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1篇

近10年来骨科出现了许多医疗新技术,包括内固定技术、微创骨科等,有力地促进了骨科相关疾病护理和理论,给骨科护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2.3熟悉操作系统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器下完成的手术,除特殊的手术器械外,还常有复杂而又精细的光学照片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组成。所以,手术护士对于系统的熟悉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系统的良好维护也是必不可少。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2篇

早在他12岁时便进入少林寺武术培训学校习武,18岁便入伍当兵,复员后由于受传统中医文化影响,特拜著名中医学专家袁健强博士为师,勤学苦练7年之久,后又进广州医学院进修深造3年,专心攻读《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经络脊柱学》等理论和临床实践。

如今,他已在广州医学院诊所、广州国医馆有近二十年的临床经验,二十年他都始终如一执着于他的事业。

曾获中国人民总后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中医药重点诊疗技术项目、并由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交流中心负责组织研究实施并向全国推广的独特的“三步定位诊断法”及纠正脊椎错位 “四步十法”,恰是“龙氏脊椎正骨手法”的创新之处。

而“龙氏脊椎正骨手法”是由全国著名骨外科专家魏征、龙层花教授以脊椎病因治疗学为基础,综合中医传统手法之长,集40多年经验独创的一套中西医结合正骨手法。

作为盛国芳的恩师袁健强博士,是“龙氏脊柱正骨疗法”传人,80年代始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州医学院时,并师从魏征、龙层花教授学习龙氏正骨手法。

袁健强博士,90年代赴美国留学专修脊骨神经专业和另类医学,其间将中医经络按摩、脊椎正骨推拿、针灸等祖国传统医学的适宜疗法在美国推广应用,得到当地病患者和医学同道的好评。从事中医经络脊椎正骨推拿、按摩、针灸临床20多年,对治疗颈、肩、腰、腿痛及脊椎相关疾病所引起的头晕、头痛、失眠等脊源性的内科顽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袁健强博士是广州市荔港国医馆馆长,广州医学院所属广州市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康复保健培训部主任教授。

作为袁健强博士门下,盛国芳由其专教“放松肌肉、气功点穴、整骨复位、疏通经络”等正宗的龙氏脊诊整脊手法,这一学就是7年。后又进广州医学院进修深造3年,专心攻读《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阴阳五行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经络脊柱学》等理论和临床实践,并且在广州医学院诊所,广州国医馆几年的临床经验,由袁健强博士教授专教《放松肌肉、气功点穴、整骨复位、疏通经络》等治疗手法。

基于脊柱病因理论创立龙氏正骨法

支配人体五脏六腑的神经都是从脊柱发出的,脊柱是人体生命的栋梁。在从爬行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脊柱所受到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直立行走的人,全身的压力都集中在脊柱上。例如经常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族、开会多的人,很容易出现由脊柱引起的疾病。其实,早在1959年,魏征、龙层花教授研究颈椎病后发现,不少病人在脊椎病好转时,原有的内脏(器官)病症状同时好转或痊愈,就开始立项专门研究脊椎病与内脏病症的关系。经过大量的临床解剖及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官能症、头痛、眩晕、高血压、原因不明的胸闷、心悸、失眠、顽固性呃逆、冠心病、心律失常、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痛经等,特别是许多病因不明、屡治不愈的70多种内脏疾病多与脊椎疾患有关,提出了脊柱相关病因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了龙氏正骨手法。

龙氏正骨将中医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结合进行手法的革新,形成一套针对脊椎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脊椎病的手法。这套手法可以对脊椎病因引发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其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正在推广应用,上海人才培训出境中心、世界自然医学联合总会也加入了推广之列。

脊柱相关病因理论是从脊柱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脊柱相关病因理论的核心是,脊柱关节的错位,压迫邻近组织,从而引起相关的疾病。运用正确的手法纠正错位,解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从而使相关疾病得以迅速康复。脊柱相关病因理论的出现,在病因学方面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它打破了以往的分科界限,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许多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规律,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探讨。

注重三步定位诊断是关键

据盛国芳介绍,龙氏脊柱正骨与其它正骨疗法的区别,主要是龙氏正骨注重三步定位。第一,神经血管体征的定位。病人主诉哪里痛,就考虑哪个部位,是什么神经支配,病根在哪里;第二,触诊定位。根据西医的脊椎解剖理论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对脊椎的触诊有横突、棘突和后关节突。横突两边是对称的,棘突居中,后关节突也是对称的。在检查的时候,用手触摸两边的横突是否对称。从第1颈椎横突触摸到7颈椎横突,如两边不对称,一边凹进去,一边凸出来,凸出来那边压下去有压痛感,就表明是病态的,是错位;第三,最后通过X光、MR、CT影像手段进行客观的诊断定位。通过触诊判断错位的形式,结合神经血管体征定位,来综合分析究竟是哪节脊椎出了问题,最后再结合放射影像诊断定位进行确诊。

三步定位是用于诊断,诊断之后再进行治疗。如是疼痛是压迫神经受压、中下方脊椎错位引起的,先通过神经定位是哪一节段脊神经受压,然后再通过触诊进行判断,最后通过X光确诊,诊断完成之后就要用对应的骨伤复位手法进行复位。如果疼痛是由于下段腰椎的侧弯侧摆式错位,就会有压迫神经感,就会出现肩痛、背痛、手痛、腿痛等,就需要用侧位复位法进行复位。龙氏手法的一个特征,就是根据不同的错位形式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矫正。需要注意的是,龙氏正骨适用于各种腰痛、脊髓型颈椎病、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慢性腰扭伤以及内科疾病等,而对于患有腰椎结核、腰椎肿瘤、严重骨折、严重腰椎滑脱、马尾神经症状、嗜伊红肉芽肿等情况都不适宜进行矫正。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前要选择适应症,排除禁忌症,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疗效。

正骨过程中要把握的要领,首先诊断很关键。如果一个病人弯着腰来求诊,那我们就要通过检查,判断是什么问题,是椎管内的问题,还是椎管外的问题,还是第几椎关节的问题。这时候,三步定位就派上了用场。其次,手法要娴熟到位。正骨推拿手法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放松手法;第二步正骨手法;第三步强壮手法;第四步痛区手法。病情较轻或初次患病的人,只作放松和正骨手法即可。手法重点是正骨,放松手法保证正骨顺利而避免人为的损伤;强壮手法是正骨后进行软组织治疗和点穴治疗,对慢性久病的人十分有效;痛区按摩有良好的安抚镇痛作用,是推拿的传统方法,但在正骨推拿中只作为辅助治疗和结束手法。

盛国芳坦诚,做这一行20多年了,做起来虽然说是得心应手,但任何一种医疗技术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创新、实践,才能得以不断提高。

“在平时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颈椎问题,龙氏手法安全简单无痛,大部分的问题在十分钟之内能得到有效缓解,是建立患者对我们信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盛国芳说。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3篇

协和八年,延安十年

1960年的夏天,18岁的邱贵兴考入了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八年制医学院校――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这里,邱贵兴既感受到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美丽环境与优雅气质,也被她的学术氛围和科教传统所熏陶,更继承了母校“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

1968年,邱贵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为了响应 “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他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他的村医生涯。当时年仅26岁的他,在延安一呆就是十多年。

在延安的岁月里,面对极差的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和众多的患者,邱贵兴除了要处理他所擅长的外科问题外,还得解决内科、骨科、儿科、妇产科等其他学科的临床问题。现实的情况迫使他不断学习,使他掌握了扎实的全科医学知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临床工作经验。

在陕北农村,由于交通非常不便,患者如遇到难产、摔伤、急腹症等急症,根本无法送到医院抢救,因此,邱贵兴经常在半夜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行走在陡峭的崎岖山路上,也记不清有多少次面临紧急时刻,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凭借着手电筒的光线做手术……

当年,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延安,对邱贵兴而言,的确是十分漫长的考验和锻炼。但邱贵兴和他的夫人、同班同学林守清(现为我国著名妇产科学专家)同甘共苦,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手术时互当助手,解决了许多疑难病症,他们从艰苦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特别是当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和对他们的极度信任,让邱贵兴有着身为医生的极大成就感。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邱贵兴的从医之路,也历练了他的人生。

脊柱畸形矫正术:使中国人“挺直腰板”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为了向更高的医学高峰攀登,37岁的邱贵兴和夫人林守清以过人的毅力,刻苦复习,先后考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邱贵兴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日子里,依然面对着各种艰苦的条件,他白天上课、做临床工作,晚上去实验室做实验、搞科研,经常忙碌到午夜。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确性,他利用放射科淘汰下来的X光机,亲自抱着实验兔子照X像。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健康作为代价,在缺乏放射防护的条件下,照了整整两大箱宝贵的X线资料。1982年,邱贵兴获得硕士学位,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荣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这是他刻苦求学、忘我求知的奖励和回报。

求学时期,邱贵兴经常查阅学科资料,当他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脊柱侧凸患儿的照片时,便坚定地选择了一个主攻方向――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是骨科最艰难、最凶险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脊柱畸形矫正在我国脊柱外科领域还是空白。1986年,已入不惑之年的邱贵兴远赴加拿大,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世界脊柱侧凸学会前主席Armstrong教授,重点学习脊柱畸形的矫治和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1987年,回国后的邱贵兴开始独立承担大量的脊柱外科临床工作,特别是应用Harrington、Luque等新技术治疗了大量脊柱侧凸患者。邱贵兴与他的同事一起启动了我国脊柱侧凸的规范化治疗,掀开了中国脊柱侧凸治疗领域崭新的一页。

邱贵兴曾经参加了北京协和医院对北京地区两万多名中小学生的普查工作,发现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06%,天津的普查结果是1.14%,山西的为1.44%。青少年脊柱侧弯不仅会引起严重的躯体畸形,影响心、肺发育,丧失劳动能力,而且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导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残疾。我国的脊柱侧弯患者不但发病绝对数量大,而且畸形严重程度高,大量的严重残疾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负担,也给脊柱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Harrington及Luque等技术虽然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手术,但只能做一维或二维的平面矫正,而脊柱侧凸是一种立体的三维畸形,因此,有的患者术后虽然侧弯得到矫正,但是驼背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走路了。为此,国际上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三维矫形手术。邱贵兴在以往Harrington、Luque、Zilke、Galveston、Dick、Steffee、RF、CD等手术的基础上,较早地引入并积极推广CCD、TSRH、CDH、USS系统等脊柱固定器在临床上的应用,使脊柱手术从单纯的一维矫形转向三维矫形,提高了治疗效果。

邱贵兴不仅及时引进、熟练应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来治疗脊柱外科的疑难病症,还在国内大力推广应用,以更大范围地造福患者。对于一些严重僵硬的脊柱畸形,过去一般采用前、后路分期手术,疗程长、费用高,效果并不满意。为此,邱贵兴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前、后路一期同时手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不仅使治疗时间由平均33天缩短至18天,而且显著提高了疗效,大量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邱贵兴还不断地创新研究,发展我国的脊柱畸形治疗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方法创新到器械改良,他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邱贵兴创建了用于研究脊柱侧凸的模拟人体直立姿势的双足鼠动物模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邱贵兴全面系统地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深入研究该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作为第一发明人,邱贵兴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该系统在2002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用于临床,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与进口产品相比,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2006年年初,邱贵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十余年来,数以千计的脊柱畸形患者在邱贵兴教授的治疗下“挺直腰板”,开始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协和分型”引起中外骨科学者高度重视

邱贵兴的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包含了所有脊柱外科技术,强化了脊柱功能重建的理念,提高了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骨折等脊柱外科常见病的治疗水平,因此,脊柱矫形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整个脊柱外科的发展,并引领着中国脊柱外科向国际顶尖水平迈进。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脊柱侧凸、脊柱后凸、强直性脊柱炎的矫形,脊柱肿瘤的切除固定,脊柱结核的治疗,椎管狭窄、脊柱滑脱的减压、复位、内固定,颈椎病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脊柱疾病的治疗,也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还通过讲座和手术,向许多年青的脊柱外科医师传授自己宝贵的经验。

早在大约100年前,国际上就已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了分型研究,但直到1983年,美国人King才首次对脊柱侧凸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型,这种分型是建立在平面矫形基础上的,且只有5种分型,不够全面,依据这种分型进行手术,术后失败病例多,不少失败病例术后畸形加重。2001年,美国人Lenke教授提出了新的分型,初步体现了三维矫形理念,较为全面,但未包括脊柱的旋转扭曲,且该分型共有42型,十分繁杂,可操作性较差。

邱贵兴认为,King分型和Lenke分型依据的是分别只有400余例和300余例脊柱侧凸矫治病例,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已经积累了3000多例脊柱侧凸矫治经验,为什么不能创立中国人自己的分型呢?于是,邱贵兴带领同事和学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脊柱侧凸数据库,收录了其中3000余例资料,并挑选其中1245例完整病例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他发现了脊柱畸形的三个重要规律:其一,脊柱弯曲的数量最重要。两个弯类型的侧弯最多,且最难决定手术范围,失败率也最高。其二,不同部位弯曲的三维畸形各有特点。其三,弯曲的柔韧性很重要。这项研究一直进行了十多年,经过反复实验,邱贵兴于2001年在国内提出了新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协和分型”(PUMC分型)。

与国际惯用的以侧凸部位分型的思路迥异,“协和分型”首创先以脊柱弯曲的数目进行大的分类,然后根据脊柱不同部位的三维立体畸形特点再分出亚型。“协和分型”系统根据顶点多少将脊柱侧凸分为3个大型,即1个顶点为Ⅰ型,2个顶点为Ⅱ型,3个顶点为Ⅲ型。每型中再分不同的亚型,共计13个亚型。Ⅰa型为胸弯,顶点位于T2~T11-12椎间盘;Ⅰb型为胸腰段弯,顶点位于T12,L1椎间盘;Ⅰc 型为腰弯,顶点位于L1-2~L4-5椎间盘。Ⅱa型为双胸弯;Ⅱb型为胸弯+胸腰弯或腰弯,胸弯/胸腰弯或腰弯10°以上,其中,Ⅱb1型为满足以下条件者:①无胸腰段或腰段后凸,②胸腰段/腰段Cobb角≤45°,③胸腰段/腰段旋转度 45°,②胸腰弯/腰弯旋转度>Ⅱ度,③胸腰段/腰段柔韧性胸腰弯/腰弯柔韧性,胸弯凸侧Bending像Cobb角>25°,Ⅱc3型为胸弯柔韧性Ⅱ度,或Cobb角>65°,则应先前路矫形融合下弯,再后路融合双弯;Ⅱc3型可参考Ⅱb型的标准,选择性融合胸弯或融合双弯;Ⅱd1型可单纯前路融合下弯;Ⅱd2型,需融合双弯,以避免术后胸弯出现失代偿;Ⅲa型可选择融合近端两弯;Ⅲb型由于远端腰弯符合Ⅱb2型条件,因此必须融合三弯。按照该分型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手术术式,而且可提供手术矫形融合的范围,方便普及推广和实际应用。经国际同行临床验证,“协和分型”与King分型相比,所导致的治疗失败率由13.2%降低至2.7%。

2005年,“协和分型”正式亮相国际舞台。该成果发表在国际骨科领域最权威的Spine杂志上,该杂志主编Weinstein教授高度评价了“协和分型”的重要性。邱贵兴也由此经常应邀赴世界各地“传经送宝”,他先后在日本骨科年会、韩国骨科年会、亚太骨科年会及美国脊柱外科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登台演讲。为了更好地促进“协和分型”的临床应用,他还按照分型进行手术演示,制成光盘,发行到全国各地。

邱贵兴教授擅长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疗,使我国的脊柱侧凸治疗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他在关节外科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成功地实施了大量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邱贵兴教授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分吸收国际上人工关节置换的新技术、新理论,积极研究国内目前应用的各类假体(国产、进口)的特点及应用范畴,使许多髋关节、膝关节返修手术患者得到康复。

邱贵兴在繁忙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众多科研项目:卫生部重点项目“脊柱侧凸治疗的程序化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十五”攻关课题“国产二膦酸盐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研究”,卫生部科研基金“GSS的设计及脊柱滑脱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胶原、核心蛋白基因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椎间盘的表达研究”,保健专项资金科研课题“老年骨关节炎的临床分期及优化防治方案的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分型的可行性及病因学研究”;他还与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组联合进行了卫生部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雌激素在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实验和应用研究”,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了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研究,与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医学院一附院联合进行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中国人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其预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委三等奖、卫生部二等奖等,并多次获得院内医疗成果奖及科技成果奖,获授权专利5项。

邱贵兴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等多个骨科领域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使中国的骨科水平不断攀升,硕果累累。

呕心沥血,使中国骨科走向世界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在邱贵兴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TSRH医院、特种外科医院和香港大学等协作进行了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运用网络及远程会诊与国内外同行一起讨论、研究、解决临床上的疑难问题。

2000年1月13日,WHO在瑞士日内瓦正式启动全球“骨与关节十年”,目的在于提高全世界因骨、关节等疾病所累的人们在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全世界63个国家和地区、763个组织宣布支持“骨与关节十年”。中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并把2002~2012年确定为中国的“骨与关节十年”。2003年,世界“骨与关节十年”代表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邱贵兴代表中国骨科学界所做的工作总结,在参会的54个国家中名列第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2004年12月月底,印度洋发生了大海啸,印尼的一些医疗中心被完全破坏,重建非常困难。马来西亚骨科协会主席Saw Ali向邱贵兴发来求援信,希望给予物资援助,帮助印尼重建医疗中心。接到此信后,邱贵兴立即以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的名义,向国内医药企业发出“海啸医疗救助”呼吁,倡导各企业伸出援手帮助受灾地区重建医院。不到半个月,骨科学分会就筹集到价值人民币250万元的骨科手术器械及其他医疗用品,并派专人护送到马来西亚,受到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府的赞誉和表彰。这次国际援助行动大大提升了我国骨科学界的国际形象。

邱贵兴决定趁此时机,推进中国骨科的规范化进程,并扩大中国骨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希望搭建一个以中国内地为核心、覆盖港澳台、辐射全世界的骨科学术交流平台,借以展示国内骨科水平,充分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于是,以邱贵兴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果断决定,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骨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的“国际中国骨科年会(COA)学术大会”。

2006年11月,“第一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规模空前,共有4000多名骨科医务人员参加,其中国际同行超过200人,共收到学术稿件4665篇。2007年11月,“第二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了2006年,收到学术稿件5346篇,注册参会人数5849人,外宾180余人。2008年11月,“第三届国际COA学术大会”在苏州召开,会议规模超过前两届,收到学术稿件7295篇,注册参会人数6583人,外宾246人。COA大会不同于国内以往的骨科年会,它显示了与国际接轨的鲜明特征,并采用英文报告形式进行交流。

在邱贵兴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除已加入国际“骨与关节十年”行动外,还加入了亚太骨科学会(APOA)等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并积极参加美国骨科年会、日本骨科年会、澳大利亚骨科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

为促进中国骨科学界与国际的互通有无,邱贵兴教授还与美国权威杂志JBJS(《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合作,联合创办了该杂志的中文版,以此扩大中国骨科在国际上的影响。

邱贵兴教授是中国骨科“脊梁”上的一块重要的“椎骨”,他成功地将中国骨科推向了世界。200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他知道,只有自己一丝不苟地工作,才可以使患者“挺直腰板”地健康生活;只有使中国人“挺直腰板”地生活,才可以使中国人“挺直腰板”地走向世界!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核心力量训练;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92―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疼痛科常见病、 多发病,约占我科门诊腰腿疼的55%。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1】。它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近2年来, 我科共收治了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在正确的治疗下, 配合积极的核心力量训练措施, 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特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疼痛科2011年至20012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5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36例,年龄26―65岁,病程1周~7年。所有患者均有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痛,其中左

下肢疼痛51 例,右下肢疼痛 74 例。 全部患者均摄腰椎正侧位片及行 CT 扫描,CT 示突出间隙:L4~5 椎间盘突出48 例,L5~S1突出70例,其他间隙7例。致伤原因:创伤、慢性积累劳损、不良姿势等。排除腰椎管狭窄症、下腰椎失稳、强直性脊柱炎、严重骨质疏松症等。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对照组68例,治疗组57例,两组患者疾病类型、病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即急性期绝对卧硬板床休息,药物治疗、局部封闭、中频治疗等方法,以解除病痛、稳定病情,急性期时间一般为1周。

2.2治疗组

治疗组在康复期继续相关临床治疗,每日由值班护士指导进行20分钟的核心力量训练【3】。每次训练不应引起疼痛加剧,训练2周为一个疗程。

2.2.1 训练腹横肌 动作要点:①仰卧双膝关节屈90度②骨盆中立位③正常呼吸、呼气同时将肚脐拉向脊柱,停留1~2秒还原,重复动作

2.2.2 训练腹横肌、臀大肌等 动作要点:①仰卧膝关节屈90度②骨盆中立位③臀大肌收紧向上抬起臀部,动作过程中肚脐拉向脊柱④膝、髋、肩呈一条直线动作结束,还原重复动作⑤抬起时呼气,下放时吸气

2.2.3 训练脊柱深层稳定肌、竖脊肌 动作要点:①仰卧位头抬起,四肢上抬,臀大肌收紧②后背肌群收紧,脊柱伸幅度不要太大,以免超伸造成较大压力抬起时,肚脐拉向脊柱,维持动作2秒还原,重复动作③保持正常呼吸,抬起时呼气

2.2.4 训练髋外展肌群、腹部侧面肌群等,提高脊柱侧向稳定性 动作要点:①身体侧卧,肘撑②肩、髋、踝呈一条直线,保持2秒③放松还原,抬起时呼气并将肚脐拉向脊柱,下放髋关节时吸气④可随会员水平提高逐渐延长时间

2.2.5 训练腹横肌、臀大肌等,提高核心部位在矢状面稳定性 动作要点:①双脚双肘支撑位,肘关节屈90 度,前臂平行②头、肩、髋、踝呈一条直线,骨盆中立位③肚脐拉向脊柱,停留2秒,放松俯卧地面,重复动作④随着会员水平提高逐渐延长时间

2.2.6 训练腹横肌、腹内斜肌等,提高核心部位在水平面稳定性(旋转稳定性)动作要点:①跪撑,膝关节屈90 度,肩关节90 度,双手双腿与肩同宽②抬起左手和右腿,停2秒,抬起时将肚脐拉向脊柱还原,重复动作③换另一边重复相同动作

2.2.7 训练腹横肌、腹外斜肌等,提高核心部位斜向旋转稳定性 动作要点:①仰卧,膝关节屈90 度②双手相握,一侧肩部抬起同时,卷曲脊柱,手伸向对侧腿。③肚脐拉向脊柱维持动作2秒,还原,重复动作④随着水平提高,逐渐延长保持时间。

2.3 效果评价

根据锻炼前后症状改善率行腰椎评分系统评分【2】,总评分最高为29分,最低为0分,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一治疗前评分)/(29一治疗前评分)]×100.00%,改善率100.00%为治愈,>60.00%为显效,25.00%一60.00%为有效,

2. 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应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3 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4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0,P

4 体会

我们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状况:打个喷嚏或咳嗽就闪到腰!说明腰部肌肉力量弱化,稍不注意容易伤到腰。

当我们要运动时,无论是打羽毛球或踢跆拳道,在挥拍或出脚之前,核心肌群会先收缩。因为整个人体椎体排列就好像一个运动链一样,核心肌连接了人体椎体的上下两个部分,好像是一座桥。如果这座“桥”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上半身或下半身乃至整个脊柱出现问题。只要通过核心肌先将脊柱给稳定住了,那怕身体是在一个扭曲的状态,也不用担心受伤的问题,因为脊柱中的每个脊椎骨都被核心肌紧密地保护着。若核心肌无力,那么在长年累月的活动过后,尤其是当我们的动作不正确或姿势不良时,脊椎本身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软骨等)就会承受着难以数计的压力,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脊柱是人体的核心,维持和保护核心的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分为腰背肌群(背面)(浅层是竖脊肌,深层是多裂肌和椎旁肌)和腹部肌群(腹外斜肌、腹横肌等)。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对脊柱稳定性的作用,逐渐发展了一种力量训练方法――核心力量稳定训练,其兼顾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在内的训练方法,包括了所有稳定脊柱和骨盆肌群的力量、灵敏性、平衡、柔韧性以及本体感觉的训练[al。核心力量稳定训练是近年来康复领域和运动训练领域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核心力量稳定性训练3周后总有效率为72.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0,P

核心力量训练还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适当调整,症状轻者可以多锻炼,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先不实施锻练,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再予进行【4】。此外,护士定期监督患者的康复训练实施过程,定时记录病情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患者出院前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在家中继续执行核心力量锻炼方案,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侯树勋.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54-774.

[2] 蒋协远,王大伟.2010年最新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8一119.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俯卧位;脊柱手术;面部压疮;护理

俯卧位是脊柱后路手术的最常用体位[1]。脊柱手术由于手术创面大,手术时间长,如果手术体位摆放不当或保护措施不恰当,会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伤害[2]。而面部是人们仪表和重要的感觉器官之所在,眼睛的损伤和软组织压疮对人们感受外界事物、生活、社交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005年以来我们通过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头面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589例全身麻醉下采用俯卧位行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在头面部安置中,采用软枕支撑面部侧向一边的1068例,使用马蹄形头托颜面部向下的521例。年龄1.2~79岁,手术时间3~8.5 h,平均手术时间4~5 h。

2 结 果

早期239例脊柱后路手术患者中4例发生面部压力性损伤,其中额部红肿1例、眼部红肿畏光流泪1例,颧骨部位表皮破溃2例。在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头面部体位架、枕,恰当的体位安置加上严密观察、精心护理一系列防护措施之后的1350例患者未再发生任何头面部并发症。

3 讨 论

3.1 原因分析 头托选择不当是引发面部并发症的原因之一。厂家生产的头托质地较硬,尺寸不能因人而异。如果在使用前不对头托进行适当加工,面部长时间伏于质地较硬的头托上,加之尺寸不合,使头部重力不能均匀地分布于头面部各着力点,致使承受压力较多的部位如额部、颧部软组织受压缺血缺氧,发生压疮。本组1例患者发生额部红肿即与此有关。体位安置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安置患者面部向下的头部体位时,如果不注意眼睛的保护,或术中由于医生操作造成患者头部在头托上移位未能及时发现,致使患者眼球受压,眼内压增高,是导致眼部红肿甚至失明的重要因素。有文献报道,俯卧位时患者头部接触马蹄形头架的位置不当,是导致视力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3]。本组有1例发生眼部红肿,畏光流泪。术前评估不足是引发面部并发症的又一个原因。婴幼儿、少年儿童及部分女性患者,皮肤娇嫩,敏感度极高,护士在安置体位时未引起高度重视,给予特别保护,患者颧骨部皮肤与软枕之间的细微摩擦,即可造成表皮的破损。本组早期有2例患者发生颧骨部位表皮破溃。

3.2 护理对策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基本保证[4]。体位摆放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选择既符合手术需要又确保患者安全的体位。如下胸椎及腰椎手术时的俯卧位,患者颈部较长的,可采用面部侧向一边的方法,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还要根据其体重、面部皮肤娇嫩度,选择大小、高度、柔软度适宜的软海绵垫垫在患者下侧面部之下。耳廓较硬或招风耳的患者可选用大小适宜的C形面包圈枕。皮肤敏感的女性或婴幼儿可选用水凝胶圈枕。软枕可直接垫于面部下方或选择摩擦系数小的细棉布包裹后垫于面部下方。贴合上下眼睑前要涂上眼药膏,同时注意头部不要过于扭曲,下侧眼睛不能受压,耳廓中空或向后抹平,颧骨部位衬垫平整。颈椎及上胸椎手术俯卧位时,为保证手术区域的中直平分,应用马蹄形头托进行头部体位安置。由于马蹄形架质地硬,使用前必须包裹海绵或棉花,以增加头部衬垫的柔软度。有条件的可选用C形水凝胶圈枕垫于马蹄形托架上,患者头面部伏在水凝胶枕上时,要注意眼睛、鼻子、嘴巴不要受压,下颌悬空,不要抵在手术床沿上。没有水凝胶垫时,可在额部垫一软液体袋,两侧颧骨面颊部用两块形状高度适宜的海绵垫垫起,对婴幼儿也可用两个充气的乳胶手套垫在两颧骨下方。应注意额面部与头托的接触面积越大,局部组织所受的压力越小。此外,还要注意胸腰部体位垫的高度与头托的高度是否相适宜,必要时降低头托的高度或垫高胸腹体位枕,使头颈部自然前伸不后仰。强直型脊柱炎颈项强直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头部安置,头托高度要适宜,否则不但可能引起面部压疮等软组织损伤,亦有可能造成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颈椎骨折或颈椎脱位患者行颈椎后路手术时,术中常需持续颅骨牵引。安置体位时,还要注意颅骨牵引的滑轮高度必须保持与牵引弓水平位或略高于马蹄形架高度。使牵引头部时有一个水平或略向上的拉力,以免因牵引砣的向下重力增加面部与头托间的压力,而发生面部压疮。

护士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证。体位安置前要检查患者面部,避免固定气管导管的胶布贴在颧部或过紧,头部位置摆放适宜后,要经常观察软枕有无移位,包裹的布单是否平整,有无皱折,有无被口水浸湿,患者眼睑是否闭合好,眼睛、耳廓是否受压,软枕和头面部之间是否有其他硬物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15~30 min用手托起头部一次,可缓解局部组织的持续受压。同时观察颜面部血液循环及皮肤受压情况,以确保手术体位合格和患者安全。

本组病例中术前认真评估患者的生理状况,选择适宜的体位架、枕,恰当的安置体位以及术中加强巡视,精心护理等一系列防护措施有效防止了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患者面部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亚昭,华 薇.脊柱后路手术体位护理的难点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2):1126-1127.

[2] 莫美珍,关惠军,梁 琼,等.硅胶减压垫在俯卧位手术中应用及术中并发症的观察[J].现代护理,2007,13(21):2036-2037.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云克 护理

中图分类号:R826.6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30-01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致严重功能障碍。近年来我科应用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本院内科应用云克治疗(AS)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37~66岁。18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1984年制定的 AS 诊断标准,其中轻度13例,中度3例,重度2例。

1.2 治疗方法 云克由成都云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剂型:A剂为每瓶5ml 无色澄明液体,内含锝(99Tc)0.05μg,B剂内含亚甲基二膦酸5mg与氯化亚锡0.5mg 的白色冻干粉末。临床使用前,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将A剂注入 B 剂瓶中混合后用于静脉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静脉推注法。用云克A剂注入B剂瓶中,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ml,每日1次,疗程20d。(2)静脉滴注法。用云克A剂注入B剂瓶中,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每日1次,疗程10d。

1.3 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下腰痛持续3个月,活动(而非休息)后可缓解、腰椎在垂直和水平面的活动受限、扩胸度较同龄、性别的正常人减少;具备当侧3级或双侧2级骶关节炎加上面三点中一点即可确诊。

2. 结果

18例患者均显效,主要表现为治疗1个疗程后,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化验指标明显下降或接近正常。

3.护理

3.1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顽固的关节疼痛、疗效不佳等原因,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忧虑、孤独,对生活失去信心。在使用云克治疗之前,告知患者应用该药的必要性以及该药的作用特点,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给药护理

3.2.1掌握正确的配制方法 注意药物的温度和反应时间:(1)此药需存放于 2~8 ℃冰箱,从冰箱内取出后在室温下放置20min以上再进行使用;(2)将云克A剂注入B剂瓶中,充分振荡,使冻干物溶解,室温静置5min,即制得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螯合物。该过程不是单纯的溶解过程,而是螯合反应,如果反应不充分,将直接影响疗效。

3.2.2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合理选用穿刺部位,严禁药液外渗,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药液速度,将配制好的云克稀释液25ml缓慢静脉注射,时间为30 min,用云克作静脉推注前后应避免使用钙剂。静脉输入500ml溶液剂量的云克,滴速为每分钟40滴,在3~4h内滴完效果最好。如果滴速过快,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可恢复性影响;如果滴速过慢,药物因在室温下氧化时间太长,无法保证疗效,并可出现血管炎。

3.2.3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云克在临床使用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1)严重过敏体质禁用,部分患者在刚开始使用时出现轻微一过性皮疹,不需停药,不影响治疗。(2)部分患者在使用云克进行静脉滴注时出现静脉炎,一旦发现,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采用 75%的乙醇或硫酸镁湿敷。(3)云克注射液剂量小,对肝、肾功能不良影响小,所以云克滴注速度不能太快(应在3h以上),否则对肝、肾功能不良影响较大,护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不良反应时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3.3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钙、铁等食物,忌食辛辣、肥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饮食宜多样化,保持营养均衡。

3.4锻炼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减少脊柱、髋关节的畸形程度。保持良好姿势和功能位置。通过理疗起到解除肌肉疼痛、痉挛、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止痛的作用。

4.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长,治疗药物多,但均无特效且副作用大,在国内外属于难治之症。资料显示,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或延缓其炎性进展,恢复和保持患者良好的生理功能状态。目前应用云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新方法,是以亚甲基二磷酸盐(MDP)作为载体,通过锝99和亚甲基二磷酸盐(MDP)螯合物,对骨生成区及存在炎症的骨、关节部位有明显的靶向性,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防止骨关节变形、破坏,还可修复强直性脊柱炎因病情进展和恶化造成的软骨组织破坏,恢复骨关节功能。故操作过程要求严格,如果操作过程中不规范,可影响药物之间的螯合过程,影响疗效。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单独居住,加强营养,多喝水促进排泄体内多余的99Tc,排泄物经大量水冲入下水道,减少多余的99Tc在体内或周围环境聚集,造成不必要的放射性损伤,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

云克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病人的护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与预后。加强用药的观察和护理,对保证用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给予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及时准确的健康宣教及功能锻炼指导是患者步向康复之路的关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护士在用药期间要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精心护理,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护理措施,让患者真正得到全方位的诊疗和护理,以达到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R745.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脊骨神经医学是一门关于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及其对整体健康影响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医疗卫生行业。它起源于古希腊的希波格拉底(医学之父),强调徒手操作技巧,包括关节的矫正和手法治疗,尤其侧重对关节错位的调整。随着欧洲殖民者传到世界各地,于19世纪末在美国进入到学院教育系统,完成了从民间传统疗法到学校系统教育的全面升级,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大学教育历史【1】。脊骨神经医学以科学的手段,检查与诊断脊柱的结构异常,再施以有效的治疗与保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脊椎专科。其特点是: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方法独特,痛苦小、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在欧美被誉为“无血手术”。它可以全方位地维护脊柱的健康,从婴儿、孕妇、青年、到中老年,从急性的车祸、工伤到慢性的脊椎退行性病变,已逐渐成为各国脊柱健康的主要专业,而其他许多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治疗专业,逐渐让步给了脊骨神经医学,居于辅助的地位。

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互补方法论已被大家所接受,在医学突飞猛进的同时,传统医学不仅没有落伍,反而更加兴旺地发展着。纵观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柱的认识,是以其“人之合乎天道也”、“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的系统思维方式来解释。如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的医家吕广在注解《难经》二难时,将脊椎24节标以八卦分布,寓意人体运动规律是按《周易》一元生两极,两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张景岳《类经附翼》“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等【2】”。有趣的事,一条脊柱有两端(前为阴、后为阳),上(为阳)连于头,下(为阴)接于骨盆,24节脊椎又分四段,可完成伸缩、屈仰、左(为阳)右(为阴)侧曲和旋转等8个活动度;这8种活动组合起来,即可保持人体的灵活性,又可满足人体多样性的运动。而脊柱四维运动的特点是围绕轴心作的圆运动,也就是说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任何一组出现偏离轴心的倾斜或弯曲,则相邻一组必须反向倾斜或弯曲,来维持中轴的平衡,此也是人类站立之根本。中医强调辩证统一,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其形态、生理、病理,并通过人体的功能、外表、病态来认识内部组织的相互关系。这种人体生命观,是立足于天人相应的生化观和功能与结构统一的整体观,亦是朴素的功能解剖观。所谓“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3】”。达尔文在进化论中阐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因,人的进化也必然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中国传统医学的天人相应生化观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或者说是多有雷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距,中医正脊理念经漫长岁月而不断推陈出新,而现代功能解剖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它促进了脊骨神经医学;在国内同时期正脊名家,如冯天有、魏征、龙层化、潘之清、韦以宗、杨福申等学者,尝试用现代科学理论阐明其机制,使传统的整脊疗法得到了发扬光大。

健康是人体各部分动态变化和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相结合的复杂过程【4】。人们通过调整移位的脊椎,来治疗颈椎病及脊柱相关疾病,并可收到良效,已被现代及早期的医学先驱所证实。目前在疾病病因学的研究上,一般是按系统分类,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等,并均认为疾病是由外来因素影响所致。因而在治病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外来因素而忽视内在因素的治疗,形成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这在脊柱相关疾病中尤为突现),殊不知内在因素的影响才是真正的至病因素。随着对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不断的深入,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脊柱及整脊疗法,尤其是董安立、黄开斌、李义凯、钟士元、韦贵康等新一代正脊大家,运用现代功能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生物力学、医学影像学等研究正脊术,使这一传统疗法与脊骨神经学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并在手法运用等内容上更加丰富了中国现代脊骨神经医学。我国香港地区于2001年成立了脊椎神经医学管理局,是立法机构,并制定了详尽的法规,非常规范的将这一专业在香港建立起来,也避免了该专业30年来在日本、南韩、台湾、南非等地发展方式不规范而造成的混乱。08年11月7、8日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政府在京联合召开的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中,传统手法分会由WFC(世界脊骨神经医学联合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脊骨神经医学的发展纲要。

综上所述,因脊柱退行性变及意外创伤(磕、摔、碰伤等),而引发的脊源性疾病【5、6】,如:头痛、头晕、脑供血不足,手臂肩及腰腿部疼痛、麻木,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等,发病率高达97%,甚至可以说:“人人都有脊椎方面的病症,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症状出现的早晚及轻重不同而已”,同时它亦是世界性常见多发病。在美国,每年因车祸而看脊柱的病人就占到50%,同样欧美对脊椎矫治已家喻户晓,人们就像刷牙漱口保护牙齿一样,来对待脊柱的矫治与维护,医保部门也把它列入医疗保险范围。在国内,人们对脊柱相关性疾病及脊柱矫治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盲点(包括部分医务人员),作为专业的脊柱矫治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更加崇尚回归自然,越来越向往那些无医药公害的绿色疗法,脊柱矫治术正是这一疗法的首选代表,并因其立竿见影的效果风行欧美。相信若干年后,随着对脊骨神经医学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将会逐渐接受并倡导脊柱矫治理念【7】,从而使本专业出现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势头。

参考文献

[1] 董安立.美国脊椎矫正学,2004年.

[2] 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3]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4] 脊骨神经医学基础培训和安全性指南,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

[5] 唐勇,李健,付鹏,等.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手法矫治[J].社区医学杂志,2003,2(1),38.

[6] 唐勇,李健,王莲,等.颈椎病的病因分析与手法矫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23(18),41.

骨科脊柱护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张力性水泡;皮肤护理;疼痛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发病年龄多为16~40岁,男性多发[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僵硬或疼痛,脊柱病变呈进行性加重,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需行脊柱矫形手术治疗[1,2]。由于患者长期的躯干屈曲畸形,行矫形手术后,对其腹部皮肤牵拉严重,常造成腹部皮肤的疼痛和张力性水泡,导致患者痛苦增加[3]。我们针对该问题,通过对本科室行矫形手术的AS患者采取新的护理措施,并与传统护理措施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2月行脊柱后路后凸矫形的AS患者90例,均符合1984年纽约会议修订的AS诊断标准,排除晚期AS患者出现下肢不全瘫、合并心脑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有高热、结核、皮肤破溃、传染性疾病及不配合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5例,男37例,女8例;平均年龄40.3岁;对照组45例,男40例,女5例,平均年龄38.9岁。1.2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充分准备情况下行腰椎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4]。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2.1.1皮肤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前指导,腹部皮肤褶皱较深处每日给予清洁并保持干燥,术前一晚嘱患者肥皂水洗澡。试验组自患者入院起,每日予以腹部皮肤清洁后,凡士林乳膏均匀涂抹,每6小时一次,每次3~5分钟。2.1.2腹部皮肤牵拉锻炼。试验组患者每日行腹部皮肤牵拉锻炼:面对墙壁双手触墙,尽量沿墙壁向上触摸,每日三次,每次15~20分钟;屈伸髋关节于最大活动范围,每10次为一组,每日完成10组。2.1.3心理护理。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讲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病程长,矫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患者心理压力大,予以病人安慰,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腹部皮肤牵拉疼痛及可能发生张力性水泡,并讲解相应的治疗措施。解除恐惧心理与思想负担,配合治疗达到更好治疗效果。2.2术中护理。麻醉后手术医生分别站在手术床两侧和尾部,扶持病人头背部、腰骶部及双下肢,维持脊柱功能位,将病人完全托起翻转,手术护士迅速调整海绵垫位置,将病人截骨顶点安放于手术床腰桥顶点部位。翻身时病人的双上肢需紧贴身体,防止翻身时肩关节、肘关节扭曲损伤。调整好后,重点观察病人头部、颈部受力情况及病人下肢皮肤颜色,防止压迫下肢静脉,影响血液回流。将患者上肢固定于支臂板,保持双肩内收前臂低于头部的自然位置。截骨矫形时要一名医生在头侧提高病人双肩,麻醉师保护头颈部,确保麻醉管路通畅以及颈部不能扭曲。手术医生负责固定病人双侧髂骨及截骨相邻椎体植人物,防止复位过猛、椎体脱位、脊髓损伤。由巡回护士将手术床腰桥缓缓复位,缩短截骨面上下缘的距离,手术医生进行加压、预紧、锁定椎弓根螺栓和纵杆。矫形复位后观察头颈部受力情况,重新调整手术床头板位置。协助医生使用肌电监测仪器对病人肌电进行监测,确定病变节段脊髓神经根未受到损伤。手术后搬动病人须多人同时轴位翻身,防止躯干扭曲致植入物滑脱。将各种穿刺导管、引流管妥善固定[5]。2.3术后护理。2.3.1皮肤护理。对照组患者仍保持腹部皮肤干燥。试验组患者术后仍每日予以腹部皮肤清洁后,凡士林乳膏均匀涂抹,每6小时一次,每次3~5分钟。2.3.2术后。对照组术后采用去枕平卧,对于颈椎或髋关节强直的患者分别于枕下及膝关节下垫以软枕头,并于骶尾部给予敷料保护。试验组患者返回病房后24h内采用左、右侧卧位交替的护理,在患者的双膝关节中间、肩部、髂部均置软垫,并于双侧髂部给予敷料保护。2.3.3张力性水泡的护理。出现张力性水疱,轻者给予3M透明贴膜保护,1-2天随着患肢肿胀的减轻可自行吸收,结痂。如果水泡较大(直径大于2cm),用安尔碘消毒水疱后,取无菌注射器在水泡较低处穿刺抽泡内液体无菌棉签轻释挤斥使泡壁紧贴皮肤上避免皮肤进一步破坏,给予3M透明贴膜保护直到说水泡自行吸收结痂后撕出贴膜。

3评价资料

术前1小时及术后6小时起,每12小时观察并记录张力性水泡的发生情况,并按照出现水泡的最大直径进行分级,记录患者腹部皮肤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该方法将一条10cm直线进行等分,线左端为0,表示“无痛”,线右端为10,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评分标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每次测定前,让病人在未有画过的直线上再做标记,以避免患者比较前后标记而产生主观性误差。指定2名护士完成问卷调查。

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建立数据库,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张力性水泡的发生情况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一般情况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年龄(40.3±9.7vs38.9±10.1,P>0.05)、性别组成(37/8vs40/5,P>0.05)、病程长短(14.2±7.6vs11.0±8.2,P>0.05)、体重(62.4±13.1vs58.9±10.2,P>0.05)及术前后凸角度(73.7±17.8vs76.5±21.1,P>0.05)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存在可比性。5.2腹部疼痛评分比较。术后6小时至30小时,试验组患者腹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2小时之后两组的疼痛无明显差异,至术后66小时时疼痛情况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5.3腹部张力性水泡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腹部皮肤发生张力性水泡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讨论

张力性水泡形成的原因常见于局部皮肤过度肿胀和受压过久,血液循环障碍。静脉回流受阻,局部静脉淤血,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致表皮产生小水泡[6]。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前长期处于躯干的蜷缩畸形,腹壁皮肤的松弛度远较正常人差,矫形后必然导致腹部皮肤的牵拉,造成皮肤的高紧张性,皮下血液循环障碍,既增加了疼痛,又容易发生张力性水泡[3]。给术后预后和心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所以减少张力性水泡的发生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凡士林是油性物质,在皮肤上涂敷后形成一层保护膜,具有防止水分蒸发、软化皮肤、润肤作用,文献报道[7]凡士林也能减轻对皮肤的摩擦力和剪切力。术前的腹部皮肤牵拉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松弛皮肤的作用。另外,术后患者的左右侧卧位,使躯干和双髋双膝关节处于微屈曲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皮肤的紧张性,从而减轻疼痛,降低张力性水泡的发生。此项研究表明,AS后凸畸形患者行矫形术时,通过联合凡士林乳膏的涂抹,腹部皮肤的牵拉训练及术后侧卧位的管理降低了患者术后腹部皮肤的疼痛及张力性水泡的发生。

作者:薛传娟 苏晓静 张春争 屈波 单位:中国人民总医院

参考文献

[1]BraunJ,SieperJ.Ankylosingspondylitis.Lancet.2007;369:1379-90.

[2]WangY,ZhangY,MaoK,etal.Transpedicularbivertebraewedgeosteotomyanddiscectomyinlumbarspineforsevereankylosingspondylitis.JSpinalDisordTech2010;23(3):186-91.

[3]宋若先.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截骨设计及并发症防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医学院,北京,中国,2006.

[4]SongK,ZhengGQ,ZhangYG,etal.Anewmethodforcalculatingtheexactanglerequiredforspinalosteotomy.Spine.2013;38(10):E616-20.

[5]张有皓,姜雪,赵晶.后凸畸形合并颈项强直截骨术中护理技术[J].护理研究,2011,25(2B):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