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星座文化论文

星座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星座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天文教育;公选课;教学实践

引言

科学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天文普及教育,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中学与高校也都普遍开设了天文学课程。美国国家天文学联盟副主席肯·威尔科克认为:“对于学生,天文学是检验他们一生对科学兴趣的最好方法”[1]。

我国的天文教育目前很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现有高校3152所,在校生超过2000万,其中高职高专1281所,开设天文选修课的高职院校不到20所[2]。近几年一些高校纷纷开设天文公选课,但目前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的仍是凤毛麟角,多数学生天文地理知识贫乏。例如,许多学生不能辨认北斗星、不知道四季更替的原因,或热心于“占星学”,相信网上传播的带有迷信色彩的信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普及天文学知识,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我院在校学生有1200余人。自2003年开设“趣味天文”第二课堂,2009年起开设“星空探秘”公选课。至今已运行天文公选课4个学期,选课人数累计198人。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将天文公选课开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本文分析了天文选修课的必要性,结合近年来我校教学经验体会,介绍我院天文公选课的实施。探讨天文教育的特征、模式、选修课所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1.天文选修课的必要性

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有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涉及到其所处环境,包括宇宙环境。高职院校的天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天文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新的发现,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在高职学生中普及天文知识,对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天文是研究天上发生的现象的学问,而很多迷信也恰恰来源于“天上”。例如,很多学生迷恋“生肖、星座与命运”的所谓对应关系,社会上一度有许多出版物,对这一不科学的论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所谓“生肖”的因果对应的思潮,对社会良性发展危害性很大。天文知识的普及,正是让学生知晓正确的天文知识、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科学思考方法、破除迷信和伪科学的有力武器。

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说明学生需要天文知识。公选课实施以来,针对天文公选课,我们进行了连续多个学期的问卷调查。累计发出问卷198份,收回182份。被试学生涵盖高职生和中职生,来自4个学院的9个专业,其中3个文科或艺术类专业。

结果表明,有89%的学生希望学习天文知识。对于学生获取天文学信息的途径,我们让学生在以下6种途径中进行多项选择:⑴多媒体网络⑵电视⑶报刊杂志⑷科普书⑸科普展览或天文馆⑹课外活动。统计显示,使用过小于或等于2种途径的学生占46%,使用过3种途径的占23%,4种途径的占15%,5种或以上的途径的仅占2%,其中绝大多数人是由网络或电视中了解天文信息的。上述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很希望了解天文知识,但是获得天文知识信息的途径还很少。问卷中还设计了少量天文基本常识题,从答卷结果看,学生的天文知识很肤浅而零散。

关于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点,问卷结果显示了以下几个方面:星座与人生、外星人与UFO、流星及日月食、小行星撞地球、黑洞。

表1是学生回答的选课动机统计表(问卷为多项选择)。可以看出,多数学生的选课动机是积极的。学生希望拓展知识面和提高素质,但也有部分学生的选课目的是为修够学分,其部分原因是可供选择的选修课数量尚不多。

综上可见,高职学生的天文基本常识还很欠缺,他们对天文知识是渴求的,这种渴求正是探索宇宙和认识自然的原动力。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很有必要提供途径,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天文知识。

2.天文选修课的教学实践

2.1教学目标的研究与确定

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这个原则对于选修课更为重要[3]。我院天文选修的授课对象是全院学生,他们专业分散,大部分是二年级学生,五年制高职生约占60%的比例。学生数理基础很差,已有的天文知识很零散且肤浅,基本知识往往局限于一些科技史话或科幻故事等。

根据学生情况,参照其他院校的经验,我们将天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了解一些天文常识和前人的研究历程,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较科学的理性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天文新成就和进展,激发他们对天文的兴趣。

2.2教学内容的取舍

鉴于选修课的特点和我们的现有条件,我们首先明确一个主导思想:打破纷繁复杂的天文知识体系,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经过多学期教学探索,筛选出一些重要的、有趣味性的、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内容,重构成为天文选修课的授课内容。制订教学内容时我们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天文现象与天文观测,因为这是天文理论与实践的基础,而且从现象入手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二是天文新成果,介绍一些天文研究最新成果,经常结合媒体报道的科技新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相应天文知识或常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特别注意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4]。例如,第二课的题目是“从干支纪年谈起——天文简史”,最后一课“外星人存在吗——探索地外文明”,题目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选择有趣的事例或经典故事引入教学内容。还利用一些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5][6]。另外,教学中还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一些重要天文成果产生的背景,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7]。

天文公选课没有合适的教材,课题组开发编纂了讲义。内容源于相关图书资料、天文馆资料、图片、官方网站资料、有关科技新闻等。网络资源中有极多可以利用的素材,但也需要花很大精力去选取和浓缩。讲义涉及经典核心知识、历史、研究方法、趣味实验、天文新发现等。教学内容动态变化,紧跟科技发展形势,也是教学内容之一大特点。

2.3教学方法的研究

按照天文选修课的特点,本课特别适合采用活动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容纳大量知识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展示丰富的、多彩绚丽的天文图片和视频内容。除此之外,还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主题讨论、室外观测、器材及星图使用、观测记录讲评等,多样的课堂形式和大量的信息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活动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的思维水平。

比如在第一次课上,教师引导做一个有趣的假想“旅行”[8]:多媒体课件演示,从教室出发,由近及远渐渐远离地面、地球、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直至“宇宙边缘”。这个假想的旅行,展示了宇宙之大而给学生以震撼,学生正确认识了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同时又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这个“开篇”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也得到很多教师的好评。

作为天文类课程的重要环节,实地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借助逐步完善的观测条件,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利用不同的学期时段所发生的天象,布置和指导学生完成定期和不定期的观测与记录[9]。这些活动有:课程前4周的月相观察和记录;星图的使用练习;夜晚辨认识别星座和认星;二分二至午时太阳高度角的测量;赤道仪和折射镜的使用等。这些活动往往联系着诸多知识、历史神话、常识等,活动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开阔了心胸、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

2.4考核方法的探索

选修课的考核类型一般为考查。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应天文选修课的考核方法。

根据天文选修课程特点,本课不宜闭卷考试。我们采用观测天象记录、知识竞赛、讨论天文新发现、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天文选修课的掌握程度。例如在2010年,结合科技新闻“发现最年轻的黑洞”的讨论题,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或深度解读,经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评出单元成绩,每个学生都不觉得是在考试,但是掌握了科技新知识。在结课考核的学生论文要求时,学生往往很关心如何要求论文的字数,我们对字数的要求很宽泛,字数不做特别要求,重在论文质量。规定学生可以针对其所感兴趣的内容(天文范畴),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认识或观点,不能抄袭或下载,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等。这样的要求下,学生能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写出言之有物、观点明晰的小论文。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

3.若干思考

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天文选修课,是普及天文知识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天文学是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天文学与社会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久远的关系。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是值得学习的。

通过对天文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观测活动,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关于天体和宇宙的各种知识,科学地认识宇宙,了解人类生存的宇宙环境和探索宇宙的科学方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

3.1授课内容与方式

天文选修课的授课内容可以包括:天文学简史、认识四季星空、天球坐标系、天体测量概述、太阳及行星系统、恒星和星系、现代宇宙学知识。实践部分包括:普通天文望远镜基本知识、星座辨认、大行星的观测、河外星系观测、彗星及其它天象观测、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制作知识等。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条件的配备,可以对以上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

针对该课程知识性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综合性强,学生好奇性强的特点,理论部分采用课堂讲座方式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践部分可适时做基本观测实习,或针对当时特殊天文现象,组织观测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学习内容。

3.2天文选修课的实施效果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要求学生评价课程对自己的“作用”和学习“收获”。表2显示了学生对天文选修课的基本评价。认为天文选修课“有用”和“有收获”的都占到90%以上。

3.3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开设天文选修课是一项新的教改实验,尚有以下问题要解决: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平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趣味性、课外作业内容问题、网络资源的利用、实践活动内容的设置、观测器材购置。

天文选修课的目的应该是:通过选修课学习,了解天文发展历史、天文发现方法和成果,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课外作业的选取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颇大。作业形式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课外阅读后的课堂讨论、小论文、观察记录、观测数据计算推演。研究和布置的作业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引发其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生的感悟和追求与理科生有所不同。他们在知识的本体之外,更侧重天文奥秘中蕴含着的人类思想的美丽,更善于理解星语、品位内涵,悟出做人的道理,自我培养净化的心灵。我们不妨将他们的这一学习特点和感悟,引入到天文选修课目标中,使理科学生具有更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樊军辉.对我国高校天文学选修课开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2]李华南.普通高校天文公选课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赵娟.天文公共选修课教学的一点体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4]叶壬癸.天文知识选讲[M] .科学出版社.2002.4

[5]王玉民.星座世界[M]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7

[6]

[7]【美】卡尔·萨根著.李元等译.宇宙[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1919年,新加坡《叻报》等提倡白话文后,马华新文学最早的政论和杂感散文顺势诞生。1925年,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设以白话文作品的“南风”副刊后,旧文学的副刊逐渐没落。

1932~1936年,丘士珍于《民国日报》连载了代表作《与娘惹》,林参天则出版了马华第一部长篇小说《浓烟》,曝露教育界的阴暗面。1934年丘士珍以废名提倡“马来亚地方文艺”后,一直到1936年,“马来亚的新文学”概念形成,逐渐替代南洋概念。

1937~1941年,马华文艺运动急激上升,文艺出版物十分活跃,再加上中国南来作家,如铁抗、丘士珍、林参天、段枝阳等的作品,还有郁达夫、胡愈之等中国著名作家抵达新马办报出刊;新马的文学新秀,如林晨等在创作上热情呼应着抗日卫马而写下大量的抗战小说,将马华新文学推向了首个。

1949~1953年,英国殖民政府颁布紧急状态对付马来亚左翼分子,管制民间结社与出版活动,拘捕及遣送不少侨民文学作者出境,马华文艺独特性在没阻力之下迅速发展。当时创作小说最成功的姚紫,出版了《秀子姑娘》、《马场女神》等,畅销一时。

《蕉风》与马华现代主义

1955年,马来西亚最悠久的文学期刊《蕉风》在新加坡诞生。隔年,《学生周报》在新加坡创刊,正式区别于香港版。1957年2月,姚拓南来担任《学生周报》主编,同时也编辑《蕉风》,成为上个世纪马华文坛、艺坛与教育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其《美丽的童年》等皆是40多册蕉风丛书中重要的著作。1959年,这两份刊物迁移马来亚八打灵再也。白担任编辑后,《蕉风》陆续刊登欧美及台湾现代主义作品,主张“马来亚化”,开启了马华现代主义之路,影响了文艺青年团体如海天、银星等。同时也造就了如今马华文学作家中重要的宋子衡、雨川、洪泉、温祥英、沙禽、黄远雄、方昂、沙河、梅淑贞等。 1965年新马分家,但马华文学仍然联系长堤两岸关系,如陈瑞献在新加坡协助编辑《蕉风》,在蕉风出版社出版翻译诗集等。

1967年,温瑞安与同学黄昏星等创办绿洲社,后来与温任平社长发展成天狼星诗社,借助活动罗致了方娥真、许友彬、张树林、谢川成等,共成立了十个分社,出版《大马诗选》、《大马新锐诗选》等数十册影响深远的书籍。吉隆坡则有张景云、沙禽等倡立人间诗社、出版飘贝零、黄学海等人编的“人间丛刊”及丛书。80年代中期《学报》停刊,编辑作家们另起炉灶,黄学海组织十方出版了“十方文库”,而庄若则创办《椰子屋》,自1986年至1999年共出版了46期,六、七字辈的年轻写作人无不受影响。

天狼星诗社式微后,在80年代中,某些成员走入马大校园,开启了与马华大专校园文学结合的文学活动,如出版书籍等。当时来自马大的林幸谦、何国忠、潘碧华、程可欣、林艾霖、素莱、孙彦庄、林若隐、林春美、刘育龙等出版有泽吟丛书《马大散文集》等,如今大部分成为马华作家中的中流砥柱。

马华文学奖与出版

砂拉越的婆罗洲文化局在1962年首开先河举办四语征文比赛,而李永平在1966年以《婆罗洲之子》勇夺第三届首奖并于1968年出书。此文化局累计的砂华文学出版品超越40册。砂越星座诗社延续此精神,在70年代初举办现代诗创作比赛,甚至扩展成全州征诗比赛,出版获奖作品集《星座纪念刊》2集。1980、90年代,此社更积极主办了10届星座诗社常年文学奖,并出版获奖文集《星籁》等,对东马的现代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参与星座的著名作家包括默默(蔡明亮)、谢永就、梁放、蓝波、林武聪、鞠药如等,如今皆是重要的作家。

在西马,大马华人文化协会在郑良树的建议下,于1978年创设“马华文学奖”,设有各类型文学创作奖,可惜仅连办三届,但也带动了其他文社如南马文艺研究会举办青年文学奖等。1985年,祝家华、郑云城等在理大创办了大专文学奖,至今由各大专筹办了共17届,栽培了不少七、八字辈的文坛新秀。

吴岸于1986年成立的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至今除了出版50多册的“犀鸟丛书”如吴岸、田思、梁放、梦羔子等重要文集,亦举办“东马文学奖”征文比赛四届、文学营等。1987年侯越英与诗巫文友创办了诗巫中华文艺社,并创设“常年文学奖”,入选作品结集成《草叶集》7册,代表作家有蓝波、万川、李笙、桑木等。

马华作协

1978年,马华作协于吉隆坡成立,在历任会长原上草、方北方、云里风、戴小华及叶啸的领导之下,除了促进国内外文学团体的合作与发展,亦出版《写作人》、《马华作家》期刊及去年开始的《马华文学》电子期刊;作协文库、90年代马华文学丛书、“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马来西亚卷”10册、与彩虹出版社合作出版“德麟文丛”40册、《马华文学大系》(1965~1996年)等。

1989年,马华作协联合宗乡亲会馆如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大马福联会馆等催生了两年一度的马华文学节(2012年将举办第12届),相继设立文学创作出版基金,与其他华社团体一同颁发的重要奖项包括马华文学奖、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乡青小说奖、客联小说奖、嘉应散文奖、大专文学奖、南大微型小说奖等,属于两年一度的文学盛事。

花踪文学奖

1990年,《星洲日报》在集团总编辑萧依钊领导下,创办了马华最重要的花踪文学奖。此奖以报章头版与大篇幅版面、奥斯卡颁奖方式、巨额奖金为人所熟知,经历了十多年不断增添参赛项目,如世界华文小说奖、新秀奖、儿童文学奖、世界华文文学奖等,让旅台作家潘雨桐、陈强华、林幸谦、陈大为、钟怡雯等荣登花踪推荐奖;青年作家如李天葆、庄若、吕育陶、游以飘、翁弦尉、林健文、黄灵燕、梁靖芬等继续在文坛交出优秀的作品。花踪文学奖还创造了花踪之星黎紫书,不仅在花踪频频获奖,亦在国外斩获无数漂亮的成绩、出版书籍,如今成为马华最受瞩目的作家。《星洲日报》藉着花踪,亦出版了《花踪文汇》10册,去年还出版小说集《朗岛唱本》、诗集《我曾朗诵你》等。

举足轻重的马华文学出版社

傅承得在80年代中期自台北回国后,除了创作,在吉隆坡中华独中栽培了周若鹏等,最重要的是创办了大将出版社,陆续出版系列丛书,至今出版量达300多种,总印量逾560000册。作者名单包括陈亚才、潘永强、祝家华、黄子、欧阳文风、丘光耀、谢爱萍、冯久玲、张木钦、潘友来、钟天祥、温任平、原上草、张弓、年红、田思、何乃健、游川、小曼等。他与诗人游川、小曼等举办全国巡回的动地吟文艺活动等以及千余场阅读与学习活动。去年《星洲日报》读者票选的年度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中,大将出版社的傅承得、唐米豌、林金城及许裕皆榜上有名。

大将亦影响了如今马华文学中逐渐崛起的有人出版社。有人由作家曾翎龙、杨嘉仁、周若涛等负责,在2003年创办,至今网罗了马华作家包括黎紫书、方路、邢诒旺、温祥英、吕育陶、林金城、杜忠全、假牙、龚万辉等,已出版了50多册文学书籍。去年出版了天狼星成员李宗舜的《风依然狂烈》诗集、素莱《随军翻译》散文集、再版假牙诗集手痒版《 我的青春小鸟》、张锦忠《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等,备受瞩目,甚至有些登上畅销书榜。

马华儿童及少年文学的趋势发展

1969年成立的南马文艺研究会,在主席年红带动下,成员马汉、高秀、梦平、梁志庆等积极参与推展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活动,使该会成为马华儿童文学发展的重镇。后来随着爱薇、方理、艾斯、佩韦等儿童文学及散文作家的加入,阵容更见壮大。南文会曾主办文艺营、全国华校儿童诗创作比赛、出版了《南文会少儿丛书》,年红主编的《儿童报周刊》、《泰来少儿丛书》、《彩虹少儿丛书》、《世界华文少儿小丛书》、《婴幼儿歌》等,在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南文会逐渐式微,年红将大多数书籍转由彩虹出版社出版,再加上嘉阳及红蜻蜓出版社的崛起,开启了马华文学儿童(少年)文学的康庄大道。彩虹出版社业务以教科书及参考书为主,但在90年代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合作,出版了《德麟文丛》等数十册重要文集。无论如何,随着刘育龙编辑转投吉隆坡的出版社,与作协合作出版文学著作的数量相对减低,除了继续出版一些年红的儿童文学著作。

近年越战越勇的嘉阳出版社及红蜻蜓出版有限公司,身份近似彩虹,以教学参考书等为主,但这几年出版大量的儿童及少年丛书,包括少年长篇小说,在马华文坛如异军突起。红蜻蜓掌舵人许友彬,集合小说家、散文家身份,于1999年创社后,出版幼儿读本、华小读本、绘图小说等系列。许友彬在2006年更进一步推出自己的少年长篇小说《七天》及邓秀茵的《纯纯的守护神》,每册小说销售奇迹地超越3万册,更进一步出版绘本,举办红蜻蜓少年长篇小说比赛,网罗更多年轻小说作家,甚至在2009年开始,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引进中国少儿小说。而嘉阳则由许育华社长带领,除了出版作家如云里风、何启良、何国忠等文集,着重在与马汉合作出版马汉儿童文学系列、儿童杂志如《小作家》等,更签约年轻作家如杨志成、石传权、方肯等出版嘉阳少年小说,开拓年轻读者市场,成为最受瞩目的儿童文学出版社之一。

马华文学馆

除了出版,马华文学中的史料收集也愈来愈受重视。早期由吴天才、马、李锦宗等收藏家起步珍藏,至1998年马华文学馆正式成立,开启了更有系统性的收集、保存及支援教学与研究所需的各种马华文学资料,继承、延续及发扬马华文学。文学馆珍藏的书籍,如今已达9400多种,19000多册、期刊200多种,11000余册、剪报及论文资料超过86000多笔等可供参考。专题作家展曾展出潘雨桐、商晚筠、姚拓、蔡明亮、韦晕、南马文艺研究会、陈瑞献的完整资料,吸引国内外学者研究生收集资料及研究。2002年底,《蕉风》在文学馆复刊,如今已出版了第504期,成为马华文学与国内外文学创作与学术界的最重要期刊及交流站。除此之外,文学馆也出版了黄远雄、辛金顺诗集,陈政欣及商晚筠小说集《跳蚤》等。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高校学报易错高频词辨析

在科技期刊中,有许多易错高频词,由于字词音、形相同或相近而造成的差错在科技期刊中屡见不鲜[1]。这些疏漏会影响到期刊的质量。而期刊质量的下降,势必影响到期刊既有品牌在读者心目中的分量,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提升,最终影响到期刊的生存,甚至可能因误解而给进一步的科研或科技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2]。在农林高校学报中,有一些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字词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它们的使用存在争议,使用时较为混乱,如“坐果(座果)”、“炼苗(练苗)”、“介壳虫(蚧壳虫)”、“危害”和“为害”等。笔者对这几组易错高频词进行了辨析。

一、“坐果”还是“座果”

在这些易错高频词中,“座果”和“坐果”的使用存在的争议较大。经调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8―2008年共有1203篇农林类文章的摘要中出现“座果”,有2404篇同类文章的摘要中使用的是“坐果”,其使用比率分别为33.4%和66.6%。

1.从字的意义来看

1979版(中)辞海1995页出现“座果率”一词,而在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3]中对“坐”的解释为“植物结实”,并举例“坐果”、“坐瓜”;在该页对关于“座”一词的解释分别为“坐位”、“托着器物的东西”、“星座”、“量词”,没有有关植物结实的注解。《现代汉语词典》[4]第(7)项对“坐”一词的解释,是“瓜果等植物结实;坐果/坐瓜”;而在关于“座”一词的解释中,却没有有关植物结实的注解。

2.从词的构成来看

“坐果”就是(果树)长出果实,结果,结果是自受精到成熟的一段过程。“坐果”由两个不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词组,而且这两个词根拆开后仍有意义,所以为复合式合成词,在汉语中这类词是由主谓型、动宾型、补充型、偏正型、联合型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构成的。就词的构成而言,“坐果”和“结果”都属于动宾结构,即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所以它们的结构是相同的。而“座”字为名词,“果”也是名词,两个名词组合起来“座果”只能是属于联合结构或偏正结构,但是“座”与“果”在意义上不属于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而且前一词根“座”也无法修饰、限制后一词根“果”,这样来看“座果”一词的存在是不合理的。

所以与“座果”相比,“坐果”一词更为准确。

二、“炼苗”还是“练苗”

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8―2008年共有50篇农林类文章摘要中出现“练苗”,477篇同类文章摘要中出现“炼苗”,其使用比率分别为9.5%和90.5%。

炼苗即给苗以适当锻炼,使其适应环境。现代汉语中“炼”有“熔炼”、“锻炼”的意思,比喻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而“练”则没有此义项;“练苗”中的“练”易误解为“练习”,从词形优选角度看,用“磨炼”优于“磨练”。其次,从类推的角度看,“锻炼”是用“炼”,“炼苗”包含有锻炼的意义,用“炼”更能体现现代汉语词义系统的严密性与科学性。

三、“介壳虫”还是“蚧壳虫”

1998―2008年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118篇农林类文章题目中出现“介壳虫”,64篇同类文章题目中出现的是“蚧壳虫”,其使用比率分别为64.8%和35.2%。

根据“介”在《新华字典》[3]中第4条释义“动物身上的甲壳”,基本可以确定“介壳虫”应为正确用法。“蚧”则是同翅目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可以在具体的物种名称中使用,如“梨圆蚧”、“蛎盾蚧”、“红圆蚧”等。而“介壳虫”可以指蚧总科中的任何成员。

四、“危害”和“为害”

与前述三组词不同的是,这组词中两者均是正确的,只是在涉及农林业方面的病虫害时的使用中,由于当两者均为动词词组时意义接近,因而使用得较为混乱。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为害”意为“造成损害”;“危害”意为“使受破坏;损害”。事实上,两者的使用还是存在细微差别。

1.“为害”的主语通常是人或动物,使用范围较小。在林农业科技论文中“为害”多为病虫害名称做主语。如: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省,黄连木种子小蜂为害严重。

2.“危害”的使用范围较广,主语可以是人、物体、事件、行为、动作等,但其主语一般不为病虫害名称。如:(1)主要病虫的发生和为害还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和损失;(2)在3个调查地,松科植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具有面积大、危害重的特点。

五、结语

在农林高校学报中易错高频词还很多,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在工作中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认真思考、敢于质疑,积极动手翻阅工具书,多和作者联系,多向该行业的专家请教,做到有疑必问,有疑必查,“治愈”出版界“无错不成书”的顽症。

参考文献:

[1]闻丽.青年编辑在编辑科技论文时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4(5):163-165.

[2]秦艳华.文化经营:期刊经营的最高境界[J].出版发行研究,2007,(7):70-73.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交谈继续深入,像刀子深入我的体内。

艾柯的四部长篇:全球销量超过1600万册的艾柯的小说处女作《玫瑰之名》、像极了数学物理学神学史学政治学乃至历法学的论文的《傅科摆》、对时间进行命名的有点像解释类似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或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昨日之岛》、前十页全是由他自己发明的语言创作而成在中世纪欧洲王室内穿行的《波多里诺》;几本随笔:对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予以解答、同时对我们已视为常识的问题之答案进行质疑的《带着鲑鱼去旅行》、提出模范读者和模范作概念的《悠游小说林》、由一些八卦调侃与政论批评文章组成的居然也酝酿出一个自足的智力空间的《密涅瓦火柴盒》……

我的这个朋友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艾柯迷,当我就《昨日之岛》谈到就小说这种形式而言,这本书中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就像是教授学者们在讨论哲学学术问题,让读者敬畏,却难以让他们的心灵柔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说美感的时候,她生气了,把手中的口红重重地戳在咖啡馆的橡木桌面,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声称,我只配去阅读《读者》与《知音》,我的小说观是傲慢且陈腐的。

“小说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传统,是否已经耗尽自己,沦为‘被遗忘的存在’?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小说又可以是什么?宇宙渴望复杂,这是它对自身唯一的要求。它使当下比其他已经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湍急。而唯有小说,准确地说,是艾柯的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才可能具有这样的纵深来解释当下,并且赋予哲学、科学、宗教、政治、法律等词语同一个文本舞台,让它们于此间互相追逐,不断繁殖。”

女人生气时真美,她们的嘴唇像盐。

我没再吭声。她的发言显然激怒了橡木桌边的另一位男作家。他挥舞着手,手势好像要劈断她秀长白皙的天鹅一样的脖颈。我低头开始阅读她带来的《玫瑰之名》。已是深夜,万物沉沉睡去,包括那位斜倚在吧台上的系着蝴蝶领结的侍应生。这间被黄色灯光笼罩着的小咖啡馆,仿佛孤独地悬置在宇宙的尽头。

我读过这本书,最早一次是在学生时代的被窝里,借助于一只手电筒,眼前有一个发亮的光锥体。那时它的封面有一只几何形状的眼睛,曾经与我同桌的漂亮女生说是“鬼的眼睛”。我已经忘掉了自己这是第几次阅读它。为什么是《玫瑰之名》,而不是蔷薇、樱桃、狼,又或者干脆是石头的名字?

玫瑰枯萎,其名犹存。艾柯说,“玫瑰之名”是中世纪用来表明词汇含有无限力量的措辞。艾伯拉宣称“只要有‘玫瑰’这个名称,玫瑰便是存在的,即使没有人见过玫瑰,或者玫瑰从不曾存在过。”(《时代周刊》,1983年6月13日)名,万物之母。对事物的命名,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门。这是个艰难的充满暴力的过程。或曰:唯有我们能支配的词语才赋予物于存在。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有三枝玫瑰:一枝是画家笔下的,一枝是现实中的,一枝是作为概念的。只有最后一枝,不会因为现实中玫瑰的毁灭而消失,是真正真实的存在。艾柯对“玫瑰之名”的阐释其源头或可以追溯至此处――把万事万物当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他要通过小说的台阶(准确说,是知识)迈入那伟大而神圣的“理念世界”,所以恣肆,无所不言;m诡奇谲,无所不载。

14世纪北意大利的一所修道院中发生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居然就这样被他敷衍成一部“气势磅礴、细致严谨、优雅精确、绚丽多彩、自由怪诞”的,涉及神学、历史学、政治学、犯罪学、文献学、法医学等数十门学科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大作――我必须承认,同样是符号学用做推理,与前几年热销的《达芬奇密码》相比较,无论在宗教内涵、学术意蕴、政治维度上,还是推理深度及神秘性上,这部出自意大利符号学学术权威之手的《玫瑰之名》都要超过前者不止一点点,甚至可以说它是后现代主义小说集群中不可或缺的范本。

知识是这部将真实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的《玫瑰之名》中最重要的填充物。知识由理性浇涛,是埃及金字塔下的巨石,由它所建筑的文本不会轻易垮塌。亚里士多德认为,由知识所命名的风火水土四种元素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其次知识具有镜子一样的自我繁殖性――艾柯在《昨日之岛》和《傅科摆》中先后提到了一种可以通过随机抽取字词而形成对事物无限解释的机器。但,或许有必要说的是:这种对知识狂热的迷恋是极其危险的。第一,知识产生权力,权力不可避免地导致傲慢、偏见、腐败、不公正;第二,由知识所创造出来的手机、电脑、激光、核能发电、基因工程、生物克隆……这些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居住环境,乃至于思维方式的科学技术,是否应该承认它们正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话题;而知识所具有自我繁殖性还隐藏着某种致命的欺骗,它让我们误以为世界永无终结日,人类将会一直、并且更好地活下去。

“我们沐浴在知识的光中,精神抖擞,如吸食鸦片,浑不知那是X光”。也许这不是危言耸听。知识所营造的,很可能就是电影《黑客帝国》里那个庞大的、以人类为能源的Matrix。日月星辰的斗转星移、山川草木的荣枯凋零,饮食男女的生老病死,乃至于支配这一切的万有引力等等所谓的真理定律,都只是Matrix自我进化过程中的一段程序。

卡尔维诺曾这样评价博尔赫斯: “我在博尔赫斯那里认识到文学理念是一个由智力建构和管辖的世界……必须承认它是一种少数人的倾向……一个以智力空间的形象和形状构成的世界,它栖居在一个由各种星宿构成的星座,这星座遵循一个严格的图形。”

这样的评价用于翁贝托・艾柯身上或许并不过分,或如人所言,“他很遗憾,他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许多一流作家(如萨特等)都获得了这个奖项。然而不无遗憾的是,他跟绝大多数一流作家(如卡夫卡、普鲁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一样,并没有获得一个二流作家云集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为什么我在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同属于这种“凶杀――神秘的专门知识――破案”模式的《我的名字叫红》中看到了“这个星座,不仅仅是一个严格的图形,它还是牛郎织女、愤怒的神祗、少女的眼泪”?

人是理性的,趋利避害,所以战争;但,人也是非理性的。

自私的基因并不完全主宰着人类的全部意志。基因不会思想。人类不是基因的工具,不是脱氧核糖核酸的奴仆。也许我错了,但我还是愿意这样理解,就像理解艾柯为什么要写那部《美的历史》――“我们谈‘美’时,是为一件事物本身之故而享受之,非关我们是否拥有此一事物……美丽的事物,如果是我们的,会使我们快乐,但即使属于他人,也仍然美丽”;我还是愿意这样相信,美与爱应该是通往上帝的唯一途径,两者皆不能被加减乘除。

“唯一的真理,在于学习让我们从对真理的疯狂热情中解脱。”我默诵书页上的此语,把目光移开,把目光从僧侣、乡村少女、羊皮卷、修道院、图书馆、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等词语上缓缓地移开。我的手指没有乌黑,嘴唇也未发青。我还活着,虽然并没有笑着。我的朋友们已经停止争吵。男作家只手撑住下巴,视线投射在墙壁上的一幅裸女图上。是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上的土著女人,肉体丰腴,色彩饱满,有着单纯和率真的宗教情感、原始的诗意、遥远的神秘、难以言表的寓意。我的女性朋友低头在研究手指甲上的蔻丹,嘴唇像一个伤口,瘦弱的影子被灯光剪切成一枝玫瑰,静静地装饰着淡蓝色的墙面。或许,海德格尔是对的。第二枝玫瑰不过是物,第三枝玫瑰受认识的局限,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玫瑰,只有第一枝玫瑰,实际上将玫瑰、使用玫瑰的人、连同他的世界,浓缩在一幅画中,体现出玫瑰的本性。

这世界是一枝逐渐枯萎的玫瑰。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细化院线推广细化药品知识营销

这是一种通过向公众普及医药科普知识、向医师介绍医药专业知识来促进药品销售的促销形式。企业在进行药品推销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与此药品有关的知识,让患者、医师不但从直接的药品使用中获益,还从中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通过知识服务创造需求。采取药品知识营销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药品知识和信息,惟此才能适应医师需求,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企业和药品的良好形象。

药品知识营销的形式主要有医师教育和公众教育。现在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和使用,事实上医生成了“第一消费者”。药品尤其是创新药品,具有高科技、高知识含量,医师从理解、接受到处方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医生处方习惯的改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处方药营销必须精耕细作,进行医师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产品信息才能得到有效的传递。同样的道理,进行公众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重视公众教育、医师教育,并把公众教育、医师教育作为促销的重要形式,需要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药品知识促销。如针对医师专业知识的需求,默沙东公司为医师编辑出版并赠送《默克诊疗手册》、《默克老年病手册》、《默克索引》等专业书籍;创办了上海默沙东科研资讯服务中心,为中国医药界人士提供免费医药资讯服务;针对公众,推出了《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我国的步长制药公司也编辑了《人活百岁不是梦》、《心脑血管病防治新观点》等赠给医生与患者。

细化组织院内会、科内会

院内会(In-hospital Meeting)是由医药代表组织的,以医院某些科室的医师为主参加的,旨在向医师系统介绍本公司药品知识的会议。开院内会的好处是可以给医药代表提供一个向医师们系统介绍本公司药品的机会,宣传具有针对性。另外,医药代表在院内会上有较充裕的时间就某个问题与参会医师讨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科内会同院内会形式一样,只是规模更小,人数更少。院内会并不直接产生销量,因此,组织者要承担一定的费用风险,故次数较个人拜访少许多,是处于辅助地位的一种促销形式。

医(药)学会赞助

医(药)学会是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医学管理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因为是医(药)学专业学会,故它与医院的各科医师都有一定的联系,尤其重要的是医(药)学会的会长、学会负责人多是医药界的名人,他们有能力为制药企业推广新药提供咨询和帮助。医(药)学会开会是医(药)师自己组织的自我学习教育活动,多通过交流学术论文的形式展开,每年要举办多次。对制药企业来讲,赞助参加学术会议可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加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参会人员来自全国,包括无医药代表覆盖的地区,这为打开新市场创造了条件。利用开会的机会,医药代表可获取一些医师的联系方法,甚至可以与平时难以见面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企业的学术推广活动应联合医(药)学会共同举办,一般应邀请国外或国内这一领域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常用这种药品的专家授课。这些专家不仅有用药经验,而且可以详细说明用药的原因,并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操作提出深刻见解,可以帮助医师纠正处方习惯。同医药代表相比,知名专家的见解显然更具说服力。

利用好医药专业媒体

国家药监局禁止处方药在大众媒体广告,但允许在医药专业媒体广告。药监局至今共批准了包括报纸、期刊和年鉴在内的近400余个处方药广告专业媒体,如《中国处方药》、《中国美容医学》等。医药专业媒体的主要读者群是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管理人员,对医生用药选择的影响力较大。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一些医药专业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其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服务已经赢得业界的共识。这些媒体的实际影响力甚至不亚于一些强势大众媒体,因此,加强与专业媒体的合作,有利于处方药销售。同时鼓励医生针对产品做临床研究,然后在专业杂志发表,企业可将这些论文汇编成册在全国派发。

此外,企业还应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优势抢占新的广告载体。医院的一些特殊载体,如医院内的灯箱、病房内的招贴,各种挂号单、处方笺的背面,甚至医院里的各种设施等,都可以成为处方药的广告新媒体。这些新媒体既面向目标消费者又针对医务人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个人拜访

个人拜访主要是医药代表单独拜访医师(或药师)的促销行为。个人拜访在促销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在处方药的宣传推广过程中,个人拜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行业是个封闭的圈,圈内是由医师、药师、护师、医药代表等组成的医药界人士,圈外是患者及其家人。患者要获得健康,必须依赖医师,医师全权代表患者订购药品。在同样一种(类)药品有多种选择时(如阿齐霉素有希舒美(辉瑞)、舒美特(许瓦兹)、维宏(石药)等不同公司的药品,医师选择哪一个,用多少,或者改用替代品红霉素),医师会综合考虑疗效、副作用、价格等一系列因素,可是同事、朋友、甚至促销人员的推荐肯定会对其选择有所影响。通常同事的影响>朋友>促销人员>患者。医药代表对医师来讲,就是促销人员、朋友、同事中的一种,究竟是哪一种,视其与医师相处的关系而定。

笔者认为医药代表的个人拜访在学术上应该全面满足医师个性化的需求和愿望,积极主动地与医师进行即时互动的沟通,及时快捷地整理好药品知识信息,提供给特定的医师。

采用OTC的操作模式做深做透医保定点药店

现在全国每个城市都有医保定点药店,在其销售的品种,只要是在医保目录中,凭借医生处方都是可以刷卡购买的,这对药品销售非常有利,制药企业应加强定点药店的店员推荐、终端POP广告、陈列、驻店促销等工作的力度,促进处方品种的销售。

强力开拓中小医院市场

以二、三级中小医院、企事业单位医院、地段医院、社区门诊、医务室等为突破口,通过订货会、推广会、登门拜访、协助医药公司送货上门等方式,大力开展中小医院的处方药营销。

开展科普教育和义诊讲座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 营销型微电影有着必然的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考虑

目前的电影院里,大部分国外的和国内的影片都让观众着着实实见识到了“梦工厂”出品的如梦幻境,这些大部分的以“筑梦”为功能的电影距离凡尘人世越来越远,相对来说,微电影反倒是更加直面现实生活。

营销型微电影的原创动力源于商业营销,其游戏规则依循市场经济,以赚取眼球多少为衡量标准,且微电影作品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体现消费美学[1],所以,在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上,营销型微电影的创作者选择了直接切入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增强百姓和微电影之间的文化亲近感,这也就使得营销型微电影有更多主观意愿直面当下生活,因而天然地存在了现实主义的文化品格,并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完成对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人文关怀。

(一)深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现实主义的作品多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平民化的细节,去心领神会老百姓司空见惯的生活,并进行高度戏剧化的浓缩和表达,从细微中索取现实主义的人文精髓。

百度公司推出的微电影《回家过年清单》,以一个过年回家的清单带来的精神压力为引子,从80后走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视角看世界。在越来越以名利论成败的当下社会环境中,80后事业心很强,迫于各种压力中奋进的这一代在欲望得以一步步满足之时,忽然发现对家人的关爱已被自己抛在了脑后。而百度推出的另一部微电影《在路上》和牛排品牌“豪客来”公司推出的《这些年,一路有你》有异曲同工之妙,讲述的都是父亲在面对视野日益开阔、想要外出闯荡的子女们提出要千里骑行的要求时,从拗不过子女的无用反对到放心不下的千里随行,期间经历的描绘立足各种生活的生动,充满了时代细节的真实,美学价值的“当下感”特别强,父爱的无私和伟大也充满了随处可见的平凡感。创维的《发现幸福》、小熊电器的《爱不停炖》等等,皆属此类,创作者都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用镜头表达现实关怀。

(二)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空间

有一种现实是从日常生活中塑造典型,有一种现实是从边缘空间中挖掘形象。在司空见惯的普通群体中,有这么一类陌生的边缘个体,他们是现实主义全景中不可分割的构图元素,与传统营销注重高大上的形象塑造相反,有些营销型微电影出人意料地放大了对这类个体的关注,将镜头对准这类人,“在熟悉的区域里,最熟悉的人群里,拍出了一种陌生感”[2],镜头语言里充满了贾樟柯似的关怀。

《郑棒棒的故事》是支付宝推出的微电影。“棒棒”是重庆人对挑夫的称呼,因为随身携带一杆扁担,以便随时找活儿,所以重庆人形象地将挑夫称为“棒棒”。郑定祥,因挑夫的行业直接被称为郑棒棒,他受人之托挑起了一担价值万元的服装,不料途中与货主走失,在接下来的14天时间里,为了保管和交还这一担丢失的货物,他没法再去找其他活儿,所以也断了任何收入,期间,郑棒棒遭遇了自己生病、妻子住院,直到找到物主。这个微电影取自真人真事,演员也由郑定祥本人出演。国家电网的微电影《守望》以位于武夷山脉下儒罗电力小学的“红领巾小鸿雁送报站”的故事为原型改编,该送报站从1970年开始义务为11个村的村民送信送报,4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小鸿雁共计投送20余万件邮件,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16圈,无一差错。美的电器推出的《老小孩》将关爱的目光投向了阿尔茨海默病人,即患老年痴呆症的群体。这一群体因各种智力能力的退化,因而出现类似孩童那样的举动,幼稚、低能、无助是他们的典型表现,但其内心却充满了对家人关爱和寻求关爱的本能举动。上述这些群体虽然不属于社会的大多数,但却是现实主义的题材经常聚焦的范畴,对他们的关注,是现实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

(三)充满鲜明的时代节奏和音符

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刨去愉悦的颜色,从灰白的调子中去感触现实主义,以严肃的面孔对待现实中的背光、或调子沉重的那一面,似乎心情的下坠才是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最好回应。其实,抹上一笔时代的基调,让人物踏出明快的节奏,这又何尝没有踩中现实的节奏?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存在明快的音符。

日产公司重金请出陈可辛和黄晓明这一黄金导、演组合,为其打造了风格与《中国合伙人》一脉相承的微电影《宽容世界》,讲述的是在深圳白手起家的主人公经历了倒卖电器、股市起伏、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人生起伏,从白手起家到人生顶点再到从头再来的历程。陈可辛不愧是大腕级导演,镜头中完全翻版了这一时代的节奏与色彩,以正能量的音符注满每一个期待欣赏该片的观众心胸。《选择·等爱》是为护舒宝代言的微电影,广告公司总监刘佳妮30多岁还单身,她的婚嫁成了众多亲朋关注的焦点,刘佳妮表面应付,心中却铁了心要等真爱出现。小熊电器推出的微电影《爱不停炖》,因牵挂中秋加班不能回家、又感染了咳嗽的女儿,老父亲不远千里来到女儿打工的城市,为女儿送去一锅冰糖梨水,尽管面对家庭伦理和职场伦理这种非常具有当下性的现实矛盾,片子却以鲜 明的时代气息和温情的色彩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总之,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形式,营销型微电影是在社会行为学的范式中展现着自身的美学价值,其以广泛的大众生活为镜像,在林林总总的关乎百姓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动态中寻求落笔之处;又因其最终的消费指向性,其着力营造的审美必将追求思想和品格的崇高为其品牌代言,力图将艺术功利性和商业功利性进行有机统一。

二、 统一于社会人文精神建设的艺术功利性和商业功利性

媒体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而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增强了这种感觉器官延伸的自由度。感觉器官是由快乐原则来支配的,媒介不断娱乐化的过程便是有力佐证,泛娱乐化和庸俗化也是微电影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微电影源于微视频,在优酷和土豆视频网站上,来自于“草根”的并非都是艺术,毫无理性内涵的恶搞、献丑者不乏其人,而艺术的功利性在于其思想内容的传递与实现,在于“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出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其所指的“道”是儒家宣扬的传统伦理道德。世易时移,今天我们所指的道,不仅包含了伦理道德,还有时代精神、思想理念、审美情趣、以及以真、善、美涵盖了人性、良知、尊严、爱情的意识形态。商业的功利性是攫取利润,但实现的前提与消费文化对消费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而塑造现代企业的责任追求便是打造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商业之“道”。在作用于社会人文精神的塑造方面,此道与彼道高度一致。而以营销型微电影的诉求来看,其中不少作品目前正行走在“道”上。下表可一览众多商业品牌的营销微电影中对人文精神的诉求。

一个企业难以在时长只有十几秒或者几十秒的商业广告中用讲述一个故事的方法来表达一种态度或是社会责任,广告中品牌产品的昙花一现或是寥寥数语更多承载的是产品的外观和效用,能用广告来传递一种品位已属奢求,更多充斥电视屏幕的则是各个时间段循环反复响起的“恒源祥、羊羊羊”或“收礼只收脑白金”之类的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官能重复刺激,以求对观众脑部记忆区域的强行占领而不是感化后的认同来施加广告作用。当然这是广告商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价值总是先于审美价值的”。[3]

2014年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在浙江卫视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决赛冠军争夺战的前60秒,幸美股份以1070万的大手笔投放了“史上最贵单条广告”,一分钟的广告时间,主要告诉观众的就是:用了植美村BB霜,7小时不脱妆,哪怕游泳也不碍事。在笔者记忆中,除了公益广告外,还没有哪个商业广告诉求于人文精神的建设。而即便是公益广告,也是对规则伦理的推广,比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等等,因德性伦理对人存在更高的品格化的要求,所以一般不适宜放在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公益广告中。不过,德性伦理却被营销型微电影所关注,因为企业希望藉此在消费者中完成对企业品牌的人格化包装,比如:责任、担当、舍己为人等等。在具体操作中,营销型的微电影是通过故事情节驾驭产品符号,并对消费价值进行幻想化的解读和释义,开拓消费欲望空间;又或将电影艺术的表达和市民生活体验相结合,以此缩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亦或对雅文化进行吸收并蓄,提高产品的审美品位。[4]在用上述各种视听手段挖掘观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将理念植入情节、将态度植入故事,力图传播社会责任、人文精神、思想理念、伦理道德,从而完成对企业或品牌的品格化包装。

一部重在传达社会责任的微电影,不会给商家和观众带来直接利益,如果说广告给产品塑造的是功能,那么微电影塑造的则是品格。营销型微电影虽然将镜头对准大众日常生活,但其力图传播的精神并不流俗于各类产品的消费,而是充满着更为崇高的人格涵盖,是在大众生活中创造高贵的人文精神,遵循由艺而道的、有益于人文精神建设的创作路径。

三、 营销型微电影是良好的移情载体

符珊珊在其硕士论文中针对微电影观众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微电影观众广泛分布在18~3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占了观众总数的83%。[5]且排名居前最受关注的微电影是关于“家庭亲情”和“梦想励志”两种类型。18~35岁是人文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年龄段,这个年龄的群体会广泛地接触孝道、尊严、爱情、宽容等等人作为“社会人”的人文观,而能有效帮助其观念形成的,不是说教而是“移情”。移情概念是由德国的费肖尔父子提出,并经利普斯、谷鲁斯等人的发展,逐渐完善为移情学说[6],作为移情主体的人,在移情过程发生时,有类似通感的情绪,会产生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感和情陷其中感。可以这样理解:以故事为载体,并以精彩的讲述为手段的微电影,就是一种很理想的移情方式。

观众存在自我人格,有着审美的自我意识,具有符合审美标准的情感指向性,作品如果要从审美上打动观众,必须以良好的移情效果为存在前提,这样,微电影审美中的那个“他我”才能变为“自我”。在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顺利的移情过程有一个中介,那就是视听语言的运用。在影视作品中,情绪是由画面、声音、音乐诸因素综合表达传递的,这就是视听语言的主要符号,应用得当,情绪就能顺利传达。审美主体可以对审美对象产生积极肯定的反应,也能产生消极否定的反应。即便是同一主题,因为创作者的不同,审美对象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从而引起审美主体完全不同的反应。所以,能否合乎企业营销目标对自身进行品格化的包装,并移情于观众,创作者是关键。

营销型微电影一般都是由品牌企业重金聘请颇有行业知名度的高手捉刀,因为这些导演对于视听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从而使他们影视作品的移情能力都不乏过人之处,使得大多营销型微电影在赚足了眼球同时,还积累了道德口碑。这其中,有不少本已属于在业界声名显赫的导演,导演微电影只是“玩票”性质:比如《宽容世界》导演陈可辛;《看球》导演姜文;《十二星座》系列的导演王小帅、陆川等人。也有些是声名鹊起的行业后辈:比如《父亲》导演肖央,因其第一部微电影作品《老男孩》而开启了中国微电影元年;《爱不停炖》导演韦正,其 导演的电视剧《爱情公寓》深受年轻观众追捧,身为80后的他早已拥有了远高于其年龄所能企及的业绩,这也使其成为第七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田埂上的梦》导演林珍钊,此人被新浪评选为2009中国十大新锐导演之一。还有些导演是从广告业界的大腕转型而来:比如《把乐带回家》系列导演徐佩侃,其1976年入行电影业,现在是专职的广告导演并拥有自己知名海内外的广告公司,在国际上荣获大奖的广告片逾20部,其广告客户几乎都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执导《记忆月台》的陈宣宇,任职台湾灵智广告的创意总监。更有知行合一的学者型玩家:比如《在路上》导演王强,此人是传播学教授、某公司艺术总监、曾导演若干部电视剧。在意识到名导和草根在微电影制作和传播上的影响力存在天壤之别后,各大视频网站越来越多地策划各种活动促使更多的“行家”和专业级的“玩家”与商业品牌联姻,投入到营销型微电影的制作中来。

上述列举的这类微电影人,正是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高手群体,他们力求在营销型微电影中通过故事的移情方式  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传达品牌的内在品格,与此同时,不论有意也好、还是不经意也好,都使这类微电影对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充满了积极意义。就这样,微电影在营销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品牌的品格塑造,还在不经意间使人获得了诗性,获得了能促进社会人文精神的道德体验。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星座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作为全省首批31个基地之一,江苏省天一中学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涵盖了数理化生地等科学课程、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等技术课程、人生规划与生活德育等社会课程,强调学科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相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基地作为STS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了以“创新实验室”为载体,以项目学习为依托,以研究活动为平台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本文即是在此建设实践基础上的一些思考与总结。

1.教学情境的空洞。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的显著特点,应较多地采用探究式的方法来组织学习。传统教学中,普通教室多存在模型、实物及现场环境等形象化要素缺失的共性,学生只能就课本中的抽象事物、原理进行简单和机械的学习。

2.社会生活的脱节。

即便在新课标得到广泛认同的今天,高度抽象知识的学习仍占据着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真实情境的缺失、原始问题的离场,将学生进一步束缚在课本世界之中,粗暴地割裂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的沟通和联系。这不仅导致学生无法从生活中有效汲取信息和教育资源,而且会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低下,导致其社会智能发育的不良。

3.科学精神的缺失。

作为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理学包括气候学、水文学、海洋学、冰川学、地貌学、土壤学等十余个分支学科,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受文理分科的影响,地理在高中普遍被视为文科,相关的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科学思维与精神等的教育活动存在严重不足。

地理课程基地建设的总目标是“满足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这与学校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提出的培养具有“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等人格品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使命是一致的。

1.地理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诉求之一是营造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大量运用模型、实物、图像、视频或软件等资源,借助图形化手段来表达和传递信息,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课程学习中的重难点可以通过模型建构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其图文转换能力,加深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转变及统一是十分有效的。

2.地理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诉

求之二是建设社会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引入真实问题、原始问题的学习研究,让学生体验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在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的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真正互通互联。互通互联不仅仅意味着整个社会都成了教育信息和资源,而且预示着学生也将对社会承担相当程度的责任,在促进地球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方面担负一定的义务。

3.地理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诉

求之三是树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将地理课程核心知识项目化,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为项目研究的过程,进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设、界定问题、研究实践、设计成果……依托项目化的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尽早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优势智能,激励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进行较为深入的个性化学习与研究,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合理、规范、专业化的科学研究思维与

方法。

为实现以上三大诉求,STS地理课程基地以项目学习为依托,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搭建项目学习平台。

在文化与制度建设层面,学校通过各类会议、材料、主题征文的形式,面向全校推出了“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理论。项目学习作为其中的第三类丰富课程,也是最高层次的课型,首先在课程基地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为了指导和规范项目学习课型的开展,《项目学习评价表》《学生活动记录表》《学生校本课过程性评价单》等一批学习评价文件先后编制并投入使用;为肯定和推动项目学习课型的开展,“青企奖学金”“恒丰奖教基金”等面向学生、教师的专项奖励基金相继设立并有序运作。

在学习环境创设层面,基于“营造可视化的教学情境”的诉求,学校改建、拓建和新建了一批创新实验室,与地理相关的就有天文实验室、矿石实验室、中草药基地、生态农场等;天一科学院E学习平台、市中小学天文联合会网站等在线资源库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项目学习的领域,丰富了情境的可视化手段;测光仪、SID监测仪、月球仪、矿石标本、中草药植物等设施设备的配置,为项目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装备支撑;紫金山天文台、阳山火山地质公园、中国药科大学等专业台站、科普基地、高校与学校的联合,则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技术指导。

2.设立名师工作中心。

为实现“树立规范化的研究方法”的诉求,学校通过教师自荐、教研组推荐、部门推荐等多种形式,在各创新实验室设立了名师工作室,促成了教师特长、专业发展,学生兴趣、个性发展,学校特色、优质发展三者间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

如笔者领衔的天文巡星工作室,联合地理、物理、艺术等学科的多位教师,共同出谋划策,提供分类指导,确保了学生在跨学科项目课题(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建设、月球陨石坑研究等)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技术原理、操作规范等方面的科学性、准确性。

名师工作室的设立,不仅是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培养教师,带动了一批教师向一专多能的具备跨学科教学、项目教学能力的复合型、多元型教师转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

3.建构核心知识模型。

“社会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强调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紧密结合,注重体验与探究,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要科学开展“社会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其关键在于核心知识的梳理及模型的建构。

核心知识的梳理,既要考虑国家课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册、选修5册)中的重难点知识,也要结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如“中学生学天文”“矿石鉴赏”)的特性需求,甚至是与高校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的衔接。梳理的第二步是建立层级式的知识树,将核心知识及其相互间的因果、从属或并列等各种关系直观、明了地呈现出来。第三步是购置或设计、研发教学模型,通过物态或非物态的模型建构,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立体化地予以表达。最后一步将是真实问题、原始问题的提出与导入,项目学习主阶段的开始。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核心知识提出的真实问题开展的项目学习,改进了核心知识的赋存情境、表达方式与传导方式,结合教师对规范化研究方法的指导,可以探索并形成校本化的项目学习课程体系模型架构,如项目引入方式、研究方法、操作程序、评价体系等;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研究精神与能力,而且养成关注社会、关爱社会的人格品质。

以“创新实验室”为载体,结合项目学习教学理念,在对核心知识进行模型建构的基础上,地理课程基地构建了“3+1”的课程体系,“3”指“三类丰富课程”,包括科普型、基础型和研究型三种;“1”指北京大学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

1.科普型课程。

科普型课程指利用基地资源,以体验为基本形式的,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为主要目的而开设的项目体验课程。

比如,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中有关“天体与星空”“太阳系与地月系”等章节的核心知识,地理课程基地设计了野外观星“天一观星营”项目、“科普实验与科技制作”项目,指导学生开展星空观测(辨识星座与亮星、观测日面与月面、观测大行星与深空天体等),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简易日晷、简易望远镜等),实验设计(彗星彗尾实验、陨石冲击实验等);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选修二中有关“海岸”“海洋水体”等章节的核心知识,基地设计了“天文巡星夏令营”项目,利用暑期带领学生赴浙江舟山等地开展活动,除观星外,还指导学生观察钱塘江口地貌,舟山群岛基岩海岸、砂质海岸,舟山朱家尖岛潮汐涨落规律等地理现象,基地还向上海交大“走向深蓝”海洋夏令营推荐了优秀学生。

2.基础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指结合学科核心知识,在普通教室或创新实验室开设的,以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素养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学习课程。

比如,在“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节中,基地设计了“移民外太空”为主题的项目课程。课程通过真实问题――“火星一号”移民火星计划作为导入,探讨了“火星在哪里”“火星上为何没有生命存在而地球上为何有生命存在”“应去哪里寻找外星生命”等问题,不仅解决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等),而且以项目为载体,营造了可视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引入真实问题的探讨,架设了连通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桥梁。

3.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作为最高层次的项目研究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及能力为主要目的,仅面向少数对地理及其交叉学科的项目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开设。

比如,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项目是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太阳系的演化”“月球概况”等核心知识的学习基础上,面向部分学生开设的。在此项目研究中,学生使用美国宇航局近月飞行器拍摄的月面图像,分析了月球陨石坑的类型(简单型撞击构造、复杂型撞击构造、多环盆地)、分布(正反面、不同纬度)、形态特征(深度、直径、结构特征)等,合作撰写的《Practical Measuring the depth of simple craters》等两篇论文顺利发表。比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项目组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有关“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一节教学的基础上,使用Sky Quality Meter-L对无锡市区光污染的地区分布、地平高度及方位分异、时间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实地测量与数据分析,据此撰写的论文《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研究》不仅顺利发表,而且还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国际天文学会普及办公室向学校发来函件,邀请项目组师生加入国际夜空光度监测网络Globe at Night-Sky Brightness Monitoring Network项目。

4.大学先修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指学校参与的北京大学先修课程(APUC)项目,主要面向学有余力且有意向报考高校地学专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的优秀学生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