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教学形式;新课程资源;造型能力;综合素养

走出校园开展灵活多样的美术活动是美术教育的必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党家村速写写生是在“新课标”指导下对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育教学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和实验。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区9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村子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 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明正统年间到民国时期所建。党家村是农、商并重,崇尚儒家思想的关中古村落。村中公共建筑、民居建筑设计合理保持完整。党家村古民居上承载的文化艺术元素丰富精彩被誉为“民居瑰宝”。村民现居村中因而党家村被誉为“中国古民居建筑活化石”。

一、教学时间设计

党家村美术写生活动计划用时五天(共62学时)。在写生准备一天(12学时),实践活动开展四天(50学时)。

二、教学参加对象

活动以学生有共同美术爱好为组织条件,打破年级、班级限制把校内爱好美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

三、写生活动内容设计

写生活动内容设计依据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将活动内容设计为五大类。

(1)小组调查研究性选修内容(每小组选一题完成):①党家村村史村情分析;②明清时期党家村村民文化思想生活观念分析;③党家村民风民俗活动与艺术的关系分析;④党家村文物存在类型及承载的艺术元素分析。

(2)基础艺术调查分析性内容:①党家村村落地图绘制及写生区域划分 (必修);②关中农村建筑发展演变简图绘制(必修);③党家村四合院建筑布局结构简图绘制(必修);④党家村常态生活体验(必修);⑤党家村民居古建筑承载的绘画元素分析(选修);⑥党家村建筑装饰元素分析(选修);

(3)党家村基础建筑速写实践练习性内容:①古建筑写生(每天4幅作业)(必修);②古建筑装饰纹样写生(收集20种纹样)(必修);③古建筑肌理拓印(收集20种肌理效果)(必修);④党家村纹样在服装装饰上的应用(文化衫绘制)(必修);⑤古建筑速写写生活动认识感受交流(必修);⑥个人选择性景点写生(选修)。

(4)综合拓展活动内容(集体参与):①泌阳堡寻宝活动;②互助合作拓展训练;③学生个人形象塑造展示训练;④抒情诗歌朗诵活动;⑤党家村明清生活模仿秀。

(5)实验继续开放性内容:①党家村艺术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服装、日用品装饰);②风景情境元素在高考场景速写中的应用;③党家村写生生活给我们的综合启示;④读实小说《白鹿原》结合党家村场景体验关中农村人文生态生活;⑤党家村古民居村落保护。

四、写生实施安排

第一天:(8:00~12:00)①党家村介绍;②写生方法示范。

(14:00~17:30 )①发放《导学案》;②优秀速写临摹。

(19:00~21:00)①临摹作业分析;②写生活动组织建立;③写生活动准备。

第二天:(8:00~12:00)①党家村整体参观;②村落地图绘制,写生活动区域划分和主要写生点设置,A区:党家祠堂、贾家祠堂;B区:看家楼、一颗印院;C区:文星阁、节孝碑;D区:泌阳堡。③研究导学卷,开展学习活动。

(13:00~18:00)①20种装饰纹样练习;②拓印20种肌理练习;③完成小组选修调查课题;④完成关中建筑发展演变简图绘制(选修);⑤完成古民居结构简图绘制(选修)。

(19:00~21:00)①党家村夜晚生活体验;②作业交流。

第三天:(5:00~7:00)党家村早晨生活体验。

(8:00~12:00)①安全、纪律教育;②组织作业交流分析;③完成A区设定元素写生。

(13:00~18:00)①完成B区设定元素写生;②完成C区设定元素写生;③古建筑上承载的绘画元素分析。

(19:00~21:00)①抒情诗歌朗诵活动;②学生个人形象展示。③作业修改辅导(分小组)。

第四天:(8:00~12:00)①组织作业讲评、安全纪律教育;②泌阳堡寻宝活动;③完成D区设定元素写生。

(13:00~18:00)①完成自主开放性写生元素采集和应用活动(党家村艺术文化衫绘制);②完成古建筑承载的装饰元素分析(选修)。

(19:00~21:00)①互助合作体能训练;②明清生活模仿秀;(3)作业修改辅导(分小组)。

第五天:(8:00~12:00)①组织作业交流分析、安全纪律教育;②完成必修调查报告。③个人选择兴趣性内容写生(选修);④完成各自小组选修调查报告(选修)。

(13:00~18:00)①展示写生作业;②学生写生感受报告;③写生活动总结。

(19:00~21:00)①教师、辅导员完成对学生写生学习评价;②完成教学效果评价;③完成教学反思;④网上作业展示;⑤筹备作业展览和教学汇报交流座谈会。

通过写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发了新颖的乡土艺术课程资源,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综合美术素养。活动开展也是对美术基础教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巩固和延展。

参考文献:

[1]包林,李睦.《非结论性教育学》,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2]张海.《美术创意课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谢.《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大2001版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家乐;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69-02

一、引言

“农家乐”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用以留宿过往客人,并为客人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农家乐”旅游的先河。此后,农家乐旅游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以其浓厚的乡土、田园文化气息,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类型中一个新的亮点,满足了当前我国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许多城市游客的眼光。一些地方随之也兴起了“农家乐”旅游的热潮。但中间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值得大家思考。

二、发展农家乐的意义

目前,随着绿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等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农家乐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各省、市、县政府、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家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而易见:

(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家乐”经营者95%的家庭成员不需再外出务工,且每个家庭平均要雇佣服务员2—3人,旺季时最多要4—6人。特别是一些“农家乐”的女主人们,对发展家庭宾馆情有独钟,这种形式解决了农村40岁左右妇女盼转移、难离家的矛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非常适宜农民。

(二)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它不仅作为一个窗口、一个渠道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更大的意义是在它发展的背后,有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与出,供与求的链条,为绿色农业的产品开发创造了无限的生机。

(三)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带动村庄环境建设、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等,在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的农民认为: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舒适、食宿卫生安全不仅是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带给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对话的信心和豪气。“农家乐”不只是改变了农民的命运,更唤醒了他们强烈的事业和精神追求。

(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致富一方百姓,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投入和城市公共产品向农村的延伸,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三、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要区别于城市,远离喧华,体现农家风趣。其优势集中在“农”字上,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当前大多数经营者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经营特色不够明显,经营无个性,农家的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二)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经营模式单一。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景区的农民环保意识也与日俱增,但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排放因为人流量的增多而开始成为难题,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

(四)客源季节性强,市场开发不够。几个景区的经营者反映,客源季节性强,游客以散客为主,80%的客源直接来自周边城市,作为当地的农户,他们开发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数“农家乐”仍处于等客上门的状况,主要依靠游客口口相传,许多游客往往都是回头客或者是经朋友介绍来的,有些虽于旅行社相合作,但由于旅行社从中抽利,使得“农家乐”经营户获利的减少。

(五)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大多以家庭经营为模式,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的虽然接受景区的培训,但不系统、不全面,效果不甚明显。目前除重渡沟景区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一味模仿周围“农家乐”经营的阶段,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四、基于“农家乐”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端正认识,规范政府的主体行为,走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农家乐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农家乐旅游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急于求成将于事无补。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领导,将发展农家乐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将发展农家乐提升到培植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位置来抓,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科学规划,发挥规模效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旅游发展前景等因素,科学合理搞好农家乐整体规划,努力使“农家乐”发展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与乡风民俗相统一,与生态景观相和谐,达到“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标准。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民俗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实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绝活。

(三)打造农家乐精品,塑造区域整体品牌。开展农家乐既不能为满足少数客户要求而使之“城市化”,也并非越“土”越好,而要花大力气,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各地发展农家乐要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农家乐的活动内容,增加农家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四)突出特色,注重产品的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乡村旅游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农家乐产品的开发上,应该摒弃那种游客来了就是简单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理念,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使得乡村旅游、农家乐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五)开发产品,提升旅游品位。积极引导扶持经营者和景点附近群众,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如将核桃、板栗、柿饼、丹江风干鱼、粉条、熏腊肉;布鞋、小孩穿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进行包装或配以竹篮柳筐呈列销售柜台,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升“农家乐”的旅游品位,扩大知名度。

(六)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促其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农家乐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需根据农家乐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组织开展“农家乐”厨艺大赛、乡土采风等活动,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孙根年.关于深层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6,(6).

[2]王民生.合理规划农家乐,助农民走上富裕路[N].中国旅游报,2008-1-4.

[3]洛阳“农家乐”现状调查报告.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本调查报告对丧葬礼仪及民间纸扎工艺的研究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也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本报告试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民间纸扎文化做出描述,来简单地讨论民间纸扎工艺作为民间最后的殡葬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以及在当今农村思想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探讨村庄中丧葬祭祀活动中纸扎在工艺、表现样式等诸多方面的演变,说明纸扎品不单单是丧葬祭祀用品,它的变化,不仅仅是技艺与样式的改变,更多的则是当代社会的人生信仰与社会风尚正在发生的转变。

关键词:山东老砦镇;丧葬习俗;纸扎工艺;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调查地点介绍

老砦乡位于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之誉山东省鱼台县的最东端,中国北方最大淡水湖的西岸,为山东、江苏两省,鱼台、微山、沛县、丰县四县交界处,济徐公路、京杭运河并行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运输业兴旺发达。受孔孟文化洗礼,铸就了老砦知书达礼、忠厚诚信之风范。老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良好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农、湖、畜产品,充足的地下煤炭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优厚的发展环境。

全乡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总人口2.93万。全乡四周被四条河流所包围,沟渠纵横,土地肥沃,拥有13处排灌站,水浇条件便利,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已形成了反季节蔬菜、白莲藕、元葱等高价值种植模式。依据沿湖优势,畜牧养殖业特色明显,已形成1.2万只小尾寒羊、1.6万只波尔山羊、1万头猪、11万只微湖麻鸭的养殖规模。沿湖低洼地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全乡养殖水面达到6500亩,螃蟹、大口胭脂鱼、鲶鱼等一批名特品种养已成规模之势。

老砦乡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煤层多,投资4.6亿元建设的、年设计能力120万吨的、司法部属大型矿井湖西煤矿已正式投产。一批依托煤矿建设的洗煤化工项目及服务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围绕“农业强业、工业强乡、财政强乡” 目标,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创新思路、比学赶超、扎实苦干,努力在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全乡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

二、调查过程

为了完成这次田野调查,我于2013年春节期间,两次前往老砦乡的刘寨、李集、王庄,对这些村庄的丧葬礼仪及纸扎工艺进行调查和询问并进行了归纳。

(一)纸扎的源流以及当代的发展

纸扎在民间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糊纸、扎纸、扎罩子、扎作等等。广义的纸扎涵盖了店铺门面装潢、彩门、灵棚、戏台、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而狭义的纸扎指的就是丧俗纸扎,一般指代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纸人纸马、摇钱树、家禽等焚烧类的纸品。

纸扎的渊源是古代用于殉葬的俑人,古人奉死者为神明,故称专门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为明器。早先的明器多取于陶、木、竹、瓦等材料,北宋后期,出现了以纸为原料的明器,到了明、清之后,那丧事中的纸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展示了我国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轨迹,同时也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丧葬中为逝者陪送物品的礼俗由来已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之后灵魂不死的“万物有灵”观念,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原始人类认为人死之后,他们的灵魂其实是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空间去延续,在那个生存空间,同样需要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保障。所以,在为逝者下葬前都竭尽所能的为其陪葬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品。原始部落墓葬中所出土的一些陪葬石器、陶器、玉器就是这一思想观念最有力的见证。

(二)纸扎的文化功能.

在中国传统礼仪观念中,丧葬习俗是一项非常繁琐的民俗活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个人一生的完美归宿,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扎纸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丧葬纸扎在其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下,流露的是人们对逝者的悲痛之情和哀婉之伤,是广大民众独有的悼念和追悼形式,它是直接祭奠于死者灵魂的一种送行方式。寄托的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祈愿的民间艺术,是生人希望死者生活改变的一种做法,是出于表达在生者对往生者的一点心意,纸扎的存在和使用是对生死两界的交流的一种强化。今后的纸扎行业也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工艺会做得更精美,而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纸扎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广泛地依附于丧葬习俗中,并成为丧葬习俗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载体,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审美意义。作为一种迷信陋俗,烧纸扎之类的活动一向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作为一种风俗事象,它的演变轨迹倒是可以窥探世态人情。

(三)丧葬习俗中的纸扎工艺及其意义

通过与所调查村庄的村民开放式的对话,我了解到,现存于这些村庄的纸扎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种是神像,比如焚烧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等。这些纸扎作品取材巧妙,惟妙惟肖,与时俱进,体现出了扎纸活人的精湛手艺,过去是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纸供具、葫芦吊子等一些式样简单,做工粗糙的纸活,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则演变为扎俊男美女、纸人马,甚至有人扎纸奔驰、纸飞机、纸金库、纸电视、和纸楼房等,流传至今变成了一种民俗民情。

在调查期间,恰遇到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我看到,办丧事的人家在老街上立起了巨大的纸扎牌坊,从老街到办丧事的人家的路两边放满了前来吊唁的人送的花圈和各式各样的纸活,听说是已逝老人的两个女婿花钱扎的,很“好看”,有四老四少、纸轿、纸牛,牛看上去实际上是马,后来才知道,男人称马,女人要称牛,还有很多的生活用品,从别墅、汽车到电冰箱、电视、洗衣机、沙发、元宝,一应俱全。这些纸活要用在出殡行列中,到人下葬时在坟前用火焚化,给死者带到“阴间”享用的,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祈愿。

据所调查村庄上的一名红白喜事的“忙人”(指办事人家请来专门负责管理所有事项的人)介绍,在农村的丧事期间,要搭台子演戏,乐队鸣奏,把逝者尸体停放好后,在尸体前面支几张条桌或长木板,上面先铺上白纸或黄纸,然后依次摆放好所有纸活,把纸活在灵堂摆好后,在灵堂前方棚口杆上横拴一条线绳子,要挽挂好四条或八条白纸竖写的吊联,中间挂葫芦吊子,在棺罩上扎的纸活主题一般为人或动物,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鬼魂,庇佑和安抚生者。而这些纸活一般是老年人逝世后的当天,由逝者的女婿花钱定做,做的越多,排场越大,在外人看来则是一种孝心与祈愿的最好的表达形式。

(四)丧葬习俗的纸扎工艺该如何传承和保护

纸被发明并大批量生产使用后,纸冥器在丧葬中开始被大量使用。在随葬品种方面,除了由殉葬俑演变而成的纸扎人,如金童玉女、侍奉仆人,还有模仿现实生活所造的房屋楼阁、交通工具、家电等生活用品。

中国自古就有厚葬之风,尤其是齐鲁之地民风重礼重孝,因此,在山东民间葬俗中,焚烧纸扎品表示礼孝的风气也就殊胜。殡葬活动中使用的纸扎,因为它是较为迷信的一种祭祀方式,它与当今社会主流的革新除弊的移风易俗相违背。最近几年,丧葬祭奠中的迷信风俗,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趋势愈演愈烈,在一些城区的花圈店、冥品店、冥品一条街上,纸扎的奔驰汽车、欧洲别墅、笔记本电脑、总统套房甚至保姆、保镖、二奶和狼狗,都成了畅销的祭品。我们中华民族一向重视民族文化,亲人离去,举行一些悼念活动和仪式,寄托哀思,本来无可厚非,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与悼念和寄托哀思的初衷背道而驰,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过于粗俗化的丧葬祭奠文化,不仅从根本上背离原本所附有的精神层面,还会助长奢侈攀比之风。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纸扎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或许它也会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通过使用纸扎所表现出来的丧葬文化的传承,却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而丧葬礼俗及依附其上的纸扎工艺的传承与变革,可以反映文化与时代的变迁。

在我参加的姥爷的葬礼中,就曾亲眼看到,那些花费几万元的纸活在短短不到几分钟之内就化为灰烬,不禁觉得有些浪费和惋惜,这种做法不但浪费、危险、影响健康,又污染空气。为避免这种社会风气,当今社会倡导发扬文明节俭的丧葬文化传统,但是传统民俗的改变和流失,势必会导致一些相关行业的减弱。

众所周知,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风俗必须靠生活中的广大民众的传承和实践才能延续,但一些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终究会被淘汰,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好像遗失了,但可能正以另一种形式吸引人们继续参与,延续下去。所以烧纸扎这种做法,也会慢慢改变,看看现代人所烧的纸扎品,都是在紧跟时代进步的,这些形式上的部分可能不同,但心意不会因此而消失,缅怀已故亲人和美好祈愿的价值观,也不会因为形式上的改变而荡然无存。

总结:

鱼台是个小地方,老砦镇更小,刘寨、李集、王庄更是小中之小,但是民俗越是在小的地方反而保存的越完整,丧葬礼中纸扎工艺所其中蕴含着的无尽的民俗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通过这次调查,我的收获颇多,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准备工作不太充分,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所到地方,有些方言听起来比较困难。希望下次有所改进 。

参考文献

[1]黄清泉:《谈民间纸扎艺术的文化价值》,《湄洲日报》,2008年第9期

[2]潘鲁生:《民俗“纸扎”之源流》,《中国文化报》,2006年第4期

[3]李新华:《山东丧葬纸扎工艺的形态及其开发利用》,《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4]覃子迪:《纸扎――开往阴曹地府的地铁》,《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7期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阻力 法律环境 觉解

一、农村殡葬改革的问题与现状

(一)土葬以不合法但合理、合俗的形式存在

中国古代的丧葬以土葬最为普遍,并已经相沿成习。以河南省某县为例,殡葬改革虽早已开始,但该县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停滞,近年才开始落实。据当地居民透漏,当地村民在进行土葬时一般是趁着夜色偷埋,有的民政机关止步于伦理道德的阻碍,只会对其进行罚款,罚款不交也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管制。全县96万人,共有19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按千分之六的火化率预算,每年应火化遗体5760具,但实际每年仅火化1300具左右。2012年全县已规划并落实土地的村及公墓287个,已建成37个,在建131个。从这些数据来看,此县的土葬率没有降低,公益墓地的数量少且建设滞后,使得该县的殡葬改革处于初步阶段,这几年行政机关掘坟现象在河南也多发起来。所以,在该县的殡葬改革基本上还是管制型的。

(二)火葬污染大,骨灰二次葬普遍

该县目前有火化机2台,均是80年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耗能高,已严重老化,且火化遗体时,大量浓烟、灰尘滚滚从烟囱里冒出,骨灰四处纷飞,污染严重。并且该地明显存在骨灰二次葬现象,在祖坟里埋葬(可能祖坟已经成了别人家的承包田),一般用砖块砌坟,然后用一种水泥材质的棺材装骨灰盒下葬,堆砌坟头。2010年12月2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强调,要不断深化殡葬改革,集中精力着重解决骨灰“装棺二次葬”①,时至今日,根本还是各干各的。

(三)殡葬产品价格混乱,殡葬服务质量低

1.等级分明、服务质量不高

在许多地方,普通炉、豪华炉等级分明,价格不等。在某县土葬改为火葬后反而增加了不少费用,主要是火化费。殡仪馆有的烧不完,夹带着骨头,有的可能跟别的死者的骨头混杂。遗体家属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是忍气吞声。

2.殡葬产品的价格相当混乱。

虽然不像城市的殡葬业一样,出现所谓“天价”。但因为对于殡葬行业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所以农村殡葬业从业人数少,而形成了小范围的垄断,但这种小范围的垄断使得农民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越来越低,即使有反垄断法恐怕在这个方面也是难以触及。如所调查的该县某村的情况是这样的,所谓“殡葬服务商”就是一家人私人办的,且没有任何营业执照,甚至连殡葬车都没有牌照,交通部门也不管(殡葬车无人检查)。他们提供的殡葬产品质量差价格高,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一件寿衣的成本只有50块钱,转手就卖400元,火化费在2011年11月份只有400元,2012年上半年就涨到700元,2012年8月份就涨到了800元,抬尸费400元。当地民政局曾经在2005年时收到过对于这家农村私人殡葬服务商的投诉,但是只是给予口头训诫。

(四)农村殡仪馆出现亏损

殡葬行业暴利人皆知,但不知在农村,尤其是土葬大行其道的地方,殡仪馆往往亏损严重。殡仪馆的干部职工从事的是特殊行业,在农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这种职业都有着某种偏见,认为这种职业“不详”。在大城市殡葬行业是牟利行业,可是在该县,该县的殡仪馆在很长时间内严重亏损。据该县殡仪馆调查报告指出:其每个职工只能住一间小瓦房,厨房是用石棉瓦搭建的简易棚。工人工资除5名同志是财政全供的,其余24名系自收自支人员,每人每月工资仅600元,虽然火化工是特殊工种,应该有特岗津贴,但是因馆内效益不好,还得负债更新设备。

二、农村殡葬改革阻力

(一)传统丧葬作为一种民俗由来已久,百姓固守

“丧”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并且原意为“采桑”,它包含了四种说法,失去,死去,尸体和哀葬死者的礼仪,而“葬”字是掩埋死者的象形文字。将死者的遗体掩埋在草丛或者用井字型的棺木装殓起来埋葬。② “葬”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和意义,体现了从弃尸之俗到土葬的演变。

“婚嫁固然张扬,但尚不及丧葬”“丧葬之中,葬又看得清淡一点,因为坟茔都在乡间,葬的时候没人瞧见,丧之中尤以殡最为铺排,因为这是从街坊经过的,看见的人最多。”③ 可见,丧葬应该包含了丧,殡,葬三个过程。其中,殡作为最铺张浪费的环节也已成俗久矣。在农村又讲究孝道,加上丧葬是小辈为长辈办的,因此有时候铺排甚于婚礼。

(二)传统思想的流变

土葬就是最能体现死者生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料想,虽然人已经不在,但他的尸骸却穿越了几千年重新回到世界的舞台。儒家“养生送死”的孝道观,与历代帝王所倡导的以孝治天下不谋而合。土葬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求是远远超过理性的。皇帝主张“以孝治天下”其实也是中国“家邦”社会制度的总体要求。隋唐佛教盛行,出现了火葬,跟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冲突,于是他们极力反对。宋以后的帝王也是禁止火葬。

(三)农村缺乏有力的监管

该县地处北方,从殡葬改革的进度上来看,殡葬改革才刚刚起步,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百家必争的中原地带,土葬还是其主要形式,土葬依然大行其道无人管,其监管漏洞已然形成,农民消费者深受其害。

三、农村殡葬改革法律环境分析

(一)殡葬法律体系内部的不调和性

1.殡葬法律规定不完善

我国的殡葬法律体系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殡葬管理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构成。《殡葬管理条例》其本身由国务院颁布,效力已经大大降低,其规定也并不合理。国家法律的眼里土葬就是封建思想愚昧的象征,少数民族的习俗得到尊重和保护,否则就是破坏民族团结,那汉民族几千年的习俗就要彻底革除吗?

2.殡葬法律规定的权威性缺失

各地的殡葬管理规定、办法也相当混乱。有的由当地政府规定,有的由当地人大常委通过,各级政府又有规定。以该县为例,其殡葬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要积极推进火葬,提倡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该县政府殡葬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中竟然规定“对村民偷埋土葬”的,由所在乡、村、组做好工作,在限定时间内可以强制火化。一方面规定这样的强制措施,另一方面执法时又存在随便罚款了事的现象,法律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二)民俗与国家法律的冲突

1.立法上与民俗的冲突

有民才有俗。殡葬风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沿袭多年的传统民俗。1985年的殡葬改革虽然已经实行多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早在唐朝末年,火葬在一些地区就已经存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以至于统治者要屡加禁止。该县的政府殡葬改革规定里赫然有这样一条“对村民偷埋土葬的,由所在乡镇(办)、村、组做好工作,责令其家属限期自行起尸火化。如在限定时间内不起尸火化的,由所在乡、村组织配合县殡葬管理部门强制起尸,强制执行费由丧主负责”。

2.执法上与民俗的冲突

有些地区,执法简单粗暴。按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殡葬改革的重心是土葬改革,是节约土地。可是在执法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掘坟等事件。河南省项城市高寺镇人张某74岁的父亲张勋峰去世后,按当地风俗土葬,谁知1个月后被项城市民政局组织上百人,于凌晨趁家属不在突击掘坟。《殡葬管理条例》中并没有规定民政执法部门有这样掘坟的权力。此举不但违反《殡葬管理条例》,而且也违背了道德和民俗的要求,更加触犯刑法。

四、农村殡葬改革对策觉解

(一)市场引导

在城市,之所以会达到100%的火化率,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多余土地可以埋葬,也可以说城市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根”了,而农村生与死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势必还是广大农民所认同的。政府要合理的引导而不是强制。近年来,多所城市也倡导海葬、花葬等各种生态葬形式。但是,对于农村而言,海葬不太可行。可以将树葬这种形式改造成农田葬。树葬是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将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即为树葬。以树代碑,骨灰成为树的肥料,这种形式固然好,但在农村,祖坟多已经被改造成农田,把骨灰埋在农田 ,成为农田的养料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政府应引导农民不要砌坟和埋棺材,避免二次葬。

(二)法律规制

民政部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意见除再次强调基本殡葬服务实行政府定价,延伸实行政府指导价外,还要求对殡仪馆销售的骨灰盒、花圈、寿衣等殡葬用品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采取其他必要方式管理。各个部门都表示,根本没法管理,因为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都不是特别具有针对性,所以最后导致的监管空白造成了暴利链条的形成。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监管到位。

(三) 政策导向

1.尊重民俗就是尊重社会规律

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殡葬习俗是民俗中的重要一节。政府贸然的移风易俗应该不是长久之计。中国古代朝廷为储备粮食备战备荒曾多次禁酒,历代有禁酒之例,烟花爆竹也遭遇禁放,但很快又解禁。

在农村民风淳厚,殡葬政策未落实,并不是当地居民造成的,虽然入土为安的思想影响最大,但民政执法部门也执法不力,对于殡葬改革的落实,宜奖不宜罚,对自愿进行火葬的村民免除火葬费,并予以奖励。但对于依然按风俗进行土葬的不宜进行强制起尸和火化。

2.广泛开展惠民殡葬

民政部今年提出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发改委也要求各地基本殡葬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政府定价,殡葬延伸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对价格明显偏高的,必要时依法进行干预和处理。2007年审计署首次对殡葬业进行了选择性审计。全国已有14个省92个地级市实行了该政策,惠及5亿人群”④。关键在于政策的落实,政策不惠及农民,不惠及到农村就不算真正地“惠及”。对于火葬,我认为完全可以实施全免费制度,在殡葬改革有困难的地区还可以进行奖励制度。另外可以给予殡仪馆补贴,更新设备,将服务规范化。(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走进中国民俗》高奇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民间丧葬习俗》陈淑君 陈华文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3] 《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武文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 《典藏民俗学丛书》叶春生、施爱东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 《关于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调查与反思:以河南为例》,崔家田著,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一期。

注解

① 民政部:集中精力着重解决“装棺二次葬“2010年12月2日http:///gn/2010/12-02/2695630.shtml

②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二、课程门类:自然、人文类

三、教材来源:改编

四、授课时间:32课时

五、授课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六、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沙雅县的人文、自然环境。

2.通过访谈、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行为习惯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思考、体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通过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课程内容

《塔河明珠――沙雅》按人文领域和自然领域分类编写(全一册),共六个单元,若干篇课文。

第一单元 千年沙雅

第一课 美丽沙雅我的家 2课时

第二课 穿越时空的见证――历史沿革 1课时

第三课 溯源沙雅古迹 1课时

第二单元 传奇沙雅

第一课 传奇的民间艺人 1课时

第二课 香料与丝绸古道 1课时

第三课 沙雅与神山道 1课时

第四课 沙漠第一缸 2课时

第三单元 品味沙雅

第一课 沙雅美食 1课时

第二课 沙雅小刀 2课时

第三课 围棋之乡――沙雅 2课时

第四课 新疆沙雅国际胡杨节 2课时

第四单元 享受沙雅

第一课 中国状元

――塔克拉玛干原生态沙漠公园 1课时

第二课 世界胡杨森林公园 1课时

第三课 千年胡杨王 2课时

第四课 无缰的野马

――塔里木河 1课时

第五单元 享誉沙雅

第一课 高品质种植业 2课时

第二课 天然药材库 1课时

第三课 特色养殖 2课时

第四课 沙漠油田 2课时

第六单元 畅游沙雅

第一课 神奇的魔鬼林 1课时

第二课 塔河外滩 1课时

第三课 神奇水域 2课时

八、编写体例

《塔河明珠――沙雅》分单元编写,每个单元3-4篇课文。每篇课文均设计了学习目标,以利于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小资料”、“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用于指导学生学习。“探究与实践”栏目则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体验等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沙雅县的人文、自然环境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九、课程实施

1. 教学活动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组织进行。

(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收集家乡文化历史、民风、民俗、家乡自然特产全国之最,丰富课堂内容。

(2)把丰富的声、像通过班班通设备引入课堂,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实施,探究实践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3.课时安排每周1节,也可根据需要适当集中。

十、课程评价

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结合的办法,参考以下四项内容进行:

一是参与校本课程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20分)

二是在校本课程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20分)?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在校本课程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20分)

四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校本课程结果的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幅作品等。(40分)

评价分数折合为等次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册:优(85――100);良(70――84);达标(60――70);待达标(60分以下)。

十一、成果与体会

(一)成果

《塔河明珠――》沙雅课程开展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各自有了一定的收获。学生了解了家乡沙雅,知道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为自己是沙雅人而自豪。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去观察、去体会社会生活,更多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实际,在具体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了。校本课程由教师自己开发,由研发教师亲自使用,那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教学反思,为以后的校本课程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体会

校本课程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强调的是学校和学生的特殊性,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学生的现实展开的,针对学校、学生的问题而进行的。

《塔河明珠――沙雅》属于人文地理科目,一般说来,三年级学生的感觉是比较敏锐的,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是很认真很细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按照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先对学生提出相对简单的要求,学生易于入门,让学生一步步的了解沙雅,顺利发展到理解沙雅、熟悉沙雅,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进而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校本课程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对学习更有热情,学习更加主动。

在评价学生时,对个性突出、大胆的作业,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营造宽松、自由而愉悦的教学环境。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由于人们长时间半生活活动于室内,因此现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相对地是环境设计系列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室内设计的总体,包括艺术风格,从宏观来看,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应时期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总是具有时代的印记,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这里由于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必须和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室内空间组织、平面布局和装饰处理等方面,从总体说来,也还和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社会经济、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市场上的装饰材料的种类和市场价格进行调查。

正 文

装饰材料的分类:

一、瓷砖。

现在市场上装饰用的瓷砖,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地砖、墙砖腰线砖等。地砖花色品种非常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

1、釉面砖

釉面砖是装修中最常见的砖种,由于色彩图案丰富,而且防污能力强,因此被广泛使用于墙面和地面装修

2、通体砖

通体砖的表面不上釉,而且正面和反面的材质和色泽一致。通体砖是一种耐磨砖,虽然现在还有渗花通体砖等品种,但相对来说,其花色比不上釉面砖。由于目前的室内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素色设计,因此通体砖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被广泛使用于厅堂、过道和室外走道等装修项目的地面;一般较少会使用于墙面。多数的防滑砖都属于通体砖。

3、抛光砖

抛光砖就是通体砖坯体的表面经过打磨而成的一种光亮砖,属于通体砖的一种。相对通体砖而言,抛光砖的表面要光洁的多。抛光砖坚硬耐磨,适合在除洗手间、厨房以外的多数室内空间中使用。在运用渗花技术的基础上,抛光砖可以做出各种仿石、仿木效果。

4、玻化砖:

为了解决抛光砖出现的易脏问题,又出现了一种玻化砖。玻化砖其实就是全瓷砖。其表面光洁但又不需要抛光,所以不存在抛光气孔的问题。

5、马赛克

马赛克的体积是各种瓷砖中最小的,一般俗称块砖。马赛克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它曾是十几年前装饰墙地面的材料。马赛克组合变化的可能非常多,比如在一个平面上,可以有多种表现方法:抽象的图案、同色系深浅跳跃或过渡、为瓷砖等其他装饰材料做纹样点缀等等。对于房间曲面或转角处,玻璃马赛克更能发挥它小身材的特长,能够把弧面包盖得平滑完整。缺点是耐磨性较差。

二、地板

木地板:木地板分实木地板、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等

1、实木地板是木材经烘干、加工而成,具有花纹自然,脚感舒适,使用安全的特点,是卧室、客厅、书房等地面装饰的理想材料。实木的装饰风格返璞归真,质感自然,在森林覆盖率下降、大力提倡环保的今天,实木地板则更显珍贵。

2、实木复合地板分三层实木复合地板、以胶合板为基材的实木复合地板等。

3、强化木地板(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属于木材衍生材料,分为耐磨层、装饰层、基材层与防潮层四层。

地板装修一般市场价格:

一:地板(菠罗格、某牌、一等品9 0cm9cm 1 8cm)1 5 0元/m2

搁栅(落叶松,3cm 5cm、干燥不带树皮)850元/m3

地板漆(某牌、亮光、漆三度)185元/组

水柏油、地板钉(某牌、3英寸)l.5元/m2

人工:铺地板(含搁栅加防腐)20元/m2,油漆8元/m2(三度)

二:①地板(菠罗格、某牌、一等品90cm9cm1.8cm)150元/m2

②油漆(某牌三度)32元/m:(含人工)

三、涂料

(一)、涂料的分类:

四、吊顶板

耐火纸面石膏板 耐水纸面石膏板 防水石膏板 吸声石膏板 矿棉板 矿棉吸声...高晶天花板 硅钙天花板 金属天花板 条形天花板铝天花板 矿棉天花板 阿姆斯壮矿棉天花板 吸音天花板 铝扣板吊顶 石膏吊顶。

饰面板材

饰面板材也叫贴面板,是装饰单板贴面胶合板(简称装饰板)的俗称。他是家庭装修中一种主要的面层装饰材料,属胶合板系列,是以胶合板为基础,表面贴各种天然及人造板材贴面。它具有各种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公共空间的面层装饰。

基层板材

基层板材是相对于饰面板而言的。他是从装饰材料的使用功能上进行区分的,在实际运用中,任何板材均可作为基层板材。一般来说,基层板材料具有造价低、强度大、不易变形、附着力强,可满足造型及以后贴面施工需要等特点。

细木工板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挑选?

细木工板的优点是:规格统一,易于加工,不易变形,可粘贴其他材料,重量轻,便于施工等,使家庭装修中墙体、顶部装修和木工制作的必不可少的木材制品。

细木工板的缺点是:由于上下两层是夹板,中间为小块木条压挤的芯材,有时中间有空隙,热胀冷缩后易开胶、鼓面、变形。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教育 渗透 加强

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时代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学生心灵,从而指导、优化现代行为实践,成为当代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教育是人文教育,注重教人以美德和智慧,而不仅仅追求纯粹知识。它以育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注重道德教育和德性修养,提倡发奋、立志,重视气节、操守,强调道德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褒扬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求身体力行,并把个体道德修养看做是整体国民素质提高、良好社会氛围形成的重要条件。这对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削弱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引发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容易导致贪婪、拜金、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享乐至上等消极思想,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提倡以苦为乐,强调先义后利,主张克己奉公等精神,都可以为当前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提升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们能够依靠自身善的本质和能力而不断自我超越。这种强调主体意识的精神理念和提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提倡自主精神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铸就的勤劳勇敢、和谐团结、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对于当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大有裨益。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倡导“道德感化”“心理感化”的教育方法,体现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由此形成的心理教育模式,可为新时代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传统文化肯定主体自觉,尊重人格价值,强调道德践行,注重自我磨炼,能指导我们勇于面对现实生活,积极获取道德体验。另外,“慎独”“自省”等修养方法,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值得当代教育学习和应用。

二、在时代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应发挥传统文化的强大道德教育功能,重视汲取传统文化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内化的基本道德品质,这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并外化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人格养成和锤炼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教育培养学生时代观念和意识的同时,需科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人格教育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认可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健全人格。同时要注意及时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寻求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点,弱化观念冲突,从而保持个体与社会和谐共进。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插到常态化教育中,注重熏陶感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具有民族特点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以及风尚习俗和审美情趣等,共同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形成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学校教育可强化传统文化的有益内涵,将正义、仁爱、宽恕、礼仪、勤俭、孝行等中华传统美德穿插到当前常态化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1.设置专项课程

(1)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为学生开设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教材、进课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开设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学校定期邀请“国学”专家开展讲座,让学生有机会与“名家”实现零距离交流,亲身体验文化大师、专家们身上具有的传统文化魅力。使学生更容易从心灵上感受并认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产生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与责任感。

2.丰富文化资源

(1)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图书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充实传统文化相关书籍、音像制品,也可设立传统文化书籍专属书架或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2)搭建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借助形式多样的“国学”网站,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在校园网开设传统文化专属板块,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平台。

(3)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资源。营造良好人文环境,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及其人文精神的养成。学校可在校园规划设计、绿化美化和宣传媒介的设计布局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空间,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3.开展团学活动

(1)开展主题纪念活动: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纪念活动,把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祖国。

(2)开展传统文化“听读写唱诵”相关系列活动:如读书月、诗词诵读、书画比赛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多途径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传统经典。

(3)开展传统文化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写调查报告、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与提升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让教师能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教育相融合意义深远,能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通过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开阔文化视野,陶冶文化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成为能够担负国家、社会进步重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金荣,杨棣,赵金科等.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苗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3]柳海民.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敏光,惠红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探析[J].科教文汇,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