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调查报告

精神病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作为国际公认的刑事司法准则之一的审前调查制度,在考评犯罪并予以刑罚借鉴中的地位日趋明显,其有利于促进刑罚效益的最优实现,被认为是量刑科学化、合理化的体现,是犯罪人处遇个别化的出发点[1]。我们虽不应盲目追崇所谓国际领域先进的司法制度,但理当遵循法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际司法的一般趋向,来审视审前调查制度的合理性,并为我国司法实践借鉴推广。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中,审前调查制度已成为当今各国少年刑法中的通行制度,具有特殊的意义。尽管我国对这种制度没有实现立法化,不过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对这方面内容有所涉及。如2001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指出:“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值得关注的是,用司法解释这样的规范法律文件形式来确立审前调查制度在我国尚属首次。当前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不同形式的审前调查报告、审前调查笔录等,已在客观上对刑罚裁量有一定影响作用,而对于审前调查制度的生命力如何体现,无疑还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审前调查制度的一般解释

审前调查制度,被我国许多学者称作社会调查制度或者人格调查制度,是指在法院判决前,由专门机构或者个人对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犯罪背景等进行专门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供法院在量刑时参考的一种制度。审前调查报告,即为审判前的调查报告,鉴于我国定罪量刑的程序没有分开,那么审前调查报告自然应当包括足以影响犯罪事实认定和影响量刑适用的因素;当然,审前调查以刑罚个别化原则为理论基础,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也有利于保护犯罪人人权,其实质归宿与量刑调查无异。从应然角度看,审前调查涵盖入罪认定和量刑适用两方面的内容;从实然角度看,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模式将犯罪和刑罚紧密结合,以品格证据质疑犯罪构成的可能性前提并不存在,审前调查则与量刑前的调查无异。从美国的量刑前调查制度来看,审前调查报告包括犯罪人情况报告和犯罪行为情况报告两方面的内容:以前的犯罪和少年违法情况、犯罪行为的描述、被告人职业和工作历史、教育背景和其他相关资料,被害人是否对其有伤害、可能适用的量刑指南条款等。可以说,现代的量刑前调查,既是缓刑的重要依据,更是整个量刑考虑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审前调查本身就被广泛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尤其能在对未成年人刑罚处置的轻缓化上发挥特殊的功效。

审前调查制度的必要性,在刑罚原则的理论中也呈现了其必要的价值。未成年犯罪人“教育为主”的处遇理念已被各国法律制度认同,随之引发的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命题也是针对未成年人社会化进程的谬误而来,而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刑罚个别化原则更是教育和再社会化理念演绎的结果,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刑及再社会化理念的必由之路。审前调查制度正是配合实现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重要支撑。现代犯罪和刑罚的新观念认为:犯罪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包括自身的原因,刑罚责任上有社会的责任也有个人的责任,各国的刑事政策上普遍表现为一般预防与个别预防并重。其中,刑罚的个别预防要求刑罚的个别化,要求刑罚应当与罪犯的个人情况相一致,法官在适用刑罚时,不仅要充分考虑行为人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也要适当考虑其人身危险性大小。从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看,立法精神和司法运作来看实际上已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意蕴;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别处遇,正是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具体展开。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审前调查制度,存在的价值可见一斑。

二、审前调查报告的审前形成

2006年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公、检、司四家单位出台了《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审前调查的主体、职责、调查的内容、方法、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2010年4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还专门会同江苏省司法厅就《办法》的修订进行了座谈,对主要问题深层次地予以剖析。

(一)法院对调查机构的选择确定问题

《办法》对调查主体明确为未成年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社区矫正机构。此规定对本地籍贯的未成年被告人开展审前调查没有丝毫影响,但对于外地籍未成年被告人的调查问题,矛盾比较突出。外地籍未成年被告人除流动作案的人员,多为随父母来到本地工作、生活的,随父母来本地的租住地容易变化难以确定经常居住地,选择社区矫正机构来调查就形成了困扰;属流动人员的又要其户籍所在地出具调查证明。调查机构是否健全、调查人员是否专业、调查结果是否到位,都存在一定的忧患。

(二)审前调查评价结论的客观性问题

《办法》要求审前调查由县(市、区)的社区矫正机构统一扎口,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负责具体调查,并形成书面调查评价报告和两级量刑建议。这些结论意见的作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因而这些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社会经验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对其所作出的调查结论影响甚大。然而,基层司法所及其所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政治素质、法律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在精力上、时间上、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上往往不能适应《办法》要求的相对专业化的需要。有的调查机构和人员根本未经认真、全面的调查而简单、草率地作出结论;有的为减轻其今后需承担对矫正人员进行矫治的工作负担,不加区分,故意作出不宜适用非监禁刑的结论;更有甚者,某些地区极个别调查人员还可能与被调查未成年被告人的家长在是否适用非监禁刑的评价上存在金钱交易的嫌疑。审前调查结论的客观性受到质疑,将直接影响到法院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恰当量刑。

(三)委托审前调查制约法院正常审理节奏的问题

一般而言,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简易程序审限为20日,普通程序为45日。按照《办法》的规定,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具有管制、缓刑条件的,法院应当在案件受理后3日内向相关社区矫正机构发出委托调查函,对适用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分别在接到委托调查函的5个和7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评价报告并提交委托法院。在等待调查报告回复的漫长过程中,案件审理的期限却日日缩短,从业绩考核以及对未成年人全面负责的层面说,都是回避不了的难题。

(四)审前调查报告结论当庭接受质询的问题

《办法》规定,人民法院要对调查评价报告当庭质询的,应在开庭前三日将开庭时间、地点通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收到开庭通知后,应当指定调查人员出庭并做好出庭准备工作。同时《办法》也对调查人员出庭接受质询的程序作出了规定。作为法院量刑参考依据的调查评价报告,虽不属于证据的范畴,但法院应当对其客观性进行审查,而作出结论的人员当庭接受诉讼参与人的质询,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审查方式。但调查人员当庭接受质询却很难进行实际操作。一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受官本位观念影响,一般不愿当庭接受质询;二是外地调查人员因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不能到庭接受质询;三是受审理期限的限制,有时开庭审理时审前调查评价报告尚未提交委托法院;四是调查人员出于对自己人身安全的考虑,不同意当庭接受质询。再因《办法》规定可以当庭对调查评价报告进行质询,在当事人或其人、辩护人向法院申请后,法院通知后调查人员实际未到庭,反而陷于被动。

(五)法院判决结果与调查报告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法院基于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全面审理,根据案件事实、对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定罪量刑,这是对案件审理的职权和职责。但作为量刑参考的审前调查报告结论有时与法院拟作出的量刑结果不尽一致,由此可能带来的一些现实后果以及对法官的无形风险也不可避免。如调查报告结论建议适用监禁刑,法官作出了相反结论适用非监禁刑的,在刑罚执行时社区矫正机构的态度暂且不论,一旦该未成年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内重新犯罪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社区矫正机构可能将责任转嫁于法官。如调查报告结论建议适用非监禁刑,法官依法判处监禁刑的,则可能会引发被告人亲属无理纠缠的现象,给承办法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

综上,从我省的实践情况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省市的情况看,我国目前的审前调查报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报告名称不统一,如审前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情况等;二是调查对象不完全,一般只适用于未成年人,如丰台区法院等个别法院才有对未成年人的探索;三是调查目的不宽泛,更多是为了考虑适用缓刑的效果,便于非监禁刑犯进入社区矫正,对可能判处实刑的调视程度不够;四是调查的主体不确定,有检察、审判机关直接调查的,有基层司法所调查的,也有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委托社会调查员进行调查;五是调查内容不规范,一般涉及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案件情况、自我认识,除了北京门头沟法院引入社区评价、苏州平江法院考虑帮教条件外,对于没有明文规定的酒精史、药物史(吸毒史)和心理诊断等影响量刑的因素极少评判。为使审前调查报告更具有实践操作性,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统一的论述。

1.调查报告的名称

在我国有着各种名称的审前调查报告。判决前的调查报告,对于法官决定是否适用缓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这一制度,急需上升到立法高度进行规范化。[1]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应当说,有什么样的制度名称,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报告形式。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九条规定,既要查明犯罪事实,又要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让其认识自身的犯罪原因及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就要求少年法庭需要掌握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平时表现、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及其在诉讼中的表现。[2]如此看来,最高法院李兵所提出的“未成年被告人个体情况调查报告”名称是能够被借鉴和贴近实际的。

2.调查报告的对象

既然未成年人是需要被特别保护和关注的对象,虽然我国的审前调查制度在立法上未有强制,但司法解释对审前调查已作出授权,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广泛运用审前调查报告,就符合了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待审前调查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时,再在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推广,现有形势下的审前调查,应当对未成年被告人一律适用,对成年被告人鼓励适用。

3.调查报告的调查主体

依据现有规定和做法,调查报告来源于司法机关、社区矫正机构、有关社会团体、社会调查员等多种渠道,究竟由谁来承担审前调查的主体,也存在一定争议。如有学者主张,调查报告的主体应该是法官。从法理上来说,调查结论对于量刑具有重大影响,委托他人调查难以确保其结论的真实性。法官作为刑罚裁量的主体,为保证量刑适当,应当对犯罪人的个人情况亲自调查,这种调查本身就是形成量刑结果的过程。[3]但司法机关直接担任社会调查主体有不少弊端:如在侦查环节的警官同时承担社会调查任务的,其对犯罪主观的判断容易误导调查报告的内容;如检察官,社会调查制度要求其积极介入涉案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甚至内心世界,查明其中能够影响法官定罪量刑的情节,这些要求似乎与其指控犯罪的首要职责不相协调。[4]调查过程的“先入为主”、“先定后审”的弊端,则有可能对法官公正判决产生影响。而由辩方担当社会调查主体,调查内容可能有失偏颇,调查报告极易沦为脱罪的工具。由社会团体组织进行未成年被告人个体情况的调查,是各国审理少年刑案采用的常见形式。[5]社工等社会团体组织人员,不仅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具有亲和力,且相对独立于各方当事人,所做社会调查报告更具客观性,还可弥补司法资源紧张等缺陷,是人民参与司法的具体表现。[6]所以,我们建议从立案起,调查工作就应伴随刑事诉讼的展开而启动,这样可以减少批捕、的案件数量,也有利于提高审判的效率。

我们不妨参照一些法院尝试的由未成年人保护组织聘请的社会调查员(审前调查员)来进行审前调查的做法。在案件移送到法院审理前已经先行形成调查报告,而法官在具体案件审理时再根据未成年人的悔罪表现等充分利用自由裁量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审前调查报告科学、客观性的认可。另外,如果在未成年人犯罪案发进入刑事诉讼阶段,调查活动就能伴随辩护权的行使,无疑也是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体现和尊重。社会调查员全面直接参与调查,选拔时应要求其具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背景,并掌握一定的审前调查技能,如面谈与沟通的技巧、制作和分析人格调查量表、撰写分析透彻的调查与评估报告等,再适当地对其进行培训。为保证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在必要时,还应委托专业机构及人员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医学、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方面的鉴定。这样做既解决了困惑我们的审限问题,也解决了调查员的出庭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报告的质量。在逐渐建立完善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后,调查报告的正确使用也有益于教育、说服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人,使法官真正摆脱外界的干扰、专心办案。

4.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

目前,审前调查报告中均涉及家庭背景、个人特点(包括个人经历、生理、心理特征)、案件情况、自我认识、社区评价、帮教条件六个内容:

(1)个人情况和性格特征。

个人情况包括具体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以及案发前的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性格特征上要注意是否有生理和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是否有吸毒、酗酒、赌博、网瘾等不良表现,是否同具有不良表现的人进行交往等。

(2)犯罪情节和个人表现。

犯罪情节包括犯罪的起因、同被害人的关系、被害人是否有过错,以及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等等。个人表现包括平时的一贯表现、有无违法犯罪的前科或其他不良行为、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态度等。

(3)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

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父母的个性与和睦情况、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情况等。尤其要注意,涉案未成年人的家庭是否正常完整、父母自身的言行情况和对孩子是否存在管教不当等情况。教育环境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校的管理秩序和全面教育情况等。

(4)生活环境和帮教条件。

生活环境包括家庭迁移的情况、所在社区的治安秩序、邻里关系等。帮教条件包括社区矫正机构的完善、矫正人员的配备、矫正措施的得当等。

三、审前调查报告的审判运用

长期以来,定罪量刑捆绑在一起成为习惯的方式,在立法没有修改、现行诉讼程序不改变的前提下,审前调查报告在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刑罚处罚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较好地把握审前调查报告,是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谦抑刑罚的法律精神、并得以实现量刑均衡的重要环节。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第二款规定:“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61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同时,随着近年来非监禁刑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扩大适用以及社区矫正等非监禁处遇方式的发展,是否选择非监禁刑,以及选择何种非监禁处遇方式,均依赖于审前调查对涉罪未成年人个体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因此,在量刑阶段突出审前调查报告的作用,对于对涉罪未成年人实施个性化矫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调查报告仅作为量刑的参考

在审判实践中,审前调查报告主要反映导致未成年被告人犯被指控罪行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是少年法庭据以查明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动机的重要依据。有人认为,根据调查报告本身的内容及其作用,从理论上而言,调查报告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具有英美法系证据规则中品格证据的属性。[1]传统观念认为,证据必须与犯罪事实联系在一起,也就意味着证据只能作为认定犯罪事实的部分,从庭审程序上说属于犯罪事实的调查,只限于根据犯罪构成来判断定罪与否。在这样一个程序中,牵涉到大量的被告人品格的信息。而这些品格事实是在定罪即判断被告人犯罪事实是否成立时所禁止的。例如有关被告人平时自私、爱占便宜的品格证据,不应作为被告人犯盗窃罪的根据。是否构成犯罪或者构成何种犯罪,都应严格按照犯罪构成要件来加以判断,不能以不良品格“入罪”,同样也不能以良好品格“出罪”。只有当被告人的品格证据能够证明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能够证明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其他犯罪事实,相关证据涉及品格问题,或者使用品格证据对污点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进行质证等情况下才能使用品格证据。[2]由于审前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内容有很多是与犯罪无关的,但是又影响量刑的,而这些量刑情节如被告人的品格和习惯,容易在事实问题的判断上造成事实认定者的偏见。有学者提出将量刑程序从定罪程序中分离出来,保障法官既不会因为与犯罪无关的事实影响自由心证,又能适当量刑的前提。进入量刑程序、量刑听证时,应当提交包括了与犯罪无关的信息的量刑调查报告。[1]伴随时间的推移,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相分离的模式正被试行并有逐渐推广的趋势,审前调查制度将更大程度地为世人关注。

(二)审前调查报告在庭审程序中的出示

2001年4月12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中指出了调查报告的提交者为控辩双方、必要时由法院委托或自行调查。为此,在司法实践中出现各类的调查报告,有关其认识和在法庭审理时的出示时间、方式、效果,都不尽一致。更有呼吁社会调查报告从理论上应当视为证据的观点,[2]但同时又提出调查报告只能作为量刑的依据,不能作为定罪的根据。如果从证据角度来说,只能在法庭对犯罪事实调查时出示,且一般均为与诉讼程序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提供,这种方式的市场比较广阔,值得深思。

根据最高法院三五改革纲要的要求,量刑程序要相对独立,由此,审前调查报告作为影响刑罚裁量的重要因素,在未成年刑事案件审理的量刑程序中即大有作为。我们通过对当前一些定罪程序、量刑程序相分离的庭审观摩,清晰知晓庭审调查的事实部分已经由单纯整体的犯罪事实转变至定罪部分的事实和量刑部分的事实。在定罪程序中,法庭调查的仅限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譬如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都纳入量刑事实部分加以调查,列举证据,在这里审前调查报告便可以自然作为左右量刑的因素之一,从幕后走向台前,在法庭调查阶段作为量刑事实出示,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询,对审前调查报告的判断也由法官的自由心证转变为审判程序的合法环节。出示审前调查报告时,可以参照个别法院引入“适合成年人”出庭一般,鼓励社会调查员参与庭审,作为一个类似专家证人的社会工作者,其仅对其调查报告所载未成年被告人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的客观、真实负责。在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可据此作为从重、从轻的量刑辩论,从程序和实体上都能达到一种平衡。从效果上看,既阐明了未成年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也足以揭示了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更符合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诉讼要求。

(三)审前调查报告的量刑评析

由于通过审前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该被告人的品性、能力、性格等人格特征正是其人身危险性的表征,因此,审前调查是获知犯罪人人身危险性,进而实现刑罚个别化的重要途径。人身危险性“表现为犯罪可能性或犯罪以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以行为人的犯罪倾向性和人格为基础的”,[3]对于不同的犯罪人,因其个人情况不同适用不同的刑罚,要实现立法上的制刑个别化、量刑个别化和行刑个别化。

审前调查能够影响量刑的具体因素非常多,在此无法用所谓量刑基准来简单说明。我们这样认为,一是要查清楚犯罪原因,看是否有从宽或者从严处罚的理由。这些原因在犯罪学上整体概括为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原因及在个案中被害人的原因。二是要查清楚适合何种处罚进行教育改造的条件,才能达到教育改造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而与此相关的条件包括: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工作技能,悔罪表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评价和容忍度。以上内容有些既是从宽或者从重处罚时需要考虑的理由,也是是否适合某种刑罚的理由,有交叉的地方,是两者同时要考虑的因素。

在审前调查制度被落实、具有相当经验的社会调查员公正获取客观资料,经法庭质证后由高素养的开明法官自由裁量,是能够借助法庭审理教在场者信服,还可以借助文书制作让公众者认可的。

四、结语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缓慢进展,有发展成为精神衰退的可能。大概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欧洲的精神病学家对这个病的认识还不统一,有的把发病时肌肉紧张的称为紧张症,有的把没有外界引发产生异常的,称为早发性痴呆。由于它多发生在青年人中间,又有人称它为“青春痴呆”。直到1896年,德国一个叫克雷胚林的医生,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他认为这些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其实只是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而已,故首次将上述的命名进行了归纳,统一命名为“早发性痴呆”。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1911年。那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鲁勒经过多年细致的临床学研究,第一次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本病的原发性症状,而中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故提出了“精神分裂”的概念,并建议将这组疾病命名为“精神分裂症”。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个命名才广泛地被同道所接受,并延续至今。

要提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就有必要谈谈以下几个因素与此病的关系问题:

1 遗传因素:经过80多年的遗传学研究,目前一致认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与患者的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愈高。如果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的发病率将达到35%~68%;而父母一方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发病率也有15%~26%;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即使自幼寄养在精神健康的家庭,其发病率也大大高于没有家族史的同年人。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精神分裂症与遗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是说,精神分裂症是百分之一百遗传的,否则,我国的婚姻法就会有禁止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婚的条文。然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相当复杂,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这种遗传是由许多基因的积累作用造成的。

2 性格因素:大量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前或幼年期即存在一些特殊的个性特征,譬如孤僻、内倾、怕羞、敏感、多疑、怕见陌生人、与亲人缺乏亲情、不愿与同龄孩子玩耍,却常常与老头亲近,有时还会有一些奇特的动作和做出怪异的姿势,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主动性差、依赖性强、胆小、做事犹豫。有时莫名其妙地外出不归等。有的专家将这种性格称之为:分裂性人格。

3 内分泌因素:由于精神分裂症多数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阶段起病,因此有的学者就认为此病与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一点尚未得到大家的首肯。

4 病毒:有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病毒感染所致。有报道说,在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培养中找到了病毒样物质。对此的讲法很多人并不赞同。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A君,修理厂一名技工,因工作不景气而下岗,下岗后未能求得一份合适的工作,在家庭经济拮据的压力下,在离家不远的街口摆了个修理自行车的摊点,因其技术和服务态度好,远近的人都愿意把车送到他那里去修,一天下来确实很辛苦,很累,但收入也很可观。后来他投资租了一个门面,请了几个帮工,建起了一个修理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的综合修车行,生意越做越红火。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压力出动力,苦干添效益”。

同A君相比,B君就没那么幸运了。B君是一家纺织厂的技术科长,正牌大学毕业,而且是厂领导班子候选人,前途无量,下岗后自恃清高,求职高不成,低不就,两年来不知更换了多少次工作,总感到不满意,不是怨声载道,就是借酒浇愁,工作没有着落,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身体情况也越来越差,一天因心慌、胸闷、头昏、乏力而入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期精神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力,造成机体环境失衡,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溃疡病、糖尿病、精神病及恶性肿瘤等身心疾病,严重地危害健康。心理学家认为“病由心生”,一个人经常受到压力的困扰,精神抑郁,情绪低沉,就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给罹患身心疾病埋下危险的种子。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我国有68.5%的居民觉得生活有压力,有20~23%的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罹患程度不等的心理性疾病。美国哈里斯民意测验所在不久前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89%的美国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抑的体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心理压抑,已成为20世纪乃至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心理压力来源于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经济大潮的冲击,市场竞争的激烈,下岗或失业的威胁,求职和择业的困难,家庭经济的拮据等,都会造成心理负荷。从主观上来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生活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攀比心理日趋严重,权欲财欲迅速膨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现实的巨大的反差中,不少人掉进了压力痛苦的深渊。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研究人员招募了1481名64~95岁的女性参与者完成调查问卷,在她们的右臀部佩戴加速计,连续7天跟踪她们的运动情况。之后对参试者进行了血液检测,重点分析了她们线粒体内DNA突变损伤情况。结果发现,每天久坐超过10小时以上、运动时长低于40分钟的参与者端粒较短,细胞的生物年龄比同龄人老8岁。端粒和细胞老化有明显的关系,端粒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缩短。端粒的缩短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大多数癌症有关。研究称,久坐不动但每天至少锻炼40分钟以上的,端粒长度不会很短。

该研究告诉我们,久坐不硬坏会引起颈椎疾病、腰背痛、肥胖等,还会加速身体老化,导致各种慢病。但研究人员同时称,久坐不动引起的细胞损伤是可以通过每天快走、骑自行车等锻炼逆转的,下一步他们将分析运动如何影响年轻人和男性的端粒长度。

轻度吸烟风险也大

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烟民总觉得少抽点没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一项针对29万名59~82岁者的研究显示,哪怕每天只吸1支烟,早逝风险也比从不吸烟的人高六成多。所以,您还是戒了吧!

走路防癌作用明显

走路的好处知多少?英国慈善组织漫步者协会和麦克米伦癌症援助组织的研究指出,如能每天坚持行走1英里(约等于1.6公里),在20分钟内走完,对乳腺癌、前列腺癌、肠癌的防治都有明显益处。

中国科学家找到戒烟新方法

一直以来,尼古丁依赖成瘾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很多烟民反复戒烟依旧以失败告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月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上的研究成果,或许能为难以戒烟的人带来福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015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7.7%,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2.1%。吸烟者总数在2010-2015年间增加了1500万,吸烟人数已高达3.16亿。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人性化护理干预

Effect Observation of Schizophrenia with the Humanized Nursing/LI Ling,LONG Mei-xiang,LI Yan-ho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091-09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12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s main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60 cases in each group.On the basis of antipsychotic drug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sychiatric routine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zed nursing measures.The results of 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utcome scale(IPROS),nurse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ISE) and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six week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After six weeks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the scores of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all aspec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positiv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negativ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IPROS eac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Psychiatric Hospital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in Guangzhou,Guangzhou 5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1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科疾病,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往往涉及情感、知觉、行为以及思维等各个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1]。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通常比较容易产生强迫症状[1]。强迫症作为焦虑障碍类型中的一种,是一种临床表现以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为主的神经精神疾病,具有反强迫和有意识强迫的特点。临床上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比较常用的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2],治疗效果也各有千秋。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全面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呼吸性疾病、心脏疾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女28例,男32例;年龄23~55岁,平均(31.7±5.1)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4±3.2)个月;观察组60例患者中,女27例,男33例;年龄24~55岁,平均(31.9±5.2)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6.6±3.3)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其中包括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维持秩序、生活护理以及确保患者安全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配以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 规范化护理服务 医护人员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尽量给患者营造干净、舒适、安静以及温馨的病房环境,护理的过程中,严格做到热情善待、着装整洁、动作轻柔、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关心体贴、尊重患者以及服务耐心周到等[4]。

1.2.2.2 健康教育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护理的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负责护士可以通过读报纸、黑板报、口头讲解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的方法,给患者宣传健康指导、精神病知识、心理咨询以及身心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医学心理学知识[5-6],让患者对精神分裂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

1.2.2.3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开展护患座谈会,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认真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7]。

1.2.2.4 生活关怀 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照顾;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患者主动诉说不适之处,调整患者的生活起居,可以将患者在家里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品摆放在病房内,营造家的感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院内生活。同时根据患者的口味需求,合理安排饮食。尤其是对于一些饮食欠佳、食欲不振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关心,比如:发放水果,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对日常伙食进行改善等[8]。

1.2.2.5 情感支持 家人作为患者的依靠和精神支柱,家人的鼓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住院治疗期间,每天可以开放3 h让家属对患者进行探视,探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给家属介绍当前患者的实际病情,告知家属接触患者时交流的方式、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引导家属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交流,比如,面对患者应该尽量保持微笑,说话语气尽量温柔,多给予患者鼓励、理解和安慰等,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该交代患者家属,每次来医院看患者时,应该给患者带一些鲜花、食品以及零花钱等,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鼓励,增强战胜病魔的决心[9]。

1.2.2.6 文化护理 除了常规护理外,文化护理也尤为重要。由工娱护士耐心给患者讲解有关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病房对患者的住院要求,让患者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规范患者行为,并对患者进行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法律知识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同时,为了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的枯燥乏味,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医护人员应该在征求患者同意的基础上,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护患联欢会,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表演节目或者合作表演节目,并且邀请10~20名患者家属前来参加联欢会,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丰富患者日常生活,感受到病房的温暖;另一方面还能增强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家属的认同感,提高患者战胜病魔,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10]。

1.3 评价标准 经过6周的临床干预治疗后,分别运用IPROS、NOISE以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主要包括患者的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激惹性、缺乏活力以及敌对性等五个方面内容[11];(2)NOISE量表一共包括7个因子(激惹、社会能力、抑郁、精神病理表现、社会兴趣、退缩以及个人整洁)共30个项目,根据出现症状或者具体表现的频度进行评分,总分为0~4分,对两组干预后的总消极分和总积极分进行对比分析;(3)IPROS量表主要包括患者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5个方面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6周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各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6周后NOISE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NOISE评分中的总积极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干预6周后IPROS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IPROS各因素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压力日趋沉重,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已经成为精神病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12],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主要指的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行为、情感以及思维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实际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病,青壮年为该病的高发人群,病程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精神衰退,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行为退缩、意志减退、缺乏主动性等阳性症状,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

当前临床上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封闭式护理模式,这种传统的护理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患者基本需求和常人认知的重要性,容易让患者产生极度紧张、恐惧以及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不仅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治疗效果[14]。人性化护理干预是将患者的利益和健康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在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尊重患者人格,从而实现护理质量最大化提高的一种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护理措施,使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促进作用[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周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IPROS、NOISE以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运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引导其保持良好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遵清,李传平,岳淑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11-13.

[2]李明真,任志君,宋克侠.人性化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8):727-728.

[3]刘锡英,王任昌,蒋瑛.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8,20(15):1797-1798.

[4]王向阳.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8,20(9):2080-2081.

[5]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6]乔义俊,郝惠云.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88-1489.

[7]白君.人性化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37-338.

[8]雷琼.个性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28-630.

[9]熊铁勇.人性化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31-32.

[10]马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0-42.

[11]付雪梅,竹婴,许云华,等.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2):132-135.

[12]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58-259.

[13]童小均.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65-1666.

[14]张玉娥,邬东红,李志英.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34-35.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生活中来,生活中去

思想品德课是引导学生的思想,使之行为符合公众道德。既然与生活紧密联系,思想品德课都能找到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事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何不让学生讲讲身边事,老师也可"侃大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事例会让学生"喜闻乐见,印象深刻"。例如,我在讲解"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节时,就引用了"美国对利比亚战争""美国的橙色革命""美国重返亚太""美伊战争"以及一些恐怖事件等,来调动学生兴趣,讲解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长期以来,原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生活中来,生活中去",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不再"高耗低效"。

二、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行动一遍

为逃避学习,一女生非说自己有精神病,当家长、老师带她去精神病院参观后,女生就坚决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

眼见为实,活生生的例子更能震动人的心灵。政治课教师应安排必要的活动课,让学生参观监狱、访问德高望重之人,采防收集身边的感人事迹,借鉴中央电视台"儿童为妈妈端洗脚水"的公益广告,切实开展"我为××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知、反思,达到思想品德的内化和提升。

三、玩转"洋玩样儿"

初中思品课容量大,教师靠嘴讲则很容易落入"填鸭式"教学的俗套。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其声像、动画特征,用图形、动画、文字、声音等形式,清楚直观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增强课容量、教学条理性和形象性。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动态化,使思想政治课"变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创造一个'乐学'的氛围。"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优化了课堂教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化的时代;它们清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多媒体教学为思想品德课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四、课堂多点"板眼儿"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没有某一种教学方法能永远高效万能。人总是对新奇东西的产生兴趣。同样卖刀削面的,踩着独车,头顶面团,双手左右开弓削面的那家店顾客川流不息,生意火爆。同样的两碗牛肉面,营养成份没有区别,但加有佐料的比没加佐料的更让人喜欢。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理论、原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更适合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把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这就需要政治老师授课过程中再多点"板眼儿",给课堂加点"佐料"。这需要政治教师根据自己所长,用机智、幽默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把握课堂。

但千万记住:"佐料"永远不能替代"主食","板眼儿"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不能顾此失彼,喧宾夺主。

五、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银杏叶提取物片;血管性痴呆;β淀粉样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中图分类号:R749.1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809560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及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导致脑组织损害而引起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临床特征是患者均具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等);大部分有单次和/或多次脑卒中发作的病史;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出现记忆力减退,并出现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认知功能(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力、语言、空间定向和人格等)选择性的缺损,临床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病程中认知功能障碍可随脑血管病的病情恶化波动或好转,随着卒中发作次数增多,痴呆严重程度呈阶梯样的进展,出现精神行为、情感和人格障碍,最终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退和社会活动能力逐渐丧失,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1]。VD患病率约占脑卒中幸存者中的1/3左右[2]。欧美国家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3],痴呆患病率为4%~6%,VD占全部痴呆的12%~37.2%;在痴呆的预后转归方面,调查报告显示,痴呆病人的死亡率达86%。VD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类型,早期积极防治具有可逆性,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21世纪的重点研究项目。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痴呆诊断:采用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 修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痴呆诊断标准作出痴呆的诊断[4]。血管性痴呆诊断:采用1993年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 clinical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dementia,CCDVD)制订的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5]。

1.2 纳入标准 符合DSMⅣ的痴呆诊断标准,且持续3个月以上;符合NINDS/AIREN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根据1993年Morris修订临床痴呆分级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标准,选择轻度(CDR=1.0)和中度(CDR=2.0)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R评分≤23分;缺血指数(HIS)评分≥7分;病人应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能独立阅读简单的报纸文章、写简单的小文章;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经DSMⅣ标准和NINDS/ADRDA标准诊断为其他原因痴呆的病人,如老年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神经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HIS评分<7分的病人;抑郁量表(CSDD)评分>8分的病人;患有焦虑症及其他精神病、精神障碍的病人;由于头部损伤后,患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造血系统疾病、脑出血以及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等;患有某些疾病能干扰认知功能评价,包括嗜酒的病人,吸毒或其他精神性药物滥用者;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如失语、失认、严重偏瘫、视听障碍等。

1.4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1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50例,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65.08±7.25)岁;病程(2.37±1.47)年;发病因素:大面积梗死18例,其中单灶梗死4例,多灶梗死14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7例;梗死部位:大脑皮质区10例,基底节14例,其他1例。对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4.16±7.44)岁;病程(2.27±1.45)年;发病因素:大面积梗死16例,其中单灶梗死3例,多灶梗死13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9例;梗死部位:大脑皮质区10例,基底节13例,其他部位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发病因素、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片(商品名:金纳多,德国威玛舒培博士药厂,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296,每片40 mg),每次1片,每次3次。对照组予吡拉西坦片(广东华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79,每片0.4 g),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连续治疗满24周,对并发症的处理,两组方法相同;在服用药物期间,停用其他可能促进智能、改善脑血流方面的药物。

精神病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调查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lzheimer Disease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in Hebei Province.Li Keqing, Jiang Qinpu, Cui Lijun, et al. The MentalHealth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especiallyAlzheimer disease (AD) in residents aged 65 years or over in the urban and rura l areas in Hebei Province. Methods From Oct.2004 to Mar.2005, S tratified multi-stage cl uster randomization was used to identify 2 158 subjects ≥65 years of age in Heb ei Province. A total of 2 158 elderly were interviewed. The participant aged wasinterviewed face to face with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or scre ening, and diagnosised with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 rder. 4th ed.(DSM-Ⅳ). Results The overall current rate of deme ntia was 10.25%.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dementia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womenthan in men(P0.05). Accom panied with the lower education level, the prevalence goes up. The overall preva lence of Alzheimer's dementia was higher than the vascular dementia(7.81%, 2.46 %. P

【Key words】 Alzheimer disease;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性痴呆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 。据统计 ,目前我国已有1.29亿人口超过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15%,从而使我国提 前成为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脑器质性综合征,致残程度高,给家庭和社 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进一步了解老年痴呆的患病情况,较客观和全面的掌握河北省重点精 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其特点和规律,我们于2004年底在全省范围内对23个县区共2158例65岁 以上老人进行了老年性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患病情况及其对策作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底河北省总人口为6769万[2],参照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 查的研究设计,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3]。以2003年底人口数为基准, 对河北省23个县区共2158人年 龄在65岁以上(1939年10月1日以前出生者)的老年人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使用河北 省公安部门提供的电子版户籍登记系统。具体按行政村(居委会)户数多少顺序编号,分65 岁~、70岁~、75岁~3个年龄组,分别进行随机抽样。这样保证了样本在各乡镇中的覆盖面 ,也修正了因不同年龄组的人口基数不同所致的样本数偏差。抽取结果样本数为2158人,实 际访视计2126人,失访者计32人,失访率1.48%,实访样本和抽样的年龄、性别分布基本相 当。在2126名被测者中,诊断痴呆218例,其中女性125例(57.3%),男性93例(42.7%);平均年 龄74.58±6.10岁;正规教育年限1.76±2.69年;从未结婚4例(1.8%),已婚127例 (58.3%) ,再婚3例(1.4%),丧偶84例(38.5%);居住方式:独居40例 (18.3%),集体宿舍1例(0.5%) ,与亲属同住177例(81.2%);职业:农民/渔民151例(69.3%),离退休/病退30例(13.8%), 无业/失业4例(1.8%),家庭妇女33例(15.1%);医疗来源:自费198例90.8%),公费医疗8例( 3.7%),医保11例(5.0%),其他1例(0.5%);居住地:城市41例(18.8%),农村177例(81. 2%)。

1.2 方法 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和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4]为本次调查老年痴 呆的筛选工具,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5] 。在流调开始前 对所有参加流调的医生护士进行了为期4周的培训,诊断的平均ICC达到0.96。现场调查采 用入户单独面谈的方式进行。

1.3 资料统计 调查资料在EPI Data下采用双人双重录入数据,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 不同年龄段老年痴呆的患病率 见表1。

2.2 与痴呆患病率的有关因素 见表2。

从表2中发现,痴呆的粗患病率与年龄、婚姻及许多社会人口学因素有关。性别:男女患病 率分别为8. 45%,12.18%,有显著差别(P<0.01);文化程度:文盲组、小学组和初中及以上组的患病率分别为13.47%,8.28%,4.74%,初中 或以上组基数较小,但文盲组患病率明显为高(P<0.01);婚烟状况:丧偶者患病率高于已婚且配偶健在者(11.70%,9.46%);未婚者患病率最高 (14.81%),因例数较少,较难肯定;家庭结构:以独居者最高为10.50%,其次为同配偶 子女居住者10.21%,居住集体宿舍者最低9.09%,但例数较少;居住地:城乡总的患病情况比较,农村高于城市(10.68%,8.76%),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3 城乡、性别之间痴呆的类别比较 在218例痴呆患者中,其中AD 166例,VD 52例,AD明显高于VD,有显著性差异(P <0.01) ;农村AD 134例,VD 43例;城市AD 32例,VD 9例。农村和城市比较,痴呆类别无显著性差 异(P>0.05),女性AD 98例,VD 27例;男性AD 68例,VD 57例,男女之 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 不同性别之间年龄、读书时间痴呆患病情况比较 见表4。从表4中发现,女性患病年龄低于男性,但统计学结果无差异(P=0.759), 而读书时间女性明显少于男性,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0),MMSE总分女 性低于男性,统计学结果无差异(P=0.113)。

2.5 影响因素 通过12个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痴呆的危险因素有读书年限0 ~6年(OR=8.343),收入0~5000元(OR=3.081),农民/渔民(OR=9.697),离退休/病退 (OR=21.118),无业/失业(OR=8.122),学生/家庭妇女(OR=25.081)。保护性因素有 汉族(OR=0.59),男性(OR=0.729)。

3 讨 论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加,与老年相关疾病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自 八十年代起在中国已有许多关于老年痴呆的研究报告。北京1986年报告[5],在城 市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重度痴呆患病率1.28%,65岁及以上1.82%。上海报告[6]60岁及以 上痴呆患病率为3.46%(1990)和4.21%(1993)。国内另有报道60岁以上为0.86%~7.05%,65岁 以上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5.99%[7-11]。本次调查发现65岁以上痴呆的患病率10.25%,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7.87%。 对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患病率,国内外的报道因地区差异患病率高低也不相同,在欧美 AD为主要痴呆类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AD的患病率高于VD,有显著性差异,与欧美的报道相 符[12];而农村地区和城区未发现有差异性。国内有许多研究认为,性别对AD和VD 的患病率有一定的影响,但仍是意见不一,如高至胜等[13-17]报道,女性患病率 高于男性。而陈湛 [18]报道,AD无性别差异,VD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本调查显示,AD和VD的患病率未 发现有性别差异。有关痴呆的危险因素,我们调查发现男性是痴呆的保护性因素,而文盲和受教育程度低及无 固定职业者是危险因素,与大量国内外调查结果相仿。调查发现,痴呆患者女性文化程度明 显低于男性。上海5年随访(1987~1992)报告[19],年平均发病0.91%(轻、中、重度 ),教育程度对痴呆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文盲为危险因素,这与我们的结果一致。随着国 家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AD)及其它老年痴呆患者的绝对人数增加,已构成国家主 要的社会问题和保健内容。随着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日趋增高,老龄人脑健康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关注。老年期痴呆严重危 害老年人的健康,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希望社会及家庭加倍关爱老年痴呆的患者,需要提 供更多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中国痴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9

[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经济年鉴2 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3]栗克清,崔泽,崔利军,等.河北省精神障碍的现况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1 :36-40

[4]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1-165

[5]美国精神病学会(庞天鉴).DSM-Ⅳ分类与诊断标准,2001

[6]陈昌惠,张维熙,沈渔村,等.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资料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 杂志,1986,19(2):73-76

[7]高之旭,刘福根,方壅生,等.城市、城镇、农村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研究.中华 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4):209-212

[8]张明园,瞿光亚,王征宇,等.痴呆和Alzheimer病的患病率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 990,70(8):424-428

[9]王道,卜时明.上海县老年性痴呆现状调查.上海精神医学,1995,新7(2):76-78

[10]沈渔村,李永彤,李格,等.Alzheimer性痴呆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神 经精神科杂志,1992,25(5):284-287

[11]张新凯,何燕玲,张明园,等.老年期痴呆及Alzheimer病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初探 .上海精神医学,1998,新10(增刊):9-12

[12]Jorm AF, Hemderson AS. 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quantitative in teg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7,76:465

[13]高至胜,盛小奇,单飞豹.湖南省长沙市老年期痴呆流行病学调查.湖南医学,19 94,11:195

[14]余金龙,冯容妹,方少心,等.广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调查.中 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30

[15]吕书臣,余海民,陈勇华,等.海岛居民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调查.舟山医学,1997, 25:1

[16]朱紫青,陈建新,张明园,等.痴呆和Alzheimer病患病率的5年纵向研究.上海精 神医学,1998,10:6

[17]唐牟尼,郭杨波,向孟泽,等.农村老年期痴呆和Alzheimer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20

[18]陈湛,张梁,来月霞,等.新疆石河子城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的流行病学 调查.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