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机器人论文

智能机器人论文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脑智能 智能机器人

0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空间技术、能源技术、人工智能)。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三大尖端技术之一。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1)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巴斯卡和莱布尼茨,他们较早萌生了有智能的机器的想法。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和德摩尔根提出了“思维定律”,这些可谓是人工智能的开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科学家巴贝奇设计了第一架“计算机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硬件,也是人工智能硬件的前身。1936年,24岁的英国数学家图灵提出了“自动机”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定义智慧时,图灵做出了解释,如果一台机器能够通过称之为图灵实验的测试,那它就是智慧的,图灵实验的本质就是让人在不看外型的情况下不能区别是机器的行为还是人的行为。(2)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维纳、弗雷治、罗素的数理逻辑,和丘奇、图灵的数字功用以及计算机处理发展促使了1956年夏Dartmouth会议上人工智能学科(由“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提出,麦卡锡曾是Stanford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生物模仿来建立功能强大的算法,包括进化计算等,人工生命以进化计算为基础,研究自组织、自复制、自修复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进化和环境适应。70年代以来,Conrad等研究人工仿生系统中的自适应、进化和群体动力学,提出不断完善的“人工世界”模型。8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再度兴起促进人工生命的发展。(3)1992年贝兹德克提出计算智能。专家系统在90年代兴起,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

2 人工智能的研究

强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弱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现在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

目前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内容是: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主体系统、人工思维模型、知识系统、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遗传与演化计算、人工生命应用等等。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模糊处理、并行化、神经网络和机器情感。

3 人工智能的应用

IBM公司“deep blue”电脑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美国Sandia实验室建立了国际上最庞大的“虚拟现实”实验室,拟通过数据头盔和数据手套实现更友好的人机交互。国际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开始将人工智能作为其研究内容,几乎包括所有IT企业,以及很多金融巨头,纷纷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产业部,利用“智能”来解决问题。无人驾驶车的诞生,打破了汽车靠人驾驶的时代。

MIT开发出了SHRDLU,STUDENT系统可以解决代数问题,而SIR系统则开始理解简单的英文句子了,SIR的出现导致了新学科的出现:自然语言处理。在70年代出现的专家系统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它头一次让人知道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专家进行工作。在理论方面,计算机开始有了简单的思维和视觉,而不能不提的是人工智能语言Prolog语言诞生了,它和Lisp一起几乎成了人工智能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

4 人工智能的影响及发展必须注意的问题

(1)人工智能对自然科学的影响。在需要使用数学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的学科,AI带来的帮助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AI反过来有助于人类最终认识自身智能的形成。(2)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专家系统更深入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AI也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网络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劳务就业问题。由于AI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3)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AI也为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现有的游戏将逐步发展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娱乐手段,今天,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入到各大游戏制造商的开发中。

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得不讨论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超前研究,需要用未来的眼光开展现代的科研,因此很可能触及伦理底线。作为科学研究可能涉及到的敏感问题,需要针对可能产生的冲突及早预防,而不是等到问题矛盾到了不可解决的时候才去想办法化解。

5 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具有类似于人的智能,它装备了高灵敏度的传感器,因而具有超过一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能力,能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环境发生的变化,完成交给的各种复杂、困难的任务。而且有自我学习、归纳、总结、提高已掌握知识的能力。目前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大都只具有部分的智能,和真正的意义上的智能机器人,还差得很远。

6 结语

当然,虽然人工智能一直都处于计算机技术的最前沿,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并不象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也曾因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模仿人脑的思考以及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过远而走入低谷。人工智能的问题的在于,一方面哲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所研究的智能层次高而抽象;另一方面AI逻辑符号、神经网络和行为主义所研究的智能层次太基本。由于对中间机制知之甚少,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各种AI理论,就只能是或者完全不同于人类思维,与人类的思维模式相距太远,同时在人类思维方式的理解上也有待突破,不然很难形成更新的AI框架和理论体系。尽管如此,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研究也带来了足够引人注目的增长。因为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还不完整,我们还不能从本质上解释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够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什么,这种思考为什么得以产生等一系列问题。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相信它会给世界带来难以预料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美]StuartJ.Russell[美]PeterNorvig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第3版).

[2]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自兴徐光佑.

[3]游戏人工智能编程案例精粹[美]MatBuckland.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 电气 自动化控制

人类智能主要要包括三个力面,即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而人工智能是指由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1.人工智能应用理论分析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门边沿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涉及哲学和认知科学、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不定性论,其研究范畴为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现,智能搜索,推理,规划,机器学习,知识获取,感知问题,模式识别,逻辑程序设计,软计算,不精确和不确定的管理,人工生命,神经网络,复杂系统,遗传算法等,应用于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编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自动化生产、运输、传播的快速发展。人脑是最精密的机器,编程也不过是简单的模仿人脑的收集、分析、交换、处理、回馈,所以模仿模拟人脑的机能将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途径。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增强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关键一环,实现自动化,就等于减少了人力资本投入,并提高了运作的效率。

2.人工智能控制器的优势

不同的人工智能控制通常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讨论。但AI控制器例如:神经、模糊、模糊神经以及遗传算法都可看成一类非线性函数近似器。这样的分类就能得到较好的总体理解,也有利于控制策略的统一开发。这些AI函数近似器比常规的函数估计器具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如下

(1)它们的设计不需要控制对象的模型(在许多场合,很难得到实际控制对象的精确动态方程,实际控制对象的模型在控制器设计时往往有很多不确实性因素。例如:参数变化,非线性时,往往不知道。)

(2)通过适当调整(根据响应时间、下降时间、鲁棒性能等)它们能提高性能。例如:模糊逻辑控制器的上升时间比最优PID控制器快1.5倍,下降时间快3.5倍。

(3)它们比古典控制器的调节容易。

(4)在没有必须专家知识时,通过响应数据也能设计它们。

(5)运用语言和响应信息可能设计它们。论文格式,自动化控制。

(6)它们有相当好的一致性(当使用一些新的未知输入数据就能得到好的估计),与驱动器的特性无关。论文格式,自动化控制。。现在没有使用人工智能的控制算法对特定对象控制效果非常好,但对其他控制对象效果就不会一致性地好,因此对具体对象必须具体设计。

3.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

(1)优化设计电气设备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要应用电路、电磁场、电机电器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大量运用设计中的经验性知识。传统的产品设计是采用简单的实验手段和根据经验用手工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很难获得最优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气产品的设计从手工逐渐转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人工智能的引进,使传统的CAD技术如虎添翼,产品设计的效率及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用于优化设计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有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优化算法,非常适合于产品优化设计,因此电气产品人工智能优化设计大部分采用此种方法或其改进方法。

(2)智能控制的功能实现

①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开关量、模拟量的实时采集,并能按要求处理或存贮。

②画面显示:模拟画面真实显示一次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可实时显示电流、电压等所有模拟量、计算量、隔离开关、断路器等实际开关状态及挂牌检修功能,能生成历史趋势图。

③运行监视:具有对各主要设备的模拟量数值、开关量状态的实时智能监视,有事故报警越限和状态变化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声光、语音、电话图象报警。

④操作控制:通过键盘或鼠标实现对断路器及电动隔离开关的控制,励磁电流的调整。按顺控程序进行同期并网带负荷或停机操作。系统对运行人员的操作权限加以限制,以适应各级运行值班管理。

⑤故障录波:模拟量故障录波,波形捕捉,开关量变位,顺序记录等(包括主要辅机)。论文格式,自动化控制。。

⑥在线分析:不对称运行分析、负序量计算等。

⑦在线参数设定及修改:保护定值包括软压板的投退。

⑧运行管理:操作票专家系统,运行日志,报表的生成及存储或打印,运行曲线等。

人工智能控制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已广泛展开,但在电气设备控制领域所见报道不多。可用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主要有3种: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

4.恒压供水案例简析

恒压供水在工业和民用供水系统中已普遍使用,由于系统的负荷变化的不确定性,采用传统的PID算法实现压力控制的动态特性指标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在恒压供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初期曾采用多种进口的调节器,系统的动态特性指标总是不稳定,通过实际应用中的对比发现,应用模糊控制理论形成的控制方案在恒压系统中有较好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选用了AI 一808人工智能调节器作为主控制器,结合FXIN PLC逻辑控制功能很好地实现了水厂的全自动化恒压供水。对于单独采用PLC实现压力和逻辑控制方案,由于PLC的运算能力不足编写一个完善的模糊控制算法比较困难,而且参数的调整也比较麻烦,所以所提出的方案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本案例中只是一个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一个小小的应用,也是电气元

件生产供给的一个方向,实现机械智能化是我们努力的追求,将人工智能的先进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实践是一个诱人的课题。

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完成的复杂的工作,电气自动化是研究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人工智能的应用体现在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机器人学等方面。而这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个自动化的特征,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提高机械的人类意识能力,强化控制自动化。因此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将会大有作为,电气自动化控制也需要人工智能的参与。

参考文献: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视觉;高校图书馆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但不是人的智能,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但是这种会自我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还需要科学理论和工程上的突破。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的应用方向才十分之广。

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正式用于图书馆的处理系统,也开创了图书馆自动化的新纪元。迄今,发达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很快的速度帮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接收、登记和分类等,大大地减轻了图书馆人员日常体力劳动和雇佣成本。伴随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刻意追求现代化、自动化,我国许多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都在建设之中,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机器人等技术也融入了图书的采编、典藏、接收、登记、分类等工作中,机器人在图书馆的应用也是表现不凡。下面列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 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

其中,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人脸追踪侦测,自动调整影像放大,夜间红外侦测,自动调整曝光强度;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

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输入的人脸图象或者视频流.首先判断其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进一步的给出每个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一步提取每个人脸中所蕴涵的身份特征,并将其与已知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脸的身份。

在人工智能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上,百度可能已经领先众人一步,有人在秘密上爆料,说是百度人脸识别技术有了新成果,估计是与支付相关。如果百度这次推出的确实是人脸识别支付,则在移动支付上就可以甩开阿里、企鹅很大一步。

而作为图书馆,虽然进馆有卡验门机,但当下课高峰时,成千上万次的人流是无法顺利通过的,有的校方开辟了其他过道以便通过。这确实为高校图书馆的安保带来隐患。如果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学生老师无需刷卡便可自由进入。仅仅要做的就是采集人脸。而不在采集范围内的则通过后台人工智能分析仪的辨别,一目了然。给值班的人员带来轻松的同时也为学校安保带来了又一道安全带。

2 智能信息检索技术

数据库系统是储存某个学科大量事实的计算机系统,随着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存储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解决智能检索的问题便具有实际意义。

智能信息检索系统应具有如下的功能:

1)能理解自然语言,允许用自然语言提出各种询问;

2)具有推理能力,能根据存储的事实,演绎出所需的答案;

3)系统具有一定常识性知识,以补充学科范围的专业知识。系统根据这些常识,将能演绎出更一般的一些答案来。信息检索是数字图书馆中重要技术之一,采用java多线程技术和网络蜘蛛程序,以广度优先搜索方式搜索网络中的超链接,可处理html、txt等纯文本文件和word、pdf等具有特殊格式的文件,设计实现检索器及用户界面多功能快速精确检索,进而提高了检索速度和准确性。

3 自动翻页技术

在图书馆经常需要大量扫描书本等印刷物,现在已经有了自动翻页扫描机器人,它能根据设定的扫描参数,自动完成翻页、通过数码相机拍摄文字图片、页码识别,然后进行简单地图像处理,并按指定的数据格式存贮,可实现图书电子化过程的自动化,代替扫描中繁杂的手动操作。

4 咨询机器人实现图书馆智能化

对现有的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功能和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开发构建图书馆智能化机器人服务平台,实现全天候机器人实时咨询服务。同时也使读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优的方式获取优质图书资源。数字参考咨询系统一般包括常问问题自动回答子系统、人工处理问题辅助子系统和资料检索子系统三个部分。这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可以缓解重复性、简单性问题回答的繁重劳动,自动发掘用户常问问题,辅助咨询图书馆人员回答用户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读者以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后,通过对关键词所表达的概念语义,从语义上理解、处理和检索读者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读者问题提供了保障。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图书馆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普及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及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追求高效舒适愿望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及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和普及。期望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魏屹东,樊岳红.遵守规则与人工智能――维特根斯坦与图灵人工智能理论的交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4篇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真正可操作的机器人,而非在大多数类似电影中看到的CGI角色。这些机器人外表简陋、动作缓慢,更像是历尽沧桑的工业机械,看起来极近真实。只有两条原则制约了机器人的行为:第一,机器人不可伤害任何生命;第二,机器人不可维修或改造自己或其他机器人。

毫无意外地,机器人失控了。有个机器人突变而不受第二定律的影响,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的智慧物种,这就像《终结者》或者《黑客帝国》。

机器人的原则

幸好这只是科幻。机器人这个词从第一次发明出来到现在,还差六年才到一百年。但是机器人已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打扫卫生的Roomba到宠物小恐龙Pleo和宠物狗AIBO,再到在生产线上组装生产其他机器的机械手们,人们正在和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当然,它们并没有智能,最多只是看起来似乎有智能的样子。

日本信息业巨头软银公司现在也进入了家用机器人市场,并将在明年二月一款叫作“Pepper”的人形机器人,能够运行一些应用程序,还能识别人的情绪并做出回应。这款机器人的身高和6岁孩子相仿,有光滑的珠白色外壳,靠一组轮子行走,胸前还有一块平板电脑。它有多种传感器,能通过对面部表情和语音的分析来判断人们的情绪,还能学习应对这些情绪的最好办法。最终,这种小机器人会成为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的朋友―而它的售价将不到2000美元。然而,它依然没有智能。今天的机器人,只是由计算机控制和驱动的一些运动部件。无论外观多么像人,决定它们行为的依然是计算机的逻辑运算。诸多与机器人有关的科幻电影将机器人描述为智慧与人类相仿甚至更高的新造物,但却对一个关键问题语焉不详:智能是如何开始的?

人工智能之梦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也没有确切的答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教会机器思考这一领域,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包括让机器学量人类知识、让它们从经验中学会总结,把它们设计成类似生物大脑的结构,以及将能够自我学习的程序放到浩大的知识海洋之中;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办法制造出真正可以思考的机器。我们无法理解自己的智能,自然也无法把它赋予机器。

于是我们发现,近期的人工智能电影,无论是《超验骇客》还是《超体》,都用了另一种方式来创造更强大的智能体:以人为基础,再加上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计算能力。这样,人们最少还能和这些智能体沟通;而当机器人学会自行进化时,就像《机器纪元》中的台词那样:到了第九天,我们已经无法理解它了。

伟大的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早就为机器人拟定了三定律:第一,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看到人被伤害而无动于衷;第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除非违背之前两条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后来又加上了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者因不作为而使得人类族群受到伤害。

这几条定律成了20世纪诸多机器人主题科幻作品的核心,也经过多次修正。人们恐惧地意识到,如果没有这些定律的约束,在高效而强壮的机器面前,人类脆弱得不堪一击。指望智慧比我们强得多的造物与我们相安无事,就像是蚯蚓祈祷靴子不要踩下来一样。

在《机器纪元》中,机器人的原则写进了仿生内核中,成了机器人智能的基础;因为这两条原则是由一部量子大脑拟定的,它的智力远超过人类可以理解的程度,因此人们完全无法改造它;但即使如此,也敌不过自然突变。

可能的未来

20世纪最重要的未来学家和发明家雷・库兹韦尔曾经提出过著名的“技术奇点”理论,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正在迅速加快,在2040年-2050年,将迎来一次智慧的大爆炸。也许到那时,世界上将会出现真正有智力的机器人,这很可能意味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时代,或者前所未见的巨大危险。

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人工智能的演化速度将会比人类进化得快得多。而无论是《机器纪元》中的两原则还是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都无法控制它;这些定律本身的定义太过模糊,而可行性堪忧。我们只能指望人工智能们离开人类,去创造自己的新世界。

美剧《疑犯追踪》描述了两台人工智能机器的对抗。在早期,一台机器已经拥有了相当程度的智能,但是被它的开发者全部删除了。因为哪怕只有一点瑕疵都会酿成人类可能无法承受的后果―能力越强的机器,越应该被严格控制。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5篇

一、 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的反智表现

(一)泛机器人智能的反智焦虑

反智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已渗透至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以娱乐界所受影响最巨,科幻电影虽然充满“智性与知识”的气息,但是,在其中却可以看到原著作者与制作者对于泛机器人智能的浓重的反智焦虑。诸多科幻影片中都会人工智能大着笔墨,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的智能也在不断跨上新的台阶,由20年代的“无形无神”发展到现代科幻电影中的“形神兼备”,甚而至于与现代人类难分真伪,诸如《机器姬》中的机器人即不仅其形与人类酷似,其神亦与人类别无二致,用影片中的话而言,充分印证了现代人工智能,然而,从另一种视角审视这部影片,非人机器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泛机器人智能的反智焦虑,智力是人类有别于动物与机器,且赖以自豪傲骄的唯一法宝,因此,任何机器挑战与超越人类智力的行为,对于人类本身而言都是非常大的痛点。

(二)泛大众意识的反智泛滥

反智主义由最初的仅能“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蠢蠢欲动,到现在堂而皇之地“摆在台面上”进行讨论,足见其泛滥式的发展势头,反智主义者所广泛存在的,对于现实生活中,以及理论领域中,针对智性与知识的过于简单的模式识别,由于其门槛极低,反而成为反智主义的反智泛滥的基础,在冷战伊始的美国,反智主义在社会思潮中悍然泛起,这种思潮经常将受过高等教育的拿腔拿调的呆萌者比喻为不谙世事型的脆弱天才,反智主义的反智并非仅仅针对智性与知识,而且还表现在反精英、反理性、反科学、反常识、反逻辑及反人性等方面。[1]在《我,机器人》一片中,我们看到了智性与知识完全可以与人类匹敌的机器人的人格与主观意识的艺术化扭曲,这充分反映了包括本片原著者在内的人类在其潜意识里既欲赋予机器人以人类的人格与主观意识,同时,又无法克制人类过度自我崇拜而导致的对待机器人认识中的反智黑洞。

(三)泛人工智能缺陷的反智恐惧

虽然美国科幻中的人类与机器人的对决中最后都以人类的战胜而告终,但是,这其中也渲泄出了一种人类出于有意或无意的对于人工智能缺陷的极端恐惧,同时,这也恰恰是一种反智主义情绪的艺术流露。人类有意或无意所造成的人工智能方面设定有缺陷的机器人的反人类行为在《终结者》中有上佳的表现,终结者锲而不舍地追杀人类为观众带来了基于反智主义的纯粹逃避主义的视觉享受。还有更为恐怖的《魔鬼终结者:创世契机》中的“天网觉醒”导致的数十亿生灵的无辜丧生,这些艺术创作对于人类而言其实都是基于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缺陷的一种反智恐惧。事实上,机器本身并无反人类的倾向,反人类的仍然只是人类中的那些“病态精英”及其“病态精英意识”所导致的胆怯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这些人的意识才给了反智主义以“反智”的“充分理由”。

二、 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的反智根源

(一)思想狭隘导致的反智主义

科幻电影为观众展现更广大的想象世界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笼罩着科幻余辉的人生思考,反智主义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论据就是,拥有智性与知识者反而不一定就快乐,而不拥有智性与知识却者倒也能够沉浸于快乐与幸福之中。殊不知,这些反智主义者所沉浸于其中的快乐与幸福正是那些智性与知识的拥有者为他们提供的,至少也为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智主义者最大的病根以通俗的语义而言,就是说智识太浅、思想狭隘、思索的广度与深度都过于有限,其实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反智主义也充分印证了,时下大众的兴奋点与拥有智性与知识者的智性知识的应用点不在同一频率,因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也是反智主义反智的根源之一,例如,《地球停转之日》这部科幻影片,不仅敦促美国人放下“老大”的架子,也让全人类都放下潜意识中的反智的陕隘。

(二)无知无畏导致的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的反智根源不仅体现在思想的狭隘上,而且还体现在无知无畏上,反智主义对于智性与知识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与针对问题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之道,以及不懂得钻研即肤浅地否定一切,所有这一切表现实质上也可以视之为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常表象。比如《蜘蛛侠》这部科幻电影,即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偶具异禀,从而拥有自然异能的男主角,男主角以自然超能力与高新科技进行对决,这种纯粹的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类型的科幻电影之中即充斥着反权威、反主流性质的意味,《蜘蛛侠》系列电影其实亦是一种基于反智主义的人类自然正义的回归。《蜘蛛侠》这部影片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不因智性与知识的体用而反智,智性与知识为善则有余,为恶则显然是助纣为虐,事实上,现实中的反智主义对于智性与知识的质疑其实是完全可以透过辩论最终阐明,而无需创造出一个什么所谓的主义。

(三)意识制衡导致的反智主义

从《阿凡达》这部世纪级科幻大片来看,其中即蕴含着浓郁的反智主义倾向,虽然仅仅只是由导演虚拟的一场圈地运动,但却在影片中被演绎得爱憎分明,一方是拥有高科技支撑的尖端武器武装到牙齿的邪恶的人类,另一方则是善良的手无寸铁的土著居民以及善良的选择正义一方的昆虫与野兽,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善良人类在观影的过程中可能都会产生负罪感以及自我憎恨乃至于自我忏悔,本片国的反智倾向不仅在于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观取向,还在于针对智性与知识的意识制衡,极端的精英主义反而更可能会导致对于善良人民的伤害。

三、 科幻电影反智主义的反智思索

(一)科幻电影中反智主义的“利”与“智”

反智主义并非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潮,就狭义而言,反智主义仅存在于某些思想意识领域;就广义而言,现代人类普遍存在着化娱乐为“愚乐”的“利令智昏”“利进智退”的反智表象,娱乐化、商业化、利益化的三重叠加与过度追求,直接导致了对于智性与知识价值的过度低估与过分贬抑,这就极易使得反智主义陷入意识漩涡无法自拔,因此,探析反智主义应从“利”与“智”两个重要的方面切入,重塑智性与知识中的美德成分,在对智性与知识进行重新解构的过程中,“崇智抑利”。[2]科幻电影《机器管家》中即以一反常态的平淡无奇的手法展现了与人类能够同呼吸共命运的机器人,机器人对于自我身世的那种悲戚令人心碎,与现代人类的“崇利灭智”大相径庭,反而反衬出急功近利的人类的意识的短浅。

(二)科幻电影中反智主义的“标”与“本”

反智主义从科学视角严格衡量,其实更像是一种态度,而非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反智主义广泛存在于政治、文化、思想、意识等诸多领域之中,反智主义普遍存在着对于智性与知识的反对与质疑,也存在着对于智性与识作用的全盘否定,亦存在着视智性与知识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认知,同时,对于掌握智性与知识者抱以讽刺、嘲笑、轻蔑、鄙视、怀疑、敌视等态度,而所有这些现象只是反智主义的“标”,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看到,实际上反智主义就是人类不够自信的一种表露,这也是科幻电影中无论植入多少科技手段与科幻成分,都不如遵从于艺术的召唤、遵循艺术的传统与规则的一个根本原因,美国科幻电影已经在其反智主义倾向中流露出艺术贫乏的表现。[3]科幻电影不应丧失艺术乃至人类最低限度应保有的理性思考,任何非理性的、对于杀戮的一味宣扬无论是出于纯粹的娱乐效果,还是出于商业价值,抑或仅仅是出于艺术考量,都必须置于一个更加理性的范畴之内,使得人类不再惮于对机器暴力的恐惧。

(三)科幻电影中反智主义的“得”与“失”

反智主义并非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反智主义亦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现代科技带给现代人类的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其中也有较大的弊端,诸如现代科幻电影中对于数码科技的过度渲染,使得年轻一代对于由盲目效仿进而形成对“数码垃圾”的无度沉迷,据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这种负面影响极有可能导致一代人的“失智”,因此,反智亦有其“得”。《蚁人》这部影片虽然主角是着高科技服装的能屈能伸的人类,但是,在其完成的几乎所有任务过程中,都为其安排了多种类型的原产于原始大自然的蚂蚁助手,这些蚂蚁助手反而对于完成任务举足轻重,影片再一次从近乎“万能”的大自然的视角对于人类的高科技“反智”了一把。反智主义一方面反映了娱乐界对于娱乐与商业追求的失之偏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社会中的那些所谓的代表智性与知识的权威的逐渐没落。

结语

科幻电影在创造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的无极想像世界的同时,更应回归其科学本原与艺术价值,而不应突破人类理性的界限,在非理性之路上与自然和人类渐行渐远。反智主义的一个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必然造成美国科幻电影文化性与艺术性方面的持续“失血”。唯有智性与知识能改变世界,唯有智性与知识才能够为包括反智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提供一个更加广阔而美丽的新世界。也给中国社会提出一点建议,利不足保,惟文化艺术可及于无穷,最后,笔者要向那些固执的反智主义者说一句,活着的终极目的就在于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无知无畏固然可以盲目快乐,无知有畏却能使活着拥有更丰富的意义与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东浩.道德机器人:人类责任存在与缺失之间的矛盾[J].理论月刊,2013(11):49-52.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理论基础;技术优势;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理论的完美融合,是最近才兴起的一个高新技术领域。但是从出现到发展的短短数年间,智能化技术就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广泛的应用,其未来前景不可限量。

1 人工智能理论

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通过人工智能本质方向的了解,生产出了一个与人类大脑做出雷同反应的智能化机器,这个主要包含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专家系统和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一词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成为以计算机主流,涉及信息论、控制论、自动化、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版学科。对于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使用机器设备能够达到智能效果,依赖机器来完成复杂性的工作。智能化的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就是为了加强整个劳动分配过程,实现了计算机智能化,这样一来大大的减少了人为劳动过程,加强了工作效率,譬如:铝电解生产中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技术,就是大量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国家主要是通过廉价输出的劳动力来得出的经济数值,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其他较发达的国家经济水平。在我们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加强人工化智能的使用,研制出一个能类似于人类判断系统、处理功能的控制系统,加强我们生产的能力,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

2 人工智能的优点

针对不同的人工智能控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讨论。但是一些人工智能控制器,例如:模糊神经、模糊、遗传算法和神经都是一种类非线形的函数近似器。采取这种的分类有利于对总体的了解,同时会促进对控制策略的综合性开发。上述的人工智能函数近似器具有常规的函数估计器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在很多情况中,精确的掌握控制对象的动态方程是很复杂的,因此控制器在设计实际控制对象的模型时,往往会产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非线性时、参数变化等,这新信息通常无法掌握。而人工智能控制器在设计的时候可以不需要控制对象的模型。依据下降时间、鲁棒性和响应时间的不同,人工智能控制器通过适当的调整可以提高自身的性能。例如:在下降时间方面,模糊逻辑控制器比最优秀的PID控制器要快4倍。在上升时间方面,模糊逻辑控制器比最优秀的PID控制器要快2倍。与古典控制器相比,人工智能控制器具有更容易调节的特征。即使缺乏专家的现场指导,人工智能控制器也能够使用响应数据来进行设计。还可以通过相应信息、运用语言等方式来进行设计。人工智能控制器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输入陌生的数据就能够产生很高的估计,可以忽略驱动器对它产生的影响。对于某些控制对象来说,虽然暂时没有采用人工智能控制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但是对其他的控制对象来说,不一定会产生相似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设计上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反模糊化和模糊化的过程之中,如果采用规则库、隶属函数和适应模糊神经控制器,能够精确的进行实时确定。在实现这个成果的众多方法之中,只有通过系统技术的使用才能得到稳定的解,配合简单的拓扑的结构配置,能够实现迅速的自学习和快速收敛。

3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控制、优化设计以及故障诊断的合理使用是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前提条件。

3.1 智能控制

电气自动化的控制工作中加入智能化技术可实现电气工程控制的无人操作化、高效化、远程化以及自主化,给智能化控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智能化控制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更加验证了智能化技术的优越性,并使智能化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 优化设计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电气设备的设计,而设计的过程又相当的繁琐,它不仅要求设计人员对磁力、电气、电路等学科的知识要有足够的认识并能恰当的运用到设计工作中,而且它对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也有比较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式是利用实验与经验相结合的手工设计来完成的,因此方案的达标率低,修改的难度较大;而现在的方案设计是利用CAD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来完成的,不仅减少了设计所需的时间,而且设计出来的方案无论是质量还是使用性能都相对较好。遗传算法是优化设计的过程中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具体形式之一,它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它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设计进行了优化。

3.3 故障诊断

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气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不可避免,而在故障发生前必定会有一系列与故障本身存在一定联系的征兆出现,利用智能化技术,就可以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由于变压器在电气设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电气设备监测人员对它的运行状况格外的重视,经常对其进行不定时的检测、维修,不过这样做也不能完全避免电气故障的出现,为了及时地将故障诊断出来,把电气故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智能化技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在运用智能化技术对变压器的故障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最主要的诊断方式就是通过对变压器中渗漏油的分解气体进行分析,快速找到变压器发生故障的大致范围,然后再把范围逐步缩小找出发生故障的具置并对其进行检修。这样做不仅加快了对故障的诊断以及检修速度,而且它还避免了故障对电气设备造成损害的情况出现,使得电气设备的运行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提升。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下,各种施工变的更加的智能化。而机械企业在电气自动化不断成熟的今天,引进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对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促进企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6~66.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智能 温度 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28-01

一、引言

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是围绕低成本,模块化,可扩展以及寿命长的特点展开的,在硬件选择方面,选择性价比高的STCl2C5410AD单片机,LM358型放大器,LED显示器,采用低压差线性电压稳压器,较高内阻的毫Υ感器;在软件方面,采用了功能模块化,为以后的升级或者扩展做准备,同时采用间歇式的工作模式,非采样期间只有显示器,稳压器等处于活动状态;在保证性能要求的情况下缩短A/D转换的时间等一系列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器件寿命.为了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选择低成本元器件,简化系统设计;采用多点校准技术和线性插值方法,降低了对传感器的线性的要求,扩大了可选传感器的范围,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国外对温度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990年代中期,智能温控仪问世,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测试技术的结晶。目前,国际上已开发出多种智能温控器系列产品。智能温控器内部都包含温度传感器、A/D转换器、信号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有的产品还有多路选择器、中央控制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2、国内发展现状。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我国温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和可靠性差等缺点。

总的来说,温控器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和生活等领域,数量日渐上升。近百年来,温控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模拟温度控制器;2.集成温度控制器;3.能温度控制器,目前,国际上新型温控器正从模拟式向数字式、由集成化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三、智能温度控制法的研究

1971年,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傅京孙教授最早公开指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这就是智能控制系统(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s)。

1985年8月,IEEE在美国纽约召开了第一界智能控制学术讨论会,智能控制原理和智能控制系统结构这一提法成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这次会议决定,在IEEE控制系统学会下设立一个IEEE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这标志着智能控制这一新兴学科研究领域的正式诞生。智能控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正式在国际上建立起来。在过去的20多年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迅猛,出现了大量新颖的控制理论。

温度控制技术按照控制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动态温度跟踪与恒值温度控制。动态温度跟踪实现的控制目标是使被控对象的温度值按预先设定好的曲线进行变化。在工业生产中很多场合需要实现这一控制目标,如在发酵过程控制,化工生产中的化学反应温度控制,冶金工厂中燃烧炉中的温度控制等;恒值温度控制的目的是使被控对象的温度恒定在某一给定数值上,且要求其波动幅度(即稳态误差)不能超过某允许值。

智能控制系统是某些具有仿人智能的工程控制和信息处理系统,它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紧密联系。智能控制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前沿学科,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智能可定义为:能有效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信息,从而在任意给定的环境下成功的达到目的的能力。人工智能是应用除了数学式子以外的方法把人们的思维过程模型化,并利用计算机来模仿人的智能的学科。它的应用范围远比控制理论广泛,如包括判断、理解、推理、预测、识别、规划、决策、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是高度脑力行为和体力行为的综合。智能控制就是应用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技术和运筹学的优化方法,并将其同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相结将智能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实现温度的智能控制。智能控温法采用神经元网络和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并适当加以专家系统来实现智能化。其中应用较多的有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专家系统等。尤其是模糊控温法在实际工程技术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目前已出现一种高精度模糊控制器,可以更好的模拟人的操作经验来改善控制性能,从理论上讲,可以完全消除稳态误差。所谓第三代智能温控仪表,就是指基于智能控温技术而研制的具有自适应PID算法的温度控制仪表。

目前国内温控仪表的发展,相对国外而言在性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主要还是在控制算法方面,具体表现为国内温控仪在全量程范围内温度控制精度低,自适应性较差。这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针对不同的温控对象,由于控制算法的不足而导致控制精度不稳定等。

四、结语

近年来,温度的控制在理论上发展比较成熟,但在实际测量和控制中,如何保证快速实时地对温度进行采样,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并能对所测温度场进行较精确的控制,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永骥,王金城,王敏.自动控制原理[M].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易继锴,侯媛彬.智能控制技术[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智能机器人论文范文第8篇

参考文献:

[1]冯祺我国国产手机市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刘玉松中国手机市场分析及国产手机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3]陈博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3(1).

[4]李玉韬浅析摩托罗拉的战略风险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2(8).

[5]敏行联想乐phone的战略风险与定位关键[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0(5).

[作者简介]刘晓红(1989—),女,山东日照人,会计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附1:《对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界面设计的几点探讨》

参考文献:

[1]杨东润.数字媒体中的交互设计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资讯类手机APP应用为例[J].传谋,2015(12).

[2]林刚,张碧涛.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手机美图APP品牌运动研究[J].今传谋,2015(3).

[3]陆远蓉.基于移动用户体验的APP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4(8).

附2:《智能手机中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鲁建全,贾晓燕.传感器在手机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2013(03).

[2]牛利.移动设备上的传感分析[C].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报告集,2014.

[3]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学会网站:自主知识产权便携式智能有害金属电化学分析仪诞生[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13(04).

[4]黄善洛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便携式痕量重金属离子检测仪的研制[J].分析化学,2015,43(07):1098-1103.

[5]王骥,王莜珍,任肖丽,沈玉利.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污染监测系统[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03):247-250.

[6]OFweek仪器仪表网内置传感器将为智能手机应用带来新的革命,2014.

[7]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学人,2015(18).

附3:《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模块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徐进.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模块和音频模块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2]刘平.智能手机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与故障分析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陈熹,陈英,戚正伟.一种智能手机电源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9):80-82.

附4:《锁屏Android智能手机的取证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明.手机取证及其电子证据获取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5(58).

[2]杜江.智能手机取证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69).

[3]赵毅.智能手机取证方法研究[J].取证技术,2016(59).

[4]刘欢.手机取证及具体分析研究[J].电脑技术,2016(123).

附5:《智能手机SD卡数据恢复初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陶荣,饶佳艺,严丽娜等.智能手机RS-MMC存储卡数据恢复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17):180-182

[2]周立功.ARM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实例(二)[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素花,龚德俊,徐永平等.SD卡在海洋数据存储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09.33(3):16-20

[4]李志强.常见硬盘数据损坏的类型及恢复方法[J].硅谷,2011.23:124-126

[5]杜江,贾昌海.基于Thumbs.db文件的数据恢复技术研究与开发[J].电子设计工程,2011.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