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

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三所普通高校300名新入教师和2700名大学生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从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和教研技能等四个方面对近五年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客观分析。在此基拙上,提出提高其职业技能的相关建设性建议即全方位的考核教师人选,把好入口关、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关、见习期结束转正关和规范、落实入职培训制度,以提升职业技能。

一、调查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人职教师走进高校,使高校师资队伍总体上呈现出高学历化、年轻化的特点。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2004年至2008年,分别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引进新教师38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311人。由此可见,新人职教师这一群体已成为教育战线的生力军。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技能是其进行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他们职业技能水平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校的未来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普通高校90%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他们职业技能的水平如何?能否担当起高校教师的重任?为此,我们选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学院三所普通高校,对新人职教师的职业技能现状进行调查,全面而客观地分析与反思,以期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新人职教师目前的职业技能现状,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为三所院校2004年至2008年新人职的青年教师,即指工作1一5年的教师和部分学生。调查分为问卷填写、教学督导访谈、教师座谈等三个部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其中,学生问卷2700份,教师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8份(学生问卷2650份,教师问卷268份),回收率约为97.27%。

二、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技能之状况及其分析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门人员,是比一般的职业具有更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更复杂的技能。国外专家一致将职业技能作为教师素养的必备内容,即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所应具备的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教研技能等四项技能的总称。以此为据,我们对新人职教,师的四项职业技能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基础技能

本观测点主要是调查高校新人职教师职业基本素质,即基本功,检验其是否具备合格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具体而言,基础技能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信息技能、沟通技能,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技能。

(1)教师的口语技能就是指教师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向学生进行表达的技能。口语技能的调查显示,56.6%的新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97.9%的新教师普通话水平达到合格教师的水平(二级乙等以上),教师自我评价满意度为91%,但如何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且不失去其科学性,并不是只具备普通话标准就能够解决的,这也正是学生与教师对此问题的评价相差29个百分点的原因。

(2)教师的书写技能主要指书写规范汉字的水平,文字表达水平和简笔画水平。其中,书写规范汉字包括粉笔字、毛笔字和钢笔字,和简笔画合称为“三字一画”,文字表达水平指的是教师书写各类文章的水平。本次仅侧重于对教师粉笔字书写是否规范和教师文字表达水平两项调查。总体上讲,在书写技能方面有72.30%的新教师对自己较为满意,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满意度仅为56.40%;尤其在书写粉笔字方面,只有38.4%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水平能达到很好或较好,而有61.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粉笔字水平欠佳、板书普遍存在“错别字、简化字”并且书写不规范,甚至辨认不清。

(3)教师的信息技能是指教师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能力以及对新信息的创造和传递能力,具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吸收、存储与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使用多媒体表达信息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能力包括熟悉支持网络教学计算机操作平台服务体系功能,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多媒体技术(文字、图形图像、视音频软件编辑等)和相关的网络技术(电子文献的使用、文件的上传或下载、BBS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等),熟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教学媒体的选择能力,体现在能够根据学科的知识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合理选择最能体现教学内容和学生易感知的教学媒体,并将多种媒体优化组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最佳整合”。调查显示:目前新人职教师和学生对此满意度较高,分别为97.31%和93%。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对此的理解仅局限于能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档及电子讲稿教案技术等,事实上,这种理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教师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中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

(4)教师的沟通技能是指教师主动有效地与人进行交流与反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技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新人职教师的沟通技能所持评价并不高,满意度仅为57%。表现为在授课过程中,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授课,教师的示范性、情感性无从彰显,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形成人机对话。课堂教学之外,师生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通常是一学期下来学生不知任课教师的姓名,只是以课程名称作为任课教师的代码,甚至于有部分学生一门课学完,没有与教师说过一句话。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新人职教师与老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存在一定问题,新教师更习惯于网络交流。课后大部分闲暇时间是网上聊天、看电影、搜集教学资料,很少面对面去和学生及老教师交流沟通,他们彼此之间也缺少交流,而是仅沉醉于各自的电脑中。事实上,很多信息和关系都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新教师对此必须给予重视并尽快提高。

2.教学技能

本观测点主要是调查高校新人职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国家教委于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并进一步指出,“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我们把它理解为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

(2)教学实施的能力;

(3)教学检查评价的能力。

教学技能满意度调查显示,总体而言,新人职教师自我评价略高于学生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75.27%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设计较为满意,78.10%的学生对教学评价较为满意,但在教学操作上,有近50%的学生不满意,师生评价相差27.57个百分点。暴露出教师缺少教学操作训练,导致实践教学技能薄弱。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我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教学技能作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为进一步厘清高校师生在教学技能满意度调查中存在数据差的原因,我们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规定的课堂教学技能的九项基本技能,即导人、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变化技能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新人职教师对各项教学技能重要性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如表1,新教师认为重要的教学技能为讲解技能、演示技能、反馈技能和板书技能。而对其他基本教学技能则重视不够。这说明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认为讲解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讲授法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但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新人职教师忽视教态变化技能、结束技能和组织教学技能。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态变化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技能,而通过对新教师的调查发现,其中竟有两项他们认为是最不重要的,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各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利于教学技能的完善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知决定行为。事实证明,思想上对课堂教学技能默然视之,将其拒之于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之外,即便是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仍旧不知道怎么把内容讲清楚、怎么控制课程的难易程度、怎么组织讨论……这正是如今博士、硕士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也是我们苦苦探寻的不证自明的答案。

3.教育技能

教育技能包括思想教育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两方面。

对于教育技能的调查,学生和教师对此问题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学生的评价比教师自身评价高出5.40个百分点。在思想教育技能方面,大部分新教师懂得教育方法,但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在班干部的任用、班级关系的协调、班级氛围的营造等班级管理的工作中,新教师则明显感到经验不足,方法欠佳。

另外,根据对学生工作处相关领导关于班主任适应期和胜任能力的调查表明,两年内能适应和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仅占37.10%,不能胜任和不能适应的占62.90%。这从某一侧面表明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其实,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质上已经明确规定了合格教师的最低标准是在完成学业后能顺利上岗,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经验足以应付所承担的工作,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4.教研技能

本观测点主要是调查高校新人职教师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的能力。

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精神科护理学;教学;应用

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原有教学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以培养出符合临床工作需要的实践型护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在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开始尝试在高职护理的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将项目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实用型人才。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样的方式造成了两大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一是学生学习被动,老师从头灌到尾,学生心猿意马,学习效率低,二是学生能力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依样画葫芦,不能对知识进行整合,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起源与核心

1.起源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

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规。

2.核心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

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2]。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三、项目教学法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以精神科护理学中“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作为教学项目。在简要介绍疾病概要后,给出一个典型病例,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过程结合整体护理的要求完成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给出病例,明确项目任务

李×× 女 25岁 大专文化 未婚

入院躯体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精神检查:神志清醒,衣貌相当,接触一般,定向力可,医生问病人为什么来住院,病人称我没有病,是父母强迫自己住院的。医生又问是不是睡眠不好,是不是有什么干扰自己了,病人说,“这都是真的”“睡不着觉因为耳边总能听到声音,是一个不认识的男人的声音,命令自己,有时还威胁自己”,“躺在床上觉有人掐自己的脖子”。病人称,去年过生日那天,接到中学一个男生的电话,说了一句什么,记不清了,之后听见笑,她就突然感觉不对头,以后不仅不敢接那个男生的电话,对所有的电话都不愿接,她觉得他们在暗中监视我,要害我。病人称摔电话机是因为电话铃声一响,就能听到一个男人的笑骂声,特别讨厌。医生问病人为什么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病人称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色变得极难看,病人还称有时脑子里会有很多不是自己的想法出现,一点也不受自己控制,但无所谓。交谈时病人表情变化少,当说到有人害她时也没任何变化。要求学生根据此病例通过分组讨论出完成以下项目:

(1)找出病历中的精神症状,(2)说明疾病诊断及诊断依据,(3)写出护理诊断与相关因素,(4)提出相应的症状护理,(5)创设情景,为新入院病人做心理护理。

2.分组讨论,制订计划

将全班分成6个合作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出组长,在

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以上项目任务。

3.查找资料,完成任务

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启发与协调,鼓励同学们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如书籍、网络、教师等。

4.学生汇报,检查评估

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下,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小组间相互提问与解答,相互评价,同时分享查找资料的过程与不同的资料。最后教师再根据各组任务完成率,收集资料的完整程度,汇报的清晰度,相互解答的有效性,解决办法的多样性等进行评价,评出成绩,奖励优胜小组,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强调。

5.临床见习,综合应用

课后将学生带到本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病房进行临床见习,让学生与病人直接接触,在获得临床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化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应用项目教学法应重视的问题

1.重视项目确立

教学项目的确立是一个关键,它关系到项目教学的效果。它的确立要充分考虑专业目标、教学内容、场所、资源、生源等,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的小模块上,从

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果,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2.重视教师角色转换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指导者和朋友的角色出现,教学方法由注重“教法”转变为注重“学法”,为此,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重视学生分组学习

分组时,每组人数最好应控制在5~7人,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还要注意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对于个别后进生,要推行“一帮一”的措施,安排先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纠正。

4.重视项目的评价

对于项目评价要有明确的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评分项目主要应涉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包括合作、创造、方法、组织管理、获取信息、沟通协调能力等)和完成项目的质量,对项目的教学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尽可能量化,尽量避免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莫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7):3-5.

新入职教师见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教育;专业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71-02

一、武汉市科学课及科学教育的现状概述

武汉版科学课(7~9年级)教材的编订始于2003年,由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胜祥和崔鸿教授主编。而武汉市初中7~9年级从2014年秋季开始正式开设科学课,师资来源于课程融合之前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教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作为武汉市唯一培养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高校,科学教育专业设置始于2005年,该专业申报和设置单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支持单位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从2005―2011年,该专业共招生四届本科生,总人数为113人。笔者担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科学教育》课程主讲等一定的教学任务,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也收到了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各方面问题的反馈意见。综合来看,本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

首先,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总体感觉是大拼盘。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这四个学科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彼此相互独立,很难体现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走向中小学,面对求知欲强的中小学生这一最基本的出发点。现行教材中涉及的问题或现象是学生听不懂,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及附带一系列问题。比如,“物理化学”这门课,难度很大,对化学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难,同时对中、小学生这么深奥的内容显得不现实。在2008级、2009级的课程设置中,物理化学及实验共计均为126学时,2010级的课程设置中,该门课及实验共计102学时,该门课为专业选修课,其学时几乎比任何一门专业必修课都多,相对不合理。

其次,学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四届学生中,大约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招录时调剂到该专业,侧面说明学生及家长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不准确,学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小学当科学课教师的人很少,科学教育专业每一届都有90%以上的学生在积极备战考研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以期能够扩宽自己的职业选择。

见习实践机会太少。学生与开设科学课的中小学校的对接太少甚至没有对接,学生兴趣不浓、信心不足。在微格教学和课堂教学技能演练中,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的应用方面有所欠缺,课堂观摩时,对中小学生在科学课堂的提问感觉惊讶,表示压力很大。这些都源自于在武汉地区中小学科学课堂过少,学生实践机会不足,导致没有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制定专门的任职资格制度,研制并出台《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师范教育专业,但教育系统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科学教师任职资格制度,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尚得不到很好的制度保障,可替代性强,对于追求应试教育的中小学而言,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优势,不自觉地被打上“杂而不专”的烙印。

目前的科学课课程标准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材编订等内容,而对于科学教育专业建设规范化、科学课教师专业化等内容涉及过少。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教育标准》值得借鉴。它将教师划分为3类:职前教师、新入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并对这3类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进行细致的规定和划分。澳大利亚制定本国的科学教师标准,为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其他国家也在逐步细化,但研究成果和水平从现有文献来看均未超越美国。研制适合本土特色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可以解决高等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目标、培养途径等,促使高等院校该专业建设规范化。

三、创新完善科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办出专业特色

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基于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萌生的新专业,国内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循,又由于各校管理依托物理系或化学系或生物系,各系在专业发展认知上受到自身专业局限和课程本位主义的影响。因此,就全国而言,突显一些制约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且具有普遍性、瓶颈性的核心问题,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结构欠合理、核心课时数分配不科学、培养模式不能有效适应人才成长的需求。

现行的科学教育专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各高校二级学院负责管理的“常规模式”;二是把科学教育专业的具体管理部门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专业建设和运行工作,而学生管理放在系(院)进行的“教务主导模式”;三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不设专任教师的“半独立模式”。调查显示,84.6%的高校选择了“常规模式”。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管理和运行模式比较合适,太原师范学院及安徽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2002年,太原师范学院开复合型多元化科学教师培养先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共生的与21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且富有弹性的、融多元目标为一体的立体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四年间、在2700学时内完成科学教师教育层面上的“博学专精和谐共生”的教育。

马鞍山师专有机地把“教学与社会、学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对现有专业提出了“师范类专业做精、做优;高职类专业做大、做强。”的口号。该校的科学教育专业,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从“确定核心课程、增设专业课、开设两个选修方向、增加毕业设计的比重”等四个方面着手创新。比如,该校在调研科学教育专业计划时,为增加教学效果,特地增设《科技制作》这门必修课。结合现实情况和学生实际,将选修课进行了调整,开设了两大类:即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不同类向。

四、实施特招或者提前批录取准科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

除少数高校外,生源不足已成为突出问题,个别高校因生源匮乏被迫停止招生。调查表明:有7所高校提出了生源不足、报到率不高、转专业学生数量增加等问题。如某一高校,2008年的招生计划为40人,第一志愿录取仅有1人。同时,转专业现象在科学教育专业中比较常见,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源“不足”和“匮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假如只是把科学教育专业作为一所高校志愿增补或者提档调剂的垫脚石,那么生源注定得不到保障且质量不高。对于新兴专业,教育部门需利用政策引导,实施特招或者提前批录取,让生源得以保障,再辅以其他专业建设支持,生源匮乏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目前高中没有设置科学课程,而且初中设置科学课程的学校也不多。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四年本科毕业后去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会有一定的屈材感而情绪低落,而从事中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又总觉得缺乏底蕴,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如化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相比无竞争优势。

所以,高校在设置科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必须目标明确,不能因为现时的功利性使价值取向偏移。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承担起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素养的任务。如果没有意识到专业使命感,就会迷失方向,所以要开设“专业导论课”。

五、与中小学结对子培养,提供足够时间的入职前培训机会

科学课在小学是副课,很多小学都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科学教师。同时,由于编制限制,这类专业毕业生进小学困难,即便是进了学校,也只能担任代课教师。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把专业办出特色,是摆在该校科学教育专业面前的首要问题。从“出口畅通度”来看,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扎实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区域,其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没出校门就被抢空;相反,那些视科学课程为“副科”,不关注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区域,其科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就业困难,还被视为“杂烩”毕业生、非“主科”教师,就业阻碍重重。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需要经常与当地或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建立良好的结对子培养体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让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和自信心。

开设中小学科学课的各省市,非常注重利用寒暑假时间对科学课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但是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回到工作中,仍然换汤不换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教学。目前的教育实习远远达不到准科学课教师的能力要求,需要进行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更加系统的岗前实习。

总之,由于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需要涉及到有关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院系的通力配合,所以在协调上存在难度,管理上也有一些漏洞,需要作为一项独立的专业特殊建设,保障7~9年级科学课程改革与高中分科教学不冲突,保障我们教育与社会不脱节,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秀英,张晓玲.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透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2(96).

[2]李中国.关于科学课教师培养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

[3]太原师范学院“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5+3’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组.高师院校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5+3”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Z].

[4]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