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位调查报告

职位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位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目前市场上陆续推出了多种薪酬报告,让企业眼花缭乱。《职业》特邀四家知名薪酬报告机构,就薪酬报告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解读。

华信惠悦:整体奖酬调研

【品牌】

华信惠悦咨询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精神,拥有顶尖的顾问团体、前瞻性的管理观念以及丰富的专业经验。华信惠悦在管理业界的品牌吸引力是毋庸质疑的,其先进、科学的调研手段和专业咨询经验都增加了这份报告的含金量。

【数据来源】

以外企为主。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参与调查的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本土企业参与。华信惠悦建立了庞大的薪酬数据库,尤以金融行业数据库著称,囊括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等行业中诸多企业。而先于大陆地区建立的香港、台湾地区的薪酬数据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华信惠悦在中国地区最完备的数据库。

【服务】

华信惠悦以行业为基础,推出包括金融、消费品、高科技、家电、物流、房地产和半导体等行业的薪酬报告;同时兼顾地区差异,推出一、二线城市报告,也会针对一些特定地区推出地区性调研报告。

华信惠悦强调薪酬报告和咨询服务相结合的薪酬服务,因为在数据背后总有一定的原因,所以一旦运用到企业日常具体的薪酬管理时就有一定的落差。凡购买华信惠悦薪酬报告的企业,都会得到来自专业顾问的针对,获得量身订制的薪酬管理意见及具体和务实的解读。

【推出频率】

每年一次。

【使用指南】

华信惠悦中国大陆地区薪酬咨询总监 廖怡玟女士

报告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在于企业可以及时、通盘地了解市场现状,也对市场趋势有一个预期,作为人才吸引和保留激励的参考依据。当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人才竞争,或需要扩展香港、台湾地区的业务,管理好人员本地化中的薪酬问题时,这份报告会非常有针对性。

企业做薪酬决策时,有三个考量点。第一,薪酬策略本身是不是能够支持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否能够吸引、保留企业需要的人才;第二,内部公平性,例如在制定保险行业的精算师这样重要职位的薪酬时,要兼顾其在公司的重要性和唯一性;第三,外部可比性,报告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来源,是让企业完善具体薪酬管理制度的有力工具。

前程无忧:薪酬调查报告

【品牌】

作为三大人才网站之一,前程无忧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和人才资源及广泛的网络影响力,每年推出的薪酬调查报告都颇受业界关注。

【数据来源】

无忧报告的数据来源非常广泛,每年会通过三种渠道收集样本。一是企业,二是前程无忧的猎头部门,三是网站庞大的个人简历库。根据不同职位,无忧会在三种来源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样本。初级职位提取简历库的数据会多一些;对于一些敏感的职位,使用企业或猎头的数据会多一些。

同时,数据收集也合拍企业的调薪步伐,数据截至在上一年的10 月。

【服务】

前程无忧的薪酬调查报告覆盖范围广泛,包括全国20个大中城市和20 个主要行业,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市场薪酬信息。如果企业所在城市没有列入无忧的调查名单,那么调研人员会提供近似城市作为参考。在未来,前程无忧还计划推出更多的定制报告服务。

【推出频率】

每年一次。

【购买费用】

单个职位报告价格为500 元,购买的数量越多将享有更多优惠。

【使用指南】

前程无忧薪酬调查负责人 王珏女士

任何一份报告,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例如企业文化、发展阶段等各不相同。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些信息,很难告诉企业具体应该怎么做,例如人才流动率与薪酬的关系问题,报告只能部分解决一些薪酬外部竞争力及引起的相关问题。

在具体使用无忧的报告时,要注意职位的薪资不仅在行业、公司类型间有水平差异,个人的素质也在很大程度决定薪酬水平,所以调查数据包括中位值、75 百分位值、90百分位值和整体市场情况,企业要综合自身情况进行判断。

太和顾问:薪酬调研报告

【品牌】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太和顾问已经成长为中国本土知名薪酬福利数据服务提供商,并荣获2006 中国人力资源年度颁奖盛典 “2006 中国最佳薪酬报告机构”。

【数据来源】

企业。在选择调研企业时,太和顾问首先考虑其薪酬体系是不是市场化的,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意识。

【服务】

贴近本土企业需求,目前已推出包括高科技、金融业、房地产、汽车行业、消费品、医药、服务业、传媒行业、能源业等在内的行业报告。此外,太和顾问还定期推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地区全行业薪酬报告。根据市场情况,也提供管理等序列的全行业报告、城市毕业生起薪点调查、定制服务等。

【推出频率】

金融、地产、高科技等关键行业一年推出两次报告,其他行业为一年一次。

【购买费用】

全行业报告大概费用为两万元一份,行业报告一万五左右。参与调研的企业可享有一定优惠。

【使用指南】

太和资深顾问 金可冶先生

太和报告着眼行业整体趋势,所以购买者不仅可了解到现有薪酬状况调研结果,还能了解行业薪酬整体趋势预测。但薪酬报告提供的市场信息,毕竟只是供企业进行参考和引证的。我个人比较推崇企业先有明确的薪酬定位和方案后,再参考报告中的数据,这样太和的薪酬报告对企业来说更有价值。

企业在选购薪酬数据时,要评价数据来源和可比性;薪酬调研的流程是否科学规范;不仅要看职位名称,还要看具体职责内容,因为同一职位名对应的职责内容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而企业在设计薪酬的过程中,一是要选择所针对的合适的市场,圈定竞争对手;二是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在这个圈子中自己的薪酬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实现什么样的吸引保留效果;三是明确企业的发展定位和周期。

英才网联:中国建筑、房地产业薪酬调查报告

【品牌】

作为第一家在中国实行细分行业的人才网站,英才网联的建筑英才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人才专业网站,其推出的《中国建筑、房地产业薪酬调查报告》也别具特色。

【数据来源】

来源多元。不仅进行企业调查,也通过随机抽样、现场访问、网络调查、媒体联合调查等各种方法向个人进行调查。

同时,立足行业特点。根据对建筑企业会计年度的调查,报告数据收集截止日期为每年的4 月15 日,报告将在5 月。根据建筑行业看重技术类人才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的特点,报告并没有把工作年限当做加权系数来计算,而是单独提出作为一项分析科目。

【服务】

将建筑行业细分化,分别针对工程行业、房地产行业、设计院机构推出调查报告。

【推出频率】

每年一次。

【使用指南】

英才网联建筑英才网市场主管 张磊

薪酬设计的最终的目的是在“经济”的原则下,制定更有吸引力、竞争力的薪资体系。我们的样本从企业、个人两个渠道来采取,还可以反映从业者对薪酬的满意度。但最终数据以及定量定性分析结果,仅供建筑行业工作者衡量自身薪资水平、人力资源工作者制定设计薪酬体系参考。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薪酬专家,文跃然先生

Q:如何选择薪酬报告?

A:薪酬报告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实际数据,以便比较;提供其他企业的经验,以供借鉴。选择薪酬报告时,可以从三方面来判断,一是声誉、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二是部门的权威性,例如政府主管部门的一些薪酬报告;第三有学术价值,一些研究机构或大型人才网站的报告也很不错。

Q:薪酬报告的价格一般都很高,企业是否必须支付这笔费用?

A:企业从一些媒体或渠道了解的数据,不全面,其科学性也有待考量。购买一份薪酬报告是企业必需的投资,也是合算的投资。因为这能让企业的支付更加准确,所带来的附加值将大大超过购买报告的支出。

Q:企业的薪酬是与市场保持同等水平就具有竞争力了吗?还是其他的内部或外部因素更为重要?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薪资水平大起底,“体面指数”成新标

体面指数是指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体面程度,计算公式为“1-体面开支/收入”。以家庭(两人)为单位估算,平均每人每月至少需要花费5000元才能过上所谓体面的生活。

“北上广——中高端人才薪酬调查报告”中,对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六大行业中的五个常见职位的薪酬和收入情况进行了对比,并粗略计算出了不同人群的体面指数,其中经理级别人才的体面指数平均为0.516,总监级别人才的体面指数平均为0.727。而在所有的统计数据中,体面指数最高的达到0.878,最低的只有0.15。

“同在一线城市,中高端人才中彼此之间的差距也很大。通常来说,体面指数越高,收入水平和生活的体面程度就越高。”猎聘网CEO戴科彬称。

体面指数引热议,职场人寄托奋斗梦想

“体面指数”数据一经公布,随即引发专家和网友的大讨论。多数专家认为,相对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体面指数”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加亲民,体面指数的出现,不仅代表了国人要生活得温饱,更说明了国人想要生活得幸福、有尊严的当代现实追求。

一些网友认为,体面指数从侧面鞭策自己与中高端人士生活工作看齐,“很好很励志”。通常来说,体面指数大于0.7的,就可以称得上是“土豪”了。

职场专家认为,通过对全国热门行业、重点职位指数的公布及对比,职场人士能够看到自身水准在全国范围内的状况。同时,职场人士可以找到自身定位,并看到自己所处行业的职场上升轨迹,这有利于职场人士调整心态,树立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企业薪酬调查报告篇【一】

调查原因:在当前金融危机波及面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就业策略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社会形势:

在金融危机的海啸过后,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没有像其他国家的影响那么大。但是从对大学生就业的这个方面讲,它所带来的也就并非一般的影响了。目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在校园招聘会上发现, 现在来招聘的单位没有往年多,而且需要的名额也十分有限。 有一位企业的总裁说过:如今,企业都在大量裁员,很多在职的精英我们都不得不忍痛割爱,更别说再去招聘没有经验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了。这也足以见得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了。

但是社会还是需要人才的,前提是你一定是个人才。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让人家无可代替的话,那么他就一定是成功的。

毋庸置疑这对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又发起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对大学生本身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首先,企业目前需要的到底是哪方面的人才?他们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呢?他们对我们的忠告又是怎样的呢?

就每个个体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要了解现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数量信息和结构信息,要了解职位具体的职责要求,扩大自己的认识面,更要要了解自己个人就业能力的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调查结果:企业对研究生的需求仍然较大,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专科生供大于求;学科专业失衡:当前的就业市场,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理科相比不容乐观。然后,企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能有实战的经验。希望大学生能多参加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能更加积极坦然的面对自己得与失。这种现象就是很多人在进入社会以后,就很容易有挫败感,而显得精神萎靡。这就要我们大学生在校以及走上社会以后要锻炼自己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一对面粉放在面板上,你用手一拍,这对面粉就散了。,这就是现在大学生的承受能力。你把他加点水再拍就不一定散了。但还是一对很松软的面粉,如果你在给他不断地加水,再接着揉。揉到最后就变成了一个面团。你再怎么拍就不会散了。你继续给他揉,揉到最后,他就不仅仅是一对面团了。你即使用手给他拉,他也不会断,这就成拉面了。人的神经承受能力,一定要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去参与社会。所以我们需要锻炼的正是这个。其实在现在的社会上有些企业提供了一些职位,这些职位是能够让大学生作为一个起步的位子,让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当社会给大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而且他们是可以做到的,但他们又会觉得这个不符合我的爱好,或者这个不是我的发展方向,又或者这个工作岗位的工资太低了。这样的情况很多。企业又针对大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切勿浮躁。目前有很多企业的老板都发觉现在的大学生也就是很多的年轻人心态十分地浮躁,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很多年轻人也时常会抱怨,社会对他不公平,总是抱怨人家的家庭条件好,只要靠靠关系就能走上一条舒服的路。而自己呢身无分文,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应该觉悟到人的出生时由不得自己选择的,但是人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难道真正的原因不是在我们自己身上吗?如果我们总会觉得社会就是我们的敌人,自己生活的不幸的来源就是社会,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大学生也可以说是年轻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断正自己的态度也是决定人生的一大要点。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的话,把自己当做是社会的主人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要靠着自己的能力才能够成功。

企业薪酬调查报告篇【二】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是调查企业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企业人工成本、薪酬及最低工资政策实施效果等情况,使用2016年的调查软件,统计口径仍以2015年统计口径为准。

二、调查时间安排

2016年6月28日-7月10日前企业自行统计汇总数据上传至薪酬调查数据系统及填报《企业职工工资情况调查表》;7月11日-12日企业将审核无误的数据及调查表报送至县人社局230室。

三、调查企业户数安排

全县60户。

四、调查要求

1、请相关企业按时间要求认真完成调查任务。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CTR市场研究最新的《2006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大学生对IT、数码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上学期平均花费1485元,占一学期花费(不含学费、学习用品及住宿费用)总额的54.8%。也就是说,被调查的30个城市的大学生上学期在IT、数码产品中的花费达到了73亿元。

调查显示,82.8%的大学生拥有手机,MP3、MP4的拥有率分别达到76.3%和46.6%,即便是价格相对较高的笔记本电脑,在大学生中也拥有了20.8%的用户群。而在未来一年内,73.1%的大学生计划购买MP4,预购手机的比例也达到了28.3%,这两个比例都分别高于目前还未拥有这两类产品的大学生比例(MP4是55.4%,手机是17.2%),这表明目前大学生已不仅仅满足于拥有这些IT数码类产品。

随着大量功能更丰富、外观更时尚的新品的不断上市,升级成更新、更好的产品已渐渐成为大学生在IT数码产品消费方面的重要特点。

据了解,此次调查覆盖了中国30个主要城市。

30%的商务人士

有意转投外资银行

近日,由益普索(中国)与FT中文网联合的《中国商务人士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商务人士首选的中资银行为工商银行(72%)和招商银行(59%),首选的外资银行为汇丰银行(41%)和花旗银行(27%)。

本次参与调查的1786名商务人士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比例为54%,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61%,职位主要集中在经理(32%)、部门领导(18%)和总裁总经理(13%)等。调查发现,商务人士对外资银行的认知比例较高,汇丰和花旗银行的认知比例均达96%以上。即便是排在认知榜第10名的瑞士联合银行,也有38%的人表示对其有一定了解。

据了解,首批被获准的4家外资银行,已经开始积极筹备人民币业务,很多饱受“排队” 之苦的普通顾客,开始期待能尽快享受到外资银行的星级服务和免费咖啡了。本次调查结果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39%的用户会“移情别恋”,更换到另外一家银行,其中30%的用户的“新欢”是外资银行,只有9%的用户会换到另一家中资银行。

91.8%公众对明星代言表示『愤怒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民调(4332人参加)显示,91.8%的人对虚假代言表示“愤怒”,67.7%的公众认为,如果代言的产品出现问题,明星“应承担部分责任”,24.0%的人认为“应承担全部责任”,认为“不应承担任何责任”的仅占3.6%。

如果自己喜欢的明星代言了某品牌,0.6%的人表示“无论是否需要都会追着买”,30.0%的人表示“在需要买这类产品时会优先考虑”。而另据央视《东方时空》的调查(3298人参加),47.2%的人表示“在选购同类产品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名人代言的产品”。

很显然,对大多数公众来说,对产品的信任已经几乎等同于对明星本人的信任了――代言的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大家最直接的感受是“被自己信赖的人骗了”。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加薪的目的是为了激励,HR主管是心甘情愿。

从理论上讲,加薪的目的是为了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这是管理者与员工皆大欢喜的事情,为此,这类加薪HR主管是心甘情愿的,调薪比例可能在20%-30%左右,有时甚至高达50%左右,调薪的策略是个案调整,并且对申请加薪的员工一定要重用,甚至是破格提拔,对他们的发展规划是作为后备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并且委以重任,以承担更大的责任。

笔者手下有一名培训专员,在进入公司半年多的时间进步很快,能够独当一面,我发现他很有发展潜力,于是我主动提出为他晋升、加薪,通过人事考评委员会把他从培训专员晋升为高级专员。"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晋升和加薪后,小伙子每天信心百倍,踌躇满志,后来在他的上司离开后,他仅以一个高级专员的身份就撑起了整个公司的培训任务,负责整个培训部门的规划管理,目前在我司通过这种个案调薪、破格提拔方式的激励效果非常明显。

二、加薪的目的是为了平衡,HR主管是心不甘情愿。

薪酬的作用既要显示激励又要显示公平,事实上是很矛盾的,薪酬很难做到真正的100%公平。原因是:1、平均主义心态。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是"患均而不患寡",而平均主义就是"大锅饭",所以不少主管认为同岗同酬才是合理。然而事实上同岗同酬适合于一岗一薪的岗位工资制,比如操作工、清洁工等,而对于知识型的员工就不适用了。前几天我收到某工程部8位工程师的调薪单,主管按照同岗同酬的思路,8个人的薪资全部调为一个标准。好一个"同岗同酬",难道他们的能力、学历、年资、业绩都相同吗?既然不相同,薪资怎么会相同呢?

2、薪资攀比。薪资保密一直是每个公司头痛的问题,由于很难做到,所以大家都会攀比,不比能力贡献而比薪资水平。特别是对不能定量考核的员工,在绩效考核不完善的状况下,无法对能力、绩效进行准确的界定,所以攀比的结果导致工资会节节攀升。

3、新人比老人工资高。通常状况,同等学历、年资、能力的人,外招新人往往比现有人员工资要偏高。即使现有人员与市场薪酬或内部工资相比是合理的,但也会使老人与新人攀比。

4、物价上涨,外部市场薪资普遍提高,迫使本企业不得不调薪,才能显得相对公平。

上面的难题基本上是HR很难克服的,既然如此,那么加薪约总人数占60%是为了求得平衡,这是HR主管心不甘而情愿的事。而这类调薪为了做到大体公平,策略是进行年度调薪,调薪比例一般为8%-10%,对申请调薪的员工是合理使用,虽然年度调薪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基本上是普调,但可能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那么调薪之后要进行优胜劣汰,对其中表现优秀在采取重点激励、培养。

三、加薪的目的是为了留人,HR主管的心态是心不甘情不愿。

(这里所说的留人是指留住将要辞职的员工)

很多公司都面临这种尴尬,有些稀缺人才或者关键岗位的干部在人才市场很难招到适合的,尽管现有的人心态和能力都不咋样,并且薪资已很高,还经常会"翘尾巴"、讲条件,不加薪就要走人,而公司在没有招到新人的情况,不得被动地去给他(她)加薪。

笔者曾服务过的一家公司,研发部一位工程师由于掌握公司核心单片机技术,市场上这类人很难找,而该工程师平时心态很消极,开发产品老是延期,尽管他的薪资已达到8K,但他动不动就去找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部要求调薪,不然就辞工,迫于压力,公司不得不妥协,工资一次性调到10K,显然他调整后的工资已比市场行情高出30%.为了留人加薪,约占整个调薪人数的比例为10%,HR主管是心不甘情不愿,调薪比例通常在20%-30%,并且也是个案调整。对这种忠诚度很差、"有奶便是娘"的员工,只能暂时满足要求去利用他,一旦找到合适的人就及时替换掉。

加薪是一种尴尬,通过上述分析,作为主管可以看到理论和实际之间、规则和人性之间实际上有时矛盾的。正因为矛盾,所以我们对不同目的的调薪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但这种策略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急做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加薪成为HR主管心甘情愿的行为,必须要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才能打破"平均主义"和被迫调薪的状况。

一、建立体现激励与公平的薪资制度

员工之所以会攀比工资,部门主管之所以会有平均主义的观念,首先是内部不公平。要解决内部公平问题,在制订薪资制度必须做好科学的岗位评价,通过岗位评价可以做到横向对比的公平。如在公司内有计划员与成本会计2个职位,到底哪个职位薪资标准要高一些?高多少?可通过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工作责任等难度评比,具体操作可采取点数法或海氏法等,在岗位评估过程中一定要请员工代表参加,这样评价的结果才会公平、公开、公正,让员工心服口服。其次没有进行外部薪酬调查。薪酬调查是保证外部公平及薪资是否有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薪酬调查时要注意调查的样本是否属于同行业及规模相同的企业,并且对不同职位要在同一任职资格上进行对比,如相同学历、相同年资、相同性质的企业比较。部分HR在薪酬调查时热衷于公司咨询机构的薪酬调查报告,其实除此方式外,还有多种不花钱也能拿到调查信息的方式,如面试面谈时有意了解该岗位的外部薪酬、在人才网站分析应聘者薪资要求、访谈内部员工在过往同行公司的薪资待遇等,通过甄选后,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能比薪酬调查报告还要好,这是笔者长期从事薪酬调查的心得。

二、建立系统性的任职资格体系

任职资格体系是支撑薪资标准体系的基石。通常企业会把内部众多职位分为几大职类,如管理类、技术类、操作类、事务类、营销类。在每一类中都有任职资格的标准。最基本的条件如学历、年资、同行经验等。如果有了科学的标准,那么助理工程师就不会和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攀比,他(她)们的工资落在哪个范围自然就很清楚了。

三、建立以KPI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

薪资之所以被攀比或产生平均主义,除薪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外,绩效考核也是重要的一环。同等岗位的2名职员可能工资是一样的,但2个人的能力不同,绩效也不同,如果通过KPI的考核,尽可能量化他(她)的业绩,让事实数据说话,员工自然就会心服口服。但据了解在国内多数企业绩效考核做得好的并不多,这是造成员工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四、建立人才梯队机制。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60%的国内企业进行过背景调查

主持人:什么是背景调查?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做这种调查呢?

季征:背景调查是对候选人或被调查人的个人背景信息,包括学历、身份、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核实、验证。通常会在员工招聘以及员工职位变动时用到,企业需要对人员背景进行核实之后再决定是否用一个人或者给他升职、调到更适合的岗位上。

背景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HR通过个人关系收集信息,另一种是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进行,目前国内大概60%的企业都会做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要获得被调查人的授权,若企业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被调查者有权该企业。

主持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感觉到被调查过。

季征:是的,其实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做了背景调查,只是没有通知候选人。而随着我国《民法》的完善,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愈发严格,企业在核实背景时应该告知被调查人并获得相关授权。所以,现在背景调查才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了解。

主持人:现在背景调查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如何?

季征:据统计,国内大概有60%的企业对所招募或者准备升迁的员工进行背景调查,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企业的HR通过私人关系或候选人提供的证明人来核实候选人提供的信息;二是把这块工作外包给比较专业的调查公司。背景调查大多集中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因为太小的企业不用调查,也都互相知根知底。

背景调查的通过比例约为60%

主持人:背景调查是怎样进行的呢?

季征:正规的背景调查流程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企业告知候选人,候选人签授权书。

第二,候选人填写正式的信息收集表。表格内容包括身份信息、学历信息、专业资格和工作履历。

第三,由企业或企业委托的公司对候选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

第四,出具调查报告,HR会根据报告的情况,决定候选人是否能被最终录用。

主持人:会重点调查哪些内容?

季征:一般包括最基本的身份信息、学历信息、工作履历,有些企业会要求核实犯罪记录,此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叫“工作表现鉴定”。这个相对来说比较主观,是别人对你在以前工作中的表现给一个评价,比如工作积极性、敬业度、团队协作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

当然,如果这个候选人是中高层的话,考察的问题可能就涉及到他的沟通能力、领导力、思维的前瞻性、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行业经验等等很多因素,更高端一些。

主持人:有没有统计过,现在提交的简历中有多少是有毛病或有虚假信息的?在做过的背景调查中,通过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季征:大概70%的简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虚假信息。通过背景调查的比例约为60%。因为查证的信息即使有一些出入,只要不是HR最关注的问题,他仍然可能录用你。但要注意,以后你在这个公司有职位变动时,这份背景调查报告会永远跟着你,尤其是在外企。

信息填写的六大学问

主持人:我们在求职信息填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季征:在填写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所有信息必须仔细填写完整。如:工作单位、学历。

很多造假或者非主观的错误都出现在学历这一块。现在有很多涉外学历,一定要详细注明学位和所在院系的全称,如果写得不清楚,可能造成调查的失真。我们遇到过不下10起非主观的造假,也就是说候选人也被骗了。大家一定要注意,包括美国、英国等大学的学位证书上是不包含查询地址的,当然不排除个别有的。如果提示“请你到以下网站查询你的学历”,多数可能有问题。

第二,工作履历要详实。

不要因为怕自己的工作履历太多会让人认为跳槽太频繁而漏写工作履历。假如你一共有四条工作履历,在其中两个公司干的时间不太长,就把这两条履历的时间缩短一点,另两条履历的时间拉长一点,这样就接上了。实际上恰恰弄巧成拙,我们调查发现,你确实在这两家工作过,但是工作时间严重不符,不符就是“否”,就说明你“造假”。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不被录用,但是HR绝对不会告诉你是这个原因。

第三,职位填写要详细准确。

填写时不要抬高自己的职位级别,你是分析师就不要填成高级分析师,这个一查就属于工作履历造假了。

第四,弄清你公司真正的雇主。

30%~40%的简历里都出现对自己雇主认识不清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外派的机构太多了。比如,我是在微软工作,但其实我是被另外一家人才机构派遣到微软工作的,并不是微软的正式员工。这时可能微软的系统里根本就不会记录我的员工信息,如果我写是在微软工作,到时候一查,查无此人,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直接影响接下来的面试。所以,一定要弄清你的雇主是谁,跟谁签的劳动合同,谁就是你的雇主。

第五,找个合适的证明人。

最好自己先找到需要做证明人的HR、上级或同事,拿到他们的固定电话,如果离职了,也可以留手机号,因为调查时可以到原来的公司核实他是不是在这里工作过。找到同级的同事后,可以提示一下,但是不要串通。年轻的证明人有时比较紧张,有一次我们问的时候就是如此。他说,“他挺好的,挺好的”,第一个问题,他的业绩怎么样?“好”;有没有标志性的工作成绩?“有”;有没有过违规违纪?“有”。你安排的东西很容易被揭穿,当然更不要找和你有矛盾的人去证明,这样也会使调查失真。

第六,如实填写离职原因。

离职原因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写,否则会被直接注明“不诚实”。离职原因很重要,很多员工特别精明,其实是他自己不想在这家公司干了,因此故意犯点错误让公司开除他,但是又在离职原因上写“主动离职”,我们调查时就会发现是因为他旷工几次后解除劳动合同的。这样,好的企业都不会录用他。

“如果我用这个人,我得他!”

主持人:给我们讲一个您在做背景调查的时候,发现的最严重的因为一个错误而导致这个人没有被录用的经典案例。

季征:要说比较厉害的就是调查过的化妆品行业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市做,后来去一个很大的日资化妆品公司面试,这家公司让我们做背景调查。

这个人基本上把所有可能的错误都犯了一遍,没有一句真话。首先,身份证出生年月不符,他想把自己的岁数改得再大点,为此还办了个假身份证。学历是假的,他假冒了吉林省非常有名的一所大学。

工作经历不真实。他去的第一家公司特别小,但被他说成是一家大的化妆品公司,其实他就是一个商,却说自己把这家公司在东北某个城市的销售额一下子从五百万做到了两个亿,还斥资200万开了一个三千人的会。经查实,这家公司组建时固定资产加注册资金也就一百多万,怎么可能花200多万借钱搞市场活动。他纯粹是在忽悠!

他只说了两家企业,实际上是四家。他说把这些企业带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我们调查发现,第一家企业,在他走后半年倒闭了。第二家企业,在他来的时候效益还可以,他走之后就基本上快要经营不下去了,而且该企业的员工还反映,就是因为这个人把该企业的钱倒到他开的另外一家企业,导致该企业被掏空了。到了第三家企业,也就是他即将离开的企业,这家企业的人都很怕他,员工们都说“别问了”,我说,“是不是有什么不好说的地方?”“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后来下面的员工告诉我们,“这个人走的时候,把老板的腿打折了。”员工推测,可能还有黑社会性质,所以都不怎么敢对他进行评价,他推荐的证明人也都不是这家公司的。

主持人:最后你们的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

季征:基本上全是“否”。我们把真实的情况,包括工商局网站上的证据都提供给这家企业。当时这家企业就说,“如果我用这个人,我得他!”

平和、诚实的心态帮你通过背景调查

网友:背景调查怎么收费?用人单位怎么权衡这种费用?

季征:一般来讲,如果是外包给专业机构,一个人的标准版是900元钱,就是做一个没有任何定制色彩的;而中高层的高级人员,大概费用会在6000元左右,因为评价难度较大。

主持人:如果是在发offer之后做背景调查,没通过的话,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工作有可能就丢掉了?

季征:对。但是因为背景调查没有通过而导致没被录取的,HR很少会跟他说明。也就是说,你可能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你背景调查里面的某些项目没有通过,而导致面试失败。

主持人:最后再用简短的几句话给网友提几个建议。

季征:第一,不要对背景调查有莫名的恐惧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个正常的检验你的过程。

第二,要以诚实的心态。纸包不住火,我见过在各种方面耍小聪明的例子,但是最终都没有逃过我们或者HR的眼睛。

第三,不要想操纵调查结果,有时候,证明人的本意和对你的表述对你是更公正的,你自己越操作,可能会越坏事。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张城是众多蓝领中的一员。根据58同城近日的数据,2015年全国蓝领平均月收入已突破4500元。但谈到自己的收入时,张城仍然觉得太低,因为“工作累、没有保障”。

蓝领的工资状况究竟如何?在所谓的“高薪”背后又有哪些尴尬?

蓝领平均月收入突破4500元

58同城的“2015年中国蓝领就业大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蓝领平均月收入已突破4500元,其中北京、上海蓝领平均月薪已超过5000元。

在蓝领中,有些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去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比上年增长7.2%,达3072元。

记者从58同城处了解到,从热门行业来看,相较于从事普工、技工、纺织等侧重技术、制造行业的“工厂蓝领”,国内“服务型蓝领”群体正快速崛起。

月嫂、保洁等服务类岗位成为“香饽饽”。高兰硕士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媒体做编辑,请了24小时服务的月嫂照看宝宝。“每月给月嫂6000多,比我的工资还高。”她说。

陈增平是北京某网约车平台的专车司机,每天收入八九百,给公司五百,月收入在一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工资低了,在专车刚兴起的时候赚得更多。”

用工缺口大推动蓝领工资上涨

蓝领职位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这对推动蓝领工资上涨起到一定作用。

人社部的“2015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指出,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推销展销人员、简单体力劳动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餐饮服务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治安保卫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以上海为例,餐饮服务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高达9比1。

特别是春节前后,月嫂、快递员、送餐员等职位用工缺口较大,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涨薪的方式来留住员工。

北京某家政公司工作人员在谈及月嫂“高收入”的原因时说,首先,月嫂在上岗前需要接受婴儿护理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有一定专业性;另外,“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导致月嫂需求量增加。

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指出,近几年,劳动者的工资逐渐提升,其中有技能的蓝领工资上涨较快,因为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近些年,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也是蓝领工资上涨的原因。

蓝领“高收入”背后的尴尬

虽然收入有所上涨,但工作时间长、福利保障差成为蓝领面临的普遍问题。

每天从早上7点半忙到晚上10点半,周末只休息一天――这是北京西城区快递员张城的工作节奏。他对5000元的月收入并不满意,“投入多、回报少”,而且公司没有给他缴纳社保。

更让张城不满的是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按公司规定,快递员一年只能领两次工资,从去年11月到现在的半年多时间里,他一分钱都没拿到。“有同事离职两个月了,被拖欠的工资还没领到。找了人社局,暂时没有结果”。

张城把大部分钱都寄给了内蒙古的家人,在北京“漂”了10多年,他每年回家不到三次。“想老婆孩子,可是不想回去”,他说,“县城里工作少、赚得少”。

专车司机陈增平说,虽然每月能赚1万元左右,但由于天天早出晚归,他很少与家人吃饭和交流。

职位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流失率后果

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大多遭遇这样的困扰,一方面,由于企业中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都有赖于知识型员工来实现,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另一方面,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流失率又居高不下,那么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后果,本文拟对此进行剖析,以期对企业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提供借鉴。

一、知识型员工高流失率现状

人才稀缺与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使知识型员工面临多种流动诱因和流动机会,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已成为困扰大多数高科技企业的严重问题。一次针对北京、济南、青岛3个城市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开业三年以上的公司中,在同一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员工占51.55%,1年至3年的占31.80%,1年以下的占6.65%。其中同一公司工作3年以下的员工占总员工的44.45%。国家科委曾对188个高新技术项目承担单位调查,结果发现有人员流失的单位有147个,占78.2%;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成员共5532人,流出1135人,占20.5%;35岁至45岁的成员流出比例最小,只占流出人员的12.3%;从职称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74.6%,在流入人员中,主要是具有中、初级职称者,分别占35.1%和34.5%;从学位看,在流出人员中,具有硕土及硕土以上学位的占54.65%,具有学土学位的占29.4%。在知识型员工比较集中的IT行业,有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员工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没有好感,如果能够有更高的薪水和更高的职位,近六成员工随时准备跳槽。这些数据表明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知识型员工高流失率对企业的影响

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1.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

2000年8月至10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就创新问题对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跟踪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认识中列首位的是创新人才缺乏,占59.4%,而在各类企业中,高新技术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最为突出,占到了61.1%。

2.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

员工的流失会导致企业损失为招聘此职位所花费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及其他一些直接成本,同时还要花费再次招聘和再培训的费用以及该职位空缺所损失的机会成本,此外还有员工离职前三心二意造成的生产率损失、从离职发生到新员工上岗前岗位空缺的效率损失。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的离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更为巨大。因为知识型员工相对比较匮乏,稀缺程度高,获取的难度大,有的甚至要通过猎头公司才可获得,所以招聘成本、选拔成本往往更高。而且知识型员工往往掌握有企业的核心技术,所以他们离职前的生产损失成本、空缺成本、管理混乱带来的成本费用等都相对更高。如2002年四川省达县的王某受温州合力革业有限公司聘请,担任该公司总工程师助理一职,2003年7月,王某跳槽到了温州市扶贫开发区的温州华泰皮革有限公司担任技术主管。王某的跳槽让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王某跳槽后公司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代替他的位置,产品质量不稳还直接影响了销售收入。所以合力革业有限公司老板将跳槽的王某告上法庭,向其索赔330万元的经济损失费。而且该公司的法律人说这“300多万元还是保守估算,实际损失远远不止这些。”

3.知识型员工的高流失率预示着企业人力资本的严重流失

人力资本不同于任何其他资本的一大特点,就是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而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替代性和高价值性,知识型员工的自动离职预示着企业人力资本的严重流失。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思想、知识、技能与经验有一些是经过编码的显性知识,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未经编码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它包括哪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些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深植于员工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中,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它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这些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深藏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会深深地影响到员工个人的行为方式。隐性知识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述。因而它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和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因此,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对组织而言不仅意味着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损失,也意味着竞争优势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金占明柳承璐:小型高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才,1998(10):7~9

[2]朱巧玲: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J].经济管理,2002,(5)

[3]李春苗等:中国IT行业人才现状调查报告,2005-03-14./work2/enployer/manager/htm2005/20050314_09K22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