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教研计划

校本教研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本教研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依据,以教师进修校校本教研工作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在现有学校教研和教师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教研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用心营造教研氛围。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这是本学期的重点。

3、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或实践优质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反思,力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具体步骤和方法:

2、深化制度。继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已有的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作保障。

3、深化课例研讨校本教研模式。

深化上学期的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每个教师围绕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要求:课后说课后反思)

(2)教师(学校领导)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

(3)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修改。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立足课改,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人人争达标活动。以教校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

(3)立足岗位培训,逐步提高。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比赛,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等活动。

6、发挥网络平台作用,丰富研讨内容。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在林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树立质量为先的观念,深入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做到“在工作中主动监控、及时督促辅导、工作程序细致”的要求,我校坚持以教务处为抓手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落实《课程标准》要求。以“一条龙”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教研活动,求精、求实、求活、求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于学校特色内涵的发展,努力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目标任务:

1.强化各教研组长负责制,各位组长要增强角色意识,自主开展活动。对组内成员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协调,并对组员进行细致、公平的评价。

2.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继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学科综合教学等课题研究,形成课内和课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主体式教学研究模式,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整理、检测、总结工作,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加强日常教学规范性管理,加强对备课活动的检查。

4.进一步完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内容和方法,科学地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5.继续加强骨干教师的作用,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参加不同类别的网络教研活动,多学习、多借鉴、多锻炼。

三、工作思路:

新学期,我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特色,落实三个重点,强化五项工作,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教研水平。

围绕一个中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突出二个特色:精心打造和谐校园;精心多培育骨干教师。

落实三个重点: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教研参与热情为重点。

强化四项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与评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

四、工作重点与措施:

1、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学期,学校将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听讲习惯;按一定的书写要求和格式做作业,错题是否及时订正,是否养成阅读习惯等等,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力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作业展览,写字测评,以此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2、抓好一期一次的“教研月”活动。

我们拟定10月为全镇学校“教研月”活动月。在这个月里,学校将围绕“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永恒的主题,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教研活动、教师教学、集体研究、教学常规、教学管理逐一抓细抓实。通过“教研月”,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增强新课程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认真组织全镇教师开展课件教学技能竞赛活动

我校拟定11月开展课件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将以此为契机,在以往培训较好成绩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全校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以促进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提质”作用。同时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机会到外面去上一堂优质课、听一堂优质课。激发教师进一步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基本功的提高,在全校掀起练技能,强素质,为学校的教研发展投入热情。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3篇

一、校本教研与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到办学的质量与水平。教育科研是教育思想的重心,而校本教研则是教育科研的校本化。实际上,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就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专题,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研究,明确方向,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起因、演变的过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从理论上总结内在的发展规律,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

教研,作为一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了。但长期以来,这种教研只是一种常规教研,或者说是一种“传统教研”。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都是研究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1、常规教研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校本教研重视教学规律性研究。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教材教法的探讨,但更重要的是教学规律的探索,比如教师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阐释、学生对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如何练习。常规教研解决的是单个问题,校本教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比如:教师布置作业,传统教研是针对个别教师的个别章节进行研究的,目的是规范这个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而校本教研是研究一类教师,甚至是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从中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客观规律。

2、常规教研着眼于一时一事,而校本教研有明确的计划、目的和任务。传统的教研,一般是简单的教材教法研究、简单的作业布置研究、简单的教案设计研究,或围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开展简单的说课、评课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很重要,不可忽视。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研不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过程性。校本教研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专题,制订研究计划,因而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是一个调查过程,一个分析过程,一个提高认识过程,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具有动态性。

3、常规教研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群体。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的互动性和师生的协作性日渐突出,简单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在网络教学中,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行,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行,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但活动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学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参评者和发言人,要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不研究学生这一主体角色,不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在网络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的互动?”这样的问题,常规教研是难以完成的。

三、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

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都必须进行选题,对确定的专题进行研究,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总结;都要求题目具有操作性,便于调查研究或实验;大多采用问卷、访谈、现场观察记录等调查方法;都必须对数据或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但是,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校本教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能力。

2、内容不同。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局限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范畴;而研究性学习面更宽,不管是课堂内外,只要是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相关的问题,一般地说,都可以圈定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范围。

3、主体不同。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校本教研中,学生作为参与者的身份,支持和协助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协助者和组织者。

4、过程不同。校本教研与研究性学习比较,过程没有那么复杂,周期没有那么长。校本教研无需开题、结题,不一定要公开展示成果,但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互相交流、借鉴提高。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4篇

由于路途较远,集中7所学校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有一定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了三级组织各有侧重的方式。

完小校本教研,体现自主性。中心校统一制定了教研制度,以完小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研内容:一是中心校统一的规定动作,如专家专题讲座、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课例的学习研讨等;二是各校结合自己学校情况,制定校本教研计划,针对课改方向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校本研究内容,以理论学习,主题教研,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同时,中心校干部深入各校,进行指导。完小的校本教研体现了完小发展的自主性,也使教师深切地感受到教研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适切性。

骨干研修组校本教研,体现引领性。以中心校为核心成立语文、数学、英语等骨干研修组,研修组成员都是各校的骨干教师。每学期由中心校教科研室制定骨干研修组教研活动计划,每月组织两次骨干研修组教研活动,每一次教研都有专题,以“提出问题―集体备课―公开研讨―教后反思”为主要形式。在活动中,教师们共同备课、上课、评课,真正探究教学实际问题,共同提高。参加完骨干校本研修活动后,学校还要求这些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把研修成果带回本校,通过讲座、做课等方式传播给其他教师。这种教研活动促进了骨干教师的再提高,同时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5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校本教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推动器”。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赋予校本教研更高的使命,所以“校本教研的改革与创新”必然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而目前较薄弱学校的各项条件较差,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创新校本教研,优化校本教研效果,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对较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的改革与创新,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激发教师校本教研新动力

提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已有十多年,但一些较薄弱学校由于条件较差,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动力,所以给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激发校本教研的新动力,首先要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即要改变“搞教研是专家、领导的事,是城里条件较好的学校的事,我们农村小学哪能搞出什么名堂来。”的传统的狭窄的教育观,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者型教师新观念。为了改变教师的旧观念,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或多听专家讲座,分析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等途径,让教师从理论上和具体的教育现象中获取更多的新信息,让这些信息慢慢地冲淡、过滤旧观念,再经过反复强化,认识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形成新的校本教研观,从而激发教师的校本教研新动力。

二、制订教研新制度,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必需要有更科学,更完善的制度进行科学管理,才有保障。目前,一些较薄弱学校,有的没有制订制度,做到那里算那里,更谈不上规范管理。有的学校虽然有制度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由于这些制度不适合本校的实际,或要求过严,或目标过高,或漏洞较多等;另一方面由于考虑经济原因而缺乏激励性。如是前者问题,制度就脱离了“本”,这种不着“本位”的制度是无效的;如果是后者问题,制度就存在不完善,缺乏“人本”思想,是被动无力的。

面对存在的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现象,较薄弱学校应引起重视,及时制订新制度或更新不科学的制度。那么,制订制度应注意哪些方面呢?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以学校本身的实际“为立足点”;②以指导性、规范性、可行性为“中心内容”;③以激励性手段为“动力”。这样制订的制度就更能为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给予更规范的管理,为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构建新模式,优化校本教研效果

目前大多数较薄弱学校实施的校本教研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是“学理论――学经验――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这是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的研讨过程(以学为主,研为辅),但教师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组织管理模式是“主管教学副校长设计研究学习内容和思路,教导主任组织实施,科组长具体安排,教师参与”。即是一种领导唱主角,骨干教师唱配角,教师当观众的灌入法被动模式。不难看出这种校本教研模式存在的问题是:目标不明确,领导干得苦又累,骨干教师没研出味,其他教师研不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当然是效果甚微。那么,要构建怎样的模式,才能优化校本教研的效果呢?下面是本人设计的校本教研新模式:

从上面的模式图可以看出,横向体现了研究人员的安排是自下而上选代表,自上而下重组织,符合较落后学校的实际;纵向看,目标明确,立足本位,分步实施,全面开花,注重激励。这种模式以“校为本”,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激励手段为动力。这种新模式,自然能使校本教研工作获得优质高效的教研效果。

四、创新教研内容,解决教学问题,促教学质量长足提高

由于较薄弱学校地处农村,远离市区,信息不通,教师交流较少,思路不广,加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对于哪些是最值得研究的内容,哪些是在我们的现有条件下或可以创造的条件下,能进行有效研究的内容等都要认真考虑清楚。否则,如果选错内容的话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无效果,要么无结果。

目前,这些较薄弱学校多数把校本教研活动变成了校本培训,

注重对教师的理论学习或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也有的学校把一般的常规教学研讨课当作是校本教研内容。以上这些做法,从教学角度来看是可以的,但从校本教研的要求来衡量,是肤浅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简单的做法,创新校本教研内容,选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可能有些人会说,教学上的问题都是我们每天面对的问题,哪有什么新内容,但我认为只要是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内容就是新内容,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是新问题。这样的新问题的特点是教师既熟悉又陌生。如研究一种教学方法,积累一种教学经验问题;研究学生一种学习心理,解决一群学生的学习问题等都可作为校本教研的新内容来研究。

下面谈谈本人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挖掘研究新内容的。

首先,通过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根据学科的实际找出教学中的

问题,进行讨论分析,集思广益。然后,选出一个大家都认为最需解决的,通过大家的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本学年或更长时间校本教研的目标内容。最后,针对内容提炼出研究课题,围绕课题制订出可行的专题教研计划,并组织教师学习计划,形成共识。如我校这个学年,针对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问题,在语文科组中,以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一年来,教师们有针对性的努力研究与探索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各人都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他们的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种: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怎样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方法;②情景教学法,即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受生活,为作文时写出真情实感做积累经验。③用好教材,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④示例法,即以“下水文”为学习范例,让学生能从文中直接掌握写作方法。这次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学生的写作兴趣较浓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主要问题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4-02

一、校本教研现状和主要问题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制度。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体系建构要不断优化,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但是调查中发现,当前学校在校本教研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1.教师教研意识不够强,有为应付检查而教研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校本教研本应是教师积极主动要求开展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更专业的成长。然而有好多学校的教研却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农村的乡镇学校尤为明显,上级检查时便突击写教研记录,认为只要有材料可查就行了。变成为了完成教研这个检查而教研,把教研完全当成了一个负担,只是被动的去接受,甚至弄虚作假,使教研活动完全失去了其现实意义。

2.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在农村偏远学校,信息闭塞,一些教师长期以来都认为教学都是教育的重点,相对而言,教育研究一直得不到重视,缺乏创新理念、探究意识,“传统教学”严重制约了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动力,安于现状,学习被动现象严重;由于师资的逆向流动,农村学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严重流失,因而教研活动缺乏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引领,教师的专业水平急需提高。

3.学校组织保障跟不上

部分学校无工作记录,无活动安排。虽然每学期每个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按惯例都草拟了活动计划,也安排了一定的活动时间和内容。但从计划看,大多数只是几个简单的条款,活动目的要求不明,活动安排随意性大,内容与形式单调,时间不落实,活动经费无保障。从具体的活动过程看,教研组对活动的质量无有效的评估手段,对不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在一些较小的学校,有些学科全校仅有2-3名教师,因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开展活动。

4.教师培训工作难开展。由于学校经费不足,难于保障学校教育正常运转,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很难开展全员培训;老师培训提高的意识较差,依赖于学校自身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层次性较低,校本教研活动处在低水平重复的徘徊状态,给教研工作带来困难。

二、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面对学校教研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立足本校实际,以人为本,以校为本,加大力度,切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提高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校本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校本教研不等同于教研组活动,也不等同于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是自下而上,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专业发展。它的特征是: 校本性、人本性。

2.完善校本教研的制度体系,规范教研活动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校本教研应在校长的带领下从行动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着手,努力为教师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建平台,逐步建立、健全了校本教研制度,为校本教研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建立了有效的规范保障,为新的教学秩序的确立和重建学校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全方位开展有效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备课。每一位教师要要有质量意识,向45分钟要效率。

1)明确教学目标。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置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撰写可操性较强的教学设计。

2)精心设计学案。倡导集体备课。教师要善用教材而不惟教材,灵活应用教材,并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本很好的素材。

3)学案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适度开放性,保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体现练习和板书设计的精练性和艺术性。

(2)抓课堂。

1) 教师要树立人本思想和服务意识,进入课堂就要目中有人,尊重学生,强调师生关系和谐,展现亲和能力。

2)禁止无备课、无准备进课堂,努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拖堂;每位任课教师必须提前按时进教室,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提醒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3)课堂教学要认真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3)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

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校本教研过程之中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强调研究的民主性。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一所好学校是一群好教师支撑起来的!”以校为本,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深入探索。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潜能,以学校为基地,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为起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确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具实效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7篇

一、完小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

部分山区教师对校本教研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校本教研神秘化。认为校本教研是搞科研部门的事,做教师的教好学生就成了,搞不了,也搞不好。只须上好课,抓好管理,成绩考好就行了。这样使得好的教学经验自生自灭,得不到及时总结和交流,还有许多教研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二是小学教师搞教研没有时间和精力,又怕影响学生成绩,还怕影响教学工作。三是将校本教研简单化、庸俗化,片面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听听课,做做实验总结,写写论文,与教学质量没有关系,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甚至有人认为小学教师搞教研是追名逐利的表现。

2.学校组织方面

校本教研在形式和内容实施上存在问题:一是学校教研缺少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教研组对学校提出的科研项目、目标、任务、课题、实施过程,结果评价缺少统一指导,教研统筹不力,属于教师个人行为,各干各的各自为阵,没有发挥集体观念和群体功能。二是学校教研工作仅停留在查教案、作业、听课、讲课、说课、看名师讲课以及学文件等。久而久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潜心钻研的积极性。三是学校内部教师之间冷嘲热讽,个别教师宁可自甘堕落,也不容他人上进,这使搞教研的老师左右为难,顾虑重重。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完小在搞教研方面师资力量薄弱:一是完小专职教研员少,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形式进步的需要;二是完小教师紧缺,绝大多数学校缺少专职教研员,多数是兼职,数量不足,教研举步维艰,难以开展。

4.校本教研指导方面

完小教研缺少必要的指导:一是部分学校经费紧张,订阅教育刊物少,数量有限,老师视野不够开阔,对教研选择课题感到茫然,无从着手,教研偏离教学目的,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由于经费不足,学校“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在一定程度上捉襟见肘;三是岷县教体局教研室人员少,缺少与教学一线教师的沟通与理解,对教师的教研业务指导不够。

二、完小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必要

尽管小学校本教研在搞教研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这不能从根本上动摇校本教研的蓬勃发展。相反,小学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1.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

山区完小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实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必要之路。现代社会向传统教育提出挑战,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老师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老师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新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的模式转化。“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人们认同的主题,就学校而言,以教学带教研,科研兴校,以教研促质量尤为重要。一方面学校通过校本教研可优化学校教学工作,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维。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校本教研为办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学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通过教研科学确立师生平等,讲求实效,全面贯彻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想,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突出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把校本教研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去年是岷县迎接国检年,各学校都为顺利迎接国检而努力打造硬件和软件,教育局也下了死命令,哪个学校工作滞后,校长和老师都要受罚,从而忽视和淡化了教研工作。今年教育局提出了巩固“两基”成果,提出搞教育质量年,各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这样导致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新问题、新的矛盾、新的教法,急需教师去总结,交流,研究,这无疑又为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拓展了新的空间和视角。

三、贫困山区的小学教师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必然和建议

1.山区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化教研。在开展完小教研基础上,应该改变教研的神秘化、落后的观念。尽快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对学区搞教研要统一思想,统一安排,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加快教研力量的建设,培养教学骨干。学区要提高校本教研,有计划开展培训,汇报交流,专题研讨,选拔一批学有所长,教学有特色的学科骨干教师。通过教研活动,促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成为教研的骨干力量,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辐射他人,带动一大片。

校本教研计划范文第8篇

1.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的对象主要是课程及其实施,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是教师在教导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其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其行为主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校本教研又是建造学习型学校、组织和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继承教导的有效方式,是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2.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导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同伴互助是要害。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治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教学实践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同伴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来提高自己。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造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专业引领是先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导思想和教导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导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等。其实施方式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保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以课程实施中碰到的各种详细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理论培训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案例评价与教师讨论反思相结合。案例教学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的一种教师教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案例可以采用录像形式、文字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现场表演形式,使教师从中有所感触和领悟。学校或教研员、专家组织教师参加案例的评价、讨论,既强调教学理论的把握和获取,又强调教学实践的改进和优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的授课与专家点评相结合。专家在点评中肯定教师的长处和成绩,指出不足,会使授课教师和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同时受益。四是骨干教师、教研员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现场示范指导,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五是保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

3.校本教研的方法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专家创造了“行动教导”理论指导下的校本教研。

“行动教导”理论主张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它的详细操作模式如下:(1)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照改进的计划上课,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索。(3)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次反思,首先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随后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行动教导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更新理念、调动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二、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原因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要害举措已经形成共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从实践来看,走向实践的校本教研碰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

1.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

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度;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

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2.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

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巨大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一是分数仍旧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央”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非凡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此外,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最大的问题是没问题,即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普遍存在,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另外,教师在知识共享上存在保守倾向,一些地方的校本教研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流于形式。

3.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理论培训的缺失造成低水平重复。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常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4.农村中小学困难较大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规模小,布局分散,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1.校本教研将向规范化教学制度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制度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治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治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造。制度建立之后又要有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为创设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