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心得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改心得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的转变,由“双基教学”转变为“三维”目标的教学。

    看了这两节示范课,我充分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重点,因此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法指导者。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

    三、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过去的上课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回答,学生跟着学,而录相上的两位老师改变了这种上课模式,他们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上课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四、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新的教材中探究活动贯穿全书中,因此,它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作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六、由封闭的小课堂转变为开放性的大课堂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一、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白为什么要上美术课,增强理性认识

学习的过程,第一层是学习动机,第二层是学习兴趣,再向上依次是爱好、习惯、对事物价值的判断,最后一层是世界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更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具有理性思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把美术与世界发展、个体发展、历史发展、科学发展等的关系进行分析,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要告诉学生,学习美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虚心和耐心;美无处不在,要随时随地注意感受和分析,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以教材为根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

中学美术教材以欣赏课为主,学生实践课较少,这在基础教育较好的城市学校实施起来要顺利一些,但在一些基础教育较弱的地区实施起来要困难一些,因为有些农村小学、初中没有开设美术课或没有开足美术课,即使开了美术课的学校课也上得很敷衍,这使很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没有作画体验,进行欣赏就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认为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安排一些实践课,如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头像写生、人物速写、简笔画及创意课等,让学生体会空间、平面、用笔、用色、观察、创意等,这样有了体验再来进行高层次的欣赏,学生感受要深刻一些、轻松一些,也会感兴趣一些,教学效果也好一些。

三、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学生思维的活跃就是课改后教师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更新、师生关系融洽的结晶。传统美术教学多是围绕“欣赏画”或“比着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比着画”中消失。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须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新课程改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星空的联想》这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假如你在星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星空中有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鼓励学生大胆画出来。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画画的兴趣,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四、要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五、课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

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以前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教育对象——人,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我认为,小学美术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一幅图画的完成,而是从内心深处一种似乎原始的艺术表现,它的稚拙、天真和烂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理解的。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 “美术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我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教《线条的动与静》一课时,结合课文让学生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这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许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 正确理解二期课改的关键是启动课改实践

任何一项改革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对原有事物存在不足的正确认识上,从而产生实施改革的积极愿望,避免盲目性。二期课改的实施同样如此。在课改的启动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理解“为什么要进行二期课改?二期课改改的是什么?突破什么?落脚点是什么”的问题上,以克服盲目跟从、走形式的思想。

首先,从寻找一期课改的成功之处入手,建立二期课改并不是推翻一期课改的正确认识。我从自身的角度分析自己在一期课改中的进步:教育观念有很大改变,突出的表现在教育目标加强;幼儿教育的学科性开始淡化,打破成人为中心的小学教学化倾向;关注孩子活动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初步有了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等等。

其次,从认识整个上海市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着眼,通过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与园长传达的各类二期课改信息密切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建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并充分认识到二期课改要调整和改变的是当前学前教育课程过于强调学科要求、缺少整合、教师中心的倾向。要突破的是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与教育个别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特征的课程体系。把落脚点放在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上,使孩子学会学习。我努力使自己建立以下观念:

① 学会做人比学会求知更重要;

②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③ 学会创新比学会继承和模仿更重要;

④ 实践能力的提高比书本知识的习得更重要;

⑤ 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比智力因素的开发更重要;

⑥ 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⑦ 个性健康发展比“全面发展”更重要;

⑧ 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比消极接受、被动塑造更重要。

二、遵循“以人为本”与“互动式”的原则

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研,教研的主要成员是教师。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建立合作教研模式,组长带领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广开言路,教研活动贯于将近阶段保教工作的重点、热点拿出来进行讨论,每个教师学习后有心得有体会,并倡议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将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教师去主动学习、自我提高,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互动式教育,不错的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交流是一种社会的互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互动。本学期,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开展了“在艺术综合活动中促进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专题研究,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建立了“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每一次活动有不同的教师主持,提供自己新学习的有关艺术综合活动的文章,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次让教师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专题研究的思路,另一方面,在教育中针对幼儿个性差异、艺术发展水平实施分层指导,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创设适宜的物质及心理环境,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活动操作材料,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动手,教师们尝试着将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次为载体以表现幼儿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激励课后反思,正确认识质疑

在一个新生事物应声而起时,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意见。同样,当二期课改初显端倪时,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不少看法,有质疑也有牢骚。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没有批判,而是敞开胸怀,容纳各种观点,并通过亲临教育第一线,利用自己的教研经验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互相学习从实践中总结有效的教育策略,并借助于行动研究法反复对行为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思考,对课程行为进行反思性研究。在反复实践研讨的过程中,分析对实施二期课改的各种看法,区别质疑与发牢骚性质的不同,肯定质疑精神,反对发牢骚的情绪化行为,从而使我敢于发表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勇于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教师。“反思----实践”是教师研究的关键,教师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教育的研究,具体来说,教师进行“反思----实践”是为了促进教师对其行为的理解,使教育活动更趋于专业化,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获得提高和成长,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新课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本学期,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围绕本学期初拟订的主题方案记录形式,结合新教材,注重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保教质量,帮助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反思---实践----实践的改进----进步的反思就是这个不断循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教师获得成长,教育实践得以改进。

质疑精神的确立是教师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二期课改实施的动力。我们抓住这一切入点,充分感受到二期课改的实施使我们获得了真正的尊重与平等。每次教研活动都要围绕主题带着问题来参加,对问题的讨论不追求获得即时的答案,而是重视讨论的过程,重视讨论过程中教师们所呈现的各种理念,重视各种观念的碰撞、冲击,反对讨论过程中权威性的存在,鼓励争论,允许不同观点的同时存在,使教师不以简单的对与错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而是更注重不断地带着问题来讨论,又不断地带着问题去实践的质疑精神。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式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今年暑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学校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新课程带着新的理念,已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师生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一、改变的“教”的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变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根据课文特点、教学需要而抓重点、解疑点。如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因为鲁迅的文章读起来难,学生很多都读不懂,所以很容易提出一些问题)。该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自己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二、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现代诗,其实也是一副凄美的画,还是一首凄清的歌。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诗人一个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希望能遇上一个丁香般结着忧愁的姑娘,这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地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的想像似乎变成了一种现实,丁香姑娘真的走近了,飘过了,投出“太息般”“凄婉迷茫”的眼光,最终又消失在雨巷尽头处。在想象完画面之后,我又让学生欣赏结着愁怨的姑娘图片,然后设问“姑娘为什么是结着愁怨的?为什么是丁香一样的?”然后我又让学生听了唐磊的《丁香花》,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但在那个特殊的场景下,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也体会到了丁香这一意象。

三、 把学习方法的传授给学生,教会他们怎样利用现代先进网络技术

课前预习,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活学、学活。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黄河”的话题时,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看看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并搜集整理一些有关黄河的俗语和诗句,学生看电视,看报纸,有的同学甚至通过上网查资料,通过捕捉信息来学习知识。

四、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学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此,不求一日见效,而是时时给予关注,并辅之措施,得以落实。

五、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人人都有才,人人能成才”的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为此,我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发展的方向和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在班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主动探求知识,取得“潜力得以挖掘,能力得以提高”的效果。如教授《鸿门宴》,我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然后分析刘邦和项羽这两个形象,最后把全班分为二个大组,分别分析刘邦和项羽。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激烈的争论和探讨,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们主动参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在作文教学方面,我尝试进行“生活作文”的教改实验。即丰富学生阅历,让学生写亲身经历的生活。做到:“用我手,写我心,用我笔,表我意”。争强好胜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开展作文竞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为此,我班每月进行一次作文竞赛。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命题作文、自由作文、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等等。在竞赛中产生的佳作及时表扬,及时推荐。这样,学生觉得有事情可写,有地方可投,又有榜样可学,从而以点带面,整个班的写作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了。当然,对于竞赛产生出来的好作文,不可能都被刊物选中,为了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班成立了“真情文学社”,把好的作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在班内传阅,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丰富了班内文化,两全其美。另外我们还举行了评选“表演小明星”“小小书法家”“小诗人”等活动。一次评比下来,班内几乎所有学生都金榜题名,成功的喜悦荡漾在每一张稚嫩的笑脸上。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改;心得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精选基础性强、适应时展、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不仅强调学习外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确立了文化素养、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地位,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外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英语课程标准》呢?以下就是我的课改心得:

1.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任务型”学习方式,强调做中学。

当前,从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看,学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外语课程改革应实现由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由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翻译向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多层次的训练转变。为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动手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英语。

“任务型学习活动”是通过解释、表达、询问与说明等形式了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做事学习“learning by doing”,即在实践中学习。该教学模式一般涉及项目设计、小组学习、协作实践和目标建构。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将会彻底改变传统语法分析型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知识的讲解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在教材编排上以主题为线,语法隐形。

语法隐形并不是不要语法,而是按照“主题为线”的原则让语法为主题活动服务,与主题情景相伴,让学生在大量的交际活动中反复操练、运用和感受语法,然后相对集中地,或由教师或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动作、情景等手段较新的句型,在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句型操练。在学生初步掌握句型范例后,再由教师或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的语法规则。

3.目标分级体系体现了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过去的《英语教学大纲》为初中和高中两部分,而《英语课程标准》则把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十年贯穿起来,分为九个级别。二级是小学毕业水平;五级是初中毕业水平;八级是高中毕业水平;九级则是外语学校、双语学校、或普通高中英语特长生达到的水平。与过去大纲不同,标准规定的级别要求有其灵活性,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不足的地区,可以按照有关政策适当降低级别要求,而条件好的地区或学校,则可以提高级别要求。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要求他们,在初一年级进行级别考试,可有口试和笔试两种,以此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及对自身的挑战。

4..在教学评价上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外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了评价主题多元化、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关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其主要手段是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一个“学力数据库”,这是用微机管理学生档案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全面地、动态地关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提高、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尊重个体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还提倡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登记评定或评分等成绩记录方式。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报告、学习效果自评、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交接与评价、各种 测验和阶段测试等。但是,有一种评价是我们经常忽略了的,那就是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有些教师认为,作业评语只是对作业本身进行评价,这是一种狭隘的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热衷于给学生作业打分数或划等级。实践证明,对某些学生,这样做不仅不能起到鼓励或鞭策的作用,相反还会抑制甚至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分数和等级的标准往 往是片面的和机械的,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的真实成绩,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一般作业也不都适合评分。只有评语才能给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使他们真正看到自己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缺点和努力的方向。

教师针对成绩不同的学生及其作业,在不同场合所作的评语可激发学生们的斗志,让优等生更上一层楼, 使中等生改正缺点、发扬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差生及其作业,以便他们克服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树立信心,努力从后进变为先进。

5.树立全心的课程资源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外语课程标准的又一特色。标准改变以往只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提出要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以‘教学资源’的概念代替过去的‘教材’的概念”,教学资源应当包括课本、活动手册、磁带、录像带、光盘、教师手册、连环画、读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卡片、幻灯片、挂图、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所有这些教学资源都应充分利用。

因此,这就要求老师们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发挥各自的能力,将大家的智慧集中在一起,挖掘新思路,丰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选编[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0(9)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第一、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个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老师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却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一、新的认识:

1、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观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指导。教师要懂得只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通过实践,我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的尝试:

1、挖掘教材,精心备课

大家都知道,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备课上。课改以来,我认真钻研,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2、先学后教,当堂检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则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一直以来,我坚持使用"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语言教学,尽可能的将课堂交给每一位学生。主要方法如下:

第一,大胆放手,耐心指导。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在每个环节上,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我绝不讲;在展示环节中,我一改过去每节课都是优等生发言的状况,规定每个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轮流展示。放手让他们用各自喜爱的方式来尝试,来体会,然后耐心地指导他们用更全面的方法来改进,来创造。在展示过程中,有表现得非常到位的,也有表现得特别欠缺的。但即使再差强人意的学生,我也会静静地等待他们展示完,绝不会中途打断他们。因为一旦被完全否决,他们的信心将倍受打击,其他的后进生也会因此产生恐惧的心理,教学又会回到由优生主宰课堂的原路上。"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我坚信,只要我耐心的指导,放手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去探索,去总结,不用着急教学内容是否能及时完成,不必担心教学质量暂时是否受到影响,只要让所有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功便指日可待。

第二,多点奖励,少点批评。课改初期,如同摸石头过河,困难重重,状态不断,可学生的信心千万不能扼杀。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尽可能较多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的真好!你懂得真不少!语音语调相当漂亮!真有创意!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为了更好的激励大家,我又设立了奖励机制,如积分分量化制度,在这浓厚的竞争氛围中,绝大多数学生不甘落后,处处争当学习的主人翁。

3、反馈检测,落实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课改过程中,反馈检测也是相当重要的。这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情况和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有效环节。内容主要以笔试为主,形式可以多样,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看这节课的有效性,做错的题再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来。每天的作业检查也是一种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或口语表达方面的不足,并及时进行补充讲解,不让一个学生因此而掉队。

三、新的收获

在经历了几个月尝试之后,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充满笑语,气氛活跃,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了,大家都懂得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团结友爱;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在学校和县里举行的各种考试中,我所带的班级都有不错的成绩。

课改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地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探究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比如上《月光曲》这一课时,要学生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让学生仔细听,然后问:刚才你们听到音乐时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刚开始舒缓优美的旋律让人犹如在清风明月中散步。有的学生回答:中途激昂雄浑的曲调就像大海的惊涛骇浪。这时我说:美妙的音乐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吧!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观看海边月夜的录像资料,当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时,我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八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先听后看,激发联想,也激发探究《月光曲》美妙深远的意境的欲望,为感悟音乐与文字的联系搭起形象直观的桥梁,使学生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要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自读自悟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鼓励学生大胆地试着讲,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精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将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经过筛选归纳,成为两个问题:(1)丰碑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我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组织、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我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通过读、画、圈、批、注等方式积极参与自学,主动寻求知识,培养能力,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组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地组织合作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参与各组的交流讨论,巧设悬念、精要点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诗句、看插图、联系注释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按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故事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然后再让小组推荐、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四、善于质疑问难、敢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