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名句

唐诗名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唐诗名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诗名句范文第1篇

读书当快意自得,不必正襟危坐读,皓首穷经读,却可以春秋读,山水读,品茗读,对酒读,消闲时可读,解闷时可读,几无时不可读,亦无处不可读,只需以快意为帆,闲适为屐,风雅作伴,悠然前导,兴来即往,优哉游哉,跋涉诗山词海,看风光满眼,于此含英咀华,不亦快哉!

选读法:名山胜景,总不乏碑刻题咏,或者有些标志指明佳处。诗词集中,选者亦煞费苦心标示注解,以期读者入此诗词“大观园”内,有迹可循,既明了作者行文的草蛇灰线,又可从其中挑选可情可意的诗境畅游一番。按图索骥,选读精粹,不亦快哉!

标读法:书中所作的标志,疏漏之处,也自难免,书中留白之处,读时正可以随性发挥,在阅读中自行标注,就如同游人每跋山涉水,观景览胜,常有能独辟蹊径的,而后能到达险远处的奇伟、瑰怪、非常主观,不亦快哉!

快读法:快意唐诗宋词,以轻松自如的心境博览诗人情事、雅事,甚至是糗事、荒唐事,于合不拢嘴之时,“眼前直下三千字”,“一夜看尽长安花”,不亦快哉!

缓读法:“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快意阅读之中,也可以“解鞍稍驻初程”,选择自己属意的词句密咏恬吟,探索其中深远绵邈之趣,消得浮生半日闲,不亦快哉!

倒读法:将千古以来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特别拎出,寻根溯源,觅其原文,看作者如何分解。人读书都向后翻,我则书向前翻,不亦快哉!

笔读法:书中精彩处,纷呈杂现,就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并时有幽花,横斜两三枝,令人眼中一亮。雅好诗词的人,徜徉其中,尽可捡拾自己中意的佳词妙句,援笔录下,久而久之,或者自成卷帙,不亦快哉!

诵读法:坡给人家的诗打“十分”,却说“三分诗七分读”,语气里自然充满戏贬。但平心而论,诗词一经诵读,确实增色不少,就说:“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书中的唐诗宋词炫人眼目,动人心处,持抽念诵,逡巡屋内,不亦快哉!

听读法:诗词既然有念诵之美,也就有了听诗聆词的雅趣。情人爱侣间,若是争睹一书,更不用一拆两半,只要一人讲,一人听,使听者用耳朵读书,用耳朵感受诗风词韵,领略诗词的音律之美,不亦快哉!

勾读法:背诵古诗名句,总把熟悉的句子用红笔勾去,而专拣生疏的诗词看,年深日久,这些句子也能为我所用,不亦快哉!

校读法:笔者深知校读是一种苦读,但还是想向大家推荐此法。如果对诗词愿意深究探讨的人,可以参照《全唐诗》、《全宋词》等集子,不但能增加对诗词的把握,而且还可以帮助编者指出纰漏、提出意见,不亦快哉!

添读法:将古今典故、诗词名句,如网络链接一般,层层演进,连缀成珍珠项链般耀目的篇章。这种读法极为开放,可以无穷拓展。阅读当中,也可将自己所知所感,而书中未曾谈到,一一添加进去,那时候,便“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不亦快哉!

竞读法:读一本书,如果有二三知己,相互切磋,那是极快意的事情。当年李清照夫妇二人就常玩这样的把戏,“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自家读书也可以采用这种做法,非徒做斗智竞知的游戏,而是增进感情的雅事,不亦快哉!

说读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读完好书,可将其中的精彩片断,在茶余饭间,作为谈资:抖落出来,既可以博得众乐,又能增添自己的品位,也是很惬意的事情。笔者曾经用过数回,屡试不爽,欣欣然自以为风雅之徒,不亦快哉!

夜读法:鲁迅说: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挑灯夜读,却不必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雄心,只需跟着感觉走,“泛若不系之舟”,眼疲即睡,不亦快哉!

昼读法:昼夜读书,不妨信步阳台,就扑面清风而读,或靠窗而坐,明窗净几,泡一壶茶慢品,一目十行,不消字字句句都记上心头,不亦快哉!

雨读法:若夫“风也萧萧,雨也萧萧”之时,蛰居小楼中,一书在手,也不管风声、雨声,悠然自得,“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不亦快哉!

风读法:一册在旁,随手翻弄,风吹哪页读哪页,如阮步兵那样“率意独驾,不择径路”,自在舒心,不亦快哉!

春读法:至若春和景明,惠风和畅,吹面不寒,一片勃勃生机当中,捧读挚爱之书,风光满眼,咀嚼诗词歌赋,品尝美文楹联,齿颊留香,沁人心骨,不亦快哉!

冬读法:冬阳不暖,冬夜漫长,不宜外出,蜗居小屋,最好就是随性读书。金圣叹就把雪夜闭门读禁书,列为人生最大乐事。读书不一定非要是禁书,只求令人惬意,弄瓶二锅头,把盏看书,或者竹炉汤沸,以茶当酒,酒香茶色之间,摇首吟哦,不亦快哉!

旅读法:大凡出远门,旅途中多有闲暇,若无旅伴,一册在身,随意而读,往往不期然书中词句就与窗外风光景致暗合,一时间诗情画意,堆来日艮底,眉间心上,不亦快哉!

枕读法:秋冬之夜,倚枕看书,或躺,或靠,或斜,或趴,都无不可,荧荧灯下,摊开书卷,随意读几行文字,也不抱什么修齐治平的宏愿,身心俱畅,不亦快哉!

厕读法:周作人认为入厕读书,“看随笔一类最好,顶不行的是小说”,寻觅些闲适如诗话者,流畅同随笔者,专供暇时翻检,可以了不经意地读,待某事毕后就抛掷一旁,不亦快哉!

野读法:古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文章山水本一家,出外冶游,在一泓荡漾、绿风扑面的山野乡间,开卷读书,真的是“受用一绿”、“字俱碧鲜”,不亦快哉!

唐诗名句范文第2篇

楹联是诗的变体,它的渊源是六朝的骈赋、唐宋的律诗。它的雏形是诗的摘句、诗的文集。见之于文献的最早酒联是唐代钱塘李氏文集的“林间扫叶安棋局;岩下分泉递酒杯”。清代张问陶的《泸州》诗里,其“滩平水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曾书于酒楼。这些缘于诗歌的咏酒之联即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以其严密的对仗、平仄、声韵自成一体,广泛流传。迄今悬于店前最大的酒联当属李寿荃先生为一家餐馆所撰写、每个字约1.1m2的巨联:“厨下烹鲜,门厅成市开华宴;天宫摆酒,仙女饮酒醉广寒。”

酒联以其广泛的笔触捕捉着酒,以其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塑造着酒,从而拓展了酒文化的内容。请看:“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艄公摇橹,作揖打躬讨船钱。”这联用的是拟人化;“贾岛醉倒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用的是谐音手法;“红白相兼,醉后怎知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用的是描述手法;“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用的是嵌字手法。林林总总的酒联五光十色,以其涉笔的广泛写尽酒的百态,赋予酒以生命、灵性、神采,在品酒中塑造了新的文学形象,为酒文化拓展了新的领域。

西安有家酒楼,集唐诗名句妙成一联:“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上联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下联则出自李白名作《将进酒》。成都川味酒馆门前的对联是:“绵香浓蜀酒特色;麻辣汤川味正宗。”登封少林寺附近一家酒馆的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喝几杯各奔东西。”这些酒联不仅韵味十足,且各具特色,故令人过目难忘。再看湖南岳阳一家酒店的对联:“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山西太原一家酒店的对联:“几处青帘沽酒市;一竿红日卖花声。”细看深悟,恰似一幅美丽的市井风俗画。若在此富有诗情画意的酒楼频频举杯畅饮,岂不别有一番情味。

古今酒联多为招徕顾客,图个生意兴隆。如“刘伶借问酒家好;李白还言此处香。”“闻香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沽香客来风亦醉;欢颜人去路还香。”有的看之谐虐,但读来玩味无穷,如“东不管西不管酒馆;兴也罢衰也罢喝吧。”据说此联一经张贴便引来众多顾客光临,生意自然兴隆起来。

相传杜康开酒店时门前曾书下一联:“开坛十里香;隔壁醉三家。”另一酒店的对联是:“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都生动形象地道出了酒香醉人的意境。杜康酒坊有副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气势虽有点夸张,倒不失别致之韵。

唐诗名句范文第3篇

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是信阳南湾湖风景区。南湾湖风景区位于信阳市西南郊外,距信阳市区仅5公里。

南湾湖风景区以南湾湖为中心,包括董家河、狮河港、十三里桥、南湾等六个乡的大部分山林、水域,东与信应(信阳一应山)?腹?妨俳纾?嫌胄绿镱参?冢?饔胝?笸褰尤溃?庇胨?氛?嗔??苊婊?43平方公里。

南湾湖风景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低山环抱,丘陵起伏。景区的中心南湾湖,承狮河、五道河、董家河、小泅河、飞沙河五条河水汇聚,水质清澈,碧波万顷。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南湾的秀山丽水,本地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革命遗址,使它成为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南湾湖风景区分为五个浏览区,即:南湾湖大坝浏览区、车云山浏览区、黄龙寺旅游区、仙石畈浏览区和潭家河浏览区。今天我们浏览的是南湾湖大坝浏览区。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登上了南湾湖大坝。南湾湖,又称南湾水库,因坝筑在南湾而得名。水库建于1952年到1958年,是一座集防洪、发电、养殖、供水、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水库大坝高38米,长835米,坝顶宽8米,底宽22、4米,湖区水面面积70平方公里,库容16.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比较有名的有鸟岛、猴岛、桂花岛、杜鹃岛等,每年有数十万游人来这里观光度假。

随着游艇的启动,我们的游程就要开始了。南湾湖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天然的湖光山色,朝霞晨雾,一日数变;一年四季,风光各异。南湾湖的百余个小岛中,有一个叫鸟岛的,每年都有几十万只候鸟来岛上生息,繁殖后代,小岛简直就是鸟的家园。这些鸟中,大部分是鹭鸟,有白鹭、苍鹭、灰鹭等约30多种,还有杜鹃、黄鹏、八哥等,吸引着无数的游客,这让我想起了唐诗名句"两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除了鸟岛之外,近年来景区还开发了猴岛,"唐王游地府",桂花岛等,还增加了水上游艇,跳伞等活动。各位朋友,如果我们弃船向上游地区旅行,那么我们可千万不要错过黑龙潭、白龙潭。黑龙潭、白龙潭与周围的车云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云雾山组成"五云两潭"风景区,是旅游者的好去处:山,清秀俊美,潭,清幽可人。"五云两潭"周围,生长着中华名茶--信阳毛尖。1915年信阳毛尖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0年龙潭牌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国家金质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茶叶具有清心明日、消食利尿、健脑提神、抗衰老等作用,到了这里,可不要忘了给自己,也给亲朋好友捎几袋优质信阳毛尖茶叶哟!

唐诗名句范文第4篇

以读代讲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诗歌的重要。诗歌语言凝炼、生动,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教学时通过朗读、吟咏,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全诗用朴实的语言叙写了田园劳动的乐趣和归隐后愉快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之情。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朗读环节: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读。读出诗意,从理解题目人手,在朗读中逐句理解诗意;三读,读出诗情,在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中以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名句赏析法。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而古诗名句是诗的精华部分,意蕴和谐,意味无穷。理解了名句,也就理解了古诗的核心。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因为诗人年轻。意气风发。又处于唐朝盛世,他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用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至此。一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杜甫,一位渴望大展宏图、攀登人生高峰的杜甫展现在读者面前。

画面描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最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进行描写,易于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情感。例如教学《春望》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笔下的这个春天有怎样的风景,能够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诗人当时的所见之景和内心的情感。学生这样描绘:昔日车水马龙繁华至极的长安城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可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再次降临到长安城。然而以往的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画面描绘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能够尽快理解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深层底蕴。

图画展示法。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用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把对诗歌的感动和理解融人到图画中,将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直观地来表现。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欣赏古诗有很大帮助。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给这首小令配一幅画。学生兴趣很浓,画面在笔下流出: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远处有小桥流水。有稀疏的村舍,炊烟缕缕。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道上。学生根据要求画完这幅画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用画笔描绘诗歌所展现的景象,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内容,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也有了提高。

唐诗名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 经典诗文;诵读;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颗明珠,其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然各异,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清静灵魂,感悟人生。“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是汲取民族语言精华、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之一,诵读经典诗文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以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过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习,已经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并能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对于进一步开展诵读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腹有诗书气自豪。”从每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古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非常适宜于小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2 中高年级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方法措施

2.1 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时,检查落实诵读

(1)老师为班级学生推荐每周吟诵的内容,每周一主题,如: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春天的诗歌、宋词周、三字经诵读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能背诵教师指定的必背古诗文,参与面100%,达标率95%。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

(2)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开展诵读活动。

(3)每周检测学生吟诵情况。分小组竞赛和每周教师检查相结合。

2.3 开展活动,激发诵读兴趣

2.3.1 竞赛类

背诵小能手评选:利用班会午会,在学生中开展古诗背诵比赛。

古诗文知识竞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等。在知识竞赛中,学生既走进古诗文,也走进了流芳百世的诗词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诗文朗诵比赛: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或慷慨激昂、或思乡怀旧、或欣喜欢悦、或抑郁忧愁……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类:学校的橱窗、每个教室的黑板报、墙报……都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阵地,诗词小报、诗配画、诗化作文……形式多样,应有尽有。

2.3.3 活动类: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中秋节来临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专门开设了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做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许多学生都说这样的中秋节过得才有意义。

结合班队课开展活动,如在母亲节的那一周,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母亲的古诗文并制成贺卡,组织一次“送贺卡赠诗词”的特别行动。一首首普通的诗文,因为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为无价之宝。这一举措,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更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 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成效

3.1 学生获益多: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学生在近一年的古诗文诵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强了修养,丰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诗文、文学家、圣人的直接对话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学生无论将来成为怎样的人才,他有丰厚古诗文功底,对他将会大有裨益。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也大大的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2 家长反映佳: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

3.3 学校换新貌:经典诵读掀,文明儒雅换新貌。通过诵读活动,学校师生形成了读书学习的文明风尚,推动广大师生形成了“想读书、多读书、乐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大力营造了知书达礼、好学求进的校园书香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唐诗名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诗歌;感情;欣赏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长河中,诗歌这颗瑰丽生辉的宝石一直是闪闪发光的。从几千年前的《诗经》到现代诗,优秀的诗篇无不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它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读诗可以激荡情怀,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坚定志向,可以增长学识。一言以蔽之,欣赏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该怎样鉴赏诗歌呢?

一、要深入领会诗歌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有位诗人这样说:“诗歌是感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优秀的诗歌,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以之打动读者的心房。柯岩的《,你在哪里》就是一首撼动人心的诗。诗中哪句不是强烈感情的产物?“,你在哪里”这反复出现的呼唤,字字催人泪下;那层递式的应答,无不表现了各族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怀念、敬仰之情。反复朗读它,仿佛感到的高大形象和亲切笑容就在眼前。再看郭沫若“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了这般模样!”这“心爱的人儿”“年轻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我们祖国的象征。“炉中煤”就是立志改造中国的志士仁人。这两个比喻使得全诗虽然没有出现过一次“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传达出诗人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反复咏颂,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读者心中腾升。

二、要着重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欣赏诗歌的形象美

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寓于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中。如的《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仅用20个字,就生动逼真地勾勒出青松那傲霜斗雪、巍然挺拔的英姿。这是一个刚强不屈的胜利者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笑迎风雪,与艰难作斗争的勇士形象。而贺敬之的《回延安》则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诗人即第一人称的“我”,以赤子之心,表达了对延安母亲的深情厚谊,使我们看到了诗人赤子的纯情,窥见了诗人美好的心灵,感受到诗人高尚的情怀,听到了诗人激动的心跳。

三、要反复鉴赏诗歌精练概括的语言艺术特色,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丰富的感情、艺术的形象,都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如,的《七律・》仅仅56个字,便写出了“历时一年多,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讴歌了这举世闻名的伟绩,可谓精练极了。而贺敬之的《回延安》,以口语入诗,陕北地方色彩就突出、鲜明。如,迭字的运用,像“几回回”“几辈辈”,构成一种舒缓而深沉委婉的语调,增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还有“油镆”“黄土”“宝塔”以及“气喘得紧”等,更是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语言和景物。这些都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浓烈的民歌风味,有助于抒发诗人淳朴、深沉、真挚的感情。再看唐诗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10个字,却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写鹳雀楼。这座楼有三层,当时楼有三层的比较少,这是鹳雀楼的一个特点。“更上一层楼”,写出了鹳雀楼的这个特点,不是泛泛而言的。因为只有身在二层楼才能有这个说法。二是富有哲理的意味。人们读了这两句诗,会离开鹳雀楼的景物描写,在愉悦中想得更深远,探讨一个道理,研究一门学问,不也如登楼一样吗?从而使思想得到升华。

四、要反复吟咏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鉴赏诗歌的韵律美和建筑美

唐诗名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为人豪放,常击剑悲歌,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均有唱和,交往颇深。《全唐诗》仅存录他的六首绝句,其中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和五绝《登鹳雀楼》是古今传诵的名作。

鹳雀楼,也叫颧鹊楼,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原楼高三层,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当时常有似鹤的飞禽鹳雀栖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楼可以“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晋南风光,尽收眼底。唐代许多诗人都到这里登临眺望,留下了不少诗章。其中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仅四句二十个字,却是其中的压卷之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畅诸二人的诗已寂寞无闻,唯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名垂千古,独占鳌头。

《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前二句写诗人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登楼所见的广袤河山的情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云遮雾绕,可阳光依然炽烈。远处,一轮夕阳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阳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近处,楼下黄河滚滚而来,一泻千里,从西北天际向东方大海奔流而去。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由近及远。这就把上下、远近的景象,全都容进了诗中,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的山水画,而且画面显得宽广、辽阔,意境深远。这两句大笔挥洒,线条粗犷,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纳须弥于芥子”。

后两句写诗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写景色转向抒感,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了登临者的心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里既包含着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欲穷千里目”,表现了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会有什么景象?诗人不说了,留给读者去想象。看似平淡,实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欲穷”“更上”两个词语告诉读者只有“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加雄壮的景象,将意境提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体现了诗人对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这两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个真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它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生活中,要开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不断创造、勇于进取,因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现的。这两句能够世代相传,其永恒的价值,就在于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不断追求与进取心理。同时,也启示人们,人类的知识与前途,一如这浩渺世界广阔无边,应当永不停息地奋斗。

关于诗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说既然此楼“前瞻中条”,而且当地最大的山脉就是中条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楼东面的中条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释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尽”也就只能解释为被山挡住了。这样解诗恐怕有失通脱,因而也有损诗人之意。其实鹳雀楼的西面也有山,太阳依山而落是极其自然的现象。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在《说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词,本极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写黄昏时的落日。”

汉代以后,诗赋中逐渐形成了借登楼抒写离人思乡情感的传统。王之涣《登鹳雀楼》一改旧俗,树立新风,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首诗境界开阔,气魄雄大,表达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远大的胸襟抱负,给人以人定胜天和高瞻远瞩的启示,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一写时间的运行,一写空间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归海,此皆宇宙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动。白日依山而尽的过程也正是诗人登楼凝望、欣赏、沉思的过程;黄河入海则既是写眼前所见,又是写心中所想。诗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时空而跃入想象的时空,诗意由此而大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评论此诗说:“前二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在写作艺术上,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平仄和谐,工整自然,达到了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山”对“海”,“尽”对“流”,“欲”对“更”,“穷”对“上”,“千里目”对“一层楼”,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无斧凿痕迹,自然流畅,琅琅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参考文献:

[1]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俞陛云.诗境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唐诗名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相互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积累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一、积累词语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把积累词语当成额外的作业,即使积累,也非常零乱。其次教师重视的程度不够,缺少精心的指导以及为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1、从课文和课外读物中积累:如叠音词:安安静静、叽叽喳喳、笑盈盈、绿蒙蒙;的字式短语 :弯弯的小路、洁白的雪莲;表同类意思的词语:微笑、大笑、冷笑、嘲笑;表颜色的词:雪白、通红;表声音的词:呱呱叫、沙沙响等等。

2、生活中积累:如看电影、听广播、下载。

3、活动中积累:如成语接龙、中心开花组词语、古诗名句记心中。

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点滴的指导。开始,教师必须同与学生一起勾画文中的好词佳句,并交流其中好处。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展示学生积累的成果,让学生感受积累的快乐。为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选取其中的几个词语,让学生照样说几个,如“白茫茫”,学生可说“红彤彤、绿油油”;也可利用这些词语说一两句话,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有条理。再把这样的话记在积累本里,说与写结合,达到思维的同步训练。

二、了解词语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以理解词语为主转变为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方法一:形象直观法,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但对事物的形象很感兴趣,因此对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如“雪莲”“丝绸”可通过图片观察形状、颜色以及特征,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这些事物有个清晰地认识。

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有些词语就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客观事物、一种现象、一种体验,学生很容易联系事物对照着联系理解词语。如“颜料”、“云霞”、“寒冷”可联系身边的事物及亲身感受让学生理解。

方法三:联系上下文 ,如《我和我的小伙伴》中“齐心协力”这个词语,字典解释为“形容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中“唤来了我的小伙伴,”“流到木船下”“肩并肩,手挽手”等词语来想象当时小水滴伙伴们解救干枯的禾苗同使劲、齐用力托起了木船的情景。

方法四:启发想象,一些词语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注入了新的生命,这就需要引发学生想象。如 “秋姐姐的地毯哪去了?、冬爷爷的白被子盖住了”,这种“地毯”、“白被子”就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季节变化时的情景。

方法五:动作表演 ,如《小乌鸦和妈妈》中“依偎”一词的理解,让学生靠在一起,搂一搂,抱一抱,通过“搂”“抱”等动作来体会小乌鸦和妈妈之间的温情。

方法六:近义词置换,如“窜”和“乱跑”,把不常见的、难理解的词语置换成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语。

运用这些方法了解词语,避免了传统运用概念进行解释的抽象、枯燥的做法,重在教给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感受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在读中感受乐趣 ,如《老师的话语》,文章语言通俗流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教学设计简要:放手学生,自读自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初读,整体感知;指导情感朗读(体会语句的轻重缓急,重点感悟“老师的话语,一句一句暖暖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播放音乐,再读课文(升华学生的情感,感受朗读的快乐)。

(二)、在想象中感受乐趣,如《柳树》,文章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优美的“绿柳垂钓图”,这个简单的意象,在作者的笔下,在孩子们的眼里,却产生了无尽想象。上课伊始,绘画激趣,让一株高高的柳树,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在无尽的遐思中尽情表达,感受柳树的婀娜多姿和似垂钓之景。

(三)、在表演中感受乐趣,如《自己去吧》,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演一演,如文章第三段――小鹰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会了飞翔,这段情节可设计为:

小鹰:(扇动翅膀,甜甜的声音)妈妈,山那边有什么呀?

老鹰:(抚摸着小鹰,和蔼的表情)风景可美呢,自己去看看吧。(手指向远方)

(小鹰向远处飞去,假装在飞行的过程中遇到大风、高山,吃力而艰难的飞行。)

通过创作表演,学生易感受人物情感,体验到了表演的乐趣。

(四)、在创作中感受乐趣,如《地球妈妈》,文中介绍了地球妈妈为她所有的孩子安排了一个个“小小的家”。学生在感悟了课文内容以后,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小小的家?”,象“清清的河水是青蛙的家”“茂密的森林是老虎的家”这样的“创作”,学生会脱口而出,其乐融融。

(五)、在实践中感受乐趣,如《江南》,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色调鲜明欢快,其中文中的“东、南、西、北”四个字要求学生会写,这时带学生走到操场上认识方向,学生像放飞的小鸟在操场上边认边背,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六)、在歌唱中感受乐趣,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歌中正描述了课文《小乌鸦和妈妈》的情景,学生边唱边看动画,轻松愉悦的感知了课文,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七)、在画画中感受乐趣,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小鸡、小马、小狗、小鸭以独特的画笔在雪地上留下了独特的画,这些小动物都是农村孩子所熟悉的,那么它们的“画”也自然成了孩子们最想表达自我的机会了。

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多样化的,我们还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和自我表现的舞台。

四、阅读素材拓展

1、课前3分钟,让学生通过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交流电视节目,给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爱说会说。

2、利用晨读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文。

3、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展示学生积累的精彩内容,丰富积累,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

4、和书交朋友,教师为学生推荐好书,在家建立小书架,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亲子阅读,经常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