资产不达标配置的单位,优先安排新的资产配置预算;单位资产配制不达标,又不想购置和调剂的,优先安排资产租赁费用预算,未使用租赁费用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将租赁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单位节约的资产维护费用、资产消耗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按资产效率标准对国有资产用于经营的部分计算收益纳入单位收入管理预算。
2.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理想化模式应是标准化、无差别模式,具有能根据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类别不同、各个具体单位之间的工作内容不同进行调整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特点是行使国家公权利,基本属于公共财政领域;事业单位的特点是类型众多,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类型众多,财政补助比例不同,公益的内容和比重不同。该理论模式能应用于行政单位也能应用于事业单位。
3.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流程。 设计工作流程时,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预算管理机构,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做,怎样与资产管理机构相配合;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怎样设置,怎样与预算管理机构相配合;审计监督机构,审计机构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等。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构建分析
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为标准设计资产及预算管理理论模式,行政单位可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理论模式包含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基本工作总量(基本支出总额度)、测算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经费比例、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等五个环节。
(一)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
标准化的事业单位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职能纯粹,仅提供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二是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可以数量化,可以用类似于反映商品价值属性的一般人类劳动那样的计量单位衡量,消除不同单位在行业、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量的可比性。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其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其所需资产的购置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其运行费用也纳入预算由财政拨付,其资产处置收益也纳入预算,作为财政收入。
(二)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支持额度(Q×S1×QF×SF)
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S1,Standard1)。即标准化事业单位的基本工作量(标准化工作量)需要的基本支出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于标准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质量是无差别的(不考虑业务的不同,不考虑内容的不同),因而可根据标准化的工作量,测算完成某单位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额。如100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基本支出经费15万元。基本工作量的经费定额标准S1,理论上可用完成该工作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来测算,现实选择可以采用人均经费定额标准来代替,并根据物价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单位职能所包含的标准化工作量的数量Q(Quantity)。某一事业单位的工作量折算成的标准化工作量。理论上应根据该单位工作的内容和规模进行测算,现实选择可以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来代替,假定人员编制是与工作量基本相匹配的,人员编制多,则工作量大,人员编制少,则基本工作量小。在现实工作中,可根据编制部门确定的工作职能、机构编制人员数额和人均经费定额来测算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数额。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调整系数(QF,Quantity Factor),主要用来处理人员编制数量与现实工作量的差异。如现有的编制是50人,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量需要的工作量需80人才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那么该系数就是1.6;也可以用单位机构编制确定时的工作量与当前预算年度的工作量来计算;表示财政经费的增减比例、综合人员变化来确定。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调整系数(SF,Standard Factor)。主要考虑单位编制比较稳定,标准化工作量增加容易,减少难,通过系数来反映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变化。根据实际设定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动系数SF(系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公共服务职能需要逐步弱化的小于1,需要加强和强化的大于1,如基础教育需加强,则系数大于1)。
(三)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
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Percent)。即现有公共服务业务占该单位全部业务的比例=公共服务或公共管理工作量/该单位现有全部工作量×100%。这是该模型下,新型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确定了该比例就可以准确定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现实工作中,可以用财政补助收入/全部事业收入的比重来测算P,并根据职能的变化、工作量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该比例可以准确定位准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做到量化,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四)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
明确现有人员编制数Q;明确人员编制基本支出定额S1;确定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BG(Basic Grant)=人员和日常公用经费补助=Q×S1×P×QF×SF。
(五)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额
包含如下项目:
人员编制数Q;人均资产配置定额S2;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标准的资产配置额1AL(Asset Limit)= Q×S2×P×QF×SF;资产运行维护费用定额S3;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Asset Operation Expenditure)=S3×AL,如果单位的资产实际配置情况高于限额内的资产配置值,鼓励单位上交超配资产,统一调剂使用,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率;对于不上缴超配资产或者无法分割上交的。从预算资金上给予扣减处罚;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资产配置不达标,需要配置资产增加基本支出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费用(B),资产配置不到标,需要配置资产从项目支出购置的;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不到标,不采取购置和调配的,需增加基本支出市场租赁费用的单位经费补助;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对超标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部分;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对单位对外投资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经费部分;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资产配置标准所应计提折旧金额与单位实际资产配置所应计提折旧金额的差值。单位实际资产配置与标准一致,F为零;超标,F为负数,需要上缴折旧资金;低于配置标准,F为正数,作为对单位少配资产的行为鼓励。对于超年限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年度资产预算,资产配置预算(AG,Asset Grant)=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 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分析
具体事业单位的全部财政补助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经费=行政事业类项目+基建项目+其他财政项目;单位财政补助金额=基本支出经费+项目支出经费+资产配置预算。
部门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基本支出主要包括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和资产配置支出、资产运维支出。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本文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流程是一个较理想化流程,涉及的方面非常复杂,现实中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选准突破口,分步实施。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吴红卫.国内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借鉴.青海社会科学,2008(1)
2.财政部教科文司赴法国公共管理考案团.法国政府公共资产管理考察报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8(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 认真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国际前沿, 创新培养机制, 严格科学管理, 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人才, 打造一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和会计事业国际发展战略要求的领军人才队伍, 促进我国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推动经济社会和会计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培养目标及任务
( 一) 总体目标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在合理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 以及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战略、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占领国际会计理论前沿阵地等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 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开展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训能力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领军人才的能力框架和素质要求, 开展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 有计划地分别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 类, 争取用10 年左右的时间, 培养1000 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 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会计领军人才应当具有恪守诚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形成科学系统、结构合理、学养深厚的知识体系; 具备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工作能力; 作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壮大行业的社会贡献; 享有社会认同、行业肯定、备受推崇的良好声誉;实现由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转变。这些人才应当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组织内部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塑造会计行业民族品牌、推进会计事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进而形成高端会计人才团队, 推动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 二) 具体任务
根据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目标, 结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 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任务为:
1.适应大中型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对高层次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 带动全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着力培养450 名左右在大型企业或重要经济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保障企业做强做大, 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 带动和引导各级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着力培养100 名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重要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财政、财务管理, 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促进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 着力培养350 名左右具备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规范会计服务市场, 增强行业竞争力, 促进行业全面发展, 打造行业民族品牌, 推动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 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对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持作用, 着力培养100 名左右在会计学科担任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打造学术研究团队, 占据国际学术前沿, 提升会计学科地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组织分工
( 一) 成立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设主任1 名, 由分管会计工作的部领导担任; 副主任若干名, 由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以及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 人才使用单位代表若干名, 由大型企业总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理论资深专家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具体负责指导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网络建设, 构建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建立各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沟通机制, 协调各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对外宣传, 督促、指导各单位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议。
( 二) 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采取“分类培养, 联合打造”的模式。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分别是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的管理部门, 依托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具体实施培训。
1.财政部会计司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研究制定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 组织设计培训方式, 协调开发培训教材, 建立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 对企业类、行政事业类学员实行跟踪管理, 指导国家会计学院开展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研究制定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组织设计培训方式, 协调开发培训教材, 建立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 对注册会计师类学员实施跟踪管理, 指导国家会计学院开展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
3.中国会计学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研究制定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 组织设计培训方式、协调开发培训教材, 建立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 对学术类学员实行跟踪管理, 指导国家会计学院开展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
4.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协助培训管理部门做好学员选拔、能力框架建设等工作, 负责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的实施。具体负责协助培训管理部门组织学员选拔、参与研究制定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开发培训课程、结业考核、学员档案库建设等教务管理工作。
四、学员选拔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 分别4 类人才, 确定报名条件,严格选拔程序, 认真组织选拔工作。
( 一) 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分别组织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工
作。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 从全国在职的高层次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理论工作者中, 挑选诚实守信、年富力强、潜力较大的人员进行培养, 一般每1- 2 年选拔一次。加强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广泛听取学术名家、用人单位的意见, 重点吸收影响较大、贡献突出的青年会计才俊和各单位、各行业财会后备人才。
( 二) 学员选拔应当经过申报、笔试、面试等程序, 重点考察申请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外语水平、分析创新能力、政策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素质。笔试环节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闭卷作答、统一评阅”的方式; 面试环节采取结构化面试等方式。
( 三) 培训管理部门根据考生选拔成绩,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 择优录取培训班学员。
五、培训组织
( 一) 培训周期每届培训班的培训周期为6 年, 分为3 个考核周期。第一个考核周期为培训的第1- 3 年, 第二个考核周期为培训的第4- 5 年, 第三个考核周期为培训的第6 年。
1.第一个考核周期为知识拓展阶段。该周期以组织教学、跟踪管理为主,着重培养学员的专业素养, 努力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管理意识以及分析判断、沟通协调、团队精神等方面素质, 提升学员的道德修养、职业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 为学员实现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转变夯实基础。该周期的主要任务是:
( 1) 拓展知识结构。根据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 主要围绕提高学员理论水平、管理意识以及分析判断、沟通协调、团队精神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科学设计培训课程, 聘请国内外一流师资,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 讲授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 2) 锻炼研究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为学员提供参与财会法规、准则制度的研究和咨询的机会, 提升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员在公开刊物和出版专著, 扩大学员及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项目的社会影响。
( 3) 培养自学能力。根据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要求, 安排自学任务, 促进学员边干边学, 边学边干, 学以致用, 学用相长。
( 4) 突出碰撞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活动, 利用现代化技术, 构建学员交流碰撞、信息沟通的远程网络平台, 增强学员的凝聚力;利用专题讨论、课题研究、咨询策划、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 5) 加强跟踪管理。建立跟踪管理机制, 及时了解学员动态, 督促学员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 6) 实施考核淘汰。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依据学员参与培训情况、提交培训成果质量、理论修养、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业绩、岗位胜任情况、获奖情况、单位满意度等方面以及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客观评价学员的发展潜力, 形成量化考核结果, 实施考核淘汰。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继续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 终止培训。本周期期末择优产生优秀学员进入下一周期。
2.第二个考核周期为能力提升阶段。该周期以高层次论坛、大跨度交流为主, 着重培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努力提高学员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 扩展学员的视野, 为学员实现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角色转变集聚能量。该周期的主要任务是:
( 1) 完善知识网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国际会计行业发展新趋势, 会计理论及组织管理理论的新成果、新动态, 结合高端会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 围绕提高学员的文化底蕴、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不定期发放自学教材、安排案例研究任务等, 激发学员在成才过程中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潜能, 逐步熟悉哲学、文化、历史等知识和宏观政策, 掌握沟通与协调技巧、决策技巧、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 提升学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
( 2) 开阔学员视野。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和跨国公司、国际性组织高级官员等, 不定期举办高层次专题讲座和高层次论坛等, 提高学员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 进一步开阔学员的视野。
( 3) 开展境外培训。组织学员到境外知名院校、国际性组织、跨国企业实地考察、学习, 通过与外国同行的交流, 了解境外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学术动态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提高学员的涉外沟通能力, 建立学员与境外同行的沟通联系渠道。同时, 创造条件促成学员利用国家留学基金以及单位基金等到国外访问、学习。
( 4) 深化沟通交流。积极拓展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 形成会计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互动机制。积极开展学员与国有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国际性组织或研究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国家人才管理部门领导之间的交流。
( 5) 加强理论研究。激发学员主动思考和理论创新的热情, 提升学员洞察问题的能力, 开展重点案例研究, 通过案例竞赛、成果交流等形式, 引导学员掌握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高研究质量, 边工作、边研究、边提高, 邀请学员参与财会法规、准则制度的研究、制订, 使更多的学员在学术造诣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 6) 实施考核淘汰。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依据学员参加论坛和专题讲座情况、科研成果质量及发表情况、自学课程完成情况、境外培训情况、理论修养、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业绩、岗位胜任情况、获奖情况、单位满意度等方面以及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客观评价学员的发展潜力, 形成量化考核结果, 实施考核淘汰。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继续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 终止培训。本周期期末择优产生优秀学员进入下一周期。
3.第三个考核周期为使用提高阶段。该周期以工作实践、推荐使用为主, 着重加强对学员的使用, 在持续打造学员各项能力的同时, 强调对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 强化对学员的使用, 发挥优秀学员的带动作用, 提升学员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重点培养、精品打造, 帮助学员实现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角色转变。该周期的主要任务是:
( 1) 组织实地考察。组织专家赴学员所在单位, 考察学员在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 详细了解学员在规范内部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参与战略决策、实现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听取单位领导对学员的评价, 督促学员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
( 2) 安排返校授课。根据学员提交的课题研究成果, 安排学员参与国家会计学院日常培训教学和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授课任务。聘请学员担任后期培训学员的课题辅导专家, 进行课外跟踪辅导。
( 3) 参与专业研究。聘任学员成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各专业或专门委员会等机构的成员, 主持承担相关专业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与准则、制度、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不断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
创新能力。
( 4) 建立推举机制。加强与中介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国家有关人才使用、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努力向国家人才( 专家) 库推荐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鼓励并支持学员参加国家级人才选拔, 促使学员成为国有大型企事业和行政单位总会计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进入国家级人才库。
( 5) 出版研究成果。整理出版学员课题研究成果, 形成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系列成果, 扩大培训影响, 提升学员的社会知名度。
( 6) 实施考核淘汰。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依据学员承担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及认可程度、参与制度准则制定情况、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情况、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业绩、职务晋升情况、获奖情况、参加国家人才选拔情况、单位满意度等, 结合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客观评价学员的发展潜力, 形成量化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 本周期期末择优产生优秀学员, 进入人才库, 并发相关证书。
( 二) 培训方式培训期间实行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平台, 系统学习知识, 强化能力建设, 不断完善学员知识结构, 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培训由集中培训和跟踪管理两部分组成。集中培训的地点为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结合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工作实际, 集中培训采取短期、多次集中的培训方式, 每年举办若干次短期集中培训。每个培训周期的首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为1 个月左右, 以后各次集中时间为15 天以内。集中培训结束即进入跟踪管理阶段。
1.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为主, 通过在国家会计学院的学习和交流, 夯实基础理论、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研究方法、更新经营理念、拓展管理视野。通过培训和综合考察, 确定学员在职学习的方向和参与科研、实践的具体任务。
( 1) 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以会计领军人才能力要求为指引, 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培训方式, 积极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国家政策制定机构领导担任培训授课教师, 重点讲授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逐步建立以会计理论知识为核心, 覆盖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及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网络体系, 积极打造精品课程。
( 2) 课堂互动与专题研讨。建立课堂互动、课后讨论的培训模式,加强师生间、学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消化培训内容, 让学员在碰撞中吸收知识, 拓展视野, 不断提升。
( 3) 实地参观考察。有计划地安排学员到大型企事业单位、国际性组织、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参观、考察, 邀请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介绍管理经验, 引导学员从实践中学习。
( 4) 网络信息交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以网络为载体, 拓宽教学手段和方式, 增强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 5)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利用拓展训练、野餐会、班会、体育比赛、模拟教学等多种手段, 构建学员的团队意识。
2.跟踪管理
跟踪管理以学员在职自学为主。通过建立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平台, 引导学员在集中培训结束后, 持续进行在职学习, 完成培训管理部门规定的自学任务, 定期参与专属网络论坛的讨论, 按时参加培训管理部门要求的各项活动, 定期向培训管理部门报送学习心得体会、业绩报告、专业论文、案例研究报告、调研报告、考察报告等, 边工作, 边学习, 进一步提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 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建立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和培训学员档案, 详细记录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各项表现。加强与学员的联系, 随时掌握学员动态, 在培训周期内, 培训管理部门或国家会计学院每年与学员联系1- 2 次, 跟踪了解学员学习、工作、科研等情况, 定期编辑出版学员动态。
( 2) 敦促学员完成自学任务。结合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能力要求, 安排一定的自学任务, 要求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完成学习指定阅读书目、承担部级或行业研究课题、取得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等自学任务, 通过不断学习, 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 增强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 3) 安排学员参与制度建设和行业建设工作。组织优秀学员参加财政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国家会计学院等组织机构的课题项目、准则制度征求意见、学术会议等活动, 给学员提供进一步施展才能的平台。
( 4) 安排课外跟踪辅导。建立跟踪辅导交流平台和联系机制, 增强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培训管理部门会同国家会计学院根据学员的研究方向, 安排导师或前期学员对后期学员进行跟踪课外辅导, 帮助学员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 5) 鼓励优秀学员返校讲课。国家会计学院根据学员的研究方向及提交论文的学术质量, 定期择优选拔学员参与国家会计学院日常培训以及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的授课任务, 反哺国家会计学院和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项目。
( 6) 开展案例研讨。结合重点案例, 组织学员开展研究, 引导学员到实践中去总结学习, 并就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开展案例研究竞赛, 深化案例研究工作, 提高案例研究质量, 形成一批精品研究报告。
( 7) 开设网络课堂。国家会计学院将利用培训专属网站, 开辟网络课堂, 定期将优秀课程制成课件上网, 供学员学习。同时, 利用网络搭建学员沟通平台, 实现培训结束后继续交流碰撞。
( 8) 举办高层次论坛。培训管理部门及国家会计学院定期举办高层次论坛,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专题演讲, 组织学员研讨交流。每位学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参加, 但每年参加的论坛数量不得少于1 次。
( 9) 建立后续跟踪评价体系。定期了解学员完成培训后的岗位职业变化, 听取学员对学习课程的建议, 为测评培训实施效果提供基础数据。
3.联合培养
搭建4 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沟通桥梁, 通过开展联合集中培训、举办合作论坛、学术交流、网络互动等方式, 加强4 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间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4 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间的学习合作、业务合作、知识整合, 打造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联合团队。
( 1) 建立联合培训沟通机制。各培训管理部门定期沟通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情况, 交流培训经验, 共同研究改进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办法。
( 2) 举办联合集中培训。每年举办一次联合集中培训, 时间为3- 5天, 采取“授课与交流相结合, 以交流讨论为主”的培训模式。开设专
题讲座, 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授课; 打通学员类别, 开展交流讨论。通过联合集中培训, 增强各类人才之间的横向联系, 丰富各类人才的知识网络, 开阔学员视野。
( 3) 举办合作论坛。以国家会计学院为依托, 不定期举办合作论坛, 就学员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现信息共享, 交流碰撞提升。论坛按地区、行业、专业等类别组织, 学员根据需要自愿参加, 并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大型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国家政策制定机构高层领导参加。
( 4) 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在各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分别自办专属网络沟通平台的基础上, 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牵头建设4 类学员公共网络沟通平台, 实现4 类学员的远程互动, 加强各类学员、教师之间的联系。
( 5) 引导、鼓励学员成立跨类别学习组织。积极发挥学员在学习合作、工作合作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员自发成立各种跨类别的学习、交流、互助型学习组织, 构建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学习团队。
( 三) 培训管理
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培训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办法,引导学员按照培训方案完成培训任务, 按照考核周期, 对学员参加集中培训情况、完成指定自学任务情况、返校讲课情况、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参加论坛情况、参加网络交流情况、工作业绩、职务晋升情况、获奖情况、单位满意度等进行量化考核, 结合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按照考核淘汰机制, 选拔产生优秀人才。
( 四) 培训经费
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分别承担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选拔阶段的全部费用以及跟踪培训期间需发生的相关费用; 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承担集中培训期间的全部教学、管理费用以及跟踪培训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 其他培训所需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承担。
六、学员使用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建立与国家有关人才使用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 加强与人才所在单位的沟通, 积极向国有大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国际性组织、国家人才库推荐优秀学员。吸纳优秀学员成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的成员。
七、加强国际合作
牢固树立为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战略服务、占领国际会计理论前沿阵地的战略意识,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 加强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间经验、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推荐优秀学员赴境外考察、实习、研修。鼓励学员到世界知名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组织进行访问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学员取得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 不断提高行业的国际化水平。积极解决国内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与国际专业资格的互认问题, 为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八、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调查 问题
让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学校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对促进高校培养出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学生经过直接的参观,访问等活动,收集到大量材料,对社会客观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对获得的社会调查材料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由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提高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而言是一件好事。
高校学生对参加社会调研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下文试探讨之。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1.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调研的方法不熟悉
在学生中有人糊涂地认为,调查研究无关紧要或者不太重要。这种认识会影响参与社会调研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有些学生凭着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没有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影响工作的进度和效度。
这两种现象都需要学校和指导老师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大学生对社会调研的正确认识,并教会学生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例如,讲解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调查研究采用的普遍调查法(叉称“普查法”)、典型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调查研究运用的形式: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实地观察、通讯调查、问卷调查;调查研究步骤(程序):
(1)调查前的准备,就是确定调查目标、编写调查提纲。
(2)调查实施,主要是搜集资料、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等。
(3)调查材料的整理与分析,主要指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4)撰写调查报告或考察报告。
2.疲劳与挫败感的修复
进行社会调查会产生疲劳,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种。在调查实践中发现,在连续进行三天以上的全天性调查后,调查员普遍会出现心理上的疲劳感,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意说话、困乏和思维障碍。加上采访接连碰到挫折和失败,当收获较少的时候,容易产生挫败感,继而动摇参加活动的决心。
引起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工作量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为了尽快完成项目,或者急于求成,密集作业。对于许多初次参加调查工作的大学生调查员来说,遇到一两次拒访后情绪会非常低落,产生自己能力有限或运气不佳等想法。
较为理想的方法是不进行连续工作,在中间穿插一两天休息或安排一些其他工作,这样可使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有时间得以恢复。对于从事市场调查的人员来说,在访问过程中的种种挫折都是难免的,要使大学生能够经受住挫折,同样的除了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指导老师也要教给学生排遣和情绪缓冲的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例如,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或自身能力较强的活动,通过获得较多的成就感和胜利感来达到恢复的目的。
3.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调查不仅仅是一项收集资料的工作,它包括资料收集和资料的加工、分析研究两个环节,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使在调查对象的选择、直接收集事实资料的过程本身中,也必须包括人们的思维加工,调查与研究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不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老师的调查员,而应定位在研究者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调研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本身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才会得到提高。不仅要认识社会现状,也要学会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从学校方面考虑
1.引导不够
社会调研具有良好的辅助学习的作用,而现行教育方法下,并没有广泛应用,只有个别学科、专业或者学生项目、活动,才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学习,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对与国情民情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查与考察;或者是与学生密切相关、引起大多数同学兴趣的事件、话题,都能够组织社会调研。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励学生深入思考。这对于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少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改变。
2.投入不够
学校除了设立相关经费拨付和奖励制度,来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的调研活动外,还可以独自或校企联合设立学生自主调研基金。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学习、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良好形式。
3.培训不够
进行社会调研,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有一些技巧和素质需要培训,如采访技巧、社交礼仪、速记等相关能力。
三、社会层面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社会调查是一种具有一定社会服务目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地了解社会现象、收集经验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开展社会调研的目的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于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参考;三是服务于社会,提供社会生活及个人行为准则之参考。总的来说,是对社会发展非常有利的事。
而目前人们对于社会调查存在着诸如浪费时间、打扰生活、可信度低、结果片面、影响力小等负面的想法,从而对调查员尤其是街头调查,抱有排斥的态度。这对大学生投身社会调研活动,增添了阻力和恐惧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增加社会调研积极性的宣传,多多展示社会调研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改变人们的看法,从而为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和进行社会调研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开阔视野,主动增强综合素质;学校和社会也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使得大学生从社会调研过程中进步完善自我,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桂丽.大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意义浅析.河南教育,2010,(2).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申报者应当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有较高的专业分析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会计实务工作中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历。这项要求从总体上看也比较“虚”,难以提供比较具体的支撑材料。但是,这项要求又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如果你在单位组织或参与过公司上市、企业改组改制、重大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或组织指导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大中型单位开展财务会计业务工作,或主持完成省级以上重大会计科研课题,或被聘担任过省级以上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经济论证、咨询专家,或负责主持起草地方性会计法规、全省性财务会计管理办法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绩突出、成效显著、获得较高评价的,就可以总结出来经所在单位签章证明后作为支撑材料提交。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根据资格审查、面试答辩、单位考察等环节的综合评分和评价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最后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由该省份本届正高级会计师评委会全体成员参加,通过对每位申报人员的测评和考量,最后由评委会对申报人员进行投票表决,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评委投票同意的则通过评审,授予正高级会计师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表决评审通过之日起算,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兑现相应待遇则应从所在单位聘任之日起算。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
关键词: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发展趋势
汽车维修检测是汽车使用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保养和修护环节。近年来,汽车生产商增多,汽车产品的品种和型号花样翻新。不但在保有量上逐年递增,而且对维修检测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发展,相对滞后,与此不相适应。同时,另一方面,随着电子燃抽喷射、ABS制动防抱装置、电控自动变速器及各种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对汽车维修检测诊备及汽车服务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掌控汽车检测维修设备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促进汽车维修检测产业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对国内汽车维修检测技术发展的忧虑
我国数汽车维修企业的维修检测设备、维修工具与国外先进的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等硬件相比,还存在差距,但总体看来,部分市场急需、技水含量高的产品,不是生产不足就是无人生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限于开发能力或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于有关企业决策层的心态问题。国内有些企业认为开发不如国外产品,既省力又省心,使得企业不思进取,满足于充当国外产品的商;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或是比较成熟的老产品,众多厂家则在低水平上重复大量生产,造成供过于球。据调查,汽车维修检测行业中每年都会新出现许多小企业,大量生产廉价低质产品,相互降价进行恶性竞争,一旦势头不好,立刻退出。中国汽车维修检测行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郡种手工作坊式的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生产企业无法适应当今汽车维修检测行业的要求与需要;由于其产品不能批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不能形成质量与价格上的优势 在竞争中终究要被淘汰。
一、科技发展对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利好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制造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地进步。汽车从结构到控制技术日趋高科技化,汽车新品牌、新材料、新装备、新功能层出不穷。没有人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记忆在大脑中,这就要求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对资讯的全面掌握。这样对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交流、使用起到了启蒙和带动作用。
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对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发展是具有推波助澜的带动作用。互联网的信息量能够充分满足汽车维修设备的最新资讯更新,彻底打破了资讯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能在第一时间最全面、最快速地将资讯迅速地传递到地球上每一角落。而互联网络在中国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已崭露头角,从国际汽车维修行业看,维修企业技术资料查询、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培训网络化,已形成全面普及的局面。在维修信息综合管理、专家集体会诊、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解答疑难杂症、网上开展技术培训、网上购买汽车维修资料,已经成为维修行业的基本特征。
二、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发展的智能化
(1)向具有自检、自动运行功能方向发展,如意大利的制动检验台,能在40s内对传感器、电缆通路、显示仪表自检完毕,发现故障即以代码显示故障部位及性质,开机后能自动按操作程序运行。
(2)能自动进行零点、温漂修正,带有单片机的检测仪表,多数能对测试数据、曲线、图形自动进行零点修正、温漂修正、线性拟合,能直接得出正确检测结果,不必再用人工修正。(3)智能化控制,如日本研制的IM型非对称自动找正式全自动前照灯仪,采用硅光二极管代替光电池,提高了光轴定位精度与光度测量精度。采用微机与CCD固体摄象元件实现了光轴自动跟踪找正,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能完成等照度曲线测定与显示,从而能迅速准确确定光轴中心,IM一2735既适用于非对称光的自动找正和测量,也适用于对称光的自动找正和测量。向具有自检、自动运行功能方向发展,如意大利的BST-2500C型制动检验台,能在40s内对传感器、电缆通路、显示仪表自检完毕,发现故障即以代码显示故障部位及性质,开机后能自动按操作程序运行; 能自动进行零点、温漂修正,带有单片机的检测仪表,多数能对测试数据、曲线、图形自动进行零点修正,温漂修正,线性拟合,能直接得出正确检测结果,不必再用人工修正;智能化控制,如日本研制的IM- 2735型非对称自动找正式全自动前照灯仪,采用硅光二极管代替光电池,提高了光轴定位精度与光度测量精度。
2.3 显示技术、高精度传感技术迅速发展
如制动台已完全淘汰了测力弹簧― 自整角机的测力显示方式,代之以高精度的应变计,具有很高的线性精度,这种以高精度传感器为测感元件而组成的新型指针仪表,由于其通用化、标准化、清晰化程度大大提高,已成为检测设备显示方式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发展趋势逐渐呈现综合化、集成化。
如日本弥荣(株)的820行计算机控制车检系统,将速度表、制动、CO/HC分析、噪声、侧滑、轴重、前照灯七个项目的检测功能,综合在一个20m内的检测线上,还能在车速台上配上电涡流测功机,主控计算机除控制检测设备的自动程序之外,同时完成检测数据处理、车档管理、送修单开单、派工、材料需用卡制作、工时计算、维修费用结算、财务票据管理等。类似的系统在日本应用已极广泛,并已发展到第三代,并正进一步向机电一体化方向迈进。无论是作为工作台重要组成部分的举升装置,还是尾气分析仪、制动试验台等检测诊断设备,以及车轮定位仪、碰撞修理系统等校正维修设备,都不再是纯机械作业。在这些设备的工作过程中,电子显示、电子控制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技术的完善,不同功能的检测维修设备正基于电子技术实现信息传递,走向集成化。
推动汽车检测维修设备向综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的原因主要是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用扳手扳、锤子敲的检测方式,解决现代汽车故障,则力不从心。比如,汽车行驶机构的不断改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检测维修手段,以检测调整其结构参数偏离的数值;否则,汽车行驶就会受到影响。前轮定位及四轮定位参数,只有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才能全部准确测出,并校正偏差。
结语:
我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产业方兴未艾的大国。随着汽车产品需求量的不断递增,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行业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好。想要谋求长远发展,今后要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性能比方面努力,这需要我们共同奋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汽保行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定会日益缩小,将会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焦春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发展趋势[J].运输经理世界,2010年15期
[关键词] 园林法规
一、引言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制定完善的园林法律和法令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 已建立起一系列的园林专业法;国外把园林法令纳入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领域, 促使园林法制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园林立法现状
我国现阶段对于园林相关法律法规来自三个层次:
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第九届人代会第30次会
议通过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城市绿化条例》1992/6/22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18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2.行业规范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2002年240号
《居住区景观设计导则(试行))) 2004/6/7
《公园设计规范》
《城镇规划与园林绿化规范》2003年修订
3.地方性法规、条例(以北京为例)
《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于1990年4/2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1998/6
《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1991年1/1
《北京市绿化补偿费缴纳办法》1990年6/20,《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暂行办法》、《关于北京市城市绿地植物种植的若干意见》、《关于北京市建设工程绿化用地面积比例实施办法的补充规定》、《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示范文本等[ 2]
三、现行园林法规存在的问题
1.园林法规体系构建的缺失
从宏观上讲,城市园林绿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道德规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园林法制就必须分析以上诸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探讨其发生、发展、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在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的条件下,园林有形市场的建立、市场游戏规则的确立等问题如不顺利解决,将会干扰甚至阻碍今后园林行业的发展。园林绿化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法律上涉及各相关法律关系的制约和彼此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这些关系问题在园林法制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如何兼顾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矛盾,相互协调,成为园林法制殛待解决的问题。
2.园林法规内容中忽视可持续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上,包含有对旧城区的景观改造,河道改造,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企事业单位、居住区环境建设上。相关的景观建设行为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一层面的景观设计,更多的是注重审美的需求,相当大部分的工作是在做建筑和城市的“装修”,而忽视了作为管理控制手段的景观,即缺失可持续性的园林法规内容。
对现存景观管理的忽视,尤其对于具有文化价值的管理保护的缺失如下:
例:武陵源风景区、园林法规可持续性内容的缺失,改建和扩建过程中无法可依。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 3万人次开始,到2002年接待游客量56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充斥在景区内的各色建筑面积已达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 7万平方米。在保护与开发的博弈中,开发无限“风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武陵源的考察报告中,“对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的发展速度十分震惊”,并对该景区亮出“黄牌”警告,责令整改。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产生这一事件的原因:1990年以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管理”阶段。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但没有及时编制重点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总体规划执行,而且审批权限过于下放。致使风景名胜区建设快速膨胀,并且品质较低,规划管制过松,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迅速扩展,是武陵源城市化最快的一个阶段。2001年湖南省人大颁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开始实施,这是在我国目前尚无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专门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出台的第1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结合武陵源遗产保护、管理的实际,对森林、野生动物、环境、地质地貌、国土保护、建设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制定了33个禁令。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使规划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控制,品质得到了提升。
2000年4月,武陵源风景区建筑物拆迁总体方案出台,“连同居民住房在内将有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耗资至少3.45亿元”,“自1990年到现在,景区所有门票收人也不过这个数,等于白干了”。
四、国外相关问题的启示
1.日本
在日本,《景观法》将景观设计体系分为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和区域设计(District plan)两个部分,“景观规划区”是区别于城市规划区的单独指定的,由比城市规划区更广的范围,包含有自然公园(Natural park)、准景观地区(Semi-landscape district)、景观地区(Landscape district)、景观农业促进区(Landscape agriculture promotion area)、景观重要建构筑物(buildings important for landscape)、景观重要树木(Trees important forlandscape)、景观重要公共设施(Publicfacilitiesimportantforlandscape)个部分,使景观1)与城市建设的相关部门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施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平台;2)与农、林、渔业之间建立平台;3)与历史及自然区域保护之间建立平台,形成大统一的景观概念。在各个分区范围内,景观规划注重控制性法规、条例和居民协议(agreement)的建立和与相关法之间的协调(如城市公园法、城市规划法、道路法、广告法等),通过市民的协作和控制规范共同作用,使区内景观的得以协调发展。
2.美国
美国是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管理较为成功的国家,以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为例:美国是首先以国家力量介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首先提出世界遗产地概念的国家,也是自然文化遗产保护较为成功的国家。目前,美国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系主要由:国家公园(由内务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国家森林(由农业部林业局管理)、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由内务部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管理)、国土资源保护区(由内务部土地再生局管理)、州立公园(一般由各州政府的自然资源部管理)和某些博物馆等组成。其中的国家公园体系规模最大、制度最先建立、最完善,且包括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考察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美国1970年通过的《国家公园事业许可经营租约决议法案》:“国家公园是不管现在还是未来,由内政部长通过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的已建设公园、文物古迹、历史地、观光大道、游憩区等为目的的所有陆地和水域”。在管理机制上,由于普遍采取了垂直管理模式,加之管理者对自身角色准确的定位,管理者较好地行使了对其预定的职能: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的角色(steward),而不是业主(owner)的角色,即其不能将遗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更无权将资源转化为商品牟利,管理者自身的收益只能来自岗位工资。这样,既避免了地方政府带来的干扰,也基本避免了由于管理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冯采芹等编译:国外园林法规的研究
[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规划发展处编[M].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园林法规汇编,2006
【关键词】 柔性管理; 大学; 科研经费; 内部审计
一、问题的提出
柔性是相对刚性而言的。刚性是指那些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标准、定额等内容;柔性是指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执行者出于自身的特点或不确定性,灵活而经济地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科研经费呈现出高增长态势。一般来说,大的经费分为三块:政府性课题经费即纵向经费,社会横向课题经费,校内科研配套立项经费。这三块经费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经费来源。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经费的使用充满了“刚性”,特别是政府性课题经费,在各类规定中充满了禁止性监督管理的规定;另一方面,课题经费使用单位及个人又过于强调经费使用的“柔性”。因此,笔者就如何在遵守国家内部审计监督规定的同时柔性地管理、使用各类科研经费作一探讨。
二、大学科研经费监督管理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大学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情况
美国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严格预算审计监督。有关机构对于科研经费有很具体的审计监督条款,对经费成本控制较严,将经费预算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包括工资等;后者则相当于我们的科研管理费,如管理成本。间接成本的提取比例一般为直接成本的50%~70%。此外,美国的科研项目可以明确地支出人员费用。
(二)英国大学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情况
从2005年开始,为解决高校可持续发展问题,英国出台并逐步推进研究项目全成本核算方法,即要求每个研究项目按“直接发生成本”、“直接分摊成本”、“间接成本”及“其他成本”的方法计算成本,对研究项目实行透明成本核算。
(三)澳大利亚大学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情况
在项目经费管理上,研究经费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其特点:第一,项目经费严格按照立项论证过程中提出的预算方案执行,没有进入预算的开支禁止报销;第二,进入学校的研究开发经费与项目主持人个人经济收入无关,做到真正的专款专用。
(四)我国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情况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科学研究活动严格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经费通过国家科学事业费或专项科研经费形式划拨。这期间科研经费管理主要基于当时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并且一般以法人研究机构而不是课题组为财务核算单位。这一阶段是“虽无监管措施,但科研经费最守法”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各类研究计划开始尝试合同制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经费资助渠道的项目合同管理规定。该管理规定对经费管理提出了较明确的要求,但是已明显削弱了对经费的监督。
近年来,一部分科研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种科研经费“私有化”的倾向,他们认为,个人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仅仅是入公家的账,实际上应该是“包干形式”的私有资产,即只要能够按照科研项目的要求顺利结题,那么整个项目经费的使用则由自己说了算。一个时期以来,科研经费管理薄弱的现象不断蔓延,以科研经费购置小汽车等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经费托管单位也放松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尤其是放松了对纵向课题经费的管理,对科研经费支出内容没有约束,结题时相关部门也不审计,以致“教授夫人成了财政部长”这一离奇现象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针对上述情况,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对这些管理规定又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修订,明确要求项目结题时必须有依托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签章。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国家科技部以及相关部委制定了《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试行)》、《863计划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经贸委联合了《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行课题制管理的规定》。2005年,科技部下发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提出了8项“严禁”,为我国科研经费最严厉的监管措施,即:1.严禁提成人员奖励支出;2.严禁直接提取管理费;3.严禁挤占挪用经费;4.严禁自行调整预算;5.严禁套取经费;6.严禁长期挂账报销费用;7.严禁提供虚假配套承诺;8.严禁脱离依托单位监管。这些规定是国家对研究经费使用的刚性规定,是不可违反的;柔性管理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其中,违反1、2、3、5项,审计定性为“直接扩大科研经费开支,并直接导致国家科研经费的损失”;违反其他各项,审计定性为“间接导致国家科研经费的损失”。
三、柔性管理策略
大学科研经费柔性管理的策略是“沉淀资金效益最大化,行为合法化”。柔性管理基于政府性课题经费(国家纵向经费)、社会横向课题经费、校内科研配套立项经费这三个不同来源渠道进行的。不同科研经费所要求的刚性是不一样的,即被审计监督的力度是不同的。在审计监督的权限上,纵向科研经费由拨入单位负责,一般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较严格,处罚较严厉;而横向科研经费则由大学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审计较松,以教育为主,一般不处罚。
(一)国家纵向经费的柔性管理
一般来说,国家纵向科研经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下达的各类基金项目经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专项经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专项经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国防科研项目(纵向项目部分)经费等。
上述项目有着严格的刚性要求。目前国家实行课题制管理,从立项申报、课题审批、资金拨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整个过程有着十分严格的刚性要求,每一阶段的审计都很严格,每一步都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但是对于有些大学,这些资金量较大,如“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的纵向科研经费量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亿、数十亿元。其柔性管理有两个方面:
1.利用其沉淀资金周转
一般来说,纵向经费往往是分次拨入,即从立项投入,中期检查经费拨入,结题经费结算。这样,巨额的纵向科研资金就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余额,沉淀于大学财务账户。目前,由于大学的快速扩张,许多大学陷入了财务困境,资金困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学财务困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巨额的纵向资金沉淀可以“借用”于日常的教学费用支出,这种支出并不违背国家对纵向科研经费的刚性要求,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这种支出行为,这是一种通行的做法,也是大学的理财惯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一般都视其为“合理支出”。由于大学财政拨款机制存有弊端,即当年学费收缴上交财政专户以后,返还给大学时存在时间延迟,因此,“借用”科研经费用于日常公用费用的支出是纵向科研经费最大的柔性管理法则,其使用效用也最高。
2.利用其配套资金的延迟
在纵向经费申请立项时,许多国家部门要求管理单位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共同构成整个科研项目的资金总额。有些项目要求国家拨入纵向科研经费时,管理单位必须一并拨入,不得延迟。从实际情况看,许多高校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看似刚性实际不刚的规定,主要原因是:国家部门很少检查相关管理单位配套资金的入账时间以及金额,只是查看配套资金文件以及相应的承诺文件。因此,从大学内部审计来说,及时足额地拨出项目规定的配套资金是履行管理单位的义务。但是,从科研项目研究进展的情况出发,以不影响科研项目的开展为前提,适当的延迟配套资金的拨入应该是可行的,这种做法也是普遍的。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提出“注意及时筹集、配套资金”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拨入的做法完全有别于那种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承诺及时足额地拨入配套资金,而实际因各种原因(财务实际困难、虚报项目金额)未给于配套的情况。
(二)社会横向课题经费的柔性管理
一般来说,社会横向科研经费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大类技术合同所涉及的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合同一般以商业合同的形式订立、确认,一般情况下,此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商业目的,所有的经费刚性要求均以合同形式来确定。通行的做法是,经费包干的形式,即,首先确定科研成果的各种规定性的要求,然后商定科研经费金额,而对于如何使用这些经费不做要求。对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如果不是大量的转入转出资金,大学内部审计一般不作硬性规定。
横向科研经费的柔性管理无论是在空间上、时间上还是金额上都较充裕。所谓柔性管理的充裕是相对于管理单位以及课题负责人两方面而言的。对于学校而言,由于此类资金没有或者少有刚性规定,并且此类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因此,大学财务可以将此类项目资金用于除日常教学费以外的其他支出,如用于固定资产支出、贷款支付等。
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中,通常做法是,科研经费的合同由课题负责人对外签订,大学相关部门只是审查同意盖章,经费到大学财务账户后,大学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后,对该项目的经费支出一般不再做审核及审批性的管理。课题负责人一般为本校科研人员,以本校名义成立课题,大学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实施科研项目时,使用本校资源,包括水电费,仪器设备等,因此,不少大学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对科研项目提取一定的管理费。按照商业价格收取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是合理的,有助于大学社会横向科研的健康发展以及良性循环。
虽然多数高校制定了专门的横向经费管理办法,但是个别学校由于资金缺乏、怕出事等原因,过多地套用纵向经费管理办法,管得过严。纵向经费管理有严格的预算编制与审批程序,明确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个人消费部分是严格禁止的,如果横向经费管理简单套用,会导致有些科研人员直接与企业私下合作,学校得不偿失。
(三)校内科研立项的柔性管理
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一部分具有几乎无限的柔性,即,当资金出现困难时,可以压缩科研经费的投入量,延缓购置大型固定资产的付款时间等。而对于课题负责人个人来说则必须按照大学的有关规定使用经费。由于目前多数大学财务资金困难,学校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从柔性管理角度看,对这一部分资金可以视为柔性较大、刚性较小,可以根据本校的财力状况,适时安排、调整。内部审计一般仅对此类科研项目进行抽查审计,不做严格要求。
四、结论
柔性管理重在度,过度则违反了审计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不足则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笔者从审计监督管理者、科研经费管理单位、课题负责人的角度,分析了科研经费管理的刚性与柔性的关系及其度量,分析了其可行性与合规性。总结了目前大学科研经费通行的柔性监督管理方法,即:在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针对不同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资金效益。不足的是,未对经费柔性管理策略的风险及定量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赵嶷娟.中美高校科研经费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5):47.
[2] 李晓轩,何儒涵,肖小溪.英国科研项目全经济成本核算改革及其启示[J].政策与管理研究,2010(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