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我国地域文学史的编撰越来越完备和细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绝大多数省份完成了地域文学史的编撰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出版了韩明安编著的《黑龙江古代文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出版了学丛书编委会主编的《文学史》(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出版了龙华编著的《湖南戏曲史稿》(湖南大学出版社),蓝华增著《云南诗歌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廖雪兰著《台湾诗史》(台北:武陵出版社),古继堂著《台湾小说发展史》(辽宁教育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刘登翰主编的《台湾文学史(上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马清福著《东北文学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崔洪勋主编的《山西文学史》(北岳文艺出版社),陈永正主编的《岭南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了王齐洲等编著的《湖北文学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王剑丛著《香港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了蔡靖泉著《楚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陈庆元著《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钟贤培主编的《广东近代文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了张福三主编的《云南地方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潘亚暾、汪义生著《香港文学史》(鹭江出版社),刘登翰著《香港文学史》(香港:作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陈书良主编的《湖南文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刘登翰主编的《澳门文学概观》(鹭江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田本相等编撰的《澳门戏剧史稿》(江苏教育出版社),廖雪兰著《台湾诗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袁良骏著《香港小说史》(海天出版社),黄万机著《贵州汉文学发展史》(贵州人民出版社),陈明台著《台中市文学史初编》(台中县:台中市里文化中心),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了罗可群著《广东客家文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了谭兴国著《巴蜀文学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傅德岷主编的《巴蜀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王永宽、白本松主编的《河南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彭放主编的《黑龙江文学通史》(北方文艺出版社),马宽厚著《陕西文学史稿》(中国文学出版社),古继堂主编的《简明台湾文学史》(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杨世明著《巴蜀文学史》(巴蜀书社),叶春生著《岭南俗文学简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白长青主编的《辽宁文学史》(辽海出版社),乔力、李少群主编的《山东文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河南省文学院编的《图说河南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吴海、曾子鲁主编的《江西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邱明正主编的《上海文学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孙海洋著《湖南近代文学》(东方出版社);2005年齐鲁书社出版了王恒展著《山东分体文学史(小说卷)》,许金榜著《山东分体文学史(戏曲卷)》,王琳著《山东分体文学史(散文卷)》,李伯齐、许金榜著《山东分体文学史(诗歌卷)》;2006年出版了冯著《陕西地域文学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李穆南等主编的《中国台湾文学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李穆南等主编的《中国香港文学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了刘登翰主编的《台湾文学史》(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王嘉良主编的《浙江文学史》(杭州出版社),韩洪举著《浙江古代小说史》(杭州出版社),徐志平著《浙江古代诗歌史》(杭州出版社),聂付生著《浙江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刘登翰、庄明萱主编的《台湾文学史》(现代教育出版社),陈书良主编的《湖南文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了王长华主编的《河北文学通史》(科学出版社),傅秋爽主编的《北京文学史》(人民出版社),徐宏图著《浙江戏曲史》(杭州出版社),等等。从地域来看,多数省份和直辖市有自己的文学史,目前仍然没有完整文学史的省份和直辖市主要是江苏、安徽、广西、陕西、青海省和天津市等地。
2011年6月18日,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在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这也意味着《江苏文学史》的编撰将提上议事日程。2011年8月17日,陕西省出版总社联合陕西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顶级力量启动“陕西文化研究工程”,其中就包括“陕西文学史”选题,这不但会为宣扬陕西文化作出贡献,而且将满足陕西省内高等教育改革与公共选修课教学的需求,成为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的地方文化通识教材,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安徽省地域文学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前期成果,但显然这一工作落在了其他省份的后边,《安徽地域文学史》的编撰需要加快步伐。另外,各省内的地市辖区乃至县级文学史的编撰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先后出版的有戴言著《朝阳文学史》(香港:天马出版社,1993年),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涂木水主编《临川文学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太原市艺术研究所编《太原戏剧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范培松、金学智主编《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王增文、刘同般著《商丘文学通史》(中原农民出版社,2005年),司全胜著《河洛古代文学概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聂大受等著《陇右文学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张静文著《幽燕文学艺术嬗变纬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等。而由曹培根主编《常熟文学史》(广陵书社,2010年)则被称为全国第一部县级市文学史。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城市文学史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如继《苏州文学史》之后,《长安文学史》、《洛阳文学史》、《开封文学史》、《扬州文学史》、《杭州文学史》、《徽州文学史》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从地域文学史的编撰现状来看,最为细致和全面的是浙江分体文学史和山东分体文学史,而江苏、安徽、广西和青海省的地域文学史仍然没有编撰完成,还有一些文化传统浓厚的城市文学史也有待人们开掘。
在地域文学史的编撰体例上,各地也存在一些差异,有些以作家作品为线索,有些以文体为纲领,可以说各有所长。在了解了我国地域文学史编写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来探讨它与各地高校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教学的关系。地域文学史的编撰完成对于各地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具有积极影响。地域文学史的编纂不但可以彰显我国各地文化传统的悠久深厚,而且可以体现各地文学风格的特色和差异,对大文学史很难兼顾的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种地域文化品格的提炼可以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也是我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我国大文学史研究形成补充。陈小芒教授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地域性策略》一文中提出:“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充实地域文学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有助于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自豪感,有助于承接乡土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1]从教学的层面来看,一部完备客观的地域文学史可以为各地高校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课程的特色化教学提供指导大纲,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调查实践提供线索和对象;可以有效弥补各地高校在综合文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方面的不足,为地方高校汉语言专业的特色教学创造条件。在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教学中补充地域文学和地域文献内容可以让整个课程更加微观而细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得到提升,提高其服务社会扎根基层和地方的自觉性,进而为地方文化建设和研究培养一批后备人才。
在实践教学上,地域文学史所涉及的内容均是地域文学研究中比较突出的课题,这些课题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以地域文学课题为对象开展实践训练,比如开展提高查阅文献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等。总之,利用地域文学史所提供的线索,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任课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地域文学文献和地域文化遗存为依托的实践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利用有限条件开展学习和研究的能力,真正形成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的教学特色。通过以上对我国地域文学史编写现状的概括,以及其与地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地域文学史的编写和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于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都是一个机遇。只有充分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各地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文科专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一条特色化教学和发展之路。
除著作类文献之外,被传教士通过各种途径传往欧洲的中国地图、传教士绘制的中国地图和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也不断增加了欧洲人对位于遥远东方的中国的认识。在欧洲各国的图书馆,至今保存着不少中国古地图。仅在法国国有图书馆就有1800年前绘制的各种中国地图60多幅。
保存在欧洲各种的中国古地图,有些影响很大。下面就其中的一部分做简单介绍。
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人绘制的全国地图可能是明嘉靖时由金沙书院重刻的《古今形胜之图》。现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印度总档案馆藏有一幅。此图是1574年由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基多・拉维查理士献给西班牙国王的礼物,此图中的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及地理形势作了扼要说明。
1584年,欧洲地理学家奥泰留斯复版了他的《世界地图集》,内有一幅中国地图,据认为这幅地图是来过中国的葡萄牙耶稣会士卢乔其绘制的。这是欧洲出版的第一幅中国地图。
我国最早的刻版印刷地图――明朝罗洪先编制的四卷本《广舆图》,此图最早印于1541年,于1565、1566、1579和1799年多次印刷。1590年,传教士罗明坚往罗马教廷寄送了1579年版本的《广舆图》,他将图中的中国地名译为西文。这些文献成为佛罗伦萨地理学家内罗尼绘制亚洲大地图的重要依据。罗明坚寄送的《广舆图》今已不存。现海牙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本未经考定的中国地图集,编号为M.115.BL。这份地图集是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1642-1692,1656年来华)于1684年送给阿姆斯特丹市长尼克拉・ 维特森的。法国汉学家米歇尔・德东布认为它是1541年或1558年的版本。这本地图集有残缺,第111-117页现存在巴黎图书馆。另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799年版的《广舆图》。
作为里程碑的《中国新地图集》
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 Martini,1614-1661, 1643年、1657年两次赴华)通过实地考察和方志研究,绘著成《中国新地图集》。
此图集共有图17幅,其中中国总图一幅,分省图15幅,另附朝鲜半岛与日本国图一幅,解图文字172页。该图集中的中国全国图中15个省的行政区划界限清楚,行政区按照等级以省、府、州、县、卫来表示,图中还表示了海、陆、山脉、河流、湖泊、城市、运河、长城等。十五个省的分省图是: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湖广、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广西。无论是全国图还是分省图,都用经纬网格表示,图四周边有精密的经纬刻度说,图中还有精美装饰图案。中国总图比例尺大概是1:18000000,省图比例尺为1:3000000。图解文字内容丰富,包括地理资源、气候、建制沿革、人口、城镇、民情风俗、物产资源等。
此图集是卫匡国在第一次返回欧洲的海路上完成的,拉丁文版于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刊行,后在巴黎重刊,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也在1655年,荷兰语版由让・布劳(Joan Blaeu)出版,但地图册上标的日期是1656年。欧洲地理学界把它的出版视为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该图集长期备受地理学界推崇。英国早期汉学家裕尔说,17世纪中叶所绘制的欧洲国家地图无一能和卫匡国的相比。近代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这部地图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本最完整的中国地图著述”。卫匡国绘制的地图不仅很精确,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荷兰出版的修订本,更完美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描绘的艺术”,体现了巴洛克时代的艺术风格特征。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文字说明详细,图片丰富精美,不仅是十七世纪最有意义的地理和制度学著作之一,而且还为欧洲更好地了解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如当代意大利学者利卡铎・斯卡尔德志尼(Riccardo Scartezzini)在论文中说,卫匡国的地图集,“非常雄辩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他眼中的神奇与伟大的中国”。
早期由西方人绘制的中国地图
法国籍耶稣会士冯秉正(Joseph-Francois-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 1669-1748,1702年来华),著有《中国大地图》拉丁文译本,《黑龙江北海东海间舆地全图》等。其考证成为图尔(Brion de la Tour)绘制《中国所属鞑靼地域及附近各处地图》的依据。在1715年8月从九江写给在法国的哥劳尼亚神父的信中,附寄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地图。
法国籍耶稣会士雷孝思(Jean-Baptiste Régis,1663-1738)著有《中国全图》中国刻本,1718年,1730年至1734年刻于巴黎。中文地图题名《皇朝舆地总图》,计全图一,中国本部、蒙古、分图三十四幅,别有四图未编号。法文全图据北京所寄抄本仿刻。法国版地图有中国本部、蒙古、全图一(1730);中国本部全图一,十五省分图十五,蒙古全图一,附专图十二,朝鲜图一,全图一,附专图九。1832年中文新版图有长图无分图,题名《皇朝一统舆地全图》。雷孝思往法国寄送过一幅中国人绘制的有关中国和里海之间的各国地图。此图后为法国汉学家苏熙业神父所有,他是从法国王宫中得到的。他还拥有一份中国人绘制的哈密至妄喇布坦驻地哈卡斯路线图。此图由巴多明翻译成法文,是张诚从一个参与绘制的中国人手中得到并寄往西方的。苏熙业说,此图画得很出色,他正是根据此图才定出吐鲁番、伊犁河上游、科尔、哈卡斯及巴尔喀什的地理位置。
奥地利传教士费隐(Xavier-Ehrenbert Fridelli,1673-1743)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的手绘本寄往法国,后被法国牧师马国贤于1718年制成铜版。法国地理学家根据费隐寄送的地图以缩小的比例尺复制编成《中国总图》,后由杜赫德收录在《全志》中。另外,1723年至1726年间,雍正曾命费隐与雷孝思测绘陕西里海间地图。
1750年来华的法国籍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1718-1793)向法国寄送过一份长江三角洲至湄公河的地图。该图中有670个中文地名,标有许多注释。此图保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
标注信息:
1参见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2参见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第236页。
4转引自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原文引自:Actes du 3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de sinologie Chantilly 1977,p59.
5转引自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原文引自:Actes du 3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de sinologie Chantilly 1977,p22.
6关于著名耶稣会士卫匡国的传纪与著作可参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秉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第260页至266页。
7参见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
8卫匡国研究中心,特伦托大学:《卫匡国地图册》(论文集),中文资料(未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打印稿),2003年,第20页。本论文集为笔者从纪录片制片人陈波亚处借得,她曾赴意大利拍摄相关纪录片。
9亨利・裕尔:《论卫匡国在地图绘制方面的功绩》,《地理杂志》,1987年7月号。
10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220页。
11利卡铎・斯卡尔德志尼:《地理发现与新制图法》,《卫匡国地图册》(论文集),卫匡国研究中心,特伦托大学,中文资料(未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打印稿),2003年,第2页。
12关于耶稣会士冯秉正的传纪与著作可参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秉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第607页至615页。
13关于耶稣会士雷孝思的传纪与著作可参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冯秉钧译,中华书局,1995年,第537页至545页。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61-03
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已俨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积极开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是适应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走进高职院校,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习惯了手机陪伴的生活,与外界的隔离使之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有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存在问题。凡事找百度的习惯,使得他们缺乏自我思考、选择辨别、概括总结的能力,不再具备勤奋钻研的品质。对文化快餐的喜好,使得他们无法真正地品读经典作品,深入吸取经典中的人类文化精髓,对真善美的理解力也在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倾听力不强、动手能力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很多高职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大打折扣。当他们走向社会,进入用人单位,认同度往往不高。认同度不高,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而是他们的人文素质不高。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
2.人文素质课程不受重视
现阶段,尽管大家都认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该类课程的地位在高职院校还是没有被很好地重视起来。重视专业发展依旧是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人文素质类课程课时少,被边缘化仍旧是一个普遍现象。拿人文素质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大学语文来看,笔者对山西的五所高职院校: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科职业技术学院、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做了调查,大多数课时安排在48~60个之间,有的学校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有的大学语文课程直接被应用文写作代替。由于人文素质类课程在学校被边缘化,教师也不重视,比如,在建设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专业老师的参与度较低,于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师资的储备方面都出现匮乏的状况;学生也更不重视,上人文类课程只是为了学分,而不是提高素质,不能正确认识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3.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发展不足
目前,在许多高职院校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没有体系,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强,随意化、临时化成为发展常态。因为人文素质课大多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往往采取的方法是,哪个老师愿意报,那个老师就可以上,至于上课的内容选择、授课水平、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是否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则不再重要,只要填充了这个人文素质体系的空白就可以了。课程的杂乱无序性、开设的无目的性、表面的形式化使得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拼凑出来的五味杂陈的大拼盘,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严重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构建一个有价值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
* 2013年度山西省省级教科研项目“高职高专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JG2013041)
二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人文是一个体系。那么,要构建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就不应该只是简单随意地将一些课程堆积起来,而应该在一个理念目标的指导下,在建设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本着创新、优化、管理、全面等原则将这个系统工程搭建好,真正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1.要有目标定位意识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高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要想在高职院校真正赢得应有的地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高职学生成长的双翼的理念必须建立起来。同时,还必须先将自身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明确好,这样有了正确先进理念的引领,有了明确的定位,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才能越来越好。这方面,南方的高职院校的探索远远早于北方。比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2003年就开始推行“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拓展计划”,并将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使得关注学生的思想与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教育、能力培养拥有了同等的地位。
2.要有核心课程意识
既然是一个体系,那么体系就一定要有主干,也就是核心。建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有核心意识,即应建立起核心课程模式,里面的核心课程不仅要固定存在于体系之中,而且要不断优化成为品牌课程。它们应当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与思路,并能够引导学生能以自身为主体去看待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与时展。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核心课程这一模块的建设中,就是以语文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体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中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用以保证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核心课程中还应包括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开设的延展性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等方面均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开设的课程应当成为这里的主力,可以此来建立课程的整合和调整方向。同时,要意识到选修课不能仅站在职业实用的一面考虑,还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围绕一个全面的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来进一步设计。比如,围绕各领域的发展,从多元的学科角度与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较完整的知识,有助于打破思维的惯性,实现专业间的融通。可以开设文学与艺术、哲学与历史、数学素养、物质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3.要有改革优化意识
目前,学生学习基础不够好、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力不足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效果,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这些年,高职院校在语文、高数、外语教学内容上的探索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但单单在教材内容、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还不够,还应在组织有价值的课程活动方面多思考,还可以尝试学习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增进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微课、私播课等技术的运用,能与学生形成课上课下的互动学习,激发学习活力。还可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引入一些教学实施方法,比如,德国职业教育常用的关键词卡片法、可视化教学法、观点站位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对于已存在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则要从体系构成的需要出发,从受学生欢迎程度出发,进行合理的取舍,去粗存精。比如,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文化选修课程,因为内容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生非常喜欢。对于被保留下来的课程,学院要有打造品牌课程的追求,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同时,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开发新的课程形式。
4.要有创新意识
相对于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方面取得的经验,高职院校由于发展迅猛,积累不足,加之学生生源质量的不同,无法直接采用,必须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那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何创新呢?创新点可以从现实入手,在问题中寻求突破。比如,如何将专业素质建设任务与人文素质建设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何将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相结合,将人文素质课堂上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传递到学生的思想里?如何将企业文化内涵与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人文素质课堂上得到提高?如何将课堂活动内容与课外活动内容形成互动与补充的动态变化关系?简而言之,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成为一个动静结合的不断变化的体系,要成为连接现在与未来的一个纽带。
有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的论文中,它提到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时的做法。他们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三个模块,人文知识与视野、人文价值与情感、人文行为能力。其中,人文知识与视野下设人文素质课程,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创业就业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模块。人文价值与情感模块具体由校内实践活动课程完成,该课程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素质工程。人文行为能力的形成则通过专业课程完成,具体课程包括:通用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等。如此,静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动态的人文素质活动结合了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另外,还应将学生社团活动、校企合作活动也纳入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让这个体系更丰富更充满活力。
5.要有质量管理意识
一个体系的健康运转、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质量监督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离不开管理机构的运作。从本科院校的经验来看,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得好的院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保障机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想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作用,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应当提到议事日程,建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更是必需的。有了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对教师的选择严格把关,就再不会出现讲得不好的教师就教选修课这种情况,能上选修课的只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再不会出现选修课没有章法地以大杂烩的方式出现。同时,这样的机构机制保障可以实现真正的有序管理,可以起到真正监督教学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选修课程教学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提高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6.要有全面意识
课程体系要对学生的教育真正起作用,不能只依据体系内的课程起作用。学院里的每一个教职员工人都必须承担培养的工作与责任,它应该是全员参与的一个体系。同时,这个课程的体系设计理念中还要有全程的意识。从入学到毕业就业到职业发展,课程体系都应该发挥应有的效用。比如,一些高职学校实行的新生入学导师一对一跟踪指导制、毕业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无终点制值得学习。只有这样,大家共同营造起人文素质教育大的环境氛围,学生沉浸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成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 结束语
对于学生个体成长、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一定要去除急功近利之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学校的优势相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翠玲、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莫勇明.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管理[J].广西教育,2014(7)
[4]徐淑华、王南山、殷锡武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与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5]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文化旅游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焦作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文化旅游正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以及旅游经营者和管理部门的重视。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有些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合理充分的开发,但总体来看,国内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在河南旅游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焦作,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2 焦作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焦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山水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众多的文物古迹鲜有游客光临。焦作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有一条无形的鸿沟,与欣欣向荣的焦作旅游经济不太协调。
2.1 焦作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晚,未形成产业
文化旅游业在焦作国民经济产业中的形象不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的产业、行业、部门与文化旅游业的联系不紧密导致了文化旅游业开发迟缓,大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浪费现象严重,尚未形成产业。现在很多人提起焦作旅游却仅仅是焦作的山水,对其文化却一无所知,焦作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个文化单薄地区。焦作的旅游景点之所以给人一种文化单薄,品位不高的印象,其中有的景点是因为开发得较晚,文化的积淀还不够丰厚,如云台山景区,影视城景区;有的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但由于历史风雨的侵蚀,损失严重,还没有完全恢复,如月山寺,韩愈陵园等。
2.2 焦作文化旅游营销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焦作山水旅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虽然知名度高,但历史文化旅游在其形象上尚未形成鲜明的、独具特色的促销攻势,在其手段上缺乏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和招揽游客的力度。旅游市场促销措施单一,促销水平较低,缺乏完整而具有针对性(不同客源地)的中长期旅游促销计划,特别是对海外旅游市场的促销更是十分薄弱,未能达到旅游促销的目的。
焦作旅游前期“旅游大篷车”的宣传推介中,仅从“山水”上定位,就焦作旅游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全面的,并且可能使游客对焦作旅游产生某种带有限制性的印象,以为焦作只有“山水”,没有“文化”。例如,太极拳早已享誉海内外,旅游发展空间巨大。原焦作市副市长王哲在英国考察发现,每逢重要节日就有人在广场打太极拳,然而并没有人知道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更不用说焦作的陈家沟。焦作的总体旅游形象中需要包含太极拳,太极拳作为前景形象叠加凸显于焦作的背景区域形象中,既能提升焦作区域形象,更能实现太极拳与焦作的关联嫁接。因而在宣传焦作山水品牌的同时,可借机宣传焦作的人文历史景观,以缓解焦作四大景区游客接待量几近饱和的压力,提升焦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3 焦作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比较单一,潜力较大
目前焦作旅游中,太极文化、神农文化、八极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等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当前焦作旅游发展的侧重点仍停留在山水产品上,对旅游购物重视不够,所以,在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当地文化,开发文化类旅游产品上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煤文化、竹文化、黄河文化、怀药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极具地域垄断性,但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开发或未开发的状况。太极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神农文化虽然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发,但开发形式很单一,开发层次也不够深入,各地在开发中只注重观光型产品而忽视了其他产品,不少有丰富文化内涵或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产品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因此焦作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4 焦作文化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客观地说,焦作的山水景观并不具备唯一性,同属太行山系的河南、山西许多地市都有大同小异的自然景观。仅就河南本省而言,各地景区资源替代性也比较强,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焦作周边的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旅游地投资大、发展快。包括龙头景区云台山在内的焦作山水文化旅游景区也受到这些文化旅游地众多景区的挑战,客源市场竞争越来越明显(见图1)。这些历史文化型旅游地对焦作旅游的替代作用较强,尤其洛阳,无论是资源质量、开发规模还是知名度都远远超过焦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3 焦作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焦作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但是目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还是以山水观光为主,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份量较轻。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焦作要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努力培育焦作山水、太极拳、“四大怀药”和中国近代百年煤炭文化等四大文化旅游品牌,最终形成自然资源与文化景观相映成辉的局面。
3.1 借鉴经验,科学定位焦作文化旅游发展方向
山西平遥实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就有许多值得焦作借鉴的地方。平遥充分认识遗产文化的经济价值,快速推进平遥古城文化产业的提升速度。比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自2001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办展理念,现今已成为世界最大摄影展。经过八年的历练,国际摄影大展已经成为与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相互促进和发展的重要品牌。同平遥相比,焦作的文化活动在国内外的名气还不够大,内容还比较单一,运作的档次还比较低,一些成功的活动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因此,焦作各级政府要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定位,进一步挖掘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积极筹备太极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保护这一无形资源,树立焦作作为中华太极拳发源地的“圣地”形象和地位。
3.2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焦作文化旅游形象
焦作文化旅游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外的宣传力度小,很多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不为外界游客所知,要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可以尝试在互联网、报刊杂志、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介上投入相应的广告宣传,同时与国内外的旅行社、饭店宾馆开展合作,设计出焦作文化特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在改变焦作地区文化单薄的形象方面,可以组织力量,请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参加,对焦作富有特色的地区文化进行发掘整理,通过一定的形式,如编选书册,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在社会上推广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造成广泛影响。近些年来在焦作和各县区举办的如太极拳年会、韩愈文化节、沁阳唢呐节等,就属于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今后要注意适当集中,进一步提高活动质量。
3.3 提升文化内涵,加大焦作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挖掘自然资源的人文景观,开发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内涵,使文化产业项目与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焦作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有一定基础,但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还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资源的重组效应、整体效应和互补叠加效应。一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进一步树立“大旅游”和“全市旅游一盘棋”的观念,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景区要统一品牌、统一管理,以兼并或联合方式实现资源重组。
3.4 挖掘传统优势资源,加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
焦作要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围绕四大怀药、太极拳、黑陶、当阳峪胶胎瓷、博爱竹器等传统优势资源,开发形成系列化的高中低档、品种齐全的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另外还要加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推动焦作市旅游业向更深层次迈进。如怀梆、唢呐等剧种的开发培育,太极文化的相关参与活动等,形成精品品牌,长年对游客演出,满足游客文化娱乐生活需求。
3.5 培育三大文化板块,提升焦作文化旅游市场竞争力
着力培育太极拳、“四大怀药”和煤文化板块,提炼焦作区别于周边旅游城市的核心要素,叫响这三大极具地域垄断性的文化品牌,提升焦作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养生文化板块,致力打造“太极圣地”陈家沟,使其成为全世界亿万太极拳爱好者的朝圣之地。培育以“怀庆药都”为主的怀药文化板块,打造“四大怀药”历史文化生态游线路。培育以中国近代路矿工业博物馆为主的煤炭文化板块。
4 结束语
不论是从实现焦作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圣地的发展目标来看,还是从当前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来看,焦作的历史文化资源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蕴涵了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只要遵循科学的开发思路,采取正确的开发手段,并结合焦作市的民俗风情,深入挖掘焦作文化资源的内涵,就一定能够尽快将焦作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提高焦作市区域文化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做强做大焦作的整个旅游产业,带动焦作经济的跨越式腾飞。
参考文献
[1] 娄扎根.发展焦作文化旅游产业应坚持的原则.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98~200.
[2] 王新利.焦作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焦作大学学报,2003(2):32~35.
[3] 程相叶,张素杰.焦作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11~12.
[4] 娄扎根.利用民间文化促进焦作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焦作大学学报,2006(3):34~35.
[5] 孙洁.浅谈拉长焦作旅游产业链条.现代商业,2007(26):255~256.
[6] 董霞.焦作市旅游营销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许韶立.关于焦作旅游再发展的几点建议.网络财富,2008(7):92-93.
[8] 赵利新,郭建敏.环境是建筑风格发育的沃土――焦作文化环境与景区风格的思考.焦作大学学报,2006(1):37~39.
[9] 张宏山.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17):181~183.
[10] 徐娥.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河南科技,2005(10):11~11.
[11] 刘运动.周口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世纪桥,2008(2):153~154.
[12] 张静峰.浅析河南省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商场现代化,2006(31):199~200.
[13] 姬汝茂.河南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9):125~126.
[14] 李锋.基于双重空间的后开发景区成长性研究――以焦作云台山为例.旅游学刊,2007.22(10):55~60.
偶然看到走廊处有巨大的展板,
展出北大文史哲等名家为所上的通识课程开的阅读书目。
这十二名教授每人推荐2~4本书。
推荐人:孙庆伟教授
所授课程:考古学与古史重建
孙庆伟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副院长、教授,早年参与了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挖掘工作,后来多年在周原遗址奋战。孙老师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学报告――李济先生撰写的《安阳》,此书在外研社曾经出版中英文对照版。另外一本是中国最早的上古史课程讲义――《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此书被多家出版社再版多次,是顾颉刚先生为首的疑古学派最初开宗明义的讲义,有着诸多的开创意义。
我个人认为,孙庆伟先生撰写的《追迹三代》一书,系统论述了夏、商、周三代考古的研究史与学术史的历程,是目前最全面的中国考古学术史著作之一。
推荐人:吴国武副教授
所授课程:国学经典讲论
吴国武老师是古籍文献研究的专家,他推荐了三部著作,不少主流学者认为《老子》思想应为中华文化最原始、最本真的思想来源,吴老师推荐的楼宇烈的注本是对传世《老子》的精研本,而高明先生的《帛书老子校注》是对出土文献中老子文献的诠释。楼宇烈与高明都是北大出身的文史名家,此处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的方式,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潮流。
吴国武老师推荐的另外两本书的配图与原书并不匹配,或许这也是中国古籍的一个常见问题,当我们阅读古代经典的时候,由于时代的分隔,造成了语言的隔膜,需要借助古今中外名家的注释版本来阅读。像吴老师推荐的《韩愈集》在别的出版社出过单行本,但还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马其昶先生校注、马茂元整理的《韩昌黎文集校注》这个版本最为经典。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学习古汉语的学生入门必读书目,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字典。现在,《说文解字》最权威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影印本,最近中华书局又出了注音版,但是页码发生变化。岳麓书社曾经按照中华书局的版本重新修订,以同样的页码注音,非常实用。
推荐人:邓小南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作为北大历史系出品的精品课程,由阎步克与邓小南两位权威学者讲授,可见北大对于本科生通识教育的确是尽心尽力的。邓小南先生的父亲是现当代宋史研究的奠基人邓广铭先生,父女先后担任宋史研究会的会长。邓小南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北宋政治史领域。此处的推荐书目,她却能跳出自己的研究,推荐其他名家的作品,可见其深厚的功力。
她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祝总斌先生的书。祝总斌先生是一位非常低调的学者,一辈子的学术成就都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中。虽然本书绝版多年,但无论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研究,还是中古时期任何政治史领域的研究,都无法逾越祝先生的“这座大山”。在北大诸位魏晋史研究的学者阎步克、罗新、陈苏镇,或是叶炜的课堂上,你都能听到他们讲祝先生与田余庆先生之间有趣的掌故。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北大历史系荣新江教授有关其研究的唐代西域文化的最新论文合集,荣新江教授是目前中国唐史研究领域数一数二的学者,其学术着眼点主要在丝绸之路唐代中亚、西域与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如今,这无疑与“一带一路”的治国理念完美契合。其代表作《中古中国与中外文明》一文,2011年三联书店再版,值得一读。
《朱熹的历史世界》的作者是余英时,话说当年余英时应邀为台湾一位宋史研究领域的学者写序,一不小心序言写了18万字,后来干脆扩充,成了这本皇皇巨著。想要研究一个思想家,应对其身后的历史世界有详实的理解,才能对其思想成就有着明确的认知。
推荐人:孙玉文教授
所授课程:大学国文
北大中文系古汉语方向现有的一批老师是出身于湖北大学的,其中的佼佼者是孙玉文先生,以古汉语语法词例见长,他推荐了三本书。钦立先生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这是以一己之力编写的,可以媲美《全唐诗》《全唐文》的浩瀚巨著。本部书籍是中国上古、中古时期文学研究,乃至是文史研究的参考必备书目,研究汉乐府、魏晋文学、玄学研究等都是必读书目。不过,逯钦立先生此套书目由于篇幅宏大并不利于通读,在此我推荐两部魏晋文学研究的经典书,一本是黄节先生的《黄节注汉魏六朝诗六种》,另一本是黄节先生的学生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语言问题》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先生,(如今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一层大厅摆放的钢琴,就是赵元任先生的女儿捐赠的赵先生生前珍爱的钢琴)本书是作者1950年代在台湾的讲座合集。赵元任先生是语言天才,在美国读了博士之后,回国结合中外语言特点,开创了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的知识难度很高,并不好懂,近年来上海中西书局推出《中西学术名篇精读系列》的第2卷《赵元任、李方桂卷》,选取了赵元任先生的经典论文――《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洪君教授详细解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阅读,入门赵先生精深的学术要义。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畅销近半个世纪,也是今天《论语》研究最为经典的入门读本。大家仍以初学入门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深入研究读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为治学法门。
推荐人:阎步克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阎步克教授是当今两汉魏晋政治史研究的大牌学者,先生研究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官阶制度两个层面,他面向北大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一直是北大的明星课程,场场爆满,我当年也听过全程,经常看到两三百人的大教室最后有一排站着听完全程的同学。
先生推荐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是其早年研究汉代官僚政治结构的三大著作《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和《乐师与史官》中的代表作,首版于1996年,再版于2015年。后来,“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这门课程的讲义被编辑出版为《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
阎步克先生推荐的另一本书是北大魏晋文学研究宗师级人物――王瑶先生代表作《中古文学史论》,以此足见文史不分家,想要做好魏晋史学研究,对于魏晋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必须有所了解。
推荐人:干春松教授
所授课程:现代中国的建立――制度、思潮与人物
干春松教授早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研究者,近年来有诸多著作问世,自己是康有为思想研究的名家。故而在此推荐的萧公权先生的这本《康有为思想研究》,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干春松老师的思想着眼点之所在。
李剑农先生也是一名学术成就卓越的学者,其在政治史领域与经济史研究领域均有极其丰硕的开创性成就,《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繁复多变的风云际会必读书目,另外他的作品《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中任何一个断代部分的必读参考。
汪晖教授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是其被再版过无数次的代表作,该书以中外对比的角度,看待中国近现代思想萌发和转变的背景与历史。汪晖老师早年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本书是其核心思想的阐发。
推荐人:刘勇强教授
所授课程:古代小说名著导读
刘勇强教授是北大中文系明清小说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这里推荐的三部著作均是海内外名家有关明清小说研究的代表作。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其少有的学术专著,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开山之作,是鲁迅当年在厦门大学国学院短暂的教书生涯中的课程讲义。
《中国古典小说》的作者是前两年才去世的夏志清先生,先生是北美汉学领域研究中国小说的扛鼎级人物,无论是研究中国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都无出其右。其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读经典,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最为畅销的学术著作之一。
《中国小说研究论集》的作者吴组缃先生是刘勇强教授的导师,也是明清小说研究的大师级人物。自己有诸多的小说作品创作,作家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为其提供了研究作品的多重视角。以经典文本出发,以写作经验入手,独具匠心。
推荐人:张帆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古代史(下)
张帆教授是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是国内元史研究领域的名家,在此他一共推荐了四部著作,基本囊括了其讲授的这一阶段历史。北大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分为上、下两部分讲授,上从上古讲到唐代,是阎步克先生讲授,下便是由张帆教授授课了。
蒙思明先生是经史名家蒙文通的长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是其1938年在燕京大学历史学部的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纪文库”系列曾经再版收录,本书载誉史坛七十载,值得阅读。
《辽金史论》是前两年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刘浦江教授的代表作,刘浦江教授是辽金史研究的旗帜性人物,他的去世给辽金史学界带来了巨大打击。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是邓小南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北宋政治史研究的必读书。
《清代地方政府》的作者瞿同祖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其在法律史、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成就,很难有人企及,其学术研究从两汉一直贯穿到明清,其代表作《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提及的“法律儒家化”问题,至今仍旧是中国法制研究反复探讨的议题。
推荐人:吴晓东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讲
吴晓东教授是当今中外现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其授课态度之认真,授课内容之详实为北大学子称道,这从其有关西方文论研究的讲义――《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就可见一斑。
近年来,吴晓东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多有造诣,此份书单当中的《围城》与《野草》两部,基本上是所有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耳熟能详的必读书目。金介甫先生的《沈从文传》,应该是其近年来在北大讲授沈从文研究课程时的重点参考书目。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也是可与鲁迅先生的《野草》、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等并肩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而沈从文先生非凡经历的一生,更值得学者去研究。
这份书单的第一本书却是独具匠心,亦如之前点评阎步克、邓小南时指出的那样,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一般所涉猎的书目都不仅限于自己研究的领域。理查德罗蒂的《筑就我们的国家》是探讨美国经典研读意义的著作。
推荐人:朱孝远教授
所授课程: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
朱孝远先生是当代欧洲中世纪史、文艺复兴史研究的名家。《欧洲文艺复兴史政治卷》是朱先生在其最重要的学术领域的研究性通论,便于学生更快更方便地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史的全貌。
The Waning of the Renaissance是本次书单唯一涉及的英文原著。作者鲍斯玛(William Bouwsma)先生是朱孝远先生的恩师,近年来鲍斯玛先生的诸多藏书捐赠给了北大图书馆,或许朱先生希望借此机会推荐不为人知的好书,传承学术精神。
丹纳的《艺术哲学》是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早年我在北大艺术研究院的朱青生教授和翁剑青教授的课上都曾被要求必须阅读,丹纳的著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欧洲文艺复兴在艺术理论与哲学文化层面的成就。
另外,早年我精读过朱孝远先生编著的《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它是国内少有的系统介绍入门世界史的书目。该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孝远老师在推荐西方学术经典的同时,推荐了许多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书目。所谓学贯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厚功力大致如此。
推荐人:吴国盛教授
所授课程:科学通史
吴国盛教授是当代科技哲学领域的学术名家。其代表作《科学的历程》是国内畅销多年的科学史入门书目,也是清华大学本科生精品课程《学术之道》的推荐必读书。
在这份书单中,《技术与文明》的作者芒福德是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研究、考古类型学研究领域的开山鼻祖,其有关技术与文化的讨论是研究传统文化与技术革新的冲突与发展的必读书目。
优秀的学者善于挖掘并不常见的好书,善于打破固有的学术偏见。人们常说“黑暗的中世纪”是科学的黑暗,但是格兰特的《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让人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看待科学技术的变革。
吴国盛先生推荐的最后一本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的《科术革命》。“牛津通识读本”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面对大学生出版的一系列由欧美名家写作的通识读本系列,在国内由外研社和译林社先后出版过一部分,广受好评,中文版兼有中英对照,对于学子入门西方学术,可以一窥门径。
推荐人:姚洋教授
所授课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论;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18-02
一、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现状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主,而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国际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科学。对本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不仅为了使学生了解到更真实和原汁原味的国际市场环境,更是为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更好的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但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专业英语能力较弱。我国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相对不是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几乎不能阅读英文原版教材或论文,甚至某些学生的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只是通过在线翻译而得来,全然不知其对错与否。可见,营销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国际营销学的双语教学的要求存在些许差距,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相对较强、而听说能力较差。
2.双语教师力量相对缺乏。目前,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师资主要由英语语言专业的教师和掌握英语的专业课教师组成。以英语语言学出身背景的教师在从事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时,通常把专业课上成了英语课,而营销专业出身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英语能力有欠佳。而且,在普通高校中,教师在国内外学习和进修的机会相对缺乏,可见,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3.国内外教材要求不统一。英文原版教材是根据作者所在国的文化习惯编写的,实证主义的特征比较明显,中国的教材描述主义的特征比较明显,非常注重逻辑推理和理论演变,可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原版英文教材的内容安排不符合我国国情。所以,有些教师采取双教材策略,让学生同时购买中英文两本教材,这不仅使双语教学本身有点变味,而且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双语教学的成效受到质疑。有些学者指出,双语教学降低了课堂的信息量。由于有些双语教学的教师英语水平较低,往往把双语教学课上成了学习专业词汇和表达的英语课,课堂表达完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讲义,不敢自由发挥,更不用说,课堂互动了。最终的结果是专业课没学好,英语水平也没有提高。另外,有些英语应用能力较差的教师,双语课的备课时间甚至超过非双语课的三倍,最终,双语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本文基于合作学习建立的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解决了双语教学中学生专业英语听说得不到训练的顽疾。
二、基于合作学习的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越来越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合作学习模式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与物理环境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合作学习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它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相互沟通、协作和监控中进行学习。合作学习(Cohen,1994)是指学生以人数较少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且强调教师放权,所以一般不用即时管理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争辩、总结等类似头脑风暴的方法建立对知识点形成更深的、新的理解。由于学生需要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了其对自己思考过程的监控。具体而言,围绕合作学习小组课堂设计为中心,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明确双语教学目标、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双语教学教材的遴选和双语教学的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见图1。
1.合作学习小组课堂设计。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和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的特点,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的前三分之一课时实行课堂讲授,后三分之二的课时采取课堂讲授结合小组学习的模式。一方面,前三分之一课时的课堂讲授可以使学生掌握国际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后三分之二的课时,通过小组沟通、争辩、总结进行课程模块的专题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通过英语口语练习,提高了其英文运用能力。教师在划分小组时除了注意学生性别、兴趣和能力的搭配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班级规模在20-30人左右是最合适的,划分为6个左右的小组,这样容易进行课题组织和组内成员的协调;(2)良好的课题组织包括:专题选择、学生参与和结果评估。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专题并相应的分配给各个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哪个小组或小组成员进行课堂展示,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另外,还有限定每个小组PPT的页数和展示的时间,以保证对小组学习过程的控制;(3)最后,教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即时的评价和课程结束后的总体总结。
2.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根据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国际营销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而且要提高学生对教材、案例和论文等材料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可以在具体操作中要求学生用英文制作和展示其PPT。
3.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国际营销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娴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双语师资不足问题。所以,对双语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考核至关重要。其中培训的方法主要有:(1)在职培养:假期双语教学培训班、国内外培训与研修和外聘专家来校讲学等;(2)提升学历培养:加强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在国内外获取相关专业学位。
4.双语教学教材的遴选。国际营销学双语教材遴选主要要考虑学生内容和价格的承受力,另外要注意英文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注重内容的本土化。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重新整理、组合教学内容,进而走上引进教材引进、自编教材和合作出版的道路。具体而言,包括:(1)在与国外大学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互换教材或购买原版教材;(2)教师以教学目标和大纲为依据,自编或改编适合我国大学生的英文讲义或教材。例如,可以采取书页左侧是英文,右侧位中文或只对难懂的英中文注解。
5.双语教学的考核。一方面,为了提高双语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建议要对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师教学工作量乘以大于一的系数。在职称评定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另一方面,对国际营销学双语教学的课题质量也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例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是否使用了原版英文教材,英文授课占其总授课时间的比重和是否具备良好的教学效果等。当然,基于合作学习的国际营销双语教学会在实践中表现出不同的问题、形式和效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瑞玲,孙静.合作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2):58-61.
[2]贺庆文.基于建构主义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2):39-41.
[关键词]洋留守儿童;侨务;教育
近年来,“留守儿童”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讨论话题,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也越来也多。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劳动力不甘于被束缚在土地上,选择到城市务工来赚钱养家,由在家的隔代长辈照看孩子。而在我国很多侨乡也出现了“洋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尤其是福建、广东两省数量最多。他们的父母都是在国外工作谋生的华侨华人,无暇照顾他们,就把他们留在家乡,而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凸显了出来。本文将在与恩平市牛江镇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此问题。
一、“洋留守儿童”的由来
(一)“洋留守儿童”名称之辩
之所以称之为“洋留守儿童”,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福建省长乐市妇联陈副主席认为,“洋留守”有两种:一种是出生在国外,拥有外国国籍的孩子,就目前来看,这一类型的孩子人数较多;另一种是父母在其年幼时就已经出国,他们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在父母取得外国的国籍之后才能去国外。而福建省连江县头镇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倪法林则认为,“洋留守”单指拥有外国国籍的孩子(1)。笔者比较同意后一种说法。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洋”便是指外国的人或事物,那么自然“洋留守儿童”指的是应是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孩子。而在中国出生、父母才去国外的孩子仍是中国人,不应属于“洋留守儿童”的行列。
另外,对于“洋留守儿童”这个称呼,一些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2013年9月,在由《广东华侨史》编委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在著名侨乡汕头市联合举办“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张应龙教授就指出,现在有许多国外的留学生在中国求学,而这些“洋留守儿童”拥有外国国籍,临时在中国接受教育,称之为“洋留学儿童”是否更为适合。目前尚未有其他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在笔者看来,“洋留守儿童”的提法是从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演化而来的,所以目前称之为“洋留守儿童”较为合适。
(二)“洋留守儿童”概况
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历史上存在的移民网络或者移民传统,国内侨务政策的落实放宽了出国的条件,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新移民的浪潮,来源地不再限于传统的闽粤地区,山东、上海、浙江等地也出现很多。闽粤地区的新移民以家庭团聚移民为主,但更多的是主动、自愿的选择移民,以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2)。很多年轻夫妇双双出国,为了让孩子能取得国外国籍,便在国外生下小孩,取得当地国籍。
恩平是一个传统侨乡,大概有50万的海外侨胞,其中16万左右的委内瑞拉新移民是个不容小觑的群体,他们在国外艰难打拼,因创业和发展条件所限,无法分身照看孩子,或者希望他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将他们寄养在国内,因此就产生了“洋留守儿童”的问题。“现在我们牛江有两所完全小学,年乐完全小学和牛江镇中心小学,大概有1000名学生,其中有200多人都是委国国籍,这是一部分拥有委国国籍的小孩,有一些家境比较好的会把孩子送到恩城或者江门,甚至有的会送去广州一些私立的贵族学校学习,这些数据目前还无法统计”,(3)牛江镇主管教育的Z副镇长说。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出国,“洋留守儿童”也必将越来越普遍。
二、“洋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洋留守儿童”的年纪一般都不大,他们从小便离开父母,缺少同龄人所应享有的完整和谐的家庭生活,因此会对孩子的心理、生活、性格和教育等产生影响。同时,又由于他们自身身份的特殊性,也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
(一)与父母过于疏离
恩平地区的新移民大都前往委内瑞拉,当地人不事商业,因此华侨华人只要辛勤工作,一般都能有可观的收入。忙碌的工作是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因此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回国内,与隔代长辈一起生活。牛江镇侨联W主席的外孙小康(4)就是一名“洋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委国打拼,小康已经七岁了,只有五岁时为重新办护照才去过一次委国与父母团聚,而在这几年当中,小康只单独见过父亲或者母亲几次面,因为委国的生意需要有人照料,所以两人不能同时回国。在问到小康与父母的关系时,W主席这么说:“他对爸爸妈妈没什么疏离,关系还可以,因为现在通讯很方便,有微信、有电脑,可以视频和语音聊天。”(5)但是他也提到,毕竟只是通过视频来交流感情,看得到摸不着,孩子在心理上还是会觉得比较孤单和失落。
像小康这样的情况算是比较好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交流和互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愿意让父母参与,但更多的时候,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对爸爸妈妈的概念都很模糊,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一种抵抗心理,隔代长辈处于心疼不会过多的批评他们,也没有做出合适的引导,所以当他们再次被送往国外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不服从父母的管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二)教育问题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断乳期,第一个是在3―4岁,表现为生理上对成人的依赖逐渐减少(6)。而家庭教育在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形成孩子对人际关系和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与父母长期分离,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内心的很多感受不愿向别人诉说,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不爱与人交流。而照顾他们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都比较大,在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之余没有太多的精力,或者因为孙子孙女较多,从而无暇顾及其他。另外,也因为老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努力学习就是照顾好了,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老人的足够的重视。
同时,父母为了弥补不能陪在他们身边的缺憾就用给予他们充分的物质生活来代替,对孩子予取予求。其中有的孩子知道他们将来是一定会出国的,所以对于学习并不上心,只是拿着手中的钱任意挥霍。而老人们又疼惜孩子没有父母照顾,只是想让他们高兴,对孩子不敢约束太多。因此,这些孩子便养成了任性、浪费的习惯,学习却没有什么长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是很有害的。
其次,一般老人们的文化水平都较低,孩子们在家学习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辅导,抑制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由于沉默寡言的性格,他们也很少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从而影响了他们在学业上的进步。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洋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即如何使在国内学到的知识与未来在国外的生活相对接。在国内接受的是正规的中式教育,除了语言的差别外,国内外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也不一样。恩平新移民的教育素质并不高,都是底层的劳动者,许多人也只是将孩子的未来定义为自己生意的接班人,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只需要通过上补习班掌握当地基本的语言就足够了。父母的这种想法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也阻碍了他们向其他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解决对策
从以上对关于“洋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出现与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其中牵涉到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政府、社会、家庭应该合力完成。
(一)“类家庭”教育模式的运用
儿童时期既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家庭生活时间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早期母性的确实或母性剥夺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语言的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7)。可以采用“类家庭”教育模式来弥补这一缺憾。
“类家庭”教育模式就是模拟家庭、联合自助家庭,在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参与下由六七个年龄错落、可被赋予兄弟姐妹角色的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的,日常生活在一起的相对稳定的小团体。此模式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硬件设施,及套房、家具和生活用品等;二是父母,且必须是有爱心、有抚育小孩经验的夫妻,这样不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感心理;三是类家庭孩子配置。本质上就是模仿一个家庭的组成和生活方式,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对学生媒介教育素养的培养
学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基地之一。学校不仅可以使孩子们迅速的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洋留守”孩子所出现的问题,教师是直接接触他们的群体,所以首先应该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洋留守”,用心与他们交流。其次,学校应该与孩子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沟通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互相做好配合,让孩子健康成长。第三,学校还可以在学校建立开展活动的基地,鼓励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互帮互助,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在这方面冯如纪念中学可以说是个典范。恩平是著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的家乡,因此冯如纪念中学最先开设了航空模拟飞行班,引导学生参与到飞机模型的制作中来,“每一年都有四十多人报名,我们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比赛’,每次都获得团体一等奖”(8),航模班的指导老师马老师如是说。除了航模兴趣班外,还开设了其他科目的兴趣班,在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其潜在能力的同时,也可以稳定他们浮躁的心,安心在学校学习。
中小学生除了学校学习和做功课之外,还花大量的时间看电视、读图书和看卡通等,媒介信息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时期,辨别和抵制能力较弱,帮助他们成为媒体信息的主动接受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提高其媒介素养,掌握必要的媒体知识和技能,懂得怎样合理接受媒体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和生活(9)。
对于学校来说,除了基本的校本课程体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课堂教育,组织参观、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教育。为了使孩子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学校也可以请政府有关部门作为牵线人,与高校展开合作,以教育类专业和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为主,组成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集中培训之后进入学校普及和传播媒体素养教育知识。
(三)侨务部门的努力
“洋留守儿童”是在我国停留的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因而这应该是我国侨务工作的一部分,侨务部门应对此首先重视起来,同时政府层面的支持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洋留守儿童”一些问题与家长们的错误观念是分不开的,也是当地精神文明缺失的一种表现,因此要加强侨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使这一行动深入到人们的心中。而许多家长抱着“孩子最终是要出国的,在家没必要管那么严”的心理,这也是存在于“洋留守”之中的特殊情况。对此,侨办应动员地方各级侨务部门制定计划,开设关于“洋留守”家庭教育指导的讲座或者座谈会等,加强对侨乡的这种观念的纠正。
其次,通过实地的走访调查,侨务部门可以对“洋留守”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适当地加以解决,减少他们的负担。比如“洋留守”孩子的签证问题,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不方便行动,孩子多的时候还会记错他们签证的续签日期,有的还要去香港续签,路途远、手续繁、花费也很高。根据这一情况,在省侨办、江门市外侨局和恩平市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恩平市外侨局成立了外事侨务服务中心,专人跟踪侨胞子女的签证问题,代为填写表格,一揽子解决签证问题。
第三,为了让孩子在国内的教育与国外的生活和教育相对接,2012年美国福建同乡会与家乡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协议,投资兴建了一所国际学校,让这些“洋留守儿童”就读。而在恩平市旅委侨胞吴超景于2003年创办了民办涉外学校集贤学校,开设有中文、西文、思想品德、数学、英语、中华文化等课程,学生中侨胞子女占95%以上,当地政府有关领导也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努力让侨胞满意。
但是在恩平这群“洋留守”中一大部分是委内瑞拉籍的小孩,在政府层面,加强侨乡与委内瑞拉方面的交往,在社会管理、教育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互动,适度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对接活动,帮助孩子减少对未来陌生环境的恐慌。
四、结语
“洋留守儿童”是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普通的乡村儿童,又是拥有外国国籍的华人。为他们服务是侨务部门的职责,而对他们的抚养和教育则是家庭和学校应该承担起的责任。面对他们因远离父母而产生的心理和相关的教育问题,三方应该相互配合,从心理健康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傅义强:《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冯军,吴江:《福州“洋留守”,启蒙教育令人忧》,《民主与法制时报》第B01版,2012年12月10日。
[3]梅贤明:《洋留守孩――何以迷途》,人民法院报第6版,2012年7月30日。
[4]寸迎新:《关注侨乡妇女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刘艳飞:《东南沿海留守儿童类型及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福州连江为例》,《福州党校学报》第6期,2010年。
[6]姚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与对策》,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7]张江海,张颖:《留守“洋娃娃”微调查:奔波与远离父母的童年》,《工人日报》第5版,2013年6月1日。
[8]刘欣:《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5期,2009年。
[9]王佑镁:《跨国寄养背景下我国农村侨乡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4期。
[10]李雪飞:《类家庭教育模式在侨乡留守儿童中的应用研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1期。
[11]何毅:《侨乡留守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浙田县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12]《广东侨务部门多举措解决“洋留守儿童”读书难问题》,《中国新闻网》http://.cn/o/2010-09-07/153218079345s.shtml
[13]《我市留守儿童逾1.8万人,恩平2000多名洋留守》,《中国江门网》,http://.cn/c/2012/09/14/01/c_1272629.shtml
[14]恩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恩平公报》,2011年1、2期合刊。
注释:
(1)冯军,吴江:《福州“洋留守”,启蒙教育令人忧》,《民主与法制时报》第B01版,2012年12月10日。
(2)傅义强:《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8页。
(3)2014年7月28日,于牛江镇侨联对Z副镇长的采访。
(4)此处小康为化名。
(5)2014年7月18日,于牛江镇侨联对W主席的采访。
(6)何毅:《侨乡留守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浙田县为例》,
(7)寸迎新:《关注侨乡妇女儿童》,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8)2014年7月18日,于冯如纪念中学采访马老师。
(9)王佑镁:《跨国寄养背景下我国农村侨乡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第4期。
关键词:词块;英语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73-02
一、引言
写作是一种语言技能,是任何学习英语语言的人必须掌握的。写作既是衡量任何一种语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又更是培养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地道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纵观多年来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英语写作课效果很不理想,“写”是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瓶颈,也是英语写作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二语词块习得正逐渐成为二语习得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学者(Wong-Fillmore, 1976; Pawley and Syder, 1983; Wray, 1992; Sinclair, 1991; Nattinger and DeCarrico, 1992)认为,词块可作为整体单位储存于心理,或者在语言神经网络中紧密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理解的速度、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2000年以来,国内关于二语词块习得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有意义的发现。例如:二语词块能力与各种二语技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刁琳琳,2004);二语词块使用能力强的学生,二语写作水平明显高于不强的学生(丁言仁、戚焱,2005);中国学生在二语词块的使用上存在知识缺乏,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等情况(濮建忠,2003;王立非、张岩,2007;许家金、许宗瑞,2007)。上述学者的研究表明:词块知识的学习以及应用对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的广度和深度有重要的影响,应用词块的能力与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有显著相关。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词块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制词块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写作具有准确性和地道性,使英语写作水平接近于目的语。
二、词块理论的概述
词块(chunk)是语言及其使用中的一个重要单位,在语言理解、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3年,语言学家Michael Lewis在其专著Lexical Approach中提出词块教学法理论。Lewis将词汇组块分成四类:(一)单词和短语,这一类实际上就是传统意义的“词汇”,是学习者需要熟记的基础词汇;(二)高频搭配组合,如:“have a walk”,它们是自然言语中频繁出现的词汇组合;(三)惯用话语,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具有固定语用功能的单词组合。它们既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如:“What’s up?”,也可以是固定的句子开头,如:“I’m afraid…”等;(四)句子框架和短语,这一类词汇也是形式和功能固定或半固定的词块,但仅指书面语词汇,例如:“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等。
Lewis(1997)指出,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扩大学生的词块、搭配能力和有效地掌握最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来实现的。Widdowson(1989)也指出,学习词块比学习语法更重要。语言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词块知识,而语法是第二位的,它本身没有生成作用,只起调整和协助的功能。
写作的教与学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学生所掌握的典型词块数量不足,从而无法表达文章主题;第二,在相关汉语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英语词块,导致了中式英语的出现;第三,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影响了英语文章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三、基于词块理论的英语写作教学启示
(一)英语写作教学中,注重词块知识的传授
丁言仁(2005)分析了限时写作中词块知识和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学习者运用词块的能力与写作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与语法知识相比,词块知识对写作成绩具有更强的预制力。词块知识在英语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语法知识位于其次。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词块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恰当运用词块有助于提高英语写作的准确性和造词的地道性。同时,英语写作也是学生运用英语词块知识,提高词块应用意识的过程。通过英语写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使之成为巩固语言知识,交流思想,抒情达意的主要手段,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辨认和识别词块的能力,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二)英语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预制词块的能力
词块融合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关系,能够促进词汇深度知识的习得。然而,二语预制词块识别能力不能自动生成。即使是二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其预制词块识别能力也必须有意识地加以系统训练才能得到。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培养表达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培养预制词块的能力。要到达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通过显性渠道向学生传授语用知识;提供相关语境,让学生练习词块;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熟记大量词块;或加强学习者策略培训,从而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主性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隐性方式,例如:观看英语原版影视作品;开展网上讨论;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或定期举行相关讲座等形式来提高语用能力,使学生学习并掌握用地道、准确的英语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英语写作教学中,注重消除中介语的负迁移
中介语(interlanguage)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既不是母语的翻译,也不是学习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语”。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初期,一方面,英语写作受母语影响从而产生了语用语言迁移;另一方面,受母语文化因素影响从而产生社交语用迁移。Thomas(1983)指出,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不了解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另一种是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引起的。这两种失误发生在二语学习者表达和理解两个层面上,无论是哪种失误都会带来比语法失误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词块的学习意识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词块有较固定的语法结构限制、稳定的搭配意义和语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英语写作过程中汉英词汇的简单对应,有利于消除中介语的负迁移。
(四)英语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英语写作的流利性和准确性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表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交替使用两种编码方式:一种以语法为基础,属于“规则性”(rule-based);另一种以词块为基础,属于“范例型”(instance-based)。规则型编码系统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并对句子结构的规范性起监控作用。而对于以词块为基础的范例编码系统而言,其最大特点在于可及性。由于词块是一种现成的并作为整体存在记忆中的特殊词汇现象,它在英语写作中,不必临时组合就可以迅速提取和使用,从而使输出语言具有流利性和准确性。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词块意识,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能够准确地识别语料中的词块,同时,能够积极地把掌握的词块应用到英语写作过程中去,从而使所表达的语言具有流利性和准确性。
四、结语
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除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策略以外,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使学生掌握大量词块,从而消除中介语的负迁移,使英语写作具有流利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Lewis,M. 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M\].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3\]Nattinger,J.R.and J.S.DeCarrico.Lexical Phrase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Pawley,A.and F.H.Syder.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Eds.J.Richards and R.W. Schmidt.London:Longman,1983.
\[5\]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6\]Wong-Fillmore,L.The Second Time Around:Cognitive and Social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D\].Doctoral 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1976.
\[7\]Wray,A.The Focusing Hypothesis:The Theory of Left Hemisphere Lateralized Language Re-examined\[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2.
\[8\]刁琳琳.英语本科生词块能力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35-38.
\[9\]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49-53.
\[10\]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38-445.
\[11\]王立非,张岩.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