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出口贸易论文

出口贸易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出口贸易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金融危机中,由于一些国家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信用恶化和萎缩,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增大,使国际贸易萎缩,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全球范围内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趋于保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在趋紧的贸易大环境中,我国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以致于国内现在关于人民币应该保持升值趋势还是通过贬值来刺激出口的争论再起。

2人民币升值对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

2.1人民币升值对经常项目帐户收支变动的影响

至于贸易互补度方面,新疆国际商贸大通道的贸易定位,就是缘于我国与中亚国家间极强的贸易互补性存在,这是新疆边贸发展的基础。人民币升值会否使贸易互补度下降从而降低贸易流量呢?应该不会,理由是:第一,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原因,产业结构失衡造成国内对新疆出口的日用消费品和机电产品需求强烈。虽然新疆也面临着其他国家如土耳其、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以及一些西亚国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新疆出口商品物美价廉的竞争优势短期内还不可动摇;第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国内能源供应增长较慢,使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开始已经上升到50%以上。中亚作为世界上能源储量排名第三位的地区,能够通过陆路通道向我国供应油气资源,对实现我国能源进口市场多元化和运输方式多样化,减少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威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显然,即使人民币继续升值,也不会因为其带来贸易互补度降低,从而缩减贸易流量。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扩大贸易规模是有利的,对新疆经常项目帐户会产生收入增加效应。至于支出方面,升值使人民币购买力增加,带来的通常是进口成本下降,进口贸易流量显著扩大。

2.2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和金融项目帐户收支变动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短期投机资本流动的影响。

如果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确定,就会产生不断继续升值的心理预期,从而使人民币升值投机将加重,短期资本流入增加。而且,短期资本还可能通过外贸套汇、假合资项目等渠道入境。入境的国际热钱将选择诸如房地产等受益于升值而产生明显增值的市场进行投资,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增加国外机构的投资信心,也可能使他们获得投资收益和升值收益的双重利润。

(2)人民币升值对直接投资流动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看似会增加直接投资成本,降低直接投资热情,其实未必。因为:第一,如果直接投资目的是为了发展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则存在人民币升值使其出口制成品美元价格提高,削弱了价格国际竞争力,如不提高美元价格,则出口利润减少的情况。但人民币升值同样会带来进口原材料的美元价格下降的现象,两者相抵后的结果是汇率升值对出口利润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大面积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倒闭和转移风潮,关键因素并非人民币升值,而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在我国到了转型升级的转折点;第二,如果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其并不在乎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一点投资成本,而是看中了我国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内市场。而且其投资基本是长期投资,升值后其在我国存量资产反而能够得到增值收益。

3人民币升值对新疆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不能否认,人民币升值会使新疆出口商品美元价格提高,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但这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也为原先一味依靠廉价优势,在国际市场打价格战的出口企业敲响了警钟,使其在关注比较优势的同时,还必须提高对竞争优势的关注程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手段也将逐渐从单一的价格竞争手段向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转变。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将有助于新疆外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质量和效益型,促使新疆企业降低消耗和成本,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非价格竞争的能力,提高出口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改善贸易条件,避免“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往往是由贸易条件恶化导致的。其出现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出口商品是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市场份额,而且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从新疆2008年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主要属于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其也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在中亚市场占据较高市场份额。显然,新疆一定程度上具备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解决办法只有提升出口价格水平,降低进口价格水平,改善贸易条件,而人民币升值正好带来了这种价格效应。

3.3降低资源进口成本,增加进口规模

新疆进出口贸易严重不平衡,比如2007年新疆出口额115亿美元,而进口只有22亿美元,贸易顺差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这本身就意味着新疆外贸发展并不合理和健康。出口只是换汇手段和过程,进口才应该是最终目的。因为只有进口,才能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乃至经验、文化等等,以及国内短缺的商品和物资。后者可以保障国内各部门发展的平衡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前者可以帮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等,最终使经济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成本下降,一方面使中亚能源和资源等主要进口品在不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前提下变的比以前廉价,从而为新疆大量增加能源、资源进口带来良好机遇。目前进口规模有限,主要是因为能源、资源运输通道的制约。随着中哈输油管道一期的竣工输油,二期的开工建设,随着中国—中亚输气管道在2010年的全面竣工使用等,新疆能源进口将面临快速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显然可使进口节约更多成本;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中亚国家资产价格变的更便宜,在我国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新疆企业完全可以抓住升值的机遇,积极购买中亚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资产,为将来扩大能源、资源进口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

(1)人民币继续升值对新疆国际收支的影响表现在:经常项目项下会带来贸易规模的增加进而使国际收支额上升;在资本和金融帐户下会产生短期投机资本的增加,但直接投资不会受明显影响,所以该帐户国际收支额也会相应上升。(2)人民币升值对新疆出口贸易的影响,短期来看是不利的,长期来看,通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贸易条件改善等等,有利于新疆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3)对新疆进口贸易来说,升值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在新疆能源、资源运输瓶颈解决后,如果升值,必将带来新疆进口空前增长的井喷局面。

参考文献

[1]易纲,张磊.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33.

[2]曲凤杰.人民币汇率改革对资本流动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5,(9).

[3]黄锦明.人民币汇改和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9).

[4]石士钧.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江苏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奠定了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中的主导地位。2007年~2011年,虽然江苏加工贸易年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64.09%下降至55.08%,2012年1月~7月该比重进一步下降至51.58%,但仍然居于江苏出口贸易方式的主导地位。加工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江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这种贸易方式“两头在外”,对促进江苏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大。因此,“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在保持传统加工贸易产品出口优势的同时,应努力承接世界制造业资本转移,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

从出口主体来看,在江苏的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一直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一比例不仅远远高于山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高于全国第一外贸大省广东。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出口主体结构,不利于江苏未来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一是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外资企业,并不太关注江苏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内资企业而言,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政策调整力度较弱;二是容易使以规模小、管理欠规范、经营成本高为特点的内资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和排斥,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三是将使江苏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局势动荡之时,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江苏出口稳定增长很可能因国际产业结构出现波动或外商投资收缩而受到影响。

长期以来,欧盟、美国和日本一直是江苏的主要出口市场,对这3个市场的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超过了50%。若再加上东盟、中国香港地区和韩国,对这6个市场的出口占江苏总出口额超70%。近年来,在扩大贸易伙伴国和地区方面,江苏取得了一些进展,贸易伙伴国逐年增加,但对新兴市场的开发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开发力度不够,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来源地都相对集中。外贸地理方向的不平衡,导致了同欧盟、美国、中国香港等地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这种贸易格局的持续,必将引发国际贸易市场风险增加、贸易摩擦加剧和外贸环境恶化。

江苏出口贸易稳定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主要出口市场需求低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拖累,世界经济的复苏举步维艰。各主要经济体发展缓慢,需求不振,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靠私人消费推动的美国经济,尽管出现了短期趋好的复苏势头,但由于高失业率和房地产低迷的双重影响,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消费增长很慢。欧洲由于债务危机还未得到妥善解决,欧债拖累实体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受到影响,市场持续低迷。传统市场中的日本,受自然灾害、日元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使其长期靠外需拉动的经济遭受重创,2011年出现了30多年未见的贸易逆差。再加上近期“”事件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前景黯淡,需求也将持续低迷。这3个市场的波动已严重影响江苏的出口。截至2012年9月,江苏对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累计同比增幅分别为3.8%、-12.8%和5.3%,而2011年同期的增幅分别是7.9%、10.1%和23.2%。

(二)贸易摩擦频发。作为中国第二外贸大省的江苏省,出口贸易在世界中低端市场上占比较大。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针对江苏出口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频发。2011年,江苏省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各类贸易摩擦案件94起,同比增加77%,涉案金额28.7亿美元,涉案企业1991家。[4]2012年一季度,全省遭遇各类贸易摩擦30起,涉案金额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0%,涉案企业894家,其中美欧为主要发起国,共对江苏发起贸易摩擦12起,占涉案总数的40%,涉案金额4.3亿美元,占涉案金额总数的70%。[5]2012年2月10日,美国认定中国输美应用级风塔对美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此案涉及江苏企业170多家,涉案金额6400多万美元———约占全国的一半。[6]

(三)出口经营成本上升,出口竞争优势下降。“十二五”时期,江苏省的出口企业将面临多重因素导致的经营成本上升。首先,江苏省不断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客观上增加了对能源、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加速了这些要素价格改革的进程,从而增强了省内企业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意识;其次,劳动力供需矛盾随着新一代劳动力就业观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日益突出,劳动力优势将逐步减弱;再次,长期存在的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供求矛盾,将使能源资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内资源能源供给偏紧状况将持续。此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美元汇率浮动区间的加大,进一步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和经营难度。自2005年重启汇率改革至2011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其中2011年升值达5.11%。由于江苏企业在国际上很少有定价权,当美元贬值时,很难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维持原有利润,江苏出口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将进一步摊薄。

促进江苏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对策

(一)优化、扩大出口主体,提升出口依存度。为了促进江苏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应逐步降低江苏外贸对外资企业的依赖度,大力发展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内资外贸企业,做大出口贸易这个“蛋糕”,提高出口依存度。因此,一方面,江苏省政府要根据国务院促外贸稳增长16条意见,在做好出口退税和金融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环境方面加大对现有内资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内资内贸企业,经过摸底普查,对其中有经营外贸意愿的企业,通过给予“特惠制”待遇,由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牵线搭桥,由相关高校、行业协会等对这些企业进行必要的培训,为这些内资企业顺利从事外贸业务“扶上马,送一程”。

(二)优化贸易方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基于江苏的实际,可以预见,加工贸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江苏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因此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刻不容缓。1.实现加工贸易的五个转变。根据2011年商务部会同发改委等6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应当在加工贸易方面实现五个转变。①产品加工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目前江苏的加工贸易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来应当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②产业链由短向长转变。即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从过去的简单加工向深加工配套深化,提高加工贸易国内配套、增值率,实现由单纯的代加工向代设计、代加工一体化和培育自主品牌转换;③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目前江苏的加工贸易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内资企业的占比较低,以后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占比;④促进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⑤区域由苏南向苏中、苏北协调发展转变和增量由区外为主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为主转变。2.创新服务,推进加工贸易便利化。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加工贸易,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二是设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产业关联度强的加工贸易企业。三是简化跨关区结转和转内销的手续,便利通关。如张家港保税区推出的海关“专家门诊”在服务区内企业委托区外企业外包加工、区内企业内销货物先放后报的“集中报关”方案等,是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四是大力发展电子化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建立和完善加工贸易的现代监管制度。

(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力拓展国际市场。一是扩大市场的广度。为了提升江苏的出口贸易依存度,提高出口对江苏经济的贡献度,应当不断扩大市场,逐步做大市场这个“蛋糕”。江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要巩固和深度开发港澳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等传统出口市场,制定适应各个市场不同特点的开拓策略;要开拓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东欧等新兴市场;要积极扩大和发展与金砖国家的贸易。通过这样的部署,形成以周边国家为支撑,以亚太市场为重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格局。开拓市场时,视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做法,进行综合性开拓,如将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形式和出口结合起来,以利扩大出口。此外,还应当用足政策,大力开拓自贸区市场。如充分利用国家(地区)间自贸区“零关税”等优惠政策,抢占已经同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二是多方式拓展市场深度。通过加强研发,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强化质量监控等,提升产品的质量,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江苏制造形象;通过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品牌收购等,开展品牌国际推广,并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结合境外市场特点,出口企业应发挥江苏在纺织、轻工、家电等行业生产优势,对外投资设厂,深度开拓当地和周边市场。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一)出口数量少、货值低。多年来,河南茶流通体系不健全,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这使得河南茶产业在出口数量和货值上不仅难以与安徽、福建等产茶大省抗衡,也落后于江西、湖北等省份。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公布的数据,2014年1~5月,河南茶叶出口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出口货值在全国排名第12位。

(二)品牌创建力度不足。众所周知,信阳毛尖作为河南信阳当地的著名土特产,和西湖龙井一样,是一个地理标志,是证明商标。由于地理商标不是某个机构或者个人刻意宣传的结果,而是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的,所以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大量经营者共用一个品牌,使得大家都缺乏维护商标声誉的积极性,以致很多低质劣质甚至假冒产品出现,严重影响信阳毛尖的声誉。目前,信阳毛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基本局限在河南,在外省乃至国外很难见到信阳毛尖的影子。品牌创建力度不足成为制约河南茶叶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2008年8月1日起欧盟将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同年9月1日,对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采取新进境口岸检验措施。2012年12月20日,欧盟法规(2012/1235/EU),调整来自非欧盟国家进口非动物源食品与饲料进境抽查比例,其中涉及我国的茶叶。日本于2009年5月实施的新《食品卫生法》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2013年2月20日起,日本实施新的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对杀虫剂三唑磷的限量由前的0.05ppm/kg修订为0.01ppm/kg,除草剂苄嘧磺隆的限量由前0.02ppm/kg修订为0.01ppm/kg。愈发严苛的检测标准,使得河南出口茶叶被检出不合格率风险大大提高,出口压力倍增。

二、河南茶叶出口贸易对策

(一)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宽出口渠道。河南茶叶出口,要坚持巩固欧洲、开发日本、非洲和北美洲市场的原则,积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一方面要利用多方力量推动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转型,从目前在国际市场影响有限向跨国集团迈进。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型茶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延长产业链,最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茶叶外贸企业发展,支持茶叶外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茶叶外贸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发展在线外贸等现代外贸方式,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扩大外贸额。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茶叶外贸企业面向非洲、北美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以及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二)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茶企赴境外参展,宣传河南茶叶品牌。对企业当年参加重点境外展览会的前若干个标准展位的展位费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补助,将企业参加由省外经贸厅组织举办的境外大型综合展览会发生的运输展品的海运费纳入补助范围,并适当提高对单个企业的年度补助限额。茶叶企业则应在包装、茶产品加工、茶保健品等领域进行创新,从精神、文化和情感上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要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及河南茶文化,再融入国外文化理念,创新出合适且有效的河南茶文化国外特色宣传,通过茶叶保健功能的宣传来扩大欧美国家的销路。还应该大力宣传河南茶叶的优质、无污染和保健效果,树立河南茶叶的良好国际形象,搞活茶经济、推动茶文化,以茶文化来推动茶消费,提高河南茶叶国内外知名度,创立国际知名品牌。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可以这么说,中国在前几年的钢铁产能的飞速增长其实是有合理的一面,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的经济环境处于相对较良好的状态中,并且中国各级政府把GDP的增长作为政府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这样的经济环境真正刺激了下游产业对于钢铁的需求,也是由于这巨大的需求,才能拉动钢铁产业的飞速发展。

二、中国钢铁出口贸易目前面临的风险

(一)出口退税的风险

由于近期的出口退税预期调整的幅度比较大,因此给目前的钢材出口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许多钢铁企业和贸易商纷纷大幅度的提高价格,国内许多大型钢铁钢铁公司目前已经开始按照钢材出口退税率为零来报价,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目前螺纹钢的FOB价格已经由两个月前的USD450/MTFOB上涨到USD500从TFOB,己经大幅度提高了50美金,同样板材类的出口价格也有明显的上升,由于价格的大幅提高,致使一些国外买盘怯步,不少中东买家即暂时停购我国货物"与此同时,型钢及棒材产品也受到波及,韩国在与我国签订新的采购合约时,加注取消退税各半付担条款。

(二)贸易摩擦的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这种背景下,在国际范围内,全球资源进行了合理优化配置,不断深化调整国际产业结构,许多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尚未实现转移,从而必然会面临来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冲击,因此在竞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很容易诉诸于反倾销这种贸易救济方式,而钢铁产业就是这样的一种典型的传统产业。

三、中国钢铁出口贸易发展形势的展望

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竞争优势,这是中国钢铁出口贸易良好发展的基础。在现实经济中,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从经济学理论看,所有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优势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则强调产业内企业的策略行为,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先天的竞争力,它的有效发挥还依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如一定的规模、资本运营和技术开发等。中国钢铁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钢铁产业相对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只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钢铁产业要想培育持久的竞争优势,既要从硬要素方面,通过装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品种质量的调整来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也要从软要素方面,在知识、技术、管理制度上进行不断创新。软硬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中国钢铁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市场份额!利润或增长率等方面超越竞争对手,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四、总结语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3.2以机电产品为重点

把机电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战略的重点,不仅这是我国目前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出口的45%以上,还在于:一是机电产品中的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可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机电产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与国民经济其他许多部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加机电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三是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内机电产业出现萎缩,所需机电产品多为进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机电产品,尤其是对成套设备的需求也明显增加。因此,机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容量很大,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50%,出口贸易的空间较大。

3.3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而出现的计算机等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的产业,代表着世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这些新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本身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还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普遍提高其他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从而增强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因此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的出口,不仅是我国出口贸易追求的战略目标和新的增长点,更可极大改变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接近30%。虽然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今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良好。因此大力发展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我国情况和千变万化的国际市场需求,是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驱动力。

4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

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明确提出实行“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其内容包括:继续开拓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稳定巩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亚洲市场,加快发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但不同时期,多元化市场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今后这一战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贸环境的新变化及国内“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应当在坚持创汇增收、出口与进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出口产品适销对路、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等原则下,把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分为三大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三大类型是: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促进进口、服务于进口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以销售中低档次产品和发展国家友好关系为主要目标的市场。

(1)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港、澳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市场,当属于以创汇为主要目标的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大、消费水平高、需求稳定,我国产品在这里享有一定信誉。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年出口额一般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5%左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外汇收入的摇钱树,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主要来源地。对于这些地区要在坚决巩固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向纵深发展。

(2)以促进进口,服务进口为主要目标的出口市场。这类市场包括俄罗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西亚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北非的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非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不仅是出口大国,同样也是进口大国,不仅要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进口我国储备有限但需求量很大的资源性产品,如被称为我国发展瓶颈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铁矿石、化肥、铜矿等,上述地区正是这些资源储量、生产、出口的重要地,同时又不受发达国家所控制,因而是我国的重要进口基地,巩固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对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是十分必要的。维持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关系,一是要尽量保持贸易平衡,用扩大出口解决进口所需外汇;二是为建立可靠稳定的进口基地,应以提供设备技术、直接投资、劳务输出等方式与对方建立多种经济合作关系。总之,把这些地区作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市场选择,不应以换取外汇为目标,而是满足进口需要。

(3)亚、非、拉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工业制成品比较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为主的轻纺类产品,价格低廉,非常适合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我国的机械设备、操作技术要求不高,价格合理,与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相配套。因此这些地区理所当然的应是我国,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产品的出口市场。此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与我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在许多国际活动中是我国的忠实朋友与合作伙伴,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既可落实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又可以巩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应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战略方向,在出口贸易中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汇增收,同时通过技术设备引进及自我发展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市场的选择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转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紧密,每个经济体都成为了经济链条上的一个节点,当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出现经济问题时,常常对其它经济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常态化,这些都增加了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它们更早的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中,参与了国际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具有丰富的国际化发展经验,建立了符合企业所需要的贸易管理体系。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的融入到国际贸易中,对于开展国际贸易的经验还比较欠缺。我国企业真正的开展国际贸易还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所以在进出口贸易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迫切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管理的现状分析

1.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进出口贸易管理机构,导致管理上的混乱。我国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进出口业务实行外包的形式。从市场调查、客户信用调查、进出口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后期的执行等都依靠公司进行操作,这种管理模式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例如公司并不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负责,所以对于风险的投入和关注比较低。结构不能够全面详尽的分析行业的市场发展情况,难以对进出口贸易提供准确的预测,例如不能够洞察到国外的行业保护政策的影响以及贸易壁垒的影响等,导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暴露在风险下。同时在全面的外包下,企业对于进出口贸易的过程难以进行监管,容易导致贸易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使企业存在经营中的风险。

2.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但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够严谨,使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体系不够完善。例如企业没有注重对进出口贸易的风险考察和分析,没有建立专门的部门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参考资料,没有做好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控。同时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内部,不能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有效的整合,各个分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难以充分的发挥管理上的优势,使进出口贸易管理无章可循,管理效率底下。

3.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运营风险比较大。企业在进出口贸易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没有加强贸易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理,使企业遭受了比较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不重视事前的分析,使企业不能够快速的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策略,使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没有认真的分析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或者化解风险,特别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导致企业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加大。

三、构建符合企业需要的贸易体系的方法与措施

1.建立针对性的进出口贸易机构。企业应当结合运行的实际,建立自己的进出口贸易机构,并且明确其组织的职责。在建立进出口贸易部门的过程中应当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的经验,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部门,例如专门的风险管理、市场管理、综合管理等部门,并且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进出口贸易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市场部门应当着重对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且形成完整的分析和预测报告,为进出口贸易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和预测,为财务部门提供信息参考,降低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风险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强对交易对象的研究,审核进出口贸易合同,调查和了解客户的信用资质,审查付款条件等。加强对客户履约过程的监督,加强对客户资信情况的跟踪,并且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为企业结算提供依据和参考。综合管理部门对风险部门提出的风险进行控制并且进行反馈,配合进出口贸易管理的其它部门对合同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验收等,同时对于风险比较大合同进行中止以及停止产品的出库验收等。

2.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加强进出口贸易各个管理部门的内部协同能力,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进出口贸易包含了许多环节,例如生产环节、质量管理环节、出口环节、进口环节等,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和企业的经营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才能实现对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应当按照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市场的要求,按照进出口管理的要求,建立内部的联动机制,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的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建立进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机制。进出口贸易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特别是世界各地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应当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风险。企业应当从风险的识别、监督和控制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注重对各种官方、非官方风险信息的搜集,通过政府部门或者行业部门获得风险信息,通过国外金融结构以及政府部门得到金融政策的变化,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获得风险信息。要及时对客户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追踪,发现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对获得的风险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制定专门的风险预案和应对措施,并且将分析的资料和其它部门进行沟通,进行交易风险预警以及风险控制等。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分析控制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实现风险控制的动态管理,使风险控制能够真正的融入到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中,更好的为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服务。

四、结语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之后开始兴起。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中不仅关税比例大幅度降低,而且不少非关税壁垒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但是,随着“环保”、“生态”等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壁垒”这样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中一种主要的非关税壁垒之一。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

2.绿色技术标准

进口国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

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它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复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

4.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立法形式规定,啤酒、软性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制定强制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

6.绿色补贴

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降低了自身的环境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而发达国家又会以这种“补贴”违反WTO的规定为由,限制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对纺织品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不符合“绿色壁垒”要求的覆盖面约在15%。首先,在安全要求方面,许多国家明确提出纺织品的阻燃性指标;其次,在环境保护要求方面,主要是对纺织品所含有害化学品做出限制和禁止的规定,而且对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和规定。

2.对机电产品的影响

自从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后,就遭遇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产品法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安全标准、电磁辐射标准等方面的绿色壁垒。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及其他国家相关标准的限制而被禁止销售。

3.对轻工业产品的影响

例如玩具产品,许多国家都明文规定玩具对儿童的安全性要求和有害金属含量限制。有的把影响儿童心理、行为、成长的玩具作为禁止的危险玩具。而我国玩具出口企业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有些使用的原料不合格,有的使用说明内容不完整,容易造成伤害的玩具的安全警示或警示说明不醒目,有些玩具没有标明适用年龄等。

4.对农产品的影响

天津,东港海关2002年第一季度农产品退运92票,总价值138万美元;浙江,2005年初宁波市一批出口到韩国、欧盟的水产品中被检出有杂质而受到暂停出口;2006年1月欧盟以中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这使得我国共有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进行分析

1.双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检验产品的技术标准低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年~20年。仅就德国为例,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800种,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名目多而水平低下,难与国际水平接轨。

2.双盲——我国企业绿色观念淡薄,而且对国外的技术法规、标准缺乏了解

我国许多企业绿色观念淡薄,未能意识到绿色壁垒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许多企业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也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和技术限制缺乏了解,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困难。

3.竞争和分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出于产业竞争的需要,有的发达国家采取了明显的歧视性措施。发达国家往往将污染较多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倾倒工业废弃物的垃圾场。据统计,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35%危害生态环境,日本2/3的海外投资是污染产业。而且,这种行为也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成本,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环境保护格局。

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分析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经济意识不断提高,将环保措施纳入国际贸易的规则和目标日趋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当前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推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经济意识融入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同时,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树立绿色贸易思想,以顺应世界绿色潮流。

2.加强国际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团结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相对力量和合力,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条约的制定;加强在环境与贸易领域的国际合作,努力寻求应有的优惠待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导致环境破坏的污染产业要严格控制;并通过多边合作,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3.积极做好环境标准化工作

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目前已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对于许多出口产品来说,通过ISO14000认证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必要条件。它不仅可以使产品冲破绿色贸易壁垒,而且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4.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推行绿色认证

我国企业应该适应这一发展潮流,改造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努力达到各种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以及包装、标签规范,顺应绿色消费的需求;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我国政府也要鼓励企业在这一新的国际贸易领域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尽早申报绿色认证和绿色标签;而且也应该与有关国际认证机构建立相互认证关系,降低企业认证成本。

5.盯住国际标准,努力提高技术标准水平

我国质量认证和环境保护部门应该抓紧对国际公认的标准和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通过行政立法程序将这些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只有采用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水平的技术标准,才能提升企业产品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地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支持体系,才能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6.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入,建立全程质量保障体系

要全面推行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就必须建立全程质量保障体系,使绿色技术标准贯穿于生产全过程。例如,大连普兰店生产的“莲粳1号”优质稻米,为冲破日本的绿色壁垒,全市1200余户签约稻农生产全程实行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出口日本的许可证,每公斤收购价格高于国内市场40%。

7.建立行业应对机制,积极抗辩

我国在面对无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时,应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对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而设置的绿色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充分利用环境条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通过双边磋商、谈判解决。

参考文献:

[1]苗成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王群发: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学习与探索,2007.1

出口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基本情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来源于GATT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是GATT对主要缔约国际准化工作的规定。在GATT第七轮回合“东京回合”谈判期间,由关贸总协定贸易交涉委员会多边贸易谈判工作组的标准小组制定,并于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行TBT措施是GATT第八轮回合“乌拉圭回合”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3月15日经过最终修改和润色后产生的。实施TBT的主要作用是:保卫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实施TBT应遵循下列原则:贸易影响最小原则;科学上证明合理原则;国民待遇和非歧视原则;统一性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成员国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

长期以来GATT与WTO对各国TBT设置进行了严格规定,而且不可否认,有些TBT措施确实为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升级,有些却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尤其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工具。

二、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壁垒

1.技术标准和法规:我国出口贸易中常遇到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主要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汽油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车的排放标准;包装材料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如冰箱、空调、泡沫塑料及发胶等。

从实施技术壁垒的具体国别来看,出口日本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上,轻工产品以及机电产品的技术标准要求目前比较少,欧盟除了对动植物产品有较高要求外,对于我国出口的纺织品以及包装材料环境环保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而美国不仅对农产品有较高的卫生要求,对于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也更加看重。

2.产品质量认证和合格认定:目前贸易各国都有各自严格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标准,它们对进口产品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从总体来看,美、日、欧盟的认证制度最为完善,也是阻止出口商品进入其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至少达到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即:取得欧洲标准委员会CEN认证标准;取得欧盟安全认证标志CE;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

美国的认证制度更为复杂,目前共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认证UL,军用MIL,电磁兼容,FCC等都是具有较大影响的认证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也被等效采纳;同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营养标签和教育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茶叶进口法》等对进口食品和药物实行专门管理。

除此之外,日本的《电器用品取缔法》、《道路运输车辆保安基准》,加拿大的CSA、德国的GS、HACEP认证资格等已成为我国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输往这些国家必须持有的通行证。

3.包装和标签方面:欧美等国的环保法规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可回收率及动植物检疫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不提倡重复包装和过度包装,以利于资源的节约。欧美等国的消费者也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在挑选、购买商品时会较多地考虑产品包装对环境的污染,对产品包装的观念已由追求豪华、精美转向简明、实用和对环境的友善。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可回收率低,部分出口产品的包装还在大量使用木材、稻草等材料,不仅外观粗糙,而且常常因为其中含有病虫害而一再受到进口国的责难与限制,甚至经常因通不过动植物检疫而影响有关产品的出口。

4.绿色技术壁垒:我国出口产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保因素的影响很大,环境措施将成为我国出口产品遇到的技术壁垒中非常重要的限制措施。例如,由于欧洲各国纺织品环境标志(对棉花生产中农药、漂白剂、染色剂等的使用提出的环保标准)的迅速实施与推行,我国出口纺织品、油漆、涂料、建造材料、清洁用品、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机械产品、鞋类、像胶制品等已经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来,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措施又细化为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以及绿色补贴等多个方面。

三、TBT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1.影响:

(1)市场准入性差:我国的许多产品由于苛刻的技术要求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比如,1994-1997年以来猪肉、牛肉根本无法进入欧美市场;由于中国的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出口欧盟的贝类产品已达不到所需的卫生标准,被长期排斥在市场之外;在植物产品方面,除河北鸭梨外,龙眼、柑橘、苹果、香蕉等均不能出口到美国。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产品由于不符合卫生检疫要求而被扣留、查封或销毁,出口利润损失严重。不仅如此,在较高的技术和安全卫生检疫标准面前,有些已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也被迫退出。

(2)竞争力减弱:某些技术壁垒虽然不对产品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为满足要求而进行设备人力的投入以及昂贵的检测费已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削弱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由于国内商检部门缺乏测试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品,不得不进口大量的检测检验设备,致使出口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力下降。

(3)贸易争端大量出现:由于发达国家的TBT措施具有隐蔽性、歧视性、广泛性等特点且相互混杂,致使我国同贸易对象国之间难以协调,争端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同对象国的贸易关系。

2.应对方法:

(1)认真研究国外TBT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收集跟踪国外的TBT措施,建立TBT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国外标准加以研究和消化,特别是国外对于安全卫生和环保的规定,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标准应有所不同。认真总结国内外企业突破TBT措施限制的经验与教训,根据市场和产品特点要求突破国外TBT限制。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企业和幼稚产业,参考国际规定建立自己的TBT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