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合理化建议

一、调查目的

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性做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希望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西安某中学初一三班、五班、八班(为随机选择,没有普通与重点班的区别)166名学生。

发出问卷166份,收回164份,经过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问卷统计表:

这次的调查报告充分肯定了该校课改的优秀成果,基本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以下几点是调查中暴漏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建议。

1、组内气氛尚不够和谐

从调查来看,在个人对小组成员满意度的维度上,非常满意的人并不是很多,不满意的也依然占到了20%以上的比重,这说明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十分和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之间有时不能友好相处。这主要是由于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彼此是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都存在差异。

2、课堂纪律问题

该校的课堂上已经基本上没有了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这非常了不起,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是在热烈讨论,而只是在起哄,这种现象在副科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此时,教师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明确的任务分配来改变这种状况。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

新课改的指导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监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前预测问题

要求教师的备课面更广,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临场应变能力也要更强。教师要能提前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问到的问题并早作准备。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注重组员之间团队意识的培养

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一种绝佳手段,应坚持多维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是以分数论英雄。

(3)关注后进生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着力于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氛围,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转化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在集体环境中,每个成员都乐于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就被融入到了团队氛围的潜移默化之中。

总之,这次调查报告充分肯定了该校课改的成功,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有待改进的的问题,随着实践和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必将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真正开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社团发展

中职学生社团,它是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形成的团体,它是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这就是时代对中职学校提出的新要求。

一、人际交往的意义

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会在心理上或行为上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可以帮助人们交换信息、表达情感,增进经验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害怕孤独,而中职生大多都异地求学,加之中考的失利,难免心理会产生孤独。根据心理素质调查报告:中职生中不善交际者占80%以上,有明显心理异常者占37%,与人无法沟通者占21%。因此,提高中职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必然问题。

中职生的身心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是在交往的过程中进行和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中必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学校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的人才,社团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在学生忙碌的学习之后,身心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因此,中职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人际关系有很好的改善,自我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很多学生在社团中相处得都很融洽,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是一门艺术,如何进行恰当的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社团活动既能增加学生间接触的机会,又能增进他们的友谊。

二、社团活动对中职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笔者调查发现,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心理素质要比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高,在面对一些陌生的场合时,他们能表现得更加从容镇定,心态更加平稳,心理适应能力较没有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强。根据调查显示,70%以上参加社团的学生,对其人际交往现状“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只有少于 30%的学生对人际交往现状不满。而没有参加社团的学生中,50%以上对其人际交往现状“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1.帮助中职生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增强人格的自我完善意识

在社团里,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有权力管理社团的事务和活动,有义务为社团的发展作出贡献,这种形式充分体现了成员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动中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这种主人翁精神和成员间的互动也促使每个成员更加追求自我完善。

2.成功的体验增强了中职生的自信

通常举办一个大型活动,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力量,从策划到组织再到执行,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如何发挥团队精神,成功把活动举办好是关键。群体氛围能提高工作效率,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激发成员的创造力;群体内的凝聚力,会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工作。而当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时,则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加强了对自我的肯定,从而自信心有了显著提高。

(3)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即一定社会价值观念内化成人的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表现为个性的倾向性、动力性的稳定的特征,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和内化性的特点。从某种层面上看,中职学生社团活动是教师教学的延伸、学生学习活动的继续和自身知识积累的升华。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社团活动,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拓展智力,激发创新欲望,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将来更好地发展。

三、今后社团发展的建议

1.中职应大力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

中职对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加大必要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经费,根据社团规模的大小和实际,划出专项经费支持社团活动,在活动场地、活动设施等硬件方面提供必要保障。现在很多中职社团的发展只是处于制度上的支持,但是资金方面一般都是让社团自己筹措,由于社团的成员大多数是在校中职生,很难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与联系,很难募集到活动经费,由于经费的短缺往往导致一部分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无法开展。

2.学生社团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负责人应主动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使自身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社团成员中树立威信,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同时还应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在开展大型活动前,负责人应与指导老师协商,从宏观上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同时,不仅要提高社团学生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更要求社团成员整体水平的发展。因为往往有的社团是一两个社团干部的出色能力带动了整个社团的进步与发展,一旦该学生干部毕业或由于其他原因退出社团会导致整个社团的运作出现障碍。所以学生社团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每个人的能力都应得到锻炼与提高。

3.个人应积极提高交际能力

作为中职生步入社会的桥梁,与社会沟通的渠道,中职社团在中职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职生可以通过各种社团活动不断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与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和协调。总之,中职学生社团活动在培养中职生创造能力、提升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中职社团活动定会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发挥其自身特色做出应有贡献。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喜欢成都想继续在成都生活

市民幸福感指数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为了解XX年成都市民的幸福感状况,成都市社会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在XX-XX年连续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选择侧重市民个人幸福感的各项指标,制定出了测评体系,包括五方面十大指数内容:

市民的生存状况(如收入满意度指数)

市民的生活质量(如居住条件满意度指数、健康信心度指数、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交通出行便利指数等)

市民的身心状况(如精神状态指数)

幸福感对比(如生活质量方面与过去的对比、对未来的预期)

人际关系及城市认同(如人际交往和谐度指数、城市认同感指数等)

调查方式:采用了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对18周岁及以上、在成都市五城区及高新区居住超过3个月的居民(包括成都户籍的本地人和长住成都的外地人)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报告表明,XX年市民的幸福总指数(3.54)与XX年(3.50)基本持平,幸福感自我评价指数(3.67)较XX年(3.48)上升0.19分;对XX年生活感到幸福的比例(56.8%),较XX年(46.1%)上升了10.7%。而市民对成都的认同感指数(4.03)较XX年(3.97)上升了0.06分。其中,市民对成都的留置意愿指数(4.61)和喜爱度指数(4.29)最高,分别有近九成受访市民表示喜欢成都和想继续在成都生活,各项指数均达到较高分值。

八成多市民:家庭生活“幸福”

在涉及到市民幸福感的十大具体指数中,较之XX年也发生了变化,最高的是家庭生活幸福指数(4.13),最低的是收入满意指数(2.97),除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XX年降幅较大外,其它指数均较XX年上升或持平。其中尤以社会治安满意度、收入满意度、人际关系和谐度、生活质量提升、家庭生活幸福五大指数较XX年有所上升。

社会治安满意度指数:3.50,较XX年的3.43上升0.7分。57.6%的受访市民认为XX年成都的社会治安好,仅11.5%的受访市民认为不好;

收入满意度指数:从XX年的2.91上升到2.97。34.2%的受访市民对目前的收入感到满意,32.8%的受访市民表示不满意;

人际关系和谐度指数:3.89,较XX年的3.83上升0.6分。72.8%的受访市民感到和周围的人相处“愉快”;

生活质量提升指数:从XX年的3.14上升到3.43,42.5%的受访市民认为生活质量与XX年相比“提高”了,53.5%的受访市民认为未来生活质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或“有所提高”,仅有3.3%的受访市民认为“会有所下降”或“较大幅度下降”;

家庭生活幸福指数:从XX年的4.0上升到了4.13,81.5%的受访市民觉得家庭生活“幸福”;

生活总体满意度、居住条件满意度、健康信心度和精神状态四大指数:与XX年相比保持稳定;

交通出行便利指数:较XX年降幅明显。分析认为,这与私家车增加,重要交通要道如人民南路改造、地铁施工等因素有关。随着XX年我市交通缓堵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投入运行,以及重点路段改造的完成,地铁和轻轨的陆续建成,在成都交通出行将更加便利。届时,该指数将得到提升。

15种职业人群家庭主妇最幸福

调查报告对15种职业人群的幸福感作了对比,其中家庭主妇、公务员、离退休人员、企业公司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五类职业人群幸福总指数高居榜首,而又以家庭主妇“感觉最幸福”,幸福总指数达3.9。相对而言,企业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员工及工人的幸福总指数较低。

相关链接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交际能力 公共关系 教学理念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众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标明,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1]有的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出现了笔试过关,而面试不过关的状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欠缺综合素质里面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形成和塑造自身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不少大学生因为交际能力差而自卑,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时普遍不自信。

1.大学生交际能力欠缺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办代替,平时与他人的交往也少,可以说是在随性而为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而普遍存在高度自我、任性、封闭的特点。此外,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主要生活在学校中,人际关系比较单一,家、学校两点一线或者宿舍、教室、食堂铁三角,鲜有机会与社会进行交流,这就使得学生在交往方面缺乏足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交际圈开始扩大,学习的环境也相对宽松,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社会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欠缺使得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们遭遇“南墙”,受挫感让这部分大学生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变得更加封闭。同时,电视、DVD、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交际不足。看电视、看碟片、打游戏、上网等,使得这些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中,被动地接受信息或者与虚拟中的人物进行交流,想象力和主动性受到很大限制,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更是寥寥无几。其他诸如学校应试教育的缺陷、第二和第三课堂的教学活动近于匮乏、现实社会的复杂性等都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交际能力的方法

众所周知,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而是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和学校教育及自身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鉴于此,可以从人际交往的实践和教育两方面入手。

2.1人际交往的实践

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充分提供实践社会交际的舞台。第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支持各种学生社团和组织的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在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交际能力;第二,举办跨系、院的竞赛活动,让来自不同地区、院系的大学生能聚在一起尽情交流;第三,依据高校的实情,提供各种助学、助教、助研岗位,让大学生们能够在勤工俭学中拓展交际的渠道和能力;第四,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去进行锻炼,比如参观工厂、参与三下乡、主持和参加社会调研等。

2.2人际交往的教育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知识,才能在知识的运用中逐步提高能力。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他们具备丰富的人际交往知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际交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用的,否则不会有交际能力欠缺的问题出现。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迫切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教他们学会人际沟通、自信心培养和自我潜力开发等技巧。然而,纵览高校课程体系,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专门针对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们只好求助于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自己寻找提高交际能力的资料,实行自我教育。

3.公共关系教学新理念与交际能力培养

高校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但可以考虑以某一门涉及人际交往知识较多的课程为基础,加入交际能力培养的元素,这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公共关系就是这样一门课程,贯穿公共关系课程的主线之一是组织及其成员形象的塑造,其中涉及的公关观念、人员素质、传播沟通、人际关系、公关礼仪等内容对于解决大学生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给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注入新理念,相信能够为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3.1课程性质新理念

公共关系课程传统上是传播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素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公关能力,熟悉公共关系的主要技巧,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如果以此作为公共关系课程性质的理念,则教学必然偏重于公关理论和操作技巧,偏重于如何为企业等社会组织服务,而忽略或轻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公共关系课程的授课对象应该突破传统上的传播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面向全校各专业,作为公共课或公选课,从专业素质课转变为一门通识课、情商课。以此作为公共关系课程性质的新理念,则可以结合公共关系课程的内容着重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新理念

赋予公共关系课程性质新理念,则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新理念下的公共关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应该更多关注人际交往、沟通、个人的形象塑造等。

3.2.1破冰。课程伊始,一般会直接切入课程内容,但公共关系作为通识课、情商课,开课时应该突出人际交往的内容,比如第一次课师生见面,安排破冰游戏,让学生有机会介绍自己,培养学生与陌生人和权威进行交流的胆量与能力。

3.2.2案例讨论和情境模拟。精选现实中的公关案例,比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个建厂五十几年的知名企业会故意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次事件的根源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如果你是三鹿集团的公关经理,你该怎么做?下一次课时,让学生就准备的内容进行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和发言,学生拓展了思路,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逻辑能力。

3.2.3课堂辩论和即兴演讲。安排具备争议的论题,比如顾客永远都是正确的、形象主要是内在气质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正方、反方,准备一周后进行课堂辩论赛,评选出最佳辩手和最佳风度奖。当授课中涉及某些重要内容时,比如公关观念中的形象观念,邀请志愿者准备三分钟后,就形象的重要性发表即兴演讲。辩论和演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增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

3.3课后实践新理念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理念的课后实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公关能力。新理念指导下的公共关系课后实践,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运用所学人际交往知识的机会。

3.3.1公众调查和公关活动调研。公众是公共关系客体,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课后选择某一种公众进行调查,就所调查公众类型的特点形成调查报告。公共关系活动种类繁多,安排学生课后就某企业或公司的公关活动进行调研,要求详细了解活动名称、背景、内容和效果等。课堂上由小组派代表,介绍本小组调查和调研的结果。学生在进行调查和调研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障碍,比如如何进行自我介绍、如何说明来意、如何让对方愿意合作等,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群策群力,交际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3.2.2公关礼仪大赛和模拟应聘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校团委举办的公关礼仪大赛和模拟应聘大赛。为了在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参赛学生格外注意课堂上讲授的礼仪知识,多方搜集与礼仪和应聘注意事项有关的资料,最终交际知识得到了丰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交际能力欠缺的背景下,公共关系教学新理念的运用给了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也给了大学生更多学习和实践交际知识,从而提升交际能力的舞台。具备较高交际能力的大学生们,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一定能在未来的生活和事业中闯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从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看大学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6.11.8,第5版.

[2]季春红,陈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浅析[J].考试周刊,2009,NO.28:201-202.

[3]李磊.浅议民族师范院校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NO.14:39.

[4]薛长蕴.公共关系教学方法浅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12):69-70.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成瘾 中职生 人际关系 相关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吸引了心理学家愈来愈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对于人际关系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我国关于网络成瘾理论的研究有许多,但尚未有关与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相关的调查报告,本研究希望能从这一角度出发,更进一步的关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地探讨如何恰当地引导青少年,将课内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这一强大的工具结合起来,促进学习,并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和上网心理,从而使其建立起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其健康发展。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被试来自广州市区内三所中职学校,发放问卷432份,回收有效问卷388份,其中男194人(50%),女194人(50%),一年级161人(41.5%),二年级127人(32.7%),三年级100人(25.8%),平均年龄17.3岁(SD=1.11)。

1.2研究工具

(1)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由台湾大学心理系陈淑惠教授编制,全量表包含五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退瘾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健康问题,共有26题,总分为104分,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初步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各因素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70于.82之间,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92。

(2)中学生人际关系测量量表。该量表由邬庆祥老师等编制,收编于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测量》一书中,全表共36题,总分为36分,总分代表人际关系好坏程度,越高表示人际关系越好。其中,30-36分以上为人际关系很好,25-29分为人际关系较好,19-24分为人际关系一般,15-18分为人际关系较差,15分以下为人际关系极差。

(3)网络使用情况背景调查。该调查表系自编,以了解受试者使用网络的一些基本情况。内容包括第一次接触网络时的年龄、上网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家人的态度、常去的网站等。

1.3统计工具:本次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1.4研究方法。本次调查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先从广州市8个区中随机抽出3个区,再在每个区中随机抽出一间学校,在一年级至三年级中每个级随机抽出一个班,班里除了被有关机构鉴定为弱智以及从未上过网的同学外,其他同学都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

2、结果与分析

表1与表2可以看出,广州市城区大部分中职生的人际关系还是处于不错的水平的,平均分为26.26(SD=4.24),男女生之间、各年级之间的分数差别不大。69.6%的中职生的人际关系都是较好的,人际关系极差的中学生只占少数(0.5%)。

由表3可以看出,在.01的水平上,广州市城区中职生的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网络成瘾的得分越高,说明其网络成瘾的倾向越严重;人际关系的得分越高,说明其人际关系越好。广州市城区中职生的中文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网络成瘾得分越高,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则其人际关系得分越低,人际关系就越差。

由表4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网络成瘾耐受性、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及强迫性上网方面存在差异,在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健康问题及人际关系总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在人际关系与网络成瘾各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一年级与三年级在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反面存在差异,在网络成瘾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时间管理问题和人际健康问题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存在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在强迫性上网方面存在差异。

3、广州市城区中职生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

通过前面的统计分析,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州市城区中职生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69.6%的学生人际关系都处于较好或很好的水平,人际关系极差的学生只占少数,且网络成瘾倾向不严重,大部分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都比较低,只有极个别学生较严重。在.01的水平上,广州市城区中职生的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由于网络成瘾得分越高,说明其网络成瘾的倾向越严重;人际关系得分越高,说明其人际关系越好。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网络成瘾得分越高、网络成瘾的倾向越严重,则其人际关系得分越低,人际关系就越差。

有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成日忙于点击,很少专注地思考问题,很少主动与身边的人交流,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常;有的青少年沉溺于在网上扮演“虚拟角色”,把自己分成若干角色,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以致与现实角色之间产生二重或多重人格的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还有的青少年由于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会形成网络孤独症,产生人际信任危机,以致产生猜疑、孤僻等心理障碍。青少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孤独(Roscoe & Skomski,1989)。他们觉得空虚、孤立、厌倦。在自己觉得被人拒绝、排斥、孤立,无法控制情景时,他们更可能认为自己孤独(Woodward & KalyanMasih,1990)。男孩子在孤独方面遇到的问题似乎比女孩子多,这可能是男孩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上困难更多一些(Chang,Lei & Guo,2004;Xu,Farver,Schwartz & Chang,2003)。本次调查中,13.7%的被试常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女生45.3%,男生54.7%),12.1%的被试宁愿呆在家里上网也不愿意与朋友出去玩。

青少年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真实的感情交流,青少年“网恋”、“网婚”现象较为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对异性有着朦胧的情愫与幻想,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缺憾的,但由自己想象出来的“梦中情人”则肯定是非常完美的,这就是为什么网络能不断的制造浪漫爱情的原因。本次调查发现,13.4%的被试曾一次或多次试过网恋,且不少被试表示对于网恋并不抗拒,青少年在网上打情骂俏、变友、多角恋爱等行为经常发生。另一方面,网上泄密、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骗、网上病毒等给青少年带来的是惶恐不安,由此产生交际的焦虑。网络还会诱发“情感冷漠症”。不少青少年把兴趣、情感转移到电脑世界之中,以致在现实生活中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研究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每周上网超过5个小时的青少年中,由25%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及朋友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在网络的影响下,青少年交往动机明显发生变化:一是模糊,由于网络上的交往对象十分广泛,并且带有不确定性、虚拟性、隐蔽性,有许多青少年对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友,为什么交友,在思想上比较模糊;二是肤浅,由于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可靠程度较低,大多数青少年认为它仅仅是消遣,“点头之交”多一些,真心好朋友却难寻觅,不少青少年在上网交往时更愿意与一些性格怪异、语言偏激者交往,甚至崇拜网上暴力者、黑客;三是极端,据相关调查,高达52.3%的青少年在网上聊天、交友时主要是找共同的兴趣点,许多人一上网就钻进自己的兴趣区域,这种“人以群分”的极端风格是狭隘的,不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发展。

网络的虚拟性、随意性、隐匿性容易使青少年交际责任感减弱【3】。中学阶段是个头发展的关键期,中学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觉醒。伴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中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社会、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而且评价各种态度的观点和标准也逐渐形成。这些态度势必会反映并体现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并成为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社会,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明确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有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许多调查都发现,由于青少年网民是以“隐形人”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所有伦理道德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丧失道德感和责任感。有相当多的青少年认同网上欺骗行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8.6%的被试曾经在网上撒过谎,他们认为在网上聊天彼此之间都不认识,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也有的青少年认为在网上可以欺骗对方,但不能伤害别人。在互联网上,他们可以随便与一个陌生人倾心交流,也可以毫无顾忌的谩骂、嘲笑、诽谤别人。而在现实社会中的任何法律法规都无法对这些行为进行规定,这种灰色地带,致使部分青少年一切从自我出发,想怎样就怎样,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这样自私、不负责任的交往观很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任性、放纵、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对于青少年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规范网络制度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

4、结论与建议

4.1在.01的水平上,广州市城区中职生的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网络成瘾倾向越高的广州市城区中职生的人际关系越低。

4.2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生活氛围,融洽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现实人际关系,在生理保健等方面给青少年更多的关心;强化青少年网站建设,设立宣传正面信息的网站,强化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等青少年感兴趣和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络信息,凝聚青少年。再次,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家长要注意控制青少年上网的时间,安排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人际交往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最后,加强网络管理,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逐步建立网上信用制度,增强青少年网上交际的责任感、安全感;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公共网吧的环境,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接收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宏利等.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心理学动态,2001.9(4):376-381

[2]李萍.网络与青少年人际交往.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33-35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诚信;教育

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7-0114-01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诚信不仅是美德,也是一种道德约束,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诚信度至关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诚信问题。农村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诚信问题更是引起了诸多关注。

1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诚信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农村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笔者调查了T市某高职院校400名大学生,其中有200名为农村大学生,另外200名为城镇大学生。调查内容涉及还贷、考试、求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两点问题:一是大学生(包括农村大学生)普遍对诚信认知度较高,但他们的实际行为与他们对诚信的认知也普遍存在着偏离,实际存在诚信缺失行为;二、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基本一致,但农村大学生在求职诚信度上普遍高于城镇大学生。这与常秀琴(2015)的调查结果一致。所以农村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与大学生整体的普遍诚信现状基本是统一的,具体有:

1.1人际交往方面

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不会去轻易相信别人,或者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56%的受访者表示曾经被认为很亲近的人出卖过。总之,在高职院校中,由于诚信的缺失,普遍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

1.2信用还贷方面

这主要在贫困学生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国家为了解决贫困生就读问题,给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笔者在做调查时发现,在400名受访学生中,有56名申请了助学贷款。这56名贫困生中有45人来自农村,11人来自城镇。结果56人中居然有30人在年度贷款到期后不及时偿还。

1.3考试作业方面

200名农村大学生中,59.09%的坦言曾作过弊,13.64%表示,经常作弊,27.27%的人没有过作弊现象。城镇学生的数据也基本与农村学生差不多。大多数人表示抄袭是学习中的常态。

1.4求职就业方面

一是求职材料上弄虚作假,67%的被调查者表示简历必须要美化,不然会吃亏;二是找工作时,同时参加多家用人单位招聘,做着上家找下家,离职时不负责任说走就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上述诚信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校思想教育力度不足、家庭诚信教育缺失、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违约成本过低等原因造成的。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包括农村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对他们加强诚信教育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2应对措施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特别是辅导员们

自身素养及教育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一是从教师自身入手提升自我。老师们应该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与自身品德提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二是加强培训。

2.2全社会积极行动,营造良好诚信环境

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这方面,近几年国家已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等,今后还应加大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全员行动起来,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全民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争做诚信单位;另外,学校与家庭要双管齐下,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奖罚机制,加大监督,参照

银行征信系统建立大学生诚信追踪档案卡在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做好这项工作,在今后的校园学习生活中随时记录追踪卡,对表现良好的予以奖励,对诚信问题严重的给予及时干预。必要时可以公示记录卡,加大违约失信成本。

2.4提高诚信教育力度

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品德教育。综合运用理论教育、典型事迹教育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多方面展开教育工作。可多组织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视频观影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他们参加,把诚信教育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总之,我们不仅要重视当代农村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还应积极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而不是只把问题摆在桌面,不去触碰核心内容。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良好的诚信秩序一定会在大学生中间重新建立。

参考文献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挑战的能力引起很多学科的关注。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认为大学体育教学推动了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了大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引发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他们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质去走向社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竞争的能力。本文通过体育教学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期理解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困境。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和谐,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健全和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同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社会需求的人才的质量与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挑战的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杂志社和中国大学生网围绕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网上投票。《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1]

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嫉妒、逆反心理、仇富、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这种危机主要来源于社会的外部环境,包括对未来的恐慌、适应能力不强、交际能力不足、经济压力、情感的缺少等等。其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原则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也正在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树立新的发展目标、加快改革的步伐,促使我们对体育教学的规律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大学的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之间是相互渗透的,[2]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遵循如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体育教学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但不能自发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差异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的年龄、体质、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面临总体一致的要求与个体差异性的矛盾。作为体育教师要做到因学论教、创设个性发展多元格局,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就要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

3、交互性原则

交互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交往性、互动互补性、主体创造性、生动灵活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积极课堂参与起到促进作用。给师生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一种轻松快乐的锻炼、学习,进而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参与者。

4.综合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要尽可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查。

三、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作用

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和成熟的新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改善自我的人格结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推动了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了大学生的人格。

1、体育教学推动了大学生的智能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强化,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3]

2、体育教学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体育运动具有降低紧张情绪、排解焦虑的心理的作用。体育运动所产生的运动愉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其次,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体育运动既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又培养人勇于接受失败。最后,体育运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个体主动参加体育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

3、体育教学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运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体育教学以班级或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和互助的精神。

4、体育教学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大学体育课程中,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大多数都能很好地胜任体育活动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以进步和友谊为内容,便于培养人的坦诚、宽容、谅解和互爱等品质。

5、体育教学健全了大学生的的人格

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指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体育运动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培养大学生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另外,体育运动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生应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大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了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了大学生的人格。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建议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这一兼有健康、娱乐及教育功能的有利条件,完善自己的人格。建议体育教师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参考文献:

[1] 《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省略/show.php?contentid=5465

人际交往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命观 生命教育 调查报告

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极少关注生命成长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容易使受教育者缺乏对生命科学正确的认识,造成生命意识淡薄、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现状,遭遇挫折时甚至引发恶性伤害事件。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高职生生命观现状,从中发现高职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所在,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命质量。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高职生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回收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回收率98.41%。男生198人,女生45人,4人未报告,性别比例与学院情况基本对等;电力系73人,机电系93人,信管系78人,3人未报告;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142人,7人未报告。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认识自我、生命态度、价值取向、挫折应对、安全意识5个维度,另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内容需求调查,共14个题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

83.8%的高职生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12.5%对自己当前生活不满意,3.6%的高职生表示对现在生活状况没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满意,又没有不满意。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当前的生活较为满意,生活质量总体较高,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被调查的高职生中有11.7%的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43.3%的比较了解自己,35.6%的认为对自己只是一般了解,7.3%的不太清楚,1.6%的表示非常不了解自己。超过一半的高职生自认为对自我的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不到10%)的高职生对自我了解比较模糊。

对自己的评价上,61.1%的高职生认为自己优缺点共存,34.8%的感觉自己很平凡,觉得自己很优秀的占2.8%,不如别人的占1.2%。表明当今高职生大部分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能够接纳自我、肯定自我,个别有自卑、不自信的表现。

在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上,高职生整体而言有较正确的认识,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生活满意度较高。少部分自我评价不高、缺乏自信的高职生则需要个别的关怀与辅导。

(二)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

对待生命的态度,82.2%的高职生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11.7%的认为生命应为自己而活;3.6%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获得他人的承认;1.2%的高职生表示生命没有意义,0.4%的则无所谓。说明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应当珍惜生命。个别生命态度比较消极、或模糊,对生命的认识可能存在各种程度的偏差,缺乏生命活力。

对于社会上常见到的大学生自杀行为,68.4%的高职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不懂得珍惜生命的表现;10.9%的人感到不可思议;8.1%的人认为与己无关;0.4%的人感到害怕,自己有时也想过。说明高职生对自杀行为基本持否定态度,对待生命有比较明确及正确的认识。也有少数高职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可思议、与己无关的态度,觉得自杀离自己很遥远,这类高职生比较缺少对生命的思考,对他人生命缺乏敬畏感,需要对之进行相关的引导教育,增强其同理心,感知生命的价值与力量。极少高职生有过自杀念头,则需对其加强行为关注与社会支持,引导其学会求助,体验生命的积极情感,增强责任意识,感悟生命的珍贵与广博。

人和动植物,哪个生命更重要?高职生中有64.0%的认为生命平等,22.7%的支持人的生命更贵重,13.0%的表示无所谓。数据反映,不少高职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比动植物贵重,可能是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

在对生命的态度与认识上,相对而言高职生能够较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珍贵与意义。部分高职生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相应的需要体验式的生命教育,让其切身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的承载,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感悟生命的馈赠,提高生命质量。

(三)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

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被调查者中,64.0%的认为取决于过好个人的每一天,13.8%的认为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11.7%的认为取决于金钱和地位。另有不少学生在开放式提及人的价值在于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并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56.3%的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也争取他人帮助;19.8%的认为以自己努力为主,利用别人为辅;8.9%的认为应该靠个人奋斗;14.2%的选择顺其自然。从高职生的选择可以发现,努力奋斗是高职生价值实现的主流思想。

33.6%的高职生认为父母及家庭对其生命价值观影响最大,26.3%的认为自己本身的性格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23.9%的认为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对自己影响最大,5.7%的受朋友和同学影响最大,4.5%的认为学校教育对价值观影响最大。数据显示对高职生个人价值观影响按选择多少排列依次为父母及家庭、自身性格、社会环境、同学朋友,最后才是学校教育。可见家庭环境在个人的成长乃至生命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生命教育最需要家长在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指引,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起辅助作用。

在对价值的看法与倾向上,高职生更多地受家庭及自身的影响。价值观总体呈积极、向上之势。虽然学校教育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影响有限,但也可通过相应的教学与活动培养高职生的价值观,纠正其价值观偏差。

(四)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

当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81.4%的高职生相信自己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11.7%的感到自己很没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6.1%的表示无所谓。大部分高职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少部分需要有效引导,增强自信,应对挫折。

面对压力和挫折,被调查的高职生中,61.5%的会自己想办法解决,19.4%的选择寻求帮助,15.0%的选择发泄,3.2%逃避。可见,高职生遇到困难倾向于依靠自我排解,懂得向外界求助的很少,求助意识有待提高。少部分高职生选择逃避,方式消极,且有可能走极端。

在对挫折的应对与处理上,学会舒缓压力,转化消极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调节,是高职生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尤其需要强化其向外界求助的信念,增强其求助意识,既是应对和处理困难、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责任。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需要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

高职生中,15.8%的会经常关注与逃生、自救有关的知识;76.5%的偶尔关注;7.7%的从不关注,可见高职生普遍对该类信息关注度不够,安全意识不强。

有5.3%的高职生表示非常了解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方法保养身体,27.5%的比较了解,42.9%的对养生之道一般了解,14.6%的不太清楚,6.5%的非常不清楚。数据说明大部分高职生对营养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与高职生当前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也有部分高职生较关注饮食和锻炼,健康意识较强。

在对安全的意识和关注上,高职生表现出较忽视的态度。因为年轻,身体机能处于最黄金的时期,少有人懂得对身体的保养与维护;也因为年轻,普遍缺乏与安全、健康相关的阅历,大部分高职生的安全意识弱,不注重饮食健康与身体锻炼。

(六)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从对高职生生命观态度调查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第一,鉴于高职学生安全意识普遍低下的实际状况,提高安全意识是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二,基于高职学生自我排解能力较差、向外界求助意识较弱的现实情况,挫折教育是高职生比较欠缺和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第三,由于生命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普遍缺少亲身经验与深切感悟,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较为适合当前高职生的需求。因此,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重视挫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是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意识。可结合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等课程的教学,或学生会、团委等学生活动,将生命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以体验式的方式对高职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

从高职生对生命教育内容的需求角度进行调查,让高职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需求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结果显示:67.2%的选择逃生技能、62.8%的选择人际交往、53.8%的选择养生保健、51%的选择心理问题、32.8%的选择生命起源、24.7%的选择交通安全。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成为高职生选择最多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反映高职生普遍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有提高自我安全防卫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学校在逃生技能相关课程方面的不足:相关训练活动或学习课程太少,不能满足高职生的需求。人际交往在高职生的生命教育需求中排列第二。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人交往是困扰多数高职生的问题,折射出高职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偏弱的现状,也反映出学校在人际交往课程或活动方面的不足:课程数量少或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高职生提高交往能力的要求。养生保健与心理问题两项内容均有超过半数的高职生选择,意味着起码有一半左右的高职生具备一定的健康意识,珍爱生命,平时能够关注自我的健康状况,有意识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生对生命起源和交通安全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高职生感觉二者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由此可见,高职生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其中的重要与意义。因此,生命教育若能采取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效果更好。

四、结语

高职学生生命观态度表现为积极、向上,个别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或心理辅导。根据生命观态度与生命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从整体而言,高职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挫折教育、逃生技能、人际交往等内容是目前高职生最需要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应高职生的特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宁.从生命观调查看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2,26(1):59-61.

[2]吴伊茹.对广东医学院大学生生命观倾向的调查及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6):6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