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奢侈品文化论文

奢侈品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合理行为理论;购买动机

合理行为理论是分析影响行为意向因素的理论,经常被应用到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研究中,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将结合合理行为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为奢侈品动机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文献回顾

奢侈品是那些通过使用或展示某个特定品牌的产品而使拥有者受到尊重的产品,奢侈品与其使用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奢侈品使消费者得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奢侈品与假冒品相区别的主要原因。奢侈品往往是与相应的品牌相联系的,品牌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相区别的最直接标志。Nueno和Quelch将奢侈品牌定义为那些功能性效用与价格比较低,而无形效用和情景性效用与价格比较高的品牌。

对于消费者获得奢侈品动机的研究最初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消费者希望通过其消费行为营造出受欢迎的社会形象。也就是说,人们购买奢侈品是出于社会目的,一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突出其在社会中的突出位置,这种观点得到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的支持。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讲到,“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和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凡勃伦区别了炫耀性消费的两种动机。一种是歧视性对比,一种是金钱竞赛。前者指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区别于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而后者则指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力图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效仿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以期被认为是其中一员。奢侈品一方面具有价格昂贵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一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往往能够达到炫耀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区别于特定群体的歧视性对比,还是为了从属于特定群体的金钱竞赛,都是一种社会目的。消费者这种区别于特定群体和从属于特定群体的心理不仅表现在对财富的炫耀上,而且表现在对稀缺产品的渴求上。产品的稀缺会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忉当一个奢侈品因为其独特性而更难获得时,其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产品的稀缺使产品拥有者与非拥有者相区别,而从属于其他产品拥有者所构成的群体。

之后,学者们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研究了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出于社会目的,而且出于个人目的,应该从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从个人导向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主要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后会获得的情感利益、象征利益和使用利益三个方面出发,从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牌的个人原因包括:自我享乐;自我奖励;与内在自我相一致;质量保证。理论上说,奢侈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个人导向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导向的。这些潜在利益的满足情况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奢侈程度的衡量标准。由于中国在文化上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更为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中国消费者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二、理论模型建立

1967年Fishbein以Dulany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合理行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假设在社会心理学中大部分行为是在意志控制范围内的,而且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的,一个人具体行为意向会影响其随后的行为。在合理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指在既定情境下执行某一特定行动而得到预期表现的意愿。合理行为理论通过分析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来解释人们行为意向的原因,该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有效理论。

根据合理行为理论,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特定行为意向,即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其中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即行为态度,指一个人对在既定环境下执行特定行为的态度,该变量取决于这个人对各行为结果的评价以及对结果产生可能性的预期。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即主观规范,指一个人认为对他来说重要的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执行特定行为可能性的信念,主观规范涉及社会环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合理行为理论可以概括为图1。

尽管合理行为模型对美国样本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型中存在西方文化偏见。韩国一些学者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以韩国消费者为调查对象的数据不能否定合理行为模型,但是经过跨文化修正的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更好。妇李东进等考虑到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与西方文化在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因而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用面子意识和群体一致意识两个变量替换了主观规范这个变量,提出了更为适合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模型。如图2。

通过对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的回顾,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出于社会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炫耀财富的需求,奢侈品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可以负担得起,而这部分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拥有较多的财富,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也就成了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奢侈品本身也成了一种社会符号;其次,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猎奇的需求,奢侈品往往是潮流的引领者,而且相同款式数量极少,从而使对奢侈品的消费成为品位的象征,同时对奢侈品的占有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可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的优越感。二是出于个人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享乐需求,享乐性反应消费者通过对奢侈品消费而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和乐趣;其次,所购买的奢侈品是拥有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来增强自我概念,再次,是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消费者感知奢侈品牌有更高的价值可能是因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品牌质量和信誉。学者们也是从这五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品牌的奢侈程度的,只有一个品牌在这五个方面的得分较高,才可以称其为奢侈品牌。

由合理行为理论可知,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人方面的因素,而主观规范是他人方面因素。对行为的态度取决于行为对个人可能带来的结果,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期望带来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得到优质的产品、享乐和表现内在自我。所以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优质性、奢侈品的享乐性和奢侈品的自我延伸分别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的态度正相关。另外,奢侈品炫耀性和稀缺性这两个方面是他人影响的基础,本研究用面子意识代替合理行为理论的主观规范这个变量,而且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炫耀性和稀缺性与消费者面子意识正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奢侈品购买意向模型概括为图3。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主要调查消费者对奢侈品以及购买奢侈品行为的一些看法。问卷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购买奢侈品动机的量表,该量表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优质性、自我延伸、炫耀性、稀缺性、享乐性,每个方面由四个问项组成,共20个问项。第二部分是面子意识,由四个问项构成。第三部分是购买奢侈品的行为态度,由三个问项构成。第四部分是奢侈品购买意向,由三个问项构成。第五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样本的个人信息,由四个问题构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被调查者中,男士128人,占4&1%;女士138人,占51.9%。

本研究利用SPSS15.0对问卷中的项日进行了探索性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MO指标为0.846,Bartlett’s检验的著性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旋转后因子荷载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五个变量的Cronbach0t值均大于0.7,所以可以认为问卷中这五个变量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在删除了AI4、A19、A5三个题项后再次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后,以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三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行为态度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一0.827,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417、0.337、0.392,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分别与购买奢侈品行为态度显著相关。

以炫耀性、稀缺性两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面子意识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R2—0.785,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炫耀性、稀缺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396、0.308,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炫耀性、稀缺陛分别与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面子意识正相关。

以行为态度、面子意识为自变量,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为一0.876,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面子意识、行为态度的标准系数分别是0.343、0.451,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面子意识、行为态度分别与购买奢侈品意向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的态度与奢侈品的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三个变量显著相关,而炫耀性、稀缺性这两个变量与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上的面子意识显著相关。另外,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意向方面既会考虑个人态度,又会考虑他人的看法。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文化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对文化的定义,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等进行研究,说明文化因素对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的影响,同时对此提出几点思考。

一、文化内涵和文化维度

Hofstede(1980)认为,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规划的精神,以区别于那些独立的人。“文化”是将社会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而“亚文化”是用于组织、职业或家庭水平上的。尽管各个社会之间的文化会各不相同,但一个社会内的亚文化之间通常会拥有共同的特征。

Hofstede(1980)将文化分为四个维度,第一,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代表在社会框架中,个人倾向于照顾自己或他们的家庭。相反,集体主义更关注它们的群体。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中的个人相互依赖的程度。第二,大权力距还是小权力距?权力距(powet distance)是指社会成员接受组织机构不平等分配的程度。在大权力距社会,人们接受等级制度,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而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在小权力距社会,人们为权力的平等而奋斗,当权力不平等发生时社会是如何处理不平等的。第三,强不确定性避免还是弱不确定性避免?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ly avoidance)是指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和含糊性感觉到不舒服的程度。强不确定性避免的社会中,人们对信仰和行为保持刚性原则而不能容忍不正常的人和思想。弱不确定性避免的社会中,有一个比较放松的氛围,不正常的人或事更容易被接受。第四,男性文化还是女性文化?男性文化表示偏好于业绩、英雄主义、自信和实质性的成功。相反,女性文化代表偏好于关系、谦虚、关怀弱者、生活质量。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之间最根本的问题是社会对不同成员分配不同的社会角色。

二、我国奢侈品消费的兴起及现状

根据高盛投资银行(Coldman &Sachs)研究报告,2004年,中国人消费了60亿美元的奢侈品,占全球奢侈品销售的12%,位居世界第三位。未来成长率预期将高于经济成长率,持续以10%~20%的速度快速成长,预估在2015年,中国消费的奢侈品将占全球销量的29%,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看好此一成长潜力巨大的市场,各国精品商纷纷抢滩中国大举扩张,全球各知名品牌几乎都在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的五星级饭店、商店街、百货公司等地,设有专柜或店面。书店架上生活与时尚类杂志的种类,在十年内急速增加,巨幅精品广告看板林立。各种国际奢侈品展也纷纷在我国举办,2007年在上海举行的百万富豪奢侈品展,规模较2006年成长一倍,总计有超过14000人愿意花费600元进厂参观国际精品的展示。

2005年,颇负盛名的法国精品行业联合会(Comite Colbert)在北京举办年会,为其创立50年来,首度在欧州以外的地区召开年会,可以看出中国精品市场受重视的程度。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多半是亏损的,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的精品消费有很高的比重是在海外旅游时购买的,但是由于厂商预期未来市场将高度成长,并且考量在当地设点的广告效应与传递信息的效果,对于中国人在海外市场的消费有很大帮助,他们依然前仆后继的进行投资。

三、文化因素对我国奢侈品市场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的影响。参照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特征总体来说是崇尚集体主义,大权力距,强不确定性避免和女性特征。西方发达国家40岁到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因为消费能力强,是主要的奢侈品消费群,且其主要以追求内在经验型消费为主,例如豪华度假、艺术品、名酒等。名牌皮包、大衣、手表等奢侈品虽然也有消费,但主要是对于品牌内涵的认同已经转化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随着年轻人进入职场,我国奢侈品消费者主要在20岁到40岁之间,而且心态多半是带着炫耀性的。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促成了众多的高档消费,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集体主义有一定联系。集体主义关注群体,我们太关注他人的看法,需要象征性的东西展示财富。奢侈品在中国被当作财富象征,重其辨识性,企业家之间透过这类符号来区别群体。我国传统文化特征中大权力距性决定了中国大众对所得不均与奢侈消费并存的高度容忍性。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的报告,中国的吉尼系数从1993年的0.41持续上升到2004年的0.47(亚洲国家中仅次于尼泊尔),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其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数也达到了11.37倍,为亚洲受调查国家中最高。也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所得分配下,我国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在2000美元的国家,才能够以人口规模,造就足够人数的富人阶级,以支撑如此成长迅速的奢侈品市场。我国传统文化偏向于关系、谦虚、关怀弱者、生活质量,维度上具有女性特征。开放后的经济转型初期,国家仍然牢牢掌握游戏规则,部分国内外企业家为了打好关系,必需以现金或礼品赌赂官员以求打开商机。强调关系的文化持续促进了我国奢侈消费的发展。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其实是崇尚俭约的,但我国传统文化维度总的来说是与奢侈品市场发展相适应的。

2.西方文化对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个人开始有动力努力提高收入,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西方奢华的生活形态与消费也透过媒体影响人民的消费意识,新的社会阶层划分方式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奢侈品消费成为最容易复制的符号系统快速兴起,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规则,新的社会地位由财富来决定,而财富的辨识则透过西方所定义的消费来展现,西方资本主义式的奢侈消费风因此成为中国新富人阶层的主流,因此,世界知名品牌受到追捧。

四、奢侈风盛行的不良影响

由于很多奢侈消费是提供效用满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建立在他人无法消费之上,因此,其对社会具有负的外部性,彼此的竞争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无效率性,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且奢侈之风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如果大家都将奢侈消费作为展示个人财富的途径,那它终将会失去显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信号作用,这就造成了另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对抑制我国奢侈消费过热的建议

1.对奢侈消费增加课税,增进社会和谐。根据我国学者王小鲁于2007年6月的针对我国灰色收入调查显示,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入居民(约5000万人),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9.7万元,相当于官方数字的3倍不止。因此,对于更靠近金字塔顶端的富人,我们可以推测,其财富被低估的程度应该更高,对中国奢侈消费的带动力量更大。若能选择适当的商品与税率,奢侈品消费税将能够使所得重新分配,这将有助于缓解我国政府对许多富人由收入面课不到税的困境,对极度不均的所得分配,会有些许助益。

2.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奢侈消费往往对大众消费有示范性作用,事先预告了未来大众消费形态的可能发展方向。以我国的规模而言,其对国家的永续发展可能造成深远影响。以目前科技与环境能源承载力而言,我国的发展毫无疑问要走节能和环保的道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新闻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对当今部分新闻媒体热烈追捧豪华车展,奢侈酒会等,政府应该给予适当谨慎的管制。

参考文献: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奢侈品网站;网络购物;可用性;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奢侈品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目前国际大部分顶级奢侈品品牌已经进驻中国,整体发展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国内奢侈品消费意识和习惯。但由于受经济水平、消费者承受能力、购物场所及当地交通状况等方面的限制,国内大部分城市仍没有奢侈品直营店或店,此种现状刺激了中国奢侈品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自2010年以来,整个奢侈品网购行业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奢侈品购物网站发展迅猛,不仅包含专营奢侈品的垂直奢侈品购物网站和奢侈品细分购物网站,而且老牌综合购物网站,如淘宝、京东、当当等也纷纷开设奢侈品品类(见表1)。尽管如此,该行业整体上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用户分布相对分散,各网站在奢侈品网购用户中的影响力差异尚不明显。

在这种集中度相对较低的市场中,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用户的网购体验并刺激其再次购买,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所有奢侈品网购网站面临的共同问题。而提高网站可用性则是解决问题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可用性(Usability)是人机界面(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研究中一个关键的概念,HCI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设计出“更好”、“更可用”的系统而提供技术、方法和指南,使系统与人的需求得到更好地配合。美国可用性专家Nielsen认为,“可用性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人们不能在你的网站上找到那些产品或是在付款过程中遇上了阻塞,你的产品不管多便宜也没人用。”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可用性概念及其属性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7年在ISO/DIS9241-11标准中的定义,“可用性(usability)是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JakobNielsen则认为可用性包括以下5个要素:第一,易学性,产品是否易于用户学习;第二,高效性,用户使用产品完成具体任务后,可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第三,易记性,将产品放置一段时间后用户再次使用是否仍记得如何操作;第四,出错频率和严重性,操作时出现错误的频率高低及严重程度;第五,用户满意度,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产品在以上每个要素上都达到很好的水平,才具有高可用性。

(二)网站可用性评价模型

微软的可用性评价指南(Microsoft Usability Guideline,MUG),围绕内容、易使用性、促销、定制服务、情感因素这五个因素形成了对Web站点进行启发式评价的基础。常金玲和夏国平以MUG作为评价的基础,对MUG的指标含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选择了5家国内公司的B2C电子商务网站,通过350名评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评估了MUG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评估了每一个网站的可用性等级。

Chang Liu和Kirk P.Arnett通过采集财富1000强公司的网站进行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果:信息质量、使用有趣、系统的质量和系统的容易使用,对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具有显著影响。

段志远等人将用户在与网站交互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纳入了网站的可用性评价。贺桂和认为,网站可用性可以理解为用户使用网站过程中,对其质量体验的一种描述。因此,电子服务质量的维度也可以部分地用于表征网站可用性的维度。Zeithaml等人于2005年建立了一个测评不同类型网站服务质量的多项目量表E-S-QUAL,包括4大维度的22个项目,4个维度分别为效率、可靠性、系统有效性)和隐私性。

二、尚品网和佳品网可用性评价的比较

论文接下来用三角验证的方法对两个垂直奢侈品购物网站进行可用性评价的比较。使用观察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尚品网和佳品网的可用性评价展开描述性分析。

(一)B2C购物网站的可用性评价模型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并结合B2C购物网站的特点,总结出了6个维度共16项子指标的B2C购物网站的可用性评价模型(见表2)。其中,前5个维度是从微软可用性评价指南中提取出来的,分别是内容、易适用性、促销、定制服务和情感因素,而由于B2C购物网站所具备的突出的商务特性,我们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商务功能”。

奢侈品购物网站具有某些不同于综合购物网站的特点,例如消费者在奢侈品网络购物过程中会更加细致、谨慎,在正品保障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但其可用性评价指标与综合类B2C购物网站的可用性评价指标并无显著的不同,因此,下面本文将使用表2中的指标展开对两个垂直奢侈品购物网站——尚品网和佳品网的可用性评价之比较。

(二)尚品网和佳品网可用性评价的描述性分析

佳品网()和尚品网()同属垂直奢侈品购物网站,他们均聚焦于高端时尚用户群体。佳品网于2009年12月正式上线,尚品网上线时间则为2010年7月,两个公司均先后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支持,与几百家全球奢侈品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我们采用观察法,在尚品网和佳品网上浏览每个页面并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选取了10位网购经验丰富者作为采访,让他们先整体浏览两个网站,并依据确定的访谈提纲展开访谈。对观察和访谈结果加以整理和总结,形成了下面的描述性分析:

1.内容。在内容的关联性方面,两个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与核心用户的关联度都比较大,其主要信息均为奢侈类商品的售卖信息。

多媒体使用方面,尚品网和佳品网使用了文字、图像、动画多种形式来表现商品,但均未使用声音元素,根据艾瑞的统计,奢侈品购物网站上,25-30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用户是中坚购买力量,适当使用贴切的音乐元素有助于提高他们浏览网站时的愉悦感,从而促进购买行为。根据我们的观察,两个网站的区别突出表现在,第一,佳品网图像清晰动感,下载快速,而尚品网某些页面的图像打开非常慢,很多图像出现了打不开的现象,非常影响网站的视觉效果。第二,两个网站配色方案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细微之处设计上,例如在页头上方的文字,尚品网灰白色在黑底上面很不显眼,字体也偏小,“活动提醒”这样的信息不够醒目。佳品网的页头同样是黑底,但文字颜色比尚品网更白,字体也大一号,类似“限时特卖”、“正品保证”、“七天无条件退货”等信息更为醒目。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佳品网和尚品网在商品详情页面除了商品展示及其他相关信息外,还分别提供“品牌故事”和“品牌介绍”这样的品牌发展史,让消费者体验奢华时尚是如何炼成的。国内奢侈品购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商家对消费者进行奢侈品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是增加用户黏性、促进购买行为的很重要的一条途径。

内容的实时性方面,两个网站商品促销信息的实时性都比较强。

2.易使用性。目标,两个网站的主题基本清晰,容易被用户所理解。

框架结构方面,我们重点讨论网站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否方便用户使用。用两个网站在打开商品展示页面时跳转后展示的内容有所不同,以首页某促销图片为例,佳品网点击一次即可进入商品列表页,而尚品网则需要向下拖拽光标后才能到商品列表内容,所需时间自然也随之增加了。

提供资料及是否给用户提供了使用该网站的引导信息。在这个方面,佳品网在细节处理上更胜一筹。比如在家居产品促销产品列表导航的某些热点推荐产品的下方除产品价格外还以黄色标签标注“Hot”、“New”、“3折”吸引用户;而尚品网则未注意这些细节,将价格和折扣混杂标注。

3.促销。两个网站的站内促销各有特色。消费者在网络上购买奢侈品,其价格折扣是很重要的一个决策因素,两个网站都大打折扣售卖。两个网站还分别使用了电子礼品卡、电子杂志、邀请好友等促销方式,但两个网站的站外促销总量并不多。

4.定制服务。社交方面,佳品网的网站上提供了商品及服务评价区,但尚品网尚无产品评价栏目。两个网站都可以使用iPad、iPhone、Android手机下载客户端进行浏览和购物,但还未做到根据用户的购买或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

5.情感因素。根据艾瑞的调研数据,奢侈品网购用户最担心的问题是商品是不是正品,因此,“安全可靠”是用户对奢侈品购物网站要求较高的一个指标。佳品网和尚品网在页面最下方显示正品承诺和七天无条件退货,两个网站在此方面均做的较为完善。

6.商务功能。商务功能是购物网站的核心功能,因此,两个网站的这一属性均按照综合类购物网站的流程和步骤设计。由于消费者在网购奢侈品时所持的更加细致和谨慎的特点,两个网站的支付方式均支持在线支付和货到付款两种形式,物流方面也都是免费配送。两个网站均设立了400热线,尚品网还支持在线客服。

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佳品网和尚品网的可用性整体趋同。尚品网在内容、易适用性、促销、定制服务上均需要改进和提升,佳品网在促销、定制服务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提高。本文以微软的可用性评价指南(MUG)为基础创建的B2C奢侈品购物网站可用性评价模型在佳品网和尚品网的对比研究中得到有效应用,因此该模型也可为同类型购物网站的可用性评价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艾瑞.2011年中国奢侈品网络购物行业研究报告简版[R].2011

[2]Jacob Nielsen/刘正捷.可用性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常金玲,夏国平.B2C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评价[J].情报学报,2005(4).237-242

[4] Chang Liu, Kirk P. Arnett. Exploring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eb site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0 (38) : 23-33

[5]段志远.SNS的可用性评价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0):130-138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结构方程,高档化妆品,购买意愿

 

1 引言

我国网购化妆品市场上升明显,高校学生出现崇尚高档产品的消费倾向,即将成为“时尚新宠”甚至“财富新贵”的高校女生的喜好对高档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近年高档化妆品几乎未被单独研究过,与我国高档化妆品市场高速发展的现状不符。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女生消费心理和购买意愿的探索性研究,为高档化妆品营销策略、品牌偏好培养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以利于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甚或忠诚需求。

2 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Sheppard、Seewon等学者均指出计划行为理论可以有效解释人们的行为意向,该理论模式认为行为意向取决于对该行为的态度、行为主观规范或认知行为控制这三者或其中部分的影响。[1] 行为意向指个人想从事某种行为的主观机率;行为态度指一个人对人、事、物或行为所抱持的好恶感觉[2];主观规范是个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其所认为的重要关系人或社会环境对其施加的压力;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个体在执行行为过程中对行为实现便利性和容易度的感知。

(1)行为态度――消费者感知价值及其在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中的应用

Seeney & Soutar(2001)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消费者感知价值角的四个维度:情感价值、社会价值、质量价值和价格价值。

a)社会导向价值――炫耀性和独特性(Vigeron& Johnson,2004)

与西方消费者相比,东方的消费者更注重面子,注重通过高价物品的消费来引起他人关注,强调与大众消费品拉开距离的独一无二的感觉,得到假设1:

H1:炫耀性和独特性价值对高校女生网购高档化妆品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b)个人导向价值――自我愉悦、内在一致和自我赠礼(Tasi,2005)

某些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消费者会因为品牌内涵与自己的个性一致而购买高档商品(Gentry, Putrevu et al,2001)。购买高档商品可以增加信心、提升情绪,也可以当做对自己的奖励。得到假设2:

H2:自我愉悦、内在一致和自我赠礼价值对高校女生网购高档化妆品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c)品质价值(Tasi,2005)

研究表明,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消费者若发现高档品牌和大路货质量上有明显差距时,更多会购买威望品牌的产品(Roth,2001)。提出假设3:

H3:品质价值对高校女生网购高档化妆品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d)价格价值――高档化妆品的网购价格与专柜价格的差价(Sweeney&Soutar,2001)

高校女生购买欲望多,但购买力相对较弱,对价格较为敏感。。。专柜购买高档化妆品性价比不高,所以网购价格与专柜价格的差价便是吸引高校女生网购高档化妆品的一大因素。提出假设4:

H4:网购价格与专柜价格的差价对高校女生网购高档化妆品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知觉行为控制――网购认知

网购的特点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上,便利性指是否容易到达商店,安全性对应感知风险,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真伪、卖家诚信、送货渠道和支付安全的疑虑。得到假设5

H5:网购高档商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对网购高档化妆品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主观规范――参照群体理论

非必需品的购买受参照群体影响显著。参照群体被认为是“影响某人形成行为和评价的一些人,是个体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倾向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公认有三类影响:信息性影响、功利性影响和价值表达影响。[3] 高校女生容易因朋友评价产生跟随意愿,或由于害怕落伍而产生从众意愿,或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等压力影响自我认同感。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在生活上省吃俭用,将大部分收入花在自己认为值得的“新奢侈品”上,消费文化影响了以中产阶级为奋斗目标的高校女生的消费倾向。得出假设6和假设7:

H6:参照群体对网购高档化妆品的态度对高校女生网购高档化妆品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7:参照群体对网购高档化妆品的态度对高校女生网购高档化妆品意愿有调节作用。

(4)购买意愿相关研究。

文中高档化妆品网购意愿的定义为高校女生愿意通过互联网购买这类产品的可能性、未来购买的几率和是否向其他人推荐这三个问项来衡量购买意愿的强烈程度。[4]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目的论;翻译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与美剧 

    “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文化词汇往往构成了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翻译中的难点,甚至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 

    美剧是中国人对美国电视剧集的简称。从最早拍摄于1970年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到《加里森敢死队》和《成长的烦恼》再到热播的《越狱》、《别对我说谎》等,所有这些让我们走进美国,走进美国家庭,淋漓尽致的全方位的体验美国文化。现在收看美剧的观众大多数是7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这些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能够较为积极的接受西方文化,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上在线观看更是观看美剧的主要方式。因此字幕译文对欣赏美剧至关重要,观众通过字幕译文就可以真实了解和感受剧中原汁原味的内容和情调。 

    本文根据《绝望主妇》第一季的字幕译文,分析剧中蕴含的独特美式文化内涵,探讨美剧字幕译文是否有效的把这类文化负载词传递给目的语观众,并归纳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二、目的论 

    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盛行的功能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费米尔创立的翻译目的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有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绝望主妇》这部系列剧的播出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要达到较高收视率,进而赢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就必须借助精彩的字幕译文。由此,目的论的观点与字幕翻译的关系就十分紧密。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凡行动皆有目的,一次翻译亦由目的支配。在任何一项翻译行动开始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 

    在目的理论的支配下,翻译的立足点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他们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 

    从译者的特定目的来说,源文本是翻译委托的一个组成因素,也是影响最终译品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但源文本在翻译中占据何种地位,它必须由译者这个专家决定,而译者做出决定时的关键因素则是特定情境中的交际目的,而不是源文本本身的地位。 

    三、字幕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方法(以《绝望主妇》中文字幕为例) 

    (一)直译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采用这种方法,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就会原封不动的移入到目的语中,原语的文化内涵便得以保持。 

    例1:Lynette: I know someone who knows someone who knows an elf,and if any of you acts up, so help me, I will call Santa, and I will tell him you want socks for Christmas.You willing to risk that? 

    译文:我认识个朋友,她的朋友里有人认识一个小恶魔。所以,今天如果你们谁捣蛋,我马上打电话给圣诞老人,我会告诉他,你们圣诞节只要短袜就可以了! 

    这句活出现在第一季第一集中,Lynette带着自己调皮的儿子参加Mary的葬礼,为了能让儿子表现好一点,以至于不让她在众人面前丢脸,她利用圣诞老人来吓唬她儿子。Santa这里是指圣诞老人的意思,现在中国人对这个词已经不陌生了,所以直译为“圣诞老人”不会给观众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例2:Lynette:Yes, Renee was always the one with the fashion sense. Before I met her, I’d never even heard of Gucci or Prada…Or Chlamydia. 

    译文:雷尼是非常有时尚感的,认识她之前,我都没听说过古琦和普拉达这些奢侈品牌…哦,还有整容后的衣原体感染我也没听过。 

    Renee和Lynette是大学的好朋友,她嫁给了棒球运动员,她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在Lynette面前炫耀自己,而Lynette也不甘示弱,总是挖苦她。这句话是Lynette向自己的朋友介绍Renee时说的,“古琦”和“普拉达”这些都是时尚的奢侈品牌,现在中国人也都比较熟悉这些品牌,所以这里直译就可以了。 

    (二)意译 

    当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不同或者有冲突的时候,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出现了困难。这时译者必须要优先选择文化意义,优先完成文化意义的传递。意译能够完成功能对等。在美剧中,大量的口头俚语和文化负载词都可以通过意译产生预期效果,并符合口语表达习惯。 

    例3:Bree:Change in behavior is a warning sign and you have been as fresh as paint for the last six months. 

    译文: 怪异的行为是一种信号,之前半年都还正常。 

    在这个句子中,译者对as fresh as paint这个短语进行了意译。如果直译为“之前半年像油漆一样新鲜”就会让观众莫名其妙了,这样的意译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让人一目了然。 

    例4:She didn’t cook much while moving up the corporate ladder. She didn’t have time. 

    译文:然而在她事业蒸蒸日上的那段时间,她很少下厨,因为她没有时间。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move up the corporate ladder,译为“事业蒸蒸日上”。能够形象的说明Lynette的职业生涯情况。如果直译为“爬上……梯子”,那效果全无。 

    例5:Guess we found the skeleton in her closet. 

    译文:看看我们能不能在她的衣橱里发现什么? 

    这句中,“skeleton in one’s closet”就表示一个人要“极力掩盖的丑事、秘密”。Susan等四位主妇按照当地习俗在好朋友Mary Alice的葬礼之后为其整理衣物,无意中发现了一封信。她们四个与Mary的关系非常亲密,“丑事”这个词带有贬义,不能用在好朋友之间。但是在译文中的“发现什么”无法表达“skeleton in one’s closet”这个短语想要表达的含义。建议译为:看看我们能发现什么秘密不?

    (三)替换 

    如果原语与目的语的文化差异太大,直译与意译都不能充分或者有效的达到预期效果,影响观众欣赏作品,译者可以选用目的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原语。 

    例6:Bree:This is half the reason I joined the NRA. Well, when Rex started going to those medical conferences, I want it in the back of his mind that he had a loving wife at home with a loaded Smith & Wesson. 

    译文:所以我才加入全国枪支协会, 每次Rex出差,我都让他记住,他是有老婆的,老婆爱着他,而且还有只上了子弹的制式手枪。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 京东商城发展情况  

京东 (JD.com) 是当前我国最大的自营式B2C电商企业, 为京东集团CEO刘强东于1998年6月18日在中关村成立, 并于2014年5月22日在纳斯达克挂牌, 成为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上市公司。其中, 2013年5月6日正式成立京东商城, 在线经营商品涉及计算机、3C数码、家电、汽车配件、服装与鞋类、奢侈品、家居与家庭用品、化妆护理用品、食品与营养品、书籍、母婴用品、体育商品、百货、机票、网上超市等3150万种SKU的商品, 满足用户在线购物的日常生活购物需求, 同时京东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覆盖自身的物流配送网络, 完善的售后服务、物流配送及市场推广, 组建六大物流平台提供更加快捷的配送服务, 并且支持货到付款等服务, 真正能帮用户实现购物的“多、快、好、省”。  

京东商城作为国内较大的B2C电商企业之一, 其B2C电商模式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该企业的营销推广与日常运营中, 对整合营销传播进行了灵活而高效的运用, 尤其通过广告投放、商品促销、市场活动、公共关系四大方面对企业的营销资源进行不断整合优化, 这对于企业的业绩推动、口碑宣传、企业文化打造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总结其可借鉴之处, 以为我国各同类企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 京东商城整合营销主要传播方式分析  

广告投放。京东主要采用的是以网络传播为主, 整合视频、户外、电视、网页广告等营销传播方式, 不断扩大知名度、增加网站流量, 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达到吸引客户购买的目的。一方面京东侧重在公共汽车、站牌进行户外广告投放, 采用大众的传播方式不断扩大宣传, 如喊出标志性口号如“好物低价, 上京东”、“多、快、好、省”等等;另一方面, 京东的广告主要投放在网络上, “双十一”促销活动打出四支TVC广告片, 分别从“多、快、好、赞”4个维度中针对大型促销节中售假货、发货慢、退货难、付款难等问题, 做出针对性的回应, 指出要提高消费者在双11活动中的优质购物体验。2017年京东年货节通过拍摄《把年味儿带回家》纪录片推广京东商城“把年味带回家”主题的大促销, 让消费者获得全新的购物体验。此外, 随着京东商城获得1.5亿美元融资后, 京东也在加强电视等媒体的广告投入, 如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 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推荐阅读:生态资源管理运营范文分析的管理学博士论文  

商品促销。商品促销是企业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 对于京东商城来说, 借助着便利的网络宣传传播渠道, 可以综合利用多样化的促销宣传方式。一方面通过不同的节日气氛使商品促销常态化、特色化, 比如针对年中“618”的大促活动、“双十一”、“双十二”、“开学季”、“周末放价”等推出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 以双十一为例, 京东商城从11月1日开始, 推出连续11天的“低价爽购”促销活动, 同时3C、家电、消费品、服饰家居这四大事业部分别拿出大牌优惠商品, 轮流上阵促销, 最后在11日全面低价爽购, 让消费者从容购物的同时获得踏踏实实的回馈。另一方面, 京东还进行不定时的促销, 如京东商城的首页中设置“秒杀”、“优惠券”、“闪购”等专栏, 对特价商品、限时抢购商品分门别类, 并推出“全民来砍价”等多种电子商务促销手段, 让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多样, 丰富目标消费者群体的购物体验, 增强了客户黏性, 有助于提升京东的销售额和知名度。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直至目前还不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隐患,但是也要注意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在某些地区和程度与经济危机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多数产品供大于求,通货紧缩,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某些群体(如: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日渐增多的城市下岗或普通工人)的经济收入很低等。因而,进行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变化以及企业营销策略调整的研究,对于我国的企业会有一定的意义。

一、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行为

相对于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时期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诸如收入减少、失业等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比如收入会继续下降,就业机会将更少,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偏好,导致消费者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消费策略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1.消费者的产品偏好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的产品偏好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消费者会注重节约,减少奢侈品的消费数量。据统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80%的消费者减少了他们在休闲、购买衣服和请客的花费。在泰国,58%的泰国人不再购买时装,45%和46%的人不再购买whisky和杂志。除了有形的奢侈品的消费数量下降以外,消费者还会减少在诸如旅游、休闲等无形服务的花费。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在某些奢侈品消费可能并不是消失,而是转移到次等的奢侈品上。比如,经济危机时期,奔驰、宝马这些豪华车的销量会遭到严重冲击,而那些二线的产品比如现代、丰田等的销量反而会上升。或者,人们会从一些别的奢侈品中去寻找安慰,比如高档香烟和啤酒等论文。

相对于奢侈品而言,实用油、盐等必需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因为产品的替代性,某些必需品的需求还会上升。另外,由于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父母比较注重家庭和对孩子的培养,即使牺牲自己的一些需求也愿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需要的一些消费品,即使是奢侈品对父母来说也是必需品。同样,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在泰国进行过一次品牌忠诚度的调查发现,营养品和牛奶的品牌忠诚度最高,分别为89%和97%,而这两者都是儿童食品。这也就是说,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父母给孩子提供的食品也没有改变和降低。

第二,消费者会转换产品品牌。这有两种可能。(1)从外国品牌转向本土品牌。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认为本土品牌比起国外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而价格却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消费者认为购买本国产品会挽救本国的经济,因而会倾向于购买本国的产品。(2)从相对高档的品牌转向普通品牌。这个过程一般会有两个阶段,首先转向竞争对手的品牌,然后才是购买相对低档的品牌。当然,对于某些产品转换品牌并不那么容易。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关键作用的产品,如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那么转换品牌的可能性就不会很大。

第三,消费者对产品的包装大小会有偏好。在1990~1991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的消费者都喜欢买大容积和大批量的产品,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比较省钱。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金融危机后的亚洲国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仅限于那些经济受影响不大的家庭,而那些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深的家庭却比较偏好小型包装的产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方面,消费者只买得起那些小型包装的产品,而大容积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认为买小型包装的产品能减少使用时的浪费。

2.消费者的价格偏好

一般来讲,金融危机时期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和冷静,对产品的价格(包括购买价格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的维护费用)会更加敏感。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8.6%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关注产品价格(Shama,1978).他们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会进行特别仔细的调查和比较,而在购买过程中还会有特别激烈和反复的讨价还价行为。同时,也会重点考虑到产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产品的性价比。具体来说就是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会比单一功能的产品好卖。而那些耐用而且比较容易维修的产品更会受欢迎。比如,美国经济危机时期,有厂商推出一种新式口红,这种口红两头都可以用,可以涂两种不同颜色,结果很受欢迎。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感知和判断受经济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经济危机不是特别严重,消费者会比较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并且受自身的偏好影响比较大;如果经济危机特别严重,比如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极度贫困,因而消费者对产品的惟一判断标准就是价格,对于耐用性、功能可能根本不会去考虑,因而很多购买行为都是考虑性价比以后才实现的。

3.消费者的促销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消费者对于厂商的一些促销方法的反应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比如,对于广告,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非常努力、非常紧张地收集购买方面的信息,因而会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用途、耐用性和方便性等等,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提升产品形象方面的广告,消费者会认为那是一种浪费,进而怀疑其产品的性价比,甚至会由此激发一种逆反心理:认为企业缺乏对消费者的一种必要的同情,使得其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对于企业的一些具体的促销措施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消费者特别理性,在购买某个产品的时候,总是会仔细地计算厂商可能从他那里获得的利益,如果厂商不能够让消费者很有信服地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时,消费者就不会购买。比如,此时的消费者可能会宁愿用较低的价格买某个产品而不用较高的价格买一些能够获得赠品的产品(MarkPlusInternational,1998).在金融危机下的印尼消费者的这个比例是92%.而对于一些抽奖机会,消费者可能兴趣也会减弱,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不确定性。

4.消费者的渠道偏好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的渠道策略有两个明显改变。(1)消费者购物的频率明显增加。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83%的消费者承认自己比以前更经常地购物(Shama,1978).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购物本身也是一种相对比较便宜的娱乐活动。(2)消费者购物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消费者相对偏好一些低价格的品牌,因而购物的地点一般来说也会由以前相对高档的商店转向比较大众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销店等。1973年美国石油危机期间,79.7%的消费者去批发商和折扣店购物的次数明显增加(Shama,1978),而那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档购物中心就不会太受欢迎,即使有人去逛,但真正购物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

二、经济危机时期的企业的营销策略

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产品的销量和利润都会迅速下降,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因而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行为偏好的变化,转换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环境,使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并获得发展。

1.企业的产品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市场疲软,产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量下降,大部分企业会出现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那么这部分企业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策略。(1)从薄弱的市场退出,缩减产品线的宽度,巩固和加强企业已有的强势市场。企业的强势市场指企业的产品拥有领先或强力挑战者地位的市场,对该市场来说,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最好的品

质和最低的价格等。一般说来,企业的强势市场获得的利润占了企业经营利润的大部分,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凸现,因而更加容易增加市场占有率,这对于企业渡过难关是相当重要的。因而此时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弱势市场退出,把自身有限的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营销渠道等)集中用到维护和加强自己强势产品的推广上。而实际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76%的美国企业缩减了其产品线(Shama,1978).(2)管理好并保护好企业的核心品牌,适时地根据环境改变产品的定位,但必须要立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Zipoc将其生产的食品袋的定位由经济危机前的“密封袋”转变为“保存剩余食物的密封袋”;Volvo在经济危机时期将其生产的汽车的定位由“安全”转变为“将你的资产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这些都是很成功的例子。(3)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者会逐渐转向比较便宜的品牌,因而企业会陷入提高市场份额和保持品牌形象的两难境地。解决办法就是企业推出一些跟一线品牌具有相当的质量,但价格要相对便宜的二线品牌,这样既保护了原有品牌的形象,又有助于打击一些边缘品牌,保持和增加市场份额,一举两得。1990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期间,24%的企业推出了替代产品(Shama,1992).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将产品的包装改小,这样也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1998~1999年俄罗斯经济危机期间,吉列公司为了适应消费者收入减少的实际,减少了每个包装袋的刀片数量。

经济危机给部分实力比较强大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扩大领先地位的机遇。一方面,经济危机时期市场上很多公司难以为继,由于严重贬值,此时企业可以用比较低的价格进行兼并和收购,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长远规划,继续推广新的产品。当然,企业需要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保证,以使顾客相信此时购买产品是划算的。比如,1998年新加坡的民众普遍认为地产价格将继续大幅度降价,而李嘉诚设在新加坡的地产发展集团因为给顾客许诺其地产在五年以后起码升值10%而提高了销量。

2.企业的价格策略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对价格相对更加敏感,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因而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产品是最划算的。此时,企业一般有三种价格策略可以选用。(1)以相同的价格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比如提高耐用性,增加一些顾客需要的功能。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保留了那部分忠诚度和购买力都比较高的顾客,而另一部分顾客很可能会转向竞争对手或者低价格的品牌,因而短期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都会下降。但是由于企业的产品保持了一种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当危机结束,企业很容易通过扩展产品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2)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同的产品,这种策略意味着企业的利润率会大幅下降,但同时却有可能使企业保持甚至增加市场份额,这种策略比较适合那些很难增加市场份额的行业。比如,某些工业产品,市场份额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一旦失去了其市场份额,想要重新占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企业往往不惜牺牲其利润,也要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当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却很难再提高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可以考虑以价格折扣、低利息贷款、免费维修等这些隐性降价策略代替纯粹的降价。(3)以较低的价格提供质量较差的产品。经济危机一般会导致了一个巨大的大众产品市场,这种策略在危机时期容易使企业获得成功: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但是这种策略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次品的形象,长远看来,当经济复苏即使企业重新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无法改变消费者已经形成的这种印象,因而对一些产品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3.企业的促销策略广告是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促销工具。经济危机时期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企业需要正确地调整其广告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降低广告预算,因为在他们看来广告是一种成本而非投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根据美国的一项商业调查显示:那些在危机时期没有降低广告预算的企业在经济复苏以后,平均销售额翻倍,利润增加75%.相比之下,那些降低了广告预算的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要少30%~44%.可见,经济危机时期持续进行广告宣传,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因为一方面危机时期广告价位会比以前更低,而艰难度日的媒体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往往会给企业提供较以前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危机时期竞争对手的广告量减少,而且顾客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获取信息,因而会更加容易被顾客注意和接受。企业此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应该注意适时地改变广告诉求的核心和方式,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看重广告所传递的产品性能方面的信息,那么企业的广告应该更加侧重于产品利益的传递和诉求上。而且因为此时的消费者关注的信息较以前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准其目标消费者所关注的内容、节目,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媒体,使广告效果最大化。比如,危机时期很多人关注工作方面的形势,因而适当地加大这类版面的广告投放会取得较好效果的。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会问销售人员更多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销售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详细地回答顾客询问,并且善于分析和比较产品的性能,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因而企业应该授权销售人员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决策权去完成交易。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64.5%的美国企业扩大了销售人员的自(Shama,1987),而1990年南斯拉夫经济危机时期,这个比例是80%(Shama,1992).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促销活动带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优惠券、现金奖励或价格折扣等,使得消费者能够感觉到价格实惠,以刺激其购买欲望。日本的连锁零售商Ito2Yokado和Daiei曾进行过一次促销活动,他们给顾客提供5%的价格折扣,而这正好是顾客需要支付的税收。这项促销活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企业不但要积极地给顾客提供经济刺激,也应该加大对经销商的鼓励,比如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现金返还,使得他们能够在困难时期仍然保持积极性。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些其他促销策略的调整,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降低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4.企业的渠道策略经济危机时期,大部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会转向那些低价格的商店。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对营销渠道做相应的调整。(1)转换营销渠道。将更多的产品通过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直销商店销售以降低价格。但是必须处理好新的销售渠道与原有的销售渠道之间的关系。(2)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营销渠道的覆盖范围。一方面,企业应该从本国去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经济危机时期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而农村可能比城市蕴涵着更大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将眼光投到国际市场。一般说来经济危机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但这恰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是企业扩大出口,消化过剩生产力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然,企业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的时候,应该牢记的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在这个市场机会会拥有核心竞争力。切忌不顾实际盲目扩张。

三、结论

本文综合论述了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偏好和行为的变化,以及企业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虽然文中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源自于其他国家发生的事实,但可对于我国企业有三个重要的启示。第一,我国的企业应该要勇敢而积极地

进入国际化,开辟国际市场,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第二,企业应该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进行扩张,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否则危机到来之时,就可能是企业倒闭之日;第三,企业在进入国际化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使自己本土化,尤其是品牌的本土化,这样才能够提高当地消费者的忠诚度,减少经济危机可能带来的冲击。当然,经济危机的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和行业不同,使得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正如老子所说“福祸相倚”,经济危机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而企业应该以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积极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

[参考文献]

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受消费主义思潮以及某些陋俗文化观念的影响,消费异化现象正在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异化造就了特殊的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心态。消费异化为畸形、非理性消费行为提供了支持,不合理的消费文化又助长了消费异化的泛滥。解读消费异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倡导推进健康向上的消费理念有积极意义。同时,开展对属于陋俗的消费文化、理念、行为的批判,有助于人们对消费意义的认知。全方位认知消费异化的危害,建立符合国情、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是抵制消费异化的必要手段。

一般认为,消费异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进人消费时代的伴生物。所谓“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超越了自身的内涵,使人的消费价值目标发生偏离,导致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扭曲,消费的原始、本真意义发生了改变。这种消费“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本来意义上的消费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其目的是对需要的满足,这是正常消费。异化消费则是使消费与‘需要’、‘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消费,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消费。“人们的消费就不再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手段,而成了一种对商品象征意义的符号消费,即成了一种异化消费。论及消费异化及其种种表现,可谓涉及诸多领域,俯拾即是。择其要者,仅从以下两个侧面略作说明。

其一,符号化的扭曲与曲解。消费或消费行为“符号化”是指人们消费的目的并非为了满足于各种消费品一般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追求具体需求以外的某些符号表征。“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服务和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闭现代社会,商品(包括各种服务)越来越多地带有符号意义与特征,符号已成为商品的另外一种价值。然而,符号毕竟不是商品的全部属性,也不应淹没商品最基本的属性。一段时间以来,相当一部分国人过分看重消费品的符号意义,过分追求符号的外延意义,使符号意义发生扭曲,消费行为、观念发生了异化。一些人的消费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符号欲望”。其中有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豪大款,也有追逐“时尚”,还谈不上富足的工薪族。前者消费过程中追求各种名目的名牌、高档消费品,目的是为了昭示自己的富有—消费品是其身份、富有的象征、标识,并不考虑消费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否相符。对于豪华、奢侈的追求彻底消解了消费品最基本的属性。于是,抽什么品牌的香烟,开哪国生产的高档名车,穿哪个名牌的时装成为这些人的消费追求;于是,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应运而生地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天价”消费品:“天价年夜饭”、“天价香烟”、“天价豪宅”……。虽然他们只是人群中的少数或极少数,但所造成的“负激励”效应却是巨大的,催生了另一部分不属于富豪、大款阶层的、对消费和商品符号化情有独钟消费者。这些人的收人显然无法和富翁大款相提并论,但对符号化的追求并不示弱:消费的目的也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照顾“门面”,满足虚荣心。于是,收人并不丰厚的“白领”吃住高档,穿用名牌—追求高消费,成为生活水平的虚假符号。超前消费导致了少数人“花明天的钱,今天尽情享乐”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高消费“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温床”闭。无论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这种过度符号化的异化消费都是非理性消费,应当予以批判。

消费符号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异化了消费品的基本功能,是消费行为的异化,但实际上是价值观念的扭曲,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所谓,卜经济”效应,远远超出消费领域或经济领域。其中,消费文化的导向作用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势头。整个消费过程中,人往往受商品—符号的左右,人与商品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针对符号及其消费意义的逐步增多,许多时候物品消费即是符号消费的现实,有学者指出:“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的建构”。人们购买消费品、商品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是为了追赶潮流、领略时尚、炫耀财富与富有等等与真正的商品属性毫不相关的欲望—“符号欲”。此间,人是否“在场”取决于商品的符号“价值”。因此,“借助商品的符号价值,人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商品变成了欲望和着迷的对象,炫耀性消费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有些商品会得到人们的偏爱,而这些问题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无法解释的。的确,根据生产决定消费的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对符号消费的“执著”。也许我们只能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剖析。因为“人的符号活动的实现就是‘文化’、‘文化世界’。据此,有理由认为,消费文化的“异化”是根源所在。

其二,浪费消费。某种意义上讲,浪费消费也属于消费符号化性质,与消费符号化有所不同的是,浪费消费不仅是消费符号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且凸显浪费特征,形式多种多样,甚至渗透到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所谓浪费消费顾名思义,消费本身即是浪费,丝毫不顾及节约理念的存在。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国人送葬时的花圈开销。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国人每年为死者送葬烧掉的花圈价值竟然高达13.3亿人民币!无论出于何种需求目的,满足什么类型的消费需求,每年白白烧掉十几亿元人民币的纸张,对于一个人均资源非常不富裕的国度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中国本是一个有着勤俭持家,厉行节约节约浓厚传统的国度,但由于消费主义以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优良传统正在被人淡漠,各种消费中的浪费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时下的国人,无论身居穷乡僻壤,还是大都市市民;无论是大款巨富,还是贫困人群,均对青年人的婚姻开销表现出非常高的积极性和热情。从嫁妆购置,到大摆婚宴,场面与铺张一直呈上涨势头。各种花费,数量巨大,其中不乏有无谓的、属于浪费性质的支出。当下青年人结婚上的花销和“大方”的心态,穷人和富人并无本质差异,可谓“富人有一富人的奢侈,穷人有穷人的浪费”。人们在分析国人在婚丧上花销的浪费原因时,大多强调陋俗文化在作祟。陋俗文化、不切实际的攀比之风的确助长了消费浪费风气的蔓延。这些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更深层次剖析,不难发现这些浪费消费也属于消费的异化,背离了消费行为、消费模式最基本的准则:合理、正当、健康。

涉及国人消费行为中的浪费问题,除了前面列举的两个典型事例外,还可以列举出许多。尽人皆知的事例可信手拈来:餐桌上的浪费、一次性用品的泛滥成灾、名目繁杂的“豪华包装”等等。国人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费不舍为天文数字,“豪华包装”的资源浪费同样惊人,媒体屡屡予以尖锐批评,依然有禁难止。无疑,这些浪费消费也属于消费异化,堪称日常生活消费中另一种特殊“符号消费”。消费异化的大行其道与消费主义思潮的涌人有直接关系。但剖析各种非理性消费,又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必须承认,我们自己原有的某些消费陋俗文化的存在,有意无意之中助长了消费主义思潮背景下的消费异化。显然,由于消费异化种种负面效应,致使消费异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许多情况下,浪费消费、消费异化在现实生活中助长了陋俗文化的蔓延,反之,借助消费异化,陋俗文化也得到了大行其道的“有力支持”。两者可谓“相得益彰”。过分追逐符号化、浪费铺张是消费异化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凸显着非理性消费的特征。针对五花八门的浪费,有人建议出台《反浪费法》。诚然,依法治理浪费有可取之处,但对于消费异化、浪费消费的治理完全“依法办事”可操作性并不强。因为消费毕竟是个人权利,在权利本位社会里,抵制消费异化主要还应来自道德、文化层面的支持。文化不可能彻底改变、扭转消费异化,但健康的消费文化对于倡导理性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节约消费,自觉抵制消费异化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于消费异化、浪费消费等,学术界多有论述,但主要侧重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笔者认为,应侧重文化批判的视角认识消费异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异化现象是必要的。如何营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文化和文化氛围,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侧重如下几方面:

第一,文化的批判与批判的文化。所谓文化批判,主要指既对各种直接影响人们消费心理、价值观的陋俗文化进行批判(并非对整个消费文化进行批判),还应对伴随消费主义进人本土时挟带的种种消极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予以批判,如与异化消费密切相关的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观的批判等。这里所说的批判的文化主要指,建构新型消费文化过程中,刻意培养消费者对本土陋俗文化、外来消极文化认知的自觉,使广大消费者能够理性地消费,能够对消费异化有本质的认识,进而强化对消费异化的抵抗力。当然,批判的目的不仅仅限于颠覆,更重要者在于建构。我们确实需要建构新型的消费文化,一方面通过新型的消费文化抵制陋俗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则通过新型消费文化的建构,实现文化批判的目标。批判消费异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首先应在理论上对消费意义予以认知。必须告知国人,什么样的消费理念、行为模式才是合理的、理性的、健康的,才是我们倡导推行的。一般来说,消费的第一推动力是需求,即消费是由需求决定的。消费者消费各种消费品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某些精神需求。消费异化消解了消费品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突出、追求的是符号价值,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异化。因此,展开对消费异化的文化批判是必要的。

第二,关注消费伦理。根据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可知,消费具有伦理性,是一种伦理现象。因此,消费必须遵守相关伦理的约束。今天的消费伦理应侧重两方面内涵:一是弘扬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理念,并使之成为消费理念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勿忘可持续发展、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积极提倡可持续消费。消费理应恪守相应的伦理准则种种带有“透支”性质的各种消费,既是消费的异化,也有违于合理的、适度的消费原则。“适度消费的精髓是节约。崇尚节俭的消费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即使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也还是一种美德,仍需大力提倡。我们主张节约,决不是让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反对人们追求更幸福的生活,而是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使人、社会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而这正是为了使人们更幸福的生活。

针对消费异化、符号化,除了应当大力倡导合理消费之外,还应经常告诫国人,能够挥洒自如消费的只是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应选择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就是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在不降低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们的消费不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与个人生理的承载能力,消费水平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收人水平,排除多余消费和避免超前消费。时下某些人的消费行为与国家倡导的节约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与收人、国情形成了悖论:一方面,我们承认自己是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对各种高档奢侈品的消费比之发达国家并不逊色;一方面存在着生产过剩与消费拉动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狂热追求;一方面,我们认同资源并不富足的现实,另一方面,消费资源消费的大手大脚让发达国家“望尘莫及”;所谓消费的“个性化”,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平均收人并不相称……。这些悖论说明了消费伦理的缺失(有人称之为失范),有必要针对消费异化、浪费消费重塑新型的消费伦理观念。

第三,倡导理性的消费价值观与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什么是理性消费价值观?我们认为,核心内容应是适度消费,对各种消费有一种“量力而行”的自觉,能够认知消费品的物的属性和符号之间的关系,不为符号所左右,符号不会是消费价值的全部。消费只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必须对消费有正确认知。物质消费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也具备激发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的功能。然而,不健康的消费理念往往把正常的消费异化为对物质、消费品占有的无限冲动,并形成了赚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消费品,纵情享乐的循环圈。这些现象与商品、消费的泛化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价值观念绝无二致。任何形式的消费异化,一览无遗地表现为消费者对物质财富的极度追求,必然导致物欲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止境的物欲追求必然随之泛滥,各种腐朽、没落思想均可在此找到滋生的土壤,对人们精神生活的负面消加作用是巨大的。

消费异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精神也随之发生异化。“人们在享受消费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的同时,却沦为了消费的奴隶,人们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进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费异化使人越来越与自身的本质相异,丧失着美好、素朴的‘精神家园’。事实证明,异化消费、过度消费、把消费视为生活终极目的的行为模式并不能够给人增加幸福感,无法体验精神生活的神圣与崇高,大多仅仅局限于物欲消费的满足,人沦落为物、享乐的附属物。主体性在物质消费、符号消费、追逐富足中悄然沦落,满足各种欲望的多重选择与精神家园逐步缺失并存,消费异化支配下的人势必缺少精神超越,批判意识无从谈起。故此,建构新型消费理念、消费价值观不仅是对消费异化的批判,更有助于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消费社会的现实不可回避,批判消费异化,建构新的消费理念、价值观念则是国人不能绕过的思想历程。

第四,正确的舆论和媒体导向必不可少。消费主义以及消费异化的流行,一方面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涌人,另一方面,媒体的导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现代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结缘,不断推出各种感性“情调”、时尚,使消费异化具备了社会化特征。商家通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众传媒,无孔不人地进行“狂轰滥炸”式广告宣传,喋喋不休地(潜移默化地或公开地)引导人们、鼓励人们进行消费,“各种传媒铺天盖地地冲击和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把大量虚假的物质需求强加于人。”图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鼓噪与消费主义一起成为消费异化的得力“帮凶”,迎合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助长了消费异化之风,消解了健康的消费文化。充斥各种媒体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购物的享乐等内容倾向,直接加剧了消费异化的势头。因此,建构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媒体、宣传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不可或缺。消费主义滥筋于美国,是社会经济发达的产物。这种观念、理念进人中国后,应当审慎考量之处为应看其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如同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价值观念等不可以全盘移植西方国家的模式一样,对待起源西方的消费主义我们也应谨慎对待,冷静分析。对此,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