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乳腺癌化疗方案

乳腺癌化疗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乳腺癌化疗疗效;Ki-67;生物学指标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5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也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因此医学上对它的治疗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被综合应用于乳腺癌治疗, 特别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应用侠患者总生存期得到显著改善[1-3]。而目前预测、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还没有一致标准, 因此临床上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的预测因子成了关注热点[4]。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TE及TEC)对乳腺癌的疗效及Ki-67变化, 特收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诊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诊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按第6版《乳腺癌分期手册》进行分期, 纳入标准: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 同时符合手术切除治疗指征的患者;肿瘤大小可知;化疗前通过B超、全身扫描及肿大区域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已经_定肿瘤是否大面转移的患者。年龄36~69岁, 平均年龄(52.5±5.6)岁。64例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 各32例。6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TE组给予多西他赛及表阿霉素均75 mg/m2;TEC组给予多西他赛及表阿霉素均75mg/m2, 再联合500 mg/m2的环磷酰胺。常规处理及治疗:化疗前1 d晚上口服地塞米松9 mg, 化疗当天晨起再口服地塞米松9 mg;化疗前常规检查血象、心电图和肝肾功能;化疗后常规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单位3~5 d, 第7 d复查血象;21 d视为1个周期, 化疗进行2个周期后评估效果, 疾病继续进展的患者需酌情更换化疗或手术方案, 有效果的患者可继续化疗或是手术, 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后实施手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

1. 3. 1 疗效判定标准[5] 按2008年WHO统一标准来判断疗效, 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及进展四个进度标准。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 3. 2 血液不良反应[6] 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标准评价。

1. 3. 3 Ki-67表达 穿刺抽取组织送病理科采用免疫组化法来检测Ki-67表达。细胞核里有黄色沉淀视为阳性细胞, 其中阳性细胞数量75%视为Ⅳ级。Ki-67≥Ⅱ级为阳性, 反之为阴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化疗近期疗效比较 TE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4例及进展2例, 总有效率为81.25%

(26/32);TEC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3例及进展2例, 总有效率为84.38%(27/3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血液不良反应比较 TEC组患者发生白细胞低下25例(78.13%)和血小板低下7例(21.88%)高于TE组的15例(46.88%)与3例(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Ki-67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64例患者通过化疗有13例出现了癌细胞高度退缩或是消失, Ki-67表达实际纳入病例为51例, 化疗前后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86%(29/51)、25.49%(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辅助化疗能控制恶性肿瘤原发病灶及微小转移病灶, 对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使癌细胞总数减少, 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随后在进行化疗或手术治疗。而盲目实施手术治疗或全身化疗可能因为原病灶切除引起小转移病灶加速增殖, 可知新辅助化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9]。目前新辅助化疗方案还无统一标准, 本文对TE方案和TEC方案疗效进行了对比, 除了白细胞、血小板组间有较大差异外, 在两组近期疗效相仿的情况下可优选TE方案。

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里所表达的核抗原, 当下医学上将其较多应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状况的生物标记物, 它在细胞周期G1、G2、S、M期表达, G0期缺失, 是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最可靠的生物标记物, 能呈现出癌细胞增殖速率[10-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化疗前Ki-67阳性表达率为56.86%(29/51)高于化疗后的25.49%(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赵辉, 逢凌云. Ki67检测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判断中的作用.中国医药, 2012, 7(2):184-185.

[2] 刘毅, 张洪兰, 陈昊, 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Ki-67、ER、Her-2和p53的影响及意义.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2, 4(6):348-351.

[3] 马祥君, 何湘萍, 汪洁, 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不同时间Ki-67变化规律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 17(13):976-978.

[4] 桑蝶, 王佳玉, 袁M, 等. Ki-67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癌症进展, 2015(3):291-297.

[5] 冯宇, 赵霞, 吕淑贞, 等. 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癌组织 Ki-67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山东医药, 2016, 56(24):63-65.

[6] 金广超. 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生物学因子的影响. 山东大学, 2015.

[7] 钱飚, 鲁宏峰, 孙龙. Ki-67的改变与Ⅱ-Ⅲ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7):183-186.

[8] 蒋程凤, 迪力夏提・金斯汗, 吐鲁洪・沙列尔. 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变化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及其与分子分型的关系.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 25(5):711-716.

[9] 贾巍, 张红真, 王文娟, 等. 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免疫组化表达变化的研究分析. 浙江医学, 2016, 38(14):1181-1183.

[10] 切闫迹 刘飞, 吴赛红, 等. 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改变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5, 42(12):891-895.

[11] 余海云, 李文萍, 郜红艺, 等.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乳腺癌Ki67、P53表达的关系.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3):297-305.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生存率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治疗通常采用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的综合治疗。近年来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已成为可手术乳腺癌治疗的热点[1]。它起到缩小肿瘤,降低临床分期,提高保乳手术率的作用[2]。本文采用采用tac方案和caf方案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治疗乳腺癌中的临床效果及远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06年5月-2007年10月我院乳腺癌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33-62岁,中位年龄45岁,随机分为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tac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caf组), 乳腺癌tnm分期根据2007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 评定[3],两组患者在年龄、平均病程、病程、病灶及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及病灶及肿瘤分期的比较 

        

        1.2治疗方法  tac组:多西紫杉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20543) 75mg/m2,静脉滴入,d1;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30105)40 mg/m2,静脉推注,d1;环磷酰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h32020857)500 mg/m2,静脉推注,d1。caf组40例:环磷酰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h32020857)500 mg/m2,静脉推注,d1;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10930105)40 mg/m2,静脉滴入, d1; 5-fu (南通精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32022246)600 mg/m2,静脉滴入,d1、d8。每21 d为1个疗程,共2-4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乳腺癌化疗后疗效评价标准,测量新辅助化疗后乳房肿块的大小进行分析。根据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情况分为:完全缓解(cr):所有可见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无其他病灶进展,无任何新病灶出现;疾病稳定无变化(sd):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小于50%,或增大不超过25%,无任何新病灶出现;进展(pd:肿瘤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增大大于25%;cr + pr为总有效率。

        1.4化疗毒副反应   按照who 1979年的抗癌药物毒性分度标准进行评估。

        1.5随访  所有患者术后均按期完成化疗及其他治疗,并定期随访复查,观察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  tac组肿瘤原发灶临床有效率76.25%,明显高于对照组55.0 %(χ2=3.789, 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不良反应比较 2组均无发生iv度不良反应病例,均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病例。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数减少。tac组白细胞数减少的发生率(iii 度)为38.1%,明显高于caf组(χ2=10.23, 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2 组乳腺癌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比较【n,%】 

        

        2.3 随访 中位随访1.5年,tac组无病生存率为92.81%明显高于caf组76.31%(χ2=3.719,p<0.05);两组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表4)。

        表4 两组化疗后随访结果【n.%】 

        

       3  讨论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于增加手术切除与保乳机会、改善生存期和预测预后无疑起到重要作用,根据nccn最新指南,目前辅助化疗的有效方案都可以作为新辅助化疗方案[4]。乳腺癌nct作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5]:1)早期杀灭亚临床病灶;2)使肿瘤降期;3)提高手术切除率与保乳率;4)获取体内肿瘤对化疗的敏感信息。对nct反应好,尤其是达病理cr者,经nct后生存率明显提高[6]。为此,nct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然而nct受手术时机的限制有必要选择高效、速效的联合方案。为了寻找更好的乳腺癌化疗方案,我们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tac方案和caf方案;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对比,p>0.05,但化疗后tac临床有效率为76.25%,明显高于对照组55.0 %(χ2=3.789,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tac方案对乳腺癌的化疗效果更有效。化疗毒性方面, 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数减少[6]。tac组白细胞数减少的发生率(iii 度)为38.1%,明显高于caf组(χ2=10.23, p<0.01);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tac方案含有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有关[7],但是总体上还是有所下降。乳腺癌的化疗的疗效有临床缓解和病理缓解,临床缓解并不一定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大部分临床完全缓解患者镜下仍然见癌细胞,所以此时不能因为临床完全缓解而轻视病情的发展,应积极治疗,同时也是通过体检或影像检查评价疗效有过高评估疗效的弊端[8],只有当病理诊断有效才对患者的预后起决定作用,病理有效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高于临床有效患者,更高于其他无效者,因此化疗后的病理分析对近期疗效评估和远期预后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9]。本研究中tac组无病生存率为92.81%,明显高于caf组76.31%(χ2=3.719,p<0.05),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新辅助化疗可抑制术中肿瘤细胞的转移活性和术后残余肿瘤细胞的生成和增殖[9],从而延长了无病生存时间,降低了乳腺癌转移复发的机率。总之,tac在可手术乳腺癌治疗中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尹子毅,王丕琳,张铁,等.表柔比星联用紫杉醇或多西他赛在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疗效.中国癌症杂志, 2008,18(6):459-462.

[2]金永,任洪军,陆佩知,等. fac和ft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现代肿瘤医学,2009, 17(6):1100-1101.

[3]朱珍,张凤春.晚期乳腺癌的化疗进展.现代肿瘤医学,2009,17(6):1179-1182.

[4]董立国,蒲永东,何建苗.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 35-37.

[5]李子庆,凌华海.局部晚期乳腺癌序贯治疗中全身性新辅助化疗联合局部化疗的临床分析.中国肿瘤防治杂志,2006,13(17):1358-1360.

[6]代志军,王西京,刘小旭.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比较.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4):263-265.

[7]刘志洋,张瑾新.辅助化疗te与cef方案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华乳腺病杂志,2008, 2(1):18-23.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西他赛;表柔比星;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原发病灶较大或区域淋巴结已广泛转移,治疗相当困难,而且预后差[1]。近年来乳腺癌的治疗已得到多方面发展,对乳腺癌的治疗也由局部治疗转变为全身性的综合治疗。新辅助治疗是全身性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2]:消灭微小转移灶;缩小肿瘤,降低临床分期,使部分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转为可手术病例;增加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机会;可根据化疗后临床及病理结果判断预后,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抑制手术后残余的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减少远处播散的机会。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9月共35例LABC患者应用TEC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65岁,平均46.5岁,均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癌,其中Ⅱ期19例,Ⅲa期10例,Ⅲb期6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3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粘液癌5例。术前病人均应用TEC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治疗2~4个疗程。所有患者未经任何抗肿瘤治疗,Kamofsky评分80分以上,心肺功能及肾功能基本正常。

1.2 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为TEC方案,多西他赛75mg/m2,表柔比星80mg/m2,环磷酰胺500mg/m2,,21天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

根据WTO实体瘤通用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病情进展(PD)。CR+PR为总有效率。

1.4彩超观察

分别于化疗前、后进行超声检查,采用相同的增益条件和探头,并摄片比较。以化疗前彩超体积测量比手术前肿瘤体积缩小>50%为化疗有效。

2结果

2.1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35例患者均接受了2~4个周期的TEC方案化疗,CR 8例(22.9%),其中2例(5.7%)为病理完全缓解(pCR),PR 22例(62.9%),SD 5例(14.3%),临床有效率达85.7%,3例经TEC方案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因疗效评价未达PR而更换化疗方案,其余32例在新辅助化疗4周期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5例行乳癌保乳术,手术切除率为100%。

2.2不良反应

主要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为主。35例患者经治疗后,30例(85.7%)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现象,其中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4例(11.4%)和2例(5.7%),经用G-CSF 治疗后骨髓功能很快恢复,未延误手术时机;其他毒副作用为轻中度脱发24例(Ⅰ~Ⅱ度脱发为68.5%)、恶心呕吐 19例(54.2%),口腔黏膜炎6例(17.1%),部分患者出现液体潴留、肌肉关节疼痛等,均可耐受;没有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以及心脏、肝、肾毒性反应。

3讨论

研究表明[3],新辅助化疗不仅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且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低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率密切。术前化疗称为新辅助化疗。理论上认为【4】:①新辅助化疗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肿瘤负荷和组织反应性水肿,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降低复发率;②控制术前存在的微小病灶及亚临床灶,抑制手术引发的肿瘤增殖刺激,并对微小病灶有一定的杀伤作用;③容易使肿瘤局部达到有效浓度,控制医源性转移;④帮助术后选择化疗方案,并评价预后;⑤防止远处转移,改善预后。

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标准化疗方案【5】。蒽环类抗癌药物的出现显著提高了乳腺癌的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由于阿霉素的心脏毒性和剂量累积毒性限制了此方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表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半合成抗癌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的改变,抗肿瘤活性有所提高。临床研究表明,与阿霉素相比,其EPI治疗指数高、毒副作用低,尤其是心脏毒性、骨髓毒性低【6】。多西他赛是新一代紫杉类化疗药物,可与游离的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合成稳定的微管,同时抑制其解聚,导致丧失正常功能的微管束的产生和微管的固定,阻断细胞有丝分裂,对肿瘤细胞产生抑制和杀伤作用,是目前乳腺癌化疗中最有活性的药物之一。TEC方案已被证实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7-8]。新辅助化疗可以取得较高的反应率,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5,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TE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35例LABC患者中,临床有效率达85.7%,毒副作用可耐受,没有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以及心脏、肝、肾毒性反应,与文献报道相仿。综上所述,TEC方案应用于LABC新辅助化疗有效率高,治疗耐受性良好,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灿铭.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M]//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1-272

[2] 王成刚.新辅助化疗[J].山东卫生,2005,7:54-5.

[3] 邵志敏,李俊,吴灵,等.术前化疗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学杂志,2000,22(4):296.

[4] 管卫华,龙英,御宝铭.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J].国外肿瘤医学分册,2001,28(3):233-235.

[5] 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 et al. 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J]. J Clin Onco,l 1997,15(7):2483-2493.

[6] Greg L, P losker, Diana Tanids, et al. A review of is, tpharthacodynathic and phythacokinefic propetties, and therepeutic use in cancer chethotherapy[I]. Drugs 1993,45:788.

[7] 沈镇宙,柳光宇,苏逢锡,等.多系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J].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2):126-128.

[8] R an asw any B, Povoski SP, Rhoades C, et al. Phase Ⅱtrail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docetaxel followed by epirubicin in stage Ⅱ/Ⅲ breast cancer[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5,93(1):67-74.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治疗中新辅助化疗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单用方案, 治疗组采用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联合用药方案。化疗4 个周期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应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是常见的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or primary chemotherapy,NC或PcT)是指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或放疗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作为开始于局部治疗之前的一种辅助化学治疗模式,目前已成为乳腺癌多种治疗手段当中的一种选择。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的确切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II~ III期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将我院收治女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NAC进行治疗。患者年龄27~69岁,平均(44.6±7.1)岁。用药前均经细胞学穿刺或病理学活检明确诊断。术前分期: Ⅱ期, Ⅲ期, Ⅳ期。治疗前常规行血常规、尿常规、胸片、双侧乳腺钼靶片、肝肾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检查,无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无化疗禁忌证。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分期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前予以化疗4周期后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再用FEC方案化疗3个周期。对照组治疗方案为表柔比星60mg/m2,第1天静滴, 21d为1周期。治疗组治疗方案为多西紫杉醇175mg/m2+表柔比星60mg/m2,第1天静滴, 21d为1周期。在化疗前及化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常规给予止吐、保肝、护胃及对症支持治疗。4周期化疗结束后2周内行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价:根据U ICC(国际抗癌联盟)的乳腺癌化疗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治疗效果采用WHO统一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病变进展(PD)。CR、PR的总和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 0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取α=0. 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联合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表柔比星(P

2.2 不良反应: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脱发等,患者均能耐受。部分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予以G-CSF和对症治疗后症状均缓解。无肝肾功能明显异常。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无因化疗而死亡病例发生。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常见的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早期易发生血行播散,确诊时5%~15%的患者已有远处转移,而潜在微小转移灶可达50%~60%,如无法控制其微小转移灶,则易造成治疗的失败。研究表明,在有效的化疗前切除原发肿瘤会促使肿瘤新血管形成,导致微小转移灶的发生、抗药细胞株的增加等。

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1)能缩小瘤体减少手术的范围及创伤;(2)能使部分无法根治的肿瘤降期达到可以手术根治;(3)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微小转移;(4)是体内最好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可以为以后的辅助治疗提供借鉴;(5)此时肿瘤的血管完整具有良好的和高限度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晚期乳腺癌采用NAC,使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后再实施手术,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乳腺癌NAC的关键在于提高有效率,经NAC获得PCR的患者才能获得最终生存优势,联合用药有更高的缓解率。本研究表明,表柔比星+多西紫杉醇联合应用明显优于单用表柔比星(P

综上所述,采用新辅助化疗可观察到化疗前后肿瘤的大小、病理学及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直观地了解到具体肿瘤对所给的化疗药物、方案是否敏感、有效。这是最为可靠,也是难得的体内药敏试验。对某些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可及时调整、更换有效化疗药物,为制定高效化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以最大可能提高化疗效果。与之相比,术后化疗,因无可观察的病灶评估疗效,多凭经验拟定化疗方案,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达到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效果。笔者认为,新辅助化疗可能对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是有益的,其中最大受益者是原本不可手术的患者以及部分拟行保乳手术的患者。乳腺癌综合治疗应以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然后放疗最后是辅助内分泌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启船,孙晓,王青.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手术的影响及其近期疗效观察[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 13(1):20-21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乳腺癌;转移;紫杉醇;顺铂

乳腺癌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 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很多治疗方法不断改进, 但乳腺癌的复发率及转移率仍然较高, 预后较差[1]。本研究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案对复发转移的晚期乳腺癌进行化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共60例, 均为女性, 年龄29~74岁, 平均年龄(54.3±14.3)岁。入选条件:①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学确诊, 影像学确诊肿瘤转移。②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放疗、术后化疗等治疗, 且出现复发转移者。③卡氏评分≥60分, 预计生存时间>4个月。④心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41例(68.3%), 髓样癌17(28.3%), 单纯癌2例(3.3%)。肿瘤原发灶位于外上象限48例, 外下象限7例, 内上象限3例, 内下象限2例。其转移灶经CT、MRI、超生、PET-CT等证实。转移部位:肝转移24例(40.0%), 肺转移33例(55.0%), 骨转移8例(13.3%), 淋巴结转移20例(33.3%), 胸壁转移7例(11.7%)。1个部位转移8例(13.3%), 2个部位转移31例(51.7%), 3个及以上部位转移21例(35.0%)。

1. 2 化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方案。紫杉醇175 mg/m2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 第1、2、3天缓慢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脉滴注1 h, 第2~4天静脉滴注, 用紫杉醇前1 h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 预防变态反应, 化疗前30 min常规给予托烷司琼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出现中重度粒细胞减少时,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每21天为1个周期, 常规治疗4个周期。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WHO制定临床疗效标准, 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CR为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PR为各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乘积总和减少50%以上, 至少维持4周;SD为各病灶双径乘积总和增大

1. 4 不良反应 采用WHO标准, 分为0~Ⅳ级, 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肌肉关节疼痛、胃肠反应重(呕吐、恶心)、脱发等。

2 结果

2. 1 疗效评定 化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60例患者中, 其中CR5例, PR37例, SD14例, PD 4例, 总有效率为70.0%。临床获益患者(CR+PR+SD)56例, 占93.3%。

2. 2 不良反应 本组60例患者中白细胞下降Ⅰ度7例、Ⅱ度31例, Ⅲ度18例, Ⅳ度4例。中性粒细胞在用药7~10 d开始降低通常。常于15~20 d完全恢复。22例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消化道反应均为Ⅰ、Ⅱ度毒性反应为38例, 约占63.3%。5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 约占88.3%。关节痛31例, 肌肉痛14例, 手足麻木22例。

3 讨论

紫杉醇可以和癌细胞微管蛋白结合, 阻断癌细胞有丝分裂, 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除此之外, 紫杉醇还能够对巨噬细胞上面的TNF因子受体产生刺激作用, 刺激其释放白介素, 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 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2]。乳腺癌术后转移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这类患者的治疗非常棘手, 基本上是不可治愈的。一旦复发转移, 患者的生存期常常在12~36个月。术后转移复发常常以化疗为主, 联合化疗是常用的方案, 这样可以避免单一药物的临床疗效有限以及癌细胞耐受。紫杉醇是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种生物天然抗肿瘤成分, 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是目前单药治疗乳腺癌效果最好的药物。顺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顺铂与细胞内 DNA链上的碱基作用, DNA链间或链内交联, 改变正常的复制模板功能, 可用于细胞周期的任意时相,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单纯紫杉醇治疗复发性乳腺癌的有效率为30%~65%。紫杉醇与顺铂无交叉耐药, 并且不良反应很少重叠, 因此其联合用药安全性较好, 不会产生更多的毒副作用。细胞水平的实验证实, 紫杉醇联合顺铂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具有协同作用[3, 4]。

在乳腺癌肺转移中,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应用可提高其临床化疗疗效。本组应用紫杉醇加顺铂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乳腺癌转移患者60例, 总有效率为70.0%。本化疗方案对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移植。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为主。极少数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情况。白细胞下降则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后, 均在5~7 d后逐渐恢复, 恶心呕吐等症状适当应用托烷司琼等药物治疗均能较好缓解症状。本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重大不良事件, 总体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 周文喜, 钱小刚, 陶庭池, 等.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28例临床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4, 8(2):71-72.

[2] 张少华, 江泽飞, 宋三泰, 等.泰索帝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化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癌症进展, 2007, 2(3):217.

[3] 张琳, 史乐年.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7(31):250-251.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微转移因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NeoadjuvantChemotherapyforPeripheralBloodMicrometastasisFactorsinPatientsofBreastCancerHEGang,etal.NingboNo.2Hospital,Ningbo(31501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fneoadjuvantchemotherapyonperipheralmicrometastasisfactorsinbreastcancer.Methods:CK19mRNA,VEGFmRNAandhMAMmRNAinperipheralbloodof48breastcancerpatientsweredetectedusingRTPCRbeforeandafterneoadjuvantchemotherapy.Result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breastmicrometastasisfactorswasnotedindifferentpathologicalstages(P>0.05);thepositiverateofmicrometastasisfactorswashigherinupperclinicalstages(P<0.05).Chemotherapyhadpositiveeffectonmicrometastasisfactors(P<0.01).Conclusion:Thefactorsofperipheralmicrometastasiscouldbetestedforbreastcancerpatients,guidingprognosisandtreatment.

Keywordsbreastcancerneoadjuvantchemotherapymicrometastasisfactor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

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一直是近年研究的热点。NSABPB18试验随访5年的资料证实[1],检测外周血微转移肿瘤细胞,并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是新辅助化疗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选择细胞角蛋白19(CK1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人乳腺球蛋白(hMAM)作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因子进行联合检测研究,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微小转移灶检测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4月~2009年3月具备新辅助化疗条件的乳腺癌患者48例,年龄35~78岁,平均47.6岁。病理分期:I~II期17例,III期31例;病理分级:浸润性低分化腺癌27例,浸润性中、高分化腺癌21例。

2方法

2.1新辅助化疗方法48例采用CAF方案行新辅助化疗23例,予环磷酰胺600mg,第1天,氟尿嘧啶500mg,第1天,多柔比星60mg,第1天,两周方案;第1天采用AT方案行新辅助化疗25例,予紫杉醇160mg,第1天,表柔比星60mg,第1天,两周方案。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第1天和化疗结束后第7天检测外周血中相关基因标志物微转移因子的表达水平。48例患者之前均未行任何治疗。

2.2检测方法化疗前和化疗后分别取外周静脉血10ml,弃去采血针抽取的前2ml血,以减少标本被皮肤细胞污染可能,随后取8ml分别加入四支含EDTA的抗凝管中,充分摇匀,以PBS稀释后,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收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层,洗涤后移至EP管,70℃冻存备提取RNA用。

2.2.1仪器、试剂与引物PersonalCycler型PCR仪(德国Biometra公司);GelDoc型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美国Biorad公司);RNA提取试剂盒和RTPCR试剂盒(Takara公司);引物(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VEGFC上游引物:5’GCATGAACACCAGCACGAG3’;下游引物:5’ATGAAGGGACACAACGACAC3’,扩增产物为717bp片段。CKl9上游引物:5’GCGACTACAGCCACTACTACAC3’;下游引物:5’GAACCAGGCTTCAGCATCC3’,扩增产物为440bp片段。11MAM上游引物:5’CCGACAGCAGCAGCCTCAC3’;下游引物:5’TCCGTAGTTGGTTTCTCAC3’,扩增产物为338bp片段。内参照βactin上游引物:5’AGAAGGATTCCTATGTGGGCG3’;下游引物:5’AAGCATTTGCGGTGGACG3’,扩增产物为979bp片段。

2.2.2RNA提取及鉴定取出保存的单核细胞标本,按RNA提取试剂盒中的操作说明书提取总RNA,并根据(A260A320)×稀释倍数×0.04μg/μl值计算RNA的浓度,以A260/A280判定其纯度。

2.2.3RTPCR反应按照RTPCR试剂盒操作,βactin分别与VEGF、CK19和hMAM进行同管扩增,PCR产物用1%琼脂糖电泳后,进行凝胶成像分析,并根据VEGF/βactin、CKl9/βactin和hMAM/βactin分别计算各自的相对表达量。

2.2.4产物鉴定凝胶成像系统观察,本组VEGF、CK19和hMAM均在内参照扩增产物片段处出现清晰条带,证实RNA无降解和反应体系适当。各自对应的预期产物片段出现清晰阳性条带为待测标本阳性,否则为阴性。本组扩增产物在相应扩增产物片段处显示清晰阳性条带。

2.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l5.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及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化疗前微转移因子测定低分化腺癌微转移因子检测总阳性率85%(23/27),其中hMAM阳性率51.8%,与VEGF和CK19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高分化腺癌检测总阳性率76%(16/21)。微转移因子阳性率在病理分级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理分期Ⅲ期者微转移因子检测总阳性率87.1%(27/31),明显高于I~II期的52.9%(9/17),表明微转移因子与乳腺癌分期有关,即分期越高阳性率越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表1化疗前外周血微转移因子表达检测结果例

3.2新辅助化疗对微转移因子的影响见表2。表2化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因子变化

4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血行播散是乳腺癌转移的途径之一,检测血循环中微转移因子并给予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RTPCR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检测技术,能快速扩增肿瘤细胞内特异性的mRNA表达,并可在107个单核细胞检出1个克隆和10个乳腺癌细胞,其灵敏度可达(2~5)×107,并预示肿瘤的微小转移[2]。抽取外周血比抽取骨髓方便,且易被患者接受。笔者采用RTPCR技术以肿瘤特异性CK19、VEGF和hMAM为靶RNA,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因子并结合新辅助化疗探讨其临床意义。

用于乳腺癌微转移指标的RNA主要有组织特异性mRNA,如细胞角蛋白1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形上皮黏蛋白的核心蛋白、人乳球蛋白(hMAM)和癌胚抗原等[3]。联合其中的2~3项进行检测,可提高检出率,减少假阴性。因此,筛选乳腺组织特异性标志基因是提高微转移检测可靠性的关键。

本组结果显示,48例化疗前乳腺癌外周血中CK19、VEGF和hMAM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为39.5%、47.9%和68.7%,其中低分化癌组中的hMAM阳性率为51.8%。文献报道[4],hMAM表达总阳性率为53.3%,VEGF在III期中的表达为35.5%。本组检出阳性率低于DeLuca等[5]报道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在转移性肿瘤中的检出率59%。血液中阳性高度提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因此其有可能作为预后评价和辅助治疗选择(尤其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的单抗)及治疗监测的指标。Stathopoulou等[6]用RTPCR检测I、II期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前外周血的CK19mRNA阳性率为30%(本组为29.4%),认为CK19mRNA检出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张新丽等[7]对血液中检出微转移阳性率统计学分析,0~I、II、III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显示血液微转移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本组结果显示,微转移因子阳性率在病理分级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分期越高阳性几率越大,两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

笔者在对血液微转移因子检测的同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化疗方案和治疗周期。1994年美国FDA批准紫杉醇用于治疗复发转移的乳腺癌,2000年批准用于早期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8],含紫杉醇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0S)均有显著改善,复发风险降低17%(P=0.0023),死亡风险下降18%(P=0.0064),从而确定了紫衫醇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笔者选择经典的CAF和AT方案,实行2周给药,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血液中微转移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化疗前微转移因子阳性率在化疗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化疗前后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指标,化疗后这些指标可能发生变化。若在治疗前能获得这些生物学信息,对判定预后和拟订治疗方案至关重要[9]。随着检测药物疗效的生物学指标研究的深入,以及不断探索、开发有效化疗方案和药物,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这一手段,可为患者选择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WolmarkN,WangJ,MamounasE,etal.Preoperativechemotherapyinpatientswithoperablebreastcancer:nineyearresultsfromNationalSurgicalAdjuvantBreastandBowelProjectB18.JNatlCancerInstMonogr,2001,(30):96102

2刘宁,张伟,郝希山,等.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小转移.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3840

3韩正祥,张敬川.hMAMmRNA和CEAmRNARTPCR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肿瘤,2004,24(3):273275

4AnnaF,JadwigaK,PaulinaK,etal.Detectionofcirculatingbreastcancercellsinperipheralbloodbyatwo2markerreversetranscriptasepolymerasechainreactionassay.ActaBiochimicaPolonica,2004,51(3):747749

5DeLucaA,PignataS,CasamassimiA,etal.Detectionofcirculatingtumorcellsincarcinomapatientsbyanovel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reversetranscriptionPCRassay.ClinCancerRes,2000,6(4):14391444

6StathopoulouA,VlachonikolisI,MavroudisD,etal.Moleculardetectionofcytokeratin19positivecellsintheperipheralbloodpfpatientswithoperablebreastcancer:evaluationoftheirPrognosticsignificance.JClinOncol,2002,20(16):34043412

7张新丽,刘希光,张明宾,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检测对辅助化疗有效性监测的临床研究.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2:104106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01-1

乳腺癌不仅是一种局限性疾病,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于其治疗也由局部治疗转变为以局部和系统性的综合治疗为主。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是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的第1位,死亡率的第4位。

随着目前乳腺癌普查水平和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早期乳腺癌占乳腺癌新发病例数的比例不断提高,但局部晚期乳腺癌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临床问题。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一般是指乳腺原发病灶较大,手术切除较困难,但没有远处转移的临床Ⅲ期乳腺癌,其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在90%以上,预后较差,如何有效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是临床上需引起重视的课题之一。术前化疗设计的生物学基础是癌细胞增殖可使耐药性细胞增多,早期采用无交叉耐药的化疗,有助于抑制耐药细胞的产生,从而提高化疗疗效。化疗可以使局部晚期乳腺癌降期以便手术治疗,而吡柔比星与紫杉醇联合应用是目前对转移性乳腺癌化疗较有效的方案。

目前,由于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其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仍然是乳腺癌治疗方面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法新进展。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rootherapy)即术前化疗,具有降低肿瘤分期,提高可手术率和生存率等优点,目前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已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患者的疗效。

1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72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ⅢA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TA组(n=24)(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TXL 135mg/m2静滴,d1,THP 40mg/m2静推,d2。CAF组(n=24)(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THP 40mg/m2静推,d1,CTX 600mg/m2,静推,d1.8,5-FU 12mg/kg,d1-5,静滴。CMF组(n=24)(环磷酰胺联合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CTX 600mg/m2静推d1.8,5-FU 12mg/kg,静滴,d1-5,MTX 0.4mg/kg,d1,静推。

21d为一个周期,2个周期后对乳腺癌原发病灶及腋窝淋巴结状态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TA组总有效率为83%,CAF组总有效率为63%,CMF组总有效率25%。TA组与CMF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

2局部晚期乳腺癌治疗新进展

乳腺癌化疗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

乳腺癌采取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肿瘤发展情况,如何提高新辅助化疗疗效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探讨乳腺癌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特回顾性分析我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经过B超检查确定患者肿瘤转移情况,依照新辅助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EC组(52例)和ECT组(52例)。EC组患者年龄34~64岁,平均(46.32±8.68)岁,TNM分期29例患者为II期,23例患者为III期肿,有2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ECT组患者年龄33~67岁,平均(43.65±11.37)岁,TNM分期28例患者为II期,24例患者为III期,有31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分期及转移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EC组患者采用表柔比星100mg/m2联合环磷酰胺600mg/m2的EC方案辅助化疗治疗,在第一天静脉滴注,ECT组患者采取ECT方案,在EC组的基础上添加多西他赛100mg/m2静脉滴注,在治疗中,根据患者世纪情况给予雷尼替丁、托烷司琼等药物缓解胃肠反应,所有患者化疗每两星期为一疗程,化疗四个疗程观察效果,

1.3观察指标

参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变稳定(SD)和病变进展(PD),以CR、PR为有效,SD、PD为无效;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PEMS 3.1对数据进行处理,疗效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X2检验,若P

2 结果

2.1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ECT组治疗总有效率84.62%(44/52),EC组为65.38%(34/52),ECT组明显高于E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化疗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基本类似,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受损以及白细胞减少等,EC组患者白细胞减小和血小板低下发生率明显低于ECT组(P

表2 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比较 [例(%)]

3.结论

目前新辅助化疗被认为是乳腺癌治疗中的一种标准治疗方案,有益于患者的综合治疗,但是对于新辅助治疗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1-2]。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采用含蒽环类的联合化疗方案要比CMF方案效果好。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方案之一,前者可直接嵌入DNA核碱对之间,干扰癌细胞基因复制,从而对肿瘤起到抑制作用;后者环磷酰胺为常见的烷化剂类抗肿瘤药,在体内经肝微粒体酶催化下可分解出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的酰胺氮芥及丙烯醛,发挥抗癌作用[3]。我院在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添加紫杉类药物多西他赛抗肿瘤药,可加强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并抑制其解聚作用,破坏肿瘤细胞的正常分裂,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4-5]。从研究结果来看,ECT方案治疗有效率优于EC组,两组胃肠道反应、口腔粘膜反应、肝功能损害与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ECT组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低下的发生率高于EC组,治疗过程中需注意。

参考文献:

[1] 杨俊娥,陆苏,刘红等.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11,38(7):405-408.

[2]柳光宇,王玉洁.新辅助疗法: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疗的试金石[J].中国癌症杂志,2013,04(8):584-589.

[3]嵇健,刘民锋,杨翼鹏等.环磷酰胺联合强的松建立人乳腺癌小鼠移植模型[J].中国肿瘤临床,2014,10(10):616-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