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鞋子观后感

小鞋子观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鞋子观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鞋子观后感范文第1篇

一直比较钟情于小众电影,也可以说是文艺类电影,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比如伊朗电影“时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返老还童》,文艺电影给人一种或温暖,或思考的存在感。最近同样看了一部精彩的伊朗电影《小鞋子》。

电影讲述了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哥哥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以及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于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治病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苦苦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他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车上,放着买给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而此时,阿里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阿里把打满水疱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散出一阵阵淡红色,一群鱼向他游来。这可以看出阿里是多么想得到一双鞋啊……

《小鞋子》其实是在讲一种美好信念。对生活对世界充满信心和乐观的态度,那么一定会有收获。剧中阿里家一直在为柴米油盐操心担忧,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阿里爸爸总是在期待美好的明天,于是他为自己的希望去努力。终于他赚到了钱,为妻子和孩子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尽管还是廉价的东西,但那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阿里一直想送给妹妹一双新鞋子,他去争取生活中每一个机会。于是他博得参加长跑比赛的资格,并在最终取得了冠军。奖品并不是运动鞋,但为阿里开辟了新的空间。而莎拉呢?她失去了唯一一双鞋子,但她的抱怨仅仅只是哥哥的鞋让她窘迫不安。她似乎没有抱怨,满是信心的认为哥哥一定会送给她新鞋。最后,她还是得到了鞋子,一双漂亮的鲜红的新皮鞋。其实这也是导演在整个影片中讲述的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影片中最另人感动的是长跑比赛那段。在比赛中,阿里拼命向前跑着,顶着烈日,大汗淋漓,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但是他只想得到季军,因为季军的奖品是一双新的运动鞋,于是他放慢脚步,回到第三。他不停地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阿里被别的孩子拽倒摔在地上,他爬起来继续向前冲。他闭上眼睛冲向终点,他是第一名。阿里倒在地上,老师扶起他时问的第一句话却是:我拿到季军了吗?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阿里站在领奖台望着那双崭新的鞋眼里满是泪水和失望……

小鞋子观后感范文第2篇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阿里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给爸妈增加负担,兄妹俩合计轮换穿阿里的臭球鞋上学。为了给妹妹买双新鞋,阿里想尽了办法,在和爸爸去做园丁赚了钱后,他首先暗示爸爸给妹妹买双新鞋子。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天堂的孩子观后感,请您阅读。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1很久前就听过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朴实又简单——《小鞋子》;看过这部影片的那张别致的海报,湛蓝的天空,漂游的金鱼,手拉手的两个孩子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简约主义。对,简单的,脉脉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动。再没有看之前,这部影片给我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之前很少接触伊朗的电影,换句话说习惯了好莱坞的光影斑驳的我,似乎对这种“草根文化”有点淡然了。但是,“天堂里的孩子们”拯救了我的默然,呼唤出了隐藏在我心底很长时间的那份性灵。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开头的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当鞋匠把缝好的鞋子递给那个叫阿里的小男孩后,我知道了原委:他替妹妹来补那双破旧的已经补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鞋子,原因,显而易见:贫困的家庭,生病的母亲,只有父亲的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看似破败的家庭。当导演把这些情节都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担心,看过太多这样的情节,这样雷同的故事,并不是我缺乏同情。只是这样普通的故事,稍微脱轨便会落入俗套,陷入单纯赚人眼泪的表象漩涡,直到让人麻木。

但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不,应该说让我完全陷入了故事当中,没有一点闲暇去考虑别的事情。

阿里在帮大人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那双鞋。他妹妹唯一的鞋子,被捡垃圾的人“收入囊中”。他不敢告诉爸爸,开始我以为是害怕挨打,他也是这样告诫妹妹的: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钱给你买鞋的,他知道了你也会挨打的。到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一个11岁的学习优异的伊朗小男孩,不单单是害怕父亲大发雷霆,他害怕的是忧郁的母亲的眼里再添上一层困苦,他担心浮躁的父亲的头上再添一根白丝。他不想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因为他的原因再添上一丝负担。或许小小年纪的他想不到这么具体这么深远这么细腻,但当阿里看着妹妹嗔怪的表情急得已经哭出来的时候,从他天真的面庞和晶莹的泪珠里,我升华出了这一切,提炼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善良独特性灵的想法里蕴涵的最天然的特质。

为了解决只有一只鞋的难题,兄妹俩悄悄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等放学后,妹妹快速飞奔回家,哥哥换了鞋子再飞奔的去上学……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2今天,黎老师兑现承诺,给我们看完了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我久久不能平静,有了一些体会:真正的好电影也许不需要任何噱头、特效、巨资等等,只需要一台机器记下最真实的画面,恰恰是这种真实最能打动人。

电影中有几个画面,深深印在我心里。

妹妹穿着哥哥的大鞋子很不合适。放学时,尽管她已经跑得飞快,却还是导致哥哥阿里多次迟到。阿里说了几句重话,妹妹委屈极了,扬言要把哥哥弄丢自己鞋子的事情告诉妈妈。几天后,阿里兴奋地给了妹妹一支笔,那是老师刚刚给他的奖品。妹妹的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我没有告诉妈妈!”“我就知道你不会告诉妈妈!”哥哥也开心地笑了,露出了全身上下可能最干净也最洁白的牙齿。兄妹俩的笑容是那样纯朴、纯真和美好,让我内心感慨万千。

兄妹俩共穿一双鞋使这双本就破旧的鞋子更破更脏了。他们决定一起清洗鞋子,这时,画面的光似乎明亮了一些,兄妹俩边洗鞋子边玩泡泡,两个人吹出一个又一个泡泡,或大或小,轻飘飘地飘荡在空气中,很快又消失掉……他们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也许,这就是天堂的孩子吧。无论生活有多艰辛,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不失掉对未来的希望。

电影的最后,阿里为了得到三等奖的奖品——一双崭新的运动鞋,在马拉松比赛中努力地奔跑着。他既不能跑得太慢,那根本得不到奖品,又不能跑得太快,以免失去自己最想要的鞋子。看到这里,我们全班同学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直勾勾地盯着屏幕,我的手甚至不自觉地攥成了小拳头。当其他声音消失不见,只听得到阿里的破鞋子拍击地面的踏踏的声音,以及他脑海中重现的妹妹在他赛前信任的话语,好多同学情不自禁地拍打着桌面,“砰砰砰砰,砰砰砰砰……”嘴里“嗯嗯——”大家好像也卯足了力气,想陪着阿里一起冲过终点。这样的孩子,值得上天对他仁慈一点!

在我眼中,阿里和妹妹虽然没有舒适的鞋子,却有着最美好的童真。在别人眼中,电影中的阿里一家就是贫穷的代名词,但他们从不因为贫穷而自暴自弃,他们的眼睛里有着世人眼里没有的东西,闪烁着独特的、迷人的光芒……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3我被震撼了,感染了!今天,我准时收看了《天堂的孩子》教育影片。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看这一类电影,一件件感人的事印入眼帘,刻记在心中。每一次,都深深地打动我,给予我许多启发。启发就像礼物一样,送给观众。

这次,我也用心去看,设身处地地想。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人公阿里和妹妹莎拉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中,母亲因为经常干重的家务活,累倒在床。父亲又要工作。所以家里的家务活全都落在了阿里和莎拉身上。有一次,阿里去买土豆的时候不小心把莎拉唯一的鞋子弄丢了。因为阿里和莎拉的上学时间不同,为了不让父母操心,所以阿里决定不让妹妹告诉父母。让妹妹放学后马上跑回去,把鞋子脱给阿里穿。看着阿里和莎拉一次次拼命地跑,真让人心酸。

阿里因为三翻四次地迟到,差点让教务处处长开除。有一次,阿里听说学校组织运动会,阿里苦哀求老师让他去比赛,为的是能拿三等奖得到球鞋。可是,阿里得到了第一名没有得到球鞋,却把鞋磨烂了,脚也起了泡。后来,爸爸赚到了钱。他们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双自己喜欢的鞋。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无论物质上是富或穷,只有过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阿里和莎拉都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们虽然生活在贫困家庭,但他们并没有埋怨。他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精神让我很赞赏。

如果是我们过这种贫困,而又艰苦的生活。一定会有人埋怨父母。生活中,我们买鞋子就是鸡毛小蒜的事。甚至有些同学鞋子旧了都不想穿。据统计,全国有超过一亿的贫困人口,最富有的10%家庭与最贫穷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多么庞大的数目呀!这是在呼吁我们,在同一片国土上,还有许多贫困家庭需要我们的关心。

让我们为需要我们关心的朋友们献爱心!为他们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4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当阿里含着泪对妹妹说这些的时候,那是一种无助,那是一种自责。或许家境的贫寒让他更明白哥哥的责任。

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当妹妹匆匆跑回来的时候,阿里则飞快的去学校。当妹妹一次把鞋掉在水沟中,她哭泣着追赶漂泊的鞋,她更象追求一个属于他们兄妹两个的心理依靠。

当他们两个在刷球鞋互相高兴的吹着肥皂泡,互相微笑着面对一双球鞋,在那一刻,他们是是最快乐的。当阿里和父亲进城给那些富人修剪草坪时,一个叫哈里的小孩恳求阿里和他玩耍。面对众多的玩具,哈里并没有因为物质富裕而开心,反而物质富裕填不满他内心的空虚。当身在天堂心却不在的他和阿里在一起才体会到儿童的快乐,是不是一种悲哀?

当阿里知道马拉松比赛的第三名可以获得一双运动鞋,他便哭着哀求老师给他机会。在比赛中,他脑海里不断浮现和妹妹交换球鞋的场景,那是一个关于承诺的约定。他就这样坚持着跑完了全程,却发现自己是第一名。看着不能获得第三名,他失望的哭了。回到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妹妹远离了他。他把磨起泡的脚放进池塘来缓解痛苦的时候,父亲早为他们买了新鞋,正在回家的途中,几条金鱼在他的小脚间游动……

于是我开始琢磨《天堂的孩子》的含义。天堂或许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因为你贫穷而远离你。天堂就是你面对困难或贫穷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从容心态。内心的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所拥有的财富,而是在于你采取的生活态度。快乐其实很简单,当用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生活,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堂!

天堂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只不过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而已!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5我一听到这部点点的名字——《天堂的孩子》,第一感受便是天堂的孩子已经是很善良很勇敢的,抱着这个念想我看了这部电影。

这个故事发生在伊朗,阿里是个三年级的学生,他家十分贫寒,所以买不起鞋,全影以找鞋为线索,阿里有个妹妹叫莎拉,读一年级。有一次妹妹莎拉的鞋破了,阿里就去修鞋,但在途中,被一个盲人捡去给她女儿穿,可那个女孩儿正好是莎拉的同学,鞋子找不到了该怎么办呢?以后,就得兄妹俩同穿一双鞋了。一次,妹妹因为鞋子太大掉进了水沟里,莎拉沿路去找,鞋子被一些赃物钩住了,莎拉急哭了,但被一位好心人捞了上来。在影片中女孩们是在上午上学,男孩们则在下午上学。正因这样,阿里每次上学都迟到,还差点因此开除了呢!

在一次偶然的集会中,莎拉找到了那双鞋,却在别人的脚上,莎拉和阿里沿路追去,却发现她的父亲是个盲人。所以并没去要回。阿里为了得到季军的奖品一双鞋,而去参加了市长跑比赛。他在跑时不断地想着他和妹妹换鞋时的场景,飞快地奔跑,却意外地得到了冠军,他非常失落,因为他回家无法面对充满喜悦与期待的眼睛,最后父亲给他们买来了新鞋。

他们虽然贫穷,但从兄妹俩的脸上看不出因贫穷而带来的抱怨和自卑,再想想自己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又有父母加倍的疼爱和宠爱,却毫不珍惜,真是不应该啊!当莎拉看到同学穿着她的鞋子,本想要回却欲言又止,这是善良与懂事的结晶。兄妹俩面对困难毫不退缩,而是坚强勇敢地去面对。而我呢,什么都以来父母,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去做,该好好反省反省!我还要向他们学习独立的生活能力……

兄妹俩金子般纯真,水晶般透明的心,从容面对生活的态度,这是天堂的孩子才有的啊!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6哥哥阿里在放学途中取回妹妹萨拉拿去修的鞋子,不慎丢失,而这双鞋却是妹妹唯一的一双,为了免于父亲的责罚,阿里央求妹妹不要将自己告发,并说服妹妹穿着自己也破烂不堪的球鞋去上学。兄妹俩的上学时间不同,妹妹下课时刚好是哥哥上课的时间,于是他们约定每天在一条巷子里换好鞋,然后各自回家或者去学校。

阿里为了不迟到,每天都拼命奔跑,结果还是经常迟到被教育主任抓住并要被开除,幸而平时学习刻苦,数学老师为其求情才没有被开除。但妹妹还是觉得穿他的鞋上学不方便,有一次在奔跑途中掉进水沟里,要将此事告诉父亲,这是阿里才告诉妹妹,如果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仅要责罚他,重要的是父亲还要借钱给妹妹买新鞋子,而他不想因此增加父亲的负担。

父亲通过朋友的消息想去城里给别人整理院子赚些补贴,阿里为了能帮父亲多赚些钱也跟着父亲进了城,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帮父亲找到了第一份活儿。

学校里通知有联校的越野赛,奖品十分丰厚,阿里看到第三名的奖品有一双运动鞋,于是为了妹妹,他决定参加比赛。到了比赛那天,他就抱着得第三名的念头一直坚持了下来,却不想快到终点时,始终在第三的他被另一个男生故意绊倒,落后了几个名次,挣扎起来后他也顾不上什么只管拼劲全力冲向了终点,最终超越了所有的男生。当体育老师跑过来扶起瘫在地上的他时,他问自己是不是得了第三名。当得知自己是第一名时,他无奈地低头不语,伤心地哭了起来。影片最后是父亲在集市采购的镜头,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明显放着一双女童鞋......

小鞋子观后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资源 有效措施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学生书架上中外名著上的灰尘越积越厚了,学生手中的文笔越写越枯涩,学生心灵之花越来越矫情造作;面对生活的丰富绚丽,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已经越来越功利,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越来越粗糙,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越来越呆滞。以往的语文教学总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毋庸讳言,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仍然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泥淖里挣扎,造成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这样的语文教学现状不是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沉重一击吗?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努力呢?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把人引入人的生活,引导人在生活中展开为人,展示人的积极的生存状态,展示人的创造性,使人是生活经由创造而得以不断丰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现代课程论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向广阔的生活拓展,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更好地生活。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语文教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插上生活的翅膀,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时自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不断地用人类最新的文化成果和技术进步的成果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语文教学的形式,使语文教学在普及大众终身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创业和创新的能力,让生活之花绽放于语文教学的枝头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式。推行生活资源进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有很多,现就我常用的几种在此分析说明。

一、联系时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时事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沟通着课堂与社会,它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时事新闻这种最易顺手拈来的生活资源好好利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一,2010年4月15日晚,电视新闻上报道玉树地震,我及时下载地震的有关图片及评论,并在语文课上公布这一消息。特别提到了感人的事例:

地震发生时,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保护不到一岁的女儿,将女儿死死搂在怀里,用身体挡住垮塌的楼房。当警方挖出她的遗体时,发现她整个身体弓着,两手撑开,好像在死命护着什么。人们发现有一只小手紧紧拽着她――遗体下有个小女婴,还活着的……我把这个事例和画面介绍给同学们后,请他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而后,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也许在我们平凡的生活和忙碌的学习中,我们已太久地忘了感动。但是,在地震来临,同胞受难的那一刻,我们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拿出你的纸和笔,为你最牵挂的人写一段最诚挚的祈祷和祝福。”诚如我所设想,感人的话语很快在他们笔下流淌。

这节课后,学生自觉地关注玉树,关注身边的让人感动的人和事,还在周末时走上街头,向过路人及家人宣传,号召人们捐款捐物。若是这些语文课堂起了点的催化作用,又何尝不是语文老师的巨大满足。

例二,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全面开启。我就在“课前五分钟”这个环节中把世博展馆介绍给同学们,并向他们介绍了世博会的意义、作用,然后设置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想去世博会当志愿者,你该如何最完美地表达你的想法。学生们纷纷陈述了各自的想法,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萌生了一种豪情壮志。

例三,近日,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学生对世界杯也是热情高涨,经常在课后谈论他们心中最完美的球星,而且常常争论不休,我就因势利导,在课前布置:请你说说你最喜欢的球星。要说出他最漂亮的一次传球或射门,要说出他身上除了球技之外最吸引你的东西。在第二天的交流会上,同学们的发言精彩得让人刮目相待,更可喜的是,连一向内向,不善交流的小徐同学也侃侃而谈,这不能不令人欣慰。

……

语文老师一定要时时关注时事,这可以让语文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那个源头。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名篇佳作,但由于作者与读者所处的时空不同,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年龄差异等,导致学生与文本之间总有一种距离。如杨绛的《老王》、郑振铎的《猫》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学生却始终无法感同身受。语文老师适时地联系生活,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确实很有必要。再如现今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物质攀比现象严重,却极少关注父母挣钱的辛苦,加之父母的娇纵,导致学生形成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对他人、对社会缺乏感情,文章笔底缺少悲悯情怀。此时语文老师充分关注学生心理的同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尤为重要。

如我在教学《老王》之后,总觉得学生是很被动地在接受知识,而没有真正的情感上的碰撞,怎么办?老王这个形象对学生来说实在太遥远了,必须从学生的视角中去挖掘生活上类似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东西。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电影《小鞋子》的剧照和片段,并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的图片,配以深沉的文字和忧伤的音乐;同时让学生聆听了录音《农民工孩子的心里话》。这些图片文字主人公有些都是他们的同龄人,这大大地触动了孩子的心灵,有的孩子看着、听着、说着,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在这样看似与课本内容并不搭界的课堂中,学生学会了以慈悲体恤之心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地抚慰苦难中的人们,同时也培养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在这之后,学生的“日思录”中经常会关注生活中那些平凡普通,他们会看到一个农民工的微笑,会听到一朵花的哭泣……他们的作文的视角也不再是个人的喃喃自语,而是学会用更宽厚的心胸去体悟生活。

可见,把生活引入文本,让学生与作家平等对话,充分交流,这样“放眼世界,眼光开阔,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教育目标就不会落空。

三、抓住“流行”,绽放学生写作的热情

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下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它们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些“文化”良莠不齐,而学生对这些流行文化缺少辨别能力,语文老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他们,想办法把学生生活中的优秀的流行元素引入语文课堂,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引流行元素入课堂的方法很多,如从周杰伦歌曲欣赏导入诗歌鉴赏,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谈观后感,开展精彩短信的交流,进行讨论热门“百家讲坛”的尝试、博客博文的交流,等等。

以短信为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短信早已飞入了寻常百信家。过年过节短信祝贺已经成为人们不二的选择。这些短信,要么文采飞扬、情深意切,要么诙谐幽默,风趣活泼。而且学生对此兴趣也很大。于是,我把学生发给我的一些短信打印出来,在课堂上请他们赏析。“主题突出,情真意切,简明得体,结构整齐,短小精悍,构思别致,巧用修辞,文采不凡”,这些平常他们觉得枯燥的东西,现在说来却都是充满了灵动之气。同时,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自行编写了几条短信,平常嚼着笔头,不知如何下笔的同学,今天也能写得颇有新意。

可见,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让时尚成为有效的语文课堂资源,能使“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一课程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四、重视风俗,领悟语文的人文色彩

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等三大传统节日被列入法定节假日。有专家认为,应该借此机会将节日文化引入学校课堂,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构建保护民族传统节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实际上,从教十多年来,节日文化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活教材,以它与学生生活的特殊关系有效地丰富了我的语文课堂。

我所教的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其年龄在十四岁左右,正是从感性思维模式到理性思维模式的过渡阶段。根据这一点,我拟了一份教学小计划,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结合具体节日,让学生收集资料(节日来历、传说、诗文等),教师可以帮助;其次进行课堂交流(听、说资料),教师可以进行指导;最后进行延伸写作,活跃思维。这样就既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使这一过程不枯燥乏味,从而很好地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符合新课改要求。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

而且,语文老师还可以把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入课堂教学中。舟山市就有一些特有的地方节日,我经常把这些节日在课堂中为我所用。比如:沙雕节,我就要求学生写写宣传口号;观音文化节,让学生们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普陀山的传说故事;海洋美食节,就让学生们向远方的朋友介绍舟山的风光特色,并告诉他下车后如何乘车到达住处……这些既是语文,又是生活,语文中的生活,让语文更显其作用;生活中的语文,让生活更充满美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老师要独具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享受语文成为师生共同的向往,使语文之树散发独具特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焱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铜仁学院学报,200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