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油调查报告

粮油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粮油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平价粮油指定销售点

根据实施方案,市区指定的6个储备粮油平价销售点为: 市城关粮食购销公司门市、 市军粮供应站超市、中储粮 直属库大曼么直营店、大兴超市、嘎兰中路粮油门市、宏源大米店共6个储备粮油平价销售投放点。

二、平价粮油销售期间可能出现的影响销售秩序事件

(一)平价粮油(特别是食用油)实行限价销售,如果出现排队抢购现象,需要工商、公安、物价等部门加强现场销售秩序的维护与管理。

(二)平价粮油销售以略低于市场价的原则进行销售,容易引起市场粮油经销户心理失衡,进而可能会出现经销户找茬闹事,借故扰乱平价销售工作秩序。

(三)平价粮油入市销售后,市场粮油经销户因销售量下降引发不满情绪,可能会有串通罢市等情况出现。

(四)平价粮油指定在六个销售点进行粮油销售,居住较远的市民,可能难以买到平价粮油。

(五)有些市民出于私利,可能会重复购买平价粮油,之后转手卖给商贩,从而引发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期间的突发事件。

以上问题一旦发生,请市物价部门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给予解决,粮食部门做好配合工作,保证平价粮油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平价粮油销售应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一)组织机构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在平价粮油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销售秩序事件,确保平价粮油投放工作顺利进行,现成立 市平价粮油投放工作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联系工作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及市发展改革和工业信息化局、市粮食局、市财政局领导担任,成员单位为市粮食局、市物价检查所、 市城关公司、西双版纳州军粮供应中心、春元大米加工厂组成。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粮食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市粮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负责协调处理突发性事件。联系电话: 。

(二)应急准备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从市粮食局抽调。

工作内容:负责储备粮油加工运输销售工作中出现紧急情况时的协调处置工作。联系电话: 。

建立值班制度和应急通讯录,指定值班电话和责任人,做好应急准备工作,确保相关人员特别是销售点现场工作人员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在平价粮油销售期间,要通过市物价局的统一协调,加强与销售企业、市场管理处和公安、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的沟通联络,共同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

(三)事件响应

1. 影响平价粮油销售工作事件发生,销售点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向平价粮油销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负责协助维护好销售现场秩序和财物安全,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并立即向主要领导汇报情况,接受工作指导和调配。

2. 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紧急情况汇报后,应立即召开会议,通知各部门视具体情况提出相应处置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尽快赶赴现场调查处理。

3. 对传播或造谣中伤等不实言论,影响平价粮油销售工作顺利进行的事件。应急组要指导销售人员做好销售现场的宣传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平价粮油销售的正面宣传教育工作。

4. 平价粮油销售点发生任何突发事件,销售人员及其他现场工作人员,尽可能做好解释说服工作,不得参与相互谩骂和斗殴,不得参与其他违法乱纪行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维护平价粮油销售工作秩序。

5. 严重影响平价粮油销售工作顺利进行的其他行为的应急处置工作,由应急组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2008年可谓是中国的“大事年”。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三聚氰胺毒奶、面粉添加剂之争……突发的灾难事件让人铭心刻骨,各色的人物使人难以忘怀,种种的言论更令人感叹深思。(文章代码:0201)

“这次亲眼见到这么惨烈的生命悲剧,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也决不过分。这对我的心灵冲击,实在太大了。就从这一刻起,我容不得任何对生命悲剧的推诿。”

――林强,第一个直抵重灾区的四川教育行政官员

“地震未必是坏事,比如去年岷县地震,震后盖的房子就很漂亮嘛。”

――5.12四川大地震后,甘肃省某官员“第一时间”赶到甘肃灾区,发表讲话时如是说

“这说明一只正处于打盹状态的老虎感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但是这种变化并未使得老虎感到急躁或者愤怒,因此也未作出更加危险的动作。”

――在《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报告》中,陕西省某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评审组专家鉴定假虎照时的一番解释

“什么最让你痛苦,是撒谎、是言不由衷。”

――李评,陕西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最早公开对假虎照表示怀疑的陕西地方干部

“应该说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总体来讲是好的,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水喝多了照样要死人,所以三聚氰胺也是这个样子。少量的、短时间的喝了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是不会对小孩儿的肾脏造成危害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某位专家

“想到那些因食用三鹿奶粉而患病的众多婴幼儿们,给许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痛苦,我感到万分对不起这些患病的婴幼儿及家长。”

――三鹿集团的高管王玉良在法庭上的陈述。监视居住期间,王因跳楼自杀未遂导致双腿伤残

“定标准时我有责任。现在有责任取消它,否则愧对老百姓。在有生之年,如果看不到禁用,死不暝目!”

――王瑞元,前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最早同意引进面粉增白剂的官员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2011年11月11日,微贷中心人员难以忘怀的日子,一面印有“真心实意解燃眉,优质服务暖人心”的锦旗,由客户直接送到了小贷中心办公室。紧紧运行不到一个月,就得到了客户如此肯定。那一刻,小贷中心所有人员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客户的真诚感谢,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变得更加庄严与凝重。

丁利涛从2004年开始经营粮油批发零售生意,由于快到年关,需要大量进货储备,流动资金短缺,在听到东方银行微贷业务宣传后,于2011年11月7日来到微贷中心申请贷款20万元,并表示用款较急。东方银行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安排客户经理于第二天上门实地调查,调查之后经贷款会办小组讨论决定向其提供15万元贷款,第三天客户带其保证人前来办理签字手续,第四天将15万元资金放到客户账上,从申请到放款总共用了4个工作日,放款速度之快,服务质量之高 ,手续之便捷,费用之低廉,令丁老板难以置信,十分感动。他说:“想不到,都说现在银行贷款难,手续繁,本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仅仅过了4天贷款就拿到了,东方银行确实是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于是丁老板发自内心地为东方银行送了一面锦旗。

东方银行小微贷款中心自运行以来,以服务微小企业为己任,以建设特色品牌为目标,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嫌烦、不嫌小”的精神,顺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力争做到“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服务更好”。在微贷中心管理上,做到更加专业化、更加严格化、更加科学化。

微贷技术和人员――引进来

为了引进新的微贷技术,东方银行与北京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北京专业公司派培训顾问,对该行微贷人员的招聘、培训、业务开展前期准备和宣传,管理架构的构建及业务具体运作进行全程指导。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面向社会,不限专业选拔综合素质优秀人才,通过笔试和两轮面试,最终从近170人中选出符合微贷业务特点的10名优秀人才。此后,由培训顾问对10名微贷经理进行为期1周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特点、服务对象、准入条件、操作流程、营销方式、调查方法和贷后管理等方面。与传统的贷款调查、评估方法不同,微贷业务主要特点是以分析现金流为主、以分析担保抵押为辅;以定量分析为主、以定性分析为辅,以实地核实信息为主、以口述信息为辅,对传统的信贷业务运作来说,是一次飞跃、突破和创新。

微贷申请和管理――专负责

微贷中心的组织架构包括业务前台、后台、主管和总经理,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前台负责贷款营销和调查;后台负责微贷申请接待、合同签订、贷款发放和档案管理;主管负责对微贷经理日常工作的安排和监督,以及和总经理共同组成贷审会,承担对微贷业务的审查和决策责任。截止2011年11月末,微贷中心共接待申请198份,合同签订无一差错,档案填写、排序、整理、装订、借阅和保护完全达标。

微贷营销和调查――走出去

微贷营销完全改变传统贷款被动接受的模式,而是由前台人员实施上门主动营销,目前,微贷前台人员秉着“宁愿多访一户,不愿漏掉一个”的原则,对新浦区商户比较密集区域进行扫街式营销,带着我行微贷产品宣传单,挨家挨户进行讲解和宣传,让客户了解微贷产品,主动挖掘潜在客户,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努力,新浦区越来越多的商户知道东方银行微贷产品,并据需要主动前来咨询和申请,微贷中心目前每天接待申请量不低于5笔,高峰的时候高达10多笔。

微贷调查同样颠覆了传统贷款的调查方式,最大的特点是由微贷经理根据客户提供真实的账本、存货单、对账单和借据等材料,现场核实客户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成本以及费用,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对于无法核实的数据信息放在表外处理,计算出客户的月可支收入,并针对客户的营销额和权益进行交叉检验,有效辨别客户口述或材料的真伪性,将客户的现金流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微贷经理秉着“不吃客户一顿饭、不抽客户一支烟,不多花客户一分钱”的原则,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嫌烦、不嫌小”的精神,用认真的态度、持久的耐心和满意的服务征服了客户,让客户尽所能配合客户经理的调查,保证调查质量。截止目前,7名客户经理已经上门调查146笔,足迹遍及新浦、海州各个大街小巷。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油菜种植户;技术偏好;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来了解目前我国油菜种植户技术偏好的具体情况,进而深入分析了影响油菜种植户采纳新技术新品种的主要因素,从而建议政府加大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不断推广新生产技术来增强油菜种植户对新技术新品重的购买意愿,以此增加油菜产量和出油量,提高油菜销售水平和经济利润,从而不断提高油菜种植农户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 油菜种植户对种植技术的需求和偏好

1.1 油菜种植户对于生产工具的偏好 油菜种植技术是增加油菜种植产量的关键环节,目前,油菜种植户采用的油菜整地方法主要是依靠人力直播、机耕、牛耕等生产工具,而在被问及最迫切需要什么类型的生产工具时,大多数油菜种植农户都偏好于以下的新型生产工具,且对其需求较大:第一,最青睐于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来满足大规模的油菜种植、生产要求,利于扩大油菜生产量和出油量,提高油菜经济收益;第二,部分油菜种植户还偏好新型农具,尤其对于排灌农具和排水装置的需求量很大,这主要是出现在降雨量充足的地区;第三,只有极少数的油菜种植户比较依赖与自己的种植经验,而不愿花费较多的财力和时间用来购买新技术和新型农具,因而这些少数的油菜种植农户对于新生产技术的态度是一种保守态度。总的来说,油菜种植户比较偏好新型的生产工具和农具,且对其需求是越来越大。

1.2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偏好和选择 新生产技术是增高油菜产量的关键环节,而高效的油菜品种是提高油菜出油量、扩大油菜新生产技术和提高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经过大量的调查报告可以得出:大多数的油菜种植户,在整地中采用的主要生产技术是人力直播和机耕,在油菜生产过程中主要使用化肥、农药来提高油菜产量和出油量,然而,现阶段播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效果不太高,不利于增加油菜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结果表明,油菜种植户偏好于高效的油菜籽品种,希望通过使用高效的油菜新品种来提高油菜产量和出油量,以此增加油菜经济收益。

1.3 对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方法的偏好 目前,我们发现油菜种植户偏好于现场示范和定点咨询这两种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方式,而且都给予了好评,而对于油菜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来说更偏好于现场示范推广方式,这些农户认为现场示范是一种最有说服力、效果最好的技术推广方式,油菜种植户可以亲自体验新技术品种现场示范的全过程,能够让他们清晰地了解到新技术新品种的特征、作用和优势,有助于提高油菜种植户油菜的播种、生产等技术,利于增加油菜种植的经济收益,

2 影响油菜种植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主要因素

2.1 油菜种植户个人因素 通过分析油菜种植户技术偏好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第一位的影响因素是油菜种植户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油菜种植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技能、思想认识以及与技术推广站的距离等因素,若种植农户的文化水平高且重视技术,则偏好油菜种植技术和新品种的程度较高,反之对新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新品种的购买意愿和偏好程度就较低;若种植户居住的地理位置距离技术推广站较近的话,就会主动咨询生产新技术和油菜籽品种,来提高自己的油菜种植技术,增加油菜产量和出油量,因而,为了更好地为油菜种植户提供技术扶持,技术咨询站和农村服务机构一般设立在毗邻油菜种植区域的附近。

2.2 国家政策因素 自古以来粮油问题是国家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和重要问题,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更是国家强大的重要物资,而油菜种植是我国食用油的重要来源,因而需要政府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大力研发提高油菜产量和出油量的新技术新品种,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油菜种植户科学种植,以此提高自己的油菜种植技术,增加经济收益。

2.3 油菜种植规模因素 油菜种植的规模大小与油菜种植户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需求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中耕地面积小和精细耕作的油菜种植户,对于采购新型生产技术与新品种的意愿不高,而规模化生产的油菜种植户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和购买意愿较大。因而,要鼓励进行规模化生产,增加油菜种植补贴和技术扶持是十分必要的。

2.4 油菜种植销售收益因素 进行大规模种植油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和利润,油菜销售好和经济收入增加的话,对新生产技术新品中的需求也就会增大,若油菜销售情况连续不好和经济收益一直差的话,就会影响油菜种植户对新技术新品种的购进。因而提高油菜籽的收购价格,大力推广高效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增加油菜种植补贴,以此来促进油菜种植户采购新生产技术、新品种。

结论

通过分析油菜种植户对新型生产技术和新品种偏好情况和影响因素,来指导和鼓励不断推广和应用新的油菜种植技术,积极采纳新技术和新品中,从而推动油菜种植规模化发展,不断增高油菜产量和经济收益,保障民生,稳定社会,增强国家粮油自足实力。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金龙鱼打出的1:1:1的概念是有其背景的。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各种脂肪酸,一部分消费者认为,食用的各种油以采用轮换法和搭配法为好,因为这样可以调节人体吸收的各种脂肪酸比例,防止有的脂肪酸摄入过量而另外的却明显不足。从营养角度分析,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提出膳食脂肪酸的建议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1:1。前年10月份,中国营养学会也对该比例表示认同,认为对于食用油而言,一旦符合1:1:1这个人体吸收脂肪酸的比例,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就有了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广告中所称的“三大权威机构”联合推荐的说法。同时,金龙鱼在一些宣传资料中称: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人体膳食脂肪酸平衡为原理设计的食用油,并且是目前唯一获得中国营养学会DRI认证的营养食用油。

然而,就在中秋消费旺季来临之前,金龙鱼的这个比例概念遭遇误导质疑,一北京的消费者站了出来。据该消费者称,他在电视广告、商场的招贴广告和产品的外包装上得知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符合三大权威机构所提出的健康理论,因此决定购买金龙鱼,但是他发现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在醒目的“1:1:1膳食脂肪酸的完美比例”的产品标签下,具体的产品营养成分表却显示三者的比例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2∶44∶44”。该消费者质疑:既然厂家的产品没有达到1∶1∶1的健康标准,为什么还要在产品的宣传广告中大力宣传这个概念,这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面对质疑,金龙鱼方面解释认为,广告中所出现的1∶1∶1指的是人体每日膳食应摄入的脂肪酸比例,由于人体所摄入的饱和脂肪酸来源除了调和油之外还有肉类等食物,因此广告中所说的1∶1∶1并不是金龙鱼调和油的脂肪酸比例,以金龙鱼调和油的12∶44∶44比例再加入正常摄入的肉类等食物所包含的饱和脂肪酸后的比例就正好是1∶1∶1。

广告业界人士认为,如果1:1:1确实是科学概念,那么这个营养概念传播本身没有问题;如果说产品达到这个比例,肯定也没有问题,就像原来“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一样,产品概念混同于商品分类概念,让人觉得PDA就是商务通;这里呢,一提1:1:1就是金龙鱼,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产品没有达到这个比例,同时又没有交代清楚中国居民脂肪酸大约一半来自食用油、一半来自动物肉类,动物肉类已经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这个前提,所以会产生上述消费者的质疑问题。按照我国食品广告管理办法规定,食品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另外也有违反食品标签通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嫌疑。 金字塔竞争格局:天然食用油--调和油——色拉油

食用油业内的人士分析认为,小包装食用油各品牌竞争加剧,抢占小包装食用油利润丰厚的黄金高端市场成为中粮系和嘉里系中一些品牌较量的思路。

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一直是中粮和嘉里的天下。据2002年3月份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场的销售统计显示,销售前10位食用油品牌及市场占有率分别为金龙鱼(28.67%)、福临门(18.75%)、 鲁花(9.18%)、元宝(5.96%)、中昌(4.91%)、骆驼唛(3.27%)、红蜻蜓(2.15%)、胡姬花(1.58%)、鲤鱼(1.52%)、鹰唛(1.45%)。

其中金龙鱼、元宝、胡姬花属于新加坡郭氏(郭鹤年)兄弟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其累计市场占有率达到36%;而分列二、三位的福临门、鲁花则属中粮集团旗下(福临门为中粮控股、鲁花为中粮参股),二者相加市场占有率为27.93%。另外在嘉里旗下,还有分布于全国六大地区的万黛兰、嘉龙、祥龙、巧厨、宝鹭等12个区域品牌,而中粮还有一家四海。

在小包装油市场上,品类方面的竞争格局一直是呈金字塔状:最底层的,也是目前销量最大的是色拉油,中间层是市场份额第三的调和油,最上面的是以“鲁花”为代表的天然食用油。从成长性来看,以非化学手段加工而成的花生油是纯正的绿色食品,在三大油种中成长速度最快,是高档油的代表。

据北京三月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花生油逐渐成为时尚,被访对象现在吃的食用油品牌中,鲁花首次以37.7%排在第一位,51.4%的消费者食用的是花生油,明显多于色拉油38.9%的消费比率,小包装食用油曾经的色拉油辉煌时代,如今已经成了大路货,今年春节的价格大战已经把售价拉到成本线附近。

面对鲁花花生油高端策略的成功,嘉里系进行了跟进反击,一是同样推出胡姬花品牌花生油,另外在2001年推出粟米油。但效果差强人意,胡姬花花生油虽进入十强,但是难以撼动鲁花的花生油老大位置,粟米油的表现平平。

在这种情形下,金龙鱼在自己的强势调和油市场上祭出1:1:1的营养概念,试图以营养概念力压高端花生油市场,但是没有想到质疑之声随之而来。有关专家也认为营养型调和油要想跻身高端市场仍尚需时日。 做大“小包装食用油”是双赢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其实与其高端市场打得头破血流,还不如抢夺散装市场,做大“小包装”蛋糕,这才是双赢的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中国食用油消费量达到1200多万吨,销售总额大约为600亿人民币,其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年消费量约为100万吨,约占食用油消费总量的8%,销售额约为80亿人民币,所以目前食用油市场主要的竞争还是集中于小包装和散油的包装之争。

尽管目前小包装食用油尚不到10%,但是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用油消费发展趋势上,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等新观念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在北京和青岛等一些已经取消了二级油或散装油销售的城市,小包装食用油所占的比例更高。

在这种情形下,利用规模优势和资本优势,整合小包装食用油的500多个小品牌,迅速扩大小包装食用油在整个市场中份额成为首要任务。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则关于植物黄油危害的媒体报道,再次将反式脂肪酸推至风口浪尖――这个广泛存在于国内食品市场中的“隐性杀手”,终于脱离学术问题层面,上升为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争议焦点。

这不是反式脂肪酸第一次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2006年2月,麦当劳薯条在一次检测中被发现反式脂肪酸含量达到8克/份,对比之前的数据增加了1/3。该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对反式脂肪酸更为严厉的管控措施,在国内亦引发轩然大波。

然而“薯条事件”并没有带给国人以足够的警示,反式脂肪酸在短暂喧嚣后迅即回归食品科学界。在等待建立标示制度前,消费者面对充斥着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市场,依然不知所措。

研究起步

中国专家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同步注意到反式脂肪酸问题,但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探讨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分析检测方法等方面,很少进行大规模数据调研。直到2008年,国外学术杂志上才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食品市场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情况。

这篇发表在《食品科学杂志》上的报告,来自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傅红于2005年启动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对福州市场上97种流行西式食品进行了检测,以此来调查中国市售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情况。

2009年,傅红又与总医院(301医院)营养科研究员赵霖教授合作,补充调查了70种北京地区的西式食品和快餐食品,调查结果发表在2010年10月的《中国食品学报》上。

与此同时,南昌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专家团队,进行了食品市场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实际调查。

不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教授杨月欣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关于基础数据缺失的说法不够客观,一些由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评估调查并未向外公布。

“没公布出来,不一定政府部门不知道。不是说你在科学文献上没找到,就没有做过。”杨月欣表示,卫生部早就开始监测评估了,而作为卫生部下属的相关机构,营养食品所也一直在进行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据悉,在卫生部主管的《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今年4月份创刊号上,已经在重点呼吁出台反式脂肪酸控制标准的问题。杨月欣团队还发表了名为“中国市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分析调查初探”的报告。

超标争议

在两位专家的报告中,中国人摄入反式脂肪酸的现状触目惊心。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2003年版)中建议,反式脂肪酸应占每天总能量的1%以下,即每人日均限量2克左右。而多种国内市售食品均超过这一标准。

根据傅红报告中的调查数据,在共计167种被检样品中87%含有反式脂肪酸,包括所有的奶酪制品、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油炸薯条类小吃等。约90%的冰淇淋、80%的人造奶油和71%的饼干中均检出含有反式脂肪酸。

其中,威化饼干和蛋糕、派类烘焙食品中大部分添加了高达30%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氢化植物油。吃两个独立小包装的某品牌蛋黄派,相当于摄入反式脂肪酸近3克。而一份“洋快餐”套餐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也高达1~2克。

杨月欣的报告也显示,一份100克重标注使用了“植物起酥油”的小熊饼,其反式脂肪酸含量就高达5.45克。而在100克重的现售小摊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也达到4.65克。杨月欣特别强调,“奶茶尤其需要注意,因为其‘乳化’状态特性需要,氢化油投其所好。品质差的奶茶一天喝一杯(约为150~200克),摄入反式脂肪酸大大超过2克上限。”

若参照以上两份报告中各种食品的详细数据,以当前很多年轻人的饮食习惯为准,每日摄入超过2克的反式脂肪酸绝非难事。

不过,在11月9日卫生部新闻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所张坚表示,根据初步的监测结果,目前中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人均摄入量在0.6克左右,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

对此傅红认为,用人均摄入量来评价反式脂肪酸的危害是不科学的。“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发展不均衡。大城市的饮食结构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情况,是更为重要的。”

此外,针对新出台的婴幼儿反式脂肪酸管理标准,傅红强调还应考虑在婴儿食品外,母乳和6个月后的辅食,同样是反式脂肪酸摄入途径。“要从整个食物链的角度考虑,脱离大环境的控制,只考虑婴儿食品是不够的。”傅红说。

“关于中国人已摄入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情况,现在还没有权威评价结果。”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王兴国说,“我们初步的调查结果是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人均日摄入量为1.06g,其中城市1.44g,农村0.92g,分别占日摄入总能量的0.42%、0.61%和0.36%,中国人对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会比日本高,而目前日本并没有规定标识和限制问题,因为根据日本调查的结果,日本人反式酸摄入量是安全的。”

此外,王兴国指出,作为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的氢化植物油生产企业并不多,氢化设备也比较特殊。据测算,全国每年氢化植物油的产量在10万吨左右,占每年约2300万吨食用油脂总消耗量很小的比例。

西点隐忧

在研究检测方法和开展调研的同时,食品科学专家和营养学家们还在寻找远离反式脂肪酸的途径,但目前为止仍未找到完美的氢化植物油替代品。

“反式脂肪酸熔点高,容易保存,其特有的起酥性和可塑性,使得氢化植物油具有非常好的加工性能。即使回归传统的饱和脂肪酸,也很难代替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傅红表示,“另外氢化植物油的加工成本也比动物油脂更低,若没有法律方面的约束,商家当然更乐于使用前者。”

而另一方面,为在油脂加工源头加以控制,氢化过程工艺改进技术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目前几种常见的方法有新型催化剂高压低温油脂氢化工艺、软塔油脂脱臭工艺、酶法酯交换工艺和分提技术等。

实际上,并非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都是不好的。在杨月欣的调查报告中,在100克添加了“食用氢化植物油”的某品牌植脂末中,仅检测出0.04克反式脂肪酸,而另一份标注了“食用氢化植物油”的咖啡奶末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甚至低于检测线。这也表明一些氢化植物油中的确含有极低的反式脂肪酸,或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

不过,杨月欣仍然建议尽量购买原始食材,避免太多加工食品。另外,还要学会查看标签和配料表,尽量少选含有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起酥油、人造奶油、植脂末、奶精等配料的食品,减少摄入反式脂肪酸的可能性。

“一方面要赶快采取限制措施控制使用,同时开发替代产品,不让含反式脂肪酸多的油,广泛用在食品加工上。另一方面,中国人应对西式糕点和食品消费引起警惕,即使没有反式脂肪酸,西式食品中的脂肪和热量也非常高,少吃为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里特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人造黄油这些都是制作西式点心和食品的专用油脂,改革开放后才引进国内。随着西点、西饼店的推广,食用的人越来越多,对中国人的健康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李里特表示,“由于盲目照搬国外的技术,猪油作为中国糕点传统用油,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被大量取代。等到国外发现问题禁止了,我们才跟着讨论。在这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最后的禁用之间,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出问题也就在这里。”

实际上,反式脂肪酸只大量存在于西点和西式快餐中,由于膳食结构的不同,欧美国家在反式脂肪酸上的担忧程度本应远超中国。然而,中国人膳食结构“西化”倾向也已经非常严重,本应远离中国人的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正呈逐年猛增态势。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烘焙行业近几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发展。

“引导国民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已刻不容缓。”傅红表示,在被检食品中只有24%标示了油脂含量,且用词多为精炼植物油、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从名称上得不到任何关于反式酸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正是我们做调研工作的主要目的,让消费者能够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招工难、苏北地区、农民工

就业乃民生之本,职工为企业发展之基。而自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复苏,企业工人需求量急剧增加,全国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工难的问题。就江苏省而言,据江苏省就业管理中心《2011年全省企业春季用工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节后企业用工需求将迅速增长,全省企业提供岗位比节前净增20.4%(计划新招员工人数减去弥补流失员工人数),增幅创2006年以来新高。苏北企业提供岗位比节前净增36.3%,高于苏南苏中增幅。其中,淮安市、宿迁市和徐州市以61.8%、33.4%和29.9%的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

一直以来,苏北地区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落后,劳动力过剩的地区。而现在苏北地区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管理人员都表示企业招工十分困难。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稀缺的转变原因是什么?愈演愈烈的“招工难”问题如何尽快解决?本文将通过对地区经济、企业及职工三方面分析企业出现“招工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在2004年首次提出沿海地区“招工难”问题。目前是全国范围内第二次大面积出现企业用工荒现象,据统计从2010年起至今,劳动力供给困难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对招工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从全国范围着手,分析我国是否已经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田成平,2007)。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效应正在衰退,农村劳动力供求正进入从无限供给过渡到有限剩余阶段(蔡昉,2007)。也有研究认为“招工难”是就业市场短期内调整的过程,不是真正意义上劳动力短缺的信号。李大玮、郑周胜(2010)运用日工折算法及农业就业人口的跨国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尚未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马晓河、马建蕾(2007)和钟钰、蓝海涛(2009)一致认为我国农村尚存大量亟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过渡。苏北地区正是这些地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不解决好这类地区的“招工难”问题将严重制约这些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本文将对苏北这个具体地区进行讨论。

二、苏北地区“招工难”现状

近年来,苏北地区开始注重工业的发展。2000-2010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目前,苏北地区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典型的如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这类企业对劳动力依赖非常强。2000-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2.1%上升为21.4%,10年间工业部门职工的需求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这类企业中大部分为出口外向型企业,最为明显的经营模式是“订单经济”。2009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这类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定单减少,企业所需的员工明显减少。

自2010年后,随着全国经济的回暖,企业的定单明显增多。这些好不容易走出订单阴影的企业,拿到了订单,却发现招不到工人。据相关部门统计,苏北地区2011年春季新增岗位有7成来自第二产业,技术工人尤为稀缺。与时同时,苏南等地为了吸引工人,一般都开出了比苏北地区要高出50%的工资,这让工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范围。直接导致苏北地区企业的工人流失率不断增加,据统计苏北企业2011年春节后工人离职率超过40%。

因此,苏北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经营,2011年春节前都开始了提前招工,招工途径多种多样,通过当地电视、报纸媒体招工广告,到本地劳务市场招聘,发动老员工从家乡带人等。与此同时,为了留住员工,苏北各企业纷纷提高了企业员工工资待遇。例如,纺织业平均工资由节前的1100元/月上升至1330元/月,涨幅超过20%。

即使如此,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还是存在“无米下锅”的现象,用人缺口仍然存在。

三、“招工难”现象成因分析

(一)从地区经济特点角度看

1、落户企业增多,劳动力需求增加

近年来,苏北地方政府抓住机遇,招商引资。随着落户苏北的企业增多,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因为苏北总体经济条件不如苏南,外地务工人员不愿意来苏北务工,劳动力供不应求,“招工难”现象自然出现。

2、惠农政策增加,农民选择增多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也正在逐渐改善,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价格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显著(梁世夫等,2006;朱湖根,2007),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工由打工转向务农的积极性,部分农民重新考虑在家种田的价值,权衡利弊,选择务农。

随着苏北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创业机会增多。各种致富项目的出现,使得很多人有更多的致富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经商、搞特色农业。

(二)从企业角度看

1、工时长、活计脏、劳动强度大

苏北很多企业都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企业产品在国外的竞争优势也是来源于价格的低廉,因此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纺织和机械制造业为例,这些行业以“苦”、“脏”、“累”工种居多,对工人的体力、耐力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大多企业都存在加班现象,正常工作时长为每天12小时,当定单紧急时,工人还要熬夜加班;节假日一般也都不按国家规定执行;但加班工资仍是计件工资,并不按《劳动法》规定发加班工资。同时,部分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护条件差,有的甚至危及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些都使劳动者望而却步。

2、企业管理能力较差

过去,苏北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不把员工的利益放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也从不重视企业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管理方式是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劳动者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工人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不签订劳动合同,无故拖欠克扣工资也是这些企业不受青睐的原因。

3、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有限

苏北地区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业企业,这类企业的多为“父子式”、“夫妻式”的家族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农民工在企业内技术培养无路,职务晋升无门。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的农民工很多都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升职加薪”。显然,发展范围有限的苏北企业对其吸引力明显不如苏南一些管理方式更为科学的企业。

(三)从工人角度看

1、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由于产业升级,企业的规模、技术得以不断的提升,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也普遍提高,现有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及素质已难以满足用工要求。在对苏北地区的调研中发现,苏北的纺织与机械制造业超过70%都已进入机械化生产阶段。

而招聘机构的调查中显示,制造业企业招聘信息中20%以上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技工证,应聘人员中只有不到5%的农民工有技工证。技术工人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在1980之后出生的户口在农村的但在城市工作的人。据统计,苏北五市每年平均有二十万左右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因此,“80后”和“90后”是当今招工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文化层次较他们的上一代都有很大提升,超过40%学历在高中及高中以上。但对农业、农村、土地都不熟悉,大多数又为独生子女,不能吃苦耐劳。轻松、体面、报酬高的工作成为他们选择工作时的首选。由于苏北和苏南差距还比较大,所以苏北地区的大多数“80后”、“90后”会选择到苏南大城市发展。

四、苏北地区“招工难”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方面

随着“招工难”问题的出现,已有人建议苏北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但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建议:

首先,苏北各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方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规划。从目前来说,苏北刚刚进入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所以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重,逐步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以点带面,不断提升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避免不考虑当地劳动力供求的实际,盲目求大求快的功利性做法。

其次,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基础知识的培训机会。各地就业服务机构多管齐下,统筹运作,建立适合各类求职者的培训体系,做好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最后,政府应加强与中西部的交流,通过与中西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结对子”等方式,定向吸引外地农民工来苏北地区就业,从而缓解本地的“招工难”问题。

(二)企业方面

1、提高工人工资,提升福利待遇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决定劳动力流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苏北企业要确立职工就是企业财富的理念,真正把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职工工资待遇作为企业的一项硬投入。过去苏北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就来源于低价,现在这类企业应该主动降低对由廉价劳力形成低本高利的预期和依赖。适应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变化,合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与苏南等地区的差距。使员工感到劳有所值,从而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

2、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无论是从产业升级,还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都需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工效。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企业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积极采用自动、流水作业,把劳动力投放到合理的不可替代的岗位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3、倡导企业丰富人文内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经营者重视研究职工需要、动机、情感、个性,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多种层面上尽量满足职工需求。组织员工学文化学技术,开展岗位技术技能比武,大力表彰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大力提拔任用有才华有能力的打工者到企业重要技术岗位和高管层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温情式的管理,唤起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真正保证由家族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过渡,完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职工方面

职工应竖立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满足企业对职工基本职业技能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要改变就业观念,在家门口工作,同样能够大有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既然已经步入社会,就应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承压能力,树立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苏北的宣传,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苏北工作,为苏北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爱飞,田雯.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j].百家论坛,2009(2).

2、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3、钟钰,蓝海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6).

4、范巧.对伪“逆城市化”现象的界定及原因分析[j].中国城市化,2005(12).

5、李大玮,郑周胜.对我国“招工难”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

6、刘世松.企业招工难成因及对策[j].中国培训,2005(1).

粮油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近代;京汉铁路;漯河;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136-06

漯河古为淮河支流沙河、澧河交汇处的一个渡口,又名螺湾渡或螺湾河,属河南郾城县管辖。据《颍川郡志》记载,明永乐年间,“螺湾渡在县东五里,乃沙河交会之处,钧、许、陈、蔡南北往来之冲,二水洄环如海螺,因得名。”①漯河沿河上溯可至北舞渡镇、襄城县,下游至豫东重镇周家口(今周口市川汇区)、界首。因得水运之便,明清之际的漯河已经成为贸易集镇。“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②明代郾城知县王季立的这首诗就是对当时漯河水陆交通畅通、商旅云集这样一种盛况的生动描绘。其后数百年间,由于河南东部及中南部的区域经济贸易大多集中在以航运条件更优越的周家口、北舞渡等地,漯河的商业发展相对缓慢。清光绪年间,周家口镇取代豫东名镇朱仙镇成为河南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金针菜、芝麻、香油、小麦、杂粮等大宗货物由此南下汉口或北上京津,年营销额可达四五百万元。③相比之下,同期的漯河镇虽然位于淮河支流沙河与澧河的交汇处,但航运条件明显不及周家口(两地走水路相距约75公里,民船一昼夜可达)。作为周家口的上游门户,漯河只能依附于周家口之利发展商贸。

京汉铁路通车后,具有量大、速快、安全、便利等优势的铁路运输迅速取代淮河水运的地位,成为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内外贸易通道。因处于水运与铁路的交汇点,漯河逐步取代郾城、北舞渡等地成为豫东南新的物资集散中心,周围20余县的农产品集中在此输出,汉口南来货物由此分销豫东南。“舟车之所辐凑,商贾于此萃焉,视昔且倍蓰过之,固为一都会。”④商业繁荣带动了工商业的兴起。作为一个仅有少量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店铺的小寨子,漯河在短期内聚集了数千商户而发展成为工商业重镇。由于一些新式工商业纷纷落户,漯河的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最终于1948年由镇改市。

作为典型个案,漯河的发展轨迹具有近代交通枢纽型城市兴起的鲜明特点。考察京汉铁路与漯河城市兴起的互动关系及近代漯河与周家口经济地位此消彼长的原因,对于研究近代河南商贸中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铁路交通与漯河初兴及其与周家口衰落之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看到,本文当属引玉之作。

一、京汉铁路与漯河运输业的发展

近代中原地区的市镇勃兴,大致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开始的铁路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起始年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⑤铁路对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可以低廉的价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员在短期内进行长距离的交流,大大拓宽了人与物的活动空间”,⑥由此促进沿线城镇的兴起并对周边产生经贸辐射,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区域经贸网络并与国际市场接轨。

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建于漯河寨以东1千米处的郾城火车站因靠近漯河,故以漯河火车站代称。从漯河火车站北赴许昌约54公里,北赴郑州约140公里,南到驻马店约56公里,到汉口370余公里。“汉口北来之货,豫南输出之货,多集散于此,故商务颇盛。”⑦铁路运输成本虽然为传统水运的两倍,但不受季节及河道深浅的影响,运输效率显著提高,运输时间大为缩短,存货、堆栈费用也得以减少,优势非常明显。1913年,漯河火车站客货总收入占京汉路的4.4%,在各站中排名第7,客运收入占京汉路96个车站中的6.6%,为各站客运收入的第4位,可见漯河车站作为头等站的地位。⑧

“自通商以后,有京汉、陇海两路之便”“向之航河转运者,均改集火车载运矣。贾鲁河上,帆航之盛,不可复观”“周口商务,因以重受打击,萧条日甚”,⑨不少商务和商业人口陆续转入漯河,其传统大宗茶贸易“十减八九,茉莉园存者,今不过一二处”。⑩周家口的运销路线和贸易的终点市场也发生变化。京汉铁路通车前,周家口贸易辐射豫东南地区,以安徽正阳、蚌埠为目的地,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后,周家口仍然保持一部分以蚌埠、镇江为终点的水运贸易,但大宗货物主要通过陆路或水路囤积至漯河,改由京汉铁路往南可直达汉口,往北可抵京津地区。周家口原有的贸易资源逐步西移至漯河。

20世纪30年代,周家口工商业发展的步伐并非完全停滞,尚有启新榨油公司、祥盛魁蛋厂等企业,手工业种类仍不下60余种。B11然而,京汉铁路开通后,周家口与漯河的工商业一衰一兴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二者贸易地位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铁路运输之于近代城市兴起或衰落的重要作用。

近代河南是“水系上一大中心之省份”“黄、运、淮、汉”四水中以淮河水运为最。铁路通车后虽“形势大变,南北货物之运输,多为陆路所夺”,B12但是淮河水运在沟通东西货物贸易、联系京汉铁路与广大农村等方面的作用依然较为明显。大宗货物、农副产品由漯河装船后经周家口和安徽正阳至上海、镇江等地。同时,舞阳、周家口、洛阳、开封等地与漯河都有公路相通。漯河作为豫东南地区铁路、水路、公路的交点,腹地“东西纵深180公里,约一万平方公里”,B13初步具有了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的形态。

二、京汉铁路与漯河农业经济的发展

19世纪末以后,“华北农业经济环境变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作物加速发展和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适应这一变迁,一大批以集散棉花、花生、烟草以及商品粮为主要特征的集镇应运而生”。B14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周边的农贸市场日趋繁荣,农民开始进行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种植,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从漯河输出的商品主要为“六陈”(这里指粮食中可久藏的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烟叶、牲畜、蛋粉、皮张、草帽辫、油料等,输入商品主要煤油、棉布、火柴等工业品和食盐等。

京汉铁路运输方便及外洋需求旺盛直接导致芝麻价格走高,河南的芝麻种植量和输出量由此大增。到清末,芝麻已居汉口港输出贸易的第二位,输出量由光绪三十二年(1905)京汉铁路通车前的50万担(约2500万公斤)增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1641743担(约8208.7万公斤);B151931年汉口芝麻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60%。其中90%的芝麻来自河南,而漯河又是河南芝麻最重要的生产地和转运市场。漯河车站货物储存量的80%是芝麻,B16足见漯河芝麻种植量的剧增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如果没有京汉铁路的修筑,河南绝不会如此大规模地种植芝麻。B17

伴随着以芝麻、小麦为主的“六陈”商品化的提高及大量流通,漯河逐步发展成为省内较大的粮油集散市场和城乡物资交流的中转市场。据《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记载:“民国以来,漯河之商业日渐发达,市场之活跃与否,全视粮食是否畅销为转移,故粮食业为漯河之命脉。”1906年,漯河寨内的粮行只有21户,到1930年就增至170余户,另有转运公司42家。“祥顺”“中和”“福太”“恒丰”“茂昌”“丰茂”“永隆”“兴昌”等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粮行。在中国近代,代客买货者谓之“行”,代客卖货者谓之“坊”。粮食收购者购买粮食后,转卖于“坊”,再由“坊”卖给粮食客商,然后交转运公司输往其他各地。B18正常年景,漯河小麦日均上市量40多万公斤,年输出量1.5亿公斤,芝麻日均上市量15万多公斤,年输出量近6000万公斤。B19数量十分惊人。

清朝末年,河南中部只有襄城、叶县两地种植烟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烟草公司的势力逐步深入到河南、山东农村,并于1915年在许昌开办烟草公司。为提高烟叶产量、改良烟叶品质,该公司不仅有计划地给当地农民改用英美种籽,而且还专门组织传授肥料改良和熏烟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不到5年时间,漯河附近十几个县尤其是京汉路沿线的郾城、临颍等地,“除了佃农、雇农以外,几乎每家必种烟叶”。B20漯河各区约有24%—40%的耕地都种植烟叶。1930年代初,仅襄城、许昌、禹州、郏县四地的产烟量即多达1600万公斤。B21

由于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物资集散容易,以周边畜牧业为支撑,自然形成了以牛皮、骡、马、驴皮为主的畜产品集散地。久之,漯河便发展成为与广西金城江、安徽界首、内蒙古包头等齐名的全国四大牲畜市场之一。

牲畜市场交易旺季一般在春耕前、麦收后和麦播后等农闲季节。上市牲畜70%来自南阳、信阳、驻马店及临近各县。此外还有安徽阜阳、太和蒙城的牛和骡子,湖北枣阳、应山、随县、孝感的牛以及来自广西、云贵的马匹,全年可上市牲畜80万头,成交量达28万头。其中,牛的交易量占牲畜交易总量的70%。漯河的牲畜贸易大多通过寨外牛行街的“公义和”“徳太成”“赵天顺”等牛行完成。据统计,1935年漯河的牛行多达140家,从事交易的人多达1400余人。为调解纠纷,保护同行利益,1921年还专门成立行业组织“马王会”,历任会长由牛行掌柜共同推选。B22

20世纪以前,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限制,河南的经济作物多在乡村附近以集镇市场圈为中心流通,属于小生产者间的互通有无。铁路的兴建使近代华北、华中等地的区域经济和贸易体系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向外向型发展。漯河农业经济的商品化不仅影响到农作物和牲畜品种的选择,而且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与区域化发展。通过铁路与国际市场的联接,漯河的传统手工业不但没有遭到摧毁,反而在农村经济专业化与新技术引入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三、京汉铁路与漯河工商业的发展

为适应商货的长距离、大批量运销需求,京汉铁路开通后,漯河开始出现了以囤积货物和食宿商客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行栈和转运业。

铁路开通前,漯河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商店。京汉铁路通车后,交易频繁,商户日增。初有汉口、周家口等地迁来的多家行栈,继而宁波、两湖、怀庆、济宁诸商帮以及北舞渡的客商云集于此,建立会馆,代客户包运货物,承揽车船,。此外,外籍商人的商业活动也很频繁。“漯河两镇商务,以民国九至十八年为最盛时期。每岁陆陈市开,商贾如云。各大粮行,各大转运公司,均仓廪充实,堆积如山。”B23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漯河有42家转运公司以及油行、杂货行等38个行业。其中,粮行就有170余户、牲畜行百余户、油行及烟叶行各50余户。个体商户2500余户,日用工业品店铺980户。其中,药房55户、金店13户。商人阶层兴起后,商人组织也相应地建立起来。1912年,漯河镇商会在寨内成立,内设商团,入会商号98家;1915年以“豫庆”“广兴”等18家转运公司为支柱的漯河车站商会成立。B24商会建立是漯河商业繁荣的突出表现,也反映了漯河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按照商业结构发展的逻辑,“机制棉纱、机具等生产资料出现于市镇交易中,当是集镇行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又一次新迹象”。B25处于交通运输枢纽地位并以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漯河,由于运输业和以行栈业为代表的商业发展,工业发展具备了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条件,蛋粉工业、面粉工业、电力工业得以兴起。

如前所述,清末漯河地区烟叶种植面积大量增加。每年秋季收获烟叶后,烟商向农民收购烟叶后,通过火车集中转运至汉口或上海销售,并不就地加工。在出售烟叶外,农民将部分保留下来的烟叶制成烟丝、烟卷出售,郾城县渐渐出现了制作烟卷的手工作坊。1929年,冀宜亭等集资首建四友烟厂,从上海购进1台卷烟机,生产“羚羊”牌香烟,销往周围各县;1936年闫秀海等人创办大昌烟厂,有1台“七支带”卷烟机,生产“快活”牌和“摩天”牌香烟。后来“公试”“光华”“裕民”等卷烟厂陆续开业,繁盛时小型卷烟厂多达32家。B26

畜产品市场的繁荣与牲畜市场的兴盛紧密相关。作为京汉铁路上最重要的畜产品集散地之一,漯河的畜产品市场驰名全省。有“金记”“茂记”“庆昌祥”等七家私营皮行从事购销业务。他们收购各种原皮,经加工打包后出售,并直接向汉口、上海等口岸外调输出皮革产品;另有九家皮革商店,生意亦相当兴隆。B27

蛋厂从蛋行、蛋庄收购鸡蛋,将蛋白蛋黄分别制成粉,装桶封固,由铁路运至汉口转输国外。“凡蛋厂设立地多在铁路繁盛之站”B28,京汉铁路沿线“主要工厂,以漯河为最”。B291912年,有一浙江商人在漯河创办元丰蛋厂;接着,新乡同和裕蛋厂经理王晏卿在漯河先后创办“元隆”、“祥盛魁”两个蛋厂,蛋制品年生产能力约在1200吨左右。1917至1921年,先后又有“同裕”、“徳和”、“永孚”等三家新式蛋厂开业。以上几家蛋厂从业人员共有700多人,日碎蛋量10—20万枚,年生产能力可达300万公斤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B30

1933年,由绅商杨靖宇、许道远、黄自芳等人合股投资9.6万元创建大新面粉公司,从此开启了漯河的面粉加工业。坐落在大新街北端的大新面粉公司全部使用机器生产,有“米亚克”磨粉机和复式钢磨5台,平筛3台,洗麦机、打麦机、清粉机、小型气轮机、拉丝机及110匹马力发电机各1台。公司职工最多达120人,日产500—1200袋(每袋20公斤),是豫东南地区最重要的面粉加工企业。到1939年,漯河共有3家面粉厂,日产面粉3.3万公斤。B31

1935年,西平冯定和集资3万元在竹木街创办华光电气公司,初购置1台24千瓦煤气内燃机,次年又置1台52千瓦煤气内燃机,揭开了漯河电力工业的历史扉页。继而,机械工业亦开始萌生,“信昌”“振兴”“豫兴”等机器厂和翻砂厂先后建立,主要生产弹花机、轧花机、石印机等机器设备。B32

这一时期,时局动荡导致铁路的中断也对漯河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直皖战争、、和的相继爆发,导致京汉铁路时有中断,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商业公司因此被迫停业,商民被迫搬迁,各行各业深受其害。每次战争结束后,市场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慢慢复苏。如抗战胜利后,因战乱撤走的商号又陆续向漯河云集,新建的复兴商场和东安市场又逐渐聚集了百余家商铺。

四、京汉铁路与漯河近代城市化进程

近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京汉铁路通车后,作为区域经贸中心之一的漯河可谓商贾云集,都市人口剧增。民国初年,镇内人口即达万余人。B33到1933年,包括漯河镇在内的郾城县常住人口多达41.7万人。B34据《中州新闻》的统计,1947年,漯河县城内有11473户,54829人。B35

漯河新增加的城市人口部分是来自汉口、周家口、怀庆等地的商人,另一部分则是来自当地的村民。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市政方面也可以安置一定数量的农业人口。伴随着铁路通车和公路、水运运输的需要,搬运装卸业发展迅速,搬运工或在车站、码头装卸,或在行栈旁听命搬运。1947年漯河的搬运工人已达1000余人,这些工人几乎都来自农村。B36人口的增加改变了漯河的职业结构,而职业结构的变化则是由京汉铁路运输条件所决定的。

外来人口的不断扩充与漯河商贸的日益繁荣,使漯河市区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和城市中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铁路未通之前,漯河传统商贸活动均在漯河寨(亦称源汇寨)内进行。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之后,“遂为附近物资集中地,交易频繁,商店日增,遂成繁华街市,外绕城壁,广袤略同县城。”B37距漯河寨东1公里之遥的漯河车站很快成为商贾、工人的聚集之地,火车站所在地不久就被划为“五权镇”。此时漯河寨内的商业以东西向之顺河街和南北向之小西街最为繁荣,两街以“六陈”、土布、棉花、烟叶、牲畜行点为主;寨外车站附近以煤炭、石油、百货、布匹杂货行点、银号、旅馆、饮食业和转运公司为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农贸市场的扩大,寨内空间已不能满足大宗货物的交易需求,一些贸易行开始向运输方便的漯河、沣河岸边聚集,从而形成寨内外的贸易往来及空间上的交流,同时也吸引寨内市场向外转移。1925年,一家叫“公义和”的牛行率先自寨内搬至南门外,接着又有20余家牛行也陆续迁过去。不久,牲畜市场也从寨内移至寨外。到第二年,南门外已经汇集了100多家牛行,形成了专门用来牲畜交易的牛行街。1932年,粮行也逐渐由寨内转到火车站附近。同一时期,火车站附近还兴办了淮漯汽车公司、蛋粉工厂、现代银行等新式工商企业,商人也纷纷在那里投资置地,兴建房产。这样,在火车站东西两侧很快形成了马路街、老街、煤市街、万祥街、天桥街等30余条街道。B38

20世纪40年代,漯河、五权两镇基本连成一体,整个城市以京汉铁路为中轴呈团块状形态,而郾城县城仍保持旧县城规模,商廛只集中于东西街,“繁盛不及漯河镇”B39。在京汉铁路运输能力及贸易转运的吸引下,工商业经营地域、商业中心和人口分布逐渐向车站一带转移,漯河、五权两镇渐成一体,漯河镇空间形成以车站为中心的扩张态势。由于京汉铁路与沣河、漯河的水陆联运便于货物集散,郾城的一些商业店铺也逐渐向漯河镇转移或迁至沿河流域,致使郾城县商贸重心越出城墙向东移动,在与漯河镇持续的接壤与整体融合中,两地空间上渐为一体的态势十分明显。

随着漯河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地位的上升,过去狭窄混乱的城市形象大大改观,城市面貌与城市生活都发生了明显变化。邮政总局、电话公司、红十字会、西式医院等新式机构纷纷在漯河设立。自电力工业产生后,用电灯照明的繁华街市也开始出现。福音堂、安息会、天主堂等西方教会活动逐步开展,信教群体不断扩大。这些都反映了市民“华洋并存”的生活方式。高级餐馆及“第一舞台”剧院等餐饮娱乐业的发展市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和西方重商观念的冲击下,漯河传统经济社会中的重农思想也日渐淡化。虽然一些保守绅士对这一新的社会风气多不以为然,认为“铁路既通,则侈心渐生,游子轻去其乡,闭户弦诵之声虑日微矣”。B40然而,从实质上看无疑展现了近代漯河商业文化形成一个侧面。京汉铁路的开通不仅为漯河带来了现代化的交通设施、社会组织和思想观念,而且为漯河的近现代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五、结语

在引入中国的现代经济设施中,铁路的影响最为深远。正是京汉铁路的通车,使得漯河转运业、农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其技术、劳动力、资金资源的出现有力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京汉铁路和淮河水运构成的交通网,使漯河周边农村得以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农贸产品的现代化,进而保护了农村原有手工业,使之一度免受洋货的冲击。京汉铁路的通车使漯河的商贸中心由寨内转向寨外,最终形成以铁路为轴心、东西分区的经济格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集聚增加、新的城市面貌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速了漯河的城市化进程。

铁路未开通之前,中原地区的经济“属于区域内的封闭性的、内贸性的市场,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内的互通有无”“缺乏高层次跨区域的中心市场,也缺乏具有集散转运能力的中间市场”。B41近代铁路体系的形成,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商品化生产、商品流通、人口流动和经济布局的重新组合。在近代,铁路沿线的漯河、驻马店、许昌、道口等一批新兴市镇迅速崛起。其中,漯河最具代表性。这些新兴城镇共同构成了水陆枢纽式新型市镇的兴起模式。分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于铁路、水路、公路交通的交汇点,以铁路运输为主、多种交通方式有机配合,从而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市场,对周边农村具有巨大辐射和吸引作用,构筑了城乡互动的经济关系,确立了趋向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二是通过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功能的强化,或对周边衰落城市经济资源的吸收,在人口、城市规模或经济总量上超越了上层行政机构,突破了原有的城市等级,由镇上升为市县。三是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铁路在城市空间的延展中都起到了坐标性作用,商人、工人阶层及其组织的形成使城市的职业结构与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

透过铁路交通对近代漯河城市初兴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取到更为丰厚的历史感悟,认清近代历史演进的复杂性、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而且能够体会到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及历史累积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以及传统,从来都不会外在于我们现代的生存方式和基本的生活样态。B42在近代河南,虽然以漯河为代表的新兴城市得以迅速崛起,但其发展历程也值得我们反思。一是中国近代的经济问题过于复杂,绝非增加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费用即可解决。铁路虽然能够带动新兴工商业及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一个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往往还会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B43如果工商业经济基础过于薄弱,或者说现代经济发展要素不完备,就很难形成完备的工商业体系,这也是漯河等新兴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的根本原因。二是多个新兴城市相聚太近,必然会造成吸引力较高的中心市场的缺失。漯河与许昌、驻马店等城市类型相似而距离太近,势必会造成转运货物的分流与经济功能的分解,限制了城市向更高层级发展。铁路交通至今仍然是漯河等城市发展的最强劲动力,而上述制约因素在当今河南城市发展中仍然清晰可见。

注释

①陈链:《颍川郡志》卷十二,永乐十一年(1413年)刊本。

②⑧B13B19B22B23B24B26B31B32B35B36B38漯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漯河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502、1、559—622、15、1008、560、10、16、383、112、523—525、62页。

③⑨B12B37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鲁豫晋三省志》第3册,中央地学社,1925年,河南省部分第33、32—33、143、46页。

④B40民国《郾城县记》卷四《疆域篇》(下)。

⑤B14B25B39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36、146、146、197页。

⑥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⑦⑩B12B29吴世勋:《分省地志:河南》,中华书局,1927年,第210、165—170、202、36页。

B11《周家口特种工业调查》,《国际贸易导报》,第7卷第6期(1925年6月),第182页。

B15B17B43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第92、92—93、142页。

B16《漯河调查报告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业务调查及一般业务往来函稿》,武汉市档案馆藏,1931年,卷宗号:68-3-383。

B18陈秀超等:《许昌地区粮食志(征求意见稿)》,漯河市档案馆藏,1984年,第20页。

B20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第2卷第7期(1936年8月),第1—2页。

B21南秉方:《河南产烟叶区之调查报告》,《农林新报》第12年第6期(1935年2月21日)。

B27B30漯河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志室:《漯河市经贸志》(征求意见稿),漯河市档案馆藏,1987年,第18、44页。

B28刘景向:《河南新志(民国十八年)》(上册),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第193页。

B33[日]东亚同文会:《支那省别全志》(第8卷·河南省),东亚同文会,1918年,第56页。

B34崔宗埙:《河南省经济调查报告》,财政部直接税署研究室,1945年,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