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生感悟语句

人生感悟语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生感悟语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1篇

书中的景观,这一处比那一处更美!是呀,谁能知道翻开下页是怎样的美文,美画?是怎样的精彩语句,巧妙构思?我们慢慢品着,品着,期待下一处比这一处更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为那一张象征荣誉的奖状,只为充实自己,增长智慧,武装头脑。

夜深人静的夜晚,我们手握一盏香茗,与书相拥;读孔孟言,我看见三千学子;品刘墉文,我体会人生感悟;赏清玄章,感受文学之纯美,体味人生真谛。我们的思绪在文字间游走,我们的感情在文字间起伏;咀嚼文字的魅力,体会想象的空间……好一幅美景,这样的夜晚是何等惬意呀!

漫步,我看见坚强不屈的鲁滨逊向死神发出挑战,看见他在孤岛上古朴的房屋,看见善良的星期五。

漫步,我看见充满魔力的哈里·波特,骑着他的光轮2000追向金色飞绒,看见他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斗智斗勇,看见他勇敢的面对伏地魔。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2篇

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表达“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一哲理性的警句已成为至理名言,深沉而隽永,它启示人们要重视实践并为之积极进取,让读者的心灵在咀嚼中受到了熏陶和洗礼。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写作文“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如能参透生活的感悟、凝聚人生的理念、捕捉思想的火花,让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溢于笔端,无疑是作文中的一大亮点,也会在无形之中提升文章的品味。

一、洞察自然,联想人生,阐发深邃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一枝一叶一世界”,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也会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卑微的小草在庄严的大树旁边并不卑微的,而是昂然挺立,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要坦然面对荣辱与得失,活出自信”的道理;再如外表丑陋的仙人掌,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开出辉煌灿烂的金色花,这就给我们以“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人生启示……所以,我们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如能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获得的将不仅只是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还会有理的启迪。

【片断展示】

……我只一人站在这枣树下望着,它单剩杆子,没有一丝枝芽的绿,也没有一丝果实的红。回首父亲的背影,我不禁又想起它发芽时的一片嫩绿,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以及父亲看着它成长的喜悦和欢笑……

一瞬间我发现: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夜发于春而败于秋,得意的也有失意之时。不禁若有所思。

风虽然来,雨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再远。

(王玉《枣树 秋思》)

点评

作者由枣树的生长引发出对人生的思考,文末议论性的语句深富人生哲理,它启发我们要以乐观坚强的心去面对生活,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文章也因此而意味绵长。

二、留心生活,体味人生,提炼独特的人生感悟。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生命的每一天里,都演绎着许多故事。有些事情,也许看上去很普通、很寻常,但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去观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也许会从中感悟出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如07年中考佳作《让困难走进心灵》,写“我”从失败的赛场走出,悲伤难过,父亲通过散步时“只有在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的生活现象,告诉“我”朴素的人生哲理:人生只有充满“泥泞”,才会留下生命的“痕迹”。读来让人深受启发。

当然,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思维视角,也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悟。如以写“放风筝”为例,可从“断了线的风筝往往摔得粉身碎骨”中领悟到“失去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的道理;也可从“有同伴协助可使风筝放得更好”中领悟到“合作有助于成功”的道理;还可从“只有在逆风中风筝才能飞上天”领悟到“做事并不总是一味地需要顺风顺水,有些时候,恰是逆风才能飞翔”的道理……

【片断展示】

……

终于来到了山顶,四周的树木稀疏了很多,冷风袭击,吹得我身子有些颤抖。一起陪我上山的妈妈轻轻拉过我的手,把我的手放进她的口袋,刹那间,一股暖流蔓延我的全身,妈妈用温柔的声音说:“山上风大,小心别着凉了。”我抬头看着妈妈那透露着关爱的双眼,喜悦地发现,我又找到了一个词――温暖。妈妈的爱,一直围绕着我,这不正是世上最温暖人心的春风吗?

生机、活力、温暖,这些都是春天的代名词啊,我终于找到了这秋日里的春天了,我终于明白,春天不曾离我们远去,只是我们有时太大意,忽视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春天将永远不会从我们眼中消失。

(孙心怡《其实很简单》)

点评

作者叙述完在寻觅“春天的踪迹”的几个片断后,篇末由事及理,阐述了对“春天”的理解以及如何去寻找“春天”,这一独特的感悟极富哲理内涵,耐人寻味,文章也因此而立意深刻起来。

三、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表达精辟的人生见解。

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题目也越来越多,如“信仰”、“道德”、“财富”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会关注“窗外事”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通过把热点问题放到大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去认识、去评判,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真谛、社会万象的感悟,对立身处世的道德追求,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如07年中考佳作《花开有声》,作者取材于“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一热点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伟大”与“平凡”之间关系的认识:“其实,生于世界上,存于宇宙间,你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心智不缺,心力不乏,只要你用于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及风采,那么,你就没必要去仰视别人。”深刻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深富哲理内涵,极具冲击力。

【片断展示】

……云南警嫂罗映珍在丈夫罗金勇与毒贩进行殊死搏斗成了“植物人”后,在700个日夜里,她始终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她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在她心中,照顾好丈夫,就是一个妻子的责任。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楚涵《责任》)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3篇

【真题助跑】

(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5题。

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⑤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⑥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⑦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⑧“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⑨“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⑩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合,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11}“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12}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13}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选自《散文》,有删改)

1.请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2.文章第{11}段中写道:“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

3.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5.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

解析:本文构思精巧,语言美妙,属典型的关注精神成长类现代文。文章通过莫扎特的一曲天籁之音,将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与辉煌的艺术成就同现实生活自然相糅,写出了莫扎特音乐作品给人带来的享受与启迪。解答这类阅读题,理解词句是基础,获取感悟、明白哲理是考查的主要目标。这也是自我成长类现代文阅读题命题的依据。就本文的阅读设题而言,前三题重在考查文章的语言与结构,考生答题时不能脱离原文,但难度不大。题4、题5考查的则是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解题时,考生不妨先解答题5,因为只有全面了解莫扎特音乐的特点与其人生经历,才能准确地道出“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综观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关注精神成长类现代文阅读题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一直是命题者选择阅读材料的一个重要方向。《榜样》(福建省福州市)、《银行里的男孩》(甘肃省兰州市)、《梨一样的苹果》(贵州省安顺市)、《高贵的生命不卑微》(江苏省连云港市)等时文,都是2011年中考出现的关注精神成长类现代文。

【解题妙招】

自我成长类主题的阅读材料,一般会以记叙文的形式出现。阅读并解答此类试题时,广大备考同学要着重注意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清文章的线索,分析和判断文章是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还是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二是弄清记叙顺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三是分析描写的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四是重视文中的议论与抒情语句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尤其是要找出反映人物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与启迪的句子,仔细揣摩这些句子,会对同学们归纳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有很大帮助。

五是分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写作地带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4篇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教师要引领着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小手举得高高……

一、课要上得质朴、实效

我们要把课上得朴实一些,课文要读到孩子的心里,训练要练到孩子的心里,多给孩子一些实惠。

1.须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目中有人”是教师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思考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2.须创设情境、生感

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

3.须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研读探究,多元解读。

4.须因课设练、拓展探究

语言文字是工具,不练难以深刻理解,不练难以熟练运用。但是,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探究。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

二、课要上出诗情画意

1.教学内容应疏密相间

语文课也应讲究“疏密相间”,教师要读懂教材,决定内容的取舍详略,突出文章主旨的段落就着重讲,关系不大的就略讲,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量体裁衣,轻重有当,剪除枝蔓,疏密相间。

2.教学过程应张弛疾徐

节奏本是音乐用语,“张”“疾”是快节奏,“弛”“徐”是慢节奏。符合节奏韵律的语文课,不仅适应孩子的身心规律,而且能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上,内容比较简单的、孩子自己可以读懂的,可以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来个慢动作。

3.教学形态应动静结合

“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静”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语文课中的“动”能激活孩子学习的情绪、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孩子深入思考。如果语文课上“动”多“静”少,就会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孩子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如果“静”多“动”少,孩子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教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教学语言应生动优美

“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积累丰富的词汇。二是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要富有变化。三是语言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四是语言还应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这样才能打动孩子的心。

三、课上要如春风化雨

语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1.语文课是灵动的诗篇

语文课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必然有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激荡。因此,语文课要集语言、认识、情感、人文的培养于一体,由平面变成立体。在课堂教学中要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选点要恰当,在课文中能起到点睛的作用,语言经得起推敲,内容耐人寻味,给孩子以启迪,能拨动孩子情感的琴弦,“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语文课成为孩子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度过美好的时光。孩子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孩子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是美丽的天堂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真 善 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要表达真实情感,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其情感的真实倾斜。写作是语言的综合组织能力的整合,其目的是感情的交流等,《语文教学评价》也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教育基准点,笔者将“真、善、美”贯穿到写作的内容、立意、语言表达之中,使学生的写作真情流露,创作优秀作品。

一、内容方面突出――真

在作文教学,“真”指的是真人、真事、真感情。学生在写作中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材料可写,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大部分存在着内容空洞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写作中没有感情投入,内容编造,空话连篇。试想,这样的文章有谁愿意去读,愿意去看?文章的灵魂是其思想、是其情感的流露。由真实情感贯穿的文章才具有灵气。读者读后才会流连忘返,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优秀的文章。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写真人。“一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事物,写作从身边的生活抓起,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描述,对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进行抒发,做到“我手写我口”,对生活中的点滴做到畅所欲言。最真的感情无疑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大空间,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学生写作的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学会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叙述和抒发,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会比较真实,文章也就有了灵魂,有了灵气。

古今中外的名品名作,读者细细品味都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隐约眼前会显现作者生活的真实情景。作品是他们对人生的真实感悟,文章质朴,却载满了他们的真情,读后给人的感觉是深深的思虑,自己好像成了文章里的主人公,在为文章里的人们欢呼、痛苦、思考。如冰心的《小桔灯》,内容简单朴实,就是她和小女孩的对话,但是就是这文章内容的真实情感,让人读后,意犹未尽,像文章结尾处的描写: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二、文章立意突出――善

“善”是对于文章的思想内涵而言,要善良、善为、善待。所谓文章立意的“善”是指文章的思想内涵应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良好传统美德的,使人读后能够奋发向上,起激励作用。中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懂得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作文是学生的心灵倾诉,人生感悟。小学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将善的东西发扬光大,对恶的事物进行严禁、杜绝。从平常的生活点滴教育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洋溢“善”的观念和理想。古人也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开始贯彻“善”的理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写作中,善就像是人身上的肉一样重要。人没了肉体就剩下了骨干,文章也一样。大作家的文章,如巴金、鲁迅等,他们的作品总是能振奋人心,让人回味无穷,其原因是他们在真实的表达情感中,还有着“善”,有着包容心,大爱心。能够激起读者内心的感触,激发作者的爱心,如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胸襟是如此的广阔,读者无不为诗人的胸襟感慨,以至流传至今。作文写作中,教师应诱导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悟善的传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要宽容、大度。只有学生内心充满善,写出的文章才会洋溢着“善”的气息。

三、文章整体突出――美

优秀的文章,除了内容上追求真实,立意上讲究善之外,其写作的语言表达方面、结构方面等整体应该体现出“美感”。

1.语言表达美

经典的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得来的,是在反复的修改中磨出的。从古至今,写作在语言方面一直追求的就是――美。如古诗中“僧推月下门”到“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写作之后,自评自改的习惯,避免写作中最常见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常识性的错误。有句话是:“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对于写作的语言应通顺,字句运用恰当、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记忆。

2.文章结构美

作文教学中,还应注意,文章组织的情况,结构衔接上应完美无瑕,思路要严谨等。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给读者的一个整体上的感觉,其结构的布置,文章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安排,形式上等是否统一、完整。文章的结构安排其实就是对文章写作的整体布局谋篇。从构思开始,就需要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思考,看其层次安排、段落的分割、过渡句的安排是否合理,开头一结尾是否呼应,其文章的主体是否清晰等诸多结构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对于结构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对于写作的内容安排做到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善、过渡恰当、开头结尾相呼应。追求文章的终极目标――结构美。

四、结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学生在写作中注重真、善、美三方面的贯穿。让学生在写作上有质的飞跃,使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敞开心怀,畅所欲言,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提高写作的境界。作为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从生活中探索,感受写作的乐趣所在,打开心灵之门,用真实语言,去感悟人生,感受生活,进而创作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黄贵全.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9,(1).

[2]李学安.新编初中作文教与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杜,2002.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诵读自学法;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选取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的三篇古代抒情散文,其中《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采用学生预习,课堂精讲的方式学习。其主要原因是:一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篇精品佳作的思想内容,二怕学生体会不透文中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但是其结果是:笔者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而学生则因生字句意的困扰,听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体会不到名篇佳作的美感享受。

所以,在这次教学中,笔者准备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这种教师掌握课堂话语权的做法。《滕王阁序》可谓千古绝唱,而对如此出色的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得其深呢?笔者认为就一个字:“读”。以读入文,采用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

于是,笔者首先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以扫清诵读全文的障碍。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诵读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为组长,在下面做诵读的组织工作,笔者对他们分别提出要求:第一小组要求完成读准字音,理解全文思路的目标。第二小组要采用创新的方式诵读,读出花样,可以创设情景。第三小组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音节奏,平仄抑扬,语气急缓,音调高低。第四小组要求能就重点句能读出情感并分析为何这样读。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用一段抒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火红的晚霞在山头、天边飘动自色的孤鹜在空中翱翔,一望无际的浩荡江水依山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水中。这是一幅多么关妙和谐的动静结合、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壮美画卷啊!还有那“老当益壮,宁移自首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志向和追求,曾激励了多少奋斗的志士啊!这就是26岁的王勃南下探父途经长沙时,在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宾客的盛人宴会上即席写下的著名骈体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文章百读不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美文。

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想要翻书,笔者首先进行了一遍深情的示范性朗读。在笔者读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各组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已经准备了两天,笔者让他们开始展示自己的成果。四个组的表现各不相同。

第一组找到了一个范读录音先放了一遍,接着进行了仿读,他们的特色就是在咬字等方面比较标准,就几个重点语句字音笔者进行了强调,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就全文的思路进行了简单的归纳。

第二组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诵读,感觉像表演。有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各种形式交叉,在这当中笔者看到了学生的投入,每个人都积极地融入了进来,虽然在诵读效果上效果不太理想,但却改变了死板的课堂气氛,给大家带来了轻松愉悦,笔者还是肯定了这一组的付出。

第三组准备得比较充分,有齐读和单读,也有男女生交叉读,效果不错,首先齐读了第一段,造就了声势,渲染了盛况,然后女生齐读,用清亮的声音体现了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魅力,接着始一位声音宏亮、音质清脆、吐字清晰的女生单读,用声音传达出滕王阁所处的山清水秀、霞飘鹜飞、色彩艳丽、渔舟唱晚、雁阵高飞的美妙环境,读到落霞句时,所有同学齐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秋高气爽的壮阔之景,接着始一男生用低沉的声调朗读第四段,读出景色和感情由欢快到悲伤的变化,第五段是由一位音质浑厚、低沉有力的男生朗读的,表现出作者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对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男生齐读第六段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体现出作者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谢之情。这组表演后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笔者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第四组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了重点研读。笔者认为通过最后的研读,《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正缓缓流入诵读者的心田,不断激荡着我们的胸怀,陶冶着我们的性情。此时,我们一同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整个朗诵达到了。

最后,笔者找了一个朗诵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在他的朗诵声中结束了全课。笔者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在认真的聆听中仔细体味,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一起观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共同体验景色带来的欢乐与感慨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7篇

作者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优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倾倒,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山水的优秀诗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湾留存于今的诗作很少,现存诗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湾的诗歌深受当时吴中诗人诗风的影响,有着清新隽秀的飘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体现了他的这一诗风。

在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语点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异乡的羁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时的诗人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难道仅仅凭借这两个词语就能意会出作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愁苦的情绪吗?如果这样分析,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且看一两句的后面三个字各写的是什么:“青山外”“绿水前”。诗人由楚入吴,沿江乘舟而行来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所在。他为什么停船?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遣词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词的。他会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出来。如果诗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会选择一些更能表达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绿水”,这些亮丽悦目的景致是足以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的,也符合王湾清新隽秀的诗风。

而在颔联部分,作者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写出了春季到来,潮水上涨,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宽阔。春风柔柔地吹拂着,使船帆高高地悬挂着的景致。这是身处船上的诗人所见之景。在读到“潮平两岸阔”一句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两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写的,都是春水上涨,使人眼界开阔,内心顿生旷达之感。而“风正一帆悬”更是写出了诗人此时恬适自在的心情。悲伤之情,我想是无从而来的。

而最为有名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感。见到的是夜晚还没有消尽的时候,朝阳却从海边喷薄欲出;感觉到的是此时春天已经冲破了严冬的束缚,迫不及待地从旧年中走出,焕发着勃勃生机。“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残夜”和“江春”“旧年”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种动态的活跃之美。而这种时序的更替和新旧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写,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欣喜之感。往往人们在分析此诗的过程中,会从“残夜”和“旧年”这两个带有贬义的凄凉色彩的词语入手,而没有从全诗的感彩整体分析。想当然地认为羁旅在外的诗人在面对时序更替的时候,生发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联系在一起,更加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认为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我认为,此种理解是片面的。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如果此诗是写乡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铺垫是否太长了,直接写自己的乡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们耐心品味,对这两句诗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两句诗还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人生感悟的获得,会使诗人更加留恋江南,更加喜爱初春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身处异乡,但见到此种景致,定会使他萌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此时的诗人刚刚中进士,又赶上历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开元盛世时期,诗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离家在外,这时的诗人,是没有时间来思乡的。

《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张说在任宰相的时候,曾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试想,哪一个朝中要员会把写满思乡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悬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句诗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这些要素才会让张丞相把这两句诗悬挂于政事堂上。

人生感悟语句范文第8篇

一、明定向之美

选材的广泛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散文的异彩纷呈,从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散文分为不同的类型。仅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来看,就有写人叙事型、借景抒情型、即事明理型等不同类型。同样是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感悟,不同类型的散文,其表达的方式自然不同。阅读散文,首先就要明确这种“类型”差异,选择最适合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散文阅读教学,必需立足于文本特质,充分发挥“这一个”的功能和效用。

如《故都的秋》即属借景抒情型,那自然要通过对所绘之景的形象感知去分析体味作者的眷恋落寞之情。像《囚绿记》这样的即事明理型散文,自然要通过对琐而有序的事件的梳理去把握品悟作者珍爱生命,追求自由光明的理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明确了散文审读的思维指向,“按图索骥”,才能真正步入作家匠心独运的奇妙的散文世界。

二、品语言之美

散文之美首在语言,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不仅有清泉出谷、叮咚悦耳之音韵美,更有清水芙蓉、清新雅致之意蕴美。

文质兼美的散文,其语言必如珠玑,读之诵之,琅琅上口,韵味悠长,散文教学自当从品节奏、旋律、回环等角度品其音韵之美:

1.音节顿挫轻重的节奏美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开篇的这段文字,正是借助音节的顿挫轻重,将故都之秋色与自己内心之秋思自然地融为一体,真切地表达出对故都之秋的深沉眷恋。诵读这段文字,开篇的“无论”、“总是”要重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深挚情感。“可是”的转折更好地强调、凸现了“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连三句的铺排,应注意其间的停顿间隔,同时要强调尾词“清”、“静”、“悲凉”,这是以时间的延宕来拓展(引发)人们对作者所述秋景的深入思考。最后一句中“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似乎可以省为“要从杭州赶上北平”,可是从原句的“顿挫”中,不是更能让人感受作者“不远千里”“想饱尝一尝”“故都”“秋味”的深情么?

2.声调抑扬起伏的旋律美

声调从语言音位学上看,是起区别意义的作用;而从语言的音韵美的角度看,利用声调的抑扬起伏,加以巧妙安排,可以形成类似音乐旋律的“语流旋律线”。富有音乐美感的“语流旋律线”使得情感之泉汩汩流淌,润人心扉。

试以音节声调的“平仄”来品读《荷塘月色》描写“月下荷塘”的句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短短一句话,却平仄相间,高低有致,自然形成了抑扬起伏的“语流旋律”,浅吟低唱中凸显景物的素淡朦胧之美,引发人们关于“临风飘举”的美好遐思。

3.韵律张弛有致的回环美

排比、顶真、对偶等是散文锤字炼句常用的辞格,这构成了散文语言清流漫溯,翠峰逶迤般的回环之美。如《囚绿记》中: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这里的长句、短句各得其宜,开首一句感叹,引出第二句的排比铺陈,尽显“绿色”的“宝贵”之处;长句突显因“怀念”而“等焦”的心境,第四句简直就是对仗工谨的佳联,“水白”“草绿”,由形及神,写尽了绿色之于“我”的弥足珍贵。

音韵之美是散文语言形式美特质,意蕴之美是散文语言的内容美特质。散文语言的意蕴就在于其辩证统一的艺术特质:

1.绚烂与朴素的辩证统一美

绚烂的文字华丽、奇巧、活泼,平实的语句自然、亲切、真挚,似乎绝然不同,而成功的散文家却能将二者水融,优美的散文总是“美而不艳,鲜而不腻”。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坡的“朴素之极,乃为绚烂”,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小狗包弟》的语言既有书面语的特点,又有口语的特点,两种语体很自然地浑融一体,全无刀斧雕琢痕迹。表面看来只是事件的自然发生、发展,情感的自然波澜起伏,感觉不到文章语言形式或语言技巧的存在,但阅读下来却能直击文章的深层和底蕴。

2.凝练与畅达的辩证统一美

凝练的文字言简意丰,甚而意在言外,畅达的文字行云流水,甚而酣畅淋漓。文质优美的散文总是将二者统一在一起,自然成趣。读来自有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流石之感。

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诗。诵读之下,自能培养学生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3.明快与含蓄的辩证统一美

明快的文字明朗、率真、舒畅,含蓄的语句则深沉、有趣、耐嚼。优秀的散文语言总是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读之如啜香茗,神明气爽;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一路写来似乎只是作者对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的回顾记忆,但篇末“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读来耐人寻味,一句反问精当地概括了梁启超的“学问”“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气度,更突出了梁启超“当世”罕有人比的地位。

三、析情境之美

情境,本来是指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对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情境同艺术发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情境逻辑”。英国现代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认为,是艺术情境决定了艺术家发现什么,表现什么,创作什么。同样,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也离不开一定情境的制约。

散文常常“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上论人情”,就是因为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一粒沙”、“半片花”引发了作家的情感体验,从而“情动辞发”。审读散文,只有明悉引发作家创作散文的艺术情境,建构起与作家情感交流的“平台”,才能真正明晰作家寄寓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深意。

“情由境生,境由心造”,散文优美的情境正是作家以心感悟自然,体悟人生,情注于内,理寓其中的思维结晶。很难想象,一个浑浑噩噩的匆匆过客,一个情感匮乏的人,能够洞察出世界的奥秘;更难想象,一个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一个缺乏生命体验的人,能够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散文中的情境不是追求妙肖自然,而是力图示其神采、传其神髓。审读散文,明确了“作者胸有境”,才能做到“入境始与亲”。

四、悟旨趣之美

散文旨在抒情,表达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抒情自然见“性”,表露作家深切的人生感悟。散文的题材虽涵盖宇宙之大,苍蝇之微,但其核心应是作家作为个体对生存的反思。或者说,散文就是作家个体生命的一种自由的、内动的、深层的思维活动。散文是作家知觉、感觉相融合,通过思维思辨,观照内省的终结形式。最终,它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处于社会、自然命运的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优美的散文恰如“精神的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它必然能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的深层思考,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培育功能。应该说,这是散文审读价值的最高体现。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学习语文,就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让人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四美”特质决定了散文教学无可撼动的教学地位,但是要想实现散文教学实现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的价值,就必须关注教学的“二难”――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一个事实,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过程,是师生在特定情境中和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知识、态度、价值观等的分享活动。在交流分享智慧情感、一起幸福成长的“生命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二者缺一不可。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散文教学不仅要习得文章技法的知识,更要品悟文本中潜藏着的丰富的人文因素。散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文本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在这一建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必须实现双主体的渐变,即教师引导、启发、讲解、点拨,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散文文本的学习必须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