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饰与文化论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从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化过程,指示行为和系统化的角度剖析了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符号属性及特点。将符号学作为研究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理论工具,对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图方式传达寓意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提出了将纹样符号转化为设计元素,更好的融入设计中。

关键词:符号学;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特征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服饰图案是人类记录生活经验和表达审美意识及寄托精神、信仰的特殊语言,是传承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就此角度而言,服饰图案则是种极其典型的符号。随着“中国风”的席卷,清朝宫廷服饰在当今已不仅仅代表服饰文化,它已成为了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符号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完整的符号系统包括符号化与指示行为两个层次。世界上的任何符号,无论是用于科学分析的推理性符号,还是用于表现情感的表征性符号,必定经历过符号构建与运用的过程。符号化是符号的构建,相当于语汇的形成,指示行为是符号的使用,相当于特定的言语,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语言系统。

符号学中所指的符号必须是能指和所指的双面体,应具有表现层面和抽象的内容层面,表现层面称为“符号表现”或“符号形式”,也称“能指”;内容层面称为“符号内容”也称“所指”。在符号学过程中实现的人类对符号的创造,对符号形式进行赋义、赋值,使符号形式具有对应的符号内容。

纹样本是由构图、线条、色彩等能指成分构成,它的寓意即所指表现的是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信仰的寄托和表达。就皇家和皇权而言,国盛民强王道仁政就是封建统治的者最高目标。清朝时期纹样发展达到顶峰时期,其宫廷服饰纹样综合运用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和民间传说等各方面因素作为构思的基础。QiQi8.CN 778论文在线

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功能基础、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纹样作为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存在的表现形式,具有装饰性、象征性和寓意性。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具有符号功能的作用。从符号学构成的角度研究纹样特征、符号学包括语义学、语构学和语用学三个部分。语义学研究符号传达的寓意、社会思想,即研究纹样元素传达的文化内容、象征意义;语构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关系,即研究其纹样元素间的组合规则;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问题,即人类对纹样的解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构学和语义学两个方面提取纹样特征。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本质可以概括为功能基础、符号意义及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二、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符号学分析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十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十二张纹样、龙纹、水纹、补服纹样、吉祥纹样、云纹、边缘纹样七种。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龙纹、补服纹样、云纹为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形式特征分析

(1)龙纹“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龙成为代表权势和等级的符号,龙袍成为天子的象征,龙成为代表皇室富贵与权利的符号之时,其面貌也转而变得威严、富丽堂皇起来。

在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中,主要有正龙、行龙、团龙纹样,期间饰以五色云龙。一是造型方面,龙的整

体造型形式为曲线形,这种韵律的动感将帝王的威严与至高无上的权力展现的淋漓尽致。龙纹主要有“C”和“S”两种曲线形式,其中正龙、团龙纹样为“C”形曲线;行龙纹样为“S”形曲线且动感极为强烈。二是构成模式,据《大清会典图》规定:皇子,龙褂用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及前后各一团,间以五彩;帝服的龙补,是胸前绣一正龙,即绣龙头正面龙身则盘旋成团,似乎是稳坐江山的象征,其意义要比历代升龙图案显得尊贵。因此可将构成模式大致分为:自由模式、对称模式、适合模式及组合模式。三是纹样的形式美法则,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分析,龙纹的形态包含了诸多对立统一因素,在形态构成上融进了统一与变化、均衡与稳定;在造型上以曲线为主,形体的主要部位则以优美的曲线构成,龙形在自由度上的“三弯九转”、“盘曲回旋”、“腾越潜伏”的运动姿态,形成了动静、刚柔的强烈对比,从而产生了庄严整齐的感觉。

(2)补服纹样

补服图案作为清朝官员品级的徽识,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文官补服纹样为禽,武官补服纹样为兽。官员的品位是:文官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紫鸳;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鸟。首先,在造型方面补服纹样属于方形构图,整体造型非常规则。其次,补服纹样的整体构成模式是以具象生物为主体,不同等级的生物饰有不同的纹饰。例如,清文二品官补子(盘金线补),锦鸡、海水、江涯、太阳(珊瑚珠绣)、祥云、曲水纹样(贯穿线状植物纹),清文五品官补子(盘金线补),白鹇、海水、江涯、太阳、祥云、曲水纹样(贯穿线状植物纹)。在构成模式上补服纹样采用了对称模式、叠加模式、连续重复模式、组合模式。第三,补服纹样在造型模式和构成模式中采用了统一与变化、对称

与平衡、对比与调和的法则,使复杂的补服图案显得稳定、庄严、整齐。

(3)云纹

在我国古代观念中,云行天空亦即为天。云为神仙驾乘飞升的工具,也是滋润万物的雨水来源,具有丰厚的文化意义。因此云素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有“祥云瑞日”之说。

日趋精致和复杂的云纹形式演绎,在清代推出了铺张、繁复的叠云纹。尽管一些传统云纹样式,如卷云、朵云或团云等,在清代装饰中并不鲜见,但叠云纹却是最具时代感的。在团云纹的基础上,叠云纹以均匀细密的波折曲线、层叠重复的弧旋勾卷和自由多变、连绵不断的组合形式,加以形态上的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与明代相比,清代的云纹形态既保持着平面化结构、又表露出对“厚度”的追求,它体现在从内向外涟漪般层层推移扩张的同形反复,这种形式处理,巧妙地赋予图案化的云纹以叠加般的“立体感”。虽然清代云纹的组合形式自由多变,但总体模式却保持朵云的意象,以便强调云形云态的流转飘逸。

QiQi8.CN 778论文在线

2.意义特征分析

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多的是作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而在现代上升成为一种符号,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精粹之一。

(1)纹样符号传达的内容

纹样是一种装饰,在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传达的重要内容就是等级的差别。通过不同纹样和色彩的差异来体现等级差别,官员的补服纹样明显的体现出等级。例如,清武三品官补子(彩绣补),豹海水江涯太阳曲水纹样边框(贯穿以植物纹),小朵花卉;清武六品补子(彩绣补),彪海水江涯蝙蝠(两只),扇子、宝剑、荷花宝瓶、金鱼、牡丹、如意、云、太阳、寿字纹和蝙蝠相间的边框。

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权力的象征。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设计还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即象征性符号。我们以龙纹为例,其实龙纹本身并不具有权利,在清代官服中,皇帝穿龙袍群臣穿蟒袍,以成为典型范例。按清朝的服制,龙袍只限于皇帝,而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中国历代器物和服装上都出现过龙的形象,但到了清代用“龙”做天子服装上的装饰和作为皇室器物上的图案,已达到了十分成熟和完美的程度。团龙,即以龙的正面形象组成团花装饰,有单龙或双龙圆形图案。用在皇帝的龙袍上,团龙图案一般用于袍服的前胸、后背,以此表现“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云龙,是一条或二、三条巨龙在云纹中转动的姿态,由于云纹是用刺绣表现绣线有深有浅,宛如龙身在浩瀚的云海中翱翔。由于图案变化生动灵活,故这种云龙多在龙袍、室内织物中表现,也经常在建筑、器物上出现。行龙,这种龙形图案,多作行走状,表

现得极为健壮有力,一般多在服装织物中的雕绣和建筑图案中表现。在龙袍面料中表现为与海浪图案融合在一起的“海水龙”,以及与穿枝莲、吉祥牡丹结合在一起的“穿花龙”,都是清代织物有的图案。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清朝宫廷服饰还传达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吉祥寓意。“吉祥”一词,始见于《易经》:“吉事有群”,“吉”意为善、利,“祥”本通指吉凶的征兆。可以说真正的吉祥纹样在阶级社会中才得以产生。清朝时期,宫廷服饰纹样主要有富、贵、寿、禧四类象征吉祥寓意的纹样。如五福捧寿是民间流传极广的吉祥纹样,以谐音为主的寓意方法,利用“蝠”与“福”谐音,而代表“福”故历来被视为吉样物而广泛用于人们的装饰上。五只蝙蝠象征五福,中心

的寿字,有祝福长寿之意,也有福运拱寿,吉祥祝福之意。因此,五福之意:一曰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曰有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荣华富贵,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

(2)纹样传达的文化内涵

吉祥文化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民俗文化现象。需要有特定的表现手法来表示主观的美好愿望。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吉祥文化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表现手法,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后随着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期间又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

中国文化在思想观念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易·说卦》曰:“立天与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构成了天地、自然、社会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并由此统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审美思想、艺术思维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审美思想,和谐并不仅仅体现于一种风格,它体现了艺术辩证法的原则。

老子的美学观点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之核心———“道”直接相关。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是万物之本。他意识到自然与人、人与社会精神方面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在老子美学观点的影响下,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中对自然的模仿体现得十分明显。因此体现出了自然之美。

3.色彩特征分析

清朝宫廷服饰纹样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五色(即黑、白、赤、黄、青),其色彩表现是感性得和表象的,强调固有色的强烈对比,夸大了色彩的特性。从唐朝开始,赤黄色(赫黄为帝王所专用),黄袍也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品色服”。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在清朝,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的。

其次他们还注意色彩之间的相互协调,并采用晕色法,利用明度高度的提高或降低取得纹样的统一色调。根据上述分析,清朝宫廷服饰纹样有三个鲜明的色彩特征:一是对五色的运用,二是鲜明色彩的对比运用,三是晕色法的运用。

三、结语

清朝宫廷服饰图案符号作为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它的意义远远不限于服饰审美及文化传承,而是作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成因源流的探究、对于民族意识及其文化情结的剖析、对于传统观念体系和社会历史进行深入了解的形式化因素和直观参照系,具有重要的例证价值和研究意义。

以中国元素为主体的设计风潮正在席卷设计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不少带有中国传统纹样或传统色彩的产品。这是以中国设计为主的必然的发展方向,但中国元素的融入不是表面的机械的模仿,而是要达到形神合一的完美结合。这也是设计师们现在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鸣.论清代官府制度及其文化蕴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4):77-97.

[2]孟祥义.满族服饰浅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93-97.

[3]常晓辉.满族服饰与皇权[J].满族研究,1994,(3):40-42.

[4]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5]刘丽.中国吉祥图案的衍变及其文化意蕴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6]姚远.中国传统龙纹图像与符号学意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7]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胡飞.工业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疆 民族服饰 旅游价值 开发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民族服饰是民俗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本文拟从民俗旅游的角度对新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旅游价值及其开发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让新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在民俗旅游中大放异彩。

1.新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现状

1.1新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的特点

1.1.1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新疆共有46个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为12个。每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在服型、色彩、图案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即使是同一民族,因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在服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也存在差异。这些民族服饰共同构成了新疆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1.1.2文化内涵丰富。新疆民族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结构、色彩、图案都可反映出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民族服饰中积淀的文化内涵表现在方方面面,像生活在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文化类型的民族服饰以简便、适宜骑马驰骋为主要特色,生活在天山以南的绿洲文化类型的少数民族服饰则以舒适、色彩艳丽为主要特色。

1.1.3色彩缤纷、图案丰富、工艺精湛。新疆民族服饰的色彩具有鲜艳、多彩、层次丰富的特点,体现了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本身多样化的艺术性、不同的色彩理念。如维吾尔族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中, 喜欢用对比强烈、鲜明、多层次的颜色。除色彩绚丽之外,新疆民族服饰的图案也很丰富,通常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动物和花草是游牧民族服饰图案的主要形象,绿洲民族则以各种花卉、枝、叶图案等为纹样。新疆传统民族服饰的工艺不但种类多样,其水平之高也令人赞叹。如维吾尔族女性仅在绣制花帽时就有丝线平绣、十字花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多种方法。

1.2新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新疆的民族服饰旅游产品已以其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民族服饰资源仍然处于闲置的状态,民族服饰旅游产品还未实现多样化。在已开发的民族服饰旅游产品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族服饰旅游产品种类单一,档次不高。如今在新疆的很多景区服饰旅游产品还仅限于租赁民族服饰和出售部分旅游纪念品。已开发的服饰旅游商品种类很少,且多包装简陋、做工粗糙,只能定位为中低档产品;二是不能做到“情”“景”相融。严格来讲,“少数民族区域景观应是风景和风情有机交融的地域空间综合体”[3], 但新疆许多民族区域景观“情”“景”分离现象十分严重。游客虽然身处民族区域景观之中,却常常见到的是身着现代化服装的少数民族同胞,无法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氛围;三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很多游客对新疆民族服饰的丰富文化内涵大多知之甚少。

2.新疆民族服饰的旅游价值

新疆民族服饰旅游产品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开发者和当地居民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民族服饰的旅游价值。以下就从实用、文化与经济三个方面来阐述民族服饰的旅游价值:

2.1实用价值

服饰本身就具有遮身蔽体、防暑御寒、装饰美化的基本功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用品。对于游客来说,虽然目前追求其纪念和文化意义在其购买动机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少数民族服饰鲜明的实用性也是吸引其购买民族服饰旅游商品的因素之一。

2.2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少数民族服饰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首先,就内容而言,新疆民族服饰几乎反映了各民族在不同时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状况,包括自然环境、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其次,许多文化现象可以欣赏但是不能够直接参与、体验。民族服饰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内容不仅可以观赏,而且可以直接体验,使人们对民族服饰文化理解更深。

2.3经济价值

随着文化旅游的日益兴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就新疆民族服饰而言,既可直接利用该资源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与其他民俗旅游资源相结合成为旅游吸引物,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刺激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间接地实现其经济价值。

3.开发新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的对策

新疆民族服饰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和很大的开发潜力, 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对其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要做到使民族服饰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又实现经济效益,就必须对新疆民族服饰资源进行全面和深度的开发。

3.1进一步挖掘新疆民族服饰的旅游文化内涵

新疆少数民族服饰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但对于多数缺乏专业知识的游客来说,仅通过走马观花式地观赏是无法领略到这些文化的。因此开发者应注意在不同的场景和情景中,采取适当的方式,适时向游客传输关于新疆少数民族服饰各方面的知识。向游客传播民族服饰文化可以采取工作人员讲解、文字说明、发行书籍、影视作品等多种方法。传输给游客的信息也应全面,不仅要包括服型、色彩、图案、纹饰等观赏性因素,还要包括民族历史、地域、风俗、宗教等文化因素及其制作工艺、穿着技巧,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疆民族服饰。

3.2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

新疆民族服饰资源是在少数民族具体的生活中发展而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服饰可以观看、欣赏,但更需要参与、体验,因为可供欣赏的民族服饰景观往往只能给游客带来表层的、浅显的体验,而需要参与的民族服饰旅游内容则会使游客产生内在的、深刻的旅游体验。不同类型的游客对观赏和参与的需求不同,因此,在开发新疆民族服饰资源时要采取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开发方式,做到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如针对参观观赏型旅游者,可采取在景区建设民族服饰展览馆的方式,展示该地区的民族服饰及其制作工艺。此外还可采取民族服饰装扮、开展民族服饰表演等以观赏为主的开发方式;针对了解领略型和参与体验型旅游者则应采取以参与为主的方式,如游客可以在服务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参与民族服饰的制作,或身着民族服饰游览景区、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等。

3.3开发商品型民族服饰旅游产品

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极具纪念意义和艺术魅力,同时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是游客旅游购物时的主要购物对象之一。当然并非所有的新疆民族服饰都适合开发为旅游商品,在开发时应选择那些便于携带,民族韵味浓厚的少数民族服饰,如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目前,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旅游商品在新疆旅游业中创收甚少,种类单一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民族服饰旅游商品多数为粗制滥造之品,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因此在开发民族服饰旅游商品时应注意提高其质量,要将工艺精美、质料上乘的高档次产品投入到新疆旅游市场中。

3.4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虽然新疆民族服饰资源非常丰富,但毕竟只是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不能单独成为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并且民族服饰如果离开特定的民族氛围,其吸引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很多时候民族服饰需要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整体的民俗旅游产品,从而展现其文化和艺术魅力。

3.4.1与民族饮食资源相结合:在民族饭店中如服务人员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为客人提供服务,或伴有身着民族盛装的演员表演的歌舞,能使游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文化。

3.4.2与节庆旅游资源相结合:

在新疆的众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盛大节日,如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在节日期间少数民族人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以示庆祝。因此,节庆活动也是向游客展示民族服饰的大好时机,游客还可以穿上民族服饰一起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这样可以使游客获得更加深刻和美好的旅游体验。

除此之外,民族服饰还可以与交通、民居、礼仪等多种民俗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概而言之,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是一项旅游价值极高的资源,但目前多数人尚未认识到其价值所在。如能对新疆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进行有组织的、系统的开发,引导各族人民充分利用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势必会对推动新疆民俗旅游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唐雪琼.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6):50-53.

[3]曲玉镜.我国少数民族服饰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J].民族艺术研究,2006:(3):51-55.

[4]王光新.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服装服饰艺术[J].服饰,2005.147:46-47.

[5]吴华,玉香.试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开发[J].民族艺术研究,2007.(3):44-51.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木偶戏;服饰;制作

1 扬州木偶的产生发展

1.1 扬州木偶的产生

木偶戏,又称为“傀戏”。早在唐代,江苏省扬州市已有木偶戏的表演。到了清代,扬州的木偶戏伴随着扬州戏曲的繁荣,盛极一时。20世纪40年代末,扬州市泰兴县就有100多家木偶戏班。50年代,许多戏班到外地演出,有的就在演出地登记,成为当地的木偶剧团。80年代,各种新型娱乐项目不断普及,但泰兴仍有十几家木偶戏班常年演出。现今的扬州木偶剧团是在泰兴木偶戏班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1.2 扬州木偶的发展

近年来,扬州木偶戏的表演样式不断改进,其中,如何突出木偶戏的“偶味”,成为艺术探索的焦点。强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提线、杖头、布袋等几个木偶品种,深化了木偶的独立品格,增强了木偶的艺术特征,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随着扬州木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十分注重这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近日,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公布《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支持名录――旅游演出类》名单,35个旅游演出项目名列其中,扬州杖头木偶成功入选。据悉,对列入国家重点名录的项目,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将给予系列扶持,包括简化演出审批程序、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旅游演出项目进入国际市场、培育旅游演出复合型人才等。

2 木偶服饰的设计

2.1 剧本的研读

剧本敲定后交由设计人员进行造型服装设计,设计人员拿到剧本后要熟通读剧本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个人物在整个剧中的关系,以及场景的安排和任务的设置都要在脑海里有个大致的印象。接下来要熟读剧本用简单的词语提炼出人物的定位。

2.2 与导演演员的沟通

将脑海里形成的初始服装形象同导演沟通,听取导演对人物形象的描述,设计人员如此可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同时与之前自己的认知作比对,不断改进提高,避免后期出图时不符合导演所想,需重新设计,如此费精力费时间。

现在的木偶戏提倡人偶同台,演员不似以前躲在厚厚的帷幕后面,而是走向了台前,演员角色定下后设计人员要与演员见面,了解演员。不是所有的演员都适合任何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有的演员肩宽,要避免设计露肩的服装,有的演员皮肤较黑选色的时候应选择提亮肤色的颜色。设计出演员喜欢的服装能使演员在台上能有更好的表现力。

2.3 与头饰化妆造型部门的沟通

在扬州木偶研究所,造型部门是一个整体,有化妆部门,服饰部门,头饰部门,造型部门,部门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木偶戏作为一个特殊的舞台演出剧目,造型艺术和演员表演是两大支撑点,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由此可见造型艺术的重要性。相对其他三个部门而言,造型部是所有部门的先行者,人物的造型出来以后,化妆才得以有人物可画,服装部门才有尺寸去量体裁衣,头饰部门根据人物的头围制作符合人物角色的头饰。化妆是木偶的门面,在舞台上首先最吸引观众的是人物的脸部和服装,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妆容,人物肤色的黑或白,女性眼影的搭配等等都是同服装的配色息息相关的。头饰的制作要同服装相互呼应,看上去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有时候头饰的用料需要同服装的用料相同。

2.4 领导的最终确认及任务单的下发

设计好的效果图不仅仅要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和协助,还要将设计理念向上级领导汇报获得最终确认。上级领导经验丰富对市场以及各方面会有一个整体性的综合把握,不足的地方悉心听取意见,做一些调整。最终敲定后由部门经理制成制作任务清单及所需完成的时间。

3 木偶服饰制作的特殊性

3.1 特殊表演要求的服饰

木偶服饰根据人物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服装的配合和支持。木偶变脸是川剧的一项绝活,变脸的木偶装置有很多种,不管是怎样的方式脸谱都是从颈部掉落入身体的,倘若颈部与身体的间隙太小,脸谱掉落时会卡在脖颈处从而失去表演的精彩,所以剪裁此类衣服时要加大前片衣服领口的深度。因为变脸木偶的机关较之复杂,尤其装置的面皮是需要将身体内的面皮拉至颈部,再贴到脸上。

又比如如皋木偶剧团在扬州木偶研究所定制的三套出国演出的衣服,需要在几秒钟之内脱掉外面真丝制成的衫,当初想到在肩缝处用子母扣缝上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真丝面料的特殊性,一不小心轻轻一勾就会出现一个小洞。因为是古代的衫,袖子与肩缝的夹角度为零,那么我们只要关注腋下空余量的大小,太小,不易于快速脱衣,太大又会影响美观,所以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稍稍放大即可。

3.2 木偶服饰缝制的特殊性

木偶的服装尤其是大袖子的汉服,袖子很长时手签部位如果从袖口的地方出来会有很多的褶皱很不好看,于是在适合手臂的长度部位留出两寸半大小的位置不缝合,两寸半的距离是根据木偶表演时手臂动作幅度的大小总结出来的经验,表演时布料会随着臂膀的动作跟着走,太小则没有足够的空间,做动作时会卡住,姿势不能做到位,影响表演的质量,太大则影响美观,布料不随着臂膀的姿势左右运动。

木偶的裤子是三个裤筒,第三个裤筒是用来放操纵命杆的,以往是跟着裤子一起裁剪,加在裤子后片的龙门处缝合,但是白白增加了腰围和臀围也就是多了普通裤子后片的大小,穿在木偶身上会显得腰围和臀围很臃肿,现在裁剪第三个裤筒时腰围处第三个裤筒缝合的地方每一片仅多出三寸,减少了之前增加的量,比裤子的后片多出五寸,脚口处保持七寸的大小,这样的改良在木偶实际表演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且大大增加了美观。

3.3 布料的再加工

为了更木偶更加生动形象,设计布料时常选择带花纹的。现实生活中有时并没有效果图上一模一样的布料出售,需要进行面料加工。譬如木偶剧《琼花仙子》中仙子布料的花纹是用颜料画成漂亮的琼花进行再加工的,也可以从适合的布料上剪下想要的图案贴在缝制的衣服上。

4 结语

社会在发展,木偶的服饰将不断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眼光。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木偶的发展与时俱进,将原有的技术巩固提高的同时吸引更广大的观众,尤其是儿童市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不断地推广巩固提高木偶的影响范围。

参考文献:

[1]丁言昭.中国木偶戏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2]侯莉.中国古代木偶戏史考述[D].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3]陈年生,封保义,焦锋,郑平.傀儡演真情:扬州木偶艺术[M].广陵书社, 2009.

[4]杨媛媛.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本土设计创新[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让世界进入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增强国家文

>>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 论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 塑造国家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提升 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 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形象传播 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国的软实力追求 软实力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 论电视文艺塑造国家形象的软实力 文化的科学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印度传媒与国家软实力的构建 试析纪录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传媒与国家形象塑造 文化外交与国家形象塑造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论文化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军队国际形象塑造 “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构建 服饰文化与国家形象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2009-04-25.2009-04-25

3.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2010(5)

4.于运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J].对外大传播,2007 (1)

5.李向民,王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G].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6.黄力之.论国家形象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1(4)

7.门洪华,周厚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J].国际观察,2012(1)

8.刘国强.国家形象传播:作为国家认同双重机制的考察[J].求索,2010(9)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WWw.133229.CoM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服饰;版画;蒲国昌;王建山

黔东南苗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少数民族,一年之中有很多的民俗节日,所以外界的人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百节之乡”。黔东南一直以来“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文资源,以及和平建设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给版画家提供了宽泛的创作选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一、黔东南苗族服饰

用儿时母亲亲授的一首苗族歌曲,揭开苗族服饰的面纱,这里是用汉语翻译出的苗语的大概意思“这个帽子像朵花,头上顶了一只鸟,全身都是银光亮,脖子几大圈,手上几大圈,腰上一圈小铃铛,老少和妇女,银饰来装扮,一步响叮当,二步响叮当,响完整全身,热闹了完整个寨子,你说那个来,我说新娘来,个个穿上银饰服,欢天喜地出门迎新娘。”每到苗族的各种节日,苗族的女人们都会,穿上绚丽闪亮的银饰服装,尽情的展示自己以及家庭的,美满幸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凤冠,是指银饰帽子,在冒顶中间有一只大于其他装饰图形数倍的祥鸟凤凰,凤凰周围簇拥着有类似花、草、蝴蝶的具有唯美感觉的装饰图形,相互紧挨着,给人一种圆满热闹和谐的整体效果。象征着国家民族的兴旺团结。

2、胸颈饰主要是指在脖子上装饰的银饰,有的圈小,压着衣领。有的则很大像链环,长长的链环挂到脖子上可下及腰部。银胸吊,里面雕有装饰动物龙、马、鱼等与花卉等等。

3、银围腰链是用于装饰服饰,缝在一条绣花布上,用银饰打造成各种花纹装饰的圆形银片和底部吊着一排精致的铃铛、绣布的两端也有吊有铃铛。主要是用于系紧服装,因为苗族的服装整体比较宽松,系上腰带可以修身保暖,艺术的角度可达到整体协调的装饰美。关于汉代的服饰有何关联,还待考证。

二、版画

版画分为木板、石板、铜板、丝网版、胶版等,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木版画。木板画分为、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木口木刻等。文中列举的两位画家的作品分别是蒲国昌的《节日》黑白木刻和王建山的《皓月当空》绝版木刻。

1、蒲国昌版画作品分析

1.1、蒲国昌创作的版画作品《节日》就是以黔东南苗族服饰为题材,作品个性鲜明,极富创造性。著名评论家谢啸冰评论他是说到:“面对蒲国昌的大量作品,我却突发奇想,我好事地去想从他的作品中解读出某种或可闪现的后现代的端倪”。在一个访谈中他说道:“对造型的要求特别严格,一个模特在那边,着重他的气息,他的内在。哪怕是现在我主要以变形手法创作作品,依旧很讲求作品内在意义,要求其中要具有一种深度,要有趣,要有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纯形式的变化。哪怕你把形变得再怪,也要包含这种内在意识,它才能够抓住观者的心,才会有一种吸引力。我现在所创作的这些变形的对象,是我对写生的对象,或者是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照片的自我再创作。我自己觉得这种变形的艺术手法在当时的艺术界算是最早的了。”

1.2、作品《节日》技法中,刀法老练、简洁、在表现技法上点、线、面结合,刀法语言简洁明了,转折有力而“随意”,像书法用笔中的高山坠石般的力量。刀与木板的矛盾生成出了独具特色的刀味和木味的版画效果。银饰项圈的表现技法,看似随意而又生动,细节和形式美感都具有独有的版画语言,表达出少数民族人民的淳朴气质。

1.3、两个人物的项圈,在表现技法上采取了,相对的阴刻和阳刻,主体人物采用了阴刻的方法,把项圈的形状直接刻掉,显出白色,在空间对比中与后面一位人物的阳刻技法明显有前后关系。

1.4、装饰性十分强烈的苗族服饰苗族图腾,在黑白木刻的版画中表现出来可能会稍有些不醒目,过于琐碎和凌乱,画家用大块的纯黑和纯白来存托出,主题人物及其服饰的细节。最终给人一种丰富而且有条理的美感。达到苗族服饰地域文化和当代版画创作中的一致性使得画面更具有艺术魅力。

2、王建山的版画作品分析

王建山是我恩师之一,在教学中他十分活跃,常常教育我们学习中要懂得“拿来主义”。作品《皓月当空》中个个盛装下的苗女就如同,一座座银灿灿的银塔山所表现出的即古朴又典雅又圣洁的美。

郑波在文章《圆形符号的艺术世界――解读王建山的版画艺术》中写道:“王建山版画有着自己的独特面貌,给人的感觉,它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既有地方色彩,又有个人风格。王建山在借鉴西方近现代艺术同时,在其版画作品中融入了油画的色彩,国画的线条和渲染,工艺的构成等诸多艺术手法,极大丰富了其版画的表现力。”

2.1、构图:整体构图平稳、简洁主体人物在偏正中间的位置,上下左右都留有余地空间,人物形象大小适中,给人感觉平和大气。

2.2、语言:作品的装饰性很强,吸收了西方艺术家的元素,画面主要以圆符号对黔东南苗族服饰进行创作。从头部开始谈,苗族银饰主要是以植物、动物等形态各异的图腾,然而在王建山的作品中主要是以圆符号为艺术语言,其艺术提炼概括性非常强,用大小不同的圆形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同时也具有苗族服饰与生俱来的美感,这就是一位艺术家的艺术综合修养的结晶。

2.3、色彩:整体运用了暖黄色调,主体人物用了鲜艳的金黄色,色彩鲜明主题明确。金黄色调中运用了对比的紫的。使画面得到了一定的调和。

三、苗族服饰在版画中的艺术魅力

苗族的民族文化魅力,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呈现出不同的画面,产生了绘画艺术的多样性,多元性。由于不同的技法,产生出画面的异彩纷呈,给大家展现出艺术的多样性,这些就是黔东南艺术的魅力所在,是不可缺少的文化魅力之一。在作品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画家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在大节日中的喜悦心情,透露出苗族人民朴、实憨厚。谈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在中国当代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作品,文中仅仅谈了两种艺术样式,黔东南苗族题材在版画中呈现的艺术魅力,远远不是这简单的只言片语可以诠释清楚和完整的,大江之水只取一瓢,但愿多彩的民族艺术可以得到更多的优秀艺术家的展示和艺术欣赏者的认同。

贵州版画在平稳发展中显示了旺盛的活力和进取精神。版画家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探寻,从较高审美层次去观照对象,自觉从民族风俗的表象深入到文化层面的发掘,对既往形成的艺术语言进行突破和超越,进一步探索版画艺术语言的纯化及制作技巧。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CX2014SP167

参考文献

[1]吴茵,黑白版画的色彩语言教书育人[J]。2011(03).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清代服装;解构主义;发扬文化传统;开拓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82-02

当今的世界是个全球化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中国也应该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恢复,从而来复兴承载在服饰上的传统文化。如何正确、系统、科学地利用我国服饰的传统文化,与艺术相结合进行再创造,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借助传统服饰文化和艺术的进展进行蜕变和融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结合点,是寻求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发展的一条出路。

本文以解构主义在服装上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运用中国清代传统服装造型结构及其文化内涵,从而颠覆中国传统服装。利用现代服饰的“形”来表现传统服装的“意”,用传统服饰的“意”来充实现代服饰的“形”。使之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融合,达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目的。

一、中国清代服装的特点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在清王朝统治的二百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冲击和影响。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二、如何将解构主义设计方法运用到清代服装设计中

(一)什么是解构主义的设计方法?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顾名思义,有着“分解与构成结构”的意思,解构主义一词是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相对的,可认为是对结构的破坏与重组。简言之,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主义服装设计就是将服装结构、色彩、图案、材料进行二次的设计。

(二)运用解构主义的设计方法

1.对清代服装原有结构的解构

对清代服装的结构的解构在构思和创作中,通常包括分解和重组两部分。对服装的分解往往是有目的地撕裂,拆开固有的衣片结构,打散原有的组织形式,通过加入新的设计形式重新组合,拼接,再造,使之呈现全新的款式和造型。例如服装上衣(如图1)运用现代女装原型前片立体裁剪,重叠反复。服装后背(图4)将左肩露出,破坏原有的完整对称性。(图2)上衣前后片利用传统盘扣连接,服装下装保留中国清代传统服装样式。

将现代裁剪裁片样式和传统服装样式结合表现。服装下部前片运用皇帝衮服样式,后片运用皇帝的黄袍雨衣样式。服装保留传统款式特点,结合现代流行女装,利用清代传统盘扣将前后片连接。袖子左右不对称,袖口纹样做成中国传统龙的鳞片来装饰。

作品图片:

2.对清代服装材料的解构

服装材料的解构方法表现在对服装面料的重新改造,不同材质的面料通过缝合、刺绣、镂空等工艺手法,再重新结合其他材质来表现面料的新外观。在面料上添加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使原有的面料材质做出新颖的效果。

基于现有面料的基础上进行再构思和再设计,通过对面料的再处理,使其产生区别于原来的异样效果。(如图5)例如:拼接、打褶、抽裥、镶滚、悬垂、叠加等手段将原本平整感的面料产生半立体、具有不同肌理质感的效果,彻底改变原来面料的本性。

3.对清代服装图案,色彩的解构

将传统图案和色彩通过重组、分解、重新整合拼接在现代服装中,同时也将不同风格的图案结合,这样图案和色彩可以不用受到传统的限制,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图 6)

例如,(图7)服装图案灵感来源于皇帝吉服下摆纹样中的下幅寿山江牙,八宝平水。用刺绣的手法作出立体浮雕效果。服装后背龙纹灵感来源于朝褂中的行龙龙头部分,也是用手工刺绣的方法做出立体浮雕效果。

三、结论

在当今潮流里,将传统元素结合新的潮流设计突破了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颠覆性的设计。我们要巧妙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进行时尚设计是为我国服装业开拓国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探寻中国传统元素与时尚的契合点,寻求中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出路。运用新思维设计手法对传统服装进行新的演绎,而将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运用到中国传统服装设计中,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北京文化出版社,1984年.

[2]周飞,高春明.中国历史服饰.学林出版社,1983年.

[3]李正玉,裴仁淑,张庆惠,南厚先.清代服饰史.萤雪出版社,1999年.

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舞蹈服饰 民族舞蹈 相融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30-01

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舞蹈服饰也在打破和革新民族盛装中。在这个过程中,为适应艺术创新民族舞全力打造民族舞蹈艺术形象的要求,民族舞蹈服饰设计总是在民族盛装的基础上,对其款式、色彩、面料、饰品、材质、图案纹样等服饰语言,做全方位的艺术筛选、解析、重构、演化和兑换等,从而富有创意地设计出既有利于舞蹈肢体活动和动作表情的、又蕴涵着舞蹈作品形象精神话语的、同时还具有新鲜视觉艺术效果的民族舞蹈服饰。

一、舞蹈服饰的概念

在探究舞蹈服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服饰的一些基本问题,而服饰也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饰,即指服装上的装饰,诸如服装上的饰品、色彩、图案纹样等。广义的服饰是服装和装饰的总称[1]。

服装,我们众所周知是指穿戴于整个人体的衣物,其中既包括遮身蔽体的衣服,也包含人的帽子和鞋子。装饰,则是指对人的整体外形进行全面的修饰打扮,其中既包括各种饰品、色彩、图案纹样等对人进行的装扮和点缀,也包含对人的头发、脸面等所进行的发型、化妆等修饰打扮。

所以,广义的服饰概念内涵,事实上是与人的整体形象相关联,它既包括对人进行全面包装的服饰,又包括对人的整体外形进行全面修饰的装饰。

这里所谈及的舞蹈服饰概念内涵,不言而喻是与塑造整体舞蹈艺术形象相关联的。用书面语言来讲,它既包含使用首服、足服和各种躯体服,又包括对舞蹈演员的整体外形进行全面修饰的装饰概念,如使用头饰、腰饰、足饰等各种饰品、图案花样、色彩搭配和各色珠片等对舞蹈演员进行装饰点缀的部分;还包括对舞蹈演员的头发、面容等所进行的发型、化妆等修饰打扮的部分。

概括的来讲,舞蹈服饰的内涵,实际上包含着服装与装饰两个部分。通常iii我们的平常演出为塑造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在舞蹈表演开始前我们总要根据舞蹈角色造型要求,使用既定的舞蹈的服装和装饰,来对自己进行全面的修饰和装扮,从而使自己由生活的状态,更好的跨越到舞蹈作品中的角色状态。

二、舞蹈服饰的萌芽

注视舞蹈服饰,我们会不由得为那些“模拟与奇幻、写实与浪漫”交织整合成的造型语言和造型方式怦然心动。在这里,人类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精神景观等,几乎都能以舞蹈服饰自有的造型语言和造型方式得到体现。从自然界的宇宙星辰、山川兽石、花鸟鱼虫,到人类社会的精神情感、、审美观念、地位身份等等,都能做成头饰戴在舞蹈者头上,或调用色彩绘绣、镶嵌成图案饰在舞者的衣服上,或制成某种形式的衣服穿在舞蹈者的身上,或做成饰品戴在舞蹈者的身上,等等。而探究这些问题的由来,我们探索的视线便会被引向舞蹈的起源。

在最原始的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就要通过劳动来获得食物。最开始的劳动指的是狩猎,以狩猎为生存方式的原始人,从本能地模仿狩猎对象中,发现了披戴兽皮兽角、挂饰鸟羽等,装扮成鸟兽模样、做出鸟兽动作所带来的神奇效果――它使得不易被原始人靠近和捕获的鸟兽,由于被原始人的模样形象所迷惑而变得容易靠近和捕获。狩猎成功率的提高,生存利益的获得,又给他们以舞蹈的激情。这种身着兽皮鸟羽的行为,就是最初原始人舞蹈中的舞蹈服饰。

随着生活水平的渐渐提高,原始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崇拜。于是,有些自然体,诸如动植物等,被看做是与某氏族有着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的,则被尊崇为本氏族的图腾神、保护神,而有了图腾崇拜。而原始人落实崇拜所采取的具体步骤手段,往往是以“原始宗教舞蹈”为重头戏的宗教祭祀仪式[2]。为了感应和召唤神灵以降,仪式的展开总是伴随着带有自觉角色意识特征的对各路神灵以及与神灵有关的多种角色的装扮、模拟、迎送、取悦、求祷和借助神力打鬼驱疫的种种舞蹈情节。

显而易见,就在这种明确的、有意识的角色扮演中,舞蹈服饰不仅悄然萌芽,形成了自己的原始造型特征,并且这些原始造型特征,还将舞蹈服饰引向了创造发展之途。后来的舞蹈服饰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跟随者社会历史的发展步伐,滋润着舞蹈文化的阳光雨露,而逐渐成长为舞蹈服饰的参天大树。

结语

通过本篇论文我们不难了解到舞蹈服饰是舞蹈形象最外显的形象造型。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首先它的舞蹈服饰就应是成功的。幻想当大幕升起,舞蹈形象开始的一刹那,首先闯入观众视线的往往是舞蹈演员的身体着装,演员妙曼的身姿与服装揉为一体,令人不禁叹为观止。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舞蹈服饰也在不断地“弃旧创新”,它不仅是作为舞蹈作品的包装品,它也在一定的基础上点缀着整个舞蹈作品,适当的遮盖弱点,突出着舞蹈者的优势,为整个舞蹈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