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何谓"人体处处皆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谚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这说明惟有一阴一阳才算合太极之义,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均非太极。"人体处处皆太极",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人体中固有的部位和机能,阴阳在机体内外的分布及其功能的发挥。

人体部位有上下、内外之分,上属阳,下属阴;外属阳,内属阴。比如,头顶的"百会"是人体诸阳脉汇集之穴,它属阳;裆内的会阴穴,它是各条阴脉总会,所以属阴;十二经脉的手三阳、足三阳经循行于手、足外侧,属阳;手三阴,足三阴,循行于手足内侧,属阴;督脉位于背后中线由下而上,属阳;任脉位于胸腹前由上而下,属阴;阳维、阳跷;属阳;阴维、阴跷、属阴。冲脉、带脉都与阴阳经相交。体内的五脏、六腑,脏属阴,腑属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虽有阴阳之分,却是两者贯通,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脉气循经运行,脉脉相通,依此去维持体内气血平衡,促使机体健康。如果阴阳失和,气机失调,就会导致不同疾病产生。为明确此理,特以十二经脉循行图示意。

人们经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体内气机的旺盛及阴阳平衡,提高人体机能,这与太极拳谚说的"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本意是相统一的,此乃人体处处皆太极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说太极拳动作必须出圆弧。所谓圆弧,不仅指平面正圆形,而且有立圆弧、平弧、斜弧、后弧、顺弧、逆弧等等的圆弧形线路出现在全身周围,从头至尾闾,从手至脚,凡是能够活动的部位,均有各种不同圆形出现。全身上下、左右,有近百个大小不同,构造不同,形状不同,活动程度不同的关节,在太极拳走架之间,这些关节极大部分均有各自的圆弧表达出来。躯于是个大太极,各个部位是小太极,大太极一转,各小太极随之而转,不存在一处死角,周身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圆弧的连环,真可谓人体处处皆是圆。

太极圆中分阴阳,根据太极拳的虚实和技击原理,各个不同的圆弧中,均含有阴与阳两个点,阳点为实,它是技击中的触着点,阴点随于阳点之后作为后盾。动作时圆弧中有阴阳之分。它不同于第一层人体固定的阴阳部位。如胸腹部前中线的任脉(阴),背部由下而上的督脉(阳),手、臂内侧的手三阴经,外侧的手三阳经,这些阴阳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阴经不能变为阳经,阳经也不会变成阴经、但是它们之间阴阳的脉气却是循径相通,阴阳相和的,循行太极之道。

而太极拳动作划圆弧分阴阳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有变化的,在同一个部位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阴可亦阳,阳能变阴。以揽雀尾挤势为例:右掌由后向前挤出,以掌背为劲点,这是与对方推手时的触着点,故掌背为实、为阳,掌心在后为虚、为阴;待挤劲到位后,右掌平弧内旋,手心翻向下形成捋势,在右掌内旋之间,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这时,掌心由阴变阳,掌背由阳转为阴,以上阴阳变化的过程就在于右掌内旋之间,每一个进退之中,全身上下所有部位各自都有不同的圆弧产生,而这些圆弧中,均存在着一阴一阳两个点。根据实际的用法不同,有时阳(击点)在圆弧的外侧,这时内侧为阴(虚);也有阳(击点)在圆弧的内侧,这时外侧为阴(虚)。阳(击点)在圆弧外侧的,运用的是由里向外起离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棚、挤、按、捌、蹬、穿、靠等这些招式,劲均是由内向外发出。

阳(击点)在圆弧内侧的,一般的运用在由外向里起向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探、捋、套、扣、封、拿、擒、滚等招法。

当然,在技击实用之间的阴阳变化也不是纸上所谈的那么刻板,而是相当灵活、变化无穷,这方面的感受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获得,逐一去领悟陈鑫"人体处处皆太极"这一论点。

二、何说"太极浑身都是手"

"太极浑身都是手"一辞,是太极拳先辈在长期太极走架中的经验总结,它与"人体处处皆太极"中第二层含义相互融贯,同出一源。

人体本来只有一双手,何谈"浑身都是手"呢?这主要是指习太极拳者经过长期的太极拳锻炼,走架松柔沉稳,白头至尾椎,从肩至指梢,从胯至脚趾,上下均能一概放松,使其节节松开,又能处处合住,毫无僵硬出现。在此基础上,动作时,逐一去琢磨人体中各个关节和部位的骨骼构造,以及它们运动中的旋转角度,对这些有了认识之后,再经过耐心的,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与有这个方面体会的好友切磋,通过实践,渐渐悟出自己的心得,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上不只是一双手了,而是"浑身都是手"。也就是周身上下的各个部位,都含有攻防作用。有了这方面心得之后,练拳时就会感到妙处无穷,以致进一步增强太极拳锻炼的信心和提高拳艺质量。

浑身究竟有几双手y太极拳就其技击内容来说它不拘泥于推手。论技击的真正含义,人体各个部位的运用不该有限制,应根据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遇到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招法对敌。指、拳、腕、臂、肘、肱、肩、头、胸、背、腹、臀、胯、股、腿、膝、脚、踝、跟、趾等全身20个部位,左右并有40个部位,各自都能使出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招法,并可一处多用。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各种招法能在100个以上,根据应用需要,施出它们各种的招法,去对付犯己之敌。

要使全身每个部位均能参与技击应用之列,这还要明白各部位的构造及其形态,知道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转动的极限度,并与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相符合。为阐明各部位"一处多用"这个概念,本文只从以下三个部位略作简释:比如肩部,肩有内、背侧、上靠的四种技法;肘有前、后、上、下、外、滚的五种以上用法,还不包括屈肘的拿法;臀部在人们印象中在太极拳技击上没有什么地位,总以为臀部仅是起平衡重心的作用,其实,臀部在打击对方下部时很有威力.可从左、右、后三方靠击侧后之敌,并能向下坐压对手的膝部,还可配合两手将背后之敌挑起,向前翻出等。

这三个部位,都不如手和脚那样圆活灵巧,不属于变化多端的部位。肩、肘、臀尚且一处有四个以上的招法,那么全身上下的左右面,含有100个以上的招法可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部位、构造不同,它们的力量与作用不相等而已,以上便是"太极浑身都是手"的概况和简释。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海阳秧歌;规训形态;所指;操练性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规训”一词来源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意思是用来指称一种特殊的权利形式:即规训既是权力干预肉体的训练和监视手段,又是不断制造知识的手段,它本身还是“权利与知识”相结合的产物。《舞蹈身体语言学》将其应用于对舞蹈存在方式之一“学院派”教学体系下的舞蹈之代称,从而构成了一种与生活形态相对照的存在方式――规训形态。这一概念虽显尖锐,倒是暗合“舞蹈是残酷的艺术”一说。较之生活形态,规训形态中的舞蹈就像是原始森林被抽样移植或嫁接而后成林的“次生形态”。当生活形态中的舞蹈身体语言从身体文化系统中抽离,而后提炼成具有训练价值和编码能力的元素,这本身就是一个身体被规训的过程。其结果是一来舞种的种类大大较少,二则舞蹈身体语言之表达越发精致。这种精致来源于职业舞蹈院校致力于在单位时空内对身体能力严格地、限定性开发。[1]次生舞蹈是原生舞蹈到再生舞蹈的必经之路过渡期,舞蹈经过规训形态的次生舞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部分,才逐渐承接到舞台部分的再生舞蹈。

一、规训形态下的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每年正月十五至农忙之前,汉族各地都开始秧歌迎春闹元宵的习俗,庙会与各类活动都会有秧歌的演出,是民间社火的舞蹈部分。民间的海阳秧歌的秧歌队由执事部分、乐队部分、舞队部分组成,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2]海阳秧歌动作的特点主要讲究内在力量的扩张,“刚柔并济”,非常注重腰部力量的灵活性,因而有“三道弯”“提沉动律”等动作特点。不仅如此,海阳秧歌非常善于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如货郎、丑婆、王大娘等,用形象鲜明、惟妙惟肖的舞蹈语汇抨击邪恶、赞颂真善美。

(一)动作元素形成

海阳秧歌课堂民间舞教学素材主要是由张荫松老师经过多年的采风实践,利用自身优秀的身体素质,将民间艺人的原生态动作进行提炼加工再认识的结果。在向民间艺人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模仿动作,学习基本的舞步,到进入风格性的提取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地方原生语汇。将所有的动作开始进行不同分类,寻找不同人物身上的共性特征,总结出有规律的身体动律,提炼出了一套有舞蹈训练价值的海阳秧歌教学内容。

在海阳秧歌动作素材的选择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丑婆拱花、金鸡报晓、缠头扇等;代表性步伐主要为摆步、跌步、追步等;代表性舞姿主要为遮阳扇、齐眉扇等。在体态特征方面主要提取“三道弯”为主,俗称麻花腰,动作动力是自下而上的转拧,形成了独特的体态特色。在动态特征方面首先以流动性为主,其次贯以“s线形”“向心力”“离心力”等流动方式,形成了多方向、多空间的动态特征。如箍漏匠与王大娘[3]之间的追赶,用追步的步伐与“s线形”的动态方式展示你追我躲的情节内容。在节奏特征上“快慢明显”“一惊一乍”的特点最为明显,这一节奏特征也对学生的气息控制要求很高,配合锣鼓经变化多端的音乐伴奏,为海阳秧歌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表演空间。张荫松老师从民间素材中提炼出来的这些动作基本元素,对人体表演、节奏、肌肉的控制、体态等方面的训练和配合有着很高的要求,运用在教学当中对训练表演者的肢体能力和对人物掌握的表演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所指的模糊性

索绪尔认为:语言单位是一种由两项要素联合构成的双重的东西。语言符号由两个心理要素组成,由联想的纽带链接在我们的脑子里。其一要素是能指,也就是音响形象,另一要素就是所指,也就是内容和意义。[4]

原生舞蹈的海阳秧歌中,身体语言大部分以生活性为主,舞姿多为生活行为,即兴而发、丰富多彩,带有自娱性特点。因此这些舞蹈身体语言有着自己的表演风格、舞蹈词汇,能指单纯且所指简明。比如在每年的庙会期间,海阳秧歌的秧歌队表演在开场护围后,货郎就挑着扁担出来了,与翠花拿着扇子在场子中间谈笑逗乐,动作巧妙且随意,两人穿梭在秧歌队中间,没有确定的站位,动作随性而发,配合锣鼓的敲打动感韵律十分强。这两个角色很单纯地表现反对封建礼仪、争取婚姻自由的内容。次生舞蹈的海阳秧歌也就是经过规训形态下的海阳秧歌,经过训练性的筛选与淘汰,风格的统一,已经没有了与货郎的配合性动作,角色关系也有所转变,精炼出来的词汇在修饰后变得精致,甚至更注重技术,所指就渐渐变得抽象不清晰,因此“能指精致而所指模糊”[4]。以“丑婆”形象为例,民间的“丑婆”是老妇扮相,多和戴着头具的孩童扮相“傻小子”一起,在秧歌队中跌、翻、滚、爬,有较高的技巧。既可在大场中自由穿插畅行无阻不拘规范地进行即兴表演,又能在小场中起到渲染气氛活跃情绪逗趣的作用,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表现方式取悦观众,是观众最喜爱的角色。然而经过规训过后进入课堂的“丑婆”,不但已经没有了“傻小子”作为双人舞对象,就连动作也变得美了起来,与原本民间中丑婆所展示的以苦为乐、百姓辛酸苦辣的形象有一定的差异。规训后的形态为了满足审美性和训练舞者的身体,将丑婆形象美化再美化,那么所指也变得抽象而模糊了。

职业化民族民间舞中操练性训练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所有的动作一旦进入规训形态,就与原生舞蹈产生了不同的目标与舞蹈风格,此时的民间舞已没有了自发性和自娱性,有趋同的审美目标。这种美的根本载体是经过十年以上严格训练而达到高度理想化的完美化的专业舞者的身体。对于这一点玛丽・魏格曼曾说过:“它(芭蕾)的形式已经非常精美,并完全根据纯正的理想去进行了提炼,所以其艺术内涵通常已是荡然无存或模糊不清了。”[5]所以说,中国民间舞民族的、区域的、抗主流同质干扰的、具有自身品质的等多元性,是被压缩成一个逐渐完备的次生的操练体系。[4]

二、对规训形态身体语言的发展审视

(一)“操练性”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福柯说:“职业场的对象不是或不再是行为的能指因素或人体语言,而是机制、运动、效能的内在组织,被强制的不是符号,而是一种力量。唯一真正重要的仪式是操练,即‘操练舞蹈’。也就是说这种模式进行严谨的规划时间、空间和编码进行的,对对象进行持续、长久的强制,在舞蹈教学‘控制模式’内对‘控制对象’的职业舞者进行专业训练‘控制模式’的培B。”[6]而就身体再造的成功率来讲,这种规训持续和监控的时间还是指那些生活在母体文化背景中的职业舞者。舞蹈带上“职业”两个字后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学生的身体比例、肌肉素质,到平衡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逐渐增高,随之对技术标准、审美标准的要求也高不可及。这种要求就形成了“操练式”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达到动作规范、整齐划一、技术至上,形成一套技术考量体系,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同一动作,在这样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目标贯彻其中。此种教学方式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能更好地开发身体,训练观察力与模仿能力,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舞蹈也从中获得了一个相对自主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主动思考,麻木性地进行学习,这种复制手段从教学中引发到艺术创作与审美当中。“在职业舞蹈圈这个城堡中的佼佼者可能会对非职业舞蹈圈有偏激的态度,从而带来技术与学术的偏颇,使舞蹈在精英者们的操控原则下成为一种新的远离生活的游艺,或者成为一种浅薄的表达的装饰品。”[4]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说:“作为商业,艺术只要能够获利,只要其优雅平和的功能可以骗人相信艺术悠然生存,便会继续存在。表面上繁荣的艺术种类与艺术复制,如同歌剧一样,实际上早已衰亡和失去意义。”[7]阿多诺站在批判性的角度上提出了这是一种机器时代的复制现象。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回归课堂开始反思,是否要对“舞蹈机器”这一词有着重新的认识呢?

在某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本科三年级女班(23人)经过为期半年的海阳秧歌学习后,笔者提出几个问题对她们展开调查,基本结果如下: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叫海阳秧歌吗?”其中12人知道、11人不知道;问题2:“你知道民间海阳秧歌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舞蹈吗?”其中4人知道、7人不知道、12人模糊不清;问题3:“你知道海阳秧歌中有哪些女性人物形象吗?”其中22人不知道、1人模糊不清;问题4:“你能说出王大娘与锢漏匠的神话故事传说吗?”其中19人不知道、1人模糊不清;问题5:“海阳秧歌中有哪些基本体态特征和韵律特征?”其中4人不知道,其他回答包括俏皮、一惊一乍、三道弯、拧倾、动静结合、提沉韵律、滚浪、幅度大等。虽然此调查仅仅针对极少数人群,不能以偏概全,但也是现象的一个缩影,可作为参考:笔者发现学生在对动作要求和形态特征掌握方面还比较清楚,但对于动作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内涵知道的少之又少。掌握动作的基本形态要求,把握风格固然重要,难道动作背后的历史成因与内涵就不重要了吗?职业舞者张荫松老师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整理出了一套“船在海上走,人在船上摇”的海阳秧歌训练体系,经历了“撕心裂肺,眩晕呕吐的过程”(张荫松语)。而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只是直接学习了组合,由于没有机会经过下乡采风、深入了解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背景,便有了上面调查的结果。因此,这套精致的身体能指教材已经形成了一个模糊所指的“操练性”体系。

(二)“拿来主义”的优势与弊端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首倡的,意为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以海阳秧歌为例,在当下的教学方式中,无论是直接向老前辈学习,还是参照老前辈所留下的珍贵教材运用于教学,都可谓是一种“拿来主义”的体现。这种“拿来”是正确的,可以直接将提炼后属性鲜明的、符合地方民间舞表情达意的语言方式的海阳秧歌教材用于教材。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能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风格性特征,锻炼身体、开发身体、并有针对性地教学,比如对表演班更倾向表演能力,编导班更注重学习素材等。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也有了许多方便之处,省去复杂繁琐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探究过程,因为教材是满足多个专业、多个生源基础的需要,对各个群体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因此这种“拿来”是普遍性与针对性的拿来,是符合当下审美追求的“拿来”。

但这种长时间的“拿来”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有依赖心理,因为这是一种“便捷”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原有元素性的基础上进行打碎、拆分、重组,在“不歪曲民间舞蹈的本质”的原则上进行筛选,通过“单元性”“有机性”“创生性”“组合性”四种规训手段对规训对象进行动力定型,仅此而已。这样会导致教师在专业技能性方面停滞不前,也阻碍了对此舞种深入挖掘的脚步。对学生来说,这种教学力量也是中性的,当它消极地把精英的高贵姿态发展到极限时,便会有意无意失去古典精英主义所注重的社会责任感而沉湎于“如何写”或“如何动”的自我权利中,使人力制约的次生舞蹈陷入“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封闭的言辞语境,使身体与符号世界发生断裂,并导致各专业的身体“知识形式”都埋头于内部去寻求发展动力,忘记了舞蹈身体语言的根本性质――在更宽广的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上促进学科与专业的发展。[8]学生的身体被训练得越来越精致,但用思想来充实动作的学生却越来越少。这种训练目的使审美追求的目标上升到了“为了美”和“技术至上”的高度,这样精致完美的能指也使教学者为职业舞者的身体开发改造了民间原有的艺术形态,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偏离正轨。

(三)向“最初的使命”靠近

何为“最初的使命”?俄罗斯舞蹈教育大师瓦冈诺娃曾提出过她的见解:“通过舞蹈基本训练使人体的全部动作达到充分协调以后,必须进一步用思想来充实动作,也可以说使动作具有表演性。”现在大多学生仅仅达到“初级目标”,使身体的动作达到充分协调,能真正完成“最初的使命”者是极少数,这是跟随社会发展与主流文化意志的成因,不管是历史的偶然还是现实的必然,舞蹈训练场中的身体再造不得不与这种意识相吻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缓解这种局面。

第一,从教学发展方面来看,各个艺术工作者与教育者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且以辩证的眼光审视现今的艺术成果。在授课前可以多到民间进行采风,在教学中加入更多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习张荫松老师的提炼方式,将这N方法性与探索性带入到采风和教学当中,对一些经过筛选后被淘汰掉的民间艺术重新进行科学审视,把一些遗落在民间的艺术珍宝重新请进我们的课堂,使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并贴近真正的民间艺术。如果一味地只“拿来”结果,针对现有进入课堂的内容进行拆分、重组的发展,会使教学内容带有局限性,原生形态变得越来越精致抽象,所指越来越模糊。

第二,重新认识“美”的定义,不能以“优美”为唯一提取要求和审美标准,稍微带有一点“丑”的形态都被我们排除或改变。比如我们上面提到海阳秧歌人物角色中“丑婆”的形象,这一形象在进入课堂后被美化再美化,提取时以女性形象为主,以突出身姿为目标,训练过程中从舞姿、动律到表情都一模一样,整个班级都表现了同一个美丽的“丑婆”,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更是将“丑婆”的形象错误化了。我们应该避免审美取向的趋同性,不以同一审美标准去规范海阳秧歌的地域审美特性,因为民间舞蹈中的幽默滑稽,本就是汉族民间舞的一大特性。

第三,开设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学习课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和动作成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学习;最重要的是多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不能仅限动作之上谈动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地域文化氛围,直接向民间艺人学习,了解提炼过程和文化语境中的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以自己的感受进行创作或对民间艺术进入深入探究。因为我们不仅仅培养学生掌握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和基本形态,更需要培养出可以真正表演与创作的自主性人才。学生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在我表达与创作、对未知事物有着渴望求知的好奇心,在理论的基础下进行实践,也就能使学生向“最初的使命”靠近。

作为当下舞蹈一种存在方式,规训形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对规训形态下的身体语言进一步认识,对舞蹈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精致、完美的身体能指下如何与其所指共同构成语言,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1]李丹娜,贾建文.规训形态中舞蹈身体的限定开发[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1).

[2]张蔚.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

[3]大秧歌[N].烟台晚报,2015-11-23.

[4]张素琴,刘建.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欧建平.舞蹈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四种形态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耳支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耳再造

[中图分类号]Q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08)08-1178-03

The effects of VEGF on blood vessels and soft tissues growing into the porous polyethylene pivoting helix framework

TIAN Li-liang1,DIAO Zhi-yong2

(1.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ery,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Daqing 164300,Heilongjiang,China; 2. 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ery,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1,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VEGF on blood vessels and soft tissues growing into the porous polyethylene pivoting helix framework.MethodsPorous polyethylene pivoting helix framework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rabbits' bodies. Th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VEGF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s were given nothing. The frameworks were taken out to observe the growth of blood vessels and soft tissues.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lood vessels and granulation tissue grew into the pores rapidly in the VEGF group. However, blood vessels and granulation tissue grew into the pores of the control groups slow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s.ConclusionOur results sugges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moted blood vessels and soft tissues growing into porous polyethylene pivoting helix framework. Thereby, VEGF was abl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porous Polyethylene pivoting helix framework after it was implanted.

Key words:ear framework;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耳廓再造所选用的耳支架,以往多使用自体肋软骨雕刻而成,其优点是无排异反应,但手术对胸壁有创伤,取材受到一定限制,而将肋软骨雕刻成立体感强的耳廓支架亦有一定难度[1]。而应用异体肋软骨支架容易被吸收及变形[2-3]。硅橡胶支架及硅胶管钢丝支架则有很高的排异外露率[4]。我科自从1997年利用多孔聚乙烯(porous polyethylene)制成的支架行耳再造12例,其中9例效果满意,再造耳廓立体感强,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其中3例出现支架部分外露,2例经换药后自行愈合,1例支架取出后愈合。所以,尚需用一种增进其稳定性的物质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多孔聚乙烯耳支架含有直径100μm的微孔,血管和软组织可向其中长入,使支架具有抗感染能力和不易被排出。血管长入后,伴随胶原的沉积可使耳廓的柔韧性不断增强[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可溶性糖蛋白,有四种异构体,一般情况下VEGF165为最主要的异构体,天然的VEGF即表现出VEGF165的主要特性[3]。VEGF具有促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和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在生理和病理性血管新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4]。

本研究观察了VEGF对多孔聚乙烯支架血管及软组织长入其孔隙的影响,即对其组织相容性的影响。目的在于促进多孔聚乙烯耳支架植入的效果,提高该支架行耳再造术的成功率。

1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模型制备: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40只兔子均经下列处理:

1.1.1 用30%戊巴比妥钠右耳静脉注射麻醉(30mg/kg)。

1.1.2 麻醉平稳后,将动物俯卧位固定,左侧耳部用碱性油膏脱毛。

1.1.3 术区用10%聚乙烯醛酪烷酮碘消毒,铺无菌手术巾。

1.1.4 在无菌条件下于左侧耳中部做长约1cm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至耳软骨表面剥离形成大小约2cm×2cm潜在间隙,在此间隙中去除大小1cm×1cm耳廓软骨,将长1cm,宽1cm,厚0.4cm的多孔聚乙烯材料嵌入去除软骨部位,用1号线与周围软骨固定。在切口下方(靠头颅侧) 3cm做长3mm切口,从该口置入直径2mm引流管,经皮下至植入材料的右外侧,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经引流管给予0.02~0.04kPa负压吸引,使皮肤与支架紧密贴附,3天后拔除引流管。

1.2 分组

1.2.1 应用外源VEGF组:从已在耳部置入多孔聚乙烯材料的40只兔子中随机抽取20只,在右耳静脉放置留置针,由留置针推注VEGF,一日两次,每次100mg,共2周。

1.2.2 对照组:已在耳部置入多孔聚乙烯材料的剩余20只不给予任何药物,作为对照组。

1.3 采集标本

1.3.1 术后第7天分别从2组中随机抽取10只兔子,用3%戊巴比妥钠耳静脉注射麻醉(30mg/kg),常规脱毛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取出置入的支架,用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1.3.2 术后第14天,2组中剩余的10只兔子,用同样方法取出材料,用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1.4 免疫组化分析

1.4.1 将切好的石蜡组织切片用APES粘贴,脱蜡至水。

1.4.2 用蒸馏水配制的体积分数3%的H2O2室温浸泡5min。以灭活内源酶,微波修复抗原后用SABC法染色。

1.4.3 加入SABC,37℃反应20min,PBS洗两次,以DAB显色,苏本素轻度复染后,脱水、透明、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1.5 肉芽组织血管面积和肉芽组织长入深度的分析

1.5.1 肉芽组织中血管面积的测量:分别对应用外源VEGF组及对照组在第7天和第14天随机抽取10只兔子中的5个蜡块横切制成切片,HE染色后,用北航图形分析系统作肉芽组织血管面积分析。方法是在每张切片上随机抽取5个400倍显微镜视野进行分析,计算这5个视野中血管断面面积占镜下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

1.5.2 肉芽组织长入深度测量:再分别对两组在第7天和第14天抽取的10只兔子中的剩余的5个蜡块,每个蜡块分别各纵切5份,在40倍显微镜下测定肉芽组织深度,方法是用肉芽组织的面积除以宽度,得到长入深度,再算出每组长入深度的平均值。

2结果

2.1 免疫组化结果:术后第7天给予外源VEGF的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呈褐色为阳性(图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术后第14天应用外源VEGF组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仍呈褐色(图2)说明VEGF对其仍有作用,而对照组亦无明显变化。

2.2 血管断面面积占镜下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见表1、2,两组术后肉芽组织长入深度的比较见表3、4。

3讨论

多孔聚乙烯在临床上初期多用于头面部骨缺损的修复。1993年wellisz[6]报道了应用多孔聚乙烯耳支架行烧伤后耳再造。该支架置入后,血管和软组织可经其直径100μm的微孔长入支架,从而提高其抗感染作用和增强其柔韧性,因软组织长入也不会发生像硅橡胶等支架在纤维包囊内活动和包膜挛缩引起支架的变形。我科从1997年~2007年底用该材料耳支架行耳再造12例(8人12耳),其中9例效果满意,再造耳廓立体感强,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有3例出现支架部分外露,2例经换药后自行愈合,1例取出支架后愈合。该支架的优点[5,7-8]:①再造耳廓形态满意,三角窝、舟状窝等细微结构清晰;②减少创伤,免除患者切取肋软骨之苦,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③减少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④与硅橡胶支架相比,除排斥反应轻外,不会有耳支架在纤维包膜内活动,甚至包膜内积液现象;⑤较之自体或异体软骨支架,该支架更为稳定,但随血管的长入及胶原的沉积可增强其柔韧性。所以提高其成功率及柔韧性的关键是促进血管和软组织的长入。但也有缺点[5,7-8]:①耳支架较硬,其柔韧性的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②一旦皮肤破溃取出的可能性仍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作用也能增强血管通透性的糖蛋白,另一方面VEGF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大分子物质,如纤维蛋白原等细胞外基质形成纤维蛋白凝胶,从而作为暂时基质允许和支持新生血管和内皮细胞的内生生长[6]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协同作用。另外缺氧可刺激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7]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

本实验设计考虑到VEGF的半衰期短的缺点增加了给药次数,使其能对多孔聚乙烯支架周围组织持续作用。另外,将多孔聚乙烯支架埋置皮下封闭切口,造成局部缺氧环境来增强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

在本实验中,多孔聚乙烯耳支架被埋置于去除部分耳廓软骨的位置,来替代正常耳廓软骨,使其成为真正意义的耳支架。而且术后给于负压吸引法塑型,使皮肤与支架紧密贴附,模拟耳廓再造的基本过程。

通过外源VEGF组、对照组之间术后第7天和术后第14天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计数和长入深度观察,发现:①外源VEGF组肉芽组织中毛细胞管计数比对照组术后第7天的多45%左右,第14天约多52%左右;②外源VEGF组肉芽组织长入多孔聚乙烯支架的深度比对照组术后的第7天约多33%,第14天约多39%。而经统计学分析证明VEGF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VEGF明显促进血管及软组织长入多孔聚乙烯支架,而缺乏VEGF时血管及软组织长入多孔聚乙烯支架速度明显减慢。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在术后第7天和14天在应用外源VEGF组细胞浆均成褐色,说明VEGF均对其有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VEGF有明显促进血管及软组织长入多孔聚乙烯支架作用,使其与周围组织形成一体,从而提高其抗感染能力及其柔韧性,相应促进多孔聚乙烯耳支架植入的效果,并防止纤维包裹挛缩及防止耳廓支架的变形,从而使应用多孔聚乙烯耳支架行耳廓再造术的成功率提高。这为VEGF临床应用于多孔聚乙烯耳支架来促进多孔聚乙烯耳支架植入的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关VEGF应用于多聚乙烯耳支架来促进多孔聚乙烯耳支架植入的效果的临床应用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Tanzer KC. Nicaotia long follow-up of 44 reconstructed auricles[J], Plast Reconstr Surg, 1978,61:161-164.

[2]刘晓亮.在应用皮肤扩张术行耳廓再造中软骨支架塑造的改良[J].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7.8(2):97-98.

[3]潘 宁.三种耳廓支架材料再造耳[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7,11(2):208-209.

[4]李 万.扩张皮肤全耳廓再造术的挤压塑形的心得体会[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1996,9(2):74-75.

[5]陶宏炜,宣庆元. Medpor耳支架置入I期耳再造[J].中国美容医学,2002,11(6):589-590.

[6]Ferra N, Dvis-Smyth T. The biology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 Endocr Res,1997,183:4-25.

[7]刘 蓉,陈 兵,吴景泉,等. 应用去毛囊的头皮瓣修复Medpor支架外露[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0):1156-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