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界营销论文

跨界营销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界营销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现状分析,中国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简称DL)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图书馆正在竞相研究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图书馆界和信息科学领域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当前图书情报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为了解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比较准确的呈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数字图书馆为检索词,对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1997—2006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共得到相关论文1028篇。由于检出文献数量巨大,为便于分析,笔者筛选了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等17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得到抽样论文300篇。下面就以这些论文为依据,对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评价。

1 基础理论研究

1.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自从数字图书馆概念出现以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论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几种观点:⑴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于使用的现状。免费论文参考网。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⑵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并详细解释为,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象、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库,即以分布式海量数据库群为支撑,基于智能技术的大型、开放、分布式信息库。综上所述,虽然对数字图书馆不能给出一个规范的、权威的定义,但是从不同的定义中我们却可以发现,数字图书馆的内涵要比传统图书馆广泛得多。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将会随着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

1.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表述:

杨沛超、魏来认为,数字图书馆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根本上看,它就是利用网络设施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快速、有效的提供给用户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数字化资源;② 网络化存取;③ 分布式管理[1]。徐文伯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三个特征为:① 分布的、但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② 可以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③ 可以不断扩展[2]。罗维维指出,和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单位,而是虚拟的,不存在物理上馆舍的界定。其次,它不是简单的数字馆藏,数据库的数据范围要比图书馆的收藏范围大得多。第三,它的研究和实施是由计算机通讯领域的研究人员为主,参与制作数据库的人员涵盖许多不同行业,其中信息科学领域和图书馆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3]。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数字图书馆的所有特征,但从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数字图书馆雏形和以上学者的描述中,可勾画出它的某些特征,初步展示了未来数字图书馆的风采。

2 建设模式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单纯化的理想数字图书馆模式,即技术指导型。它支持面向对象的分布式查询的资源库,并且通常支持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具有人性化的人机界面。这一模式囊括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但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有重重困难。第二种模式,就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模式,它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资源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又称混合式图书馆,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第三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综合或者说是简化。

3 技术研究

数字图书馆是当今计算机、通讯、信息内容处理等高新技术之综合体现,也是目前世界上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研究着墨很多。镇锡惠认为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技术的需求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方面的技术需求;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网络系统模型的技术需求;数字资源加工编辑相关的技术需求;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系统相关的技术需求[4]。刘锋指出CDL(China Digital Library)的关键技术是① 图象、文本、音频、视频数字化技术;② 压缩存储和还原技术;③ 元数据库技术;④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⑤ 知识挖掘、管理技术;⑥ 在线服务技术;⑦ 人机交互技术;⑧ 认证和网络安全技术[5]。胡昌平、吴叶葵讨论了基于Agent的个性化主动服务,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6]。赵伟、郑巧英分析了其在广播式、查询式客户端程序设计和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在协作网中的应用[7]。彭国莉分析了信息推送的类型、服务形式和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8]。傅湘玲则介绍了推送技术软件和Push技术的应用前景[9]。

4 元数据研究

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元数据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以Web形式存在的网页资源呈几何级数上升,要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除了搜索引擎外,就是采用相关的著录标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著录,元数据技术由此产生。在元数据的研究成果中,李惠较为系统地概括了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收集和维护。她认为元数据可用于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检索,也是设计和维护数据库的工具,可以成为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向导。免费论文参考网。在元数据的利用方面,她还介绍了元数据与检索工具相结合的四个集成层次[10]。梁雯指出了元数据在数据仓库的重要角色:它起着定位数据仓库的目录作用,为数据仓库的创建提供必要的信息、描述和定义[11]。而宓永迪、夏勇则介绍了自行开发的网络资源元数据搜索、查询系统,包括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12]。在网络信息的元数据标准方面,人们已经认同元数据标准是一个网络信息的管理工具,国外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13]。未来,元数据研究的侧重点应是:① 技术元数据;② 权限元数据;③ 保存元数据;④ 资源发现元数据;⑤ 元数据检索的工具和系统;⑥ 元数据的标准化问题。

5 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是指人的智力活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即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著作权、发明专利、商标、厂商名称等等。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是针对著作权问题而言。所谓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出版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项权利。加强版权保护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如通过立法补充和修改《知识产权法中关于保护计算机网络上的版权、作品著作权》的规定,在社会上宣传和普及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著作权的意识,规范和管理网上版权作品的传播使用和出版发行。目前,数字图书馆管理中使用的版权保护方法主要有:⑴ 采取多种多样的技术措施:访问控制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软件加密技术。⑵ 强化权利管理信息的管理:是强化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标志,是权利人行使版权的手段;它为版权人设定用户使用作品的条件、监控作品的传播以及追究侵权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

6 信息营销机制研究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是适应时代需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然要求。数字图书馆实施信息营销时,重点是迅速获取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整合内部微观环境,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馈。通过信息营销,了解需求,提供服务,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更好地服务读者,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5]。

7 结束语

近十年来,国内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我们相信,随着对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宏伟目标,整体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 文 献

[1] 杨沛超、魏来. 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J] . 情报资料工作,2001,(3):16—21.

[2] 徐文伯.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几点认识[J] . 情报资料工作,2001,(3):33—38.

[3] 罗维维. 浅议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64—.69

[4] 镇锡惠.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技术需求[J] .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4):21—23.

[5] 刘峰. 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对策及研究动态[J] . 情报资料工作,

2001,(2):54—59.

[6] 胡昌平、吴叶葵. 基于三层Agent的个性化主动服务系统的探索[J] . 情报科学,

2001,(4):30—33.

[7] 赵伟、郑巧英. Z39.50技术在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中的应用[J] .

图书馆杂志,2001,(5):9—11.

[8] 彭国莉. 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J] . 图书馆杂志,2001,(5):41—42,53.

[9] 傅湘玲,甘利人. 面向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几种新技术探讨[J] . 情报杂志,

2001,(2):37—39.

[10] 李惠. 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220—222.

[11] 梁雯. 决策支持新技术——数据仓库[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21—22.

[12] 宓永迪、夏勇. 网络资源元数据搜索、查询系统的实现[J] . 图书馆杂志,

2001,(5):36—37.

[13] 吴慰慈,张久珍. 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研究[J] . 情报科学,2001,(1):40—45.

[14] 潘芳莲. 数字图书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图书馆,2005,(3):66—68,76.

[15] 彭杰波. 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研究[J] . 图书馆,2005,(3):81—83.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黛安娜・施马兰西(Diane schmalensee)

苏珊・洛(suzanne Lowe)

成为一名成功的营销人员绝非易事。芝加哥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spencer stuart)的研究显示,首席营销官(CMO)的平均任期已经从2004年的23.6个月上升至2010年的42个月。任期延长自然是好消息,然而CMO的平均任期依然不到CEO的一半,后者的平均任期长达111个月。

据史宾沙公司估计,在诸如通信和传媒那样高度竞争的行业,公司对CMO业绩的期望可能会不切实际,因此这些行业CMO的流动率还会高于平均水平。CMO任期短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某些CMO过于重视自己的营销业务,而不够关注其他高管对自己的期望。

CMO有几种方法延长职业生涯并获得职业发展。《B2B》杂志报道称,营销人员认为自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为公司品牌负责(占92%),能够影响公司利润(占65%),负责新产品开发(占58%),具有战略意识(占44%),为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关系负责(占41%),并且以客户为导向(占32%)。

《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Marketing 3.0:From Products to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Wiley出版公司,2010年;中译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一书的作者之一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营销已经“从垂直迈向综合”,即从4P(产品、价格、促销以及地点)模式转变为对消费者与员工的取悦。科特勒认为,今天的CMO需要具备战略意识,并关注六大重点问题:

1.收集对客户的洞见。

2.加强品牌。

3.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

4.采用新的营销技术。

5.衡量营销效果。

6.改善营销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以上是相当不错的建议。科特勒鼓励每个营销人员努力实现上述转变。然而,营销人员如何才能获得所有这些技能?科特勒的建议是和CEO谈谈,从中选取两个问题重点关注。不过,这条建议只是为营销人员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向上”。如果CEO不在,或者所需的知识存在于另一个部门,营销人员该怎么办?

三套核心技能

为了获得职业发展,提升营销对于公司的价值,并且帮助公司取得成功,营销人员需要三套必备技能:

・营销技能:有时被称为Ⅰ型技能。

・人际技能:也被称为。型技能。

・跨界技能:也被称为T型技能。

这三套技能的框架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哈里柯林斯(Harry Collins)与罗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合著的RethinkingExpertise(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7年)一书。

营销技能(1型)营销技能可视为垂直型或Ⅰ型技能,这类技能专注于狭窄精深的领域。

营销人员获得营销技能(与营销任务相关的技能)的途径是教育、培训、指导以及工作经历。这些技能可以让他们有效地完成核心营销任务(例如战略与产品开发、定价、广告/促销/客户沟通、产品配送/销售)。久而久之,优秀的营销人员会逐步培养起营销技能,他们坚持学习,钻研工作,职位因此不断提高。营销技能虽然不可或缺,但是如果仅仅关注营销技能,事实上会阻碍个人的职业发展,并最终影响公司整体的市场成绩。

人际技能(O型)人际技能可以用。型来表示,因为它拥有众多外部关系。

人际技能,有时被称为“情商”,可以帮助营销及相关人员学会倾听、综合信息、有效沟通,并成功推销自己和自己的理念。营销人员可以运用人际技能与其他员工建立关系,并获得尊重。然而,营销人员如果过分依赖这些技能,即使他们同时拥有Ⅰ型营销技能,也难以获得巨大的职业发展,而且这也会最终影响到公司,使其无法完成营销计划与目标。

跨界技能(T型)跨界技能呈T型,T的下面是某个职能领域精深的专业能力,上面则是横跨多职能的通识能力。

拥有T型技能,营销人员就能清楚地看到营销是如何发挥影响力,同时这还能强化其他部门的职能,帮助公司完成计划与目标。T型技能可促进每位T型专家在各自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分担责任并且共同领导公司。几年前,设计和创新咨询公司IDEO的汤姆布朗(Tom Brown)曾多次在访谈与博客中对T型人才进行过论述,此后,人们对于T型人才的兴趣一时高涨。跨界技能有助于营销人员研究并思考自己的专业将如何助推公司成长。营销人员可以通过在工作中向其他职能专家或同仁学习来获得跨界技能。学习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变成财务或人力资源专家,而是理解这些人的语言,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的期望以及他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

营销人员若获得跨界技能,就可以借助其他专业人员的技能来解决营销问题;同样,其他专业人员也可以借助营销技能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营销与其他职能整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公司取得成功。拥有跨界技能的营销人员将极有可能成为优秀的CMO和未来的CEO。

跨界技能为什么至关重要

大多数优秀的营销人员是通过打造营销技能取得成功的:本职工作做得越来越出色,从每个重复性任务或新任务中学习,并在每一次重复过程中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人们倾向于在往日成功的地方精耕细作,这并不奇怪。对于某些专业领域来说,这样做也许足矣。我们常常听说,卓越的学者深入钻研某个问题,就此发表深奥的论文或专著,并由此获得了终身教职。

然而,在组织结构复杂的公司里,各位员工、各个职能部门必须为了同一个目标通力合作,营销人员如果固守狭小的营销技能或领域,坐井观天,其职业道路势必受阻。那些渴望扩大市场并打造竞争力的公司意识到,仅仅提升员工的营销技能还不足以带来成功。

人际技能也是如此。大多数个人与公司都认识到人际技能对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大多数渴望扩大市场的公司而言,仅仅帮助员工提升人际技能同样也不足以带来成功。

对营销人员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同事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跨界技能。人们日益认识到,跨界技能有助于汇聚复杂组织的多种元素,为员工个人、部门团队乃至整个公司所用――这将带来市场收益。

总部在芝加哥的高管猎头公司海德思哲国际咨询(Heidrick&Struggles InternationalInc)探讨了职业管理与职位晋升的最佳途径:“员工一旦进入高管层,相对于领导才能以及基本商业知识而言,营销技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那些曾经帮助你迈入高层的技能,不足以应对你现在的工作要求。我们开始注意到,高管之间的共同点要比他们与本部门员工之间的共同点多。成功的高管不但要在业务战略上协助CEO,而且要为关键决策出谋划策。”这就需要跨界技能。

从“友谊模式”开始

哈里柯林斯与罗伯特埃文斯在Rethinking Expertise一书中建议有志于培养跨界技能的营销人员采取几个步骤。我们将以一位CMO的经验为例,对这些步骤――加以说明。

选择学习的专业领域有一位CMO,他希望学习营销投资回报率的评估方法,并为提高营销预算找到财务证据。他瞄准了一位财务同事――CFO,向这位CFO求教如何衡量营销的价值。

为交流进行学习准备在与CFO交流之前,这位CMO做了精心准备。他学习相关材料,尽量吸收有关知识。他还学习了财务语言及一些关键概念。有了这些准备,他就能提出专业性问题,同时展现出自己对CFO工作的兴趣,避免浪费对方时间。这也让CFO相信这位CMO关心自己,可以和他发展更密切的关系。

与这位“专家”同仁见面交流在约请CFO时,CMO特地说明了自己为什么会注意到对方的专业技能,其价值何在。他描述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并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财务技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只要CFO同意见面,CMO就能运用所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比如对方会如何处理投资回报率的问题,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以及对方觉得哪些问题是自己应当知道却尚未提出的。CMO做了详细记录,以表明自己认真求教的态度。

综合学到的知识接下来CMO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总结。CFO已经向他介绍了公司采用的投资回报率计算方法,并告诉他所有大型投资的标准回报率应当是多少。CMO于是针对大型营销项目计算了过去与未来的投资回报率。

请对方评估自己学以致用的情况CMO给CFO看了自己的计算结果,并请对方提出改进意见。CFO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并自愿帮助CMO准备向CEO做出的汇报。

询问对方遇到哪些挑战可以用营销技能来帮助解决现在是CMO投桃报李的时候了。他问CFO是什么问题令其夜不能寐。对方是否希望完成某个项目,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尚未完成?对方是否面临挑战而营销技能恰好能够派上用场?

重复这一过程CMO与CFO以及公司内其他同仁或专家不断加强交往。最终,他横跨各主要职能,拓展了自己的T型能力。

理想状况下,营销人员如果希望进入高管层就应当尽量接触各个职能部门,不断建立新关系,并就公司的最佳竞争方式形成新视角。

当然,如果能够与CEO那样在公司中位置更高的专家进行交流,收获将更大。一名新任CMO在研究了公司现状以及过去存在的问题之后,向CEO提了几个问题:公司战略是什么,CEO为了什么问题而坐卧不安,CEO眼中理想的营销团队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才能避开前任遇到的陷阱。根据这些情况他制订出一套营销方案,这不但解决了CEO面对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与公司董事会的语言及其讨论的问题保持了一份默契。CEO等高管因此将他视为自己成功道路上的同行伙伴。

有些营销人员在与其他部门人员交往时会遇到阻力。这种事情虽然尚属传闻,但是的确有一些营销人员在与其他部门老板接触时遭到了制止,原因是他们事先没有得到本部门老板的批准:“我的老板明确告诉我,不得未经批准就绕过他或越过他。如果有些情况需要向其他部门的老板了解,必须通过他。”

同样,一些CMO在与其他部门主管关系密切时发现这会招致嫉妒。“当斯坦和我商量着整合营销与财务技能时,运营和销售部的人向我们暗示他们不喜欢被排除在外。”如果在借鉴其他部门主管的专业建议之前,CMO能够事先认清这一问题及相关公司惯例,将不失为明智之举。

尽管如此,营销人员如果需要某些技能,可以通过向其他部门的同仁求教来获得。例如,在一家汽车制造企业,CMO发现营销与研发部门几乎在每次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冲突。于是,他就请研发主管带着他了解新产品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重点关注那些产生冲突的地方。

他们利用吃午饭的时间进行过几次交流,彼此建立了信任与理解。原来营销与研发部门的激励机制并不相同:市场部门奖励的是开发出能够达到目标销售额的新产品,而研发部门奖励的是新产品数量(销售情况如何则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于是,他们改进了激励机制,制定了营销与研发部门合作的新模式,并把这一结果报给了CEO及其他高管。他们最终收获了一份友谊,但是主要收获还是他们改进了新产品开发流程,这都归功于他们采用T型技能拓宽了各自的视野。

以上例子说明营销人员可以通过向同仁学习来获得技能。这种方式被称为营销的“友谊模式”,因为它需要两个人自愿分享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交往。

这一过程由营销人员发起,他会按照同仁的建议去做。这不仅对营销人员是有益的,而且同仁也能从中受益。但是,由于这是一种非正式关系,难以长期发挥作用。其他任务或既定的业绩目标会转移参与者的注意力,同仁也会说走就走。因此,问题在于公司应当将这种跨界交流确立为一种稳定的规范,将其纳入公司利用员工知识取得成功的整体模式之中。

促进跨界合作

我们认为营销人员如果超越专注于个人的友谊模式,就能提升个人价值,同时也能为公司做出更大贡献。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需要在部门框架内引入T型技能,并鼓励这种技能的培养。

例如,在一家包装商品公司,CMO通过小道消息听说别人都认为自己与手下员工不了解公司的日常运营。在他人看来,该部门的市场研究、销售材料、营销活动以及品牌战略都只是事后诸葛亮,没有融入公司的财务与战略目标。

该CMO于是分别找到制造与销售部门的主管,询问他们自己和下属怎样才能了解更多有关制造与销售部门的需求、挑战和使用的工具。他说到自己通过行业新闻了解相关知识,但是他也说自己和下属觉得如果能够了解更多情况,就能更好地配合对方。他和制造与销售主管想到的办法是实行交换计划。市场、制造与销售部的新聘员工均需要在另外两个部门各待上一周,熟悉其业务。其他老员工则会被安排与另一部门的员工搭档,他们会连续两个月每个月跟随对方学习一天。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但是他们都说曾经有过惊喜的时刻,因为他们终于领悟了该如何更有效地交流和支持对方。事隔6个月后,市场部与运营部就共同开发设计新产品达成了一致意见。与此同时,市场部与销售部也就品牌和销售工作的协调方式取得了一致看法。

第二个例子来自任仕达(Randstad),这是全球最大的临时工与合同工供应企业之一。该公司的CMO与CFO首先进行的是个人合作,然后他们将这一新颖的合作方式推广为两个部门之间正式的跨界合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空间,创建了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共建目标、共担责任的新文化,公司营销费用的产出率因此有了极大的提升。

从2003年开始,为了追踪营销成本与效果,任仕达CMO弗朗斯科内利斯(FransComelis)与CFO合作改进了公司的财务等相关系统。2004年,科内利斯及其营销团队在财务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一套预算系统,该系统可以反映营销成本的直接产出率。此外,他们还研究分析了其他公司的营销支出,这为任仕达降低了营销创新的费用,几乎所有部门的营销创新费用均从原先营销预算的20%以上降至11%~13%。

到了2004年底,市场部与财务部再次开展跨界合作:建立一个营销业务管理平台。其目的是整合任仕达在全球的品牌形象并提高品牌费用的产出率。为了彰显品牌,它们推出了集中采购方案。例如,它们把全球各分公司所有涉及品牌相关费用的合同汇聚到一起。

2005年伊始,营销团队与财务部门进行了新一轮合作。双方团队开始:

・要求将各地的营销投资与公司在该地区的毛利润联系起来;

・跟踪品牌知晓度;

・运用比较法分析任仕达的营销投资回报率。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任仕达CMO与CFO一直是通过自身的T型跨界技能推动两支团队的合作,他们是团队合作的主要推手。这一状况在2005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任仕达高管层要求市场部和财务部进行合作,共同制定相关的业绩评估目标。

如此一来,任仕达营销与财务部门的薪酬奖励挂起钩来。双方主管达到共同目标后一次性获得奖励。而后,他们会将任务目标的执行与完成下放给自己的团队成员,后者将服从合作安排,承担共同责任,并在完成营销任务后共同获得薪金与奖励。

超越营销的“友谊模式”

为了整个公司能够在扩大市场份额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各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与技能发展必须超越营销的“友谊模式”。

任仕达每年在确定公司年度目标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市场部与财务部的正式整合。公司计划对内一经宣布,相关指令就会传达至各分公司负责人。这些指令包含一系列营销标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分公司领导会到市场部寻求合作,共同制订行动方案。他们知道自己会受到监督与评估,同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也会因帮助任仕达扩大市场份额而获得奖励。

利用T型技能作为增长引擎

营销人员培养跨界技能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获得领导才能,并掌握公司业务的基本知识,这被称为“通往首席高管层的道路”;二是获得影响公司利润、建立战略意识的一系列技能,这些技能被许多人视为CMO取得成功并长久任职的关键;三是帮助营销人员面对最重要的挑战,即说服和影响董事会的人。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客;创客教育;中职教育;四个特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98-04

创客教育起源于美国,以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个人制造实验室(Fab Lab)为标志。Fab Lab主要是为创新提供平台,以摆脱当时发明创造受场地(如具有昂贵设备的实验室)和人员(如专业科研人员)制约的局限。现在全美已有近百所高校、千所中小学都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创客空间,并配备有数字开发和制造的工具。创客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推动教育改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在美国的引领下,英国、日本、加拿大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入到创客教育的阵营。

我国体制内实践以政府和学校为主体。多数高校偏向于改造科技园、打造创客空间、聘请创业导师等,以激励有项目的学生搞创业。在基础教育领域,温州实验中学、北京景山学校等也开始了创客教育的探索,掀起了一股个人设计和制造的浪潮。体制外的创客实践以民间活动为主,志同道合的创客们依托3D打印技术和开源软件,坚定地走在创意、实践和分享之路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智能应用“Sensetime”的联合创始人、温州创客的代表徐持衡,才20多岁便已获得1000万美元的风投。其领衔研发的人脸图像处理系统,精准度高达99%,超过Facebook 97%的精准度,所以三星、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2]。可见创客们的“创”不只是创新,更是创造。

一、中职开展创客教育应把握的四个特性

中职教育面对如火如荼的创客教育,应充分依托自身实践性较强的优势,主动顺应创客教育这一新趋势,把握创客“创意变现”这一主要特征,明确创客教育的新要求,发力于人才培养的创新,致力于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国家产业转型和供给侧改革提供创造性人才的支撑,不断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人才需求。总的来说当前中职开展创客教育可以抓住以下四个特性来进行。

(一)注重学习的跨界性

创客是利用互联W和技术将创意变现和分享的主体,整个过程融合了科学研究、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等,要求创客们首先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以及运用跨界知识的能力。目前创客们的创意产品较具代表性的有机器人、航模以及智能控制项目等,制作过程涉及机械加工、电路控制、无线遥控、软件开发等技术。即使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今天,教学设计也会更多地倾向于“在做中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正如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为一棵枯树增添叶片,虽然是以艺术绘画式的活动为主,但也需要学生进行科学、数学、工程与技术的整合学习。

因而中职的创客教育应该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为一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夯实学生的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原创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动手动脑的专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开展创客教育的最好载体,也是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最好契机。正如建筑、机电和数控等专业的技能操作,综合了科学探究、工程设计及产品建造等活动,可促进学生实践创新与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极好契机。

其实,中职学校引导学生跨界学习的抓手很多,可以说专业技能实践是主阵地,编写跨学科的校本创客教育课程是载体,项目教学是创客教育有力的实施方式。例如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下文简称宜兴中专)“电子装配与调试”技能训练指导老师孙林的工作室内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就是他借助专业优势,指导学生制作的航拍飞机、智能小车、数字钟、无线充电、电子琴等创意作品。作为本项目省技能大赛 “四连冠”的参赛者,孙老师的成功就是得益于在实际创作中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跨界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界学习能力。

(二)鼓励创作的多样性

创客教育在中职实施应该倡导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创作形式,要求学生的创作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能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和差异性。众所周知,创业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主旋律,其一以贯之的载体就是每年开展的省市级范围内的创业设计比赛。学校应助力学生积极参赛,抓住每次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和想象力的机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养成学生求新的创客特质。创业设计包括团队的组建、创业主题的选择、文本的设计、PPT的制作,以及在大赛现场展示带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设想等,每个环节对师生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学生在分析项目可行性、规划资金募集、进行成员分工、解读文件政策等活动中,自主自立和创造意识得以增强,创作能力得以提高。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大胆创业,体验“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宜兴地处苏南山区,物产丰饶。宜兴中专就因地制宜,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指导,支持会计和营销专业的七名学生,秉承“让世界品尝陶都滋味”的理念,开办“陶滋味”网店。采购、美工、仓储物流、运营、财务等都由这一七人学生团队负责,线上接合线下销售宜兴绿色、优质、健康的乌米饭、笋干、百合等土特产。凭借资源、营销团队和宜兴政府网平台等三大优势,总投资2万元的淘宝店和微店,第一年就实现了投资收益率75%,第三年销售额达21456元,其中线下销售占比25%,线上销售占比75%。目前团队的“小目标”是进军大型超市、团购平台并进行产品创新。学校利用一切条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意变现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校就能深度体验创业的全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省市级的创新大赛,涵盖的项目较多,有调查报告、论文、实物作品等,范围很广,充分体现了创造无边界的根本属性。以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为例,每年举办一次,截止到2016年共举办了七届。全省各校参赛的积极性很高,去年大赛共收到科学调查报告33篇,教师论文122篇,实物作品596件(其中282件作品参加了大赛展评)。各校在参展期间就物作品加工做了现场演示和解说,解读了作品的创新原理,展示了创新部分所承担的实物功能。可以说省创新大赛就是一年一度全省范围内职教开展创新教育的集中检阅。

从目前我校开展创客教育的情况统计来看,专业特色明显,教育成果斐然。如烹饪专业学生的菜品开发,建筑专业学生的技术创新,电子专业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等(详见表1)。

(三)增强培养主体的广泛性

中职开放办学,在创客教育的实践中可广泛联系企业、行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参与,构建全覆盖的培训格局,形成学校为主、社会为辅、家庭支持的立体网络。以我校教师自主创业,加盟开办机器人制作的培训机构“斯特姆宜兴店”为例,先期投入30万,第一期招生达23人,小时收费120元,每次培训时间为1.5小时。机构总部是位居国内第一的机器人研发和教育品牌,知名度高,推广力度也很大。教学用材料丰富,共有100多种,可让学生自主发挥、自由组合,给学员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机构的培训课程自成系统,一周一次,逐层推进。从目前培训情况来看,宜兴地区的家长比较认同,支持孩子报名参训,说明创客培训很快就会像音体美等社会培训一样普及。这应该成为中职开展创客教育的有力凭借。

更多的学校则是在校内组建创客兴趣小组,并有师资辅导和同伴间充分的交流。温州校园创客教育成果斐然,个别学校甚至实现了“创客项目改变校园”、“创客班级形成特色”的小目标,并因成功转化创客项目――高敏度地下通道自动感应照明系统而获得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的认可,为学校无偿投入了价值25万元的创客装备,建立了创客创新教育共建基地,收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应。

当然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作用决不能忽视。学校要重视创客教育平台的建设,这是不断扩展创客培养阵地的有效举措,要努力建成以项目驱动为设计原则的线上教育平台,便于学生即时上传创作作品,便于教师实时点评,最终实现作品提交、展示、分享和评价的高效即时,推动创客们的持续改进与创作。

(四)实现创作场地的专属性

创客培养必须要有场地依托,即“创客空间”,这是专属于创客们操作和分享的基地,正如其他具有相同爱好的人搭“圈子”,创客们在此空间可以开设主题论坛、组织读书会、社团活动等。全球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客空间”诞生于1981年的柏林,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1400个。而国内发展大约始于2010年,比较知名的有上海的“新车间”、北京的“创客空间”等。这些民间自创的空间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实验室平台,创客们定期集聚在此共同创造各种新奇的作品,如果有市场潜力,便寻求投资开发甚至是形成产业。英特尔、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的创始人物,都曾依托“创客空间”,创造出了众多改变世界的产品和发明。

中职学校可依托自有的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专门的创客教育基地。正如宜兴中专抓住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要求《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的契机,成功申报并立项了创业创新孵化园,获得了中央财政预算内2000万元的专项支持,以及省市两级财政的配套。目前基建工程已完成招标,孵化园内各功能分区也已完成规划(详见表2)。此孵化园建成将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动手实践项目和更多的创意共享机会。

二、当前中职开展创客教育面临的问题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一、网络化的营销环境现状

企业利用Internet,可以及时将产品和市场销售信息发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及国外的营销人员,以便随时调整营销策略,应用web浏览器和数据库,可以帮助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建立和维护关键客户的信息数据库,业务人员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实现产品报价、商品交易、提供订单、签署合同、交换商业文件和支付账单等业务。营销人员还可应用网络查询共享有关的专业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自身业务素质,拓展新业务领域,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利用Internet为用户提供的在线技术帮助,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最好的服务。同时企业可通过Internet在网站上向世界展示企业形象,如建立电子橱窗等方式展示产品,提供技术咨询,进行售后服务和市场开拓。企业管理人员可将用户经常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做成FAQ(FrequentlyAskedQuestions,常见问题)放在企业Internet网站上,为遇到问题用户提供在线的专家技术支持。

二、网络化营销系统的发展和进化

传统上,营销系统把客户的需要、竞争者的产品和战略等各种外部信息传递给组织中的各个其它子系统,这些不同的子系统再针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采取行动,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营销理念下,营销系统只是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它假定公司很难与客户取得联系,并且客户也不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发生直接关系。但是,在一些新型的企业里,很多职能部门可以与客户取得联系,一些跨职能团队从事着以前只有营销人员才从事的工作。营销部门不再是唯一的一个与客户发生关系的部门,它的职责变更整合所有针对客户的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当客户与公司发生关系时,他们所见到的是类似的面孔,所听到的是同一种声音。急剧变化的营销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改变了企业的营销系统、其它子系统与市场三者的交易成本的对比,使营销系统的形状和内外部边界也总是处在变动之中。信息、知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三者之间的低成本、快速传播,为营销系统边界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营销系统网络化的必然性

传统组织中人们沟通的方式也由一系列的规则所约束。沟通方式由他们在单位中的位置决定。最高层的管理者可以与任何人沟通,而层级底部的操作人员却受到严格控制。这些死板、僵硬的规章制度,使组织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营销系统网络化是系统进化的必然结果。根据系统理论,系统内部的发展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有序化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化的过程中有两种基本趋势,一种是向着一个起核心作用子系统集中的中心化趋势,另一种是向着多个子系统共同起作用的机制化趋势。当系统最初发生时,总是有某种特殊的子系统形成了对其它子系统的控制约束作用。而当这种约束作用在系统中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时,这种控制作用就会扩大,以至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中心化的系统,这个过程的内部联系呈单向作用的“树”形结构。上述的第一类营销组织形式,就是这种中心化组织。伴随着中心化的过程,系统还有一个向着各个子系统共同起作用的机制化的过程。这时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丰富,有些形成了相互作用,有些形成了横向联系,有些形成了循环的相互作用,系统中核心子系统的控制作用相对降低,向着由多个部分共同起作用的方向发展,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特定结构的相互作用来调整自身和适应环境,系统内部的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相互交叉的网络,系统由内部多个子系统间的互动联系形成的机制来推动系统的发展。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中心化在前,机制化在后。没有中心化,系统的各部分就不能实现最初的和最基本的联系,但仅仅完成了中心化的系统是简单的、线性的、保守的,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系统必须进一步向着机制化,即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四、网络化营销提高了沟通效率

系统的组织结构可划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从上向下的指令和从下向上的报告构成了系统信息的纵向流;而每一层次又按水平方向把各主要职能分系统的信息贯通起来,称为信息的横向流,这样就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信息流通中的两个主要指标是传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在传统的层级组织中,系统的信息是逐层流动的,越层流动的信息较少。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组织的层次增多,管理幅度会降低,通常信息流通的时效性和精确性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性,即层次增多使信息流通的路径增多而分叉减少(因为管理幅度减少),从而延缓信息流通的速度,但却提高了精确性。相反,如果减少层级,则必然会增加每层的管理幅度,这样虽然流通时效性可以增强,然而信息分叉点增多、信息在流通中出错的机会增多,就会影响到信息流通的质量。

【论文关键词】营销系统网络化沟通效率

【论文摘要】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容纳就业、带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营销系统在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顾客导向、内部营销、快速满足顾客多变的需求,需要有一个适当的营销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与之配套。本文通过研究网络化营销系统,为具体营销实践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司林胜.企业绿色营销系统的构建与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2003,21(4):38-42.

[2]高风彦,佘廉.企业营销组织的风险模糊评价与预警管理[J].武汉交通科技学学报,2000,24(2):125-128.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连锁超市已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我国主要的零售市场。本文在对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专注于核心价值环节进行的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能够增加连锁超市企业利润、培育核心竞争力。由此提出了连锁超市向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创新发展的优化路径,促进零售行业的健康、创新发展。 

關键词:连锁超市 价值链 新业态 优化路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不断提升,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亿元,同比增长10.3%。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兑现入世承诺,逐步取消外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各种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自由化、信息化背景下,零售业国际巨头纷纷转战中国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竞争日趋激烈。2012年起,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向中高速换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向创新驱动,任何行业都必须转型升级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同时,2015年10月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主流业态,价值链向新业态模式创新也将成为竞争的最高形态。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以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价值活动作为切入点与商贸流通新业态模式相融合,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 

(一)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生鲜食品向“农超对接”模式转变 

在价值链各环节中,采购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在整个企业的运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连锁超市行业大多采取集中采购(中央采购),即企业中专设采购机构与采购人员,统一负责企业的商品采购工作,实现低成本、采购集中管控。集中采购有助于连锁超市企业发挥连锁经营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保证超市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满足顾客求廉的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生鲜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连锁超市纷纷改革传统生鲜食品采购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即由农户与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向超市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目的在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采购成本、保证食品安全。如2016年新丝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在三峡区域展开农超对接项目,参照PGS成立有机种植基地,帮助农产品进入欧尚、沃尔玛等连锁超市,解决销售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零”中间商。 

(二)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管理落后,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 

物流价值链贯穿于连锁超市运营始终,对于调整和优化各价值链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价值链运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于两个方面:第一,一味追求门店的扩张,忽略了后台物流体系的构筑与管理。有的连锁超市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时,只重视门店布局以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但物流网络未及时扩大、管理观念陈旧,导致商品的调配费时费力,企业总利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盲目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导致资源浪费、经营成本上升。有的连锁超市企业意识到物流价值链管理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仓储、设备、运输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但由于自营物流配送规模小、作业体系不完善,导致运作成本高、效率低下。 

(三)生鲜产品销售作为超市经营重点,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 

当前,生鲜已成为集客能力最强的板块,成为拉动其它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据我国连锁超市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生鲜区销售额约占销售总额的20%。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约为1/3,尤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生鲜超市这一比重更是高达70%。可见,我国连锁超市生鲜板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润发超市通过对收银条的大数据研究,重点推出荤素搭配好的净菜生鲜品,进行负、中、高毛利商品的混搭,加速生鲜品的周转率,解决生鲜经营的核心问题—新鲜度。由此,还带动了其它商品的销售,如调料、粮食、食用油等。另外,我国连锁超市生鲜产品销售仍旧面临着障碍,如缺乏标准化的农产品、冷链供应体系不完善、深加工冷链食品匮乏等。 

(四)连锁超市价值链体系对接不完全,导致运营效率不高 

目前,我国大型连锁超市已基本实现了设备自动化、价值链流程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实现了价值链体系的无缝对接,减少无效价值链,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促进运营效率的提升。但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价值链管理不容乐观,据我国连锁超市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连锁超市比例为70%左右,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信息技术应用率仅为18.3%。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构建信息系统往往面临着投入大、缺少技术人员等困境,甚至在运营中根本没有能够统筹全局、进行价值链管理的人员,由此要实现商贸流通新业态创新几乎无从谈起。 

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分析 

(一)研究模型设计与问卷设计 

为了研究我国连锁超市价值链与商贸流通新业态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着有效性、可操作性原则,从多角度设计模型与问卷、选取相关的变量与指标。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即对知识进行管理,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取、重组、共享、存储、整合、利用及开发等活动和过程。[21]在企业组织中,知识不仅存在于文件中,[22]也嵌入于组织程序、惯例、规范、文化中,[23]还嵌入于增加组织价值的信息之中,[24]甚至嵌入于组织的物质资产之中。由此,知识观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可抽象为一个知识要素的集合体。由于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且复杂,因而知识在理论上往往因视角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认知类别。在诸多的认知分类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OECD和Polanyi的分类方式。OECD[25]将知识进行分类即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即知道谁拥有需要的知识。Polanyi[26]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加以表述,后者是难以系统言述的知识,是个人的、受特定情境限制的、能够感知却难以表达的知识,二者都是构成知识的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Nonaka和Takeuchi[27]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非完全独立,二者能够相互作用、互相转化,转化的过程实际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有四种基本的转化模式: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即著名的SECI模型(见图1)。不过,隐性与显性并非绝对的泾渭分明,因为大部分知识都同时具有隐性和显性的成分,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可以构成一个连续的谱系。

2、技术创新

创新的概念始自熊彼特,[28]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亦即对生产要素进行的“新组合”。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的追随者们对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此后,诸多的学者———包括Mansfield、Freeman、徐庆瑞、傅家骥等,都曾对技术创新进行过定义。概括来看,技术创新可简述为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过程。在实践中,技术创新活动贯穿了从一种新的技术设想的产生,到研发、工艺、试制及首次商业化的全过程,可粗略地划分为五个阶段:(1)概念开发,这是从创新机会被初次识别,到创新概念通过评估,并准备进行研发前的一个阶段。阶段内的活动主要包括创新机会识别与分析、创意形成与演化、创意评审及概念形成等。(2)研发设计,这是将创新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图或创新原型的一个阶段,阶段内的活动主要包括技术开发、创新规划、总体设计、分项设计及原型测试与优化等。(3)工艺开发,这是将设计图开发为可实施的生产工艺的阶段,阶段内的活动主要包括生产过程规划、原材料与外协件采购计划、零部件与总装工艺开发及设备工装器具协调等。(4)产品试制,这是依据开发的生产工艺组织创新产品的小批量试验性生产的阶段。(5)商业化,这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面向顾客进行试验性营销的一个阶段,阶段内的活动主要包括营销规划、检验性试销或领先客户试用、顾客测试、意见反馈、市场信息收集及市场研究等。不过,实践中上述技术创新的五个阶段过程却并非是顺次推进,而是一个交叠往复的过程。有时,有些任务还需要协同、并行推进:在内部需要各部门尤其是设计、技术、生产和营销等跨职能的协调与整合;在外部需要供应商、顾客、科研院所及合作开发伙伴等的协调与整合。这样,企业便可缩短创新时间而加速创新的面市时间。

3、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关系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成果满足顾客需求而获取利润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技术创新的过程始于识别(现实或潜在)顾客需求而终于满足顾客需求。其间,创新企业需要解析需求而形成创新概念,开发创新概念而形成创新技术,转化创新技术而形成生产工艺,按生产工艺组织生产而形成创新成果,将创新成果面市而取得商业利润。整个过程,从知识观理论的抽象视角来看,涉及了大量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知识资源与要素的获取、创造、传播、整合及应用等往复交叠的知识管理活动与过程。从而,知识观理论将企业的技术创新视为知识管理的过程,认为其本质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17]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需求

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创新企业都需要投入并不断整合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知识资源(各阶段的知识需求见表1)。表1中,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知识需求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往复迭代的过程。可见,技术创新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知识密集的知识管理工程。由此,在实践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当以知识管理为手段。而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则当以技术创新为基本面向,通过持续地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广泛地传播新知识,深入地整合新知识,并迅速地将其体现在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系统中,以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果(见图2)。

2、基于知识管理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表1显示,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创新企业都需要配置并整合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知识资源。从特性来看,这些知识资源既有来自于企业外部,也有来自于企业内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为配置并整合所需要的知识资源,企业的研发、工艺、生产、市场、财务等职能,在决策、资源配置、战略、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和制度的规制下,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了一个实施技术创新的系统———技术创新体系,并共同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发生、发展与持续涌现。技术创新体系获取和创造的知识资源越多,企业的知识基础就越宽厚,传播与共享得越迅速,整合与应用的方式和机会就越丰富,则越易于促进技术创新的发生与发展。由此,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当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持续地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广泛地传播新知识,深入地整合新知识,并迅速地将其体现在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技术系统中。在实践中,从可操作的角度看,基于前述目的的、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主要有持续的组织学习机制、创新文化与制度、创新战略及创新组织与团队等方面的抓手(见图3)。(1)持续的组织学习机制建设。组织学习是组织创造、获取与传递知识的过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基于知识管理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便要求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以便形成一种持续的组织学习机制。[29]学习型组织往往由知识管理委员会领衔建设并驱动整个组织的有序学习行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在于:确定组织的知识管理愿景和目标,创建组织的知识管理框架体系,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协调组织的知识资源并推动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负责整个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工作,推动组织的知识创新及跨组织学习等。[30]委员会由首席知识官领导,在其成员即知识专员的协助下开展工作。由于组织学习涵盖了组织的各个部门与层次,并常有跨组织的交流,因而学习型组织要求首席知识官的层次高于一般部门的经理,且其成员也由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兼任。这样,知识管理委员会便具有了较大的权利与影响,能够领导、推动并协调整个企业及各部门的组织学习活动。在企业中,个体的人是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学习的最基本单元。个体的人通过组合而形成团队,由团队而形成组织。所以,在企业边界之内学习型组织涵盖三个层次,即个体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其中,个体学习既是团队学习的基础,也是组织学习的基础。此外,由于企业是个开放系统,因而在企业边界之外还存在着广阔的跨组织学习空间和广泛的跨组织学习行为。在学习型组织中,由于知识学习的主体、层次、目标各不相同,知识特点、知识来源具有多样性,因而知识学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形式丰富,见表2所示。(2)创新文化与制度建设。文化是一个组织内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和习惯体系,该体系同正式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相互作用,形成组织的行为规范并规制着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因而,作为企业组织中知识最为密集的活动和过程,要求塑造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型文化,以规制并促进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资源的获取与创造、传播、共享、整合、应用等活动和过程。创新文化伴生并服务于技术创新的需要。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企业内外大量的知识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应用,且期间需要反复交融迭代、不断试错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而对应地服务于技术创新的创新文化便往往具有思想多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个人发展与能力提升以及授权、协作、分享和激励等特征。创新文化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创新文化对于创新行为的规制只是一种“软约束”,还需要制度配套的“硬约束”。在实践中,只有创新文化与创新制度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共同地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应用,并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创新文化属于企业的“上层建筑”,需要自上而下的施行。在实施机制上,由于和学习型组织有某些共通之处,因而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与学习型组织共享一个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规划创新文化建设的愿景、目标及管理框架体系。不过,由于创新文化主要反映的是事的行为者即人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等意识形态,因而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将人事部门作为责任部门,负责执行创新文化建设的规划,建设创新文化的基础设施并推动创新文化的运行。(3)创新战略决策机制建设。创新战略是有关企业未来创新的系统的总体谋划,它描述了企业怎样利用技术知识资源以及利用怎样的技术知识资源来达成企业的目标。创新战略规划往往涵盖了技术使命的陈述、未来技术的预测、确定核心技术及能力、策划企业内部开发活动及外部合作渠道、勾勒技术生命周期、描述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需求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内容。上述创新战略在内容上较为宽泛的特性,决定了创新战略的制定在企业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要求对企业环境有细致的知识和深刻的洞见。[31]具体来说,企业创新战略是一项内容较为综合的、知识密集的智力集成成果。给个体的企业高层管理者造成了相当巨大的挑战。由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个体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往往无从胜任要求宽广知识的创新战略的制定。因而,在实践中在战略的决策机制上便要求诸多的个体高层管理者,包括高层经理、技术总监、研发及工程部门经理、制造部门经理及营销部门经理等,组成团队或战略决策委员会,共同承担组织战略决策的责任,为创新战略的制定搭建来自不同知识背景、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背景的、多元的、宽广的知识平台。(4)创新组织与团队建设。在工业企业的组织架构中,技术部门是企业技术实施与创新的主要责任部门,因而也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过,结合前面的内容来看,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需要跨职能协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尽管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技术部门却无从独自胜任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从而,对于特定的技术创新项目,企业往往需要以技术部门为核心组织跨职能的创新团队以构建宽广的知识平台。创新团队依附并服务于特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因而创新团队的组建便需要与具体创新项目任务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相对接,即依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资源的需求进行跨职能互补性配置。而若企业内部无从满足技术创新的知识资源需求,创新团队的组建还需要进行跨组织互补性配置。此外,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投入与整合的知识资源量大且样多,因而便要求所配置的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团队队员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且目标一致。当然,作为技术创新项目的促进者和负责人,企业对项目经理会有更高的期许,不仅要求在前述能力方面强于一般队员,还要求具备激励、冲突处理、协调、平衡等诸多项目管理能力。在复杂、动态、速变的竞争环境下,持续的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面对持续的技术创新态势,一方面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基于创新知识资源的需求组建合适的创新团队,另一方面也要求企业面向技术创新建设宽广而深厚的知识基础,打造具有“T”型知识的创新团队。为此,要求企业在创新战略的驱动下,在学习型组织的导引下,在创新文化与制度的规制下,开展各种形式的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在企业内及时有效地传播、共享与整合,以利于技术创新在企业内的不断发生与发展。

三、案例研究

1、案例企业调研

基于论文的研究,我们于2014年5月19日对此前相熟的江苏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3天的专项调研。该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增强砂轮用玻纤网片制造商。2007年12月,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201)。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访谈了人力资源部的张总、技术中心的胡总、公司所属集团公司的顾总等相关的公司中高层管理者,还在生产部经理的陪同下参观了企业的产品生产线。通过调研,我们了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复杂、动态、速变的市场竞争,九鼎管理层认识到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并推动企业持续的发展。为此,公司一方面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努力建设其技术创新体系,以促进及保障技术创新在企业内的发生与发展。

2、九鼎新材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组织学习方面。公司建立了由副总挂帅、各部门经理任专员的知识管理委员会,负责规划知识管理目标及其实施框架。在委员会的推动下,公司在各个层次上形成了一种持续性的学习机制。一是组织学习与跨组织学习。外部环境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为此在技术创新及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公司广泛开展了诸如产学研合作、技术引进、外请专家指导、职工送出培训、参加业界峰会和展会、国内外考察交流以及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交流授课等形式丰富的跨组织学习活动。当然,跨组织学习的知识及内部形成的知识与经验也会在企业内广泛传播与共享,为此也开展了诸如企业内训、跨职能交流、轮岗交流等形式的组织学习活动。二是团队学习。公司鼓励形成团体进行团队学习,为此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形成了广泛的师徒制、相互帮扶、互为教师的知识与经验分享授课等形式多样的团队学习机制。三是个人学习。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与企业学习的基础,为促进个人学习,公司鼓励学习进修,倡导岗位知识拓展式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并设立了个人学习经费及图书馆进行保障。此外,为提升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公司还设立了职级评定机制进行学习导向。例如,对于技术人员,职级包括“技术员助工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对于现场工人,职级包括“一、二、三级工技师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类似地,其他部门也有相应的职级。在每一个对应的职级上,公司都设计了科学的职级薪资以提升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为保障上述各个层次的学习,公司责成信息中心搭建知识管理网络平台,负责跟踪、搜集国内外最新的商情、市场及技术等信息并汇集成每月一期的简报,以供学习与交流之用。(2)创新文化与制度方面。搭载知识管理委员会平台,公司组建了企业文化委员会。结合九鼎自身的发展特性,委员会规划了企业的发展愿景与文化框架:秉持“集聚智慧”的企业精神,恪守“远见卓识的领导、战略导向、顾客驱动、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合作共赢、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系统管理以及学习、改进与创新”的发展理念,遵循“明德、敬业、协作、高效”的行为准则,“致力于引领高性能、绿色材料产品和新能源的发展”。委员会责成人力资源部作为企业文化的建设部门。为实施委员会的发展愿景与文化框架,人力资源部一方面逐步建设了企业文化的基础设施(如《九鼎报》、《九鼎之歌》、周四放映室等),另一方面也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歌唱九鼎、管理论坛、“四十年人和事”、“卓越进行时”等)予以宣传贯彻。进一步,为促进企业文化在日常工作及创新过程中落地生根,人力资源部会同委员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予以保障。例如,在管理制度上企业倡导合作与分享,鼓励创新与实验,容忍失败与试错。在激励机制上,公司以利润为导向,实施根据创新绩效提成机制及经营绩效利润比例挂钩机制,团队共享,多方面、多途径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新积极性。通过文化的“软约束”,辅之以制度的“硬约束”,公司管理层期冀打造一个诚信至上、持续创新、技术领先、回报社会、不断发展的九鼎企业。(3)创新战略方面。公司持续的发展驱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为引领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公司也成立了由技术专家、市场专家、管理专家、设备专家、技术顾问、各部门经理及公司高管等组成的创新战略委员会。基于技术、市场、竞争、政策、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与深入理解,委员会确立了“经营模式由深加工向全产业链转型,玻纤产品由普通向高性能升级”的发展思路,规划了“高强度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产业链、高模量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产业链、耐高温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产业链、高性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四方面的创新战略。借由这四方面“T”型创新战略,委员会期冀以创新战略引领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实现其宏伟的发展愿景而不懈努力。(4)创新组织与团队建设方面。围绕着主产品核心技术,公司设立了硅酸盐、机械装备、化工、复合材料四个研究中心,并由这四个研究中心组建了技术中心以行使技术实施与创新的职能。技术中心创新项目的启动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技术人员或团队自主申报,二是根据战略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推动。此外,公司鼓励全员创新,因而在技术中心之外也会有广泛的创新项目来源。对于通过了跨职能专家评审的创新项目,无论是来自企业的哪个部门与层面,公司都会在创新过程中基于创新项目核心技术的需求而组建跨职能交融与协作的创新团队。如若公司内部无从配置创新项目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创新团队的建设便需要跨越组织的边界并基于创新知识资源缺口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合作形式以获取所需要的互补性资源。为有效促进技术创新,除了上述根据创新项目的需要配置适切的创新团队以外,公司还同步着力建设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本支持。为此,公司一方面从各个层面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另一方面也不断着力研发投入。近5年来,公司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3%(2013年)、3.19%(2012年)、3.29%(2011年)、3.70%(2010年)、4.19%(2009年)。通过着力研发投入,一方面推动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人才队伍。未来5年,公司计划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

3、九鼎新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

多年来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断结出了技术创新的丰硕果实。以过去5年为例,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取得各项专利17项、8项、25项、27项、15项。目前,公司已形成具有300多项专有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基于这一技术体系,公司形成了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和土工材料三大主要系列产品。其中,玻璃纤维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玻璃纤维、磨具材料;复合材料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各种工程复合材料、通用复合材料和风电复合材料;土工材料系列产品主要包括各种土工织布、土工格栅、土工膜等。公司产品行销国内外。

四、研究结论与意义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用网络视频新品,订单唾手可得。复杂技术被网民轻松演绎,再次引发传播潮。无限网络也能派上用场。如今的虚拟世界,其传播功力足以剑造奇迹。

成立于27年前的微软硬件部门,也正是微软的娱乐及设备事业部发明了世界第一款光电鼠标。在电脑周边设备的24项科技发明创造中,有18项出白微软。很难想象,小小的鼠标,其技术含量之高,在某种意义上可与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相比。然而,与所有电脑周边设备一样,鼠标的生命周期只有24个月。因此,如何在短期内启动市场,缩短市周期并迅速拉高销售曲线,是这个领域每年都要做好的必修课。

蓝影鼠标是微软在2009财政年度推出的新一代品。其特点是,采用高角度光电成像技术,冈而彻底摆脱了鼠标垫的束缚,从此,鼠标可以在大理石、地毯等任意表面运用自如。很快,市场推广就拉开帷幕。网络视频新品2008年9月17日,蓝影在中同市场亮相。

与以往的方法不同,这次新品会以视频分享方式进行。作为此活动的策划者执行者,微软(中国)娱乐及设备事业部市场总监蒋东说,2006年的新品会,是在微软(中同)技术中心的实验室中举行的。当时,现场布置成机场、卧室、办公室等产品应用环境,并着力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2007财年的会选在北京世贸天阶,有200多人席了会,场面非常壮观。“我们希望2009财年的新品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高的效率。对此,视频分享网站非常适合。”

做法在酷6网为会开设的专区内,在陆续载的视频中,有微软亚太区负责人坐在咖啡吧里和观众聊新款鼠标;有蓝影技术发明人详细讲解鼠标的由来和蓝影的技术特点;电脑游戏高手和工产品设技师也来此谈论对新品的评价等。通过这些视频短片,人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新产品的功能和技术特。

借助视频分享方式的广泛参与特性,有超过20万个独立IP地址访问过会专题,这是传统活动无法比拟的。“以往举办会,只能邀请当地的媒体、经销商到现场,有几百人已经算大规模了。这次的视频分享至少有20万人直接参与,在推广费用不增加的情况下,传播效力翻了1000倍。”蒋卫东说。收获除此之外,还有真金白银的收获。“会结束后约1个小时,我们就收到3000千多份订单。而实际上,新产品要3个月后才能到货,这次只是信息。”蒋卫东说,“这说明,经销商的决策周期缩短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前了,该说,这是此次活动的最大成功。”据统计,此次新品会的浏览量,在酷6网当天排名高于残奥会闭幕式和中秋晚会仅次于奥运会篮球决赛。

巧用互联网

自主传播在线会后,将营销人群从专业转向大众,让消费者自创传播广告。

2008年9月至12月,“微软蓝影无处不在——视频创意征集大赛”在酷6网开赛。对于此次大赛,蒋卫东的想法是:“蓝影采用的是一种复杂的光学追踪技术,对此,网友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并在视频中用消费者自己的语言加以诠释,加网络自主传播力量就更大了。”

大赛总共收到577品,总浏览量超过1300万次。可以说,这次大赛完全是基于网友自发性,通过制作、上传、分享,一个新产品及其所附带的技术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们发现,消费者在这里可以自愿地接受‘说服’,同时也在互相影响,这比传统广告有更大的渗透力。‘你可以想象,如果消费者到零售店里,在购买产品之前,听了一个相声就已经了解了产品,那是多愉快的事情。”蒋卫东说。经统计,大约900万人次浏览过大赛页面,超过1300万人次观看了参赛作品。蒋卫东说:“如果转成常规的做法,要花多少钱才能引起900万人的关注?更不用说即使看了广告,参与的程度也不相同。”经过两轮传播活动后,购买曲线迅速上升。不少人在使用蓝影鼠标后,还把自己的评价放到网上,无形中又出现了一次口碑传播,这又是促成购买不可小觑的机会。

无线营销Arc鼠标,是与蓝影同时的另一款新品。对这世界上第一款可折叠鼠标的上市,微软运用了无线路径。“我们在移动梦网上产品广告,同时做了一个购买链接。”蒋卫东拿出自己的手机,屏幕上的移动梦网主页上,能看到Arc鼠标的文字广告。具有突破性的是它的销售模式。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直接向当当网发送订单,并在第二天接到确认电话,第三天就能收到货。由此可见,整个销售链条果真已经变短。

虚拟或成趋势

跨界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村上隆与LV的跨界合作

现在提及路易・威登就不能不提村上隆。村上隆――专注于御宅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后现代艺术家,是“超扁平”与“幼稚力”的创始人。他凭借融合了美国“波普”、“坎普”和日本“御宅族”动漫元素的“超扁平风格”在世界艺术界标响了名号,成为艺术、时尚和商业圈的“三栖”精英。

村上隆的作品充满了童趣与迷幻色彩,当他的作品开始在西方小有名气的时候,当时路易・威登的设计师马可・雅克布注意到了他。路易・威登作为法国著名奢侈品牌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严肃、刻板,马克想要改变人们的这种观念,当他看到村上隆的作品时,脑中立刻涌现出大胆的想法:老牌奢侈品与卡通形象相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2000年合作正式开始,马克与村上一个在巴黎一个在东京,设计想法用邮件进行沟通,两人在秉持着完全尊重并传承LV的品牌精神的同时创造出了LV的新篇章。

村上隆与路易・威登的合作无疑是双赢的结果。对于路易・威登来说村上隆的加入使其法国百年老牌传统奢侈品的刻板印象得到改变,幼稚的纹样和多彩的颜色将LV成熟经典甚至有点老气的形象瞬间转换。不仅如此,村上隆也为路易・威登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热卖记录。而对于村上隆来说,这次与国际大牌的跨界合作在带给他金钱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村上隆”这三个字自此被镀上了世界级的光环。从此,他在商业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而他独特的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品牌和当红艺人的青睐。这次合作打破常规,开启了艺术与奢侈品牌的跨界合作之旅,并成为艺术和商业联姻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当代艺术产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艺术较产业化,有一部分艺术家的形象欠缺个性的体现。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艺术市场,创作出更多具有真正艺术特色的精品,以此促进我国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村上隆与LV的跨界合作对中国当代艺术产业的影响

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把村上隆评为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作为名单上唯一一个视觉艺术家。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古人说的不无道理,但是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拿两千三百多年前的理论去解决矛盾或许是有些迂腐可笑了。我认为艺术家搞艺术创作的最低限度应该是能“吃饱饭”,当然这个“饭”不是指泡面类的垃圾食物,但也绝非是诸如鲍参翅肚这般的饕餮盛宴。不求有一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别墅,但求有一室安身立命,遮风挡雨的小户型;不求有一辆奢侈品牌的四轮机动车代步,但求地铁涨价也不必锱铢必较改乘公交,不穷不富刚刚好。而要想“吃饱饭”,就必须找到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点。才能、欲望、策略、坚韧,这些就是村上隆认为的平衡点。村上隆在《艺术创业论》中,对于如何成功给出了自己的五个步骤: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彻底学习这个领域的历史;寻找自己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理由;重新检证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是否在此;学习历史中的经验;找出方向,筹措资金,启航。关于如何运作,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宣传要抓住对方的兴奋点;艺术品必须提供多个卖点,像经营品牌一样;在世界舞台上要用普遍性的表现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核心部分。而针对如何向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介绍自己的艺术价值,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表现艺术时,必须很缜密地规划创作的背景、动机或设定等,咀嚼 “艺术的依据”,展览会“要准备很多个入口”,“甚至设计无法简单逃走的陷阱或娱乐。”;引诱欧美顶级的美术评论家,让他们“用理论来谈论他们不知所以然的东西。”;“相信自己的真实感觉”,把本国的特色加以着色后再介绍给对方,并且在表现自己本国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入对方的兴奋点这个浓厚的调味料。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也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艺术作品不可能脱离它的社会而存在,意识到这一点不是理论的改变,而是实践的决定。”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尝试,摸索出符合中国现代艺术产业独特的时代背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自己独有的发展道路。最后引用易英为《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写的序中的一段话:“艺术世界并非真正的上帝之城,它和世俗之城一样,由世俗的事物所构成,画廊、收藏、博物馆、文化机构、艺术批评、艺术史等,正是在这个世界里,艺术与非艺术,渺小与伟大,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都纵在当代文化的策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