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强以及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动手实践能力、自学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依据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就高职高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作初步的探索。

1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地点偏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等,从而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基层工作,即便到畜牧生产一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大大妨碍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急需既懂畜牧业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具备较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2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措施等,二要,突出特色,做好人才规格的定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完成满足畜牧业生产实践工作。

3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畜牧业发展需要,掌握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完成养殖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

3.2 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先前的以课堂讲授、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要求学生动手查资料,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并与案例示范、现场模拟、项目化教学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消化的效率。

3.3 专业教师职能的转变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还要把握和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出色的完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3.4 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畜牧业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宠物的疫病防治和训导。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标准的需要,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可以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各占50%,理论成绩包括课堂的考勤、提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践课的考勤、表现、实践报告和实践课成绩等,课程实践成绩以采用现场操作为主,附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

4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聘请校外教授、专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代表等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目的是:依据企业需求论证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加强和协助院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训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学生讲授本专业最新知识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4.2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力度,已建成饲料分析检测与电脑配方实验室,模拟企业现场操作规程,能够完成学生实训和考核工作。现已投资建立了周口市动物防疫与检疫中心、兽医院、规模化的现代养猪场、养羊场和养鸡场等。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省内外多家相关专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一些条件成熟的畜牧兽医企业签署校外实`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搭建平台。逐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互动”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形成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和第六学期的时间相对集中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饲料的配方、生产、销售,动物的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岗位进行实践,实现学习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提前职业角色,熟识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除了学习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还要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和适应,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岗位。

4.3 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畜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出台奖励、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和学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机会,为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提供便利,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行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锻炼。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加强新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4.4 实行“4.5+1.5”教学模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行的是“4.5+1.5”教学模式。前四个学期和到第五个学期的11月中旬,学生参加院内的课堂教学和院内外的实习基地实训,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五学期11月中旬,学生参加学院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具体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岗位实训分成饲料配方与检测、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方向,在企业的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训实习,由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产学结合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在实训中根据具体要求来完成。

4.5 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来学院讲授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方法,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引导和支持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工作。科研立项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研究向,转变为生产实践服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117-119.

[2]徐小琴,孟婷.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校企合作“三赢模式”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5):52-54.

[3]邓华学,张传师.推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7):289-290.

[4]刘诗柱,毕玉霞,付森.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5-36.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执业兽医;本科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08-02

农业部为提高兽医教育水平,在2008年开始实行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兽医从业人员水平。大学是培养兽医的教学单位,如何调整教学大纲,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对大学毕业生要求,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一、从新定位培养目标,与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相适应为适应

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考核、认证制度的实施,必须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按照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1]。

二、合理选用教材、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教师只能讲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其他部分自学。为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增加专业课程学时,以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同样在教材选用方面,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自编教材,要选用规划教材[2],因为大部分规划教材为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广泛收集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最大程度地反应了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满足执业兽医考试需求。

三、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层层深入,将理论知识不断糅合在一起。在制定大纲时适应执业兽医考试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和掌握实验、实习等环节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校师生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对理论的检验或验证,只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经过1~2年锻炼就可以了。实验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结果受教师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验课前不预习、对实验过程不思考、对实验操作不认真、实验结果不分析、实验报告相互抄。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执业兽医所要求的标准。要知道实验课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责任心和课堂组织实施密切相关。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第一环节,它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实验、上好实验课、严格审查实验报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熟练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要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拓宽,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这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3]。平时要培养学生严肃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技能的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尝试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建议在实验课程基础上,教学计划增加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要求实验课程中所用的实验对象不再是独立性的实验,而是综合性实验,也就是要以动物疾病为实验模型,改变原有单独课程体系实验,在实验课程前成立病例制作教师小组,由小组根据临床常发病及各门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制作传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综合实验课的实习内容完全从制作的这些病例模型展开。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在疾病发展的每个特征阶段,学生要利用所学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和课程实验知识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实施诊断和治疗。期间要通过对患病动物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临床学科知识等各方面的检查,随时跟踪病例的病情发展,详细真实地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从而将理论知识、实验技能有机地与真实疾病相结合,必将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并显著提高临床上对疾病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疾病的诊断不仅仅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程度的掌握,因此要使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由“定性”上升到“定量”就必须使学生能够全程跟踪病情的发展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在每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也就是动物的临床表现发生明显改变的环节,要使学生能够利用“病理学、诊断、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等各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验、检查方法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给出阶段性诊断结论。动物疾病的病情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不进行人为的干涉,则病情可能逐渐加重,因此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治疗,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病情的发展过程,需要待动物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时实施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求学生应用所掌握的药理、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各门课程中掌握的实验检查技能对疾病进行治疗实践,通过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将各种专业实验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并与实践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治疗能力[4]。动物五大类疾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除了对这些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使学生掌握预防方法。因此需要建立对照模型,为使学生真正理解预防的内涵,要求对照模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完成,制作中一方面要减少模型中外界因素的处理水平,另一方面可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因此需要使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和本质。通过全程的对比分析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掌握扎实的预防技能。通过综合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会对疾病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会掌握扎实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

参考文献:

[1]隋慧,史丽华,杨松.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进行动物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6):29-30.

[2]王讯,黎德兵,宋薇,司晓辉,康波.谈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与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40-41.

[3]魏述永,刘娟,吴俊伟,陈红伟.改革兽医药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实用型兽医专业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6):184-186.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实践教学在动物科学各专业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动物科学系的各个专业与农学门类诸专业相似,均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新世纪谋职就业的重要必备条件。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即实践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也是动物科学系办学重要特色之一。

(一)、实践教学在动物检疫专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必须通过实验课、技能课、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劳动课以及社会实践等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实际操版权所有作能力。例如,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必须到动物检疫站、所,参加实地的畜禽及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才能获得上岗资格。

(二)、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对于动物科学专业必须要求学生深入畜牧生产实践活动,掌握各种动物饲养管理方法和畜禽日粮的科学配方,才能有效的组织畜牧生产和动物食品安全,确保人类的健康。

(三)、动物医学更需要实践教学。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熟练医学临床上的各种诊疗动物疾病的技术,才能有效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确保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

(一)注意专业课实验教学的基础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实验基础要掌握真理是不可能的”。在动物科学系的教学过程中,许多专业基础课均是动物生产和实践中的操作技能课的基础。如《家畜生理学》、《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临床诊断学》等,即是动物医学的专业理论,又是操作技能,其许多内容都是要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也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离开了上述课程的实验,治疗家畜内科病、外产科疾病、家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就无法做起。因此,学生必须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掌握动物正常的生理常数,药理作用,病理变化及诊疗技能,才能顺利进行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例如;在微生物学的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病例诊断逐一完成病原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菌落生长特性的观察、病原细菌的染色镜检和染色特性的观察、病原细菌的致病性的试验和尸体解剖的观察、病原细菌的药敏试验和药物敏感程度的判断、病原细菌的血清型鉴定等6个实验。使学生做完前一个实验就想着后一个实验,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实验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它不仅具有学习的定向作用,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而且在碰到困难时能产生毅力,克服困难。在取得学习成绩后能再接再厉,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所教学科的重大意义,从而有极大的兴趣去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真正引人入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从而兴趣昂然地进入学习。因此教师在每开展一次实验时,都要讲清本次专业实验在畜牧兽医生产实践中的意义,提前预告实验内容,让学生早准备,预习实验目的、任务、要求、操作步骤和方法等,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做出标记。这样带着目的和问题去找材料进入实验室,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改变了“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倍受学生欢迎。

(三)、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增加学生实践动手机会

实践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体系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技能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统筹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场所,充分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武装几个现代化示范场所。几年来我系除按有关标准筹建了一部分实验实习实验室以外,集中资金组建了实验动物医院、实验鸡场、实验食品厂。还建立了南宁市兽医站、红山森林动物园、海底世界、汤泉鸡场、鼓楼动检所、建邺动检所、大厂动检所等十几家条件很好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为我系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我们充分利用系内的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例如:实验鸡场鸡的饲养量虽然不多,但是,鸡的饲养管理、成本核算、饲料配方、日常的防疫程序等,都有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同时利用附属动物医院前来就诊的病畜开展临床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打针、投药、作外科手术,并注意观察病畜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认真总结诊疗经验,使兽医专业的学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懂得应该掌握那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同样还要求学生参与食品厂的经营管理,熟练掌握畜产品加工的各项操作技术和各种动物性食品营养质量监测,不仅巩固了课堂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能很快适应社会,并能熟练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便。

我们还利用到校外实习基地,扩大知识面,如让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参观海底世界,了解不同的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同的水域的生态环境,探索与评价水域渔业资源特点和利用前景,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加强综合性和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

为使我系培养的人才紧贴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科研活动的特点,既要为学生开设一些基础的实验项目,又要开设具有研究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这些研究性的实验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与畜牧生产实践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科研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利用科研项目的某些内容开展单项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以创造者的角色参与实践,使学生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系的部分教师在开展农科教活动中,对南京市郊区畜禽疾病进行调查,发现市郊奶牛饲养户以水浮莲等水草作为奶牛的越冬青饲料,而这些水草上有许多寄生虫的幼虫,健康奶牛极易感染,特别是牛的肝片吸虫,对牛的影响很大,可造成奶牛的产奶量大幅度下降,并引起奶牛发病。教师结合农科教研究课题,带着学生走村窜户实地调查,取样,采病料,然后再进行实验室诊断,对诊断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跟踪治疗。这项科研活动自始至终都有学生参加,通过这项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深知实践教学的重要,深知本学科在畜牧生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这项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解决了郊区奶农的在生产实践的实际困难,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扩大了学校对的社会影响;同学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又有很大的成就感。

(五)、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合我系各专业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教学实习,大力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每学期的教学实习时,让学生在实习动物身上反复训练各项技能,例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牛、羊身上反复练习注射、投药及手术等技能。有时结合畜禽养殖专业户送检的病畜病禽,专业课老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发病原因的调查,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诊疗措施。用这种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容易记得住和用得上,又便于考试。

在保证正常的实验实习的同时,缩短毕业生适应版权所有社会时间,依照畜牧生产实践和家畜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系从99级开始将过去8周毕业实习改为18周。即第六学期初学生就到实习单位毕业实习,有的是在生产单位有偿顶岗,并与毕业就业联系在一起。实习指导老师根据生产单位实际情况,拟定实习的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既完成了各项毕业实习任务,按时完成了毕业论文,又完成了生产单位交给的生产任务。磨练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意志,适应了就业岗位,也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了考察的机会。每年毕业实习结束后,都有一部分毕业生被毕业实习单位留下,有的经过半年的实习考察,上班不久就被提升为养殖场独挡一面的专业场长,并为单位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常州利华畜禽公司的两个分场的场长都是我系的毕业生。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毕业实习与就业联系在一起,一毕业就就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结合畜牧生产实际写出了有价值毕业论文和试验报告,提出对畜牧生产有益的建议和意见,并被生产单位采纳,有的还在有关学术杂志发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的实习成果也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六)、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

几年来的教学与实践中,注意突出实践技能考核和专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我系的各专业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体系的建设,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明确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技能训练标准、考核的标准和方法、技能训练的实践环节等一系列技能考核的规律和规定等。注意把专业课的实践环节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考核作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由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有效的发挥了教师在职业技能考核中的示范作用,建立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技能训练标准、考核的标准和方法,与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供的技能考核标准相一致,组织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年和2004年四年,我们为毕业生进行两个工种技能考核,分别是中级兽医防治员和中级动物疫病检疫员。参加了职业技能考试(试题由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提供,省农林厅技术领导把关)的747人中及格率高达96%,获得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农业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使学生毕业时有了“双证书”。,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很受社会和学生欢迎。

三、与时俱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涉及到方方面面。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大胆探索,使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

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实际,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力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电视、录象、多媒体课件等形象,直观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力求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畜牧生产实践相一致,鼓励学生主动接触实际,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缩短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的时间,学以致用。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产学研紧密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以面向市场和产业为特征,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高等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其“结合点”为产学研一体化:“产”为导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动物医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产业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产学研紧密结合、和谐发展的特色。

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产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动物医学教学质量,促进动物医学的健康发展。

临床技能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临床技能和科研培训密切结合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临床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生开设数据库使用课程,让学生能独立完成网上资料查阅工作。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布置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作业,还要开设各种科研实验设计等工作,在具体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播放临床病例视频,并开设临床病例分析讲座等。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合理的安排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建立“产学研”基地,为临床技能培养创造条件。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饲料厂、兽药厂、养殖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科研院所很少愿意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条件,目前又值高校扩招,这就产生学生数量剧增和实习基地不足的矛盾。为此,要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优势,与动物医学相关企业、生产单位、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动物防疫监督所、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让学生在实施中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数量剧增和实习基地不足的矛盾。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大环境下,迫切需要创新型、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越来越需要善思维、创新型、应用型、合作型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畜牧兽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在兽医业务部分、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动物防疫检疫、动物性食品产业、动物产品安全、伴侣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行业、环境与动物保护、生物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实践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经费短缺,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实验动物少,实习基地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偏低。因此,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学工作岗位,本身实践能力欠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应该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动物医学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实习,保障动物医学实践型教学的顺利实施。

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动物医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综合实训和毕业生产实习,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系统性的训练。应该在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实践教学,这样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既加强了理论知识的记忆,又扎实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兽医实践、养殖实践、国家方针政策宣传、科普宣传、智力支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动物医学专业严重的存在教学经费不足问题。以前,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大动物如马、牛、羊和猪等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以小动物如小鼠、家兔、鸡等为主。过去每个学生基本都能亲自动手,现在很多都是教师示教有些甚至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实践。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突出实践教学的“611”培养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突出实践教学“611”模式的含义是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共8个学期,按实践教学模块分解成6个学期、1个学期和1个学期共三个阶段,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其中,前6个学期的课程实验;第7学期的1~7周在校内进行跨学科专业综合实习,第8~17周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8学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岗位试就业实习。根据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科研 学生创新能力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12-03

科研是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是为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因此,科研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现阶段产业变革时期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必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将科研工作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

一、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攻坚单位,学院视科研工作为强校之本,在玉米、甜瓜等作物育种方面成果显著,是广西科技厅认定的第二批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广西玉米良种培育中心”,也是自治区主要农作物育种课题承担单位之一,同时学院在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学院80%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但学院教师也面临着教学和科研难以兼顾的困难。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开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高标准、严要求,项目研究时间长,尤其是作物育种等农类科研项目需要进行跨年度的连续实验,研究劳动强度大,耗费精力很多。虽然高水平的科研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能将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能会形成新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宝贵素材,但这些科研项目骨干研究人员既是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学骨干教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平均授课课程达到3至4门,年课时达到500多节,甚至600多节,此外还要承担指导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班主任或者行政工作等任务。因此,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师精力有限,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科研项目研究质量难以保证,出现一再延期难以结题的情况。

此外,学院升格后对高职生科研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利用科研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与途径。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的传统氛围。教师科研项目很少吸收学生参与,只是教师自发组织大二、大三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分担一些重复单一的实验工作。高职生主动参与科研的意识也不强,参与的学生数量也很少。另一方面学院缺乏学生科研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学院没有引导扶持学生科研活动的专门组织机构和管理措施,很少向大学生提供科研活动必需的经费、场所等条件,没有把大学生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和学院科研发展规划,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是自发和盲目的,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实际上涉及学生科研的教学环节也就是大三半个学期内完成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而这些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往往难以做深入研究,只是对一些表面的感性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和文字描述,真正能深入做科研的学生比例很少,取得科研成果和奖励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所以高职生最多只能接触到科研的初步感性认识,谈不上通过科研培养其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纳尔福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就有过精辟论述:在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由于智力的支持和激励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上升,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但是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则可能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这时二者是一种替代关系。因此,探索如何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具有现实必要性。

二、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融合的途径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鸭源呼肠孤病毒(DRV);混合感染;病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85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848-03

Pathological Studies of Duck Reovirus Co-infected with

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

LI Mei-xia,YANG Jun,AI Bo,GU Chang-qin,LIU Xiao-li,ZHANG Wan-po,CHENG Guo-fu,HU Xue-ying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Abstract: 7-day-old ducklings with duck reovirus(DRV) were infected with 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AL101002) to study its clinical symptoms, 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pathology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ath of ducklings occurred at 1 dpi and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 could be observed at 3 dpi with the mortality of 50%. The anatomical observation showed hoary necrosis foci occurred in the spleen and felt character of solid, pericarditis, perohepatitis, and seriously meninx congestion. The histological pathology mainly presented the necrosis of spleen with cyst, myocarditis and meningitis.

Key words: S. gallol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 DRV; co-infection; pathological study

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又被称为牛链球菌Ⅱ/2[1],可以感染人也可以感染多种动物,感染人主要是引起新生儿的脑膜炎和菌血症及成年人的脑膜炎[2-6];感染动物如禽类,已报道的有鸽子、火鸡、鹅、鸭,主要是引起多器官的损伤及败血症[7-10]。AL101002菌株是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病理实验室从发病雏鸭的脑和脾分离并鉴定的一株高致病性菌株[10]。2006年以来湖北省周边地区的部分鸭场相继出现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剖检以肝脏和脾脏的坏死为主要特点,且该实验室已从发病雏鸭的脾脏成功分离并鉴定了多株呼肠孤病毒[11];与此同时北京市周边地区多个鸭场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2010年有学者首次从北京鸭坏死的脾脏分离并鉴定了一株高致病性呼肠孤病毒,命名为DRV-HC[12]。鉴于目前临床鸭发病已不仅仅因某一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发病,常常是混合感染,或是某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的继发感染。因此本研究建立了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AL101002和鸭源呼肠孤病毒DRV的混合感染模型,以期为临床发病雏鸭的诊断及确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菌种及复苏

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AL101002由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兽医病理实验室分离鉴定并保存[13]。取冻干菌种在无菌超净台里接种于TSA血清平板上,37 ℃恒温培养24 h,从优势菌落中挑取单菌落于10 mL TSB培养基中,37 ℃ 200 r/min振荡培养12 h至菌液浑浊。

1.2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日龄雏鸭15羽购于武汉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笼养自由采食和饮水,饲养至7日龄后采用颈部皮下接种TSB细菌培养液,0.2 mL/羽,对照组颈部皮下接种TSB培养基0.2 mL/羽。于感染后第5天剖杀3羽,感染后14 d所有雏鸭全部剖杀,处死方式采用颈静脉放血处死。

1.3病毒学检测

随机取1日龄雏鸭5羽,颈静脉放血处死,取脾脏做鸭源呼肠孤病毒的检测。特异性引物参照杨旭[13]毕业论文,目的片段大小为282 bp。

1.4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雏鸭的临床症状,记录雏鸭的食欲及精神状态变化。

1.5剖检病变观察与细菌学检查

观察并记录雏鸭的剖检病理变化;感染5 d后取剖杀雏鸭的脾脏和心血在无菌条件下用TSA血清平板进行细菌分离,37 ℃恒温培养16 h,观察菌落形态,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革兰氏染色。

1.6组织学病理变化观察

分别取心、肝、脾、肺、肾、胸腺、法氏囊、脑组织用10%的福尔马林充分固定,常规石蜡切片,切片厚4 μm,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2结果与分析

2.1病毒学检测结果

鸭源呼肠孤病毒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说明此次购买的雏鸭本身携带有鸭源呼肠孤病毒。

2.2临床症状

雏鸭于感染1 d后开始出现死亡,鸭群整体精神状态很差,感染3 d后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站立不稳、眼睛流泪、缩颈(图1-A),濒死鸭头颈震颤,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感染7 d后停止死亡,共死亡5羽,死亡率为50%。

2.3剖检病变观察

死亡雏鸭剖检病变表现为:脾脏极度肿大,表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灶,质地较硬(图1-B),肝脏表面有细小的出血点(图1-C),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肺和肾淤血,脑膜充血,胰腺出血,法氏囊萎缩。感染后5 d,随机取3羽雏鸭,颈静脉放血致死,剖检病变可见心包积液、脾脏肿大,表面有小的白色坏死灶,质地坚实。耐过雏鸭剖检可见心内膜出血,严重的纤维素性心包膜炎(图1-D)。

2.4组织学病理变化观察

脾脏组织结构消失,坏死包囊的形成(图2-A);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肝血管单核细胞及肝窦内可见大量细菌团块(图2-B),肝细胞坏死;心肌纤维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大脑可见脑膜炎、小胶质细胞结节、噬神经元现象(图2-C);小脑软脑膜增厚,炎性细胞渗出,血管内可见细菌栓塞,浦肯野细胞嗜酸性增强(图2-D);肺淤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可见细菌团块;肾小球细菌栓塞,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异嗜性粒细胞浸润。

3讨论

鸭源呼肠孤病毒主要引起雏鸭的肝脾坏死,进而引起免疫抑制,表现为对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直接损伤[12,14],从而导致雏鸭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但死亡率不高。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主要引起雏鸭多脏器的炎症和败血症[10],且死亡率较高。人工接种高毒力株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AL101002后,雏鸭的死亡率显著升高,显然当雏鸭的免疫器官受到损伤时,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可以乘机侵入血液,导致多器官损伤及败血症,尤其是较单独感染时脑组织的损伤更为严重。根据该实验室之前对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的研究结果可知,其本身对免疫器官的损伤也比较严重,尤其是对脾脏和法氏囊的损伤,但笔者并没有在脑血管周发现有细菌团块及小脑浦肯野细胞的嗜酸性增强,因此,携带有鸭源呼肠孤病毒的雏鸭在感染解没食子酸链球菌巴氏亚种后,更有助于细菌侵入机体,逃避宿主的免疫机制,近而在机体内大量增殖,对雏鸭各器官造成更加严重的病理损伤。

参考文献:

[1] POYART C, QUESNE G, PATRICK T C. Taxonomic dissection of the Streptococcus bovis group by analysis of manganese -dependent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sodA) sequences: reclassification of ‘Streptococcus infantarius subsp. coli’ as Streptococcus lutetiensis sp. nov. and Streptococcus bovis biotype Ⅱ/2 as Streptococcus pasteurianus sp. nov[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02,52(4):1247-1255.

[2] GAVIN P J, THOMSON R B, SHOW N H, et al. Neonatal sepsis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bovis variant (Biotype Ⅱ/2):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3,41(7): 3433-3435.

[3] ONOYAMA S, OGATA R, WADA M, et al. Neonatal bacterial meningitis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 [J].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2009, 58(9): 1252-1254.

[4] NAGAMATSU M, TAKAGI T, OHYANAGI T, et al. Neonatal meningitis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J].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2012,18(2): 265-268.

[5] KLATTE J M, CLARRIDGE III J E, BRATCHER D, et al. A longitudinal case series description of meningitis due to 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 in infa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12,50(1):57-60.

[6] STURT A S, YANG L, SANDHU K, et al. 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 subspecies pasteurianus (Biotype Ⅱ/2), a newly reported cause of adult meningitis [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0, 48(5): 2247-2249.

[7] DEVRIESE L A, UYTTEBROEK E, GEVAERT D, et al. Streptococcus bovis infections in pigeons[J]. Avian Pathol, 1990, 19(3): 429-434.

[8] DROUAL R, GHAZIKHANIAN G Y, SHIVAPRASAD H L, et al. Streptococcus bovis infection in turkey poults [J]. Avian Pathol, 1997, 26(2): 433-439.

[9] BARNETT J, AINSWORTH H, BOON J D, et al. 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 septicaemia in goslings [J]. The Veterinary Journal , 2008, 176(2): 251-253.

[10] LI M X, GU C Q, ZHANG W P,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ptococcus gallolyticus subsp. pasteurianus causing meningitis in ducklings [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3, 162(2-4): 930-936.

[11] 张宝来.鸭源呼肠孤病毒的分离和鉴定[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12] LIU Q F, ZHANG G Z, HUANG Y,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reovirus causing spleen necrosis in Pekin ducklings [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10,148(2):200-206.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兴趣小组;农业资源与环境;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92-02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提高本专业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充分考虑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了专业兴趣小组活动,该活动是以兴趣为指引,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投入到实践拓展中,创新本科教育辅助教学,培育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新模式[1]。本文对专业兴趣小组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创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一、专业兴趣小组的组建与运转

专业兴趣小组的实施是结合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的,在综合考虑专业特点、导师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的基础上,确定多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研究小组(果林营养诊断与施肥、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新型肥料的研制与开发、遥感与地理信息统、苜蓿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土壤生态等),这些研究小组相应地就是学生专业兴趣小组的方向,每小组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指导小组。在前期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自愿报名和教师面试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6~8名小组成员,同时任命组长一名。专业兴趣小组成立后定期开展科研活动,包括组织学术讨论、邀请专家报告、实验进展汇报、旁听研究生开题和答辩等。组员主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并独立申请创新课题。

二、专业兴趣小组实施效果分析

1.激发学生科研热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兴趣小组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在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组员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对本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阔了视野,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创新能力,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生活中发现和专业相关的科学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其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科研小课题进行探索,在导师指导下确定方案,最终形成正规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申报书并得以立项。如土壤生态兴趣小组的创新课题“地膜残留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是组员在支农劳动过程中发现地膜白色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提出这一设想的,而另一课题“连作对草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则是学生在观察到家乡草莓产量下降并且出现大面积枯萎后引发出的想法。关于“食用菌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的提出则是源于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主动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综述、撰写申请书等科研基本功的锻炼,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兴趣小组的科研氛围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不唯师,不唯书,敢为人先,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2.转变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本次专业兴趣小组的实施是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的,组员从参与的科研活动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对毕业论文进行选题设计。学生从查阅文献着手,独立设计实验并制定具体方案,从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总结报告,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角,指导老师和研究生是配角,只起到指导作用。通过专业兴趣小组的训练,学生自己选题并设计实验,得到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并且学生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遇到的问题,变静态学习为动态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动性[3]。

3.搭建实践活动平台,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当今高校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参与实践动手的机会有限,“重理论轻实践”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教育的弊端,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4],尤其是对注重实践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来说,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兴趣小组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小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而且多数组员有自己的创新课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实践动手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整个过程中对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等做出主动调节和控制,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主体性发展的独立学习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学习动机由内部激发[5],因此,如何提高组员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小组定期邀请专业老师作科研报告,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应地学生也真正成为科研实践活动的主体,所以他们就必须认真地查阅资料,考虑如何着手进行工作,学习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专业兴趣小组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充分展现学生兴趣爱好、推动教学相长和培养团结协作能力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问题

当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之中,而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如何使有限的经费保证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如何加强兴趣小组和疆内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师资力量较为有限等。通过在本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组建专业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因此,专业兴趣小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辅助教学模式之一,也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潘其忠,何维佳,吴小波.兴趣小组辅助学习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2):48-49.

[2]高良才,袁崇刚.生理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82-84.

[3]张明,唐欣昀.开展微生物学兴趣小组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教育[J].生物学杂志,2003,(20)3:40-41.

[4]吴鹏,邢朝斌,田喜凤.医学院校基础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2):34-36

[5]刘春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其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农业类;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32-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根据高职教学、学生、专业及产业就业岗位的实际,培养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定位农业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农业类专业群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农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经营管理水平的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构建农业类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应始终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方面,培养三种精神,掌握四项技能。即围绕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突出生产与加工两个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培养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敬业精神,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四项核心技能。

创新办学体制

要建立专业理事会办学新体制 依托酒泉市农牧局,联合酒泉多家龙头产业,搭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多赢办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门办学。构建政、校、企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为酒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提供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建设,使其成为信息反馈平台、质量监控平台、辐射带动平台和开放办学平台,整体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创建并完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实践了“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四合一”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公司”人才培养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习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伴耕伴读”平台就是将学习与工作耦合在一起,工学交融、耕(做)读(学)一体;模块是指预就业岗位群。

开展全真情境教学,有效实践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第一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综合技能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第二、第三学期(含暑假),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单项职业技能。第四、第五学期(5~9月,含暑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协岗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返校后完成学习内容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进入预就业单位顶岗实习。该模式的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制,取消了暑假,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教学,实现了学习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岗位锻炼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完善教学实验、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及顶岗实习的“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实验在基础实验实训中心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技能实训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指导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基地预就业单位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体系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质量监控。以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主,开展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研究,校企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建立以院企合同化管理为主,以企业绩效考核为学生实习评价主要依据的管理机制。在实习期间,按照“八定”的工作要求(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数量、定质量、定效益、定奖罚、定成绩)完成生产任务和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根据评定结果,成绩合格者颁发企业经历证书,不合格者重修。

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并完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机制保障体系,强化质量监控体系。注重“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功能,重点构建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即实习期间的管理以学校为主体,考核评价以公司为主导,由学校、企业共建顶岗实训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质量监控系统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为服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实施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教学创造条件,形成多元评价和校内、校外双重考核,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

辐射带动专业群发展

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和畜牧专业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种植、养殖、加工三个行业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技术、动物营养与料以及园林技术专业组成一个集合。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不同岗位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开展农业行业岗位调研,解构和重构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231”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农业类专业群“两体、三层、一主线”的课程体系。“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是平行构建的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三个逐层递进的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三个逐层递进的学习领域。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其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

多数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积累不多,对生产实践知之有限,单独进行课程建设及开发必然定位不准;而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专家虽实践经验丰富,对市场需求也掌握透彻,但对教学规律却不甚了解。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课程建设计划,便可结合并利用高职教师与生产一线相关人员各自的特点,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突破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模式。

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两个方面。应重在内强“筋骨”,外引“活水”,共同构建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由以单一教师组成的队伍,转向由教师和技师按照技能实训教学要求比例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创新人才引进和聘请机制,强化“双师”结构建设 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以改变教学团队的结构,提高整体实力。

对校内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快速解决“双师”素质问题,优化“双师”结构 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政策,从而形成示范效应,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每个专业要确定1~2名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会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具体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骨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优秀的课程建设团队感召力,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技术名师建设 高职院校之大不在大楼,而在技术名师。所谓技术名师一是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容事的气度,体现出人格魅力;二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能不断追踪技术前沿,做到既能教,又能做,教做合一;三是要具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引领教学团队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

引企入校,共建共享,

深化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以专业通用、资源共享为原则,整合实验实训资源,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解决管理体制的后顾之忧。要引进甘肃昶荣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在校内投资共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并健全制度,高峰运营,促进校内实习基地良性发展。

校企文化融合,强化校风建设

通过政、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运行,使高职院校文化多元素相融,丰富多彩,建立充满关爱的人文精神及文明素质的校园。要让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在实实在在的感恩活动中,学生更会有所触动,想到父母赚钱养家的不容易,从而感谢父母恩;感恩不仅是回馈,更是一种感激、乐观的生活态度。要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素质教育、精神实质教育以及深刻内涵教育。

要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具体表现为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与学生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学校还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基础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礼仪教育亲和学生,用感恩教育感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建设

要以“分类指导,引导就业”为就业工作指导方针,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设立专门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和推荐程序。以学院与企业搭建的平台和推荐就业为基础,以自主就业和创业为主,构建毕业生双渠道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分类指导,引导就业。要实施毕业生使用情况跟踪调查,据此修改教育教学培养计划与措施。要通过定期对就业不稳、创业力不强的毕业生招回培训补课的方式,构建终身教育和服务体系。

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发挥高校辐射功能

全体师生要利用自身资源,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建设,开展农业技术、种苗服务、兽医门店以及社会培训等,使学校与社会相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变化明显的培养效果

变化一:师生关系及社会关系悄然改变 过去学生只在学校实习,与社会大生产脱节,实习和实训内容少,时间短,实习结果只有教师的评判。理论与实习难以融合,不容易理解。另外,教师只管学生考分,片面地认为学生难教,教师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恶性循环。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在于克服学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的传统教育弊端,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农户学习,定岗实训,实训结果与公司和农户受益产生直接关系,评判标准更真实、更有效,而且公开、公正,一目了然。学生可以提前接触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学习兴趣高,积极性大,理论与实训有机融合,效果好。使师生了解社会,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使社会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学院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这种转变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与质量观,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创优势,以人才创品牌”的新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和专业群建设中。教师的观念转变也促进了学生潜质的释放。

变化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使学生认识到生产的艰辛,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专业目标和就业岗位,专业、行业、产业、学业、事业有机地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思想,美化心灵。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磨练意志,体验生活,了解国情、市情、民情,深化了解人生意义,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改造世界观。有利于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塑造完美形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大有改观。学生了解了生产过程,掌握了生产技能、技术,巩固了专业理论,增加了专业知识,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据统计,每门课程成绩平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好教、好管、好就业的良性循环。

变化三: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成为各大企业等用人单位争相订购的“抢手货”,就业形势十分喜人,每年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年底,就有多家农业企事业单位预订毕业生,有88%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到毕业前的五六月份,毕业生更是一抢而空,甚至出现了一人可选择多家用人单位的喜人就业情形。学生熟悉就业单位和岗位,就业稳定性高,岗位和报酬提升快,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变化四:办学的社会效果明显增强 我院2010、2011届两年农业类专业群的428名学生,通过“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一次就业率达88%。就业单位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普遍良好,部分单位反映学生表现优秀。陕西石羊集团和敦煌先锋种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我院的毕业生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又勤劳朴实,深受各部门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晓华,等.略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的衔接[J].江西农业经济,2006,(3).

[2]彭世华.职业教育发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杰恩,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职教论坛,2004,(2).

[5]卢宁宁.刍议“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行为教学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