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书记考察材料

村书记考察材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2013年,全镇共发展党员5名。在发展党员过程中,镇党委严格执行了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发展党员和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的通知》(组发〔〕11号)等文件精神,整项工作已纳入制度化、程序化、正常化轨道。镇党委及各党支部严格执行了发展党员必备程序和规范必备材料。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在基层一线发展党员,重点解决党员队伍性别、年龄结构等问题

在党员发展对象的确定、预备党员的接收等程序中,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一是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党委与各支部签定了《三凤镇2013年党建工作责任书》,明确党员发展工作的相关要求和责任。二是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

(二)严把入口关,从严要求、从严执行发展党员程序

全镇各党支部严格要求坚决杜绝异地发展党员现象。各党支部严格按照要求,全面实行农村发展党员“三推荐两预审一回避”制度。对将要发展的入党积分子,组织全体党员、群众代表等相关人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员中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对推荐的入党积极分子,集中报到镇党委进行备案,并及时上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录入入党积极分子数据库)。对已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由两名正式党员担任其培养联系人,认真填写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每季度填写一次。经支委会研究,培养考察1年以上合格拟为发展对象的,党支部对发展对象张榜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报镇党委审查,再集中公示7天。经过审查合格的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召开支部大会,镇党委派员(各支部党建指导员)参加会议。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对符合条件的按期转正,不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做出决定。在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发展对象确定、预备党员接收、转正等各个环节,党委均进行了党委会研究,合理分派责任心强的同志,到各党支部全程参与,确保了工作的严肃性、公平性。

(三)加强培训指导,从严要求,规范发展党员必备材料

一是镇党委加强了党务培训力度,在2013年集中开展了2次全镇党务干部(党支部书记、党建指导员、党员大学生村官)集中组织学习了县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发展党员和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的通知》(组发〔〕11号)和《掌握“五大流程”规范“九个材料”》及镇党委发展党员工作相关要求,提高了全镇党务干部工作能力。二是为各支部选优配齐了党建指导员,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考察、确定发展对象、政审、讨论等具体环节,各相关党建指导员均参与指导,确保了入党申请书、自传材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每季度思想汇报、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培训班结业证书、相关证明材料及政审综合材料、各阶段公示情况登记表及票决汇总表、入党志愿书、预备党员考察表、转正申请书等发展党员工作必备材料齐备规范。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仍然存在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二是从发展结构来看在发展对象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一线情况,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入党材料整理完备的不够及时。部分预备期已满的同志由于种种原因支部不能按时召开党员大会讨论该同志的转正问题,导致党员入党志愿书等材料更新完备的不够及时。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2篇

2002年元旦,我到河北省正定县北孙村,同先期到达的京津地区几个高校的20位老师同学一起考察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当天下午,我所在的小组访谈了一户农民,一位私营企业家和他的养殖场以及冷库,另一位私营企业家和他的粘胶厂,以及村里最贫困的一户人家;晚上七点到九点,全体师生与村长、村支部副书记座谈;晚饭后,大家交流讨论访谈结果,直到晚上11点半;第二天上午,与村支部书记、村会计、村计划生育专干座谈,到集市访谈,发放宣传材料,为一家私人诊所提供法律咨询。

我在北孙村的时间不到24小时,再加上我们所在的时间没有超常规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一个村民异口同声夸自己的当家人清廉正直的矛盾缓和秩序良好的村庄,24小时的了解已经能够得出一个大概的印象。

北孙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干净整洁的街道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村委会大院秩序井然的办公室里挂满墙壁的锦旗匾额写满了荣誉:市级模范村,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卫生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等等等;各种规章制度连同马恩列斯毛等人的画像一应俱全,规规矩矩地挂在墙上。

这些荣誉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现任村支部书记,村民们谈起自己的书记大都表示尊敬,除了有人对经济发展状况不满和个别人认为不公正之外,整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书记为首的领导班子廉洁,确实在为群众办事情。比如,书记带领村民劳动,从外面聘请技术人员和租用机械,铺通全村的水泥路面只花了40多万元。村里的村务公开做的很好,所有的村财务、计划生育指标等村民关心的问题都在村务公开栏里公布,村民们也普遍认为,那是认真的,可信的。

书记40多岁,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憨厚老实而又精干的人,与我们交谈时还有些局促。他俨然已经把北孙村当成自己的小天地了,村子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说到集体经济发展,他说相信自己的管理能力,但市场不好把握,前两次投资都失败了,所以不得不谨慎些。他所说的自己的管理能力,从他所讲的一个故事中能够看出到底是什么——村里建三栋商品化的楼房,进的每一批建材都是书记拍板选定的,大小事情都是书记亲手管,这样才保证了村级政府的清廉。

书记虽然年龄不算大,但思想深处刻下了时代集体主义的烙印,他爱在大喇叭里放革命歌曲,村委会里他几乎是说一不二,谈到华西村和,他在情感上更倾向于,因为那里的百姓更平等,集体更有权威。他其实很羡慕那些成功的有名的村支部书记的,但由于他本人能力不够或者胆子不够大,没能发展起来集体经济,这是他的遗憾。

北孙村公共权力机关组织机构是:支部书记一人,村委会主任一人,副支书兼民兵连长兼组织宣传委员一人,村委会秘书兼会计一人,妇联主任一人,治保主任一人,其中除了治保主任以外,其他五人又都是村支部委员,村支部与村委会一共六个人,相互兼职。与书记相比,村委会主任谈不上权威,仅仅是"班子里的一员"而已。村委会与村支部两块牌子一帮人马,实际上就是书记一个人说了算。但就是这样一个集权的行政村被评为省级村民自治模范村,显然,这与流行的村民自治的概念是冲突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一些人的意识形态,还是这个村子的治理方式?

在我们讨论北孙村的治理模式的时候,我们首先把村公共权力机构简单化处理——把村委会与村支部合并简化为村级政府——其实,这只是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头脑里的概念简单化处理,现实中的北孙村两块牌子本来就是一体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村政府应当干什么,它都干了些什么?

我们谈到村政府,或者其他任何一级政府职能的时候,应然性的基础在于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我们假定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那么,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农民也好,政府官员也好,都在完成和别人完成某种交易。对于村政府来讲,它的公职人员一方面村民完成村民与其他各级政府的交易,一方面自己代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换取村民的给付的工资和其他回报。

首先,村政府应该村民完成与其他各级政府进行的交易,或者叫做与国家进行的交易。国家提供国防、秩序、司法、可持续发展等各种服务,村民要为此付费,或者尽义务,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是把所有的税收和费用折合一起,以田地数量为标准收取,北孙村每亩地交税89元。村政府要协助上级政府收税,尽义务,这算是完成国家任务。北孙村显然做得很不错,没有拖欠税收的,计划生育也很好,没有超生的,甚至有的独生子女户自愿放弃准生二胎的机会。由于村里有中学,北孙村的教育水平也普遍比较高。

其次,村政府在完成其自身与村民的交易的时候得到村民的认可。村委会成员尽管理服务调解等职能,由此换取税收的一部分和威望作为回报。北孙村每年上缴27万元农业税收,返回4万多元,村里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每年收入十几万元,加上出让宅基地收入、沿公路土地出租费用、村个体企业收费等等,村集体一年收入六七十万元,这些收入一部分提供公共服务,一部分作为村干部的工资。村政府为村里提供了很好的街道、卫生、良好的秩序等公共物品,能够很好地解决纠纷,满足了村民对公道——保护弱者的权利——的需求。应该说,村民们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里基本上做得不错。

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村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很多人怀着乐观的期望,以华西村或者其他集体经济发达的村庄为榜样,期望村政府,尤其是民主选举的村政府能够带领大家致富,以为有了民主就能够很快促进经济发展。那天晚上我们讨论的主要也是这个问题。也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持这种看法。例如,村里最富的拥有一个冷库和一个养殖场民营企业主就认为,村干部廉洁没说的,但能力不够,干不成大企业,所以经济水平还如一些邻近的村庄。

我们和包括支书村长在内的村干部都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自己也认为应该带领大家致富,但每一次上项目的失败他们都要承担很大责任。只能说,他们缺少经营能力。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能指望他们必须具备经营能力吗?能指望每一个村子里都有出色的经营人才吗?更进一步,即使有了出色的经营人才,他们一定愿意从事公共服务事业吗?换句话说,我们能指望每一个村子里都出一个吴仁宝式的人物吗?

很多人期望着村民主选举能选出一个能人,期望着选举能地来大的变化,且不说民选的村委会也不得不完成国家尤其是乡政府强加的任务以至于有的地方本来大家公认的好人一当选就变成了"孬种",这种对贤能之士的期望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一个村庄里未必能找到经营天才,即使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他也可能到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里寻求报偿,而不一定非要从村子里的政治交易中分一杯羹。所以,对民主过高的期望在很多地方注定是失望的。民主选举如果能够带来村民认可的秩序,又能够保护弱者利益也就够了,至于经济能否迅速发展,这要看运气了。

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江浙一代很多集体企业正在不得不私有化,集体财产要付出很高的监督成本,从成本考虑,公有经济注定只能限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过多介入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多弊端,虽然能够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集中力量利用了短缺经济的空间获得了大的发展,但终究不能形成真正强大的市场主体,最后不得不改制。至于华西村,那个例子太特殊了,吴仁宝太强了,不具有可复制性。唯一可复制的,也是最可靠的,是制度。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孙村政府没有带领大家发展起来集体经济,这并不应当强求的。所以,总的来说,北孙村政府还是不错的。

那么,北孙村是否就不需要民主选举的村民自治了呢?到底怎样理解民主和村民自治?北孙村是一个典型的靠个人魅力统治的村庄,从现实状况来看,有了这么一个能干的公正的廉洁的人,似乎不需要村委会选举。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状况能否一直持续下去。这是一个古老的人治与法治的命题了。不是简单地说哪个好哪个坏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个人能力可能超越群体,人治也能带来巨大好处,但是,人治必然会破坏法治,法治却未必能阻止人治的产生——当社会强烈需要人治的时候。因此,人治是不需要建立的,而法治需要花很大力气建立。就北孙村而言,现任书记的人治是靠个人魅力自然建立的,当他的魅力消失的时候或者他本人消失不需要人治的时候,法治就要起到作用。而要想让法治及时起作用,就需要法治经常性的运作。

北孙村实际上也有了定期的民主选举,现任村主任就是1999年底选出的。在1200多张选票中,现任村主任得了900多张。村主任本来就是原来领导班子的二把手,选举没有改变原来的领导班子。但是,如果选举是公正的话,这样的选举仍然是很有意义的,意义不在于结果选出了谁,而在于通过选举表达了不同的声音,正是这种定期的不同声音的表达保证了当现任领导不能胜任或者有更能胜任的人出现的时候,现状就改变了。在中国农村,在一个小的社区内,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是,人治的光辉经常能够掩盖了保守的法治。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认法治的功能,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民主的意识形态就一定要选出新人从而剥夺人治能够起到的作用。我们既要看到北孙村这样的现实是好的,也要看到人治很难持续可靠,法治仍然是很重要的;村民自治重要的在于法治程序,而不在于选举的结果。在我们推广法治的时候,既要避免法治无用论,也要避免法治的意识形态化。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的发言,是乡党委、政府给了我和寨下村支部村委最大的荣誉,是对我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寨下村支部与村委的鼓励和鞭策。我个人所取得的成绩是在上级领导特别是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村支部的亲切关怀之下所取得的,离开了乡党委、政府和村支部、村委,我自己必将一事无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寨下村感谢乡党委、政府,感谢支持寨下村建设的各级领导和各位朋友。文秘写作网下面我就把我所经历的工作向大家作个汇报:

我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25户人家,人口1647人,耕地面积781亩,旱地1400亩,是一个多山、少耕地的行政村。

几年前,寨下村与外界联系的就是一条不足3米宽的坑坑洼洼的烂泥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屋场内车也进不去,就是连买煤球都要肩挑手提。几年前,我们村集体工业经济基本没有,村民非常贫困,靠种田和外出打工谋生。“脚下踩石鼓、口里嚼蕃薯”就是寨下村民的真实写照。

村民们住的地方环境也不好。房屋过度集中,“排对排、串对串”,没有规划,呈现杂乱分布的局面。往往是住房与牛棚相邻,厨房与猪栏相闻。面对上述情况,我们支部和村委没有消极对待,而是积极研究情况,分析问题,找到症结,最终确定了“修路、兴办企业、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文明新村”的措施,以求改变寨下村整体面貌。

修路何其难!没有资金,需要拆迁农户房屋,还要占用部分农田。村民们意见很大,认为村里要向农户集资。很多农户不是不愿意集资,而是他们连炒菜的油盐钱都很困难。面对现实,我也觉得有点不忍心,虽说人平集资140元,但对有些农户来说已是千艰万难的事。可我想到:越是穷就越要先修路,越是前人没做的事越要去开创,与其死路一条,不如先勒紧裤带过紧日子,以换得将来过好日子。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给村组干部,一遍一遍地向村民们解释,最终通过全体村组干部的努力,消除了存在干群思想上的顾虑;采取村民集一点,向上级政府争一点,利用政策向县里要一点的方法。于2000年投入72.6万元分二次修通了寨下至泉塘,寨下至银田共3.3公里的水泥路。寨下村从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条水泥公路。

路修好了,借招商引资的东风,我们在2001年计划新办村里第一个花炮厂。为了减少矛盾,我们村自己出资建厂房,但还是有少数村民不能理解。在征地时,有村民们说:就为了办一个花炮厂,把我们的菜园地都征掉了,住在屋场里连瓜都栽不成一蔸,要我们吃什么,怎么叫人想得通?有一次我去乡里办事,几个村民紧紧把我围住,说是他们是不是移民了,还是本来就不是寨下村民或是他们几个人就矮人一等的低头汉,个别人还口喊手指地说要收掉我的性命等等。我没有把这些事当作一回事,我总在想:自己身为一村之长,不能去跟群众怄气,那样还会激起矛盾,酿成无法收拾的局面。村民们的抱怨也有他们的理由,应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多解决少数农户的实际困难。想通之后,我耐心地向不理解村里工作的农户解释这样一个道理:办企业不是我或是村里干部在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而是在为全村人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死守几颗泥疙瘩的问题。有了花炮厂还能为每家每户带来一点收入,只要不偷懒去厂里做工,一个人一年下来可赚到三、四千元,较比种田挖土要强好几倍。最终村民们慢慢放弃了原先的想法,积极配合村里的征地工作。花炮厂得以顺利建成,每年为乡村贡献税费5万元,直接为寨下村民带来数十万元的收入,改善了很多人家的生活。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可朝九晚五来上班。

为进一步搞活寨下村经济,村里于2003年开办了杨门凹石场。虽说地方事业容易办,其实也难办,电话又不通,资金更是困难。由于心事重重,压力又大,促使我老胃病剧烈发作,几次被缠身的胃病折磨得我留下一口气和一双骨碌碌转的眼睛。剧痛一阵子就过去,我又坚持上户做工作。我老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劝我去大医院做检查,撑不下去了就不要硬撑。我总是说:“没事,都是老病了,还要这么金贵自己的身体做什么!”我老婆也拿我没办法,就任由我自己了。直到2003年9月10日,一阵剧烈的痛使我躺了下来,我被送到县人民医院做了一个检查。当我拿到检查单向乡党委政府谢书记汇报后,谢书记果断拍板:一天都不拖了,明天六点出发,乡里派车送你到省城医院作详细检查。一个星期后,结果出来了,医院确定为低分化性线癌。10月9日我进行了手术,胃切除了五分之四。我10月21日就出院了,在家修养10多天,我又回到工作第一线。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去乡政府办事,刚进门就被热心的辛乡长看见。他批评我说:“谁叫你上班了,乡党委政府对你的病情很担心,你一定要安心养病。”从来不说谎话的我头一次在辛乡长的面前说:我闲得无聊,出来走走。其实我早就上班了。因为我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修通全村12个组的公路。

说心里话,一个干部要有点作为很难,办点实事更难。村里通往12个组的公路,全长5.5公里,全部要打水泥,需要投资一百多万。当时轰动很大,牵涉到毁损农田,拆迁村民房屋,群众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有些村民为我扣上了“加重农民负担,为自己捞好处,为自己修路”的帽子,向上反映到乡里、县里,还去了县委郭书记那里。郭书记非常重视,立刻派人来进行了调查,了解了情况。后来这些村民又以村务帐目混乱,大捞小占,胡吃海吞,不成体统为由向县反贪局反映村里的经济情况。反贪局工作人员单独找我到反贪局谈话。与此同时,乡里挂村领导邹书记、王主席对我很担心,也找了我谈话。我很坦率地告诉乡里领导:请党委政府放心。我清醒地认识到:村民们向上反映情况,既是他们的自由,也说明我们的工作肯定有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不能把这件事当作坏事,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告状的村民就是刁民。应该相信法律,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最尊重事实。经过组织的调查,组织上更明白了我的工作,也在群众面前还了我一个清白。事实澄清后,全村组组通水泥公路工作得以摧枯拉朽的开展起来。但是问题又来了,一百多万资金怎么来?除去市县的拨付和村民集资,当时的缺口达40万,我苦思冥想,打起了我老婆的主意,我老婆与凌副省长的妻子同过学,交情不错,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关系向上面争得一点呢?想好之后我跟我妻子商量了起来。我妻子一辈子都不喜欢求人办事,特别是要她出面求,生怕塌了场丢了面子。我反复地跟她做工作,最终她同意了出面去说说。通过挂村办邹书记等领导的努力,直接在省城争得了40万资金,解决了修路资金的燃眉之急,弥补了缺口。现在组组通水泥公路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年底既可全面竣工。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道路平坦了,农民住房杂乱无章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怎么样来利用寨下村依山傍水的优势来打造一个文明新村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逼迫我们主动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寨下村周家屋场房屋密集,人多地少。屋场内有4个村民小组和187户村民,人口多达846人。经过慎重地研究,本着“群众自愿,政府引路,逐步推开,保护资源,节约耕地的原则”,乡里把创建文明新村与建设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选准了寨下村周家屋场作为“试验田”,积极探索新时期文明新村创建之路。旧村改造前期工作的确是难事。首先要破除一个“祖业不能丢,建新不拆旧”的传统观念,很多村民抱残守缺,也不肯把老屋烂屋的宅基地空出来。因为旧村改造要把原有村民祖业宗地全部打乱,加上在当前拆迁风波不断的敏感时期,我们总是把思想工作做到前头,充分发挥村里“五老“的作用,即请老干部、老党员、老尊长、老教师、老军人出马组成拆迁组、协调组、评议组等。通过乡村两级组织的领导,顺利拆除周家屋场旧房48处5000多平方米。没有出现一起因争宅基地引起的打架斗殴纠纷,也没有出现一起村民上访事件。前不久上级来人考察时连称“真是一个奇迹”。其次要破解一个资金瓶颈难题。按照规划,周家屋场下一步还要改厕,改下水道,准备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和修建一个篮球场等等,还需要不少的投资,加上已经投入的50多万元,耗资确实不小。缺资金,制约着创建文明新村工作的进程,成为此项工作的一大瓶颈。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整合各种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创建文明新村出力。屋场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可能向群众伸手增加群众负担,我们主要采取向上争资金,向社会募物资,向群众集劳力的办法,多管齐下解决资金难题。如改造池塘所用的材料,包括钢管、栅栏等,以及屋场环境绿化、亮化用的行道树、高杆灯等,都是通过各种渠道“化缘”来的。同时我们结合正在开展的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仅周家屋场就评出了21户文明信用户,通过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村民资金不足难题。三是树立住文明新村,做文明居民的理念。要巩固创建文明新成果,重要的一条是要让村民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我们在建章立制上狠下功夫。在调节宅基地时,推出了“三严”举措,即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任何人不得多建,不允许破坏古树名木、古迹名胜。我们同时还制订了村规民约,成立和健全了农村红白理事会,公民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引导农民破陋习树新风,提高村民素质。回顾一年来的新村创建工作,要感谢谢书记、辛乡长一次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帮我们化解难题。是你们给了我工作的动力,使我能战胜病魔的折磨工作到今天。也要感谢邹书记等乡领导,你们不分日夜蹲守现场,夜以继日不厌其烦地上门上户,向群众做解释,直到每一户做通工作。如今寨下村路更硬了,周家屋场1.2公里循环公路得到硬化,370米人行路也得到了硬化。风景更美了。假山、喷泉、风景、花草构成一幅和谐的新村画面。夜更亮了。新村里路灯别样一番都市风情。人更乐了。人们安居乐业,享受人伦之乐。寨下村被评为全市示范新村。6月30日国家建设部领导莅临我村指导工作,得到了建设部领导的认可,获得一致好评。在7月8日全市流动现场会上,市委书记亲临现场指导,充分肯定了我村的工作。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4篇

两年来,人民日报社贵州分社全体同志坚持深入一线,勤走基层,做到“不是在现场,就是在路上”。我们走入基层,在新闻现场写稿件发消息,与普通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们的喜悦,关注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为他们鼓与呼。

在抗旱一线,我们头顶烈日在田间地头实地了解旱情,跟随基层干部走村串寨商讨解决方案,在人民日报头版和其它版头条分别发表了《贵州全力抗旱保民生》、《不缺水,缺的是水利》、《有了水,稻田不再渴》、《景阳人的抗旱经》等十多篇文章,既向全国人民如实报道了贵州的旱情,也深入挖掘了一些地区的抗旱经验和有效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广效应。

9月初,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刘水明率领20位常驻国外的资深记者来到贵州。通过为期一周的考察,他们近距离和老百姓交流沟通,身临其境地感受贵州。在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任岗村,他们被村民克服天灾种植西红柿的精神深深感动,写出了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文章《靠意志获得收成》。在遵义市余庆县考察“四在农家”后,他们感慨颇多,有感而发写出了《要殷实也要快乐》。

10月15日,贵州分社社长龚金星带着两名记者来到毕节黔西县锦星乡。借着朦胧的星光,踩着窄窄的田坎,伴随着间或的狗吠声,他们和乡党委副书记黄勇、新街村党支部书记梅涛一起夜访农家,和村民王大平一家促膝谈天,见证了基层干部真实的工作历程。他们连夜完成稿件,第二天在要闻版头条刊出《夜访农家话作风》,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此后,龚金星又于10月23日至26日,到铜仁松桃县采访,并写出了《产业扶贫绿武陵》。

贵州是人民日报社理论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联系点,10月28日至11月1日,理论部张书林主任率队来到贵州,先后深入遵义市遵义县、安顺市平坝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和雷山县的社区和农村进行调研。11月14日,他们在7版头条刊发了长篇报道《探寻科学发展的“贵州经验”》。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5篇

一、

进展情况

1、2月2日召开的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成立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副主任、**副区长、**副主席任副组长,抽调冬枣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冬枣研究院、下洼镇、富源办等单位多名同志组成了沾化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13日召开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启动会议,确定了办公地点在水利局四楼,集中办公,统一协调、管理全区冬枣产业发展。

制定了《全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成员分工》、《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便于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2、2月21日-22日赴河北农业大学进行对接,召开产学研对接洽谈会,请刘孟军教授及团队为沾化冬枣产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发展意见。

3、2月22日组织泊头镇部分枣农赴下河乡、下洼镇、大高镇参观冬枣大棚建设,举办冬枣管理培训班。

4、2月25日,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调度会议在区水务局四楼会议室召开。区委副书记、区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副组长**、**、**及全体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通报了与河北农业大学产学研对接洽谈会有关情况,并就下一步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一是尽快启动“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本项目拟与“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对接共建,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立实体性运营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二是抓紧安排召开冬枣产业座谈会,征求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尽快起草“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要突出问题导向,按照有措施、有办法、有时间节点、有责任分工的要求充实完善;四是筹备好冬枣产业推进工作专题会议,起草好有关会议材料。

**强调:“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要加快,设计上要采取宽行密植、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按照全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营销电商化的运营方式,建设占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冬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涉及鲜枣种植资源圃、枣树优势品种示范区、不同种植模式示范区、设施栽培示范区、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探索以冬枣为主的鲜枣亚周年供应、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种植经营模式,以此引领全区枣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周年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起草工作,要本着问题导向,突出方向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时,尽快启动两条采摘长廊建设。采摘长廊要与旅游相结合,高标准规划设计、统一标识,方案要尽快出台。关于冬枣节筹备工作,总体方案要早着手、早研究、早筹备,可以找国内专业团队进行策划,力争在形式上、档次上上一个新台阶。

5、目前正在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冬枣高质量发展意见》、《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培训计划》、《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有关方案及推进措施。

6、冬枣产业化推进工作小组2月27日赴下洼镇、2月28日赴古城镇开展冬枣产业调研,征求部分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对冬枣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意见建议。

7、3月11日,在下洼镇召开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动员会议。省“千名干部下基层”乡村振兴服务队,区冬枣办主任、冬枣研究院院长郭庆宏,镇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镇内优秀企业代表、枣农代表参加会议。深入开展沾化冬枣产业“四型”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生态型、民生型、健康型、智慧型冬枣产业。

8、3月12日副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及各乡、镇、办事处分管负责人赴淄博源泉、临沂马泉等地考察学习水果业采摘长廊建设的先进经验。

9、3月20日在古城镇举办20人参加的培训班一期。

10、3月25日在冯家镇大流村举办冬枣春季管理及二代冬枣管理技术培训班一期,冯家镇本镇乡土人才和100余户冬枣种植大户参加培训。

11、3月25日,利国乡分管领导、冬枣办主任带领曹坨村、吴庙村主要负责人及部分冬枣种植大户8人,先后到冯家镇大流村、富源街道车王村参观学习了二代冬枣种植及现代管理模式。

12、3月底下洼镇、大高镇、泊头镇、富源办、冯家镇掀起二代冬枣嫁接、冬枣大棚设施建设。

13、4月4日在下洼镇召开了全区冬枣春季管理现场会。参会人员包括各乡镇(街道)乡镇长(主任)、冬枣办主任、部分冬枣产业重点村党支部书记及枣农代表200余人。

二、

恳请支持方向

1、在省级层面开展科研工作,以省农科院、有关高等院校为依托,建立冬枣研发中心,加快推进沾化冬枣品种改良和栽培模式研发。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6篇

灵车送回的,是这个镇的党委书记邓平寿。

邓平寿是1月14日黄昏被五六个镇干部和医生抬到车上离开虎城的。那是一个星期天,同样下着小雨。半个多月后,当他再回到这片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土地时,已是一捧骨灰。

送他的人多,接他的人更多。灵车刚进入虎城镇境内,便有一排一排的人,手拿白花,伫立在雨中,一动不动。灵车开过去,他们便跟在后面。

灵车停在场镇口,邓平寿的两个女儿,一个手捧遗像、一个怀抱骨灰盒下来了,人们簇拥上去,哭声在街道两旁响起。人群中有镇领导,有村干部,有街道居民,有企业主,甚至有从相邻的四川达县赶来的群众,而更多的是虎城镇的农民,从山上下来的,从河边上来的,最远的走了几十里路。

这支自发聚拢的队伍,肃穆,庄严,大家要徒步7里多路,送邓书记回家。

“虎城的事一天没做好,我就一天不离开虎城。”邓平寿的这句话,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村民说,邓书记这回是真的不得走了,但我们心里痛啊!这片土地上的村民舍不得邓平寿走,每逢镇领导班子换届,便有邓平寿要调走的消息从县里传来,他们就“闹”,找县里,找镇里,更多的是扭着邓平寿说:“你不能走哦,我们不准你走!”

现在,他们的书记是真的不走了,但他们却心痛得泪雨纷飞……

“他硬是用脚踏平了办公室与田间地头之间那道坎。”

赵洪越自始至终走在队伍前列,他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走得那么快,而且似乎越走越快,这让他一时产生幻觉:邓平寿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他一贯的步伐。

泪水被赵洪越一次次咽下去,又一次次涌出来。赵洪越算了算,他2005年12月31日到虎城镇任镇长,到今天才一年出头,他没想到,一年多的时间,一个人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他,改变他。

当组织上决定把赵洪越从平津镇副书记提拔到虎城镇当镇长时,他是不想服从的,原因就是邓平寿。“他的工作方法与我有天壤之别,我受不了!”他向组织说这话时,一半是钦佩,一半是不屑。

邓平寿在梁平县的干部中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998年开始担任虎城镇党委书记以来,虎城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这个梁平县西部最偏远的镇,交通、蚕桑等多项工作长年保持全县第一。但邓平寿的工作作风,却让赵洪越很不理解:除了开会,邓平寿长期泡在村里,不坐车,每天走十几里路,据说,虎城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棵桑树树干没刷白,哪条路垮了块石头,他都晓得。

刚到虎城时,赵洪越心理很难平衡。除了工作思路与方法的分歧,最刺激他的,竟是一个他此前完全没想到的现象――

每逢二、五、八是虎城的赶场天。只要邓平寿办公室的门开着,赶场的百姓,就会一溜一串地欢欢喜喜往里钻,挑担的,背筐的,叼着烟杆的,一屋笑语欢声。邓平寿办公室那套足以挤下10来个人的棕色人造革沙发,坐垫早已发白了。赵洪越有次开玩笑说:“这都是村民的屁股磨的。”但玩笑之后,他不得不想,为什么村民的屁股争着往那里挤,而自己办公室的沙发无人来坐?

他开始反省自己。

初来时,邓平寿带他下村,到的第一个村便是最远的八林村,来去走了5个小时。第二天,腰酸背痛的他起不了床,邓平寿却又下村去了。在下村的路途中,他逐渐发现,这位党委书记的路没有白跑,百姓喜笑颜开地端杯水出来,他递一支烟过去,那样融洽的干群关系,绝不是在办公室里坐得出来的。他不得不承认:“邓平寿硬是用脚踏平了办公室与田间地头之间的那道坎。”

到任不久,赵洪越惊讶地发现,他在赴任之前竖在两人之间的那道心理上的坎,竟不知何时被邓平寿轻轻抹平了。他完全改变了工作方式,习惯了往乡下跑,他指挥修建的全镇最偏远的一段村级公路,竟也轰轰烈烈地开始,圆圆满满地结束了。

赵洪越原以为只有初中文凭的邓平寿是个大老粗,可他后来发现,邓平寿的书架上除了《选集》、《公务员能力建设》外,竟罗列着《商品知识》、《我们身边的哲学》和《古今文学名篇》等,这让他暗暗有些感动。他刚到时,听党政办的吴正永说过一句话:邓书记最爱学习!当时,他在心里划了个问号。不多久,赵洪越便熟悉了书记每天的作息安排,除了开会、出差,他几乎都是白天在村里跑,黄昏时分回来,饭后就在办公室里看书看报。

2006年3月14日,赵洪越在办公室接到在县城开会的邓平寿的电话:“全市烟花爆竹产业要向梁平倾斜,我们何不去引个厂来?”赵洪越分外欣喜,不仅是因为这个信息,更重要的是因为邓平寿的态度――他分明已改变了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虎城偏远,只有农业才有搞头”的观念,开始接受赵洪越提出的“镇的发展,必须依托企业和场镇建设”的观点,并迅速地去捕捉信息。

放下电话,赵洪越带着几个人就走。在他们的努力下,仅仅一个月,洪泰烟花爆竹公司入驻虎城。年底,工厂建成, 800多名农民在这里找到了饭碗。

“邓书记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

灵车开进虎城的这天,洪泰公司的副总经理陈刚一直走在队伍中,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不断用沙哑的声音,提醒放鞭炮的人。那天燃放的鞭炮都是洪泰自愿提供的,从进入虎城境内就响起,响彻7里多路,一直响到邓平寿的家里。

陈刚那天一直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姿势:右臂被铁架和石膏撑得与肩平齐。他的手臂因车祸受伤骨折,半个月前刚做完手术,医生要求他卧床休息一个月,但那几天,他几乎天天守在邓平寿的灵前。他说:“来虎城前,早听说这里有个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邓书记。来了不到一个月,他的人格魅力就征服了我。”

陈刚说的“征服”,其实是些小事。

2006年3月,陈刚冲着邓平寿的名声来虎城考察,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邓平寿的情景,他迎在镇党委办公楼前的坝子口,洪亮地说:“欢迎平津来的客人!”邓平寿的承诺是:“别人给的方便和优惠政策,我们给;别人不给的,只要法律和政策允许,我们也给。”

一个多月后破土建厂时,陈刚才完全掂量出邓平寿这话的底气:这里的各种优惠政策,或许别的地方都可以给,但有一点,是很多地方难以做到的。这个党委书记不但为他们上下协调土地租赁、公路调整等事宜,还亲自抬杆、拉尺。6月的一天,因土地补偿问题,五六十个村民涌到厂里,不准施工。邓平寿闻讯赶到后,往人群中一站,群众就安静了。邓平寿说:“企业来到这里,是大家的福,大家今后看得到。现在有什么问题,我们政府帮助解决。散了吧,别影响施工。”话音落地,围了两个小时、吵得一塌糊涂的人群,立刻安静地散了。

这件让陈刚十分头疼的事,就这么简单地烟消云散。走南闯北的他见得多了,而这样的书记,不能不让他在诧异之余顿生钦敬。

在虎城,很容易遇见邓平寿,他不是去这个村就是去那个村,走着去。在路上碰到邓书记的时候,陈刚总会停下车,要送他一程,而他从没上过车,只大声问问企业的情况。2006年夏季的一天,日头很毒,陈刚喊他上车,他还是不上,见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有些不放心,就将车抛在路边,下来陪他走。十几里路,邓书记逢人便问旱情,然后这里怎么处理,那里怎样防范,没一样不在他心里存着。那一路上,陈刚常看到邓平寿不自觉地用手按着肚子,他关切地问,邓书记总是咧嘴一笑:“小毛病,没得啥子。”

此后,陈刚只要遇见邓平寿,自己又走得开时,就会随他去转田坎。他记得最后一次是去镇里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小峨眉山看工程进度。邓平寿很兴奋,一路上讲着镇里的旅游发展规划,多次重复道:“现在,虎城来了你们这些投资老板,会很快发展起来,虎城的百姓该过好日子了!”

今年1月初,陈刚出了车祸,手臂骨折,在重庆新桥医院做手术。几乎同时,邓平寿住进了重医附一院。陈刚得到消息,眼前便出现他长期手按肚子的情景,他有种不祥的预感。躺不住,1月17日,术后才三天,他求医生:“让我去看邓书记一眼吧!”他做手术没哼一声,但此时止不住的眼泪感动了医生,医院派了一个护士陪同他到了重医附一院。

隔着重症监护室冰冷的窗玻璃,陈刚遥遥望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邓平寿,心酸地想:躺在这里,您可以歇歇了!

“管你金生银生,把老百姓的路修好了才是你的人生!”

比较陈刚,大兴村主任袁永福似乎要幸运得多,因为邓书记的最后一个电话,就是打给他的。

1月15日清晨7点过5分,袁永福的手机响了,他一看是邓书记的电话号码,一早一晚打电话给村干部是邓平寿的习惯,他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邓书记的声音,就两句话:“你们村的桑树栽得怎样了?要栽好!”声音十分微弱。听惯了邓平寿大声粗气说话的袁永福没回答,只连声问:“邓书记,你怎么了哦?”“你莫管!”三个字后,电话挂了。

袁永福听着电话里的“嘟嘟”声,呆立半晌,然后迅速拨通他在虎城中心卫生院工作的三姐的电话。三姐说:“邓书记病了,昨晚送到了重庆大医院。”

袁永福再拨那串他熟得不能再熟的号码,却已无人接听。后来,袁永福得知,邓书记此后不久就陷入深度昏迷,再没有醒来,但他仍固执地一天数次地拨那串号码,他希望听到那粗声大气的嗓子再喊一声“袁老大”。

“袁老大,我在你的公路上,你出来一下!”

2006年夏天的一个正午,袁永福还在睡午觉,接到电话,他一个激灵醒来:“邓书记啊,这么热的天,我们都不敢出去,你还在外面跑啊?”

他起身就往外跑,远远看见烈日下那熟悉的身影:没戴草帽,湿透的背心卷到胸膛,最让他看不过的是脚上那双鞋,稀烂!

他一走拢就说:“邓书记,你啷个走路哦,我给你拿双草鞋来,你至少要对得起‘草鞋书记’这个称呼嘛。”

邓平寿没接他的茬,只说:“越是天气热,越要注意新铺公路的养护,浇水盖草,马虎不得。群众那点钱都是血汗钱,我们集资修路是为百姓做好事,但质量搞不好,不但不是好事,反倒是罪过!”

那一刻,袁永福马上想到波漩村修路时,邓书记对村主任王京生说的一句话:“管你金生银生,把老百姓的路修好了,才是你的人生!”

他深深知道邓书记把老百姓的路看得有多重。“我心中最大的遗憾,是邓书记没看到这条路修通!”袁永福说这话,是在2月5日,也就是邓平寿遗体火化的那天。就在那天,在那条一度搁浅的断头路上,一些村民抡起锄头,再度开工了。

袁永福心里明白,邓书记在病床上还给他打电话,是因为大兴村正在争创“蚕桑万担村”,今年有2000亩桑树的栽植任务。袁永福更明白的是,邓书记如此忧心“万担村”,是因为一旦创建成功,可以引进一个生丝加工厂。“大兴村的百姓就有钱挣了啊!”邓书记说这话时,目光中满含期待。

谁都没想到的是,他竟含着这期待的目光,永远地离去了。邓书记离开虎城的最后一站,就是桑田。

“邓书记真是把我们老百姓装在心里!”

1月14日,星期天,小雨,邓平寿带着镇干部一行4人到千丘村检查桑树栽植情况。那天遇见他的村民很多,赵洪利、刘明国、杨嗣才、孙泽寿……他们绝没想到,那是他们见邓书记的最后一面。

不论是当镇长还是党委书记,邓平寿都亲自驻村,而且多年驻千丘村。这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他的心血。

“这么多年,他没在我们任何一家吃过饭。”66岁的唐连友说。

“他走了,我们心里痛啊!”赵洪利说。

“我们村以前吃水就靠两个牛滚凼,争水吃是常有的事。后来,邓书记就动员我们打水井。去年夏天,我们村就靠水井躲过了旱灾。”孙泽寿说,“开始学养蚕的时候,有一次,我拿把砍刀到桑树田里,该修枝的就摸出来砍一下。邓书记看见了,就喊‘老孙老孙你上来!’我一上去,他就递支烟给我,然后从他随身背的包里掏出专用剪刀,钻进桑树田里,边剪枝边说:‘你那样砍会影响树的发育,我剪给你看,你一定要看好。’那一溜30多株桑树,他一口气修剪了一半,边剪边教,一个多小时,我基本学会了修枝。”

村民洪品强说:“邓书记真是把我们老百姓装在心里,有时候,都超出我们的预料。”洪品强说的“超出预料”是指5年前发生的一件事。2002年5月的一天深夜,村民周汉富的房子突然垮塌,天蒙蒙亮时,早起的洪品强发现后立即给邓书记打电话。邓书记说:“伤人没有?我马上来!”洪品强看了看时间,6点半。他说:“3里多路,加上起床穿衣,邓书记至少要半小时才能到。”然而,仅仅12分钟,邓平寿就到了,跑到垮塌的房屋前才停住。见没有伤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跟村组干部一道,忙这忙那。离开的时候,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

“他喊做的事,我们都知道是为我们好,都保质保量地做。”杨嗣才说,“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栽桑树一株补三角,修栏杆一户补100元,从没打过折扣。他说话从不放空炮,我们也从不让他失望。村子就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

“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只能艰苦奋斗啊!”

千丘村的发展和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省吃俭用上的。

“要讲待遇,横向比,虎城镇的干部应该是最低的,很多该发的奖金都用于搞建设了。”镇党委组织委员廖铭说。一些镇干部不是没意见,但邓平寿的态度十分明确:“虎城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干部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他经常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父母大多还在农村种田,他们一个月能刨出几个钱来?大家为什么不和乡亲们比比?”

这些话,虎城干部听得多了,多年来,虎城的干部习惯了与农民而不是与其他乡镇干部比待遇,还习惯了捐款。镇里有个“永不消失的光荣榜”,榜上公布的都是捐款人员及数目。邓平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他每年捐款不少于5000元,而一般干部每年的捐款,也在一两千元左右。待遇低不说,虎城的干部很少有周末和节假日。“书记都不休息,我们也跟着跑习惯了。”这是一些干部说的。邓平寿不止一次地私下对好友说:“我对不起这些干部啊!但虎城穷,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只能艰苦奋斗啊!”邓平寿遗体火化的前一天,是他51岁生日,那天夜里,这些邓平寿自认对不起的干部们,除了值班的,几乎都聚集在他的灵前,包括调离了虎城的人。

段国华和戴戈是两个从虎城调到县委组织部的年轻人。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平华说,邓平寿推荐的人,我们放心,这两个年轻人来了不久,就很快都成长为中层干部。

在追悼会上,平华几度痛哭失声。平华说,邓平寿最初让她感动的,是他门上的一幅春联:“走千家万户要为民办实事一身正气;尽五脏六腑奔四化建三乡两袖清风。”她印象最深的是,邓平寿得的奖多,每次得了这样那样的奖时,邓平寿总是一句话:“老百姓对我太好了,组织上对我太好了,我只能好好干!”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市委机关刊物《当代党员》把他作为封面人物作了报道后,有人劝他注意休息时,他就说:“《当代党员》把我的照片印在了封面上,那么多人看着我,我只能做得更好,怎么能松懈?”

2002年换届,2007年换届,县里都考虑到他在基层的时间和业绩,上次拟调到县交通局任局长,这次拟推荐到县政协或人大常委会任副主席或副主任,而邓平寿都拒绝了,他离不开村民,村民也离不开他。这次要调他的消息传出后,17个村有12个村的村干部跑到镇里说:“邓书记,你不能走哦,虎城离不得你哦。”还有上百的村民到镇里,而那段时间,镇里的电话响个不停,很多都是为挽留他。邓平寿就又说了他那句常说的话:虎城一天不建好,我一天不离开。

而这话才说几个月啊,他就突然撒手了。当不少村民对着冰棺里他安详的遗体说“你不守信啊!邓书记!”时,平华怎么也忍不住,抚棺埋首,长哭不起……

为邓平寿流泪的领导还有很多。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每一位县级领导,说起邓平寿,无不动容,无不交口称赞。县纪委副书记毛大春说,这些年来,没有一件关于虎城的立案调查,没有一件关于他个人的检举材料。一个干部一生能将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工作中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而邓平寿是把一生的精力全部放在了百姓身上,他真的是我们干部的楷模。

这样好的同志,年仅51岁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怎能不让人心痛?

灵车送邓平寿回家的这天,送行的、迎接他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最远的是一对老夫妇,从上海专程乘飞机赶回故里送他最后一程。远在北京的山东话剧学院的近60岁的金惠群老师打来电话,泣不成声:“我到全国各地演出过,只在重庆梁平县虎城镇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干部,我一直对我爱人说,邓平寿是孔繁森似的好干部……他是累死的啊!”正患高血压的金惠群为不能亲自前来很伤心,她汇来1000元钱表示她深深的哀悼。千丘村的村民几乎全体出动,他们逢人便说,邓书记是倒在他们村里的。1月14日那天,邓书记冒雨在桑地里转了大半天,直到中午1点过才回到镇上。两点过,邓书记腹痛难忍,被送进卫生院,黄昏时分,五六个镇干部和医生强行把他架进车里,送往重医附一院,医生诊断为急性胰腺炎。2月1日凌晨,邓平寿永远地走了。

2月5日下午,细雨霏霏,这支自发聚拢的队伍,从虎城场镇一直延伸到位于上丰村的邓平寿的老家――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7里多路,到处都是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湿漉漉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7篇

X,X县X局驻X镇X村干部,现年X岁,已连续四年担任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因年龄大、勤奋务实、勤恳为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黄牛”。

四年来,他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摸实情理思路、抓党建促脱贫、强基础兴产业、办实事做好事上。如今,他所驻的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茶叶产业链条形成,全村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稳定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贫困发生率下降X个百分点,与X年整村脱贫退出。他也赢得了组织的充分肯定,先后被X县委、X市委表彰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

理思路强班子当好群众“引路人”。X县是全省X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按照县上统一安排,县X局包联X个镇X个贫困村。X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请缨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去驻村,局领导考虑他的年龄大,怕他吃不消,他说:“虽然年龄大了一点,但身子骨硬朗,自己在农村长大,又在农村工作X余年,有一定的经验,能把自己最后几年工作时间用在扶贫上,值!”见他意志坚定,局党组讨论研究后,同意了他的请求。

上任伊始,X就逐家逐户开展走访,全面摸清村情实际。由于所驻村偏远,村上又没有伙食,为不耽误走访调研时间,他把老伴带到村上专职洗衣做饭,又把自己家的小车和摩托车都开到村上。有朋友笑称:老X带着妻子去扶贫,X还是第一人。妻子嗔怪他:你这是赔了夫人又舍车。他笑答:找妻找妻,吃饭穿衣,老公来扶贫,吃穿莫保障,妻子咋能置身事外嘛。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走访调研,他便摸清吃透了村情民意,讨论制定了以强化班子建设为基础、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为重心、以民风建设和民生改善为保障的脱贫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明晰了,就是紧锣密鼓的按规划抓落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X年X月的一天,正当他奔忙于村上安置点征地拆迁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他掏出手机一看,是自己的母亲打来的电话,连忙摁下了接听键,刚喊了一声“妈”,却听到的是电话那头传来的母亲的哭声。他的心一紧,连忙追问:妈,怎么了?母亲泣不成声的告诉他:你的父亲快不行了,他一直念叨说你忙……他心如刀割,对母亲说:“我这里安排好后,X上就赶回来。”

稍稍冷静一下后,他交代村组干部,家里有事要请几天假,他不在的这些天,征地拆迁不能停,必须尽快搞完,确保安置点尽早开工。请好假后,他才风风火火往家里赶去,当赶回家里时,父亲却已撒手人寰。一向坚强硬朗的他,顿时嚎啕大哭起来:爸,孩儿不孝啊……时至今日,他都因未能在父亲弥留之际,见上老父亲最后一面而伤感、内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想到村班子软弱无力,料理完父亲丧事后返回驻村点的他,立即把重心放到了配齐建强班子上。经反复考察,最终将素质高、能力强、有担当的人充实进了村两委。新班子上任后,建立起“支部+公司+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对贫困户的产品实行定单收购、技术培训、入股分红,并发动有能力的党员全面开展结对帮扶。

四年来,共落实公司、合作社带贫济贫X户、党员帮扶贫困户X余户,充分激发调动了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动力。群众动情地说:X书记工作真有一套,如今,村班子坚强有力,让我们有了主心骨,脱贫有了希望;党员的作用也充分发挥出来了,成为带领我们脱贫的领头雁。

强基础兴产业充实群众“钱袋子”。X村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供电线路长、线径小、电压不稳。驻村之初,X被这里的用电难所震撼:电压不到X伏,电脑经常自动关机,甚至造成一些重要资料的丢失,严重影响驻村工作,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更是对低电压苦不堪言。

针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着X村发展,群众急盼解决的现状。他痛下决心,一定要让村民用上放心电、安全水、稳定网络,走上畅通路。

说干就干。他及时带领村“两委”干部,深入现场核查,并多次到县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对接,争取项目尽快实施。在他的强力持续推动下,三年多来,X村硬化公路X.X公里,油返沙道路改造X.X公里,供水工程五处,分散建设水窖X口,变压器扩容全到位,低电改造全覆盖,宽带进了村,既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为村上引来“金凤凰”投资兴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行,群众必须有稳定的增收产业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他发现X村虽然有茶园X余亩,但因地处偏远,外边的茶企不愿来村里收购,而本村又没有茶厂,导致茶农鲜叶销售难。群众对此深表无奈,“想种茶,没茶厂”,“有茶园,没收益”,“老茶园,没管理”。听到这些话,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无数个夜晚为此焦急难以入眠。经反复思考,他下定决心帮村里建茶厂。

但当在村组干部会上征求建茶叶加工厂的意见时,村组干部都认为,X这穷山僻壤的,没人愿意把钱撒到这里来。在与大家的讨论中,他提出了动员本村的能人投资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同。说了算,定力干,他与村干部开始了全力游说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建茶厂的“拉力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一次次至真至诚的动员下,最终,打动了村民唐晓娟的心,X年X月,由唐晓娟投资兴办的X盛源品茗茶叶有限公司正式建成投产。

茶厂建成了,但这个刚强的汉子却因脖子上长出鸡蛋大一个肉瘤而倒下了,医院强烈要求他立即住院手术。无奈,他只好听从,可手术一做完,他就找到主治医生要求出院,医生坚决不同意。他软磨硬泡,说今年是全县脱贫摘帽年,村上还有许多的事没有干完,时间一刻都耽搁不起了。医生只好依了他。手术后一周,连缝合手术的线都还没有拆掉的他,就又出现在了X村的山山卯卯。

正是在他的倾情努力下,通过积极争取各类资金X余万元,X村改造低产茶园X亩,新发展茶园X亩,建成茶叶、养殖专业合作社X家,茶叶加工企业X家,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带动X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走出了一条以发展茶叶、养殖为主的产业增收路子。

办实事做好事当好群众“稳靠山”。他的驻村日记里,写有这样一段话:这里就是我的“家”,群众把我当做当家人,我就要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当好他们的“稳靠山”。

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贫困户X,家里三口人,平时就二位老人在家,X年初建水窖时,因缺材料钱项目无法实施让二老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背着妻子悄悄地取了X元工资,给X垫付了材料钱,保证吃上了自来水。老两口逢人便说:X书记是个好人,是个好干部啊。

贫困户X,家里四口人,两个儿子长年在外务工,家里就剩下两个老人,老伴因双腿风湿加骨折长年瘫痪在床,因无法走动,导致无法到县城进行残疾证升级认证,夫妻俩急得直掉眼泪。X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开上自己的车,将夫妻俩送到县城检查,期间,他忙前忙后,跑上跑下,帮助挂号、租轮椅……宛如自己的亲人。有朋友见了,问是他的啥亲戚。他笑答:是我的家人。检查结束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开车送回。可谁知道,这一往返是X公里山路呀!

村书记考察材料范文第8篇

成都、资阳、眉山、达州……至10月底,短短的两个多月,全省7600多名下派干部已全部到岗,比首批计划名额多出2600多名。有的市早在去年年初就下派干部到乡镇、村工作,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为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

为村民,他抵押了自己的房产

文国林,成都市经委正处级纪检员、监察员,是成都市驻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2007年1月,52岁的文国林到青白江区龙王镇任党委副书记兼双埝村党支部副书记,看到许多村民生活很苦,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真想为农民兄弟们办点实事。”这是文国林的真实想法。

当过兵的文国林是个急性子,做梦都想帮助村民打盘“漂亮仗”。可是,好不容易引进了几家企业,却因双埝村属基本农田保护区,没有用地指标,只好作罢。

从不服输的文国林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晚上仔细琢磨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关政策。“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几个字始终在文国林脑海里晃来晃去……对,双埝村脱贫致富的路子,就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双埝村村民有丰富的种植韭黄的经验,但全村种植韭黄的规模不大,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如果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现代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一亩韭黄每年可稳定增收4000元左右!

文国林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村民听,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坚定了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韭黄种植规模、全力打造“龙王贡韭”品牌的决心。他发动亲戚朋友,寻求各方帮助,准备材料,争取上级的支持。2007年5月,成都市经委作出决定:支持双埝村成立龙王贡韭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后,前期运转经费出了问题:原计划用于规模种植韭黄的15万元市上下拨的扶贫资金将被用来养猪,向区“农投”公司申请的货款又未到位。时间紧迫,怎么办?文国林毫不犹豫:“我来想办法!”他立即赶回成都,瞒着家人用房屋作抵押,向朋友借了20万元的贷款,作为公司前期运营的经费,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有人问文国林:“公司又不是你的,何必冒这么大风险?”文国林说:“如果20万元资金不能到位,农民土地流转不起来,韭黄种植又将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农民朋友的致富愿望将再次落空,我没有办法向农民交代,没有办法向市委交代!”

有了公司,再加上原有的韭黄协会和基地,双埝村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大韭黄种植规模,提高韭黄知名度,带动村民致富。为全力打造“龙王贡韭”品牌,文国林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区领导汇报,不辞辛劳地奔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宣传“龙王贡韭”,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文大哥”、“文韭黄”。

村上有关韭黄方面的书籍、资料很少,文国林就自费购买了许多关于韭黄种植方面的书籍。经过努力,他促成了成都市第一家移动书屋在双埝村落户。长期与工业打交道的文国林从此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韭黄的研究中,现在一说起韭黄,文国林总是侃侃而谈,具有丰富种植韭黄经验的村民们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称文国林是双埝村的“韭黄专家”。

为推动韭黄产业的发展,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文国林决定按照现代工业企业制度,进行规模化、市场化运作,以双埝村流转出来的500亩土地作示范,使韭黄种植实现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做大做强双埝村的韭黄产业。届时双埝村的韭黄种植面积将达到1700亩,并带动全镇发展韭黄3000亩。目前,双埝村的韭黄产业已初具规模,注册了“龙堰”牌商标,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文国林的努力下,双埝村的水渠、提灌站、塘堰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也已竣工;龙泰路已成为全镇质量最好、最漂亮的村级水泥道路。

“组建龙王贡韭公司,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为了组建公司,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带富村民,不知文书记跑了多少路,耗了多少心血,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我们非常感谢他!”村文书刘良荣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人感动了一个村

每天早上,李志华挎着黑色背包,穿着一身充满乡土气息的衣服,走进简阳市丹景乡辛家咀村。42岁的李志华是资阳市以工代赈办的干部,被下派到丹景乡任党委委员、辛家嘴村村支书。辛家嘴村很偏僻,距丹景乡8公里,几乎是个“死角”。要下乡,没有交通工具,李志华自己掏钱买了一辆摩托车。不会骑,就临时学,手肘上那块大伤疤就是学骑摩托车时留下的。更苦的是他回趟家太不容易,要转3次车,才能回到资阳。

第一次到农村工作,李志华面临的是这样的现实:辛家嘴村连续几届村委会留下一大笔欠款,“几十年面貌依旧”,村里土墙草屋占90%,去年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后,基础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几十户人的危房,仍然是压在李志华心上的一块石头。他跑上跑下从民政部门争取到12户危房改造安居工程指标,每户补助6000元,已有5户建好新房。“还有很多需要补助的人家,我不敢轻易答应,一旦答应,就得兑现。”李志华一脸疲态。

辛家嘴村共有266户村民,一到村里,李志华就给每户一张“名片”――“服务连心卡”,上面印着他的联系电话,村民有事随时可以找他。他走遍全村每个组,调查后得出结论:村民太穷,观念落后。全村经济没有支柱产业,种的柑橘是10多年前的品种。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现状,还得从产业上“做文章”。村里柠檬基础好,如果形成产业,对经济将是一个大的提升。

去年9月下旬,李志华请来一个业主,意欲在村里大面积发展柠檬。业主出种苗、技术、包收购,村民只需腾出土地进行种植。这本是好事,李志华以为村民们会和他一样兴奋。然而,几天下来,许多人瞪大了眼睛:“是不是想骗我们哦?”李志华哭笑不得:“我都和你们拴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可怕的?”

随后,他自掏腰包,包了三辆面包车,带上19名村干部和村民到安岳考察柠檬产业。回来后调查摸底,88%的人投了赞成票。

“几十年面貌依旧”的辛家嘴村突然变样了,李志华又有了新的打算:维修改造提灌站、发展“养羊家园”工程,修建沼气池……

贫困村里来了个研究生

早上7点,上班高峰期,当人们都向成都市区聚集时,段小军的行程正好相反:他驾驶着奥拓车离开市区,先在成(成都)南(南充)高速公路上奔驰,再爬上山路,蜿蜒行驶10公里,下雨时还要绕过几处塌方,最后在山林深处的金堂县淮口镇帽顶村村委会门口停下。

“刚来这里时,心里冰凉冰凉的。”段小军回忆说。帽顶村是成都市的114个贫困村中的一个,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去年1月30日,段小军作为成都市首批下派干部,从成都市教育局下派到冒顶村。他是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在工作期间又攻读了四川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到村后,他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支书带着段小军跑遍了整个山村。段小军发现从村民到村干部,观念都比较落后,村干部不懂怎么找市场,没品牌意识,要注册个商标,连找哪个部门都不知道。村民的活动半径就是村子周围的五六公里,普遍认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

下村之前,市教育局定下的任务是:一年之后,帽顶村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要增加800元。段小军认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发展产业。”

村里的经济作物只有蔬菜和沙参,但村民都不敢出钱发展产业,他们担心有投入没产出。几年前,由镇里补贴帽顶村试点种植芦笋,后来镇里加工厂的资金链出了问题,没钱收购芦笋,芦笋全部烂在村民手里。从此,村民对镇上的项目不信任,对发展产业也有了畏惧感。

究竟该如何发展产业?段小军请来成都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专家,实地进行考察。根据山区村的特点,最后决定指导农户在山上分层种植水果、花椒和核桃,并推广每家农户养殖100只以上麻脚鸡,这是段小军的“果园养鸡”计划。

段小军组织召开了几次村民大会,把专家的看法向村民交了底。他还从市教育局申请来30万元资金,以降低农户投入的风险。终于,有个别农户愿意尝试了。

除了果园养鸡,段小军还帮助村里注册成立了一个沙参加工厂。段小军说,有了项目才能向县里和镇里申请资金,县里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都是跟着项目走的。段小军通过项目,向市里、县里申请到了100多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