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牌工作总结

品牌工作总结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下面是我对公司的品牌推广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如何有效拓展世界各地的市场份额应是首要题目;如今我美国设立分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市场格式的深化稳定和产品技术含量的节节提升。紧接着我有在伊朗成立分公司的想法,其一切都是为了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对当地以及周边市场的有效治理;也不能忘记crm客户关系治理)推动,有效地治理好每个区域的客户与我之间的友好和长期合作的关系炙手可热,要把握产品上风的主动权往获取市场而非等客户来找我!司是专业生产汽车制动泵类配件,理想中我品牌战略:首先。制动泵是最强的一项,因此在制动泵方面,尽量使用自己的品牌;其次,一些大型经销商会坚持用他自己的品牌结合我产品打进市场,但是方仍应想方想法将品牌进进产品中;再者,品牌的打响是靠稳定的质量在市场的推广而建立的就比如国内大多数消费者熟悉的优质品牌仍以国外品牌为主导,人们知道喝饮料首选什么、什么牌子,买运动鞋看的更多是什么牌子,手机要买那个牌子,电器产品还是这个牌子的质量更好些,就连买本土轿车都得先看看厂商的国际合作伙伴是日本的还是欧美的由于那些名牌的质量优越,人们就会潜意识的相互之间宣传;另外,公司如今外协采购外销的规模在逐渐增大,针对外协产品我应该杜尽用自己的品牌而影响自己品牌专业制造制动汽车配件的形象,考虑的长远的战略眼光;最后,对企业的不断宣传可以进步品牌的着名度以及品牌的长远效益。

1、东欧地区:目前俄罗斯市场还是空缺,由于国家政策以及关税、运费等题目,对于我们来说,如何进一步努力的降低产品本钱来进步价格竞争力是进军市场的首要题目;出现一点危机的市场是立陶宛,由于价格题目,我们在和一个大客户出货时候产生了分歧,若能在年顺利解决价格题目,销售份额将有保持或者提升;东欧市场较好的是波兰市场,目前固然只有两个客户,但是年的销售额有看达到18万美元(卡玛斯外协为主);东欧市场另一福田是土耳其市场,固然年跟我司贸易的客户不如以往那么多,但是市场远景较好,尤其是大客户的锁定以及小客户的推动,有看我司产品在该地区取得更大发展;

2、西欧地区:意大利和德国市场在年发展稳定,希看通过新厂房的规模和展会、造访等品牌推广,赢取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英国市场目前只有一个客户,但是由于助力器和硅油离合器水泵题目,今年贸易额不仅一般而且助力器的退货给我造成较大损失;此外经过年对西欧市场的了解,发现该市场要求质量高,价格要适中,在西班牙、法国新车较多,即使开发新产品,市场的持续能力也不高;基于此,我个人以为西欧地区市场策略,如何锁定关键大客户成了首要任务,比如说意大利的lpr,假如我们的产品能够达到他们的性能要求,就应当全力配合客户,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率先占领市场份额,然后推动价格的提升。

3、现行和客户的联系过程是:前期谈判工作(邮件交流、核对询价单和报价、价格的确认和所寄样品的确认、产品标识、付款方式的约定、订单的生产)下单前的待办工作(包装内盒、外箱唛头、内盒不干胶内容)生产中的联络(交货期的反馈、与生产部的协调工作)发货前的联络(船公司的联络与船期的安排、物流的治理)发货后的联络(货款的回笼题目、单据的邮寄或者银行交单)再次联络(新订单的谈判);

4、非洲片区:单分开南非市场,我们非洲市场仍不理想;目前销售区域还是集中在埃及和突尼斯,建立贸易关系的有3家,年有销售来往的只有两家,其中一家埃及大客户由于付款方式无法达成一致而取消大约30万美元的订单;但是埃及另一客户的贸易额由往年的一万多美金增大到近7万美金;突尼斯客户的贸易额也由往年的六千多增到一万美金;随着我司产品在市场的布局成熟与质量的进步,坚信能在北非市场有更大份额;

5、南非片区:目前南非市场客户共计5家,由代理公司负责治理销售区域,我司监视;目前主要区域在约翰内斯堡,然后在德班和开普敦各有一客户;现行主导销售产品是制动分泵;销售额由往年的不到8万美金,增加到今年的18万余美金;初步预计年销售额达到28万美金,并向30万发出挑战;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品牌汽车销售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工商总局《关于做好品牌汽车经销企业备案工作的通知》(工商市字〔2007〕70号),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品牌汽车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川工商办〔2007〕91号)的要求,今年品牌汽车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

就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明确了工商部门加强品牌汽车销售监督管理的工作职责

按照川工商办(2007)91号文件要求,市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科是我市工商系统监管汽车市场的主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省局的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品牌汽车销售监管方式方法和措施,企业科和市场科工作相互配合,完善相关工作,建立全市品牌汽车经销企业监管档案和备案制度。

二、建立了品牌汽车经销企业申报制度

1、品牌汽车经销商新申报汽车品牌销售,应凭汽车供应商授权书到市局市场科填报《品牌汽车经销企业申报表》,市局核实审批后报省局备案。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后,由市工商局市场科进行核实并建档。品牌汽车经销商持备案公布文件等相关手续到企业所在地工商局企业登记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或变更其经营范围。凡未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的品牌汽车经销商,不得办理注册登记和变更登记。

2、新申办品牌汽车经销的企业,应凭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向汽车供应商申请该品牌汽车销售授权,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后,到市工商局市场科进行核实和建档,并到企业所在工商部门按相关规定办理企业注册登记。

3、品牌汽车经销商需设立品牌汽车销售非法人分支机构的,应当凭汽车供应商对其品牌授权证书和同意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批准文书,到市局市场科填报《品牌汽车经销企业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备案表》,市工商局核查并上报省工商局审定,同意后由所在地工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

4、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文件要求,“对经营商用车及九座以上乘用车的企业,不实行备案制度。”对此类企业和新办企业的设立,汽车经销企业应向市工商局市场科提交《品牌汽车经销企业建档登记表》,并按照企业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核定为“汽车销售(不含九座以下乘用车)”。

三、强化职能,加强品牌汽车市场监管

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保证品牌汽车销售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合法,规范经营,努力营造我市品牌汽车销售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守法的汽车交易环境。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品牌汽车销售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川工商办〔2007〕91号)和《公司法》、《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四川省商品交易市场条例》有关规定,市场科今年加大了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保证品牌汽车销售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合法,规范经营,努力营造我市品牌汽车销售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守法的汽车交易环境。 四、主要存在的问题 2、部分品牌汽车经销企业在取得国家工商总局品牌汽车销售企业资格后,没有及时在营业执照上变更经营范围。

3、企业登记人员存在不按规定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富豪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钰林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在没有取得相关手续,所在地工商机关违规为其在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上作了变更登记。依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之相关规定,“汽车销售商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开展汽车经营活动,其中不超过九座的乘用车品牌经销商的经营范围,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后取得”。

4、部分品牌汽车经销企业公司注册地与经营地点不符。××刘氏、兴泰、林盛、国龙、三益、协力等公司存在公司注册地与经营地点不符,主要原因是所在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造成的;还有部分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2020年1季度工作情况

(一)结合州情资源,精准筛选目标企业。按照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0年全州投资促进工作紧紧围绕“跟谁谈”“上门求”“算大帐”“要舍得”的工作要点,聚焦水果、蔬菜、花卉、规模养殖、梯田红米、中药材等领域的资源,梳理精准招商引资目标企业40家(水果类10家、蔬菜类10家、食品类10家、生物制药类10家)。并在节后上班第一时间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三区”、弥勒绿色食品加工园和重点县市,牵头梳理了重点招商引资目标企业清单,共涉及重点招商引资企业163家、项目106个,其中:48个项目拟投资340.84亿元,58个项目待定。根据梳理的106个重点项目,我局从中精心挑选了50个项目,专程向省投资促进局汇报,顺利将50个项目纳入省级盘子,争取省级从政策、资金、推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省级根据我州招商方向和定位,反馈了有投资意向的企业45家与红河州共同推进招商。

(二)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商。在疫情还未发生时,接待了深圳产业转移促进中心考察团、山东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考察团、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瑞丽和泰绿源有限科技公司、温氏股份西南养禽公司等企业到红河州考察投资洽谈,并签订生猪养殖、屠宰及肉制品深加工项目。疫情发生后,为推进目标企业工作进展,我局根据开列的招商清单及时成立项目专班,对106个项目采取电话、微信、视频、邮件等方式进行对接,其中:已向山东天同、中国物流等重点企业发出邀请函。

(三)制定出台保障措施。一是及时出台政策文件。先后制定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抓好当前投资促进工作的通知》《关于分解落实州委经济工作会议工作任务分工安排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任务跟进抓紧制定对应的工作计划,压实任务、全力以赴。在疫情期间创新招商方式,加大重点项目对接洽谈力度,做到各方面工作不停摆、不迟滞、不耽误,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响。针对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可能性增大的趋势对外资招商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局结合《红河州稳增长促发展12条政策措施》,制定了《红河州外商投资奖励办法(试行)》,明确完成新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且当年到位资金1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合资)每户奖励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政策。二是压实压牢招商责任。建立健全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要求各级各部门把责任落实到岗、具体到事、精准到人,建立招商专班,推动“每周协调会商、每月分析调度、每月报告情况”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同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委托招商和片区招商的通知》,对委托招商、片区招商等工作再细化、再分解,明确工作重点、时间节点、时效要求。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引进知名企业难度较大。一是疫情影响,联系部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暂无向外投资、到外建厂的投资计划;二是州级平台制约与知名企业总裁、董事长亲自推介的机会,导致洽谈前期工作推进慢,招商工作仍然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三、二季度工作计划

(一)坚持高位推动,策划精准招商活动。一是争取省局支持,针对知名企业共同配合赴外开展精准对接,请省级通过驻省外机构、委托招商合作方中掌握的企业、项目信息将绿色食品知名企业推荐到我州投资考察。二是坚持领导带头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继续强化主要领导亲自抓招商,压实各县市、部门招商引资主体责任。按照目标企业梳理情况,,积极做好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率团赴外开展招商活动的筹备工作。三是坚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招商推介。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持续加大“绿色食品牌”为重点招商力度,精心策划绿色食品加工等专题招商活动,全力宣传打造红河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实效性。四是坚持园区招商推介。把重点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大招商的排头兵和主阵地,突出抓好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组织、策划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红河州扶贫产业园、弥勒食品加工中心等特色园区的重点产业系列专题招商活动。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品牌汽车销售监督管理

按照川工商办()91号文件要求,市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科是我市工商系统监管汽车市场的主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省局的相关文件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品牌汽车销售监管方式方法和措施。市局今年下发了《四川省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品牌汽车销售监督管理工作意见》,要求市场、企业、法制等科室工作相互配合,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按照“谁备案,谁监管”的原则,建立全市品牌汽车经销企业监管档案和备案制度。

各区、县工商局在市场巡查中,发现品牌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市工商局,需立案调查的,由市工商局或由市工商局指定所在工商部门立案调查。

二、严格执行品牌汽车经销企业备案管理制度

1、品牌汽车经销商新申报汽车品牌销售,应凭汽车供应商授权书到市局市场科填报《品牌汽车经销企业申报表》(见附件1),市局核实审批后报省局备案。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后,由市工商局市场科进行核实并建档。品牌汽车经销商持备案公布文件等相关手续到企业所在地工商局企业登记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或变更其经营范围。凡未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的品牌汽车经销商,不得办理注册登记和变更登记。

2、新申办品牌汽车经销的企业,应凭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向汽车供应商申请该品牌汽车销售授权,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后,到市工商局市场科进行核实和建档,并到企业所在工商部门按相关规定办理企业注册登记。

3、品牌汽车经销商需设立品牌汽车销售非法人分支机构的,应当凭汽车供应商对其品牌授权证书和同意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批准文书,到市局市场科填报《品牌汽车经销企业设立非法人分支机构备案表》(见附件2),市工商局核查并上报省工商局审定,同意后由所在地工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

4、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文件要求,“对经营商用车及九座以上乘用车的企业,不实行备案制度。”对此类企业和新办企业的设立,汽车经销企业应向市工商局市场科提交《品牌汽车经销企业建档登记表》,并按照企业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注册登记。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核定为“汽车销售(不含九座以下乘用车)”。

三、加大市场巡查,严厉查处品牌汽车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

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保证品牌汽车销售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合法,规范经营,努力营造我市品牌汽车销售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守法的汽车交易环境。今年主要对品牌汽车市场开展以下整治:

1、检查实行备案的品牌汽车经营企业资格。核查企业经营范围中是否将原有“汽车销售(含小轿车)”或“汽车销售(不含九座以下乘用车)”变更为“品牌汽车销售”,检查品牌汽车经销商是否出售其他未取得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的品牌汽车。

2、检查不实行备案经营商用车及九座以上乘用车经营企业资格,是否有汽车供应商授权证明。

3、检查品牌汽车经销商擅自在异地进行汽车展示行为。

4、清理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品牌汽车经营企业擅自设置分支机构的行为。

5、清理品牌汽车经营企业擅自将汽车批发给或者摆放在没有取得该品牌汽车经营企业进行销售。

6、检查专业汽车市场是否违规开展品牌汽车经销行为。

7、清理未取得品牌汽车经营资格,擅自汽车经营广告行为。

8、检查品牌汽车经销企业销售合同,以及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明示汽车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内容。

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加强对企业交易行为的监督检查,重点查处无照经营、超核准范围经营、异地经营、商标侵权、违法广告、违法展示展销等违法行为,保证品牌汽车销售企业市场经营主体合法,规范经营,努力营造我市品牌汽车销售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守法的汽车交易环境。

全市有品牌汽车经销企业64家(经营九座以下乘用车),清理品牌汽车经销企业58家,泸州达昌、泸州上海大众、泸州宏源、泸州松明、泸州都惠、泸州忠山、泸州浩翔、泸州昕达、泸州百通等汽车4s店没有违规经销汽车,对33家未按照《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公司法》、《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33份,限期1个月改正。依法查处品牌汽车违规经销企业泸州港虹、泸州万友、泸州钰林、泸州方顺、泸州天奥、泸州富豪、泸州林盛、泸州神牛、泸州翔汇、泸州轩龙、泸州陆驰、泸州星鑫、合江县罗四、合江县个体户曾汝群的5家

公司进行了处罚,罚没金额14.9万元;积极与泸州市车管所沟通,对不符合品牌汽车经销资格的经销企业,车管所不颁发汽车临时牌照,督促对已取得“某某汽车品牌”的经销企业在营业执照营业范围上增加“某某汽车品牌”,通过检查督促,我市品牌汽车市场经营秩序不断得到规范。四、主要存在的问题

1、品牌汽车经销企业普遍存在超范围经营。64家品牌汽车经销企业有就有33家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具备经销九座以下乘用车资格。

2、部分品牌汽车经销企业在取得国家工商总局品牌汽车销售企业资格后,没有及时在营业执照上变更经营范围。

3、企业登记人员存在不按规定办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对泸州富豪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泸州钰林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在没有取得相关手续,所在地工商机关违规为其在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上作了重新变更登记。依照《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之相关规定,“汽车销售商应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开展汽车经营活动,其中不超过九座的乘用车品牌经销商的经营范围,经国家工商总局备案公布后取得”。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重视品牌建设各个环节,实现党建工作的高效管理

企业注重品牌建立的各种模式,能够从中抓住闪光点和要点,使党建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品牌的建立打造可以说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所以,一定要有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做到各阶段工作环环相扣,保证品牌创立落到实处。建设品牌最重要的环境是计划环节,计划环节规划工作非常重要,具体可以制定品牌推行的长期计划及具体实施规划,布置党建责任书,制定党建品牌总体目标任务、保障机制及工作方法等。要避免企业内各个支部的品牌类似,突显品牌各项特色,各党支部可以将推行党建品牌的目标放在如何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方面,进而建立不同的品牌。规划党建品牌过程中,要做好前提调研工作,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品牌定位要立足于党组织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重视品牌质量,注意培养两点品牌与特色品牌。品牌培养阶段,收集各种资料,了解企业所需,分析企业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归纳需要固化的内容,以增强党建品牌效力。经过细分与调研,掌握各个党组织的优势特征,选择准确的切入点,给自身制定充满活力的品牌,使党建工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及预见性。创建品牌后也要注重实际运行时不断提升品牌、优化品牌,通过总结实际经验,探索改进优化方案,多角度评估品牌实施的实际效果,组织有关党员和权重开展品牌创建的座谈会,定期对品牌推行进行总结,不断优化品牌方案。

二、树立品牌建设意识,有助于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党建领域中加入品牌理念,是用品牌经营、品牌管理的管理看待党建工作,可以把党建工作的每一方面工作看作是主题品牌,让企业重心工作和基层的党建工作相结合到一起,借助品牌效益提高企业的党建水平,进而利于企业发展。企业树立品牌服务的理念,不仅能够体现党建工作的先进性,也是党宗旨的根本要求,党员是企业内部党组织的主要成员,基础党组织建设一定要具有先进性,始终坚持为员工与企业服务,才能真正危害群众和企业的利益。党建品牌是党服务职能的载体,它凝结着党的价值追求,基层党组织要树立自己良好形象,必须用品牌服务的理念来凝聚人心,培养党建品牌的服务意识,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给党建工作提供源源的动力。党建工作树立品牌管理的理念,也是党建工作时代性的彰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企业党建工作环境不变化,要使党建工作具有活力,必须管理好企业的党建品牌,这也是时展的形式要求,也是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展现。品牌管理就是有机管理党建品牌全过程,注意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总结工作经验,培育党建品牌,管理品牌的运行过程中,利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让党建品牌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树立品牌效应理念,也是在展现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在企业党建中融入品牌效应理念是时代对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价值追求,它能够增强党建工作的认可度,重视党建工作绩效,可以激发全体党员工作活力,使党建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在管理品牌、创建品牌及优化品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效”,保证党组织建设运用的理念及方法切实有效,进而不断优化党建工作流程,提升整体绩效。

三、建立党建品牌,提高企业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党建创先机制要和品牌建立充分结合到一起,重点推进受群众环境、内容丰富、工作方法效果良好的党建品牌,不断突破党建工作,党建品牌要和服务企业中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才能使企业工作目标和党建工作互相促进,同时,党建品牌要和服务群众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解决员工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加大党建工作的绩效管理力度能够促进党建工作有秩序的开展,能够强化党建工作激励性。党建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提升党建工作执行力及责任心,用绩效管理工作严抓品牌建设,可以充分展现党组织的价值,增强党组织活力,提升团队总体绩效。立足不断完善企业机制来建设党建品牌,使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完善的机制体制是保证党建具有科学化水平的前提,要有效开展党建工作,一定要有相关机制体制作保证,具体可以开展绩效考评、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将党建工作列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阵地作为党建活动主要场所之一,它能够使基层组织更加活跃。对党组织来讲,注重党支部活动室的建设,给活动室布置配备学习性书籍,能够鼓励党员努力学习专业化知识,让党员更积极参加组织生活。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产业集聚; 区域产业品牌; 广州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6)03-0008-0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形成了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各式各样的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作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区域产业品牌也逐渐成长,以广州为例,广州已形成了花都狮岭皮具、增城新塘牛仔等多个区域产业品牌,这些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发展。但随着中国逐渐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产业集聚也逐渐出现过度集聚和集聚中心转移的现象,从而引致区域产业品牌出现衰落和区位替代的现象。2007年国家发改委把区域产业品牌定义为除土地、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以外可供利用的独特经济发展要素,2015年11月指出,应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促进劳动、土地、资本、创新以及区域产业品牌等经济要素的活力以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已称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结构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起源于Marshall(1890)[1]的研究,他认为产业集聚具有外部经济性,从而影响本地区经济发展。而Hoover(1948)[2]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过度集聚(集聚的企业太多)或集聚程度不足(集聚的企业太少)都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甚至过度集聚会导致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增加。Perroux(1955)[3]、Bagnasco(1977)[4]以及Krugman(1991)[5]、Baldwin et al.(2003)[6]、 Forslid & Ottaviano (2003)[7]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地区通常都具有知名的产业,但并没有学者从品牌角度对此进行归纳和解释。Porter(1998)[7]首次从区域产业品牌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将产业集聚所形成的区域整体品牌优势概括为“声誉”,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为分析产业集聚的效应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此后,Thode & Maskulka(1998)[8]、Mitra(2007)[9]、Levidow & Boschert(2008)[10]等学者分别从食品产业、汽车产业和农业出发对不同产业集聚地区的区域产业品牌进行了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地区不一定形成自身的区域产业品牌,但区域产业品牌所在地区通常都有较高程度的产业集聚,这表明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存在差异性。Krajnovic et al.(2013)[11]则以伊斯特拉半岛和达尔马提亚为例对区域产业品牌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地区应联合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品牌,这样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开始从区域产业品牌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吴传清和刘宏伟(2008)[12]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概念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区域产业品牌虽然有很多种名称,但都是从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李永刚(2005)[13]构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的模型,认为区域产业品牌具备企业品牌所没有的“公共品”特征,因此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会对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马向阳等(2014)对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模式进行了梳理,认为区域产业品牌下的企业品牌相互联合有利于形成强有力的区域产业品牌。[14]赵平(2006)对中国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中国主要以中小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为主,并没有形成区域产业品牌,这不利于中国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引导形成集聚效应突出、具有自主特色品牌的产业集群。[15]赵存丽(2013)则对政府主导型区域产业品牌进行了研究,认为区域品牌可以增强集群竞争力,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区域产业品牌建设。[16]郭鹏洲(2009)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产业品牌是产业集聚发展的产物,而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的深化。[17]夏曾玉和谢健(2003)[18]、李大垒和仲伟周(2015)[19]则分别针对温州市产业集群品牌、大唐袜业和义乌袜业集群品牌进行了案例分析,探讨了区域产业品牌的建设,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有较大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国外研究很少以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而国内研究虽然从中国整体、省际层面以及城市层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模型分析较少,实证分析更为缺乏。而少量实证研究着眼点也主要在工业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方面,缺乏对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一、相关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构建

(一) 相关变量选取

考虑到广州市各个辖区在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选取广州市12个辖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变量选取方面,本文主要对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产业品牌这两个变量进行了相应的量化,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区域产业品牌是本文所要考察的被解释变量。各个地区每年企业商标申请数和注册数的变化、各个地区著名商标数量等指标都可以反映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状况,但具体而言,每年企业商标申请并不一定能获得批准,或者无法在当年获得批准,而驰名商标数等相关指标存在数据不全的情况,因此,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以及可获性,本文选取广州市各个辖区每年核准注册商标数来反映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状况。

产业集聚程度是本文中所要考虑的解释变量。产业集聚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水平,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区位商指数等。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服务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而言,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水平仍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研究都从工业角度去分析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情况(唐松,2015)。而从广州市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广州市工业发展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了5 070.6 347亿元,对广州区域产业品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广州市服务业发展也十分迅速,自1998年以来服务业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50%,而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甚至达到了65.22%,远远超过了工业占GDP的比重(2015年为30.35%),这表明广州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考察广州市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的影响时,不仅要将发展时间较长的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作为研究对象,还需要将在广州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服务业纳入考量。有鉴于此,本文用广州市各个辖区的工业集聚度和服务业集聚度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其中工业集聚度指“每个辖区工业增加值占该辖区GDP比重与广州市工业增加值占广州市GDP比重的比值”本文未选取工业总产值作为计算工业集聚度的依据,而是选取了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作为计算集聚度的依据,从而为之后对工业和服务业进行对比分析奠定基础。 ,而服务业集聚度的具体指标为“每个辖区服务业增加值占该辖区GDP比重与广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广州市GDP比重的比值”。

(二)计量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

考虑到本文以广州市12个辖区作为研究对象,涉及面较窄,因此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搜集数据:一方面,产业集聚度主要用广州市总体和各个辖区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来计算,这些数据一般统计机构通常都会予以公布,因此本文主要利用中经网城市数据库、广州统计年鉴,以及广州市各区县统计信息网来收集广州市12个辖区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年度原始数据以计算产业集聚度,考虑到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将广州市12个辖区的数据加总得出广州市的数据;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品牌主要利用广州市12个辖区每年核准注册商标数来表示,这类数据较为专业化,获取渠道较窄,通常只有在有关部门专门进行统计时才可以获取。本文关于广州市各个辖区的商标有关数据来自于中国商标局所的《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网站。由于广州市各个辖区区域产业品牌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难以获取,而近年各个辖区层面的区域产业品牌相关数据较为完备,因此,本文在考虑到数据的差异性和可获性两个方面之后,最终本文选取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主要考察广州市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二、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选取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分析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以及不同地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一)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

本文利用eviews统计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工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回归模型的R2达到了93.7594%,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用来分析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D.W.检验值为2.017155,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此外,常数项和工业集聚的t统计值分别通过了1%水平下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广州市工业集聚总体上对区域产业品牌确实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常数项的回归系数为7.173489,而工业集聚程度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系数为-1.38618,即广州市工业集聚程度每上升1%,会引起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减少1.38618%。这表明随着广州市工业集聚的不断发展,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已经超过强化作用,从而使得广州市工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总体上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

(二)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

通过上述关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的分析可以发现,从整体来看,自2009以来,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已经超过强化作用,即广州市工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但从广州市各辖区的情况来看,广州市12个辖区的工业集聚和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导致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接下来本文考察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从而分析广州市各个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的差异程度。本文利用eviews软件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对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62996,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D.W.检验值为2.279454,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从各个地区的弹性系数来看,除了常数项、天河区、南沙区的弹性系数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荔湾区的弹性系数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广州市其他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系数都未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广州市大部分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广州市大部分辖区的主导产业逐渐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导致大部分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并不显著。具体到各个辖区看,在工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一方面,在南沙区和萝岗区这两个广州市工业增加值和工业集聚度最高的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强化作用也最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26.25762和5.181352,这两个辖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品牌建设,因此,在这两个区域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强化作用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在花都区、黄埔区和增城市这几个工业增加值和工业集聚也处于较高水平的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则呈现出负面影响,这表明在这些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已经超过强化作用。尤其是黄埔区的弹性系数为-19.0112,表明在黄埔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有很强的负面效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辖区内的工业集聚仍然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为主,不仅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区域产业品牌,而且即使形成了区域产业品牌,侵权、假冒等“搭便车”行为出现的概率也更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此外,在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和荔湾区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域的弹性系数也为负,表明这些地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也存在负面影响,但与工业集聚较高的地区相比,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域的回归弹性系数为负的原因并不是存在低水平工业集聚,而是因为这些区域已经经过了工业集聚的时期、迈入了服务业集聚的阶段,在这些区域内工业集聚的增加会影响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州市不同区域而言,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

(三)结果分析

第一,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上有消极的影响。其弹性系数-1.38618,这表明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程度每上升1%,就会引起区域产业品牌减少1.38618%,这意味着随着广州市主导产业逐渐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弱化作用也逐渐超过了强化作用,使得整体呈现出负面影响。

第二,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不同辖区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一方面,从存在工业集聚的辖区来看,南沙区、萝岗区(工业区位商指数超过了2)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辖区中,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具有强化作用;而在花都区、黄埔区和增城市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辖区内,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则呈现出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和荔湾区这些服务业集聚区域的工业集聚弹性系数也为负,但其原因并不是低水平工业集聚,而是因为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域主要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在这些区域内工业集聚的增加会影响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

三、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利用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工业面板数据就广州市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后,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

(一)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

本文仍然利用eviews软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服务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关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D.W.检验值为2.072692,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而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负不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正,其弹性系数达到了2.358571,且与常数项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比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弹性系数的显著性要高。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模型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也达到了93.9774%,略高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模型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这些都表明2009―2014年间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更为显著,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度每增加1%,会引起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增强2.358571%。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从而促使广州形成了一系列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

(二)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

尽管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正,但具体到广州市各个辖区来看,各辖区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和越秀区等辖区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集聚程度都较高,其区域产业品牌数量在2014年分别达到了17 240件、12 679件和7 543件;而黄埔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南沙区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集聚程度都较低,区域产业品牌也较少,2014年分别为967件、618件和331件。因此,本文将利用eviews软件的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2009―2014年间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从而考察广州市各个辖区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除了海珠区和番禺区的弹性系数不显著以外,其他所有辖区的弹性系数都通过了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辖区的弹性系数都在99%的水平下显著,而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84406,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从各个地区的弹性系数来看,大部分辖区的弹性系数都显著为正,从而促使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影响也显著为正。在天河区、白云区和越秀区等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集聚程度都较高的辖区内,服务业集聚主要以生产业为主,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而服务业集聚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会促使区域产业品牌的数量和价值也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在黄埔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南沙区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的辖区内,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仍在建设过程中,此时服务业逐渐向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在荔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这三个服务业集聚程度也较高的辖区内,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系数为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这几个辖区内虽然服务业增加值较高,生产业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消费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其区域产业品牌容易被学习模仿,产生机会主义经营行为的概率较大,从而导致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升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因此,对于广州市不同区域而言,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

(三)结果分析

第一,从服务业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为正,这表明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上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服务业是新出现集聚趋势的行业,而广州市作为服务业集聚的先驱城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白云区都出现了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但程度都未超过2。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都为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区域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而相应地损害区域产业品牌的行为相对较少,使得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促进作用。

第二,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分地区影响来看,2009―2014年间,广州市不同辖区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在大部分辖区内,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天河区、白云区和越秀区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辖区中,以生产业为主的集聚发展模式促使区域产业品牌的数量和竞争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在黄埔区、萝岗区、从化市和南沙区等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的辖区内,服务业逐渐向集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在荔湾区、海珠区和番禺区这三个服务业集聚程度也较高的辖区内,由于消费业仍保持较高比重,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总伴随着“搭便车”行为,导致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广州市12个辖区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就工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总体影响和分地区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广州市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差异化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有积极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具有产业差异性。2009―2014年间,广州市工业集聚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其中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为-1.38618,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弹性为2.358571。这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积极影响大于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得广州市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影响,即广州市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发展总体上仍有促进作用。随着工业集聚程度的加深,但伴随而来的侵权假冒品牌等机会主义经营行为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得知名品牌的建设逐渐放缓,甚至引起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竞争力的弱化,从而形成了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而服务业集聚处于起始阶段,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都为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区域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而相应地损害区域产业品牌的行为相对较少,使得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发展呈现出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超过了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总体呈现出积极影响。

第二,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总体而言,在工业集聚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具有促进作用,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则具有负面影响。在服务业集聚区域内,工业集聚会影响服务业集聚的趋势,不利于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生产业集聚会促进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而消费业集聚则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尽管广州市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工业和服务业结构。

因此,广州市仍然应发展产业集聚以促进区域产业品牌发展,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实行差别化措施。首先,广州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环境建设、促进生产业发展。从广州市整体来看,广州市各辖区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充分发挥广州市服务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促进作用,例如南沙区可借助广东自贸区成立的契机,大力发展商贸、航运、旅游、信息等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集聚。在部分消费业集聚达到一定程度的地区,应逐渐向发展生产业转型,例如在荔湾、海珠和番禺等地区,在发展餐饮、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大对物流、金融等生产业的投入和发展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广州市应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在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广州市应在关停或转移污染较大产业的同时,巩固传统竞争优势,继续发展纺织品、家具和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但需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降低产品被模仿和假冒的概率,从而减少传统工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广州市还应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技术溢出效应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集聚,从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品牌的促进作用,提升整体工业水平和区域产业品牌的价值。

最后,广州应制定整体规划,在各辖区发展差异化产业集聚。考虑到广州市各个辖区工业和服务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广州市应在不同辖区重点发展不同产业,形成差异化产业集聚。例如在越秀区和天河区等生产业集聚辖区可继续加强生产业集聚的发展,而在黄埔区和萝岗区等工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则重点进行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改造,同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通过差异化多层次的产业集聚,实现广州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广州市区域产业品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e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890.

[2]Hoover E. M.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48.

[3]Perroux F. Note sur la Notion de Pole de Croissanee [J]. Economique Appliquee, 1955, l(2):307-320.

[4]Bagnasco A. Tre Italie: la problematica territoriale dello sviluppoitaliano[M]. Bologna: Il Mulino, 1977.

[5]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 MIT Press,1991.

[6]Bldwin R E, Forslid R, Martin P, et 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7]Forslid R, Ottaviano GIP. 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3):229-240.

[8]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6): 77-90.

[8]Thode S., Maskulka J. Place-based marketing strategies, brand equity and vineyard valuat ion[J].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1998,7(5): 379-399.

[9]Mitra S. India as the Global Outsourcing Destination: A Critical View of the Future[J]. Global Business Review, 2007,8(1): 69-86.

[10]Levidow L., Boschert K. Coexistence or contradiction? GM crops versus alternative agricultures in Europe[J]. Geoforum, 2008,39(1): 174-190.

[11][JP3]Krajnovic A, Bosna J, Jasic D. Umbrella Branding in Tourism-Model Regions of Istria and Dalmatia[J]. Tourism &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3,19(2): 201-215.[JP]

[12]吴传清,刘宏伟.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品牌的名称术语规范研究[J] .中国经济评论,2008(1):34-40.

[13]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聚发展[J].财经论丛,2005(1):22-27.

[14]马向阳,刘肖,焦杰.区域品牌建设新策略――区域品牌伞下的企业品牌联合[J].软科学,2014(1):26-30.

[15]赵平,陈荣,苏凇.我国产业集群品牌创建思考[J].市场营销导刊,2006(4):46-48.

[16]赵存丽.政府主导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构建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3(2):92-95.

[17]郭鹏洲.基于产业集群的福建区域品牌建设初探[J].价值工程,2009(5):15-17.

[18]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43-48.

[19]李大垒,仲伟周.大唐袜业和义乌袜业的集群品牌模式比较[J].企业管理,2015(2):66-69.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7篇

实施名牌战略,是加快产业集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进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做好福建省品牌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是凸显福建在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区位特点和优势,推动福建省经济发展与加快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之一。

1 福建省工业化进程评析

工业化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及其就业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按照国际惯例,工业化进程一般是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四个方面衡量。

1.1 人均GDP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划分标准,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060-2120美元,中期为2120-4230美元,后期为4230-7940美元按。200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075.16亿元,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人均GDP为25424元。按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6.90:1换算,福建省人均GDP为3685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

1.2 产业结构

按照西蒙o库兹涅茨的三次产业结构与工业化阶段对比,工业化初期一次产业比重高于20%;到工业化中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且二次产业比重高于三次产业比重;进入到工业化后期,一次产业比重降到10%,二次产业上升到最高水平后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而三次产业比重处于上升阶段。

200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5%,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8.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比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福建省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1.3 就业结构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由一次产业转向二次产业,再由二次产业转向三次产业。据配第-克拉克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表条件可以判定,福建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1978年75.1:13.4:11.5转变为2007年32.7:35.1:32.23,这反映了福建省工业化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1.4 城乡结构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至2007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48.7%。这说明福建省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与国际水平比较还处于较低水平。

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现状分析

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共有100个中国名牌产品、66个中国驰名商标,267个国家免检产品,1026个福建名牌产品,1148个福建著名商标,18家企业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有23个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福建省拥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及出口名牌的数量已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五位,并因此跻身名牌大省行列。 

在我省历年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中,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如纺织服装、旅游鞋、水暖器材、食品等都拥有“中国名牌”。产业集中度高并在全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要有三类:旅游鞋产品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80%;纺织服装产品约占全国同类中国名牌产品的10%;水暖器材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的35%,经销量占近60%。

2.2 福建省实施名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争创中国名牌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位次在全国也居前列,但与广东、浙江等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名牌产品在数量、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2.1 名牌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我省获中国名牌产品数虽处于全国第五位,但与第四位的江苏省比相差1倍多,并有进一步拉大距离的趋势。而与第六位的上海没有拉开距离。同时,名牌企业的整体规模也较小。2007年,全省41个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总销售额为556亿元,每项平均年市场销售额为13.56亿元。2007年的中国世界名牌评选,我省企业没有一个自主品牌能够达到年市场销售额达100亿元、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的申报条件要求。

2.2.2 劳动密集型的名牌产品居多

我省的中国名牌产品有三分之二以上为鞋服、伞、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容易受到市场、原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2.2.3 品牌运营能力不强

部分名牌企业还停留在争“名牌产品”称号上,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意识不够、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进行品牌运营和产品技术创新。

2.2.4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我省名牌产品群体的情况看,全省东西两翼区域的差距拉大,泉州、厦门、福州、莆田成为我省中国名牌的主要集中地,4个设区市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占全省的88%,泉州市占到全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46%,其他地区则较为分散。

3 实施名牌战略对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分析

3.1 实施名牌战略对培育产业集群的作用

福建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企业,带动了产业聚集,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质量。

3.1.1 引导培育了以福建重点产业集群为主力的名牌企业

厦华、福耀、龙工、七匹狼、安踏、达利园等一批著名品牌名扬全国,在名牌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出现了诸如“纺织城”、“鞋都”、“水暖城”、“瓷都”等极具产业特点的区域品牌。

3.1.2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名牌产品带动效应的发挥,推进名牌企业增加投入、资产重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福建经济发展。

3.2 培育产业集群对促进福建工业化进程的作用

3.2.1 有力推动各县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在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后,以产业集群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截止2005年底,福建省已初步形成大小产业集群60个,其中产值超百亿的14个,比上年增加3个。同年,32个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2.6%,比上年增长19.7%;完成出口交货值126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48.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5个百分点。目前福建省已形成了石材、石雕,鞋业、服装,电子、汽车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且初具规模,已成为福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2 提高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个工序或某种中间产品的生产,从而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节约制造成本。以晋江为例,晋江有制鞋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年产鞋7亿多双,其中运动休闲鞋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20%以上。在晋江,皮革、炬胶、吹塑、EVA、电脑制绣、织标等各种与鞋有关的产业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3.2.3 实现资源共享

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道路交通、电力设施、专业市场、信息、人才等资源,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集群企业竞争优势。

4 以名牌战略推动福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推动力,全社会参与,打造“品牌福建”形象。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首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一要切实增强名牌意识,二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三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其次,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做好名牌产品的创建工作;要加大对名牌企业的扶持和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力度。第三,坚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要扩大名牌宣传,二要加大名牌保护力度,三要建立和完善名牌战略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实施品牌战略要重点突出。一是要突出具有经济“优势”的行业和产品,二是要突出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产品和企业,如陶瓷、工艺品、竹木制品等特色产品的企业。三是要突出优势品牌的提升。

4.2 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做好名牌发展战略规划和名牌培育工作。推动优势产业集聚,着力塑造石雕石制品、纺织服装鞋业、工艺美术品、休闲食品、建筑陶瓷、水暖器材、电机电器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品牌,在这些优势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培育一批中国名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4.3 强化名牌产品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加强对获“名牌产品”称号企业的管理。首先,督促企业持续加强质量管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督促名牌企业持续苦练内功,强化质量管理;其次,加强质量跟踪。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结果,加强对名牌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督促名牌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第三,实施年度回访制度。

4.4 成立品牌竞争力研究机构,推进“品牌福建”建设

为推动福建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帮助福建企业更好地建立自主品牌,我们建议成立“福建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可充分发挥福建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立法执法机关、舆论机关、咨询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和作用,为品牌精英提供一个研究性的交流平台和引入合作机制,并针对福建市场进行专业、独立及客观的品牌价值研究和评估。

参考文献

品牌工作总结范文第8篇

央视有句广告语叫做:相信品牌的力量。就是这股力量让在中国发展的国际品牌及国内的知名品牌相聚在了中国品牌领袖峰会,此次品牌峰会也让SMEIF记者真正见到了懂得造就这种力量和汇聚这种力量的人,品牌在镁光灯照耀下,在舞台上显得更加耀眼,而这些都源自改革与结构调整的合力推进,市场的健康良性循环。

SMEIF记者在会上采访了为中国品牌市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会长郑斯林。开了一上午的会,并做了讲话的郑斯林仍然精神百倍,他说:看到外资品牌引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优秀的产品他高兴,看到国内自主品牌能够登上舞台与外资品牌一较高下他更高兴!

自主品牌渐成中流砥柱

SMEIF:您如何看待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机遇期这个问题?

郑斯林 :国内企必须加快品牌发展,重新塑造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需求结构转型和市场结构调整,企业应考虑如何更好地适应转型中的消费市场,更好地抓住中国发展和转型带来的机遇。全球正处于博弈格局调整的变局期。中国的转型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同时也蕴含着消费方式和结构的转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转型带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开始转型,而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带来更多的新机会,无论国际品牌还是众多优秀的本土品牌都需要思考消费结构调整下如何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当然我们也需要努力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当中注意提高效益,提高企业附加值,这样机遇与挑战带来的结果就是双赢。

SMEIF: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与外资品牌在中国共同发展的这几年?

郑斯林:我们经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了,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个过程就是涌现重要自主品牌的过程,有目共睹。它们现在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中流砥柱,为提升我们国家形象和影响力作出的贡献那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我记得上个月的财富500强名单中,79家中国企业!中国是上榜企业数最多的国家呀。

SMEIF:这些年我国的企业品牌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那么还有哪些您觉得不够的地方呢?

郑斯林:我们经济总体质量还不高,产品附加值也比较低,企业在产业链中位置不是特别占优势,问题始终都有。经济危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经济下行压力也大,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又高,企业面临的融资难你们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吧?再有,招工难,产品附加值低。

从发展角度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品牌建设都是重要基础。还有另外一点,由总量体向单体来发展,我们现在按产品产量来看,许多种的产品产量已经居世界首位,因为我们人口多,地域广大。但是我们作为企业的单体在这个行业里面还不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还是靠大而散这种方式,这样就由总量体向单体发展。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调整过程当中注意提高效益,提高附加值。

现在国民经济面临的困难对企业也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向品牌发展的飞跃。

营造品牌成长土壤

SMEIF:今后我国企业自有品牌如何加快发展?

郑斯林:今年5月28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了品牌创建能力对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这就为我们的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方面坚持企业为主体,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掌握系统的品牌方法,指导企业关注品牌成长的过程。管理好从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各个环节中影响品牌的因素,通过高质量的品牌培育过程增强企业品牌培育的能力。另一个方面是为品牌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种的开发能力,为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要研究和掌握品牌培育的科学方法。品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应该被看作是个案,要看到它内在的科学规律,我们培育品牌就要认真研究优秀品牌成长过程中那些共性的规律,按照这些规律构建科学的品牌培育方法,并将这样的方法推广到更多的工业企业中去,达到品牌培育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