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酒吧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剑桥大学;教育模式;中国高校;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
中图分类号: G40-05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1009804
众所周知,学术氛围和文化底蕴是一所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那么,如何去营造高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呢?笔者认为,英国剑桥大学成功的教育模式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这一世界知名大学,并对其经营管理模式、教育模式、治学理念以及学术文化氛围进行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高校营造学术文化氛围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剑桥大学简介
剑桥大学位于英国美丽而浪漫的传奇小镇剑桥,始建于 1209 年,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多年来稳居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前五名,近三年来更是位居全球第一。剑桥大学纵横古今、声名显赫,成立 800 年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成就了许多梦想。它培养出了 89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世界上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同时,剑桥大学还诞生了一大批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师级校友,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达尔文、霍金、克里克、麦克斯韦、瑞利、汤姆逊、卢瑟福、培根等;文学家弥尔顿、华兹华斯、拜伦、丁尼生等;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李约瑟等;经济学家凯恩斯、马尔萨斯等;以及著名政治家克伦威尔、尼赫鲁、拉吉夫・甘地等。所以,剑桥大学注定与经典同在。其中,牛顿、达尔文、培根在此累积了科学家的原始财富;麦克斯韦、瑞利、汤姆逊、卢瑟福在此跨越世界物理学的巅峰;沃森和克里克在此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从此揭开了生命的奥妙。剑桥大学的卡文迪士实验室被称作世界物理学的发源地和世界物理中心,造就了 2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造就了 13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誉为世界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更是登峰造极,培养出了 3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5 位奥运会冠军和5位国家元首。许多大师从这个学院毕业,如牛顿、培根、霍金、卢瑟福、麦克斯韦、拜伦、丁尼生、维特根斯坦、罗素等。
值得一提的是,剑桥大学图书馆是英国最大的研究型图书馆,也是世界第二大大学图书馆,仅次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创建于 1424 年,现藏书 600 多万册。1709 年,英国颁布版权法,规定凡本国出版的图书都要免费缴送该馆,这一规定大大促进了剑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剑桥大学出版社成立于 1514 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如今,该出版社每年有 2000 多种印刷版和电子版出版物面世,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和学术出版社之一。此外,剑桥还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教育评估机构――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它的现任校长为世界著名科学家莱谢克・博里塞维奇爵士。
二、剑桥大学的教育模式、治学理念及学术文化氛围
(一)大学城及科学园的经营模式与学院制的管理模式
剑桥大学现有 31 个学院,包括 3 个女子学院,还有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剑桥是世界闻名的大学城,各个学院分布在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整个剑桥其实就是一所大学。剑桥环境幽美、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浪漫而充满诗意的剑河穿梭于这座大学城。事实上,我们现在很难用剑桥大学来
概括这一切,因为它不光光是一所大学,而是以大学为中心,将人才、机构、实验室、研究所、工厂以及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最成功的科学园,所以它常常被称作是一种“剑桥现象”。
剑桥大学实行独特的学院制管理模式,类似于美国松散的联邦制形式。31 所学院历史背景不同、风格不同、各具特色。大学和学院相辅相成,却是不同的实体,在经济上相互独立。大学由英国政府拨款,实行公有制,而学院实行私有制,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二者分工明确,大学负责聘用教师,开放所有的实验室、图书馆,负责考试和授予学位,而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业余辅导。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所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和校徽,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在剑桥共有 31 所大学,共同组成了一个超级大学。其中最著名的学院有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和国王学院。
(二)剑桥大学的教育模式
剑桥大学实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本科生一般都有两个导师,一个是德育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品德以及各种技巧的培养,另一个是学术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及科学研究。剑桥挑选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要求研究生在入学前对自己要研究什么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学校注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研究、独立思考。导师也会给学生一些宏观的指导,指导学生少犯错误。剑桥大学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学生在学院导师的带领下组成研讨组,或讨论、或质疑、或辩论,心灵与思维不断地进行碰撞并激出思想的火花。当然,同学之间也存在友善的竞争。导师给学生的压力不大,学生有相对轻松、较为自由的学术空间。导师如果觉得学生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他们会尽力指导,甚至提供各种条件。这一点在卡文迪士实验室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实验室的历届领导者都是现代物理学大师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卢瑟福,他通过各种途径尽力帮助学生,甚至曾有一次不惜将自己实验室的设备拆运到苏联供卡皮茨使用。正是通过这种关怀与帮助,卢瑟福指导出了 12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三)剑桥师生的治学理念
创新思想和钻研精神是剑桥大学的活力源泉和魅力所在。剑桥大学认为坚持原创性是所有发现的前提条件,并以此形成严谨的学风。这种创新思想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剑桥大学的发动机,不断地推动着该所大学向前发展。剑桥能获得如此多的诺贝尔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原创性。其实,诺贝尔奖委员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强调知识的原创性以及对人类所做的贡献。
跨学科是剑桥师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方法。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者常常为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走到一起,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此展开对话和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地激发灵感,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离开的时候又各取所需,这也许就是学术的理想境界。当年在卡文迪士实验室做研究的青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在此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克里克就曾成功地携手合作,两人都坚信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解决生物学问题,并于 1953 年发现了 DNA 双螺旋结构,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使得生物学从一门理解生物的分析科学突变为一门能改变生命并创造新的生物的合成科学,从而成功地将生物学延伸拓展到医学领域,使得剑桥大学的医学研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记得达尔文曾经说过,“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全部的精力和集中的注意力”,这正是剑桥大学的灵魂所在。笔者觉得,剑桥学生成功的最重要诀窍是:勤奋严谨、潜心向学、刻苦钻研,图书馆是他们最重要的课堂。在剑桥,你常常会发现实验大楼在晚上 12 点以后仍旧灯火通明,许多年轻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知。
(四)剑桥大学的学术文化氛围
剑桥大学有许多学会和学生社团,这些组织会频繁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做讲座,从而为学生创造与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各个学院都会在每个学期末举行正式晚宴和鸡尾酒会,常常邀请知名科学家出席,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当今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闲聊。学校也会给老师免费的午餐,使得餐桌上有师生交流的机会。酒吧文化和咖啡文化是剑桥大学的一大特色。每个学院和实验室都有自己的咖啡厅供大家免费使用。在剑桥大学,你常常会发现许多师生在一起喝着咖啡讨论问题,这种自由轻松的环境更有利于思想火花的产生。位于国王学院斜对面的老鹰酒吧非常出名。1953 年 2 月 28 日,沃森和克里克在这里宣布发现 DNA,从此这家酒吧驰名于世,吸引了许多师生来这里喝酒讨论,以便激发创作的灵感。其实,最有名的是一年一度的期末舞会,在6月份考试结束后举行,为期一周。届时剑河上会大放焰花,各个学院的学生们会穿着正装、礼服,踩着乐曲翩翩起舞。人杰地灵的环境还营造了剑桥大学的文学与艺术氛围。当年,徐志摩先生在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再别康桥》。可以说,整个剑桥就是一个精神家园和心灵的归属,在那里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生活与情趣交融贯通。无论你是剑桥的匆匆过客,还是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剑桥,这段美好的经历都将会是每个人一生的怀念。
三、如何在高校营造学术文化氛围
笔者认为,从剑桥大学的成功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在教育模式上,我们应该借鉴剑桥大学的导师制。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实行导师制的模式,常常是等本科生毕业前夕才分配导师,以便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诚然,中国高校的师生比例不可能有剑桥那么高,但我们至少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导师指导模式提前进行。在本科生入学后,不妨让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每位老师负责几位学生的指导,包括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专业的学习。这样既不耽误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培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顺应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以尽早地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这一方面,华南理工大学的“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做出了很好的尝试,自从 2009 年创办以来,该校创新班一直实行导师组制管理,导师早期介入学生的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创新班的本科生先后30人次以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 Nature(或子刊)和 Science 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 篇,这些学生均来自该校创新班的大三和大四两个年级。
从剑桥大学的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应该将更多的自下放给各个学院,让学院在招生、经营、管理上有更多的决定权。众所周知,由于学科和专业的差异,各个学院在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乃至招生管理上都有许多不同的要求。这些环节如果全部由大学统一调配管理,就很难照顾到各个学院的学科特点和各个方向的差异。如果给学院更多的权利,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各个学院的潜能,并把高校的一些职能部门解放出来,有利于精简机构,进而促进大学的整体发展。高校应该将“原创性”作为大学不断前进的推动力,鼓励师生大力创新,鼓励他们做一些跨学科、多学科、甚至超学科的研究,并提倡不同的邻近专业多展开交流合作。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尝试,整合了不同学院甚至不同学校的力量成功地申报了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并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的运作模式。在学术道路上,我们不应该穿着别人的鞋子走人家的老路,更不能把别人的鞋子当作自己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端正学风。
其实,学术科研是接力赛,要交接好每一棒,并延续下去。高校应该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他们尽早地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地申请学生研究计划或学生交流项目。学生在做完一个课题后不要停止前进,而要把这些课题的思想和成果加以积淀,不妨顺藤摸瓜地整理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而且要把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联系起来并延续下去。老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成果,鼓励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留下脚印。
高校应该多为学生提供组织学术活动的便利条件,鼓励他们踊跃创办、加入各种学会,定期组织有益活动,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学生应该尽多组织研讨,多让心灵碰撞并激出思想的火花,要多一些轻松自然、多一些师生互动,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其实,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不时会闪现出一些思想的火花,但这些火花很可能会转瞬即逝,如果大家不及时捕捉,很可能这一生都不会再来。所以,学生应该善于捕捉并勤于交流,多去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并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高校应该提倡学生多泡图书馆,少进网路聊天室;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多吃营养大餐,少吃垃圾食品。上文提及要借鉴剑桥师生勤于讨论交流的治学方法,但这一切要以自己的积累为基础,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尤其如此。笔者仅以自己从事的外语专业为例。许多学生在大学四年结束时都没有读过几本外文原版小说,这样怎么可能把外语学好?在笔者看来,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并不在课本中,而是在那些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那些文坛大师妙笔生辉的名著中。所以,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勇气去接触这些语言大师的名著,自然就无法把外语真正学好。在笔者看来,外语专业的学生起码要做到“非常 2+1”(2=20200;1=10100),也即,本科生应该最少阅读 20 本原版小说、200 篇原版诗歌,而硕士研究生应该最少阅读 10 本自己研究方向的专著、100 篇论文,博士研究生的阅读量则需要更大。当然,这里提议的数字仅仅是一个粗略的估算,阅读量越大越好。
[论文摘要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推动了上海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对上海虹梅路休闲街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的方向。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信息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造就了“大众休闲文化”,而城市休闲空间则为这一文化的交流与扩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城市休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的范围内对市民开放的、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休闲活动要求,且经过一定人工作用的户外行为环境,包括商业休闲街、城市广场、公园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城市居民迫切需要通过休闲娱乐来消除身心疲劳,同时也希望在学习工作之余进行必要的交流活动。这些都客观地促进了对城市休闲空间的需求,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相关因素并加以研究实践对满足上海城市居民的多样化休闲需求有积极意义。
一、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因素
城市休闲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形式,即物质方面,如人、建筑、绿化等;另一种是内在形式,即精神或文化方面,也就是空间环境的主题与文脉。一个优美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应当是二者的统一体[1。与此相应,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社会群体经济利益再调整的过程,这在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中表现尤为明显。开发成本、投资收益、政府支出等都会影响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发展。从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休闲空间是一种公共物品,其更新改造根本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存质量,且投资收益比较低、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难调动开发商的投资热情。政府可以通过规划容积率奖励、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来鼓励开发商按照居民的意愿来推进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
从深层次上讲,城市休闲空间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构成了社会的阶层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这种阶层结构在转变,继而触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社区结构的变迁等。伴随着这些社会结构要素的转变,居民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表现在市民的空间行为方式上,最终会影响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是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反映。
(二)文化历史因素
如果忽视城市休闲空间的精神和文化构成,空间物质构成再丰富也是乏味的。如果说经济基础造就了城市的“骨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肌理”。城市的建筑风格、雕塑小品等无不蕴含着文化。文化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而城市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就都是居民创造的,文化正是通过影响和塑造居民的人格和价值观来强烈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未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城市景观、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都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
事实上,城市休闲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因此,深厚的历史内涵是城市休闲空间的精神和灵魂。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应尊重这些历史事实,对其加以保护和延续,而不是割舍历史盲目追求时尚。另外,现代城市居民所进行的建设活动,也同时是在谱写着新的“城市历史”,应该采取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研究城市休闲空间更新发展中历史因素的作用。
二、虹梅路休闲街
城市休闲商业街是城市中以休闲与商业服务(饮食,娱乐,交往等)为主的各种设施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休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了解城市休闲街在上海城市休闲空间更新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针对上海虹梅路休闲街做了一些调查。调查对象为休闲街的顾客群,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就餐环境、消费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结合调查,可以总结出红梅路休闲街的特点如下:
(一)舒适的就餐环境
虹梅路休闲街没有南京路的繁华,没有新天地的文化背景,但它亲切的空间和宜人的尺度营造出了浓厚的休闲气氛。全街分为中餐、异国风味、酒吧茶座、休闲娱乐四大功能区,加盟的著名品牌商家多达32家,以各自传统或现代的设计装潢突出特有品位。这里的店铺外观造型简单,墙面涂料粉刷,街面都有露天的休闲桌椅,木质装饰显得古朴而不陈旧,店铺布局紧凑而不杂乱。整条休闲街以餐饮和酒吧为主,中餐有上海本帮菜、潮州菜、安徽菜等,西餐有德国、意大利、法国餐厅等。在调查的103份有效问卷中,60.2%的调查对象认为这里的就餐环境轻松舒适,且有63.1%的调查对象把这里当成与朋友聚会的最佳场所。
(二)别致的景观设计
在上海“人无我有,错位经营”的建街原则下,虹梅路休闲街已基本达到“以幽雅安静氛围为背景,以现代欧美风格为特色,融合国际多元文化”的规划要求,是虹桥地区一大时尚景观。休闲街采用欧陆风格设计,品位高雅,树木葱茏,是条“闹中取静”的休闲通道。街区内有现代雕塑,小品,喷泉,各种名贵花卉,花坛,盆景。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吸引人们的视线,使视觉环境丰富多彩,毫无单调之感;空间排列有层次感,人处其中,毫无压迫之感。
(三)多元的消费人群
虹梅休闲街四周聚集了高层次的高级住宅群,如古北新区、名都城、虹桥高尔夫别墅等。休闲街也以众多高收入的白领阶层为主要消费对象,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62.1%,另外,3000-8000元的占17.5%,3000元以下的占20.4%,可见,在这里休闲消费并非高收入阶层的专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其他休闲街(如新天地)相比,虹梅路休闲街的消费价格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外籍消费人群中欧美人居多,韩日也不少。在随机调查对象中,中国人占绝大部分,为43.7%;德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所占比例相对较多,分别为11.7%、9.7%、8.7%;其他还有来自法国、荷兰、爱尔兰等国家的。
1949年,村上春树生于日本京都。性格内向的村上春树从小就喜欢读书。中学时代,受美军驻日所带来的文化浸透影响,村上开始大量阅读和翻译雷蒙德・钱德勒、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菲茨杰拉德等人的著作。他喜爱美国电影,大学毕业论文即为《论美国电影中的旅行思想》,毕业后与妻子阳子一起开了家爵士乐酒吧,在吧台上开始了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的创作。
对西方文化的痴迷带来了村上春树作品的“西化”。这种“西化”体现在其语言上,村上春树的语言风格毫无日本古典小说中的委婉含蓄,其语言简洁明快而富有节奏。受美国电影的影响,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人一种很强的电影感,有很多对白式人物对话的作品,甚至“镜头”式的画面描写。
除语言之外,这种西化亦体现在叙事角度。在雷蒙德・钱德勒和菲茨杰拉德的影响下,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往往具有“社会边缘性”和“反英雄”的特征,他们往往没有固定安稳的工作,不善于与大众交往。这种对社会主流的忽视和社会边缘的关注由法国哲学家利奥塔(J-F・Lyotard)于著作《后现代状况》中最先提出,被称作“元叙事”的瓦解,表现为对“元叙事”即早已深入人心的主流的、合法的价值的否认,并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定义之一。
二、早期作品特征
村上春树于1968年4月进入早稻田大学戏剧专业就读。同生于日本战后这一特殊时期的许多心灵受创的青年一样,村上春树在大学时期根本不学习而是在新宿的酒吧中度过。大二时日本著名的学生运动“全共斗”运动席卷而来,“全共斗”运动带来的社会乱象对处于漩涡中心的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早期的村上春树甚至能被称作“青春”小f家。自《且听风吟》开始,至作为结束象征的《舞!舞!舞!》的出版,这一时期除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外,村上春树所有的长篇均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的日本为背景,灌注着村上春树的青春经历,描写了“我”“鼠”“杰”以及极具超现实意义的“羊男”的故事,主旨极为明确,即为村上春树对自己过去青春的缅怀和思索,展现了日本战后出生的一代人的空虚与迷茫,更有对生命、死亡、爱情、孤独的深刻探讨。村上春树这一时期的作品因刻意营造着一股悲伤、孤寂的气氛而引起了青年一代的共鸣,是其作品畅销的重要原因。
三、1991年转变后的特征
作品的成功为村上春树带来了名利和数不尽的打扰。他开始与妻子四处旅行并于199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为特约讲师居住了四年,主讲日本文学。时值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反日情绪高涨。一心向往美国的村上春树在国外终于开始正视起自己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责任,开始关注本国历史,关注日本社会的缺陷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蒙古草原上那场不为人知的“诺门坎事件”引起了村上春树的注意。他查阅了海量文献,郑重地写下了《奇鸟行状录》。1995年的东京大地震和“奥姆真理教”组织的 “东京地铁毒气”事件更令村上春树无比震惊,以此为契机写下了一系列纪实类作品,如《地下》 《空翻》。
而小说《奇鸟行状录》的出版象征着村上春树的转变。他开始回归日本,向书中加了“物语”、神话、妖等日本元素,甚至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参考《源氏物语》中的活灵来解释强尼沃克的死亡。此时的村上春树亦开始不再为“自我疗伤”而写作,而开始带有明显的社会性。通过著作《奇鸟行状录》,他深入挖掘了近代日本社会系列问题的根源――侵略战争。《海边的卡夫卡》唤起了人们对侵略、战争和暴力的思索,向乔治威尔《1984》致敬的作品《1Q84》中,村上春树以“组织”代替《1984》中的“老大哥”,希望唤起社会对宗教的警惕及社会现有体制的危机感。
本文结合村上春树的个人经历,分析了贯穿他所有作品的“西方化”特色,探讨了自《且听风吟》到《舞!舞!舞!》的前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自《奇鸟行状录》开始转变以后的作品特征。
参考文献:
在这两个月中我获益匪浅,增长了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我认为我出色的完成了我的实习计划,同时实践了IAESTE的国际交流的宗旨。我彻底的利用了这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我对工作这个概念有了真正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真正的独立生活。
在抵达柏林后,当地的IAESTE把我安排在德国学生Martin的寓所里。第二天,有人把我带到了BAM的所在地,并给我介绍了BAM的联系人巴托麦女士。在签署了一些协议后我被带到了我所在的实验室。我见到了我的负责人诺尔豪斯先生,他是一个非常亲切的人。他带领我参观了BAM的主要实验室,并给了我一些学术论文,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大量的阅读,`对工作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我的实习就在当天正式开始了。
我所在的部门是焊接技术部,该部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工业和须良好焊接密封技术的领域服务,寻找优良焊接的技术参数,并解决焊接老化和细裂的问题。我的工作计划就是在两个月中完成六组不同参数的IRC实验,在IRC的基础上进行Drilling-Hole的测量实验。并对焊接剖面进行金相面显微照相。同时对所有的测量数据进行图表化和统计,以便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在第一周内,诺尔豪斯先生会对我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从第二周开始,我就开始独立进行各项实验的准备和调试,直到准备工作的完成。然后诺尔豪斯先生会和我一起进行实验过程,通常实验过程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我们在旁边进行监督。试验完成后,我们把数据带回办公室进行处理。在这过程中,我经历了实验的所有步骤包括操作车间内的机器对样品进行加工。一个实验的真正进行过程一般为10到20分钟。但实验的准备工作往往要持续一天。在实习中我对工作这个概念有了明确的了解,在实验室中大部分时间我是独立工作的,每个细小的步骤都由自己完成。我每天都要进车间对样品进行加工,操作电锯,砂枪,打磨机等机器。我认为这段实习经历对我今后所从事的任何工作都将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从当学生到真正进行工作的一个转变。
在德国每个人都很遵守时间,在工作时间每个人都很努力的工作。其他实验室的同事也经常在车间内操作机器对样品进行加工。我认为我开始了解了真正的研究方式,那就是自己设计实验,加工样品,独立或合作完成。
工作之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柏林IAESTE每周都会发给实习生一周计划,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有安排,如去酒吧或看电影。每周五晚上更是有Stammtisch,就是每周五晚去一个不同的酒吧,喝啤酒或跳舞。我在柏林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我们一起去郊游,泡吧。
在柏林的两个月里,我去过了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波茨坦,汉堡,慕尼黑,和巴黎。我和朋友一起去的哥本哈根,参加了由当地IAESTE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型接待活动。约有150名从世界各地赶来的IAESTE实习生来参加这样一个活动。每天晚上都有Party,我们天天派对至深夜,结交了很多朋友。白天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哥本哈根的所有景点。傍晚时分,我和我的几个朋友走在哥本哈根的街上,常常能看到艺人的演奏。
其余所有的地方都是我一个人去的,独自旅行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当地人,了解当地的文化。我先在网上了解当地的交通和露营地,及相关的旅游资讯。然后到旅行社购买往返火车票或汽车票。在周末我就带上帐篷和睡袋出发了。
旅行之前我先要在网路上了解好当地抵达的车站与露营地的交通,抵达露营地后,搭起帐篷然后找到游客信息处,得到旅游地图,及各景点的基本信息,开始一天的旅行。
在旅行中我变得更独立了,开扩了眼界。我知道了以后如何独立生存。
论文摘 要:本文依据话语链接理论,从八个方面分析了句群的链接结构。旨在为留学生提供有效的句群链接训练形式,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鲁健冀《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曾指出,外国人用中文说话、写作,常给人前言不搭后语之感,即使他们说的或写的每个句子都是合乎语法。主要问题就在话语的衔接、照应和语义连贯上。如:
记得去年的时候,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滑冰场,那天早晨下了一场雪,我们还是特别高兴。我们上车,一路上观赏了迷人的白雪,我们对这种生活向往已久,所以我们一路上唱歌、跳舞,心里充满了喜悦。我们终于来到了滑冰场,我终于明白了滑冰场的魅力。
此为一中级班留学生的作文,就单句来看,句子基本正确,可是就整个语段而言却非常拗口。这说明,单纯字词句的训练是不能完全提高话语交际能力的,还需从语篇的角度加以训练,所以有学者提出要重视语篇的研究。基于此,笔者依据《发展汉语——高级汉语》课文,拟结合链接结构的有关理论,对语段内句群的链接结构的类型进行分析。
一、链接结构的理论基础
“链接”一词原指一种程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语篇的链接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是一种线性的文本结构。节点分为起始节点和被链接点,起始节点是需要被说明的节点,被链接点则对起始节点进行说明;“链”就是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包含着节点和链的篇章结构就叫做链接结构。文本链接是针对话语本体,再度加工话语表达信息的。例如:
(1)上海人有许多可以和北京人相提并论。【比方说,上海生产的服装、鞋帽等产品质量好、款式也好,总是在市场上最受欢迎;上海人素质高,有文化,有教养,讲礼貌。上海人的服装欣赏水平也很高,常常走在全国前头。上海和北京毕竟是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而且是优秀人才集中的地方,不可能逊色于别的城市】。而且上海人还有一些北京人没有的,【例如节俭、勤快、守时、讲效率等等。再说,虽然上海人有看不起外地人的毛病,但他们至少没有看不起北京人】,所以北京人并不能因此就轻视上海人。
李明洁曾指出,每一语篇都有自己要表述的语义核心,并将该核心贯穿于整个文本之中,保证各语句不偏离主方向,这个核心就是“语义主线”。例(1)的划线部分就是语义主线。非划线部分则是对语义主线的说明和解释。为保证主题方向的正确性,作者三次说出了意思相近的三句话,保证本次论述的完整性,而这些划线部分都是语义主线,非划线部分即使删去也不影响作者的意图,这些都是语义支线。语义支线的语言形式就是链接结构。
起始节点都在语义主线上,例(1)中“优点”是一个起始节点,是很明示的,紧接着的一句就是对应它的被链接点,是举例说明它具体的“优点”的。
二、链接结构的分类
为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文本,作者在表达中就要使用各种链接手段,使语句的链接方式最有效。李明洁将链接结构分为类。
(一)注释结构
(2)我很喜欢谈天说地,也很喜欢写。【所谓随笔,不过是以笔代嘴的意思,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篇随笔就说说我的名字吧。
作者有时会担心读者不明白自己的话,于是就暂停话语的行进,先将该概念解释一番,然后再回到语义主线继续论述,这种结构通常会出现以“所谓”为链的话语形式,类似于给某个词语加注解。在例(2)中,被链接点通过“随笔”的重复来实现和起始节点的链接,这是注释结构中常见的链接的方式。
(二)意向结构
意向性指的是具有意识的主体其意识指向外部世界的关系,动词“发现”“听见”“希望”和“说”“宣布”“告诉”等都表现了一种意向行为,这种行为的范围就是意向域。意向行为在某一场景中发生,而意向域涉及的可以是另一个场景。如:
(3)我曾经认识一位女士,她绝对是一个最佳伴侣。当时我们共同乘坐一辆狭小而闷热的汽车,外面烈日如火,我感到很不舒服,而她却安静地看着窗外,有时还有一丝微笑挂在她的嘴边。下了车,我她为什么微笑,她告诉我,她那时正在欣赏马路两边的树,它们在微风中摆动,好像是快乐的舞蹈家,这让她忘记了所有的烦恼。
“记得”“问”“说”与说“我曾经认识一位女士,她绝对是一个最佳伴侣”这句话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中,上例通过“记得”“问”“说”等意向动词把要告诉读者的内容告知读者,填补了读者的信息空白。
(三)扩展结构
(4)旅行会帮助我们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做或那样做。那次在一个小镇上,我看到很多工人在用锤子将大石头砸成小石子,然后卖给建筑工地。我当时,为什么这个并不很贫困的地方会采用这样原始的劳动方法,因为按照现代的科技水平,机器完全可以代替这种劳动。后来随着了解的深入,我终于了,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机械化的过快发展也使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因此,这里的人宁愿采用人力劳动方式,也不使用机器,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上例的起始节点是一个粗略的表述,而其后的被连接点则是详细完整的说明,他们一前一后,却在相对独立地描述同一个问题,这样就构成了“扩展结构”。上例起始节点中的“帮助我们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的有哪些问题,又有怎样的答案,在被链接点中都回答得很清楚。当作者认为已经交代清楚了,就不会再接着写下去了,否则就可能出现更进一步的链接。
(四)总提结构
(5)【具有神秘性的事物一般都有吸引力和诱惑力,很多人都想试一试;另外,网络的空间距离也会使人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为人的想象提供足够的空间,】所以有些人只满足于在网上与想象中的情人聊天儿,并不急于走到网下来见面。
“神秘事物的有意思”体现出的两个方面,在后面都分别有所说明。一般而言,书面语中介绍性的概述文字通常使用这样的“总提结构”。
(五)总括结构
作者在分说了各种情况之后,再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总括结构,给人的感觉是头重脚轻。如:
(6)记得在一个小岛上,我遇到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情侣,他们在岛的中部租了一间小屋子。……屋子的内部条件令人皱眉:……。他们并不是想体验原始生活,只是因为那里的租金便宜。相比之下,我的房间靠近大海,宽敞明亮,……。得到这些条件只需要每晚多付4美元。【当然,如果经费不足,这是无可奈何的,可是,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就要尽量满足自己旅行中合理地序言,宁愿为保护脚而磨破鞋,也不为节约鞋而光着脚。】
由于“总括结构”与“总提结构”相对应的关系,它们有时也合在一起出现,也就是出现“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说,为保证读者正确理解,作者采用了多种方式反复论述的办法。如:
(7)我不认为北京人因此就可以轻视上海人。【上海人对北京人还是很友好的,可能他们会轻视外地人,可唯独不敢轻视北京人。而在北京人眼里呢,上海人的形象却不那么美好:精明、小气、没有诗意、缺乏幽默感等等。总之,北京人认为,上海人的毛病太多了。】我认为北京人的这种看法没有什么道理。
(六)例举结构
“例举结构”就是语义主线抽象地描述了某一事物或现象,而其后的语义支线则进行具体描述,它们把一般和特殊这样两个不同的方式结合到一起,构成例举结构。如:
(8)虽然大家都是在“过日子”——吃喝拉撒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北京人的活法却总是最快地跟上世界潮流,总是有大家风度。【比如说酒吧吧,哪个城市的酒吧会比北京的酒吧多呢?酒吧虽然也赚钱,但文化味儿大于商业味儿。】【也许有人会说,北京人有点儿“油”,不错,是有点儿油,但并不浅薄,北京人也不避俗,但俗中有雅,即使是最俗的俏皮话,也有历史典故作背景,加上十足的京腔,显得有那么点儿诗意。】
这类链接结构一般都会使用明显的表示例举的关联词语链,如“例如”“比方说”“举个例子说吧”“就拿……来说”等等。
(七)比况结构
(9)那时候我还是不大想活,希望能有一个自然的死亡。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满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你又想到了死,心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
在这里,“死”和“漂进大河”完全不是同一类事物,这里只是一个比喻,但是最后的结论是一致的“又想到了死,心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比况结构”是用一个通俗的比方来比喻前面的抽象表述。在上例中,节点里的“小河”是与前面所言的“死亡”不同的事物,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确实是一致的。
(八)等价结构
(10)我写过一组关于女孩子的文章,用的是一个女性名字:,实际上就是【“小费”】的谐音。
例子中的“萧菲”与“小费”实际上是一种同义的表达方式,作者在用“萧菲”之后,再用“实际上就是”做链接,选择“小费”来进行再次表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等价结构。
在等价结构中,经常会出现“就是”“也就是”“换言之”“或者说”一类的关联词语链。这些词语的存在使得“等价结构”看上去很像是自己给自己做翻译。
本文结合链接理论,对语段内句群的链接结构的分类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有助于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句群链接训练形式,衷心希望这些研究能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存田.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2]岑玉珍.发展汉语高级汉语(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鲁健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交际中出现的言语障碍也不断增多,产生障碍的原因除了语言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障碍。因此,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是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文章讲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论述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以及今后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传播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度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小,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和交往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应具备全球视野,意识到国际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融入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的这种变化使外语教学的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语言教师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我们以往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跨文化交流主要依靠语言,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主要是外语,语言传递信息的唯一途径,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以往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注重训练学生外语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完全没有注意到要培养学生其他的交际能力。如果我们不改变想法,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优秀的外语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使用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日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上面,特别强调语音、词汇、巨型、语法等内容的掌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语言形式的讲解、文章的分析、应试技巧的训练等方面,而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使得我们的很多学生虽然语言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无法真正做到和日本人进行交流,这是我们日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头部、面部、眼部、手部、腿部等的动作行为)、副语言(沉默、话轮转接、非语言声音等)、客体语(皮肤颜色、体毛、气味、衣着、化妆等)、环境语、校园非言语交际(教师的仪表、课堂内外师生的非言语交际等)等。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 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如西沃德(seward)在他的著作japanese in action(1969)中写了一件他亲眼目睹的事:一天,一位日本女导游带着20来个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在某地游览。导游伸出手臂,向远处的美国游客做了一个日本式的手势,示意他们过来。结果有的人以为导游打发他们走,感到莫名其妙,有的以为导游示意他们去喝饮料,因而准备回头到旅馆酒吧去,还有的人以为可以自由活动了,就四下散开,朝闹市走去。
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还有非语言的沟通。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是否理解非语沟通就成了交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成为我们现在必须要研究的内容。
三、今后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采取共同学习的模式,采用角色扮演法、演讲法等等。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培养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有进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中的新课题,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真正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交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等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交际能力并重,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我们的外语教学才能适应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俊森.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2] 王秀文, 孙文. 《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7.
关键词:酒店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一转变的基础是大量新建本科院校的涌现。这一转变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开始,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1年4月,我国新建本科院校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5.49%。[1]到2014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02所。虽然从总量来看数量可观,但在办学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即都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在借鉴国外办学经验的同时,我国学者对现有的教育体系纷纷开展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基本都认为应该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渴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纷纷加入应用型高校的队伍,力图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学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是运用客观规律使其产生综合效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根据其分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应用型人才、理论应用型人才和创造应用型人才。操作应用型人才是指专业技能娴熟,毕业后能直接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依靠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校来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准确理解理论知识及客观规律,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社会产品,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其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高校来培养。创造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其主要由重点大学及一流高校来培养。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并不是低人一等的人才,相反,是具有巨大活力且不可或缺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应该分布于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层次,并承担相应的任务。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应地定位于理论应用型人才,即熟悉并理解酒店及相关行业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创造产品以促进该行业发展的人才。这要求该类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熟悉行业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敏锐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较好地与学术型人才对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二、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思路
1.以专业为导向,体现行业特点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正确理解是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2012年,酒店管理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专业地位被正式确立。[3]酒店管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升格为与旅游管理平等的旅游大类的专业,足以证明其行业的发展性及其与旅游管理的差异性。在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首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马勇提出要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理论创新,打破酒店管理专业低技术、低门槛的印象,转变大众观念,塑造酒店管理专业高技术含量、高素质要求、高品质内涵的崭新理念。[4]因此,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办学中应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把实践的内容从传统常规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向信息技术、网络服务等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扩展,避免实践内容低层次的重复化。其次,关注酒店管理的延展性。如果仅仅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解为酒店特别是星级酒店培养人才就过于狭隘,可向住宿业和旅游业两个方向延展。随着人们个性化的发展,酒店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的住宿业相继出现,对酒店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酒店管理专业不仅要学习酒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其他住宿业发展规律。酒店与旅游的紧密关系毋庸置疑,曾有学者提出要将酒店从旅游中剔除,但遭到其他学者的反对。事实上,酒店与旅游早已融合,完全割裂并不现实。在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中适当向住宿业和旅游业延展,有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2.以理论为基础,提升实践内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或位于次要地位。如前所述,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文教空间2016年第17期总第446期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其前提是对理论及客观规律有深入的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运用。因此,注重理论课程设置是提升实践内涵的重要途径。理论课程应分为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两部分,前者是指支撑本专业的基础学科理论,后者是指具有专业特色的理论知识。具体而言,酒店管理应用型本科基础学科理论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作为主干学科无须多言,语言学包括中文和外语,语言是沟通的载体,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对语言的要求应该高于其他专业,除了英语还应基本掌握第二外语。文学作为奠定学生基本素质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要求学生掌握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文学基本知识。事实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学基础教育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及想象能力,笔者大力提倡增加文学类基础课程或相应加大比例。专业理论包括基础专业理论和特色专业理论。前者主要指酒店营销、酒店心理学等这些大多数院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特色专业理论则根据该院校特点、师资、培养方向等方面来设置。总而言之,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才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
3.以能力为核心,完善课程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根据社会需求,其能力分为三个层级,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基础能力是指各专业人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分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和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基础实践操作能力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服务技能,拓展实践操作技能包括会展、导游、景区服务、物业服务等服务技能。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比如,导游词创作、主题宴会设计等能力。拓展能力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学校课堂学习的知识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部需要,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堂之外或毕业之后向社会主动学习,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多途径共同培养。围绕上述能力体系,课程设置中也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含素质课程和平台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课程则可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可以拓展视野的课程。
4.以课外为补充,打造第二课堂
重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所谓第二课堂是指培养计划以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平台,包括系列讲座、假期实习、社团活动、专业竞赛等等。第二课堂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外学分,包括专业认知、系列讲座等。高校应将社会认知纳入学分系统,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充分接触社会,在完成规定时间的认知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由专业认知和非专业认知两部分构成,专业认知限于酒店行业,非专业认知则涵盖旅游业、餐饮业、营销业等其他行业,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系列讲座是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为了完成讲座任务,只注重讲座数量,忽视讲座质量,既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了时间。打造高质量的讲座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规划。酒店管理专业讲座平台应涉及行业及专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视野拓宽知识三大方面,既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主讲,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介绍,无论是主讲者还是主讲内容都应有层次和梯度,避免低水平讲座及无益的重复。另一类是纳入学分体制但不是必须完成的学分。比如,参加各类比赛获得奖项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但比赛并不限制于专业竞赛,也鼓励学生参加非专业竞赛。又如,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可解决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活力。积极鼓励酒店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多种途径创业,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各种硬件及软件条件帮助学生创业。第三类是不纳入学分的各种社团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第二课堂,社团是学生自己成立自己组织管理的组织,也是学生培养兴趣发挥特长的重要平台。可成立专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指导,开展对内及对外服务工作。
5.重视毕业论文,理论实践结合
毕业论文是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撰写毕业论文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将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毕业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重于理论分析的毕业论文,一种是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毕业设计。应用型高校应要求毕业论文围绕企业或行业实际,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研讨,限制空而泛的陈旧问题的探讨。同时,论文指导采用双导师制,即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控制撰写理论性论文的比例,鼓励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减少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低水平重复。
三、健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用型高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另一种是民办本科高校。部分教师积淀了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但理论素养有所欠缺。因此,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两方面同时出发。通过派教师赴高校进修、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其理论素养,通过派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其实践素养。此外,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充实教师队伍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质量,还应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的体制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关。只有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把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5]
2.教学设施保障
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酒店管理本科实训室分为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和综合实训室。基础实训室包括礼仪、网络、英语等实训室,主要开展基础实践技能的教学;专业实训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茶艺等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综合实训室主要围绕智慧酒店建立高水平且紧跟时展的实训室。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按照标准严格遴选,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选取部分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实训基地与高校的双赢。再次,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高校为主体建设兼具教学与经营的实体。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类高校较为成功的办学经验,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其经验开设酒吧、酒店、健身房、茶吧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教师负责整体管理,学生参与经营与服务,使学生综合掌握相关服务及管理技能。
3.时间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充足的课内及课外时间做保障,适量的学分既能保证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又能保障课外实践时间。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总体学分一般控制在170学分左右。如前所述,第二课堂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认知、创业实训等方面的练习,过多的学分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实践。相较于学分的整体控制,实践类学分比例的控制也很重要。美、英、日等国的应用型大学大力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时数比例达50%。而我国不少应用型大学实验教学时数只占总学时的10%。[6]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学分不少于25%,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并加强实践类课程的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作者:宋欢 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2):68-73.
[2]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207-210.
[3]宋欢.应用型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4(6):83-86.
[4]马勇,孙兴美.新专业目录下酒店管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建议[N].中国旅游报,2012-11-14.
2008年4月2日,中国动向在其业绩年会上宣布,将全资收购日本Phenix公司。中国动向董事长陈义红表示,并购完成后,公司不仅将拥有Pheni×这个日本滑雪及运动服装市场第一品牌,而且也将同时拥有Kappa在中国和日本两大市场的排他性使用权。仅用3年时间,中国动向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商成长为拥有Kappa和Rukka等诸多知名品牌的国际化品牌管理公司,其成功的秘诀何在?
企业经营的4个阶段
一般来讲,企业发展要先后经历产品经营、产业经营、资本运营、大融合经营4个阶段。产品经营阶段,企业以产品为核心,开展诸如产品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市场拓展以及回款等活动。产业经营阶段,企业开始从产业链条整体考虑企业的运营,通过整合上下游相关产业,锁定、提升“产业价值链”,促使产业紧密合作,形成竞争优势。资本运营阶段,当外部竞争加剧,行业外的资源不断注入,为了掌控资源、构建核心能力,企业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外部扩张。大融合经营阶段,企业在产品、产业和资本结合中产生大量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在一起,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高阶段。(见图1)
4阶段的分类与逻辑关系
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本质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即使企业经营过渡到更高阶段,其落脚点仍是产品。
产业经营是基于战略布局的需要,站在产业链的高度整合上下游资源,超越竞争对手,以更快、更好地满足和创造需求的运营活动。产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夺价值链。资本运营必须基于成熟的产品经营,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否则,资本运营离开产品经营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所依托。
大融合经营是企业经营的高级阶段,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水融、相得益彰;企业在这一阶段既关注资产项下的经营效率,又重视资本项下的运营效率。此时,企业真正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真正实现了价值垄断。
企业经营战略可以分为内部管理型战略和外部交易型战略。内部管理型战略是一种产品扩张战略,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横向延伸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关注的是资产项下的运营效率。外部交易型战略是一种资本扩张战略,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组建合资企业、私募融资、兼并与收购、上市等,推动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纵向扩展,关注的是资本项下的运营效率。
产品经营和产业经营是属于内部管理战略,资本运营属于外部交易型战略,大融合经营属于内外兼修。
企业经营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另一种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麦尔的观点更加直观。他们认为,如果把公司看做一棵大树,根基是核心能力,树干是核心产品,核心产品由核心能力和生产经营单位养育,所得果实就是最终产品。
因此,从根本上讲,无论是产品经营、产业经营、资本运营,抑或大融合经营,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应当把产品经营、产业经营、资本运营和大融合经营贯穿起来,而且不同阶段之间衔接得越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创造的价值也越大。
打破常规,设计战略缔造战略捷径
企业经营的4个阶段,是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用归纳法总结出的经验模式。那么,是否所有企业都必须按部就班地依次经历4个阶段,才能修成正果?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动向就是一个例外,它并没有按照常规模式发展,而是通过设计战略直接跨入企业经营的第二、第三阶段。所谓设计战略,就是创建企业价值模式,将关注价值转移,以顾客和利润为中心,在战略、组织和运营的三个层次上塑造企业最佳的竞争模式。那么,中国动向是如何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呢?
中国动向的前身北京动向,最初是李宁旗下Kappa品牌的子公司。1991年~2002年,陈义红一直在李宁公司,先后担任过公司副总经理和总经理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品牌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2005年,陈义红全资收购了北京动向,公司随即更名为中国动向。此后,仅仅用了3年时间,中国动向完成了从买断权、赴港上市,到多品牌和跨国经营的飞跃。人们在惊叹中国动向的速度之余(见表1),也在探究其战略之谜。事实上,中国动向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远见、勇气和领导力,更取决于创新性企业设计战略。
设计战略,让“加法”变“乘法”
虽然今天的中国动向风光无限,但其前身北京动向却曾经连续3年陷入亏损。究其原因,Kappa完全沿袭其在意大利市场的品牌定位和发展模式,忽视了中国消费环境的特殊性,与消费者缺乏沟通,品牌形象不够亲切。面对不佳的业绩和即将到期的期限,未来的方向在哪里?中国动向站在了十字路口。
运动与时尚的双生花
企业设计三元素模型(见图2),主要由顾客选择与偏好搜索、价值获取与创造价值、战略控制与差别化三个基本的元素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共同作用于企业的运营和价值流,分别以顾客中心、利润中心和价值中心为标准,在战略、组织和运营三个层次上塑造企业竞争力。
按照企业设计三元素模型,企业战略设计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以顾客为中心,发现需求。哈佛大学教授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经典论文《差异化――万物皆可行》中指出,只有买主或用户才能赋予产品价值,因为它们的价值只存在于他们需要或能感知到的利益。以顾客为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企业要弄清楚:消费者是谁?哪些消费者能为企业赚钱?哪些消费者应该放弃。
那么,Kappa的顾客又是谁呢?
2002年~2004年,Kappa走专业体育路线,品牌形象刻板,缺乏亲和力,很难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事实上,因为忽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而折戟沉沙的跨国品牌不在少数。例如,世界顶级泳具品牌SPEEDO沉醉于专业体育的尖端营销,与普通消费者缺乏沟通,加之销售渠道不通畅,在中国市
场败走麦城。
陈义红经过反复思考后认为,近年,国内消费者的主流价值观已经悄然改变。随着人们品牌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不断增强,很多消费者对体育服装有着特殊的偏好。不少人已经习惯于穿运动服出入公司、酒吧、商业街等非运动场所。于是,中国动向决定把Kappa的目标顾客锁定为18岁~25岁,喜欢运动与时尚双重感受的人群。
价值创造,确定盈利区间
发现需求之后,企业设计战略进入第二步,即价值获取与创造阶段。所谓价值获取,就是寻找企业的盈利区域。可供Kappa选择的盈利区域共有3个,分别是专业运动、休闲(生活休闲和运动休闲)和运动时尚。专业运动领域,阿迪达斯、耐克两位巨头平分秋色,爱私克斯、美津浓、李宁、安踏等中外品牌紧随其后,竞争空前激烈。生活休闲领域,左丹奴、美特斯・邦威、以纯等品牌也打得不可开交。运动休闲市场,缺乏强势品牌,但市场前景亦不被看好;运动时尚市场潜力大,较为强势品牌只有Puma。
经过反复权衡,Kappa决定走运动时尚路线,即淡化专业体育色彩,增加时尚内涵,融入中国元素,把“运动心,时尚形”作为价值模式。Kappa的品牌核心诉求也随之变为“运动、时尚、性感、品位”,强调运动的时尚化和娱乐化。
注重研发,提升设计能力
发现需求,确定盈利区间之后,要想真正实现价值,必须把价值战略和顾客偏好落实在具体的差异化的产品上。而要实现产品差异化,必须通过设计师来完成;而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持续性必须通过设计中心的组织来推动和维系。因此,对中国动向而言,成立设计中心,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中国动向对研发能力历来非常重视。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资金匮乏,陈义红毅然自掏腰包,个人出资500万元用于研发。今天,中国动向已经真正成为一家“设计导向”型公司,Kappa中国设计中心拥有30多位来自意大利、韩国、日本和中国的优秀设计师。设计中心不仅支撑着Kappa在中国的转型,也关系着公司未来的竞争力。
中国动向设计中心通过以下举措,赋予Kappa个性、激情、奔放、阳光的品牌调性。
第一,将“时尚化和生活化的性感”作为Kappa的设计出发点。
第二,突出“色彩设计”,大胆捕捉流行色彩和潮流趋势,塑造张扬、跳跃、充满活力的色彩感觉。
第三,将“紧身的性感”和“板型设计”紧密结合,设计出整体偏小的“紧身款式”,展现给消费者特点鲜明、LOGO醒目、时尚前卫的现代感、时尚感。
第四,融入中国元素,实现产品线“中国化”。Kappa意大利总部每年向中国动向提供2000多种设计款式以及产品设计元素。中国动向根据“运动时尚”的设计理念,提取需要的元素,通过二次设计和组合,设计出新产品。目前,Kappa已推出13个系列产品,包括国家系列、赛车系列、基础系列、大LOGO系列、航海系列、奥林匹克系列和拳击系列等。
卓越的设计和研发能力,成为推动中国动向不断进步的“发动机”。
管理变革,再造组织机能
价值创造的过程,离不开组织功能的支撑。以顾客为中心的设计完成后,中国动向开始大力推进管理变革,从而使组织机能与价值创造的目标相适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倡导创新文化,使创新渗入组织机能之中,构建与之适应的组织文化。
酒吧文化,润物细无声
任何一次变革,倘若得不到基层员工的认同,便很难推进。中国动向在管理实践中营造了一种酒吧文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增强员工的创造力和对时尚的敏感度,中国动向的管理层有意将一些会议安排在酒吧举行,以便让员工一边开会,一边体味酒吧文化里所承载的前卫和时尚。夜晚,在氤氲的酒吧,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动向人渐渐意识到,体育不仅是专业竞技,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它是休闲、是时尚,代表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方式。最终,Kappa“以休闲的名义放松,以运动的名义时尚”的品牌诉求在不经意间深入人心。
放眼全球,打造创新力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世界在技术发展和资本流动的双重推动下趋于扁平化,今天的企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才能保持领先。中国动向通过以下手段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始终紧跟时尚前沿。第一,请工业设计师和时尚界人士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审美情趣和敏感度:第二,与有“大师的摇篮”之美誉的伦敦艺术大学成为合作伙伴,选派员工前往深造;第三,整合全球设计资源,聘请来自意大利、韩国、日本等时尚前沿的顶级设计师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第四,派出顶级设计师参加各种时尚会和展会(如伦敦和慕尼黑体育用品展会),收集各类时尚信息,力求将全球最新鲜的创新思维注入品牌之中,为中国动向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持久动力。
管理革新,提升领导力
2005年后,随着中国动向业务持续增长,企业规模急速扩张,管理上的薄弱之处也逐渐显现:首先,随着公司人员增多,管理跨度变大,管理层次加深,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复杂;其次,中高层人才储备不能满足企业成长的需要;再次,随着员工数量增多,企业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受到挑战。
为此,中国动向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第一,提升领导力,要求管理层攻读EMBA。第二,完善市场反馈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引入ERP系统。第三,与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合作,谋划上市及并购。第四,推动财务体系建设,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监控企业财务状况。
赢得心智,实现价值
实现上述战略意图后,设计战略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以价值为中心的设计。在这一阶段,企业将与消费者建立联系,通过品牌和渠道传播,实现价值。为了实现“惊险的一跃”,中国动向采用了整合传播手段和多元渠道并行的策略,最终成功赢得消费者心智。
仅有好的产品是不够的,要想构建卓越的品牌,必须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与消费者沟通。Kappa在品牌传播上,并没有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电视广告,而是通过赞助与品牌内涵相关的体育、时尚活动,使得消费者产生正面、积极的品牌联想,产生购买欲望。
Kappa在传播过程中坚持以“运动性、时尚性和娱乐性”为核心主题,在“体育营销+娱乐营销+口碑营销=Kappa'’的框架下,积极打造运动时尚的品牌形象。比如赞助有“电子竞技世界杯”之称的ESWC中国区选拔赛,并携手中国排名第一的电子竞技俱乐部wNv-Gaming征战国际市场;参加时尚慈善夜活动;赞助中国网球公开赛、被誉为“贵族运动”的帆船赛以及“奥运舵手选拔”赛。
跨界营销是中国动向传播策略中另一个“撒手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双方优势资源的集中、整合和有效利用,彼此相得益彰。Kappa曾先后与百事可乐、东风雪铁龙C2、LYCRA(莱卡)等品牌开展跨界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设计战略的启示与借鉴
中国动向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了设计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动向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实施了两次战略设计,第一次是在企业经营战略上导入了“产业经营+资本经营×产品经营”的价值模式,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提出了Kappa的“运动心,时尚形”价值模式,规避与行业领导品牌的正面对抗,借力摩根士丹利,成功上市,直接进入资本经营阶段。第二次战略设计是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将企业重新界定为国际化的专业品牌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