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压力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将最近经常想到自杀和认真地想过自杀者合称为自杀倾向高危人群,以下简称为高危人群;将最近偶尔会想到自杀的群体称为潜高危人群。根据数据显示,在本次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4.7%的人经常想到自杀,2.1%的人认真地想过自杀,二者加起来接近7%。
7%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身边的人中,不到15人里就有1人经常想到自杀――很艮显然,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反映出接受调查的这部分网民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心理危机。如果单看前面提到的数据还不够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在所有调查人群中,曾实施过自杀(当然,没有成功)的比例高达3.4%。这个数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个数据比23/10万人(关于中国的自杀率,来源不同,数据也不同。卫生部公布的《2008年城市居民年龄别疾病别死亡率》中,自杀率是3.59/10万人,但这个数据并不被普遍接受。比较公认的自杀率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费立鹏教授推算的23/10万人)高了一百多倍!
我们检查了答题网民的IP,没有重复的,也没有非常近似的,也就是说,没有恶意填答的迹象(为了保护网民隐私,我们不详细分析IP地址);我们取样的范围是阅读新浪科技频道和搜狐健康频道的网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网民在我们社会中是学历、收入都偏高的一群人,他们不是社会中心理状况最糟糕的那群人,所以,我们认为,尽管本次调查的数据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的心理现状,也不能完全代表近4亿中国网民的心理现状,但也足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总之,如此高的尝试自杀率显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挫折感压垮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里有接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里遇到了自己几乎不能承受的困难和挫折。而在所有网民里,有56.7%的人认为自己过去半年只是遇到了很小的挫折,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通过后面的问题,我们发现高危人群在感情因素和学业/事业失败两方面的问题突出,说明婚恋和生存发展压力是高危人群产生挫折感的主要原因。
这种挫折感可能导致自杀。挫折应对理论认为,挫折对个体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消极作用包括逃避和轻生,还有攻击行为,如采取攻击报复社会的方式来应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具体表现在一些非指向性的突发事件和。如果社会里有一大群人自感挫折水平极高,那么存在较高自杀率也就不难解释了。 她(他)们为什么想自杀?
对比促使潜高危人群和高危人群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发现对现实的无力感、对生活失去希望和失恋/离婚最容易引发自杀念头。
值得注意的是,高危人群里选择因“补考/失业等事业危机”而产生自杀念头的为9.9%,而潜高危人群里只有1.2%,说明这很可能是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补考、留级、论文未通过的大学生和失业人群要保持特别关注。
逃避和结果痛苦是自杀的主要目的
高危人群里有59.2%的人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而想要自杀,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心理。高危人群里想通过自杀解脱痛苦的也有14%。这里的痛苦更多出于心理痛苦而非身体痛苦,因为在另一题目里选择“最近我遇到了严重的病痛”的只有4.7%。
出于那种“死给你看”(借此解决问题、引起他人注意的都可以算在这一类里)的目的很少。
有意思的是,潜高危人群里,认为自己只是一时冲动的比高危人群也这么看的要多得多。可能两群人的压力状态不同,我们认为高危人群的心理压力要比潜高危人群更大。
另,高危人群里有6.8%的人采取了自杀行动,准备实施而中断的人也占到6.9%――这些数据都不容乐观。
亲情是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式
由于实施了自杀的样本量较少,我们选取那些开始准备自杀,但最终没有实施的人群进行分析。其中可见,近34%的人出于对家人的愧疚感而中止自杀准备,说明亲情是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给我们四个提示:
1)家庭永远是个体在社会中最后的港湾,如果家庭出了问题,或者家人不在身边,高危人群容易走上绝路;
2)离家游子应该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而家里也应该有意识多跟游子联系,关心他们的近况,倾听他们的心声;
3)媒体报道自杀事件时,应多报道亲人的悲痛与惋惜;
4)在劝解身边想要自杀的人时,可以首先考虑用亲情或友情,尽量少说道理,多说亲人会多么伤心。 自查,发现潜在危机
自杀危机是潜在的
前面根据网民的自陈分析了人群中存在自杀念头的比例。但现实中往往不会有人直接告诉你,“我要自杀”;甚至有时候,对方表露出厌世、逃避、自杀的倾向,我们也没有注意。自杀如急雨,说来就来。很多人自杀前往往没有特别明显的征兆,甚至自杀者自己以前可能都没有想过会自杀。因此从情绪、社交、行为、认知四个方面共设计了20道题,从另一个方面去衡量人们面临的压力和自杀倾向,在本报告里,我们将20道题的总分称为“自杀倾向指数”,理论上我们认为得分越高,自杀倾向越严重。
我们发现,20道题的得分和网民最近经常想到自杀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36。
高危人群的平均自杀倾向指数超过50,而“乐天派”的自杀倾向指数则不到24。但从各类人群的最高得分我们看出,即使是“乐天派”中,也有得分超过50分的,有可能这部分人虽然承受较大压力,但是天性乐观。
(乐天派=从未想过自杀的人;普通人=以前想过,现在没想过自杀的人;潜高危人群=现在偶尔想到自杀的人;高危人群=经常/认真想过自杀的人。)
女性、膏少年自杀倾向更明显
近半数女性过去想到过自杀,而与之对比的是近半数男性从未想过自杀。女性中高危人群占8‰超过男性高危人群的比例5.3%,这个结果和实际自杀的性别差异方向上是一致的:中国女性自杀者多于男性自杀者。近一半青少年(15~24岁)曾想过自杀,而青少年中高危人群占6.4%。
同时35-65岁的中年人虽然曾想过自杀的不多,但高危人群比例达8.3%,而潜高危人群比例也比青少年和成年人(25~34岁)高。
高危人群素描
对比高危人群和所有网民的特征,我们可以对高危人群做出素描:
第一,他们收入偏低,绝大多数人收入在3000元以下。从自杀倾向指数看,当收入超过1500元后,随着收入的增加自杀倾向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以2000元~3000元这个段下降得最快,而当收入超过5000元后,随着收入增加,自杀倾向指数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个数据符合既往研究。有研究认为,月收入3000元是幸福线,低于3000元而自感生活幸福的不多,而当收入超过3000元后,收入增加从统计上并不会显著带来幸福感增加。
第二,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业/待业人员和工人/服务员/外来务工人员这两个群体的自杀倾向指数最高。唯一有点意外的是农民的自杀倾向指数最低。也许,中国最快乐的人是能上网的农民。
【关键词】海外并购;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审计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不断加快海外并购的步伐。根据德勤的《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的报告。报告中称,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活动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境外并购交易总共有143宗,总金额达342亿美元。2009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投资者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1]。
虽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增速极快。但中国企业还普遍缺乏海外并购的实践经验,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财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财务尽职调查不到位。财务尽职调查审计主要对尽职调查的调查方式的规范性、调查内容的完整性、调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审计,是完善尽职调查,防范企业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
二、财务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调查报告只是对于目标企业所有的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
目前相当一部分财务尽职报告并未深入地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分析。这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财务及相关人员对尽职调查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目标企业大多数财务核算较为薄弱,资料管理较为混乱,财务部门迫于某种压力,存在很多隐瞒事项。因此,这种方法会削弱尽职调查业务的作用,拿不到并购方想要的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得尽职报告对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不甚明显[2]。
(二)对于并购方的投入产出价值调查不准确,容易落入并购陷阱
我国企业的许多海外并购案被媒体进行大肆宣传,但其结果并没有如预期的提高股东的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对并购的投入产出调查分析不准,未能判断有没有控制并购风险的能力,对并购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估计不足,未能准确评价并购投资的回报率,未能有效地回避并购陷阱,导致并购失败。
(三)财务尽职报告过于高估目标企业的发展潜力
在并购亏损企业时,许多企业对于目标企业的发展情况盲目乐观。缺乏对企业财务承担能力的分析和考察,对企业的财务调查与分析只停留在账目表面,没有结合企业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源和销售渠道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导致过高估计目标企业的发展潜能,分散并购方的资源,甚至使并购方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对目标企业的现金获得能力调查分析不足,导致现金流危机
目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现金流的方向,在不同项目间进行现金流调整。经营性现金流通常被外界信息使用者关注最多,它最容易被调整,人为提高其报告值,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同时目标企业往往是出现财务困境的企业,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现金支持市场收购活动,而且要负担起目标企业的债务、员工下岗补贴等等。这些需要支付的现金对企业的现金获得能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来现金流危机,使目标企业反而成为企业的现金黑洞。
三、审计在财务调查尽职报告中的作用
(一)审计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程序
财务尽职调查的目标是识别并量化对交易及交易定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因此,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收益质量和资产质量进行分析。在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实施阶段应根据详细的调查计划和企业实际情况,实施规范性的调查程序,促进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合理的判断依据。
首先,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方案进行审计。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操作思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以及审计尽职调查设立的调查方案中有关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估、验资等是否履行了必要调查程序,从而促进尽职调查方案的全面性[3]。
其次,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方法进行审计。对于财务调查报告的整体框架进行审计,是否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以便得出尽可能全部的调查报告,避免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再次,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步骤进行审计。合理的调查步骤是避免“并购陷阱”的必要条件,审计人员应对每一阶段的调查进行审计,根据不同的并购类型、目的、内容来审查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的处理步骤是否符合目标企业财务状况、资产价值调查业务规范、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规范等要求,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内容
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并不是审计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而是了解并分析目标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销售收入、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更好地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对财务尽职调查的主体和目标进行审计。进行财务尽职调查要全面的理解企业的实施并购的目的和战略,从而把握调查的方向,确定调查的内容。为防止财务尽职调查对于调查目标和主体的不确定,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尽职调查活动中的目标和主体的审核,以避免尽职调查的盲目性。
其次,对财务尽职调查的范围和内容的审计。合理的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需要全部的财务尽职调查报告作支持。因此,尽职调查如果仅对财务报告及其附注实施调查程序,可能无法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财务尽职调查范围和内容的审计主要包括:
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评估调查的审计,对于不同的评估项目是否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估类型和评估范围,以及反映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价值评估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审计,促进企业资产价值评估调查的正确性[4]。
对目标企业财务指标的审计,对于尽职调查是否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组织构建情况,以及目标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价值等进行审计。同时,审计尽职调查是否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促进财务指标调查的全面性。
对目标企业关联公司交易的审计,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投资者对于目标企业的价值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尽职调查中目标企业关联方的识别以及对目标企业关联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规性和实质性的测试。从而促进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的正确评价,促进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三)审计财务尽职调查的结果
有效的财务尽职调查结果,可以帮助企业判断投资是否符合战略目标及投资原则,合理评估和降低财务风险。对于财务尽职调查结果的审计,主要是在财务尽职调查实施程序和财务尽职调查内容审计的基础上对并购活动的调查结构的真实、有效的审计,进一步完善尽职调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隋平.海外并购尽职调查指引[M].中国:法律出版社,2011,3.
[2]吴庆念.论财务尽职调查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3):361-362.
论文关键词 审前羁押 必要性审查 风险评估 社会调查报告
一、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概述
(一)审前羁押的基本概念、意义
所谓审前羁押是指,在未经法院正式宣判定罪前,为了保障随后诉讼的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所施加的、临时性的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措施。包括了从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起,到法院依法判决确定有罪前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
从司法实践来看,审前羁押起到的作用主要有:第一,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保证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按时到庭,减少不必要的诉讼风险;第二,保障诉讼参与人的人身安全,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在严格控制的羁押场所,不仅能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畏罪自杀,更能保护其它诉讼参与人,如被害人、证人等的人身安全,防止杀人灭口;第三,保全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毁灭证据,串供等;第四,方便侦查,有获取口供的功能,被羁押人在侦查机关严密的控制下,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做出关于认罪的自白,同时也更方便侦查机关随时获取口供。
(二)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法律定位、意义
《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次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对规范审前羁押,明确监督主体和监督时间都有着十分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虽然法条只指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们检察院仍应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没有明确指出在申请逮捕的时候是否需要进行必要性审查。但联系我国原有的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制度来看,不论是审查批准逮捕,亦或者逮捕后对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它们都是由检察院完成,它们都是检察院行使诉讼监督职能的体现。并且在批准逮捕后,检察院依照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结果,对强制措施的使用做出决定,相同的,在审查批准逮捕时检察院也必须依照羁押必要性的审查结果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在强制措施适用程序前后,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依据的标准是同一个,标准是稳定和可预知的,而非主观的臆断和想象。并且从逻辑上也不难看出,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不仅仅是体现在逮捕后,更是要体现在批准逮捕的时候,否则法条中的“仍”字将得不到解释。
综上所述,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不仅要体现在逮捕后的审查中,更要体现在批准逮捕的审查中,只有在两个环节中都得到充分的实施和落实,才能起到严格规范强制措施的积极作用。
二、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及其问题
(一)超高的羁押率
前文阐述过,在我国“逮捕”就意味着“羁押”的开始,在此意义上,审前羁押(亦即逮捕),是规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章节内的,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所施加的、“临时性”的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措施。从法律条文的逻辑中,我们不难推断出,相较于“逮捕”或“审前羁押”,“取保候审”才是在第一选择顺位的,只有当“取保候审”不足以防止发生法律规定的社会危险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选择“羁押”。
然而我国的司法实践所反映出来的超高羁押率,却是于此大相径庭,在我国羁押是普遍情况,而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则是例外。
(二)“必要性审查”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来看,对于这样一种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诉讼法本身只规定了检察院通过查阅案卷材料和证据的方式来进行审查和控制。 虽然逮捕决定的批准与否,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体的人身权利,但不是法官能做决定的,不是辩护人能参加审查的,更不是社会机构所能参与的。这样的批准逮捕,更像是行政审批,而忽略了其诉讼活动的司法属性。况且出于对侦查的需要,和为公诉服务的偏向,不利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的决定,相对容易且顺理成章的就做出来了,不利于公正、公开。
(三)风险评估及社会调查报告之困境
作为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的关键环节,风险评估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为我们审查“必要性”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可操作性。然而,这两份报告在司法实践中依旧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第一,报告多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表达,多是主观化的表述,无法核对信息的准确和真实,在后期评估中也无法科学的判断和分析。第二,报告的制作主体多是检察机关,基于侦破案件的需要和公诉的压力,并且没有有效的监督手段,报告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于此同时,中立的社会机构和辩护方却很少制作、提出风险评估报告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第三,风险评估报告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没有在每一个个案中得到确实的适用,案件多依案情、罪名和罪刑的轻重来确定是否羁押,报告的审查流于形式。
(四)司法实践中的其他困境
1.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侦查、公诉机关除了逮捕羁押,没有其他完善的配套保障措施,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按时到庭。
2.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被逮捕之后很难再放出来,呈现“一押到底”的形态。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不光是在批准逮捕时要进行,在被逮捕后还应当要继续进行。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法律的规定没有明确,在逮捕后,对于羁押必要性的审查方式是什么,从何时开始,延续到什么时候,由谁来主导。
三、相关制度、体系完善的探索
(一)有关风险评估、社会调查报告的探索
1.报告制作主体的探索。现如今我们的风险评估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多是由检察机关主导的,基于侦破案件的需要,以及公诉的压力,导致其主观上会倾向于做出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决定,从而导致报告的中立、公正受到怀疑。关于主体的探索,我们应努力从单一到多元,实现从公权力到被告方和中立第三方的转变。
2.报告内容数据话、客观化的探索。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了关于风险评估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司法实践,总的来看,报告的内容形式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叙述报告的形式反映所调查的内容,其优点在于内容比较详尽,但参杂了太多报告制作人的主观想法;第二类是用填写表格的方式呈现,其优点在于内容相较第一类比较客观,但内容多表现的空洞、无说服力。
可以尝试着将具体的评价内容细化、数据化,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调研,联系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创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项目分类,以打分的方式,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评估、打分,以分数的高低决定羁押之必要性大小,让“必要性”审查做到客观化,也便于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评价标准。
3.报告调查对象、内容的探索。司法实践中的风险评估和社会调查报告多限于直接关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身。但一个人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的养成是与其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分不开的,特别是未成年人父母等。
报告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更广的方面,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包括有: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平时表现、社会交往、犯罪原因、悔罪态度、是否具备监护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
4.报告调查方式的探索。在如今的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的调查方式多采用走访、邮寄函件等。采用的方法多为:居委会、村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证明;犯罪嫌疑人自书之情况说明;未成年人父母字书的监管保证书等。其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第一,客观性、真实性无法保证;第二,其反映的情况很难发挥作用,内容多空洞、无价值;其三,其公信力严重缺乏。
关于报告的调查方式的探索,笔者考虑可否将部分证明内容,交到征信部门去完成。在我国努力构建诚信社会的大背景下,征信部门掌握了大量个人诚信状况的资料,包括有资金、财产状况,个人信用,犯罪纪录等等方面的内容,它们都对判断羁押“必要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审查批准逮捕环节中引入听证的探索
听证程序的引入十分必要,也是有可能的。在决定逮捕的时候,我们的法律也规定辩护方发表意见的必须。但事实上,在批捕之前,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的唯一途径只有拘留决定,或者从讯问方向中猜测。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情况略好,可以向侦查机关了解案件进程和基本事实,可是非常有限,侦查机关基本不会向律师透露太多的案情和证据。这就造成了十分大的障碍,当检察院决定逮捕时,辩方很少有证据去辩护,因此形成关于必要性的讨辩论制十分必要。
(三)有关强制措施期间表现的探索
我们的司法实践有这样一种看法,仿佛只有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控制起来,才能达到教育被告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看守所就像一个犯罪的大学校,形形的犯罪嫌疑人都羁押于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并不是都是积极的,很有可能在交流中,产生新的犯意和犯罪技术,因此,简单、粗放的羁押是不利于犯罪的预防和惩戒的;其次,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控制住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对被羁押人的教育和改造。
适当的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强制措施期间的表现纳入一个考核评价系统,把这段时间的表现纳入到最终量刑的酌定情节中,不但利于教育、改造目的的达到,更是为社会能更好的接纳他们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会调查;法理依据;法律属性;程序构建
《刑诉法修正案》中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作为第五编第一章,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自此,社会调查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但此规定相对概括,造成调查主体多元、调查内容模糊、程序不具体等实践性问题,笔者拟从社会调查的内涵及法理依据、法律属性、实践性程序构建几个方面略陈己见。
一、社会调查的内涵及法理依据
社会调查是指通过走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就读学校、同学、社区居民等,对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爱好、身心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综合评估,形成书面社会调查报告,为司法机关正确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提供重要依据[1]。其法理依据主要在:
(一)行为模式的规律性。从生物学上看,每个人分析、理解问题的方式具有稳定性,导致个人行为具有反复性或规律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从内在看包括独特而稳定的态度、思想、认知等,从外在看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个性主要是人在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通过对一个人个性的了解,不仅可以掌握其当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见其未来的行为。对某个情境中的行为的最好预测,是看在某个可比情境中过去的行为。当然,由于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性与行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必然的决定关系,而是一种模糊的具有较高概率的相关关系。一个屡次偷盗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教育警醒,那么再次偷盗的可能性就大;一个以往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的人,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在这次行为中他是冲动的,而只能说他表现出冲动的概率较高,这就是运用社会调查判断人身危害性的理论基础。
(二)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社会调查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某人的了解为基础,对于一个“陌生人”,很难形成诸如“声誉”或者“性格倾向”等评价。未成年人与成人相比,生活地域范围相对狭窄,相对减少了社会调查的难度。同时未成年人在生活中不易伪装,更多的表现出真实的自我,社会调查报告反映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时具有较大的可信性[2]。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并不具备完全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主观恶性较小,因此,在办理未成年案件时应以更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们,力求寻找诱发其犯罪的原因,用最佳的处理手段让其回归社会。
(三)教育挽救的目的性。以惩罚和威慑为核心的刑罚观念已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教育刑理论逐步兴起,并已普遍为当代各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所接受。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冲动,虽然做出某些不合乎法律规范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其本身的主观过错相对较小。未成年人并未形成类似成年犯罪人那样稳固的犯罪人格,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治、重塑其人格比较容易。《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相关规定要求,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不能机械地强调处理结果与犯罪轻重相适应,而应更加关注处理结果与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矫治的实际需要相适应[3]。尽管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群体有其共性,但每个具体案件中,行为人的人格特征、所处环境、平时表现、致罪原因等各有不同,只有通过社会调查综合分析,才能选择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从根本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态势。
二、社会调查的法律属性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属性问题,主要指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具有证据属性。这一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规定,应该是具备证据效力,与《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的“鉴定结论”相似,是“准证据”。有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是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是“品格证据”,只要在法庭上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和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也有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对于未成年被告人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并不具有证据的属性。司法实践来看,有的将其作为证据适用,可以对其进行质证;有的不将其作为证据,不允许对其质证,但允许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
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不是证据,社会调查不宜与“品格调查”等同。社会调查制度是我国法制建设进步的表现,但是仍不应有悖于现有的刑法原则和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改为: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无论怎样定义,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本身有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同案情没有关联的不能成为刑事诉讼的证据。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涉案嫌疑人在案发前的日常生活学习表现等非涉案情况,并不是直接反应案件本身的犯罪事实,所以社会调查报告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法定证据的特性,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刑事诉讼证据。同时社会调查报告也不能作为“意见证据”。“两个证据”规定中首次对意见证据做了规范[4]。所谓意见证据是指证人根据其所感知的事实作出的意见或推断性证言。根据证据法原理,一般证人的证言仅仅是指某人就自己亲自经历或者体验的事实而在法庭上所作的客观陈述,若证人证言中包含对案件事实发生、发展经过的猜测、推理和评论因素,则属于意见证据。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就未成年人的个人情况、性格爱好和家庭背景等方面了解情况,并不包含对案件事实发生、发展经过的猜测、推理和评论因素,因此不属于意见证据。社会调查也不宜简单的与“品格调查”等同,因为社会调查的范围不仅限于嫌疑人、被告人的“品行”,还包括其生活环境、家庭情况等。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定罪无关,与量刑也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社会危险性、可矫治性和社会公众接受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案件处理中适用强制措施、诉与不诉、非监禁刑罚适用的参考依据。根据有利于被告原则,对有利于被告的调查报告和结论可以不质证,不利于被告的报告和结论应当质证。
三、社会调查的实践性程序构建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二百六十八条对社会调查制度的概括性规定,以法的形式解决社会调查的合法性、规范性问题。从实践的角度看,需要重点明确社会调查操作主体、社会调查内容、社会调查程序三个问题。
(一)社会调查的操作主体。六部门《意见》规定由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负责[5]。按照《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法院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目前,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并未对所有未成年人案件启动社会调查,一般根据各自的需要而有选择地开展社会调查。这样主体多元,很可能造成重复调查,司法资源的浪费;也可能因调查方法各异、结果差异造成适用困难等问题。
笔者认为,六部门的《规定》具有合理性,但却缺乏可行性。一是社区矫正机构缺人、缺钱、缺物,其自身工作自顾不暇,基本上无力承担社会调查工作。例如四川资阳市现有175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司法所,但专职司法助理员却只有87人,有一半司法所无专职司法助理员。同时兼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部分司法助理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有效开展矫正工作,社会调查就更难落实。二是耗费巨大,单独进行社会调查工作的繁重程度几乎与案件侦查工作量相当,给社会增加很大的负担。依照公检法三机关的相关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应普遍适用于所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6]。对行为人的人格状况的测定与评估,不是把各个项目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由表及里、由表象到实质的调查分析,来综合判断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发展趋势,其调查程序的严谨性和调查结论的重要性,决定了调查应由专业人员或专业机构来完成。公安机关是最早接触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机关,其侦查期限较长,调查阻力小,由其调查,有利于收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期间的表现及是否具备逮捕必要性的证据。从实践角度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一般案件由公安机关在侦查的同时收集社会调查需要的资料,并填写社会调查报告;交由社区矫正机构审核并签署意见;社区矫正机构认为有必要另行调查或者补充调查的,可以自行调查;人民检察院、法院认为有必要另行调查或者补充调查的,可委托社区矫正部门另行调查或补充调查;影响较大的案件由公安机关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其他团体、社会工作者独立开展调查工作,形成调查报告。这样只有少量影响大的案件委托社区矫正机构或其他团体、社会工作者独立开展调查,既保证了公正性,又减轻了公安机关和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压力。
(二)社会调查的内容。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作为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确认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准确定罪,公正量刑,有的放矢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依据。《刑诉法修正案》中概括规定包括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根据六部门《规定》中相关规定,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行为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是否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居住环境及睦邻关系的调查、涉嫌犯罪前后表现、分析犯罪的原因、就量刑以及后期的帮教矫治措施提出建议等,项目繁多,看起来较分散与杂乱。
笔者认为,社会调查应秉持刑罚个别化理念,紧紧以行为人为核心展开,从各个方面收集和行为人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全面掌握行为人的个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判定行为人的素质特性。同时充分考虑个案的不同侧重点,重点收集与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刑事责任确定、刑罚裁量以及教育矫治相关的材料,并围绕此中心形成社会调查报告。比如,对于一个涉嫌盗窃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以其盗窃行为为原点,全面收集其实施盗窃行为前的行为表现、家庭经济收入情况、父母对其在金钱方面的教育和管理情况、平时交友中的经济来往情况等,区分是因无生活来源作案还是有生活来源因一时贪念、期望不劳而获而作案。在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同时,还应对未成年人的父母进行调查,以确定未成年人是否具备帮教条件。对于那些主要受环境影响实施的较为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如果通过对他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或调整,可望得到改造,不致再犯的,可以考虑暂缓。
(三)社会调查的方式。实践中,调查方式较为简单,采取讯问、谈话(电话)、发放调查问卷、填制社会调查报告表等方式,制成调查笔录。有的甚至对未成年人的个人基本信息、社会经历、家庭背景三方面进行简单讯问,并记录在讯问笔录之中,以此作为调查结论,使得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其客观性、真实性均难以得到保证。
笔者认为,在调查时应该以走访为主,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所在地、生活、学习、工作所在地以及其他关系地进行实地走访,向其本人、父母、亲友、老师、邻居在内的相关知情人了解情况,并制作调查笔录。对所有移送检察机关的案件,应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以利于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案发的潜在的问题,指导后期的矫治教育。在调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体情况比较复杂,难以通过直接的调查获取精神、生理或心理特性等方面的确定信息时,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鉴定或测评。但该鉴定测评应尽早提出,以便公安机关进行专业测评[7]。调查应坚持迅速原则。《北京规则》第20条规定,“每一案件从一开始就应迅速处理,不应有任何不必要的拖延。”并在“说明”中解释到,“在少年案件中迅速办理正式程序是首要的问题。否则法律程序和处理可能会达到的任何好效果都会有危险。”参照美国青少年司法和犯罪预防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如果未成年犯被羁押,应在5天内完成社会调查,如未成年犯未被羁押,应在10天内社会调查。
参考文献:
[1]《试论社会调查制度在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莫洪宪邓小俊()
[2]刘立霞,尹璐,未成年刑事案件的审前调查制度探讨(J),2007年《青少年犯罪问题(1)》。
[3]《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第三部分“审判和处理”,第17款第一条:采取的反应不仅应当与犯罪的情况和严重性相称,而且应当与少年情况和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相称。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0年6月23日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5]“六部门《规定》”:2010年8月1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六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六部门《规定》”。其中三.(一)1:社会调查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负责。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社会调查,或委托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调查。
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变化,不同的阶段造成人才离职和更替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那么近一个时期,是哪些因素成为影响“人心思动”的主导因素呢?通过这次调查报告显示,“更好的发展机会”、“家庭、健康等个人因素”以及“对薪资福利的不满”是排名前三位的造成员工离职的原因。
调查分析显示,由于目前企业发展迅速,造成求职机遇和人才流动的频繁。这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去遴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位。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郝健说,现在是产生机遇的时代,每个人谋求自身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也大大增加,“奔前程”而且奔个好前程是个人的头等大事。因此,既然社会能够提供出更多的发展机会,自然人才流动会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流动也需要合理性,例如“扎堆”式的集中向某些热门行业或职业拥挤或者大量的跨行业跳槽,则都是不正常的离职流动。另外,现今竞争激烈,人才面临的各种压力都非常大,也的确会有人出现“不能承受之重”的情况。而“对薪资福利的不满”产生的离职始终都是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离职高发期的两大时段
企业的发展都是长远的建设和规划,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同样是需要时间的。而从此次离职率的调查显示,工作2-3年后的员工人群是离职的第一个高发阶段,而比较新的动向是在工作7年后的员工人群呈现出第二个易离职的高发时段。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工作2-3年的员工离职率最高,达到了33%,而工作年限超过5年则呈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在工作7年以上的员工离职率达到了16%,特别是在制造业员工离职率则超过了20%,呈明显增长的态势。
本科生离职率偏高,工资是“诱因”
在此次调查报告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科学历的员工与其他各种不同层次学历的员工比较,是容易离职的一个群体。其离职率在服务行业和其他行业类的调查中均超过了60%,即使在制造业中也达到了31%,大大高于以往认为容易发生离职的低学历专科生群体。
在安全生产领域,数字化管理广泛应用。在日常认识中,按照数学的规则实施数字化管理或量化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数字化管理容易理解,易于执行,便于考核,有时也能取得实效性。但方法取决于运用,运用得当,则会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则可能功败垂成。数字化管理不可简单化处理,而需与其他诸多因素相协调,形成一套合乎人性、行之有效的安全法系统。
第一,数字化管理要尊重生命的尊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为《调查报告》)没有指明事故发生后铁道部的责任,铁道部对于事故的责任更多的是事前的领导责任。但在事故发生后,现场处理或许是先收到了类似务必24小时恢复通车的命令,然后才有救援安置的安排。“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信了。”这种猜测也并非纯属空穴来风:一是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说预计7月24日15时恢复通车,这一预计的通车时间是如何计算、如何保障呢?二是铁道部负债2万亿元,为了纾解自身的经济压力,政企不分的铁道部对于迅速恢复通车具有迫切需求。当然,恢复交通本身也是一种公共利益。《铁路法》第57条规定,“发生铁路交通事故,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依照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关于事故调查处理的规定办理,并及时恢复正常行车”。《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铁路事故条例》)第19条也规定,“事故造成中断铁路行车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铁路正常行车”。但恢复通车的企业效益和旅客安全之间存在着冲突。“及时”、“尽快”的判断标准至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命的价值不容忽视,营救人员、妥善安置遗体、遗物的现场处置需要时间。众所周知,在铁路部门停止桥下搜救后,又发现了一个生命的“奇迹”。遗体和遗物的处置不得等同于普通的物,而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妥善的安排。二是安全的价值不可缺位,要查清安全隐患,至少在这一铁路段查清楚以后再通车才有合理性。当然,查清原因不等于提交了《调查报告》。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29条规定,一般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经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按照《铁路事故条例》第27、28条规定,除技术鉴定或者评估所需时间外,特大事故的调查期限为60日。该期间设置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从成立调查组到《调查报告》实际共计180天。周期如此之长,无论是铁路部门还是货运、旅客等均无法承受。《调查报告》显示,7月24日23时30分后,铁道部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对桥梁主体结构进行了检测,确认具备安全行车的条件。7月25日9时31分恢复通车。应当说,除了桥梁状况外,尚应对铁轨状况、火车设备隐患等进一步检查。在作出初步的安全结论后,即可恢复通车,这是在通车安全与经济效益作出合理权衡后的选择。
第二,数字化管理要尊重客观的事实。当时网上有一个传言,35人死亡是要对省部级行政问责的标准线。实际上,按照《铁路事故条例》第9条第l项的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的标准是造成30人以上死亡、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党政干部的问责规定中,发生特大事故确实可以追究省部级领导的责任,但这应当取决于影响面和损害程度,而不仅仅是死亡的数量。但数字化的指标在安全生产中颇为有效,它迫使有关主体采取措施,减少死亡降低损失。在煤炭生产等领域确实有“死亡指标”(安全生产控制指标,2004年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确立),国外也有采用。每年有一定的死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生产企业,看起来虽然非常不合理,我们应当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生命,但亦有其合理之处,因为矿山生产必有矿难,有矿难必有死亡。但死亡指标用于国内后,结果却产生了毁尸灭迹或者转移尸体的欺上瞒下现象。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社会风气,而是要正视事实本身,反思制度设计的合理性。罔顾客观事实,而要追求刻板的数字,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果死亡不可避免,死亡指标的意义就在于努力查找原因,尽量减少死亡;在死亡的事实发生后,尊重事实,而非动辄“一票否决”。在制度设计上,将超出死亡指标的严厉制裁改为对没有超出死亡指标者适当激励,或许是可取之道。这种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度变革会反馈到事先的安全生产管理中。
第三,数字化管理不能取代人的作用。机械化、电子化在高铁、动车领域中有广泛应用,没有科技的高度发展,就没有铁道事业的快速进步。但这绝不能走到技术万能主义的极端。应当说,即使在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能够得到充分应用,仍然还要有人控制,人的能力要在其中发生作用。《调查报告》指出了上海铁路局及其下属单位在安全和作业管理及故障处置上的存在问题,车务系统、电务系统和工务系统存在诸多违规操作,管理、应急处置不力,最终酿成事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正如《调查报告》多处指出的那样,“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实践中,人类过于依赖技术的发达,而弱化甚至忽视了自身基本技能的培训。技能的训练不仅要有日常操作规程的训练(《调查报告》多处指出违反了操作规程),还应有突发事件的应对训练。但对于铁路这种特殊运营体制的机构,如何进行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的演练,在《铁路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并无专门规定,后者只是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第25条)。事故的发生往往就在瞬间,缺乏应变处置能力,就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的损失。技术技能和安全作业的培训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列入日常的考核标准之中。
关键词:协同论;实践教学;质量;机制
为改变过去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现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对行政管理专科专业学生的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自定题目调整为定向题目,要求学生拿着已经设计好的问卷,采用合理的社会调查方法,按照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调查,并完成问卷的网上系统填报和调查报告。此次社会调查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拿着问卷亲自去调查,真正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探索电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与电大开展社会服务的新功能和新领域。
一、协同论的基本思想阐述
协同(Synergetics)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含义是“一门关于协作的科学”,协同论是由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该理论主要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上去研究自组织机制。协同论是在积极吸收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在于如何加以支配与管理,使一切系统如何由不稳定走向稳定。该理论不仅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中的各部分不是简单相加或机械组合,而是有机地协作,可以发挥系统各要素在独立状态下所不能产生的整体效能。同时,协同论还强调,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协调离不开信息的交互,而信息的交互需要经历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等环节,为保证信息交互的及时、有效、反馈,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还需要相应的控制系统,而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由于引入了具有监控功能的反馈环节,因此其控制质量明显优于开环控制系统。此外,协同论认为,协同合作、有序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系统各组成要素在一定条件下,自主地、自发地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单独作用的系统联合作用。
二、协同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上述协同论的基本思想,我们知道,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通过监控措施的实施与调控,实现动态平衡。因此,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而言,应该从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性、自组织性等角度去积极思考问题,具体如下:
(一)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实现系统的自组织性
开放教育实践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能力拓展为中心、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为中心开展教学,这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总方向和总原则,也是开放教育精神的基本体现。因此,教学改革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题目、调查对象、调查时间和调查方式等,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二)要保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实现系统的整体性
此次实践教学改革,涉及到的单位和部门非常多,从纵向层次看,涉及到中央电大、省级电大以及分校电大等多个主体;从横向层面看,涉及到教学、教务、技术、科研部门等以及学生等多主体。因此,必须保证各主体之间的有序配合,才能实现系统的整体性,发挥系统的最大化功能。
(三)要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实现系统的协调性
此次实践教学改革,涉及的相关部门比较广,面临的学生比较多,流程比较复杂,周期比较长,为顺利推进教学改革,信息的交互尤为重要。因此,具体教学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开辟网络交互、QQ、邮件、电话等多种沟通渠道,并保证各种渠道之间的畅通无阻,这样才能促进系统各要素的有机整合,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
(四)要运用多种形式的控制手段,实现系统的平衡性
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环境是时刻变动的,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也是动态进行的,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容易失真的,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惰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对在动态环境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加以控制,以保证组织活动的过程和效率,实现组织的动态平衡性。
三、基于协同论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构建专门化、层级式的系统运作、整合运行的组织管理机制
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组织与监控机构。为保证改革效果,在常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上,本校根据中央电大的会议精神,成立了专门化层级式的分工明确、整合运行的组织管理机制,即成立了中央电大文法院――省电大经管教学部――地市电大三级互动、整合运行的组织管理机制,专门负责此次社会调查改革的组织、指导与监控工作。其中:中央电大主要负责此次改革工作的精神指导、总体协调和技术指导等工作。省级电大,成立了专门行政专科社会调查改革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各分校也根据省校的文件精神,在主管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在该组织管理体系中,中央电大是改革的总体规划与组织者,主要通过网上问卷回收和省级电大工作汇报来进行远程监控。省级电大是改革的具体指导与综合协调者,负责本省电大行政专业实践改革的统一组织、指挥,并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反馈信息,在此次改革中起沟通枢纽作用,主要是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抽查等方式来进行监控。而分校,包括相关改革工作成员、指导老师在内,是此次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也是此次改革监控的第一监控者,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到位、整合运行。
(二)构建多层次、各部门的纵横交错、多维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
此次实践教学改革,涉及面比较广,为保证改革质量,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在所难免,从纵向层次看,应构筑中央电大、省级电大以及分校电大之间的多级联动机制。作为此项改革沟通枢纽的省级电大,对上,要领会、贯彻中央电大的有关改革精神和要求,对下,要及时传达、指导、监督分校有关改革的操作性要求及活动具体进展情况。因此,为及时了解分校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分校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也为了了解分校在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省校相关负责人经常通过QQ、邮件、电话等多种沟通方式,就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向中央电大请教,就学生的参与情况、各分校的工作进展情况等问题向分校老师咨询等等。各分校也多次召开了相关协调会议。从横向层面看,要营造教学、教务、技术、科研等部门以及学生之间的多维协调机制,因为此项改革工作,涉及到教学、教务、技术、科研等多部门的工作,省校多次召开这些部门的协调会议,就改革相关问题专门进行讨论,以发挥各部门之间的整合功能,营造一种共管共赢的局面。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培训,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课程论坛、QQ、邮件、电话等多种形式,实现对学生的培训。
通过多层次各部门在内的纵横交错、多维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形成了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监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全程式、分阶段的抓住关键、有的放矢的运行监控机制
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监控,是做好此次改革工作的关键所在。
而时空的阻隔,学生自主性、能动性的发挥又对全程性监控提出挑战。为此,我们根据调查工作的流程安排,把握学生调查的几个关键阶段,在不同时间确定了不同的监控重点,既要体现开放教育的特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做到抓住关键、有的放矢。主要体现在:
调查准备阶段――对调查对象的有效性、可行性进行审核。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合理、可行,在调查准备阶段,我们按其所在地区、工作性质和职业分布相对均衡的基本原则,对学生提交的调查对象进行审核和适当控制,尽量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保证三个调查题目都有一定的学生加以选择,尽量保证调查对象所在地区、工作性质和职业分布的相对均衡。
纸质问卷回收阶段――对调查问卷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在纸质问卷回收之际,要求指导老师要对回收的每一份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审核,并对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或存在其他问题的问卷,及时通知学生采取措施予以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调查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同时,要求指导老师和管理教师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对纸质问卷进行抽查回访,以了解调查工作的真实性和数据采集的可靠性。
网上问卷填报阶段――对网上问卷填报的规范性、时效性进行控制。为保证网上问卷填报的顺利进行,在省校相关培训下,分校采取集中培训、集中输机和限制填报时间、纳入考核成绩等多种方式,对网上问卷填报的规范性、时效性进行控制。
调查报告撰写阶段――对调查报告的合理性、优劣性进行监控。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调查报告严格把关,同时分校和省校还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查阅学生的调查报告,对调查报告的规范性、合理性进行监控,并通过各层次的评比,对调查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价。
(四)构建多主体、全方位的多元参评、合理规范的质量考评机制
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制度,对规范实践教学有序运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考评主要分为两大块:
对社会调查指导教师履行责任的考评。我们不仅对指导老师的基本任职要求和工作职责作明确说明,同时对其教学质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多种主体参与的教学质量考评控的制度体系,即各分校领导小组和教学督导考评――通过常规教学对其教学指导情况进行考评;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及同行――通过对学生的问卷回收情况的抽查和与学生的交流,对指导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学生――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其作为评估的主体,对其社会调查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省校社会调查工作小组成员――通过社会调查平台和各分校上交的指导教师联系情况、学生社会调查成绩等情况,对分校指导老师履行职责进行抽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这些考核主体的综合评定基础上给出。
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情况的综合考评的最终成绩,由经审核无误的纸质问卷、调查文字记录、网络问卷填报情况和调查报告综合组成。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指导老师必须要对学生的调查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并依据学生纸质问卷、调查文字记录、网络问卷和调查报告的实际情况,按照《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社会调查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分别给出成绩,最后形成综合考评分。对参与小组调查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调查记录和在调查中的实际表现,区别对待,给其最终成绩。同时管理教师、社会调查改革工作小组成员以及省校、中央电大相关责任人,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社会调查问卷即调查报告的真实性、有效性、规范性进行抽查。
(五)构建多样化、高质量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对于以前几乎流于形式的社会调查环节而言,此次改革,对指导老师和参与学生都是一场全新的考验,为此,为了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作用,建立多样化、高质量的激励约束机制非常必要。
通过规章制度、参与培训、工作评比、增加工作量来激励教师积极性。此次社会调查改革,流程复杂,工作量大,不少指导老师都感觉压力大,为提高指导老师工作积极性,我们除了从制度上对教师的行为、职权、考评进行约束,使社会调查教学环节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外,还积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培训与指导,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以减轻老师的压力。同时,经常开展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研讨会,对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并评比,对优秀指导老师进行奖励。此外,还同教务部门一起,商讨有关增加社会调查指导老师工作量的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励和鞭策他们不断提教学质量。
通过培训教育、精心指导、调查评比、代替毕业作业来激发学生自主性。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除了通过制度约束、教师抽查、网络抽审来监督学生学习外,更主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改革的自主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培训、教导等方式,使学生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此次社会调查改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会调查过程每一个环节的精心指导,鼓励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投入调查,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有机整合,综合应用,提升自我,认识社会,真正体验到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快乐。此外,通过对学生社会调查的参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总体情况进行评比,对优秀社会调查报告进行网上集中展示,用优秀社会调查报告对毕业作业进行代替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真正从调查中学到知识,强化其实践技能。
(六)构建网络化闭环式的形式多样、及时高效的意见反馈机制
由于此次社会调查改革工作在湖南省第一次推进,工作中无现成经验可循,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些问题,为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我们必须要重视师生工作中的困难,建立意见反馈机制。为此,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的信息反馈形式,如充分利用电大在线平台、毕业作业平台、邮箱、QQ等多种形式收集分校老师和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的意见及建议,并专门开辟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网页,就社会调查的相关文件、社会调查培训的相关资料、学生的优秀调查报告、分校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总结、常见问题的作答等等,进行系统性学习与交流,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有序、规范、严密、高效,以方便分校老师和学生的实地操作。
同时,我们还设立了一个闭环式的反馈链,即由分校老师和学生反馈相关意见或建议,由省校老师统一汇总,并将工作意见或建议的回复情况及时通过网络返回。如:为了解上学期此项改革工作的实效,我们专门设计了《行政专科社会调查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对已经参加过此项调查工作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之后,对调查的详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分校和其他相关责任人,以调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总之,在协同论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在实践中构建由组织管理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运行监控机制、质量考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意见反馈机制这六大机制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六大机制之间相互配合、合理运行,确实从组织、制度、运行、监控、评估、反馈等层面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了此次实践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郝爱军.论协同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前沿
(理论版),2009,(1).
[2] 申丽辉,张二朴.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探析
[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家乡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1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2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3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蕴藏着许多“举世宏伟”民俗文化,春节民俗无疑成为这里面的大话题。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进我的家乡——礼县,去探个究竟。
进入腊月,我们这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大部分家庭里边都喂着肉猪,大概腊月初八前后就要杀掉它,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头戏。说到这,我们还流传着一句童谣活着叫它小曲吧!“腊月八,眼瞧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呢!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啃娃娃……”因此大多有条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头小猪崽来喂,到了年底杀了让其来扮演这出重头戏。
过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诸如收拾屋子、给孩子买新衣服等等。小年的晚上我们这要送灶王爷的,还有一个俗称是说灶王爷要上天呢。反正这些老祖宗手里的东西我暂时是搞不太清楚了。今天家长会在集市上买来灶糖,晚上烧香点蜡的时候给灶王爷献。过不了会儿,小孩子们就会争先去取下来自己吃。这样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随着年味的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了。三十的一天就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到了晚上,毫无疑问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据说会在饺子里面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如果某个人吃到它的话,以示来年的好兆头;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会非常的热闹。年夜饭吃完后,妇女就收拾厨房,男子去烧香点蜡,开始“接先人”,具体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心声。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
经过漫长的一月的“折腾”,新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会一块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以示来年的好运势,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迎喜神了,鞭炮声、台鼓声,各种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一应俱全表演起来,可热闹了。但是这里问题着实不少,有不少人把这样的习俗早已抛之脑后了,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太现实,不在乎这些表面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是如此,他们只顾着“掰长城”,也就是打麻将赌博,虽然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是他们不会顾那么多,靠那些东西去赚钱?这样可以吗?赢了的.人又能怎么样!说着说着就远了,不过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时间就没什么区别了,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呢?
过了几天,大概初八开始到十三,大伙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另一重头戏了,即社火活动。由指定的一届社火会成员四人来操办,全民参与,用四五天的时间来糊龙、船、毛驴、狮子、牛娃,还有装身子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十三晚上八点左右开始演出,共演三个晚上,顺序依次是狂龙、秧歌、花棍、牛娃、毛驴、狮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村的这一系列装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传,少说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吧,这应当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来观看的人也不少,颇受邻村的欢迎。以前我小的时候,就这么十几项活动也能进行两个多小时,
但近几年只进行一个小时多一点,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就我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1、老一辈演员现在岁数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员缺乏演技,无经验,演出时间缩短;
2、人员的流失,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返乡,还有儿童进城求学,上课时间太早而无法去出演;
3、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淡化社火活动,这包括村干部,社火会成员的不重视;
4、资金收集困难等等。至此,社火活动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个在全国各地都算是一项重要的春节民俗了,其具体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我也就在这里不多废话了!我们这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就这么个情况,说了这么多你有没觉得大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身为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深感背负重任之大!看到我们民俗当中的好多东西流失了,我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人对精神文明的东西重视不够,政府给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的投资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间无力支付保存和发展它的费用。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它的投入力度。当然民间人们也应从思想上根除对民俗的不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不会就这样散失。对我们当地的民俗遗产重塑当初的雄姿我还是挺有信心的,我个人对今年我们村的民俗活动也贡献出了微薄的力量,相信我们民间的这些精神财富在政府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4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______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民勤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馍馍”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馍馍”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接下来当然要说除夕了,除夕也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春节的前夜腊月三十。现在多称为“年三十”、“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当然“除夕之义就是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这天也是我们吃、喝、玩、乐的日子,人们在中午便开始在大门、街门、房门上贴大红对联,门楣上挂门头子(彩色纸刻花纹的装饰品)和黄钱(黄纸上刻的花纹)。然后在下午要在肉锅里煮上饺子,用碗端上,拿上纸钱去庄子的前面迎先人,先烧纸钱,后致祭品,再放炮,意思是让祖先们来家中过年。太阳一落,家家都在堂屋里(院落中的上房,一般不住人,只供祖先牌位及先祖画像等)点烛焚香,祭祀祖先。所有男人(妇女在过年期间,不能进堂屋)都衣帽齐整,上香焚表鸣磬。祖先牌位前要献上食品供物。接下来是装仓。所谓装仓,是把猪肉(猪头最好)羊肉(过去的阔气人家还有鸡鸭鱼肉)煮熟了,每人捞上一碗,吃得尽饱,孩子们往往吃得很高兴。仓装完了,全家人坐在一起,说故事,拉家常,有的'玩牛九纸牌,兴的是一夜不睡,老人有一种说法“除夕”是熬寿的时间,谁休息得最迟,谁的寿命也就越长,年轻人可是冲这一点也要玩个天大亮。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守岁,即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留恋之情也是对即将来临的新春怀着希冀,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的精力充沛。俗称“熬寿”。
大年初一,大概到凌晨四五点左右,男女老少更换新衣,继则端上盘供,长辈们就准备燎天蓬的东西,当然燎天蓬之前要看今年的喜神在何方,农村一般要看自家的牛卧的方向,牛头朝哪边,就意示今年的喜神方向,然后全家老小,拿着花炮、烧纸、香、祭祀物品,出户迎接喜神,按“历书”所指喜神方向献盘敬香。在喜神所在方向架起一堆大火,大人小孩都要从火上跳来跳去,嘴里喊着“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意思是希望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此即所谓“燎天蓬”。归来,开始吃饺子、拜年,先由小辈依次“磕头”递拜家长,进茶奉酒。然后,出拜亲族、邻里,各家都在客房里摆着油馃、馓儿和酒菜招待。晚辈给长辈磕拜后,长辈为了表示诚意和关怀,要给小辈压岁钱。这一天,人人见面都要问“过年好!”,平辈相遇,拱手致贺。拜年完了,他们有的弹唱,有的玩牌打麻将,整天都沉浸在欢快的情绪之中。
大年初二拜岳父、岳母都成为民勤一种乡俗,无论是新婚夫妇,还是老女婿,在初二都要去岳父岳母家道贺春节快乐。没娶过媳妇的必须到舅父母家去,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错过这一天。
初三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早晨仍在堂屋里上香礼拜,并把门楣上、仓子上、箱柜上挂的黄钱一律扯下来焚化,叫做“化钱”。意谓先祖来家过年,现在欢送他们回去。紧接着就是“打醋炭”,是在每个房里的火盆上或火炉中烧上一块石头,备好一碗带油花的陈醋,打醋台者手端一个大木勺,勺里放着烧红的石头,同时在石头上浇醋,醋遇上石头,就有浓烟般的热气冒起来,弥散整个房间,发出一种酸喷喷的异香。打醋台的人走向各个房间,各个角落。然后把剩下的醋和石头倒在大门外,据说这些东西驱瘟除邪,清除一年的灾祸疾病,因之又名“除百病”。打醋台的人前脚走,后面的人就跟着把房间、院落打扫一遍,三天的过年就算基本上结束了。
接下来从正月初四各乡镇排练的秧歌队、社火队穿梭于大街小巷、居民楼院、政府机关之间,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勤小调在文化广场倾情演出,开着三轮车、小汽车的农村居民进城看戏、看社火成了新时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十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元宵节气氛。龙年元宵佳节准备得非常充分,氛围营造得格外热闹。由县城东小十字从南向北穿过文化广场步行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着“龙年大吉”的拱形彩门,彩门内一幅巨型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祈祷人们万事如意,平安祥和的九龙壁富丽堂皇地矗立着。其次,依次摆放的是“瓜果飘香”长廊、“蟠龙柱”、“龙王治水”、“劲牛”、“花团锦簇”、“玉兔送福”、“航天模型”。两侧对称布臵“金钱树”、“苹果树”等各种花树。整体犹如传统庭院前庭、中院、后院、左右厢房式对称布局。在最北端是在玉兔指挥下的两条巨龙正欢快地玩耍“二龙戏珠”游戏。
正月十五日便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也是我国一个普遍的传统节日,在民勤县城四大街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吃元宵、闹社火、放烟花、观灯、猜灯谜、荡千米等,展现出民勤人民团结奋进、平安和谐、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演奏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上下一心的和谐音符与篇章中结束一年一岁的春节。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5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春联
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1、春联的格式
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字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
“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
2、春联的内容
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
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
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
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
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
(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的发亮,红纸则鲜红如新。
(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红纸上印刷黑色字迹的对联,这种对联开始好看,时间长了就会裉色发白。
(3)烫金版:也属于印刷的一种,在红纸上印刷烫金字对联,金光闪闪,很好看,但阳光晒的时间长了,字就会掉下脱落。
很多年青人不太讲究,喜欢买印刷版对联,方便省事。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喜欢买好红纸,请人到家写对联或订购手写的对联。其实,后者赋有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推崇。
4、贴春联
(1)时间
贴春联通常时间是除夕当天的上午,贴好春联就等着吃午饭了。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贴春联的。大人们说,民间有习俗,穷人家过年就是“年关”,但只要贴上春联,债主见到了就不会上门要债了。
(2)程序
“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旧春联撕掉,把门清理干净。
农村一般会先“打”好“浆糊”,然后裁好对联,做好准备。先在门上相应部位涂上浆糊,然后把对联拉直,轻轻贴上去,稍微调整后,用抹布压平即可。有时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
贴对联也讲究文化,传统文化要求左边为上联,右边为下联,而上下联的判断依据是平仄声,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并拼音基础好。如果家里人没有文化,你从他家的春联贴法就可以看出来。
5、特殊的孝联
对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会贴1-3年的孝联,以示对亲人的沉痛悼念。
二、烟花爆竹
在传统的习俗中,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烟味总是和春节的气息紧密整合在一起。人们总是以为烟花爆竹放的越响亮,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网络查询可知:放爆竹是为驱逐一个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确保民众平安,进而演化为一种祈福平安的民间习俗。
1、燃放时间
(1)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
(2)除夕年夜饭时。过去,年夜饭是在晚上,如今“抢过年”,不少人家上午没到十点就吃饭了。
(3)除夕半夜12:00时。“爆竹一声除旧岁”,守夜结束时,爆竹声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来。
(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称“开门炮”。民众很讲究“开门炮”,希望一次呵成,预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利!
(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过去,表示节日完成,需要开始下地干活了。
2、烟花爆竹的种类
(1)礼炮型烟花:观赏性强,冲击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旷地带,当然价格也是较贵的。据说是近十多年才有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往往燃放的既多又“豪”!
(2)鞭炮:有普通鞭炮与闪光炮(如“遍地红”)两种,前者是传统简装鞭炮,价格较便宜,后者是精包装、安全性好的鞭炮,价格较贵。鞭炮燃放起来持续响亮,预示顺当,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3)手持烟花:通常是儿童们手持燃放的观赏、娱乐型烟花。我小时候就喜欢缠着父母买这种烟花玩。
3、反思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即使在乡下不限放烟花爆竹,相对于往年,燃放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以往,除夕及正月初一,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村庄和街道,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硝烟味道,让人咳嗽不已,简直令人窒息,呼吸困难!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在小学,爷爷奶奶要求爸爸过年也要放烟花。后来,经过爸爸、妈妈和我的建议和反复劝说,爷爷奶奶就再也不要求燃放烟花。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在老家爷爷奶奶准备好过年的鞭炮,爸爸在单位和小区里再也没有燃放过任何烟花或炮竹。作为老师,爸爸每到春节都教育学生爱护环境,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他确实以身作则做到了。
烟花易冷。不管烟花爆竹多美,过多地燃放的确对环境空气产生了污染,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听在曾经在上海过春节的大舅说,上海过春节非常安静,根本没有一点儿鞭炮声,但大街上的年味也很浓厚。或许,我们也要改变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改良与发展,对烟花爆竹进行必要的控制。
三、走亲访友喜酒忙
1、走亲访友是春节最热闹的事情。
现代人工作繁忙,不少亲人打工在外,春节成为亲戚之间互动的主要时期。一般地,走亲访友都会带点礼品。礼品多数为酒类、乳制品,也有其他的,如香烟、保健品、糖果或玩具等。到家后,主人会招呼大家先围在火盆周围,端出各种糖果零食,泡上家中最好的茶水,一起拉起家常。
一般地,血缘关系近、平时关系好的亲朋好友会留下来一起吃饭,仿佛不吃饭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老年人特别希望亲戚朋友在家里多热闹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亲友会选择聊天、喝酒、打牌,把热闹的气氛搞的浓厚,主人会很开心,事后也会津津乐道。
2、喜酒扎堆礼金重
因为平时在外工作的人多,乡村多半是妇孺儿童和老人,所以很多人把喜酒安排在春节期间,比如结婚、乔迁,甚至还有把孩子周岁喜酒提前或推后到春节期间,图的是亲戚朋友都能到场,热闹一些。这些扎堆的喜酒无形中使得春节变得更加匆忙,甚至会遇到一天要喝2-5家喜酒的情况。
3、反思与新气象
走亲访友带礼品导致浪费较大,虽然有的家庭可以把A带来的礼品转送给B,而B又流转给C,但最终家家都会留下一类酒品和乳制品等,而今礼品动辄几百元,导致每个家庭花销很大。但实际中,很多家庭一年也喝不了几瓶酒,礼品往往过期了也用不掉,浪费惊人。
喜酒扎堆使得很多人春节礼金花销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礼金越来越重,由于崇尚礼尚往来,礼金的攀比导致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然而,春节也出现了新气象。
(1)有不少家族统一意见,春节往来不再带礼品,彼此之间见面聊天、喝酒、打牌,图个热闹,就非常不错。
(2)也有一些家族搞AA制新团拜,把家族的亲人约到酒店,一起见面吃饭、聊天、娱乐,不要天天张家李家到处跑,效果也是很好的。
(3)也有家族轮流到访。今年一起到A家、B家,明年一起到C家、D家,等等。这样很多家庭可以解放出来,主办家庭也能一次待百客,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结束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重大经济因素参与,我的调查报告也只是冰山一角。希望我的调查报告能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丰富与发展。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3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春节调查报告范文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范文3篇
寒假春节调查报告范文3篇
关于春节调查报告范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2)
过年调查报告3篇
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