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文 文学翻译 言内意义 信息差的弥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36

一些西方国家文化现状与思想内涵主要是通过英文文学来体现的,西方思想文化不同于我国,其文化有着自身的民族特点和内涵,因此要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对英语文学有正确的认识。言内意义是词语成分之间、句子成分之间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意义。言内意义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类意义,它是英语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多项语言方面的内容,在英语文学翻译中,需要对言内意义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从而使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文章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源语的主题,有效地降低二者之间的信息差别。为了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须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这是二者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是使读者对同一作品能够有正确的、真实的、相近的理解与感受。每个读者或翻译者的文化素养不同,其在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对同一作品有着相同的理解或描述,但是其应当在对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对英文作品进行准确的翻译。

1 英文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

1.1 英文翻译的言内意义的定义

以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为划分标准对意义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三种。其中在英语的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被看作是翻译的重点,其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语音、语法、句子、词汇等方面。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译文与原文的相同或相近,还要最大可能地使英文作品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意境等方面用最贴近地语言表现出来,这就对翻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翻译者将言内意义达到最高标准,尽量缩小语言的信息差别,从而增加了人们对英语文学的阅读兴趣。

1.2 英文作品翻译的原则及意义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仅单纯要求翻译的准确性、广泛性和通俗性,更要求翻译的英文作品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艺术性和逻辑性。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的着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是否能够翻译出最地道的语言,例如对电影《盗梦空间》中一些翻译进行分析:

I can't stay with her anymore because she doesn't exist. I wish. I wish more than anything. But I can't imagine you with all your complexity, all you perfection, all your imperfection. Look at you. You are just a shade of my real wife. You're the best I can do ;but I'm sorry, you are just not good enough.

“她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不能和她呆在一起。我也想,我比什么都想,但我想象不出你复杂的情绪、你的种种完美和不完美。看看吧,你只是我妻子的一个影子。你只是我竭尽全力创造出来的而已,但是很遗憾,你远远比不上真实的她。”这样的翻译十分文雅,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电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所采用的语言也简明通俗。

1.2.1 英文翻译的归化原则

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使用翻译归化的策略往往能够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当前随着国外文化的渗入,异化策略的使用较归化更为明显,但并不是说翻译归化就不重要,特别是在句子结构的翻译上,还是应该保持句子的原始结构不能变,否则翻译出来的句子不可能让读者喜欢。翻译的实质就是充当中外文化交流的中介,只有翻译出地道的语言才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例如,在《盗梦空间》中有这样一句话No space to think in that broom cupboard. 如果从直译的方式就是在那个放扫帚的壁橱里根本没有空间思考,这样的句子会对观众造成理解障碍,让人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从英文翻译的归化策略进行翻译,翻译成在那个耗子洞里没有办法思考,就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在台词:Hmm, Arthur, you still working with that stick in the mud ? 其中stick in the mud可以直译为“没有进取心的人”,如果使用翻译归化策略就可以译为观众都容易接受的“混小子”,就使得电影跟观众的亲和度增加了,更适应于中国观众。同时在对电影《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也引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进去,例如:I tried not to come,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it.我不想来的,但别的东西都不给力。因此,正确使用归化翻译策略的优点就在于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更具有亲和感。

1.2.2 英文翻译的异化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进程的加快,英文翻译的异化策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盗梦空间》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一部美国好莱坞电影,其中体现很多政治、宗教及伦理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都是很多中国观众所不了解的,因此政治、宗教因素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雷区。如果在对英文字幕进行翻译时不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些,就会严重影响到对英文作品的兴趣。

2 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

2.1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语音方面

英语和汉语语言的不同其语音方面也存在的很大的差异,将二者进行比较,其具体结果见表2.1

表2.1英语与汉语语音方面的比较

[[不同点\&汉语\&英语\&音节\&单音节,故汉语中存在很多多音字\&多音节,故英语中存在的同音字少\&平仄\&汉语格律诗在平仄上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英语没有严格的韵律和节奏\&声调和语调\&汉语是声调语言,特别是在汉语古诗中讲究形式固定,强调平仄、对仗、押韵\&英语是语调语言,韵脚和节奏构成韵律\&]]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博大精深的汉语诗歌中的音韵、节奏等语言特色,要想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在译文中,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中国古诗歌文化的美学损失,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言内意义的缺失,有时言内意义上的缺失也会产生信息差。因此在对中国古代诗歌进行翻译时,必须正确处理语音层面的言内意义,作为翻译者不能够机械地翻译原文,必须能够掌握并应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使用目的语的语音形式,淡化原文的语音形式,在翻译“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时,可以翻译成In the steep cold waves are swiftly sweeping by;On the vast earth warm winds gradually growing high.充分体现了言内意义,真正做到了在语音方面给翻译的文章注入新的活力。

2.2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句式方面

在中国的文学观念中向来将“语言文采”视为文学的生命,因此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文学审美习惯。中国自古至今一直有使用四个字成语的习惯,且成语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英文翻译还是对英文作品进行中文翻译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例如,在对影片《盗梦空间》进行翻译时,使用了大量了中国观众所喜好的四字格结构。在中国人的文学观念中,四字格结构在语言表达上除了言简意赅、生动有力外,还能够充分满足语音上的和谐。例如影片中的台词:Well, he was a very inspiring figure. I’m sorry for your loss. May he rest in peace, huh? 他的一生鼓舞人心,节哀顺变,愿他安息。So do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or become an old man,filled with regret,waiting to die alone ?那你究竟是想放手一搏呢?还是迟暮之时,满心悔恨,孤独等死?四字格结构使整部影片在语言上更富有感染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阅读的习惯,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3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词汇方面

双关语是指有的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它包括语义双关(词的多义)和谐音双关(同音、音似及近音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双关语,但是英语和汉语有着语言自身语音形式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很难实现都词汇语义的一致对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翻译者带来了更高的、更有难度的翻译要求。例如,在对红楼梦中第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哪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嘴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着针了。将其翻译为I a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I am too ignorant blunt and tactless, always getti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其中有一个词“万艳同杯”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Lachrymal Rerun.”其中“杯”与“悲”是同音字,就是谐音的双管词。向这样的词语在英文翻译中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如果采取直译的翻译方式,就会造成言内意义的丧失,译文不可能准确地符合原文的意思。 因此,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从直译的译文中不能够了解到其中蕴含的真实意境,只有通过对照注解才能够了解到文章所有表达的真实主题。

2.4 英语文学翻译中书写方面

汉语和英语的语系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书写上汉字大部分为象形文字,而英语的书写是由26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可以说单凭这点来判断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汉字在书写上讲究字方、对称、美观、象形、指事、会意,汉字有着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般把汉字的结构关系分为三大类: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内外关系。英语采用的是将26个字母进行组合的拼音文字,便于进行模拟自然声音。汉字的象形书给人在视觉上一美感,同时中国的书法艺术自古至今在世界上都是闻名的,这种美感要想通过翻译来得以体现,基本是不可能的。拆字是汉语特有的文字游戏,也是很常用的修辞方法,在翻译成英语时就很难翻译出来。例如,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化柳质,一载赴黄粱。将其翻译为Paired with a brute like 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 Who on his saviour turned when he was able, To cruelty not used, your gentle heart Shal, in a twelvemonth only, break apart.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完全不能体现出原文所隐含的意义,只有通过注解才能够帮助读者对原文的理解,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体会原文所要表达的真正的信息内涵。

3 结语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涌入中国,同时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也走向了世界,因此在对中英文作品之间的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熟悉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如何迎合读者的口味,理想的翻译是将原语的信息完全传递到译文中,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本文通过对英文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内涵及处理方式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的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简论文学翻译中的跨文化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6).

[2]张清华.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J].芒种,2012,(8).

[3]郭来福.论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与科学性[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4]魏莹.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3,(1).

[5]许丽芹,胡爱国.英语文学翻译中言内意义的处理和信息差的弥补[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丝绸之路文化与艺术

“丝绸之路”作为忠实记载亚欧非洲诸国几千年交流史的文化符号,忠实记载和综合反映了沿途各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极为珍贵的宗教与世俗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对象。

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强做了题为“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与文学微探”的发言,对丝绸之路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机遇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于文化交流方面,在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分化的大趋势下,丝绸之路成为一个更为广阔的跨文化场域。研究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所展现的新魅力,产生的新影响,对拓展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空间意义重大。陕西师范大学的王文通过对丝绸之路文化的互文性解读提出丝绸之路文化不是单纯的“丝绸”文化、商贾文化,它汇聚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闪族伊斯兰文化以及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化等,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师范大学的王佑夫用比较的方法提出丝绸之路上西域诗学的多元性、交融性、纪实性和断层性的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张艳奎向与会学者展示了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两件作者认为是关于古代吐鲁番地区数学教育的重要材料的算学文书《古抄本乘法诀》和《数字习字纸片》。

关于宗教文化方面,还有许多学者从多重视域分析了宗教文化的理论价值及其艺术特色。韩国高丽大学郑广薰介绍了敦煌配图本的版面编排。西北大学的梅晓云做了《少林寺那罗延神的失落——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的报告,借著名的少林寺护法伽蓝那罗延神的失落问题,探讨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此外,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罗汉向大会提交了《佛母摩耶崇拜在中古中国的传播及其在女皇武瞾皇权中的体现》的论文。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方面,福建社会科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的陆芸对近30年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进行了总体述评。此次会议上,还有部分学者就丝绸之路涉及的歌舞文化、石窟艺术、民族关系、审美范式服饰美学等要素做了相关探讨。

二、丝绸之路民族文学与文献

在语言方面,陕西师范大学黑维强提出了关于古代契约文书界限类词语演变考察的看法。吴嫒就古全坠声母在关中西府方言的历史演变向大会提交了论文。

在文学创作方面,陕西师范大学魏景波分析了丝绸之路与唐代边塞诗的关系。赵颖借旧体诗这一文学范式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提出南洋诸国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中,新加坡有大量华文旧体诗的文本,但华文旧体诗论述极少。

在文学的传播交流方面,部分学者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对区域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及某区域的民族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了理论阐述。

三、丝绸之路旅游出版与戏剧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差异

论文摘要:在贸易、文化、政治交流日益繁荣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曲,所以, 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英语教育理当为跨文化教育中的先行者。本文结合相关语言现象来谈所涉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层次以及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一、跨文化教育概述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是指横跨两种文化的相关教育活动的总和。其英语同义词翻译过来,还可以表示为“多种文化的教育”和“异文化的教育”等。而换个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教育的载体便是特定的文化基础,也就是说教育要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来讲,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个或多个特定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衍生不同的教育制度,因此,跨文化教育,就在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二)跨文化教育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并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基于跨文化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学措施

在实施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文化教学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充分咀嚼课程中的文化因素

在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中,贯彻实施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个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以精读课、听力为例。精读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从选取的材料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听力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许多的功能对话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问候、看病、度假、聚会、打电话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就为进行得体的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交语境,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词的文化内涵。

2.积累丰富的经验知识

(1)角色表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考虑社会文化习俗、与讲话者的关系,评价语言表达与行为表达的得体性。通过此类练习,学生可以主动地认识、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培养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2)鼓励与英美人士交往:学校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交流接触,学生在与外教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到西方人士不同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生动的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东西。

(3)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和讲座,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并可以对照汉语相应的文化内容,通过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3.结合现代化手段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以事实为中心,必须就有关当地的文化等通过授课、讨论、照片、录像带、文献等,使当事人获得必要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影片,因为影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他们注意某些文化现象,注意了解和学习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学习和了解文化知识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布置几个文化话题,让学生在课余通过因特网等各种媒体收集相关材料,然后开展讨论。

4. 其他辅助教学方法

(1)从当地文化的观点对一些文化现象的原因加以阐明,并指出因为行为方式不同而易带来误解,尤其要摆脱自文化中心的评价和判断;

(2)树立正确文化观,要对当事者指出自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特征;之后,阐述当地文化的这些特征,从而使其了解在进行文化交流时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

(3)修正认识上的偏差,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到跨文化的研究中。如利用赏与罚的心理学原理,使学习者更容易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做出适当的修正。

参考文献

[1] Hinkel Eli.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有益于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谈谈职高英语中的跨文化教育问题。 

 

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是在跨越语言差异的社交活动中完成的。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上的差异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及和睦相处带来了困惑、冲击、失望、障碍,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一、职高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二、职高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将文化内涵渗透进英语语言教学 

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比如,涉及问候、介绍、道歉、提议、开始交谈、结束交谈、电话用语等交际内容时,要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 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失误,一般是不可原谅的,对方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例如:中国人见面常打招呼“上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 where areyou going?或 where have you been? 用这两句英语来向西方人打招呼,大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认为你是在刺探或者侵犯他的个人隐私, 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还有,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否则就是失礼, 会导致对方的尴尬和不安。而用谈论天气或者个人喜好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会谈的话题,则是明智的,也非常妥帖。 

2、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交际情境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 是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教师要把跨文化交际带进课堂,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导入西方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英语语言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和技能。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 role- play, group discussion, pair- work, 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教师可设置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对外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模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指导他们尽量按照角色特点和特定的文化交际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课堂上进行的语言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进行。例如课余时间利用英语广播电台, 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从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直接交流,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 更易让学生们领会和掌握,更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互动式教学实践中传播 

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国内曾有一位学者用化学方程式形象地比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兼容的关系:语言+文化+教师(催化剂)=语言交际能力(有机化合物)。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作为物质的语言、文化和作为催化剂的教师的支撑。教师不仅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指路人,应该具备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能力”。教师良好的语言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总而言之,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相互尊重、和去粗取精的原则,使学生得到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如独立意识、勇于创新等精神, 正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减少语用错误和交际失误,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霍尔.侯勇译.无声的语言[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目前英语是国际旅游的通用语言,在旅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交流与沟通作用。然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并且与语言的文化功能密切相关。

1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

2旅游英语的词汇特征与文体特征

2.1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旅游英语词汇、句法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达规律。在世界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旅游英语的对象是国外旅游者,旅游英语不但具有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而且以语言载体的形式传递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实现旅游信息交流的功能,体现语言功能,既:表义功能、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旅游英语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

2.2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词语出现缺失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旅游英语词汇。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如:星海公园XinghaiPark,岳阳楼YueyangTower等。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和思维模式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和思维模式等的认同,在音译后加注一些解释说明,对音译主体的具体特殊涵义、地名、人名以及历史文化的渊源加入解释性词语,使游客更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如:“醉翁亭”中的“醉翁”是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3旅游英语翻译的差错

3.1本族语干扰这类差错主要是由于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的差异而使目的语在这两个层面上本族语化所致,多见于非目的语专业的学生或初学者。如:请让我作个自我介绍。(Nowallowmesaysomethingaboutmyself.)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里的“to”为介词,后须接动名词短语;“say”前须加不定式符号“to”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3.2认知水平指学生对目的语在语言的直义(denotation)、含义(implication)、运用规则等方面理解及掌握的质量优劣及程度的高低,这往往受到语言学习者智力水平、精神状态、身体及记忆力的好坏、学习兴趣与动机以及学习的勤奋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将尽力使你们玩得愉快。(I′lltrymybesttomakeyouhaveapleasantday.)此处“day”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应改为“stay”,这才符合言语者的真实意图。但若游客在某胜地所呆时间的确为一天,这则是一个正确的表达,这便叫“歪打正着”,言语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3.3思维差异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不用说目的语的初学者,甚至外语习得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人士也会犯此类错误。

三天的时间很短暂,这次旅行即将结束。Threedaysaresoshort.Nowwearegoingtofinishthetrip.(误);Threedaysissoshort.Nowwearegoingtofinishthetrip.(正)。

3.4过度概括意为学习者过度地扩充了目的语某一规则的使用范围。这类错误最典型地表现在句子成分的残缺上。如:桂林地处华南亚热带,享有风光甲天下的美誉。(GuilininsubtropicalSouthChinawiththereputationofhavingthecountry’smostbeautifulscenery.)这一例最大的规则错误是无述谓。其中,句子结构杂揉、冗长、啰嗦等毛病。这些错误可能均受母族的语法体系的干扰,但主要是将介词、分词的语法功能扩充成述谓所致。

4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

4.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Ye’sloveofdragons(LordYewasdofondofdragonsthatheadornedhiswholepalacewithdrawingandcarvingsofthemButwhenarealdragonheardofhisaffectionandpaidhimavisithewasfrightenedoutofhiswits).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近年来在翻译文学的归属、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实施、中国文论“失语”的解决等多项问题上学界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引入变异学的成熟形态“他国化”的概念方能进行科学化剖析。文章结合现实针对性,对他国化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深入分析,并从语言、现象和话语三个层面厘清他国化进程的各个阶段,进一步证明了他国化理论的现实操作性,并揭示出其作为人类文化创新的动力这一宏观意义,旨在以此凸显他国化理论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他国化;西方文论中国化;变异学;文化创新

近年来在学界当中存在着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相关建设、文化与文论的现代化转向等各方面的争论,通过综合性归纳和统筹,这些存在广泛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中外文化与文论跨越方面。具体而言,如何开展西方文论中国化进程、总结并发展中国化,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论失语症的问题,都成为现阶段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文化转向中的凸显之处。曹顺庆先生于2005年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当中建构和阐发了比较文学变异学,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因此以区别于法美的“求异”眼光对文学跨越性传播之后发生的变异和误读进行研究。在变异学的理论研究当中针对其发展的成熟形态,曹顺庆先生具体引入他国化的概念,并对其结合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实例进行了阐发。本文旨在具体分析,并对他国化的概念和意义进行学理上的肃清。

一、他国化的涵义与三种阶段

理解他国化首先需将其置于变异学理论的范畴以内。据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系统性专门教材《比较文学教程》当中指出,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以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一国文学传播到他国会产生本国文学被他国所化或化他国两种不同结果,而他国化着眼于后者,接受国将传播内容加以改造和吸收,改变传播国文学在话语方式上的形态。不论文论语境是处于不同文明圈之间的文学传播过程中,亦或相同文明圈内的异质文化传播也均会出现变异,其概念当中强调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的改变,是其同文化过滤、译介、接受相比根本上的区别。鉴于他国化的发生既关乎本国的话语言说方式,同时与传播国的交流有关,因此需在重视和加强本国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学和文化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他国化理论的基础性核心思想正在于承认文学理论和文化思维能够在跨越性传播以后获得新的生命力。厘清对他国化的理解不仅能够指导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建立,更是实现中西文化平等交流和和平对话的关键。

基于对他国化概念的全面认识和对其内涵外延的挖掘,以及对他国化典型案例的分析可知,他国化作为变异的成熟性形态大致会经过以下步骤,其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当中的方向性研究紧密联系。对他国化理论步骤的区分,也是区别于以往中西交流当中“器物”和“制度”之分的高层次、抽象化的概括。

(1)语言译介阶段

回归比较文学最本源的“跨语言”学科思维上来讲,语言翻译是他国化过程当中无可争议的初级阶段。“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强调在翻译中主体的创造性叛逆,就是在翻译引进过程中使原著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理论研究相结合,这是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第一步。”任何交流均是始于口头或书面语言层面,其背后不仅关乎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惯性,更承载着某一国别语境当中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思维,语言翻译既受制于语言系统本身的不对等性,更由于对接受国读者阅读和接受能力的考量以及翻译者自身知识结构和主观思维的束缚,发生变异实属必然。事实上翻译文学当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亦即变异的必然现象,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并非仅凭主观,但同时此种变异的发生同他国化的实现仍存在距离。佛经翻译当中的“格义”即强调用本土思想典故阐释佛教思想,《高僧传・竺法雅传》中有云:“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是从接受国思维方式出发以译文发生变异的明证。

(2)文化现象阶段

文本中形象和文化现象、生活方式的变异则是他国化过程的中期阶段,是伴随语言译介的更深入的变异形态。五四时期即通过大力译介外国文学试图在文学观念、文学思潮和文体建设方面汲取营养,将西方思想结合中国社会实况创作出的现代新诗和散文,实际即为他国化的例证。“在这意义上看,翻译就像是手段,由这手段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自己的新文学。”印度的佛教思想传入中国首先伴随着佛经的译介和流传,南北朝伊始各地兴建佛寺,广布僧侣,甚至统治者也开始在生活方式上崇尚一种佛家清净无为的状态,从生活方式和文化思维上吸收外来影响。二十世纪中国派遣各国的留学生回国以后成立诸种如创造社、语丝派等文学团体并兴办刊物,也是伴随着译介作品以后,在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上产生的变异,郭沫若曾说:“中国的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就因为这样的缘故,中国的新文艺是深受了日本的洗礼的。”基于对文化异质性的考量和把握,变异学和他国化理论是对法国学派等对形象研究缺陷的弥补。应当注意的是,文化现象,形象和文本、生活方式层面的变化也仅是他国化的中级层次,并没有实现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上的改变,不能将其视作同他国化一致。五四时期激进派强调中国摒除传统思维而实现全盘西化,实际也只停留在某些浅层次的文化和形象上的西化,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文论话语虽被破坏而断裂却并没有改变其本质特征。将形象和生活方式上发生的变异与他国化的实现相等同,实是一种局限于现象而非考量本质的看法。

(3)话语方式阶段

他国化的深层模式为一种取决于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发生变异的衡量范畴。此为他国化区别于文学误读和文化过滤,乃至形象和文化现象转变的标志。赛义德指出理论旅行到某一新的语境必然同理论的重新再现和制度化的过程相关,强调依据新的条件而对理论进行的改造才能使之摆脱力量减损的危险而重新注入活力。他国化的理念与之相似,传播国的思想文化经过长时间深层次的传播以后,接受国可能由于其自身文化条件的吸纳以及文学和社会需求的实现而发生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这时才会发生他国化的成熟形态,也即真正被接受国所化。佛教进入中国正是经过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加固,融汇外来影响才最终成为具有中国本土化色彩的禅宗,庞德的意象派诞生及寒山寺的流传也均为他国化实现的良好范例。他国化的过程伴随着文化流传的广泛深入,实现这一成熟状态需要更为广泛的持续流。

由语言层面到文本、形象和生活方式层面的转变,最终实现思维和话语言说方式的转变是他国化过程大致从变异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划分的结果。事实上他国化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叠加的涟漪化发展过程,在对待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上,既要考量历史进程中的经验,又需要结合当前中西国情和平等对话的要求进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凌驾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迫切需求均会导致他国化进程和范畴、发展的速度产生变化。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共生的背景下,强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以及和谐交流才是主要任务,他国化概念的提出也须在主体多元共生的背景下发生作用才具有其现代性意义。

二、宏观意义――人类文化创新的动力

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有所不同,其重视对不同文化之间文学异质性的探求。异质文明之间的话语问题、对话问题、对话的原则和路径问题,异质文明间探源和对比研究问题、文学与文论之间的互释问题等,都是在强调异质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根本性特征和方法论体系。①在跨文明的基础上提出文学的他国化问题。是跨异质文明的基础上解决失语状态切实可行的途径,即通过文论的他国化,可以实现对他国文学的改造。

变异和他国化进程是文学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的重要规律,也是思想文学革新的重要途径,是人类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文化和文学之间的交流存在着接受屏幕的问题,即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欣赏习惯和思维习惯不同,不可避免会带来被传播文学意义的增减和变化。试想如果没有他国化进程,中国的重要思想体系禅宗也就不会存在,没有中国禅宗与道学思想的作用,日本的物哀艺术及俳句也无法落脚。庞德的意象派可能也没有产生,中国化也只是空谈。因此在当今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下,将他国化这样一种比较文学甚至是比较文化下的核心理论加以坚持,有利于把握人类文化和文明进步和创新的规律,从而思想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不是秉持一种狭隘的观念进行无谓的争论,这才是他国化理论的推而广之的真正价值所在。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理解并厘清他国化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狭隘局限的学术思维,而产生对文化交流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合理性解释。针对当前凸显的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实际须从平等和谐的角度把握才能够实现科学认知,“西方文论中国化不是中西文论话语的简单拼凑,它是对文论他国化规律的合理运用。”只有明确重视以中国的学术话语为主,将西方文论进行有机融合,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异质互补,才能实现化西方,而不是为西方所化。从他国化的视角出发,文论在不同语境当中的呈现状态及其在流传过程中的误读和过滤均实属必然,这类变异已证明进入了他国化的进程,其话语言说方式在未被接受国所化之前出现的龃龉矛盾并不能成为否定文化交流和传播可能性的理由。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根本性思维,并基于跨文明研究的平等性出发对西方文论进行借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他国化。

他国化作为变异进程的终极状态,在学科理论上来讲,是比较文学变异学范畴中的重要标准及核心理论,不仅在涉及跨越性文化交流的领域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更提供了一种人类文明可能通过和谐交流和沟通达到的创新手段。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语境下,重视并理清中国传统文论话语,正确处理外来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从而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发挥其应有的力量均呼唤着对他国化理论的学习和吸收。从人类文明的创新和共同发展角度理解他国化,更能够在解决比较文学理论、文化交流和构成等诸多问题上提供根本性借鉴。(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曹顺庆、邹涛:《从“失语症”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再思考》,《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参见陶东风:《关于中国文论“失语”与“重建”问题的再思考》《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吴兴明:《“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立场或视角的考察》,《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4]王宁:《文化研究语境中的巴赫金与理论的旅行》,引自金元浦编:《多元时代的文艺学建设》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5]曹顺庆、谭佳:《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本文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出发,就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进行简要探讨。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2.1 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2.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亩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3 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其中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失学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公示语 公示语翻译 纽马克 交际翻译

1.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2010年上海主办世界博览会,我国的对外交往日益广泛,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是不同民族间人们交往的通用语言,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都在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而努力,它们的公示语都在逐步实现双语化。双语标示语随处可见,这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但遗憾的是很多汉语公示语的英语译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其中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拼写不全、句法错误、字字对应、词不达意造成语用失效,望文生义,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翻译,不符合国际上通用习惯的翻译,对汉语中的简略语的翻译,意思走了样的翻译,蹩脚的错误百出的翻译,不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而生硬“移植”的翻译,等等。(吕和发,2007:7)这些错误给越来越多在华的外国友人带来了很多不便。公示语属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公示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黄友义(2005:31)在首届公示语大会上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做好公示语的翻译工作对我国的国际交流有着重大意义。笔者对近年来的收集的公示语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集中在对公示语的错译的分析,很少涉及理论研究。本文试从纽马克交际翻译入手,分析公示语的错误根源,进而探讨公示语的英译方法。

2.公示语研究的涵义及所研究的范畴

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等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与标示语、揭示语有某些相同的应用特点,但公示语应用更为广泛。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之内(吕和发,2007:13)。公示语是为了满足在华工作的、旅游的外籍人士和普通市民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求。为此,在实际应用中功能具体突出的指示性、警示性、告示性、宣传性、劝导性、感召性、限制性、强制性和提示性等多种示意功能。指示性的公示语如:Please Queue Other Side,Keep Right,Dogs Must Be Carried,These Seats Are Appreciated By The Old And Infirm。提示性的公示语如:Sold Out,Out of Order,Nothing to Declare,Cycle for Hire or Sale。警示性的公示语如:Mind Your Head,Mind Your Steps,Fragile,Danger,Smoking-free Library。告示性的公示语如:No Smoking,No Parking,Exit,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Admission to Ticket Holder Only。感召性如碧丽牌健美苗条霜的广告“与其道听途说,不如亲身体验”――Bili Slimming Cream-Using is believing。

3.公示语文本类型与交际翻译

纽马克(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的元老,被认为是典型的实践型理论家。他在《翻译教程》中,运用了经雅可布逊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语言理论,即语言的三大功能:(1)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2)信息功能(informational function)(3)感召功能(vocative function),并根据这些功能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这里特别指出感召是指,使用言语或者非语言交际符号以使接受者作出一定的答复或者反应,也就是“使役功能”、“意动功能”,它可进一步分为:说明、劝诱、命令、教学、广告等功能。纽马克认为,表情、信息、感召这三大功能是语言使用的目的所在。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带有表情功能的语言创作出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自传或者作权威的发言;利用带有信息功能的语言给大家作报告、写学术论文、备忘录或者是教科书;感召功能的语言则广泛地运用于广告、宣传资料、流行小说等文类。(张美芳,2005:76)公示语文本的最直接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将信息传达给读者,并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继而让读者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去做。由此可见,公示语文本应属于感召功能型文本。

不同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介绍了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笔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Newmark,1981/1988:22)。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笔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Newmark,1988:45)。而交际翻译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Hatim & Mason,1990:3)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视翻译为交际,但是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旨在传递信息而不是复制一串串的语言单位,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交际翻译和逐字逐句译和直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原文中的遣词造句的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1981/1988:22)。即是说,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多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笔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应该侧重语义翻译,信息型和感召型文本应侧重于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而且将公示语翻译出来不是给国人看的,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如何与世界接轨,而是给外国友人看的,帮助他们在中国更好地食、宿、行、游、娱、购等。对这样一种文体,我们应该采用交际翻译的方法,将译文的读者放在第一位,处处为译文读者着想,要考虑到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让他们能清楚明白地得到公示语的真正交际意图,并按照公示语的要求去做。

4.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

4.1考虑语言差别,尽量遵循借译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不同的语言之间由于形式不同、语音不同、语法不同、结构不同、词义不对应等原因,造成了诸多的语言障碍,这些障碍中的一部分,纵然译者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跨越。译者只有采取变通的办法(比如作注或使用替代词)绕过去,其结果是有时原文信息无法释放,或者无法全部释放。这就要求译者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力求译文简洁明了,了解公示语的功能意义,翻译时遵循借译原则。译者还应尽可能力求准确传译公示语的感召功能,因为若不能将公示语的感召功能翻译出来,该公示语的翻译就是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译者必须在分析汉语公示语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探究其语用意义,也就是其功能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公示语翻译的目的。除了一些含有民族特色词汇的公示语的翻译之外,很大一部分的公示语可以找到相应的英语公示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英文功底,切不可以望文生义。

4.2掌握英汉文化的差异,将英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的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在公示语中有所体现。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的障碍。两种文化的差异与承载这两种文化的语言的差异同为翻译的拦路虎。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习俗、宗教、甚至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常常会出现文化错位,给翻译留下了陷阱。背负译语文化的译者,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原文文本传达的文化信息,就会掉入此陷阱。在翻译公示语的时候,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该公示语所蕴涵的源语文化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从源语到译语的转换。

5.结语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需要有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因而,加强公示语翻译的研究进而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是我们翻译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译者既要认真分析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功能意义,更要分析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目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技巧问题,还包括我们的认识问题。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可以做翻译,其实译者公示语的翻译的基本功不仅体现在其外语水平上,而且包含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因此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放在第一位,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汉语的公示语,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公示语的译文,起到源语公示语所传递出的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作用,更好地为在华外国人士服务,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 Hall,1988.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 Hall,1988.

[3]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

[4]黄友义.从翻译工笔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公示语翻译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5]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J].中国翻译,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