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口调查报告

人口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口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二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社区居民花名册填写,掌握参保人数,为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3、熟悉农民健康档案信息软件,完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及时将随访信息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完成**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完成**从业人员调查摸底,完成查螺筛查工作;

5、做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配合做好一卡通的发卡工作;

6、规范填写各类台帐表册,迎接公共卫生半年度考核;

第二季度:1、与**村委主任、书记建立联系,确定公共卫生联络员,移交公共卫生联络员台帐,健全通畅**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联络渠道;

2、熟悉**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常住人口数、季度出生人数、季度人数、儿童人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根据卫生院公共卫生年度总体部署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医生台帐要求,规范填写责任医生台帐日志;掌握**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数情况,高血压、糖尿病人分级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随访工作;

4、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核病人督导用药、新发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排查、从业人员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刊出春季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开展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工作,发放外来建设者健康手册资料50份;

5、3月底前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第三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根据半年度考核情况查漏补缺;

3、完成**改水改厕工作,落实水质监测;

4、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第四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本年度责任医生全部工作,包括各类台帐表册,**家庭和个人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85%,慢病随访信息整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做好年度工作总结,积极迎接卫生局考核评估。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科研人员对世界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表明,老寿星多为恩爱的夫妻,而大多数老年夫妻生活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牵手”。可以说,生活中喜欢牵手的夫妻更长寿。一个人口调查结果对此予以证明:离婚、丧偶者与和睦美满、经常牵手的夫妻相比,女性寿命平均少5岁,男性寿命平均少12岁;夫妻不和、经常争吵,女性易患乳腺癌、食道癌等疾病,男性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专家认为夫妻牵手非常重要,因为人有一种“皮肤饥渴”。专家还认为夫妻牵手走路可以一举三得:第一,走路是最好的运动。研究表明,中年女性在医生指导下走路,8周下来后,脂肪可以减少6公斤,肌肉增加3.6公斤,体重下降2.4公斤。由此证明,走路可以使脂肪减少,肌肉增加,体型优美,精力充沛。而且走路可以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在人群中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一周步行锻炼三次,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25%;一周走四次,减少33%;一周走5次,减少42%。而步行锻炼要按照“三五七”的原则来走:30分钟3公里,一个星期走5次。第二,走路时,夫妻的谈话可以增进感情。第三,走路时手牵手肌肤相亲。科学研究表明,肌肤相亲会使牵手者产生心灵感应,通过生物电传导,夫妻双方体内释放内啡呔,内啡呔一多,免疫力提高。

牵手,这个看似简单的亲昵动作有着神奇的功效。而在生活中,夫妻不仅需要肢体上,手与手的十指紧扣,也需要心灵之间的“牵手”。

心灵的牵手包括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相互理解,从而避免恶性情绪刺激,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组织器官老化。而双方更能在无微不至的照顾中增进了双方的感情,感受到对方的那份温暖,让夫妻两个人都有一种相互依附的感觉。很多鲜活的事例也证实,心灵上的“牵手”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认识的一位老人,他与老伴儿都已经80多岁了,两位老人身体都非常健康,扭起秧歌来不熟识的人都以为他们才60多岁。老人说:“我与老伴身体健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相互之间的忍让,当她发脾气的时候我让,我红脸的时候她忍。我们在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的状态中越活越年轻。”现在很多夫妻经常吵架,其实这就是缺乏心灵上“牵手”。很多人要到老了才会体会到“老伴”的含义,其实应该从两个人牵手走进婚姻开始,做到不要为小事伤神。可以说夫妻处处“牵手”是最好的健康保险,更是长寿的重要保障。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代流动人口;穆斯林;特点;城市融入

近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城市中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大,其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形成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新生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学者纷纷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研究群体展开了研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这个群体被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这个群体在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权利意识方面都与上代农民工很大不同。本文以“新生代流动人口”替代“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因为“新生代流行人口”较“新生代农民工”涵盖范围更广。

西北地区是中国穆斯林人口最为集聚的地区,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更是聚居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由于其独特而浓厚的伊斯兰文化,兰州市吸引着青海、宁夏、新疆、甘肃等地各县市穆斯林流动人口来这里打工、经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2005年9月,马忠才、郝苏民等学者联合兰州市公安局开展的抽样调查表明,兰州市56.9万人的流动人口(约80%为农民工)且每年都在以15%的速度递增,其中汉族约占64.8%,穆斯林民族如: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保安族等约占31.7%,为兰州市流动人口总数的1/3。①与其它城市一样,兰州市也有一支庞大的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数量,其中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与上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流动目的的灵活性

新生代农民工出来打工的思想已经由上代农民工的“养家糊口”为主要目的,转变为学习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如果说上代穆斯林农民工是受当地经济条件、自然的条件的制约被动迁入城市,那么穆斯林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主动流入城市。经济因素使新生代穆斯林农民工在流动的形式和目的地上都显得灵活多变。

第一代穆斯林农民工受到较深的乡土观念和出于的考虑,大部分在离家乡近、且便于实现其宗教生活的地方打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来源地相对集中、单一,主要以兰州市周边民族地区为主,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两大主要的迁出中心。②截止1999年底,兰州市共有清真寺89座,拱北21处,③浓厚的宗教氛围是穆斯林人口流入兰州市的重要吸引力,同时,受到宗教因素影响下的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如饮食、婚丧嫁娶等,也是穆斯林人口流出西北地区的制约因素。

对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而言,比起宗教因素,经济因素对其流动的拉力在逐步上升。兰州市几乎成为他们“跳入”更发达城市的“跳板”和城市生活适应的“减震器”,从而流入东部、南部更发达城市。此外,在国内的大城市一般都建有供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加之新生代农民工的比起上代农民工有所减弱,已能满足其基本的宗教需要。

有的新生代穆斯林农民工表示,在外地可以通过在住所礼拜的方式,完成其宗教生活。在重大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时返回家乡,饮食问题也可以自己解决。

二、就业范围逐步拓展

因受教育程度低、专业技能低,第一代穆斯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范围十分狭窄,只能集中在建筑行业、饮食行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兰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性别比非常高,女性就业人员的数量低于男性,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5.62%。④近年来,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就业范围逐步拓展,逐步发展到民族特色教育业和零售业,且呈现出女性就业人员数量逐步上升的态势。

笔者在兰州市穆斯林农民工子弟学校、兰州市西关清真寺中阿文女校、兰州西关清真寺幼儿园、兰州市崇德妇女儿童教育中心、兰州淑德女校、兰州东部女校等6所民间教育机构随机做的98份调查问卷中,女性教师人数70人,女性教师数占调查总人数的70.9%;其中以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代表的穆斯林聚居区女性教师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1.6%。这些教员是从临夏、宁夏或者兰州的中阿女校毕业后,进入民间民族教育机构任教。

在兰州市内一些商业区,一定数量的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已经加入到诸如服装零售业和电子产品零售业为代表的服务行业中,逐渐脱离上代穆斯林流动人口集中在餐饮、建筑行业就业的情况,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就业领域的拓展,说明其就业观念转变、城市适应力逐渐增强、教育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案例1:唐某,男,22岁,未婚,高中毕业后来兰州打工,在兰州某大型商场的电子产品专柜做销售员已有两年时间,也有老乡在兰州从事其它类型的销售工作。他表示从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与同事们相处很融洽,吃饭等也很方便。

案例2:马某,女,30岁,已婚,初中文化,与丈夫一起在兰州上班,从事服装销售工作已有一年。结婚后跟着丈夫到兰州来打工。平常生活很方便,就是宗教生活不方便,每天都是戴着头巾到单位门口摘掉,下班后再戴上头巾回家,在租住的房里做礼拜。

三、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

由于第一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学习、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等方面。

在学校教育方面,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希望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意愿非常强烈。近几年,由于兰州市流动人口数量激增,政府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上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如2012年1月,制定了四个“一视同仁”的举措,将全市10.41万名流动人口子女统一纳入学校招生范围,这项举措在穆斯林流动人口中引起广泛好评。

除了适龄儿童学校教育外,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也很重视知识学习。笔者在兰州市崇德妇女儿童教育中心、兰州淑德女校做的调查中了解到,学校专门为文化程度低的流动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算数、汉字教学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工作需要。学校管理者表示,很多流动人口都是慕名而来,尤其以年轻的女性为主。可以看出,穆斯林流动人口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学习。

专业技能学习方面,笔者在穆斯林就业集中的清真饮食行业所做的调查现显示,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案例3:马某,48岁,兰州某餐厅经理,做餐饮有15年时间,他表示自己餐厅的员工,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只能洗餐具,经过长时间锻炼后,能做些简单的菜品,与以前员工最大的进步是他们学习餐饮技术的意愿很强烈。

笔者了解到,清真餐饮业在兰州的发展势头迅猛,在数量和经营档次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其员工学习餐饮技术的意愿很强烈,经过多年的努力后,餐厅会提供学习的机会。

兰州市的清真寺,尤其是流动人口聚居的小西湖地区的清真寺,阿訇会针对社会不良行为、犯罪行为对穆斯林流动人口进行道德教育,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好评。

四、对传统的穆斯林聚居区依赖感有所减弱

兰州市的小西湖是兰州市穆斯林聚居的区域,清真寺、清真饮食、穆斯林聚居区这三要素使其形成浓厚的伊斯兰氛围,是第一代穆斯林流动人口首选的居住地。笔者对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所做的98份调查问卷显示,86人选择离工作地点近的地方居住,占总调查人数的87%,显示出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出发点是工作便利性和经济性。

在笔者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客观上清真寺和清真餐饮业在整个市区广泛分布为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分散分布提供条件,主观上宗教观念,比起上代穆斯林流动人口更倾向于选择同地区、同教派清真寺做礼拜,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就近原则”。

五、维权意识逐步提高

与上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相比,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面临的社会环境有所好转,兰州市已出现了一些民间组织,其中有些专门为穆斯林流动人口服务,服务内容涉及教育、城市适应、维权与法律咨询。上代穆斯林流动人口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后,因诉之无门无路,加之“信定然” 的思想,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能更加积极主动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笔者做的98份调查中,“当你遇到拖欠工资、偷盗、抢劫、交通事故等情况,自己不能处理,应该怎么办?”全部的98份问卷都做了回答,答案包括:民委、宗教局、派出所、社区等单位,兰州市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这样的民间组织。这表明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维权意识比较强烈,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维权的方法和途径。

上述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所呈现出的流动目的的灵活性、就业范围的拓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等特点,与上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相比,多数人希望真正融入城市,其城市适应能力在逐步增强。政府提出的有关政策,如四个“一视同仁”政策,也为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提供了物质条件。流动人口的群体特性是在不断的变化、重构中,城市管理者应根据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现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适时调整管理的方法,如在就业上提供信息和引导,完善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制度,并加强与民间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引导穆斯林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好的适应城市,构建和谐社会。

【注 释】

①马忠才,郝苏民.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②高翔,鱼腾飞,张燕.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回族东乡族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0,(2).

③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J].民族出版社,2007:416.

④汤夺先.试析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对于和电脑“朝夕相处”的人们来说,辐射的确是个让人忧心的“副产物”。即使每天涂隔离霜、吃大量的抗氧化剂,再加上防辐射的显示屏罩,许多人还是觉得不安心。不过,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喝两杯绿茶、吃一个橘子,就可以帮助常用电脑的人抵御电脑辐射。

随着电脑大量进入办公室,人们不得不重视电脑对办公环境的污染和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电脑辐射可以阻止人体中一种酶的合成,这种酶会破坏脑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媒介物质。

常用电脑的人除了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电磁辐射外,电脑荧光屏的频繁闪动对眼睛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让人出现流泪、视力减退、头昏脑涨等不适症状。

以前的科学调查发现,有喝茶习惯的人,受辐射损伤较轻,血液病发病率较低,由辐射所引起的死亡率也较低。茶叶中含有防辐射物质,对人体的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减少电脑辐射的危害。此外,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可预防夜盲症与干眼病。

科学家还分析说,橘子含有抗氧化剂成分,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抗氧化剂含量名列所有柑橘类水果之首。同时橘子中含有较高的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可以保护经常使用电脑者的皮肤。

常用保和丸

因为长期废寝忘食地工作,积劳成疾,患有消化不良的老毛病。著名中医药学家蒲辅周老先生便嘱咐总理常服保和丸。保和丸价格十分低廉,当时不过几分钱一袋,总理服后,每每立竿见影,取得好的疗效。一次,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蒲老:“你每次给我看病,开的药味不多,而且价廉效果好,不知为什么?”蒲老说:“你消化不好,常服保和丸,保你脾胃和平。”总理笑着说:“很对,药要对症,保和丸这药名很有意思,我照你说的办。”

保和丸是著名的化食导滞方剂,为元代医学家朱丹溪首创。保和丸在临床上应用很广。保和丸加白术,名大安丸,治脾胃虚弱,饮食停积,及小儿消化不良。保和丸去半夏、莱菔子、连翘,加白术、白芍,名小保和丸,能健脾、帮助消化。保和丸加党参、白术、甘草、木香、砂仁、厚朴,能促进胃肠蠕动,治胃肠动力减弱,胃部胀满,食后加重,疗效颇佳。

需要提醒的是,保和丸虽药性和缓,但毕竟是消导之剂,故无饮食停积,纯属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本品。

健身补蛋白男女有区别

近日,在美国乳品出口协会和中体倍力健身俱乐部联合举办的乳清蛋白与健身专题讲座上,著名健身专家嵇思达指出,有氧运动后,除了正常饮食外还需要及时补充高质量蛋白质。

这是因为没有一种蛋白质是100%被利用的,高质量蛋白也仅能利用约70%,更别提普通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了,有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可能仅吸收40%。因此对于经常从事健身的爱好者还需要额外补充蛋白质。这有助于强化运动效果,加快肌肉恢复,延缓运动所造成的疲劳感。

从新鲜牛奶中提炼出来的乳清蛋白可以说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美国乳品出口协会副总裁麦特先生介绍,在美国,很多健身爱好者都喜欢食用乳清蛋白,尤其是女性。因为其吸收率比大豆蛋白、全蛋、牛奶、牛肉都高,必需氨基酸全面而均衡,且富含钙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减少运动期间发生骨折的几率,而且更有利于控制体重。

嵇思达说,为了保证健身效果,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运动后额外补充2~3次乳清蛋白。由于个人对蛋白质的需求因性别、活动量、锻炼目标等因素而不同,比如侧重于长肌肉、运动量较大的男士最好在运动后半小时内食用,一次15~20克;而对于青睐减脂、瘦身的女士来说,可以在运动后1小时内食用,一次10-15克。

玉米樱桃燕麦 红酒抗衰老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研究人员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玉米、樱桃、燕麦与红酒中含有丰富的褪黑激素,经常食用它们可以延缓衰老。褪黑激素具有抗氧化和延缓神经衰退的作用。

据西班牙埃菲社报道,研究工作在正常老鼠和转基因老鼠身上进行,因为它们的细胞老化速度较快。老鼠在5个月大的时候(相当于人30岁)开始出现最初的组织老化现象。研究表明,在老鼠体内开始停止产生褪黑激素时,经常摄入含该物质的食品有助于阻止所有与老化有关的过程。

因此,如果人们从30或40岁开始每天摄入适量褪黑激素,即使不能阻止老化,也可以延缓因衰老或发炎引起的各种疾病的出现,例如很多神经衰弱性疾病、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等。专家建议,至少作为营养物质,人们可以多多食用上述食品。

旅途中巧治感冒

旅途中缺医少药,又远离医院,若出现感冒症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加以缓解。

1.自我按摩。用大拇指揉按迎香、太阳、风府3个穴位。每穴3分钟,以穴位处有轻微酸麻感但不疼痛为佳。然后双手擦鼻翼、揉眼球、按眼眶、捏颈、梳头各1分钟,最后用手掌推涌泉穴200次。按摩结束后,应喝一杯温开水,再闭目休息一会儿。

2、用棉球或纱布蘸少许酒精,浸透后塞入―侧鼻孔,静置1分钟,再换另―个鼻孔。然后用力吸气5次,按压两侧鼻翼,再轻柔地按摩鼻翼。有些人对酒精过敏,不适合这一方法。

口型运动可以治疗咽炎

张口型运动:张大口,下颌骨使劲向下,心里默念“啊”字。口腔内上腭使劲上挺,使上腭后腔悬缀儿尽量向上提起,舌在口腔内做自然伸缩运动。

收口型运动:张口型以后,口型变为收口型,心里默念“嗷”字。两腮里塌,口腔变窄,腔内上腭悬缀儿部分向上提起,下颌骨微向下拉开,舌在口腔内做自然伸缩活动。

咧口型运动:咧嘴时,心里默念“一”字,口型像“一”字。运动时,牵动整个脖子大筋,口腔也随口型变化而扯动。舌贴下牙床,一上一下地使劲抵挤下牙床。

错口型运动:在微微张开小口以后,下颌骨由左向右移动数次,再由右向左移动数次。

以上方法如果每天坚持3~4次,就可使咽部炎症逐渐得到改善。

菠萝汁有助于退烧

菠萝因营养丰富,有美容、减肥、促进血液循环之功效,故深得人们喜爱。但是你知道菠萝还有助于退烧吗?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说,菠萝中富含的蛋白酶有清凉、滋阴、生津的作用,古时候人们就常常靠食用菠萝来舒缓嗓子疼和咳嗽。此外,如果在感冒或发烧的时候喝上一杯鲜榨的菠萝汁,不仅可以降低体温,有助于退烧,还能有效降低患支气管炎的风险。

菠萝汁的做法也极其简单:将菠萝去皮,切成4厘米左右的小方块,用淡盐水浸泡5分钟后,放入食品加工机,还可适当加入一些蜂蜜,充分搅碎后,即可食用。发烧或感冒时,人们的情绪常常容易烦躁不安,除了静卧床上休息以外,不妨试着喝杯菠萝汁来平稳心情。不过专家提醒,菠萝性酸、味甜、可养肝,但又因为它性酸、微寒,所以体虚、肠胃不适、胃寒的人不宜多用。

生活中爱牵手的夫妻更长寿

日本科研人员对世界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表明,生活中爱牵手的夫妻更长寿。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1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达1060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958万人,占据总人口的56%[2],因此,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提高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质量、推动河南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劳动力素质低;农村教育不完善,文化程度低,“功能性文盲”比例大;劳动力流动性大,技术人才短缺;思想保守、自我开发意识不强。尽管大部分劳动力进城务工后基本上能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他们大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低。还有部分自小辍学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学历、技能等条件达不到企业招工要求及其他原因无法顺利就业。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任重而道远。

2012年2月河南省被批准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试点,标志着河南农村信息化工作步入到快车道[3]。2013~2014年河南省网民规模达3474万,网民普及率36.9%,网民增速规模达5.8%。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农村青年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提供知识来源,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也为政府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信息技术保障。

2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状况分析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整体呈现技能素质较差,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况,其情况如下:

2.1 青壮年占有相当比例,省内务工比重增加

截止2013年底,河南省总人口10662万人,有18个直辖市,1863个乡镇,乡镇常住人口达7955.95万人[2]。2014年河南省统计局通过对我省农村5032户19744个常住人口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常住人口的68.7%,平均每百个常住人口的年龄段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16-60岁人口比重远高于其他年龄人群,说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发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和主要任务。

2.2 受教育程度低,素质有待提升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有7428.26万人,文盲人口达399.15万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5.4%[2]。我省农村每百个就业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如图3所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大多处于初中水平,占据62%,尚有少部分文盲。

2.3 以初级培训为主,高层次培训较少

为提高农民的素质,河南省建立了一系列成人教育学校,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建设如表1所示[2],可以看出初等、中等培训学校比例较高,高等教育学校比例较低,毕业生人数也少,农民培训仍以初级培训为主。2014年河南省共接受国家拨款财政性教育经费15577127元。

2.4 就业领域多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超过1.3亿,受经济发展影响,省外务工劳动力大部分流动到广东、北京和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使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处于社会的底层,主要集中在建筑、家装、制造、纺织、住宿、餐饮等行业,河南省劳动力省外务工就业分布如图4所示:

3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困难与问题

我省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不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差距:

3.1 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就业压力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33万人。2014年初我省人口已超1亿,农村人口达5958万,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人力资本存量小,本地劳动需求饱和,又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科技素养和劳动技能,直接导致其在就业竞争尤其是对学历和技能要求高的职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2 农村教育落后,人力素质偏低

根据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在河南省农村教育师生比偏低,小学为1:19.8,初中为1:14.1,高中为1:26.9。大班教育导致部分农村孩子疏于教育,荒废学业。另外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和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模式又导致大量农村孩子被淘汰,他们无条件或无意识去接受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

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09年度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4.1%。文化素质的差异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空缺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成为了“科技盲”,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无知识、无技术、无文化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体力劳动,比如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建筑行业等农民工居多。

3.3 信息闭塞,劳动力转移茫然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城市人力资源开发已经通过网上招聘和现场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在经济落后和自我开发意识不高的农村,大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还是依靠个人认知和社会关系网络两种途径来实现就业,信息传播的失效性、盲目性和不对称性导致大批劳动力涌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率先发达地区,供过于求的劳动力聚集和不达标的专业技术能力使得大批劳动力流离和转折。

4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的普及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信息化建设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路径和平台。

4.1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现状

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呈现出良好的状况。

4.1.1 信息化服务形式多样化

我省开展集12316三农热线电话、信息网站、电视节目、手机短信等多渠道、多媒体结合的信息服务形式。以“电脑屏、电视屏和手机屏”三屏合一,开展远程教育。累计投放电脑、信息大篷车近8000台,建立信息化重点示范村、培训站点500个,开展技能培训3.5万余人次,实现了行政村信息服务全覆盖[4]。

河南漯河、许昌与移动公司合作,建立信息化培训基地,提供一些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视频、电视文化节目,并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将信息惠农、文化娱农有机结合。漯河村官引导100多名村官创建“村空间”,通过网络本村村情村貌、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引导村民农业生产、创业就业,实现村务信息化管理。

4.1.2 信息化网络覆盖率提高

截至 2011 年,全省实现了 3G 网络在省辖市以上的全覆盖,提前完成了全省自然村电话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任务量,行政村通光纤率、自然村通宽带率分别达到 61%和 60%[3]。据201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增加188万人。河南省网民普及率在全省互联网普及率中排名26。

4.1.3 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得到应用

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搭建了“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了多个大型农村信息网站,如河南省农业信息网、河南省新农村信息网。并在Internet 网络、手机、广播、电视、村级信息服务站点等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开展“农信通”、“万部手机送农民”、“万户农民上网工程”等活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

当然,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障碍,网络基础建设投入资金滞后、建设难度大、工程使用率低、网络安装维护费用过高、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等,目前全省尚有27.64%的村落不通公共交通,12.29%的村落不通有线电视,34个乡镇没有图书馆文化站[5]。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2 农村信息化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促进作用

信息化对农村人力资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途径与保障。

4.2.1 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

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促进了农村图书馆自动化和农村远程教育的建设,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速度。信息化手段成了农民的“千里眼”、“顺风耳”,农村劳动力可通过图、文、视频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4.2.2 开拓了信息传播渠道,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化沟通的手段缩短了城乡的时空差距,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共享,使劳动者及时掌握外部信息和发展动向,应对新技术挑战和竞争,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完善的信息化网络,成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手段。

4.2.3 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提升了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我的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也可通过视频掌握相关的技术,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增强了他们的就业能力,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选择性。

4.2.4 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了就业和创业

信息化网络的建设,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改变了以往盲目等待和跟风的局面。农村劳动力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源进行创业和就业,也可向外传播自身状况与特色优势,容易寻求施展空间,大大增强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5 信息化环境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村镇管理人员协同一致,共同做好如下工作:

5.1 加大农村信息化投入力度,提高WiFi覆盖率

河南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和宽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WiFi覆盖率,着力实施“村村通宽带” 工程、“电脑入户”工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引导村民通过互联网、有线电视、电话、报刊等手段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村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解决农村信息网络“数字鸿沟”和“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问题。

5.2 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拓展农民的培训与教育的途径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费用投入。省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之外,探索“9+1”农村义务职业教育模式,提高初高中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降低文盲率,提高农民的学习、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缺乏、教师待遇低、环境资源差等导致师资队伍不稳,省及地方政府要努力优化我省乡村教育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师资福利待遇,给予从事农村教育的老师以相应的补助,吸引广大优秀教师投身于我省农村教育事业。

第三,发展职业教育,进行职业培训。河南要面向农村、面向青年,通过办培训班,建职业技术学校、夜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也可利用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渠道,通过乡、校、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新型技能培训,开设汽车驾驶、服装缝纫、烹饪美容、电脑操作、电工、焊工等专业,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专门人才,开拓多渠道创业、就业形式。

第四,开展“空中课堂”,推进远程教育。通过网络教育、卫星电视、电话等现代教育方式,使新技术和新资讯在农村得以传播,满足农民不同层次、多方面创业、就业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农村信息化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有效的结合方式。

5.3 大力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可以使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获知劳动力供求信息,解决农村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信息不畅的问题,推进信息共享和人才增值。各级人力资源部门要配备专门人才对就业农村创业就业平台进行管理,及时更新就业创业信息与国家政策信息,从而实现劳动力供需情况的信息化及动态化管理,推动青年劳动力更好的就业、创业。

5.4 借助大学生村官,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机制

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高教体制改革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3 hot issues, i. 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declining quality and equity, caused by the dramatic expansion of enrolment in the past 6 years, the author discloses deep-seated conflicts fa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source of the above-mentioned deep-seated conflicts is its starting and involvement in a four fold transitions, i. e. ,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its nature; from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and commodity economy to a globalized, open market economy in its clients; from social margin to social center in its status and from a rigid control mechanism under planned economy to a new system to be adopted to a totally new environmen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the major player in the four fold transitions but lack of motivation, dynamics, capacity and potentials due to the seriously lagged behind reform and tran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higher education. Renovation of values and concep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its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the key to way out.

Key words: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ment;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equit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一、扩招——一石激起千重浪

经过1999年以来近6年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终于改变了它自诞生百年以来的精英教育性质,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它不仅每年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能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圆梦机会;而且,对我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总体竞争力,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管当时的驱动因素有哪些,决策程序有何缺憾,发生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老百姓迫切希望通过获得满意的教育改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背景下的扩招,将以金色的一页,载人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

然而,一石激起千重浪。连续几年的扩招带来了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失业的状况,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深受“学而优则仕”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考上大学就等于当上国家干部,就是当然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维定势影响的学生和家长,对此缺乏思想准备,难以接受这一现实。有调查显示,34.7%的毕业生因为毕业时找不到工作而后悔上大学。①劳动就业中重关系、人情,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使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毕业生更加感到失望。政府官员因此担心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影响社会安定,并将每年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有的学校和毕业生不得不以作假应对。热衷于炒作社会新闻,过度商业化,并常常对一些特定领域里的特定问题缺乏真知灼见的一些媒体(包括某些具有官方色彩的媒体),对扩招只看负面,不及其余,甚至于质疑是否扩招闯了祸。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扩招是否有必要,是否错了?高等教育走出精英阶段,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就是一个明证。它提出,只要学业合格,人人应当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并重申这是当今一项基本人权。它呼吁各国教育体制应当通过改革变得开放、灵活以方便学生进出。不应忘记的是,一年后中国政府作出扩招的历史性决策时,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快速从农业和不发达工业社会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经济转变。而中国高等教育仍停留在为农业和不发达工业社会服务的精英阶段,在亚洲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的排名,仅高于几个不发达国家,如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同中国立志追赶的已经跨过大众化并向普及化发展的发达国家相比,则整整落后两个时代。[1]中国扩招决策不是早了,而是迟了;不是错了,而是顺应潮流、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英明之举。即使从控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传统理论角度来看,此次扩招也无可厚非。如果说中国过去25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以1983年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数233, 52万人为基数,并以相同口径和年增长率10%计算,2006年中国这一部分的大学生数应为1900.9l万人,现在实际为1997.85万人。[2]这说明,20多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平均速度与经济增长平均速度基本持平。1999年后的跨越式发展速度多少带有对以前历史性缺失的补偿。

二、扩招激起和催化了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扩招决策有无缺憾?古今中外,凡影响未来子孙后代的重大决策,总难免缺憾,在目前中国的决策机制和环境中更是在所难免。回顾过去,扩招决策最大的缺憾在于,对数量的大幅扩张并由此引发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矛盾缺乏深入的研究、预想和相应对策。深入剖析扩招后引起的就业、质量和公平三大热点问题,人们不难发现,不触动和解决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众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难以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出路和办法。

l,就业。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毋庸置疑,毕业生就业难既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技术含量和劳动制度、市场的发育及公平有关,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从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进行反思,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尴尬和不解的现象,一方面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合适的毕业生。北京华风科技公司人事干部赵锴认为:“有人说,中国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人太多了,而就我个人的就业经历和曾经招聘过几百人的一点点经验告诉我,人多远远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你发现现在10个公司中有9个公司说找不到好的人才、适合本企业的人才、—看就喜欢上的人才。”麦肯席公司2005年11月对80多位人力主管调查后的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0%的求职者符合外资公司的会计、财务、工程等岗位的要求。大多数人缺乏的是语言和文化沟通能力。由此可得出结论:除了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之外,人才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3]

中国经济高速运行20多年,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民营经济已占半壁以上江山②,外资合资企业举足轻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行情与要求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当代大学生求职必须经受市场的挑选和检验。然而,中国高校为毕业生作好了准备吗?它是否了解并认真考虑了校园之外的快速变化,并在专业、课程、学校管理、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师资素质提高和培训等方面作出了必要的调整、革新和改革?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自主权?不触及这些深层次的矛盾,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失业的状况就会一直存在。

2.质量。人们普遍认为,扩招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其根据是短时期内的数量扩张造成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师资等资源紧张,教育部并为此发起了对全国高校五年—轮的类似资质认证的质量评估。但是,当今质量和质量保证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虽然质量是一个相对的、常常是极具争议的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对象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的今天,谈及高等教育质量,首先仍要弄清楚以下问题,即何谓质量?什么社会、什么时代的质量理念、观念和标准?谁来评价和保证质量?质量评估的指挥棒要把学校引向何方?入门资质认证是一回事,日常质量评估和质量保证与之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没有必要的理念和体制创新,能否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思路、标准和建立相应的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评估机制?

3.公平。尽管扩招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促进了社会公平,但在入学成本和社会可承受能力之间又出现了新的公平问题。据报道,目前维系中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 4000亿元,而国家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00亿元,高校现在向银行借贷的总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差额部分靠各高校收学费填充。高校生均每年所需费用,高的超过1.4万元,低的在1万元左右,按25%提取,每个学生每学年的学费定在3500元。[4]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个学生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5]高等教育成本由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分摊,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原则。问题在于:(1)成本分摊不等于国家可以抽身或逐步降低自己的份额和责任。(2)经费分摊机制必须考虑社会尤其是不利群体的承受能力。经济合作组织(OECD)衡量成员国在高等教育中的公平状况用了两个指标,一是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程度及机会的公平性;二是各国国民接受这一机会的成本和能力,即一个国家的学费和上学的其他费用扣除所有形式的资助的净成本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瑞典、芬兰、荷兰等国这一比例低于10%,美国、加拿大 17%,英国25%,新西兰33%,日本44%。[6]如果将 4000亿,扣除国家拨款800亿元后的经费由2300万名学生分摊,中国人均分摊的经费可达13913元,相当于200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113%;如果与年收入不超过3000元的农民家庭比,此比例即使不是世界最高,也是最高之一。因此,要解决公平问题,需要回答如下问题:高等教育究竟是什么?它在实现我国所确立的一系列战略目标,如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等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国家的责任是什么和是否已经到位?财政拨款是否应当有章可循和有章必循?政府、学生、家长、社会分摊的比例应如何确定和控制,公平如何得到保证?

三、四重过渡——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众多深层次矛盾的源头

扩招突显和激化了中国高等教育众多深层次矛盾,但它并不是矛盾的源头。源头是中国高等教育先后开始了它的四重过渡的进程,即性质上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服务对象从不发达的农业和产品经济向开放的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过渡;高等学校的地位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过渡;其赖以生存的体制从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缓慢地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每一重过渡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有办学理念、体制、运行机制、教育和教学内容、师资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使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办学理念、模式、体制等方面众多的矛盾。

大众化首先意味着数量的扩张,而且,这一扩张将是一个不短的进程。毛入学率跨过15%只是这一进程的开始,重要的是我们应认识到,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马丁·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大众化理论时就曾提醒人们,量的增长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育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表明,旧有的适应精英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难以完成而且也不应该由它们来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必然并且实际上创造出了新的办学模式,新的拨款机制和运行机制,新的五花八门的专业、课程,适应服务对象的更加开放、多重、紧密的互动和联系,体制内的沟通、互认和为每个人提供多重流动、深造机会的立交体系,这些创新有些是政策设计的结果,有些则是民权和教育民主化运动逼出来的。[7]其中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没有这些相应的创新和变革,大众化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世界银行瓦格纳博士说,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来自于规模上已实现了大众化,但理念上仍停留在精英阶段的体制。 (高等教育)内在的理念,目标和行动的变化没有及时跟上其近来发生的规模、结构、经费和管理的外在变化。此论实乃点睛之笔。

面向产品经济的精英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等可以多年不变,铁饭碗制度保证了每个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导运行机制,毕业生就业都要经过市场检验、筛选和锤炼。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特征是变化快、起伏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技术含量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就业岗位并未相应增加,导致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对外依存度的大幅提高③,又对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受聘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对外交流能力,包括语言和沟通能力,对国外文化和社会的了解和理解能力,了解国际上本专业和行业中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等。中国已大幅度融人世界经济,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素质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强烈要求。但是,我们尚没有作出相应的改革,远远不能适应已经快速变化了的服务对象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这也正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同时又有众多中外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人选的根本原因。

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之快,常令世人瞩目。现在,互联网网民已达1.3亿人。[8]随着新一代互联网 (IPV6)的启用,中国将加速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以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大学和高校,将逐步过渡到社会进程的中心,并为推动这一过渡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是信息、知识、文化和人才的蓄水池,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和基地,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智慧库和发动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治的考量,教育领域内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步履缓慢,高校应当享有的自主权没有得到落实,使得已经走上四重过渡的高校严重缺乏顺应潮流,对社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急遽变化及时、适度作出反应的能力、动力、活力和潜力,从而处于被动地位。因此,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必须重新定位。

四、更新理念,深化体制改革——化解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之道

四重过渡的产生有早有迟,进度有快有慢,每一重过渡引起的深层次矛盾既相互交叉,又互联互动。如果说向新的体制过渡的主体既包括政府,又包括高校,其余三重过渡的主体则都是高校。不同过渡引起的深层次矛盾的背景、内涵、要求和深度不一定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方面要求过渡的主体在办学理念、模式、管理、学科、课程、师资、评价、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革新和变革,要求对高校赖以生存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为高校的革新和变革创造条件,培育和激活高校的活力、动力、能力和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和改革是其他三项过渡能否顺利进行和成功的条件和保证。

中国高校今天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深层次矛盾说明,它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踏上了四重过渡的征途,走上了四重过渡的立交。由于体制改革和过渡的滞后,高校没有或缺乏足够的自主,以便当机立断,确定和变更自己的方向和速度。犹如坐在各自校车驾驶员位置上的校长,他可以点火、启动、运行,但方向盘却由一个并不在他们车上的人控制。这种游戏的尴尬和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深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政府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对高校的控制模式,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立法、执法、拨款和监控、信息服务、咨询等硬、软两手对高校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质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培育高校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动力、活力、能力和潜力,把决定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的权力和责任交给高校。即国家应当通过体制创新和改革,重新划定高校与政府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责任,把“方向盘”交还给高校和校长。同时,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建好“立交”,保证质量、互通和安全;建立规则,奖惩严明,保障畅通;标明方向,及时提供“路况”信息,进行引导。

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校长容易产生—种学校方向和大事等待上面决策,自己无能为力的被动心态,坐在驾驶员位置上却无权完全掌控方向盘多少成了一种常态。高校校长走上四重立交并掌控“方向盘”,恐怕最重要的事是选准前进的方向,即知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并从本国、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战略,并制定出本校的“GPS路线图”。

综观世界大势,结合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四重过渡的特殊矛盾,我认为了解和认识全球范围内影响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四大理念,对于中国高校顺利踏上四重过渡,通过立交,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1,高等教育大众化。当前摆在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一个需要明晰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否应当坚定不移地稳步进行下去?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而且,无论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小康社会、创新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出发,还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仍然有一定的紧迫感。看看我国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招生趋于饱和,其人口中学历层次的大幅提升对提升本国、本地区的竞争力和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提升本国和本地区公民的生活水平、总体素质和文明程度、适应和迎接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挑战,都产生了正面效应。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我国扩招引起的一些问题并非其本身特有和必然的,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可把扩招变成一个不仅是数量扩张,也是一个学校明确定位、方向,更新理念,提升质量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总量酌增长,发展战略的调整,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社会文化心理的演变和进步,这些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2.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不同国家、学校和个人对国际化的理解、定义、期盼可以大相径庭,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一方面带动和推动了人才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跨国办学和研发活动,学分、学历、学位的互认,不同管理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另一方面又对人才和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激化了各国和高校之间教育、教学改革的合作和竞争。不管承认与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和挑战已经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区别在于是主动迎接挑战,还是被动应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后进和劣势的国家普遍担忧,接受这一理念可能意味着教育主权的丧失,意味着国外、境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入以及本国文化和传统的衰败等。这种担心当然并非空穴来风。但具体到一个主权国家是否—定会发生,是否一定是消极面大于积极面,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立法、政策和高校知己知彼,取其长补己短的水平、知识、眼界、能力和智慧。

对于我国来说,我认为,接受国际化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了解和借鉴国际上被实践证明是先进的办学理念、模式和管理技术,以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参照国际上通行的要求和标准,改革和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加强外语技能的培训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交流和沟通能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吸引和增加外国留学生并在校内营造出不同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的氛围;同时,大幅度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若非如此,我们就不可能实现将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3.高等教育多模化、网络化和终身化。[9]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临近使终身教育理念成为指导各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理念。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广泛运用为高等教育的多模化、网络化、终身化提供了理想的手段、桥梁和途径。中国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已经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并在不同类型和层次学校之间建立起立交桥目标。但实际状况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已通行多年的开放灵活的双模制办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便于终身学习和成绩累积的学分制尚未普遍推行;国内学校之间的学分、学历互认尚需时日,实现终身学习的诸多环节还受到种种限制。对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来说,接受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理念,意味着办学不能仅面对18—2l岁年龄的青年人,还要灵活开放,走多模化、网络化和终身化道路,满足千家万户、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美、澳、加近乎百分之百,欧洲50%以上的高校已实行双模制办学多年,这些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是我国的6一11倍。⑤当然,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实践这一理念的途径和方式应因时、因地、因校而异。

4.高等学校的法人化。我国高等学校法人化的理念已经确立,并作为一个目标写进了1993颁布的《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需要认真反思的是, (1)一些国际机构和早已确立法人地位并享有比我国高校多得多的自主权的众多国外高校为何近年来重提法人化。[1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机制和享有的有限自主权已经不能适应今日快速变化的环境。任何束缚高校手脚,不利于高校活力、能力和潜力发挥的体制和政策,都与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过去的几年中,一向对高校办学、人事、财务等控制极严的日本科技文部省,不顾学校和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把日本国立大学转变为所谓的“独立的行政法人”,把真正的决策权力和责任下放给了大学,就是一例。(2)中国高校的法人地位何以至今没有或者没有完全确立。以追赶世界一流为己任的9所重点高校校长2005年在南京聚会时仍在呼吁高校应享有自主权。其根本原因是长期形成的计划管理体制对高校的控制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成为高校接受新的办学理念,奋力革新,争得主动,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体制性障碍。已经踏上四重过渡征途和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校,如果不能完全操控本校校车的方向盘,“道上”和“桥上”的事故必然丛生,学校被动,“交通管理部门”和“交警”同样或更加被动。实际上,这种状况已经显现。

总之,更新理念,才能明确方向。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培育和保证高校迎接四重过渡挑战的动力、活力、能力和潜力,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在量的方面,而且在质的方面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带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希望。

注释:

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由8777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4日)。

② 2006年民营经济蓝皮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预测.“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中国民营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部民营经济将可能达到GDI’的3/4。民营经济 2005年已经占我国GDP总量逾6成(资料来源:新华网?2000年9月21日)。

③ 对外依存度是各国广泛采用的衡量一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程度的—个指标,是用—一国进出口总额除以该国的 GDP。中国2004年的对外依存度为70%左右。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4万亿美元,对外依存度还在上升.规模化的“中国制造”至少为国内新增了6000万个就业岗位(资料来源:《世界财经报道》.2005年12月 8日)。

④ 日本、韩国25—34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超过50%以上(资料来源: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2005);台湾高等教育普及率已达60%(资料来源:A Model of University Incorporation in Taiwan:From Trend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2006 Conference,成功大学)。

⑤ 据2005年全国人口调查统计,我国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数为6764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 5%。据经济合作组织2005年的教育统计,一些主要发达国家24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已占 30%一55%不等(资料来源:Education al a Glance, 2005)。

参考文献:

[1][7][9][10] 王一兵,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网络化法人化——国际比较的视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06.

[3]环球时报.2006-08—16.

[4]教育部副部长:高校学费偏高超过百姓承受能力[N].中国青年报,2005-09-08.

[5]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N].新京报,2005—0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