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控调查报告

风控调查报告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二、认真开展省、州局安排的“对银行帐户管理及大额现金交易排查”、“对工资业务进行排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职工挪用资金买彩票案件”、“中间业务专项检查”、“排雷行动”、“金秋行动”,以确保邮政储汇资金安全,捍卫经营成果。

三、认真落实资金票款安全局长负责制,实行储汇资金安全管理责任制,年初层层签订《xx县邮政局金融资金安全责任书》。成立有专门的案件防控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认真执行人员排查制度,全面施行轮换岗计划。建立了举报制度,每个职工均发有举报卡。

四、严格按照省局和州局的要求的频次和内容开展储汇稽查工作,采取突击检查、专项检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对查出的问题和资金安全隐患进行追踪整改、督促落实。

五、认真按照《关于印发%26lt;xx州邮政金融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26gt;的通知》(x邮金管〔**〕105号)和《xx州邮政金融内控制度评价、现场处罚标准及打分表》要求,积极开展邮政金融内控评价活动。在开展内控评价的同时,对中间业务管理、网点三级权限管理、电子稽查和智能令牌管理、支票印鉴分管、出纳库存现金、银行账户、大额权限审批、特殊业务处理、重要空白凭证管理、金库“五大制度”、押运钞管理、营销排查等高风险环节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及时排除资金安全隐患,确保储汇资金安全。

六、为强化邮政金融管理,结合本局实际,先后修定了《xx县邮政局储汇资金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对邮政储蓄大额现金支付实行分级审批制度管理的通知》、《调整**年储汇周转金定额明确超限提款权限的通知》、《金库管理考核办法》、《xx县邮政局金库管理、上下班接送安全综合考核办法》以及各项应急预案。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风险监控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6-0088-05

著名公司治理研究专家特里克(R.I.Tricker)说过:“21世纪是公司治理的世纪,它左右了世界范围中所有公司的权力支配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复杂、运作的全球化、外部环境的多变,许多国家、组织和企业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做出科学决策,实现目标和愿景的必要条件。进入21世纪,以安然和世通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丑闻发生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公司治理改革的新浪潮,内部审计被推向改革前沿。

一、公司治理改革的浪潮将内部审计由幕后推向前台

关注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源自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持续不断的财务丑闻爆发,人们需要更高质量的公司治理;二是经验研究表明内部审计可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三是法律、法规等管制的加强。

大量研究表明,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质量相关。内部审计能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在报告质量、公司业绩等方面[1]。具体来说,首先,内部审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防财务报告的违规行为和员工偷窃行为;内部审计独立性越高,越可以改善控制环境、减少报告错误、提升报告质量;内部审计的参与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改善。其次,人们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不断地扩展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治理质量方面的职责。内部审计“被推向最重要的企业发展趋势的前沿――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受托责任,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需要恢复投资者在市场上的信心;需要很好地控制企业目标”。“公司董事会、新闻媒体、投资者、分析师、管制者都越来越认同内部审计在这些方面的重要性”。人们视内部审计和首席审计执行官(CAE)为发现和解决工商企业报告系统、内部控制和职业道德行为等故障的主要手段[2]。在公司内部,负责治理的人要提供以实施有效治理程序的确认信息,而且还应向公众确认所有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新的上市规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2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是对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主要支持者价值的强烈认可。在英国,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出台的Higgs报告(2003),Smith报告(2003),2003年新修订的“公司治理综合准则”等新的管制要求,同样提升了内部审计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中国于2006年6月5日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同年9月28日出台了《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两个指引的语言表述虽然略有不同,但是都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专门负责监督检查的内部审计部门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上交所的《指引》规定:“公司应确定专门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检查监督工作,并根据相关规定以及公司的实际情况配备专门的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人员。公司可根据自身组织架构和行业特点安排该职能部门的设置。”可以看出,这里的“监督检查部门”其实就是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界也前所未有地重视、思考和研究内部审计如何促进有效的公司治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内部审计把触角深入该领域时,如何从理论上对二者的关系作些思考,以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关系,这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二、内部审计基本治理活动: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

公司治理改革的发展,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内部审计人员的挑战在于找到适当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其他治理主体的期望。IIA董事会主席Bookal也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最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人员要能胜任所赋予的新职责”[3]。IIA在《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中强调,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应通过“为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提供组织风险管理程序、内部控制的持续评价”来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3年强调:“在许多方面,内部审计是两种主要的治理活动:监督风险和确保控制有效的一线行动者,是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的‘耳目’……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包括监督、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与各项控制;复核并证实信息可靠并符合相关政策、程序与法律;协助管理者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执行管理机构提供风险防范以及治理有效的保证;对有助于组织改善的任何方面提供建议以完善过程、政策与程序”[4]。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与风险相关的关键活动是监控风险和提供控制确认,内部审计的基本治理活动如图1所示。

内部审计的主要治理活动就是进行风险监控和提供控制确认。风险监控包括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确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及以后监控新风险的环境、监控现行的风险策略和相应的控制措施等。控制是管理层为了提高既定目的和目标实现可能性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管理层适当计划、组织和指挥的结果,控制确认关键是保证控制措施处于正确的位置以处理组织风险,包括评价高层基调、评估控制环境、测试控制有效性、评价管理层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向相关主体报告评估结果。

Crowe Chizek咨询公司的《内部审计在加强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报告[6],考察了内部审计的职业机会,即“在应对日益加强的监管制度和管理要求、成为公司治理的战略伙伴、加强控制和改善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该报告列示了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职责的例子:帮助董事会进行治理自我评估;为审计委员会提供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最新实务理念;寻找机会平衡好遵循性活动,以减少长期成本;评价组织的行为守则及道德政策,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已传达至员工;对举报热线及后续程序进行年度审查,并将结果报告给审计委员会;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披露与透明度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上述建议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主要建议内部审计在控制确认和风险管理、遵循性活动等方面发挥作用;二是服务对象、报告对象明显偏向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

IIA于2003年的问卷调查表明,已有38%的首席审计执行官(CAE)向审计委员会、高管层报告内部控制,48%的首席审计执行官提供风险评估报告。英国的调查显示,内部审计工作的80%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程序的确认(IIA-Australia等,2004)。2004年,澳大利亚内部审计师协会、新西兰内部审计师协会和安永(澳大利亚)会计公司进行了一项题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的前200位的公司和新西兰证券交易所(NZSX)前100位的公司。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表示“内部控制确认和对风险管理程序、系统的确认”是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7]。

风险评估和控制确认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显然是受到外部管制的影响。遵循《萨班斯法案》302条款、404条款,必然使内部审计的工作转向风险评估和控制确认。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上市规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求其通过为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提供风险管理过程、内部控制的持续评估,来进行沟通。英国的“综合治理准则”、南非的King报告、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的“良好公司治理准则”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治理准则,都强调相关治理主体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报告方面的责任,这必然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产生影响。

三、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

健全的治理结构建立在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有效治理体系的“基本主体”的协同之上。内部审计是其他治理主体可依赖的有价值的资源,有必要分析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主体间的关系。

IIA董事会主席Bookal说,“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内部观察者,以其独特的视角,使董事会、高管层和外部审计人员认识风险和控制中的问题,并评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在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

就审计委员会而言,或出于监督目的,或为提高其有效性,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包括:控制确认,含高层基调的独立评估;会计实务与程序的独立评估;会计控制和财务报告风险分析;舞弊分析和特别调查。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审计委员会履行公司治理方面的职责,它与审计委员会良好的关系则能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支持系统,有助于内部审计执行与治理相关的活动(如风险评估、控制确认和遵循性工作)。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通常可以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而内部审计部门则帮助审计委员会确保管理层的报告质量。

就管理层而言,无论是出于遵循外部管制之需,还是向委托人表明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之要,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包括:控制的独立评价并帮助编制控制报告;程序有效性的评价;帮助设计控制;风险分析;风险确认;推进风险和控制的自我评估。管理层与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关系如图2所示。

图2的简要分析说明,在公司治理层面,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存在竞争性需求,内部审计及所需技能在满足审计委员会的要求,与满足战略和经营管理需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管理层要求内审人员以广泛的业务技术为基础,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关注风险、评价经营效率并激励组织行为,而审计委员会对控制的确认更感兴趣。IIA在《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服务于二主》(2003)的调查中,将可能存在竞争性需求的领域列示出来进行问卷调查,包括遵循性、风险管理、高风险的会计领域、内部控制、经营评价、重大业务的执行、外部审计评价、会计质量、计算机系统、全球经营的遵循性、道德状况等领域。结果显示,相比管理层,审计委员会认为更重要的领域包括:风险管理、高风险的会计领域、内部控制、道德状况、会计质量;管理层认为更重要的领域则是:经营评价、重大业务的执行;其他方面二者区别不大[7]。

面对这种竞争性需求,内部审计必须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内部审计是帮助董事会与高管层进行沟通的极好工具”(Goldberg和Danko 2003)。Joscelyne曾任世界银行总审计师,现任UHY国际咨询公司国际服务主管,他在《平衡好各种关系》(2004)一文中Joscelyne指出,“人们须牢记,即使组织不犯任何错误,也必须加强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文化,来整合良好治理的各种要素,谨慎地协调董事会所属审计委员会、CEO及CFO等高层管理人员、内部审计部门间的各种冲突、复杂关系”[8]。王光远教授也指出,在董事会和高管层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既服务于治理主体,也服务于治理对象,内部审计在成为“透视公司的窗口”时,不可避免要处理各种复杂的、竞争性的关系。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重视人际关系,加强全面沟通,在确保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加强与董事会、管理层及外部审计的有效沟通,避免各种冲突[1]。

关于内部审计的协调作用,中英格兰大学商学院的Sharmain Solomon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内部审计发挥和确保审计委员会、高管层、内部审计人员、外部审计人员之间有效协调的作用》一文获IIA2005年的“Esther R.Sawyer奖”。她提出了颇多意义深远的建议:在组织内树立起有效协调的观念,内部审计部门将协调之责贯穿整个内审工作过程中,并充分利用“全面关系管理”(Total Relationship Management,TRM)模型;将协调之责融入内部审计部门结构中,设专人或专职部门来处理董事会和高管层间可能发生的冲突;不断监控和改善协调,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通过成功案例来提升协调职能,并强调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同时注意对组织其他成员的熏陶。她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并利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机制促进协调作用的发挥。实际上,各组织具体情况不同,面临的各种冲突性质不同,这就特别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借鉴新的管理理念、利用新的管理工具,创造性地发挥协调作用,增进组织价值。

就外部审计人员而言,内部审计工作会影响外部审计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包括影响外部审计人员了解企业内部控制、评估风险、搜集实质性证据时所执行的程序。在执行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可以成为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注册会计师甚至直接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这样,内部审计在审计费用节约、了解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监督外部审计工作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四、“服务于二主”: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服务于其他治理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在需求上存在差异,那么,这又涉及到对报告关系的讨论。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3年对内部审计的反馈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全球审计信息网(Global Audit Information Network,简称GAIN)调查了各种类型组织的内部审计活动,对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关注的内部审计活动范围及其重要性程度进行的调查显示:管理层所关注的六项内部审计活动的内容依重要性排列,当属内部控制、遵循性、风险、计算机系统、经营评价及道德遵循情况;审计委员会所关注的是:内部控制、风险、遵循性、计算机系统、道德遵循情况及激进的会计处理。计算机系统可以归属到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中,遵循性可以归属到道德规范遵循中。因此,内部控制、风险以及道德遵循性这几方面是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

出于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考虑,内部审计与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高管层之间的报告关系涉及到内部审计的报告层次。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人士,越来越强调内部审计的报告层次应指向CEO和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如Goldberg和Danko在强调改善内部审计、高管层和董事会的工作关系时指出:“当前,大多数内部审计部门是向CFO报告”,“内部审计应同时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报告” [9]。Moeller也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始终要牢记对高层管理者和审计委员会负有的重要报告责任”,“内部审计的责任始终是向审计委员会负责”[10]。IIA与RMIT联合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管理中的作用》研究报告也建议董事会应建立和维持CAE直接向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关系,讨论与风险、差异和控制有关的问题。Joscelyne也指出,良好公司治理要求内部审计与董事会之间建立一个比管理层更强有力的报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独立、客观地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过程[8]。理论上讲,报告层次越高,内部审计质量应该越好,内部审计职能越有效,愈能在治理所涉及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对象本来取决于内部审计的需求客户,但是,随着各相关主体职责的扩展,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则有了诸多的重叠,这使得报告关系也复杂化了。例如《内部审计报告关系:服务于二主》(2003)的调查显示,就经营评价的报告而言,72%的CAE表示他们要向高管层报告,44%的CAE表示要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该数字说明不少公司存在双重报告现象,即既向高管层报告,又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关于对内部审计的竞争性需求,一些学者的建议值得重视。比如,IIA与RMIT联合的研究报告中建议:存在向CEO和董事会双重报告关系的公司,应明确界定报告关系,以确保最小化任何有损信息真实性的风险;CAE与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的沟通要有简便方式,如采取培训、信息共享等方式,此类简便方式可以使非执行董事迅速了解企业,并改善CAE与董事会的关系[7]。Moeller[10]在《布林克现代内部审计学》一书中讨论“为谁编制审计报告”时指出:“组织中有各级管理人员,他们可以是某个被审计部门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对被审部门负有责任的更高级别的管理者,还可以是最高级别的审计委员会。每一级管理者都有其特定的需求和兴趣,这样,问题就转变为哪种需求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组织整体利益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潜在的需求冲突,各级管理者都必须全面了解相互的需求,以及内部审计向他们服务的责任。可见,在处理此类报告冲突问题上,依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好协调作用。

五、结 语

公司治理改革为内部审计提出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基本活动是风险监控确认,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主体”之一,内部审计是其他治理主体极具价值的宝贵的资源。随着《萨班斯法案》全面实施、世界各国治理准则的相继出台,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层和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竞争性需求愈发引人关注,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质量又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29-37.

[2] Andrew D.Bailley,Audrey A.Gramling,Sridhar Ra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 Bookal,LeRoy E.Internal Auditors:Integral to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Internal Auditor,2002,59(4):44-49.

[4] James Roth and Donald Espersen.Internal Audit'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Sarbanes-Oxley Compliance[R/OL].http://省略/research/research-reports/,2003.

[5] Dana R.Hermanson,Larry E.Rittenberg.Internal Audit and 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R/OL].http://省略/research/research-reports/,2003.

[6] Crowe Chizek.Internal Auditings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OL].http://省略/,2005.

[7] 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Serving Two Masters[R/OL].http://省略/research/research-reports/,2003.

[8] Joscelyne,J.Graham.Balancing Relationships:Achieving Symmetry amo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Booard,and Manage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J].Internal Auditor,2004,(2).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新加坡金管局626号文件分析

目前,新加坡针对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制定了多部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其中《贪污、交易和其他严重犯罪(没收犯罪收益)法》(CDSA)是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的主要法律,规定了交易以及其他100多种严重犯罪为洗钱的上游犯罪;《借贷人法》针对代人接收、持有、隐匿或转移资金或其他财产等非法借贷行为;《打击恐怖融资法》(TSOFA)规定了四种主要的恐怖融资犯罪,包括以进行恐怖活动为目的,为或恐怖组织募集或提供资金的行为。

针对银行业的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工作,新加坡金管局出台了金管局626号文(MAS Notice 626)及配套指引(Guidelines to MAS Notice 626)。626号文是金管局针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管文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法律义务,防止金融系统被交易以及其他犯罪行为衍生的洗钱活动所利用;指引并不强制银行执行,其作用是就如何履行这些义务向银行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风险评估及风险缓释

新加坡金管局规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及相应的档案记录制度。在确定总体风险水平及风险缓释方法前,银行应当全面考虑所有相关风险因素,包括目标市场与客户细分、高风险客户数量、客户交易金额及数量、地区风险评级、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性质、种类及规模,并使用定量及定性分析以得出风险报告。外资银行的新加坡分支机构可以继续沿用总行的风险评估制度,但须保证相关制度符合新加坡的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监管要求。风险评估机制要求至少每两年更新一次,且诸如客户细分及营销渠道合并、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等重大事件发生时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

金管局还特别建议银行在自己的风险评估程序中加入新加坡国家洗钱及恐怖融资风险评估报告(NRA Report)。该报告中指出了洗钱与恐怖融资的几种普遍犯罪形式。银行在进行自身风险评估程序中应充分考虑报告中提及的金融及非金融部门中出现的高洗钱风险的活动,以及可能与之涉及的银行产品、服务、交易及营销渠道,并将NRA报告与自身风险评估报告相互结合以得出最为准确的银行风险水平。如有必要银行还可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对客户账户及交易活动的持续性监控。

针对银行的风险缓释,金管局要求银行建立相应的内部政策、程序及管控办法,使银行可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当高风险出现时应采取措施以有效控制并降低风险。银行风险缓释能力的主要指标包括识别客户身份信息及其交易行为变化的能力、合规程度、自动审查与人工审查的协调程度、第三方依赖程度等。金管局还特别强调了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高层管理人员应确保相关措施遵循新加坡金管局及其他监管当局制定的风控要求,并在高风险出现时及时加强风控措施。

客户尽职调查

客户尽职调查是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工作的基础及重点,能否有效地进行客户尽职调查直接关系到银行后续的反洗钱工作。新加坡金管局明确指出银行不得开立或保留匿名或以假名开立的账户。在以下情形中银行应当进行客户尽职调查: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为任何未曾与银行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进行超过20000新元的交易或通过国内电汇方式以及超过1500新元的跨境电汇方式汇出或汇入资金;怀疑客户行为涉及洗钱或恐怖融资。客户尽职调查除获取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外,还需要调查客户人、受益权人、关联方的基本信息。当客户是法人或法人结构安排(Legal Arrangement)时,还须对法人团体的所有权结构以及控股超过25%的个体进行详细了解。银行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查的同时还应要求客户填写真实性声明。当多笔交易涉及同一汇款人或收款人时,银行还应关注这些交易是否被有意拆分以躲避审查。若客户是拥有无记名股票的公司,银行应要求当无记名股票发生转移时应立刻通知银行。

除一般类型的客户尽职调查,还存在简化型及加强型客户尽职调查。简化型客户尽职调查相较于一般类型的客户尽职调查减少了更新客户信息的频率,降低了持续监控的程度。当银行可以有效控制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使其处于低水平时,可对各类型客户采取简化型客户尽职调查,包括新加坡政府机构、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达到国际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标准的境外金融机构等。加强型客户尽职调查则是针对一些高风险的客户群体,包括政治公众人物、NRA报告中指出的高风险群体、任何来自或处于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特别关注的国家或地区的客户、所有人结构异常复杂的法人或法人结构安排等。新加坡金管局特别强调了对政治公众人物的加强型客户尽职调查,并对政治公众人物范围、财富及资金来源调查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可疑交易报告

根据《贪污、交易和其他严重犯罪(没收犯罪收益)法》(CDSA)及《打击恐怖融资法》(TSOFA)中的规定,银行应向可疑交易报告办公室(STRO)提供有关洗钱与恐怖融资的报告,并且制定可以履行相关义务的合理内部政策、程序和控制措施,包括在银行设立相关信息点以使所有员工可以迅速汇报涉嫌洗钱与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并保留所有交易记录及与之相关的内部分析和调查结果。除数额异常或过度频繁的可能涉及洗钱与恐怖融资的交易外,当客户不愿或拒绝提供银行要求的信息,并且撤回已提交的建立业务关系或交易申请时,银行同样应当谨慎小心客户是否涉及洗钱与恐怖融资。

可疑交易报告的形式并没有强制要求,而是由新加坡金管局与可疑交易报告办公室协商后制定。银行可在金管局网站上自行下载。为了鼓励报送,除官方表格形式外,可疑交易报告办公室还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可疑交易报告,但应保证报送信息应尽可能准确与全面。银行在发现可疑交易的15天内应当完成对其的评估程序以决定是否将可疑交易向办公室汇报,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应当提前告知办公室。银行可通过可疑交易报告办公室的在线系统提交可疑交易报告。当可疑交易情节较为严重或涉及监管当局正在调查的案件时,银行还需要通过电话直接联系可疑交易报告办公室。

对中国银行业反洗钱监管的启示

加快推进反洗钱相关系统建设。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反洗钱,尤其是反恐怖融资的针对性监测和控制已经展开,但是在中小金融机构中相关系统建设还存在不少局限,特别是在反恐怖融资方面的监管和金融机构的系统化应对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在中小金融机构广泛推行强大的客户身份识别系统、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系统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人工审查的成本,更可以通过全面的对比分类功能提高反洗钱审查的精确度,这不仅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责任,同样也需要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

强化反洗钱意识,加强反洗钱培训。在我国,反洗钱问题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是反恐怖融资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部分银行管理者对反洗钱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没有认清洗钱与恐怖融资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又担心反洗钱审查工作会导致大额客户的流失。针对普遍缺乏反洗钱意识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以及银行自身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针对反洗钱的相关培训,使各级员工和主管认识到反洗钱工作的紧迫性,强化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意识。同时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客户尽职调查敏感度和可疑交易的分析能力。银行管理层则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内部审查机制,赋予反洗钱部门独立的监督审查权,并对各项业务进行定期核查工作。同时还应制定反洗钱应急机制,以便有可疑交易发生时,银行可以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防范风险。

强化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相关的客户尽职调查。监管法规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相关监管机制,根据客户及其交易类别适当差异化地区别对待客户尽职调查问题,过于单一的严格机制会增加金融机构管理成本,或者过于宽泛的尽职调查监管则使得调查流于形式。对于高风险的客户或交易应该强化尽职调查的刚性约束机制,明晰金融机构的操作要领,并将相关责任进一步规范和强化。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校(院)委会:

校(院)2019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9年度内控报告编报工作基本情况和主要变化

我XX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编报工作始于2016年,每年按照XX财政厅要求在4月底前报送上一年度的单位内控报表。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编报工作延后至7月份,并要求于8月30日前完成报送。XX财政厅于2020年7月1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辽财会〔2020〕154号)(以下简称为《通知》),并于7月8日开展了线上编报工作培训。

(一)基本情况

单位内部控制编报内容主要包括内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组成和运行情况、内控体系建设情况及权利运行制衡机制建立情况;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国有资产业务、建设项目业务和合同业务的制度和流程图的建立和更新、工作完成情况和管控情况的相关数据;内控信息化建设情况等。其中明确要求内控考核评价结果应用于:完善内部管理、监督问责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2019年度内控报告编报系统共含11张表格。11张表格填写完成后,系统将对单位内控情况进行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并自动生成本单位《2019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提出单位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二)2019年度编报内容的主要变化

1.编报软件由单机版改为网络版,优化填报方式,简化填报程序。

2.增加内控评价事项。要求单位填写是否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对单位内控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出具评价报告的情况。

3.强调加强结果应用和事后监督指导。2019年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报告编制完成后,XX财政厅将聘用专业团队抽取XX直和市县(区)各100家行政单位进行内控报告核查分析,并对核查结果进行通报,总结推广先进典型。

二、校(院)2019年度内控报表编报工作进展情况

XX财政厅《通知》下达后,财务审计部在财务内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向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和资产管理部等部门传达了文件精神,共同研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分别落实相关工作,明确按方案开展工作。各部门指定专人就相关工作与财务审计部沟通协调,并于7月22日前向财务审计部报送相关材料和数据。财务审计部根据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佐证材料进行了预填报,并将预填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与XX财政厅沟通。预填报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内控报告,整体初步评价等次为“中”。

三、2019年度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预填报之后,内控报告填报系统自动生成的校(院)《2019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以下简称《内部控制报告》)指出,2019年我校的内控工作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存在单位风险评估覆盖范围不全面的问题。由于2019年度我校未进行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只开展了资产类清查评估工作,且我校(院)内部控制信息化尚未开展,因此风险评估覆盖范围不全面。

二是存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设定比例不高的问题。由于教师课题费、基建项目等不需向XX财政厅报绩效目标,因此在2019年度决算报表中我校(院)预算编制范围内全部预算项目数为7个,而我校(院)实际完成绩效目标申报项目数为2个,分别为干部教育和教育教学,从而导致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设定比例不高(28.57%)。

三是存在内控信息化系统建设问题。

由于2019年度校(院)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尚处于探索、调研阶段,内控信息化系统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未建立健全各业务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2.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未全部实现互联互通。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

我部根据内控报告评价结果对校(院)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工作经验,结合校(院)工作实际,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如下:

一是继续完善内控体系,夯实风险防控基础。建议结合校(院)制度建设年的工作成果和工作实际,对校(院)现有内控体系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同时根据《内部控制报告》的建议:“单位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且评估范围应全面覆盖单位和业务层面。”拟委托第三方对校(院)开展全面的内控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对内控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各部门对内部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动内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内部控制信息化是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与落地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集约化和科学化,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保证各项活动的合法合规和资金的安全可控,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与常态化。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控制 创新 风险 影响

内部控制的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内部控制不仅对企业本身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也影响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注册师审计范围及审计责任。1992年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要素从三要素重新划分为五要素,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实现了一次性的飞跃。2004年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针对诸多企业发生的管理层舞弊事件,并结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相关要求提出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同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可以说,这个报告的提出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局部转为整体、从微观转为宏观、从具体转为战略、从重视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转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高度。本文试图解析内部控制的这些变化以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的丰富。1992年COSO报告(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而2004年COSO报告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基本要素确定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大要素。较之以往相比,内部控制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与内部控制的相关要素的划分更加清晰,使企业对风险的控制能够落到实处,从而增强了控制的可操作性。风险管理的外延要比内部控制广阔得多。该报告强调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内部控制应该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的报告不再使用内部控制框架概念,而是使用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内容的丰富必然会促使认识的深化,必然会促使企业管理层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考虑的更周全,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

2.目标的拓展。1992年的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能实现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没有触及到企业战略,是战术层次的目标。在2004年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即ERM框架在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中细化和拓展了相关目标。ERM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被人影响、于战略制定、贯穿于企业各个层级、旨在识别影响组织的事件并在组织的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合理保证、为了实现各种目标。由于在1992年的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内部控制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目标,实际上,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和执行的主要目标可能就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而在2004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保护资产”或“保护资源”的概念。并在内部控制的定义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各类目标,各类目标不仅包括以前所提到的三个目标,而且还应当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目标,是指导和制约战术目标的,企业所有的活动应该围绕着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也不例外,如果企业在战略制定方面出现了真空,企业的战术就会迷失方向,企业的损失会更大,巴林银行的倒闭和中航油巨亏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们并不是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而是在战略制定之时出现了权力真空。因此新的COSO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战略目标,不仅强调企业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制定和实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强调了内部控制就是首先针对企业战略的。

3.风险认识的深化。尽管在1992年COSO报告中也将风险评估纳入到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作为其要素之一,但是对风险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的程度还仅仅限于风险识别和风险。风险识别包括对外部因素如技术发展、竞争、变化以及内部因素如员工素质、公司活动性质、信息处理系统的特点进行检查;风险分析涉及到估计风险的重大程度,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COSO新的报告中,对风险的分析更透彻。新的报告增加了三个风险管理要素:目标设定、事项识别和风险反应。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不仅要面临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临产品市场的竞争,还要面临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企业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说企业管理应当以风险管理也丝毫不为过。风险实际上指明了内部控制存在和必要的理由,如果企业没有这些风险也就不需要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认识的肤浅必然会使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误入歧途。因此新的报告在第二个要素中明确提出了风险管理应进行目标设定,目标的设定指明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方向,使内部控制的设立更具针对性,和企业的战略更加吻合,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使内部控制产生应有的效果。接着该报告就深入阐述了事项识别。企业的风险在各个管理级次和各个部门都有可能出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深入探讨了潜在事项的概念,认为潜在事项是指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可能影响企业战略的执行和目标实现的一件或者一系列偶发事项。存在潜在的积极影响的事项代表机遇,而存在潜在负面影响的事项则称为风险。企业关键是要识别和控制存在潜在负面影响的事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采用一系列技术来识别有关事项并考虑有关事项的起因,对企业过去和未来的潜在事项以及事项的发生趋势进行度量。并在风险度量中提出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概念。风险偏好是指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在不同战略间选择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的战略。风险偏好的概念是建立在风险容忍度概念基础上的。风险容忍度是指在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企业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在确定各目标的风险容忍度时,企业应考虑相关目标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企业风险偏好联系起来。新的报告对风险的考虑更加全面和透彻,有利于管理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企业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宽阔的视野来认识内部控制,使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从单纯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识别扩大到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反应—风险评估,可以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4.关注整体比关注控制细节更有效。新的报告名称之所以改为《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就是强调整体的效果而非注重微观细节上的控制。风险本身是一个系统,其形成原因和构成要素很多也很复杂,如果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都进行涉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值得的,因为风险的管理是有成本的,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具体项目上的控制制度应有尽有,他们往往忽视了企业的重大风险,导致企业出现重大损失。要强调整体上的效果就必须遵循抓大放小的原则,因此,ERM框架强调董事会与管理层应该将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环节上,而不是所有细小环节上。只有当企业总体而言出现偏离风险容忍度的重大风险时,管理层才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活动。

5.扩大了控制环境的内涵。在2004年新的报告ERM框架中将首要要素改为内部环境,而在内部控制结构观念和1992年的COSO报告中均是以控制环境的名称出现的,这一变更并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范围的变更、理念的变更。体现了风险管理范围的扩大。在传统的控制环境要素中认为控制环境包括:经营、组织结构等方面的,ERM框架中强调了内部控制环境包含了一个组织的气氛,形成一个组织和人员识别与看待风险的基础。它确立了企业的风险文化,既要认可预期发生的事项,也要认可未预期发生的事项,因而丰富了控制环境的内涵。

二、对注册师审计工作的

1.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逐步深入,内部控制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比如注册会计师在评估风险时必须考虑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所涉及的范围就比内部控制结构中的控制环境所涉及到的内容广阔得多。根据最新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仍然要以控制测试的结论为基础,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控制测试时要想取得充分、适当的证据,除了关心和收集财务领域的证据之外,还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非财务领域,这些非财务领域的资料或状况与所证实的认定的关联程度究竟有多大,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的专业判断,这样无形中就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另外,《萨班斯法案》第103款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描述对内部控制结构和程序进行测试的范围,并在审计报告中或者单独出具一份报告陈述有关内部控制情况。如果是在审计报告中陈述内部控制情况,无疑会加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和相应的责任。随着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审计风险》的出台,注册会计师在评估审计风险时不能只考虑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而应当考虑与实现“四大目标”相关风险的所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领域比以往更大,审计风险要素中的检查风险随之增大。

2.促使审计业务流程的转变。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深化,审计业务流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一个阶段的审计业务流程和该阶段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传统的审计业务流程是以强调微观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基础的,这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就可以看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先要单独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而确定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该模型没有将审计风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为此,国际审计准则以及独立审计准则都强调摒弃原来的审计业务流程,遵循全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设计相应的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里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模型的转变是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深化的结果,实际上是要求审计人员在评价有关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时应当将其作为一个整体。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辖区出口食品基本情况

辖区主要出口食品包括水产品、果脯、粉丝和果汁等。其中出口水产品类企业15个(其中有2个企业为新注册,监控按照出口情况调整),果脯类企业12个,粮食制品、及面、糖制品类企业4个,花生制品类企业1个,酒类企业2个,饮料类企业1个,功能食品类企业1个,泡菜类企业1个,速冻脱水果蔬类企业2个,粉丝企业7个,花生企业1个,白瓜籽企业1个,保鲜菜企业1个。

二、监控项目的确定

(一)水产品:原料主要是进、来料加工,少量使用海捕原料,没有养殖类水产品原料。根据输往国家、地区及产品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水产品的监控工作,主要监控项目包括微生物、二氧化硫、孔雀石绿、结晶紫、重金属等项目。

(二)果脯:根据年度调查和出口果脯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的情况开展安全监控,监控主要集中在微生物、二氧化硫和甜蜜素方面。根据国外通报情况,重点监控葡萄干的赭曲霉毒素。

(三)粉丝:粉丝生产所用原料经调查农药使用很少,监控的重点在于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项目和二氧化硫。

(四)花生制品:根据花生原料农药使用情况,结合国外警示通报的检测项目,花生制品重点监控黄曲霉毒素,抽批检测六六六和乙草胺、丁酰肼。

(五)果汁:根据果汁生产企业对生产用的原料果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分别对原料苹果和成品果汁进行检测,另外,该企业生产的果汁为原料果汁,并不进行小包装的分装,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根据国外警示通报和2011年监控的结果,制定的重点监控项目包括:多菌灵、甲胺磷、棒曲霉毒素。

三、监控频率的确定

(一)水产品:按照《检验检疫局2012年度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和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表要求实施监控和检测。

(二)其他出口食品的监控频率按照《2011年检验检局出口加工食品安全风险监控计划》《2011年度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指导计划》和《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表》执行。

检验检疫局将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检测情况、国外有关要求等对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管理,以满足出口食品安全的需要。

四、取样和送样

(一)各科根据辖区内出口食品的实际情况及所承担的任务取样,要保证样品代表性,抽样记录应确保样品的可追溯性。

(二)检测项目与样品须相对应,一张取样单和一个样品只能对应一类项目。

(三)样品取好后,立即做好样品标识,在7个工作日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四)送样科室与实验室应按规定进行样品交接手续,核对样品数量、标签和样品状况等。

五、检测

(一)加强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建设,增强检测能力,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化学品的检测方法,确保检测工作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二)实验室收到样品后,应尽早地完成检测任务,结果应及时反馈给送样科室,出具检测结果报告单。

六、阳性结果处理和应用

(一)阳性结果通报。经确证结果阳性的,在收到阳性结果报告后,填写《检验检疫机构药物残留监控阳性结果通知单》,在48小时内通报样品农牧渔业部门和被取样单位,并以风险预警形式(附实验室检测报告)报省局食品处。同时通知出口企业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二)紧急处理措施。尚未出口的,暂停出口;已经出口的,立即启动召回程序。

(三)阳性原因调查。确证阳性后,我局对产生阳性的原因进行追溯调查。

(四)材料上报及归档。对阳性样品进行跟踪调查的过程中,建立阳性追踪档案,记录调查过程、结论及纠正措施,并及时将相关阳性追溯材料复印件快递报省局。

(五)阳性结果利用。在充分调研和科学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对监控计划进行调整。

七、档案

2012年底,完成本年度出口食品安全监控抽样及检测任务后,须建立监控档案,对监控工作所涉及的文件和记录(包括对于残留物质超标案例的调查过程、结论及纠正措施等记录)等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归档,并认真总结,撰写监控报告,找出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第一条本规范所称税收风险是指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未能按照税法的要求,及时、准确履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以及其他纳税义务,而导致税款流失的可能性。

第二条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针对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依法通过服务和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水平的过程。税收风险管理以省局税收风险管理平台为依托,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计划制定、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及推送、风险应对及反馈、风险应对复审、绩效评价六个步骤。

第三条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税收风险管理的统筹指导、协调处理重大风险管理事项、指导和督促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四条税收风险管理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集约化运行机制,统一风险规划、统一风险识别、统一等级排序及推送、统一监督评价,实施递进式、差异化风险应对。

二、工作职责

第五条风险监控局的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大集中系统基础数据审计及数据标准制定,涉税数据加工、产出;负责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风险计划的拟定和组织实施;负责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的拟定和管理流程的优化;负责全县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需求的统筹实施;负责组织和参与建立、验证、维护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指标;负责组织开展税收风险状况分析;牵头负责风险特征的管理;牵头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负责按户归集风险点,根据排序规则确定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相应的风险应对机构;牵头对全县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绩效评价;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风险管理;牵头负责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组织重点税源调查,编写重点税源风险分析报告;负责大企业管理工作;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风险监控局设立局长室、综合股、风险识别股和风险推送股。

第七条风险监控局的部门工作职责如下:

(一)局长室:

1、负责风险监控局各项工作职责的落实;2、负责风险监控局行政管理等工作;3、负责风险监控局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等工作;4、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综合股:

1、负责拟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2、负责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3、负责拟定风险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跟踪管理和统筹协调;4、负责扎口管理机关各业务科室(含稽查部门)、风险应对机构提出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5、负责大企业管理工作;6、负责拟定税收风险识别模型的建设计划和组织落实;7、负责组织税收风险状况分析;8、负责与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稽查部门及业务科室业务工作的联系与衔接;9、负责部门、个人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10、负责部门各类总结、报表、材料的组织工作;11、负责总局定点联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12、牵头负责重点税源监控,组织重点税源调查,编写重点税源风险分析报告;13、负责各类涉税资料整理、归类、归档;14、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风险识别股:

1、牵头负责建立风险特征库;2、负责与税收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数据整备工作;3、牵头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4、负责组织税收风险指标的业务需求评审;5、负责统筹风险指标的技术转换,牵头制订风险指标分值算法,并组织风险指标验证;6、牵头负责风险指标的持续改进;7、负责风险点加工和上传;8、负责大集中系统数据审计;9、负责涉税数据加工、产出;10、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风险推送股

1、负责风险排序和确定风险等级;2、负责拟定风险推送方案,并向纳税服务局、税源基础管理分局、中等风险应对分局、稽查局推送应对任务;3、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应对指引;4、负责风险应对实施过程的监控;5、负责接收风险应对反馈报告;6、牵头负责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编写评价报告;7、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岗位设置

第八条风险监控局的岗位设置如下:

(一)局长室岗位设置

1、局长岗:负责风险监控局全面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2、副局长岗:协助局长负责风险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完成分工负责的具体工作。

(二)综合股岗位设置

1、综合管理岗:负责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负责部门、个人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负责分局各类总结、报表、材料的组织工作;负责各类涉税资料整理、归类、归档、负责后勤管理工作和安全等工作。2、计划管理岗:负责拟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负责拟定风险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跟踪管理和统筹协调;负责扎口管理机关各业务科室(含稽查部门)、风险应对机构提出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和县局举报中心转交的举报、移送、交办案件;负责拟定税收风险识别模型的建设计划和组织落实;负责组织税收风险状况分析;负责与纳税服务、基础管理、风险应对、稽查部门及业务科室业务工作的联系与衔接。3、大企业风险管理岗:负责与市局联系并按总局和省市局要求开展定点联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4、重点税源监控岗:牵头组织重点税源调查、开展重点税源风险分析,编写风险分析报告。

(三)风险识别股岗位设置

1、风险特征管理岗:牵头负责建立风险特征库;负责组织落实风险特征报送奖励制度。2、模型(指标)业务岗:负责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指标的业务需求分析;负责与风险识别模型和风险指标建设单位的业务联系和协调;负责组织业务需求评审。3、模型(指标)技术岗:负责风险识别模型及风险指标配置、加工、验证、后续管理过程中的技术转换、实现等工作;参与业务需求评审。4、模型(指标)管理岗:负责风险识别模型及风险指标的、维护、停用、废止等后续管理工作。5、数据整备岗:负责指标元的配置、管理和加工方案的制定,按照指标运行需要提出数据补充采集需求;负责涉税数据加工、产出。6、数据审计岗:负责大集中系统数据审计。7、风险识别岗:负责完成月度风险计划、举报案件、交办事项中的风险点加工、验证、上传、风险分值设定等工作。8、第三方数据管理岗:牵头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

(四)风险推送股岗位设置

1、风险推送岗:负责风险排序和确定风险等级;负责拟定风险推送方案;负责根据风险推送方案向纳税服务局、税源基础管理分局、中等风险应对分局、稽查局推送应对任务;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应对指引。2、监督评价岗:负责风险应对实施过程的监控;负责接收风险应对反馈结果;牵头负责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负责编写税收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四、风险监控工作内容和要求

第就条风险监控局负责数据审计、确保大集中系统基础数据质量,根据业务科室需求加工、提供涉税数据。

第十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市局年度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和县局年度税收风险分析报告,统筹整合县局业务管理部门提出的税收风险管理事项,结合县局稽查局的专项检查计划和其他税源管理工作要求,每年3月底前,拟定年度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计划草案,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十一条县局各分局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特点,结合收入目标完成情况和应对资源使用状况,在县局年度风险计划内容之外,按季提出本部门税收风险管理需求,填写《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表》,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提交风险监控局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县局业务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发起临时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编制《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事项表》,并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交由风险监控局调整月度风险计划。

第十三条风险监控局负责将第三方数据进行有效匹配和深度加工,形成可用于风险识别的各类风险主题数据,并与省级大集中系统进行有效对接。

第十四条风险监控局负责大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年度风险计划和其他工作要求,于每年4月底前制定全县风险识别模型建设计划,明确各模型建设的责任单位、建设目标与要求、业务指导部门、技术联系人等。

第十六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工作安排组织开展税收风险指标的需求评审工作,从业务、技术、第三方数据采集等角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通过需求评审的风险指标,按照市局操作规范要求,及时将风险指标部署到风险管理平台之中。

第十七条风险监控局按照普遍识别的原则,对当期可用于进行加工的风险指标,必须全部用于风险点加工。未通过验证或验证后有效率达不到要求的风险指标,不得用于风险点加工。

第十八条风险监控局根据风险识别模型所选用指标的风险分值以及预先确定的指标权重,选择加权值、加权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计算方法,按户计算纳税人的风险积分,结合风险应对机构的应对资源状况,确定高等风险、中等风险和低等风险。

第十九条风险监控局根据已确定的纳税人风险等级,结合风险应对机构的应对能力状况,经县局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将高等风险推送稽查部门,中等风险推送中等风险应对部门,低等风险推税源基础管理部门,行为类风险根据部门工作职责确定应对机构,并明确应对期限及反馈要求。

第二十条风险监控局加强对风险应对的监控,督促风险应对机构按照要求完成应对任务。按季编写税收风险管理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评价风险识别模型及风险指标的有效性和风险应对的效率、效益,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工作要求、改进税收征管、提升数据质量的建议等。

第二十一条风险监控局牵头建立覆盖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税收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对风险管理所有环节、所有相关部门进行全方位评价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风险监控局负责联系市局,对接总局和省市局要求,开展定点联系企业(大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第二十三条风险监控局牵头组织开展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制定重点税源实施办法及工作规范、组织重点税源调查、负责重点税源风险分析,编写风险分析报告。

五、交叉职能的处理原则

第二十四条风险监控局负责第三方数据的管理工作,统一对外与综合治税成员联系,负责第三方数据采集与整备;县局各科室为第三方数据利用的责任单位,负责提出数据采集需求、确定数据采集内容和制定数据应用方案。

第二十五条风险监控局负责风险指标、风险识别模型建设的统筹、组织及技术转换等工作;县局相关业务科室、县局稽查局和其他应对机构负责风险指标、风险识别模型的业务建设、风险指标验证与修正、持续改进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风险监控局、风险发起人、督察内审科共同拟定风险复审名单,报县局税收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确定,复审工作由督察内审科具体实施。

第二十七条风险监控局负责统筹建立全县风险特征库;县局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工作职责范围内税收风险特征的征集、审核和确认工作。

六、附则

风控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区文旅局局属事业单位、全区文旅企业单位(经营场所)复工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二、组织机构

为统筹做好区文旅局机关企事业复工后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立区文旅局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并落实疫情排查报告制度

1.建立复工人员个人健康信息报告制度。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组织本单位全体复工人员如实填写个人健康信息报告表(见附件2),准确掌握员工复工前十四天的行踪和健康信息,及时上报“复工人员疫情排查统计表”。全区文化娱乐场所和旅游企业单位待行业主管部门统一通知复工后,要组织各企业单位(经营场所)全体复工人员如实填写个人健康信息报告表(见附件2)并做好存档,及时向区文旅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上报“复工人员疫情排查统计表”(见附件3),上报时以各组为单位上报,统一由办公室存档。

2.建立复工人员健康状况“两检一追”制度。局机关、局属事业单位和全区文旅企业单位(经营场所)要设专人每日对全体复工人员健康状况分别进行晨检、午检,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检查口罩佩戴情况,对当日未到岗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追踪,一旦发现有发热(体温超过37.3℃)、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肺炎症状,立即隔离并向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报告。

3.建立外来人员登记和检查制度。局机关和各单位、企业要设专人对所有外来人员进行信息登记、体温测量、健康状况询问、口罩佩戴情况检查,严禁有发热(体温超过37.3℃)、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肺炎症状人员、未佩戴口罩人员进入。

4.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值班值守制度。局机关和各单位、企业要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建立复工人员健康状况“零报告”制度。

(二)严格落实隔离医学观察制度

1.没有离开本市(14天以外)且经体温检测合格的人员可正常复工。

2.局机关和各单位、企业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接触者和从外省、市返吉不满14天的无症状人员,要按照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严格落实居家单独隔离14天的措施。并派专人每天逐级上报健康监测信息。

3.局机关和各单位、企业要指定专人督促本单位复工前14天有省外非湖北旅居史的人员居家单独隔离14天,每天按要求逐级上报健康监测信息;对有省外非湖北旅居史但没有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接触史的无肺炎疑似症状的重点文旅企业单位人员,按程序上报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批准后正常复工。

4.局机关和各单位、企业要指定专人督促本单位从外省、市抵吉不满14天且有发热症状的工作人员,配合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到发热门诊进行诊治,接受隔离医疗观察;经发热门诊诊查、检测排除的,自发热门诊就诊之日起居家单独隔离观察14天,每天按要求上报健康监测信息。

5.各文旅企业单位(经营场所)要按照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疫情防控要求设置临时隔离室;为本单位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工作人员提供隔离条件,并做好隔离期间人员生活保障和心理疏导工作。

6.各文旅企业单位(经营场所)对省内异地通勤职工承担疫情防控责任,在落实“两检一追制度”的基础上,对省内异地通勤职工增加一次下班前的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询问,发现异常情况逐级上报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

(三)加强工作和用餐管理

1.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除必须在岗的人员之外,其他人员原则上采取弹性工作制,提倡居家远程办公、网络办公。

2.全区文旅企业(经营场所)结合自身实际,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原则上实行轮班上岗和错峰上班制度,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聚集;原则上不召开人员集中的会议,尽量采用视频会议方式。如必须开会,应保持会议室通风,参会人员进入会议室前洗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参会人员间隔至少一米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安排做工间操,尽量做到不加班。

3.疫情防控期间,各单位、企业及经营场所原则上暂停食堂集体就餐,倡导推行盒饭制,避免员工集中用餐。对确有安排食堂集中就餐需要的,严格加强就餐安全管理,实施分餐制,提倡分时段进餐、食堂分批次供应份餐,避免人员聚集,原则上就餐人员保持1.5米安全距离。

4.设有食堂的企业单位,食堂和餐饮工作人员必须严格落实行业卫生管理要求,全程必须佩戴口罩。要每日对就餐场所及相关设备设施进行严格消毒,并建立消毒登记制度。要保证食堂安全卫生,保持食品加工、包装、储存等场所环境整洁,确保食材不受污染。要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确保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建议对就餐场所采取影像监控,便于紧急情况发生时,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四)做好个人防护与清洁消毒

1.各文旅企业(经营场所)要做好复工前的防护物资准备,包括但不限于口罩、酒精、洗手液等防护用品,配备红外线测温仪等。所有复工人员在进入室内办公场所前要进行体温检测和佩戴口罩检查,督促员工在办公场所必须全程佩戴口罩,鼓励复工人员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单位班车上下班(有条件时路上可打开车窗),建议复工人员上下班途中佩戴手套。

2.要加强从业人员疫情防控知识培训,组织员工开展手部等良好卫生习惯教育,配备洗手龙头、洗手液、抹手纸或干手机,倡导员工养成外出归来、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用餐前、如厕后规范洗手(七步洗手法)等良好卫生习惯。要通过宣传栏、电子屏等积极宣传防控知识,明确防控措施和岗位职责,组织工作人员利用学习强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等平台,学习疫情防控知识,提高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3.各文旅企业(经营场所)每天营业前、营业后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全面灭菌消杀,对人员集中的场所进行多次消杀防疫,并做好清洁消毒记录。对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电梯按钮、楼梯扶手、门把手、柜台等)可用含有效氯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办公座机电话、电脑、键盘、鼠标、复印机等办公设备表面每日用75%酒精擦拭1次。要加强垃圾、废弃口罩及时收集和清运,定期对垃圾桶等垃圾盛装容器进行清洁与消毒。

4.各文旅企业(经营场所)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内严禁吸烟。首选自然通风,每天至少通风换气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原则上不使用中央空调,如使用空调,应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当空调通风系统为全空气系统时,应当关闭回风阀,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新风采气口及其周围环境必须清洁,确保新风不被污染。当空调通风系统为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时,应当满足下列条件:确保新风直接取自室外,禁止从机房、楼道和天棚吊顶内取风;保证排风系统正常运行;对于大进深房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内部区域的通风换气;新风系统宜全天运行。当空调通风系统为无新风的风机盘管系统(类似于家庭分体式空调)时,应当开门或开窗,加强空气流通。建议关闭空调通风系统的加湿功能,加强对风机盘管的凝结水盘、冷却水的清洁消毒。空调下水管道、空气处理装置水封以及空调机组凝结水排水管等的U型管应当定时检查,缺水时及时补水,避免不同楼层间空气掺混。

(五)强化应急防控管理

1.各文旅企业(经营场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方案,明确责任、明确流程,加强风险研判和隐患排查,做到“一事一方案”“一点一对策”,要做好临时隔离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消毒设施药品等物资保障,严防疫情在单位内的传播。

2.发现有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症状者,立即给疑似患者戴上口罩送至临时隔离室单独隔离,及时报告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

3.当疑似患者出现人员呕吐时,应当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浓度为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呕吐物进行30分钟以上的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4.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调查和测量体温,确定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疑似症状,报告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派救护车转至发热门诊就诊;排除流行病学接触史但有疑似症状,单位派专车(司机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全程打开车窗形成对流)转至发热门诊就诊并做好登记。

5.当工作场所发现疑似肺炎病例、确诊肺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空调通风系统,配合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要求落实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措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进行工作场所终末消毒。

四、工作要求

(一)各组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专人,明确职责,认真抓好复工单位及企业(经营场所)疫情防控工作落实,要严格按照省、市、区要求,重点抓好复工人员健康状况检查及外来人员检查、加强用餐管理、做好办公场所通风与清洁消毒、建立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制度等要求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