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流行病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患病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99
资料与方法
结防科2005~2009年《结核病人初诊登记本》、《结核病人登记本》和上报的结核病防治季报表、年报表。
方法:有关指标和定义按《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规定。将其中大于等于55岁肺结核病人定为老年肺结核病例。
统计学处理:使用率(比)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水准设为0.01。
结果
老年肺结核病人发现和登记:老年肺结核病人登记率: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由2005年的41.43/10万(83/200 338)下降到2009年的22.19/10万(46/207 299),涂阳登记率由2005年的25.96/10万(52/200 338)下降到2009年的20.74/10万(43/207 299)。
老年肺结核病人的发现:2005~2009年发现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05例,涂阳病人232例,分别占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总数67.63%、51.44%。
老年涂阳病人构成及性别构成:2005~2009年发现老年涂阳病例232例,其中初治涂阳217例(93.54%);复治涂阳15例(6.47%)。初、复治涂阳病例之比为14.47∶1(217/15)。在性别构成上,男女分别占71.12%、28.88%,男女之比为2.46∶1(16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老年涂阳肺结核病人治疗转归情况:涂阳治愈率为96.12%;死亡率3.88%;治疗失败率1.29%,丢失率2.16%,迁出占0.43%,其他占1.29%。
讨论
资料显示,姚安县2005~2009年发现老年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05例,占活动性肺结核病例总数的67.63%,老年涂阳病人232例,占51.44%,与现有老年人口结构极不相称,这与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相一致,显示老年人口中,结核病问题较其他年龄组更为严重,应予以重视[1]。老年肺结核病特点之一男多于女。姚安县老年涂阳病人男女之比为2.46:1,患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许多调查资料均显示了这一特点[2],这也与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相一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也逐年增加,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上也较常见。目前,我国两病并存情况呈增长趋势,肺结核合并糖尿病60岁以上老人占37.7%[3],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使患者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的存在容易使肺结核恶化,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上升趋势。因此,应重视老年人肺结核、糖尿病合并情况。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108.
【关键词】狂犬病例;影响因素;防治宣传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共患传染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并且无特效药物,但是潜伏期长,有的可能持续人的一生[1]。2009年国际卫生组织最新数字显示,仅我国每年就报告80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其中50%左右是小儿,但是狂犬病在这些地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了解狂犬病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提高狂犬病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本文狂犬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本省2009-2010年传染病疫情统计资料及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报告,动物狂犬病检出资料来源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资料。狂犬病毒检验单位均为本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方法为小鼠感染法(MIT)培养分离狂犬病毒。
1.2 调查方法
同时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将调查的6个镇(街道)按城市和农村分为两层,城市化镇抽取一个居委进行调查,农村地区抽取一个村进行调查。由被调查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医师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之后,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确保调查人员掌握问卷内容及答卷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狂犬病防治知识、免疫办证情况等。资料的录入和分析调查员在检查无漏填、无逻辑错误后收回问卷,并进行编号,利用excell完成数据录入,应用SPSS17.5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狂犬病疫情情况
本次共调查50例狂犬病例,其中城市地区出现19例,农村地区出现31例。被感染人中男性29例,女生21例。感染年龄最小1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20.5岁,多为小儿。职业分布:离退30.0%、工人25.0%、农民26.0%、职员10.0%、其他14.0%。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5.0%、大专12.0%、高中、中专25.0%、初中40.0%、小学及以下18.0%。感染时间分布:一年中每个月份都有动物伤人,冬季最少,一月份以后,被咬伤人数逐月上升,至每年7-8月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这与人的活动,夏季穿衣较少容易被犬咬伤等有关。
2.2 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在感染患者中,95.0%以上的感染者或者亲属对象知道狂犬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传染病;在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方面,92.5%的感染者知道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会感染狂犬病;且有80.0%的感染者知晓在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伤口,说明感染者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城市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农村的存在显著性差异(P
表1:不同地区居民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比(n)
2.3免疫办证情况
虽然有100.0%的被调查者中认为应该给犬注射预防狂犬病的疫苗,但现养犬的免疫率为80.0%左右,城市居民养犬免疫率96.2%,农村居民养犬免疫率75.2%。城市与农村居民的免疫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当前本地狂犬病流行趋势和全国的趋势大致相同。从上世纪80年代的狂犬病的严重流行到90年代中期得到有效的控制,再到近年来发病的再度回升[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不稳定,且发病县市疫情范围呈扩散趋势,给全省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狂犬病作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发病具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4]。发病以夏秋季相对较多,冬春季较少。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报告,根据侵入的病毒量和侵入部位,狂犬病的潜伏期2周到6年不等[5]。狂犬病暴露高峰比发病高峰要提前2-3月,本处人被动物伤害发生高峰与全国的一致[6-7],提示狂犬病防治部门要加强夏秋季狂犬病防治工作,每年在夏秋季到来前,要充分利用“9.8”世界狂犬病防治日及时做好狂犬病知识的宣传,按照犬咬伤处置规范正确清理伤口、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本次居民狂犬病防治知识及家庭养犬情况调查显示,被感染者家庭养犬率为7.5%,城市的养犬率6.5%,农村的养犬率6.98%,远高于2007年和2008年根据到犬咬伤门诊就诊病人数推算的动物伤害发生率。不过感染者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95.0%以上的感染者或者亲属对象知道狂犬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传染病;在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方面,92.5%的感染者知道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会感染狂犬病;且有80.0%的感染者知晓在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伤口,说明感染者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城市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农村的存在显著性差异(P
总之,本省2009-2010年狂犬病疫情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疫情范围呈扩散趋势。狂犬病发病数存在地区差异,男性多于女性,以儿童居多,职业以农民多见,呈现明显的夏秋季节性。同时感染者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咬伤后人群对伤口处理和接种免疫率高,但是城市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农村的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Hyun BH,Lee KK,Kim IJ,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rabies virus isolatesfrom South Korea[J].J Virus Res,2005,114(12):113-125.
[2]Nagarajan T,Mohanasubramanian B, Seshagiri EV, 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rabies virus isolates in India[J].J Clin Microbiol.2006,44(9):3218-3224.
[3]Merlin AE, Rybakov S,Gruzdev K,et al.Genetic heterogeneity of Russian,Estonian and Finnish field rabies viruses[J].Arch Virol,2007,1 52(9):1645-1654
[4]熊成龙,郝宗宇,卢思奇,等.河南省两株狂犬病毒白和糖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261-267.
[5] 张永振,俞永新.防制狂犬病需长期坚持综合防制的策略[J].疾病监测,2005,20(5):225-226.
[6] 胡家瑜,徐天强,伍稚梅等.上海市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控制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11-13.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层及上皮细胞中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30年来对其的研究发现HP感染与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发生有密切的相关。就各个方面对健康人群开展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重要性作以下讨论。
1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1.1 全球感染情况
世界上不同地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是不同的。一般来讲,Hp感染始于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感染率逐渐升高,到中年期感染率达到最高值。世界超过50%人口在消化系统上部带原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较盛行于发展中国家,而西方国家的影响范围也逐渐缩小。
1.2 我国感染情况:
中国幽门螺杆菌科研协作组历时3年时间,流调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我国不同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整体来讲,感染率广东省最低为42%,最高为84%,四川所在的华西地区为58.27%[1]。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疾病
2.1 胃癌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HP列为Ⅰ类致癌因子。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研究中心(CTSU),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与感染相关肿瘤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是恶性肿瘤―胃癌的首要致癌因子[2]。而在全球每年新发现癌症中,胃癌占10%,这其中有63.4%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2]。
2.2 胃炎
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90%慢性胃炎患者感染Hp,
2.3 溃疡病
胃溃疡患者有40%-90%感染Hp,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80%-100%感染Hp。2.4 Hp感染除了与多种胃部疾病关系密切,最新研究表示Hp感染还与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肺癌等相关。
3 早期诊断Hp感染及时进行诊治对胃癌发生及减少溃疡病发病有重要意义
3.1 经游伟程教授等研究者历经10年的研究证实,清楚胃内Hp感染,可使胃癌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有效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等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3]。
3.2 经周丽雅等研究者历经5年的研究证实,消化性溃疡患者在Hp根除治疗1年及5年后,治疗组和Hp阴性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Hp阳性组,说明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根除Hp对减少溃疡病的发病有重要作用[4]。
4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社会造成经济负担
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研究中心(CTSU)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估计一年感染会在全球引起190万恶性肿瘤的发生,约占全球恶性肿瘤负担的17.8%[2]。
5 健康人群幽门螺杆菌筛查对预防胃癌有经济效益
目前对Hp感染检测和治疗均有较好的方法,使得通过筛查和治疗Hp感染者以达到减少胃癌发生存在可能性。
王倩等研究者在一项专门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筛查与癌症预防费用效果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有效率为50%时,每筛查10万人可减少291例胃癌的发生,增加2612个生命年.当预防胃癌的有效率从5%到100%变化时,每增加一个生命年的费用从7747元下降到2325元,在胃癌高发区筛查更经济有效[5]。
综上所述,在健康体检中开展Hp检测项目,对Hp感染进行合理的治疗干预,能够降低像胃癌之类的重大疾病发生的风险。在降低医疗负担、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方面,不仅仅对个人、家庭,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七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调查,深圳:2005
[2] Parkin DM. The global health burden of infection-associated cancers in the year 2002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6, 118: 3030-3044.
[3] 王伦.科学生活:清除幽门螺杆菌胃癌发病可降四成.光明日报.2008-2-18
HI:周辉!情人节快乐!
请到这里看一看吧!祝你旅途愉快!
我
“想要富,袖子捋。”花坪和福台的农民,早在80年代前就开始偷偷摸摸地卖血。
王祥和和他的堂兄弟们,大概是第一批摸到这致富门路的人。
后来村里的成年人都上了阵,妇女生了孩子也加入“卖血队”。王祥和和他的两个堂兄弟当上了“血队长”。
吴家川的李有清,每月抽3次血浆,每次400毫升。
李有清之妻赵翠连,每月抽3~4次血浆,每次400毫升。
同村的王氏七兄弟,年纪最小的已44岁,均超量频繁卖血……
他们的“献血”地点只有一个――地区中心血站。
他们迷恋着“卖血”制造的物质成就:独门独户的小院,彩电、收录机、媳妇闺女的体面衣裳、娃娃的学费。对于上交乡里村里的提留――只要有血卖,他们“再不用锁上门,朝后山上跑了”。
感染的人
没人统计定西地区有多少人因输血感染了丙肝,短短几年间,仅定西县医院医护人员就被“放倒”了3个。
1997年11月26日,定西县的刘女士因卵巢肿瘤动了手术,输了定西中心血站提供的400毫升血,手术后一个月她又进行了化疗,又输了200毫升血。第50天,她复查时发现自己的肝功异常,1999年她被确诊患了丙肝。
记者了解到的5位感染者,没有人敢站出来打官司。
地区工商银行的秦和平1997年9月被确诊为丙肝,疑点也被集中在血站供应的那袋血上。但折腾了两年,毫无结果。去年9月确诊肝硬化后,他就心灰意懒,精神和身体全垮了。
定西地区医疗用血,由中心血站统一供应。但时至今日,“血案”如毛,却无一家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公开以单位的名义,质疑中心血站的血源问题。
被污染的血液的危害肯定已超出了定西地区。在中心血站最鼎盛的1995、1996年,有不少“卖血人”看到中心血站内停着河南、陕西、内蒙、新疆等地的拉血车。
一份不被认可的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的全名为《甘肃省定西地区既往献血员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长达16万言。调查的领衔者是定西医院的雷成多主治医师和上海曙光医院的任进余博士。
这份调查报告共调查了245名“献血”人员,发现其中240人是丙肝病毒感染者。从调查的结果可以断定,“献血”人员大规模丙肝病毒感染是由于“单采浆法”的不规范(消毒不彻底、一针多用等)导致的交叉感染。
这份报告前年年底经过了省级鉴定,推荐申报定西地区“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但连论文答辩的机会都没有。
在定西地区卫生处,记者说明来意后,李志林处长立即说,“肯定是雷成多叫你们来的,他的论文没评上奖,不满意。”下面是记者与她的对话――
记者:我关注的是文章所坡露的大规模丙肝感染是否存在?
李处长:这归定西县管,我没接到过正式报告,不掌握。
记者:245个卖血人员,98.12%的感染率。你是雷成多论文的卫生方面的评委;而且又是定西地区卫生行政方面的最高领导,有责任核实调查所述的情况,如属实应立即上报。丙肝是乙类传染病。
李处长:噢,我们好像上报过。
记者:你们上报的是乙肝。
李处长:丙肝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不用上报,控制就行了。
记者又到“中心血站”,采访了赵云生副站长。
记者:关于你们血站曾因单采浆导致丙肝感染的说法,你们是否听说过?
赵:1995年还是1994年,国家下了29号文,之后才规定进行HCV(丙肝病毒)检测。我们立即执行了,不合格的坚决全部淘汰。
记者:淘汰了多少人?
赵:说不清楚。
赵还说,为保证血源质量,他们大量发展新成员加入“献血员”队伍。现在总数已达1000人。
根据《定西地区既往献血员的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丙肝在献血员中如此高发病率除与贫困和当地群众知识甚少等因素有关以外,血站管理存在问题也应引起主管部门注意。
[关键词]麻疹;预防医学;现代预防手段;应用效果
麻疹即民间所谓的“出初儿”,原本是一种高发于低龄儿童的急性传染病,然而近些年来,麻疹在发病上呈现出“大龄化”的发展趋势[1]。一般而言,患者在感染麻疹病毒后不会马上发病,而是经历10d左右的潜伏期之后逐渐出现流鼻涕、流泪、咳嗽以及发热等症状,及至发热症状出现的半周之后,患者将会出现红色的斑丘疹,随后将进入恢复期,待麻醉消退后患者可能在皮肤上遗留有棕素沉着或麦麸样皮屑[2]。对于麻疹,临床治疗固然重要,但是对于麻疹,同样需要做到有效的预防。
1流行病学
1.1地区在我国,各省在近年来均有典型的麻疹病例报告,但因不同区域间的病例发生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可见并无持续性高发区域,麻疹在我国主要呈局部爆发状态改与高度散发状态以及二者并存的特殊状态。据调查,琼、桂、闽等东南沿海省份在2010年仅有不足100万分之一的发病率,及至2011年我国上报麻疹病例报告的县仅有1/2,仅有极少数的县上报的麻疹病例超过10例[3]。这样的状况意味着麻疹在中国的发病趋势不再是各省普遍高发,而是部分省份的局部地区高发。1.2时间麻疹这种疾病具有鲜明的流行季节与爆发高峰期,虽然在年份与地区上每年均有所变化,但是就季节与高峰期而言则比较稳定,冬春两季一直是其流行的季节高峰。据调查,自2005年起,我国的麻疹流行高峰期始终在3~5月份。当然,一些地区在不同于以上的时间暴发麻疹,因此可以说所有季节均有麻疹高发[4]。1.3流行周期疫苗可以预防麻疹暴发,因此在疫苗未被广泛使用之前麻疹一直呈现着自然流行的状态,一般而言,城市流行1次麻疹的间隔时间为1~3年,乡村流行1次麻疹的间隔时间为2~6年[5]。而在疫苗被推广普及之后,这一流行周期不再稳定、也不再具有典型特色,在一些得到较好免疫规划的区域,麻疹甚至失去了这种典型周期。当然,在一些相对落后、预防接种普及性差的地区,麻疹依然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规律,但是由于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所以所谓流行高峰几乎是被“削平”了,若不进行数据分析,很难发现其具体流行周期。1.4年龄从于湘熹的研究结果可知,自2008年起,我国麻疹发病率呈现出双向位移的倾向,即月龄低于8个月的婴儿、年龄高于15岁的青少年其麻疹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5岁以下儿童依然是发病率最高的群体,但是20~30岁的青年也出现了发病高峰[6]。1.5职业根据一项关于2008—2011年麻疹患者职业分布状况的调查结果可知,2008—2009年,麻疹高发职业为散居儿童,其占比约为51%~65%,农民与学生紧随其后。待到2010—2011年,散居儿童所占比例已经达到78.22%,学生和农民则一共占据了接近82%的发病比例[7]。1.6其他发展趋势关于个案流行病例的调查结果,2009年流动人口病例占比6.4%,2010年流动人口病例占比10.6%,2011年流动人口病例占比17.9%,可见流动人口在个案流行病例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另外,大城市的流动人口非常多,有很多外籍人士,因此流动人口病例中约有50%以上为外籍人士,这些外籍病例已经成为另一个麻疹高发群体[8]。1.7免疫史一般而言,月龄<8个月的婴儿机体内具有母源抗体,若为其接种疫苗,其母源抗体将会对疫苗的免疫效果带来干扰,因此免疫史调查均将月龄<8个月的婴儿排除在外。而在所有月龄>8个月的患者中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免疫室不详或无麻疹病毒免疫史的患者占比约为70%~80%,其余10%~20%的患者具有1~2剂的麻疹病毒免疫史。根据一项2011年的全国麻疹患者调查报告显示,接近64%的麻疹患者为8~23个月龄的婴儿,其中70%以上无麻疹病毒免疫史;据另一项2010年的全国麻疹患者调查报告显示,在9月龄到1岁的患儿中,存在麻疹病毒免疫史的患儿尚不足30%[9]。1.8临床特征鉴于疫苗的出现,麻疹已经从当初的“每人患一次”“症状非常典型”“死亡率较高”变为现在的“轻型为主”“并发症少见”“死亡率较低”,甚至可以说麻疹在当前已经处于“隐形感染”状态。一般而言,存在麻疹病毒免疫史的儿童是轻型麻疹的高发群体,这些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发热、皮疹等临床表现,并且,发热时间、出疹时间以及皮疹形态各有不同,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因此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结果,这无疑是不利于麻疹的早期控制。而在无存在麻疹病毒免疫史的儿童与成人之中,麻疹的发热时间、出疹时间以及皮疹形态则比较典型,且成人的病情要比儿童重得多,其病程也更加漫长,可能发生中毒性肝损害、心肌炎、肺炎以及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是由于成年人的免疫能力较强,所以预后状况普遍优于儿童。
2预防措施
2.1普及和加强疫苗的接种根据国家既定的免疫程序,应为2岁以上的儿童接种2剂常规免疫疫苗,其接种率至少为95%。因此应努力实现“及时接种”“提高接种率”的基本工作目标。此外,还应做好地区普查工作,对于免疫空白地区与低接种率地区,则要尽可能地普及疫苗接种,以消除存在的免疫空白[10]。对于月龄>8个月、年龄<岁的儿童来说,应为其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在城市中,教育部门应密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入托入学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麻疹流行特点,针对重点人群给予相应的预防接种处理,如此可以形成一道人群免疫屏障,以免麻疹疫情大规模爆发。2.2加强对麻疹的监控我国卫生部门正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麻疹监控网络,试图在各级地区间开展麻疹抽样工作,以完善该监控网络在信息上的不足。在2012年,该监控网络协同基层医疗机构队疑似病例采取了血清学检测,通过省级实验室的病原学监测,实现了对麻疹病毒流行特征的全面掌握。2.3加强面对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首先,针对聚集性麻疹病例,应该具有迅速反应能力,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早期诊断,随后加强对病例的管理,及时为周边人群给予预防性接种,努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其次,根据当地流行状况提前储备好足够数量的疫苗,以免疫情暴发后疫苗不足而造成疫情蔓延。
3结语
一、指导思想和救援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卫生系统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发病率,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救援原则:实行分级、属地管理、首接必入、快速反应、统一指挥、责任明确、救援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二、救援组织及职责
区卫生局成立食物中毒事故救援领导小组和医疗急救、现场监督和调查、实验室检验等专业小组。
(一)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后,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根据发生食物中毒情况,组织各专业小组迅速赶赴现场进行现场指挥。
(二)医疗救治小组组成和职责:
组长:
成员:
负责组织医护人员救治病人,迅速制定救治方案,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使病人得到最好、最快、最有效的护理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在救治食物中毒患者期间,各救治患者的医疗机构实施24小时值班制,及时向区卫生局汇报治疗情况。
(三)现场监督和调查小组组成和职责:
组长:
成员:
负责组织卫生监督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时限上报区卫生局;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食品用工具可以采取封存、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责令进行清洗消毒等临时控制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故进一步扩大。
区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发生二级和二级以上食物中毒事故时,实行24小时值班,对技术上的疑难问题,应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
三、食物中毒的报告与处理
(一)食物中毒分级。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将食物中毒分为三个级别。
1、一级食物中毒:指中毒人数30人以下,中毒原因简单,造成社会影响小的食物中毒。
2、二级食物中毒:中毒人数在30—100人、无死亡病例发生。
3、三级食物中毒(重大食物中毒)
(1)中毒人数在100人以上(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情况下,中毒人数在50人以上)、或死亡1人(含1人)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
(2)发生在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以及影响范围广、易造成社会恐慌的食物中毒;
(3)卫生部或省委省政府要求实施的食物中毒报告的。
(二)食物中毒的报告
各单位应在接到食物中毒信息1小时内报区卫生局,并动态报告病人转归及调查处理情况。
四、食物中毒的确定
食物中毒的判定依据为:
1、卫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
3、实验室诊断资料;
4、对于原因是不明的食物中毒,由市卫生监督机构组织三名或三名以上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食品卫生专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病人临床表现等资料共同予以确认。
五、食物中毒的善后处理
(一)追回已售出的食品,对于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1)属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固体的应煮沸15分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的可用漂白粉消毒。
(2)真菌性、动植物性、化学性中毒的食品:焚烧或深埋,不得作食品工业原料或饮料。
(二)依法解除对可疑食物的封存。
(三)根据中毒原因的不同,对中毒现场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1)对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餐具、容器、用具、设备等用1%—2%的碱水煮沸或用0.2%—0.5%的漂白粉溶液擦拭消毒。
(2)对接触化学性中毒的食品容器、用具、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洗或销毁,消除其污染,防止再次发生中毒事故。
【摘要】 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新形势下的公共卫生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应急的素质,探讨和实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基层疾控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关键词】 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1-0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线的基层应急处置人才能力的提高,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很有必要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队伍。2010年通过实施《宾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项目,努力探索和实践我国基层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
1 宾阳县疾控人力资源现状、特点与知识需求
1.1 人力资源现状:2007年12月,因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两项体制改革,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原来的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而成, 至2010年,中心核定编制为80人,在编职工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6人,占职工总数的93.83%;工勤人员5人,占职工总数的6.17%。年龄结构为:55岁以上2人,占2.47%;45-54岁14人,占17.28%;35-44岁52人,占64.20%;30-34岁13人,占16.05%,无29岁以下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平均年龄为41岁。学历结构为:本科学历10人(全部为医疗卫生专业),占人员总数的12.35%;大专学历47人,占58.02%,中专学历的18人,占22.22%,高中及以下学历6人,占7.41%。职称结构为:高级职称4人,占人员总数4.94%;中级职称32人,占39.51%;初级职称30人,占37.04%;其它无职称的人员15人,占18.52%。
1.2 基层在职人员的特点:2010年宾阳县中心在职人员有四大特点,一是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才平均年龄达41岁;二是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多为中专或专科学历,甚至无正规学历;三是因受自身专业基础知识和单位条件限制,没有条件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跟踪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知识与技能难以得到充实和更新;四是专业技术知识面窄,实践操作技能低,无法适应新的疾病控制工作职能,无法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需要,应急人才综合素质亟待提高[2]。
1.3 在职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需求:经对全中心在职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培训的形式上,85.53%(65/76)的职工希望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短期培训班或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47.37%(36/76)希望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其中实验室人员8人(占实验室人员总数的80%);94.74%(72/76)希望聘请专家到本单位上课;在培训的内容上,71.05%(54/76)的职工希望系统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要求、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的分析、实验室采样检测,防控措施效果评价,调查报告的撰写、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技术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知识与技能。
2 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做法
2.1 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培训,接受当前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知识新要求、新方法。
考虑到该类的培训配给县级参加人员的名额的有限性、培训知识的前瞻性、培训内容的独立性,主要选派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业务骨干参加,共派出18名25人次参加该类培训。要求培训回单位来后,1周内于科室内对科员进行培训,2周内于举办全员培训,使全体职工能够及时掌握当前全国、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新的要求、新方法,使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人员应急处置理念、技术得到更新。
2.2 派出实验室人员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班学习,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充分分析本中心所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相近性,依托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师资力量,选派5名(占50%)实验室业务技术骨干分期分批到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班学习15天,分别学习先进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校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常见毒物的检测、实验室采样试剂的配制等知识。要求学成回单位后,于本科室内进行带班培训,其他实验室技术人员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2.3 利用本单位的师资,开展中心内部全员培训,扎实基础知识。
认真分析中心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开展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艾滋病、结核病、免疫规划等疾病预防控制知识,以全面提高全体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其次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规范、技术规范知识的培训,使全体职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范围、内容、时限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或进一步的熟练掌握。
2.4 聘请上级专家到本单位授课
2.4.1 开展专题培训 分别聘请区、市两级各1名专家到中心授课,所聘请的两名专家不仅有丰富现场应急处置实践经验,而且均熟悉全市、全区、宾阳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以及宾阳县应急处置工作开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专家通过典型的案例,亲身的经历,全面讲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各环节的知识点,关键点,并用图片形象反映当时事件的场景及处置情况,使所有的学员如临现场,参与其中。同时通过听取专家对本县应急处置事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基本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与预警、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采样检测,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现场防控措施的落实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2.4.2 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 以人禽流感应急处置为背景开展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演练流程包括事件接报、应急前工作的准备、应急方案预案的制定、现场处置、实验室采样检测、资料的分析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演练方案的编写首先由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管理者起稿,交由中心专家成员讨论核定,然后根据聘请的专家审核后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修改,并作预演后确定。演练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要求开展,演练完毕由聘请的专家进行点评。通过方案的制订、修改,预演、正式演练、点评等一系列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应急处置人员全面的领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采样检测,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现场防控措施的落实,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应急处置技能与技巧。
3 培训效果
3.1 使中心所有职工基本掌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要求。考核结果表明:培训前该类知识答题正确率为59.21%(45/76),培训后答题正确率达89.47%(68/76),培训后答题正确率较培训前提高了51.11%,明显高于培训前。
3.2 制订或完善了本辖区内重点、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30种,类别包括水污染应急预案、核事故应急预案、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流感、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水痘等,预案体系完整率达90%以上,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保障。
3.3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分析能力得到提高。首次开展对本县重点防控的传染病,如:艾滋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流行性腮腺炎进行趋势分析或专题分析,并及时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提供防控决策依据。
3.4 实验室检测人员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在2010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标本中检出沙门氏菌4株,在食品安全风险样品检测中检出沙门氏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阪崎肠杆菌1株,这是近10年来在该项工作的开展中首次检出致病微生物。
3.5 应急处置人员对事件应急处置调查报告书写的意识及水平得到提高。能及时从不同角度提出处置报告,如流调人员的调查报告,检验人员的检测报告,消毒人员的疫点终未消毒情况报告、疫情报告人员的疫情分析报告等。
3.6 应急处置人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敏感性得到加强,及时处置事件相关信息意识加强,事件规范处置指数得到提高。2010年共接到或监测到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90起,经及时规范处理,仅11起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事件发生数较2009年(39起)下降71.80%,无特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事件规范处置指数较2009年提高23.61%。
4建议
应急处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多层次、广适应性、全方位性的应急人才队伍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和造就有中国科特色应急处置人才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本之策[3]。因此应建议各级政府、业务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应急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培训专项经费的投入,采取派出学习,参加国家级专家举办的培训、专题研讨,到兄弟单位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验交流,聘请专家授课或到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全面的培训模式;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员要加强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采取自学方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及技术水平,有效的服务于群众。
参考文献
[1] 王重建,向洁,柳东如,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55-2457.
目的:掌握大连水痘暴发疫情的特征和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大连市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大连市共报告42起水痘暴发疫情,罹患275人,总罹患率为0.93%。3、4、11和12月为高发月份。暴发疫情分布在7个县区,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病例主要集中在3~12岁,共报告237例。有水痘疫苗免疫史的发热率、中重度出疹率与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针对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疫情的监测控制,做好水痘预防知识的宣传,尽早制定我国水痘疫苗免疫策略,保障人群健康。
关键词:
水痘;暴发;疫情分析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以发热伴周身性红色斑疹、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1]。在我国,水痘尚不属于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于2006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水痘暴发疫情。为了解大连市水痘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因素和发生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现对大连市2014年水痘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水痘病例信息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4年大连市水痘个案,暴发疫情信息来源于水痘暴发疫情调查报告,所有事件均经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确认和结案。
1.2标准和定义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和《辽宁省较大及以下级别乙、丙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水痘暴发疫情是指在一个村、居民委或集体单位,一个平均潜伏期(14~16d)内发生3例及以上病例。
1.3统计分析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大连市2014年共报告42起水痘暴发疫情,分别发生在7个县区,共罹患275人,总罹患率为0.93%,无死亡病例,均未构成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流行病学特征2.2.1时间分布42起暴发疫情中,除2、7、8和9月没有疫情报告外,其余各月均有疫情报告,其中3月份6起、4月份5起、5月份4起,6、11和12月份各7起、1和10月各3起。
2.2.2地区分布42起水痘暴发疫情分别发生在7个县区,其中城区共发生17起,报告病例97例,占总病例的35.27%;城乡结合部共发生25起,报告病例178例,占64.372%,详见表1。疫点为托幼机构和小学各18起,中学6起,分别占疫情总数的42.86%、42.86%和14.28%。
2.2.2人群分布275例水痘病例的发病年龄范围为1~44岁,主要集中在3~12岁,共报告237例,占全部病例的86.18%。男性病例152例,女性病例123例,男女比例为1.24∶1。其中幼托儿童117例、小学生109例、中学生47例、小学教师2例,构成比分别为42.55%、39.64%、17.09%、0.73%。
2.3免疫史和临床表现275例病例中,54.55%的病例有水痘疫苗免疫史,69.09%的病例有发热症状,52.73%的病例为中重度出疹(≥50个皮疹),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经卡方检验,有免疫史的水痘病例其发热和中重度出疹情况与无免疫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4网络直报和疫情报告及时性275例病例全部有医疗机构就诊史,其中省级和市级医疗机构共就诊219人,区级医院就诊56人,各级医院均按要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病例进行了网络直报,报告率达100%。各级疾控机构通过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其中37起暴发疫情由县区级疾控机构通过电话报告,5起暴发疫情为市级疾控主动监测发现。疫情报告时间与水痘暴发疫情实际构成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天,最短的为1天,最长为6天,具有较好的及时性。
2.5控制措施发现并核实水痘暴发疫情后,各区市县疾控中心应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在24h内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并结合疫点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如加强晨检工作,环境消毒等。在处理暴发疫情后的7d内,撰写完成暴发疫情处理报告。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并严格执行隔离期(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少于发病后14d),不以医院出具的“痊愈”诊断书为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最长一个潜伏期21d的医学观察。
3讨论
根据我市历年数据显示,水痘发病呈现冬春季两个明显发病高峰,我市水痘暴发疫情发生时间也与此发病高峰相吻合,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研究一致[2~4]。另外,本研究结果得出,在托幼机构和学校放假期间,水痘暴发疫情也无报告,且所有病例主要集中在3~12岁,提示托幼机构和学校是水痘暴发疫情发生的重要场所,小年龄儿童卫生习惯尚未养成,在相对封闭的校园和教室里共同生活、学习,当有传染源存在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暴发流行[5]。近年来城乡结合部成为我市水痘暴发疫情发生的主要区域,考虑其主要原因是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居住环境较差[6],家长防病意识淡薄,另外有些家长因没有时间看管孩子,便将本应隔离在家的患儿送到学校周围的私立看护班,造成患儿与看护班的孩子间发生密切接触,进而导致续发病例增多。在我国,水痘尚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而水痘疫苗为自愿自费接种的二类疫苗,人群免疫接种率低,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且体内抗体水平会随时间而下降[7]。近年我市水痘暴发疫情并无明显减少,且有水痘疫苗免疫史的人群总有发病,已成为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鉴于我市水痘发病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其暴发和流行,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根据疫情流行态势做好预测预警,防止疫情扩大蔓延;还要做好重点人群水痘预防工作,保证传染源隔离真正落实到位;加大水痘防治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防病意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水痘疫苗免疫策略,切实保障易感人群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9-73.
[2]王哲,李克莉,孟祥鹏,等.山东省2007~2009年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17(1):10-12.
[3]王长双,路明霞,马雅婷,等.河南省2008~2012年学校及托幼机构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74-76.
[4]张焕生.2006~2008年上海市普陀区学校水痘爆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校医,2010,24(6):401-404.
[5]卢莉,索罗丹,富继业,等.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突破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2):134-135.
[6]章荣华,陈卫平.2004~2010年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5):38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