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1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代理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

【关键词】数学美感很强 数学学科 知识结构的内在美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1 用数学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感。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审视数学之美,要注意揭示和挖掘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他最喜欢的老师所任的学科,因此,要使学生对教师教的课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有一种敬佩感,只有教师教的好,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学的好。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在教学中教师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与幽默、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简明工整,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丰富的知识等都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情感,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激情的调控。学习与激情度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知识点难度与学生激情度的需求量相反有关。对于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平心静气地去学习;对于难度小的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设法对学生的激情“ 加热”,使之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最终达到“ 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3 运用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 七巧板”时,先用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 要我学”转化为“ 我要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代理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修订稿”)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各个方面,都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改善后的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将对今后的语文课程改革起到更积极的引领作用。

一、平衡性: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段描述进一步清晰了语文课程的定位,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是知识性课程,也不是理论性课程,而是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在于掌握静态的语文知识,获得知识的“带宽”。语文也不是单一性课程,或语言学、或文字学、或文章学、或文学,而是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只顾及一方。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密不可分,高度融合。

因此,我们绝不能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随意曲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工具性一旦和思想文化绝缘,语文教育必是死的,最终将只剩下躯壳;人文性一旦和语言文字脱钩,语文教育必是虚的,最终只能使语文不像语文。

这属于本体论范畴,它应当是语文教师的思考基础与认知背景,如果缺少对这一点的正确认识与基本理解,就会影响日常教学行为。但前些年,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人文性,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旁征博引,忽略了对语言的含英咀华,忽略了文本形式。很多时候,语文课偏向了文学课。而近些年,在强调“语文味”的背景下,有的教师教《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仅要求学生体会主人公答辩的机巧睿智和文章层层推进的写作手法,字里行间弘扬的民族志气、民族自尊和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或者只成为一种点缀和装饰。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不愿教《清贫》,即使勉强教之,也只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上,不敢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去感受其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以为这样的教学会缺失“语文味”。可以说,在今日的部分语文课堂上,人文精神枯萎、终极关怀泯灭、工具理性泛滥的情况又开始占上风。①

修订稿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前,社会上时有人批评语文教育过于注重道德教育,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对欧美的母语教育也羡慕不已。其实,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化、思想的陶铸,当前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也都极其重视德育因素。修订稿的价值取向是继承了传统的,也符合全球教育趋势。修订稿进一步理清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必须兼有,必须统一,万不可偏废于一方。任何改革,最怕的就是走极端,课程改革也是如此。语文课程的“双性统一”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逐渐靠拢的大趋势。

二、时代性: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修订稿在“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修订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作了强调:“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修订稿中的“语文素养”,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和外延比实验稿中有所扩展,涵盖了科学技术普及所带来的新要求。如修订稿“总体目标与内容”的第十条明确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要求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有更具体的描述,此处不作引用。

“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这一修订稿中新增的内容,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技术素养,使他们成为跟得上时代节拍的21世纪合格公民。

就媒体素养看,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早就把媒体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台湾、香港也已在21世纪到来之时,在语文课程中纳入了媒体素养。美国基础教育界于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计划,该计划期望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还有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②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修订稿还有一处新的表述,同样是一盏导航灯。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2009“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中,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64分,位列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韩国高出26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分别为3.6%和20.1%。但是,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达到6级和5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和12.8%。可见,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说明上海在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上分布不均衡。③尽管这只是上海学生的表现,尽管非连续文本不仅仅出现在语文课程的阅读中,但随着非连续文本,如清单、表格、图表、图示、广告、时间表、目录、索引等在生活中日益重要,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已成为未来公民的素养之一。

此外,修订稿对综合性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累积性:学段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尊重之间的进一步关注

修订稿和实验稿一样,仍是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呈现“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相比实验稿,各学段中各板块的目标与内容,梯度更明显,层次更清晰,内部一致性更强,学段间的衔接更紧密,更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例如,关于“现代文阅读”,第一学段针对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提出相应阅读要求:“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能“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针对叙事性作品,提出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针对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针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四学段针对文学作品,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简单议论文,提出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对新闻和说明性文章,提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对科技作品,还提出“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出“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要求,都建立在该学段学生的阅读基础、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之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内容随着学段的增高而呈现出多样化,阅读的要求也随着学段的增高逐步提升。譬如,同样是叙事性作品,第三学段的要求就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同样是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等,第四学段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三学段。

写作同样如此。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三学段定位于“习作”,第四学段定位于“写作”。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理念的变化、目标的变化和要求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学段的特色和差异,也体现了对写作过程的重视。而有些要求则在不同的学段反复强调,并螺旋式上升。如对想象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明确“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第四学段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曾提出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项基本原则,强调每一个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加涅看来,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推进的,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④

修订稿的目标与要求以累积性的方式组织安排,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有利于提醒教师去帮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切不可不顾学生实际,一味拔高教学要求。只有避免了这样的“好心办坏事”,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此外,修订稿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降低要求,也许是更多地考虑到全国各省市教育的均衡,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科课程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低标准,在有些国家是最高标准,就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看,则是基本标准。如果课程标准要求过高,且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话,会造成教育方针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类似识字量这样的调整,体现了对每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关注。

修订稿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明确了“先认先写”的300个字。同时,在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强调,“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去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也强调了这样的理念与要求。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在于书法所积淀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以,这样的要求不为过,完全符合书法的价值取向。我们要通过教学彰显这样的价值取向,让写字的过程,让整个语文教育的过程,成为育人的过程。

除上文所涉及的各方面体现出了修订稿在实验稿基础上的改善之外,修订稿在“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调整,尤其是针对近些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强化了某些要求,如“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等。可以说,修订稿在对课程静态结构的设计和对课程动态教学的引领之间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就目前世界各国母语课程标准来看,有些国家提供了“内容标准”,有些国家提供了“学习水平分类”,修订稿中尚未有这方面内容,这恐有修订组专家们的立场。确实,标准不是圣诞树,不必什么东西都往上挂,一切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基于标准的教学,亦应如是。

注释:

①谭轶斌《语文:须立“现代文明人”》,《语文学习》2010年第10期。

②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评价;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84-02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对教学活动的诸多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所进行的评价。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呢?

一、数学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背景

2009年初,我校进行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研发了融学、教与一体的“导学稿”,并率先在数学学科进行实施,导学稿,顾名思义,强调的是“导”与“学”。“导”指的是引导、指导、辅导、疏导,突出的是老师的主导性;“学”则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导学稿”即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其目的是:想通过导学稿教学改革实现对传统教学的重大突破。它的实质是八个字:先学后教,教学合一。它的原则有三条: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真正把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学习上;二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三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导学稿在转变教学理念、改进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独到之处。而教学评价将成为导学稿的教学理念得以落实的最好载体。为进一步促进导学稿的有效实施,根据“导学稿”的编排我精心设计了自己的评价方案。

(一)“导学稿”编排的基本框架如下

1、学习目标

2、学习重点与难点

3、学习过程:(1)自学释疑 (2)自学反思 (3)操作训练 (4)当堂测试(5)延伸迁移 (6)本节课的学结

(二)“导学稿”设置中的自我评价

“导学稿”的编排,在突出调节教学四个环节的同时,又通过自学反思,学结这两个板块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当然,在这两个板块中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问题中学会反思,学会自我珍视,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导学稿”的使用方案

为做到“先学后教,教学合一”,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同时,也为课堂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自我展示提供更多的时间。我提前把“导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先完成自学释疑和自学反思两个板块,而操作训练和当堂测试则要求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第五个板块延伸迁移是弹性的,学生可根据当天的作业情况来完成。

二、促进评价方案实施的协调工作

(一)精心策划学习小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采用过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当时是依班级原有的座位形式,便于好讨论每相邻的四个人分为一学习组,结果在讨论中发现有些学生表现不够积极,甚至不参与。问其原因是:不想与他们讨论。尽管我在下面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后来仔细想想,是呀!我们的班主任排座位总是为了避免上课乱说话,有意调整了某些学生的位置。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这次,我对学习小组的划分做了精心的策划。在事先做到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我又征求各班委的意见。然后,根据两班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方法:三班学生相对比较稳,成绩比较齐,所以我先选12名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定为组长,四人一组,三名组员选任自己的组长。

(二)用心设计管理方案

为促进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也是不可缺少一重要环节,两个班近一百人,要想人人都顾到,也不可能。为此我征求课代表和各组长的意见采用了三级管理制,即:组长管理三名组员;一名课代表管理五个组长;教师管理每班的两位课代表。这样层层管理,环环相扣,使工作有序进行,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制定管理方案时教师在事先做到心中有数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征求课代表和各组长的意见。这样做(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2)在学生中树立课代表和组长的威信;(3)增强课代表和组长的责任感;(4)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三、评价方案及实施过程

方案一:“活动式”评价方案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我结合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所任两班开展了“三赛” 活动,即:“团体赛”、“个人赛”和“课堂综合能力展示赛”。

方案二:“实分式”评价方案(定性评价、量化管理,制订评价标准,科学量化分值)标准如下:

加分原则:日结(当天的作业或老师指定的学习内容):

1.凡每天认真完成日结者均加1分;

2.认真帮助他人完成日结的组长,课代表可再加1分。

周清:(按团体赛和个人赛加分)每周测试团体赛加分标准:

1.凡参赛者均加1分;

2.为小组挣分的组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1分;

3.团体赛中胜方在原有的基础上均加1分;

4.凡认真参加评卷组长和课代表加1分。

每周测试个人赛加分标准:

1.凡参赛者均加1分,胜者多加1分。

2.每周互评时被组员表扬者,加1分(表扬的理由要充分得到大家的认可方有效)

三、月评:

1.优秀组长和课代表4人(根据日结,周测,课堂表现及工作情况)

2.优秀学习小组2个(根据日结,周测,课堂表现)

3.最佳进步小组2个(根据日结,周测,课堂表现)

4.数学优秀奖10人(根据日结,周测,课堂表现)

5.数学进步奖10人(根据日结,周测,课堂表现)

凡获奖者每人加5分,分数不累计。

减分原则:

1.凡上课违犯纪律被老师点名者扣本人1分;

2.被站在后面者扣本人3分,组员连带1分。

同时在评价表中附加激励式评语:为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际操作,这两种评价方案确实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活动式”评价方案深得学生的喜爱,感到效果更为明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一位班主任反映,下午学生到校后,都在讨论数学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孩子们为了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预习作业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芳.走向发展性课堂评价[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作文;过程写作法;语块;教学策略

英语写作水平反应了一个人的英语综合能力。英语作文是对词汇量、语法、知识面、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等多方面的考核。自从1987年全国大学英语实施四级考试以来,学生的英语作文质量似乎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四级作文分数徘徊在及格线上下,内容陈旧,表达单一,汉语思维痕迹明显。六级作文平均分比四级更低,语句表达不流畅,语言闪光点不多。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害怕写作,害怕看自己写出的作文;即便硬凑足了字数,也往往是层次不清、词不达意,错误百出。

根据对大学生平时作文以及四级作文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作文中经常使用的词语或结构往往是中学阶段,甚至是初中阶段所学。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写作成绩关系不大。换言之,大学英语学习以及写作教学似乎不能有效地促进和辅导学生的写作,或者说所起的作用有限。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大学英语教和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前景堪忧。由此,探索大学英语作文教学策略意义重大。

一、大学英语作文教学成效不佳原因分析

分析大学英语作文教学成效不佳,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1.语言教学理念误区

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了语法规则和词汇以后,就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于是很多年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输入,忽略输出。许多学生尽管词汇量不小,英语书面阅读能力也很强,但是能产出的信息量极小,能真正实际运用在写作中的更是十分有限,作文中的中式英语表达比比皆是。在写作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能记忆的单词和语法规则硬凑句子,导致句子的准确性和地道性不够,表达不畅,意思不明。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语言学和结构语法理论都认为,语块在二语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语言的流利程度不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储存了多少生成语法规则,而取决于语块储存的数量,语块是人们流利地表达自我的基础。因为语块具备有效提取的优点,还能使说话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语篇的层次结构而不是单个的词上。Lewis认为“Language consists not of traditional grammar and vocabulary but often of multi-word prefabricated chunks(语言不是由传统概念中的语法和词汇构成的,而往往是由多个词组成的预制块构成)”。换言之,词汇才是语言的基础,构成语言的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能够将词汇短语以一种整体的或语块的形式去理解和产出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Altenberg 发现约70%的日常口语都由语块构成;McCarthy 也强调语块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大量操本族语者的语言都是程式化的。实质上,本族语者之所以语言表达流利,是因为他们大脑中储存了许多可供随时提取使用的、关键领域的语言程式。因此,提高学生的语块意识,注重语块的积累和应用,对于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明显作用。

2.写作教学方法失当

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是:成果写作法(product-based writing approach)和过程写作法(process-based writing approach)。“成果写作法”属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成品上。主要表现为“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学习写作是处于一个孤立的环境,第一稿通常也就是最后一稿,它忽略了学生在写作前、中、后一系列交互,协商和监控等主观能动作用。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被动,缺乏写作信心、动机和真正的交际目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我国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大多沿用“成果写作法”。教师对作文的评阅也仅限在语法、句子规则等方面,很少涉及语篇方面的要求。这种方法严重地忽略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缺乏写作动机和真正的交际目的的写作训练肯定是无效的训练。

鉴于传统写作教学法的弊端,“过程写作法”开始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第一语言教学。20世纪80年代,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学者Raimes、Zamel和Hedge等将过程法应用于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过程写作法将写作视为一个有交际目的的、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过程,强调学生在预写、起草、修改、重写和编辑等过程环节中反复的、多层次的交互活动。学生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通过最后的成稿了解和改进自己的写作,而且能在写作的各个步骤之中逐步地学习写作,积极地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从模式上看,过程写作法无疑是一个能够使学生对写作保持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提高写作水平,并使写作更加个人化的一个好方法。从理论上看也是符合逻辑的。然而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事情并不是像表面看起来这样简单。到目前为止,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英语写作课上,这个方法的应用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此中的原因颇多,涉及面也较广。首先,过程写作法的实施耗时多,对于以应试为特点的教育非常不现实。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应对高考,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应对大学英语四、六考试,因此老师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整个写作过程的活动。其次,目前尚未找到实施这种方法的有效途径。如果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或者教师还是只限于语法和拼写,那么学生写的初稿和最后一稿差别将极小,效果可想而知。再次,中西方文化差异将影响过程写作法的顺利实施。中国学生不太习惯让自己的同学检查自己的作文,会感觉心理压力大,使得过程写作教学法事倍功半。最后,中国学生不习惯于批改他人作文,感觉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学生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作文这种模式,所以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效果将不明显。

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没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时等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课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写作法,尝试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

二、策略探索

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激励自己达到英语学习目的内在驱动力。研究发现,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高动机者比低动机者倾向于有更好的成就作为。通过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以及找到满意的工作,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但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发和维持其英语学习动机,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保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需要从解决英语学习困难入手。英语学习中的最大困难是单词的记忆以及英语语言的输出。面对庞大的英语词汇,往往使学习者望而却步。而如何将单个的词语组成句子、篇章则是学习者的另一难题。由此,我们拟将语块教学与过程写作法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发现乐趣,找到成就感。

过程写作法一般包括写前准备、初稿、反馈、修改、重写五个阶段,它们交叉进行、循环反复。如果照搬照抄以上五个阶段的做法,势必耗时耗力,最终也难逃中途夭折的命运。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做些调整。  1. 写前准备

“过程写作法于传统的成果写作法主要差别在于它视写作为社会交际活动,写作者从确定写作主题、内容、选用词语到反馈、评阅、修改,都表现为一种社会化的交际过程,这一交际过程主要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Weissberg,1994:123)课堂讨论也是过程写作法的主要方式,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因此,在学生动笔之前,应组织学生围绕命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与创造思维,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制定提纲。

(1)以大学英语教材为基础,师生合作搜寻和学习每个单元出现的语块,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语言输入理论表明,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前提和保证,要想掌握好语言,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思想感受和大量的语言素材,才有可能写好作文。学习者通过大量输入有关语言运用规则及表达,促使其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写作输出的质量。由此,依据教学计划和任务进行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漫无边际、杂乱无章的;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开始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立足每篇课文,教师分析文章篇章结构,传授写作技巧。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或是文章写作方法值得推荐,或是文章主题内容令人深思,或是文章语言经典优美。所以结合课文讲解写作方法,将使写作教学更加生动自然,令学生记忆深刻。

(3)学生对语块和作文主题充分讨论,以读促写,以议促写,互助互写。将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所学语块的含义、用法,讨论文章立意、构思,形成观点。

(4)教师讲解篇章衔接技巧。教师在每篇课文结束以后,有计划、有目的地适当介绍一些作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方式,衔接词语等,以便让学生学以致用。随着教学的深入,帮助学生整理出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系统。

(5)学生自拟作文题目,完成提纲写作。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过于关注句子语法结构和语言词汇,忽略整体结构;作文立意不新,内容深度不够。因此,教师在写作课上首先要强调文章的整体框架,然后才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撰写初稿

在充分的课堂讨论和已经列出的提纲基础上,采用课上与课下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初稿。

3. 修改初稿

采用同学间互评的方式在课下完成初稿修改。每篇习作都要有同学的批改,制定批改的具体要求:(1)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合理;(2)主题和内容是否深入;(3)衔接过渡词语是否丰富、准确;(4)是否正确运用了本单元语块;(5)语法、拼写是否有错误。

4. 撰写第二稿

同学互相批改以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学生独立完善写作,完成第二稿。

5. 教师修改反馈

教师修改学生的作文二稿,然后在课堂进行讲评。在修改和讲评作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语要有建设性、鼓励性。研究发现,有建设性的、鼓励性的反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正确态度,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避免写作惯例性的检测,如词句、语法、拼写等。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同声传译;顺译;注意力分配;代码转换

    同声传译作为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同传口译员在市场上有强劲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英语能力突出、有意在口译方面有所作为的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对同声传译产生了强烈的学习要求,求之若渴。然而,与这种强烈要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课程中难觅同声传译的踪影,只在寥寥几个设立翻译系或是翻译专业的院校中出现,因此适时地在普通高校中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同声传译课程,迎合社会,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一个值得的、有益的探索。

    一、同声传译过程

    “巴黎释意学派”是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校在悉心研究了大量的国际会议同声传译的录音资料之后于80年代总结并提炼出的一套完整的口译理论。创始人之一塞莱斯科维奇用“三角模式”来阐述口译的过程[1]:即

    所以如图所示: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个子过程:1.从原语直接到目的语的转换,勒代雷把这一过程称作代码转换;这一部分涉及的词语多是一般性原语词汇、数字、专有名词和技术术语;2.译员对原语意思进行提取获得原始信息到达三角顶端,再把原始信息用目的语释义而表达出来;这样口译的主要程序即是:原语理解、脱离词语外壳和译语表达三个主要步骤。“脱离词语外壳(deverbalization)”是巴黎“释意学派”的术语,意即抛开原语语言的外在形式获得以语言为载体的意义。所以译员对于语篇的传译应该是在剥离了原语的外在形式、获得了它所传达的意义之后,再把这一意义用目的语进行组织表述出来。

    勒代雷概括了同声传译的总体过程同样符合上述“三角模式”,同样包括上述两个子过程,因为增加了边说边译的难度,译员通常在没有获得完整信息的情况下就开始了传译,所以二者执行得十分快速。“译员必须在时间2内表达时间1内理解的内容,同时他要听懂在时间3内即将表达的内容,此外,他还必须在每段时间之内对已有等同的词语做代码转换”[2]。

    综合上述描述,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听到译员刚刚开始传译的时候,他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语气稍有试探,带有明显的翻译的痕迹,因为这时新的意思刚刚出现,并不明朗,而译员又必须开口传译,所以他不得不就词语表面的意思一边拘谨地进行代码转换一边尽力揣摩、提取词语所赋含的真正意义。当经过上述一系列复杂但是迅速的认知过程之后,原语意思变得明朗起来,译员的表达就转而脱离原语的语言外壳进行释意,于是他的翻译就变得清晰易懂,在听众的耳朵里就变得很舒服了。

    二、同声传译的基本原则、技巧与教学板块设计

    杨承淑[3]把口译的方法分为“原则”、“技巧”和“策略”三个层面。“原则”指有关口译经过条理化的通则;“技巧”指在口译事务上可以省事、省力的技术;“策略”则指个别的口译诀窍与应变措施。在对同声传译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同声传译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所需要的主要技巧。“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释意的原则;另外,因为同声传译的原语信息是连续不断、线性的给出,译员翻译又必须与发言人的讲话几乎同步进行,所以传译时还应该遵循顺译原则[4],因为“顺译在及时储存信息和适时调整词序上最为省时省力,也是在词序差异大的语言组合间传译的显着策略”[5]。这两点构成了同声传译最基本的原则;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有:注意力分配、把代码转换融入意思自由陈述。同声传译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两个原则及两个技巧进行。

    因此,同声传译的主要教学板块设计如下:影随与重述练习、同传基本句子技巧训练和视译练习。

    (一)影随与重述练习(shadowing and paraphrasing)

    针对注意力分配技巧、捕捉语义单位和提取原语信息。心理学对于注意力相关研究[6]也表明尽管受试可以同时听取两种声音,但是同时进行听说的困难更大,原因在于其中一个声源来自于自身。有研究表明影随练习[7]对于同传中多任务同时进行情况下的语音听辨分析和短时记忆有着显着的作用;重述练习[8]可有效提高学生译员对于意义的捕捉并最终提高口译的准确性;事实上,这也是众多国外翻译培训学校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同传基本句子处理技巧训练

    这一点不仅针对同声传译过程中把代码转换纳入意思自由陈述这一技巧而言,更是由于同声传译的第二原则“顺句驱动”所要求的。代码转换和意思表达的有机融合原本就是同声传译的难点,再加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会议口译中的发言又经常出现长句、复杂句,更是增加了二者融合的难度。在思想表达的开端,译员只能处于观望之中,只有随着词语的积累而逐步形成意义单位他才开始明确方向。可是为了记住句子最初的那些词语,也就是说在意义单位尚未建立之前,译员必须迅速开始翻译,进行代码转换,同时还要避免在意思变得明朗起来之后回过头来改译句子的开头。“既然译员开始翻译时还不知道将被导向何处,他就要采取一种预防性方法:即采用一种基础的句法框架…这条规则也可避免照搬原语句子结构,句法照搬的结果往往是意思很难表达清楚”[9]。这样看来,基本的句子处理练习有助于使学生从学习同声传译开始就养成设法脱离原语句型勒绊的习惯,尽快摆脱外语的约束和干扰,为最终成功建立意义单位提供更多的精力,否则学生极易走进系统代码转换的泥潭,出现语句堵塞既耽误了时间又分散了对后续词语的听辨。此外,熟知了一些长、难句的结构及处理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同声传译员往往在句子尚未说完的情况下就理解了句子并进行了传译,也就是塞莱斯科维奇所说的“同声传译中的超前现象” [10],所以英文句子结构分析对于学生做出成功的语义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技巧是十分有益的。

    (三)视译练习

    视译练习又可以分为发言人不讲、译者看稿(sight translation)和发言人发言、译者看稿同传(sight interpretation, 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 text)。Sylvie Lambert[11]在研究了视译练习中注意力的分配问题后得出结论:文稿的呈现在挑战译员注意力分配的同时,有助于译员在同传中的表现,并且建议在以认知为基础的同传训练中把视译作为进行真正同传操练的中间环节。我们知道,由于同传的顺译原则,文稿可以很好的模拟同传线性获得信息的方式,只不过前者是视觉文字的,后者是听觉语音的,二者的处理过程极为相似。而且同传的基本句子处理技巧可以在没有语音听辨的干扰下(这里指在sight translation的情况下),在语篇中进一步练习以期达到熟练,继而在看稿同传阶段加入语音听辨干扰之后得到强化与应用,循序渐进已达到最终的自动化。此外,在真正的同声传译实践中,与会者带稿朗读的情况比比皆是。通常情况下这类发言因为经过发言者事先的深思熟虑和字斟句酌,信息密度极大,句子结构紧密,遣词造句考究,这给现场同传带来极大困难。如果大会组织者经验丰富,译员可以事先得到讲稿对于发言进行仔细分析进行笔译,但是同时却要面临其他困难:如发言者因为是读稿发言所以语速加快,因而所面临的语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译员所面临的时间压力更显突出。此时译员必须一边读稿一边尽量的对发言者做到亦步亦趋;如果不幸由于种种原因,译员只是在发言前很短的时间才拿到讲稿,根本来不及做出从容的笔译,那么现场边听发言、边读稿口译的现象就会发生;所以视译训练对于同声传译而言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同声传译的教学内容

    我们已经谈到了教学设计成三大板块,这是因为我们更加注重同声传译的职业特点,从同传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入手,围绕着同声传译的基本技巧进行。因为我们的课程对象是英语专业本科生中语言驾驭能力强的一部分人,尽管他们都是“合成双语者”,语言能力尚需提高,但是对于从未接触过同声传译的学生而言,在学校教育学时紧缺的情况下,基本技巧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还是现实有效的,因为学生的语言提高可以作为辅线融入主线之中,经纬交织,而且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可以个人实现,在工作中完善,而没有这些基本的技巧训练,同声传译的训练就会与其他口译形式无异。

    因此,上述提到的影随与重述练习、同传基本的句子处理技巧练习和视译练习将贯穿在教学的大部分直到真正的同传操练开始,构成了整个教学的框架。但是在具体的训练材料上,则兼顾语言提高。口译“工作语言”及话语语类可划分为叙述语类、介绍语类、论证语类和联想语类[12],其中考虑会议口译特点,材料大多是论证类,包含典礼致词;主题则以会议口译中常见的社会活动、经济贸易、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为主,内容由易到难。学生的责任是在教师提供的材料基础之上,自行完善上述主题背景知识和词汇,准备2-3分钟的主题演讲以提高会议口译的工作语言能力,所以语言能力的提高多是放在学生的课前准备,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作为职业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能力。

    下面分别谈谈影随与重述练习、同传基本的句子处理技巧练习和视译练习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影随与重述练习

    影随练习按照原语影随——原语重述——译语同步解说——同声传译的过程进行。在原语影随阶段培养学生适应边听边说,时间差以语义为单位逐步加大。学生很容易就掌握,并倾向于用加快语速来缩短原、译语之间的时间差。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加入“一心二用”练习。我们曾经让学生做原语影随练习的同时,书写数字,数字可以按顺序、倒序、奇(偶)数、五的倍数进行。原语重述阶段要求学生在保持一定时间差的同时,用原语以不同于所听到的话把原语的意思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边听、边说、边提取意思,学生的注意力被牵引到信息意义上来,“脱离词语外壳”的束缚,但是因为是用原语所以不大存在理解的问题。下一步的“译语同步解说”阶段开始可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譬如说童话小故事,因为他们既知道故事的情节又掌握本族语中的有关词汇,但是却又不得不注意听辨以便跟进原语的故事输入进度,这样训练的重点完全集中在边听边说上,并且有助于他们检验自己的译语是否受到原语的任何干扰。然后是论说性的材料或讲稿,让学生学会一面捕捉话语的意义成分,一面陈述前面已听懂的意义,最终逐步过渡到真正的同传操练。

    (二)同传基本的句子处理技巧练习

    这一部分如前所述,主要针对长句、复杂句和一些英汉表达结构差异较大的句子进行练习。先向学生介绍英汉同声传译中主要的拆句、合句技巧,如切分、增补、重复、归纳、转换、等待、语气、反说、纠错等等,然后再把英文句子按类型分类,诸如较长的方式状语、插入语、多个并列的介词宾语、被动语态、后置定语、否定词开头及以否定词开头的双重否定句等等。从论述类语篇中提取该类型句子,涵盖不同主题由易到难(这里的难易主要指学生对与主题相关的词汇熟悉度与熟练度)安排,集中让学生顺译,并且尽量应用不同的拆合句技巧做到一句多译,反复进行,还要留出一定量的课后练习。

    (三)视译练习

    遵循发言人不讲、译者视译——发言人发言、译者带稿的顺序,文章从短到长,并结合句子处理技巧的进度,句子结构逐渐由简单到复杂过渡,所涉及的词汇也是由易到难。

    前两项练习持续到整个学期的三分之二,第三项视译训练在进入到发言人发言、译者带稿阶段可以持续到学期末,贯穿整个训练始终。

    以上的三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把学生领引进同声传译的实际操练之中。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程序性知识存储于属于长时记忆的隐性记忆(implicit memory)中,在应用时并不占用注意力,是一种下意识的应用,但是要经过不断的接触和练习才能获得。本文所述的原则与技巧属于前者,但是对于它们的应用却是后者。所以当应用一旦达到自动化(automaticity),进入到隐性记忆中,对他们的提取就不会占用注意力,就会大大的缓解译员在时间2内的各项活动在注意力上的相互竞争,从而为译员在其他共时进行的听辨、理解和传译赢得了宝贵的精力。

    我们在英语专业本科生中以此为思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学生可以就一般题材的论述类文章成功地进行同传,做到大意准确,思路清晰可懂。在学期结束的问卷调查中,所有学生欢迎在本科阶段开设该课程,不再对同传感到高不可攀;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具有胜任同传的潜质,并且很想进一步深造。事实上,我们在尝试设置英语专业本科生同声传译课程之初,就没有臆想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之内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出色的同传译员,但是我们却坚信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同传的一些基本技巧,为他们今后工作可能出现的机会之门配上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着,汪家荣,李胥森,史美珍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2]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着,汪家荣,李胥森,史美珍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3]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杨承淑.从经济性原则探讨顺译的运用[J].中国翻译,2002.11.

    [5]万宏瑜,杨承淑,同声传译中顺译的类型与规律[J].中国翻译,2005.5.

    [6]L·Sylvie, Shared Attention during Sight Translation, Sight interpretation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J, Meta, 2004 (XLIX, 2), pp294-306.

    [7]张丽华, The Effectiveness of Shadowing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D, 2001.

    [8]邱琼, 重述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D].2005.

    [9]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着,汪家荣, 李胥森,史美珍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273.

    [10]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着,汪家荣, 李胥森,史美珍译,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360-362.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6篇

班干部是班级学生学习的榜样,班干部的言行有示范性的作用。小编在此献上竞选班长发言稿,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竞选班长的学生发言稿大家好!

这天,咱们班要进行一次班长改选。竞选的主要项目有:班长、班长、数学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班长。我要竞选的是班长。

为什么我要竞选班长呢?因为我当上了班长就能够很好地为班级服务,为同学们服务。帮老师管理班级

我的优势是:一是大公无私,不会因为哪个同学和我有矛盾,就把他列黑名单;我也不会因为哪个同学是我的朋友就袒护他。二是我上课发言用心,写作水平也不错。三是我乐于助人,我会热心地帮忙每一位同学。四是我敢作敢当,勇于承认错误。五是我有多年当班长的经验,虽然有的同学不认同我的管理方式,对我有意见,可我必须会改的。六是我很自信,我相信我能够把班级管好。这都是我的优点。

如果竞选成功,我必须会很好地为班级服务,为同学们服务,做一个老师的小助手,同学们心中的热心人。哪位同学如果遇到了挫折、困难,我会尽量开导他,帮忙他解决问题。如果哪一位学习好的同学犯了错误,我不会包庇他;哪个学习不好的同学要是做了好事,我会表扬他,并报告给老师,让老师为他开一个表扬会。我还要努力整顿一下班风,对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给予严厉的批评,对经常爱打架的同学给予严厉的惩罚。并且,我会在上课时鼓励同学们多发言,下课时鼓励同学们多读有好处的课外书。在路队上,我也要以身作则,不乱说话,不仗势欺人。我要让同学们和我一样,使我们班级得到“先进班群众”的荣誉。

如果竞选失败,我会找一下自我的不足,看看我离其它优秀的班长的差距,找出毛病出在哪里。

小学二年级竞选班长演讲稿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就是老师夸奖字写得漂亮,作文写得棒;同学眼中个子不大,年纪小,但普通话说得最好;门门功课都是优的杨撷鼎。

如果我当选为班长,我承诺: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同学的拥护,继续发扬“四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的优良传统,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我当班长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一支精英团队辅导成绩不好的同学。

第二件事就是,组织学习兴趣小组,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比如:古文、古诗爱好小组;讲故事爱好小组;趣味数学爱好小组;美文朗诵爱好小组等等。

第三那件事就是,组织文娱活动和其它班级互动,开展文娱活动表演、游戏等。

第四件事就是,带领大家把体育锻炼搞好,发现和选拔体育尖子,增强我们班的团队精神和战斗力。

最后,就是把我们班的劳动卫生及其它各方面做好。

请大家相信,我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带领大家实现“全校优秀班集体”的目标!

选我当班长,绝对没有错!

我的演讲完啦,谢谢大家!

竞选副班长简短发言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竞选的职位是副班长。副班长是班长的得力助手、老师的左膀右臂,是架在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我学习认真,热情开朗,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有信心,也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

如果能够当选,我一定以身作则,协助老师和班长加强管理,共同把我们班建设成团结向上、好学守纪的好班级;同时,我会用我的超级爱心,积极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提升成绩;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我会及时调解,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当然,我也会加紧学习,争取各科成绩都优异,作大家的榜样。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7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62-03

2001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全国开始了美术新课程的实验。同时,课标组也在积极地做着修订完善的准备工作。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开展了近12万人的两次大规模调研,从2004年开始经过若干次的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

和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新课标在诸如学段的划分,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学科性质的认定上,对于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上,对于更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还从文本的结构和表述上做了精致化的处理。

下面就我所知和所学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望不吝指出。

一、修订工作前的调研

2004年开始正式修订,在修订前和修订过程中,课标修订组先后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11家美术教材的主编、编者、出版社编辑等近12万人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征求对美术课标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

几次调研的问题和建议主要集中在:

1.绝大多数教师对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新课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2.多数教师建议对“双基”的问题还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3.教师建议应关注课程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美术教学情境的适应。

4.建议使课程标准文本更加精致,进一步加强表述的逻辑性。

另外,教师们希望改善实施美术教学的环境,如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美术教育,能够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能够有开展美术教学必需的教师用书、工具材料等。

二、几次美术课标修订的特点

从2004年开始,美术课程标准经历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修订,每次都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国家制定和出台的方针政策、学科领域的新变化等。

(一)2007年至2010年的修订特点

1.在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按要求增加高位理论的规范性表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

2.按统一格式,重新组织前言的文字;

3.完善课程总目标的文字表述;

4.对“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5.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美术的内容;

6.进一步完善“学习活动建议”,将“评价建议”改为“评价要点”,并完善其内容;

7.进一步使文本精致化;

8.删除了“课程总目标与学习领域及学习阶段关系的图示”,还有附录的案例与名词术语解释。

9.至于书法,则因在语文课标中有欣赏内容,避免重复而未涉及。

(二)2011年2月的修订工作

在前面修订的基础上,2011年初对于美术新课标又进行了若干修订,主要修订的是:

1.按要求再次修订了前言的内容和文字;

2.对文本结构做了更合理的调整;

3.对“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再次做了修订,使之更简洁,便于理解;

4.对“实施建议”的一些条目做了归纳和合并。

美术课标修订稿的定稿最终通过了学科审议组(艺术家及艺术教育家)、综合审议组、两会代表审议组三个级别的审议。

对于2011年版新课标的评价,课标修订组组长、首师大尹少淳博士说:“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总方针与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化。比较旧版实验稿,《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方向更明确、文本更精练、内容更具体,表述更理性。修订体现了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在美术新课程实施若干年后,对课程标准的重新梳理,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明确了发展方向。”

三、2011年版新课标的不变和变化

(一)2011年版新课标关于四个学习领域和四个学段的分法没有变化

还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以及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四个学段。

(二)和实验稿相比,经过若干次的修订和完善,还是有不少变化的地方

下面择其主要条目摘录如下,以方便大家对2011年版新课标和实验稿的不同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数学课代表发言稿范文第8篇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与期刊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在人员组成方面,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老编辑陆续退休。因此,在科技期刊编辑队伍中培养和补充高素质的青年编辑人才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着编辑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青年编辑作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新生力量,担负着传播科技成果、推动科技进步、活跃学术交流的责任,在编辑工作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活动中,青年编辑更是最积极的倡导者和最主要的实践者。因此,提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基本素养,对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当务之急。

1.1 目标的订制与争取业务上的突破

目标的制订可以使工作更有计划,更有程序,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成就感也会一步步得到满足!青年编辑虽然经验不足,但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好,易于掌握新技术、新观点等优势所以,青年编辑应保持一种渴望进步的心态,并致力于使这种愿望得到支持,将这种愿望付诸实践。从助理编辑"责任编辑到执行编辑,这些对自己都是很大的促进,鼓励自己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对于许多青年编辑来说,一个目标的实现,一次成功的收获,都能带来极大的动力,激励自己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奋进。青年编辑应当虚心向老编辑学习,要好好地学习这本活的课本,要学习老编辑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习他们宝贵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知识,加强积累,加快成长的脚步。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积极参加编辑培训班去学习,编辑,出版以及定期参加本行业学术交流会议,能够从会议论坛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前沿性的理论,运用到编辑实践工作中去,还能为独立编辑和组稿工作奠定基础。

1.2 倡导激情,科学生活

由于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不多,工作量大,与外界接触也很少,工作容易陷入沉闷局面; 所以,青年编辑应以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工作的激情来化解前行路上的坚冰,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有条不紊的生活规划是提升科技期刊编辑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基础。除了工作,我们还要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制订好假日和假期的计划,养成作息有度、劳逸结合的良好习惯,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生活精彩,工作才能精彩调整心态,强健体魄。

2 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2.1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世界各行业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获得了普及应用,科技期刊编辑当然不能置身事外。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科技期刊编辑部往往采用电子邮箱或者网上自动投稿系统接收投稿的方式,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做到登陆相关网站主页下载投稿"与作者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与沟通[1]。此外,如何应用各种软件更好审阅、编校电子稿件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各类检索方面,大型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目前不仅实现了众多文献资料的实时在线查询,并且还提供了学术不端检索、参考文献自动校对、学术关键词统计,文章下载排行、搜索适宜审稿专家等多项服务,甚至建立起了服务于期刊社的采编系统,将数据库优势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有效使用这些数据库可以在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完善选题策划、有效组织稿源、缩短审稿和编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方面突破原有工作瓶颈。因此,高超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又一必备的职业性能力,没有这种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实在是寸步难行。

2.2 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

作为这多维关系之间的穿针引线者,青年编辑应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培养自己与他人之间良好的协作交流能力,这不仅关系到编辑工作的成果和质量,也是青年编辑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科技期刊编辑平时会收到很多自投稿,对此要进行筛选"审稿,无论自投稿能否在刊物上发表,编辑都要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如果自投稿没能通过审稿环节,科技期刊编辑要在第一时间告知作者,免得作者着急等待,并鼓励"欢迎作者继续投稿!如果自投稿通过了审稿环节,但稿件还需要修改"补充,科技期刊编辑要尽快与作者沟通,争取尽快修好稿件以便发表。科技期刊编辑平时要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微博、微信等各种方式与作者保持联系,节假日向作者表示问候,这就是培养社交能力!如此一来,科技期刊编辑就会源源不断地收到大量自投稿,进而把科技期刊办好!

2.3 学习能力

学无止境! 编辑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编辑水平和业务水平。因为,科技期刊编辑部虽然收到某种行业的稿件,但一种行业又分为几种学科,比如:《新疆农业科学》收稿对象为植物保护、园艺、草业、作物遗传育种等专业,所以青年编辑应当不断去学习与探索,不懂的问题可以向相关专业的专家请教与询问,业余时间要多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此外,从网上多浏览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这样既能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能获取现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

2.4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所有编辑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编辑人员编辑水平的高低。科技论文的语言不同于文艺作品! 它要求简明、精炼、准确、清晰、客观描述及符合逻辑,一点都不许忽略,这样才能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从而保证读者之间学术交流更加有效。

2.5 培养高度责任意识

编辑这一职业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加工、修改而发表。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往往要花费很大心血,但换来的却是作者知名度提升和其文章的大受好评。因此,青年编辑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工作者,要树立“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思想,真心实意得热爱编辑工作,踏踏实实做好编辑工作[3]。科技论文投稿对象多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 在读研究生等, 有些作者是为了课题结题、职称评审、研究生毕业等论文中的项目基金" 个人简介等信息对作者十分重要,有一个字弄错都有可能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影响或损失, 因此, 文中的关键之处是不容出错的! 如作者排名顺序、作者单位、基金项目等, 一旦出错,有可能会影响作者结题、评职称、毕业等有关作者的切身利益的地方, 编辑稿件时一定要慎重, 作者校对回来的校对稿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务必看仔细" 看清楚, 并及时做出正确的修改, 其中, 作者对稿件的认真校对也是十分重要的! 编辑有责任提醒作者认真校对, 与作者一起尽最大的能力把错漏降到最低,一旦发生错漏,一定要在本刊下期中给予更正。

【参考文献】

[1]于丹.论科技期刊的职业能力[J].内蒙古财经大学报,2014,12(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